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瑶 杨雪飞 王雨华 杨永平—吴征镒院士纵论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系.pdf
IN MEMORY OF WU ZHENGYI 付 瑶 杨雪飞 吴征镒院士纵论 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王雨华 杨永平 付 瑶(198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雪飞(197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雨华(1970~),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杨永平(1965~),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吴征镒院士一直以来十分关心中国民族植物学的发展,他对人与植物相互关系这一民族植物学 研究的核心主题也有许多独到的论述,这里我们试图将他的观点做一归类和总结,借以表达我们对 吴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同时希冀他那睿智的思考和深邃的思想对于今后民族植物学的研究 有所启迪。 吴先生曾回忆道:我在地植物学、植物资源方面的科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绿色高等植物既是一 切生物资源的最初物质基础,又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的主要创造者。在世界植物 园大会(1993)上以及大阪中、英、美、日首席学者五人座谈会上,吴先生反复强调并指出:人在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措施的双刃性问题,即人既可以成为最高级的生产者,也可以成为最大 的破坏者。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植物结成互相依存和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在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长 河中,传承和汇聚了人类作为植物“生产者(栽培者)”和“消费者(利用者)”的各种实践及其 知识体系,这是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之基础。 纪 念 文 集 1983年8月,吴先生在湖南湘西的一次会议中曾指出:现在很多国家都兴起一种民族植物学。 什么叫民族植物学?就是,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那个地区,对当地的植物 各方面知识知道很多,譬如利用、保护方面的知识等,把这些知识进行调查和挖掘就是民族植物 学。由此可见,系统整理(甚至是抢救式整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知识,辅之以 系统的科学研究和验证,造福于全人类当是民族植物学应长期坚持的一个正确的科研方向,特别是 在疆域广袤、生态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资源潜力很大的中国,进行系统 挖掘和科学研究其意义就更为重大。 中国还是使用野生植物资源历史悠久和经验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诗 经》《禹贡》和《山海经》等古老著作就记载有植物及其利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乃 中华民族发掘利用中草药的历史性的精华名著,这是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宝贵资源,拥有特殊的文化 和实用价值。 吴先生曾参与过两部重要文献的考证。1941年他承下恩师吴韫珍的遗愿,其一是与匡可任、蔡 德惠、简焯坡等合作,于1945完成的《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其二是考证《植物名实图考》 中的云南植物,尤其是草药和野生花卉。而《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成为中国“植物考据学” 的滥觞之作。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兴起大搞中草药运动,吴先生在劳动(烧开水)之余对各地民 间常用的中草药植物进行订正,后来成为编辑《新华本草纲要》(三册)的重要依据,1993年该书 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 吴先生曾说过:“我现在所做的《植物名实图考》的新考就是把古代和近现代的接上头,我现 在做的这个工作,年轻人一时还做不了,这是我们的民族植物学的一部分,很重要!”中国民族植 物学的奠基人裴盛基先生把“科学考证我国古籍中的植物学信息,对我国传统利用的各种植物进行 ‘正本清源’,进一步利用丰富的古籍植物学信息为民族植物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作为未来民族植物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两位先生对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视 和强调,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 以上是人与植物相互关系中和谐的一面,自然造就多样的植物种类,人类在长期的利用实践 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巨大潜在价值和深度挖掘利用的社会基础,吴先生将此归结为具备“天 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正如前述,人还可能成为任何生态系统的最大破坏者。吴先生就曾指出:热带、亚热带山地 是我国西南地区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主体部分,在云南几乎占土地面积的94%。由于不合理的开 发、大面积的森林滥遭砍伐,山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限制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这 是西南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吴先生在1956年首次提出“开发热带作物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自然 保护区,以保存和继续观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并与寿振黄在云南省提出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 的具体建议,以及他后来提议并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建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等。 作为破坏者的人类,收敛自己的行为,不给自然生态系统更大伤害是应该的,但吴征镒先生似 乎并不认为人类将“无所作为”“无所适从”而放弃发展和进步。他反复强调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 植物在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因势利导,我们人类还是有可能实现“人定胜天乃 可企”,甚至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各种“组学”如雨后春笋,人类在总结利用植物资源的成功经验的同 时,可改变植物的生物和生态特性,全球范围的“绿色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在微观上改造植物,推 纪 念 文 集 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一个范例。 在热带至温带开展以多种经营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工程是吴征镒先生基于生态系统认知提出的人 类可主动有所作为的领域。20世纪60年代,吴先生倡导建立多层多种经营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 具体指导人工胶茶群落的实践。20年后人工胶茶群落在海南得到推广。吴先生一再强调自然保护要 与人工生态系统相结合,不断尝试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调整不同植物的组合,使植物既 能够繁殖更新,也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供资源。当然,一个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形成非 一日之功,协调保护和利用这一长远和近期利益的工作还需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人类适应植物和生态系统还需要有更大视野和系统的规划,因此,吴先生一直推崇 植物学家郝景盛的 “高山,远山,森林山;中山,近山,花果山;河谷,平川,粮菜川”这一云 南省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他还基于现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大量片段化和破碎化的特点,提倡要 在云南保护好每条沟,每座山坡,甚至每棵自然生长的树木。 正如吴先生指出: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却是绿色高等植物。人类自由合理利用这第一性生产 者,保护其不断增殖能力和种质资源,才能使绿色高等植物在一切生态系统中起协调作用,才能解 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也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矛盾,也才能为今后人类上天需要进行 的进化工程做准备。我们相信:吴先生这一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论述对未来民 20 族植物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