2019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交流小结(7).pdf
2019年秋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交流小结 2019-11-19 11:09:32 大三的寒假,我结束在加拿大的学习生活回到中国已经一个多月了,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多大的同学们晒着校园的银装素裹、 晒着城市的大雪纷飞, 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天气,冰雹和暴风雪已经导致多次停课。和他们聊着,我一方面庆幸自己在多伦多还没展示出 她寒冷的凶狠时就已经回国了,另一方面又无法自拔地陷入对那四个月生活的回忆、和对多伦多的想念中去,情不自禁地幻想自己仍在 多大学习,那真的是一段极为美好的经历。 1. LivinginToronto 我们住在多伦多 Dundas Square 附近,就像纽约的时代广场,楼下全是各种 各样的餐馆,粤菜、韩国料理、 日本拉面、地中海风味、意大利餐厅......应有尽有,往南走一点 Queen Street 也有很多吃的,但是价格都至少十几刀。我们选择了自 己做饭,在离学校不远的 Chinatown 可以买到几乎所有生活用品和食物。其实在去多伦多之前,我一次都没有下过厨,不会做菜,两 个室友也差不多,但是生活的潜能都是被逼迫和发掘出来的,我们自己探索和尝试,第一次就很成功, 之后还经常研究更美味的配方, 想着花样换着又味,甚至还自己做了草莓布丁、 赤豆圆子、椰蓉小方等甜点,尝试披萨、土豆泥、千层面、通心粉、烤全鸡等等在国内 日常生活中不会去做的东西。大家也都很有默契,今天你做菜明天我洗碗。 每天中午在学校,比起从教学楼外一辆接一辆的餐车里买些 快餐,我们更愿意自己带饭然后用楼里的微波炉热一下,既省钱又健康。 四个月来,我的生活能力真的是得到了提高。这是第一次真正 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陌生的城市,衣食住行所有方面都要从完全未知开始摸索了解,因为和国 内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也没有人可以提供帮 助、只能靠自己。记得刚入住时我们三个人坐地铁从城郊的宜家背了一大堆东西回家,然后自己组装布置;我们了解并比对了各家银行卡 和电话卡然后办理,并且要去学校办理医保;我们参加学校里 的各种开学 Orientation 以熟悉多伦多、多大的生活;从一个烹饪小白到 每天买菜做饭,每次出行都是自己搜索交通方式、花几天时间做一次旅行攻略,学习之余一有时间就去大街小巷逛逛走走体验这个城市 的气质......其实只要一两周时间就可以适应这里的生活,一两个月后基本上就能很好地融入了。 在这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交流,原 本又语就是我的软肋,平常在国内也从不说英语,但在这里就有意识地去 push 自己和别人交流。在多大校园里,中国人身边的朋友也 经常是中国人,我就会去结交各个国家的朋友,跳出国籍和母 语的舒适圈。有一阵子觉得自己说英语的机会太少了,我和室友规定在家 里也要说英语。慢慢地,虽然没有达到近乎母语般流利的美好预期,但还是有很大提升的,日常交流自然是没问题,上课都能听懂,也 不再害怕开口,甚至好笑的一点 是我都能听懂印度意大利印尼等等的口音了。 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高、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的锻 炼,我觉得是在学习知识之外,这次交流学习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也应当是成长道路上更为重要的东西。 2. StudyinginUofT 多大的教学学习其实和复旦没有非常大的区别。 多大的交换生能选三到五门课,我选了四门,都和专业相关,多 大本校的本科生需要选更多的课。我所在的工程系应该是多大最累的院系了,每次和校内校外的人说我学 Engineering 的时候,所有 人都会作出非常震惊和佩服的反应。工程系的每一门课几乎都由 lecture、tutorial 和 lab 三部分组成,因此每门课每周 的上课时间 平均为五到六个小时,再加上课后需要花大量时间,难度又不低, assignment、homework、有些课还每周都有 quiz、有 presentation,所以可以说在这里没有所谓的水课,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压力,但是换句话讲也可以 push 自己 真的去学到东西。 我所 上的四门课,professor 全部都会非常细致地在黑板上写板书,都以原理和推导为主,一步一步深入浅出,而且讲得很慢,每讲完一小 部分就会问我们听懂没有。至于如何做题,除了一两道例题外,全是靠学生自己课后探索完成和助教习题课上讲解。课堂的气氛非常活 跃,这点是和国内最大的区别,不同于国内大家更会愿意私下询问老师或同学之间讨论,多大的学生只要有不明白或者质疑的都会马上 举手提问,除了提问者以外的同学也会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professor 也都会非常耐心地一个一个回答,直到问题弄明白为 止,经常会出现大型讨论现场,甚至大半节课都会耗在一个问题上。包括在助教上习题课的时候, 也是很多同学会就一个题目讨论起 来。学生是被鼓励当场当众提问的,因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同学也有相同的疑惑,或者可以给还没意识到该问题的同学们一个提醒。同样 的,当教授想要同学们进行互动时,不需要点谁谁谁也会有很多同学自愿举手回答。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深度体验,我觉得这是我们最 应当反思和改变的地方,打破课堂的死气沉沉,通过问答和交流,使得脉络、思路、知识变得更 加清晰,也会迸发出更多的火花,有时 教授会通过一个提问而延伸出更多的东西, 可能是学过的、正在学的、将要学的、甚至永远也不会学的其他领域的东西,这 都是听老 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永远也获得不到的。 多大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下课的时候校园里满是行色匆匆地赶去上课的人群,路边的餐车 周围总是排满了队,买了东西就扭头冲进教学楼(多大没有中午吃饭时间,全天从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一个小时都不间断地排满课,只 有间隔十分钟休息和换教室的时间)。我看过几个大三大四的同学课表,每天都有八到十 节课,非常恐怖。没有课的时候,学生们泡的 最多的地方是自习场所。学校里可以自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基本上每一幢楼每一层的很多角落都有自习的桌椅, 有些楼里会有自习室 和讨论室,整个学校还有大大小小好几十个图书馆,草坪上 树荫底下也有很多人看书,实验室都是 24 小时开放的,有电脑可以随意使 用。 我的直观印象是,任何时候我所去过经过的任何地方,总是坐满了学习的人。这里的学生还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相互探讨一起学 习,定期或不定期地见面,学校里也有可以讲话讨论的图书馆。每个教授都会定期开放 office hour 进行答疑, 会有很多同学去,自 己有疑惑或者只是听一下别人的问题,也经常会成为讨论场, 就像课堂上一样,老师学生都很严谨认真,教授和助教如果有当时没解释 清楚的问题或者问得比较多的问题,还会专门发邮件详细列出解答。 在这里一个学期,我会觉得学习更有压力也更有动力,虽然没有绩点要求带来的压迫感,但是在课堂的魅力以及课友和我探讨学习的热 情下,学习绝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满心所想都是要和周围人齐头并进,毕竟这里每个人都那么努力。仿佛是一股急流裹挟和推动着 我,在排满的课表的敦促下、在下课时人潮的涌动中、在同龄人的刺激下,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自然而然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我最主 要、更是最想做好的事情。每次看到课友们懂得一些我没有学过的东西(这经常发生),就会深切意识到自己还远远不够的地方,需要不 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当寒假里在家查到自己四门课全是 A 类成绩的时候,我知道,我终于没有使这次交流成为浪费时间金钱、贪图享 乐的四个月。 再说说多大的校园环境。我所在的主校区校园很大,刚抵达多伦多后我就去逛了一天,直到学期结束离开也有 很多楼还没去过。有非常古老的哥特式建筑, 也有很现代化的玻璃高楼,有极具设计美感的礼堂,也有机器轰鸣的“工科厂房”, 有一 个学院还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来参观的游客很多,甚至会有旅游团。 学校的某些地方就像是个巨大的公园,大面积的草坪和树 木,隐隐露出一座城堡 的顶,清晨、午后、黄昏,在这里漫步都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到了秋天,满校 园绿色黄色红色的树木,映着 蓝天白云,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样绚烂,夕阳下甚至 到炫目的地步。 我比较喜欢在教学楼的大厅里自习,高大明亮,每个位子都有插座,坐上高脚凳,面对巨大的落地窗,温暖的阳光洒在长桌上,可以看 看楼外美丽的校园和来来往往的同学,还经常会有黑色的小松鼠和肥肥的麻雀、鸽子在我面前一跳一跳,简直太幸福啦!对,这里没有 猫,最常见的是小松鼠,时不时就可以看见一 只横穿马路而过然后一溜烟窜上树。鸽子麻雀也丝毫不怕人,即使你一下子冲进路边的鸽 子堆,也别想会有“惊起一滩鸥鹭”的壮观场景,它们只会慢悠悠小碎步地挪开,一点也不把你当回事。这也是整个多伦多随处可见的景 象。 我最喜欢去的另一个地方是 Hart House,这是学校里我认为最集中的 community,学生、工作人员、校友都可以来这里参加 每天举办的各种活动,从手工制作到绘画学习,从交响乐表演到名家讲座,从音乐剧到摄影,从学习到 BBQ,从艺术展览到户外农 场,从健身场所器械到免费训练课程,也为许多社团提供大本营。这里可以说是学生的天堂,永远也探索不完。我参加过最有意思的 一 个活动是蓝晒印像法(cyanotype)的 workshop。 当时看到了这个活动,也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觉得挺奇特的有必要体验一番,就跑去了。在 darkroom 泡 了一个下午,作了些了 解,感到似乎这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印像法就该在这样狭小昏暗的 basement 中进行。preparation-sensitize-dry-expose-washintensification-dry, 一道道步骤,一件件仪器,更需要一次次的尝试以调整曝光时间,得到更清晰更完美的作品。开这个 workshop 的 John 说:“This is just what people did in old times— —waiting a few of hours for a photo.”这个时候满脑子都是木心的 《从前慢》。身边很多人都喜欢玩胶片机,所谓更有仪式感,我现在站在这里,等着自己亲手印出 来的东西,未知,忐忑,兴奋,成 就。在这里浪费时间也很幸福,事实是,生活 需要这样的浪费与等待,需要把自己从日常的繁琐中释放出来,放空脑子专注地去做一件 似乎没多大意义的事情。在这里还遇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人。有一个从校外来的大叔自己在家做各种底片冲洗,他说:“It's not difficult to develop at home. You can simply use sunshine.”;有个女士从蒙特利尔来,她的朋友做过很多蓝晒作品,还办过展, 看了照片真的非常 glorious 了;还有个小哥有一对朋友今天在冰岛结婚,他带了他们的照片来印,准备送给他们当礼物,我对他说:“It will be a big gift,and so romantic!”后来又进来一个人,听说是加拿大有名的摄影家,他对我的作品夸了一番,可真是激动死我 了。走出 workshop 的时候,联想起之前参加的活动,我不禁感慨,多大这个学校的多面性和多元化确实值得和需要四年慢慢探索体 会,她给学生们提供大量有意思的活动和体验,不断地给学生机会去 explore 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去拓宽眼界、发现新世界、收获新 惊喜,培养学术之外的热情,唤起对生活的感触。这里的学生该是极其幸运的。 当然,学校的活动远不止这些。多大分有很多 college,类似于复旦五大书院, 主要是住宿和活动的 community,每个 college 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入哪一个。 各类社团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每天 Facebook 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活动推荐。负责学校海外交流的 CIE 也经常会举办帮助留学 生融入当 地学习生活的活动,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还会举办 Farewell Party。学校里有个 language exchange 项目,免费教授好几 种国家的语言,我去过几次,但因为和上课时间冲突没能再去,很可惜,结交了几个朋友,交流语言学习。从促进各国学生交流的合作 DIY 晚宴,到体验当地美食的免费午餐聚会,从助力学生找到自 己未来职业方向的讲座和公司见面会,到期中期末季帮助学生缓解压 力释放压力的小活动(比如课间去大草坪上 scream 两分钟),从万圣节雕南瓜,到感恩节义卖,从周末观影等娱乐活动,到户外跑步远 足攀岩滑雪等等......来到一所大学自 然要体验她学习之外的氛围,我从开学的百团大战开始就热切地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 结交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文化,更快地融入在这里的生活。虽然学习紧张,但是对我而言,这样的体验是无论如何也必 不可少 的。通过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里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能力,看到和中国学生的差异,从中自我思考、学习和调整;了 解这里大学的除课堂外的教育模式,和国内大学作对比,并且能够体会到她背后的历史底蕴,甚至是孕育她的这所城市、这个国家的文 化背景;我也希望自己能跳出舒适圈接受挑战,全方面深入感受,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 美国大学的开放与自由,欧洲大学的严谨与传统,在多伦多大学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她可以活泼,可以安静,充满了魅力。毫不夸 张地说,这次的交流学习是我大二时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感受另一种大学氛围和教育学习模式,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在把握母校提 供的机会努力学习的同时,进行一些思考和自 我调整。跳出二十年来都熟悉相似的圈子,接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接触更多的人,挑 战自己,多开又交流,多交一些朋友,尤其在拥有大量国际留学生的多大,更能了解到各个国家的情况。在一步步适应融入中,我的各 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眼界都更开阔。这是成长和自我追寻的道路上很有意义的一步。 3. ExperiencinginToronto 多伦多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当地居民来自 100 多个民族,讲 140 多种语言。历经几十年,多 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多元文化的独立与融合。每时每地,遇到的都是不同种族不同 国家的人群,而且大家也都自在地融入在一起,一个圈子里往往都没有来自同 一个地方的人。人们对国籍的概念挺淡的,也不会因为国 籍而对个人有特别强的 stereotype。我走过唐人街、小意大利、希腊街、韩国城等等,每到一处都可以从建筑风格、路边店铺餐馆住 房、行人居民的生活状态等等方面明显地感受到它们 的独特。我也去了多伦多古酿酒厂区,那是北美保存最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 区,现在成为了休闲娱乐区,有很多画廊、展厅、艺术工作室、服饰店、工艺品店、咖啡馆、酒吧等,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慢慢逛过来, 可以感受到属于多伦多本 土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多伦多的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家博物馆、安大略美术馆、以及大大小 小其他的博物馆艺术馆,都值得一去(很多都对学生免费开放);路边小型的艺术商店琳琅满目;九月还有多伦多电影节;街头艺人随处可见; 市内到处 都是涂鸦墙,无论高矮新旧,偏僻小巷还是高楼大厦,各种风格的喷绘绚丽多彩, 并且都非常有艺术感;也可以经常看见青年 滑着滑板从小巷中冒出,有一天晚上我甚至看见一百多人的滑板族在城市主干道上飞驰而过,穿梭在拥堵的汽车中间, 滑轮声震耳欲 聋,欢呼声此起彼伏,一路上行人看到也都跟着嗨起来。印象最深 的是一年一度的 Nuit Blanche(法语“不眠之夜”),这是一场以整个 城市为舞台的艺术盛宴,从晚上七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七点,七八十个展点遍布整个多伦多, 以灯光、雕塑、绘画、音乐、影视、游行 等不同形式传达着艺术家的理念,内容涉及种族、历史、移民、城市、文化、女性、光影、声音、自白、政治、 乌托邦......市中心广场 上还点燃了巨大的热气球。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市政厅里循环播放控诉政府的视频,恐怖的语调低吼着 “You are sin. You are city hall. Look what you made me do.”抽象的画面散发着血腥的气味,听着令人毛骨悚然。我在浑身发麻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 了这个城市的包容、自由、民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信很多国家很多大城市都无法做到。警察开着警车封锁了主要 街道,只准行人 通行,全城的人都走出家门加入到彻夜的狂欢之中,每一条街道都挤满了人,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每一个空气因子都焕发着活 力。 全民狂欢的活动还有很多。城市广场上会举行烟花秀,小雨和寒冷根本浇不灭大家的热情,搭建的舞台上灯光炫目,DJ 和歌手的 music 推动着气氛,城市圣诞树和市政大楼一圈的彩灯被点亮,原先的喷泉池成了公共溜冰场,烟花持续 了好几分钟,所有人都不顾 自己,停在马路中央,脚下都是水塘或是踩在泥里, 当下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抬起头,我觉得时间仿佛就静止在这一刻了。十一月有圣 诞老人大游行,横穿整个城市走一遍,队伍浩浩荡荡,看完所有方阵要一两个小时,花车上搭建了城堡和巨型玩偶、装扮成公主和小精 灵的人们挥着手、车下也 走着很多小丑呀卡通人物呀食物呀等等、还有鼓乐队给着前进的号子,每一条游行队伍经过的街道两旁都站满 了人,一排一排层层叠叠连绵不绝,“Merry Christmas”之声此起彼伏,队伍最后的圣诞老人将气氛推至高潮。古酿酒厂区从 十一月 开始有持续一个多月的圣诞集市,每天都张灯结彩,各种圣诞风格装修的店家和圣诞小物品,搭建起的摩天轮、旋转木马、圣诞节倒计 时牌,彻夜不眠的音乐,过节的气氛极为浓厚。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会觉得多伦多是睿智而充满人情味的,她时不时地把整个城 市的人都凝聚起来,年龄、种族、各种各样 的界线都在欢呼声中变得模糊不清,所有人都在专注着同一件事情,分享着同一个快乐,我 会觉得人与人的距离都拉近了,也更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我觉得这 就是多伦多,她的开放与自由、多元与独特,在中国我还从未在任 何一个城市的身上感受到过这样的氛围。 每到周末,我就会拿着相机出门探索,深度了解这个城市的面貌和内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安大略美术馆、肯辛顿市场、圣劳伦斯市 场、罗杰斯体育馆、卡萨罗马城堡、安大略湖和湖心岛......走在路上,流浪汉随处可见,蜷缩在路边, 日复一日,尤其在城市主干道 上。但是,也总是可以看见行人们给他们送去吃的穿的,和他们交谈慰问。红色复古的街车在街上叮叮咚咚,它们驶过的道路上, 空中 是千罗万网、地上是沟壑纵横,下起雪的时候,尤有 19 世纪或者童话故事 中的风味。有的道路是宽阔整洁的,两边高楼林立,每一栋 楼每一个房间都是巨大的玻璃落地窗,夜晚灯火通明;有的道路是曲径通幽的,一栋栋小别墅掩映在绿荫后面,每一家都自己装修成不同 的外观和风格。鸽子松鼠等等小动物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听别人说还见过小浣熊。我还想去跳伞,俯瞰多伦多,只可 惜天气一直 不好,十月份之后又都关门了,只好遗憾作罢。在游览这些地标性景点和走街串巷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多伦多的文化底蕴,现代 化和历史感并存,她可以是文艺的、复古的、奔跑的、安静的、华丽的、困苦的、压力的、暖心的。当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既然 来了,就不能只是换个地方学习,整天窝在房间里一点意义都没有,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就得探索透彻了。再加上学习压力其实并没有那 么大,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比较多,所以我可以抓紧机会好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感受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这才能有更多更全面的体 悟。甚至, 当我离开的时候,很多在多大读本科的同学都说,感觉我比他们更了解多伦多。 4. TouringinCanada 除了多伦多,我抽时间还去了加拿大的几个其他城市,进一步地感受加拿大的风土人情。难得有这么长的时间 呆在一个国家,自然要去见见她的其他面,多感受她各种各样的气质,更加全面地了解她、了解她的人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脚 步拓宽阅历,这也正是出国交流的一大意义,否则和舒舒服服呆在国内 的家里看各大名校的慕课也没有太大区别了。 我去了班夫国家 森林公园,看到了冰川、冰原、湖河、峡谷、瀑布、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深度感受了落基山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通过几个小镇了 解了当地风情和居民生活。我去了首都渥太华,赶上了国会大厦十年关闭期前的最后一个月,跟着导游参观了议院等,了解了加拿大的 政治政府和历史。我去了蒙特利尔,那里隔几个街区就有一个教堂,建筑和雕像,壮丽而庄严,令人叹为观止, 还参加了一次大弥撒。 在蒙特利尔的老城漫步的时候,又深深地沉浸在法式浪漫中,雨打在石板路上,街两边是整齐漂亮的法式风格石砖建筑,各种小店和画 廊, 有小资情调的有独特风格的,人们讲着温柔婉转的法语,真的非常享受。学期结束后我去了位于北极圈的黄刀镇,本来想去看极 光,但运气实在不好,呆了五晚都没看到,但是趁着每天只有五个小时的白天,玩了雪上摩托、狗拉雪橇等当地特色活动,深切感受到 了北极圈的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度穿着国宝加 拿大鹅都依旧冻僵,这是加拿大不同于东南地区(多伦多、渥太华等所在地区) 的西北地区的独特风情,是加拿大的另一面。离开加拿大之后,我还就近去美国玩了几天。 当地美食自然也不能错过。加拿大特色小吃 poutine、beaver tail、枫糖浆、 枫糖饼干,都还是很好吃的,除了有点过于甜。黄刀镇的烤鱼非常非常非常好吃, 我有个同学滔滔 不绝地夸赞了十分钟都不带重样的,不过毫不夸张,确实是人间美味了。加拿大国酒的冰酒我也尝了一下,度数不高,又味偏甜,味道 挺好。 5. 一些Tips: 1) 多伦多的天气其实没有想象中冷,九月份还是挺热的,九月底开始降温, 到十月底就该穿大衣棉袄了,但是直到十二 月份也就顶多零下四五度的 样子,所以如果是秋季交流的话,正常在中国穿的毛衣羽绒服完全够用。 2) 多找房源,尽早租好房子,多 大不提供住宿,虽然也会发邮件提供一些房源,但价格都不便宜。选择住宿的时候还是最好靠近学校,步行可达, 毕竟坐一次地铁就要 3 刀,而且学校本身也在市中心,出行很方便。 3) 如果是人生地不熟又还没办理电话卡,拖着大箱子刚下飞机不知道如何 去住宿 地,那么除了打 Uber 外,多大的中国社团在开学会有接机的服务,建议提前预约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皮尔逊机场离市区还是挺 远的,需要大巴转地铁,比较不方便。多伦多岛的比利毕晓普机场位于 市里比较方便,以后出行可以选择。 4) 多伦多的公共交通方式 主要是街车和地铁,两个小时内免费换乘,城际主要靠大巴和火车,可以在 Union Station 坐 Go Transit,这些交通方式 都可以用 交通卡 Presto,往里充钱后上车刷卡就可以,不用提前买票, 而且会比直接买便宜。多伦多和周边城市之间还有 greyhound 和 megabus 大巴,甚至可以到美国。 5) 加拿大的手机运营商主要是 Rogers、Bell、Fido,话费相较国内都很贵, 开学时候会有一些 套餐活动,很多商场里都会有,但是好像不同的营销 点可能会有些不一样。我身边的人基本上都用的 Fido,感觉挺好。 6) Thanksgiving 三天和 Reading week 一周是出行的好机会(我 Engineering 就很惨没有 Reading week),想去其他城市玩的话要 早早做好攻略。建 议出行安排在十月之前,之后天气就不好了,不仅冷而且连续阴雨绵绵。 7) 如果想顺道去美国玩,最好是一到多伦 多就预约面签,因为预约很紧张, 通常要排两三个月的队,否则就只好去别的城市,还可能因为时不时就 发生的 labor disruption 而一直收不到大使馆寄来的护照。美签还是很 容易拿的,我去的时候什么文件都没有看,只问了多大的学习和父母的 工作就过了。从 多伦多到纽约很方便,飞机一个半小时,大巴十二个小 时。 8) 多大的课程可以自己选择,但是课表是他们排的,如果有时间冲突或者 不喜欢的安排都可以提出申请,换 session 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可以 不停地刷,发邮件过去 argue,越坚持不懈越好,不过好像就 算有 conflict 也可以,不会像复旦一样强制踢剩一门。直到期中还可以免费退课。期 末考试的安排要到 11 月才会出来,如果有考试 冲突可以向 professor 提 出申请,为了保证复习时间,之间间隔 24 小时内的考试都算时间冲突。 9) 学校里社团很多活动也很多,所 有的活动都会在 Facebook 上发布,城 市里和城市周边的活动也经常会有推荐。建议多加些好友,这样也可以 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活 动,可以一起约了去玩,收获更多的友谊。 10) 学校里的设施资源要好好利用。全校大大小小 70 座图书馆,很多可以 健身的场馆, 免费的溜冰场,各种 workshop,时不时会有多伦多各种体 育赛事的优惠票甚至免费票......在这里绝对不愁时间太多没处打发,好 好 抓住机会的话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最后,感谢复旦和多大给了我这次公派交流的机会,感谢在多大帮助过我的 老师和同学,让我有 幸度过了这一个充实、精彩、快乐的学期,那些认识的可爱的人、经历的可爱的事,都将是我毕生珍藏的回忆。在大三这样一个正处于 价值 观形成和自我未来方向确定的节点上,我能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体验另一种教育模式,感受另一种文化,看到另一批时代精英 们的所思所为,学习到很多在 复旦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对我的自我认知、未来的人生道路都将产生重大 意义。同时,我也锻炼 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能够在压力和挑战中快速适应、 不断坚持、努力前进,四个月的磨炼带来的成长成熟是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 的。 在此,我想对正在考虑交换的同学说,出国交流是一件大有裨益、绝不会后悔的 事;我也要祝愿以后每一位出国交换的同学都能拥 有一段愉快的体验,经历你们 想要经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