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2023年第3期).pdf
常熟理工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学习参考资料 (2023 年第 3 期) 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 2023 年 4 月 3 日 一、学习专题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参考资料 1. 习近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 任务 2. 光明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3. 新华社:中国高质量发展蓝图为世界创造机遇和活力——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引发国际热议 三、自学内容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略)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略) 习近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建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 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今天,党建网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同 学习。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更高 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多推 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链 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 开放型经济体制、民生服务供给体制、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 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2020 年 10 月 14 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 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 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保护消费 者权益。 ——2021 年 8 月 30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 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时的讲话 1 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 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文字实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 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 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2020 年 8 月 21 日,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 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 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 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 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 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 ——2020 年 11 月 14 日,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座谈会上的讲话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 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文字实录)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 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 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2020 年 10 月 29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 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 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 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 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 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 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2020 年 12 月 28 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 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 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文字实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 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 3 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 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 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19 年 8 月 26 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上的讲话 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 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 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 名义搞地区封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2020 年 10 月 29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 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 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 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文字实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所有企业在 法律面前地位平等、在市场面前机会平等。中国欢迎各种资本在中 国合法依规经营,为中国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 平对外开放,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外资 企业国民待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4 ——2022 年 1 月 17 日,习近平在 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 会议的演讲 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 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 合试点。中国将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 ——2022 年 4 月 21 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 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 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文字实录) 5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光明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 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着力推动高 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江苏是全国有代表性的经济大省,GDP 总量与人均 GDP 居全国 前列,实体经济优势突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蒸蒸日上, 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鞭 策,也是对全国各地方、各领域挖掘既有优势、敢于开拓创新,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新征程上真抓实干、奋发进取的 指引和要求。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需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高 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 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 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 措,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 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 6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需要在实践中深入贯彻高 质量发展的战略安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 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 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 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在实践中着力推动高 质量发展,须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科学阐述、战 略部署,深入把握蕴含在其中的方法论,真正做到全面贯彻、长期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 受了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 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这些巨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 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面向新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高 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光明日报 评论员) 7 中国高质量发展蓝图为世界创造机遇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引发国际热议 新华社 “新兴技术应用热土”“全球重要创新高地”“经济全球化巨 大贡献者”……2023 年中国“两会时间”,这些语汇成为国际舆 论描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的“热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5 日下午在 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 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接受采访的 外国人士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充满期待,看好中国创新活力 与开放红利,倍加期待中外合作共赢。 多国人士表示,中国以攻坚克难韧劲,稳住经济大盘,提振全 球信心;以高水平开放魄力,增强发展活力,创造发展机遇;以构 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胸襟,拓展共赢之路,升华合作格局。结缘中国, 就是结缘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稳定之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全球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 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过去五 年,中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 121 万亿元, 五年年均增长 5.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 质量发展。这其中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已达 40 万家。2022 年,中 国有 21 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国家高新区 8 作为区域创新高地,园区生产总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比重从 2012 年的 10.1%增长至 2021 年的 13.4%。 菲律宾工商会主席乔治·巴尔塞隆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高质 量发展的系统阐述提纲挈领,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一引领中国加速实 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新领域新赛道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 为中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和占领未来主导产业制高点 的机会窗口。 近年来,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太空探索领域加 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深耕海外市场。“中国所有这些更具竞争力 的创新产品和技术都将惠及全球市场,促进共赢发展。”巴尔塞隆 说。 路透社注意到,两会期间,不少经济学家格外关注中国在 5G 网络、数据中心、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的新动向,并对 中国经济前景抱有积极期待。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澳大利亚经济学家 郭生祥指出,“中国在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的投资着眼未来,利于培 育新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 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面。“在这一重要思 想指引下,中国经济通过高质量的创新和技术突破,进入了更具科 技含量和包容度的新发展阶段。这些变化增强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 冲击的韧性。” 2022 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4%,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 9 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90.5%、46.8%、21%。这些瞄准高端、引领 未来的发展成就,提振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说,2023 年开年第 一个月,德国博世集团等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增 加投资或扩大生产规模,展现外商在华积极增资扩产的趋势。 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外部冲击,着力提 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成 为世界经济巨舰抵御风浪的“稳定之锚”,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世界 经济复苏的信心。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教授豪尔赫·马奇尼看 来,过去五年,中国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特别是疫情期间世界 经济仍能正常运转,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企业赛诺菲疫苗大中华区负责人张和平表示,中国经济韧 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确定 性。 这些来自全球的信心正呼应了开年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密集上 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积极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 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幅大 幅调高至 5.2%。IMF 亚太部副主任托马斯·赫尔布林认为,中国经 济更为强劲的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活力之源: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 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 放。 10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 法说,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稳 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使世界能够更大程度地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是重大利好。 在全球商界人士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释放了优化 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国将 持续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这让全球商 界人士清晰看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在松下电器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看来,今年中国将更大力 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信号令外界充满期待。他表示,如今中国相关 制度框架越来越完备,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令外商投资得 到更充分保护。“松下在华业务发展目标应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契合。” 五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 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 分别压减 51%、72%,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 放水平不断提升。 “习近平主席的话让我们吃了定心丸!”老挝中国总商会理事 长徐国武对记者说。最近两个月,徐国武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他 在中老两国之间频繁奔波,忙于推进位于万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 目。“很多商会朋友都有同感,大家强烈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巨大机 遇、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经济的开放襟怀,足以创造机遇, 包容万物,育化繁荣。2022 年中国外贸再上新台阶。货物贸易进 11 出口总值首次突破 40 万亿元,连续 6 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 位;其中进口 18.1 万亿元,较上年增长 4.3%。 2022 年,中国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 同比增长 28.3%,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者用实际行动,为更加 开放的中国投下信任票。 “习近平主席持续推进中国扩大开放,为外资企业发展注入动 力!”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在他位于上海的办公室不远处, 霍尼韦尔低碳智慧建筑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建 筑领域的柔性用能和数智运营技术。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世界 500 强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覆盖研 发、制造与服务的本土化完整价值链。余锋表示,公司正与中国合 作伙伴在能源转型、航空交通、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多领域深入 合作。 另一家世界 500 强企业德国拜耳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乌尔里 奇·史蒂夫也“看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稳蹄疾的中国市场。 他表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工业现代化体系、强大的供 应链竞争力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极具吸 引力。“中国毫无疑问将在激发全球经济活力中继续发挥关键作 用。” 西班牙巴塞罗那商会企业国际化部主任马林·奥里奥尔斯认 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持续增加,带动中国对高品 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主席伊万·马兰比奥说,今年出口季智利 樱桃出口量将再次创下纪录,其中近九成将被中国市场消化。“在 12 当今高度全球化、高度联通的世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对 世界经济保持活力至关重要。” “全世界旅游业都在热盼中国游客。”蒙古国一家旅行社负责 人恩赫珠勒说。她告诉记者,为促进跨境旅游,蒙古国政府可能将 为中国游客推出更多旅游服务便利化举措。 共赢之路: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合作通途 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十年耕 耘,播撒共谋发展的种子;十年生长,结出合作共赢的硕果。十年 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和覆盖面 不断扩大,构筑起连心桥,铺设好发展路。 两会前夕,新华社在海外专业人士中发起的“关于中国发展关 键词”的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拓展 了发展潜力与合作机会。 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中泰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柬埔寨金港 高速公路通车……2022 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 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 7.7%;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 口额创历史新高,达 13.8 万亿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效 拉动沿线地区经济。中国还通过不断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 原则》等措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助力全球低碳发展。 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说,习近平主席 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国际 合作平台,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 通的有力践行。 13 “由于只考虑短期投资收益,鲜有西方国家愿意支持肯尼亚或 老挝的铁路建设。”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所主任马 科斯·皮雷斯表示,“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从基础设施投资中创造未 来需求,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 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成长的,是日益拉近的中外经贸关系。 中柬自贸协定生效、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 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中国继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 努力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提出重要倡议,举办众多国际展会,促进多边合作,签订经 贸协议……”巴西商业领袖组织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小若泽·里卡 多·卢斯一口气列举了多项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努力。 “在习近平主席推动下,中国在维护多边主义方面取得了成 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开放和包容性发展,为全球化作出不懈努力, 是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框架的巨大贡献者。”他说。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合 作伙伴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构建面向全球 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提升对外投资项目质量,极大拓展了各国合 作共赢的通途。(新华社北京 3 月 6 日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