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2022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研究生)工作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 2022 年 12 月 目 摘 录 要............................................................ 3 数据说明............................................................ 4 一、 数据来源 ................................................. 4 二、 报告数据计算 ............................................. 4 (一) 计算公式.............................................. 4 (二) 统计范围.............................................. 4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5 一、 毕业生生源情况 ........................................... 5 (一)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5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6 二、 毕业生就业情况 ........................................... 7 (一)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7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8 第二部分 全日制毕业生去向分析...................................... 10 一、 就业地域分析 ............................................ 10 (一) 总体情况............................................. 10 (二) 主要城市分布......................................... 11 (三) 重点区域分布......................................... 12 二、 就业行业分析 ............................................ 16 三、 升学情况分析 ............................................ 19 (一) 境内升学............................................. 19 (二) 境外留学............................................. 20 四、 未就业分析 .............................................. 22 五、 特色去向分析 ............................................ 22 (一) 教育-学历类行业...................................... 22 (二) 选调生............................................... 23 (三) 重点企业............................................. 24 第三部分 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分析..................................... 27 一、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析 .................................... 27 二、 用人单位性质分析 ........................................ 27 三、 用人单位地域分析 ........................................ 28 四、 用人单位行业分析 ........................................ 29 1 / 55 第四部分 就业质量评价与反馈....................................... 31 一、 毕业生求职过程 .......................................... 31 二、 毕业生择业因素分析 ...................................... 31 (一)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 31 (二)毕业生择业成功影响因素............................... 32 (三)毕业生择业信息来源................................... 33 (四)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34 三、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 34 (一)就业满意度调查....................................... 34 (二)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 34 四、 雇主评价分析 ............................................ 35 (一)雇主对毕业生满意度情况............................... 35 (二)雇主对就业服务工作评价情况........................... 36 第五部分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 37 一、 深化保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 37 二、 拓展就业渠道,精准推送信息 .............................. 37 三、 全员生涯覆盖,提升指导水平 .............................. 38 四、 强调价值引领,培养家国情怀 .............................. 39 五、 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培养就业联动 .......................... 39 附录 1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分省统计 ................................. 41 附录 2 全日制毕业生分院系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 ....................... 43 附录 3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 ................. 46 附录 4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域统计 ................................... 49 附录 5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院系升学统计 ........................... 51 附录 6 毕业生(全日制)至全球 200 强高校留学统计 ................... 52 2 / 55 摘 要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 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先后进入“211 工程”、“985 工程”、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高校 A 类行列。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 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坚守立德树 人初心使命,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 2022 届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决贯 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促进 2022 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压 实责任,协同推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截至 8 月 31 日上报教育部时间,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 94.70%,超过上海高 校、上海学术研究型高校平均水平。截至 10 月 31 日,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去向 落实率为 95.37%,其中全日制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 95.08%,非全日制毕业生去 向落实率为 96.74%。学校高度重视选调生就业引导,2022 届选调生就业 122 人, 持续向基层输送优秀人才。 2022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方面,全日制毕业生有 2220 人进入教育-学历类1行 业,568 人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升学方面,境内升学的毕业生有 1124 人进入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04 人被 C9 高校录取;境外留学的毕业生有 159 人进入 202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50 强高校,占境外留学毕业生总数的 46.09%。 学校积极做好毕业生招聘服务。2021-2022 学年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宣讲活 动 540 场, 5304 家单位通过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提供约 83 万余个岗位, 企业微信推送职位信息人次达 70 万余人次,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 1452 条,阅读 量超过 104 万人次。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别由毕业生基本情况、全 日制毕业生去向分析、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分析、就业质量评价与反馈、就业工作 举措等五部分组成。报告编辑和数据整理工作由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承担,经学生 (研究生)工作处审核,校党委常委会审定后正式发布。 1 教育-学历类指学前、初、中、高等教育单位,教育-培训类指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单位。 3 / 55 数据说明 一、 数据来源 本报告中,毕业生就业去向、用人单位招聘及毕业生就业调研数据均来自华 东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数据库,统计时间截止日期为 2022 年 10 月 31 日,统计对 象为华东师范大学 2022 届毕业生(毕业年月自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8 月,含 非全日制和结业生,不含港澳台学生、留学生)。 二、 报告数据计算 (一) 计算公式 1. 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升学人数+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2. 毕业生升学率 = 升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3. 毕业生待就业率 = (签约中人数+求职中人数+拟参加公招考试人数+拟 创业人数+拟应征入伍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4. 毕业生暂不就业率 = (拟升学人数+拟出国出境人数+其他暂不就业人 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二) 统计范围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升学”,包括以下情况:①境内升学;②境外留学。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就业”,包括以下情况:①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或合 同就业;②自主创业;③灵活就业。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待就业”,包括以下情况:①签约中;②求职中;③ 拟参加公招考试;④拟创业;⑤拟应征入伍。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暂不就业”,包括以下情况:①拟升学;②拟出国出 境;③其他暂不就业。 对于毕业生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各院系毕业去向落实率、各学科毕业去向 落实率、各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的分析均以相应范围内的毕业生作为基数进行分 析。后续就业情况分析中,对于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区的分析,本报告只选取全日 制毕业生协议与合同就业类别的情况。 4 / 55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 毕业生生源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届毕业生共计 9251 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 7624 人,占 比 82.41%;非全日制毕业生 1627 人,占比 17.59%。 表 1-1 毕业生生源情况 全日制 学历 非全日制 状态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毕业 3475 37.56% - - 结业 10 0.11% - - 毕业 3402 36.77% 1329 14.37% 结业 11 0.12% 286 3.09% 毕业 701 7.58% 12 0.13% 结业 25 0.27% - - 7624 82.41% 1627 17.59%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一)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在全日制毕业生中,本科 3485 人,占 45.71%,硕士 3413 人,占 44.77%, 博士 726 人,占 9.52%。 从性别结构看,男生 2603 人,占比 34.14%,女生 5021 人,占比 65.86%。 分学历来看,本科男生占比 32.11%,女生占比 67.89%;硕士男生占比 32.32%, 女生占比 67.68%;博士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生占比 52.48%,女生占比 47.52%。 5 / 55 表 1-2 全日制毕业生性别情况 男 女 学历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科 1119 32.11% 2366 67.89% 硕士 1103 32.32% 2310 67.68% 博士 381 52.48% 345 47.52% 总计 2603 34.14% 5021 65.86% 从生源结构看,全日制毕业生来自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人数 较多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其中上海生源占 11.87%, 江苏生源占 9.88%, 浙江生源占 8.92%。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分省统计详见附录 1。 表 1-3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情况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地区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东部 1618 46.43% 1665 48.78% 307 42.29% 3590 47.09% 中部 747 21.43% 1129 33.08% 290 39.94% 2166 28.41% 西部 893 25.62% 454 13.30% 99 13.64% 1446 18.97% 东北 227 6.51% 165 4.83% 30 4.13% 422 5.54% 总计 3485 100.00% 3413 100.00% 726 100.00% 7624 100.00%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我校 2022 届非全日制毕业生共 1627 人。其中,硕士 1615 人,博士 12 人。 在性别比例上,男生 621 人,女生 1006 人,男女比例约为 4:6。生源分布在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共 876 人,占比 53.84%。 6 / 55 表 1-4 非全日制毕业生学历性别情况 男 女 学历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硕士 613 37.96% 1002 62.04% 博士 8 66.67% 4 33.33% 总计 621 38.17% 1006 61.83% 二、 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我校 2022 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5.37%, 其中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5.08%,非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为 96.74%。 (一)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全日制毕业生中本科毕业人数 3485 人,分布于 78 个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94.66%;硕士 3413 人,分布于 167 个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95.58%;博士 726 人,分布于 105 个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 94.77%。少数民族毕业生总数 547 人, 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0.49%。全日制毕业生分院系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详见附录 2。 表 1-5 全日制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学历 就业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去向落实率 本科 3299 3485 94.66% 硕士 3262 3413 95.58% 博士 688 726 94.77% 总计 7249 7624 95.08% 7 / 55 我校 2022 届毕业生中,5203 人去向类别为协议与合同就业,占比 71.78%。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境内升学和境外留学合计比例为 43.66%。86.38%的硕士及 91.87%的博士选择协议与合同就业。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 率统计详见附录 3。 表 1-6 全日制毕业生分类型去向类别情况 去向类别 本科 本科 (公费师范生) (非公费师范生) 硕士 博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77 99.47% 1211 38.99% 2948 86.38% 667 91.87% 境内升学 - - 1049 33.77% 175 5.13% 0 0.00% 境外留学 2 0.53% 307 9.88% 36 1.05% 0 0.00% 灵活就业 - - 351 11.30% 101 2.96% 20 2.75% 自主创业 - - 2 0.06% 2 0.06% 1 0.14% 未就业 - - 186 5.99% 151 4.42% 38 5.23% 总计 379 100.00% 3106 100.00% 3413 100.00% 726 100.00% 协议与合 同就业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非全日制毕业生中硕士毕业人数 1615 人,分布于 9 个一级学科(5 个学科 门类/5 个学科群),27 个专业,就业人数 1562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 96.72%。博 士毕业人数 12 人,集中在教育学科,2 个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100%。非全 日制少数民族毕业生总数 143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7.90%。 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协议与合同就业,共 1567 人,占非全毕业 生总人数的 96.31%。 行业分布方面,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行业2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历类(50.67%)、 信息技术(27.31%)、金融(6.64%)、公共管理(4.21%)等行业。 2 此处就业行业分析只选取毕业生协议与合同就业类别。 8 / 55 表 1-7 非全日制毕业生去向情况 硕士 博士 去向类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协议与合同就业 1555 96.28% 12 100.00% 境内升学 1 0.06% - - 境外留学 2 0.12% - - 灵活就业 2 0.12% - - 自主创业 2 0.12% - - 未就业 53 3.28% - - 总计 1615 100.00% 12 100.00% 9 / 55 第二部分 全日制毕业生去向分析 3 一、 就业地域分析4 (一) 总体情况 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境外地区就业人数分别为 4350 人(83.61%)、268 人(5.15%)、527 人(10.13%)、40 人(0.77%)、18 人(0.35%)。 表 2-1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地区 本科 硕士 博士 合计(比例%) 东部 1207 2639 504 4350(83.61%) 中部 58 115 95 268(5.15%) 西部 309 171 47 527(10.13%) 东北 12 21 7 40(0.77%) 境外 2 2 14 18(0.35%) 总计 1588 2948 667 5203(100.00%) 在毕业生前往就业的省份中,上海有 2977 人,占就业人数的 57.22%。毕业 生就业数量在 100 人以上的省份还有:浙江(397 人,7.63%)、广东(311 人, 5.98%)、江苏(304 人,5.84%)、福建(114 人,2.19%)、四川(106 人,2.04%)、 北京(105 人,2.02%),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仍集中于东部地区,尤 其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统计详见附录 4。 东部地区是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区,从行业上看,有 37.77%的毕业生 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23.49%的毕业生进入信息技术行业。 3 本部分讨论对象为全日制毕业生,如涉及毕业生的表述,仅指全日制毕业生。 4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析,本报告只选取协议与合同就业类别,合计 5203 人。 10 / 55 表 2-2 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主要行业 (二)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643 37.77% 信息技术 1022 23.49% 金融 341 7.84% 公共管理 246 5.66% 主要城市分布 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名前 10 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北京、 成都、南京、重庆、宁波、厦门,共计 3977 人,占就业人数的 76.44%。 表 2-3 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 城市 人数 比例(%) 上海市 2977 57.22% 深圳市 229 4.40% 杭州市 203 3.90% 苏州市 109 2.09% 北京市 105 2.02% 成都市 80 1.54% 南京市 72 1.38% 重庆市 71 1.36% 宁波市 67 1.29% 厦门市 64 1.23% 其他 1226 23.56% 总计 5203 100.00% 11 / 55 2022 年非上海生源在上海就业人数为 2455 人,同比增加 71 人,增幅 2.98%, 连续两年增加。其中,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就业人数为 630 人,同比减少 15 人, 减幅 2.33%。 (三) 重点区域分布 1. 长江三角洲区域 5 我校共有 3746 名毕业生赴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 72.00%。 其中,本科 1061 人,占本科就业总人数的 66.81%,硕士 2244 人,占硕士就业 总人数的 66.12%,博士 441 人,占博士就业总人数的 76.12%。从行业上看,有 1297 人选择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就业人数中占 34.62%, 932 人进入信息技术行业,占 24.88%,318 人进入金融行业,占 8.49%,202 人 进入公共管理行业,占 5.39%,201 人进入生物化工医药,占 5.37%。 表 2-4 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人数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1061 2244 441 3746 比例(%) 66.81% 66.12% 76.12% 72.00% 表 2-5 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就业行业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297 34.62% 信息技术 932 24.88% 金融 318 8.49% 公共管理 202 5.39% 生物化工医药 201 5.37% 5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12 / 55 2. 粤港澳大湾区 6 2022 届毕业生中共有 308 人赴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 5.92%,同比增加 122%(169 人)。其中,本科 58 人,占本科就业总人数的 3.65%, 硕士 223 人, 占硕士就业总人数的 7.56%, 博士 27 人,占博士就业总人数的 4.05%。 从行业上看,有 211 人选择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人 数中占 68.51%,46 人选择进入信息技术行业。 表 2-6 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人数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58 223 27 308 比例(%) 3.65% 7.56% 4.05% 5.92% 表 2-7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就业行业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211 68.51% 信息技术 46 14.94% 公共管理 8 2.60% 建筑房地产 7 2.27% 金融 7 2.27% 3.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7 赴京津冀地区就业的 2022 届毕业生共有 136 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2.61%。 其中,本科 31 人,占本科就业总人数的 1.95%,硕士 80 人,占硕士就业总人数 的 2.71%,博士 25 人,占博士就业总人数的 3.75%。从行业上看,有 36 人选择 6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 山、江门。 7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 13 / 55 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京津冀地区的就业人数中占 26.47%,33 人选择进入 信息技术行业,占 24.26%;14 人选择进入公共管理行业,占 10.29%。 表 2-8 京津冀地区就业人数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31 80 25 136 比例(%) 1.95% 2.71% 3.75% 2.61% 表 2-9 京津冀地区主要就业行业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36 26.47% 信息技术 33 24.26% 公共管理 14 10.29% 4. 长江经济带8 我校共有 4115 名 2022 届毕业生赴长江经济带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 79.09%。 其中,本科 1214 人,占本科就业总人数的 76.45%,硕士 2409 人,占硕士就业 总人数的 81.72%,博士 492 人,占博士就业总人数的 73.76%。从行业上看,有 1513 人选择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长江经济带就业人数中占 36.77%,948 人选择进入信息技术行业,占 23.03%,324 人选择进入金融行业,占 7.87%。 表 2-10 长江经济带就业人数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1214 2409 492 4115 比例(%) 76.45% 81.72% 73.76% 79.09% 8 长江经济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9 省,上海、重庆 2 市。 14 / 55 表 2-11 长江经济带主要就业行业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513 36.77% 信息技术 948 23.03% 金融 324 7.87% 公共管理 258 6.27% 生物化工医药 214 5.20% 5.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 9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共有 4227 名毕业生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 81.24%。 其中, 本科 1383 人,占本科就业总人数的 87.09%,硕士 2411 人,占硕士就业总人数 的 81.78%,博士 433 人占博士就业总人数的 64.92%。从行业上看,有 1672 人选 择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就业人数中占 39.56%,964 人 选择进入信息技术行业,占 22.81%,324 人选择进入金融行业,占 7.67%。 表 2-12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就业人数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1383 2411 433 4227 比例(%) 87.09% 81.78% 64.92% 81.24% 表 2-13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主要就业行业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672 39.56% 信息技术 964 22.81% 金融 324 7.67% 9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 南、西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重庆。 15 / 55 公共管理 223 5.28% 生物化工医药 201 4.76% 二、 就业行业分析10 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分布于教育-学历类、信息技 术、金融等十余个行业内。就毕业生总体而言,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所占比重 最大,达 42.67%,其次为信息技术行业,占比为 20.18%。 表 2-14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2220 42.67% 信息技术 1050 20.18% 金融 357 6.86% 公共管理 350 6.73% 生物化工医药 229 4.40% 商务服务 189 3.63% 装备制造 152 2.92% 批发零售 109 2.09% 文化体育 105 2.02% 其他 442 8.50% 总计 5203 100.00% 10 就业行业分析,本报告只选取毕业生协议与合同就业类别,合计 5058 人。 16 / 55 2022 届本科毕业生(非公费师范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教育-学历类 (25.19%)、信息技术(24.44%)、金融(9.17%)、商务服务(7.43%)、公共管 理(6.28%)等各占一定比例。 表 2-15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305 25.19% 信息技术 296 24.44% 金融 111 9.17% 商务服务 90 7.43% 公共管理 76 6.28% 装备制造 54 4.46% 生物化工医药 50 4.13% 批发零售 50 4.13% 其他 179 14.78% 总计 1211 100.00% 硕士毕业生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的占比最高,为 35.96%,其次为信息技术 (24.36%)、公共管理(8.85%)、金融(8.28%)等。相较本科生而言,硕士研 究生在教育-学历类行业就业的比例更高。 表 2-16 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060 35.96% 信息技术 718 24.36% 公共管理 261 8.85% 金融 244 8.28% 生物化工医药 113 3.83% 17 / 55 商务服务 94 3.19% 装备制造 86 2.92% 专业技术服务 65 2.20% 建筑房地产 57 1.93% 批发零售 57 1.93% 其他 193 6.55% 总计 2948 100.00% 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相较于本科和硕士而言更加集中,教育-学历类行 业占比达 71.81%,其中 464 人进入高等院校。同时,部分博士毕业生进入生物 化工医药(9.90%)、信息技术(5.40%)等行业。 表 2-17 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479 71.81% 生物化工医药 66 9.90% 信息技术 36 5.40% 科学研究 33 4.95% 公共管理 13 1.95% 装备制造 12 1.80% 专业技术服务 6 0.90% 教育-培训类 5 0.75% 其他 17 2.55% 总计 667 100.00% 18 / 55 三、 升学情况分析11 2022 届毕业生境内升学人数为 1224 人,与 2021 届保持一致;境外留学人 数 345 人,同比减少 13 人。 (一) 境内升学 2022 届毕业生中境内升学共 1224 人,其中 1124 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其中华东师范大学 691 人),45 人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1 人进入中国科 学院。 表 2-18 毕业生升学院校类型分布 升学院校类别 本科 硕士 合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960 164 1124 601 90 691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40 5 45 中国科学院 19 2 21 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 30 4 34 华东师范大学 其中共有 304 位毕业生进入 C9 高校,占升学毕业生的 24.84%,其中复旦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五所高校录取我校 2022 届 毕业生人数在 20 人以上。 表 2-19 毕业生升学至 C9 高校统计 C9 高校 本科 硕士 合计 复旦大学 90 18 108 上海交通大学 70 6 76 北京大学 29 4 33 11升学情况含境内升学、境外留学。本科毕业生分院系升学统计见附录 5。 19 / 55 (二) 南京大学 25 5 30 浙江大学 25 5 30 清华大学 15 4 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 8 境外留学 2022 届毕业生有 345 人选择境外留学,留学人数较多的国家(地区)分别 是英国(93 人,26.96%)、中国香港(81 人,23.48%)、美国(60 人,17.39%)。 表 2-20 境外留学国家(地区)分布 境外留学国家(地区) 本科 硕士 合计 英国 86 7 93 中国香港 78 3 81 美国 57 3 60 新加坡 25 1 26 法国 11 3 14 日本 11 3 14 德国 6 4 10 其他国家或地区 35 12 47 境外留学的毕业生有 159 人进入 202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50 强 高校,占比 46.09%,同比增加 20 人,其中本科 155 人,硕士 4 人;有 261 人进 12 入排名 200 强高校,占比 75.65%。我校毕业生至全球 200 强高校 境外留学统计 详见附录 6。 12 来源: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2) 。 20 / 55 表 2-21 至全球 50 强高校留学统计 学校 本科 硕士 总计 香港大学 27 - 27 香港中文大学 23 1 24 伦敦大学学院 23 - 23 新加坡国立大学 18 1 19 哥伦比亚大学 10 - 10 爱丁堡大学 7 1 8 南洋理工大学 7 - 7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6 - 6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5 - 5 曼彻斯特大学 5 - 5 纽约大学 5 - 5 鲁汶大学(荷语) 2 1 3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 - 2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2 - 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 - 2 宾夕法尼亚大学 1 - 1 帝国理工学院 1 - 1 东京大学 1 - 1 华盛顿大学 1 - 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 - 1 麦吉尔大学 1 - 1 墨尔本大学 1 - 1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1 - 1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1 - 1 芝加哥大学 1 - 1 佐治亚理工学院 1 - 1 总计 155 4 159 21 / 55 四、 未就业分析 2022 届毕业生中共有 375 名同学未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 4.92%。其中, 3.23%的毕业生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1.69%的毕业生暂无就业意愿选择不就业。 表 2-22 未就业类别情况统计 去向类型 待就业 暂不就业 未就业类别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求职中 47 67 18 132 拟参加公招考试 31 49 2 82 签约中 5 19 6 30 拟应征入伍 1 - - 1 拟创业 - 1 - 1 拟升学 76 4 - 80 拟出国出境 7 2 - 9 其他暂不就业 19 9 12 40 合计比例 3.23% 1.69% 五、 特色去向分析 (一) 教育-学历类行业 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共有 2220 名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占比 42.67%。从就 业单位类别上看,本科、硕士主要在中学就业,博士则集中在高校就业。从就业 地域分布看,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人数分别为 860、211、 209、187,分别占本行业总人数的 38.74%、9.50%、9.41%、8.42%。 22 / 55 表 2-23 毕业生在教育-学历类行业就业情况 本科 教育 硕士 博士 总计 层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高校 33 4.85% 128 12.08% 464 96.87% 625 28.15% 高中 368 54.04% 491 46.32% 9 1.88% 868 39.10% 初中 168 24.67% 292 27.55% 6 1.25% 466 20.99% 中职 8 1.17% 11 1.04% - - 19 0.86% 小学 53 7.78% 99 9.34% - - 152 6.85% 幼教 37 5.43% 13 1.23% - - 50 2.25% 特教 14 2.06% 26 2.45% - - 40 1.80% 总计 681 100.00% 1060 100.00% 479 100.00% 2220 100.00% 我校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 2022 届毕业生有 625 人,其中博士 464 人, 硕士 128 人。在这些毕业生中,有 260 人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就业,博士有 191 人,占博士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就业人数的 41.16%。 表 2-24 博士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数统计 (二) 类别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人数 135 56 选调生 2022 年,我校选调生就业人数为 122 人,分布在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本科 19 人,硕士 97 人,博士 6 人。 23 / 55 图 2-1 选调生地区分布 (三) 重点企业 我校 2022 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的共有 2487 人,同比增加 116 人。进入世 13 界 500 强企业 的有 568 人,占企业就职总人数的 22.84%,同比增幅近四成。其 中,就业人数达到 10 人及以上的企业有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电信、腾讯、上 海汽车等 17 家企业。 表 2-25 毕业生在 500 强企业就业情况(10 人及以上) 13 单位名称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阿里巴巴 10 64 1 75 华为 7 32 7 46 腾讯 5 28 1 34 500 强企业名录参考“2022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 。 24 / 55 中国电信 21 10 1 32 英特尔 - 24 2 26 上海汽车 14 9 1 24 中国建筑 15 7 - 22 兴业银行 7 15 - 22 招商银行 13 7 - 20 中国工商银行 12 7 - 19 中国联通 6 10 - 16 中国移动 4 11 1 16 中国建设银行 7 8 - 15 中国中信 7 7 - 14 小米 2 10 - 12 微软 1 9 - 10 京东 3 7 - 10 2022 届毕业生中有 1050 人进入信息技术行业,比去年增加 207 人,非世界 500 强中就业人数超过 10 人的企业有字节跳动、美团、中兴通讯等企业。 表 2-26 毕业生在信息技术行业就业情况(非世界 500 强,10 人及以上) 单位名称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字节跳动 13 51 - 64 美团 4 28 1 33 哔哩哔哩 4 29 - 33 携程 5 19 - 24 拼多多 4 12 - 16 中芯国际 2 6 4 12 中兴通讯 5 3 2 10 超微半导体 - 10 - 10 此外,我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协同国家发 展战略。有 43 名 2022 届毕业生赴中国航天科技、国家电网、中国电子科技、中 25 / 55 国石化、中国交通建设、中国兵器装备、中国船舶、中国电力建设、中国能源建 设、中国石油、中国铁路、中国兵器工业、中国电子信息、中国航空工业、中国 航天科工、中国核工业、中国石油化工、中国铁建、中国稀土、中国中铁等航空 航天、能源、电力电网、军工、交通、制造领域就业。 26 / 55 第三部分 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分析 一、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析 2021-2022 学年,我校通过就业信息网、企业微信及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 息,共 5304 家单位通过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提供约 83 万余个岗位,企业 微信推送职位信息人次达 70 万余人次,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信息 1452 篇,阅读 量超过 104 万人次。同时,我校共举办各类招聘和宣讲活动 540 场。其中,专场 宣讲招聘 526 场,大型招聘会 14 场,期间共吸引了来自全国 4342 家用人单位, 共提供岗位 10 万余个。受疫情影响,线下大型招聘活动受限,线上招聘会举办 场次有明显增加。 表 3-1 2021-2022 学年招聘活动 招聘活动类型 形式 场次 单位数 线上 260 260 线下 266 266 线上 11 3716 线下 3 100 540 4342 专场宣讲招聘 大型招聘会 总计 二、 用人单位性质分析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 来校招聘单位以企业为主,共 2859 家,占比 71.65%, 事业单位其次,共 671 家,占比 16.82%。 27 / 55 表 3-2 用人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单位数 比例(%) 企业 2859 71.65% 事业 671 16.82% 民办非企业 214 5.36% 机关 232 5.81% 社会团体 13 0.33% 总计 3990 100.00% 三、 用人单位地域分析 2021-2022 学年,来我校开展 2022 届毕业生校园招聘的单位所在城市数量 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1722 家,43.16%)、北京(309 家,7.74%)、杭州(175 家,4.39%)、深圳(161 家,4.04%)、广州(108 家,2.71%)。 表 3-3 用人单位城市分布 单位所在城市 单位数 比例(%) 上海 1722 43.16% 北京 309 7.74% 杭州 175 4.39% 深圳 161 4.04% 广州 108 2.71% 成都 77 1.93% 南京 73 1.83% 苏州 68 1.70% 重庆 49 1.23% 青岛 46 1.15% 其他 331 27.89% 总计 4958 100.00% 28 / 55 从单位所属省份来看,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数量排名前五的是上海市、广 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 表 3-4 用人单位省份分布 单位所属省份 单位数 比例(%) 上海 1722 43.16% 广东 363 9.10% 北京 309 7.74% 浙江 279 6.99% 江苏 230 5.76% 山东 133 3.33% 四川 115 2.88% 福建 107 2.68% 河南 78 1.95% 安徽 62 1.55% 河北 58 1.45% 湖南 55 1.38% 湖北 54 1.35% 重庆 49 1.23% 江西 45 1.13% 其他 331 9.82% 总计 4958 100.00% 四、 用人单位行业分析 从行业来看,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以教育-学历类行业占比最高,为 22.01%,显示出我校鲜明的师范特色;其次为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分别占比 18.62%、12.91%。 29 / 55 表 3-5 用人单位行业分布 单位行业 单位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878 22.01% 信息技术 743 18.62% 金融 515 12.91% 生物化工医药 298 7.47% 商务服务 227 5.69% 建筑房地产 219 5.49% 装备制造 207 5.19% 公共管理 158 3.96% 批发零售 157 3.93% 文化体育 101 2.53% 其他 487 12.21% 总计 3990 100.00% 30 / 55 第四部分 一、 毕业生求职过程 就业质量评价与反馈 14 通过调查 2022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简历投递、获得面试机会以及获得用 人单位录用通知的情况,以考察不同学历毕业生的求职状况。总体来看,毕业生 平均每人投递 23.69 份简历,获得 8.14 次面试机会,获得 2.88 份录用通知。分 学历来看,硕士简历投递平均份数最多(26.92 份),硕士获得面试机会平均次 数最多(9.72 次),硕士获得录用通知数量最多(3.24 份)。 表 4-1 毕业生求职过程统计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平均值 投递简历份数 21.41 26.92 10.13 23.69 面试通知次数 6.45 9.73 4.33 8.14 获得录用次数 2.38 3.24 2.59 2.88 二、 毕业生择业因素分析 (一)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 通过调查 2022 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重视因素,以了解毕业生的择业行 为。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比较重视的前三个因素是“薪酬福利”、 “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届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对象为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 同的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 1572 份。 14 31 / 55 (二)毕业生择业成功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 2022 届毕业生择业成功影响因素,以考察毕业生的择业成功的关 键以及用人单位更看重的能力。在毕业生择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方面,总体来看, 毕业生普遍认为“教育及专业背景”、“实习实践经历”是影响择业成功的关键 因素。不同学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实习实践经历”,七成 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认为该项是择业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博士毕业生仅有 14.66%对此项认可;二是“公开发表论文”,八成的博士毕业生认为该项是择业 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而仅有少部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认为这两项是择业成功的 影响因素。 表 4-2 毕业生择业成功关键因素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平均值 学生干部经历 24.82% 19.26% 4.31% 20.17% 教育及专业背景 86.44% 81.08% 77.59% 82.76% 参与科研课题 14.96% 33.56% 75.86% 29.96% 社团活动经历 11.27% 5.18% 3.45% 7.25% 项目/竞赛经历 34.86% 37.16% 15.52% 34.73% 实习实践经历 70.42% 73.87%% 14.66% 68.26% 公开发表论文 3.17% 15.99% 81.90% 16.22% 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活动 8.80% 2.14% 1.72% 4.52% 在用人单位更看重的能力方面,总体来看,六成的毕业生都认为用人单位比 较看重“专业知识与能力”,约五成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沟通表达 能力(口头及书面)”,此外约四成的毕业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 题能力”。不同学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约五成的博士毕业生认为 “科学研究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时很看重的能力,只有少部分本科毕业生及硕 士毕业生认同此项。 表 4-3 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 32 / 55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平均值 自主学习能力 35.74% 45.61% 34.48% 41.22% 专业知识与能力 63.73% 62.95% 66.38% 63.49% 自我管理能力 10.39% 9.57% 6.03% 9.61% 解决问题能力 35.04% 44.59% 34.48% 40.39% 抗压能力 19.19% 19.48% 12.07% 17.94% 应变及创新能力 21.65% 16.89% 1.58% 17.37% 团队合作能力 13.56% 14.64% 15.52% 14.31% 通识性知识与技能 8.45% 4.62% 6.90% 6.17% 实践动手能力 8.10% 13.51% 4.31% 10.88% 科学研究能力 4.23% 4.84% 50.86% 8.02% 组织管理能力 10.56% 9.35% 3.45% 9.35% 沟通表达能力(口头及书面) 57.75% 45.95% 34.48% 49.36% (三)毕业生择业信息来源 通过调查 2022 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信息来源,以了解毕业生获取就业相关 信息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网/企业微信/学生就业公众号”、“校园招聘宣讲 会”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占比约三成。另外 “老师/同学 /校友”等人的推荐和“政府/社会招聘网站/求职类 App/社交平台等”也是约五 成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信息来源。 表 4-4 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 比例 学校就业网/企业微信/学生就业公众号 22.77% 校园招聘宣讲会 6.23% 老师/同学/校友 25.06% 政府/社会招聘网站/求职类 App/社交平台等 27.80% 单位自设渠道 15.01% 其他渠道 3.12% 33 / 55 (四)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与自身的专业相关度方面,从总体来看,九成的毕业生认 为最终成功签约的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有相关,其中,五成的毕业生认为 “较 相关”,少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同自身专业“较不相关”“很不相关”,分 别占比 1.21%、0.58%。 三、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就业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 2022 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以了解毕业生签约工作满意度、对就 业服务工作关注情况、对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从总体来看,我校有 97.39%的毕 业生对签约工作表示满意和认可。 表 4-5 毕业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平均值 非常满意 20.77% 20.72% 19.83% 20.67% 较满意 42.08% 43.58% 41.38% 42.88% 基本满意 34.51% 33.11% 36.21% 33.84% 较不满意 2.29% 2.48% 1.72% 2.35% 很不满意 0.35% 0.11% 0.86% 0.25% 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二)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 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方面,从总体来看,有 93.96%的毕业生 表示满意和认可。在对职位信息精准推送服务的满意度方面,从总体来看,有 95.20%的毕业生表示满意和认可。 34 / 55 就业服务工作中,毕业生最为关注的三项依次是“就业实习机会拓展”、 “职 业信息精准推送”和“就业政策解读”。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关注的侧重点稍有不 同,六成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都较为关注“就业实习机会拓展”,与此相对只有 不到四成的博士毕业生看中此项。 表 4-6 毕业生对就业服务工作关注情况 学历 本科 硕士 博士 平均值 就业政策解读 47.54% 47.52% 59.48% 48.41% 生涯规划指导 33.80% 35.59% 38.79% 35.18% 就业实习机会拓展 62.68% 67.12% 36.21% 63.23% 求职技能指导 37.15% 28.60% 36.21% 32.25% 职位信息精准推送 54.58% 55.07% 53.45% 54.77% 行业职位需求分析 20.42% 22.64% 37.07% 22.90% 求职心理调试 9.15% 11.60% 13.79% 10.88% 四、 雇主评价分析15 (一)雇主对毕业生满意度情况 本次调研面向招录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从反馈问卷分析,用人单位对 所招聘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普遍表示认可,其中过六成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 业生表示非常满意。 表 4-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度情况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极不满意 比例 61.90% 36.51% 1.59% 0% 0% 数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问卷》 ,委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问卷发放对象 为录用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回收有效问卷 378 份。 15 35 / 55 具体到各类指标上,96.83%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职业 能力和职业素养表示满意,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知识、专业前沿知识、执行能 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工作主动性、敬业精神、单位忠诚度、诚实正 直、工作专注、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遵守工作纪律、对企业文化的 理解认可、灵活应变能力、人文社科素养等方面。 对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方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强化专 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三点在用人单位反馈中较为突 出。 (二)雇主对就业服务工作评价情况 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就业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约 7 成的单位表示非常满 意。 表 4-8 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评价满意度情况 项目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极不满意 校园信息发布 61.90% 31.75% 4.76% 1.59% - 校园招聘会组织 60.32% 31.75% 6.35% 1.59% -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58.73% 34.92% 6.35% - - 对毕业生的推荐工作 61.90% 28.57% 9.52% - - 就业派遣手续办理 73.02% 22.22% 4.76% - - 校企合作情况 63.49% 25.40% 7.94% 3.17% - 总体评价 68.25% 28.57% 3.17% - - 36 / 55 第五部分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2022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严峻。华东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持续抓好疫情防 控工作基础上,积极应对疫情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转变工作思路,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指导服务,开通就业事务线上线 下办理,通过精细的就业帮扶、就业引导,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做好毕业生就 业创业工作,努力实现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 深化保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全校各级领导干部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认真落 实“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校领导靠前指挥,院系单位领导 落实责任,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教职员工全员参与,进一步健全研判就业形势、 压实就业责任、推进就业进度、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机制。院系单位及时掌握每 一位毕业生的求职心态、生涯规划和就业进展,积极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 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本科生专业教师 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推荐毕业生就业或提供符合本单位培养目标和专业 去向的就业信息。在就业进展推进关键时段,学校领导带队对全校 15 个院系分 别开展了调研活动,重点围绕疫情防控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点、堵点和解 决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 为方便疫情期间毕业生办理就业事务,不断优化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就业事 务办理流程,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就业系统对接企业微信,每日回复学 生就业事务问题,全学年累计回复 4331 人次;优化去向处理模式,大力推动网 签就业协议,积极依托信息化手段收取电子版本材料,全学年线上处理去向认证 3102 人次,提供就业事务服务 4907 人次。 二、 拓展就业渠道,精准推送信息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市场拓展工作。一直以来,通过信息精准推送、就业市场 开拓、招聘宣讲组织、校地合作机制等方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量多质优的就业 机会。我校共举办各类招聘和宣讲活动 540 场。其中,专场宣讲招聘 526 场,大 型招聘会 14 场,期间共吸引了来自全国 30 个省 4342 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岗位 37 / 55 10 万余个。受疫情影响,线下大型招聘活动受限,线上招聘会举办场次有明显增 加。同时,组织毕业生参加杭州、宁波等地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与常州、盐城、 漳州、靖江、东阳等多地建立引才工作站,为毕业生拓展求职地域,提供更广泛 的优质就业机会。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我校以就业信息网为主体,学校企业微信和微信公众号 为翼,创建院系就业工作微信群,不断优化信息精准服务水平。本学年,学校就 业信息平台为 4958 家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 46 余万个;通过企业微 信精准推送服务,全年累计推送招聘信息过 70 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推送需求信 息 1452 篇,2021-2022 学年新增关注人数 12579 人,阅读次数达 104 万人次。 三、 全员生涯覆盖,提升指导水平 建立健全生涯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方式。通过指导活动、指导 课程、职业测评与咨询、精准帮扶等方式为师大学子提供自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 全覆盖式生涯指导服务。 指导活动方面,学校依托两大品牌“生涯启航月”、“就业服务月”为 2022 届学生提供了超过 300 场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 3 万 人。活动模块涵盖了新生生涯启蒙、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世界、了解就业政策、 职业目标的选择、求职技能提升、生涯行动等主题;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采用经 验分享、生涯讲座、生涯比赛、训练营、征文活动、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简历 与面试辅导、实习实践、企业参访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了我校各年级学 生的生涯规划需要和就业指导需求。 指导课程方面,开设系列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2021-2022 学年, 我校共开设 5 门课程,涵盖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能力提升、职场礼仪方面,开放 5 门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同时,注重学生自我探索,提供个性化职业咨询。使用 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本学年近 3000 名在校学生参与了职 业测评。加大职业咨询服务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自我认 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求职技巧、求职心理、政策解读等职业咨询服务,本 学年为学生提供了 300 多人次一对一职业咨询和个性化指导。 定期摸排就业情况,做好精准帮扶工作。本学年开展了七轮全校毕业生就业 进展排摸,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 开展专场招聘、专人帮扶、专人推荐,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进行专项 38 / 55 就业指导及资助,做到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尽最大努力保障困难群体就业。在 本学年,帮助 448 名 2022 届家庭困难毕业生申请了上海市求职补贴。 四、 强调价值引领,培养家国情怀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是我校一直秉承的办学理 念。我校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价值引领,对接国家战略,鼓励学生将个人理 想与国家 需要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为坚定我校师范生积极从教的理想信念,2021-2022 学年,我校与上海及各 省市教育单位等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开展了一系 列师范生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诚信务实,勤奋学习, 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开展基层就业宣传,加强就业引导工作。学校做好“三支一扶”、“西部计 划”、参军入伍等的政策宣传、典型示范,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引导毕业生 勇担时代使命。学校加强典型宣传,开展优秀毕业生代表交流会,推送选调就业 的毕业生文章并纳入学校官微主题宣传,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宣传在基础教育 领域奔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业的毕业生,宣传投身自贸试验区、 五个新城建设等重点区域就业的毕业生,号召学生投身区域建设发展,紧扣时代 脉搏,将个人奋斗理想与区域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疫情期间,鼓励有志于基层就 业的在校生做学生公寓“楼长”、“志愿者”,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践行时 代使命。同时,举办选调生训练营,为有志于基层就业的在校生开展“笃行计划”, 开展“山海筑梦”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在本学年,我校 117 名 2022 届毕业生荣 获“服务贡献奖”。 五、 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培养就业联动 积极开展毕业生签约调查,了解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情况及就业满意度等 信息,为我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反馈。2021-2022 年,为更好地面向 2022 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了解我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进展情况,我 校开展两轮签约调查活动,共调研学生 10178 人次,对学生的就业目标、求职意 向、职业价值观、求职状态、所需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解,撰写《就业意向调 研报告》,从而对我校求职未定同学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建议。 39 / 55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生涯就业相关研究。2022 年,我校有 1 个项目获得 2022 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研究立项、1 个工作室获得 2022-2023 年上 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示范点)立项,2 个工作室获得 2022-2023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培育点)立项,1 个项目获得 20222023 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立项。 40 / 55 附录 1 省份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分省统计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上海 625 17.93% 226 6.62% 54 7.44% 905 11.87% 江苏 255 7.32% 430 12.60% 68 9.37% 753 9.88% 浙江 247 7.09% 383 11.22% 50 6.89% 680 8.92% 山东 161 4.62% 314 9.20% 83 11.43% 558 7.32% 福建 132 3.79% 112 3.28% 17 2.34% 261 3.42% 河北 69 1.98% 91 2.67% 17 2.34% 177 2.32% 广东 61 1.75% 89 2.61% 11 1.52% 161 2.11% 天津 23 0.66% 11 0.32% 3 0.41% 37 0.49% 海南 22 0.63% 5 0.15% 2 0.28% 29 0.38% 北京 23 0.66% 4 0.12% 2 0.28% 29 0.38% 小计 1618 46.43% 1665 48.78% 307 42.29% 3590 47.09% 安徽 224 6.43% 356 10.43% 87 11.98% 667 8.75% 河南 202 5.80% 310 9.08% 109 15.01% 621 8.15% 江西 134 3.85% 150 4.39% 26 3.58% 310 4.07% 山西 70 2.01% 123 3.60% 39 5.37% 232 3.04% 湖南 82 2.35% 86 2.52% 10 1.38% 178 2.33% 湖北 35 1.00% 104 3.05% 19 2.62% 158 2.07% 小计 747 21.43% 1129 33.08% 290 39.94% 2166 28.41% 四川 184 5.28% 134 3.93% 21 2.89% 339 4.45% 重庆 119 3.41% 63 1.85% 7 0.96% 189 2.48% 贵州 115 3.30% 46 1.35% 8 1.10% 169 2.22% 新疆 125 3.59% 22 0.64% 10 1.38% 157 2.06% 云南 76 2.18% 43 1.26% 8 1.10% 127 1.67% 甘肃 50 1.43% 37 1.08% 21 2.89% 108 1.42% 广西 74 2.12% 22 0.64% 5 0.69% 101 1.32%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41 / 55 陕西 45 1.29% 38 1.11% 11 1.52% 94 1.23% 内蒙古 41 1.18% 37 1.08% 6 0.83% 84 1.10% 西藏 36 1.03% 3 0.09% - - 39 0.51% 宁夏 18 0.52% 8 0.23% 2 0.28% 28 0.37% 青海 10 0.29% 1 0.03% - - 11 0.14% 小计 893 25.62% 454 13.30% 99 13.64% 1446 18.97% 辽宁 90 2.58% 67 1.96% 12 1.65% 169 2.22% 吉林 93 2.67% 50 1.46% 7 0.96% 150 1.97% 黑龙江 44 1.26% 48 1.41% 11 1.52% 103 1.35% 小计 227 6.51% 165 4.83% 30 4.13% 422 5.54% 总计 3485 100.00% 3413 100.00% 726 100.00% 7624 100.00% 东北地区 42 / 55 附录 2 全日制毕业生分院系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 本科: 本科 院系 公费师范生 非公费师范生 毕业人数 落实率 毕业人数 落实率 地球科学学部(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 - 33 100.00% 马克思主义学院 16 100.00% 22 100.00% 体育与健康学院 33 100.00% 115 100.00% 经济与管理学部 - - 524 99.05% 教育学部 23 100.00% 195 97.95% 信息学部(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 - 37 97.30% 信息学部(软件工程学院) - - 182 97.25% 音乐学院 - - 63 96.83% 生命科学学院 32 100.00% 79 96.20% 信息学部(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 - 103 95.15%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 112 94.64% 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 142 94.37%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52 100.00% 84 94.05% 地球科学学部(地理科学学院) 26 100.00% 82 93.90%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37 100.00% 189 93.12% 美术学院 - - 58 93.10% 社会发展学院 - - 50 92.00% 设计学院 - - 107 91.59% 外语学院 43 100.00% 222 89.64% 地球科学学部(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 - 67 89.55% 数学科学学院 53 100.00% 121 89.26% 中国语言文学系 36 100.00% 110 89.09% 传播学院 - - 143 88.81% 历史学系 28 100.00% 51 88.24% 法学院 - - 72 87.50% 哲学系 - - 23 86.96% 43 / 55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 57 85.96%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 - 63 84.13% 总计 379 100.00% 3106 94.01% 研究生: 硕士 院系 博士 毕业人数 落实率 毕业人数 落实率 传播学院 108 96.30% 8 100.00% 地球科学学部(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33 87.88% 12 91.67% 地球科学学部(地理科学学院) 63 98.41% 20 100.00% 地球科学学部(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50 90.00% 34 97.06% 地球科学学部(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102 92.16% 31 93.55% 法学院 91 90.11% - -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81 97.53% 10 90.00%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34 98.51% 87 96.55% 教育学部 447 95.97% 101 93.07% 经济与管理学部 528 96.59% 30 100.00% 历史学系 59 91.53% 22 81.82% 马克思主义学院 57 85.96% 13 100.00% 美术学院 97 96.91% 7 100.00% 设计学院 79 89.87% - - 社会发展学院 78 100.00% 18 100.00% 生命科学学院 100 92.00% 64 96.88% 数学科学学院 63 100.00% 17 100.00%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11 100.00% 5 40.00% 体育与健康学院 108 87.96% 13 92.31% 外语学院 106 93.40% 18 88.89%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26 99.21% 81 98.77%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141 100.00% 25 80.00% 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120 99.17% 8 100.00% 44 / 55 信息学部(软件工程学院) 184 98.91% 17 100.00% 信息学部(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65 96.92% 6 100.00% 信息学部(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123 99.19% 11 100.00% 音乐学院 12 83.33% 3 100.00% 哲学系 48 83.33% 16 100.00%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79 97.47% 11 81.82% 中国语言文学系 120 92.50% 38 92.11% 总计 3413 95.58% 726 94.77% 45 / 55 附录 3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 专业 毕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毕业去向落实率 保险学 27 27 100.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 14 100.00%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26 26 100.00% 工商管理 39 39 100.00%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 26 26 100.00% 公共事业管理 35 35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31 31 100.00% 行政管理 24 24 100.00% 会展经济与管理 14 14 100.00% 教育技术学 42 42 100.00% 教育康复学 16 16 100.00% 金融学 63 63 100.00% 旅游管理 26 26 100.00% 人力资源管理 28 28 100.0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33 33 100.00%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2 22 100.00% 思想政治教育 22 22 100.00% 体育教育 40 40 100.00% 西班牙语 16 16 100.00% 艺术教育 17 17 100.00% 运动训练 53 53 100.00% 统计学 68 67 98.53% 生物科学 49 48 97.96% 经济学 47 46 97.87% 会计学 40 39 97.5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7 36 97.30% 软件工程 182 177 97.25% 46 / 55 音乐表演 35 34 97.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4 33 97.06% 视觉传达设计 32 31 96.88% 金融工程 31 30 96.77% 音乐学 28 27 96.43% 播音与主持艺术 25 24 96.00% 通信工程 48 46 95.8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3 22 95.65% 心理学 23 22 95.65% 学前教育 43 41 95.35% 特殊教育 42 40 95.24% 美术学 20 19 95.00% 地理科学 38 36 94.74% 雕塑 19 18 94.74% 翻译 19 18 94.7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55 52 94.55% 应用心理学 89 84 94.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2 134 94.37% 化学 84 79 94.0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6 43 93.48% 公共艺术 30 28 93.33% 生物技术 30 28 93.33% 新闻学 30 28 93.33% 地理信息科学 44 41 93.18% 环境设计 29 27 93.10% 德语 28 26 92.86% 社会学 38 35 92.11% 社会工作 12 11 91.67% 物理学 106 97 91.51% 环境工程 23 21 91.30% 47 / 55 生态学 11 10 90.9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7 79 90.80% 广告学 30 27 90.00% 环境科学 20 18 90.00% 绘画 19 17 89.47% 汉语言文学 110 98 89.09% 法语 36 32 88.89% 英语 78 69 88.46% 历史学 51 45 88.24% 法学 72 63 87.50% 哲学 23 20 86.96% 政治学与行政学 29 25 86.21% 公共关系学 28 24 85.71% 广播电视编导 28 24 85.71% 日语 35 30 85.71% 信息与计算科学 34 29 85.29% 环境生态工程 13 11 84.62% 汉语国际教育 63 53 84.13% 编辑出版学 30 24 80.00% 俄语 10 8 80.00% 产品设计 16 12 75.00% 总计 3106 2920 94.01% 48 / 55 附录 4 省份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域统计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上海 924 58.19% 1765 59.87% 288 43.18% 2977 57.22% 浙江 84 5.29% 247 8.38% 66 9.90% 397 7.63% 广东 59 3.72% 224 7.60% 28 4.20% 311 5.98% 江苏 37 2.33% 205 6.95% 62 9.30% 304 5.84% 福建 49 3.09% 56 1.90% 9 1.35% 114 2.19% 北京 26 1.64% 62 2.10% 17 2.55% 105 2.02% 山东 18 1.13% 58 1.97% 23 3.45% 99 1.90% 河北 3 0.19% 11 0.37% 5 0.75% 19 0.37% 海南 5 0.31% 4 0.14% 3 0.45% 12 0.23% 天津 2 0.13% 7 0.24% 3 0.45% 12 0.23% 小计 1207 76.01% 2639 89.52% 504 75.56% 4350 83.61% 安徽 16 1.01% 27 0.92% 25 3.75% 68 1.31% 河南 6 0.38% 34 1.15% 31 4.65% 71 1.36% 湖北 4 0.25% 21 0.71% 9 1.35% 34 0.65% 湖南 10 0.63% 8 0.27% 8 1.20% 26 0.50% 江西 2 0.13% 17 0.58% 13 1.95% 32 0.62% 山西 20 1.26% 8 0.27% 9 1.35% 37 0.71% 小计 58 3.65% 115 3.90% 95 14.24% 268 5.15% 四川 30 1.89% 64 2.17% 12 1.80% 106 2.04% 重庆 39 2.46% 27 0.92% 5 0.75% 71 1.36% 云南 39 2.46% 15 0.51% 1 0.15% 55 1.06% 新疆 36 2.27% 6 0.20% 10 1.50% 52 1.00% 贵州 29 1.83% 13 0.44% 3 0.45% 45 0.86% 陕西 17 1.07% 16 0.54% 8 1.20% 41 0.79% 广西 29 1.83% 10 0.34% 1 0.15% 40 0.77%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49 / 55 内蒙古 24 1.51% 8 0.27% 4 0.60% 36 0.69% 甘肃 21 1.32% 5 0.17% 2 0.30% 28 0.54% 西藏 20 1.26% 3 0.10% 0.00% 23 0.44% 宁夏 15 0.94% 4 0.14% 1 0.15% 20 0.38% 青海 10 0.63% - 0.00% - 0.00% 10 0.19% 小计 309 19.46% 171 5.80% 47 7.05% 527 10.13% 黑龙江 2 0.13% 5 0.17% 1 0.15% 8 0.15% 吉林 2 0.13% 3 0.10% 1 0.15% 6 0.12% 辽宁 8 0.50% 13 0.44% 5 0.75% 26 0.50% 小计 12 0.76% 21 0.71% 7 1.05% 40 0.77% 小计 2 0.13% 2 0.07% 14 2.10% 18 0.35% 100 667 100% 5203 100.00% 东北地区 境外 总计 1588 100.00% 2948 50 / 55 附录 5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院系升学统计 学部(院系) 境内升学 境外留学 升学率 信息学部(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26 6 86.49% 信息学部(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60 4 62.14% 哲学系 10 3 56.52%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99 6 55.56% 历史学系 24 4 54.90% 生命科学学院 35 8 54.43%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45 13 51.79% 数学科学学院 48 13 50.41%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40 2 50.00%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 - 50.00% 社会发展学院 19 6 50.00%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23 7 47.62% 中国语言文学系 43 9 47.27% 外语学院 61 39 45.05% 地球科学学部(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27 3 44.78% 地球科学学部(地理科学学院) 35 - 42.68% 经济与管理学部 152 71 42.56% 教育学部 60 18 40.00% 法学院 20 8 38.89% 传播学院 31 23 37.76% 设计学院 22 18 37.38% 音乐学院 12 11 36.51% 地球科学学部(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8 3 33.33% 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34 13 33.10%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14 4 31.58% 美术学院 13 5 31.03% 信息学部(软件工程学院) 46 10 30.77% 体育与健康学院 31 - 26.96% 51 / 55 附录 6 毕业生(全日制)至全球 200 强高校留学统计 留学高校 本科 硕士 总计 香港大学 27 - 27 香港中文大学 23 1 24 伦敦大学学院 23 - 23 香港城市大学 18 1 19 新加坡国立大学 18 1 19 哥伦比亚大学 10 - 10 爱丁堡大学 7 1 8 南洋理工大学 7 - 7 布里斯托大学 5 1 6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6 - 6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6 - 6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5 - 5 曼彻斯特大学 5 - 5 纽约大学 5 - 5 乌尔姆大学 4 1 5 谢菲尔德大学 4 1 5 东北大学 4 - 4 悉尼大学 4 - 4 香港科技大学 4 - 4 鲁汶大学(荷语) 2 1 3 南加州大学 3 - 3 新南威尔士大学 3 - 3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2 - 2 伯明翰大学 2 - 2 格拉斯哥大学 2 - 2 格罗宁根大学 - 2 2 华威大学 2 - 2 52 / 5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 - 2 莱顿大学 - 2 2 罗切斯特大学 2 - 2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2 - 2 南安普敦大学 2 - 2 诺丁汉大学 1 1 2 乌得勒支大学 2 - 2 香港理工大学 1 1 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 - 2 阿姆斯特丹大学 1 - 1 奥克兰大学 1 - 1 宾夕法尼亚大学 1 - 1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1 - 1 波士顿大学 1 - 1 丹麦理工大学 1 - 1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 1 1 帝国理工学院 1 - 1 东京大学 1 - 1 杜伦大学 1 - 1 俄亥俄州立大学 - 1 1 范德堡大学 1 - 1 哥德堡大学 1 - 1 赫尔辛基大学 - 1 1 华盛顿大学 1 - 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 - 1 莱斯大学 1 - 1 利兹大学 - 1 1 麦吉尔大学 1 - 1 莫斯科国立大学 - 1 1 墨尔本大学 1 - 1 53 / 55 匹兹堡大学 1 - 1 普渡大学 1 - 1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1 - 1 索邦大学 1 - 1 西澳大学 1 - 1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 1 1 伊拉斯姆斯大学 - 1 1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1 - 1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1 - 1 芝加哥大学 1 - 1 佐治亚理工学院 1 - 1 54 /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