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评报告书(征求意见稿).pdf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征求意见稿) 建设单位: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寻乌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筹备组 编制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二三年十月·杭州 说 明 本技术成果仅限于合同指定的项目使用,未经知识产权拥有 者书面授权,不得翻印、摘录、传播或他用,对于侵权行为将保留 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〇二三年十月 目 录 述 ............................................................................................................................I 概 (一)项目背景 ......................................................................................................I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I (三)规划符合性分析 ........................................................................................ II (四)建设项目特点及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 III (五)报告书主要结论 ........................................................................................ V 1 总 则 ....................................................................................................................... 1 1.1 编制依据 ........................................................................................................... 1 1.2 环境功能区划 ................................................................................................... 6 1.3 评价标准 ........................................................................................................... 7 1.4 评价等级 ......................................................................................................... 16 1.5 评价范围 ......................................................................................................... 24 1.6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 ............................................................................. 26 1.7 环境敏感区 ..................................................................................................... 28 1.8 环境保护目标 ................................................................................................. 30 2 工程概况 ................................................................................................................. 35 2.1 地理位置 ......................................................................................................... 35 2.2 流域开发概况与规划 ..................................................................................... 35 2.3 工程开发任务、规模 ..................................................................................... 42 2.4 工程项目组成及特性 ..................................................................................... 43 2.5 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 ............................................................................. 56 2.6 工程运行方式 ................................................................................................. 60 2.7 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 ..................................................................................... 65 2.8 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 ................................................................................... 101 2.9 工程投资 ....................................................................................................... 107 3 工程分析 ............................................................................................................... 108 3.1 工程建设必要性 ........................................................................................... 108 -i- 3.2 工程与政策法规符合性分析 ....................................................................... 111 3.3 工程方案合理性分析 ................................................................................... 124 3.4 影响源分析 ................................................................................................... 131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54 4.1 自然环境 ....................................................................................................... 154 4.2 生态环境 ....................................................................................................... 159 4.3 环境质量现状 ............................................................................................... 230 4.4 人群健康 ....................................................................................................... 245 5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247 5.1 水文情势影响 ............................................................................................... 247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 ........................................................................................... 260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 ........................................................................................... 278 5.4 生态环境影响 ............................................................................................... 296 5.5 声环境影响 ................................................................................................... 320 5.6 环境空气影响 ............................................................................................... 330 5.7 固体废物影响 ............................................................................................... 332 5.8 土壤环境影响 ............................................................................................... 335 5.9 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 337 5.10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 338 5.11 环境风险评价 ............................................................................................. 341 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 351 6.1 水环境保护 ................................................................................................... 351 6.2 声环境保护 ................................................................................................... 373 6.3 环境空气保护 ............................................................................................... 375 6.4 生态环境保护 ............................................................................................... 377 6.5 固体废物处置 ............................................................................................... 397 6.6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 401 6.7 人群健康 ....................................................................................................... 401 6.8 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复建环境保护措施 ................................................... 403 -ii- 6.9 设计阶段环保措施 ....................................................................................... 405 6.10 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计划 ............................................................................. 405 7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 407 7.1 环境管理 ....................................................................................................... 407 7.2 环境监理 ....................................................................................................... 412 7.3 环境监测 ....................................................................................................... 417 7.4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 424 8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与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428 8.1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 428 8.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431 9 评价结论 ............................................................................................................... 433 9.1 项目概况 ....................................................................................................... 433 9.2 水环境 ........................................................................................................... 434 9.3 生态环境 ....................................................................................................... 437 9.4 声环境和空气环境 ....................................................................................... 440 9.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 441 9.6 其他环境影响 ............................................................................................... 442 9.7 公众参与 ....................................................................................................... 442 9.8 综合评价结论 ............................................................................................... 442 -iii- 附 图 附图 1-1 工程与江西省水环境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 附图 1‐2 本工程水环境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分布图 附图 1-3 本工程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图 附图 1-4 本工程声环境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分布图 附图 1-5 本工程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分布图 附图 1-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外环境关系分布图 附图 1-7 工程与寻乌县环境管控单元位置图 附图 1-8 工程与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图 附图 1-9 工程与桂竹帽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置关系图 附图 1-10 工程占地范围及评价区与平胸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置关系图 附图 1-11 工程与江西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 附图 2-1 工程地理位置图 附图 2-2 工程区地表水系图 附图 2-3 工程枢纽布置图 附图 2-4 施工总布置规划图(推荐方案) 附图 2-5 工程施工用地范围图 附图 4-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卫星影像图 附图 4-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附图 4-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图 附图 4-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 4-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图 附图 4-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与公益林区位图 附图 4-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重点保护动物分布图 附图 4-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 附图 4-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古树名木分布图 附图 4-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陆生生态调查样方和样线分布图 附图 4-1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评价区监测点位分布图 附图 4-1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i- 附图 4-1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生监测点位分布图 附图 4-1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生保护措施分布图 附图 4-1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鱼类三场”分布图 附图 6-1 环境保护措施及监测点位分布图 附件 附件 1:《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划定部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 批复》(赣府字〔2023〕56 号); 附件 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调整东江源平胸龟等 5 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 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批复》(农办长渔〔2023〕1 号)。 -ii-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概 述 (一)项目背景 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绿色低 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火电等配合效果较好。加快发展抽水蓄能 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要求。为努力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抽水蓄能加快发展势在必行。2021 年 9 月, 国家能源局印发实施《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在全国范围内普 查筛选抽水蓄能资源站点基础上,建立了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项目库,规划“十四五”期 间重点实施项目包含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2022 年 12 月,《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电水利规划 设计总院(后简称“水电总院”)审查。 2022 年 12 月,工程可研阶段三大专题报告通过评审(咨询),形成了《江西省寻 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枢纽布置格局专题咨询报告》;《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 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 (以下简称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 《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正常蓄水位选择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正常 蓄水位选择专题报告)通过了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的审查,同意寻乌抽 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 1200MW(4×300MW)、连续满发小时数 8h;上水库正常蓄水位 为 876m,死水位为 846m,调节库容 1121 万 m3;下水库正常蓄水位为 474m,死水位 为 448m,调节库容 1119 万 m3。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本工程 在开工前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寻乌抽水 蓄能有限公司筹备组委托我院进行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 托后,我公司环评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现场,对工程涉及区域的水文、气候、地质、土壤、 植被、珍稀动植物、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对工程区开展了 详细的环境现状调查工作,并分别委托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武汉市伊美净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对区域环境现状、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调查。 -I-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上述环境现状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和技术规范等的要求,我院深入开展了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保护措 施规划及技术经济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环境风险分析与应急措施、环保投资概 算等工作,于 2023 年 10 月编制完成《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 见稿)》。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涉及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和桂竹帽镇上坪村、 华星村,共计 1 个县 2 个乡(镇)3 个行政村。根据本阶段实物指标调查成果,调查基 准年(2023 年)建设征地涉及搬迁人口 105 户 414 人,各类房屋面积 14088.45m2;本工 程建设征地涉及各类土地面积 4584.28 亩,其中永久占地 3751.52 亩,临时征用 832.76 亩。同时,建设征地还涉及农村小型专项设施等。本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县级 以上(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且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新发现 2 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分别为温氏宗祠栓马石与华氏宗祠栓马石,无重要矿产资 源压覆。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由主体工程、辅助工程、临时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项目组 成。本工程移民安置及改复建工程后期单独立项,后续应单独开展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本报告主要根据移民安置及复建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识别和筛选本工程的 主要环境要素,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提出措施,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应 措施应以移民安置及复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和环评批复为准。 (三)规划符合性分析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中鼓励类的电 力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要求,与电网规划、《抽 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 案》等均相符。 本工程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不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涉及县级以上(含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且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不涉及重要军事 设施、重要矿产资源等,也不涉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北京等省(区、市)启 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函》(自然资办函〔2022〕2207 号)批复的生态保护红线。抽水蓄能电站为生态影响型项目,属于清洁能源项目,不属于 -II-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期污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运行期基本无污染 物排放,因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 根据移民实物指标调查成果,本工程建设征地影响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Ⅰ级 保护林地,涉及国家二级公益林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Ⅱ级保护林地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符合林 地保护利用规划。临时用地涉及的保护林地和公益林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因 此和林地保护要求等不矛盾。目前项目已委托编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在项 目核准后,将报主管部门审批,依法履行林地使用手续。 (四)建设项目特点及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1) 建设项目特点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桂竹帽镇境内,地处赣 南,距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南昌市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 110km、240km、340km、 410km。电站距离 500kV 赣州龙南雷公山变电站约 60km。上水库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 小湖岽村小湖岽组,设挡水坝一座,不设溢洪道。下水库位于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 里组,设挡水坝一座,在大坝左岸布置竖井式溢洪道和泄放洞。输水系统和地下厂房位 于上、下库之间的山体内。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均为抽水蓄能专用水库,上、 下水库库容均按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蓄能要求设置。电站下水库下游有少量河道取水 灌溉需求,电站为下游预留部分水量予以满足。水库防洪主要考虑电站枢纽建筑物运行 安全的要求,不承担下游防洪任务。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后,主要承担江西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 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将提高江西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 促进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消纳,改善电网的供电质量,维护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 1200MW(4×300MW), 连续满发小时数为 8h。上水库正常蓄水位为 876m,死水位为 846m,调节库容 1121 万 m3;下水库正常蓄水位为 474m,死水位为 448m,调节库容 1119 万 m3。 根据现场调查,工程评价区自然植被初步划分为 3 个植被型组、4 个植被型、4 个 植被亚型、8 个群系,植被覆盖良好。占地区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及灌草丛 等。本工程评价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 115 科 286 属 473 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为 101 科 278 属 443 种,调查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 种,为金毛狗(1 株),位 -III-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于上水库库区内;分布有古大树 1 株,位于进场公路明线段占地区内。 评价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 4 纲 21 目 58 科 110 种,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 护动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5 种,江西省重点保护动物 27 种。工程建设将破坏 该区域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但由于动物的活动性较大,适应能力强,且周围有较广的 适生环境,随着工程施工和水库淹没线的上升,将会自动迁移至周围地区,不会对其生 存带来灭绝性影响。为尽量减小对珍稀保护动物的影响,需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 护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严禁在施工期间捕杀猎物。 评价区有浮游植物 4 门 42 种(属),浮游动物 4 类 22 种(属),底栖动物 3 门 13 种(属),鱼类 3 目 4 科 10 种。调查未发现有珍稀保护鱼类、地方特有鱼类和洄游性 鱼类,工程评价区域未发现有具规模的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 本项目为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属于生态影响类项目,施工周期长,主要环境影响为 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工程评价范围内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大树、国家二级 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等生态保护目标,涉及Ⅱ类水体地 表水环境保护目标,涉及薛家村、薛家边等噪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应采取对应环境 保护措施,降低工程施工及运行的环境影响。 (2) 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针对工程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环境问题如下: 1)关注工程实施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大树、国家二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等生态保护目标的环境影响,提出避让、减缓、恢复与 补偿、移栽等生态影响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降低工程实施生态保护目标的环境影响。 2)本工程评价范围内上水库、下水库地表水体为Ⅱ类水体。本次评价关注工程施工 期各类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处置及回用措施,降低工程实施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3)本工程上、下水库建设拦河坝,过水断面宽度占用比例均为 100%,本次评价关 注工程实施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提出满足下游生态环境用水的下泄生态流量措施要 求,降低工程实施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4)本工程分布有何屋、垇上、华星村、围塘里、大黄屋、宫下湾、铁厂、大坪岗、 排下、墩下、坪塘、圩上、黎坑坝、中排社区等噪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应采取对应 噪声治理、扬尘防治等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工程施工对上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本工程移民安置及改复建工程后期单独立项,后续应单独开展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 -IV-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价工作,本报告主要根据移民安置及改复建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识别和筛选本工程 的主要环境要素,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提出措施,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对 应措施应以移民安置及改复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和环评批复为准。 (五)报告书主要结论 经综合分析评价,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符合电网规划、《抽水蓄能中长期发 展规划(2021-2035 年)》、《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西省“三区三线”划定成 果》、《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相关规划,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明显。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将会对区域产生一定的不利环境影响,在落实报告 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可以最大程度地得以减免。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工程建设 是可行的。 -V-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 12 年 29 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 月 1 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 年 6 月 5 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 4 月 29 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 年 1 月 1 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年 8 月 26 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 年 3 月 1 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年 7 月 2 日修正;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 年 7 月 2 日修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 年 6 月 29 日修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 年 12 月 28 日修订;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 年 6 月 1 日施行;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 年 2 月 29 日修订;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 年 12 月 28 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 (18)《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 年 10 月 1 日;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 年 3 月 19 日;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 年 12 月 7 日;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 年 10 月 7 日;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2016 年 2 月 6 日; (2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257 号,2011 年 1 月 8 日修正; (2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2004 年 3 月 1 日; -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6)《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2017 年 4 月 28 日; (2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2021 年 1 月 1 日; (2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令 2021 年第 3 号,2021 年 2 月 1 日; (2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令 2021 年第 15 号,2021 年 9 月 7 日; (30)《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2021 年 1 月 1 日施行; (3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2020 年 1 月 1 日; (32)《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发〔2005〕13 号); (33)《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4 号); (34)《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环发〔2014〕65 号); (35)《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 (环办〔2015〕112 号); (36)《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 要的函》(环办函〔2006〕11 号); (37)《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 号),2012 年 7 月 3 日; (38)《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环发〔2012〕98 号), 2012 年 8 月 7 日; (39)《关于印发<“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环 环评〔2022〕26 号),2022 年 4 月 1 日; (40)《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北京等省(区、市)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 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函》(自然资办函[2022]2207 号),2022 年 10 月 14 日; (41)《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版),2022 年 1 月 19 日; (42)《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2017 年 10 月 1 日; (43)《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4 年 3 月 13 日修正; (44)《江西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 年 8 月 19 日; (45)《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11 年 12 月 1 日修正; (46)《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9 年 11 月 27 日修正; (47)《江西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8 年 9 月 19 日; -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8)《江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3 年 12 月 19 日修正; (49)《江西省水资源条例》,2016 年 6 月 1 日; (50)《江西省森林条例》,2007 年 5 月 1 日; (51)《江西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2013 年 10 月 1 日; (52)《江西省渔业条例》,2012 年 7 月 1 日; (53)《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2005 年 9 月 1 日; (54)《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19 年 9 月 28 日修正; (55)《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2013 年 1 月 1 日; (56)《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2 年 9 月 1 日; (57)《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令 172 号),2009 年 5 月 18 日; (58)《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12〕 29 号),2012 年 7 月 20 日; (59)《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2022 年版),2022 年 3 月 17 日; (60)《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2013〕 4 号),2013 年 2 月 6 日; (61)《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赣府发[2021]25 号),2021 年 11 月 16 日; (62)《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07 年 8 月; (63)《关于公布<江西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江西省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名录>的通知》(赣林资发〔1995〕30 号),1995 年; (64)《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 年 9 月; (65)《江西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2022 年 11 月 24 日; (66)《江西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2022 年 11 月 24 日; (67)《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赣市府字〔2020〕95 号); (68)《关于印发<寻乌县生态环境总体准入要求>及<寻乌县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 境准入清单>的通知; (69)《寻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寻乌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 -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寻府办字〔2020〕64 号),2020 年 6 月 27 日; (70)《关于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执行评价标准的函》(赣寻环 督函〔2023〕14 号),2023 年 8 月 1 日。 导则、规范、标准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21);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22);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HJ24-2020); (11)《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NB/T10504-2021); (12)《水电工程水生生态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NB/T 10079-2018); (13)《水电工程陆生生态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NB/T 10080-2018); (14)《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1-2019); (15)《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2022); (16)《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194-2017); (1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20); (1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19)《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20)《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861-2013) (21)《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l2-2014); (22)《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 (23)《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NB/T 35091-2016); (24)《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872-2014); (25)《水电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评函〔2006〕4 号) (26)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2017 年 10 月 1 日; (27) 《220kV~75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12); (28) 《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872-2014); (29)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3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33)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36600-2018); (34)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 (35)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36)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 (3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 (3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0)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4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42)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 (43)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 (44)《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4/3576-2020)。 工程技术文件、评估意见及其它文件 (1)《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国家能源局,2021 年 8 月; (2)《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本)》,中国电建集团华东 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 年 12 月; (3)《关于印送〈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水 电规规〔2022〕580 号),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2022 年 12 月 1 日; (4)《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枢纽布置格局专题研究报告(咨询 稿)》,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 年 4 月; (5)《关于报送〈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枢纽布置格局研究专题咨 -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询报告〉的函》(水电咨水工〔2023〕116 号),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23 年 5 月 5 日; (6)《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正常蓄水位选择专题报告(审定 本)》,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 年 5 月; (7)《关于印送〈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正常蓄水位选择专题报 告审查意见〉的函》(水电规规〔2023〕300 号),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 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2023 年 6 月 17 日; (8)《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告(审定 本)》,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 年 5 月; (9)《关于印发<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总布置规划专题报 告审查意见>的函》(水电规施〔2023〕123 号),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 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2023 年 6 月 4 日; (10)《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 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 年 10 月。 1.2 环境功能区划 水环境功能区划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均位于寻乌东江流域寻乌水右岸支流龙图河上游干流 上。根据《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07 年 8 月),上、下水库所在的龙图 河干流河段寻乌水环境功能区均为景观娱乐用水区,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Ⅲ类标准。由于工程位于龙图河流源头区,现状水质良好,为保护下游 水质,根据《关于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执行标准的函》(赣寻环督 函〔2023〕14 号),地表水环境执行Ⅱ类标准。上水库、下水库施工期和运行期各类污 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不排放。上、下水库所在支流未进行水环境功能划分,水环境质量 标准参照干流执行为Ⅱ类标准。 工程与江西省水环境功能区划位置关系见附图 1-1。 工程涉及水环境功能区划信息表 表 1.2-1 序号 河 县 水功 范 围 水质 水质 控制断 区 水 水功能区 水环境功能 -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流 区 能区 名称 东 江 寻 乌 541 水 龙 图 河 赣 州 市 寻 乌 县 目标 现状 起始 终止 长度(km) 位置 位置 ) 寻乌 水龙 寻乌县 图河 桂竹帽 寻乌 镇起源 保留 区 寻乌 县留 车镇 入寻 乌水 处 46.0 Ⅲ Ⅲ 面 下村 划 资 依 源 据 三 级 区 开 发 利 用 程 度 不 高 编码 区 编码 东 江 秋 香 江 H0601020 360700HC0 103AC01 口 102000 以 上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工程区位于农村地区,尚未划分环境空气功能区划,根据《关于江西寻乌抽水蓄能 电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执行评价标准的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声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寻乌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工程区尚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根据 《关于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执行评价标准的函》,声环境质量评价 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交通干线两侧 50 米内声环境 质量执行 4a 类标准。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 根据《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及《寻乌县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 境准入清单》,江西寻乌抽蓄涉及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优先保护单元 2(ZH36073410002)。 工程与寻乌县环境管控单元分类图位置关系见附图 1-2。 1.3 评价标准 根据各环境功能区划,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质量标准 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土壤环境和固体废物评价标准如下。 水环境 1.3.1.1 地表水 (1) 环境质量标准 -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① 根据《关于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执行标准的函》(赣寻环 督函〔2023〕14 号),地表水环境执行Ⅱ类标准。主要相关标准值见表 1.3.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摘录) 表 1.3.1-1 单位:除 pH、粪大肠菌群外,其余 mg/L 指标 pH(无量纲) DO ≥ 高锰酸盐指数 ≤ COD ≤ BOD5 ≤ 氨氮(NH3-N) ≤ 总磷(以 P 计) ≤ 总氮(湖、库以 N 计)≤ 铜 ≤ 锌 ≤ 氟化物 ≤ 砷 ≤ 汞 ≤ 镉 ≤ 铬(六价) ≤ 铅 ≤ 氰化物 ≤ 挥发酚 ≤ 石油类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 6~9 5 6 20 4 1.0 0.2(湖、库 0.05) 1.0 1.0 1.0 1.0 0.05 0.0001 0.005 0.05 0.05 0.2 0.005 0.05 0.2 0.2 ② 施工期和运行期各类污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不排放。 (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 施工期 施工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20) 相应标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和绿化;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按《水电工程砂石料 加工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处理至 SS≤100mg/L 后回用于系统本身;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 废水按《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要求处理至 SS≤100mg/L 后回用于系统本身;地 下洞室废水经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理后回用于洞室施工和洒水降尘,施工用水需满足 SS≤100mg/L,洒水降尘水质需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 2020)中道路清扫水质控制指标。机修废水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理达标后回用于场地洒水。 2) 运行期 -8- 城市杂用水水质》处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运行期地下厂房和前方建设管理营地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 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相应标准后回用于厂区洒水和绿化。 运行期电站建成运行本身不产生水污染物,厂房产生的污废水主要为机组运转所用 透平油的跑、冒、滴、漏而产生的地面冲洗含油废水,厂房内机组检修时,油管、轴承 等设备中的含油废水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20) 相应标准后回用于厂区洒水、绿化,不能回用的浮油外运由具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处理。 主要相关标准值见表 1.3.1-2。 -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表 1.3.1-2 序号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值(摘录) 单位:mg/L(pH、色度、浊度、大肠埃希氏菌除外) 项目 冲厕、车辆冲洗 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消防、建筑施工 6.0~9.0 6.0~9.0 15 30 无不快感 无不快感 1 pH 2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3 嗅 4 浊度/NTU ≤ 5 10 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10 10 6 氨氮 ≤ 5 8 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0.5 0.5 8 铁 ≤ 0.3 - 9 锰 ≤ 0.1 - 10 溶解性总固体 ≥ 1000 1000 11 溶解氧 ≥ 2.0 2.0 12 总氯 ≥ 13 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 或 CFU/100mL) ≤ 1.0(出厂), 0.2(管网末端) 1.0(出厂),0.2b(管网末端) 无 注:“一”表示对此项无要求。 a 括号内指标值为沿海及本地水源中溶解性固体含量较高的区域的指标。 b 用于城市绿化时,不应超过 2.5mg/L。 c 大肠埃希氏菌不应检出。 -10- 无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3.1.2 地下水 工程区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的Ⅲ类标准,主要标准值 见表 1.3.1-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摘录) 表 1.3.1-3 单位:除 pH、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外,其余 mg/L 指标 标准值(Ⅲ类) 指标 标准值(Ⅲ类) pH 6.5≤pH≤8.5 氰化物 ≤0.05 K+ / As ≤0.01 Ca2+ / Hg ≤0.001 Na+ ≤200 Cr6+ ≤0.05 Mg2+ / 总硬度 ≤450 2CO 3 / Pb ≤0.01 HCO3 / F ≤1.0 Cl- ≤250 Cd ≤0.005 硫酸盐 ≤250 Fe ≤0.3 NH3-N ≤0.5 Mn ≤0.10 硝酸盐 ≤20.0 溶解性总固体 ≤1000 亚硝酸盐 ≤1.00 高锰酸盐指数 ≤3 挥发性酚类 ≤0.002 环境空气 (1) 工程位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环境空气分别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主要标准值见表 1.3-4。 环境空气评价标准(摘录) 单位:mg/m3 表 1.3-4 TSP 0.2 PM10 0.07 NO2 0.04 SO2 0.06 PM2.5 0.035 CO / 24 小时平均 0.3 0.15 0.08 0.15 0.075 4 1 小时平均 / / 0.20 0.50 / 10 标准等级 年平均 二级标准 (2) O3 / 160(日最大八 小时平均) 200 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为 TSP。场界无组织粉尘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 -1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准》(GB16297-1996)表 2 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主要标准值见表 1.3-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摘录) 单位:mg/m3 表 1.3-5 指标 标准名称 标准等级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监控点为 (GB16297-1996)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3) TSP NO2 PM10 1.0 0.12(NOx) / 食堂油烟废气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 型食堂标准要求。主要标准值见表 1.3-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表 1.3-6 规模 小型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中型 大型 2.0 60 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果(%) 75 85 声环境 (1) 主体工程区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 准,交通干线两侧 50 米内声环境质量执行 4a 类标准。 (2) 电站施工期施工作业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 2011)标准。运行期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类标准。 主要标准值见表 1.3-7。 -1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声环境评价标准(摘录) 表 1.3-7 单位:dB(A) 标准类别 标准名称 标准等级 标准值 《声环境质量标准》 2类 昼间 60、夜间 50 (GB3096-2008) 4a 类 昼间 70、夜间 55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 昼间 70、夜间 55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2类 昼间 60、夜间 50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土壤环境 工程区域内土地类型涉及农用地及建设用地。 农用地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5618- 2018),建设用地土壤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基本项目)见表 1.3.8,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 选值和管制值(基本项目)见表 1.3.9。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5618-2018(基本项目) 表 1.3-8 单位:mg/kg 风险筛选值 污染物项目 pH≤5.5 5.5﹤pH≤6.5 6.5﹤pH≤7.5 pH>7.5 水田 0.3 0.4 0.6 0.8 其他 0.3 0.3 0.3 0.6 水田 0.5 0.5 0.6 1.0 其他 1.3 1.8 2.4 3.4 水田 30 30 25 20 其他 40 40 30 25 水田 80 100 140 240 其他 70 90 120 170 水田 250 250 300 350 其他 150 150 200 250 镉 汞 砷 铅 铬 -1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风险筛选值 污染物项目 pH≤5.5 5.5﹤pH≤6.5 6.5﹤pH≤7.5 pH>7.5 果园 150 150 200 200 其他 50 50 100 100 镍 60 70 100 190 锌 200 200 250 300 铜 注: ①重金属和类金属砷均按元素总量计。 ②对于水旱轮作地, 采用其中较严格的风险筛选值。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DB36/1282-2020)(基本项目) 表 1.3-9 序号 单位:mg/kg 污染物项目 CAS 编号 筛选值 管制值 第一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第一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重金属和无机物 1 砷 7440-38-2 20① 60① 120 140 2 镉 7440-43-9 20 65 47 172 3 铬(六价) 18540-29-9 3 5.7 30 78 4 铜 7440-50-8 2000 18000 8000 36000 5 铅 7439-92-1 400 800 800 2500 6 汞 7439-97-6 8 38 33 82 7 镍 7440-02-0 150 900 600 2000 挥发性有机物 8 四氯化碳 56-23-5 0.9 2.8 9 36 9 氯仿 67-66-3 0.3 0.9 5 10 10 氯甲烷 74-87-3 12 37 21 120 11 1,1-二氯乙烷 75-34-3 3 9 20 100 12 1,2-二氯乙烷 107-06-2 0.52 5 6 21 13 1,1-二氯乙烯 75-35-4 12 66 40 200 14 顺-1,2-二氯乙烯 156-59-2 66 596 200 2000 15 反-1,2-二氯乙烯 156-60-5 10 54 31 163 16 二氯甲烷 75-09-2 94 616 300 2000 17 1,2-二氯丙烷 78-87-5 1 5 5 47 -1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8 1,1,1,2-四氯乙烷 630-20-6 2.6 10 26 100 19 1,1,2,2-四氯乙烷 79-34-5 1.6 6.8 14 50 20 四氯乙烯 127-18-4 11 53 34 183 21 1,1,1-三氯乙烷 71-55-6 701 840 840 840 22 1,1,2-三氯乙烷 79-00-5 0.6 2.8 5 15 23 三氯乙烯 79-01-6 0.7 2.8 7 20 24 1,2,3-三氯丙烷 96-18-4 0.05 0.5 0.5 5 25 氯乙烯 75-01-4 0.12 0.43 1.2 4.3 26 苯 71-43-2 1 4 10 40 27 氯苯 108-90-7 68 270 200 1000 28 1,2-二氯苯 95-50-1 560 560 560 560 29 1,4-二氯苯 106-46-7 5.6 20 56 200 30 乙苯 100-41-4 7.2 28 72 280 31 苯乙烯 100-42-5 1290 1290 1290 1290 32 甲苯 108-88-3 1200 1200 1200 1200 33 间二甲苯+对二甲 苯 108-38-3, 106-42-3 163 570 500 570 34 邻二甲苯 95-47-6 222 640 640 640 半挥发性有机物 35 硝基苯 98-95-3 34 76 190 760 36 苯胺 62-53-3 92 260 211 663 37 2-氯酚 95-57-8 250 2256 500 4500 38 苯并[a]蒽 56-55-3 5.5 15 55 151 39 苯并[a]芘 50-32-8 0.55 1.5 5.5 15 40 苯并[b]荧蒽 205-99-2 5.5 15 55 151 41 苯并[k]荧蒽 207-08-9 55 151 550 1500 42 䓛 218-01-9 490 1293 4900 12900 43 二苯并[a,h]蒽 53-70-3 0.55 1.5 5.5 15 44 茚并[1,2,3-cd]芘 193-39-5 5.5 15 55 151 45 萘 91-20-3 25 70 255 700 -1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的 相关要求。 1.4 评价等级 水环境 1.4.1.1 地表水环境 根据抽水蓄能工程项目特点,工程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 和生活污水、运行期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蓄水期和运行期对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属于 复合影响型建设项目,应从水污染影响与水文要素影响分别确定评价等级。 (1) 水污染影响 施工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或场地绿化和洒水降尘,不外排。 工程建成运行后主体工程区域污废水量不大,主要为电站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机组检 修时产生的少量油污水,主要污染物为 pH、SS、CODCr、BOD、氨氮、石油类等。施工 期和运行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20) 相应标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绿化。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按《水电工程砂石料 加工系统设计规范》要求处理至 SS≤100mg/L 后回用于系统本身;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 废水按《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要求处理至 SS≤100mg/L 后回用于系统本身;厂 房内机组检修时,对油管、轴承等设备中的少量废油经处理后回用于透平油系统,不能 回用的废油外运由具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处理;地下洞室废水经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 理后回用于洞室施工和洒水降尘,施工用水需满足 SS≤100mg/L,洒水降尘水质需满足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道路清扫水质控制指标;机 修废水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城市杂用水水质》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场地洒水。根据《环 地表水环境》(HJ/T2.3-2018)“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 判定依据”,确定地表水环境水污染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 B。 (2) 水文要素影响 工程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上 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 0.09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93.5 万 m3,坝址以上集水面 积 3.07km2。上水库正常蓄水位 876.00m,死水位 846.00m,总库容 1411 万 m3,调节库 -1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容 1121 万 m3;下水库位于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下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 0.358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130 万 m3,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11.8km2。下水库正常蓄 水位 474.00m,死水位 448.00m,总库容 1394 万 m3,调节库容 1119 万 m3。 根据抽水蓄能电站运行规律,工程上下水库水体频繁交换基本不会出现水温分层的 情况,根据计算上水库 α=290.19>20,下水库 α=293.81>2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依据”,各要素 判定结果见表 1.4.1-1。本工程上、下水库建设拦河坝,过水断面宽度占用比例均为 100%, 因此按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定为一级。 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等级判定结果 表 1.4.1-1 工程区域 上水库 参 水温 径流 受影响地表水域 下水库 水温 径流 受影响地表水域 数 评价等级 年径流量(万 m3) 409458 / 总库容(万 m3) 1411 / 兴利库容(万 m3) 1121 / 取水量(万 m3) 0 / 290.19 262.22 三级 0.27 0.27 三级 0 0 三级 0.5 0.42 >1.5<0.2 100 100 一级 年径流量(万 m3) 409565 / 总库容(万 m3) 1394 / 兴利库容(万 m3) 1119 / 取水量(万 m3) 0 / 293.81 260.66 三级 0.27 0.27 三级 0 0 三级 0.5 0.44 >1.5<0.2 100 100 -17- 一级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区域 参 数 评价等级 综合分析评价等级 一级 注:因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均为日调节水库,因此水温分层计算时年径流量包含了上下水库 的循环水量。 1.4.1.2 地下水环境 本工程属于生态影响类项目,主体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处 理后回用,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本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输水系统及地 下厂房、施工交通洞等开挖,运行期水库淹没、渗漏及输水系统和地下厂房渗漏对地下 水位的影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地下水环境影 响评价行业分类表,本工程属于Ⅲ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见表 1.4.2-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摘录) 表 1.4.2-1 环评类别 行业类别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 报告书 报告表 E 31、水力发电 电 总装机 1000kW 以上;抽水 蓄能电站;涉及环境敏感区 报告书 报告表 Ⅲ类 Ⅳ类 力 其他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中术语与定义,集中 式饮用水水源为进入输水管网送达用户的且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不小于 1000 人)的现用、备用和规划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本工程所在区域无地下水集中式或 分散式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无其他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地下 水环境敏感程度属于不敏感程度,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6),本次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见表 1.4.22。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表 1.4.2-2 -1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类别 Ⅰ类项目 Ⅱ类项目 Ⅲ类项目 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 二 三 三 环境敏感程度 声环境 工程运行期噪声污染源主要为发电机组和输水系统,由于厂房和输水系统深埋地下, 且山顶周边无声环境敏感点,对周围声环境无影响。本工程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和 交通运输噪声,主体工程建设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 类标准,交通 干线两侧 50 米内声环境质量执行 4a 类标准。工程建设产生的噪声集中在施工期,工程 建成前后噪声级基本无变化,工程施工区周边主要分布有何屋、垇上、华星村、围塘里、 大黄屋、宫下湾、铁厂、大坪岗、排下、墩下、坪塘、圩上、黎坑坝、中排社区等居民 点。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21)第 5 条的规定“建设项目所处 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GB3096 规定的 1 类、2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 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 3~5dB(A)[含 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 级评价”,因此,本工程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二级。 环境空气 根据水电项目特点,本工程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时段为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 TSP,但其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均具有不稳定性,且影响范围主要在施工场界内,根据《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生态环境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境内。本工程上下水库均位于寻乌水右 岸支流龙图河上游,工程建设可能导致部分时段水文情势发生变化,对河道内水生生物 及其生境产生影响。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22)判定生态环 境评价等级,导则 6.1.4“建设项目同时涉及陆生、水生生态影响时,可针对陆生生态、 水生生态分别判定评价等级”。因此将江西寻乌抽水蓄能工程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评价 分别定级。 -1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陆生生态: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范围不涉及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 景名胜区、生态红线、森林公园等其他生态敏感区,工程占地面积 3.06km2,小于 20km2, 根据当前工程占地范围计算,共涉及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面积 1441.27 亩,根据环境评 价导则 6.1.2 e:“HJ 610、HJ 964 判断地下水水位或土壤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天然林、公益 林、湿地等生态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因此,江西寻乌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陆生生态评价等级判定为二级。 水生生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22)中关于“水文 要素影响型且地表水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及“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的相关要求, 本项目水生生态评价等级为一级。 土壤环境 本工程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属于水力发电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 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Ⅱ类。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摘录) 表 1.4-4 项目类别 行业类别 Ⅰ类 电力热力燃气及 水生产和供应业 Ⅱ类 Ⅲ类 水力发电;火力发电(燃 生活污水处理;燃煤锅炉总 生活垃圾及 气发电除外);矸石、油 容量 65t/h(不含)以上的热 页岩、石油焦等综合利用 力 生 产 工 程 ; 燃 油 锅 炉 污泥发电 发电;工业废水处理;燃 65t/h(不含)以上的热力生 产工程 气生产 Ⅳ类 其他 本工程对土壤的影响属于生态影响型,工程建设造成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引起土壤 沙化、次生盐碱化或沼泽化。 根据寻乌气象站观测资料,寻乌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983.9mm,多年平均降水 量为 1591.2mm,经计算干燥度(蒸降比值)(EPR)为 0.62;钻孔试验揭示,上水库坝 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坝头 ZKS1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12.68m(高程 898.58m),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右坝头 ZKS9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52.06m(高 程 870.81m);下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23.5~38.5m; 右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18.2~69.2m。土壤含盐量为 0.1~0.3g/kg;pH 为 5.53~6.76。对照《环 -2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 (HJ964-2018)中生态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表 1.4.4- 2),土壤环境的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生态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 表 1.4.4-2 判别依据 敏感程度 盐 敏 化 酸 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 a>2.5 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 深<1.5m 的地势平坦区域; 或土壤含盐量>4g/kg 的区域 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2.5 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 ≥1.5m 的,或 1.8<干燥度≤2.5 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 深 <1.8m 的 地 势 平 坦 区 域 ; 建 设 项 目 所 在 地 干 燥 度>2.5 或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5m 的平原区; 或 2g/kg<土壤含盐量≤4g/kg 的区域 感 较敏感 不敏感 化 碱 化 pH≤4.5 pH≥9.0 4.5和<编制环境影 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环发〔2004〕98 号)》,对编制环 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划定了具体范围。其中“九、能 源指导性专项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能源重点专项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电力发展规划 -11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流域水电规划除外);设区的市级以上煤炭发展规划;油(气)发展规划”属于编制环 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 《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绿色低碳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非化石能源跃升发展,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形成能源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体系,实现 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属于清洁能源,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在江西电网内的消纳,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江西寻乌抽水 蓄能电站建设与《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绿色低碳要求是相符合的。 根据《江西省“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篇章要求:规划实施过程中,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电力产供储销全环节环境保护,预防和减轻电力建设、生产、 消费等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降低发电煤耗,提升煤电机组 清洁低碳水平,积极推进电力消费革命,加快终端用户电能替代,支持新能源汽车应用, 切实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属于清洁能源,可利用其“调峰”、“填 谷”双倍容量功能,充分发挥电网“储能器”的作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能有效增强电网 调峰能力,缓解电网缺少调峰容量的局面,改善系统运行条件,提高水电、风电资源的 利用程度,提高清洁能源运行效益,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江西电网内的消纳, 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江西省“十四 五”电力发展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是相符合的。 3.2.2.3 与江西省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符合性分析 2020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编制工 作的通知》(国能综通新能〔2020〕138 号),要求全国启动开展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 期规划编制工作。依据《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编制规范》、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抽 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技术依据的通知》(国能新能〔2017〕60 号)、《关于开展全国新 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能综通新能〔2020〕138 号)等有关规 定,江西省能源局组织领导、华东院提供技术支撑,结合江西省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条件, 统筹考虑江西电网需求,于 2021 年 6 月编制完成《江西省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 报告》,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为江西省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推荐站点,并已列入国 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11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因此,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为选点规划中推荐的项目,符合选点规划。 3.2.2.4 与龙图河流域规划环评报告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江西省赣州市龙图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其“第十章 环境保护 对策措施与跟踪评价计划”中提到的环保措施要求主要为“新增项目选址要尽可能避开 生态敏感区及重要物种栖息地,针对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关保护 与恢复措施,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内容,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规划的实施也将导致部分原有陆生植被的破坏,需要恢复原生植被,重建生态系统。 因此,在规划影响区,可结合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林业工程,以人工方式恢复植被”、“在 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珍稀野生植物应加强保护和监管,必要时需迁入保护区或收集种子 择地扩种;对珍稀野生动物应禁止捕杀,必要时人工营造适宜栖息地保证其种群规模”、 “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以入河排污控制量为控制目标,加快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加 强干流主要河段和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强化重要水源地保护,严格沿江城镇污水达标排 放,控制点源污染,严禁污水直接排放”、“进一步加强龙图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平胸 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已建平胸龟的保护区要加强管理,切实实 行渔民转产,禁止天然捕捞。杜绝对保护区产生的破坏各种活动”、“水库运行过程中, 采取生态友好型的调度方式,确保下游生态需水量。使下泄流量在水量、水质、水温及 时空分布等方面满足鱼类资源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的需要”、“枯水期生态流量保障 是龙图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在龙图河流域水生生态保护目标下,从水源涵养、 河道生态修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保障龙图河流域生态 环境需水,通过工程调度与监控管理等措施保障生态基流”、“在电站、水库施工建设 前,应根据文物保护部门要求,对可能受淹没和施工影响的文物进行易地搬迁或者重建。” 本工程施工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全部回用,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并定期清运至兴国 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利用上、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弃渣,中转料场及弃渣场采取 相应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结束后,应结合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各施工迹地实施植被修 复措施;禁止捕杀珍稀保护野生动植物;上下水库分别下泄 0.009m3/s、0.036m3/s 作为 下游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最小流量,根据《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的通知》(环发 [2014]65 号),应认真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当天然来流量小于规定下 泄最小生态流量时,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按坝址处天然实际来流量进行下放,电网调度中应 参照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进行生态调度来,以减缓坝下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影响。因 -11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此,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江西省赣州市龙图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是相符合的。 3.2.2.5 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赣府发〔2013〕4 号),本工程所在区域属于限 制开发区域内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维护 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的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主要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各类开发活动不得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 害防治,提高水旱灾害应对能力。严格依法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有效控制生产 过程中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开发活动占用的空间,严格控制开发矿产资源、 发展适宜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的空间范围,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做到天然草地、林地、 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控制新增公路、铁路建设 规模,必须新建的,应事先规划好动物迁徙通道。在有条件的地区之间,要通过水系、 绿带等构建生态廊道,避免形成“生态孤岛”。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条件,在不损害生态 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 极发展服务业,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科学 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 强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综合承载力。引导一部分人口向城市化地区转移,一部分人口 向区域内的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城镇建设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 发区和扩大现有工业开发区的面积,已有的工业开发区要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 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区。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条件适宜 的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的能源需 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 水平。 本工程属于清洁能源、非污染生态类项目,东江源平胸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区范围现已调整,工程不涉及;原位于华星村的桂竹帽镇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的 供水水源和水厂已重新选址,目前新建自来水厂已拿到取水许可,新建水源保护区已批 复,同时原水厂已废止,原桂竹帽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撤销,工程不涉及江西省主体 -11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工程施工期间各类污废水经处理后回用,对水质的影响 较小。水库考虑泄放生态流量,保障河道生态用水、灌溉用水等要求,不影响下游农业 生产。工程采取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控制了生产过程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因此,本工程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不矛盾的。 与公益林及保护林地保护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移民实物指标调查成果,本工程不涉及Ⅰ级保护林地和国家一级公益林,涉及国 家二级公益林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Ⅱ级保护林 地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使用国家级 公益林地。确需使用的,严格按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 理使用林地手续。涉及林木采伐的,按相关规定依法办理林木采伐手续。经审核审批同 意使用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可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实行占补平衡,并 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报告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要求:“对因占用或者征用所减少的生态公益林林地 面积,根据“占一补一”的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补足。”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 须使用林地的,应当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合理和集约利用林地。占用和临时占用林 地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守林地分级管理的规定:(一)各类建设项目不得使用Ⅰ级保护林 地;(二)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建设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八) 公路、铁路、通讯、电力、油气管线等线性工程和水利水电、航道工程等建设项目配套 的采石(沙)场、取土场使用林地按照主体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范围执行,但不得使用Ⅱ级保 护林地中的有林地。其中,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国有林区) 内,不得使用Ⅲ级以上保护林地中的有林地。 本工程不涉及一级国家公益林和Ⅰ级保护林地,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临时用地涉 及的保护林地和公益林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因此和林地保护要求等不矛盾。 目前项目已委托编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在项目核准后,将报主管部门审批, 依法履行林地使用手续。 -11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本工程建设征地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因此项目用地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 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1)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符合性分析 1) 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北京等省(区、市)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 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函》(自然资办函〔2022〕2207 号)的最新划定成果,工程 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 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要求。 2) 环境质量底线 工程区环境现状良好,基本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的标准要求。工程污废水经处理后 回用,对周边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只有少量粉尘和噪声排放,待工程运行后 影响消失;施工期对植被的破坏可经过后期的植物措施进行迹地恢复。因此,本工程的 建设不会触及环境质量底线。 3) 资源利用上限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成运行后,除需补充上、下水库蒸发渗漏损失的水量 外,多余水量泄放至下水库河段,渗漏水量最终也将回归下游河道,占用的水资源量十 分有限。工程取用水方案合理,不会超出工程区域水资源利用上线。 (2) 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符合性分析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桂竹帽镇境内,根据《赣 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及《寻乌县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寻乌抽蓄涉及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优先保护单元 2(ZH36073410002),管控要求见表 3.2.5-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占地区不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 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未发现县级以上(含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且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用地范 围内无矿产资源压覆,不涉及 2022 年 10 月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中的 生态保护红线,工程方案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工程不属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 优先保护单元 2(ZH36073410002)禁止建设内容,建设期间加强生态保护及景观保护, -11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污废水处理和回用,不损害区域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主导生态功能。 因此,工程建设符合《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管控要求。 -11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涉及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一览表 表 3.2.5-1 环境管控单元编码 环境管控单元名称 范围(乡、镇名称) 管控单元分类 允许开发 建设活动的要求 空间布 局约束 禁止开发 建设活动的要求 限制开发 建设活动的要求 不符合空间布局 要求活动的退出 要求 污染物排放管控 环境风险防控 资源利用效率要求 ZH36073410002 符合性分析 /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优先保护单元 2 / 罗珊乡 1、澄江镇 1、桂竹帽镇、三标乡、水源乡 / 优先保护单元 1、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的其 他区域允许开 展零星的原住民保留生活必需的少量种植、放牧、捕捞、养殖等 1、本工程不涉及 2022 年 10 月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三区三线”划定 成果中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 8 类活动。 2、生态保护红线外的其他区域允许开展符合区域主导生态功能 2、本工程属于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和要求新建的水电项目,符合。 等不损害或有利于维护区域主导生态 安全功能的活动(以农业、 3、同时,建设期间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保护, 旅游、以及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和要求新(扩)建畜禽养殖、水电 污废水处理和回用,不损害区域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等主导生态功能,符合。 项目和风能项目建设)。 3、非生态空间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1、三标乡、水源乡、澄江镇东江(寻乌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和三 1、本工程不涉及三标乡、水源乡、澄江镇东江(寻乌水)源保护 标乡东江(定南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污染企业等不符合 区范围和三标乡东江(定南水)源保护区范围,符合。 源头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的活动。 2、本工程不涉及三百山禁止开采区(CJM006),符合。 2、三百山禁止开采区(CJM006):区内严格执行限制开采区相 3、本工程不涉及畜禽养殖,符合。 关管理规定。 4、本工程不涉及 2022 年 10 月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三区三线”划定 3、禁养区禁止建设养殖场或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 成果中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 4、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关管理规定。 1、寻乌县项山(CX026)限制开采区:区内严格执行限制开采区 1、本工程不涉及寻乌县项山(CX026)限制开采区,符合。 相关管理规定。 2、本工程不涉及现有集中供水工程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符 2、不得在集中供水工程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建设与供水 合。 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 1、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后不符合生态功能活动的,限期退出依法 1、本工程不涉及 2022 年 10 月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三区三线”划定 成果中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 关停。 2、现有集中供水工程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 2、本工程不涉及现有集中供水工程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符 合。 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限期退出或关停。 3、本工程不涉及矿产资源开发,符合。 3、不合法的矿产资源开发应限期退出或关停。 / 无 / 无 / 无 -11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版)》及《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 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2022 年版)》的符合性分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 神,认真落实长江保护法,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长江经 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于 2022 年 1 月 19 日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 (试行,2022 年版)》,本项目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版)》 的符合性分析详见表 3.2.7-1。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部署,建立生态环境硬约 束机制,根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 行)》要求,结合江西省实际,江西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成 员单位,印发了《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2022 年版)》。本 项目不属于码头项目及其配套设施、锚地等工程,不属于长江通道项目,不属于化工园 区和化工项目、落后产能项目和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严重过剩产能项目。项目 占地范围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一 级、二级保护区;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 因此,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 版)》及《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2022 年版)》是相符合的。 -12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版)》符合性一览表 表 3.2.7-1 负面清单管理要求 本项目情况 1.禁止建设不符合全国和省级港口布局规划以及港口总体规划的码头项目,禁止建设不 本项目不属于全国和省级港口布局规划以及港 符合《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的过长江通道项目。 口总体规划的码头项目和过长江通道项目。 2.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投资建设旅游和生产经营项目。 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投资建设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 项目。 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风景 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 符合性 符合 符合 3.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 护水源无关的项目,以及网箱养殖、畜禽养殖、旅游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投资建设 本项目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的岸 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 线和河段范围。 符合 的投资建设项目。 4.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新建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或围填海等 本项目不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岸线和河 投资建设项目。禁止在国家湿地公园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挖沙、采矿,以及任何不符合 段范围,也不涉及国家湿地公园的岸线和河段范 主体功能定位的投资建设项目。 围。 符合 5.禁止违法利用、占用长江流域河湖岸线。禁止在《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划定的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内投资建设除事关公共安全及公众利益的防洪护岸、河道治 本项目未违法利用、占用长江流域河湖岸线,不 理、供水、生态环境保护、航道整治、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以外的项目。禁止在《全国重 涉及在《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划定的 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划定的河段及湖泊保护区、保留区内投资建设不利于水资源及 河段及湖泊保护区、保留区。 符合 自然生态保护的项目。 本项目未在长江干支流及湖泊新设、改设或扩大 6.禁止未经许可在长江干支流及湖泊新设、改设或扩大排污口。 排污口。 7.禁止在“一江一口两湖七河”和 332 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开展生产性捕捞。 -121- 本项目不涉及在“一江一口两湖七河”和 332 个水 生生物保护区开展生产性捕捞。 符合 符合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8.禁止在长江千支流、重要湖泊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 止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 冶炼渣库和磷石膏库,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除外。 本项目不属于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 不属于改建、扩建尾矿库、冶炼渣库和磷石膏库。 9.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制浆造纸等高 本项目不属于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焦 污染项目。 化、建材、有色、制浆造纸等高污染项目。 10.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 本项目不属于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等产 业布局规划的项目。 11.禁止新建、扩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产能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 本项目不属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明令禁止的 合国家产能置换要求的严重过剩产能行业的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 落后产能项目、严重过剩产能行业的项目和高耗 高排放项目。 能高排放项目。 12.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有更加严格规定的从其规定。 - -122-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符合性分析 根据《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环办〔2015〕112 号), 该审批原则适用于常规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可 以参照执行。本项目与《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符合性分 析如下: 本项目《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对比分析 表 3.2.4-1 序号 审批原则 符合性分析 第三条 工程布局、施工布置和水库淹没原则上不 占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永久基本农田等法 1 律法规明令禁止占用区域和已明确作为栖息地保 护的河流和区域,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要求 相协调,且不对上述敏感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和主要保护对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项目不占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等 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占用区域和已明确 作为栖息地保护的河流和区域。项目 符合要求。 第四条 项目改变坝址下游水文情势且造成不利 生态环境影响的,应提出生态流量泄放等生态调 2 度措施,明确生态流量过程、泄放设施及在线监测 本工程上下水库分别下泄 0.009m3/s、 设施和管理措施等内容。项目对水质造成不利影 0.036m3/s 作为下游维持水生生态系统 响的,应针对污染源治理、库底环境清理、库区水 稳定最小流量,以减缓坝下水环境和 质保护、污水处理等提出对策措施。……下泄水应 水生生态的影响。同时,在上、下水库 满足坝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态、水环境、景观、湿地 放水设施内各设置 1 套在线监控设施 等生态环境用水及下游生产、生活取水要求,不得 (含视频监控),项目符合要求。 造成脱水河段和对农灌、水生生物等造成重大不 利影响。 第五条 项目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重要三场等 3 生境、物种及资源量等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栖 息地保护、水生生物通道、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 本工程不涉及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重 要三场等生境,项目符合要求。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分布有国家二级保 护植物金毛狗 1 株,古树枫香树 1 株。 第六条 项目对珍稀濒危等保护植物造成影响的, 占用的保护植物和古树将采取避让就 4 应采取工程防护、异地移栽等措施。项目对珍稀濒 地保护、异地移栽等保护措施;陆生保 危等野生保护动物造成影响的,应提出救助、构建 护野生动物提出救助、转运至相似生 动物廊道或类似生境等措施。 境、开展施工期及运行期监测、设立野 生动物保护宣传栏、恢复植被和生境 等保护措施。项目符合要求。 5 第七条 项目施工组织方案具有环境合理性,对弃 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各施工组织方 土(渣)场等应提出防治水土流失和施工迹地生态 案基本合理。工程建设期间将严格落 -12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6 恢复等措施。对施工期各类废(污)水、废气、噪 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 声、固体废物等提出了防治或处置措施,符合环境 施,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和要求。项 保护相关标准和要求。 目符合要求。 第九条 项目存在外来物种入侵或扩散、相关河段 现场调查到评价区内分布有 2 种外来 水体可能受到污染或产生富营养化等环境风险 入侵种,分别为藿香蓟、鬼针草,已提 的,应提出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应急预案 出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应急预 编制要求。 案编制要求。 已按照相关导则及规定要求,制定了 7 第十一条 按相关导则及规定要求,制定生态、水 生态、水环境等监测计划,并提出根据 环境等监测计划,并提出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开展 监测评估结果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 环境影响后评价或优化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根 优化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出了必 据项目环境保护管理需要和相关规定,应提出必 要的环保专项设计、施工期环境监理、 要的环境保护设计、施工期环境监理、运行期环境 运行期环境管理、开展相关科学调查 管理、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要求和相关保障措施。 研究等要求和相关保障措施。项目符 合要求。 建设单位于 2023 年 7 月 12 日,在寻 8 第十三条 按相关规定开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乌县人民政府网站上进行了首次环境 影响评价信息网站公示。项目符合要 求。 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环 办〔2015〕112 号)相关审批要求。 3.3 工程方案合理性分析 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 (1) 库址比选 ① 上水库 工程设计阶段以拟定的下水库库址(窝里组库址)为中心,在其附近 5km 范围内对 具备成库条件的地形进行筛选。根据测绘地形及现场查勘情况,结合卫星图对小溪沿线 两岸山脊及相邻支沟、冲沟 5km 范围内进行综合比较选择,对可能存在的库址位置进行 复核,除小湖岽库址外,另有金竹坝库址具备成库条件,金竹坝库址位于寻乌县三标乡 大小湖岽村金竹坝组。 小湖岽库址地形封闭性好,水库区无较大断层通过;金竹库址地形上存在垭口,需 要建设副坝,水库区有区域断层——小湖岽断裂(f12)从主坝左坝头、副坝通过。两个 库址适当处理后均具备修建土石坝或重力坝的地形地质条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比较, 小湖岽库址优。小湖岽库址在枢纽建筑物布置、征地及移民安置、工程投资等方面均相 -12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较优。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小湖岽库址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永 久基本农田、东江源平胸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金竹坝库址涉及 少量基本农田,同时还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与实验区,后 续的枢纽及施工布置可能也会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为上库存在 较多环境制约因素。因此,推荐小湖岽库址作为上库推荐库址。 ② 图 3.3.1-1 下水库 上水库库址选择及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示意图 以拟定的上水库库址(小湖岽库址)为中心,根据测绘地形及现场查勘情况,结合 卫星图对小溪沿线两岸山脊及相邻支沟、冲沟 5km 范围内进行综合比较选择,对可能存 在的库址位置进行复核,其中具备成库地形条件的有窝里库址、寨塘坑库址。 -12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两库址地形上均存在垭口和单薄分水岭,地层岩性一致,地质构造相差不大,华星 村窝里库址坝线略长,富寨村寨塘坑库址坝线相对略短。两库址地质条件大致相当,不 制约库址比选。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窝里库址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永久基本农田、东江源平胸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寨塘坑库址涉 及少量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后续的枢纽及施工布置可能也会涉及生态保护红线, 作为下库存在较多环境制约因素。 本阶段未发现新的合适库址,经设计综合比较复核,窝里方案在枢纽建筑物布置、 施工条件、征地及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投资等方面均相对较优,综合考虑,本阶段下 水库库址推荐窝里库址方案。 图 3.3.1-2 下水库库址选择及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示意图 -12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坝址比选 ① 上水库 上坝址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西南约 520m 的龙图河沟上,正常蓄 水位 886m,死水位 855m,调节库容 1118 万 m3。下坝址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 小湖岽组西南约 800m 的龙图河沟上,正常蓄水位 876m,死水位 847m,调节库容 1120 万 m3。 上、下坝址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均无实质性差异,下坝址沟谷宽度较上 坝址窄,地形条件下坝址优于上坝址,上、下坝址岩体风化相近,两坝址存在的工程地 质问题相似,综合地形地质条件比较,下坝址略优。两坝址经适当的工程措施处理后, 均具备修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地形地质条件。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下坝址方案均 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 区;上坝址方案输水发电系统下穿少量生态保护红线,其余环境敏感区也均不涉及,因 此下坝址较优。综合考虑,本阶段坝址推荐下坝址方案。 ② 下水库 受地形地貌等条件的限制,下水库坝址选择的余地小,以当前推荐坝址轴线位置作 为参照,坝址上游为较开阔的库盆,不适合建坝,坝轴线下游右岸无山梁山脊地形,不 具备建坝条件,综合分析,现在坝址的上、下游均没有合适的坝址位置可供选择,现在 选择的坝址位置是唯一。 正常蓄水位方案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上库拟定了 3 个正常蓄水位方案(874m、876m、和 878m),工程下库拟定 了 3 个正常蓄水位方案(472m、474m 和 476m),经比选,上、下水库各特征水位方案 在水环境、生态环境、移民环境和施工期环境影响等方面区别较小;各方案均不涉及自 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环境敏感区,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各特征水位方案造成的环境影响没有本质区别,上、下水库特征水 位选择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从工程经济比较角度考虑,为节省工程投资,同时使水泵 水轮机最大扬程/最小水头比值适当留有裕度,适当提升水泵水轮机组运行水平,选定上 水库正常蓄水位 876m、下水库正常蓄水位 474 m 总体合理。 -12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因此,工程正常蓄水位方案总体合理。 施工规划合理性分析 3.3.3.1 砂石加工及混凝土生产系统布置的合理性 根据料源和用料地点分布情况,拟在上、下水库分别设置砂石加工系统,分别承担 上、下水库所需混凝土粗细骨料、垫层料(反滤料)和喷混凝土骨料生产任务。与砂石 加工系统集中布置。上水库区砂石加工系统布置于上水库中转料场东侧,占地面积约 2.86 万 m2。下水库砂石加工系统布置于下水库料场东南侧库岸检修通道边的山坡上, 占地面积约 2.7 万 m2。同时,上、下水库各设置一处混凝土生产系统,上水库混凝土系 统位于砂石加工系统东南侧+885m 平台,通过胶带机给料。下库区混凝土生产系统与下 库砂石加工系统集中布置,通过胶带机给料。 上、下水库砂石加工及混凝土生产系统占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工程占地范围内未发 现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重要环境保护目标。砂石加工系统周边无居民点分布,工 程施工期间需做好生态防护措施。砂石料加工系统和混凝土生产系统冲洗废水全部处理 后回用,不排放,以减少对下游水体水质的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砂石加工及混 凝土生产系统系统布置基本合理。 3.3.3.2 施工工厂布置的合理性 根据工程需要及地形特征,上库机械修配厂、上库汽车保养站、综合加工厂布置于 库内地势较缓平台,位于小湖岽组南侧,高于死水位;上库综合仓库、机械设备库布置 于左岸较平缓台地,靠近库岸检修通道外侧的山包上,部分场地结合库岸检修通道开挖 布置;上库金属结构拼装厂紧邻进出水口平缓台地布置,位于库岸检修通道内侧;由于 上下库连接公路的运输条件有限,在调压井旁布置上库钢管拼装场一座。下库综合加工 厂、下库金属结构拼装厂、钢管加工厂、综合仓库、机械修配厂等施工工厂布置于坝后 平坦区域,机械设备库和汽车保养站布置于库内右岸地势较平缓处,紧邻现有道路。 上下水库施工工厂占地均不涉及各类特殊环境敏感区,占地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 古树名木等环境保护目标,周边均无居民点分布。下水库钢管加工厂、综合加工厂、机 械修配厂、综合仓库西侧有何屋居民点,金属结构拼装厂东侧有何屋居民点,工程施工 时需做好噪声和环境空气防护措施,要求下一阶段优化施工场地内产噪设备布置,将高 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居民点一侧,保证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空 -12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气质量分别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待库内移民搬迁后,下水库机械设备库和汽车保养站周边无居 民点分布。上述场区占地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环境保护目标。在采取相关 环保措施后,施工工厂区设置基本合理。 3.3.3.3 施工营地布置的合理性 施工营地主要包括上、下库的承包商营地、前方管理营地。 (1) 上库承包商营地 上水库承包商营地布置于左岸缓坡地,靠近小湖岽组,部分生活用水可就近利用小 湖岽组现有水源。现有道路可直接连通至承包商营地台地下方,交通便利,上库承包商 营地占地区主要为林地、耕地,占地区不涉及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库内移民搬迁 后,营地周边 500m 范围内无居民区分布,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 析,上库承包商营地布置是合理的。 (2) 下库承包商营地 下水库承包商营地设置于桂竹帽镇(距离下水库坝址约 7km),占地区主要是建制 镇用地和旱地,占地区不涉及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营地西北侧分布上坪村圩上组 居民点,营地东南侧分布中排社区居民点,工程施工时需做好噪声和环境空气防护措施, 保证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分别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1 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从环境保护 角度分析,在采取相关环保措施后,下库承包商营地布置是合理的。 (3) 前方管理营地 工区内保留设置前方管理营地,布置于下水库进出水口附近库外缓坡地,占地区主 要为林地。前方管理营地不涉及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营地周边 500m 范围内均无 居民区分布,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前方管理营地布置是合理 的。 3.3.3.4 施工“三场”布置的合理性 工程上下库均不布置库外弃渣场,上水库开挖渣料主要用于坝后压坡体填筑和库底 填渣,下水库渣料主要用于库底填平、坝后压坡体及场地平整。 表土堆存场区包括上库表土堆存场和下库表土堆存场共 2 处场地,上库表土堆存场 设置于上库环库公路北侧沟道内,下库表土堆存场设置于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沟道内。 -12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处表土堆存场容量满足要求,堆存条件较好,可利用上下库连接公路、施工道路等运 输表土,对主体工程施工和运行均无影响。表土堆存场占地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符 合项目区现状地貌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的特点;占地性质均为临时用地,施工结束后按原 用地类型进行恢复,可恢复性达 100%。上库表土堆存场附近无公共设施、基础设施、 工业企业、居民点等敏感目标,占地区不涉及珍稀保护植物、古树名木。下库表土堆存 场下游 450m 处为进场衔接公路,对下游的公路有一定的影响,要求施工过程中做好安 全管理,堆存场 200m 范围内无居民点分布。 中转料场区包括上库中转料场、下库中转料场和 3 处公路中转料场共 5 处场地。上 库中转料场位于上库库盆内,下库中转料场位于下库库盆内,公路 1#中转料场位于进场 交通洞入口处,公路 2#中转料场位于上下库连接公路 3#隧道入口处,公路 3#中转料场位 于上下库连接公路明线 3 处。中转料场主要堆存和中转地下工程的洞挖有用料,本工程 选定的上下库中转料场堆存条件较好,对主体工程施工和运行均无影响,且附近均无公 共设施、基础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敏感目标。占地区不涉及珍稀保护植物、古树 名木,库外中转料场使用结束后实施迹地恢复措施。 在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噪声和环境空气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对环境影响较小。从环 保角度分析,施工“三场”设置基本合理。 3.3.3.5 对外公路施工场地布置的合理性 场内交通布置结合地形地貌,充分考虑环保、景观等因素,主要场内道路均尽量利 用已有乡道进行改扩建,维持现有道路线形及道路纵坡,避免坡面的大开挖,减小对既 有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首先利用既有老路改扩建约 5.1km,沿线包含一座 3 跨总长 53.04m 的空心板梁桥,终点段避开居民聚集区,向西侧改线约 0.57km。为了节约用地, 减少对耕地及环境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情况下,考虑对较窄路段进行拓宽改 造以及既有老桥拆除重建,使其成为寻乌抽蓄至下水库的重要唯一通道,满足施工期物 资运输和运行期的要求。改扩建时按照四级公路设计标准进行,同时兼顾水电场内三级 标准,避开河道侧拓宽,拓宽后路面/路基宽度 6.5m/7.5m,设计车速为 30km/h,双向双 车道,路线全长约 5.78km,含新建一座 3 跨桥梁约 70m。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 面。对外交通衔接公路由于利用老路扩建,沿线分布居民点较多,施工期间需做好噪声 和环境空气防护措施。 -13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进场公路起于对外交通衔接公路尾段附近,终于下库左坝头附近,采用水电 场内三级公路标准,路线全长约为 1.38km,其中新建明线长度约 700m,无桥梁,隧道 1 座总长约 625m,设计速度 20km/h,路面宽度 6.5m,路基宽度 7.5m。 上下库连接公路起于下库左岸库岸检修通道起点段,起点高程为 478m,而后选择 有利位置往上库方向先后布置 3 座隧道穿越山体或根据地形进行展线爬坡,途径排风竖 井口平台,最终接至上库大坝左坝头,路线全长约为 7.6km,新建明线长度 4.63km,利 用老路长度约 120m,隧道三座总长约 2.83km,设计速度 20km/h,路面宽度 6.5m,路基 宽度 7.5m;新建段采用水电场内三级道路,利用老路段改扩建段保证路面路基宽度及最 小圆曲线半径要求。 各道路均不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进场公路明线占地区边缘涉及枫香树古大树 1 株,施工期间拟采 取避让并设护栏进行就地保护,此外还需做好噪声和环境空气防护措施,保证周边环境 保护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分别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 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工程建设期间将严格 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场内交通布置方 案总体环境合理。 3.4 影响源分析 工程施工 3.4.1.1 水环境 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人工砂石骨料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机械修配及洞室施工等, 主要包括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机修废水、隧洞废水等。 ① 砂石料冲洗废水 本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采取分散布置的方案,即上、下库各设一个砂石加工系统, 上库区砂石加工系统承担上库区的混凝土粗细骨料、垫层料(反滤料)和喷混凝土骨料 生产任务;下库区砂石加工系统承担下库区的混凝土粗细骨料、垫层料(反滤料)、喷 混凝土骨料。 上水库砂石加工系统共需加工成品骨料约 93.3 万 t,其中成品粗骨料约 65.3 万 t, 成品细骨料约 28.0 万 t。上水库区混凝土高峰时段月平均浇筑强度为 1.5 万 m3/月,垫 -13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层、反滤料填筑高峰时段月平均浇筑强度 0.6 万 m3/月,垫层料高峰强度与混凝土高峰 强度重叠。经计算,砂石加工系统的产品需求量为 88t/h,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 103t/h, 二班制生产。采用湿法生产工艺,高峰用水 103.0m3/h,废水产生率按 80%计,废水产生 量为 82.4m3/h,日运行时间为 14h,高峰日约有 1153.6m3/d 废水产生。 下水库砂石加工系统共需加工成品骨料约 156.5 万 t, 其中成品粗骨料约 109.6 万 t, 成品细骨料约 46.9 万 t。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下水库区混凝土高峰时段月浇筑强度为 2.3 万 m3/月,垫层、反滤料填筑高峰时段月浇筑强度 0.6 万 m3/月。垫层料高峰强度与 混凝土高峰强度部分重叠,叠加后高峰时段强度为 2.9 万 m3/月,经计算砂石料加工系 统的设计生产能力为 170t/h,处理能力为 200t/h,二班制生产。采用湿法生产工艺,高 峰用水量 200m3/h,废水产生率按 80%计,废水产生量为 160.0m3/h,日运行时间为 14h, 高峰日约有 2240.0m3/d 废水产生。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SS,根据同类电站的实测结果,SS 浓度一般在 20000~ 50000mg/L,平均为 30000mg/L 左右。施工区最大的污废水产生于砂石料加工系统,其 产生量见表 3.4.1-1。 工程上、下库砂石料加工冲洗废水产生量表 表 3.4.1-1 高峰日产生量 高峰小时产生量 3 (m /d) (m3/h) 上库砂石料加工系统 1153.6 82.4 SS 约 20000~50000mg/L 下库砂石料加工系统 2240.0 160.0 SS 约 20000~50000mg/L 序号 生产废水产生位置 1 2 主要污染物及浓度 ② 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 本工程混凝土系统采用上、下水库单独设置的方案,并与砂石加工系统集中布置。 上库区混凝土月高峰强度 1.5 万 m3/月,系统设计生产强度为 36m3/h。混凝土系统 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约 3m3,罐车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 10m3,高峰冲 洗废水量为 39m3/d。 下库区混凝土月高峰强度 2.3 万 m3/月,系统设计生产强度为 69m3/h。混凝土系统 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约 6m3,罐车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 10m3,高峰冲 洗废水量为 48m3/d。 -13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混凝土冲洗废水 pH 值一般为 11~12,SS 浓度一般为 3000~10000mg/L。 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产生量见表 3.4.1-2。 工程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产生量表 表 3.4.1-2 高峰小时废水量 高峰日产生量 (m3/h) (m3/d) 上水库混凝土系统 13.0 39.0 SS:3000~ 下水库混凝土系统 16.0 48.0 10000mg/L; 29.0 87.0 pH11~12 序号 生产废水产生位置 1 2 合计 主要污染物及浓度 ③ 修配废水 工程含油废水主要来自机械修配厂,上、下水库施工区分别设置机械修配厂,承担 施工机械及简单零件和金属构件的加工任务,施工期的维修将产生少量的修配废水。 机械修配厂排出的废水性质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 SS,根据类似工程实测结果,浓 度分别约为 100mg/L 和 1000mg/L。工程上、下水库区修配废水产生量按设计生产用水 量的 90%计,见表 3.4.1-3。 修配废水产生量表 表 3.4.1-3 名称 生产用水(m3/d) 废水产生量(m3/d) 主要污染物及浓度 上库机械修配 5 4.5 石油类:约 100mg/L 下库机械修配 5 4.5 SS:约 1000mg/L (2) 生活污水 ① 营地生活污水 本工程施工生活区主要包括上水库承包商营、下库承包商营地、前方管理营地。上 库承包商营地人员高峰人数约 1500 人,下库承包商营地人员高峰人数约 2000 人,业主 营地高峰人数约 140 人。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取 180L/人·d,生活污水产生率按取水量 的 80%计,时变化系数按 2.0 计,各施工区生活污水产生情况见表 3.4.1-4。 各施工区生活污水产生情况一览表 表 3.4.1-4 高峰日生活污水产生量 高峰小时 (m3/d) 产生量(m3/h) 1500 216.0 18.0 2000 288.0 24.0 生活污水产生位置 高峰人数(人) 上库承包商营地 下库承包商营地 -13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方管理营地 合 计 140 20.16 1.68 3640 524.16 43.68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食堂废水、粪便污水、洗涤污水、淋浴污水等,所含污染物主要 为 BOD5、CODCr、SS、氨氮等。各种污水混合后,BOD5 约 200mg/L,CODCr 约 400mg/L, SS 约 220mg/L,氨氮约 25mg/L。 ② 施工区 施工区设置临时厕所,结合施工区当地实际情况,临时厕所采用移动型厕所,施工 人员的粪便由专人负责人工清运至承包商或业主营地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 理。 (3) 隧洞施工废水 隧洞施工废水主要由隧洞施工(开挖)废水和洞室渗水构成,施工期间可能有隧洞 涌水。隧洞施工废水的污染物主要为 SS,废水量与开挖区水文地质条件、防渗措施效果 等有关。 本工程地下工程主要包括引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尾水系统和地下工程施工通道。 引水系统为两洞四机布置,由上库进/出水口、引水上平洞、引水调压井、引水斜井、引 水下平洞、引水钢岔管、引水钢支管等组成。地下厂房采用尾部布置方案,上覆岩体厚 约 277~350m。地下厂房系统由三大主洞(主副厂房洞、主变洞、尾闸洞)、母线洞、 500kV 出线平洞、进厂交通洞、通风兼安全洞、排风竖井、排水廊道等附属洞室组成。 本工程尾水系统为四机两洞布置,尾水系统由尾水支管、尾水岔管、尾水下平洞、尾水 斜井、尾水上平洞和下库进/出水口等组成。在充分利用永久洞室作为施工通道的前提下, 另需布置 6 条施工支洞作为地下工程的施工通道,工程施工期各隧道、施工支洞高峰废 水量约为 16.0~2934.4m3/d,SS 约 5000mg/L。 工程已考虑采用洞内设排水沟或集水井、水泵分级接力抽出的方法,将洞内积水从 各施工通道口排走,最终进入在洞口设置的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理后回用于洞室施工 用水。 工程施工隧洞高峰废水量情况见表 3.4.1-5。 各隧道施工废水产生情况一览表 表 3.4.1-5 -13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高峰日废水量 高峰小时废水 3 (m /d) 量(m3/h) 168.0 12.0 1#施工支洞 2 施工支洞洞口 351.4 25.1 2#施工支洞 通风兼安全洞洞口 425.6 30.4 通风兼安全洞 洞室废水出口 1#施工支洞洞口 # 备注(主要服务对象) 3#施工支洞、4#施工支洞、5# 进厂交通洞 681.8 48.7 施工支洞、6#施工支洞、进厂 交通洞 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 428.4 30.6 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 进场公路隧道 257.6 18.4 进场公路隧道 尾调通气洞 182.0 13.0 尾调通气洞 500kV 出线洞 225.4 16.1 500kV 出线洞 下水库竖井式溢洪道 上库导流隧洞 14.3 200.2 169.4 下水库导流泄放洞、下水库竖 12.1 井式溢洪道 上库导流隧洞 根据工程施工时序,以上地下洞室开挖时序大致为上下库连接公路隧洞→进厂交通 洞、通风兼安全洞→下水库导流隧洞、上水库导流隧洞→地下厂房洞室群。根据施工进 度安排,其中上下库连接公路隧洞、进厂交通洞、通风兼安全洞、上水库导流隧洞、下 水库导流泄放洞、进场公路隧道高峰期同时施工,故施工高峰期隧洞废水量约为 1930.6m3/d。 (4) 基坑排水 上下水库大坝施工期大坝上游基坑汇集水源主要来自:基坑渗水、降水及大坝上游 工作面少量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水。大坝上游工作面少量的施工用水主要来自坝体混凝土 浇筑和养护用水,其所含杂质较为单一,主要为 pH 和 SS;基坑内渗水主要为上游来水 和地下水,水质与现状水质基本一致。根据类比同类在建抽蓄项目和工程施工布置,预 计本抽水蓄能电站基坑经常性渗水量较小,降水不多。 拟在基坑内挖设截水沟,并在上游围堰堰脚和坝址处分别布置集水坑收集各部位的 渗水,在集水坑中沉淀 2h 以上,上层清水回用于场地洒水,无法回用时,在上游围堰 堰脚和坝址处的集水坑布置抽水机,尽可能集中将水流排出。 (5) 施工期污废水汇总及水平衡计算 电站施工期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隧洞废水、机修废水等生 产废水高峰日共产生废水量 5420.2m3/d。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回用于自身砂石料的冲洗、 -13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自身系统的冲洗,机修含油废水处理满足《城市污 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道路清扫杂用水水质标准,通过隔 油、混凝沉淀后回用于洒水抑尘。 施工期生活污水高峰日产生量 524.16m3/d,经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 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水质控制指标要求后,回用于绿 化和洒水,雨季无法利用时需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排放标准后排放。 洞室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NB/T10491-2021)要求的 回用标准后(SS<100mg/L)回用于洞内施工,多余废水经处理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 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中道路清扫、城市绿化用水水质控制指标后回用于绿化、洒水降 尘,在雨季等特殊无法回用的情况下,隧洞排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 施工高峰期污废水产生量汇总见表 3.4.1-6。 -13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施工高峰期污废水产生量汇总表 表 3.4.1-6 产生量 污废水产生位置 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 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 修配含油废水 3 高峰日(m /d) 主要污染物及浓度 (mg/L) 上水库 1153.6 下水库 2240.0 上水库 39.0 下水库 48.0 上水库 4.5 石油类:约 100 下水库 4.5 SS:约 1000 1930.6 SS:约 5000 隧洞废水 SS:20000~50000 SS:3000~10000 216.0 上库承包商营地 BOD5:约 200 生活污水 下库承包商营地 288.0 CODCr:约 400 前方管理营地 20.16 生产废水 5420.2 / 生活污水 524.16 / SS:约 220 氨氮:约 25 小计 -13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各种废水及隧洞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要求、回用去向规划及水量平衡一览表 表 3.4.1-7 污废水种类 砂石料系统 冲洗废水 砂石料系统 产生位置 上水库 设计用水 高峰污水产 损耗水量 回用水量 量(m3/d) 生量(m3/d) (m3/d) (m3/d) 1442.00 1153.60 519.12 922.88 回用后需新 增水量 519.12 2800.00 2240.00 1008.00 1792.00 1008.00 回用系统水量平衡 4242.00 3393.60 1527.12 2714.88 1527.12 100.00 39.00 68.80 31.20 68.80 混凝土系统 冲洗废水 混凝土系统 上水库 153.00 48.00 114.60 38.40 114.60 回用系统水量平衡 253.00 87.00 183.40 69.60 183.40 上水库机修厂 5.00 4.50 1.40 3.60 5.00 下水库机修厂 5.00 4.50 1.40 3.60 5.00 10.00 9.00 2.80 7.20 10.00 270.00 216.00 97.20 172.80 270.00 机修保养含 油废水 回用系统水量平衡 上库承包商营 地 生活污水 DH 高效净 回用于砂石 化法处理 料系统 隔油沉淀法 下水库 冲洗废水 回用去向 下库承包商营 地 前方管理营地 回用系统水量平衡 360.00 288.00 129.60 230.40 360.00 25.20 20.16 9.07 16.13 25.20 655.20 524.16 235.87 419.33 655.20 -138- 处理回用标准 (m3/d) 下水库 冲洗废水 处理方案 回用于混凝 土拌和 SS≤100mg/L SS≤100mg/L 回用于绿 隔油沉淀法 化、洒水抑 尘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 杂用水水质》(GB/T18920- 成套设备生 绿化、洒水 化法 抑尘 / 2002) /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施工用水 SS≤100mg/L; 洒 地下洞室排 各隧洞口 水 1470.00 1930.69 386.14 1544.55 -74.55 一体化沉淀 设备 洞室施工用 水降尘满足《城市污水再生 水和洒水降 利用 尘 城市杂用水水质》中 道路清扫、城市绿化用水水 质控制指标 合计 注:1. 6630.20 5944.45 2335.33 4755.56 表中设计用水量包括系统回用水量和回用后需新增水量; 2. 污废水处理系统损耗水量按 20%计,则回用水量为污废水产生量的 80%; 3. 损耗水量包括生产系统损耗量和污废水处理系统损耗量; 4. 混凝土系统设计用水量包括混凝土拌和用水和冲洗用水; 5. 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洒水抑尘和绿化,故新增水量即为设计用水量。 -139- 2301.1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系统水量平衡和回用可行性分析 ① 砂石、混凝土系统废水 上、下库砂石混凝土系统废水经处理后分别回用于砂石料生产系统施工用水和混凝 土系统自身冲洗。根据表 3.4.1-7 的水量平衡计算后,本工程高峰期上、下库砂石混凝土 系统回用水量为 2714.88m3/d,需补充新鲜水量为 1527.12m3/d。 ② 修配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和洞室废水 上、下水库机械修配厂含油废水、各施工生活区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或场 地洒水,各洞室废水经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理后首先回用于洞室施工,多余废水回用 于场地洒水降尘、绿化。 根据表 3.4.1-7 的水量平衡计算后,回用洒水降尘水量为 393.12m3/d。根据《江西省 生活用水定额》 (DB36/T 419-2017),环境卫生管理用水定额为 1.5L/m2•d,即 15m3/hm2•d, 绿化管理用水定额为 1.3L/m2•d,即 13m3/hm2•d,本工程场地洒水和绿化用水定额取 14m3/hm2•d。根据施工布置规划,本工程枢纽建设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面积分别约 250.10hm2 、 55.51hm2 , 洒 水 面 积 按 总 占 地 面 积 的 30% 考 虑 , 洒 水 用 水 量 共 需 约 1283.56m3/d,大于含油废水、生活污水、洞室废水需回用洒水降尘量 501.08m3/d,因此, 正常情况施工期间的场地洒水用水可消纳该部分污废水产生量,达到回用水的水量平衡。 ③ 各洞室废水经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理后回用于洞室施工,涌水等特殊情况时 多余的水量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道路 清扫标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降尘。 (6)地下水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对各类施工污废水进行处理后回用,一般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 染。在污水处理设施故障或防渗层破损等非正常状况下,可能会有少量污水渗入到地下 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主要影响区域为局部地表潜水。 工程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工程输水发电系统和厂房等洞室开挖及坝 基开挖等可能造成地下水水位、水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4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4.1.2 环境空气 工程环境空气影响源主要集中在施工期,运行期工程无大气污染物排放。 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炸药爆破烟气、施工作业粉尘(含爆破粉尘、钻孔粉 尘、采装粉尘、装卸粉尘)、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粉尘、机动车辆和施工机 械排放的燃油尾气、施工交通道路扬尘等。 (1) 爆破烟气 爆破烟气为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气,本工程采用 2#岩石乳化炸药,此类炸药成分 64% 左右为硝酸铵,13%左右为硝酸钠,其余约 23%左右成分为其它的如石蜡、SP-80、复 合蜡等乳化剂成分,在爆破时产生的气体主要有 CO2、H2O、CO、NO、O2、N2 等。其 中有害气体主要是:CO、NOx。 根据黄忆龙《工程爆破中的灾害及其控制》一文,岩石炸药爆炸产污系数为:CO 5.3 g/kg,NOx l4.6g/kg。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高峰炸药日用量约 9.26t,则炸药爆炸 后,烟气中 CO 产生量 49.08kg/d,NOx 产生量 135.20kg/d,爆破废气在爆破期间全部无 组织排放。 (2) 爆破粉尘 在工程开挖爆破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TSP),产生量约为 8.57kg/t 炸 药,工程采用微差爆破技术,在爆破时采用水封式爆破防尘措施,同时在爆破后进行喷 雾洒水降尘,综合粉尘去除率在 90%以上。工程施工高峰炸药日用量约 9.26t,施工区高 峰日产生量为扬尘 79.36kg,则施工区高峰日扬尘排放量约 7.94kg/d。 (3) 钻孔粉尘 在凿岩钻孔作业过程中,由于钻头对岩石的冲击,挤压以及切剥、磨擦,矿石被碎 成大小不一的岩粉颗粒,其中有一部份排出孔口后就形成粉尘。 本工程采用潜孔钻机进行中深孔穿孔,不使用手持式凿岩机。通过对一些类似石料 开采的实际监测,单台设备的排放量为 0.5~2.0kg/(台ꞏh),工程钻机粉尘排放量取 1.20kg/ (台ꞏh)。中深孔凿岩钻孔时因需要水冷,将除尘水通过钻杆内专门管路把水压入孔底, 水与压风混合后雾化成微小水颗粒,通过钻杆内压风管道把风水混合物压送到孔内进行 除尘,可抑制 80%的凿岩粉尘量。 工程日最大工作潜孔钻机为 5 台,平均钻机工作数量为 2 台,钻机日实际工作时间 为 6 小时,每年工作时间按 280 天计。工程凿岩粉尘产尘量约为 4.032t/a,最大粉尘产 -14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生速率为 6.0kg/h,则最大粉尘排放速率为 1.2kg/h,粉尘排放量为 0.806t/a。 (4) 采装粉尘 石料和土料采装作业一般采用挖掘机,挖掘机在挖掘矿岩时,沉落在岩表面上的和 磨擦、碰撞产生的粉尘因受振动而扬起形成二次扬尘;其次,铲斗在向电动轮车斗卸下 矿岩时,由于落差,会产生粉尘。本工程铲装日最大工作挖机数为 7 台,平均挖机工作 数量为 3 台,采装作业前采用洒水预湿的除尘方式,按产尘量 0.4kg/(台ꞏh),日工作 时间 6 小时、年工作时间 280 天计,采装粉尘排放量约为 2.02t/a。最大粉尘产生速率为 2.8kg/h,工程采装时采用喷雾降尘,粉尘去除率在 80%以上,则最大粉尘排放速率为 0.56kg/h,粉尘排放量为 0.403t/a。 (5) 堆场粉尘 根据《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 4.4.1 章节可知,堆场的扬尘源排 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WY 为堆场扬尘源中颗粒物总排放量,t/a。 Eh 为堆场装卸运输过程的扬尘颗粒物排放系数,kg/t。 m 为每年料堆物料装卸总次数。 GYi 为第 i 次装卸过程的物料装卸量,t。 Ew 为料堆受到风蚀作用的颗粒物排放系数,kg/m2。 AY 为料堆表面积,m2。 装卸、运输物料过程扬尘排放系数的估算 Eh 为堆场装卸扬尘的排放系数,kg/t。 ki 为物料的粒度乘数,取值 0.74。 u 为地面平均风速,m/s,取值 1.9m/s。 M 为物料含水率,%,根据《基于 GIS 的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效含水率研究》 -14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东南部地区突然含水率数据,取值 19%。 η 为污染控制技术对扬尘的去除效率,%,洒水取值 74%。 工程所在区域风速较小,施工期间粉料等建材不设置露天堆场,其余开挖面、临时 堆场等及时采用防尘网进行了覆盖,堆土场、渣场等进行了压实覆土,堆存期间风蚀扬 尘较少。 工程装载车辆一般采用 20t 自卸车,按每次满载,满载量约为 20m3,平均每年装载 量约 80000 辆次。 根据公式计算,Eh=0.0078kg/t,本工程堆场装卸粉尘约为 12.4t/a。 (6) 砂石料加工系统粉尘 砂石料加工系统在生产工艺见下图。 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过程中将产生粉尘,属于连续源,其粉尘产生强度根据《第二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核算系数手册》中 303 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行业系数, 破碎、筛分、水洗颗粒物产生系数为 1.89kg/t 产品,本工程在将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 机、振动筛等加工设备的进料口、出料口加设喷淋装置,使石料保持一定的湿度,减少 了潜在的逸散尘量,根据核算系数手册,湿法除尘、喷雾除尘等其它除尘效率达到 80%, 故本工程逸散尘的排放系数取值为 0.378kg/t 产品。 本工程上、下库砂石加工系统加工成品骨料分别约 93.3 万 t、156.5 万 t,设计生产 能力分别为 103t/h、170t/h,则上、下库砂石料加工系统颗粒悬浮物最大产生量分别为 38.93kg/h、64.26kg/h。 本工程对砂石料加工系统整体密闭,进料口采用半封闭(采取三侧面、一顶面封闭), 采取上述措施的情况下,综合除尘效率可达 98%以上。上、下库砂石料加工系统颗粒悬 浮颗粒物产生量分别为 0.78kg/h、1.29kg/h。为进一步减少砂石料加工系统粉尘排放,工 程对砂石料加工区域采取彩钢板全封闭措施,不设置排气筒。 -14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3.4.1-1 (7) 砂石骨料湿法加工工艺 混凝土拌合系统粉尘 工程配套混凝土拌合系统,上下库各设置一条生产线,上库混凝土拌合系统加工 量为 32.7 万 m3,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规模为 36m3/h,其生产能力为 50m3/h。下库混凝 土拌合系统加工量为混凝土 62.4 万 m3,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规模为 69m3/h,其生产能 力为 100m3/h。 工程混凝土拌合系统原料主要为水泥、粉煤灰、矿粉,由散装罐车自带的气动系统 将粉料吹入原料筒仓内部,筒仓顶部排气口会产生一定量的粉尘。参考《第二次全国污 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手册(评估版本)》中 3021 水泥制品制造业提供系数,利用水泥、砂子、 石子等生产各类水泥制品,物料输送、储存工序产生工业粉尘 0.13kg/t 水泥。 工程共有 8 个筒仓(其中 5 个水泥罐,3 个煤灰罐),即安装 8 台仓顶除尘器,筒 仓设置筒仓排放口, 各筒仓顶部呼吸孔分别加装脉冲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可达到 99.7% 以上。各筒仓粉尘最大产生及排放情况见表 3.5-8。为进一步减少拌合系统粉尘排放,工 -14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程对拌合系统采取彩钢板全封闭措施,不设置排气筒。 筒仓粉尘最大产生及排放情况 表 3.4.1-8 粉尘最大产生量 生产系统 kg/h 上库混凝土生产 系统 下库混凝土生产 系统 (8) 粉尘削减量 (kg/h) 粉尘最大排放量 kg/h 水泥罐 1~2 6.80 6.78 0.014 粉煤灰罐 1 3.40 3.39 0.007 水泥罐 3~5 11.84 11.82 0.024 粉煤灰罐 2~3 7.89 7.88 0.016 机械燃油废气 工程施工机械燃油废气属于连续、无组织排放源,污染物呈面源分布,由于施工范 围大,时间长,污染物排放分散且强度并不大。 (9) 道路扬尘 场内道路建设施工会对周边敏感点产生环境空气影响,主要为施工扬尘。交通扬尘 主要来源于施工车辆行驶,可占施工总扬尘量的 60%以上,扬尘量与路面形式、清洁程 度和车速有关。一般情况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下,车速越快,扬尘 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下,路面越脏扬尘量越大。 主体工程施工道路大部分考虑采用混凝土路面,减少扬尘产生,部分无法采用混凝 土路面的采用泥结碎石路面。该部分路面易产生扬尘。 3.4.1.3 声环境 (1) 石料开采噪声 本工程上、下水库各设一处石料场,上水库石料场设置在上水库区南库岸两沟间的 山梁部位,下水库石料场设置在水库西库岸的进/出水口右侧,安山沟汇入口的对岸山坡。 上、下水库石料场周边 200m 范围内无居民点。石料开采时采石机械较多,一般都会产 生较强的噪声,如挖掘机、潜孔钻机、自卸汽车、手风钻等。此外还有爆破噪声,爆破 噪声源强较大,但施工爆破噪声为瞬间点声源,爆破过后影响很快会消失。 (2) 砂石加工与混凝土生产系统噪声 本工程上、下水库库砂石加工系统与混凝土生产系统集中布置。上水库区砂石加工 -14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系统与混凝土系统布置在上水库中转料场东侧,下水库区砂石加工与混凝土系统布置在 下水库料场东南侧库岸检修通道边的山坡上。砂石加工系统主要设备包括破碎机、振动 筛、给料机、棒磨机等,混凝土生产系统主要设备包括拌和楼、空压机等。其噪声为连 续点声源,参照其它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砂石加工设备噪声实测资料,所有设备同时运行 声源叠加后作为砂石加工厂的源强,其噪声源强约为 90~110dB(A)。上、下水库砂 石加工及混凝土系统周边 200m 范围内无居民点。 (3) 主体工程施工噪声 主体工程主要分为上水库工程、下水库工程和地下工程。按施工阶段主要分为土石 方开挖阶段、基础施工阶段和结构施工阶段。其中土石方开挖阶段的噪声影响较大,主 体工程施工过程主要产噪设备包括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潜孔钻机、手 风钻、振动碾、卷扬机、混凝土搅拌车等,作业面噪声源强一般在 80~100dB(A)之 间,此外还有爆破噪声。上、下库施工区距居民点较远,地下工程施工噪声经山体阻隔 后,影响较小。 (4) 施工辅企噪声 施工辅企分上、下水库工区布置。施工辅企噪声来自综合加工厂、机械修配厂、汽 车保养站、钢管加工厂等,产噪设备主要包括起重机、切削机床、钢筋切断机、钢筋弯 曲机、汽车吊等,其噪声为间歇性点声源。噪声源强在 70~90dB(A)之间。上库金属 结构拼装厂东南侧约 33m 有何屋居民点。 (5) 存(弃)料场噪声 工程共设置 5 处中转料场、2 处表土堆存场。存(弃)料场主要产噪设备包括自卸 汽车、推土机等,其噪声为间歇性点声源,噪声源强在 80~100dB(A)之间。各存(弃) 料场周边 200m 范围内无居民点分布。 (6) 道路噪声 进场公路和场内道路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对周边敏感点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是 挖填方、道路铺筑过程中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为间歇性点声源,噪声源强一般在 80~ 100dB(A)之间。 进场道路和场内施工道路主要来往车辆为载重量 10t~20t 级自卸汽车,车辆运输会 产生交通噪声影响,属于线声源,噪声源强一般在 70~80dB(A)之间。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西侧约 83m 有华星村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约 200m -14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有大黄屋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侧约 177m 有围塘里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东侧约 180m 有宫下湾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约 18m 有铁厂居民点,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北侧约 4m 有大坪岗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侧约 45m 有排下居民点,对 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约 181m 有墩下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北侧约 54m 有坪塘居 民点。 3.4.1.4 固体废物 工程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工程弃渣、脱水污泥、建筑垃圾和废油 桶等。 生活垃圾主要集中产生于承包商营地。承包商营地人员高峰人数约 3640 人。生活 垃圾的产生量按 1kg/人.d 计,则施工期日最大垃圾产生量 3.64t。工程施工期 70 个月, 则共产生垃圾 7644t。经收集后至委托当地环卫部门进行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工程弃渣为工程施工土石方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弃渣,主体工程弃渣总量约 531.2 万 m3(松方)。 脱水污泥,主要来源于各废水处理设施沉淀压滤,类比同类型抽水蓄能电站,高峰 期产生量约为 10000t/a,含水率控制在 60%以下,送至渣场消纳。 建筑垃圾主要为石料、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金属、竹木材、废弃的装饰材料以 及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这些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大坝砌筑、道路铺设和其它施 工现场、建筑工地。施工工厂也有一些建筑垃圾产生,如钢管加工厂和钢筋加工厂产生 废金属、木材加工厂产生废木材和木屑等。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来自工程机械设备检修、使用过程产生的废润滑油、 废液压油和废油桶,营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漆桶、含油废抹布及含油废水处理设施 的废油泥、废油等。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产生情况汇总见表 3.4-8。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情况汇总表 表 3.4.1-8 序号 副产物名称 1 生活垃圾 2 工程弃渣 3 脱水污泥 产生工序 营地施工人员 生活 土石方开挖 污泥脱水、河 道清淤 是否属固 是否属危 体废物 险废物 形态 主要成分 固体 纸、办公垃圾 是 否 固体 土石 是 否 液体 无机颗粒 是 否 -147- 危险代码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建筑垃圾 施工过程 固体 石料、散落的砂浆 和混凝土、碎金 属、废包装袋等 5 废油、废油 桶 施工过程 液体、 固体 油、包装物 是 是 6 废油漆桶 施工过程涂装 作业 固体 油漆、包装物 是 是 7 含油废抹布 施工过程 固体 油、包装物 是 是 8 含油废水处 理设施的废 油泥 施工过程 液体 油 是 是 是 否 HW08(900249-08) HW12(900299-12) HW49(900041-49) HW08(900249-08) 3.4.1.5 生态环境 (1) 陆生生态 本工程枢纽建设及施工占用植被面积共 258.47hm2。工程占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暖 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叶林、灌草丛等。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 2021 年第 15 号公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查到评价区内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1 种, 为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结合林业局核实,在评价范围内暂未记载有古树分布, 但在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古大树 1 株,为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各类占地将破坏施工区生态环境,造成动物的迁移,施工期爆破、 各类机械运行噪声和人为活动也将对其产生较大的干扰。 (2) 水生生态 工程上、下水库所在溪流规模较小、坡降较大,鱼类资源相对较少,未发现有珍稀 保护鱼类和具规模的“三场”分布。 (3) 水土流失 工程开挖、临时占地等将扰动原地貌,破坏植被,损坏部分水土保持措施设施,增 加水土流失强度。施工规划考虑所需土料、石料尽可能利用工程开挖料,减少土石方开 挖,一定程度上减轻水土流失的影响。 施工开挖造成的裸露面在雨水侵蚀下,可能会失去稳定,造成局部塌方,影响施工 进度,危及人身安全,同时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4.1.6 人群健康 本工程施工期高峰人数为 3640 人。施工期间施工人员骤增,人群来自各地,进出 -14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频繁,居住集中,临时生活区居住环境及卫生设施条件较差,对施工人员及当地居民人 群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库淹没、占地 (1) 土地占用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影响涉及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和桂竹帽镇上 坪村、华星村,共计 1 个县 2 个乡(镇)3 个行政村。 根据本阶段实物指标调查成果,调查基准年(2023 年)建设征地涉及搬迁人口 105 户 414 人,各类房屋面积 14088.45m2;涉及各类土地 4584.28 亩,其中永久占地 3751.52 亩,临时征地 832.76 亩。同时,建设征地还涉及农村小型专项设施等。施工占地主要影 响林地、耕地、园地,临时改变土地的利用性质,影响当地林业、农业生产,但在施工 结束后对其进行恢复,影响逐渐减弱。 本工程建设征地影响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Ⅰ级保护林地,涉及国家二级公 益林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Ⅱ级保护林地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 根据《关于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用地文物资源评估及调查结果的批复》 (赣 文物保函〔2023〕48 号),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县 级以上(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且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 物;新发现 2 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分别为温氏宗祠栓马石与华氏宗祠栓马石。 (2) 基础设施 本工程建设征地涉及的专业项目包括四级公路 10.19km;10kV 电力线路 1.54km, 10/0.4kV 变压器 4 台;中国电信各型号通信光缆 11.5km,中国移动各型号通信光缆 25km, 中国铁塔各型号通信光缆 3.4km,基站 1 座;中国广电各型号通信光缆 1.8km;涉及水 电站 2 座。 根据寻乌县自然资源局《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查询结果》(查询编号: 202306192756),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用地范围内无矿产资源压覆。 (3) 库底清理 本工程库底清理将产生一定量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拆除的建(构)筑物和清理的林 木,此外可能还有居民点的生活垃圾等。拆除的建(构)筑物拆除或推倒,能利用材料 回收利用,易漂浮材料清理出库区按建筑垃圾处理。各类林木清理外运进行综合利用。 -14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生活垃圾外运周边垃圾处理场处置。库底清理不彻底或垃圾清运不完全时,残留的有机 质将对库区蓄水后水质产生影响。 工程运行 3.4.3.1 水环境 (1) 水文情势 工程蓄水期和运行期将对工程所在水域的水文情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上、 下水库所在河道原为天然河道,大坝建设将拦截天然河道的来流量。工程建成蓄水后形 成上、下两个水库,水体面积和体积较原来大大增加。 水库蓄水期间,水量损耗主要为上、下库的蒸发和渗漏损失,以及少量施工用水。 电站正常运行后,库水在上、下水库间循环,水量主要损耗为上、下库的蒸发和渗漏损 失,以及少量电站生活用水。 (2) 水温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电站,工程建成后,水体在上、下库之间不断抽水、泄 放,交换频繁,除蒸发、渗漏损失外,水量损耗较小。一般白天发电放水,晚上抽水蓄 能,这部分水量对应的即为上下水库的调节库容。 为了快速简易地判断水库是否分层及分层强度,我国现行的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普 遍采用两种经验公式方法——α-β 法和密度佛汝德数法。其中 α-β 法又称为库水交换次 数法,其判别指标为: w w c v v , 其中:w 为年均径流量,v 为水库总库容,wc 为一次入库洪量,α、β 为指数,β 用 于判断洪水对稳定分层型水库水温的影响。当 α≤10 时,为水温稳定分层型;α≥20 时, 为混合型;10<α<20 时,为过渡型。若 β>1,则水库水温为临时混合型;若 β<0.5,则水 库仍为稳定分层型;0.5<β<1,则洪水的影响介于前二者之间。 根据 α-β 法,计算得到上、下水库的 α 值分别为 290.19 和 293.81,据此判断上、下 水库的水温结构均为混合型,不会产生水库水温分层现象,因此本工程不存在下泄低温 水的情况,与建库前相比,下游河道沿程水温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 水环境 水库水质 -15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水库蓄水初期,水库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水质、库周林地落叶腐烂和土壤释放出 的有机质的影响,使得水体中 BOD5、CODCr、氮和磷等浓度增加,溶解氧降低。根据以 往水库蓄水经验,初期蓄水水质一般相对较差,尤其是库底清理不彻底,库底浸出物较 多的情况下,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电站正常运行时,水体在上、下库之间频繁交换,有助于库水中有机物质的降解。 由于电站上游的污染源少,水质现状良好,入库的污染物少,从而可使水质保持较好的 水平。电站抽水、发电时流量较大,将造成进/出水口流态紊乱,从而引起进/出水口附近 水域混浊度增加,对水库局部水质产生影响,主要为 SS 浓度。 坝下河道水质 电站蓄水初期和运行期下水库下泄生态流量,但经过下泄流量调节的下游河道与原 有天然河道相比,其流量、流速以及水位等会发生改变,从而对下游河道水质产生相应 影响。 运行期电站污废水 运行期厂房产生的污废水主要为各区域电站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 工程运行期设有中业主营地,运行期规划总人数约 100 人,每人每天生活用水量取 180L/dꞏ人, 污水排放系数取 0.8, 时变化系数按 2.0 计, 运行期污水日均产生量 14.4m3/d, 高峰小时产生量 1.2m3/h。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食堂废水、粪便污水、洗涤污水、淋浴污水 等,所含污染物主要为 BOD5、CODCr、SS、氨氮等。各种污水混合后,BOD5 约 200mg/L, CODCr 约 400mg/L,SS 约 220mg/L,氨氮约 25mg/L。 运行期废污水如果不经处理排放,将污染工程上、下水库及坝下河道水质。 3.4.3.2 环境空气 工程建成后,电站运行不产生空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无影响。 运行期进场公路的车流量很小,年平均日交通量小于 1000PCU,对周边敏感点环境 空气影响很小。 前方管理营地建成后大气污染源主要为营地食堂厨房产生的少量油烟。经类比调查, 中国居民每人每日耗食油约 30-60g,本次取 50g,本项目日常用餐人数按高峰期每日 127 人次计,则厨房日耗食油量为 6.35kg/d。根据不同的烧炸工况,油烟气中烟气浓度及挥 发量均有所不同,烹饪过程中的挥发损失约 8%,经估算,本项目日产生油烟量约为 0.508kg/d,年产生油烟量约为 185.42kg/a。油烟气经油烟净化器后排放(净化效率不低 -15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于 85%),则通过烟道排放的油烟为 0.076kg/d,油烟年排放量 27.81kg/a。按日高峰期 6h 计,则高峰期该项目所排油烟的量为 12.7g/h,油烟排放浓度为 0.79mg/m3(按风量 16000m3/h 计)。 3.4.3.3 声环境 工程建成运行后,噪声源主要为地下发电厂房内发电(水轮机)机组,由于机组位 于地面以下,地下厂房顶部无居民点分布,周边居民分布较远,不影响地面声环境质量。 3.4.3.4 固体废物 运行期危险固废主要为过滤产生的废透平油、废滤芯,各类机械设备维修等产生的 废机油、废油桶、含油抹布,变压器检修或者事故产生的废变压油(含油废水和废渣), 开关站更换的废铅酸蓄电池。 运行期单台发电机组使用的透平油(润滑油)约 50m3,需定期进行油品检测,根据 检测结果确定透平油更换周期,过滤机过滤后使用,过滤过程产生废透平油、废滤芯。 根据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统计,每台机组透平油补充量约为 1t/a,本工程配套 4 台机组, 每次产生量按更换油量 10%计,产生废油约 0.4t/a。废滤芯定期更换,产生量约为 2.0t/a。 运行期各类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废油桶及含油抹布,产生量约为 1.5t/a。 工程变电站直流电源装设两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至蓄电池寿命到期时更换, 更换的废电池属于危险废物。 工程变压器维护、更换过程中会产生废变压油。根据电站提供资料,每台主变变压 器油使用为 20 年左右,变压器油根据损耗定期补充,一般不进行更换。工程设计时已 在主变压器下方设有集油坑,连通站内事故集油池(容积为 300m3),发生事故或设备 检修时含油污水进入事故油池,事故油经油水分离后回收利用,对少量不能回收利用的 废变压油(含油废水和废渣)交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废油、含油抹布、废滤芯、变压油、废 铅酸蓄电池均属于危险固废,各危废代码见表 3.4.3-1。 危险废物属性判定表 表 3.4.3-1 序 号 1 2 废物类别 HW08 废矿物油与含 矿物油废物 固废种类 废透平油、 废机油 废滤芯 形 态 液 体 固 体 主要成分 废油等 废油等 -152- 危废代码 处置方式 HW08(900-21408) HW08(900-21408) 委托有资质单 位处置 委托有资质单 位处置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废油桶 4 废变压油 5 HW31 含铅废物 废铅酸蓄电 池 6 HW49 其他废物 含油抹布 固 HW08(900-249废油等 体 08) 液 烷烃、环烷烃及 HW08(900-22008) 体 芳香烃 固 HW31(900-052铅、酸 31) 态 固 HW49(900-041废油等 49) 体 委托有资质单 位处置 委托有资质单 位处置 委托有资质单 位处置 委托有资质单 位处置 3.4.3.5 生态环境 工程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将改变土地的利用类型,减少原有陆生植被类型,随着水 库蓄水淹没,库区生态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林地、耕地景观将缩小,水体 景观将增加,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 水土保持、生态防护和景观恢复等措施,工程影响区域的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对区域生 态系统的影响会逐渐减少。 工程所在水域为山溪性河流,规模较小,据调查,水体中鱼类较少,未发现珍稀保 护鱼类。4 台机组全部运行后,上、下水库均下泄生态流量,对下游河段水生生态影响 可控。 -15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自然环境 气候 本工程流域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春夏之交多梅雨, 秋冬季节降雨较少,春寒、夏热、秋旱、冬冷,四季变化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 结冰期短,无霜期长。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冷空气南下时,遇山脉阻挡,往往 在本流域地面呈半静止锋型天气,常产生浅薄气旋,故有时阴雨连绵,但降雨量不大; 当强冷空气自北方侵入,气压梯度大,风力强劲,气温骤降,地面多呈冷锋天气,俗称 寒潮。当大陆性高压单独控制时,天气晴朗,白天气候温和,入夜寒冷,晨有低雾或严 霜出现。 夏季本流域一般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孟加拉湾及南海大量暖湿气流源源 不断输送到本流域,因而水汽充沛,此时冷空气仍频频南下,往往与西暖湿气流交绥, 形成大范围降雨或暴雨。春、秋季为气候转换季节,春季往往寒暖交替,天气多变,常 有阴雨和低温天气出现。盛夏与伏秋季节,本流域一般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 炎热而干旱。但有时受台风影响,出现台风雨或台风暴雨,也有时出现地区性的对流性 不稳定的雷阵雨,但历时短,范围不大。 根据寻乌气象站 1991~2022 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 1591.2mm,其中 6 月平均降雨量最大, 为 259.8mm, 10 月平均降雨量最小, 为 43.4mm; 最大月降雨量 590.1mm (7 月),最小月降雨量 0.0mm(10、11 月),最大一日降雨量 186.5mm(7 月)。发生 日雨量大于 50mm 的暴雨年均 5.0d,平均年降水日数 152.2d。多年平均气温 19.4℃,月 平均最高气温 7 月最高为 33.0℃,1 月最低为 5.8℃;极端最高气温 38.5℃,出现于 2022 年 8 月 23 日,极端最低气温-5.3℃,出现于 2021 年 1 月 13 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9%, 12 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为 73%,6 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 84%。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983.9mm(E601 型)。多年平均风速 1.2m/s,各月平均风速在 0.9m/s~1.5m/s 之间;最大 风速 12m/s。 水文、泥沙 4.1.2.1 水文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桂竹帽镇境内,地处赣南, -15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上、下水库均位于寻乌水右岸支流龙图河流域,站址距离赣州市区直线距离约 110km, 距离寻乌县直线距离约 10km。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广东 省平远县,南接广东省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地理坐标 为北纬 24°30′40″~25°12′10″与东经 115°21′22″~115°54′25″之间。寻乌以山地丘陵为主, 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 75.6%。寻乌县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寻乌水、晨光河、罗塘河等。 寻乌水为珠江流域东江水系源头,是东江两大主要水系之一,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 桠髻钵山,自北向南流经寻乌县三标、水源、澄江、吉潭、南桥、留车、文峰等乡镇, 出斗晏水库下行 120 m 入广东省境,江西省境内流域面积 1841km2,主河道长 115.4km。 寻乌水流域地势呈东北、西北与东南高,向西南倾斜,地形似掇箕状,植被类型以马尾 松和杉木为主。 龙图河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小湖岽村,向南流经桂竹帽镇,于留车镇窝尾山北汇入 寻乌水。龙图河流域面积 268km2,河长 51.2km,河道平均比降 6.0‰。 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龙图河干流,上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3.07km2,河 长 2.7km,主河道坡降 99.6‰,上库流域平均高程 1025m;下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11.8km2(含上水库),河长 8.08km,主河道坡降 67.1‰,下库流域平均高程 840m。 4.1.2.2 泥沙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寻乌水右岸支流龙图河上游,上、下水库流域内林木茂 密,天然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设计流域内无实测泥沙资料,邻近设计流域所 在的寻乌水干流上设有水背水文站,该站自 2009 年起观测悬移质泥沙,实测至今。 经统计,水背水文站 2009~2021 年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 0.340kg/m3。本阶段选用 水背水文站作为泥沙设计参证站,推算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坝址泥沙。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悬移质输沙量借用水背站 2009~2021 年平均含沙量,由上、 下水库坝址平均流量推算。经计算,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悬 移质输沙量分别为 901t 和 3476t。 推移质泥沙由推悬比经验选取,邻近上犹江水库在 1970 年水库淤积测量基础上推 得水库年推移质淤积量约占悬移质年输沙量的 50%左右。考虑工程安全性,本工程上、 下水库坝址推悬比采用 0.5。经计算,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多年平均推移质输 沙量 451t,下水库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 1738t。 -15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泥沙成果见表 4.1-1.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泥沙成果表 表 4.1-1 项 目 单 位 上水库 下水库 流域面积 km2 3.07 11.8 多年平均流量 m3/s 0.084 0.324 多年平均含沙量 kg/m3 0.340 0.340 多年平均输沙量 t 901 3476 多年平均输沙量 t 451 1738 t 1352 5214 悬移质 推移质 多年平均输沙总量 地形、地貌与地质 4.1.3.1 地形地貌 工程区域位于江西南部,地理坐标北纬 25°40′至 25°50′、东经 115°至 116°之间,本 区南部为九连山山脉东段,呈北东东向分布,其峰在野猪嶂(海拔 1294m),为赣、粤 两省之天然分界,东部为武夷山脉之南缘,呈北北东向分布,系赣、闽两省之分水岭, 尤以项山颈为高,海拔达 1530m;中部由单观嶂(海拔 878m)、鸡笼嶂(海拔 1445m) 及九龙嶂(海拔 1099m)等组成北东向山峰,贯穿整个测区。上述山脉主要分布地区峰 峦重迭,地势高耸,森林茂密,植被较厚,露头不佳。测区以低山为主,约占总面积的 60%,低中山约占 10%,低山—丘陵占 20%,河谷、平原占 10%。 上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天然库盆为较开阔的沟源谷 地,库周山体雄厚,库内小山包较多;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3.07km2;库底主沟常年流水, 为龙图河源头,库内冲沟较发育,沟内季节性流水,上水库为沟谷型水库,坝址左岸山 顶高程 1162m,坝址右岸山顶高程 923m,坝址左岸山坡坡度一般 25~35°,局部稍缓约 15~25°,坝址右岸山坡坡度一般 35~40°;上库东库岸山脊高程 1030~1160m,西库岸、 北库岸山脊高程为 906~1067m,库岸山坡坡度 25~40°为主,局部 15~25°,库周无低于 设计正常蓄水位的低矮垭口,地形封闭条件好。 下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天然库盆为山间较为平坦开阔的 谷地,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11.8km2(含上水库);库底主河沟内常年流水,与上水库同 为龙图河水系,下水库库内浅蚀小沟较发育,沟内季节性流水。下水库坝址左岸山顶高 程 516m,坝址右岸山顶高程 520m,左岸山坡坡度 35~40°,右岸山坡坡度一般 40~50°; 坝址右岸山脊较单薄;库周山脊高程均在 480m 以上,库周山坡坡度 30~45°为主,西 -15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库岸存在 3 处单薄垭口;下库地形封闭条件一般。 4.1.3.2 地质 工程场地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南褶皱系(Ⅰ2)赣中南褶隆(Ⅱ3)武夷隆起(Ⅲ8) 武夷山隆断束(Ⅳ21)。区域范围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北西和东西 向三组,其中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本区现代构造地貌;其次为北 西向断裂和少量东西向断裂。区域性断裂的活动时代均为早、中更新世断裂,未见晚更 新世以来断裂。近场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中河岭—大坑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其余 断裂均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场址区内小湖岽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其余断裂均为早、 中更新世断裂,未发现有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 上水库坝址两岸山坡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砂质粘土,厚度 1.2~4.8m,砂质粘土呈 棕褐色~黄褐色,稍湿,可塑,碎石含量约 10%~20%,粒径 6~20cm,棱角状,含少量 砾石。沟底分布冲洪积层,厚度一般在 3~6m。为混合土卵(碎)石,灰色、灰黑色,稍 密,卵(碎)石含量约 50%~60%,粒径 6~20cm 为主,漂石、砾石、砂含量约 10%~20%, 漂石粒径一般为 0.2~1.5m,其余为黏土充填,强风化~弱风化状,次棱角~次磨圆状。基 岩岩性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J3ch1b-3),坝址右岸山顶一带基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 凝灰岩(J3ch1b-1)。 下水库坝址两岸山坡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砂质粘土,砂质粘土呈棕褐色~黄褐色, 稍湿,可塑,碎石含量约 10%~20%,局部 20%~30%,粒径 6~20cm,棱角状,含少 量砾石,残坡积层厚度一般为 2.2~4.6m,坝址右岸下游边坡覆盖层较厚达 12.8m。坝址 区河床覆盖层为冲洪积混合土卵(碎)石,灰色、灰黑色,稍密,卵(碎)石含量约 50%~60%, 粒径 6~20cm 为主,其余为漂石、砾石、砂、黏土充填,卵(碎)石、漂石呈弱风化, 次棱角~次磨圆状,冲洪积层厚度一般在 4.1~11.8m。下伏基岩岩性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坝址左岸全风化下限埋深 5.3~17.70m,厚 3.1~15.3m;强风化下限埋深为 18.1~27.9m, 厚 8.7~12.8m,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34.5~42.25m,厚 2.3~21.0m。右岸全风化下限埋 深 2.9~17.3m,厚 1.4~12.9m,强风化下限埋深 5.2~36.0m,厚约 5.2~32.1m,弱风化上段 下限埋深为 21.6~55.9m,厚 2.6~22.5m。坝址区河床全风化下限埋深 4.8~17.50m,全风 化厚 0.8~13.4m,局部没有全风化;强风化下限埋深 8.9~28.8m,厚 0.5~12.8m,弱风化 上段下限埋深为 10.7~31.4m,厚 0.5~6.3m。 输水线路沿线基岩岩性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J)的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J3ch1b- -15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角砾凝灰岩(J3ch1b-2)、安山质晶屑凝灰岩(J3ch1b-3),以及震旦系(Z)的变质 长石石英砂岩(ZⅠ)覆盖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的残坡积层(Q4el+dl)、冲 洪积层(Q4al+pl)及崩坡积层(Q4col+dl)。 4.1.3.3 水文地质特征 (1) 地表水 设计流域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受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影响,径流年内分配也不均匀。 据水背水文站 1980~1992、2009~2021 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 25.9m3/s,径 流年内主要集中在 3~9 月,约占全年水量的 77.8%。最丰年为 2016 年,年平均流量 47.0m3/s;最枯年 1991 年,年平均流量 10.8m3/s;丰枯比为 4.35 倍。 (2) 地下水埋藏特征及岩体透水性 上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坝头 ZKS1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12.68m (高程 898.58m),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右坝头 ZKS9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52.06m(高程 870.81m),地下水位略低于正常蓄水位。近坝右库岸 ZKS18、ZKS19 长 观孔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 25.30(高程 881.86m)、37.30(高程 903.81m)。其中,ZKS19 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坝址相对隔水层顶板(q≤1Lu)埋深:左岸为 25.6~59.9m(高 程 782.14~876.86m);河床(沟底)为 28.1~40.3m(高程 755.49~796.26m);右岸为 47.1~54.75m (高程 781.09~868.77m) ;近坝右库岸为 47.32~50.00m (高程 859.84~891.11m) 。 相对隔水层以上岩体以弱透水为主,局部达中等透水,存在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 坝址左岸 ZKS1 和近坝右库岸 ZKS19 相对隔水层顶板(q≤1Lu)埋深分别为 876.87m、 891.11m,高于设计正常蓄水位 876m。 下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23.5~38.5m(高程 427.77~ 457.41m);右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18.2~69.2m(高程 423.81~428.84m);坝址相 对隔水层顶板(q≤3Lu)埋深:左岸为 31.9~59.5m(高程 423.55~485.14m),河床(沟 底)为 7.5~39.5m(高程 385.65~427.10m),右岸为 26.8~81.1m(高程 412.3~465.56m)。 下水库左坝头地下水位低于正常蓄水位高程 474m,右坝头相对隔水层顶板(q≤3Lu) 及地下水位均低于正常蓄水位高程 474m,两岸均存在绕坝渗漏问题,需进行帷幕防渗 处理建议防渗帷幕垂直深度进入相对隔水层顶板(q≤3Lu)与地下水位线相比较埋深较 大者以下 5m,按天然地面计算的垂直防渗深度为:左岸 25~60m,沟底 15~45m,右 岸 25~88m;水平防渗长度:左坝头防渗线水平长度约 110m,右坝头需与西库岸防渗 -15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线衔接封闭;遇断层及挤压带应适当加强。 土壤 寻乌属亚热带红壤区南部,土地肥力较好,土壤普遍呈酸性。根据海拔高度和地域 分类,寻乌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等 6 种土类, 其中红壤面积最大,有 270 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 86%。 4.2 生态环境 陆生生态 本工程区位于赣州市寻乌县境内,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评价区属 于生态调节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区-东江源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根据《江西省生态功 能区划》,评价区位于南岭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生态区-九连山-滑石山常绿阔叶林生态 亚区-东江源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为了解工程评价区范围内陆生生态现状, 本次环评我院委托武汉市伊美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12 月和 2023 年 5 月进行 了实地调查,并编制完成了生态专题报告。 4.2.1.1 调查范围 工程影响区域向外第一重山脊线或工程占地范围外 500m 以内的范围(其中进场道 路占地范围外 300m 以内)形成的连续区域。重点调查范围为水库淹没区、枢纽建设区。 评价范围面积为 2063.29 hm2。 4.2.1.2 调查与评价方法 (1) 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项目涉及区域现有生物多样性资料,包括寻乌县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 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并参考了关于本地区植物、脊椎动物类的相关专 著、文献资料:《中国植物志》(1959-2004 年)、《中国植被》(1980 年)、《江西 植物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江西种子植物名录》(中国林业出 版社,2010)、《江西省动植物志》(中共中央党校,1994)、《江西外来入侵植物的 初步研究》(季春峰等,2009)、《江西稀有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谢国文,1994)、 《江西省鸟类多样性与区系分析》(邵明勤等,2010 年)、《江西省两栖动物多样性研 究》(严员英等,2018 年)、《江西省两栖类动物多样性与地理区划》(李言阔等,2013 年)、《江西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区划》(孙志勇等,2016 年)、《中国淡水鱼类检 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朱松泉)等著作及科研论文。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 -15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上,结合工程特点,确定调查的重点区域及路线。 (2) ① 陆生生物资源调查 GPS 地面类型及植被调查取样 GPS 样点是卫星遥感影像判读各种景观类型的基础,根据室内判读的植被与土地利 用类型图,现场核实判读的正误率,并对每个 GPS 取样点作如下记录: a 读出测点的海拔值和经纬度; b 记录样点植被类型,以群系为单位,同时记录坡向、坡度; c 记录样点优势植物以及观察动物活动的情况; d 拍摄典型植被外貌与结构特征。 ② 陆生植物调查方法 在对评价区陆生生物资源历年资料检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方案确定调查路线 及调查时间,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采取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 价区的植物种类、植被类型等,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树名木等的调查采取资料收集、 野外调查、访问调查和市场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a 调查路线选取 针对工程区特点及沿线生境状况,对没有原生植被、生境异质性程度高(如海拔、 地形地貌等)的区域采取样线调查,在重点施工区域(如上下水库施工布置区、道路区、 输水系统区等)以及植被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样方调查。 采取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的方式进行,即在调查范围内按不同方向沿山路、平地、 河流等区域选择几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进行调查,山区内在林中穿行,沿途记载植物种 类、采集标本、观察生境等;对集中分布的植物群落及重点调查区域进行样方调查。 b 样方调查内容 根据拟建工程设计确定的工程布置及不同地貌特征,对评价范围的各类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敏感区等进行实地调查。并设置若干调查点位,根据不同的植被 类型在样点附近设置若干样方,样方调查采用样地记录法,乔木群落样方面积为 20 m×20m,灌木样方为 5 m×5 m,灌丛植被样方为 5m×5m,草丛植被样方为 1 m×1 m,记 录样地的物种种类、盖度、多度、优势种和伴生种物种组成等。 本次样方调查涵盖了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评价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调查样方海拔范围从 360~1200m,涵盖了评价区不同海拔高程,调查生境涵盖了低山、 -16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山、漫滩、平地等不同生境,样方设置涵盖了杉木、栲、五节芒、蕨等区域主要植被 类型,且主要植被类型样方数量不低于 5 个,样方设置区域涵盖了主要枢纽工程区、淹 没区等重点工程区域,样方设置合理,满足二级评价的要求,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 树名木、珍稀濒危植物、我国特有植物等的调查采取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访问座谈和 市场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实地调查时于水库区及施工布置区域、输水系统等区域布设工程调查点位 24 个, 根据区域环境状况、植被类型、群系组成及结构等设置了 50 个样方进行了详细调查, 具体样方信息见表 4.2-1。 -16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植物调查样方统计 表 4.2-1 序 号 样方 位置 1. 杉木林 上库弃渣场 芒萁灌草 丛 中华里白 灌草丛 上库进场道路 附近 2. 3. 上库弃渣场 4. 杉木林 上库表土堆存 场附近 5. 杉木林 上水库仓库区 6. 杉木林 上库淹没区 白茅灌草 丛 野茼蒿灌 草丛 上水库库内渣 场 7. 8. 9. 杉木林 10. 栲林 11. 栲林 12. 杉木林 13. 栲林 14. 毛竹林 15. 16. 17. 18. 19. 五节芒灌 草丛 五节芒灌 草丛 毛竹林 五节芒灌 草丛 芒萁灌草 丛 20. 栲林 21. 芒萁灌草 丛 22. 里白灌草 上库库内渣场 上库淹没区 2#施工支洞附 近 引水发电系统 上方 下库淹没区 下库淹没区上 方 下库沙石加工 系统附近 下库淹没区 下库淹没区 下库机械设备 库旁边 下库沙石加工 系统 上库调压室道 路 上库调压室道 路 上下库连接公 路 7#道路附 近 上库坝址 经纬度 N 25°1'56.04"; E 115°31'24.18" N 25°2'2.23"; E 115°31'17.56" N 25°2'2.37"; E 115°31'17.23" N 25°1'46.62"; E 115°31'24.34" N 25°1'24.38"; E 115°31'40.49" N 25°1'25.35"; E 115°31'36.43" N 25°1'20.91"; E 115°31'33.08" N 25°1'18.46"; E 115°31'29.45" N 25°1'20.01"; E 115°31'37.33" N 25°0'21.71"; E 115°32'32.03" N 25°0'18.60"; E 115°31'53.59" N 24°58'55.11"; E 115°32'4.28" N 24°58'58.49"; E 115°32'9.68" N 24°58'50.66"; E 115°32'2.42" N 22°32'49.20"; E 114°5'9.41" N 24°59'24.18"; E 115°31'49.53" N 24°59'11.59"; E 115°31'45.69" N 24°58'46.03"; E 115°31'54.76" N 25°0'32.14"; E 115°32'22.76" N 25°0'22.39"; E 115°32'32.39" 海拔 (m) 地形 坡度 (°) 坡向 坡位 953 中山 25 西南 上 949 中山 20 西南 上 948 中山 25 西南 上 918 中山 35 东 上 872 中山 30 西南 上 960 高山 30 西北 中 821 中山 35 西南 上 818 中山 34 东北 上 862 中山 30 西北 中 835 中山 20 西 中 723 中山 26 南 中 454 低山 30 西北 下 516 中山 50 西 上 — — 平地 — — 平地 — — 平地 426 454 448 河漫 滩 河漫 滩 河漫 滩 444 台地 — — 平地 417 台地 — — 平地 875 中山 30 西南 中 875 中山 30 西南 中 N 25°0'43.43"; E 115°32'3.41" 876 中山 35 西南 上 N 25°1'0.27"; 872 中山 50 西南 上 -16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 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样方 丛 里白灌草 丛 位置 上库工厂区 毛竹林 上库淹没区 白茅灌草 丛 芒萁灌草 丛 下库承包商营 地 杉木林 下库围堰附近 乌毛蕨灌 丛 盐肤木灌 丛 五节芒灌 草丛 鹿角杜鹃 灌丛 32. 栲林 33. 茅莓灌丛 34. 杉木林 35. 栲林 下库围堰附近 下库淹没区 进场道路 进场道路 上库坝址右岸 上库坝址右岸 上库综合加工 厂附近 上库中转料场 附近 上库料场右侧 里白灌草 丛 乌毛蕨灌 草丛 车前灌草 丛 白茅灌草 丛 牛筋草灌 草丛 盐肤木灌 丛 下库表土堆存 场进场道路 下库表土堆存 场附近 寻乌县桂竹帽 镇大贤坑 下库表土堆存 场附近 下库淹没区附 近 42. 刚竹灌丛 导流明渠 43. 锥林 3#公路弃渣场 附近 44. 木荷林 平胸龟保护区 45. 木荷林 平胸龟保护区 46. 毛竹林 平胸龟保护区 36. 37. 38. 39. 40. 41. 上库料场附近 经纬度 E 115°31'55.79" N 25°1'24.67"; E 115°31'51.88" N 25°1'23.32"; E 115°32'1.20" N:24°55'57.1561" E:115°31'45.9058" N:24°59'09.7389" E:115°31'36.0278" N:24°59'09.1352" E:115°31'35.2561" N:24°56'58.5020" E:115°31'47.7703" N:24°56'28.9981" E:115°31'26.1522" N:24°59'08.3516" E:115°31'35.6802" N:25°01'02.3836" E:115°31'37.9011" N:25°01'31.0128" E:115°31'35.2167" N:25°01'31.2490" E:115°31'35.3277" N:25°01'37.6623" E:115°31'32.3006" N:25°01'31.9845" E:115°31'42.5028" N:24°59'18.1533" E:115°31'38.9136" N:24°59'15.3109" E:115°31'39.5289" N:25°00'22.2856" E:115°32'14.4486" N:25°02'08.2020" E:115°32'05.1058" N:25°01'54.6577" E:115°32'20.0586" N:25°00'45.9600" E:115°32'39.6218" N:25°01'57.3415" E:115°30'32.8068" N:25°01'44.6304" E:115°31'24.1166" N:25°01'26.5724" E:115°31'36.3427" N:24°55'57.1561" E:115°31'45.9058" N:24°59'09.7389" E:115°31'36.0278" -163- 海拔 (m) 地形 坡度 (°) 坡向 坡位 848 中山 5 南 中 831 中山 25 东北 上 361 平地 -- -- -- 444 低山 37 东北 脊 498 低山 30 --- 脊 461 中山 30 西南 脊 388 平地 -- -- -- 364 河漫 滩 -- -- -- 867 低山 60 西南 中 854 中山 50 西南 中 846 中山 -- --- 平地 851 中山 35 南 上 849 中山 -- -- 脊 848 中山 23 东 下 433 中山 30 东南 下 430 低山 10 西北 下 466 低山 20 东南 下 486 平地 -- -- -- 435 平地 -- -- -- 430 平地 -- -- -- 864 中山 35 东南 中 1201 中山 25 西南 上 1050 中山 25 西南 上 735 中山 35 西北 中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 号 样方 位置 经纬度 47. 里白灌草 丛 48. 杉木林 上库进场道路 附近 表土堆存场附 近 N:24°59'09.1352" E:115°31'35.2561" N:24°56'58.5020" E:115°31'47.7703" N:24°56'28.9981" E:115°31'26.1522" N: 25°1′15.13″ E: 115°31′56.86″ 白茅灌草 丛 乌毛蕨灌 草丛 49. 50. ③ 上库淹没区 上库淹没区 海拔 (m) 地形 坡度 (°) 坡向 坡位 847 中山 25 西北 中 736 中山 20 东南 中 838 平地 -- --- -- 871 中山 30 西南 陆生动物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调查和资料查询,确定评价区内动物的种类、资源状况及 生存状况,尤其是重点保护种类。 a 实地调查 2022 年 12 月、2023 年 7 月专业技术人员到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的现场进行实地 调查,调查抽水蓄能电站评价区的各种主要生境,主要以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各种生境中 的动物进行统计调查。根据动物物种资源调查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保护性以及安全性 原则,针对不同的陆生脊椎动物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两栖类、爬行类的调查主要以样线法为主,辅以样方法。根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分布与生境因素的关系,如海拔梯度、植被类型、水域状态等设置样线,使样线尽可能 地涵盖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在湿地或灌丛生态系统中,采用长样线,长度设置为 500~1000m 为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则采用多条短样线,长度在 20~100m 之间,每个 观测样地选择至少 7 条样线,短样线可以适当增加。样方法是在样地内随机或均匀的设 置一定数量的样方,一个样地内至少设置 7 个样方。样方尽量涵盖样地内的不同类型的 生境,样方面积一般在 5m×5m、10m×10m 或 20m×20m。记录样方内见到的所有两栖、 爬行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针对两栖类中的蛙类,补充了夜晚调查。 鸟类主要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根据生境类型及其面积的大小设计样线或样点,抽 样强度高于 2%。样线法是沿着预先设计的一定路线,观测者沿着固定的线路行走,并 记录沿途所见到的所有鸟类。样点法是样线法的变形,即观测者行走速度为 0,适合于 崎岖的山地以及片段化的生境。样点法是以一个中心点为圆心,调查周围能见距离内的 鸟类数量与种类。 兽类的调查方法主要为总体计数法和样方法,以样方法为主,总体计数是在调查区 -16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域内通过肉眼观测兽类;样方法设置一个 500m*500m 的样方,观测样方内兽类或者其 活动痕迹如粪便、足迹链等。 本次调查共设置野生动物调查样线 8 条,样线设置情况见下表 4.2-2。 陆生动物调查样线设置 表 4.2-2 样线 编号 调查 时间 20221201 20230707 20221202 20230707 20221204 20230708 20221202 20230706 20221203 20230707 20221203 20230710 1. 2. 3. 4. 5. 6. 7. 20230709 8. 20230709 b 经纬度坐标 起点 115°31′30.83″E, 25°1′59.78″N 115°31′59.45″E, 25°1′20.93″N 115°31′17.70″E, 24°59′19.19″N 115°31′49.06″E, 24°59′19.61″N 115°32′35.10″E, 24°58′52.58″N 115°31′56.17″E, 24°58′14.35″N 115°31′18.24″E, 25°1′54.95″N 115°32′26.45″E, 25°1′27.86″N 终点 115°31′59.45″E, 25°1′20.93″N 115°32′28.77″E, 25°0′33.54″N 115°31′48.14″E, 24°58′40.40″N 115°31′50.45″E, 24°58′30.04″N 115°32′2.50″E, 24°58′7.07″N 115°32′6.98″E, 24°57′11.92″N 115°30′39.15″E, 25°1′36.61″N 115°32′17.03″E, 25°2′0.90″N 海拔/m 862-913 862-904 415-474 413-448 451-551 399-420 846-879 10821214 生境类型 森林、城镇、 湿地、农田 森林、农田、 城镇 森林、城镇、 湿地 森林、城镇、 农田、湿地 森林、草地、 农田、城镇 农田、湿地、 城镇、草地 森林、灌丛、 草地 森林、灌丛、 草地 样线长 度/km 2.3 2.3 2.8 2.2 2.4 2.1 1.4 1.6 访问调查 通过对项目评价区及其周边地区有野外经验的农民访问和座谈,与当地林业部门的 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当地动物的分布及数量情况。 c 查阅相关资料 查阅当地的有关科学研究和野外调查资料。比照相应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对照 相关的研究资料,核查和收集当地及相邻地区的相关资料。 综合实地调查、访问调查和资料汇总,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项目现场及 实施地和周边地区的动物物种、种群数量和分布资料,为评价和保护当地动物提供科学 的依据。 -16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动物调查工作照 图 4.2-1 (3) 访问调查工作照 陆生动物现场调查工作照 生态制图 以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采用 GIS 和 RS 相结合的空间信息技术,结合历史资 料及野外调查数据等进行地面类型的数字化判读,完成数字化的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 图,进行景观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本次调查选用 2021 年 11 月的 WorldView-3 影像。影像地面精度为 2.1m,借助 ERDAS9.1 和 ARCGIS9.2 等遥感和地 理信息系统软件,采用人机交互解译评价区土地利用、植被类型情况。通过现状植被和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确定景观要素、基质和廊道,以及斑块类型,类斑数量、纹理规模 等反映景观质量和特征的参数,分析景观格局、多样性、优势度等特征,以评价景观与 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工程建设区的景观变化。 (4) 生物量测定与估算 评价区植被生物量数据借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建立的我国森林生 物量的基本参数,并以其对江西省植被推算的平均生物量作为本次植被生物量估算的基 础,结合《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方精云等,1996)、《中国森林生物 量与生产力的研究》(肖兴威,2005 年)、《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 变化分析》(余超等,2014 年)、《中国不同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陈雅 敏等,2012 年),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查,估算出评价区植被类型的生物量。 (5) 生物多样性指数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 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组成、功 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等。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物种丰富度和物 -16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种多度。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指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中遗传特征的多样性,包 括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性。 物种多样性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 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等。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调查区域内物种种数之和。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计算公式为: 𝐻 𝑃 ln 𝑃 式中:H——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S——调查区域内物种种类总数; Pi——调查区域内属于第 i 种的个体比例,如总个体数为 N,第 i 种个体数为 ni,则 Pi=ni/N。 Pielou 均匀度指数是反映调查区域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均匀程度的指数,计算公式 为: 𝐽 𝑃 ln𝑃 /ln𝑆 式中:J——Pielou 均匀度指数; S——调查区域内物种种类总数; Pi——调查区域内属于第 i 种的个体比例。 Simpson 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相对应,计算公式为: 𝐷 1 𝑃 式中:D——Simpson 优势度指数; S——调查区域内物种种类总数; Pi——调查区域内属于第 i 种的个体比例。 (6) 植被覆盖度 基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22)中推荐的植被指数法计算 植被覆盖度,选择 landsat8 OLI 的影像,利用其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计算归一化植 被指数 NDVI 值,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如下: -16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FVC = (NDVI-NDVIs)/(NDVIv-NDVIs) 式中:FVC——所计算像元的植被覆盖度; NDVI——所计算像元的 NDVI 值; NDVIv——纯植物像元的 NDVI 值; NDVIs——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 NDVI 值。 式中:FVC——所计算像元的植被覆盖度;NDVI——所计算像元的 NDVI 值; NDVIv——纯植物像元的 NDVI 值;NDVIs——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 NDVI 值。 (7) 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 动态变化特征。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是各种生态 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而强烈影响, 其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根据本工程建设对景观的影响,拟对景观变化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定性描述法、 景观生态图叠置法和景观动态的定量化分析法。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景观动态的定量化 分析法,主要是对收集的景观数据进行解译或数字化处理,建立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 景观格局指数或建立动态模型对景观面积变化和景观类型转化等进行分析,揭示景观的 空间配置以及格局动态变化趋势。 评价范围模地主要采用传统的生态学方法来确定,即计算组成景观的各类拼块的优 势度值(Do),优势度值大的就是模地。优势度值可通过计算评价范围内各拼块重要值 的方法判定,根据评价区内各景观斑块数量、面积等参数,可计得出评价区各景观的多 种景观指数:密度(Rd)、频度(Rf)、景观比例(Lp)、优势度值(Do)、香农多样 性指数(SHDI)、均匀度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 密度(Rd)=嵌块 i 的数目/嵌块总数×100 频度(Rf)=嵌块 i 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 景观比例(Lp)=嵌块 i 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 优势度值(Do)={(Rd+Rf)/2 + Lp}/2×100 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 𝑃 ∗ ln 𝑃 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 𝑃 ∗ ln 𝑃 /ln 𝑛 式中:n 为景观类型数目,Pi 是景观类型 i 所占面积的比例 -16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斑块破碎度指数(F)=(Np-1)/Nc 式中:F 为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指数;Nc 为研究区总面积与最小斑块面积之比; Np 为景观的斑块总数。 (8) 生态影响预测 通过现状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确定景观要素、基质和廊道,以及斑块类型, 类斑数量、纹理规模等反映景观质量和特征的参数,分析景观格局、多样性、优势度等 特征,以评价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预测分析工程建设区、建成库区的景观变化。 影响的预测:在获得区域生态现状资料后,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分区和分时段分析。 预测包括两个部分,即施工期及运营期对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影响。施工期的影响主要 为施工占地、施工活动等,运营期的影响主要为水库蓄水淹没、上下水库水位变化影响 等 4.2.1.3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 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卫片解译的基础上,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17)中有关分类标准,结合国土三调数据、现有资料,运用景观生态法 (即以植被作为主导因素),并结合土壤、地貌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将土地利用类型分 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 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以及其他用地 11 种类型。土地利用情况 见表 4.2-3。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 表 4.2-3 一级类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二级类 斑块数 水田 旱地 小计 果园 可调整果园 小计 乔木林地 竹林地 灌木林地 其他林地 小计 其他草地 53 37 90 235 77 312 108 41 13 32 194 29 占评价区 (%) 3.73 2.60 6.33 16.53 5.41 21.94 7.59 2.88 0.91 2.25 13.64 2.04 -169- 面积(hm2) 28.03 8.75 36.78 227.23 52.73 279.96 1555.78 11.67 12.67 18.62 1598.74 8.51 占评价区 (%) 1.36 0.42 1.78 11.01 2.56 13.57 75.40 0.57 0.61 0.90 77.49 0.4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一级类 工矿仓储用 地 住宅用地 公共管理与 公共服务用 地 特殊用地 交通运输用 地 水域及水利 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二级类 斑块数 小计 工业用地 采矿用地 小计 农村宅基地 城镇住宅用地 小计 公用设施用地 科教文卫用地 小计 风景名胜及特 殊用地 小计 公路用地 农村道路 小计 河流水面 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 沟渠 水工建筑用地 小计 设施农用地 裸岩石砾地 小计 合计 29 9 3 12 431 28 459 4 2 6 占评价区 (%) 2.04 0.63 0.21 0.84 30.31 1.97 32.28 0.28 0.14 0.42 8.51 2.34 7.08 9.42 31.04 12.71 43.75 0.64 0.42 1.06 占评价区 (%) 0.41 0.11 0.34 0.46 1.50 0.62 2.12 0.03 0.02 0.05 5 0.35 0.31 0.01 5 10 144 154 23 1 50 63 4 141 19 1 20 1422 0.35 0.70 10.13 10.83 1.62 0.07 3.52 4.43 0.28 9.92 1.34 0.07 1.41 100.00 0.31 14.40 25.35 39.76 22.04 2.71 5.42 12.55 0.31 43.02 1.80 0.18 1.97 2063.29 0.01 0.70 1.23 1.93 1.07 0.13 0.26 0.61 0.01 2.09 0.09 0.01 0.10 100.00 面积(hm2) 由上表可知: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林地所占面积为 1598.74hm2,占评 价区总面积的 77.49%;其他类型用地面积相对较小。 4.2.1.4 评价区生态系统现状 参考《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 (HJ1166-2021) 中有关分类标准,根据评价区土地类型,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将评价区内生态系统划分 为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 生态系统。评价区内各生态系统面积详见表 4.2-4。 评价区各生态系统面积统计表 表 4.2-4 -17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号 Ⅰ级分类 1 森林生态系统 2 3 灌丛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4 湿地生态系统 5 农田生态系统 6 城镇生态系统 7 其他 总计 (1) Ⅱ级分类 面积(hm2) 面积占比(%) 阔叶林 针叶林 阔叶灌丛 草丛 湖泊 河流 耕地 园地 居住地 工矿交通 裸地 - 871.21 714.86 12.67 8.51 20.98 22.04 36.78 279.96 44.81 51.28 0.18 2063.29 42.22 34.65 0.61 0.41 1.02 1.07 1.78 13.57 2.17 2.49 0.01 100.00 森林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分布于上水库库区、输水发电系统等区域,面积为 1586.07hm2,占评价区生态系统总面积的 76.87%。 ① 生态系统结构 a 植被现状 评价区森林生态系统由次生植被组成,包括针叶林、阔叶林,主要群系有杉木林 (Form. 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edulis)等。其它常见的 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柃木(Eurya japonica)、柯(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常绿荚蒾(Viburnum sempervirens)、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乌药(Lindera aggregata)、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鼠刺(Itea chinensis)、 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友水龙骨(Polypodiodes amoena)、紫萁(Osmunda japonica)、七星莲(Viola diffusa)、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等。 b 动物现状 森林不仅为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也是防御天敌的良好避难所,因此森林生态系 统中分布着丰富的动物资源。评价区内森林生态系统两栖类主要有陆栖型的长肢林蛙 (Rana longicrus)、泽陆蛙(Fejervarya ultistriata)、黑眶蟾蜍(Bufo melanosictus)等; -17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爬行类主要有林栖傍水型的灰鼠蛇(Ptyas korros),灌丛石隙型的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中国石龙子(Plestiodon chinensis)等; 鸟类主要有陆禽如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等,猛禽如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雀鹰(Accipiter nisus)和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等,攀禽如戴胜(Upupa epops)、斑姬啄木鸟(Picumnus innominatus)等以及 大多数鸣禽,部分游禽或者涉禽夜晚也栖息在森林中;兽类主要有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以及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等。 上库中转料场附近 ② 图 4.2-2 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 上库承包商营地 评价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现状 本区域典型的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评价区主要的生态系统功能:水源涵养。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与水的相 互作用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集中体现,如森林的冠层对降水的截留能有效降低降水对 土壤的侵蚀,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等。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具体效应主要包 括森林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方面,是包含了供给淡水、调节水文、净化水质、调 节气候、减少水蚀等多重供给服务与调节服务的综合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的 各要素,并对生态-社会-经济复合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大自然的资源宝库,能为大量动、植物提供生存资源及栖息场所。 对维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2) 灌丛生态系统 根据卫片解译,评价区灌丛生态系统面积为 12.67hm2,占评价区生态系统总面积的 0.61%,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灌丛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下库区附近。 ① 生态系统结构 -17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a 植被现状 灌丛多是森林遭到毁坏后次生演替形成。评价区灌丛生态系统内植被类型有落叶阔 叶灌丛。在评价区内常见的群系有盐肤木灌丛(Form. Rhus chinensis),其它常见的组 成灌丛生态系统的植物有牡荆(Vitex negundo var. cannabifolia)、苎麻(Boehmeria nivea)、 蔷薇属(Rosa sp.)、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等。 b 动物现状 灌丛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有两栖类的黑眶蟾蜍、长肢林蛙等;爬行类铜蜓蜥、北 草蜥、中国石龙子、福建竹叶青蛇(Viridovipera stejnegeri)等;鸟类的棕头鸦雀 (Paradoxornis webbianus)、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 大山雀(Parus cinereus)、麻雀(Passer montanus)等;兽类如东北刺猬、华南兔(Lepus sinensis)等。 进场道路 下水库库尾上 图 4.2-3 评价区内灌丛生态系统现状 ② 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 灌丛生态系统形态结构及营养结构相对简单,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其生态服务 功能主要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改变区域水热状况等方面。 (3) 草地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田埂、林缘、河流旁,呈斑块分布,面积为 8.51hm2, 占生态系统总面积的 0.41%。 ① 生态系统结构 a 植被现状 -17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区草地生态系统常见的群系有五节芒灌草丛(Form. Miscanthus floridulus)、芒 萁灌草丛(F orm. Dicranopteris pedata)、白茅灌草丛(Imperata cylindrica)等,其它常 见的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有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鼠麹草(Gnaphalium affine)、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 b 动物现状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类主要有陆栖型两栖类如泽陆蛙,静水型如沼蛙 (Boulengerana guentheri)等;爬行类主要有灌丛石隙型的铜蜓蜥、林栖傍水型爬行类灰 鼠蛇等;鸟类中的陆禽如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涉禽如白鹭(Egretta garzetta), 部分体型较小的鸣禽如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 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等;兽类中的半地下生活型种类如东北刺猬等。 进场道路 ② 图 4.2-4 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 下库表土堆存料场 评价区内草丛生态系统现状 草地生态系统在植被组成上来看,以草丛为主,为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属隐域 植被,可出现在不同生物气候地带。草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营养 链式结构简单,其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有生产经营、涵养水域、保育土壤、固氮释氧、控 制污染、净化空气、更新能源、减缓洪灾危险等几个方面。 (4) 湿地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为坑塘等,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43.02hm2,占评价区 总面积的 2.09%。 ① 生态系统结构 a 植被现状 -17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区湿地多为山间溪流和冲沟等评价区人工活动对其干扰影响较大,湿地生态系 统植被类型较为简单。湿地植物常见有酸模(Rumex acetos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等。 b 动物现状 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栖息地,也是游禽和涉禽的重要栖息场所。 拟建工程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为山区溪流、坑塘、水库等,分布的爬行类及两栖类 多为适应于水库及丘陵生活的种类,如沼蛙、泽陆蛙、长肢林蛙等。爬行类的如中国水 蛇(Myrrophis chinensis)也常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出没。鸟类以涉禽和鸣禽为主,如小䴙 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白鹭、池鹭(Ardeola bacchus)、白鹡鸰(Motacilla alba)、 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a)、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 等。兽类中的优势种则是一些常见的啮齿类如褐家鼠(Rattus novegic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等,小麂也常出现在山间溪流、水潭处饮水。 上库中转料场 ② 图 4.2-5 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 下水库坝址 评价区内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包括提供大量资源产品,而且具有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 环境效益,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控制土壤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湿地还 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物种。 (5) 农田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广泛于下水库各村落附近,面积为 316.74hm2,占评价 区总面积的 15.35%。 ① 生态系统结构 a 植被现状 -17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区农田生态系统内植被以农作物、经济作物为主,常见的农作物有稻(Oryza sativa)、薯类等,常见的经济作物有柑橘(Citrus reticulata)等。常见的田间杂草有猪 殃殃(Galium aparine var. tenerum)、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等。 b 动物现状 评价区内的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受人为干扰严重,因此农田生态系统 中动物种类不甚丰富。区域内常见的两栖类有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泽陆蛙等,爬行类有灌丛石隙型的北草蜥等,鸟类主要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八哥、喜鹊(Pica pica)、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等鸣禽,兽类主要为华南兔等。 上水库库区 ② 图 4.2-6 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 进场道路 评价区内农田生态系统现状 农田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 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功能体现在农 产品及副产品生产,包括为人们提供农产品,为现代工业提供加工原料,以及提供生物 生源等。同时,农田生态系统也具有大气调节、土壤保持、养分循环、水分调节、生物 多样性及基因资源以及餐饮、娱乐、文化等功能。 (6) 城镇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城镇生态系统面积为 96.09hm2,占评价区生态系统总面积的 4.66%。 ① 生态系统结构 a 植被现状 评价区城镇生态系统内植物多分布在路旁住宅旁,以绿化树种和经济果木为主,常 见的绿化树种有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木犀(Osmanthus fragrans)等。 -17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b 动物现状 城镇生态系统中虽自然植被较少,人为干扰程度最强,但其中生活着一些适应与人 类伴居的动物,如爬行类中的住宅型种类如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等;鸟类中的 一些种类,主要是鸣禽如白头鹎、棕背伯劳、喜鹊、八哥、麻雀等;兽类中的一些鼠科 如黄胸鼠、褐家鼠等。 进场道路 ② 图 4.2-7 生态系统功能及特点 下水库库区 评价区内城镇生态系统现状 城镇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人工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明 显差别。城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三大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质的功能,包括 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与人类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相关的生命支持的功能,包括:气 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减轻噪声;满足人 类精神生活需求的功能,包括娱乐文化。 4.2.1.5 植物现状 (1) 植被类型 根据《中国植被》、《江西森林》及相关林业调查资料,根据植物群落学—生态学 分类原则,采用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等基本单位,在对现存植被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内现有植被中群系建群种与优势种的外貌,以及群系的环境生态与地理分布特 征等分析,将评价区内的自然植被可划分为 3 个植被型组、4 个植被型、4 个植被亚型、 8 个群系。评价区植被分类系统如下: -17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范围内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 表 4.2-5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 分布区域 工程占用情况 占用面积 占用比例 2 (m ) (%) 样方数量 样方编号 自然植被 I. 针叶林 一、 暖性针 叶林 (一) 暖性常 绿针叶林 1. 杉木林 Form.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二、 常绿阔 叶林 (二) 典型常 绿阔叶林 2. 栲林 Form. Castanopsis fargesii 三、 竹林 (三) 暖性竹 林 3. 毛竹林 Form. Phyllostachys edulis II. 阔叶林 4. 五节芒灌草丛 Form. Miscanthus floridulus III. 灌丛 和灌草丛 四、 灌草丛 (四) 暖热性 灌草丛 5. 芒萁灌草丛 Form. Dicranopteris pedata 6. 里白灌草丛 Form. Diplopterygium glaucum 7. 白茅灌草丛 Form. Imperata cylindrica 上下水库库周 和输水系统上 方山地 上库库区、库 周及输水系统 上方山地 上下水库库周 和输水系统上 方山地 主要分布在下 库库周林缘、 田边 主要分布在下 库疏林下及林 缘、路边均有 分布 1,4,5, 6,9,12、 27、34、48 10,11, 13,20、 32、35 77.74 11.26 9 34.43 4.99 6 33.73 4.89 4 14,17, 24、46 1.64 0.24 4 15,16, 18、30 1.53 0.22 4 2,19,21、 26 上下水库库周 林下 9.79 1.42 4 22,23、 36、47 主要分布在下 库库区及进场 道路林缘路边 2.52 0.37 4 7、25、39、 49 -17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 8. 乌毛蕨灌草丛 Form. Blechnum orientale 经济作物 柑橘、茶 农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 人工植被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下 库库区、输水 系统及进场道 路林缘 人工植被 上、下库淹没 区、占地区 上下库淹没 区、占地区 -179- 工程占用情况 占用面积 占用比例 2 (m ) (%) 样方数量 样方编号 12.19 1.77 4 28、37、50 41.13 17.12 - — 12.31 36.5 - —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主要植被类型描述 I. 针叶林 一、 暖性针叶林 (一) 暖性常绿针叶林 1. 杉木林 Form.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杉木林是当地的主要用材林,多为人工林,群落外貌深绿色、整齐,林下土壤为黄 壤。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较简单。评价区内杉木林主要分布在上下水库库周和输水系统 上方山地。 乔木层郁闭度 0.6~0.8,层均高 10~13m。优势种为杉木,盖度 60%~90%,胸径 15~26cm,均高 10~15m,平均冠幅 2m × 2m~3.5m × 3.5m,主要伴生种有山乌桕(Sapium discolo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乔木。灌木层盖度约 5%~20%,层均高 0.3~ 1.7m。常见种类有常绿荚蒾(Viburnum sempervirens)、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 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等。草本层层盖度约 15%~20%,层均高 0.3~0.5m,常见种类有中华里白(Diplopterygium chinense)、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 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 图 4.2-8 杉木林 Form.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I. 阔叶林 二、 常绿阔叶林 (二) 典型常绿阔叶林 2. 栲林 Form. Castanopsis fargesii -18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栲林群落外貌深绿色、整齐,林下土壤为黄壤。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较简单。评价 区内栲林主要分布在上水库和输水系统上方山地。 乔木层郁闭度 0.8~0.9,层均高约 6~10m。优势种为栲,盖度 75%~88%,胸径 8~ 14cm,均高 6~10m,平均冠幅 3m × 3m~4m × 4m,主要伴生种有蕈树(Altingia chinensis)、 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枫香树、山乌桕、野含笑(Michelia skinneriana)、杉木 等乔木。灌木层盖度约 10%~22%,层均高 0.6~2.0m。常见种类有杜茎山(Maesa japonica)、常山(Dichroa febrifuga)、枇杷叶紫珠(Callicarpa kochiana)、小蜡(Ligustrum sinense)、掌叶覆盆子、粗叶悬钩子、老鼠矢、毛叶冬青、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细齿叶柃(Eurya nitida)、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等。草本层层盖度约 5%~10%, 层均高 0.3~0.6m,常见种类有狗脊、乌毛蕨、芒萁、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荩草、狗脊、积雪草、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薹草属(Carex sp.)等。层间植 物盖度约 1%~3%,平均高度 0.7~1.2m,为亮叶崖豆藤(Callerya nitida)、土茯苓等。 图 4.2-9 栲林 Form. Castanopsis fargesii 三、 竹林 (三) 暖性竹林 3. 毛竹林 Form. Phyllostachys edulis 毛竹林群落外貌翠绿色、整齐,林下土壤为黄壤。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较简单。评 价区内毛竹林主要分布在上下水库库周和输水系统上方山地。 乔木层郁闭度 0.7~0.9,层均高约 6~10m。优势种为毛竹,盖度 70%~80%,秆径 8~11cm,高约 9m,主要伴生种有山乌桕、马尾松、杉木等乔木。灌木层盖度约 10%~ 20%,层均高 1.4~2.0m,常见种类有楤木(Aralia chinensis)、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 荚蒾(Viburnum dilatatum)、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紫珠属(Callicarpa sp.) -18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等。草本层层盖度约 10%~30%,层均高约 0.5m,常见种类有石蒜(Lycoris radiata)、 芒萁、蓼属(Polygonum sp.)乌蕨、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鼠麹草(Gnaphalium affine)狗脊、 薹草属等。层间植物盖度约 5%,主要种类为葛(Pueraria montana var. lobata)、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等。 图 4.2-10 毛竹林 Form. Phyllostachys edulis III. 灌丛和灌草丛 四、 灌草丛 (四) 暖热性灌草丛 4. 五节芒灌草丛 Form. Miscanthus floridulus 评价区内五节芒灌草丛主要分布在较为广泛,上水库库周林缘、田边均可见分布。 部分区域分布有灌木种类,灌木层盖度约 5%,层均高 1.5m,常见种类有盐肤木等。 草本层层盖度约 85%~90%,层均高 2.0~2.4m,优势种为五节芒,盖度 75%~90%,均 高 2.0~2.5m,伴生种为狗牙根、龙葵、狗尾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火炭母等。 图 4.2-11 五节芒灌草丛 Form. Miscanthus floridulus 5. 芒萁灌草丛 Form. Dicranopteris pedata 评价区内芒萁灌草丛分布较为广泛,疏林下及林缘、路边均有分布。 -18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草本层盖度约 65%~95%,层均高 0.3~0.6m,优势种为芒萁,盖度 65%~95%,均 高 0.3~0.6m,伴生种为紫萁、火炭母、乌蕨、禾本科(Gramineae sp.)、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等。 图 4.2-12 芒萁灌草丛 Form. Dicranopteris pedata 6. 里白灌草丛 Form. Diplopterygium glaucum 评价区内里白灌草丛主要分布在上下水库库周林下。 灌木层盖度约 2%,层均高 0.8m,常见种类有细齿叶柃、盐肤木等。草本层盖度约 90%,层均高约 1.5m,优势种为里白,盖度约 60%,均高 1.5m,伴生种为芒萁、薹草 属、野茼蒿、冷水花(Pilea notata)等。 图 4.2-13 里白灌草丛 Form. Diplopterygium glaucum 7. 白茅灌草丛 Form. Imperata cylindrica 评价区内白茅灌草丛主要分布在上水库和输水系统上方山地。 草本层盖度约 90%,层均高约 1.1m,优势种为白茅,盖度约 90%,均高 1.2m,伴 生种为芒萁、鳢肠(Eclipta prostrata)、狗尾草、野茼蒿等。 -18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2-14 白茅灌草丛 Form. Imperata cylindrica 8. 乌毛蕨灌草丛 Form. Blechnum orientale 评价区内乌毛蕨灌草丛主要分布在上水库和输水系统上方山地。 草本层盖度约 90%,层均高约 0.4m,优势种为乌毛蕨,盖度约 8%,均高 0.5,伴生 种为芒萁、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鼠麴草、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 图 4.2-15 (3) 乌毛蕨灌草丛 Form. Blechnum orientale 评价区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 通过现场样方调查成果计算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er 多样性指数、 Simpson 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等来进行评测,计算结果见下表。 由表可知,评价区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均 为:栲林>杉木林>毛竹林>木荷林。杉木林常伴生有马尾松、苦槠、木荷、山乌桕、枫 香树、木油桐等乔木,栲林伴生有木荷、银木荷、枫香树、木油桐、野含笑等乔木,毛 竹林、木荷林多为纯林,林相较整齐。 评价区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表 表 4.2-6 群系 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 -184- 物种均匀度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乔木层 Margalef 指数 Shannon-Winer 指数 Simpson 优势度指数 Pielou 指数 栲林 1.97 0.83 0.32 0.07 杉木林 1.26 0.48 0.18 0.06 毛竹林 0.44 0.03 0.01 0.01 木荷林 0.00 0.00 0.00 0.00 (4) 植被分布特征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桂竹帽镇境内,属中亚热 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现状植被以杉木林、毛竹林为主,次为以芒萁、芒等组成 的分布较为广泛。由于评价区面积相对较大,海拔差相对较大,区域内水分、土壤等异 质性分布,区域内人口不均匀分布,评价区植被分布具有异质性特点。根据评价区生境 条件,结合工程组成,将评价区植被分为 3 个区进行描述。 ① 上水库 上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为沟谷型水库,天然库盆为 较开阔的沟源谷地,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3.07km2;库内小山包较多,地形较复杂,库周 山体雄厚,以低山为主,库周无低于设计正常蓄水位的低矮垭口,地形封闭条件较好, 库底龙图河常年流水,为龙图河源头,库周冲沟发育。。自然条件较好,植被发育良好, 植被在垂直及水平分布上主要受地势、地貌、土壤、水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水平分布差异较小。山顶高程 1020~1250m,沿库 区谷地冲沟分布有少量居民区,谷地以耕地、园地为主,主要植被有水稻、柑橘等,附 近多分布有毛竹林、杉木林;淹没区两侧主要为杉木林、栲林。 ② 下水库 下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天然库盆为山间较为平坦开阔的谷地, 属低山丘陵地区,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11.8km2(含上水库),库底平缓开阔,库周山脊 发育,库周山体总体较雄厚,库周无低于设计正常蓄水位的垭口,西库岸垭口较单薄, 地形封闭条件一般,库底主河沟内常年流水,与上水库同为龙图河水系,下水库库周冲 沟发育。 下水库人为活动强烈,植被分布主要受人为活动、土壤、水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库区及进场道路植被以耕地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鸡蛋果等,耕地园地零星分布有 -18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草丛,常见的群系有五节芒草丛、白茅草丛等;在库区海拔 500m 以上山坡上植被以针 叶林、竹林为主,常见群系有杉木林、竹林等,此外,部分区域还有少量阔叶林分布、 如栲林等。 ③ 输水发电系统 输水系统位于上下水库间的山体内,沿线山体比较雄厚,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沿线 植被茂盛,以松木、杉木、杂木林、毛竹及草灌类为主。山坡坡度一般 20~40°,局部为 陡崖、陡坡地势,沿线冲沟较发育,冲沟侵蚀较浅,地表有所起伏,其中,输水系统中 部过路坑沟延伸长,切割侵蚀深度约 10~20m,沟底呈北东向延伸,冲沟发育主要受 F1 断层发育的控制、为流水常年冲刷侵蚀而形成。地下厂房在过路坑沟左岸山体内,地面 高程在 694~767m。植被主要受人为活动、土壤、水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下库进水 口海拔 446~530m 的山坡主要以毛竹林、杉木林、栲林为主,在上库进水口海拔 800m 以上的区域,主要植被以杉木林、栲林为主,林缘散布有五节芒草丛、白茅草丛、乌毛 蕨草丛、里白草丛等。 (5) 植物组成 ① 植物区系及组成 根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吴征镒等,2011 年),评价区属于Ⅲ东亚植物区 —ⅢD 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ⅢD9 华东地区—ⅢD9d 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境内为 低山丘陵间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 本亚地区包括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境内为低山丘陵,间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本亚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原始植被已有很大 破坏,竹林、针叶林为丘陵、低山的主要植被,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以及毛 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优势建群种。 通过对现场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鉴定,以及对评价区历年积累的植物区系资料系统 的整理,本工程评价区内有维管束植物 115 科,286 属,473 种(含种下分类等级,下 同),评价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量分别占江西省维管束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 数的 53.74%、22.83%和 9.93%,占全国维管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 27.38%、 8.29%和 1.51 %。 评价区维管植物种类数量统计表 表 4.2-7 -18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种子植物 蕨类植物 合计 项目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科 属 种 科 属 种 科 属 种 科 属 种 评价区 17 29 46 4 7 8 94 250 419 115 286 473 江西省 35 103 444 5 21 36 174 1129 4281 214 1253 4761 全国 63 224 2600 11 41 283 346 3184 28500 420 3449 31383 占江西(%) 48.57 28.16 10.36 80.00 33.33 22.22 54.02 22.14 9.79 53.74 22.83 9.93 占全国(%) 26.98 12.95 1.77 36.36 17.07 2.83 27.17 7.85 1.47 27.38 8.29 1.51 注:数据来源寄玲,谢宜飞.李中阳,许廷晨.杨波,李波(2022)江西省野生维管植物名录.生物多样性,.30.22057.doi: 10.17520/biods.2022057,中国蕨类植物(吴兆洪,1991),中国种子植物(吴征镒,2011)。 ② 植物地理成分 属往往在植物区系研究中作为划分植物区系地理的标志或依据。统计分析评价区野 生维管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国植物志》(第一卷)陆树刚关于中 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2004 年)及吴征镒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1991 年、1993 年),将评价区野生维管植物 278 属(见表 3.4-2)划分为 14 个分布区 类型。 -18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区野生维管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表 4.2-8 属的分布区类型 评价区内属数 占评价区非世界分布总属数比例(%) 1.世界分布 53 - 2.泛热带分布 61 27.11%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9 4.00% 4.旧世界热带分布 16 7.11%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15 6.67%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6 2.67% 7.热带亚洲分布 33 14.67% 140 62.22% 8.北温带分布 25 11.11%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23 10.22%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14 6.22% 11.温带亚洲分布 3 1.33% 12.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 2 0.89% 13.东亚分布 17 7.56% 84 37.33% 1 0.44% 278 100.00% 第 2-7 项热带分布 第 8-14 项温带分布 14.中国特有分布 合计 从上表可知:评价区野生维管植物包含有世界分布属、热带分布属(第 2~7 类)、 温带分布属(第 8~14 类)和中国特有分布属 4 个大类,其中热带分布属、温带分布 属 及 中 国特 有分布属分别占评 价区 野生 维管 植物 非世 界分 布总属 数的 58.22%、 41.33%、0.44%,评价区植物区系为温带性质。 ③ 植物区系主要特征 寻乌县处低纬地区,紧靠北回归线,东距海洋较近,海洋对寻乌气候起了很大的调 节作用,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 酷暑,属亚热带红壤区南部,土地肥力较好,土壤普遍呈酸性,红壤广泛分布于低山、 丘陵地区,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和石英,有黏性和强酸性,适合种柑桔 等农作物生长。其区系的主要特点有: a 区系成分较为复杂 寻乌的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 14 个分布区类型,涵盖了热带分布、温带分布、 -18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特有分布,成分较为复杂。 b 起源与古热带植物区系具有密切联系 热带亚洲分布是本区系中最丰富的成分之一,该分布类型有 33 属,占非世界属的 14.67%,仅次于泛热带分布属。吴征镒(1965)认为热带亚洲分布型被认为是古热带植 物区系的直接后裔,这表明寻乌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古热带植物区系具有密切联系。 c 热带区系成分向温带区系成分过度较明显 从属的地理成分组成来看,热带性区系成分在植物区系中占有明显优势,但缺乏专 性的热带属,只有一些热带性较强的属。同时,温带性成分对本区也有一定影响,这种 影响相比较于中亚热带地区弱。组成成分中,热带分布属、温带分布属及中国特有分 布属分别占评价区野生维管植物非世界分布总属数的 58.22%、41.33%、0.44%,热带 分布、温带分布占比相差不大,呈现过度性质。 d 种子植物区系的表征属草本属较少,且热带性属多于温带性属 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的属最多,热带亚洲分布的表征属有含笑 属、山茶属,东亚及北美间断的表征属有枫香树属、山胡椒属、蛇葡萄属等。除上述属 外还有柃木属等,这些表征属不但是寻乌植物区系特点的代表属,也是南岭山地植物区 系重要组成部分及区系特点代表。 (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①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 2021 年第 15 号公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环境保护 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13 年 第 54 号)及本工程所在行政区内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的相关资料,在评价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现 场调查到 1 株,位于上库料场附近(E:115°31′48.92″,N:25°1′27.21″,H:858m)。评 价区野生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见表 4.2-9。 评价区野生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一览表 表 4.2-9 序 号 物种名称(中 文名/拉丁 名) 保 护 级 别 濒 危 等 级 特有 种 (是/ 否) 极小种 群野生 植物 (是/ 否) -189- 分布区域 资 料 来 源 生 长 状 态 工程 占用 情况 (是/ 否) 与工 程的 位置 关系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国 家 二 级 无 危 LC 否 图 4.2-16 ② 否 产云南、贵州、四 川南部、两广、福 建、台湾、海南岛、 浙江、江西和湖南 南部(江华县)。 生于山麓沟边及 林下阴处酸性土 上。 现 场 调 查 良 好 是 上 库 淹 没 区内, 距 离 上 库 料 场 约 80m 工程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照片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13 年 第 54 号),评价区内未发现极危、濒危、易危野生植物、未发现有极小种群分布。 ③ 特有植物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13 年第 54 号)、《江西特有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及生活型研究》(季春峰,2010)结合现 场调查,评价区分布有中国特有植物 57 种,见下表。 评价区内野生中国特有植物表 表 4.2-10 -19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号 1 物种名称 拉丁名 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 珍稀濒危级别 LC 特有种 中国特有 极小种群 否 异穗卷柏 2 贯众 Cyrtomium fortunei LC 中国特有 否 3 野含笑 Michelia skinneriana LC 中国特有 否 4 南五味子 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LC 中国特有 否 5 红茴香 Illicium henryi LC 中国特有 否 6 浙江润楠 Machilus chekiang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7 檫木 Sassafras tzumu LC 中国特有 否 8 云和新木姜子 Neolitsea aurata var. paraciculata LC 中国特有 否 9 毛豹皮樟 Litsea coreana var. lanuginosa LC 中国特有 否 10 浙江山木通 Clematis chekiang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11 阔叶十大功劳 Mahonia bealei LC 中国特有 否 12 白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subsp. australis LC 中国特有 否 13 秤钩风 Diploclisia affinis LC 中国特有 否 14 金线吊乌龟 Stephania cephalantha LC 中国特有 否 15 柔毛堇菜 Viola fargesii LC 中国特有 否 16 黄花倒水莲 Polygala fallax LC 中国特有 否 17 狭叶香港远志 Polygala hongkongensis var. stenophylla LC 中国特有 否 18 茅膏菜 Drosera peltata LC 中国特有 否 19 蓼子草 Persicaria criopolitana LC 中国特有 否 20 毛瑞香 Daphne kiusiana var. atrocaulis LC 中国特有 否 21 格药柃 Eurya muricata LC 中国特有 否 22 黑柃 Eurya macartneyi LC 中国特有 否 23 毛花猕猴桃 Actinidia eriantha LC 中国特有 否 24 火棘 Pyracantha fortuneana LC 中国特有 否 25 腺毛莓 Rubus adenophorus LC 中国特有 否 26 华中樱桃 Prunus conradinae LC 中国特有 否 27 陷脉悬钩子 Rubus impressinervus LC 中国特有 否 28 长江溲疏 Deutzia schneideriana LC 中国特有 否 29 蜡莲绣球 Hydrangea strigosa LC 中国特有 否 30 藤构 Broussonetia kaempferi LC 中国特有 否 31 小果朴 Celtis cerasifera NT 中国特有 否 32 山油麻 Trema cannabina var. dielsiana LC 中国特有 否 33 黄毛冬青 Ilex dasyphylla LC 中国特有 否 34 藤黄檀 Dalbergia hancei LC 中国特有 否 35 大叶胡枝子 Lespedeza davidii DD 中国特有 否 36 薄叶鼠李 Rhamnus leptophylla LC 中国特有 否 37 牯岭勾儿茶 Berchemia kuling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38 东南葡萄 Vitis chungan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39 牯岭蛇葡萄 Ampelopsis glandulosa var. kuling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40 尖叶四照花 Cornus elliptica LC 中国特有 否 41 黄毛楤木 Aralia chin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42 背绒杜鹃 Rhododendron tsoi var. hypoblematosum DD 中国特有 否 43 紫花络石 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LC 中国特有 否 -19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4 羊角藤 Morinda umbellata subsp. obovata DD 中国特有 否 45 茶荚蒾 Viburnum setigerum LC 中国特有 否 46 粤赣荚蒾 Viburnum dalzielii LC 中国特有 否 47 南方荚蒾 Viburnum fordiae LC 中国特有 否 48 异叶黄鹌菜 Youngia heterophylla LC 中国特有 否 49 少年红 Ardisia alyxiifolia LC 中国特有 否 50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51 短尖薹草 Carex brevicuspis LC 中国特有 否 52 华鼠尾草 Salvia chinensis LC 中国特有 否 53 苦槠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C 中国特有 否 54 甜槠 Castanopsis eyrei LC 中国特有 否 55 栲 Castanopsis fargesii LC 中国特有 否 56 灰柯 Lithocarpus henryi LC 中国特有 否 57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LC 中国特有 否 (4) 古树名木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林业局核实,在评价范围内暂未记载有古树分布,但在现场调 查过程中,发现古大树 1 株,为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位于下库进场公路明 线占地区内。具体分布信息见表 4.2-11。 评价区古大树分布信息一览表 表 4.2-11 序号 1 名称 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 基本信息 E:115°32′2.04″, N:24°58′43.53″, H:439m 1株 胸径 80cm, 高约 18m, 冠幅:13m×14m 与工程位 置关系 位于下库进 场公路明线 占地区内 -192- 现场照片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外来入侵植物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2003 年)、《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第二批,2010 年)、《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2014 年)、《中国自然生 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第四批,2016 年),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2023), 参考本工程所在行政区内关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资料,通过现场实地调查,评价区最 为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有 2 种,分别为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鬼针草(Bidens pilosa)。 评价区外来入侵植物信息表 表 4.2-12 序 号 物种名 1. 藿香蓟 (Ageratum conyzoides) 2. 鬼针草 (Bidens pilosa) 入侵扩散原因和 危害 生物学特性 评价区 内分布 区域 一年生草本,株高 30~100 cm,稍 有香味,被粗毛。茎直立。单叶对 该种常见于山谷、 生,有时上部互生;叶柄长 1~3 林缘、河边、茶园、 cm;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长 农田、草地和荒地 圆形,长 3~8 cm 宽 2~5 cm,茎 等生境,常侵入作 上部叶较小,变长圆形,先端急尖, 物地,如在玉米、 基部圆钝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 甘蔗和甘薯田中, 两面被白色稀疏柔毛和黄色腺点, 发生量大,危害严 基部具 3(5)出脉。头状花序在枝 重。能产生和释放 上 库 淹 端排成伞房状,总苞片 2~3 层,长 多种化感物质,抑 没区 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 3~4 mm, 制 本 土 植 物 的 生 边缘撕裂状,具刺状尖头,外面无 长,常在入侵地形 毛;花冠浅蓝色或白色,长 1.5~2.5 成单优群落,对入 mm,顶端 5 浅裂。瘦果黑褐色,具 侵 地 生 物 多 样 性 5 棱,长 1.2~1.7 mm;冠毛膜片状, 造成威胁,目前已 上部渐狭成芒状,长 1.5~3 mm。花 入 侵 到 一 些 自 然 果期 5~10 月,但在热带地区花果 保护区。 期几全年。 一年生草本,茎无毛或上部被极疏 1857 年 在香 港 被 柔毛。茎下部叶 3 裂或不裂,花前 报道,本种随进口 枯萎;中部叶柄长 1.5~5cm,无翅, 农 作 物 和 蔬 菜 带 小叶 3,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 入中国,由于瘦果 圆形,长 2~4.5cm,具短柄,有锯齿, 冠 毛 芒 刺 状 具 倒 顶生小叶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 钩,可能附着于人 长 3.5~7cm,有锯齿,无毛或被极疏 畜 和 货 物 携 带 到 下 库 淹 柔毛;上部叶 3 裂或不裂,线状披 各处而传播。常生 没区 于农田、村边、路 针形。 头 状 花 序 径 8~9mm , 花 序 梗 长 旁及荒地,是常见 1~6cm;总苞基部被柔毛,外层总苞 的旱田、桑园、茶 片 7-8,线状匙形,草质,背面无毛 园和果园的杂草, 或边缘有疏柔毛。无舌状花,盘花 影响作物产量。该 筒状,冠檐 5 齿裂。瘦果熟时黑色, 植 物 是 棉 蚜 等 病 -193- 入侵危 害程度 危害较 轻。 危害较 轻。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 号 物种名 入侵扩散原因和 危害 生物学特性 线形,具棱,长 0.7~1.3cm,上部具 稀疏瘤突及刚毛,顶端芒刺 3-4,具 倒刺毛。 1. 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地点:上库淹没区,三标乡小湖岽 (GPS:E:115°31′59.22″, N:25°1′22.10″,H: 858 m) 图 4.2-17 (5) 评价区 内分布 区域 入侵危 害程度 虫的中间寄主。 2. 鬼针草 (Bidens pilosa) 地点:下库淹没区,桂竹帽镇窝里附近 (GPS:E:115°32′6.93″, N:24°58′56.69, H:479 m) 评价区现场调查外来入侵植物照片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可用于定量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植被现状。 根据 2021 年 7 月的 landsat8 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对评价区的植被覆盖度指数进行 归一化分析与计算后,评价区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及面积比例情况见表 4.2-13。 评价区植被覆盖度统计表 表 4.2-13 NDVI 值 植被覆盖度等级 面积(hm2) 面积比例(%) 050 1.8 5 1.2 0.249 0.03 0.8 0.00112 0.00988 0.51 ND 0.00036 ND ND ND 0.0003 ND ND ND ND ND 90 ND 6 >51 7.07 1.1 4 1.2 0.034 0.03 1.46 0.00089 ND 0.44 0.00092 0.00093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2400 ND 8 >56 6.6 7.49 1.2 5 1.2 0.037 0.04 1.41 0.00077 ND 0.42 ND 0.00047 ND ND ND 0.00016 ND ND ND ND ND 3500 ND 9 >57 26.8 6.3 7.04 1 4 1.2 0.038 0.02 1.49 0.00081 ND 0.42 ND 0.00031 ND ND ND 0.00018 ND ND ND ND ND 1700 ND 8 >61 2023.02.24 16.3 7.4 7.01 1.7 ND ND 0.025 0.01 0.62 0.00087 0.00674 0.31 ND ND 0.00008 ND ND 0.00012 ND ND ND ND ND 330 ND 9 31 2023.02.25 16.8 7.3 6.66 1.6 ND ND 0.029 0.02 0.63 0.00047 0.00351 0.3 ND 0.00034 0.00008 ND ND 0.00028 ND ND ND ND ND 400 ND 10 30 2023.02.26 16.5 7.3 7.12 1.5 ND ND 0.03 0.02 0.47 0.00065 0.00431 0.29 ND 0.00034 0.00008 ND ND 0.00064 ND ND ND ND ND 390 ND 9 33 2023.06.04 26.2 7.7 8.22 1.2 4 1.3 0.415 0.12 1.23 0.00085 ND 0.36 ND 0.0009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3500 2 15 19 2023.06.05 26.3 7.8 7.85 1.1 5 1.3 0.404 0.1 1.11 0.00078 ND 0.35 ND 0.00068 ND ND ND 0.00032 ND ND ND ND ND 5400 2 16 22 2023.06.06 27.4 7.8 8 1.2 5 1.2 0.418 0.11 1.31 0.00097 ND 0.36 ND 0.00045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2400 2 15 20 2023.02.24 16.3 7 5.86 1.6 ND ND ND 0.01 0.86 0.00087 0.00531 0.23 ND 0.00012 ND ND ND 0.00026 ND ND ND ND ND 490 ND 7 >23 2023.02.25 15.8 7.1 5.9 1.5 ND ND ND 0.01 0.87 0.00041 0.00327 0.22 ND ND ND ND ND 0.00019 ND ND ND ND ND 450 ND 6 >23 2023.02.26 15.5 7 5.79 1.4 ND ND ND 0.02 0.82 0.00111 0.00757 0.24 ND 0.00019 ND 0.0001 ND 0.00052 ND ND ND ND ND 460 ND 7 >24 2023.06.04 27.5 7.4 7.2 0.7 6 1.5 0.031 0.03 0.72 0.00039 ND 0.31 0.00069 0.00066 ND ND ND 0.00014 ND ND ND ND ND 5400 ND 6 >28 2023.06.05 26.3 7.4 7.09 0.8 7 1.6 0.034 0.02 0.78 0.00048 ND 0.31 ND 0.00034 ND ND ND 0.00012 ND ND ND ND ND 920 ND 7 >27 2023.06.06 26.9 7.3 7.36 0.7 6 1.5 0.037 0.03 0.7 0.00035 ND 0.32 0.00124 0.00031 ND ND ND 0.00013 ND ND ND ND ND 920 ND 6 >27 2023.02.24 11.6 7.2 8.25 1.7 ND ND 0.038 0.02 0.22 0.00051 0.0051 0.23 ND 0.00019 0.00006 ND ND 0.00024 ND ND ND ND ND 80 ND 6 >13 2023.02.25 12.1 7.3 7.92 1.7 ND ND 0.04 0.02 0.23 0.00026 0.00257 0.21 ND 0.0002 0.00006 ND ND 0.00021 ND ND ND ND ND 90 ND 7 >12 2023.02.26 11.2 7.1 8.1 1.6 ND ND 0.036 0.03 0.31 0.00027 0.0031 0.22 ND 0.00015 0.00006 ND ND 0.00015 ND ND ND ND ND 60 ND 5 >13 2023.06.04 26.2 7.1 7.04 1.1 4 1.1 0.029 0.01 0.8 0.00037 ND 0.29 0.00017 0.0001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920 ND 5 >17 2023.06.05 27 7.2 6.77 1.1 4 1 0.031 0.02 0.83 0.00039 ND 0.29 ND 0.00015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540 ND 5 >17 2023.06.06 27.4 7 6.75 1 5 1.2 0.029 0.03 0.77 0.00031 ND 0.3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920 ND 6 >16 2023.02.24 11.9 7.1 7.65 1.5 ND ND 0.035 0.02 0.19 0.00074 0.0086 0.25 ND 0.00013 ND ND ND 0.00031 ND ND ND ND ND 170 ND 6 >16 2023.02.25 12.1 7.1 7.16 1.5 ND ND 0.032 0.01 0.21 0.00021 0.00285 0.27 ND ND ND ND ND 0.0002 ND ND ND ND ND 140 ND 6 >15 2023.02.26 11.5 7.2 6.6 1.5 ND ND 0.033 0.01 0.37 0.00057 0.0124 0.28 ND 0.00009 ND ND ND 0.00017 ND ND ND ND ND 130 ND 5 >15 2023.06.04 26 6.9 7 0.5 5 1.4 ND ND 0.15 0.0002 ND 0.3 ND 0.00015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490 ND 6 >18 2023.06.05 27.2 7.2 7.33 0.6 4 1.2 ND ND 0.18 0.00009 ND 0.3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790 ND 5 >19 2023.06.06 26.8 6.8 7.34 0.7 5 1.3 ND 0.01 0.22 0.0001 ND 0.31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330 ND 6 >18 高 锰 酸 盐 指 数 化 学 需 氧 量 五 日 生 化 需 氧 量 时间 水温 (℃) pH 值 溶 解 氧 2023.02.24 15.1 6.7 5.29 1.8 5 2023.02.25 15.8 6.8 5.66 1.7 2023.02.26 14.7 6.8 6.58 2023.06.04 26 6.4 2023.06.05 26.9 2023.06.06 硒 砷 汞 -233- 镉 六 价 铬 铅 氰 化 物 挥发 酚 石 油 类 粪大肠菌群 (MPN/L) 叶绿 素a (μ g/L) 悬 浮 物 透 明 度 ND 110 ND 5 >50 硫 化 物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监测 断面 SW6 上水 库坝 址处 SW7 上水 库库 尾-靠 近保 护区 核心 区 SW8 上水 库施 工区 旁-保 护区 核心 区内 评价 标准 (二 类) 氨氮 总 磷 总 氮 铜 锌 氟 化 物 ND 0.03 0.02 0.17 0.00017 0.00237 0.4 ND 0.00015 ND ND ND 0.00029 ND ND ND 阴 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ND ND ND 0.032 0.01 0.18 0.00042 0.00125 0.44 ND 0.00013 ND ND ND 0.00024 ND ND ND ND ND 110 ND 9 >22 1.6 ND ND 0.028 0.02 0.28 0.00041 0.00631 0.49 ND 0.00017 ND ND ND 0.00016 ND ND ND ND ND 70 ND 10 >23 6.18 0.8 4 1.1 0.029 0.02 0.4 0.00017 ND 0.32 0.00667 0.00021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3500 ND 6 >30 7.2 6.64 0.7 5 1.1 0.031 0.03 0.37 0.00015 ND 0.33 0.00073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5400 ND 6 >31 28 7.7 6.55 0.9 4 1 0.034 0.04 0.36 0.00011 ND 0.33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5400 ND 7 >30 2023.02.24 12 7 6.77 1.7 ND ND 0.044 0.01 0.32 0.00033 0.00541 0.3 ND 0.00019 ND ND ND 0.00028 ND ND ND ND ND 110 ND 5 >30 2023.02.25 12.5 7.1 6.86 1.7 ND ND 0.046 0.02 0.33 0.00041 0.00384 0.27 ND 0.00012 ND ND ND 0.00034 ND ND ND ND ND 130 ND 6 >31 2023.02.26 12.1 7.1 6.25 1.7 ND ND 0.038 0.02 0.41 0.00042 0.0105 0.26 ND 0.00015 ND ND ND 0.00023 ND ND ND ND ND 120 ND 7 >30 2023.06.04 26.2 7.5 6.82 0.7 6 1.2 0.026 0.02 0.15 0.00031 ND 0.33 0.00097 0.00061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5400 ND 8 >35 2023.06.05 27.1 7.4 6.41 0.8 5 1.3 0.029 0.02 0.18 0.00022 ND 0.32 ND 0.00013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3500 ND 7 >36 2023.06.06 27.8 7.5 6.91 0.7 5 1.2 0.031 0.04 0.17 0.00009 ND 0.3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5400 ND 8 >35 2023.02.24 17.3 8.1 7.54 1.3 ND ND 0.108 0.04 0.88 0.00082 0.00349 0.45 ND 0.00095 ND ND ND 0.00032 ND ND ND ND ND 70 ND 6 >16 2023.02.25 17.1 8.1 7.12 1.4 ND 0.8 0.111 0.03 0.89 0.00078 0.00347 0.41 ND 0.00087 ND ND ND 0.0003 ND ND ND ND ND 40 ND 5 >18 2023.02.26 16.7 8.1 7.3 1.5 ND ND 0.103 0.04 0.86 0.00133 0.00808 0.43 ND 0.00094 ND 0.00005 ND 0.0003 ND ND ND ND ND 90 ND 6 >17 2023.06.04 27 7.2 7.22 0.8 5 1.3 0.031 0.02 0.09 0.00009 ND 0.35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5400 ND 5 >20 2023.06.05 26.2 7.2 7.45 0.9 4 1.2 0.031 0.01 0.09 ND ND 0.34 ND 0.00017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9200 ND 6 >20 2023.06.06 26.9 7 6.87 0.7 6 1.2 0.029 0.01 0.15 0.00009 ND 0.34 0.0014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920 2 6 >21 / 6~9 ≥6 4 15 3 0.5 0.1 0.5 1 1 1 0.01 0.05 0.00005 0.005 0.05 0.01 0.05 0.002 0.05 0.2 0.1 2000 / / / 高 锰 酸 盐 指 数 化 学 需 氧 量 五 日 生 化 需 氧 量 时间 水温 (℃) pH 值 溶 解 氧 2023.02.24 10.6 7.1 8.25 1.6 ND 2023.02.25 10.8 7.1 7.59 1.5 2023.02.26 11.1 7.1 8.18 2023.06.04 26.1 7.5 2023.06.05 27 2023.06.06 硒 砷 汞 -234- 镉 六 价 铬 铅 氰 化 物 挥发 酚 石 油 类 粪大肠菌群 (MPN/L) 叶绿 素a (μ g/L) 悬 浮 物 透 明 度 ND 80 ND 9 >24 硫 化 物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评价河段补充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数计算结果一览表 表 4.3.2-4 监测断面 SW1 下坪 水库坝址 处 SW2 桂竹 帽镇 SW3 下水 库坝下支 流汇入口 SW4 下水 库坝址处 SW5 下水 库库尾处 SW6 上水 库坝址处 时间 水温 (℃) pH 值 溶 解 氧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0.2 0.2 0.6 0.4 0.7 0.2 0.2 0.2 0.4 0.4 0.4 0.0 0.0 0.0 0.2 0.2 0.2 0.1 0.2 0.0 0.0 0.1 0.0 0.0 0.0 0.1 0.1 0.1 0.2 0.0 0.0 0.0 0.3 0.1 0.4 0.0 0.53 0.57 0.65 0.87 0.94 0.88 0.72 0.69 0.73 0.04 0.97 0.02 0.60 0.60 0.58 0.91 0.88 0.92 0.76 0.74 0.74 0.87 0.85 0.85 0.71 0.67 0.61 0.86 0.92 0.92 0.74 0.69 0.75 0.76 0.83 0.83 0.63 高锰 酸盐 指数 化学 需氧 量 0.45 0.43 0.45 0.28 0.30 0.25 0.43 0.40 0.38 0.30 0.28 0.30 0.40 0.38 0.35 0.18 0.20 0.18 0.43 0.43 0.40 0.28 0.28 0.25 0.38 0.38 0.38 0.13 0.15 0.18 0.40 0.38 0.40 0.20 0.18 0.23 0.43 0.33 0.27 0.33 0.27 0.33 0.27 / / / 0.27 0.33 0.33 / / / 0.40 0.47 0.40 / / / 0.27 0.27 0.33 / / / 0.33 0.27 0.33 / / / 0.27 0.33 0.27 / 五日 生化 需氧 量 0.4 0.37 0.4 0.4 0.4 0.4 / / / 0.43 0.43 0.4 / / / 0.5 0.53 0.5 / / / 0.37 0.33 0.4 / / / 0.47 0.4 0.43 / / / 0.37 0.37 0.33 / 氨氮 总 磷 总 氮 铜 锌 氟 化 物 0.51 0.516 0.498 0.068 0.074 0.076 0.05 0.058 0.06 0.83 0.808 0.836 / / / 0.062 0.068 0.074 0.076 0.08 0.072 0.058 0.062 0.058 0.07 0.064 0.066 / / / 0.06 0.064 0.056 0.058 0.062 0.068 0.088 0.3 0.4 0.3 0.3 0.4 0.2 0.1 0.2 0.2 1.2 1 1.1 0.1 0.1 0.2 0.3 0.2 0.3 0.2 0.2 0.3 0.1 0.2 0.3 0.2 0.1 0.1 / / 0.1 0.2 0.1 0.2 0.2 0.3 0.4 0.1 1.36 1.38 1.6 2.92 2.82 2.98 1.24 1.26 0.94 2.46 2.22 2.62 1.72 1.74 1.64 1.44 1.56 1.4 0.44 0.46 0.62 1.6 1.66 1.54 0.38 0.42 0.74 0.3 0.36 0.44 0.34 0.36 0.56 0.8 0.74 0.72 0.64 0.00104 0.00116 0.00112 0.00089 0.00077 0.00081 0.00087 0.00047 0.00065 0.00085 0.00078 0.00097 0.00087 0.00041 0.00111 0.00039 0.00048 0.00035 0.00051 0.00026 0.00027 0.00037 0.00039 0.00031 0.00074 0.00021 0.00057 0.0002 0.00009 0.0001 0.00017 0.00042 0.00041 0.00017 0.00015 0.00011 0.00033 0.00454 0.00786 0.00988 / / / 0.00674 0.00351 0.00431 / / / 0.00531 0.00327 0.00757 / / / 0.0051 0.00257 0.0031 / / / 0.0086 0.00285 0.0124 / / / 0.00237 0.00125 0.00631 / / / 0.00541 0.49 0.54 0.51 0.44 0.42 0.42 0.31 0.3 0.29 0.36 0.35 0.36 0.23 0.22 0.24 0.31 0.31 0.32 0.23 0.21 0.22 0.29 0.29 0.3 0.25 0.27 0.28 0.3 0.3 0.31 0.4 0.44 0.49 0.32 0.33 0.33 0.3 -235- 硒 砷 汞 / / / 0.092 / / / / / / / / / / / 0.069 / 0.124 / / / 0.017 / / / / / / / / / / / 0.667 0.073 / / 0.0026 0.0066 0.0072 0.0186 0.0094 0.0062 / 0.0068 0.0068 0.0184 0.0136 0.009 0.0024 / 0.0038 0.0132 0.0068 0.0062 0.0038 0.004 0.003 0.002 0.003 / 0.0026 / 0.0018 0.003 / / 0.003 0.0026 0.0034 0.0042 / / 0.0038 / / / / / / 1.6 1.6 1.6 / / / / / / / / / 1.2 1.2 1.2 / / / / / / / / / / / / / / / / 镉 六 价 铬 / / / / / / / / / / / / / / 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铅 氰 化 物 挥 发 酚 石 油 类 0.024 0.086 0.03 / 0.016 0.018 0.012 0.028 0.064 / 0.032 / 0.026 0.019 0.052 0.014 0.012 0.013 0.024 0.021 0.015 / / / 0.031 0.02 0.017 / / / 0.029 0.024 0.016 / / / 0.0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阴离 子表 面活 性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硫 化 物 粪大肠菌群 (MPN/L) 叶绿素 a(μ g/L) 悬 浮 物 透 明 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055 0.06 0.045 1.2 1.75 0.85 0.165 0.2 0.195 1.75 2.7 1.2 0.245 0.225 0.23 2.7 0.46 0.46 0.04 0.045 0.03 0.46 0.27 0.46 0.085 0.07 0.065 0.245 0.395 0.165 0.04 0.055 0.035 1.75 2.7 2.7 0.05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监测断面 SW7 上水 库库尾-靠 近保护区 核心区 SW8 上水 库施工区 旁-保护区 核心区内 时间 水温 (℃) pH 值 溶 解 氧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6 2023.06.04 2023.06.05 2023.06.06 / / / / / / / / / / / 0.0 0.0 0.3 0.2 0.3 0.6 0.6 0.6 0.1 0.1 0.0 0.65 0.58 0.84 0.80 0.88 0.79 0.74 0.75 0.90 0.92 0.86 高锰 酸盐 指数 化学 需氧 量 0.43 0.43 0.18 0.20 0.18 0.325 0.35 0.375 0.2 0.225 0.175 / / 0.40 0.33 0.33 / / / 0.33 0.27 0.40 五日 生化 需氧 量 / / 0.4 0.43 0.4 / 0.27 / 0.43 0.4 0.4 氨氮 总 磷 总 氮 铜 锌 氟 化 物 0.092 0.076 0.052 0.058 0.062 0.216 0.222 0.206 0.062 0.062 0.058 0.2 0.2 0.2 0.2 0.4 0.4 0.3 0.4 0.2 0.1 0.1 0.66 0.82 0.3 0.36 0.34 1.76 1.78 1.72 0.18 0.18 0.3 0.00041 0.00042 0.00031 0.00022 0.00009 0.00082 0.00078 0.00133 0.00009 / 0.00009 0.00384 0.0105 / / / 0.00349 0.00347 0.00808 / / / 0.27 0.26 0.33 0.32 0.32 0.45 0.41 0.43 0.35 0.34 0.34 -236- 硒 砷 汞 / / 0.097 / / / / / / / 0.142 0.0024 0.003 0.0122 0.0026 / 0.019 0.0174 0.0188 / 0.0034 / / / / / / / / / / / / 镉 六 价 铬 / / / / / / / 0.01 / / / / / / / / / / / / / / 铅 氰 化 物 挥 发 酚 石 油 类 0.034 0.023 / / / 0.032 0.03 0.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阴离 子表 面活 性剂 / / / / / / / / / / / 硫 化 物 粪大肠菌群 (MPN/L) 叶绿素 a(μ g/L) 悬 浮 物 透 明 度 / / / / / / / / / / / 0.065 0.06 2.7 1.75 2.7 0.035 0.02 0.045 2.7 4.6 0.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地下水 4.3.3.1 地下水水质 为了解本工程区域内的地下水环境现状,我院委托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于 2023 年 6 月 6 日对本工程涉及区域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在工程区域设置 3 个监测点 进行了地下水质监测,包括上水库库区、地下厂房、下水库库区。 工程区地下水质监测结果见表 4.3.3-1。 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 表 4.3.3-1 检测项目 单位:mg/L(pH 值无量纲、菌落总数 CFU/ml、总大肠菌群 MPN/L) 检测结果 Ⅲ类标准限 上水库库区(D1) 地下厂房(D2) 下水库库区(D3) 值 pH(无量纲) 7.1 6.7 6.7 6.5≤pH≤8.5 K+ 0.74 1.95 2 / Na+ 3.25 3.41 3.36 / Ca2+ 0.98 2.53 2.28 / Mg2+ 0.18 0.655 0.585 / HCO3- 12 21 20 / CO32- ND ND ND / Cl- 1.11 1.2 1.2 / SO42- 0.52 1.27 1.06 / 氨氮 0.062 0.042 0.034 ≤0.5 ND ND ND ≤1.00 0.212 0.33 0.296 ≤20.0 挥发酚 ND ND ND ≤0.002 氰化物 ND ND ND ≤0.05 汞 ND ND ND ≤0.001 砷 0.00018 0.00013 ND ≤0.01 六价铬 ND ND ND ≤0.05 铅 ND ND ND ≤0.01 氟化物 0.056 0.061 0.033 ≤1.0 镉 ND ND ND ≤0.005 铁 0.19 0.05 0.08 ≤0.3 锰 0.00175 0.00131 0.00268 ≤0.10 溶解性总固体 14 24 23 ≤1000 高锰酸盐指数 1.9 1.3 1.2 ≤3.0 亚硝酸盐 (以 N 计) 硝酸盐 (以 N 计) -23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Ⅲ类标准限 上水库库区(D1) 地下厂房(D2) 下水库库区(D3) 值 硫酸盐 ND ND ND ≤250 氯化物 ND ND ND ≤250 ND ND 2 ≤3.0 25 36 52 ≤100 总大肠菌群 (MPN/100mL) 细菌总数 (CFU/mL) 由表 4.3.3-1 可知,工程区域 3 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 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水水质要求,工程区域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 4.3.3.2 地下水水位 上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坝头 ZKS1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12.68m; 右坝头 ZKS9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52.06m。近坝右库岸 ZKS18、ZKS19 长观孔地下 水位埋深分别为 25.30、37.30。 下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23.5~38.5m;右岸地下 水位埋深为 18.2~69.2m。 环境空气 4.3.4.1 常规检测 根据寻乌县生态环境局提供的 2020-2022 年寻乌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寻乌县 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寻乌县空气 质量总体较好。监测结果见表 4.3.4-1。 -23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寻乌县 2020-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表 4.3.4-1 污染物 监测时间 评价指标 2020 PM2.5 2021 年均值 2022 浓度 μg/m3 标准值 μg/m3 达标情况 15 35 达标 14 35 达标 13 35 达标 4.3.4.2 补充监测 受华东院委托,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对工程所在区域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环 境空气监测点位共 3 个,分别为大小湖岽村(K1)、华星村(K2)、上坪村(K3),监测项目 分别为 SO2、NO2、CO、O3、TSP、PM2.5 和 PM10,从 2023 年 6 月 3 日~6 月 9 日连续 监测 7 天。监测结果见表 4.3.4-2。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看,上水库、下水库的 CO、NO2、O3、SO2、TSP、PM2.5 和 PM10 浓度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良 好。 -23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1 小时平均值) 单位:μg/m3,CO:mg/m3 表 4.3.4-2 监测项 监测时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标准 目 间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值 第1次 11 15 13 11 10 18 14 第2次 13 16 14 15 12 14 16 第3次 13 16 14 13 11 15 13 第4次 14 11 12 13 17 17 16 第1次 12 12 8 12 8 9 12 第2次 10 8 12 12 9 12 12 第3次 7 11 10 12 11 11 12 K1 大小湖 第4次 10 10 9 9 9 11 13 岽村 第1次 0.8 0.6 0.4 0.7 0.6 0.7 0.6 第2次 0.9 1.1 0.8 0.6 0.9 0.8 0.9 第3次 0.7 0.7 0.8 0.6 0.7 0.8 0.7 第4次 0.7 0.5 0.5 0.5 0.4 0.6 0.6 第1次 26 65 28 24 20 21 14 第2次 84 83 68 70 54 38 33 第3次 91 68 66 72 71 67 48 第4次 85 71 83 79 72 56 45 第1次 12 14 15 11 12 12 11 第2次 14 17 13 16 17 14 15 第3次 15 14 12 15 14 12 12 第4次 14 15 16 12 16 15 16 第1次 18 10 12 12 11 13 15 第2次 13 13 10 15 14 12 13 第3次 14 11 15 13 16 12 12 第4次 17 16 15 11 14 12 15 第1次 0.4 0.5 0.8 0.7 0.6 0.6 0.8 第2次 0.5 0.5 0.7 0.6 0.7 0.6 0.8 第3次 0.4 0.6 0.7 0.6 0.5 0.6 0.6 第4次 0.4 0.6 0.7 0.6 0.5 0.6 0.7 第1次 28 65 33 26 20 23 15 第2次 91 93 90 84 58 45 33 第3次 98 103 96 85 75 72 60 第4次 93 105 96 90 82 75 41 第1次 16 12 15 16 17 12 14 第2次 16 15 11 17 13 10 16 第3次 11 13 13 14 16 15 12 第4次 14 13 16 13 17 15 12 采样地点 SO2 NO2 CO O3 SO2 NO2 K2 华星村 CO O3 K3 上坪村 SO2 -240- 500 200 10 200 500 200 10 200 50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采样地点 监测项 监测时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标准 目 间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值 第1次 14 11 11 11 9 12 13 第2次 13 8 16 13 9 16 18 第3次 20 12 15 11 9 16 12 第4次 17 8 14 14 12 16 19 第1次 0.8 0.7 0.4 0.7 0.7 0.6 0.7 第2次 0.9 0.4 0.4 0.6 0.9 0.9 0.9 第3次 0.9 0.4 0.5 0.7 0.8 0.8 0.9 第4次 0.7 0.7 0.8 0.8 0.5 0.6 0.5 第1次 26 75 33 24 22 23 18 第2次 91 91 86 85 58 52 46 第3次 114 96 89 79 75 78 52 第4次 88 105 96 90 82 70 48 NO2 CO O3 200 10 200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日均值) 单位:μg/m3,CO:mg/m3 表 4.3.4-2 采样地点 K1 大小湖岽村 K2 华星村 K3 上坪村 监测项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目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SO2 14 16 13 15 12 15 13 150 NO2 10 10 9 10 10 10 13 80 CO 0.7 0.8 0.8 0.7 0.8 0.8 0.8 4 TSP 76 57 52 68 55 67 59 300 PM2.5 28 18 17 18 16 22 17 75 PM10 46 30 28 32 26 36 28 150 SO2 13 14 13 12 16 12 13 150 NO2 15 14 14 13 14 13 15 80 CO 0.9 0.8 0.8 0.8 0.9 0.9 0.9 4 TSP 97 89 77 80 76 93 82 300 PM2.5 34 32 25 28 26 35 27 75 PM10 56 53 40 46 44 58 45 150 SO2 14 14 12 14 13 13 14 150 NO2 17 12 14 11 12 18 17 80 CO 0.9 0.8 0.9 0.8 0.9 0.9 0.9 4 TSP 68 104 91 82 79 89 92 300 PM2.5 25 36 31 30 27 33 35 75 PM10 41 60 51 50 45 55 58 150 标准值 声环境 受华东院委托,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于 2023 年 6 月 6 日~6 月 7 日在评价区 进行了声环境现状监测,工程区域布设了何屋、华星村、围塘里、大黄屋、宫下湾、铁 -24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厂、大坪岗、排下、墩下、坪塘、中排社区、圩上、何屋、垇上、开关站四周、地下厂 房、500kV 出线洞共计 22 个噪声监测点,监测 2 天,昼、夜间各监测 1 次,每次 10min。 监测结果见表 4.3.5-1。 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各声环境现状监测点的昼夜监测结果总体满足《声环境质量 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工程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 工程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汇总 表 4.3.5-1 监测点位 S1 何屋 S2 华星村 S3 围塘里 S4 大黄屋 S5 宫下湾 S6 铁厂 S7 大坪岗 S8 排下 S9 墩下 S10 坪塘 S11 中排社区 S12 圩上 S13 何屋 S14 垇上 DC1 开关站四周 检测日期 昼间 dB(A) 2023.06.06 54.6 43.3 2023.06.07 53.1 44.1 2023.06.06 52.3 42.1 2023.06.07 51.6 43.4 2023.06.06 50.2 43.3 2023.06.07 54.1 44.4 2023.06.06 54.8 44.3 2023.06.07 50.5 44.2 2023.06.06 48.5 44.8 2023.06.07 49.4 40.8 2023.06.06 46.9 44.1 2023.06.07 51.6 42.9 2023.06.06 52.4 42.8 2023.06.07 53.4 44.8 2023.06.06 46.0 2023.06.07 54.9 2023.06.06 43.0 43.2 2023.06.07 49.2 44.3 2023.06.06 50.9 45.7 2023.06.07 48.4 46.6 2023.06.06 55.4 45.2 2023.06.07 51.8 45.9 2023.06.06 52.9 40.4 2023.06.07 46.0 44.8 2023.06.06 50.3 42.5 2023.06.07 48.9 44.8 2023.06.06 55.0 40.9 2023.06.07 54.5 41.0 2023.06.06 45.8 44.8 2023.06.07 47.6 43.4 -242- 评价标准 60 夜间 dB(A) 44.0 42.0 评价标准 5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监测点位 DC2 开关站四周 DC3 开关站四周 DC4 开关站四周 DC5 开关站四周 DC6 地下厂房 DC7 500kV 出线洞 DC8 500kV 出线洞 检测日期 昼间 dB(A) 2023.06.06 49.3 43.6 2023.06.07 46.5 44.8 2023.06.06 47.2 44.3 2023.06.07 46.7 44.4 2023.06.06 45.9 40.5 2023.06.07 44.8 44.1 2023.06.06 44.5 43.3 2023.06.07 44.0 44.3 2023.06.06 47.2 44.3 2023.06.07 46.8 44.5 2023.06.06 45.3 44.4 2023.06.07 43.3 44.8 2023.06.06 48.0 44.0 2023.06.07 45.4 44.6 评价标准 夜间 dB(A) 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 受华东院委托,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于 2023 年 6 月 6 日在评价区进行了土 壤环境现状监测。工程区域布设了华星村(T1)、下水库开挖区(T2)、至引水调压室 道路旁(T3)、上水库开挖区(T4)等 4 个土壤监测点位,均采集表层土样(0-0.2m),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现状,T2、T3 均为农用地,T1、T4 为建设用地。监测结果见表 4.3.61~表 4.3.6-2。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农用地各监测点所有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均低于《土 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的筛选值, 工程区下水库开挖区(T1)、薛家边住宅附近(T4)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均 低于《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 一类用地的筛选值,工程区域土壤环境现状质量良好。 工程区域农用地土壤现状监测结果 表 4.3.6-1 单位:pH 值无量纲,其他 mg/kg 点位 下水库开挖区 至引水调压室道路旁 标准值 样品性状 壤土 壤土 / 铜 mg/kg 31.3 16.1 50 铅 mg/kg 81.7 85.2 90 砷 mg/kg 27.0 1.90 40 汞 mg/kg 0.0846 0.0607 1.8 -24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点位 下水库开挖区 至引水调压室道路旁 标准值 镍 mg/kg 29.5 7.4 70 镉 mg/kg 0.09 0.27 0.3 铬 mg/kg 84.4 24.5 150 锌 mg/kg 82.6 82.8 200 六六六总量① mg/kg ND ND 0.1 滴滴涕总量② mg/kg ND ND 0.1 苯并[a]芘 mg/kg ND ND 0.55 pH 值 无量纲 5.59 5.54 5.5≤pH≤6.5 水溶性盐总量 mg/kg 0.1 ND / 工程区域建设用地土壤现状监测结果 表 4.3.6-2 单位:pH 值无量纲,其他 mg/kg 检测指标 华星村 上水库开挖区 标准值 铜 22.2 11.2 2000 铅 265 54.9 400 六价铬 ND ND 3.0 砷 4.55 4.42 20 汞 0.0854 0.18 8 镍 17.1 7.3 150 镉 0.27 0.11 20 四氯化碳 ND ND 0.9 氯仿 ND ND 0.3 氯甲烷 ND ND 12 1,1-二氯乙烷 0.0077 0.0063 3 1,2-二氯乙烷 ND ND 0.52 1,1-二氯乙烯 ND ND 12 顺-1,2-二氯乙烯 ND ND 66 反-1,2-二氯乙烯 ND ND 10 二氯甲烷 0.0133 0.0111 94 1,2-二氯丙烷 ND ND 1 1,1,1,2-四氯乙烷 ND ND 2.6 1,1,2,2-四氯乙烷 ND ND 1.6 四氯乙烯 ND ND 11 1,1,1-三氯乙烷 ND ND 701 1,1,2-三氯乙烷 ND ND 0.6 三氯乙烯 ND ND 0.7 1,2,3-三氯丙烷 ND ND 0.05 氯乙烯 ND ND 0.12 苯 ND ND 1 -24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检测指标 华星村 上水库开挖区 标准值 氯苯 ND ND 68 1,2-二氯苯 ND ND 560 1,4-二氯苯 ND ND 5.6 乙苯 ND ND 7.2 苯乙烯 ND ND 1290 甲苯 ND ND 1200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ND ND 163 邻二甲苯 ND ND 222 硝基苯 ND ND 34 苯胺 ND ND 92 2-氯苯酚 ND ND 250 苯并[a]蒽 ND ND 5.5 苯并[a]芘 ND ND 0.55 苯并[b]荧蒽 ND ND 5.5 苯并[k]荧蒽 ND ND 55 䓛 ND ND 490 二苯并[a, h]蒽 ND ND 0.55 茚并[1,2,3-cd]芘 ND ND 5.5 萘 ND ND 25 pH 值 无量纲 6.76 5.53 / 水溶性盐总量 0.3 0.1 / 4.4 人群健康 传染病 2021 年寻乌县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 1084 例,发病率 386.84/十万,0 例死亡病人, 其中乙类传染病 708 例,0 例死亡病人,发病率 252.66/十万,丙类传染病 376 例,0 例 死亡病人,发病率 134.18/十万。未出现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地方病等疾病的暴发及流 行,区域内人群健康状况良好。 医疗卫生机构 至 2021 年底,全县医疗机构 339 家,共有编制床位数 1565 张,开放床位数 1726 张,在职人员 1372 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 799 人,临时聘用 573 人)。工程所在桂竹 帽镇有 1 家卫生院,三标乡有 1 家卫生院,其中桂竹帽镇卫生院共有编制床位 15 张, 开放床位数 11 张,在职人员 17 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 10 人,临时聘用 7 人),三标 -24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乡卫生院共有编制床位数 25 张,开放床位数 24 张,在职人员 21 人(其中正式在编人 员 13 人,临时聘用 8 人)。 -24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5.1 水文情势影响 生态流量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22),水利水电项目应结合工 程实施前后的水文情势变化情况、已批复的所在河流生态流量(水量)管理与调度方案 等相关要求,确定合适的生态流量。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建成后,因拦河 闸坝影响,蓄水期及运行期水库坝下将形成减脱水河段,因此,工程拟下泄一定水量以 满足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功能要求。 5.1.1.1 生态用水需求分析 根据《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NB/T 35091-2016)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等,为维护河段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水利水电工程必须 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其纳入工程水资源综合配置中统筹考虑。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 水生生态需水 根据现场踏勘和水生生态调查结果,工程上、下水库所在的龙图河为山溪性河流, 水生生物种类简单,鱼类较少,未发现有保护鱼类存在目前未发现国家级、省级以及列 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珍稀保护鱼类。因此,工程所在河段对水量、水深要求不高, 无特殊生态需水要求。 因此,坝址可适当下泄一定的流量以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 (2) 水环境需水 工程区内无工业企业分布,主要污染源为乡村人畜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电站 建设后,水库淹没区和工程永久占地区将搬迁大部分的居民,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 染将大大减少。在考虑了下泄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要的水量后,不需额外新增水 量稀释污染物。 (3) 湿地需水 工程上、下水库所在河道无湿地与其相连,因此无需湿地补给水量。 (4) 景观需水 工程上、下水库下游无景观娱乐用水需求。 (5) 河口压咸需水 -24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上、下水库所在河道不涉及咸潮上溯的问题,所以无防止咸潮上溯所需水量。 (6) 用水需求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本工程坝址下游评价范围河段无需考虑水环境需水、湿地需水、景观需 水以及河口压咸需水。生态流量主要包括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所需要的生态流量。 5.1.1.2 下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本工程水生生态所需的生态流量计算采用具有代表性的 Tennant 法和 90%保证率法, 同时结合《江西省寻乌水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共同确定。 (1) Tennant 法 Tennant 法根据水文资料以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数来描述河道内流量状态,详见表 5.1.1-1。该法是在对美国东部、西部和中西部许多河流进行广泛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提出 的。保护目标为鱼、水鸟、长毛皮的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无脊 动物和相关的所有与人类争水的生命形式。 保护鱼类、野生动物、娱乐和有关环境资源的河流流量状况 表 5.1.1-1 推荐的基流(平均流量的分数) 流量状况描述 (10~3 月)/% 推荐的基流(平均流量的分 数) (4~9 月)/% 泛滥或最大 / 200(48~72/小时) 最佳范围 60~100 60~100 很好 40 60 好 30 50 良好 20 40 一般或较差 10 30 差或最小 10 10 极差 0~10 0~10 -24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该法认为,河流水生生物生产量与水体水量之间关系如下: A 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河道流量的 60%(即 40%为河道外耗水),大多数水生 生物在主要生长期具有优良至极好的栖息条件。在这种流量条件下,河宽、水深及流速 将为水生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大部分河道,包括许多急流浅滩区将被淹没,通常 可输水的边槽也出现水流,大部分河岸滩地将成为鱼类所能游及的地带,也将成为野生 动物安全的穴居区,大部分漩涡、急流和浅滩将适中地没于水中,提供鱼类优良的繁殖 和生长环境,岸边植物将有充裕的水量,在任何浅滩区,鱼类的洄游将不成问题。 B 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河道流量的 30%(即 70%为河道外耗水),这是保持大 多数水生动物有良好的栖息条件所需要的水量。在这种流量条件下,除极宽浅滩外,大 部分河道将没于水中,大部分边槽将有水流。许多河岸将成为鱼类的活动区,也可成为 野生动物穴居的场所。河流的许多聚流和大部分漩涡区的深度将足以作为鱼类的活动场 所。无脊椎动物将有所减少,但预计不会成为鱼类种群数量的控制因素。 C 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河道流量的 10%(即 90%为河道外耗水),是大多数水 生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小水量。在这种流量条件下,河宽、水深和流速将显著减少,水生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道或正常湿周近一半露出水面,宽浅滩露出部分将会更多。边槽 将大部分干涸,卵石、沙坝也基本干涸无水,作为鱼类及皮毛动物的岸边穴居场所将有 所消失。部分浅水区水深更浅,以至鱼类不能在此活动而一般只能集中于主槽中,岸边 植物将会缺水,体型较大的鱼遇到浅滩处将可能存在洄游困难。 法国规定河流最低环境流量不应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 10%,但对于流量较大的河流 (多年平均流量大于 80m3/s),可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定,但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 5%。 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未考虑流量的季节变化,没有区分枯水年、丰水年和平水年的差异, 也没有考虑河流形状。 (2) 90%保证率法 根据断面历年各月平均流量资料系列,选取每年最枯月平均流量,形成最枯月平均 流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选取频率为 90%的最枯月平均流量。在该水量下可满足下游需 水要求,保证河道不断流。适合于水资源量小,且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的河流,要求 拥有长序列水文资料。 (3) 地方文件 -24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 据《 江 西 省 寻 乌 水 流 域 综 合 规 划 修 编 报 告 》,龙 图 河 河 口 最 小 生 态 流 量 按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的 10%确 定 。 5.1.1.3 下泄生态流量 (1) 水生生态需水量 Tennant 法 上 库 坝 址 以 上 集 水 面 积 约 3.07km²,河 长 2.7km,河 道 平 均 坡 降 约 99.6‰,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0.093m³/s,因 此 下 库 所 需 下 泄 的 水 生 生 态 需 水 量 为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的 10%, 即 0.0093m 3 /s。 下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约 11.8km²,河长 8.08km,河道平均坡降约 67.1‰,多年平 均流量 0.358m³/s,因此下库所需下泄的水生生态需水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 10%,即 0.0358m3/s。 90%保证率法 根据上、下库坝址断面历年各月平均流量资料系列,选取每年最枯月平均流量,形 成最枯月平均流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选取频率为 90%的最枯月平均流量,上库为 0.021m³/s(占多年平均流量的 22.5%),下库为 0.083m³/s(占多年平均流量的 23.1%), 作为保证率法的推荐流量。 地方文件 根据《江西省寻乌水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要求,流域内大中型水库坝址生态基 流不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 10%,该计算结果与 Tennant 法一致,上库为 0.0093m³/s,下 库为 0.0358m³/s。 (2) 生态流量 根据《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环发 [2014]65 号),应认 真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当天然来流量小于规定下泄最小生态流量时,电站下泄生态 流量按坝址处天然实际来流量进行下放,电网调度中应参照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进行 生态调度。 综上得出上水库坝址下泄的生态流量为 0.009m³/s,下水库坝址下泄的生态流量为 0.036m³/s(来流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 -25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施工期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5.1.2.1 施工导流对水文情势影响 (1) 上水库 本工程在上水库坝址采用土石围堰全年挡水、隧洞导流的导流方式,上游来水基本 全部下泄至下游河床,对水文情势影响小。 (2) 下水库 下水库枢纽布置特点、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施工导流采用全年围堰断流、结合导 流明渠汇流至导流隧洞过流方式,为节省投资,大坝导流隧洞与永久泄放洞结合布置。 施工期上游来水基本全部下泄至下游河床,河道连通,导流仅局部改变水流流向,对水 文情势影响小。 5.1.2.2 施工期用水需求对水文情势影响 上水库流域面积为 3.07km2,多年平均流量 0.093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93 万 m3; 在上水库右岸库尾设挡水堰,作为上水库生活用水水源,左岸库尾设挡水堰,作为施工 场地用水水源。下水库流域面积为 11.8km2,多年平均流量 0.358m3/s,多年平均年径流 量 1130 万 m3;在下库库尾设挡水堰,作为下水库施施工用水水源。 上、下库施工取水首先保证取水断面下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作为生态用水,来流 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然后再考虑施工用水。总的来看,上、下水库施工取水对取水 点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但水生生态需水量得到了充分保证。 5.1.2.3 初期蓄水计划 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上库在第 4 年 4 月初开始蓄水,下库在第 4 年 6 月初开始 蓄,首台机组于第 5 年 10 月初开始调试。 (1) 首台机组调试前蓄水分析 首台机启动调试时,采用水轮机工况、水泵工况上、下库总需蓄水量分别为 450 万 m³和 355 万 m³,上、下水库蓄水时段内各蓄水保证率下可蓄水量见表 5.1.3-1。无论采 用水轮机工况启动,还是水泵工况启动,蓄水保证率 P=75%和 P=90%代表年组,上、下 水库天然可蓄水量均可满足首台机组联动调试水量要求。 首台机联动调试时可蓄水量成果表 表 5.1.3-1 单位:万 m³ 项 目 上水库 -251- 下水库 合计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需蓄水量(水轮机工况/水泵) P=75% 可蓄水量 (2012 年 4 月~2014 年 10 需补充水量 月) 可蓄 P=90% 水量 可蓄水量 (1998 年 4 月~2000 年 10 需补充水量 月) (2) 252/66 339 198/289 883 450/355 1222 0 0 273 562 0 836 0 0 0 各机组投产运行蓄水要求 上水库调节库容 1121 万 m³,其中发电库容为 1103 万 m³,水损备用库容万 m³,上 水库死库容 123 万 m³。下水库调节库容 1119 万 m³,其中发电库容为 1101 万 m³,水损 备用库容 37 万 m³,下水库死库容为 117 万 m³,水损备用库容万 m³。根据计算,各机 组投产时上、下水库需蓄水量见表 5.1.3-2。 由下表可以看出,各保证率下,蓄水期在满足生态需水的同时,可按照蓄水要求, 完成各阶段蓄水任务。 电站机组投产运行期需水量表 表 5.1.3-2 单位:万 m³ 机组投产时间 可 蓄 水 量 运行机组台数(台) 需蓄水量 上、下库可蓄水量 P=75% (2012 年 其中:上库可蓄水量 4 月~2014 年 下库可蓄水量 10 月) 需补充水量 上、下库可蓄水量 P=90% (1998 年 其中:上库可蓄水量 4 月~2000 年 下库可蓄水量 10 月) 需补充水量 上、下水库下闸 第 5 年 蓄水时间 12 月底 1 620 1313 上水库在施工期 366 第 4 年 4 月初开 946 始蓄水 0 1238 下水库在施工期 292 第 4 年 6 月初开 946 始蓄水, 0 第6年 4 月底 2 901 1436 402 1033 0 1131 357 774 0 第6年 第6年 7 月底 10 月底 3 4 1198 1496 1728 1794 486 515 1242 1279 0 0 1293 1646 405 509 887 1137 0 0 5.1.2.4 蓄水期坝下水文情势变化 (1) 上水库坝下河段 蓄 水 期 间 优 先 保 证 在 任 何 时 段 下 泄 下 水 库 坝 址 处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的 10% , 即 0.0093m3/s,然后再进行蓄水计算,当来流量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总的来看,在库周 使用截排水沟下泄水量后对坝址下游河道水文情势影响较小。 (2) 下水库坝下河段 -25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蓄 水 期 间 优 先 保 证 在 任 何 时 段 下 泄 下 水 库 坝 址 处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的 10% , 即 0.0358m3/s,然后再进行蓄水计算,当来流量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下库在完成蓄水目 标后对水量需求较少,蓄水期的渗漏水量最终也将回归至坝址下游,可减缓对下水库坝 址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 下库坝址所在的龙图河流域面积 268km2,下库流域面积占比仅为 4.4%,总的来看 蓄水期对下库下游干流文情势影响较小。 运行期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5.1.3.1 水库区 (1)水位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正常蓄水位 876.00m,死水位 846.00m,调节库容 1121 万 m³;下水库正常蓄水位 474.00m,死水位 448.00m,调节库容 1119 万 m³。 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的水量是在上、下水库中循环使用的,各时段水库水位随电站在 该时段发电量的大小而变化,但上、下水库水位维持一个固定的关系。寻乌抽水蓄能电 站上、下水库正常水位关系见图 5.1.4-1,上水库水位在 876m~846m 之间变化,下水库 水位在 474m~449m 之间变化。当上、下水库水位关系落在该曲线上部,说明有洪水入 库,水库需按洪水调度原则进行水库和发电调度;当上、下水库水位关系落在该曲线下 部,说明天然径流不能弥补水库蒸发渗漏损失,水库发电需利用水损备用库容,当水损 备用库容全部用尽,上、下水库水位关系则如图中虚线所示。 -25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1.4-1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水位关系示意图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水位的典型日内变化过程见图 5.1.4-2。典型日内上水 库水位变化范围为 851.1m~876.0m,下水库水位变化范围为 451.3m~474.0m,上水库 在 7:00~12:00 时间段内蓄至最高位,在 20:00~21:00 时间段内降至最低水位,下水库水 位过程与上水位正好相反。 根据抽水蓄能电站运行调度方式根据抽水蓄能电站运行调度方式,一般白天放水发 电,晚上抽水蓄能,最大连续满发小时数 8h。调节水量在上、下库中循环使用,水量损 耗主要为蒸发和渗漏损失。电站处于发电工况和抽水工况时,上、下库水位和库容均相 应产生变化,每一时段库水位的变化随该时段发电量的大小而定,同时也与水库当时的 蓄水量有关。 -25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上水库日内水位变化 880.0 水位(m) 875.0 870.0 865.0 860.0 855.0 8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时刻 下水库日内水位变化 480.0 水位(m) 475.0 470.0 465.0 460.0 455.0 4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时刻 图 5.1.4-2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水位的典型日内变化过程图 (2)流速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抽水工况上水库流速范围 0~0.26m/s,下水库流速范围 0~0.75m/s。 上水库在 1 时达到最大流速,最大流速出现在进/出水口附近,范围约 525m2。 下水库在 4 时达到最大流速,最大流速出现在进/出水口附近,范围约 320m2;放水工况 上水库流速范围 0~0.65m/s,下水库流速范围 0~0.84m/s。上水库在 17 时达到最大流速, 最大流速出现在进/出水口附近,范围约 300m2。下水库在 14 时达到最大流速,最大流 速出现在进/出水口附近,范围约 560m2。 -25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抽水时上库进出水口最大流速分布图 -25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抽水时下库进出水口最大流速分布图 -25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发电时上库进出水口最大流速分布图 -25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发电时下库进出水口最大流速分布图 图 5.1.4-3 抽水、发电工况上下库进出水口最大流速分布 (3)蒸发、渗漏 电站上、下水库形成以后,渗漏水量包括上、下水库渗漏损失及输水系统渗漏,其 中上水库及输水系统渗漏量渗漏后最终进入下水库。 -25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1.3.2 坝下河道 (1) 上水库坝下河道 上水库坝址下游影响河段两岸基本无耕地和村庄,也未种植需人工灌溉的林果树, 无生活及灌溉用水需求。运行期间上水库下泄 0.009m3/s 的生态流量, 来流不足时按来 流全部下泄。部分时段上库坝址下游将形成减水河段,相较于现状,水位降低,水面面 积缩小,对水文情势、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与工程前相比,工程建成后对上水库下游 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运行期上水库渗漏水量最终将会回归坝址下游,对下游水文情势 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 下水库坝下河段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下游(至下坪水库河段)主要涉及薛家行政村的华星 村、上坪村 2 个行政村,村民生活用水主要由自来水厂供给,自来水厂取水水源不在干 流,因此下水库坝址下游干流河段无生活用水需求,灌溉用水从坝下干流河段取水,灌 溉面积 1207 亩。 运行期间下水库下泄 0.036m3/s 的生态流量,下水库各月来水量除补充蒸发、渗漏 损失和下泄流量外,其余多余水量均通过下水库设置的泄洪放空洞和溢洪道泄放至下游。 运行期下水库渗漏水量最终也将回归坝址下游,因此,运行期对下水库坝下游河段水文 情势影响总体较小。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 水温影响评价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电站,工程建成后,水体在上、下库之间不断抽水、泄 放,交换频繁,除蒸发、渗漏损失外,水量损耗较小。一般白天发电放水,晚上抽水蓄 能,这部分水量对应的即为上下水库的调节库容。 为了快速简易地判断水库是否分层及分层强度,我国现行的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普 遍采用两种经验公式方法——α-β 法和密度佛汝德数法。其中 α-β 法又称为库水交换次 数法,其判别指标为: w w c v , v (5.2-1) 其中:w 为年均径流量,v 为水库总库容,wc 为一次入库洪量,α、β 为指数,β 用 -26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于判断洪水对稳定分层型水库水温的影响。当 α≤10 时,为水温稳定分层型;α≥20 时, 为混合型;10<α<20 时,为过渡型。若 β>1,则水库水温为临时混合型;若 β<0.5,则水 库仍为稳定分层型;0.5<β <1,则洪水的影响介于前二者之间。 根据 α-β 法,计算得到上、下水库的 α 值分别为 290.19 和 293.81,据此判断上、下 水库水温结构为混合型,不会产生水库水温分层现象,因此本工程不存在下泄低温水的 情况,与建库前相比,下游河道沿程水温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库区水质影响分析 5.2.2.1 库周污染源分析 根据调查,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库区汇水范围内基本无工业企业、规模化村庄、畜禽 养殖及规模化农业分布。工程位于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库区汇水范围内污染负荷总体 较低。电站运行期水库库区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 5.2.2.2 运行期水质影响预测 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宜选用数学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本项目采 用 MIKE 21 Flow Model FM Ecolab 模块搭建平面二维数学模型预测建库后的库区水质 及水体富营养化情况。 (1) 水质预测数学模型选择及边界 库区水质及富营养化预测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程如下: 水质数学模型 a 水流连续方程: h u v h h ) u h( v 0 t x y x y b (5.2.2-1) x 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 a u u u 2u 2u h h hu hv h E gh E xx xy t x y x x 2 y 2 x 12 gun 2 2 2 v a 2 cos 2hv sin 0 u v 13 h c y 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 -261- (5.2.2-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h a v v v 2v 2v h h hu hv gh E E yx yy 2 2 t x y y x y y 12 gvn 2 2 2 v a 2 sin 2hv sin 0 u v 13 h d 水质模型方程: c c c c c u v (D x ) (D y ) 0 t x y x x y y e (5.2.2-3) (5.2.2-4) 一阶降解方程为: 𝑘∗𝑐 (5.2.2-5) 式中:c 为污染物浓度,mg/L;t 为时间,d;k 为污染物降解系数,1/d。 富营养化模型 a Chl-a 浓度 f(C)=(Gp -Dp)C (5.2.2-6) Gp=μmaxf(T)f(L)f(TP)f(TN) (5.2.2-7) 式中:C 为叶绿素 a 浓度,mg/l;Gp 为浮游植物生长速率,1/s;Dp 为浮游植物死亡 速率,1/s;μmax 为浮游植物最大生长速率,1/s;f(T)、f(L)、f(TP)、f(TN)— —分别为水温、光照、TP、TN 的影响函数。 b 温度影响 F (T)=θT-20 (5.2.2-8) 式中:θ 为温度校正系数,单位 1;T 为水体温度,℃; c 光照影响 f (L)=e -eta·Z (5.2.2-9) 式中:Z 为对应计算点水深,单位 m;eta 为透光率,单位 1/m; d 氮磷对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 f(TP)=TP/(TP+KTP) (5.2.2-10) f(TN)=TN/(TN+KTN) (5.2.2-11) 式中:KTP 为 TP 对藻类生长的限制因数,单位 mg/L; KTN 为 TN 对藻类生长的限制因数,单位 mg/L。 水质预测工况及水质因子选择 -26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库区水质选择 CODMn、NH3-N、TP、TN 等 4 个常规水质因子进行预测分析,富营 养化判别因子选择 Chl-a、TP、TN、CODMn 等 4 个常规水质因子进行预测分析。水库水 质及富营养化选择特枯水年的非汛期最枯月来分析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对比不同工况下 库区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库区二维平面概化 寻乌抽蓄上下水库库区地形及网格划分见图 5.2.2-1,共计 747 个节点,1111 个计算 单位。 上水库 -26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下水库 图 5.2.2-1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库区二维模型概化图 边界条件 水 90%保证率特枯水年最枯月上库月均入库流量为 0.021m3/s,下库月均入库流量 为 0.083m3/s。来流水质指标参考当地常规水质监测数据和本次补充水质监测数据。 模型参数选取 因 本 项 目 尚 未 建 设 ,故 采 用 类 比 分 析 的 方 法 进 行 模 型 参 数 率 定 ,采 用 类 比 分 析 的 方 法 进 行 模 型 参 数 率 定 ,类 比 对 象 为 已 建 成 运 行 的 石 塘 水 库 。石 塘 水 库 位 于 浙 江 省 丽 水 市 云 和 县 ,为 日 调 节 水 库 ,现 状 水 质 达 到《 地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 GB3838-2002) Ⅱ类 标 准 。 坝 址 处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111m 3 /s, 多 年 平 均 年 径 流 量 35.03 亿 m 3 ,电 站 控 制 流 域 面 积 3243km 2 ,电 站 正 常 蓄 水 位 102.5m,死 水 位 101.1m,控 制 运 行 低 水 位 100.6m,总 库 容 8271 万 m 3 ,有 效 库 容 1254 万 m 3 。 -26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 库 周 围 人 口 较 为 分 散 ,植 被 状 况 良 好 ,无 工 业 污 染 ,污 染 源 以 农 村 生 活 污 水 和农业污染为主,排放量少。 因 此 ,在 区 域 气 候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调 节 性 能 、工 程 区 污 染 源 条 件 方 面 石 塘水库与本工程有一定相似性。 石塘水库 CODMn、NH3-N、TN 和 TP 的水质因子降解系数采用石塘水库中心断面 常规监测的水质数据(2021 年 1~6 月)进行率定。石塘水库中心各污染物模拟值与实测 值的比较见图 5.2.2-2。率定结果表明,4 个水质指标的模拟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的变化 过程,模拟的水质浓度过程基本捕捉到了实测值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因此该率定结果可 以用来预测分析评价区域污染因子随水体输移变化过程。对石塘水库水质模型率定的 COD 降解系数为 0.0018d-1、NH3-N 降解系数为 0.0015d-1、TP 降解系数为 0.0012d-1、TN 降解系数为 0.0012d-1。本工程与石塘水库藻类生长环境相近,同时参考石塘水库库区及 现状上、下库所在河道的叶绿素监测结果,将本工程建库以后的藻类最适生长条件下最 大生长速率设为 0.015d-1,最大死亡速率设为 0.001d-1。 CODMn 2.5 2.0 1.5 1.0 0.5 0.0 石塘水库中心——模拟(mg/l) -265- 石塘水库中心——实测(mg/l)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NH3-N 0.10 0.09 0.08 0.07 0.06 0.05 0.04 0.03 0.02 0.01 0.00 石塘水库中心——模拟(mg/l) 石塘水库中心——实测(mg/l) TN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石塘水库中心——模拟(mg/l) 石塘水库中心——实测(mg/l) TP 0.0212 0.0210 0.0208 0.0206 0.0204 0.0202 0.0200 0.0198 0.0196 0.0194 0.0192 0.0190 石塘水库中心——实测(mg/l) -266- 石塘水库中心——模拟(mg/l)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2.2-2 ⑦ 石塘水库中心断面污染物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 水质预测结果 由表 5.2.2-1 可知,在本工程建成后上下水库共 6 个断面在特枯年最枯月水质总体 较好,CODMn、氨氮、TP、TN 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 水质标准。正常运行期间水体在上下库间循环往复,导致上下库的水质浓度慢慢趋于一 致,上水库与下水库 CODMn 的最大差值约为 0.088mg/L,氨氮的最大差值约为 0.0080mg/L,TP 的最大差值约为 0.0049mg/L。但是,TN 的最大差值约为 0.50mg/L,这 是因为上下水库来水水质 TN 差别较大。水库水质主要受库区水域范围内直接入流的污 染物浓度影响,工程建成后上、下水库库区污染源汇入量较少,与工程前相比无明显新 增的汇入污染源,因此建库后水质与现状相比,基本维持不变。 由表 5.2.2-2 可知,与工程前相比,工程建设后上库库内坝前水质 CODMn 浓度的变 化量为 0.09mg/L,氨氮和 TP 的浓度基本无变化,TN 浓度的变化量为 0.19mg/L;工程 建设后下库库内坝前水质 CODMn、氨氮、TP 和 TN 的浓度的变化量分别为-0.03mg/L、 -0.007mg/L、0mg/L 和 0.020。 上下水库典型断面特枯年最枯月水质预测结果一览表 表 5.2.2-3 CODMn 氨氮 TP TN 库首 1.66 0.036 0.017 0.44 库中 1.64 0.037 0.017 0.44 左支 1.63 0.036 0.014 0.72 特枯年 库尾 中支 1.65 0.036 0.017 0.48 最枯月 右支 1.64 0.036 0.015 0.68 库首 1.64 0.037 0.017 0.43 库中 1.64 0.036 0.017 0.43 库尾 1.62 0.038 0.017 0.35 水质标准(II 类) 6 1.0 0.05 1.0 工况 位置 上库 下库 工程建设前后水质变化结果一览表 -26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2.2-4 单位:mg/L CODMn 氨氮 TP TN 建库前 1.57 0.038 0.023 0.25 建库后 1.66 0.037 0.017 0.44 变化值 0.09 -0.001 -0.006 0.19 建库前 1.67 0.043 0.017 0.41 建库后 1.64 0.036 0.017 0.43 变化值 -0.03 -0.007 0 0.02 工况 上库坝址 下库坝址 (3) 库区富营养化预测 研究表明,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不仅需要充足的营养盐,还需要合适的水文和气象条 件,三者缺一不可。由于藻类一般无固氮能力,因此水体中高含量的 N 和 P 在富营养化 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从国内外研究来看,温度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因 素。在相对稳定藻类种群条件下,总磷、总氮、温度、光照等将成为制约富营养化发生 的主要因素。本次评价模型基于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中 的理论公式,对上下水库建成后库区的 Chl-a 浓度进行了模拟。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 号),采用综合营养 状态指数法进行湖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指标包括:Chla、TP、TN、SD、CODMn。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m TLI ( ) W j TLI ( j ) j 1 (5.2.2-12) 式中:TLI(∑)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Wj 为第 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为第 j 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 Chla 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rij 及 rij2 见表 5.2.2-5。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叶绿素 a 的相关关系 rij、rij2 及权重 Wj 表 5.2.2-5 参数 chla TP TN SD CODMn rij 1 0.84 0.82 -0.83 0.83 rij2 1 0.7056 0.6724 0.6889 0.6889 -26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Wj 0.2663 0.1879 0.1790 0.1834 0.1834 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TLI (Chl-a)=10(2.5+1.086lnchl) TLI (TP)=10(9.436+1.624lnTP) TLI (TN)=10(5.453+1.694lnTN) TLI (SD)=10(5.118-1.94lnSD) TLI (CODMn)=10(0.109+2.661lnCODMn) (5.2.2-13) (5.2.2-14) (5.2.2-15) (5.2.2-16) (5.2.2-17) 式中:Chl-a 单位为 mg/m3,其他指标单位均为 mg/L。 采用 0~100 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见表 5.2.2-6。在 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分级表 表 5.2.2-6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营养状态分级 TLI(∑)<30 贫营养 30 ≤TLI(∑)≤50 中营养 TLI(∑)> 50 富营养 50 70 重度富营养 根据预测结果,见表 5.2.2-5、图 5.2.2-6,上下水库 6 个断面在本工程建成后 Chl-a 浓度在特枯年最枯月均处于较低水平,上库 Chl-a 平均浓度为 0.0021mg/L,下库 Chl-a 平均浓度为 0.0021mg/L。上下库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29.88 和 29.99,水库营养 状态均为贫营养,发生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较小,这与上下库水体交换频繁,局部水 动力条件较好,水体流速和混合程度得到增加,不容易滋生藻类有一定关系。 上下水库典型断面污染物浓度和富营养化结果一览表 表 5.2.2-7 工况 单位:mg/L;富营养化指数无量纲 位置 上库 特枯年最枯月 下库 Chl-a 运行期富营养化指数 营养状态分级 0.0021 29.98 贫营养 0.0021 29.96 贫营养 0.0020 30.75 中营养 0.0020 29.81 贫营养 -26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0.0021 29.84 贫营养 0.0020 29.04 贫营养 5.2.2.3 蓄水初期水质影响分析 为分析蓄水期库区水质的影响,本次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类比对象为已建成投产 的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岭脚村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 A 类比对象合理性分析 根据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类比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 建设地点环境质量现状相似; ② 工程区库盆土壤性状相似; ③ 调节性能相同或类似; ④ 工程区污染源条件类似; ⑤ 工程区地形条件类似或接近。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电站装机容量为 1200MW,上水库正 常蓄水位 396.21m,死水位 376.00m,总库容 1146.8 万 m3,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6.7km2; 下水库正常蓄水位 141.17m,死水位 110m,总库容 1283.6 万 m3,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21.4km2,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约 0.14m3/s(扣除截入上水库的流量)。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前上、下水库库周,上水库引水区及整个流域内均无工矿企 业,无工业污染源。下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内居民较少,主要集中在百丈村。工程建设后, 集水区内无新建工矿企业,下库区百丈村已外迁安置,上游仅有琼台仙谷等旅游景点少 量污废水产生。上水库流域内约有居民 2500 人,居住较分散,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 耕地面积和氮、磷流失量变化不大。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所在区污染源状况与本工程基本 相同。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与本工程的可比性分析情况见表 5.2.2-8。 抽水蓄能电站可比性分析表 表 5.2.2-8 类比工程 本工程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地理位置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 装机容量(MW) 1200(4×300) 1200(4×300) 调节性能 日调节 日调节 类比内容 -27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类比工程 本工程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上/下库总库容(万 m3) 1146.8/1283.6 1553/1634 上/下库水库蓄水位(m) 396.21/141.17 876/474 上/下库集水面积(km2) 6.7/141.17 3.07/11.8 上/下库坝址处年径流量(万 m3) 441.5/5392.7 293/1130 主要为针叶林、常绿阔叶 以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及落叶阔叶林 为主 类比内容 区域主要植被 林、灌丛,以针叶林和针 阔混交林为主 B 类比监测 桐柏抽蓄于 2001 年 12 月开工建设,2002 年 9 月 10 日实现下水库截流;2003 年 7 月 6 日主副厂房工作面移交机电安装;2005 年 5 月 10 日上水库开始蓄水,5 月 12 日下 水库开始蓄水;2005 年 7 月顺利完成 1#输水系统充排水试验,2006 年 7 月完成 2#输 水系统充排水试验;1#~4#机组分别于 2006 年 5 月 25 日、10 月 26 日、12 月 5 日、12 月 27 日投入发电试运行。 为了解桐柏抽蓄蓄水期间库区水质的变化情况,利用桐柏抽蓄下水库坝前断面施工 期和蓄水初期(2005 年 5 月蓄水~12 月)持续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线性插值评分法(Linear Interpolation Scoring Method,即 SCO 法)对桐柏抽蓄 下水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营养状态评价方法为: (1)采用线性插值法将水质项目浓度值转换为赋分值(百分制)。 (2)将多个评价项目的赋分值取平均值,计算营养状态指数。 (3)参照表 5.2.2-9,根据营养状态指数查表确定营养状态分级。 营养状态等级判别方法:0≤指数≤20,贫营养;20<指数≤50,中营养;50<指数≤60, 轻度富营养;60<指数≤80,中度富营养;80<指数≤100,重度富营养。 湖库营养状态评分与分级标准 表 5.2.2-9 污染物营养状况 单位:mg/L 指数 TP TN CODMn 10 0.001 0.02 0.15 20 0.004 0.05 0.4 贫营养 -27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重度富营养 30 0.01 0.1 1 40 0.025 0.3 2 50 0.05 0.5 4 60 0.1 1 8 70 0.2 2 10 80 0.6 6 25 90 0.9 9 40 100 1.3 16 60 由表 5.2.2-9 可知,桐柏抽蓄工程施工期及蓄水期下水库坝址处水质除总氮和粪大 肠菌群外,其余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总体水质较好。蓄水之后总氮和粪大肠菌群超标主要是因为蓄水前这两项指标本底浓度 较高。与施工期相比,蓄水末期水体的溶解氧浓度轻微下降,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 略微上升,浊度显著增加,其余水质指标蓄水前后无明显变化规律。计算得出,蓄水初 期桐柏抽蓄下水库指数为 54,呈中营养状态。总的来讲,蓄水后个别水质指标会略微变 差,水质会出现轻微地恶化,可能和蓄水引起的土壤污染物释放有一定关系。 -27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桐柏抽蓄下水库坝前断面施工期和蓄水初期水质监测结果对比表 表 5.2.2-9 施工期 项 目 单位 水温 ℃ pH 值 蓄水期 GB3838-2002 Ⅱ类标准 2003.12 2004.4 2004.07 2004.11 2005.05 2005.11 9.9 14.3 28 14 18.5 22 6.99 6.86 7.04 7.97 6.78 6.7 6~9 总悬浮物 mg/l 8 12 15 11 6 21 / 硬度 mg/l 36.9 34 32.5 24.5 14.5 22.8 / 溶解氧 mg/l 10.1 10.3 7.8 10.2 9.4 6.9 ≥6 高锰酸盐指数 mg/l 1.29 1.55 2.42 1.93 3.03 ≤4 BOD5 mg/l <2 2.13 <2 <2 <2 <2 ≤3 氨氮 mg/l 0.135 0.18 0.103 <0.05 0.214 0.236 ≤0.5 挥发酚 μg/l <2 <2 <2 <2 <2 <2 ≤2 氰化物 μg/l <4 <4 <4 <4 <4 <4 ≤50 总汞 μg/l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7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桐柏抽蓄下水库坝前断面施工期和蓄水初期水质监测结果对比表 续表 5.2.2-9 施工期 项 目 单位 总铅 蓄水期 GB3838-2002 2003.12 2004.4 2004.07 2004.11 2005.05 2005.11 Ⅱ类标准 μg/l <10 <10 <10 <10 <10 <10 ≤10 总镉 μg/l <1 <1 <1 <1 <1 <1 ≤5 总砷 μg/l <7 <7 <7 <7 <7 <7 ≤50 六价铬 μg/l 6 6 6 <4 6 4 ≤50 石油类 mg/l 0.02 0.03 0.02 / 0.03 <0.02 ≤0.05 浊度 ntu 1.31 7.95 2.7 / 7.95 20.5 / 电导率 ms/m 7.4 8.3 8.3 6.5 8.3 5.5 / 总氮 mg/l 1.715 1.88 / / 1.88 0.78 ≤0.5(湖,库) 总磷 mg/l <0.01 0.047 0.012 <0.01 0.047 0.014 细菌总数 个/ml 190 1800 / / 1800 / / 粪大肠菌群 个/l 9200 3600 / / 3600 / 2000 氟化物 mg/l 0.21 0.21 0.21 0.16 0.21 0.16 ≤1.0 注:加粗斜体表示超标。 -274- ≤0.1 (湖、库 0.02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C 影响分析 由于本工程周边环境、工程规模与桐柏抽蓄有一定相似性,水污染源情况基本与桐 柏抽蓄类似,且本工程施工期砂石料废水、混凝土废水等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回用,生活 污水经处理后回用,因此,本工程建设对所在水域影响预计与桐柏抽蓄接近。根据桐柏 抽蓄工程施工期及蓄水期间水质监测成果可知,工程蓄水期间水质可能会略微变差,富 营 养 化 程 度 变 高 ,但总体影响有限,预计本工程蓄水后上、下水库库区水质与现状水 质类别保持一致。 坝下河段水质影响分析 (1) 上水库坝下河段 工程建成蓄水初期,上水库坝址处下泄水量仅为下泄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所 需要的水量,下泄水量较天然时段有所减小,坝下河道的纳污能力有所减小。根据 5.2.2.3 节分析,蓄水初期库区富营养化程度变高,下泄水 TN、TP、CODMn 等指标偏高。蓄水 初期水质可能略有下降,但随着蓄水结束,预计下游河道能很快恢复现状水质。正常运 行后,库区水动力条件较好,上下库坝址处水质趋于一致,受下库水质影响,上库 TN 指标升高,但幅度不大,不影响水质变化且坝址以上来水除补充库区蒸发渗漏损失后均 下泄,可认为工程建成后对坝下河道的水质影响总体较小。 (2) 下水库坝下河段 工程建成蓄水初期,下水库坝址处下泄水量仅为下泄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所 需要的水量,下泄水量较天然时段有所减小,坝下河道的纳污能力有所减小。根据 5.2.2.3 节分析,蓄水初期库区富营养化程度变高,下泄水 TN、TP、CODMn 等指标偏高。蓄水 初期水质可能略有下降,但随着蓄水结束,预计下游河道能很快恢复现状水质。正常运 行后,库区水动力条件较好,上下库坝址处水质趋于一致,坝址以上来水除补充库区蒸 发渗漏损失后均下泄,可认为工程建成后对坝下河道的水质影响总体较小。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1) 正常施工厂区污废水影响 本工程施工污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等。本工程上下水库所在的龙 图河参照下游寻乌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施工期 各类污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或场地绿化和洒水降尘: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经处理后 -27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回用于生产;混凝土冲洗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系统本身;地下洞室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 工程施工;机修废水经处理回用于场地洒水。上、下库承包商营地、业主营地生活污水 经地埋式成套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20)相应标准后部分回用于场地洒水或绿化。为减少施工期环境影响, 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经妥善处理后,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2) 其他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 工程建设期间,由于水库施工区土石方开挖作业面较多,降雨,尤其在暴雨季节对 各作业面冲刷淋滤产生的水土流失可能对周边水体造成一定影响。上水库位于寻乌县三 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下水库位于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局部区域水体因 作业面冲刷产生的悬浮物会增加,在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对下游龙图河水质影 响较小。 (3) 事故排放 根据对施工期各类退水情况的分析,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量最大。本工程上下 库砂石加工系统分别位于上库库尾右岸和下库库中右岸。根据施工规划,上下库砂石加 工系统高峰废水产生量分别为 4280 m3/d 和 4895m3/d,即 305.71 m3/h 和 349.64m3/h。砂 石加工和混凝土系统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SS,若发生事故,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排放至 坑口坑沟,将对其水质产生极大不利影响。 本处主要对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量事故排放情况下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时综合考 虑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下游河道的污染情况。 A 预测因子 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 SS,因此预测因子为 SS。 B 预测工况 预测工况为砂石料冲洗废水未经处理的工况。 C 预测模式 采用河流完全稀释混合模式,公式如下: c c p Q p ch Qh Q p Qh 式中:c——完全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mg/L; cp——废水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27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ch——河水污染物浓度,mg/L; Qh——河水流量,m3/s。 D 预测参数 上水库 90%保证率最枯月均流量为 0.021m3/s,SS 浓度根据现状监测的平均值为 7mg/L;上水库 90%保证率最枯月均流量为 0.083m3/s,SS 浓度根据现状监测的平均值 为 7mg/ 上下库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产生量分别为 305.71 m3/h 和 349.64m3/h,废水中 SS 浓 度在 30000mg/L 左右,最高可达 50000mg/L。 E 预测结果及评价 施工期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事故排放预测结果见表 5.2.4-1 和表 5.2.4-2。砂石 料冲洗废水在未做任何处理下事故排放,将造成水体 SS 浓度较大幅度提高,对下游水 质产生较大影响,上下库下游支流 SS 浓度分别增加约 4010 倍和 2073 倍;废水经过处 理后发生事故排放,对受纳水体影响大幅降低,SS 浓度分别增加 72.17mg/L 和 46.88mg/L, 增幅约 721%和 360%,增加量明显减少,但是对河流仍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上下库 下游支流流量较小,河流纳污能力较低导致。因此,施工期必须对砂石料冲洗废水进行 处理回用,并防止事故排放的发生,以减少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施工期上库砂石料系统事故排放至下游支流污染物浓度计算结果 表 5.2.4-1 事故排放工况 未处理 处理后 95%保证率最枯月均流量(m3/s) 0.021 水体本底浓度(mg/L) 7 废水水量(m3/s) 0.085 废水浓度(mg/L) 50000 100 混合时浓度(mg/L) 40096.32 82.17 施工期下库砂石料系统事故排放至下游支流污染物浓度计算结果 表 5.2.4-2 事故排放工况 未处理 95%保证率最枯月均流量(m3/s) 处理后 0.083 -27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体本底浓度(mg/L) 7 废水水量(m3/s) 0.097 废水浓度(mg/L) 50000 100 混合时浓度(mg/L) 26950.44 59.88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 地下水水质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水污染来源主要包括施工期砂石料系统废水、混凝土生产系统冲洗 废水、机械和汽车维修保养废水、地下洞室施工排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工程施工 期对各类污废水进行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施工污废水不会进入地下水补给区,工 程施工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较小。 工程运行期间产生的污废水量主要为运行管理人员生活污水和电站厂房检修含油 废水,产生量很小,其中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电站场区绿化或地面洒水;电站检修 油污水经收集通过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回用。 根据地表水预测结果,工程运行期间,库区水质类别不会发生改变,即工程运行不 会对库区水体水质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工程运行期间场区地下水水质也不会受到显著 影响。 地下水水位影响 本工程对地下水影响主要为工程施工期间可能造成地下水水位发生变化,主要为输 水发电系统(输水发电系统和地下厂房)、上下水库等工程。 5.3.2.1 输水发电系统 (1) 输水发电系统和地下厂房布置方案 输水发电系统 输水系统主要建筑物由上库进/出水口、引水隧洞、引水调压室、引水斜井、引水下 平洞、引水钢岔管、高压钢支管、尾水支管、尾水岔管、尾水隧洞、下库进/出水口等组 成。输水系统总长约 3611.93m(沿 4#机),其中引水系统全长约 2400.55m,尾水系统 全长约 1211.38m,电站距高比为 8.61。 地下厂房 地下厂房位于输水系统的中段,机组中心距上、下水库进/出水口水平距离分别为 -27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3.4m 和 1228.5m,轴线方向为 N54°W,厂房所处位置山体雄厚,地下厂房上覆岩体 厚约 274~347m。引水隧洞经过岔管分岔后以单机单管方式与厂房纵轴线成 70°角进入厂 房,厂房内安装 4 台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组。地下厂房洞室群由主副 厂房洞、主变洞、尾闸洞、母线洞、出线洞、进厂交通洞、通风兼安全洞、排水廊道等 洞室组成,主副厂房洞、主变洞、尾闸洞三大洞室采用平行布置的方式。围岩初步分类 为Ⅲ、Ⅱ类,局部断层破碎带为Ⅳ~V 类,以基本稳定为主,部分稳定性差,少量不稳定, 需及时采取喷锚处理,修建地下厂房及其它地下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主副厂房 洞开挖尺寸为 183×25.5×55.4m(长×宽×高),发电机层高程为 396.50m,机组安装高程 为 380.00m。主变洞开挖尺寸为 186×20×23m(长×宽×高),底板高程为 396.50m。厂房 与主变洞间设 4 条母线洞、1 条主变交通洞和 1 条交通电缆洞。尾闸洞开挖尺寸为 147×8×20.6m(长×宽×高)。 (2) 地下水影响预测评价 ① 上水库进/出水口及闸门井 上水库进/出水口位于水库近坝左岸,山体坡度较缓,约 15~25°,地表植被较发育, 主要为杉木、松木、灌木及杂草。进/出水口山坡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砂质黏土,断层 不发育,节理中等发育~发育,以中陡倾角为主,未发现大规模的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 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 边坡开挖后最大坡高约 57m,正面开挖边坡走向为 N53°E,未发现大的不利结构面 及组合块体。闸门井以上开挖边坡最大坡高约 27m,边坡上部为覆盖层~全风化的土质 边坡,边坡稳定性较差,中下部为强~弱风化上段的岩质边坡,基本稳定,局部稳定性 差,需采取相应工程处理措施。闸门井以下开挖边坡坡高约 30m,边坡上部为薄层的强 风化岩体,以下为弱风化下段岩体为主,开挖边坡总体基本稳定,需要及时支护处理。 左右两侧开挖边坡中上部为覆盖层、全风化,边坡稳定性较差,需采取工程支护处理措 施;下部岩体为强~弱风化,地质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节理陡倾角为主,缓倾角节理 发育少,开挖边坡整体稳定。 上水库进/出水口进洞口为弱风化下段~微风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属坚硬岩,断层、 挤压破碎带等构造不发育,节理裂隙以陡倾角为主,岩体以较完整为主,局部完整性差、 完整,由于上覆岩体厚度较薄,初步围岩分类以Ⅲ类,具备进洞条件。 -27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闸门井平台设计高程 883.0m,井深约 50m。地表覆盖层厚约 0.5~2.0m,下伏基岩岩 性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全风化层厚约 6.6~12.9m,强风化层厚度约 0.3~2.7m,弱风化 上段厚度约 1.0~7.0m,以下为弱风化下段岩体。闸门井井口至井深 4.5m 左右位于强风 化层中,稳定性差;井深 4.5~8.4m 位于弱风化上段中,岩体较破碎为主,属Ⅳ类围岩, 稳定性差,需加强支护处理,井深 8.4m 以下为弱风化下段~微风化岩体,围岩初步分类 为Ⅲ类,开挖后井壁整体稳定,局部可能发生小的掉块,岩体成井条件好。闸门井基本 位于地下水位线之下,岩体为弱~微透水性,施工期间沿节理有渗滴水或线状水流现象, 需采取抽(排)水措施。 ② 引水上平洞及引水调压室 上平洞轴线方向为 S37°E→S30°E→S16°W,开挖洞径 8.6m,洞段上覆岩体厚度 45~220m,地表无大型深切冲沟等显著负地形发育。围岩岩性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岩 体以微风化~新鲜为主,断层、裂隙密集带等构造不发育,节理以缓倾角节理、裂隙发育 为主,陡倾角节理发育少,裂隙面多闭合,中等延伸性,洞室围岩整体较完整~完整,初 步围岩分类以Ⅲ类为主,围岩基本稳定,成洞条件较好。上平洞洞身段围岩整体均为微 透水岩层,岩体抗渗性较好,地下水位及相对隔水层顶板埋藏较浅,地下水对洞壁稳定 性影响较小,推测平洞开挖时沿节理面有渗滴水,局部断层破碎带可能富水、产生涌水 现象。 引水调压室位于上平洞尾部附近,顶部高程 912m,底部高程约 787m,大井直径 12.6m,小井直径 5.8m。地表覆盖层薄,约 0.5~1.0m,山顶局部全~强风化基岩出露,基 岩岩性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井顶开挖边坡最大坡高约 38m,边坡上部为全~强风化岩 体,稳定性较差,需采取工程处理措施,边坡下部为弱风化岩体为主,基本稳定。井身 段均位于弱风化~微风化岩体中,岩体以较完整为主,井壁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初 步围岩分类以Ⅲ类为主,围岩基本稳定,局部稳定性差,做好抽排水措施,成井条件较 好。 ③ 引水斜井 上斜井和中平洞轴线方向 S16°W,开挖洞径 8.2m,井(洞)身所处山体上覆岩体厚 度:上斜井 90~364m,地表山体雄厚,无大型深切冲沟负地形发育,沿线覆盖层浅薄, 一般 1~3m,山顶处为全~强风化基岩出露,斜井中上部基岩岩性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 -28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下部岩性为角砾凝灰岩,均属坚硬岩。断层 F1 与引水斜井下部呈较大角度相交,F1 带 宽 2.5~5.0m,为Ⅱ级结构面,断层带由块状岩、碎块岩、角砾岩组成,两侧影响带宽约 20~30m,同产状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完整性差,呈强风化。沿线裂隙密集带不发育, 节理以陡倾角节理、裂隙发育为主,裂隙面多闭合,中等延伸性。引水斜井深埋于微风 化~新鲜岩体内,岩体以较完整~完整为主,除受断层 F1 影响的洞段外,井壁围岩工程 地质条件较好,初步围岩分类以Ⅲ、Ⅱ类为主,围岩基本稳定,局部稳定性差,断层 F1 及其影响带为Ⅴ类围岩,稳定性差~不稳定,成洞条件差,需特别重视支护处理。井身地 下水头较高,地下水位及相对隔水层顶板埋藏较浅,岩体透水性微弱,地下水对洞壁稳 定性影响较小,预测施工时井内以渗滴水为主,仅局部断层破碎带可能富水、产生涌水 现象,需做好排水措施。 根据地应力测试成果及与深度的关系,引水斜井段的最大水平主应力 SH 约 3.43~ 11.9MPa,应力方向 N73ºE~N85ºE,最小水平主应力 Sh 约 2.78~8.8MPa,属中等偏低应 力区。 ④ 下平洞及岔管 下平洞及岔管轴线方向 S16°W,上覆岩体厚度 320~380m,地表发育一条北东向冲 沟—过路坑沟,冲沟切割较浅,延伸较长。洞身围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岩 体以微风化~新鲜为主,属坚硬岩。节理以中陡倾角为主,多闭合,洞室围岩整体较完 整,初步围岩分类以Ⅲ、Ⅱ类为主,围岩基本稳定,成洞条件较好。推测地下水活动总 体较弱,初判不会形成大的涌水,受区域断层 F1 影响,局部洞段裂隙可能富水、产生 涌水现象,需做好排水措施。 根据地应力测试成果及与深度的关系,下平洞及引水岔管段的最大水平主应力 SH 约 9.92~12.68MPa,应力方向为 N73ºE~N85ºE,最小水平主应力 Sh 约 7.36~9.34MPa, 属中等偏低应力区。 ⑤ 尾水隧洞及尾水调压室 尾水洞轴线方向为 S22°W,上覆岩体厚度 40~430m,尾水洞揭露岩性为流纹质晶屑 熔结凝灰岩为主、尾水洞尾部岩性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岩体以微风化~新鲜为主,靠 下库进/出水口附近为强~弱风化。尾水洞段发育 F2、f24、f31、f37、F38 共 5 条断层, 其中,F2 和 F38 规模较大,F2 宽 1.6~2.1m,压扭性,带内充填碎块岩、碎粉岩、10-25cm -28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角砾岩,属Ⅱ级结构面;F38 宽 1.0~1.5m,张性,带内充填块状岩、碎块岩、碎粉岩,岩 体破碎呈全~强风化状,沿断层面股状流水,属Ⅱ级结构面。f31、f37,规模较小,属Ⅲ 级结构面,4 条断层均为中陡倾角,与尾水洞室成较大角度相交。沿线节理以中陡倾角 为主,面多呈闭合,少量微张,中等延伸性。洞室围岩整体以较完整为主,局部完整、 完整性差,以Ⅲ类围岩为主,洞室稳定性较好,成洞条件较好,断层及其影响带围岩破 碎~较破碎,属Ⅳ~Ⅴ类围岩,局部稳定性差~不稳定洞段,需加强工程支护处理措施。 尾水洞段围岩整体均为微、弱透水岩层,地下水位及相对隔水层顶板埋藏较浅,地下水 活动总体较弱,预测施工时井(洞)内以渗滴水为主,需做好排水措施。 尾水调压室:位于尾水岔管后,上覆岩体厚度大,约为 230~270m,洞身围岩为新 鲜岩石,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裂隙密集带、挤压破碎带等构造不发育,节理 以中陡倾角为主,多闭合,洞室岩体以较完整~完整为主,初步围岩分类以Ⅲ类为主, 围岩基本稳定,成洞条件较好,局部需适当工程支护处理措施。推测地下水活动总体较 弱,初判不会形成大的涌水,局部沿节理面或破碎带有渗滴水现象。 ⑥ 下水库进/出水口及闸门井 下水库进/出水口地面高程 446.0~530.0m,山体坡度约 35°,地表植被较发育,主要 为杉木、松木、灌木及杂草,右侧发育一条冲沟,沟内季节性流水沟。 上游开挖边坡上部为较薄的覆盖层~全风化的土质边坡,边坡稳定性较差,中下部 为强~弱风化上段的岩质边坡,岩体较破碎,根据分析,正面未发现大的不利结构面及 组合块体,但两侧边坡会有不利结构面组合,开挖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稳定性差。 下游两侧开挖边坡为崩坡积层的土质边坡,易受水流冲蚀的影响,稳定性差。 下水库进/出水口进洞口为弱风化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属坚硬岩,发育 f32、f35 断层,规模较小,属Ⅲ级结构面,节理裂隙以陡倾角为主,岩体以完整性差~较完整为 主,局部较破碎,初步围岩分类以Ⅲ类为主,局部Ⅳ类。 尾水闸门井平台设计高程 479m,井深约 49m。基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 发育 f35 断层,规模较小,属Ⅲ级结构面,井身段均位于弱风化岩体中,围岩以完整性 差~较完整为主,局部较破碎,井壁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初步围岩分类以Ⅲ类为主, 整体基本稳定,局部稳定性差。闸门井基本位于地下水位线之下,岩体为弱~微透水性, 施工期间沿节理有渗滴水或线状水流现象,需采取抽(排)水措施。 -28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⑦ 地下厂房洞室群 地下厂房位于输水系统中部,所处山体较雄厚,地面高程在 694~767m 左右,上覆 岩体厚约 274~347m ,地表发育一条北东向的过路坑沟,沟内常年流水,延伸较长,切 割侵蚀深度较浅,对地下厂房部位影响小,地下厂房地形条件好。地下厂房围岩主要为 微风化~新鲜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144.17MPa,属 坚硬岩。厂房顶、底板深度范围内岩体以微风化~新鲜岩石为主,岩体的 RQD 值为 43%~94%,平均 RQD 值为 76.9%,地下厂房围岩以较完整为主,部分完整、完整性差, 少量较破碎。岩体试验段透水率 q 值相对均较小在 0.08~1.81Lu 之间,平均值为 0.66Lu, 说明岩体以弱~微透水为主。地下厂房埋深 274~347m m,根据地应力测试成果与深度的 关系公式计算得知地下厂房深度范围处的最大水平主应力 SH =7.94~11.3MPa,最小水平 主应力 Sh =5.94~8.35MPa,属中等~低应力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 N73ºE~N85ºE, 与厂房轴线交角 41º~53º。初步分析围岩以Ⅲ、Ⅱ为主,局部断层破碎带为Ⅳ~V 类,以 基本稳定为主,局部稳定性差,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支护处理措施,地下厂房工程地质条 件较好。地下厂房段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围岩整体以微透水为主,地下水活动总体较弱, 预测施工时厂房内以渗滴水为主。 为了减小工程运行期间隧洞的内水外渗、地下水的渗入量,工程上将对隧洞围岩采 取衬砌措施,必要时对地下厂房出水断层、节理裂隙带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以阻止运行 期间地下水向地下厂房的渗入,因此,本工程建设基本不会改变输水线路原有的水文地 质条件。 5.3.2.2 上水库 (1) 水库区 上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天然库盆为较开阔的沟源谷 地,库周山体雄厚,库内小山包较多;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3.07km2;库底主沟常年流水, 为龙图河源头,库内冲沟较发育,沟内季节性流水,上水库为沟谷型水库,坝址左岸山 顶高程 1162m,坝址右岸山顶高程 923m,坝址左岸山坡坡度一般 25~35°,局部稍缓约 15~25°,坝址右岸山坡坡度一般 35~40°;上库东库岸山脊高程 1030~1160m,西库岸、 北库岸山脊高程为 906~1067m,库岸山坡坡度 25~40°为主,局部 15~25°,库周无低于 设计正常蓄水位的低矮垭口,地形封闭条件好。 -28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库建成蓄水后,随水库水位的升高,山体地下水位线将由陡变缓,水力坡度将变 小,库岸一定范围内地下水位将升高,最终形成以库水位为基准新的地下水排泄基准面。 局部地下水位的上升对库岸稳定影响不大,无水库浸没问题。 (2) 坝址区 上水库坝址位于库区南侧龙图河上,坝址区沟谷呈“V”型,正常蓄水位处沟谷宽 度约 460m,坝址两岸山体雄厚,左岸山顶高程约 922m,右岸山顶高程 1162m,左岸山 体坡度约一般 25~35°,近沟底稍陡约 30~40°,左坝头附近坡度较缓;坝址右岸山体坡度 约 35~40°,坝址沟底高程 772~798m,宽 11~15m,龙图河常年流水,坝址区沟底纵坡降 缓,约 3~5°,沟底左右岸多处为弱风化基岩出露。趾板附近左右岸各发育一条冲沟,左 岸为茶头壁下沟,右岸为窑斗背坑沟,长度分别为 460m、290m,冲沟均切割较浅,沟 内季节性流水,均在库底汇入龙图河,坝址区植被发育,多为杉树、松树。 坝址两岸山坡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砂质粘土,厚度 1.2~4.8m,基岩岩性为安山质 晶屑凝灰岩(J3ch1b-3),坝址右岸山顶一带基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J3ch1b1)。坝址区岩体风化总体较浅,左岸全风化下限埋深一般 4.6~8.3m,厚度一般 1.3~7.1m, 局部无全风化层,左岸 ZKS10 处凹沟局部全风化埋深较深达 20m,厚 18.2m;左岸强风 化下限埋深为 4.8~15.7m,厚 1.1~8.1m,局部无强风化层,左岸 ZKS4 山包处局部强风 化埋深较深达 21.8m,厚 17.2m;左岸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23.6~36.2m,厚 4.9~18.8m。 右岸全风化下限埋深 0~2.9m,厚 0~2.1m,局部无全风化层,右岸 ZKS13 处山脊局部全 风化埋深较深达 14.2m,厚 11.2m;右岸强风化下限埋深 7.2~8.3m,厚 4.8~6.5m,ZKS13 处山脊局部强风化埋深较深达 18.1m,厚 3.9m;右岸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14.4~29.8m, 厚 6.7~11.7m。沟底一般无全风化层,局部厚 1.0~3.0m,强风化下限埋深 6.3~7.3m,厚 2.1~4.4m,沟底左岸局部弱风化基岩出露,沟底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7.5~15.9m,厚 4.3~9.6m。 坝址区构造较简单,据地面地质测绘、钻孔和物探资料,断层揭露有 f10、f11、f12、 f13 和 f14 共 5 条断层,断层规模较小。上水库(坝)区植被发育,覆盖层广泛分布,物 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上水库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局部岩体存在蚀变现象,未 发现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岩体卸荷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岸坡整体稳定。 采取相关措施后,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的各个过程 -28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5.3.2.3 下水库 (1) 水库区 下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天然库盆为山间较为平坦开阔的 谷地,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11.8km2(含上水库);库底主河沟内常年流水,与上水库同 为龙图河水系,下水库库内浅蚀小沟较发育,沟内季节性流水。下水库坝址左岸山顶高 程 516m,坝址右岸山顶高程 520m,左岸山坡坡度 35~40°,右岸山坡坡度一般 40~50°; 坝址右岸山脊较单薄;库周山脊高程均在 480m 以上,库周山坡坡度 30~45°为主,西 库岸存在 3 处单薄垭口;下库地形封闭条件一般。 (2) 坝址区 下水库大坝位于库区南侧龙图河溪流上,坝址区沟谷呈“U”型,正常蓄水位处沟 谷宽度约 340m,两岸山体较宽厚。坝址左岸山脊呈北东向延伸,山顶高程 596m,正常 蓄水位高程山脊宽度约 206m,左岸山体坡度约 25~35°,局部稍陡约 35~40°。坝址右岸 山顶高程 522m,正常蓄水位高程山脊宽度约 150m,右岸山体坡度约 30~45°,坝址沟底 宽缓,沟谷宽约 215m,坝址区库底高程 422~426m。坝址区植被发育,右岸公路边坡局 部弱风化基岩出露。 坝址两岸山坡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砂质粘土,厚度一般为 2.2~4.6m,坝址右岸下 游边坡覆盖层较厚达 12.8m。坝址区河床覆盖层为冲洪积混合土卵(碎)石,厚度一般 在 4.1~11.8m,基岩岩性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坝址左岸全风化下限埋深 5.3~17.70m, 厚 3.1~15.3m;强风化下限埋深为 18.1~27.9m,厚 8.7~12.8m,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34.5~42.25m,厚 2.3~21.0m。右岸全风化下限埋深 2.9~17.3m,厚 1.4~12.9m,强风化下 限埋深 5.2~36.0m,厚约 5.2~32.1m,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21.6~55.9m,厚 2.6~22.5m。 坝址区河床全风化下限埋深 4.8~17.50m,全风化厚 0.8~13.4m,局部没有全风化;强风 化下限埋深 8.9~28.8m,厚 0.5~12.8m,弱风化上段下限埋深为 10.7~31.4m,厚 0.5~6.3m。 坝址区构造较简单,据地面地质测绘、钻孔和物探资料,断层揭露有 f5、f20、f21、 f28 断层,断层规模较小,为Ⅲ级结构面,其中 f20、为缓倾角,倾角 20~25°,倾向库 内;坝址区的节理裂隙主要发育方向有 4 组,分别为①N25~35°E/NW∠40~50°、② N25~35°E/SE∠80~90°、③N40~50°W/NE∠40~50°、④N70~80°W/NE∠60~80°,以中倾 -28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角为主,部分陡倾角、缓倾角。裂隙面多呈微张或闭合状。下水库北库岸进出水口山坡 坡脚,发育一片第四系崩坡积体,其它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未发现大的滑坡、崩 塌、泥石流等现象,自然边坡整体基本稳定。 采取相关措施后,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工程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的各个过程 中,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周边环境影响 5.3.3.1 地下水位变化对取用水的影响 根据调查,本工程地下水影响范围内无集中利用地下水要求,工程施工期间造成局 部地下水位变化不会对周边取用水产生影响。 5.3.3.2 对泉水的影响 经调查,本工程影响范围内无重要价值泉眼以及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矿泉水、 温泉水),工程建设不存在对泉水影响问题。 5.3.3.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下水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为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土层中水文地质条件、 天然地下水位的高度和上层滞水等。但植物生长不取决于溶隙—裂隙性地下水,因为根 系既需要水分又需要氧气,而且往往在浅层中扩展,因而土壤结构的特征与水分的多少 更重要,土壤水分是决定植被分布和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控制生态因子。由于本区在自 然状态下地下水位埋深都较大,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补给途径,工程施工以及运行期间 开挖虽然会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或提高地下水位,但对表层土壤中的孔隙水潜水面的影响 较小,即不致影响地表土壤中的水分,开挖不会对地表植被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各类保护动物生态习性,由于工程区周边生境相似,兽类和鸟类由于迁移能力 较强,受干扰后会迁移至周边相似生境中,且地下水变化对评价区植被影响较小,因此 对陆生动物影响相对较小。 类比分析 (1) 类比工程概况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太湖西苕溪支流大溪流域上。电 站安装 6 台 300MW 机组,总装机容量 1800MW,年发电量 30.14 亿 kwꞏh,抽水电量 (填谷电量)41.04 亿 kwꞏh,为日调节的纯抽水蓄能电站。 -28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于 1994 年 3 月 1 日正式开工,1997 年 8 月土建工程 基本竣工,1998 年 2 月 16 日下库坝下闸蓄水,1998 年 7 月 23 日 1#水泵水轮机启动 向上水库充水,同年 9 月 30 日,1 号机组投入试运行,2000 年 12 月 25 日全部机组投 入运行。2001 年 12 月和 2002 年 1 月分别通过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和环境保护竣工 验收。 电站枢纽主要建筑物有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洞室群、开关站等。 上水库位于山河港的一条小支沟的沟源洼地,下水库位于太湖流域、西苕溪支流山河港 上。除下水库外,主要建筑物均位于大溪左岸,山体雄厚,地形陡竣,高差达 700m 左 右,枢纽布置见图 5.3.5-1。 水文地质 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多呈脉状、带状分布,近 EW 向陡倾角和 NNW~NW 向 缓、陡倾角,以及 NNE~NE 向中、陡倾角结构面是其主要的渗流通道。 1) 上水库水文地质 a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性潜水和裂隙性潜水。 b 地下水位及动态 地下水位受地形、构造、地下水补给条件和排泄条件等影响,埋藏深浅不一,总体 上受地形影响为主,呈东西两岸高、沿沟北高南低的格局。 基于长期观测结果主坝址区地下水位埋深:11.79~54.99m,坝肩地下水位高程低于 正常蓄水位。主坝址部位水位变幅:4~25m。 c 岩体的透水性 主坝坝址坝轴线岩体透水率最大值为 15.93Lu,最小值为 0.12Lu;趾板线岩体透水 率最大值为 21.91Lu,最小值为 0.02Lu,其中以微~极微透水性为主。 d 地下水补、径、排关系 上水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埋深及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地表水沿岸 坡、冲沟汇入下水库山河港内,地下水也沿覆盖层孔隙、断层破碎带、基岩裂隙网络向 山河港运移、排泄,同时,地表水、地下水也沿地势向库外运移、排泄。 -28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1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平面布置 -28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输水发电系统水文地质 输水系统沿线地形陡峻,基岩大多裸露,地表径流条件好。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 主,多呈脉状、带状分布,近 EW 向陡倾角和 NNW~NW 向缓、陡倾角,以及 NNE~NE 向中、陡倾角结构面是其主要的渗流通道。 a 地下水位及动态 沿线受地形影响,地下水埋深较大,埋深一般为 50~120m,局部受断层影响,地下 水埋深达 410m 左右。相对隔水层埋深一般为 50~80m,构造发育地段埋深较大。历时几 年的观测,各出水点及洞口总流量基本稳定,各出水点的压力(或水头)一般不大。 b 地下水补、径、排关系 输水系统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上水库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水位埋深及水量随 季节性变化,地表水沿山坡、冲沟汇入山河港。 3) 下水库水文地质 a 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性潜水和裂隙性潜水。 b 地下水位及动态 受地形、构造、地下水补给条件和排泄条件等影响,地下水埋藏深度不一。地下水 位升降变幅不大,一般小于 10M。 c 岩体透水性 据统计,在弱风化带上部以弱透水性为主,岩体透水率一般为 3.0~5.8LU,最大可 达 11.3LU;弱风化带中部~微风化带上部呈弱微渗透性,岩体透水率一般为 0.1~3.0LU。 坝址区相对隔水层(Q≤3.0LU)顶板埋深为 10~50M 左右,以左岸及河床相对较浅。 d 地下水补、径、排关系 下水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输水系统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水位埋深及水量随 季节性变化,地表水沿山坡、冲沟汇入下水库山河港,地下水也沿断层、基岩裂隙网络, 依地势向坝址下游运移、排泄。 水温和气象 降水量系列采用 1962~2000 年,其中 1962~1973 年据市岭和银坑两站雨量与大溪 雨量进行相关插补延长,1974~1986 年为大溪站实测,1987~2000 年系下库实测。据 -28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9 年资料统计,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 1858.4mm,最大年降水量 2323.6mm(1989 年), 最小年降水量 1206.3mm(1978 年),一日最大降水量 384.0mm(1997 年 8 月 18 日) 。在 上游分水岭交界处市岭站一日最大降水量 563.9mm(1956 年 8 月 2 日)。 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 6~9 月,占全年的 54.4 %,年内以 12 月份 为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 3.2%。全年雨日以 8 月份为最多,以 12 月份为最少。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站址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 933.1mm。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位于峻岭峰巅最高洼地,最高山脊搁天岭高程 973m, 下水库位于峡谷河道,河床高程 270m,上下库之间地形陡峻,相对高差约 700m,水平 距离约 1km。 天荒坪下库坝址河床窄,岸坡陡,整个边坡稳定。覆盖层和强风化岩石仅局部分布, 厚度不大。基岩坚硬,构造简单,无控制边坡稳定的结构面。输水系统基岩风化浅,无 不良地质作用。基岩为流纹质熔凝灰岩,坚硬完整,耐风化,后期有规模较大的花岗斑 岩侵入,新鲜坚硬,与围岩接触良好。地下厂房地段为均质、新鲜岩体,厂房围岩质量 良好。 (2) 地下水位观测孔布置 为了解上水库蓄水运行后山体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在输水系统 沿线山体设置 12 个地下水位测孔,各孔深度均深入建库前地下水位线以下。测孔位置 见图 5.3.4-2 及表 5.3.4-3。 -29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4-2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观测孔布置图 -29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山体地下水位测孔参数一览表 表 5.3.4-3 单位:m 测孔号 X 坐标 Y 坐标 孔口高程 孔深 孔底高程 UP1 75156.800 49405.200 957.90 110.30 847.60 UP2 75171.000 49526.000 898.80 300.00 598.80 UP3 75155.000 49676.000 843.00 350.50 492.50 UP4 75145.000 49847.000 700.71 260.00 440.71 UP5 75192.000 49903.000 669.62 300.00 369.62 UP6 75083.000 49904.000 647.66 200.00 447.66 UP7 75091.965 49536.138 921.54 120.00 801.54 UP8 75220.429 49521.276 879.43 120.00 759.43 UP9 75091.732 49672.407 806.20 150.00 656.20 UP10 75221.766 49676.011 876.82 150.00 726.82 UP11 75161.384 50042.763 502.96 125.00 377.96 UP12 75112.187 50045.642 505.36 120.00 385.36 (3) 地下水位观测成果 工程建成前、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见图 5.3.4-3 和图 5.3.4-4,上水库蓄水进入正常 运行来,山体地下水位除斜井放空外总体保持比较平稳状态,部分测孔水位略有下降的 趋势。 与上水库蓄水前(1997 年 5 月、6 月两次观测值)比较,输水系统沿线除 UP4 外, 其余测孔 (扣除隧洞放空外)多年平均水位均比蓄水前有所升高。如 UP2 设计孔深 300m, 孔底高程 598.8m,与该处隧洞斜井高程相当,离 2#斜井很近约 13m,2000 年~2006 年的多年平均水位为 869.9m 比上库蓄水前 1997 年 5 月~6 月平均水位 827.8m 高 42.1m, 运行最低水位也比蓄水前高 8.8m。UP3 孔深 350m,孔底高程 492.5m,离输水隧洞较近, 最短距离也仅约 30m,同样,隧洞内水外渗引起 UP3 测孔水位 2000 年~2006 年的多年 平均水位比上库蓄水前 1997 年 5 月~6 月平均水位高 34.0m,运行最低水位比蓄水前高 18.2m。UP5~UP6 平均水位也比蓄水前高出 2m~12m。 -29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位(m) 950 925 上库日平均水位 900 UP1 875 UP2 850 UP3 825 UP4 800 UP5 775 750 UP6 725 UP7 700 UP8 675 UP9 650 UP10 625 600 UP11 575 UP12 550 525 500 475 450 425 400 375 350 325 300 275 250 1 2 3 1997 4 1 2 3 1998 4 1 2 3 1999 4 1 2 3 2000 4 1 2 3 2001 4 1 2 3 2002 4 1 2 3 2003 4 1 2 3 2004 4 1 2 3 2005 4 1 2 3 2006 4 时间(季/年) 图 5.3.4-3 山体地下水位实测过程线 -29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4-4 山体地下水位线 -29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地下水位变化对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成果,工程建设地下水位变化未对区域生态环境(植被、陆生动 物)、地下水取用水以及支沟地表水产生影响,区域内植被生长茂盛,地表水未发生变 化,工程建成后区域植被见图 5.3.4-5 所示。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域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特征与天荒坪抽水蓄能电 站基本相似,通过对比分析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水变化对区域环境影响,可以看出, 本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地下水变化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图 5.3.4-5 天荒坪水电站工程建成后区域植被现状 -29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4 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 5.4.1.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工程建设后,评价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上下水库区建设将增加 评价区的水域面积,坝址区域、业主营地、道路等永久构筑物等将使得建设用地面积有 所增加,其它各拼块类型因工程占用面积均有所减少。 评价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预测见表 5.4-1。 评价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预测表 表 5.4-1 土地类型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住宅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 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 共服务用地 特殊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其他土地 总计 建设前面积(hm2) 36.79 279.96 1598.74 8.51 43.75 43.75 建设后面积(hm2) 35.66 262.40 1425.97 7.96 42.54 71.48 变化量面积(hm2) -1.13 -17.56 -172.77 -0.55 -1.21 27.73 43.02 208.72 165.7 1.06 0.94 -0.12 0.31 9.42 1.97 2067.29 0.22 9.42 1.97 2067.29 -0.09 0 0 0 5.4.1.2 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影响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组成,具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 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上下水 库蓄水后,部分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生态系统转化为库塘型湿地生态系统; 道路和业主营地建设区,变为城镇生态系统,临时占地区域会进行植被恢复,多转变为 森林生态系统。 工程建设前后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变化 表 5.4-2 类型 建设前 建设后 变化量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森林生态系统 1586.07 76.87 1415.97 68.63 -170.10 灌丛生态系统 12.67 0.61 9.99 0.48 -2.68 -29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草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镇生态系统 其他 总计 8.51 43.02 316.74 96.09 0.18 2063.29 0.41 2.09 15.35 4.66 0.01 100.00 7.17 147.46 262.59 219.92 0.18 2063.29 0.35 7.15 12.73 10.66 0.01 100.00 -1.34 104.44 -54.15 123.83 0.00 0.00 由上表数据可知,受项目征占地影响的生态系统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 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减少面积 170.10hm2,灌丛生态系 统减少面积 2.68hm2,草地生态系统减少面积 1.34hm2,农田生态系统减少面积 54.15hm2。 5.4.1.3 对生态系统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1) 组分结构 组分结构主要讨论的是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各组分之间的量比关系。通过对比施 工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可知,评价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在工程建设前后 均占优势,林地、草地、耕地等均有所减少,但减少的面积较小,变化幅度较小。而由 于工程上下水库蓄水运行的影响,区域水域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因此,评价区内的生态 系统组分结构发生了幅度较小的变化,表现为林地、耕地等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水域。 (2) 时空结构 时空结构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水平结构: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是指在一定生态区域内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 合与分布,主要受地形、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评价区内植被的水平分 布来源于人为干扰强度不同及上下库地形地貌差异。上水库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 村小湖岽组,库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植被多为杉木林等。本工程下水库位于寻 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该区域村落较多,人为干扰相对较大,植被覆盖度相对较 低,植被多为乌毛蕨灌草丛以及五节芒灌草丛等,群落结构组成相对多样。 垂直结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在海拔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生态系统内部不同 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上水库与下水库具有一定的海拔差,下水库 海拔处于 400-800m 之间,上水库海拔处在 700-1100m 之间,垂直分布特征很大程度受 到人为干扰和水分条件的影响,上水库多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以杉木林等为主,地下 厂房区山脊至山顶多以毛竹林为主;下水库平均海拔处于 400m-800m,山顶至山脊多为 森林生态系统,常见植被为毛竹林,山脚植被受到人为干扰相对较大,多为农田生态系 -29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统、灌丛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常见植被为乌毛蕨灌草丛、芒萁灌草丛、五节芒灌 草丛等。工程布置会占用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等,从而造成区域植被群落面积 减少。上水库蓄水主要淹没林地,下水库蓄水主要淹没林地、耕地和草地,水位的升高 使得原持水量较低的土壤水分增加,改变了影响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陆生生 境变为库塘或近水生境,上库区和下库区周边水热条件变化,可能会促进林地的演替。 时空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格局表现为生态系统的演替。工程建设影响的 范围较小,影响到的植被类型在评价区内较为常见,对生态系统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上的影响均较小。 (3) 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 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也是本工程建 设的直接影响对象。评价区内的生产者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农作物等能进行光合作 用的生物类群,消费者为栖息于植物群落中的人类和动物等,工程建设占用了部分陆生 植物和动物的生境,但建设完成后的植被恢复,以及水库淹没使得水域面积增加,在一 定程度上将原有的陆生生境变为水生或湿生环境,但由于淹没区影响面积占评价区总面 积较小,总体来说,对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影响较小。 5.4.1.4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本区域典型的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根据《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评价区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水源涵养为主。 工程建设征地范围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评价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有所减少。 工程建设完成后,森林生态系统将转化为城镇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同时生态系 统的服务功能也将进行相应地转化。 工程的施工占地、施工活动会对工程建设区域的林木进行砍伐、清除,破坏区域森 林植被,天然植被的减少,使得植被稀疏,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受到影响。 工程建设区域的森林植被碎片化,以及上下水库的蓄水运行,对森林植被的淹没与占用, 对库盆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的改变,都会对区域水源涵养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种 影响可以通过严格执行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得到缓解。 对评价区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5.4.2.1 施工期对评价区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主要有征地、土石方施工等工程活动,施工区工程建设对植物及植被 -29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影响主要为施工占地、隧道工程施工、渣料场使用、施工活动等。 (1) 施工占地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工程占地不可避免的破坏占地区植物及植被。其中,永久占地是长期的、不可逆的, 2 106.55hm2, 临时占地是暂时的、可恢复的。根本工程征地面积 305.62 hm(包含淹没面积 枢纽工程建设区征地包括:永久占地 143.55 hm2 和临时占地 55.52hm2),占评价区总面 积的 15.58%;其中占用林地面积为 214.77hm2。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评价区占用植 被面积如下表。 工程占用不同植被类型表 单位:hm2 表 5.4-3 植被类型 杉木林 栲林 毛竹林 五节芒灌草丛 芒萁灌草丛 里白灌草丛 白茅灌草丛 乌毛蕨灌草丛 合计 ① 枢纽工程建设 临时占地 28.90 12.80 0.30 0.00 0.00 0.10 0.10 0.15 42.35 永久占地 144.41 63.96 6.40 0.08 0.07 0.48 0.12 0.59 216.12 小计 173.31 76.76 6.70 0.08 0.07 0.58 0.22 0.74 258.47 永久占地对植物的影响 工程水库淹没区和枢纽工程建设区占地以林地为主,另有部分耕地等。本工程征地 面积 305.62 hm2(包含淹没面积 106.55hm2,枢纽工程建设区征地包括:永久占地 143.55 hm2 和临时占地 55.52hm2)。淹没和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将遭到破坏,造成一定量的生物 量损失。结合具体工程布置,根据现场调查,工程区永久占地区植被以林地为主,常见 的植物群系有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常见的植物有毛竹、杉木、马尾松、盐肤 木、檵木等;永久占地区种植有人工植被,如鸡蛋果、玉蜀黍、柑橘,周边常见有藿香 蓟、一点红、芒萁、五节芒等。 受工程永久占地影响的植物均为常见种,植被均为常见类型,因此工程永久占地对 植物影响较小,仅为个体损失、植被生物量减少。因此,工程建设永久占地对占地区植 物种类、植被类型及生物量的影响较小。 ② 临时占地对植物的影响 工程建设区临时占地对占地区植物及植被的影响是暂时的、可恢复的。结合具体工 -29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程布置,根据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工程建设临时占地区植被以林地为主,常见的 植物群系有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芒萁灌草丛、檵木灌丛、盐肤木灌丛、五节芒 灌草丛、白茅灌草丛等。 受工程区临时占地影响的植物均为常见种,植被均为常见类型,因此工程区临时占 地对植物影响较小,仅为个体损失、植被生物量减少,随着施工结束,临时施工区植物 及植被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得到恢复,因此,工程临时占地对占地区植物种类、植被类 型影响较小。此外,工程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区土地平整、植被恢复,可使临时占 地区植物种类多样性、植被类型及生物量均有所增加。 (2) 施工活动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施工期施工活动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施工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弃渣、 扬尘及人为干扰等。依据施工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方式,可分为直接影响及间接影响,直 接影响主要是指人员活动、车辆碾压等会使周边植物个体损失,植被生物量减少;间接 影响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弃渣、固废、扬尘等会使周边植物的生命 活动受阻。 ① 施工期废气主要来源于燃油机械的尾气,其主要污染物为 SO2、NO2、CO 等。 废气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在叶脉间或边缘出现不规则水渍状,导致叶片逐渐坏死,植物 光合生产受阻,生长发育变缓。由于弃渣场、施工场地、表土堆存场、砂石加工及混凝 土系统、挖中转料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距离较近,燃油机械的废气排放量相对较低, 再加上施工期机械尾气属移动线源排放,因此施工期废气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较小。 ② 施工期废水分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基坑废水、砂石料 冲洗废水和机械检修场含油废水等,生活污水主要是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的生活产生的 污水等。废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废水的随意排放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植物生长 发育环境,进而影响其正常生命活动。但这种影响可通过在施工区及生产生活区布置污 水处理系统等进行缓解。 ③ 弃渣主要来源于基础开挖、库盆清理、施工场地以及施工道路建设等,弃渣的 随意堆放不仅会压覆区域内植物及植被,改变区域生境条件,还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的水 土流失。但这种影响可通过对弃渣等进行统一调配与处理等措施进行缓解。 ④ 扬尘主要来源于开辟施工便道,土石方调配,建筑物施工,直至工程竣工后场地 清理、恢复等诸多工程,其中以运输车辆引起的二次扬尘影响时间最长,对周围植物及 植被影响最严重。扬尘粗颗粒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或植物叶、茎、花表面,会使其生命 -30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由于评价区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域内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土 壤湿润,扬尘扩散范围相对较小,再加上施工期如能采取洒水抑尘等措施,可有效减轻 扬尘对周围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⑤ 人为干扰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本工程人为干扰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为砍伐、践踏、刻画、运输作业 等。人为干扰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有: 施工期工程区人员增多,施工人员砍伐会 破坏区域内植物及其生境,会影响群落结构及种类组成; 施工期施工人员践踏、施工 机械碾压会对植物地上部分造成机械性伤害,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践踏等造 成的土壤结构变化会间接影响区域内植物的生长发育; 施工期施工机械、施工车辆的 剐蹭等人为活动导致植物形成创伤,伤口暴露后易导致病虫害,进而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施工期运输作业方便种子的传播可能导致评价区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原区域内植物及 其生境。 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不大,占地区相对集中,施工期人为干扰等可通过加强宣传教 育活动,加强施工监理,在施工前划定施工范围,规范施工人员活动等进行缓解,在相 对措施得到落实后,人为干扰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较小。 (3) 隧洞工程施工对植物的影响 根据工程布置,本工程的隧洞工程主要为引水发电系统,隧洞工程对植物及植被的 影响主要有隧洞主体施工、隧洞口施工、隧洞弃渣及施工废水等。隧洞主体施工可能会 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的径流改变,进而影响隧洞上方植物生命活动;隧洞口施工会 扰动占地区及周围地表,破坏隧洞口占地区原有植物及植被;隧洞弃渣会压覆地表植物 及植被,隧洞施工产生的弃渣、废水等还会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及其生长环境。 ① 隧洞主体工程施工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隧洞主体工程施工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水漏失及地下水的径流改 变对植物的影响。 输水系统位于上下水库间的山体内,沿线山体比较雄厚,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沿线 植被茂盛,以松木、杉木、杂木林、毛竹及草灌类为主。山坡坡度一般 20~40°,局部为 陡崖、陡坡地势,沿线冲沟较发育,冲沟侵蚀较浅,地表有所起伏,其中,输水系统中 部过路坑沟延伸长,切割侵蚀深度约 10~20m,沟底呈北东向延伸,冲沟发育主要受 F1 断层发育的控制、为流水常年冲刷侵蚀而形成。地下厂房在过路坑沟左岸山体内,地面 高程在 694~767m。输水线路沿线基岩岩性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J)的流纹质晶屑熔结 -30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凝灰岩(J3ch1b-1)、角砾凝灰岩(J3ch1b-2)、安山质晶屑凝灰岩(J3ch1b-3),以及 震旦系(Z)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ZⅠ)覆盖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的残 坡积层(Q4el+dl)、冲洪积层(Q4al+pl)及崩坡积层(Q4col+dl)。由于输水系统埋深 较深,位于地下水位线之下,且岩体为弱~微透水性,对地表水漏失、径流改变较小。 隧洞主体工程上方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植被以针叶林及阔叶林为主,通过现 场调查,隧洞上方主要的群系有杉木林、栲林、毛竹林等,常见的植物有栲、毛竹、盐 肤木、杉木、枫香树等,这些植物对生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此外,评价区属中亚热带季 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减缓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又可以以露和雾的形式 进入植物体内,维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而且在植物生长期内雨量多,因此本工程主体 施工引起的地表水漏失及地下水径流的改变对隧洞上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较小。 ② 隧洞口施工对占地区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隧洞口施工对占地区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为隧洞口开挖、砍伐等破坏占地区植物 及植被,隧洞口开挖扰动了周围地表,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和土壤结构,易引起水 土流失,进而对周围植物及植被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隧洞口区群系结构及种类组成较简单,常见的植物有杉木、青冈、 山矾、苦槠等。隧洞口区植物及植被在评价区均具有广泛分布,因此隧洞口施工对占地 区植被的影响较小,仅为个体损失,植被生物量减少。 ③ 隧洞弃渣、隧洞施工废水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隧洞施工会产生大量弃渣和施工废水,弃渣如就地堆积,会压覆地表植物及植被, 在雨天弃渣中的有害物质会随雨水渗入地层,甚至会随地表径流流入附近河流水域。废 水如不经处理,会污染土壤,改变土地性质,进而影响地表植物生命活动。同时,弃渣、 废水将破坏地表植物及植被,改变原系统稳定性,易造成水土流失,较大面积的水土流 失会损失较多植物及较大面积植被,甚至引起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土壤结构及 性质变差。 根据工程布置,本工程隧洞出渣均调配至弃渣场,隧洞施工产生的废水等会进行相 应处理,施工时可通过在临时堆存场区周边设置排水沟、挡墙、遮雨和防尘网等,在相 关措施得到落实后,本工程隧洞弃渣、隧洞施工废水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较小。 (4) 堆存场、中转场及渣场使用对植物的影响 本工程设置有表土堆存场 2 个、弃渣场 1 个、中转场 1 个,占用的主要植被为杉木 林、农业植被等,中转场及弃渣场的使用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为掩埋地表植被,破 -30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坏植被生长。本工程的堆存场区主要占用人工植被,对植物的影响较小;中转场及渣场 区主要占用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可 通过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措施得到缓解。 5.4.2.2 运行期对评价区陆生植物与植被的影响 本工程运营期主要有库区蓄水、引水系统运行等工程活动,运营期工程对植物及植 被的影响因子主要有库区蓄水、坝下河段减水、库区水分条件改变、业主营地区生产生 活等。 (1) 库区蓄水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水库蓄水前,将对水库淹没区内植物及植被进行清理,处于库区正常蓄水位以下的 植物将直接受到破坏。 上水库土地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根据现场调查,淹没区林地上植被以针叶林为 主,常见的群系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等,常见的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木荷、苦槠、青 冈、檵木、杜鹃等。下水库土地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根据现场调查,淹没区耕地上 植被以柑橘林为主,常见的经济作物有柑橘,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蔬菜等。 受工程淹没影响的植物均为常见种,植被均为常见类型且在水库库区淹没线以上均 有分布,工程蓄水对淹没区内植物及植被影响较小,仅为个体损失、植被生物量减少。 因此,淹没区占地对区域植物及植被的影响较小,不会影响植物区系的组成。 (2) 减水河段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减水河段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主要为坝址下游水位下降及水量减少对河岸滩涂区 域植物及植被产生的影响。 根据资料,下水库坝址 1980~2021 年多年平均流量 0.358m3/s,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1130 万 m3,多年平均年径流深 959.2mm,径流模数 30.4 dm3/sꞏkm, 工程运行后,库区蓄水,坝址下游的来水量减少,坝址下游河段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 少,地势较高的河漫滩植物性质会发生改变,逐渐会被中生、旱生植被类型替代。根据 环保要求,本抽蓄电站上、下水库需下泄生态流量分别为 0.009m3/s 和 0.036m3/s(坝址 多年平均流量的 10%),下水库年下泄生态水量为 113.6 万 m3。当入库径流不满足生态 下泄水量要求时,按入库径流向下泄放生态水量。根据工程布置,结合现场调查,评价 区上下库减水河段为山溪性河流,湿地植物种类较少,常见的植物有五节芒、水蓼等。 受减水影响的植物及植被在评价区内具有广泛分布,多为抗逆性较强的种类,其对水分 变化不敏感,且该地区雨量充足,保持有充足的下泻流量,减水对于区域小气候的影响 有限。下游水分减少对植被产生的影响较小。 -30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库区水分条件改变对植物及植被的影响 上下水库库区蓄水后,库区水域面积,水库容量将有所增加,对局部小气候会造成 一定影响。蓄水对局部湿度、温度、风速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水的热容性 较大,升温降温缓慢,水库水面水分蒸发,使得近岸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加;水库蓄水后, 水库的水体吸收并储蓄热量,水体中水分的蒸发也要消耗热量,使得库区温度在冬季升 高,夏季降低;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大,近岸小气候更易受到海陆效应的影响,也增多 了内源水汽,又由于山谷风加快了区域水分循环,使得近岸风速增大。 5.4.2.3 对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 根据现场,在评价区内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1 株, 位于上库料场附近(E:115°31′48.92″,N:25°1′27.21″,H:858m),位于上库淹没区内, 距离上库料场约 80m,与工程相距较近,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会淹没个体及生境,造成个 体损失,由于该物种分布较为广泛,该区域为其适宜生境,建议对已发现的保护植物采 取迁地保护措施,并开展施工前调查,,在落实相关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对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的影响较小。 评价区分布未发现易危植物。对珍稀濒危植物影响较小。 评价区分布有中国特有植物 57 种,结合项目征占地红线范围图,通过资料查询、 访问调查及现场实地调查,现阶段在项目直接影响区暂未发现有特有植物分布。考虑到 区域特有植物在国内其他省份类似生境中也有分布,并不是分布区极小的狭域分布物种, 同时,结合相关资料,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不是该类特有植物主要的分布区域,其在 评价区多零星分布,主要位于输水系统等间接影响区,项目实施对其直接影响较小。 5.4.2.4 对古树名木的影响 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古树名木分布,仅有一棵古大树,位于下库进场公路明线占地区 内,工程施工将会造成古大树损失,建议对其进行优化道路,对其避让。 5.4.2.5 对生态公益林影响 工程建设及运营不可避免要占用小部分生态公益林资源。经核实,本工程不涉及Ⅰ 级保护林地,涉及国家二级公益林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Ⅱ级保护林地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 工程对公益林的影响主要是工程占用和施工活动,施工活动中机械及人为破坏,施 工活动产生的废水、固废、水土流失等也会对生态公益林的物种及其功能产生一定的不 利影响。 -30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相关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非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征、占用除国家一级保护林地范围以外的其他公益林,审批 权限在省林业主管部门。对于工程占用的林地,在开工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林地征 用手续,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占用林地,保 护林业设施;并做好林地生态补偿工作,对生态公益林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落实保护方案 后将会得到缓解。 5.4.2.6 外来入侵种的影响 评价区最为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有 2 种,分别为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鬼针草(Bidens pilosa),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繁殖能力强、挤占本地物种生 存空间、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导致本地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如鬼针草、藿香蓟 可产生大量的瘦果,瘦果可随风扩散、或借助人畜扩散,蔓延极快,容易抢占生态位, 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因此,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较小。 建议加强监测,对发现的外来入侵种,可利用施工机会予以铲除,同时,加强对车 辆运输的监测,避免引入新的外来入侵物种。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5.4.3.1 施工期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在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工程占地 (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② 施工干扰(包括噪声、废水、灯光、人为捕捉等)、③ 交通 影响。影响范围主要为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厂房系统、场内道路、临时工程如土料场、 临时堆存场、弃渣场等及施工场地及周边地区。对各类动物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具体如下: (1) 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影响 ① 工程占地的影响: 江 西 寻 乌 抽 水 蓄 能 电 站 建 设 占 地 总 面 积 305.62hm2 ( 与 水 库 淹 没 重 叠 面 积 约 106.55hm2),其中,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永久占地 143.55hm2,包括上 库大坝、库岸、淹没区、业主营地、进场公路上下库连接公路用地、下库大坝、库岸、 淹没区、进场公路等;临时占地 55.52hm2,包括上库中转场及砂石加工系统、上库承包 商营地、表土堆场、混凝土系统、上库弃渣场、下库施工工厂、下库施工仓库、下库施 工场地、渣场、表土堆存场等。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的两栖爬行类多分布灌丛以及山间溪流附近,评价区还有较 多其它适宜生境,上下水库的建设、清理库盆会迫使原分布于库盆内以及库盆周边的两 -30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栖爬行类迁移,影响局部区域两栖爬行类的分布格局,对整个评价区的两栖爬行的物种 多样性影响不大。在上水库坝址建成蓄水后,临时占地将变为水库生境,也可能吸引喜 水生生境的两栖爬行类来此栖息。 根据工程征地表,枢纽工程建设永久占用的耕地、园地、林地等生境,占用的面积 分别是 1.13hm2、17.56hm2、112.11hm2,且评价区除永久占地区外相似的适宜生境丰富, 区域内两栖爬行类都有一定的趋避能力,因此,工程永久占地的影响较为有限。临时占 地在施工期占用破坏其生境,但由于临时占地区分布较零散,且工程施工时间较久,在 施工期间存在一定的干扰,但随着施工结束后的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临时 占地区的影响会逐渐减小。另外,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开挖、渣料及建筑材料的堆放也 可能直接造成两栖爬行类动物个体伤亡,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如遇两栖爬行类的巢穴,应 尽量避开,就地保护。若不能避开,则需要联系林业部门报备,然后将其和巢穴移至其 它类似生境,远离工区。 ② 施工干扰(包括噪声、废水、粉(扬)尘、灯光、人为捕捉等) 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废水、灯光等也会对两栖爬行类产生一定的影响。爆破、施 工机械及车辆噪声会对两栖爬行类产生惊扰,迫使其远离工程影响区域;施工过程中机 械滴漏的含油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或会对两栖爬行类生境造成污染,从 而降低其生境质量;夜间施工灯光会对两栖爬行类正常的栖息觅食甚至繁殖活动产生干 扰。以上施工干扰都会使得工程影响区域内的两栖爬行类向工程干扰较小或未受影响的 周边区域扩散,造成分布格局的改变,但由于评价区适宜生境丰富,这种影响不会对整 个评价区两栖爬行类种类造成明显影响。 ③ 交通影响 施工道路建设期间的影响主要是占地及施工干扰,如道路占用动物生境、施工开挖 对动物的个体伤害、机械噪声对动物的惊扰等,建成后的主要影响有道路阻隔以及施工 期车辆通行直接碾压的影响。 本工程占地、施工干扰及交通影响对区域内的两栖爬行类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但 两栖爬行类都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而且工程区外围地带分布有充足的适宜生境,为避 开不利影响,它们一般会向附近适宜生境中迁移。随着上下水库蓄水,新的库塘生境的 形成将吸引喜水库及周边活动的两栖爬行类的聚集,将减缓占用对两栖爬行类的影响。 随着工程直接影响区的植草绿化、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等工程的实施,将逐步形成两栖爬 行类新的栖息地。此外,本工程进场的施工时间严格按照环境要求划定,施工机械也都 -30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保持最优运转状态,且工程也会配备专业的施工监理单位,施工干扰影响是可以控制在 最低程度的。因此,工程建设对两栖爬行类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在施工区及外围地带的 分布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改变其区系组成,更不会造成物种消失。 (2) 对鸟类的影响 ① 工程占地的影响: 根据现场及访问调查,上下库范围分布的鸟类主要为雀形目鸟类,如红耳鹎、红嘴 蓝鹊、大山雀等。在评价区的范围内均为常见鸟类,下库进场道路周边为村镇,鸟类多 为伴人生活的种类,如珠颈斑鸠、棕背伯劳、麻雀、家燕等。评价区其它区域很容易找 到替代生境,工程占地对鸟类的影响较小,因此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的占地施工不会 对区域湿地鸟类种类产生较大影响。 根据工程资料可知,枢纽工程建设区占地类型还有林地、草地、耕地及建设用地。 工程施工永久占地会永久破坏这些森林生境、草地生境等,使得评价区内分布在以上区 域的鸟类丧失了部分栖息、活动、觅食环境。但由于鸟类具有迁移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及食物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工程占地区周围分布有较多的可成为其替代生境的林地等, 且工程完工后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区会及时进行绿化或植被恢复,受影响迁移的鸟类可 重新回到原生境活动,因此施工占地对鸟类的影响相对较小。 ② 施工干扰(包括噪声、废水、粉(扬)尘、灯光、人为捕捉等) 施工期间的施工干扰,如施工噪声、废水、灯光及人为捕捉等对鸟类也会造成一定 的不利影响。 大部分鸟类对噪音较为敏感,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及车辆运行噪声尤其是施工过程中 的爆破噪声等会对施工区周边的鸟类造成一定的惊扰,迫使其迁往噪声影响相对较小的 区域生存,同时突发的高噪声活动容易影响繁殖期鸟类的繁殖习性,如弃巢等。 施工期的废水主要是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含油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上下水库 施工生产废水等,以上废水如不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或水域,进而对植被造成影响, 导致鸟类栖息地及觅食地被污染,影响鸟类的栖息及觅食,造成该区域鸟类的被迫迁移。 枢纽工程区建筑物、场内道路等施工、石料场、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等处施 工产生的扬尘、粉尘等对也会降低鸟类生境质量,对工程影响区内的鸟类造成影响;另 外夜间灯光也会对鸟类的繁殖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施工期间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 晨昏进行高噪声的爆破作业,减少夜间高噪声施工,严格管理废水污水的处理,定期洒 水抑尘,以减小施工活动对鸟类产生的不利影响。 -30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人为活动主要影响部分有食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以及研究价值的鸟类如环 颈雉、灰胸竹鸡等,容易遭受施工人员的捕捉、捕杀等,从而造成个体数量的降低、有 可能间接地影响该种鸟类的种群繁殖。施工期间应加强宣传和管理,以避免人为活动对 鸟类造成影响。 ③ 交通影响 本项目交通主要是服务施工期材料的输送、施工人员的进出及后期电站的运营管理, 通行的车辆主要是施工车辆及电站内部车辆,通行的车辆仅在施工高峰期较频繁。但由 于施工期多为材料及人员输送车辆,行车速度较缓,且鸟类的飞行能力较强,因此出现 鸟撞事件的概率较低,对鸟类直接伤害影响较小。此外,车辆运行噪声对鸟类也有一定 影响,但是鸟类会有一定的避趋能力,且对长期无害的噪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施 工车辆噪声对其影响也较为有限。 综上所述,由于鸟类活动和觅食范围较广,规避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且工程 施工影响范围较小,施工区外围仍有大量林地、草地、荒地等适宜生境,它们在受到施 工活动影响后一般会自动向周边适宜生境迁移,规避施工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工程完 工后,随着施工迹地恢复和环境改善,施工区域动物种群数量将逐渐得到恢复。因此鸟 类受工程施工干扰影响较小。 (3) 对兽类的影响 ① 工程占地对兽类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可知,评价区的兽类主要为啮齿目的动物,其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 在下水库分布较多。工程施工期间,随着施工场地、施工营地等建设,施工人员的进驻, 以上区域的鼠科动物如褐家鼠、黄胸鼠等可能会逐步增加。评价区其它兽类多为森林、 灌丛等生境中分布的物种如野猪、小麂和华南兔等,工程占地对其影响主要是占用其栖 息、活动、觅食的场地,但由于评价区内相似生境丰富,且其活动范围相对广,占地面 积相对于评价区面积较小,因此占地的影响相对有限。 ② 施工干扰(包括噪声、废水、粉(扬)尘、灯光、人为捕捉等) 除占地对兽类的影响外,施工期间的机械噪声、灯光污染以及车辆行驶和人为活 动等各方面对环境的扰动,都对附近的兽类产生了一定的驱赶,兽类也会主动远离工 程影响区。 ③ 交通影响 施工期,交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及对内道路上行驶车辆对小型兽类的碾压影响。 -30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跟两栖爬行类及鸟类影响类似,路上行驶车辆较少,仅施工高峰期较多,但由于道路多 是材料运输车辆通行,行车速度较慢,施工车辆产生的地面震动使得兽类在较远距离外 就能注意到车辆,兽类也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直接碾压的概率较小,行驶车辆造成 兽类个体伤亡的影响有限。 工程完工后,随着施工迹地恢复和环境改善,施工区域动物种群数量将逐渐得到恢 复。因此,工程占地、施工干扰及交通影响等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5.4.3.2 运行期 (1) 初期蓄水阶段的影响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初期蓄水阶段,上下水库坝下的水量会出现一定程 度的减水,减水的影响使得下游河段植被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现有的部分湿地植被 将会被更多耐受干旱的灌丛所替代。同时,下游河段的变化还会引起河道景观的变化, 也会因农业灌溉引起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根据工程布置,结合现场调查,评价区上库 减水河段为山溪性河流,以砾石为底质,该区域分布的动物种类多为溪流及水域附近活 动的物种,如白鹡鸰、红尾水鸲、白顶溪鸲等,在评价区的其它河段、水田附近也广泛 分布。上下水库所在溪流流量较小,在运营期会施行生态流量下泄措施,减水河段的水 位下降较小,因此,电站建成运行后,上下水库坝下河段减水对坝下河段分布的动物影 响较小。 (2) 运营期的影响 ① 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内的两栖类和爬行类主要分布在上下水库所在的山溪沟。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蓄水发电后,上下库区内原有的溪流被取代,虽然部 分两栖爬行类的生境被淹没,但由于建库形成了新的库区静水水域,形成的库区为评价 区内的静水型两栖动物如黑斑侧褶蛙等以及林栖傍水型爬行类动物的生活、繁殖提供了 更加适宜、广阔的生境。库区周边潮湿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岸边生境的改善对适 应这一区域的动物摄食有利,为其带来一种安定的生活环境,可能导致库区周边一定范 围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后,其种群密度将达到生 态平衡状态。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电站施工区内新修的道路可能会阻碍道路两岸的两 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交流。但根据调查,电站下库进场道路利用老路改建,部分新建, 而上下库连接道路主要为隧道,并且运营期道路主要用于电站运营需要,运营期的车流 -30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量较小,车速较低,区域内的两栖爬行类多为常见种,且野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 强,具有规避危险的本能,它们会主动向周边适宜生境中迁移。因此认为道路的阻隔以 及车辆运行的碾压影响有限。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运营期发电和调度,可能会引起下游减水,会对下 游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产生影响。根据生态下泄流量调度数据,能基本满足下游生态环 境蓄水要求。因此,工程建成后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影响较小。 ② 对鸟类的影响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蓄水将淹没上下水库原有溪流,但该影响主要体现 在施工期,运营期对鸟类的影响较小。运营期新的库区水域生境的形成,将使原栖息于 库盆周边的鸟类逐步回到该区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水库水域面积较大,水库将为游禽 鸟类提供更为广阔的栖息觅食环境,有利于吸引鸟类到此聚集,可能使得该区域鸟类的 种类和数量增加。 同时上下水库蓄水也将淹没林地、草地、耕地等,使原来在此栖居、营巢的鸟类失 去取食地及繁殖场所,迫使其迁往它处。本项目淹没的林地、草地、耕地面积较少,且 库区两岸林地、草地、耕地分布众多,且鸟类的飞行能力强,淹没线下的鸟类在评价区 其它区域能找到适宜生境,因此淹没的影响较小。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运营期发电和调度,可能会引起下游减水,会对下 游湿地鸟类产生影响。根据生态下泄流量调度数据,能基本满足下游生态环境蓄水要求。 因此,工程建成后对湿地鸟类影响较小。 (3) 对兽类的影响 本项目评价区的兽类以森林、灌丛等生境中分布的物种如野猪、小麂和华南兔等为 主,水库蓄水将淹没部分森林、灌丛生境。根据工程可知,淹没线下的森林、灌丛主要 分布在枢纽工程附近,受施工期影响,该区域的兽类已经被迫远离工程影响区,因此蓄 水淹没对其个体伤害影响有限。此外,本项目淹没的森林灌丛生境面积较小,且评价区 内相似生境丰富,兽类警惕性较强,因此蓄水淹没对其影响有限。在运营期后,上下水 库周边形成新的生态景观,将会吸引兽类。 此外,电站建成后,随着电站人员的进驻,小型啮齿动物如黄胸鼠和褐家鼠等可能 会在营地周边聚集,运营期需要注意保持区域环境卫生。 综上所述,工程实施后库区野生动物的分布及种类数量将发生一定变化,但对野生 动物影响较小。 -31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4.3.3 对重要野生动物的影响 根据区域已发表的相关著作、文献和走访调查发现,评价区未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 护野生动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5 种,为白鹇、褐翅鸦鹃、黑冠鹃隼、雀鹰 和领鸺鹠;有江西省重点保护动物 27 种;有被列为易危(VU)级别的有 3 种;有中国 特有种 5 种。 (1) 对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鹃隼、雀鹰和领鸺鹠为猛禽,活动范围大,飞行能力强, 猛禽类食物多为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其它鸟类,食物多样性丰富。根据文献资 料记载,猛禽在水库淹没区偶尔发现其活动踪迹,但未见其相对固定的栖息地。实地调 查过程中在上水库上下库连接道路附近的密林中记录到领角鸮的鸣叫声,其余均未记录 到。工程对猛禽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的驱赶,由于评价区适宜生境较多,且猛禽类 活动范围广,在工程影响区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和电站运营对其栖息 觅食影响较小。 白鹇为林鸟,多在地面活动,在上下库连接道路附近记录到白鹇种群一次。通过调 查可知,它们主要在深山密林中活动,距离工程区较远,因此工程建设对其的影响主要 是噪声的驱赶,整体而言影响较低。 褐翅鸦鹃为林鸟,在上库砂石及混凝土系统附近的森林中有分布,工程实施对林地 的占用可能会占用其栖息生境,施工机械噪声也将对其进行惊扰、驱赶,但上库工程区 占用林地的比例较小,且工程所在区域的林地生境丰富,对整个评价区内的褐翅鸦鹃数 量影响不大。 (2) 对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 ① 对省级重点保护两栖类的影响 评价范围有江西省级重点保护野生两栖类共 1 种,为黑斑侧泽蛙,主要在水体及其 周边环境中活动,如库区、河流等。上下水库围堰施工对其生境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 其它工程占地、施工噪声、施工废水残渣等会其造成一定影响,但施工区附近有大量的 适宜生境,受影响的两栖类可顺利迁移,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区会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水库蓄水新的库塘生境形成,工程施工产生的影响将逐步减小。 ② 对省级重点保护鸟类的影响 重要物种多数以鸟类构成,鸟类类群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指针,因为它们 敏感,且容易被观察到。鸟类类群对环境变化适应慢,对不利环境忍受能力差,这都归 -31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因于它们强大的迁移能力,可以快速转移生存繁殖地,使得它们不以适应环境为主要手 段对抗环境变化。 在施工期,施工噪音和光污染对鸟类来说是一种干扰,可能会产生驱赶作用,它们 会直接迁徙到别处,等待栖息地恢复后,再慢慢扩散回来。需要严格约束施工行为,规 范施工,如此,这种对于鸟类的不利影响将会大大减小。 在整体施工完成建成运营后,上下水库的水面上涨,栖息地在运营期将会恢复, 鸟类将会迁移过来,重新适应新环境。施工完成后的永久占地将会永久改变,林地转 换成了建筑区,鸟类物种会发生改变,这样鸟类的分布格局会发生一些改变。水库蓄 水增加的静水水域和湿润环境,对于昆虫来说,增加了产卵繁殖场地,这样间接增加 了部分鸟类的繁殖期食物,可能会让某些食虫的夏候鸟增加,而这些小型鸟类和昆虫 的增加,有利于小型猛禽的猎捕,对于小型猛禽也是有利的,如黑冠鹃隼等。 ③ 对省级重点保护兽类的影响 评价区江西省级重点保护兽类 3 种,主要栖息在山地林区或灌丛,工程对其影响主 要为施工对其栖息地的占用以及施工噪声迫使其迁移至影响较小的替代生境,使该区域 内种群数量暂时性降低,施工结束后经过植被恢复,可重新返回该区域,因此工程实施 对其影响较小。 ④ 对省级重点保护爬行类的影响 评价区有江西省级重点保护野生爬行类 4 种,为灰鼠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福 建竹叶青蛇,主要分布于水域附近的林地、灌丛等区域。工程建设期间对其影响主要为 工程占地以及运输车辆对其碾压等,由于本项目占地区以外适宜生境丰富,爬行类可迁 移至占地区外适宜生境活动,同时运输车辆可通过控制车速有效降低碾压发生的频率。 生态完整性影响 工程对评价区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的影响是由工程占地引起的,本工程的建设占用 土地,改变区域土地类型,切割原有完整的生态空间,对区域生态完整性有一定不利影 响。由于拟建工程占地区域,主要包括上水库、输水系统、厂房系统和下水库等建筑物 工程。工程占地以占用林地为主,工程建成后,各种拼块类型面积发生变化,导致区域 自然生态体系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发生改变,可能对本区域生态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 5.4.4.1 对生物量的影响分析 工程区施工占地破坏原有地貌结构,扰动地表,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破坏占地区植 物及植被,使评价区内植被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评价区植被生物量减少,植被 -31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生产能力减弱。评价区植被类型与生物量变化详见表 5.4-4。 评价区各植被类型损失的生物量 表 5.4-4 土地利用 类型 平均生 物量 农作物 经济林 阔叶林 针叶林 灌丛 灌草丛 水生植被 总计 5.52 3.28 70.23 81.01 19.13 2.80 1.16 - 建设前 面积 (hm2) 36.78 279.96 871.21 714.86 12.67 8.51 43.02 1967.02 建设后 生物量 t 2 面积(hm ) 生物量 t 变化量 (hm2) 203.03 918.27 61185.08 57910.81 242.38 23.83 49.90 120533.29 24.21 238.38 708.51 707.47 9.99 7.17 147.46 1843.19 133.64 781.89 49758.66 57312.14 191.11 20.08 171.05 108368.57 -12.57 -41.58 -162.70 -7.39 -2.68 -1.34 104.44 -123.83 注:表中未包括建设前住宅用地、特殊用地、公共管理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以及其他用地面积 等,共 96.27 hm2,未包括建设后增加的住宅面积和交通运输面积等,共 220.10hm2。 工程建成后,评价区工程永久占地损失生物量减少 12164.72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 10.09%;工程占地使生物量减少的植被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它植被生物量损失量 较少,从生物量变化幅度和变化后的情况判断,工程建设对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位于评价 区生态系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本工程对生物量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5.4.4.2 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综合评价 (1) 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分析 生态体系的稳定状况包括两个特征,即恢复和阻抗。恢复稳定性与高亚稳定元素(如 植被)的数量和生产能力较为密切,植被生产力越高,其恢复稳定性越强,反之则弱。 阻抗稳定性与景观异质性关系紧密。 工程建成后,评价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林地、园地、耕地面积减少, 建筑和水域面积(主要是上下水库坝址、道路、业主营地、上下水库库区等占地)增加。 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除针叶林、阔叶林下降幅度稍大外,其它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和 比例与现状基本相同,模地依然是林地,评价区内生态系统保持不变,主要以森林生态 系统为主。工程施工过程中虽然占用了林地,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由于工程为点状分布, 避免了工程对自然植被的连续破坏。故本工程对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组分破坏较小,系统 内的阻抗稳定性变化较小。 工程建设造成评价范围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工程建成后林地、耕地、园地和草地 -31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面积减少,将使评价范围的生物量减少 12164.72t,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 10.09%,生态 系统的恢复能力受影响较小,恢复稳定性受影响轻微。 通过以上分析,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占用沿线部分土地,但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不大,对土地生产力及生物量的影响较小,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不会发 生明显改变,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施工结束后,绿化复垦等植被恢 复措施的实施,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物量将逐步得到恢复,工程对系统内阻抗稳定 性和恢复稳定性影响较小。 (2) 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综合评价 工程实施后的各土地类型优势度值计算结果见表 5.4-5。 工程实施前后主要拼块类型优势度值 表 5.4-5 景观类型 建设前 密度 Rd 建设后 建设前 频率 Rf 建设后 建设前 景观比例 Lp 建设后 建设前 优势度 Do 建设后 香农多样性 建设前 指数(SHDI) 建设后 香农均匀度 建设前 指数(SHEI) 建设后 斑块破碎度 建设前 指数(F) 建设后 灌丛景观 12.73 11.29 56.10 54.43 78.48 77.45 56.73 55.16 森林景观 0.91 0.70 14.63 13.21 0.64 0.63 4.36 3.79 草地景观 农田景观 2.04 9.63 1.70 8.12 7.32 7.32 7.24 6.42 0.43 2.06 0.41 1.97 0.84 3.06 2.44 4.62 0.74 0.76 0.41 0.42 2.66 2.31 湿地景观 28.27 29.70 4.88 5.64 13.97 14.87 26.27 16.27 城镇景观 46.41 48.49 9.76 13.06 4.42 4.67 9.49 17.72 从表中可以看出,工程建成后评价区土地利用格局将发生一定变化,其中建设用地 拼块因坝址、施工营地、道路等工程的修建使其重要性提高,由此可见,拟建工程使评 价区景观均匀度有所增加,但是对评价区自然体系的景观格局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造成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将对评价范围自然体系产生 一定的影响,通过工程涉及区自然生态系统体系的自我调节,以及施工完成后进行绿化, 在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工程影响区自然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恢复。另外,在工程 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尽快得到恢复。 -31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5.4.5.1 施工期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1)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本项目上水库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为寻乌县龙图河源头。下水 库位于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为 1200MW (4×300MW),为一等大(1)型工程,电站主要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 下水库及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施工过程中围堰挡水,截流、大坝浇筑等主体工程 施工,工程的开展会直接扰动上下水库所在的龙图河河道底部与其边坡土地,导致河流 水体悬浮物颗粒大量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水下光照强度降低。施工过程中悬浮物浓 度的增加对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及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悬浮颗粒的增加,造成 水质的浑浊,水体透明度下降,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抑制浮游 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降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库区的初级生产力,水体溶解氧进一 步降低。 施工期间,悬浮物含量增多对浮游动物尤其是滤食性的浮游动物带来不利影响,桡 足类的存活和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过量悬浮物使其食物过滤系统和消化器官堵塞, 大量的悬浮颗粒黏附在动物的体表,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工程的施工会造成施工区 域内浮游动物生物量明显降低。 (2) 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采用土石围堰全年挡水、隧洞导流的导流方式,这些施工活动将会直接伤 害到底栖动物,同时也直接改变了其栖息环境,施工所产生的悬浮物也会影响到附近水 域底栖动物的呼吸、摄食等生命活动。在施工期,施工区域的底栖动物大部分都会死亡, 从而对该河段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但是施工作业带的范围比较窄,工程施 工期减少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比较轻微。其中拦断河床修建水库占用部分底质的影响是永 久性的,导流及局部冲刷产生的影响均是暂时性的,随着工程的结束,影响逐渐消失, 底栖动物会形成适应生存的新生境。 (3) 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影响 工程建设占用土地可能会直接造成水生维管植物个体及其生境的损失,导致其覆盖 面积和生物量下降;此外施工活动扰动水底和河岸土地会使施工区及其附近水体悬浮物 颗粒浓度升高,破坏周边水生维管植物生境,影响包括沉水植物在内的部分维管束植物 光合作用。根据现场调查,上水库库周地形较陡,库内坝前区域较为平缓,地形相对完 -31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整,坡度较缓,上水库区施工场地布置条件总体较差。下水库库盆较大,库内地势相对 较平缓,坝下地势平缓,水生维管束植物整体较少,且主要为湿生植物,坝址占地区和 减水河段水生维管植物种类较单一且数量有限,施工对该区域水生维管植物的影响有限。 (4) 对鱼类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对鱼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围堰、围堰拆除等施工活动对鱼类的影响。施工 导流过程中,施工区附近水体的悬浮物颗粒浓度增加,一定程度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由于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区域内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其生境和生物量的损失,以这类饵料 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其摄食受限,饵料竞争加剧;悬浮物颗粒的增加容易堵塞鱼类鳃部不 利于呼吸,且影响鱼卵的孵化。施工围堰布置和施工导流占用部分水域,施工建设中相 关人员、机械设施及往来车辆产生的大量噪音,噪声和振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鱼类生 存空间受到干扰和缩小,迫使其往龙图河下游河段迁移。 总的来说,施工期对鱼类的主要影响:砂石或泥土滑落河水将改变局部河段的底部 基质,将导致鱼类可觅食的场所减少,从而会加剧鱼类之间食物竞争,进而影响鱼类的 正常生长、繁殖。工程建设施工会影响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包括噪音干扰鱼类正常繁殖、 悬浮物影响水质。如果规范施工,科学严格管理,这种影响是可以减弱的。 (5) 蓄水初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本工程上、下水库流域径流主要来自降水。上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 0.093m3/s,多年 平均径流量 293 万m3;下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 0.358m3/s,多年平均径流量 1130 万 m3。 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下水库在施工期第 4 年 6 月初开始蓄水,上水库在施工期第 4 年 4 月初开始蓄水,电站第 1 台机组在施工期第 5 年 10 月初进行联动调试、第 5 年 12 月 底正式投产发电,以后相隔 4、3、3 个月,第 2 台~第 4 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初期蓄 水,拟建上下水库因重新筑坝,坝上水位上涨,形成大量新的淹没区,水域面积扩大, 由于大坝截流,水流速度减缓,营养物质滞留并逐渐积累。施工期扰动产生的颗粒悬浮 物逐渐沉降,光照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消落带及新的水库淹没区土壤中营养物质释放, 饵料生物将得到较好发展。上下水库库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发展为湖库类群。上下 水库坝下,因电站下泄流量较天然来流量有所减少,对下游的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不利 影响。 本项目在初期蓄水阶段,上水库需下泄不低于 0.009m3/s 的生态流量,,为满足上 库生态流量下泄要求,在上库导流隧洞后期永久混凝土封堵体中埋设生态流量泄放管, 泄放管直径 DN200,出口布置一检修球阀及工作球阀,工作球阀作为控制下泄流量用, -31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检修球阀用于检修管路及球阀用,以提高球阀控制生态流量放水管的可靠性。通过球阀 开度变化对流量进行调节,保证生态泄放管的稳定运行,满足下泄能力不小于生态流量 0.009m3/s 的要求。下水库间需下泄不低于 0.036m3/s 的生态流量,同时需下泄不低于 0.039m3/s 的灌溉流量。在导流泄放洞出口锥阀前钢管上分别设置生态放水管及灌溉放 水管。生态放水管采用 DN200 钢管,出口布置一台检修球阀及一台工作球阀,检修球 阀用于检修工作球阀,以提高球阀控制生态流量放水管的可靠性,满足死水位下泄流量 不低于 0.036m3/s 的要求。灌溉放水管采用 DN200 钢管,灌溉放水管出口处设检修球阀 和工作球阀各一道,满足死水位下泄流量不低于 0.039m3/s 的要求。生态流量下泄,会 减少蓄水初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5.4.5.2 运行期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1)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上下库区大坝建成后,上下水库原有的库尾流水溪流将变成河道型水库,库区水位 抬高,水域面积增大,水流速度减缓,营养物质滞留,水体夹带的泥沙和施工期间产生 的大量悬浮物颗粒逐渐沉降,水体透明度增大光照条件进一步改善,被淹没区域土壤内 营养物质渗出,水中有机物质及矿物质增加,这些条件的变化均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繁殖。预计建库后库区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均会有所增加,群落结构也会相应发 生变化。对于浮游植物,其种群结构和优势种群将会发生改变,绿藻和蓝藻种类和数量 会有所增加。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逐渐增加,从而浮游动物生物量也会显著增大。 电站建成运行后,上下库水体的频繁交换,上水库生境条件基本与下水库相同。上水库 库区形成后,随着上下水库水体交换,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逐渐相似。 上、下水库坝址下游的龙图河河段由于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浮游动植物有效栖息 空间减少,运行期为满足下游河段生态用水需求,上、下水库坝址处将采取生态流量下 泄措施,保障下游河段流水生境不断流,满足浮游动植物基本需求,其种类组成变化不 大。 (2) 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水体流速明显减缓,水深增加,水面积扩大,泥沙沉降,底质由砾 石型为主逐步向泥沙型、淤泥型发展。这些条件的改变都将对底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产 生影响。水生昆虫的蜉蝣目等的种类在库区内将发生变化,种类将由以流水型为主转为 以静水型为主,适应于静缓流生境的软体动物将增多,密度和生物量将增大。深水区由 于库底部溶氧含量低,光照不足等原因,将没有或很少有底栖动物生存。 -31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坝下减水河段水量较少,减少了底栖动物的栖息面积,水库运行期通过采取生态流 量下泄措施,维持坝下基本流水生境,满足底栖动物基本生存需求。 (3) 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影响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建成后,周边水位变化相对频繁,库区河道两岸 消落带明显,对水生维管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但水库建成后库区水体流速明显减缓,水 深增加,水面积扩大,泥沙沉降,底质由砾石型为主逐步向泥沙型、淤泥型发展。水流 速度减缓,营养物质滞留,泥沙沉降,水体透明度增大,被淹没区域土壤内营养物质渗 出,水中有机物质及矿物质增加,这些条件的变化均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根据 2022 年 12 月和 2023 年 5 月现场调查结果,库区河道两岸主要为林地和灌草地,两岸水 生维管植物较少,且水生维管束植物均为芦苇等的广生种类,上下水库涉及到淹没区的 水生维管束植物将淹没死亡。 (4) 对鱼类的影响 ① 水文情势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水库大坝建成后,库区水流变缓,水深增加,由于水体容积及水 域面积增大,泥沙沉积,水体透明度增大,水体溶解氧有所降低,急流河段萎缩,河流 的水动力学过程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坝前水域水深、面阔。上水库的水流缓慢直至是静 水。下水库上流流域呈现湖泊水动力学特征,为水库湖泊段。库尾区域则接近原天然河 流状态,变化较小,具有河流水文水动力学特征。河流的流量被控制,使坝前回水区和 坝下原来的枯水期和洪水期出现的频率降低,这些水文条件的改变,将影响到鱼类的原 有的栖息、索饵环境,甚至影响到鱼类繁殖所需的水草、水温等外在水环境条件。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上水库水流较小且坡度较大,并未在上水库库区河段调查到鱼 类。下水库鱼类以高体鳑鲏、麦穗鱼等常见鱼类为主。运营期,由于库区的形成,鱼类 种群结构有所变化,喜爱静水或微流水的鲫等会形成优势。 运行期内,上下水库将通过生态放水管按照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下泄生态流 量,上、下水库所在龙图河为山溪性河流生境,河流水量较小,鱼类种类组成单一,主 要以侧条光唇鱼、麦穗鱼等为主,且库区附近河段无成规模重要生境分布。坝下河流经 其他支沟汇集水量增加,运行期库区泄放生态流量至下游河段,因此坝下河流现有的水 文情势受到影响相对有限,维持坝下鱼类的索饵条件,基本满足其生存需求。故,上、 下水库建成运行后,坝下水域分布鱼类受影响有限。 ② 下水库取水卷载效应对鱼类的影响 -31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期,下水库进出水口运转将对影响范围内水体鱼类资源尤其是鱼 类早期资源产生卷吸效应。取水口卷吸一般包括 2 类:取水卷载和卷塞,卷载指可通过 拦污栅的鱼卵、鱼苗等小型水生生物被动携带随水一同进入取水系统的过程,被卷载的 生物在高压、高温或杀生剂的作用下易导致伤害或死亡;卷塞指下水库水进入输水系统 时被滤网等过滤装置拦截,导致生物伤害或死亡的物理现象。卷塞对象包括被滤网收集 或被拦污网截留的生物,一般个体较大。 抽水蓄能电站取水卷载程度涉及多个因素,一方面其易受取水量影响,抽水蓄能电 站运行时,下水库进出水口取水量越大则卷吸影响越大;另一方面,在取水量一定条件 下,取水流速越大则取水卷吸影响也越大。此外,下水库进出水口所处位置其水域生物 资源越丰富,卷吸影响也越严重。根据现场调查发现,工程蓄水后,下水库水深增加, 水域面积增大,水体流速变缓,会形成新的生境。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处并 未调查到鱼类产卵场分布。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正常蓄水位 873.00m、死水位 846.00m,调节库容 998.00 万 m3,上水库进/出水口位于上水库近坝左库岸山脊处,采用“侧式进/出水口+闸 门竖井式”布置,两个进/出水口中心间距 27.90m。根据最小淹没水深的计算,进/出水口 底板高程取 833.00m。下水库正常蓄水位 470.00m,死水位 445.00m,调节库容 998 万 m3。大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 66.0m,坝顶长度 454m,坝顶宽度 8m。下 库进/出水口位于下水库北库岸,采用“侧式进/出水口+闸门竖井式”布置,两个进水口中 心间距 27.9m。根据最小淹没水深的计算,进/出水口底板高程取 432.00m。通常鱼类早 期资源在水体上层水体分布较深层水体多,数量密度更大,运行期电站上下水库不取表 层水体,在一定层度上降低进/出水口取水对表层水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 此外,运行期库区水位升高,水域面积增大,水库生境状况发生新的变化,对鱼类 卷载效应影响程度需根据电站运行后的调查进一步了解。 (5) 对鱼类重要生境的影响 工程上水库所在的龙图河为山溪性河流,坡降大,流量受降水影响较大,非雨季流 量较小,上水库拟下放最小生态流量 0.009m3/s(为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来流 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以维持河道生态需水。相较于现状,工程运行后雨季坝下河道 流量将有所减小,水位降低,水面面积缩小,而在特枯时期通过下泄生态流量坝下河道 流量将有所增加。 下水库龙图河下游各类用水要求不大,工程拟考虑下泄 0.036m3/s(为坝址处多年平 -31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均流量的 10%)的最小生态流量,来流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以维持河道生态需水。 上、下水库各月来水量除补充水库蒸发、渗漏损失和下泄生态流量外,其余多余水量均 通过下水库设置的泄放设施泄放至下游,因此,运行期对下水库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影响 较小。 上下库坝址所在河流的鱼类以麦穗鱼、侧条厚唇鱼等鱼类为主。这些鱼类在石缝、 砂砾或水草上产卵,对产卵场的要求不高,下水库坝下 5km 处有这类产卵场存在,坝下 河流经其他支沟汇集水量增加,运行期库区泄放生态流量至下游河段,总体来说对其影 响有限。 5.5 声环境影响 施工期噪声影响 5.5.1.1 声环境敏感目标及噪声源强 (1) 主要敏感点 工程施工期主要的噪声敏感点为施工场地附近、渣场、料场、爆破施工区附近以及 施工道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点。根据施工总布置,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的噪声敏感目 标主要为何屋、华星村、围塘里、大黄屋、宫下湾、铁厂、大坪岗、排下、墩下、坪塘、 上坪村等居民点。 施工区附近噪声敏感点一览表 表 5.5.1-1 敏感 目标 噪声类别 产生区域 何屋 交通噪声、 施工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 路、金属结构拼装 厂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铁厂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大坪 岗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排下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华星 村 大黄 屋 围塘 里 宫下 湾 最近距离 (m) 户数 (户) 功能 区类 别 10 约 35 户 二类 35 约 50 户 二类 2 约 45 户 二类 西侧 165 约4户 二类 东侧 185 约 15 户 二类 东侧 15 约7户 二类 北侧 5 约 10 户 二类 西侧 50 约 15 户 二类 方位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320- 东侧 东西 两侧 东南 侧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墩下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坪塘 交通噪声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上坪 村 施工噪声 下库承包商营地 (2)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 下库承包 商营地 东侧 40 约 25 户 二类 西南 侧 60 约7户 二类 四周 12 约 50 户 二类 噪声源强 主要噪声源包括施工开挖、爆破、机械运行和交通运输等活动。 ① 施工机械噪声源强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规模、场地布置及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本工程施工活动中产生 的噪声源主要为固定、连续式施工机械设备运行噪声。主体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有自卸 汽车、载重汽车、振动筛、破碎机、混凝土搅拌车等。 施工机械噪声源强一览表 表 5.5.1-2 施工阶段 土石方阶 段 机械设备名称 推土机 挖掘机 装载机 自卸汽车 潜孔钻机 凿岩机 爆破 潜孔钻机 基础施工 空压机 结构施工 钢筋切断机 钢筋弯曲机 测点最大声 测点距设 级 dB 备距离 m 88 5 86 5 上下库库 90 5 区、各施工 90 5 道路 80 10 80 10 上下库库 136 10 区、道路隧 道施工点等 空间位置 各隧洞施 工、道路隧 道施工点等 钢管加工厂 噪声持续时间 持续 持续 持续 持续 间歇 持续 瞬时 80 10 间歇 92 5 间歇 68 69 5 5 持续 持续 ② 砂石料加工及混凝土生产系统噪声源强 砂石加工系统主要设备包括破碎机、振动筛、给料机、棒磨机等,混凝土生产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拌和楼、空压机等。各个机械噪声值见表 5.5.1-3。 砂石加工及混凝土生产系统噪声源强一览表 表 5.5.1-3 机械设备名 称 空间位置 测点最大声级 dB 92 破碎机 -321- 测点距设备距 离m 5 噪声持续时 间 持续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振动筛 92 5 持续 给料机 66 5 持续 68 5 持续 92 5 持续 拌和楼 90 5 持续 空压机 92 5 持续 输送机 上、下库砂石加工及混凝土生 产系统 棒磨机 ③ 交通噪声源强 施工道路设计参数详见表 5.5.1-4。其中本工程车型全部按照大车型进行预测。 施工道路设计参数一览表 表 5.5.1-4 序 号 一 1 2 3 4 5 6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道路名称 永久公路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进场公路 上下库连接公路 下库库岸公路 至引调井平台道路 上库环库公路 临时道路 至上水库导流洞出 口施工道路 上水库库内左岸林 是施工道路 上水库库内右岸临 时施工道路 上水库料场 1#施工 道路 上水库料场 2#施工 道路 下水库库内左岸临 时施工道路 下水库库内右岸临 时施工道路 至下库中转料场道 路 下库料场 1#临时施 工道路 下库料场 2#临时施 工道路 至下水库砂混系统 临时道路 至 2#施工支洞场地 道路 至排风竖井临时施 总长 度 (km) 19.22 5.78 0.75 4.75 3.40 1.50 4.60 36.75 路面/路 基(m/m) 路面 型式 标准 设计时速 (km/h) 车流量(辆 /h) 6.5/7.5 6.5/7.5 6.5/7.5 6.5/7.5 3.5/4.5 6.5/7.5 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 四级公路 水电三级 水电三级 水电三级 场内非主要 水电三级 20 20 20 20 20 20 7 7 4 20 4 4 0.63 6.0/7.0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1.5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1.7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0.7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0.6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1.3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1.4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0.4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0.6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0.4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0.60 6.5/7.5 混凝土 20 4 1.00 6.5/7.5 混凝土 水电三级 20 4 1.00 6.5/7.5 混凝土 水电三级 20 4 -32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道路 至上下库连接公路 明线 2 道路 至上下库连接公路 明线 1 道路 其他临时施工道路 14 15 16 1.70 6.5/7.5 混凝土 水电三级 20 4 0.60 6.5/7.5 泥结石 水电三级 20 4 4.00 6.0 混凝土 水电三级 5.5.1.2 预测模式 由于敏感目标受交通噪声、砂石料加工系统噪声、施工作业面噪声和施工工厂噪声 等综合叠加影响,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21)推荐的预 测模式进行预测,并对各类噪声贡献值、噪声背景值进行叠加预测。 (1) 点声源影响预测模式 项目工程施工区为开阔地,机械一般置于地面上,故声源处半自由空间,施工机械 噪声采用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计算公式进行预测计算: 式中:LA(r) — 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 A 声级,dB(A); LA (r0) — 参考位置 r0 处的 A 声级,dB(A); r —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r0 — 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 n L总 10 lg 10 0.1Li i 1 式中:L 总 ——预测声级,dB;Li——各叠加声级,dB。 (2) 交通噪声影响预测模式 1) 第 i 类车等效声级的预测模式 N 2 7 .5 Leq ( h ) i ( L0 E ) i 10 lg i 10 lg L 16 10 lg 1 r Vi T 式中: Leq(h)i — 第 i 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 ( L0 E ) i — 第 i 类车速度为 Vi,km/h;水平距离为 7.5 m 处的能量平均 A 声级, dB(A); Ni — 昼间、夜间通过某个预测点的第 i 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辆/h; -32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r — 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适用于 r>7.5m 预测点的噪声预测。 Vi — 第 i 类车的平均车速,km/h; T — 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1h; 1 、 2 ——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弧度,见图 5.5-1 所示; Ψ 图 5.5-1 有限长路段的修正函数,A—B 为路段,P 为预测点 L —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可按下式计算: L L1 L 2 L3 L1 L坡度 L路面 L 2 Aatm A gr A bar A misc 式中: L1 — 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 L 坡度 — 道路路纵坡修正量,dB(A); L 路面 — 道路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dB(A); L2 —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dB(A); L3 —由反射等引起的修正量,dB(A)。 2) 总车流等效声级为: Leq(T ) 10lg 100.1Leq(h)大 100.1Leq(h)中 100.1Leq(h)小 如某个预测点受多条线路交通噪声影响(如高架桥周边预测点受桥上和桥下多条车 道的影响,路边高层建筑预测点受地面多条车道的影响),应分别计算每条车道对该预 测点的声级后,经叠加后得到贡献值。 3) 预测点昼间或夜间的环境噪声预测值应按下式计算 0.1( Leq )交 ( Leq )预=10 lg 10 0.1( Leq )背 +10 式中:(Leq)预 ——预测点昼间或夜间的环境噪声预测值,dB; (Leq)背 ——预测点预测时的环境噪声背景值,dB。 (3) 综合叠加预测模式 -32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点声源和线声源的噪声贡献值、噪声背景值进行叠加,计算公式如下: n 0.1Li LAeq 10 lg10 100.1L0 i 1 式中: LAeq -叠加后的综合值; Li L0 -各类噪声影响贡献值; -噪声背景值。 5.5.1.3 预测结果 (1) 敏感点预测结果 施工噪声与交通噪声对村庄影响计算叠加结果见表 5.5.1-5,噪声敏感点昼间噪声预 测等声级线图见图 5.5-1。 施工噪声与交通噪声对村庄影响计算叠加结果表 表 5.5.1-5 噪声标准 值 昼 夜 间 间 噪声贡献 值 昼 夜 间 间 噪声预测 值 昼 夜 间 间 单位:dB(A) 较现状增 超标和达标情 量 况 昼 夜 昼间 夜间 间 间 序号 敏感目 标 噪声现状 值 昼 夜 间 间 1 垇上 54.8 41.0 60 50 33.4 0.0 54.8 41.0 0.0 0.0 达标 达标 2 何屋 53.9 43.7 60 50 57.1 41.3 58.8 45.7 4.9 2.0 达标 达标 3 华星村 52.0 42.8 60 50 60.2 44.3 60.8 46.6 8.9 3.9 超标 达标 4 大黄屋 52.7 44.3 60 50 60.8 44.9 61.4 47.6 8.8 3.3 超标 达标 5 围塘里 52.2 43.9 60 50 42.0 26.1 52.6 43.9 0.4 0.1 达标 达标 6 宫下湾 49.0 42.8 60 50 56.8 40.9 57.5 45.0 8.5 2.2 达标 达标 7 铁厂 49.3 43.5 60 50 51.4 35.5 53.5 44.1 4.2 0.6 达标 达标 8 大坪岗 52.9 43.8 60 50 57.5 41.7 58.8 45.9 5.9 2.1 达标 达标 9 排下 50.5 43.0 60 50 41.6 25.8 51.0 43.1 0.5 0.1 达标 达标 10 墩下 46.1 43.8 60 50 43.8 27.9 48.1 43.9 2.0 0.1 达标 达标 11 坪塘 49.7 46.2 60 50 34.1 18.3 49.8 46.2 0.1 0.0 达标 达标 12 上坪村 53.6 45.6 60 50 42.3 0.0 53.9 45.6 0.3 0.0 达标 达标 由表 5.5-5 的预测结果知,受交通噪声影响,华星村 3 户居民点昼间噪声超过《声 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昼间最高超标 0.8dB(A);受交通噪声影 响,大黄屋 1 户居民点昼间噪声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昼 间最高超标 1.4dB(A)。工程施工期间需加强施工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措施, 禁止高噪声设备夜间施工,以减小影响。 -32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2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何屋(昼间) 何屋(夜间) 华星村(昼间) 华星村(夜间) 大黄屋、围塘里(昼间) 大黄屋、围塘里(夜间) -32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宫下湾(昼间) 宫下湾(夜间) 铁厂(昼间) 铁厂(夜间) 大坪岗(昼间) 大坪岗(夜间) 排下、墩下(昼间) 排下、墩下(夜间) -32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坪塘(昼间) 坪塘(夜间) 上坪村(昼间) 上坪村(夜间) 图 5.5-1 施工区周边噪声敏感点等声级线图(红色标记为超标建筑) (2) 主要施工工厂场界预测结果 各主要施工工厂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 5.5.1-6 主要施工工厂场界预测结果表 表 5.5.1-6 贡献值 dB(A) 东 南 西 北 序号 工厂名称 1 上水库砂混系统 46 60 51 45 2 上库金属结构拼装厂 52 57 53 55 3 上库综合加工厂 52 59 53 55 4 钢管加工厂 52 55 51 52 5 下库砂混系统 48 56 55 50 6 下水库钢管加工场 49 47 45 45 7 下水库综合加工厂 47 48 48 47 8 下库金属结构拼装厂 56 57 46 55 -329- 标准值 dB(A)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昼间 70 夜间 5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备注:夜间不施工 预测结果表明,主要施工工厂场界外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标准限值要求。 运行期噪声影响分析 工程建成运行后,噪声源主要为地下发电厂房内的发电(水轮机)机组、地下厂房 主变洞内变压器和地面开关站电器设备。发电机组和主变器位于地面以下,不影响地面 声环境质量。 运行期进场公路的车流量很小,年平均日交通量小于 1000PCU,小于施工期的车流 量,对周边敏感点噪声影响很小。 5.6 环境空气影响 施工产生废气和粉尘的影响 (1) 主要敏感点 工程范围内主要环境空气敏感点见表 5.6.1-1。 环境空气敏感点列表 表 5.6.1-1 名称 何屋 华星村 大黄屋 围塘里 宫下湾 铁厂 大坪岗 排下 墩下 坪塘 上坪村 (2) 位置关系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西两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南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北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南侧 下库承包商营地四周 距离 10 35 2 165 185 15 5 50 40 60 12 规模 约 35 户 约 50 户 约 45 户 约4户 约 15 户 约7户 约 10 户 约 15 户 约 25 户 约7户 约 50 户 保护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GB3095-2012) 中的二级标准 施工作业面的影响 工程水库坝区,地下输水系统,土、石料场开挖,表土堆存场、中转料场堆放等施 工作业面会产生粉尘,粉尘产生量和施工方法、作业面大小、施工机械、天气状况及洒 水频率等都有关系。 施工工地做好洒水降尘、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及时覆盖,粉性材料堆放在料棚内, 施工运输车辆出入施工场地减速行驶并密闭化,保持路面清洁,对于多余挖方设远离周 界的临时堆放点,并做好不定期洒水抑尘,以减少施工扬尘大面积污染。 -33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同类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期类比监测,作业粉尘、机械燃油废气经稀释扩散后, 将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且施工期环境影响是暂时的,待工程施工结束后,该 影响随之消失。 (3) 砂石料加工系统的影响 砂石料加工系统整体密闭,进料口采用半封闭(采取三侧面、一顶面封闭),颚式 破碎机、圆锥破碎机、振动筛等加工设备的进料口、出料口加设喷淋装置,使石料保持 一定的湿度,综合除尘效率可达 98%以上。粉尘粒径较大,易于沉降,污染范围有限, 上、下水库砂石料加工系统周边没有居民点分布。为进一步减少砂石料加工系统粉尘排 放,工程对砂石料加工区域采取彩钢板全封闭措施,不设置排气筒。 (4) 混凝土拌合系统的影响 各拌合站粉料罐和拌合设备配备除尘净化装置,建设单位应在施工招标和承包合同 中对混凝土拌合站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 根据同类抽水蓄能项目混凝土拌合站等类比调查资料,混凝土搅拌站筒仓配套脉冲 布袋除尘器,经除尘后排放口粉尘浓度能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表 2 中特别排放限值。 为进一步减少拌合系统粉尘排放,工程对拌合系统采取彩钢板全封闭措施,不设置 排气筒。 施工道路影响 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西侧约 83m 有华星村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约 200m 有大黄屋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侧约 177m 有围塘里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 东侧约 180m 有宫下湾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约 18m 有铁厂居民点,对外交通 衔接公路北侧约 4m 有大坪岗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侧约 45m 有排下居民点,对 外交通衔接公路东侧约 181m 有墩下居民点,对外交通衔接公路西北侧约 54m 有坪塘居 民点。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V W Q 0.123 5 6 . 8 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 V—汽车速度,km/h; W—汽车载重量,t; -331- 0.85 P 0 .5 0.7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 根据公式可知,在同样的路面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在同样的车速情况 下,路面越脏,扬尘量越大。因此,施工期间应对车辆限速、保持路面的清洁并采取洒 水降尘措施以减少运输车辆扬尘对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 4~5 次,可使扬尘减少 70% 左右。表 5.6.2-1 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可见,每天洒水 4~5 次进行抑尘, 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 TSP 的污染距离缩小到 20~50m 范围内。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表 5.6.2-1 5 20 50 100 不洒水 10.14 2.89 1.15 0.86 洒水 2.01 1.40 0.67 0.60 距离(m) TSP 小时平均浓度 (mg/m3) 粉尘对周边环境空气敏感目标的影响 工程距离最近的敏感点为对外交通衔接公路北侧 4m 的大坪岗居民点,根据类比, 洒水后运输粉尘量为 0.446kg/km.辆,类比江西省内抽蓄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空气监测, 工程沿线村庄在采取限速、车辆轮胎冲洗,禁止带泥上路,运输车辆加盖、道路定期洒 水抑尘、加强进场道路绿化等措施后沿线村庄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综上所述,预计工程采取抑尘措施后,道路运输扬尘对周边敏感点影响较小,后续 跟沿线居民做好沟通,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5.7 固体废物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 生活垃圾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工程施工期最大生活垃圾产生量 3.64t/d,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共 7644t。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中有机质等多种复杂成分,如不及时清理,垃圾中有机质会变质 腐烂,发生恶臭,污染空气,招引和孳生苍蝇,繁殖老鼠,垃圾中的病原微生物就会随 着雨水淋洗,污染水质,也会随着飘尘污染大气,造成疾病传染和流行,特别是肠道传 染疾病。为了预防生活垃圾对土壤、水环境、景观和人群健康的危害,预防垃圾随意向 河道倾倒,在施工过程中生活垃圾要用垃圾箱收集,集中收集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用全 -33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封闭垃圾转运车清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 成后(预计投产日期 2024 年 12 月),清运至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采取 以上措施后对施工区环境影响很小。 (2) 脱水污泥 工程配套各废水处理设施产生脱水污泥约 10000t/a,含水率约为 60%,污泥主要组 分为泥沙沉淀物、有机质,属于一般固废,经压滤后运至下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 压坡体消纳。 (3)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主要是工程竣工阶段临时工程拆除和地面清理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弃 土及污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等。建筑垃圾中有用的下脚料,如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 由指定的物资回收部门定期回收利用,剩余一些无回收价值的固体废物,如砖瓦、混凝 土块、弃土等统一运至文峰乡田背村罗坑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以免影响临时用地的恢 复和生态重建。 (4) 危险废物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来自工 程机械设备检修、使用过程产生的废润滑油、废液压油和废油桶等营地装修过程中产生 的废油漆桶,需设置危废贮存设施,临时贮存后,填写危险废物五联单委托有危险废物 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禁止对外排放,运输时应保证容器密封行。 运行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 来源 工程运行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电站运维管理区及业主前方管理用房工作人 员生活垃圾,以及过滤产生的废透平油、废滤芯,各类机械设备维修等产生的废机油、 废油桶和含油抹布,变压器检修或者事故产生的废变压油(含油废水和废渣),开关站 更换的废铅酸蓄电池。 运行期间电站运行初期运行人员主要在地面中控室值班,当本电站的电气设备和机 械设备进入稳定运行状态,电站按少人值守的方式管理电站,电站值班人员及前方管理 营地人员总数按 127 人考虑。生活垃圾主要是食物残渣、卫生清扫物、废旧包装袋、瓶、 罐等,产生量为 46.36t/a。运行期业主后方营地位于县城,生活垃圾主要为日常办公产 生,收集后由环卫部门收集后统一清运。 工程运行过程发电机组透平油定期过滤产生废透平油以及废滤芯产生量约为 2.4t/a; -33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各类机械设备维修产生废机油、废油桶和含油抹布,产生量约为 1.5t/a;工程变压器维 护、更换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废变压油(含油废水和废渣);开关站更换产生的废铅酸 蓄电池。 (2) 影响分析 生活垃圾含有水分,若堆放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长期堆放生活垃圾会产生 沙门氏菌、寄生虫卵和霉菌等致病微生物。因此本工程生活垃圾建议实行袋装化,由专 门的保洁员进行清理,分类收集后,外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清运至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运输过程中应采 用全封闭式垃圾转运车,避免渗漏液跑冒滴漏,使其对环境影响减至最低。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废油、废滤芯(HW08(900-214-08))、 废变压油(HW08(900-220-08))、废铅酸蓄电池(HW31(900-052-31))均属于危险 固废。各类危废收集后需设置危废贮存设施,临时贮存后,填写危险废物五联单委托有 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禁止对外排放,运输时应保证容器密封。 通过以上方法处理处置后,本工程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合理处置,处理率 100%,各 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合理可行,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本工程产生 的固体废物将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二次影响。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影响分析 危废仓库建设满足以下要求: (1) 危险废物暂存库应按照《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要 求进行建设,采取必要的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防治 措施,不应露天堆放危险废物。暂存库内不同贮存分区之间应采取隔离措施,隔离措施 可根据危险废物特性采用过道、隔板或隔墙等方式。在贮存库内或通过贮存分区方式贮 存液态危险废物的,应具有液体泄漏堵截设施,堵截设施最小容积不应低于对应贮存区 域最大液态废物容器容积或液态废物总储量 1/10(二者取较大者);用于贮存可能产生 渗滤液的危险废物的贮存库或贮存分区应设计渗滤液收集设施,收集设施容积应满足渗 滤液的收集要求。危险废物暂存库产生的废水或因贮存不当导致发生泄漏事故,可能产 生废液等,通过暂存库内的废液收集系统送入事故应急池,不会进入地表水体,对地表 水体基本无影响。 (2) 危险废物暂存库应按照《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要 求,贮存设施地面与裙脚应采取表面防渗措施;表面防渗材料应与所接触的物料或污染 -33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物相容,可采用抗渗混凝土、高密度聚乙烯膜、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 的材料。贮存的危险废物直接接触地面的,还应进行基础防渗,防渗层为至少 1m 厚黏 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 10 -7 cm/s),或至少 2 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 (渗透系数不大于 10 -10 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暂存仓库采用防渗漏防 腐蚀的环氧地坪,要求企业不定期的检查仓库场地的防渗情况,防止污染物的跑、冒、 滴、漏,减少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 (3)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的危险废物收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危险废物产生节 点将危险废物集中到适当的包装容器中或运输车辆上的活动;二是将已包装或装到运输 车辆上的危险废物集中到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内部临时贮存设施的内部转运。 本工程危险废物为桶装或袋装。桶装或袋装危险废物采用专用的运输车辆从车间转 移至危险废物暂存库,确保容器或包装袋完整无破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泄漏现象。合 理规划厂区内危险废物运输路线,不经过生活办公区域,尽可能缩短运输路线,不经过 厂区外部环境敏感点,做到规范运输、避免洒落或泄漏。 5.8 土壤环境影响 施工期影响 工程施工期各类污废水处理后回用,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无害化处置,危险废 物收集至危废贮存间后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各类污染物对 工程区土壤环境污染影响很小。 施工期施工作业产生的表土扰动、弃渣等将造成扰动区表层土壤环境的破坏,对其 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对扰动区表土进行收集并单独存放,在施工结束后用于扰动区 的植被恢复,减缓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 运行期影响 工程运行期主要污染物为管理用房生活污水和厂房油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或外 排,对周边土壤环境污染影响很小,也不会引起土壤的盐化、酸化、碱化。 运行期水库蓄水后,对水库蓄水可能引起的盐化影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的附录 F“土壤盐化综合评分预测方法”进行预 测评价。 (1) 土壤盐化综合评分法 采用公示 4.10-1 计算土壤盐化综合评分值(Sa),具体如下: -33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8-1) 式中:n—影响因素指标数目; Ixi—影响因素 i 指标评分; Wxi—影响因素 i 指标权重。 (2) 土壤盐化影响因素赋值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土壤盐化影响 因素赋值情况见表 5.8.2-1。 土壤盐化影响因素赋值表 表 5.8.2-1 分 影响因素 地下水位埋深 (GWD)/(m) 干燥度(蒸降比值) (EPR) 土壤本底含盐量 (SSC)/(g/kg) 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 (TDS)/(g/L) 值 权重 0分 2分 4分 6分 GWD≥2.5 1.5≤GWD<2.5 1.0≤GWD<1.5 GWD<1.0 0.35 EPR<1.2 1.2≤EPR<2.5 2.5≤EPR<6 EPR≥6 0.25 SSC<1 1≤SSC<2 2≤SSC<4 SSC≥4 0.15 TDS<1 1≤TDS<2 2≤TDS<5 TDS≥5 0.15 黏土 砂土 壤土 砂壤、粉土、 砂粉土 0.10 土壤质地 本工程库区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上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下水位埋深大,左坝头 ZKS1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12.68m;右坝头 ZKS9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为 52.06m。近坝右 库岸 ZKS18、ZKS19 长观孔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 25.30、37.30。下水库坝址两岸山坡地 下水位埋深大,左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23.5~38.5m;右岸地下水位埋深为 18.2~69.2m。 水库蓄水完成后,库区内地下水位将升高,水库不存在永久渗漏问题,不会造成库 区两侧土壤地下水水位明显提升,工程建成后库区两侧地下水埋深仍将大于 2.5m,土壤 盐化影响赋值为 0 分。 根据气象统计资料,寻乌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983.9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591.2mm,经计算干燥度(蒸降比值)(EPR)为 0.62,土壤盐化影响赋值为 0 分。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工程区土壤含盐量为 0.1~0.3g/kg,土壤本底含盐量 (SSC)<1g/kg,土壤盐化影响赋值为 0 分。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工程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在 0.014~0.024g/L 之间, 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1g/L,土壤盐化影响赋值为 0 分。 -33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土壤理化特性调查结果,工程区域土壤质地主要为壤土,土壤盐化影响赋值为 4 分。 (3) 土壤盐化影响预测 根据本项目土壤盐化影响因素赋值及权重,本项目的上库区土壤盐化综合评分值 Sa=4×0.10=0.4<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中附录 F 的表 F.2 土壤盐化预测表(见表 5.8.2-2),本项目建成后库区周边土壤不会发 生盐化现象。 土壤盐化预测表 表 5.8.2-2 土壤盐化综合评分值(Sa) Sa<1 1≤Sa<2 2≤Sa<3 3≤Sa<4.5 Sa≥4.5 土壤盐化综合评分预测结果 未盐化 轻度盐化 中度盐化 重度盐化 极重度盐化 5.9 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环境卫生状况的现状 (1) 环境卫生状况 本工程地处山区,上、下水库周边居民较少,周围环境卫生相对良好。 (2) 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至 2021 年底,全县医疗机构 339 家,共有编制床位数 1565 张,开放床位数 1726 张,在职人员 1372 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 799 人,临时聘用 573 人)。工程所在桂竹 帽镇有 1 家卫生院,三标乡有 1 家卫生院,其中桂竹帽镇卫生院共有编制床位 15 张, 开放床位数 11 张,在职人员 17 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 10 人,临时聘用 7 人),三标 乡卫生院共有编制床位数 25 张,开放床位数 24 张,在职人员 21 人(其中正式在编人 员 13 人,临时聘用 8 人)。 (3) 饮用水水质 根据施工规划报告,施工生活用水考虑在龙图河主河道、上水库右岸库尾支沟上游、 上水库左岸支沟适当位置取水,经净化处理后使用。根据现状监测结果,龙图河水质较 好,处理后可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由于工程区饮用水源统一管理,有效保证了饮用水 水质,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病媒生态的预测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传播流行的。能作为疾病传染源或病原微生 -33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物中间宿主的病媒生物,由于工程建设而发生迁移、改变的,最主要是老鼠和蚊子。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水库淹没影响面积不大,未发现有集中的鼠类分布区,工程 建设不会导致库周鼠密度和鼠种发生较大的改变。同时水库运行后水位变幅较大,不具 备蚊子孳生的洼地,因此工程建设也不会带来蚊子密度的升高和蚊类构成比的变化。 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1) 自然疫源性疾病 工程区近年来均未出现血吸虫和鼠疫病例,也无血吸虫和鼠疫流行史。工程水库淹 没面积不大,不会导致库周鼠密度和鼠种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也不会迅速扩大自然疫 源地,不会强化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群间流行,但需结合水库管理,做好灭鼠工作。本 工程区不在目前尚有的钉螺孳生环境中,但需做好人群监测和螺情监测。 在工程开工后,需做好进入工区所有人员的检测工作,确保各类自然疫源性疾病不 会在人群中传播传染。 (2) 介水传染病 从调查来看,介水传染病在地区传染病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有感染性腹泻等。 需要加强饮用水消毒、传染病隔离,同时搞好食品卫生的管理,加强施工期间流动 人员的管理,排除外来人员传染病出现的可能,介水传染病可得到有效控制。 (3)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与媒介动物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有密切关系。传播媒 介主要是蚊子,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乙脑、疟疾等。工程区近年未发现乙脑和疟疾发病例, 在定期作好消毒消灭工作后影响不大。 5.10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5.10.1.1 生产安置容量分析 (1) 农业安置环境容量 根据移民意愿调查,桂竹帽镇华星村有 4 人选择农业安置,分别为排下组和大坪岗 组各 2 人,故本次仅对桂竹帽镇华星村的农业安置环境容量进行分析。 建设征地前,排下组和大坪岗组人均耕地分别为 0.76 亩和 1.32 亩,生产安置人口 均为 2 人,故农业安置所需耕地分别为 1.52 亩和 2.64 亩,合计 4.16 亩。由于华星村窝 里组整组搬迁,故剩余耕地 249.99 亩。 综上,剩余土地资源可满足 4 个生产安置移民进行农业安置的需要。 -33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自行安置环境容量 通过对当地市、乡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大小湖岽村和华星村 约 20-30%人口常年在外务工或有固定职业,并在县城购买房产,完全脱离土地生产,工 程征地后,多数人可以通过自谋职业的方式自行安置。 (3) 环境容量分析结论 经对比被征收耕地村的农业安置和自行安置环境容量和生产安置人口任务,本工程 生产安置环境容量可以满足本工程生产安置的需要。 综上分析,本项目自行安置环境容量超过 243 人,超过选择自行安置的人数。 5.10.1.2 搬迁安置容量分析 在本着充分尊重移民安置意愿的考虑,联合调查组开展了移民安置意愿入户调查。 根据移民意愿调查结果,全部移民选择在长举居住小区集中安置。 据调查用于移民安置地块总面积为 9 亩,根据长举居住小区规划规模,在地块西南 侧规划两幢 11 层高层住宅,可满足移民安置 105 户需求,该地块土地较为平整、地质 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移民搬迁后就业机会较多,且周边交通条件非常便捷,出行、 就业条件更为优越,医疗、就学等公共服务水平等也将随着城镇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将有利于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 综上所述,长举居住小区可以满足本工程搬迁安置的需要。 5.10.1.3 分析结论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组调查结果,本工程建设征地区仅 4 个生产安置人口选择农 业安置,且本工程建设征地区所涉及移民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性不高,耕地对其经济收入 影响较小,移民安置点周边有足够的二、三产业就业计划,满足移民生产安置需求;另 本工程移民均搬迁至长举居住小区安置,长举居住小区能够提供足够的房屋用于移民安 置,因此移民生产生活均得到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根据本工程移民生产安置环境容量,采取农业安置和自行安置的生产安 置方式,能够满足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生产安置的需要。同时寻乌县提供的长举居住 小区区位条件优越,安置容量满足移民搬迁安置的需要。 安置点环境敏感性分析 本工程建设征地影响较小,长举居住小区的安置环境容量基本可以满足本工程移民 安置的需要。经调查,本工程选择的长举居住小区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移民安置规划中考虑了居住区的用地、 -33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居住建筑、交通、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等规划,本工程建设不会对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产生较大影响。 移民安置环境的影响 (1) 施工期 1) 水环境 居住区房建等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居住区房 建施工总体工程量不大,污水产生量较小,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污废水的收集和处理, 处理后回用,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2) 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影响 居住区周边 200m 范围内主要有部分民房,最近距离约 40m。居住区建设施工对周 边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将产生一定影响。 3) 生态环境 居住区占地主要涉及农田植被等经济作物,植物种类为区域常见植物种类,因此, 移民安置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占用耕地,造成部分生物量的损失,工程建设后及时采取 植被恢复措施。居住区占地区域未发现有古树名木和珍稀保护植物,移民安置不会对古 树名木和珍稀保护植物造成影响。 4) 固体废物 移民居住区建设过程产生的主要固废为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施工弃渣运至指定弃 渣场,按水保要求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数量总体不大,统一收集处理,禁止随意丢 弃。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减少对水环境、环境空气、土地利用等的影响。 (2) 1) 运行期 水环境 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根据移民安置规划,长举居住小区最 高日生活用水量为 98.28m3/d,污水产生率按 80%计,则长举居住小区最高日污水排放 量为 78.62m3/d,生活污水中主要含 COD、BOD5、氨氮等污染物。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居住区生活污水经排水管网收集后排入东侧污水市政管网,对 周边水体的水环境影响不大。 2) 固体废物 居住区产生的主要固废为生活垃圾,按生活垃圾产生量 1.0kg/人 d 计,居住区年产 生活垃圾量 153.30t,生活垃圾由地方环卫部门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置,对环境影响不大。 -34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生态环境 居住区建成后不再占用扰动地表植被,对植物基本无影响。居住区位于人类活动较 频繁的地区,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主要为常见的小型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对生境适应性 强,移民居住区建成后不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 4) 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影响 居住区建成后不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源,对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基本无影响。 5) 人群健康 当地传染病主要有肝炎、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以及其它传染病等, 要做好当地的卫生防疫工作,但移民安置区安置人数较少,移民的迁入引发新的传染病 可能性不大,对人群健康影响较小。 专业项目复建环境影响 施工期工程占地、开挖等活动将影响沿线局部的原有地表植被,对植被造成一定损 失,拟建工程区域内主要为周边村庄种植的农田作物,少部分为果园和经济林,植物均 为一般广布种,其影响范围有限。工程区未发现保护动物。 电力、通信工程在复建过程中应先建后拆,在建设过程中应与各主管部门进行妥善 沟通,合理安排修复和新建计划,减小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电力、通信工程 建设规模较小,施工期间有少量的开挖和混凝土基础浇注,并产生轻微的施工噪声;施 工期在杆塔架设、缆线敷设时挖、填方引起水土流失,应及时做好场平和植被恢复;电 力线路运行期对周围会有一定的电磁干扰,选线时与居民点和其它敏感设施应保持一定 的距离。由于电力、通信工程施工量不大,对周边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5.11 环境风险评价 评价目的及依据 根据工程规模、建设特点及周边环境特征,工程建设期间存在潜在的事故风险和环 境风险,主要包括:油类物质泄漏风险、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森林火灾风险、施工期 污废水事故排放、生物入侵风险、地下厂房和主变溢油风险、地面开关站环境风险等。 根据环发〔2012〕77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的要求,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HJ169-2018)技术要求,通过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和风险后果计算等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为工程设计、环境管理和环境风险防范 等提供资料和依据,以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34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风险识别 5.11.2.1 风险源概况 (1) 加油点及地下厂房储油 本工程不设油库和加油站,由承包人自行负责油料供应,工程所需油品通过油车(约 8m3)运至施工区域定点供应。工程施工加油点风险类型为油料泄漏、火灾和爆炸,危 害因素主要为雷电、静电、电气火花、储罐腐蚀穿孔、阀门损坏、储罐冒罐等,加油点 四周无居民点,主要可能环境危害是爆炸对周边植被的破坏和油泄漏对周边水质造成污 染。地下厂房机组及主变事故或设备检修时可能产生含油污水,主要可能环境危害是对 周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 (2) 危险品运输 可能存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炸药、雷管等爆炸引起森林火灾。 (3) 污废水事故源 施工期主要污废水为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施工生活污水等。工 程建设期间各类污废水均进行处理并回用,但施工过程中可能因回用水泵或各污废水处 理设施故障等情况造成污废水处理不及时,而发生事故排放,在汛期暴雨冲刷施工开挖 面和施工场地时,会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对下游伦潭水库水体水质造成影响。 根据对施工期各类退水情况的分析,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量最大。施工期上下 库各设 1 处砂石料加工系统。上、下水库砂石加工系统高峰生产废水产生量分别约为 82.4m3/h、160m3/h,SS 浓度 30000mg/L ~50000mg/L,经处理后达到回用标准的 SS 浓度 ≤100mg/L。工程建设期间各类污废水均进行处理并回用,在各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 对游水质不会造成影响,但在系统事故排放情况下可能对水体水质造成影响。 在暴雨径流期间,施工开挖面和各临时占地的汇流将携带大量的悬浮物,使河道内 的悬浮物浓度大幅度提高,进而影响到下游水质。工程建设期间最大的废水来源为砂石 料冲洗废水,施工期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事故排放的可能原因主要有: 设备及电力原因导致的可能性 根据工程环保规划,砂石料冲洗废水处理系统主要的设备如为单套措施,故障时可 能发生系统设备完全瘫痪导致事故排放。系统设有清水回用池,事故排放情况下,可作 为临时短期的事故废水贮存池,由于砂石料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SS,其在清水池中停留 一定时间后,出水 SS 浓度将有所降低。 电站施工期的砂石料系统为施工区主要的用电设施之一,属较重要的供电对象,根 -34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据施工供电规划,在电力供应和维护上具有较高的保证。 进水水质原因导致的可能性 工程环保设计中选择高效沉淀设备对砂石料冲洗废水进行处理,该处理工艺效果好, 且施工砂石料来源于同一料源,砂石料加工所需的单位用水量也较为稳定,因此生产废 水中 SS 浓度变化不大,即进水水质负荷变化不大。 因此,从进水水质角度分析,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其导致的事故排放可能性 不大。 运行管理原因导致的可能性 电站建设单位将成立专门的施工期环保管理部门,并设置专/兼职和专业人员,开展 施工期环境监理,负责和落实环保管理工作,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进度、质量及运行、 检测情况,处理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砂石料冲洗废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有一定的运行 维护要求,因此,存在由于运行管理不善而导致污废水事故排放的可能性。 5.11.2.2 危险物质识别 本工程建设期间涉及的危险性物质为柴油、汽油等。 (1) 柴油 柴油主要是由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多环芳烃与少量硫(2~60g/kg)、氮(<1g/kg) 及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相对密度(水=1)0.78~0.90;相对密度(空气=1)4.5。熔点-29.56℃。 沸点 180~370℃。 毒性:属低毒类。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也可有轻度麻醉作用。柴油为高沸点 物质,吸入蒸气而致毒害的机会较少。 危险特性:遇热、火花、明火易燃,可蓄积静电,引起电火花。 燃烧(分解)产物:CO、CO2 和硫氧化物。 (2) 汽油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臭味;熔点<-60℃,沸点:40~200℃;不溶 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脂肪;相对密度(水=1)0.70~0.79;相对密度(空气=1)3.5。 毒性:属低毒类,轻度刺激,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长期吸入体力活动能力降低,神 经系统发生机能性改变。 危险特性:极易燃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 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34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燃烧(分解)产物:CO、CO2。 环境风险分析 5.11.3.1 油类物质泄漏风险 临时加油点、油品运输发生事故导致油料外漏,将对周边龙图河水质带来潜在的危 险,由于运油量较小,泄漏量小,经加油点处事故油池截流后影响较小。 电站厂房位于地下,周边基岩透水性弱,根据以往水电站运行管理情况,机组及中 间油罐发生重大漏油事件和火灾的可能性很小,主变有极小概率会发生事故漏油。机组 透平油系统中间油罐室内采用下沉式设计,可防治火灾时漏油溢出,避免事故影响扩大。 地面采取防渗措施,透平油一旦外溢,不会渗入地下水系统。电站透平油系统溢油不会 造成显著影响。主变事故漏油一旦外溢,将进入集油坑,并统一纳入事故油池收集。若 产生事故油池池壁渗漏,可能对周边的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事故油池底部混凝 土层厚度较厚,基岩透水性弱。因此,事故油池渗漏不会造成显著影响。 5.11.3.2 森林火灾 工程库周森林植被较好,以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及暖性竹林为主,材积量较高, 若临时加油点或炸药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可能引发森林火灾,将造成一定生物量的 损失。工程上、下库区域靠近龙图河水量充足且交通较方便,在发生失火后实施救火的 条件便捷,如救护及时,措施到位,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森林火灾。 5.11.3.3 危险品运输 (1) 风险识别 工程运输的危险品主要为炸药和雷管,其风险类型为可能存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由 于事故造成炸药、雷管等爆炸引起森林火灾,燃烧烟气及消防废水造成事故区域的大气、 地表水环境污染等。 (2) 危险物质识别 危险品运输事故危险性物质为乳化炸药、雷管。乳化炸药组分为硝酸铵、油相、乳 化剂、水等,配比一般是硝酸铵占 92%;雷管主要成分是二硝基重氨酚、环三亚甲基三 硝铵,配比一般是 95%。 (3) 危险性物质的毒理性质 1) 硝酸铵 理化特性:无色正交结晶或白色细小颗粒状结晶,吸湿、结块性很强,易溶于水。 相对密度(水=1)0.78~0.90、熔点 169.6℃、分解温度 210℃。 -34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危险特性:强氧化剂,能助长燃烧火势并引起着火,与可燃物粉末混合能发生激烈 反应而爆炸。受强烈震动也会起爆。各种有机杂质均能显著地增加硝酸铵的爆炸灵敏性。 将硝酸铵加热熔化,即慢慢分解。在通风不良的密闭条件下储存,会发生分解,分解速 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速,温度升高到 302"C 分解就急剧加速,放出有毒气体,甚至燃烧、 爆炸。 毒性危害:本品对呼吸道、眼睛、皮肤有刺激性,吸入粉尘时会出现恶心、呕吐、 头疼,甚至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症状,大量接触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口服过量 可致死。火灾时往往会产生有毒的氧化氮气体,吸入会中毒。 2) 二硝基重氮酚 理化特性:黄色结晶,在阳光下颜色迅速变深明;微溶于水,溶于热乙醇、多数有 机溶剂;相对密度(水=1):1.63、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7.3;熔点:158℃。 危险特性:干燥时,即使数量很多,如接触火焰、火花或受到震动、撞击、摩擦亦 会引起危险特性起分解爆炸。但其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低于雷汞、叠氮化铅。火焰感度 较敏感,与雷汞近似。含水 40%以上时安定性较好。该物质具有腐蚀性。 毒性危害:未见毒理学资料。同时接触环三次甲基三硝基胺( 黑素金)粉尘的工人, 有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障碍的表现,皮肤接触可发生皮炎。 3) 环三亚甲基三硝铵 理化特性: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溶于丙酮,相对密度(水=1):1.89,熔点: 205℃、沸点:747℃。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温、震动、撞击、磨擦能引起燃烧爆炸。是一种爆炸力极强 大的烈性炸药,比 TNT 猛烈 1.5 倍。 毒性危害:吸入后中毒,可发生癫痫样发作:误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流涎、 多汗,重者发生抽搐。 (4) 后果估算 根据现有资料,炸药及雷管爆炸瞬时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为 CO、氮氧化物、 硝基苯及大量烟尘。危险品运输事故如若引发火灾,会对工程区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 甚至可能影响周边野生动物;如炸药和雷管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爆炸,消防 水进入水体,会对工程区域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5) 风险评价 施工期间的物资运输相对一般公路而言运输量较小,因此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小。危 -34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险品运输是施工安全管理重点,管理严格,事故防范措施严密,根据其它水电工程施工 情况,因交通事故发生爆炸或倾倒入水体的事故的概率很小。 5.11.3.4 生物入侵风险 评价区最为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有 2 种,分别为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鬼针草(Bidens pilosa)。在施工和生态恢复过程中,评价区仍然存在陆生生物入侵风险 的可能性,常见的入侵物种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美洲商陆 (Phytolacca americana L.)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等。项目建成并蓄 水后,原来的部分山溪性河流由相对稳定的河谷型水库替代,可能存在一定的水生植物 入侵风险,如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等。其中,相较于大多数的乡土种,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美洲商陆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大规模繁殖后可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 平衡及生物多样性。另外,项目所在地寻乌县已被列为松材线虫病疫区(国家林业和草 原局公告,2020 年第 4 号),而评价区分布一定数量的马尾松林,因此应严控松材线虫 的入侵传播。 5.11.3.5 地下厂房和主变溢油风险分析 工程运行期风险源主要是由于设备年久失修老化,地下厂房内透平油和主变洞内主 变压器油泄漏。变压器油是电气绝缘用油的一种,是石油的一种分镏产物,其主要成分 是烷烃、环烷族饱和烃及芳香族不饱和烃等化合物,具有绝缘、冷却、散热、灭弧等作 用。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可能会引起电站下水库的水质污染,甚至还可能在厂房内发生 火灾。 电站地下厂房布置有透平油中间油罐室,中间油罐室设置 2 只运行油罐,2 只净油 罐,容积均为 15m3,同时设油泵及油处理设备。根据以往水电站运行管理情况,中间油 罐发生重大漏油事件和火灾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透平油有专门的油路系统,一旦漏油, 油压降低,系统将自动报警并停机。因此不会出现大量漏油事故。变压器油位于主变压 器中,主变下方设置集油坑,连通站内事故油池。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产生部分变压器 油将先排入集油坑,再进入事故油池,事故油池的容量可满足最大事故油量要求,不会 外溢。 电站厂房位于地下,周边基岩透水性弱,根据以往水电站运行管理情况,机组及中 间油罐发生重大漏油事件和火灾的可能性很小,机组透平油系统中间油罐室内设计集油 -34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沟和挡油槛,可防治火灾时漏油溢出。根据国内已建成运行的 500kV 开关站的运行情 况,除非设备年久失修老化,主变事故漏油发生概率极小,地下主变洞内设置集油坑和 事故油池(容积约 230m3),满足事故防范要求,一旦主变发生事故或检修,油污水流 入其中,不会外排,对周边水环境无影响。 主变事故漏油一旦外溢,将进入集油坑,并统一纳入事故油池收集,交由有危废处 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妥善处置。当发生主变事故漏油,同时事故油池池壁渗漏时,可能对 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本工程主变事故油池位于地下主变洞内,底部混凝 土层厚度较厚,基岩透水性弱。因此,事故油池渗漏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5.11.3.6 地面开关站环境风险分析 地面开关站柴油发电机房配置了容积为 1m3 的地面油箱,还配备 1 个储存容量约 10m3 的储油罐,储油罐布置于油罐室,柴油储罐四周设置围堰,可阻止柴油扩散泄露。 储油罐清洗过程中会产生清罐废物,由于柴油发电机房仅用作备用电源使用,发电机实 际运行次数极少,实际产生的清罐废物也极少。因此,地面 500kV 开关站内柴油发电机 房发生柴油泄露的环境风险极小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5.11.4.1 油类物质泄露风险防范措施 电站本身对加油点建立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若承包商 后期设置临时加油点,为了防止加油点事故的发生,在事故情况下避免泄漏油料、消防 水污染水体,可采取事故防范措施: (1) 在加油点周围修建截油沟,并修建事故应急池,收集事故情况下泄漏的油料及 暴雨情况下冲刷地表造成的跑冒漏滴油污水,以及消防冲洗水的收集,收集后的废水交 专业机构处置。 (2) 制定严格健全的加油点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制度,规范油料运输、 储存和使用的整个过程。 (3) 做好加油点的火源管理工作,严禁烟火,并定期检查可能导致火灾的火源情况, 如电线等;在油品卸装时、汽车加油时均应做好巡查工作,防止抽烟等情况的发生。 (4) 加油点的作业人员须穿戴抗静电工作服和具有导电性能的工作鞋。 (5) 加油点应配备一定的溢油控制应急设备和器材,如堵漏器材(管箍、管卡等), 防爆的抽油泵和贮油容器、吸油毡,挖沟用阻隔工具,应急修补的专用工具和器材等, 溢油检漏专用仪器和设备等。 -34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5.11.4.2 森林火灾风险防范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杜绝火灾发生的可能。 (1) 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和爆破的相关报批制度; (2) 严禁施工人员私自野外用火; (3) 严格控制易燃易爆器材的使用,规定安全防火范围; (4)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爆破规程,爆破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5) 加强对危险品运输的管理,严格遵守炸药安全管理要求,运输过程中须做好密 封和安全运输; (6) 设置明显的车体警示标识,途经村庄、陡坡和转弯路段减速缓行,鸣笛示意, 并在此路段设置警示牌; (7) 合理安排危险品运输时段,在非施工交通高峰时进场; (8) 危险品运输过程中将车速控制在 15km/h 以下,同时,加强司机和运输过程的 日常管理,严禁疲劳驾驶,避免人为操作因素造成泄漏风险。 5.11.4.3 施工期污废水事故排放对策措施 (1) 为防范施工污废水事故排放,应加强施工管理,砂石料系统废水经处理后均纳 入回用水池(即清水池),并回用禁止排放。一旦发生暴雨或污废水事故排放,应立即 停止碎石加工等各施工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废水的产生,待环保设施恢复正常后才可 进行施工。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处理系统的巡视和水质监控,及时发现 问题,立即查清事故排放源,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含沙量高、水量大,处理后污泥产生量较大,因此,应对 各废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做到及时清运处理,以保证良好的处理效果。 (3) 每套污废水处理设施设专人负责。根据各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工艺、规模以及运 行管理要求,分别配置操作人员。负责人主要担任该区块废水处理系统的巡视、人员调 度、管理及运行状况记录等工作,操作人员主要担任机械设备的操作、清运污泥及运载 药剂等工作,使发生事故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同时,加强环保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降低发生运行故障的风险。 5.11.4.4 危险品运输 加强对危险品储存及运输的管理,严格遵守炸药运输安全管理要求,运输过程中须 做好密封和安全运输;设置明显的车体警示标识;途经村庄、陡坡和转弯路段减速缓行, 鸣笛示意,并在此路段设置警示牌;合理安排危险品运输时段,在非施工交通高峰时进 -34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场;危险品运输过程中将车速控制在 15km/h 以下,同时,加强司机和运输过程的日常 管理,严禁疲劳驾驶,避免人为操作因素造成泄漏风险。 5.11.4.5 生物入侵风险防范措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人工方法防治、化学方法防治、生物防 治等。结合工程特点,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以及 传播途径向施工人员进行宣传。 对于临时占地等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应严格采用乡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另外,乡土物种还具有适生性强、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等优点,有利于提高生态恢复的速 率和效果。 对于松木制品及包装材料等,应加强检疫工作,经过检疫后进场,并通报所在地林 业主管部门,严防松材线虫病的传播。 在施工和后期生态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测,如有发现应及时消除, 并通报相关部门。 5.11.4.6 地下厂房和主变溢油风险防范措施 (1) 透平油罐室设集油沟、挡油槛,挡油槛内的有效容积按单个油罐最大储油量 +24min 消防水量进行设计。 (2) 透平油罐室布置醒目的管理规定,预防事故发生。 (3) 事故油池收集措施 地下厂房内新建事故油池一座,有效容积约为 230m3。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 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19)相关规定,总事故贮油池的容量应按其接入的油量最 大的一台设备确定,本工程地下厂房内事故油池有效容积 230m3 满足单台主变压器最大 油量(60m3)100%的要求。 事故油池应严格按照“防渗漏,防雨淋,防流失”要求选择设立并进行施工,并按 照危险废物临时贮存管理规定做好标识同时并将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张贴在地下 厂房内。废矿物油及含油污水应全部交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置,并按照危 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进行移交。 (4) 地下厂房拟采取分区防控措施 根据项目区域各生产功能单元是否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将项目区域划分为污染 重点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透平油罐室、事故油池、集油坑作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措施 按照《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建设采用混泥土垫层铺 HDPE 防渗膜,再铺设一 -34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层防渗混泥土表层防渗措施(渗透系数<10-10cm/s)。 5.11.4.7 地面开关站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开关站正常运行期没有废旧蓄电池产生。蓄电池组需定期巡视和维护,维护时无废 物产生和排放;蓄电池寿命周期为 15 年,经专业人员试验后判定需要更换的铅蓄电池 由厂家或有资质的单位上门进行回收处理,并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进行移交,其 环境风险极小。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 编制目的 为有效落实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突发环境事件防治的应急防治的各项工作,最大 程度地减少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运行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保障人民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案。 (2) 编制依据及要求 建设单位应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寻乌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 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类型和实际生产情况,工程建设初期应编制完成《江西寻乌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环境污染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赣州市寻乌生态环境局备案,运行期及时修订更新。 -35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6.1 水环境保护 6.1.1 施工期污废水处理 6.1.1.1 砂石料冲洗废水 (1) 污染源强 上水库砂石加工系统共需加工成品骨料约 93.3 万 t,其中成品粗骨料约 65.3 万 t, 成品细骨料约 28.0 万 t。上水库区混凝土高峰时段月平均浇筑强度为 1.5 万 m3/月,垫 层、反滤料填筑高峰时段月平均浇筑强度 0.6 万 m3/月,垫层料高峰强度与混凝土高峰 强度重叠。经计算,砂石加工系统的产品需求量为 88t/h,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 103t/h, 二班制生产。采用湿法生产工艺,高峰用水 103.0m3/h,废水产生率按 80%计,废水产生 量为 82.4m3/h,日运行时间为 14h,高峰日约有 1153.6m3/d 废水产生。 下水库砂石加工系统共需加工成品骨料约 156.5 万 t, 其中成品粗骨料约 109.6 万 t, 成品细骨料约 46.9 万 t。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下水库区混凝土高峰时段月浇筑强度为 2.3 万 m3/月,垫层、反滤料填筑高峰时段月浇筑强度 0.6 万 m3/月。垫层料高峰强度与 混凝土高峰强度部分重叠,叠加后高峰时段强度为 2.9 万 m3/月,经计算砂石料加工系 统的设计生产能力为 170t/h,处理能力为 200t/h,二班制生产。采用湿法生产工艺,高 峰用水量 200m3/h,废水产生率按 80%计,废水产生量为 160.0m3/h,日运行时间为 14h, 高峰日约有 2240.0m3/d 废水产生。 (2) 处理目标 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处理后回用于自身砂石料的冲洗,砂石料主要用于混 凝土拌和,工程对其冲洗水质的要求为:既满足砂石料系统冲洗又满足混凝土拌和。因 此废水处理目标可参考砂石加工用水的水质要求。根据砂石料系统工艺分析,骨料加工 过程中产生污染物主要为 SS,根据《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NB/T104882021)的要求,回收利用水的悬浮物含量不应超过 100mg/L,因此确定本设计的处理目 标为 SS 出水浓度≤100mg/L。 (3) 方案比选 废水处理工艺比选 根据工程实际经验,砂石料废水处理系统预处理推荐采用石粉回收装置,对部分石 粉进行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次比选从节约占地、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和出水稳定 -35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等角度考虑,主要对预处理后的主要处理设施进行工艺及其技术经济比较。 1) 方案一:辐流沉淀法 高浓度砂石冲洗废水从筛分楼流出,首先进入石粉回收车间,对废水中的细砂和石 粉用石粉回收装置进行回收,出水在辐流沉淀池配水井内投加混凝剂,进入辐流沉淀池 沉淀处理,沉淀池底泥经渣浆泵抽送至脱水车间脱水,泥浆脱水前投加混凝剂,经混合 器混合均匀,脱水后泥饼运至弃渣场堆放,出水自流进入回收水池,当脱水设备出现故 障时,出水流入辐流沉淀池配水井进行循环处理。具体处理工艺流程见图 6.1.1-1。 图 6.1.1-1 2) 辐流沉淀法工艺流程图 方案二:DH 高效净化器法 砂石冲洗废水先经石粉回收装置回收细砂和石粉,分离后的出水进入调节池混合均 匀,上清液投加混凝剂后并经混合器混匀后用泵提升至高效净化器中处理,出水排入清 水池回用。高效净化器排出的沉砂及污泥经渣浆泵抽送至脱水车间脱水,泥浆脱水前投 加混凝剂,经混合器混合均匀,脱水后泥饼运至弃渣场堆放,出水自流进入回收水池, 当脱水设备出现故障时,出水流入调节池进行循环处理。具体处理工艺流程见图 6.1.12。 图 6.1.1-2 DH 高效净化器法工艺流程图 3) 方案比选 -35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辐流沉淀法处理工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处理能力强、 效率高、投资省等特点,在砂石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也较广泛。但由于沉淀处理法往 往需要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占地面积较大,在受场地限制的 工程中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采用 DH 高效净化器法处理砂石冲洗废水,其核心设备 DH 高效净化器为成套设备, 运行时无需机械搅拌,水力条件好,能快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高浓度悬浮物,且占地面 积较小。根据向家坝水电站砂石加工废水处理工程实际经验,应用 DH 高效净化器法处 理砂石冲洗废水后的出水水质完全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但 DH 高效净化器投资及运 行成本相对较高,对运行维护管理也有较高要求。 在维护管理、投资及运行费用方面,辐流沉淀法较高效净化器法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在占地面积、技术工艺方面,高效净化器法处理效果较好、耐冲击负荷强,总占地面 积较辐流沉淀法小。由于本工程施工布置紧凑,碎石加工系统位置用地紧张,推荐采用 DH 高效净化器法。 污泥处理方案比选 由于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量大、SS 浓度高,废水处理后污泥处理是系统正常运行的 关键。水利水电工程砂石加工废水污泥的处理通常采用自然干化和机械脱水两种形式。 本阶段拟定了自然干化和机械脱水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一:自然干化 淤泥收集后在干化场沥干水分后外运至下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 该方法运行费用和建设成本适中,但占地面积较大,人工操作和维护工作量较大,干化 受天气影响较大,总体上淤泥停留时间较长,处理效果较差。 方案二:机械脱水 机械脱水多采用压滤脱水或离心脱水。压滤脱水机械主要有厢式压滤机、板框式压 滤机、带式压滤机、真空压滤机、陶瓷过滤机等;离心脱水机械主要为转筒式离心机。 该方法为将沉淀池内的污泥用泵直接抽至压滤机进行机械脱水,压滤后的干污泥运至下 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滤液可直接回用。该方案占地小,管理方便, 污泥脱水后含水率较低,处理效果可以保证,但投资及运行费用较大。 方案二采用机械脱水方法,占地小,处理效果好,但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较高。由 于本工程施工用地较为有限,方案一占地相对较大,不能满足其要求,且容易受天气等 条件限制。方案二处理效率高,管理方便,可节省土建费用和占地面积,且机械设备布 -35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置不受地形条件限制,拆装灵活,重复利用率较高。因此,本工程砂石冲洗废水处理系 统的污泥处理推荐采用方案二机械脱水方案。 本工程砂石料废水处理系统由于用水量较大,而废水处理系统用地面积紧张,因此 本工程在 DH 高效净化器前采用石粉回收装置进行预处理,进一步减少占地,工艺流程 见图 6.1.1-3。 图 6.1.1-3 (4) 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工艺设计参数 工艺设计参数详见表 6.1.1-1。设计砂石料冲洗废水 SS 进水浓度为 50000mg/L,石 粉回收装置设计去除效率为 70%,初沉池去除效率 40%,DH 高效污水净化器去除效率 99%,SS 出水浓度可以满足≤100mg/L 的要求。 砂石料冲洗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设计参数 表 6.1.1-1 构筑物或设备 石粉回收装置 初沉池 DH 高效污水净化器 清水池 (5) 出水水质 SS≤15000mg/L SS≤9000mg/L SS≤90mg/L / 主要工艺参数 设计去除效率为 70% 设计去除效率为 40%停留时间 4h 设计去除效率为 99%,停留时间 30min 停留时间 2h 主要构筑物尺寸及主要设备 主要构筑物 工程上、下水库各设施 1 套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规模分别为 100m3/h、 200m3/h,满足高峰期废水处理要求。砂石冲洗废水处理系统主要构筑物详见表 6.1.1-2。 -35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上、下水库砂石料冲洗废水处理系统主要构筑物一览表 表 6.1.1-2 系统 构筑物名称 单池净尺寸(m) 数量 结构 占地面积 (m2) (座) 长 宽 高 石粉回收装置 1 5 4 4 钢砼 30 初沉池 1 15 9 3.5 钢砼 160 上水库砂石料冲 加压泵站 1 7 4 5 砖混 40 洗废水处理系统 脱水车间 1 12 6 5.5 框架 91 渣浆泵房 1 8 5 5 钢砼 54 清水池 1 15 9 3.5 钢砼 330 石粉回收车间 1 7 5 4 钢砼 48 初沉池 1 22 10 3.5 钢砼 253 下水库砂石料冲 加压泵站 1 10 6 5 砖混 77 洗废水处理系统 脱水车间 1 18 7 5.5 框架 152 渣浆泵房 1 12 6 6.8 钢砼 72 清水池 1 16 7 3.5 钢砼 136 主要设备 砂石冲洗废水处理系统主要设备包括石粉回收装置、DH 高效污水净化器、高效混 凝混合器、加药系统、污水提升泵等,详见表 6.1.1-3。 各砂石加工系统冲洗废水处理系统主要设备一览表 表 6.1.1-3 -35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系统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石粉回收装置 套 1 规模为 100m3/h DH 高效污水净化器 台 1 规模为 100m3/h 管道混凝器 台 1 DN200 型 上水库砂石 一体化加药装置 套 1 包括加药箱、管道、隔膜泵等 料冲洗废水 潜水搅拌机 台 1 配套电控箱 处理系统 厢式压滤机 台 2 配套加药系统、配电控制系统 潜水泵 台 2 配套电控箱 渣浆泵 台 2 1用1备 电磁流量计 台 1 DN200 型 石粉回收装置 套 1 规模为 200m3/h DH 高效污水净化器 台 2 规模为 100m3/h 管道混凝器 台 1 DN400 型 下水库砂石 一体化加药装置 套 1 包括加药箱、管道、隔膜泵等 料冲洗废水 潜水搅拌机 台 1 配套电控箱 处理系统 厢式压滤机 台 2 配套加药系统、配电控制系统 潜水泵 台 2 配套电控箱 渣浆泵 台 2 1用1备 电磁流量计 台 1 DN400 型 (6) 占地面积 废水处理系统与砂石料加工系统同布置在一块台地上,构筑物利用加工系统附近空 地进行布置,上、下库废水处理系统总占地面积分别为 800m2、1400m2。 (7) 泥渣处理 本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处理骨料总量约为 249.8 万 t,预计泥渣总量约为 8.99 万 t, 污水经压滤机脱水,泥渣运至下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并采取相应的 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6.1.1.2 (1) 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处理 污染源强 上库区混凝土月高峰强度 1.5 万 m3/月,系统设计生产强度为 36m3/h。混凝土系统 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约 3m3,罐车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 10m3,高峰冲 洗废水量为 39m3/d。 下库区混凝土月高峰强度 2.3 万 m3/月,系统设计生产强度为 69m3/h。混凝土系统 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约 6m3,罐车每天冲洗 3 次,每次冲洗水量 10m3,高峰冲 洗废水量为 48m3/d。 -35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混凝土冲洗废水 pH 值一般为 11~12,SS 浓度一般为 3000~10000mg/L,平均约为 5000mg/L。废水处理后回用于自身系统的冲洗。 (2) 处理目标 处理系统出水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混凝土冲洗废水处理出水 SS 浓度应小于 100mg/L。 (3) 处理方案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选用二级沉淀工艺,处理工艺见图 6.1.1-4。 图 6.1.1-4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 废水先进入调节预沉池,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再进入中和沉淀池进一步处理,去除 悬浮物并加药调节 pH,沉淀池出水进入清水池,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处理设 施采用一体化结构,简称二级沉淀池。预沉池与沉淀池定期人工清理,污泥一并运至下 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 (4) 工艺设计参数 工艺设计参数详见表 6.1.1-4。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设计参数 表 6.1.1-4 构筑物名称 主要工艺参数 调节预沉池 设计去除率 80%,停留时间 8h,清泥周期 3d 中和沉淀池 设计去除效率为 90%,停留时间 8h,清泥周期 7d 清水池 停留时间 8h (5)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主要构筑物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主要构筑物详见表 6.1.1-5。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主要构筑物一览表 表 6.1.1-5 废水处理系统 构筑物名称 单池净尺寸(m) 数量 (座) 长 -357- 宽 高 结构 占地面积 (m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上水库混凝土废水处 理系统 下库混凝土废水处理 系统 调节预沉池 1 7 5 3.5 钢砼 48 中和沉淀池 1 7 5 3.5 钢砼 48 清水池 1 7 5 3.5 钢砼 48 调节预沉池 1 9 5 3.5 钢砼 60 中和沉淀池 1 9 5 3.5 钢砼 60 清水池 1 9 5 3.5 钢砼 60 主要设备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主要设备为无堵塞潜污泵,一用一备。 (6) 平面布置 混凝土废水处理处理系统与混凝土拌和系统同布置在一块台地上,混凝土废水处理 系统采用一体化布置,根据处理系统构筑物尺寸、工艺流程和拟规划的平面布置情况, 上、下库混凝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分别约 144m2、180m2。 6.1.1.3 含油废水 (1) 污染源强 工程含油废水主要来自机械修配。工程上、下水库机械修配厂废水日高峰产生量均 为 4.5m3/d,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 SS。 (2) 处理目标 工程产生的含油污废水均经处理后回用于洒水抑尘,参照《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 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道路清扫水质标准,通过隔油和混凝沉淀后回用于 洒水抑尘。 (3) 处理方案 选用隔油工艺,处理工艺见图 6.1.1-5。废水进入隔油沉淀池,隔除含油废水中的浮 油,投加混凝剂使其形成较大的絮凝体,并去除乳化油和悬浮颗粒,清水池出水用于周 边场地洒水。隔油沉淀池选用较长的停留时间,以同时起到调节的作用。处理后产生的 剩余污泥运至下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浮油交给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处 置。 -35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1-5 机修含油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 为维护方便和节约占地,隔油沉淀池可选用定型设备,结合各系统的含油废水量, 选用相应型号的钢筋混凝土隔油沉淀池。 (4) 工艺设计参数 石油类和 SS 的进水浓度为 100mg/L 和 1000mg/L,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的石油类设 计去除效率为 95%,SS 设计去除率为 80%,石油类和 SS 出水浓度可以满足≤5mg/L 和 ≤200mg/L 的要求。修配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设计参数见表 6.1.1-6。 修配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设计参数 表 6.1.1-6 构筑物名称 主要工艺参数 隔油沉淀池 流速≤5mm/s,石油类去除率 95%,SS 去除率 80%,停留时间 2h,清泥周期 清水池 停留时间 1h (5) 主要构筑物尺寸 含油废水处理系统的主要构筑物包括隔油沉淀池、清水池,上、下水库区分别布置, 并配备潜污泵,尺寸见表 6.1.1-7,占地面积分别约 20m2。 修配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尺寸 表 6.1.1-7 上水库机修 含油废水处 理系统 单池净尺寸(m) 数量 (座) 长 宽 高 隔油沉淀池 1 2.0 1.5 2.0 清水池 1 1.5 1.0 2.0 构筑物名称 -359- 结构 钢筋混 凝土 钢筋混 凝土 占地面积 (m2) 10 1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下水库机修 含油废水处 理系统 长 宽 高 隔油沉淀池 1 2.0 1.5 2.0 清水池 1 1.5 1.0 2.0 合 6.1.1.4 (1) 单池净尺寸(m) 数量 (座) 构筑物名称 结构 占地面积 (m2) 钢筋混 凝土 钢筋混 凝土 10 10 40 计 生活污水 施工办公生活区生活污水 污染源强 本工程施工生活区主要包括上水库承包商营、下库承包商营地、前方管理营地。上 库承包商营地人员高峰人数约 1500 人,下库承包商营地人员高峰人数约 2000 人,前方 管理营地高峰人数约 140 人。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取 180L/人·d,生活污水产生率按取 水量的 80%计,时变化系数按 2.0 计,各施工区生活污水产生情况见表 6.1.1-8。 各施工区生活污水产生情况一览表 表 6.1.1-8 生活污水产生位置 高峰人数(人) 上库承包商营地 下库承包商营地 前方管理营地 合 计 1200 2000 150 3350 高峰日生活污水产生量 (m3/d) 172.8 288.0 21.6 482.4 高峰小时 产生量(m3/h) 14.4 24.0 1.8 40.2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食堂废水、粪便污水、洗涤污水、淋浴污水等,所含污染物主要 为 BOD5、CODCr、SS、氨氮等。各种污水混合后,BOD5 约 200mg/L,CODCr 约 400mg/L, SS 约 220mg/L,氨氮约 25mg/L。 处理目标 各营地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20) 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水质控制指标要求后回用于施工场地绿化、洒水降尘。 处理方案 由于本工程各处承包商营地高峰人数最多为 3350 人,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可满足 生活污水处理需要,设备投资适中,运行维护费用相对较小。该法具有 BOD 负荷高、 处理时间短、占地面积较小、维护管理方便、污泥膨胀少等优点,适用于生活污水的二 级生物处理,运行时稳定可靠,出水水质良好,污水经处理后可回用于绿地浇灌等,在 -36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因此本工程生活污水处理采用成套污水处理设备。 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主要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处理生活污水的一种常用方法, 主要应用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装置内通过充氧曝气,微生物形成生物膜, 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生质 和 CO2,污水因此得以净化。成套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流程见图 6.1.1-6。 图 6.1.1-6 成套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图 主要处理措施 在生活区食堂附近设置隔油池,收集食堂排出的含油污水去除部分浮油。 各处生活区设置调节池,调节池设计为食堂污水、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污水合流排 入式,停留时间 24h。上水库承包商营、下水库承包商营、业主营地设置地埋式污水处 理装置,处理食堂、粪便及其他生活污水,各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满足《城市污水再生 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水质控制指标要求 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绿化。 工艺设计参数 工艺设计参数见表 6.1.1-9。生活污水污染物设计浓度 BOD5 约 200mg/L、CODCr 约 400mg/L、SS 约 220mg/L、氨氮约 25mg/L。 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构筑物设计参数 表 6.1.1-9 构筑物名称 主要工艺参数 隔油池 调节池 停留时间 30min,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清掏周期 90d。 污泥池 清掏周期 180d。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选用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 用水水质标准值》相应标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绿化。 -36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正常情况停留时间为 8h 清水池(即回用水池) 主要构筑物尺寸 各施工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构筑物包括调节池、隔油池、污水处理装置、清水 池,并配备潜污泵,尺寸见表 6.1.1-10。 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构筑物尺寸一览表 表 6.1.1-10 地点 构筑物 上库承包 商营地 下库承包 商营地 前方管理 营地 (2) 1 1 8.0 1.5 3.0 1.0 3.0 2.3 玻璃钢 钢砼 占地面积 (m2) 36 5 1 / / / 成套 156 1 1 1 1 3.0 8.0 8.0 2.0 3.0 3.0 5.0 1.0 3.0 3.0 3.0 2.5 玻璃钢 玻璃钢 玻璃钢 钢砼 16 36 54 6 1 / / / 成套 270 1 1 1 2 5.0 8.0 6.0 1.5 3.0 5.0 3.0 1.0 3.0 3.0 3.0 2.3 玻璃钢 玻璃钢 玻璃钢 钢砼 24 54 28 5 1 / / / 成套 169 1 1 3.0 6.0 2.0 3.0 3.0 3.0 玻璃钢 玻璃钢 12 28 个数 长(m) 宽(m) 高(m) 调节池 隔油池(GG1S) 污水处理装置 (Ⅰ-MBR-33-200C) 污泥池 清水池 调节池 隔油池(GG2S) 污水处理装置 (Ⅰ-MBR-33-300C) 污泥池 清水池 调节池 隔油池(GG1S) 污水处理装置 (Ⅰ-MBR-33-50C) 污泥池 清水池 结构 施工临时区粪便污水 根据施工规划,本工程施工区可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施工区块,每个施工区域设 置临时厕所(移动厕所)1 座,每座厕所配置 6 个蹲位,由专人负责定期通过吸粪车清 运至附近的前方管理营地或承包商营地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 6.1.1.5 洞室废水处理 隧洞施工废水主要由隧洞施工(开挖)废水和洞室渗水构成,施工期间可能有隧洞 涌水。根据工程施工布置,预计洞室排水口主要集中在 1#施工支洞洞口、2#施工支洞洞 口、通风兼安全洞洞口、进厂交通洞洞口、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洞口、进场公路隧道洞 口、尾调通气洞洞口、500kV 出线洞洞口、下水库竖井式溢洪道洞口。工程施工期隧道 废水 SS 约 3000mg/L、pH 为 12~14、各隧道高峰废水量详见表 6.1.1-11。 各隧道施工废水产生情况一览表 -36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6.1.1-11 洞室废水出口 高峰日废水量 (m3/d) 高峰小时废水 量(m3/h) 1#施工支洞洞口 2#施工支洞洞口 通风兼安全洞洞口 168.0 351.4 425.6 12.0 25.1 30.4 进厂交通洞洞口 681.8 48.7 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洞口 进场公路隧道洞口 尾调通气洞洞口 500kV 出线洞洞口 428.4 257.6 182.0 225.4 30.6 18.4 13.0 16.1 下水库竖井式溢洪道洞口 14.3 200.2 169.4 上库导流隧洞洞口 12.1 备注(主要服务对象) 1#施工支洞 2#施工支洞 通风兼安全洞 3#施工支洞、4#施工支洞、5#施 工支洞、6#施工支洞、进厂交通 洞 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 进场公路隧道 尾调通气洞 500kV 出线洞 下水库导流泄放洞、下水库竖井 式溢洪道 上库导流隧洞 (1)处理方案 根据洞室施工废水特性,拟采用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进行处理后用于洞室施工和洒 水降尘。废水自隧洞两侧排水沟由重力自流或泵提升排出至调节池,调节池内设置潜水 搅拌机防止废水中污泥沉淀淤积,调节池内废水再由潜污泵送入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 斜管沉淀设备配套有 PAM、PAC、中和酸等加药搅拌系统,废水与絮凝剂及中和酸充分 混合后在斜管沉淀段进行泥水分离,清水沿着斜管上升排入清水池,污泥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斜管向下滑至底部,由螺杆泵抽吸送入厢式压滤机进行脱水,干泥清运至渣场,厢 式压滤机的废水直接排至清水池。 (2)设计参数 隧洞废水主要污染物为 SS,排水量较大,进水 SS 约 3000mg/L,出水处理后用于 洞室施工和洒水降尘,SS 应小于 100mg/L,pH 为 6~9,调节池,停留时间为 8h。 施工期洞室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设计参数 表 6.1.1-12 处理系统 2#施工支洞洞 口 通风兼安全洞 洞口 进厂交通洞洞 口 构筑物名称 调节池 清水池 污泥应急池 调节池 清水池 污泥应急池 调节池 清水池 数量(座) 1 1 1 1 1 1 1 1 主要工艺参数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210m3,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210m3。 有效容积 54m3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252m3,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252m3。 有效容积 63m3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405m3,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405m3。 -36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处理系统 上下库连接公 路隧道洞口 进场公路隧道 洞口 500kV 出线洞 洞口 构筑物名称 污泥应急池 调节池 清水池 污泥应急池 调节池 清水池 污泥应急池 调节池 清水池 污泥应急池 数量(座) 1 1 1 1 1 1 1 1 1 1 主要工艺参数 有效容积 108m3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252m3,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252m3。 有效容积 63m3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150m3,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150m3。 有效容积 45m3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135m3,清除周期 7d。 停留时间 8h,有效容积 135m3。 有效容积 36m3 各隧洞口附近设置的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尺寸见表 6.1.1-13。 各隧洞口废水处理系统构筑物尺寸一览表 表 6.1.1-13 地点 2#施工支洞 洞口 通风兼安全 洞洞口 进厂交通洞 洞口 上下库连接 公路隧道洞 口 进场公路隧 道洞口 500kV 出线 洞洞口 构筑物 个数 长(m) 宽(m) 高(m) 结构 占地面积 m2 调节池 1 10 7 3.5 钢砼 88 清水池 1 10 7 3.5 钢砼 88 污泥应急池 1 6 3 3.5 钢砼 28 调节池 1 12 7 3.5 钢砼 104 清水池 1 12 7 3.5 钢砼 104 污泥应急池 1 7 3 3.5 钢砼 32 调节池 1 15 9 3.5 钢砼 160 清水池 1 15 9 3.5 钢砼 160 污泥应急池 1 9 4 3.5 钢砼 50 调节池 1 12 7 3.5 钢砼 104 清水池 1 12 7 3.5 钢砼 104 污泥应急池 1 7 3 3.5 钢砼 32 调节池 1 10 5 3.5 钢砼 66 清水池 1 10 5 3.5 钢砼 66 污泥应急池 1 5 3 3.5 钢砼 24 调节池 1 9 5 3.5 钢砼 60 清水池 1 9 5 3.5 钢砼 60 污泥应急池 1 4 3 3.5 钢砼 20 2#施工支洞洞口、通风兼安全洞洞口、进厂交通洞洞口、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洞口、 进场公路隧道洞口、 500kV 出线洞洞口处各需配备 1 处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及配套装置, -36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共 5 处,各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主要包括潜水搅拌机 2 套(配套提升装置)、斜管沉淀 设备 2 套(含加药设施)、渣浆泵 2 台(配套电控箱)、潜水泵 2 台(配套电控箱)、 污泥用渣浆泵 2 台(套电控箱,1 用 1 备)、厢式压滤机 2 套(配套加药系统及电控制 系统)、流量计 2 台。 1#施工支洞洞口、尾调通气洞洞口、下水库坚井式溢洪道洞口、上库导流隧洞洞口 废水量小且洞口场地有限,采用一体化砂浆水净化设备,处理能力均为 15m3/h。 6.1.1.6 基坑排水 上下水库大坝施工期大坝上游基坑汇集水源主要来自:基坑渗水、降水及大坝上游 工作面少量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水。根据工程施工布置,预计本抽水蓄能电站基坑经常性 渗水量较小,降水不多。 拟在基坑内挖设截水沟,并在上游围堰堰脚和坝址处分别布置集水坑收集各部位的 渗水,在集水坑中沉淀 2h 以上,上层清水回用于场地洒水,无法回用时,在上游围堰 堰脚和坝址处的集水坑布置抽水机,尽可能集中将水流排出。 6.1.1.7 施工扰动区水体悬浮物减缓措施 本工程中转料场及表土堆存场设置挡墙等拦挡设施和截水沟、盲沟及马道排水沟等 截排水设施,截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沉沙池兼作蓄水池,先沉沙后蓄水,蓄积天然 降水、截排水工程引排的地表径流等,用于工程区植被恢复的后期养护管理,可有效降 低施工新增水土流失量,减少周边水体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 本工程主要施工开挖面为上、下库坝址区,针对上、下库区施工开挖面与各临时占 地区域遇雨季冲刷水土流失,携带大量的悬浮物汇入下游河道的情况,本次主要考虑结 合工程施工布置及现有工程条件采用导排及多级沉淀的方式进行处理。 6.1.1.8 施工材料及弃土堆放要求 建筑材料特别是易流失的材料如黄沙、土方和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等有害物质 堆放场地禁止设置在距水体岸线 50m 以内区域,临时堆放场地应设蓬盖,并做好用料的 合理安排以减少堆放时间,必要时设防护围栏,防止被雨水冲刷至水体。 油料、土石料等临时堆放地点应远离河流水体,并应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做好用 料的合理安排以减少堆放时间,废弃后应及时清运。 6.1.1.10 维护管理 (1)人员编制 -36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由于废水处理工艺均已比较成熟,因此,上、下水库施工区各设 1 个工艺师(兼负 责人)即可,上、下水库施工区各设 3 个操作人员。根据各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工艺、规 模以及运行管理要求,分别配置操作人员。负责人主要担任该区块废水处理系统的巡视、 人员调度、管理及运行状况记录等工作,操作人员主要担任机械设备的操作、清运污泥 及运载药剂等工作。人员配备情况在技施阶段也可按照实际招标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施工期水处理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编制 表 6.1.1-14 区域 管理范围 上水库 施工区 下水库 施工区 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修配废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 统、隧洞废水处理系统等 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废水、修配废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 统、隧洞废水处理系统等 2) 工艺师 (兼负责人) 操作 人员 1 3 1 3 运行管理与维护 为保证各废水处理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管理与维护: ① 按照“三同时”要求,各污水处理设施应在筹建期开始时建设,并完成竣工验收 后,方可开始砂石料加工、混凝土系统加工等生产。 ② 为保证废水处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建设单位应把废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与有效运 行作为合同的条款之一纳入工程承包合同。由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负责监督,各处理系 统建成投运时需组织进行竣工验收,投运后每年进行不定期的监测和检查。 ③ 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应定期对废水处理系统的管理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即时掌握 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对不良情况提出口头或书面的整改意见。 ④ 污水处理系统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正确的操作和定期的维 护,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环境管理部门汇报解决。 ⑤ 在正式运行前进行调试,确定药剂的最佳投加量,确保出水水质达标且运行费 用最小。 ⑥ 沉沙和污泥的及时处理是废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在运行管理中一 定要特别重视泥渣的及时清运。 ⑦ 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费应专款专用,以保证废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各个处理系统主要要求见表 6.1.1-15。 施工期各处理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要求 表 6.1.1-15 处理系统 要 -366- 求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砂石料废水处理系统 混凝土废水处理系统 修配废水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隧洞废水处理系统 6.1.1.11 砂石料废水处理系统泥沙含量高、水量大、沉沙量多的特点,因 此必须做到沉沙和污泥的及时清运处理 污泥及时清运,出水回用 污泥的及时清运处理,浮油交给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处置 注意曝气装置的有效运行及维护 污泥及时清运 污水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为更好的保护环境,减轻施工污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污废水处理方 案的设计时,均考虑污水回用,不直接排放。在进行砂石冲洗废水和混凝土系统废水处 理方案设计时考虑处理后回用于自身系统;各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上、下水库机械修配 厂含油废水处理后用于道路、场地洒水。隧洞施工废水处理后回用于隧洞施工,在雨季 等特殊无法回用的情况下,隧洞排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 一级标准后排放。 (2)在对各污废水处理工艺选择时,首先考虑技术可行、节约投资,然后再考虑施 工期和运行期之间的衔接等问题;本次设计在对各污废水处理工艺选择上,结合已建和 在建水电工程施工期各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调查情况进行工艺选择,提出适合本工程的 工艺。 (3)上、下库砂石混凝土系统废水经处理后分别回用于砂石料生产系统施工用水 和混凝土系统自身冲洗。根据表 3.4.1-7 的水量平衡计算后,本工程高峰期上、下库砂石 混凝土系统回用水量为 2714.88m3/d,需补充新鲜水量为 1527.12m3/d。 上、下水库机械修配厂含油废水、各施工生活区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或场 地洒水,各洞室废水经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理后首先回用于洞室施工,多余废水回用 于场地洒水降尘、绿化。 根据表 3.4.1-7 的水量平衡计算后,回用洒水降尘水量为 393.12m3/d。根据《江西省 生活用水定额》 (DB36/T 419-2017),环境卫生管理用水定额为 1.5L/m2•d,即 15m3/hm2•d, 绿化管理用水定额为 1.3L/m2•d,即 13m3/hm2•d,本工程场地洒水和绿化用水定额取 14m3/hm2•d。根据施工布置规划,本工程枢纽建设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面积分别约 250.10hm2 、 55.51hm2 , 洒 水 面 积 按 总 占 地 面 积 的 30% 考 虑 , 洒 水 用 水 量 共 需 约 1283.56m3/d,大于含油废水、生活污水、洞室废水需回用洒水降尘量 501.08m3/d,因此, 正常情况施工期间的场地洒水用水可消纳该部分污废水产生量,达到回用水的水量平衡。 各洞室废水经斜管沉淀一体化设备处理后回用于洞室施工,涌水等特殊情况时多余 -36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水量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道路清扫 标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降尘。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设计对各污废水拟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合理可行的。 6.1.2 蓄水前水环境保护 6.1.2.1 库区水环境保护措施 为保证库区蓄水后水质及坝下河道水质,在蓄水前需对水库按照《水电工程水库库 底清理设计规范》(NB/T10183-2021)进行库底清理。库底清理项目根据水库运行方式和 水库综合利用的要求,分为一般清理项目和专项清理项目两部分,一般清理项目包括建 筑物清理、构筑物清理、林木清理,专项清理应主要包括一般污染源清理、传染性污染 源清理、生活垃圾清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清理和危险废物清理。 (1) 清理范围 水库淹没影响区范围以上、下库正常蓄水位以下范围统计,清理范围面积总计约 1288.51 亩。 (2) 清理对象、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建筑物、构筑物清理 建筑物、构筑物清理对象应为清理范围内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残留体和易漂 浮物。 1) 清理方法 A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房屋宜采用爆破或机械方式拆除。混合结构、砖木 结构、土木结构、木结构、竹结构的房屋及地面窑洞宜采用机械或爆破方式拆除。洞挖 窑洞根据地质情况可采取填塞、封堵等方法处理。石拱桥、砼桥、渡槽等应采取爆破方 式拆除,吊桥、索桥两端固定设施宜采取爆破或人工、机械结合方式拆除。 B 围墙、线杆、水塔、烟囱、牌坊、高出地面的水池等,宜采用人工、机械或爆 破方式拆除。砖窑、石灰窑、水泥窑、冶炼炉、挡水建筑物、码头构筑物等宜采用爆破 或机械方式拆除。地面储油罐宜采用人工或机械拆除,罐体运出居民迁移线以外;地下 储油罐经专项清理后再进行填塞、封堵。 C 水库水位消落区的水井、坑、地窖、隧道、人防、井巷工程等地下建筑物,应 根据库区地质情况和水库水域利用要求,采取填塞、封堵、覆盖或其他措施处理。 D 建筑物、构筑物密集区采用爆破方式拆除时应考虑对居民迁移线以外房屋及设 施的影响,必要时应采用定向爆破方式拆除。 -36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主要技术要求 A 建筑物、构筑物清理后,拆除的线材、木杆不应残留库区。 B 对库岸稳定性有利的建筑物基础、挡土墙等可不拆除。 C 确难清理的较大建筑物、构筑物,应设置蓄水后可见标志,并在地形图上注明 其位置和标高。 ② 林木清理 本工程林木清理对象应包括清理范围内园地、林地中的各类林木,零星树木及其残 余的易漂浮物。 1) 清理方法 林木清理方法应为砍伐,砍伐的林木应按当地政府规定进行处理。环境影响评价明 确需要保护的植物应按环境保护要求另行处理。 2) 主要技术要求 砍伐残余的枝丫、枯木、灌木丛、秸秆以及柴草等易漂浮物应及时运出库外或采取 防漂措施。 一般污染源清理 本工程一般污染源清理对象应主要包括化粪池、沼气池、粪池、公共厕所、牲畜栏、 污水池和普通坟墓。 1) 清理方法 A 化粪池、沼气池、粪池、公共厕所、牲畜栏、污水池的粪便、污泥应清掏运出 至库外,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其难以清掏的残留物,应加等量生石灰或按 1kg/m2 撒布漂白粉混匀消毒处理。 B 化粪池、沼气池、粪池、牲畜栏、污水池的坑穴宜用生石灰或有效氯含量大于 20%的漂白粉按 1kg/m2 撒布、浇湿后,用农田土壤或建筑渣土填平、压实。公共厕所地 面和坑穴表面宜用 4%漂白粉上清液按 1kg/m2~2 kg/m2 喷洒。 C 有主坟墓应限期迁出库区,埋葬 15 年以内的无主坟墓,应将尸体挖出焚烧。埋 葬 15 年以内的墓穴及周围土应摊晒,或直接用 4%漂白粉上清液按 1kg/m2~2kg/m2 或 生石灰 0.5kg/m2~1kg/m2 处理后,回填压实。埋葬超过 15 年的无主坟墓应压实处理。 传染性污染源清理 本工程传染性污染源清理对象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源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区,兽医 站、屠宰场及牲畜交易所,传染病死亡者墓地和病死牲畜掩埋地,以及鼠类和钉螺。 -36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清理方法 A 传染病疫源地的清理应包括污染地点的污水污物、垃圾和粪便等污染物的清理 及场地清理。 B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区和兽医站、屠宰场及牲畜交易场所的清理应包括污染物清 理、坑穴清理和场地清理。厕所、贮粪池的粪便残留物应按 10:1 加漂白粉进行消毒处 理,混合 2h 后清除。粪坑、贮粪池用漂白粉应按 1kg/m2 撒布、浇湿后,用农田土或建 筑渣土填平、压实。地面、地面以上 2m 的墙壁,应用 4%漂白粉上清液按 0.2kg/m2~ 0.3kg/m2 喷洒,消毒时间不应少于 0.5h。 C 炭疽墓穴挖掘前在墓基和即将挖掘的土层应喷洒 20%浓度的漂白粉液使保持湿 润;挖掘时每挖出一堆墓穴土,应随即铺洒一层干漂白粉,土与漂白粉的比例为 5:1; 在墓穴底部应铺 3cm~5cm 厚的干漂白粉,用水浸透,墓穴侧面喷洒 20%漂白粉上清液; 墓穴回填土每 10cm 应加漂白粉 3cm 逐层压实;覆土表面及其周围 5m 范围内应撒泼 20% 漂白粉上清液,至少浸透到地表以下 30cm。炭疽尸体不得迁至库外,应与棺椁同时就 地焚烧;手工挖掘工具、防护器具应全部及时焚烧处理。因其它传染病死亡而埋葬的牲 畜尸体挖出后应就地焚烧或焚烧炉焚烧,坑穴应用 10%漂白粉上清液按 1kg/m2~2kg/m2 处理后填平。 E 居住区、集贸市场、仓库、码头、屠宰场及其周围 100m 的区域应在搬迁后拆除 前完成灭鼠毒饵投放。耕作区在蓄水前 2 个月~3 个月间完成灭鼠毒饵投放。应使用抗 凝血剂灭鼠毒饵,禁止使用强毒急性鼠药。居住区室内面积小于 15m2 时,宜投放毒饵 2 堆;室内面积大于 15m2 时,宜投放毒饵 3 堆。集贸市场、仓库、码头、屠宰场和垃圾 场及其周围 100m 区域每 10m2 宜投放毒饵 1 堆。投放毒饵后 5 天,应检查毒饵消耗情 况,全被吃光处再加倍投放饵料。同时收集鼠尸并立即进行焚烧或距地面 1m 以下深埋 处理;投饵 15 天后,应收集并妥善处理鼠尸和剩余毒饵。 ⑤ 生活垃圾清理 生活垃圾清理对象应包括生活垃圾处理场、堆存场等。 1) 清理方法 A 垃圾清理应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可采取堆肥法、焚烧法 和卫生填埋法等方法。经无害化处理的废物应化学性质稳定、病原体被杀灭,达到国家 有关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卫生评价标准要求;资源化处理可采取化害为利,回收再生资 源等多途径综合利用措施。 -37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B 场地清理应进行消毒处理,宜采用 4%漂白粉上清液按 1kg/m2~2kg/m2 喷洒。 生活垃圾处理场地、大型生活垃圾堆存场地的处理应进行方案比选、专项设计。 ⑥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清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清理对象应包括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和填埋污染 控制标准》GB 18599 规定的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清理主要包括固体废物处置和堆放场地清理,应按水电工程环境 保护设计明确的清理要求进行清理设计;对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宜将固体废物清 理出库区,对堆放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⑦ 危险废物清理 水电工程需要清理的危险废物应按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成果确定。危险废物清理 设计应按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明确的清理要求进行。 6.1.2.2 库底表土与清淤 蓄水前按照库底清理的要求进行表土的清理和清淤,及时清运表土用于植被恢复, 在做好相应的库底清淤、清理措施后对水质的影响不大。 6.1.3 蓄水期水环境保护 蓄水期电站库区上游的枯枝树叶等易随径流进入库区,影响水库水质。蓄水期电站 需对库内的枯枝树叶进行定期打捞和清理,每季度监测上、下水库水质情况。同时设立 相关管控、警示标识。 6.1.4 运行期水环境保护 6.1.4.1 (1) 水质保护 库区水质保护 电站库区汇水范围内的枯枝树叶等易随径流进入库区,影响水库水质。运行期电站 需对库内的枯枝树叶进行定期打捞和清理,确保水库水质良好。 (2) 库周环境管理 加强库周环境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保护库周植被,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保 证库区水质良好。 (3) 6.1.4.2 加强库区及上游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禁止滥砍滥伐,减少水土流失。 下泄生态流量措施 上下水库分别下泄 0.009m3/s、0.036m3/s 作为下游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最小流量 -37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来流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以减缓坝下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影响。 上库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结合导流隧洞改建布置,为满足上库生态流量下泄要求,在 上库导流隧洞后期永久混凝土封堵体中埋设生态流量泄放管,泄放管直径 DN200,出口 布置一检修球阀及工作球阀,工作球阀作为控制下泄流量用,检修球阀用于检修管路及 球阀用,以提高球阀控制生态流量放水管的可靠性。通过球阀开度变化对流量进行调节, 保证生态泄放管的稳定运行,满足下泄能力不小于生态流量 0.009m3/s 的要求。 在下水库导流泄放洞出口锥阀前钢管上分别设置生态放水管及灌溉放水管。生态放 水管采用 DN200 钢管,出口布置一台检修球阀及一台工作球阀,检修球阀用于检修工 作球阀,以提高球阀控制生态流量放水管的可靠性,满足死水位下泄流量不低于 0.036m3/s 的要求。灌溉放水管采用 DN200 钢管,灌溉放水管出口处设检修球阀和工作 球阀各一道,满足死水位下泄流量不低于 0.039m3/s 的要求。在下库永久泄放洞改建完 成前,需 2 个月时间,这期间需通过临时生态流量泄放措施予以解决。本阶段考虑通过 在库内设置浮动抽水系统(浮动水泵+软管)从库内抽取,通过软管翻过坝顶后引至坝 后原沟道内。水泵功率 30kW,最大扬程 80m。当水位抬升,并且在生态流量泄放管建 成后,浮动水泵停用,通过生态流量泄放管进行下泄。 根据《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环发 [2014]65 号),应认 真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当天然来流量小于规定下泄最小生态流量时,电站下泄生态 流量按坝址处天然实际来流量进行下放,电网调度中应参照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进行 生态调度。 同时,需在上、下水库放水设施内各设置 1 套在线监控设施(含视频监控),初拟 选择 SULN-200F 型超声波流量计。该流量计采用非接触式超声波进行流量的测量,适 用于水、海水等可均匀传导超声波、流速在 0~30m/s 的液体,可测量 15mm~6000mm 的钢、铸铁、水泥等管道,可安装于上库的生态流量放水管出口处。该流量计具有自动 流量数据储存功能,并可与电脑连接进行流量监测原始数据的长期备份和储存。 在线监控设施与大坝同时建设,由电站运行调度人员负责监控初期蓄水和运行期的 流量下泄情况,并负责数据的存储、分析、统计和整理,流量监控平台实现数据的及时 上传。 6.1.4.3 电站污废水处理措施 -37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电站厂房由于管理人员较少,生活污水经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达《城市污水 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水质控制指标 要求,回用于绿化或道路、场地洒水,处理能力为 1m3/h。 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主要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处理生活污水的一种常用方法, 主要应用于中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装置内通过充氧曝气,微生物形成生物膜, 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生质 和 CO2,污水因此得以净化。成套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流程见图 6.1.1-6。 运行期生活污水沿用施工期业主营地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达到《城市 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水质控制 指标要求,回用于绿化或道路、场地洒水。 6.2 声环境保护 砂石料加工系统 (1)隔声罩 根据噪声防治首先控制声源的原则,对砂石料加工设备设置隔声罩和吸声材料的处 理措施。隔声罩是用来阻隔机器向外辐射噪声的罩子,设置成完全密闭的,安装必要的 工作窗和工作门,并做好连接部分的密闭。 彩钢板可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常用的有各种临时用房,也可作为固定建筑使用, 也被经常用作隔声间、隔声罩的材料,内装隔声材料,使用寿命长,且安装简便,可反 复拆装,重复使用率高,拆装损耗率很低,拆装不产生建筑垃圾。 砂石料加工系统隔声罩采用彩钢板制作,内装隔声材料,隔声罩为钢框架结构,可 随砂石料加工设备一同运输。其内外墙与顶部均为彩钢夹芯板,两面厚度各为 0.5mm 左 右,其芯材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隔声罩内壁加装穿孔板、吸音棉等吸声材料进行吸声。 门、窗、出入料口可设置在任意位置,内部隔断可以设置在任意横向轴线位置,隔声窗 安装完毕后也可以加装隔断。钢框架构件均进行防腐喷涂处理。 胶带输送系统可采取塑料板围护密闭措施,内部采用吸声材料进行吸声。 (2)隔振、减振装置 粗碎车间、中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及筛分车间等加工噪声较大,可在加工设备的底 部加设隔振、减振装置,如 ZTA 型阻尼弹簧隔振器、DH 型吊架减振器等。 ZTA 型阻尼弹簧隔振器是以螺旋弹簧为主体,配以阻尼材料及上、下壳体,橡胶摩 擦垫片等组成。本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的破碎机、振动筛、粗碎车间的棒条式振动给料 -37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机可选用该隔振器,以减少加工振动噪声。 DH 型吊架减振器以金属弹簧、阻尼橡胶垫为主构件,用于各种动力设备的减振降 噪,最大静载为 50000N,固有频率在 2.0~4.2Hz 之间。本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中碎车 间的惯性振动给料机可选用该隔振器。 混凝土系统 工程各混凝土拌和系统选用全封闭式的拌和楼,内部应用多孔性吸声材料。如无特 殊情况,夜间应禁止施工作业。 大坝施工区 电站大坝施工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6:00)禁止坝基爆破作业、控 制行车,尽量避免高噪声施工活动在夜间进行。 施工辅企 施工辅企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夜间(22:00~6:00)尽量避免高噪声施工活动, 厂界设置隔声屏障。 堆存场、中转料场及弃渣场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安排在昼间进行,如无特殊情况,夜间应禁止施工作业。 场内道路 道路施工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6:00)禁止路基爆破作业,尽量避 免高噪声施工活动在夜间进行。 施工运输道路沿线的何屋、华星村、围塘里、大黄屋、宫下湾、铁厂、大坪岗、排 下、墩下、坪塘等村庄设立限速标志,施工运输车辆经过时要减速,不得高于 15km/h, 禁止高音鸣号,尽可能减少夜间车辆行驶。 居民点隔声措施 根据工程周边村庄分布情况和噪声的预测结果,结合各项环保措施的可行性,要求 夜间禁止施工,并对昼间计算值超标的房屋设置通风隔声窗。通风隔声窗结构简单,使 用方便,可兼顾通风和降噪,可降噪 15~30dB(A),适用于高架道路、交通干线、热闹 集市、厂矿企业附近的住宅、机关、医院、学校等场所。本工程安装隔声窗共 3 户,预 计安装后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 管理与维护要求 由各承包商负责声环境保护设施的实施、运行管理与维护,确保有效运行,并接受 环保部门的检查。 -37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6.3 环境空气保护 开挖、爆破粉尘、废气的削减与控制 (1) 结合爆破减震要求,工程爆破优先选择凿裂爆破、预裂爆破、关面爆破和缓冲 爆破、微差爆破等技术,在爆破时采用水封式爆破防尘措施等技术;凿裂、钻孔采用潜 孔钻机进行中深孔穿孔,不使用手持式凿岩机,减少粉尘产生量。 (2) 地下系统洞群开挖爆破时需注意洞内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同时施工人员根据 需要需佩戴防尘口罩或防毒面具。 (3) 爆破钻孔设备要选用带除尘器的钻机,爆破时应尽量采用草袋覆盖爆破面,减 少粉尘的排放量。 施工粉尘防止措施 (1) 在大坝、库盆、隧洞口和临时堆料场等多粉尘作业面、场地配备人员及设备进 行定期洒水。 (2) 砂石料加工系统采用湿法作业,系统整体密闭,进料口采用半封闭(采取三侧 面、一顶面封闭),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振动筛等加工设备的进料口、出料口加 设喷淋装置,输送皮带落料点加喷淋装置。定期冲洗滞留在场地、墙体、机械设备和绿 化植物上的粉尘,保持场区洁净,避免二次扬尘。 (3) 混凝土搅拌系统安装除尘设施。 (4) 地下系统洞群开挖采用湿钻工艺,开挖钻机选用带除尘袋的型号。 (5) 地下工程采取增设通风设施,加强通风,在各工作面喷水和装捕尘器等,在出 风口设置除尘袋。 (6) 按要求制作文明施工公示牌,并在主要出入口外围醒目位置上墙公示,安装扬 尘在线监测系统,有条件的进行联网。 施工机械燃油废气等削减与控制 (1) 施工现场的机械及运输车辆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燃油。 (2) 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对于发动机耗油多、效 率低、排放尾气超标的老、旧车辆,及时更新。 (3) 机械及运输车辆要定时保养,调整到最佳状态运行。 道路扬尘的削减与控制 (1) 路基开挖和临时堆料场等多粉尘作业面、堆料场和外运料中转料场,配备人员 及设备进行定期洒水。 -37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工程施工道路尽量采用混凝土路面,无法采用混凝土路面的采用泥结碎石路面。 (3) 施工车辆出入施工场地,应进行轮胎冲洗,运输车辆密闭,运输途中不得沿途 泄漏、散落或者抛洒物料。主要的运输道路进行必要的清扫、洒水抑尘等。施工阶段配 备洒水车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无雨日 1 天洒水 3~4 次,在干燥大风天气情况下洒 水频率加密。重点洒水路段为施工道路及环库公路、场内道路。工地主出入口 50m 范围 内保持洁化,无碎砖乱石。 (4) 途经敏感点附近的地方设置限速标志,防止车速过快产生扬尘污染环境,同时 对沿线定期清扫,洒水抑尘,运输车辆严禁超载,车辆密闭运输,合理安排运输时间, 加强进场道路绿化,并与沿线居民进行定期沟通。 堆料场、中转料场和弃渣场的削减与控制 堆料场、中转料场以及弃渣场等堆渣存放尽量平整,勤洒水,做好遮挡覆盖。装卸 石料时采取喷淋或喷雾抑尘措施。 成品石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尽量缩短露天堆放时间,确需长时间堆放的应采取建 密封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规格 5mm 以下成品干细料必须进行覆盖,防止扬尘,并辅 以喷淋喷雾降尘。 粉料应避免在现场露天堆存,同时禁止在施工现场进行各类灰土拌合作业。 土石料场开采扬尘的削减与控制 (1) 土石料开采现场应适时洒水降尘,防止扬尘污染环境。 (2) 减少施工场地内砂石等物料露天堆存,材料堆放地点加蓬覆盖;合理安排材料 堆存地点,减少堆存量并及时利用,现场长时间堆存应采取覆盖措施,并定时洒水防尘, 以减少起尘量。 (3) 土石方开挖回填作业过程中,洒水使作业面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粉尘飞扬。 (4) 施工期间物料运输车应按规定加盖苫布、蓬盖等密闭措施或其它防止洒落措施, 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并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尽量避免在 村庄等敏感区行驶。 食堂餐饮油烟削减控制措施 (1) 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装置处理后屋顶排放;净化效率≥85%,排风量≥18000m3/h, 排放浓度不大于 2.0mg/m3,达到《饮食业油烟废气放标准》(GB18483-2001); (2) 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油烟净化设施的正常运行。 -37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6.4 生态环境保护 施工管理措施 (1) 制订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规定。成立项目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 工作范围,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2) 在工程管理机构应设置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建立各种生态管理及报告制度。 (3) 加强对施工人员、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树立生态绿色施工理念,提 高环保认知。 (4) 加强对施工人员及施工活动的管理。施工过程中,加强人员的管理,禁止施工 人员对植被滥砍滥伐,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的活动范围,防止破坏沿线的生态 环境。 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6.4.2.1 避让措施 (1) 优化工程布置,工程后续初设、施工阶段,应优化工程设计,尽量避免占用区 域林地,应尽量选择荒地、未利用地,减少对沿线自然生态和植被的破坏。 (2) 优化施工方案,项目料场、临时堆存场、加工系统、坝址等工程的设置要在最 大限度上做到挖填平衡,减少土石方远距离调运,尽可能地减轻在施工过程中因土石方 运输造成的扬尘污染以及雨季施工潜在的水土流失等对植被的破坏。 (3) 优化施工时序,评价区农田生态系统多分布于下水库库区内,优化施工时序, 在下库区施工时建议在农作物收获后施工。 (4)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由于本工程输水系统和厂房、及其支洞等均埋设在山体之 中,地下工程量较大、施工作业较为复杂,工程施工前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尽量绕避 富水的不良地质段;隧道防排水应根据“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 原则,在裂隙水较发育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或开挖后径向注浆封堵大面积淋水或股 流,减少地下水流失,确保隧道施工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减小至最低程度,从而降 低对周围植物的影响。 6.4.2.2 减缓措施 (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防止在评价区森林资源的滥砍乱伐和过量采伐林木及毁林 开荒等不良现象发生,保护和培育现有森林。 (2) 划定施工活动范围,加强施工监理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在征地范围内活动,从 而减轻非施工因素对周围植物及植被的占用与压踏。 -37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设置警示牌,施工期间,在上水库、下水库坝址等植被较好的地段设置生态保 护警示牌。警示牌上标明工程施工区范围,禁止越界施工占地或砍伐林木,尽量减少占 地对植被和生态敏感区的破坏。 (4) 防止外来入侵种的扩散。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 向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对现有的外来种,利用工程施工的机会,对有种子的植物要现场 烧毁,以防种子扩散,在临时占地的地方要及时绿化等。 (5) 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对现有生态的保护。施工前印发生态保护手册,加强 对施工人员的法律和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6) 加强植物检疫。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包装材料的检疫工作,防止森林病虫 害的爆发,评价区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马尾松,加强对松材线虫的防控措施。 6.4.2.3 恢复与补偿措施 (1) 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措施,促进本区域植被的自然恢复。在库周地势陡峭的灌丛 和草丛集中分布区划定封山育林区,设置明显的标志,采取行之有效的封禁措施,并配 以人工促进措施,促进灌丛、草丛向森林植被的顺向演替。 (2)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评价区以灌丛及草丛为主的植被类型将向森林植被 类型演替,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增加,生产力升高,植被类型多样化,群系结构及物种组 成复杂。因此,运营期建议在库区的公路等未利用地上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3) 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应结合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1) 植被修复原则 ①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原则 评价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区域自然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本项目建设不可避免的 会占用区域内的林地、耕地、灌草地等,原区域内植被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受到 影响。因此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必须尽量保护施工占地区域原有体系的生态环境,尽量 发展以针叶林、阔叶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②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植被修复措施不仅考虑植被覆盖率,而且需要在利用当地原有物种的情况下,尽量 使物种多样化,避免单一。在保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防止外来入侵种的扩散。 ③ 景观优化的原则 植被恢复时,应与景观美化相结合,在恢复原有植被、生态系统的同时,尽量与提 升景观质量相结合。 -37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恢复植物的选择 ① 生态适应性原则 植物生态习性必须与当地条件相适应。评价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桂 竹帽镇境内,处低纬地区,紧靠北回归线,东距海洋较近,海洋对寻乌气候起了很大的 调节作用,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 无酷暑,属亚热带红壤区南部,土地肥力较好,土壤普遍呈酸性,红壤广泛分布于低山、 丘陵地区,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和石英,有黏性和强酸性,适合种柑桔 等农作物生长。区域植被恢复时需选择适应亚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环境的植物, 应以杉木、银木荷、锥等为主。 ② 本土植物优先原则 乡土树种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快速融于周边生态环境,减轻对景观的影 响,并可阻止外来物种入侵。由于乡土种在当地食物链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与 生境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其适应性强、生长快、自我繁殖和更新能力强,有利于保护生 物多样性和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③ 恢复植物的选择 根据评价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区域植被分布特征,在下水库植被恢复时乔木树种应尽 量选择毛竹、杉木等,灌木尽量选择盐肤木、轮叶蒲桃、檵木等,草本植物尽量选择五 节芒、白茅等;上水库植被恢复时乔木树种应尽量选择银木荷、杉木、毛竹等,灌木尽 量选择檵木、杜鹃、轮叶蒲桃等,草本植物尽量选择芒萁、白茅、五节芒等。这些植物 皆为评价区常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且可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的作用。 3) 植物恢复方法 植物恢复措施包括施工迹地区植被恢复和工程施工创伤面两大方面: ① 工程施工迹地植被恢复以经果林、水土保持林和景观园林绿化等模式为主。水 土保持林一般采用株间混交的方式种植,品字形排列;经果林一般采用条带状种植;草 籽采用撒播方式种植;景观园林绿化根据景观造型,一般采用孤植、点植、丛植等较为 灵活的栽植方式,花卉采用片植,草皮采用满铺。 ② 工程施工创伤面主要包括开挖边坡、堆渣和土料迹地边坡等,植被恢复措施包 括种植槽栽植攀援植物和灌草绿化、厚层基材植被护坡、撒播灌草护坡、液力喷播植草 护坡和框格植草护坡等。 根据不同恢复区的特点及植物现状,对工程分区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工程植物 -37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种类的选择需遵循“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同时还需具备耐贫瘠、速生等功能, 以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固土保水的效果。 A 枢纽工程区:上水库工程区包括上水库主坝,施工后土地整治、网格梁植草护 坡、混凝土边坡垂直绿化、低石质边坡挂网喷播植草和施工扰动裸露场地植被恢复。 下水库工程区包括下水库主坝,施工后网格梁植草护坡、混凝土边坡垂直绿化、低石 质边坡挂网喷播植草。 B 交通设施防治区:施工后复耕、土地整治、回填边坡网格梁植草护坡、混播草籽 护坡、高陡岩质及喷锚边坡垂直绿化、石质边坡喷播植草护坡、永久道路路肩行道树绿 化,考虑到建成后作为旅游道路,可种植银木荷、枫香等观花观叶乔木。临时道路路面 植被恢复、临时道路边坡混播灌草籽或网格梁覆土混播灌草籽绿化,树种可树种选择毛 竹、檫木、青榨槭等,以降低区域原有植被的破碎度。 C 中转料场及表土堆存场区:中转料场和表土堆存场根据场地交通条件和开发价值 针对性的采取复耕和植被恢复措施。植物种类选择当地适生乔、灌、草恢复植被,乔木 和灌木栽植密度一般为 2500 株/hm2,撒播灌草籽播种量为 120kg/hm2。对于应复耕区域, 覆土后采取全面整地。施工期和运营期加强已实施植物措施的抚育管理等工作。 D 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期间,考虑部分场地结合现状地形填筑形成,对场地填筑 边坡考虑采用喷播植草的方式进行绿化美化,减少坡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根据移 民复垦规划,对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占用地块进行迹地恢复,恢复成原有土地类型,投 资不再重复计列。施工期和运营期加强已实施植物措施的抚育管理等工作。 E 移民安置及专项设施复建防治区:施工后期,安置点内部空地根据绿化区块的立 地条件,结合景观造景需求,实施迹地恢复和景观绿化等措施,并加强已实施植物措施 的抚育管理等工作。 F 水库淹没及库岸区:考虑到景观的相融性以及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景观的可能性, 水库淹没带及库岸区可作为滨水景观观光带。对库岸边坡设网格梁植草护坡和草皮护坡, 草籽可选择五节芒、芒萁等。在库岸布置绿化带,可种植木荷、檵木等植物。 植被恢复的可行性:用于植被恢复的植物均为当地常见种,能适应当地气候。适应 性强,生长快,能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结合工程布置和水土保持方案,分区进行 植被恢复设计,植被恢复具有针对性。施工期边施工边恢复,施工期不能完成的,施工 结束后继续植被恢复,植被恢复经费由抽水蓄能电站业主出资,成立专门的小组对植被 恢复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植被恢复具有可行性。 -38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6.4.2.4 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施工前印发环境保护手册,组织专家对施工人员及附近居 民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坚决制止评价区 植被的滥砍乱伐、过量采伐、毁林开荒等不良现象发生,保护和培育现有森林资源。建 议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来物种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向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控制外来入侵 物种的引入和扩散。 (2) 加强施工人员施工活动的管理。施工前划定施工活动范围,确保施工人员在征 地范围内活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严格限制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 严禁越界施工破坏区域植被及生态环境。 (3) 工程施工期、运营期都应对植物的影响进行监测或调查。根据资料,在评价区 分布有金毛狗等保护植物,在施工期,要加强对这些重点保护植物的调查,施工过程中 若发现,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并根据其所处位置及受影响程度,采取迁地移栽或就地保 护等措施。运营期主要监测生境的变化,植被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通过动 态监测和完善管理,使生态向良性或有利方向发展。 (4) 控制外来入侵种的扩散。目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主要有植物检疫、人工 方法防治、化学方法防治、生物防治等。对于境外带入的水果、种子、花卉进行经过严 格检测,确认是否带有一些检疫性的病虫草害,方能进入工程区;对现有的外来种,利 用工程施工的机会,对有果实的植物要现场烧掉,以防种子扩散;在森林砍伐迹地,外 来种最容易入侵,在临时占地的地方要及时绿化等。 6.4.2.5 对保护植物的保护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内有野生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1 种 1 处 1 株,为金毛狗, 为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现场调查到 1 株, 位于上库料场附近 (E: 115°31′48.92″,N: 25°1′27.21″,H:858m),位于上库淹没区内,距离上库料场约 80m,与工程相距较近,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会淹没个体及生境,造成个体损失,由于该物种分布较为广泛,该区 域为其适宜生境,建议对已发现的保护植物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并开展施工前调查,对 新发现的保护植物采取相应的迁地保护措施。 对会受到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的 1 株金毛狗采取迁地保护措施,本项目责任方为建设 单位,监管方为寻乌县林业局。可参考以下移植措施: (1) 移植区域选择 a.就近原则:保护植物在长途运输时容易失水,进一步影响苗木成活率。因此,在 -38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移栽地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运输距离较近,运输时间较短的地区进行就近移植,移植地 点离起苗地点越近越好; b.生境相近原则:移植地应尽量选择与原有生境相近的地方进行移栽种植。如原生 长地的土壤条件、立地条件、大的气候环境、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坡位、伴生植 物群落等,均是选择移植地的参考条件; c.交通便利原则:移植地选址最好具有便利的交通。以便在最快的时间移植该物 种; d.便于管护原则:移植地应选择在地势相对较缓,面积相对集中的地带,水电设施 能够顺利安装接通,便于后期养护管理的地方。移植植物的成活,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 养护,移植地的选址,能够为管护提供便利,将有效提高养护成效,直接影响移植成活 率。 (2) 移植区域 根据选址原则,初步选择移栽至在前方建设管理营地,营地地势平缓,适于栽植 金毛狗,且后期管理较为便利。 (3) 移植时间 建议选在春季 3-4 月开展移植措施。 (4) 移栽步骤 ① 移栽前准备工作:移栽前应记录该处植物生长环境,记录该区域坡度、坡向,土 壤厚度及理化性质,光照及水分条件等,移栽地点选择适合生长的环境,即:郁闭度以 0.3-0.7 为宜的林地区域(建议选择在上水库库尾及区域内冲沟区域林下),移栽时间宜 选取早春 2、3 月份。 ② 移栽与管护:金毛狗的移栽可以分为苗木移栽与分株苗移栽两种。 分株苗需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将其抖落根系土壤后尽可能分开 盘结在一起的根系,把根状茎横切成段,每段长约 25cm 且带有 2~3 个芽,切口处蘸上 草木灰,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修剪,保留叶柄。将分株苗移植至适宜生境后浇一次透水, 后期管护的前 3-4 周仅对叶面进行喷洒以维持叶片湿润,不进行根部浇水。 苗木移栽即整株移栽,将其整株挖出尽量避免伤到根状茎,用泥浆包裹其根系以保 持湿润栽种至适宜生境并浇透水,若移栽后气候干旱则需在土壤稍微干燥时补水。 ③ 抚育管理:在移栽区域设置护栏,树立保护标牌说明,防治人为破坏,建立管护 档案,落实养护管理责任人。 -38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施工人员对保护植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发现 的保护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应立即停工上报当地林业部门在采取相关的措施后方可继续 施工。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及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对区域内具有药用和经济 价值的保护植物进行采挖。并在金毛狗孢子成熟季节(7-8 月),在办理相关采集手续 后可采集孢子在评价区其适宜生境区域(上水库库尾、支沟及冲沟林下)进行播撒,扩 大其种群数量及分布面积,增加其资源量。 6.4.2.6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 根据林业局资料核实,评价区内未记载有古树,但现场调查共发现古大树 1 株,为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位于下库进场公路明线占地区内,工程施工将会直 接占用生境,造成个体损失,施工活动如车辆运输、人员活动也会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 响,如车辆剐蹭、施工扬尘、人员活动等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优化道路路线,对古树 进行避让。并对古大树进行建档,落实监管养护责任人等。同时对古大树进行挂牌,设 立护栏。 就地保护措施主要为: 1) 设置围栏与警示牌,禁止施工人员在古大树周边踩踏以及车辆的碾压;就地围栏 以树干为中心,以切根沟的内截面向外 1m 做圆形砌石挡土墙。挡土墙高出原地面 0.6~ 0.8m(如果树木根系裸露较严重则相应提高),在挡土墙四周不同高度均匀分布数个 PVC 排水管,然后在挡土墙内填入 0.4~0.6m 种植土,并均匀安置 4~5 个竖向通气管。通气 管长 60~80cm,顶部露出 10cm 在土外。 2) 施工期,根据划定的范围进行施工,加强对施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避免人为破 坏古树及其生境。对古大树树冠进行适当的剪枝,防止车辆运输导致古大树枝条损害, 从而降低病害风险; 3) 施工期,减缓车速,防止车辆碰擦,同时应做好施工场地和运输车辆的防尘清洁 工作,可通过洒水等措施减少扬尘。同时,也应做好弃渣、废水等污染物的收集和处理 工作,避免施工活动对古树及其生境产生不利影响。 (3)古树迁地保护措施 本工程占地范围内暂未发现其他古大树,施工期如发现其他古树名木,应遵从避让 优先的原则,就地建围栏进行保护。如实在无法避让,应采取移栽措施。建议委托专业 技术单位编制古大树移栽方案,在办理相关手续后,请有资质的单位对古树进行移栽, 主要移植措施如下: -38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放根处理 提前放根针对某树种移栽的难易,留取土球直径参考依据有 3 种情况:① 树干胸径 的 4~6 倍;② 树冠的 1/3 到 1/4;③ 超大规格的树木除去树兜外另取 1.2 m 的土球。一 般按树干胸径的 4~6 倍大小,预先采用断根、根部环剥等方法,提早对根部进行处理, 切口或伤口涂抹 100×10-6 浓度的生根粉泥浆,或者采用国光根动力涂刷切口,分层回填 熟土踏实,以促进树木根系生长,待生出新根后移栽。 2) 移栽准备工作 a.移栽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明确分工和责任; 强调操作安全和采取相应 的安全措施,工人服从安排听从指挥,保障移栽工作安全顺利; b. 运输线路踏查,查看空中电线高度,道路转弯的缓急,根据踏查结果确定树干和 枝冠截留高度及宽度,整修运输道路保证运输畅通; c. 工具材料、物资器械: 锄头、花撬、铁锹、十字镐、枝剪、手锯、电锯、小花锄、 夹钳、铁丝;几米到 50 米的绳索多根、木块、木棒、支撑杆;泡膜、钢丝网、钢片、打 包机(带)、胶皮(轮胎皮)、足量的草绳、ABT 生根粉或植物调节剂等大树移栽需要 的挖掘工具、辅助安全及包装材料等物资,包括吊车、运输车等机械车辆; 3) 移植方法 根据树木种类和移植时间的不同,一般分裸根移植和带土球移植两种方法。带土球 移植又分软包装土球移植和硬包装木箱移植。凡常绿树和落叶树非休眠期移植或需较长 时间假植的树木均应采取带土球法移植,一般胸径 15~20cm,土质坚硬可采用软包装 土球法移植,土球直径为 1.5~1.8m;而胸径 20~40cm 的大树采用方木箱移植法,方箱 规格为 1.8~3m。 尽量保持树冠完整、优美,对树干的修剪,高度宜控制在原有树高的 1/2~2/3,树 高超过 8m,则在 8m 处截干,如果立地条件导致不能带土球的,适当修枝。同时,能尽 量保留护心土,对根系尽量多保留细根和根冠,对大的根系切断面,还需要进行削平处 理,同时进行杀菌处理。在根皮上,还可人为削去斑块状小眼,削至根的形成层即可, 削口要平滑,便于根系愈伤组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新根的形成和生长。裸根种植时一 定要带上原有生长地的土壤进行种植,原有地根系周围的土壤带有伴生根瘤菌,有利于 新根的生长和树木的成活。 为保证树的成活率,移栽地要回填新土,并能适时浇水。 4) 移植保湿方法 -38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任何形式的移植都会损伤树木的根系,为了保证大树树体内收支平衡,通常会采取 提前断根、截干缩枝、包封截面等技术措施。如果在移植过程中,适时地增加树干保湿 处理,减少树干水分的蒸发消耗,将更有利于提高树木移植的成活率。根据实践经验, 树干保湿有三种方法:裹草绑膜、缠绳绑膜和捆草绑膜缠布。 a、裹草绑膜 先用草帘或直接用稻草将树干包好,然后用细草绳将其固定在树干上。接着用水管 或喷雾器将稻草喷湿,也可先将草帘或稻草浸湿后再包裹。继之用塑料薄膜包于草帘或 稻草外,最后将薄膜捆扎在树干上。树干下部靠近土球处让薄膜铺展开来,在将基部覆 土浇透水后,连同干兜一并覆盖地膜。地膜周边用土压好,这样可利用土壤温度的调节 作用,保证被包裹树干空间内有足够的温度和湿度。 b、缠绳绑膜 先将树干用粗草绳捆紧,并将草绳浇透水,外绑塑料薄膜保湿。基部地面覆膜压土 方法同裹草绑膜,保湿调温效果明显,同样有利于成活。 c、捆草绑膜缠布 可在裹草绑膜完成后,再在主干和大树的外面缠绕一层粗白麻布条。可防止夏季薄 膜内温度太高,又有利于树干的保湿成活。 以上三种大树保湿方法的原理相同,只是在材料选择上有所差别,将树干用塑料薄 膜封闭,强制性保温保湿,比传统的人工喷水养护更稳定、更均匀,能将不良天气对大 树的影响和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在“三九”和“三伏”天,切不可拆卸薄膜。 必须经过 1~2 年的生长周期,树木生长稳定后,方可卸下薄膜。上述的树干保湿 操作也可在大树种植前进行,这样更为方便。 5) 移植的技术要点 1、移入区土地平整与换土 清除杂灌,规划移入树种区域,布设道路以便施工及后期管护。 土地平整依地形、地势及按移入树种区划进行,按株行距 5m×6m 密度挖好定植穴, 定植穴的直径大于移入树土球直径 40~100cm 以上,深度略大于移入树土球高度。如移 入区土壤条件达不到栽植要求,应更换客土栽植。 2、截干和修枝 树木生长过程中,地面下的根系与地面上的干、枝、叶是成正比的,地面上有多少 营养消耗系统,地面下就有相应规模的吸收供应系统支持。大树挖掘时根系不可避免受 -38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到破坏,新的完整的根系形成尚需时日。为减少树体蒸腾,通常用截干和修枝的办法保 持移植树体水分的平衡。 3、挖掘 移植时尽量带母土土球。土球大小因树及立地条件而异,一般是树干胸径的 6~8 倍。太大不便于运输,太小又不易成活。 开挖前浇湿根部土壤,好挖又不伤根。按照土球大小,先从外围向下掘槽,再掏空 主根下部,截断主根及大根,并将伤口剪平。由于表土须根少,可适当去掉一部分土球 表土,以减少土球重量,有利搬运。挖好后用草绳固定土球,裹树布包裹树干高 1.6~ 1.8m。 如立地条件恶劣,实在不能带土球的,主侧根需保留 100~150cm 以上。 搬运过程勿使树体受机械损伤,着力部位要衬软垫保护树皮。土球也要保护好,不 能松散或脱落,否则会影响栽植成活率。 4、提早挖好定植穴 树体断根之后极易失水,提早挖好定植穴,做到随移随栽,切忌挖下的树搁置时间 过长。定植穴要大于土球(根系)四周 40~100cm,易挪动到位且不窝根。 5、定植 定植穴底部施放机肥及磷肥后,再覆一层熟土,将树体扶直,左右对称,立于穴中 央,四周回填,分层压实。埋深略高于原根颈土痕,待土壤下沉夯实后,根颈与土面齐 平为宜。 较难生根成活的树种或大树、老树,用速效生根剂,每袋(5 克)兑水 5~10kg,浇到 定植好的树盘内。 6、浇水与保墒 未浇生根粉水剂的树定植后立即浇足定根水。浇过生根粉水剂的树待 10~20 分钟 再浇足定根水,促使根系与土壤密结。 每隔 1~2 天给树冠喷洒一次水,特别是高温季节更应常喷水。每隔 5~7 天,根部 浇水 1 次,连续 3~5 次,每次待水渗完后,用细土或地膜或禾秆覆盖保墒。 每隔 10~15 天,根部浇 1 次代森猛锌 400~600 倍液及树体喷雾,连续 2~3 次。 7、设支架或牵拉固定树体 大树招风摇动易倒伏或导致根部土壤裂缝,失水死亡,因此定植后要用三角架或牵 拉固定树体。要勤检查,发生倾斜、穴内土壤龟裂情况,要及时浇水、培土、扶正,给 -38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新移植大树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8、搭建阴棚 对于难成活树种,搭建高架遮荫棚,构建小气候,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树温,保 证成活率。 9、移植时间 移植时间需要选择植物缓慢生长或休眠期,如每年的 11 月~翌年的 4 月之间进行。 10、后期管护 适时浇水。在大树定植后,视天气及土壤湿度情况,适时根部浇水,树体喷雾。 追肥,移栽后,及时为树体输入大树营养液;到第二年春、秋可结合浇灌或雨后, 以 0.5%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配制液肥追肥,其他肥料采用少肥勤施,防止伤根。以后 每年靠近树的周围 0.5m 处,可采用环状施肥法或梅花型穴施法(在树冠外缘地带均匀挖 取 4~8 个穴,每个穴深 20~30cm),每株放有机肥 10~20kg,逐年增量。 保护新芽。新芽萌发是新栽古树、大树的希望,当年的新芽,不要急于当年秋冬抹 芽、修剪,而要等到第二年冬天时结合构建树型树冠,采取“留强去弱”的方法进行修 剪整形,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 加强地面管理。及时浅耕除草,移栽后定植穴的土径下面,土壤会出现下沉,要注 意培土;加强土层透水性,防止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防止根颈和根系表露。 6) 移植后的假活现象处理措施 成年大树,尤其是古树的可塑性较低,一旦移植,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树体加速 老化,2~3 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 3~5 年确定成活,也大多在几年、十几年内变成 缺乏生机的老树,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形成城市大面积绿色弱势群体。 假活一般表现为:1)枝叶生长前期非常快,随后减慢;2)树干会在一周时间内发 生起皱现象,并能明显看出最上端表皮有炸纹;3)不会出现缓苗过程中很规则的个别黄 叶和落叶现象;4)种植穴土壤表现水份过多,很难吸收,多数会有明显的泥浆状(需要 挖开观察);5)突然间有部分枝条包括叶萎蔫等。如果发生这些现象的话,树木基本上 是处于假活状态,需要特别护理。 为了减少假活现象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种植穴要保证有透气功能,可以 采用鹅卵石网袋垫底或者在周围放置四个可以抽取地下有毒气体的塑料管;2)养护给 水不能太多,保持土壤湿润即可;3)做好遮荫处理和树冠给水雾方式;4)在有条件的 情况下进行树干补液作业。 -38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假活发生后,最有效的办法有:1)整株喷高脂膜,减少蒸腾作用带来的水分流失; 2)及时进行树干补液;3)从穴侧面沿土球外沿对称挖开直到底部,其目的是改善根部 呼吸环境,排放有毒气体;4)必要时对根部采用生根激素刺激等。 7) 移栽养护措施 根据己有实践经验,将古大树的移植分为三个阶段,现将每一个阶段在养护上应注 意的技术措施归纳如下: 1、注重树体挖取、包装、运输 a、选择好树样。以秋末冬初移栽为佳,确定树木品种后,最好到原产林地现场查看, 确定树样后,离地面 8~11m 处锯掉主干、主枝及侧枝,原则上保留 2/3 以上树冠,但 对于过高过大古树,为确保移植成活,应适当重剪。 b、注意挖取。根据树冠大小,围绕树干 1m 左右向下挖土,深 1m 左右,再向树冠 方向斜挖,同时用锯或枝剪断主根、侧根,保持原有根部土壤,用准备好的草绳或蒲包 就地将树莞包装好,同时用黑色遮阳网包扎好树干,随即搬运,并在包装的草绳上适当 浇水保持根部土壤湿润。 c、养护树体。树体运回场地后,应选择排水良好的避阴处,轻搬轻放,适当浇水, 保持树体水分,及时用薄膜或遮阳网盖好,保持湿润。 如果从中选择优质树样,必须是假植到位的树,树枝必须具有活体的征状,有绿色 叶片或冬芽;根系、枝干切取适当,树干无裂缝,空洞以及“伪装”等现象。 2、及时移植 a、堆土定植。根据每棵大树的规格要求,土球大小及高度,进行定点定穴堆栽,堆 土高度控制 60-80cm 为宜,穴的大小和深度,应满足定植时原有土球外围 20-30cm 厚均 为回填种植土。穴的空间应大于树木土球的厚度和宽度。回填种植土应为就地挖取的表 层土,堆土种植后,表层覆土应略高于原有根颈部表土层 5-6cm。种植时,应分层填土 压紧,同时将包扎的草绳剪断(不用解散),然后用挖取的土填满压紧,堆栽成 60-80cm 高的土堆,土堆上顶面宽度应比原有土球大 1 米以上,土堆坡度应呈 30 度坡度缓慢降 坡。定植穴要避免定位在水位高和施工时沙石、水泥、石灰堆放的遗留处。60-80cm 土 堆均为回填种植土,堆高种植主要优点是不会造成积水烂根,同时,回填土较为酥松, 根系呼吸通畅,更利于长出新根。 b、栽植灌水。这次灌水称“定蔸水”或“定根水”。应浇透灌足,然后用稻草或杂 草覆盖,同时将树干用草绳包扎好,以减少水分蒸发;主干和主枝被锯(剪)的断面用薄 -38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膜牢固包扎,以防有害病菌侵入和水分散失。栽植后,视天气降水情况定期浇水,保持 土壤水分。在干旱的情况下,还需在包扎树干上的草绳上喷水。 3、栽后管理 a、支撑固定。为使定植树稳定,防止倾倒,用树干或竹子采用正三角形稳定法进行 支撑。支撑点(处)以树高 2/3 处左右为好。支撑点(处)要加垫保护层(海绵、软塑),以防 树体晃动伤害树皮,对于大型古树,还需搭建钢架,对树体进行支撑加固。 b、遮阴。栽后第二年,在夏天高温、强光、干燥季节,用竹架、遮阳网搭置遮阳棚, 构建小气候,以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树温。 c、施肥。当年秋末冬初移栽的,到第二年春、秋可结合浇灌或雨后,以 0.5%的尿 素和磷酸二氢钾,配制液肥追肥,其他肥料采用少肥勤施,防止伤根。以后每年靠近树 的周围 0.5m 处,可采用环状施肥法或梅花型穴施法(在树冠外缘地带均匀挖取 4~8 个 穴,每个穴深 20~30cm),每株放发酵枯饼 1~2 斤。 d、保护新芽。新芽萌发是新栽古树、大树的希望,当年的新芽,不要急于当年秋冬 抹芽、修剪,而要等到第二年冬天时结合构建树型树冠,采取“留强去弱”的方法进行 修剪整形,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 e、加强地面管理。及时浅耕除草;移栽后定植穴的土径下面,土壤会出现下沉,要 注意培土;加强土层透水性,防止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防止根颈和根系表露。 6.4.2.7 对珍稀特有种植物的保护措施 评价区分布有 57 种珍稀特有植物,项目建设运营可能会对其生长生存产生不利影 响,由于其位于间接影响区,建议采取加强宣传、设置宣传指示牌、强化施工期运行期 监测等措施予以保护。 6.4.2.8 外来入侵种防治措施 通过现场调查,评价区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 2 种,为鬼针草、藿香蓟,仅零星分布 于评价区部分区域,整体影响较小。为防止新的入侵植物入侵以及抑制已有入侵植物的 扩散,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宣传。向施工人员宣讲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途径与危害,提高施工人员对 外来入侵植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 施工期应对已发现的鬼针草、藿香蓟进行彻底清除,防止其在评价区进一步扩 散。 (3) 施工结束后尽快对工程区内裸地进行植被恢复,防止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 -38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弃渣场、土料场要保持土方平衡,依据地形地貌,施工的挖方及填方按就近调 配的原则进行切坡、回填,减少土方远距离、二次运输,减少可能的土壤流失量,以及 避免外来入侵种的传播。取土、弃渣结束后,按照水土保持设计方案进行生态恢复,待 土壤肥力提高后,可依据条件和需要进行农作。 (5) 树种、种苗的选择应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引入病害,避免无意引入外来入侵种, 包括入侵种的种子、幼苗等,一旦发现入侵种应在早期及时组织人力将其清除。 6.4.2.9 对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保护措施 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维护和改善对评价区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 样性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1) 临近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施工时,注重施工期的环境监控,注重对生态公益林 的保护,减少林地和灌丛植被的破坏。避免工程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2) 施工线路尽量绕避植被较发育的地带,对于无法绕避的区段,结合实际情况对 林木进行补偿,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 (3) 施工期严格控制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的设置数量及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尤其 是在重要环境保护目标的敏感地带,应严格控制施工活动,避免影响征地范围以外的生 态环境。 (4) 确因工程建设必须征用、征收或者占用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林地的,用地单位 应根据占补平衡的原则进行调整,将用地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全部调出,并按 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调补。 对陆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6.4.3.1 避让措施 (1) 采用封闭式施工方式,施工活动不得超越征地范围。尽量减少对陆生脊椎动物 及其栖息地的破坏,施工中避免破坏野生动物集中栖息的洞穴、窝巢等,对工程建设区 域内的各类生物群落予以保护。 (2) 防止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根据动物的生物节律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方 式,施工爆破期尽量避免动物繁殖的春季,同时应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计划, 并力求避免在晨昏、正午等动物休憩时间开山放炮,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鸣笛,减少对 动物的惊扰。 (3) 施工场地平整及水库库底清理前,采取鸣笛敲鼓等办法驱逐野生动物,保证其 顺利迁移。上下水库库盆清理、水库蓄水应避开两栖、爬行类的冬眠期,避免对冬眠期 -39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间的动物个体造成直接伤亡。在清理期间如遇到行动缓慢、迁移能力差的物种,可在保 证自身安全和物种安全的前提下,人工帮助其迁移,选择工程周边相似生境进行放生。 对受伤个体应给予必要的救助。 (4) 车辆行驶时如遇野生动物需减速缓行,以免伤及。运输细颗粒材料的车辆加盖 篷布,减速慢行,减少扬尘、粉尘等对野生动物生境的劣化影响。非施工区严禁烟火、 严禁施工人员非法猎捕野生动物。 (5) 上水库和下水库的中转料场、表土堆存场等应做好防护,设置截排水沟,防止 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 (6) 鸟类中的涉禽、爬行类中的林栖傍水型种类和两栖类对水的依赖程度大,充分 考虑上下水库坝址下游河段河流水量和流速能否满足这些动物的生态需求,按需泄放生 态流量。 6.4.3.2 消减措施 (1) 临近水域及涉水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废水的排放,减少对龙图河上游源头水质 的污染,保护好在水域及其附近栖息活动的动物生境。应避免设备渗油、漏油到地面进 而扩散到周边环境中。 (2) 施工期间加强施工场地、前方建设管理营地等处的各类卫生管理(如个人卫生、 粪便和生活污水),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并及 时清运,避免蚊蝇滋生、鼠类聚集。在施工道路、上下库连接通道以及对外道路上,应 合理放置垃圾桶,避免工人在施工、休息时、就餐时随意丢弃垃圾,并定期清理垃圾桶。 6.4.3.3 恢复和补偿措施 (1) 动物栖息环境和分布规律与植物群落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施工结束后, 对临时占地区及时进行植被恢复,以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对施工区域进行绿化,以尽 快恢复陆生动物的原有生境。 (2) 在施工和运行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立临时动物救护点,一般设置在 业主营地,救护点需要常被常规的动物救治药品,墙壁上悬挂常见动物救助方法。定期 聘请寻乌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对施工人员教授野生动物临时救治的方式与方法,在工程 实施期间,对施工区域内的受伤的野生动物尤其是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救治。 6.4.3.4 管理措施 (1) 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 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设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39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如在进场道路和施工道路周边设立常见动物以及常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展板等。施工过 程中如误伤或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要尽快联系当地森林警察。 (2) 加强施工监控和管理。业主单位必须配备包括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在内的 专职或兼职巡护人员,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和管理,防止人类开发活动加剧造成的诸如 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水环境污染和森林火灾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行为。 (3)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者(如鼠类),在大坝建成后,将向非淹没区转移,其 密度在短时间内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 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防疫工作。 (4) 水库蓄水后,库区新增水域景观,可能会逐步吸引一些静水型的两栖类、林栖 傍水型的爬行类以及鸟类中的游禽、涉禽等,因此,要加强对水库的管理,减少污染, 保护动物生境,以形成新的景观。 (5) 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以及时 评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4.3.5 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施工期,工程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对永久占地进行 绿化;选用低噪音设备,禁止正午和晨昏进行高噪声活动,做好施工爆破方式、数量、 时间的计划,减少爆破对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运行期,加强动物的监测,及时掌握重 点保护动物分布范围、数量、种类、栖息生境等,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开展跟踪评 价。 (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保护措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为鸟类,活动范围大,飞行能力强,现场调查主要出现 在上下水库连接道路的森林及上空,数量较少,出现频次低,工程对其影响主要是噪声 的驱赶。对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选用低噪音设备,禁止晨昏进行高噪声 活动,做好施工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计划,减少爆破对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占用 的林地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措施;同时开展施工期及运行期动物监测,及时掌握国家重点 保护动物分布范围、数量、种类、栖息生境等。 蓄水前搜救是水电行业陆生生态保护措施中最为普遍的方式,在蓄水前结合库底清 理过程对淹没区范围内的动物进行驱赶和搜救,从而避免工程蓄水可能对库区分布的陆 生动物造成的影响。动物保护站通常用于工程淹没区或周边存在保护动物出没的水电工 程中,通过将蓄水前搜救到的陆生动物送到工程预先建成的保护站、救助站(点)进行 -39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治疗恢复并放生。在施工场地平整及水库库底清理前,采取鸣笛敲鼓等办法驱逐野生动 物,保证其顺利迁移。上下水库库盆清理、水库蓄水应避开两栖、爬行类的冬眠期,避 免对冬眠期间的动物个体造成直接伤亡。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其行动缓慢,在清理 库盆时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措施。并在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形成搜救总结报告。 (2) 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保护措施 评价范围内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较多,分别为黑斑侧褶蛙、灰鼠蛇、灰胸竹鸡、环颈 雉、山斑鸠、珠颈斑鸠、普通翠鸟、小麂、黄腹鼬、鼬獾等 27 种。 工程对评价区内省级重点保护两栖和爬行类的影响主要是占地以及施工废水等的 影响,主要措施为严格划定施工范围,禁止越界施工;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用于 区域洒水抑尘;及时对占地区进行植被恢复,恢复生境。 评价区内的省级重点保护鸟类以林鸟为主,工程对其影响主要是噪声的驱赶,其措 施主要是选择低噪声备,禁止在晨昏使用高噪声设备,减少对鸟类的惊扰。 工程对评价区内的兽类影响主要为施工对其栖息地的占用以及施工噪声的影响,因 此也主要是严格划定施工范围,避免新增占地,选用低噪声设备,降低噪声的影响。同 时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栏;严禁施工人员猎杀、上树破坏鸟巢;施工区夜晚停止施工, 减弱噪声、施工灯光对动物的影响。 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4.4.1 避让措施 (1) 合理安排施工建设计划,避免各施工作业区域施工时间过于集中导致悬浮物等 产生过多累积影响更大。为尽量减少对河段生境的影响,施工活动应避开频繁降雨量高 导致河段水流量高的时段,选择在雨季结束期间开展工程。 (2) 加强对施工工艺的优化,在施工周围设置较为完善的挡渣墙、截水沟和排水沟 等保障措施,避免弃渣流失造成上、下水库河段的水质污染。 (3) 加强对施工产生废水的处理,对施工区生产的废水进行污水收集和净化,各种 废水经过处理后作为循环用水或绿化灌溉用水,不外排,确保河道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 所要求的水质标准,避免施工废水的随意排放对水生生物和生境产生影响。 (4) 为避免人为活动干扰生态环境,应加强施工人员各类卫生管理(如个人卫生、 粪便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定期集中处理。避免生 活污物的直接排放,尤其禁止抛弃有毒有害物质,减少水体污染。 (5) 为避免施工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对影响区包括鱼类在内的水生生物资源及生 -39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境的影响破坏,应制定相应管理规定,严禁大坝下游和库区周边居民擅自采用违规违法 手段进行捕鱼、破坏水生植被,尤其应注意施工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捕捞野生鱼类, 造成对鱼类资源的破坏。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 员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6.4.4.2 消减措施 为了减缓水库运行时坝下减水造成坝下鱼类栖息环境缩限的影响,应采取下放最小 下泄流量并同步设置下泄流量监控设施,确保生态下泄流量。 本工程考虑在上水库导流隧洞敷设生态流量泄放管,下水库导流洞下闸后利用永久 泄放洞出口弧门前设置生态流量泄放管的方式作为永久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分别下泄 0.009m3/s、0.036m3/s 作为下游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的最小流量,以减缓坝下水环境和 水生生态的影响。 景观影响减缓措施 6.4.5.1 设计理念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全面 实践。因此景观设计首先需要采取系统的电站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措施,确保电站的环 境措施和工程建设能够同步推进。电站建成后,其优美的景观将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完美 融合,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增添一份美丽的色彩。 6.4.5.2 设计目标 电站位于连绵群山之中,设计从生态角度出发,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 多样性和生态恢复与补偿。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本土生态过程、选用可再生能源和 节能措施等手段,创造一个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的电站景观,将电站打造成生态 良好、环境优美、可游可憩、富有寻乌特色的“大美寻乌,美丽抽蓄”。 6.4.5.3 环境提升工程规划原则 寻乌抽蓄电站环境提升主要运用生态美学手段,基于电站主体工程布局,综合考虑 区域生态、人的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系统、科学规划构建环境美化总体布局。 环境提升工程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电站各类主体工程建设是电站核心,是后期电站运行保证。因此,生态环境美化提 升必须在满足电站工程建设要求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结合电站的各类工程内容和生态 修复措施,进行环境美化提升设计。同时,在工程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在电站生活区 -39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域内设置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节点空间,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创造良好的景区环境基 础。 (2) 生态性原则: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减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注重水土保持和生 态修复,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提升电站周边环境的生态质量,提升重要区域绿化 环境品质,在电站生态环境基础上,对区域中视线焦点或人为活动集中地带,进行绿化 提升设计,营造良好的植被绿化环境。 (3) 文化性原则: 注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文化背景和理 念,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景观与企业文化相得益彰。塑造有内涵的寻乌抽蓄电站 环境空间。秉承历史文脉,结合人文资源,充分发扬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设计通 过深入挖掘寻乌县地域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浓郁的文化气息, 使得电站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构建自身独特的形象品牌。 (4) 经济性原则 采用经济性材料,使得环境美化建设经济合理可行,因地制宜,尽可能采用当地易 寻的材料与经济性材料,使得环境美化经济合理。同时考虑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包括能 源、人力、水资源等。要选择耐久性好的材料和设施,采用低能耗的景观元素和设计, 减少维护和管理成本。 6.4.5.4 电站环境修复措施 根据电站各区块场地特性及功能需求,将电站生态修复区域分为生态修复、生产防 护、生活丰富”三种绿化类型,在生态复绿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修复及提升措施,打造绿色 自然,地域特征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电站环境。 (1) 生态修复型绿地: 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主要针对渣场、临时征地内的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场地,实施水土保持及复绿等 措施。为改善施工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在前期播撒草籽,后期设备拆除后通过种植人 造林带进行初步复绿,后续在人造林基础上补种香樟、苦槠、乌桕等乡土阔叶树形成混 交林,加速自然演替,形成树种多样,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 适用范围:上、下库坝后压坡体、渣场、料场、表土堆存场等临时用地。 (2) 生产防护型绿地: -39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选择具有防护和生产功能的植物种类,如具有吸收污染物、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 功能的植物。根据气候、地形和污染状况等因素,合理布局绿地,使其既能发挥防护作 用,又能满足生产需求。生产防护型绿地主要适用于开关站、仓储区、大坝等电站生产 区域,受生产环境要求限制,宜布置有序整洁的绿化环境。植物规划以香樟、乐昌含笑、 朴树等乡土常绿乔木为主,在场地外围布置珊瑚树、桂花等具有隔离或安全防护功能的 植物,局部少量增加枫香、玉兰、山茶等色叶、观花乔木和灌木,丰富区域色彩。 适用范围:开关站、启闭机房、仓储区等。 (3) 生活丰富型绿地: 合理配置植物,使其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满足居民休闲、游憩和生活的需要。生 活丰富型绿地是对电站环境的提升,适用于电站入口、前方营地、库区观礼平台、公路 路侧休息平台等具有形象展示作用的各个较为重要的环境节点。在乡土常绿乔木的基础 配置上增加观花观叶乔灌木的比例,通过常绿与落叶、色叶与花灌的合理搭配,营造季 相分明,色彩丰富的植物环境。 适用范围:电站入口、下库前方营地、上下库景观节点等。 6.4.5.5 重点区域环境提升设计 (1) 前方管理营地美化 前方管理营地环境依据各区块功能需求,通过不同类型的室外活动空间布置及开合 有致的植物景观塑造,强化各功能分区环境空间特点。通过布置内部布置庭院、集散广 场、游憩园路、健身设施和景观小品与精致的植物绿化布置,给电站建设期和运行期提 供一个花园式的办公、生活环境。 (2) 电站入口区域环境美化: 在电站入口区域通过竖向的景石结合植物绿化,塑造电站入口标识形象,后方带状 景墙代表连绵群山,勾勒电站背景形象。 (3) 场内道路环境美化: 场内道路主要以植被恢复为主,通过对边坡进行修复、路侧零星场地进行绿化等形 成环境美化建设,塑造绿色生态的带状环境空间。 (4) 观景节点环境美化: 在环库道路选择视线较好的区域设置景观节点,节点内结合一定游憩设施进行打造, 重要的节点设置文化宣传景墙或小品设施。 -39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6.4.5.6 特殊区块复绿措施 (1) 边坡修复 电站建设中存在多处边坡开挖情况,本工程对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在边坡较陡的 区域,在边坡上设置种植槽或挂网来种植爬藤类及草本类植物;在边坡较缓的区域, 在边坡上可种植草本类、爬藤类以及小型的灌木。 (2) 洞口区域 上下库连接公路中存在多处隧洞,可通过洞口绿化及装饰布置使洞口融入周边山体 景观,或通过洞口装饰,形成电站风貌展示面。公路隧洞多以融合自然为原则,采用生 态塑石装饰,并利用塑石洞口与自然山体间的顶部种植空间,栽植紫藤、常春藤、爬山 虎等攀援的植物以上爬下挂的形式形成与自然山体的过渡 6.5 固体废物处置 施工期固废处置 6.5.1.1 生活垃圾处置 由于施工区人员居住集中,生活垃圾来源比较简单,主要成份以有机垃圾为主。采 取垃圾分类收集,废纸、玻璃瓶、金属等通过分拣进行回收利用;无机垃圾收集后可直 接运送至外运料中转料场填筑,可使生活垃圾处置规模大大减少;有机垃圾以厨余为主, 有机垃圾收集后作统一处置。 图 6.5.1-1 生活垃圾分类图 在承包商的生活区和前方管理营地等人员生活集中的地方设置多个大型临时垃圾 桶,各处均按照分类收集的方案设置相应数量的垃圾桶,生活人员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39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到垃圾桶内,并派专人负责对垃圾箱区域和整个生活区场地的清扫,以防止垃圾乱堆、 乱弃。 本工程建设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进行清运,外运至兴 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清运至寻乌县生活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 6.5.1.2 脱水污泥 工程脱水污泥含水率控制在 60% 以下,定期送至下水库库底平整、下水库坝后压 坡体消纳。 6.5.1.3 建筑垃圾处置 建筑垃圾尽量实现废物减量化,不仅可以减少运输费用,简化处置工艺,而且可以 降低处置成本。对于工程废弃物中有用的下脚料,如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由指定的 物资回收部门定期回收利用。可回收废物包括报废的施工机械和车辆、废旧钢材、钢管、 油桶、包装袋、木材等,应加强管理、及时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运送至文峰 乡田背村罗坑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 6.5.1.4 危险废物处置 本工程施工期设置危废暂存场所 2 处,分别位于上下水库的机械修配厂内,占地面 积均为 10m2 ,用于暂存施工期危险固废,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23)相关要求进行防渗处理,贮存设施地面与裙脚应采取表面防渗措施;表 面防渗材料应与所接触的物料或污染物相容,可采用抗渗混凝土、高密度聚乙烯膜、钠 基膨润土防水毯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贮存的危险废物直接接触地面的,还应进 行基础防渗,防渗层为至少 1m 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 10-7cm/s),或至少 2mm 厚 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 10-10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 材料。贮存设施应满足安全设计要求,根据危险废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包装形式 和污染物迁移途径,采取必要的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以及其他环境污 染防治措施,不应露天堆放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运行期间,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建 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并保存。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建立贮存设施环境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设施运行操作制度、人员岗位培训制度等。此外,加强土壤及 地下水监测,确保对周围土壤及地下水不会产生影响。 使用过程产生的废润滑油、废液压油等液态危险废物应装入容器内贮存,或直接采 用贮存池、贮存罐区贮存;此外在常温常压下不易水解、不易挥发的固态危险废物可分 -39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类堆放贮存,其他固态危险废物应装入容器或包装物内贮存。贮存设施或场所、容器和 包装物应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 1276-2022)要求设置危险废物贮 存设施或场所标志、危险废物贮存分区标志和危险废物标签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装载 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污染控制要求须满足以下条件: a 容器和包装物材质、内衬应与盛装的危险废物相容; b 针对不同类别、形态、物理化学性质的危险废物,其容器和包装物应满足相应的 防渗、防漏、防腐和强度等要求; c 硬质容器和包装物及其支护结构堆叠码放时不应有明显变形,无破损泄漏; d 柔性容器和包装物堆叠码放时应封口严密,无破损泄漏; e 使用容器盛装液态、半固态危险废物时,容器内部应留有适当的空间,以适应因 温度变化等可能 引发的收缩和膨胀,防止其导致容器渗漏或永久变形; f 容器和包装物外表面应保持清洁。 建设单位应建立严格危险废物管理体系,将危险废物委托具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处 置,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转 运过程应根据按照《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要求进行; 在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均应遵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 求,以便管理部门对危险废物的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在转移过程中将危险废物排放 至环境中,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做到: a 从事危险废物贮存的单位,必须得到有资质单位出具的该危险废物样品物理和化 学性质的分析报告,认定可以贮存后,方可接收。 b 危险废物贮存前应进行检验,确保同预定接收的危险废物一致,并登记注册。 c 不得接收未粘贴符合 4.9 规定的标签或标签没按规定填写的危险废物。 d 盛装在容器内的同类危险废物可以堆叠存放。 e 每个堆间应留有搬运通道。 f 不得将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 g 危险废物产生者和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经营者均须作好危险废物情况的记录,记录 上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 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回收后应继续保留 3 年。 h 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 -39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运行期固体废物处置 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机组检修等产生的废油、废油桶、含油抹布及废 滤芯、废变压油(含油废水和废渣)、废铅酸蓄电池等。 运行期电站及前方管理营地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共约 0.127t/d,由生活区放置垃圾桶 收集后,委派专人每天清理,禁止随意堆放和倾倒。运行期生活垃圾产生量少,生活垃 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收集,外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 发电项目建成后,清运至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废油、废油桶、含油抹布、废滤芯、废 变压油(含油废水和废渣)、废铅酸蓄电池均属于危险固废。建设单位应建立固废管理 台账,并完善厂内危险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在危废产生点、危险暂存库和厂区门卫处分 别设置台账,详细记录危废的产生种类、种类等;固废管理台账应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 固体废弃物的类型、处理处置方法,如果外售或转移给其他企业,应严格履行国家与地 方政府环保部门关于危险废物转移的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单,并报当地环保部门备 案,落实追踪制度,严防二次污染,杜绝随意买卖。危险废物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工程设置危废暂存库,面积为 10m2。固废暂存场所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 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 一般固废暂存场所,要求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20)进行建设管理,危废暂存场所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23)进行建设管理,设置渗滤液的收集处理设施,采取防风、防雨、防渗措施,并使 用专门的贮存容器贮存,容器外做好危险废物类型的标记,并按要求贴好相应的危险警 示标志,建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等管理制度,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贮存设施或场所、容器和包装物应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 12762022)要求设置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或场所标志、危险废物贮存分区标志和危险废物标签 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危 险 废 物 的 收 集 和 转 运 过 程 应 根 据 按 照《 危 险 废 物 收 集 贮 存 运 输 技 术 规 范 》 ( HJ2025-2012) 要 求 进 行 。 主变压器事故状态下废矿物油排入主事故油池(有效容积约为 230m3)后由有资质 单位回收处理,不外排。事故油池基础、池体需进行防渗设计,池面要用坚固、防渗的 -40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材料建造,且建筑材料必须与废油相容,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23)的规定设置,进行防渗处理,使渗透系数低于 10-10cm/s,须定期对事 故油池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危废暂存间设计要求与施工期 一致,详见 6.6.1.5 章节。 图 6.7.2-1 危废暂存间示意图及危险固体废物暂存场标识 6.6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期及运行期各类污废水、固体废物应按“6.1 水环境保护措施”和“6.5 固体 废物处置措施”进行处理和处置,避免污染工程周边土壤环境。污水治理设施等应采取 防渗措施,防渗性能应满足国家和地方标准、防渗技术规范要求;危废贮存设施应满足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防腐防渗要求。按照分区防控的原则做好防渗措施。 (2) 对工程区内耕地、园地、林地地块进行表土剥离,并运往表土堆存场集中堆置 防护,用于后期植被恢复。 (3) 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机械设备油类的跑、冒、滴、漏对土壤环 境的影响。 (4) 运行期加强库区水质管理,确保水库库区良好的水质,避免因水质污染进而造 成土壤污染或出现酸化、碱化和盐化现象。 6.7 人群健康 卫生清理 为确保施工区的卫生环境,降低施工区各种病源微生物及虫媒动物的密度,预防和 控制施工区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应采取以下措施: -40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各类临时用地在开挖、平整、建筑等施工前,选用生石灰等进行消毒,对废弃 物进行清理后利用。重点考虑原有的厕所、粪坑、畜圈、垃圾堆放点、仓库、食堂用地 和近十年来新埋的坟地等。 (2) 施工生活区内应定期进行灭鼠、灭蟑螂、灭蚊和灭蝇工作。灭鼠工作原则上每 年进行两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频率。对蟑螂、蚊、蝇等虫媒动物的灭杀工作应经 常进行。 卫生检疫和健康检查 对准备进入施工区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卫生检疫和定期健康检查。 (1) 凡进入施工区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进行卫生检疫,合格者发放“健康许 可证”,否则不允许进入工区。检疫项目主要为地方流行病,如新冠肺炎、疟疾、血吸 虫病、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外来施工人员还应视其来源地的疾病构成 确定相应的检疫项目。 (2) 施工期间定期对施工人群进行观察和体格检查,及时掌握劳动力的健康状况, 防止新感染病例的出现,及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体格检查计划每两年进行 一次。 (3) 提高施工人群的疾病抵抗能力,如对施工区施工人群采取疟疾预防性服药、乙 肝疫苗和钩体疫苗接种的预防免疫措施。 (4) 在各施工营地处设疫情监控点,落实责任人,按当地政府制订的疫情管理及报 送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治疗、隔离、观察等措施,对易感人群提出 预防措施。 食品卫生的管理与监督 食品卫生是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方面,应按食品卫生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监 督和管理。 (1) 为保证向工区人员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饮用水源水及饮用水水质需进 行监测,随时掌握其变化动态。 (2) 定期对公共餐饮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和卫生检查,除日常清理外每月集中清理不 得少于 2 次。 (3) 每年定期健康检查中要特别注意对食堂服务人员和供水工作人员的检查,食堂 人员需持证上岗,对传染病菌携带者要及时撤离岗位。 -40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卫生管理 (1) 成立专门的清洁队伍,负责生活、办公区环境卫生清扫工作,并根据办公生活 区的布置,分设垃圾筒(箱),并配备垃圾清运车。 (2) 公厕应尽量远离龙图河水体,与食堂相距 30m 以上,蹲位按施工人口密度每 30 人设一个蹲位考虑;公厕的建造应便于清扫,化粪池的建设要符合标准;办公生活区 的厕所应与住宅建筑相配套。公厕粪便污水需定期清掏至施工营地污水处理站处理。 实施和管理要求 施工期各承包商负责各自施工区的人群建康防护工作,卫生防疫部门和建设单位负 责监督和检查。 6.8 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复建环境保护措施 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1) 生活污水处理 移民安置区施工人员就近租住附近民房,生活污水纳入当地污水处理系统。 本工程长举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化粪池及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污水经收集后接入东侧 污水市政管网。 1) 设计水量、水质 根据给排水规划,长举居住小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 98.28m3/d,污水产生率按 80% 计,则长举居住小区最高日污水排放量为 78.62m3/d。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食堂废水、粪便 污水、洗涤污水、淋浴污水等,所含污染物主要为 BOD5、CODCr、SS、氨氮等。各种污 水混合后,BOD5 约 200mg/L,CODCr 约 400mg/L,SS 约 220mg/L,氨氮约 25mg/L。 2) 处理目标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安置点生活污水接入东侧污水市政管网,对周边水体的水环境 基本无影响。安置区污水管道主体工程设计已考虑,环保设计不再重复计列。 (2) 生产废水处理 长举居住小区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混凝土拌合生产废水,污染物主要为 SS,废 水量不大,设置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3) 生活垃圾处理 长举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按照厨余垃圾、无机废品和砖瓦灰土等不同种 类分别进行处理。居住区设垃圾收集点,配置垃圾桶,进行统一收集,垃圾清运由乡镇 组织。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 -40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① 生活垃圾产生量 居住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照 1.0kg/人•d 计算,根据相关文献,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 量一般占 30%, 其他占 70%, 则长举居住小区有机垃圾、 其他垃圾产生量分别为 126.0kg/d、 294.0kg/d。 ② 垃圾收集系统 居住区设置 4 处垃圾收集点,居住区道路两侧分散设置垃圾桶若干。 ③ 处理方式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并定期清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 (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长举居住小区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开展生态环 境保护宣传工作,重点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条例的宣传和执行,防止捕杀野生动物 的行为发生。施工期间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各工程建设后及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 长举居住小区内的空地、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布置绿地,绿地以灌木、草坪自然式 种植为主,主干道两侧宜种植行道树。 (5) 声环境和环境空气 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进行洒水抑尘措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加强施工管 理,做好高噪声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保养,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一般不应安排施工作 业。 在临近村庄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昼间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中午休息时段进行机械 和爆破施工作业。必要时设置临时围挡,减少对敏感点的扬尘和噪声影响。 (6) 人群健康保护 居住区设计了集中供水工程及净水系统,供水量与水质均可保障居住区生活及消防 用水。 居住区迁建后应选择在春季夏收时节鼠类开始繁殖之前。为确保安置区的卫生环境, 降低各种病源微生物及虫媒动物的密度,预防和控制安置区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 病的流行,安置区应定期进行灭鼠、灭蟑螂、灭蚊和灭蝇工作。安置区卫生清理工作由 当地疾控中心组织实施。 结合村庄现有诊所等情况,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和医疗设施规模,改善长举居住小区 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 加强对安置区的介水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人群健康监测,以较好地掌握移民安置 -40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区传染病种类以及发病率变化。 (7) 移民传统文化及习俗维护 移民房屋结构形式设计时,应充分听取移民的意见,保持当地建筑特色,使移民房 屋与当地建设风格、景观特点协调统一。 专项设施复建环境保护措施 (1) 水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对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管理,防止机械跑冒滴漏,施工材料堆放场地尽可能 远离水体,并做好防护。 (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间,应尽量减少临时占地,减少植被损失,施工结束后,应对开挖边坡及时 进行植被恢复,减少地表裸露时间。 (3) 大气和声环境保护措施 对道路开挖形成的裸露地表,应及时进行洒水降尘;临时堆置的土石方,采用土工 布围护,减少扬尘;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采取防止洒落措施;对运输过程中洒 落在路面上的泥土要及时清扫,以减少扬尘。 在临近村庄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昼间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中午休息时段进行机械 和爆破施工作业;夜间禁止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做好高噪声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保养。 (4) 固体废弃物处置 加强施工期施工生活垃圾管理,不得随意丢弃,垃圾收集后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 害化处置。 6.9 设计阶段环保措施 工程总体设计时,合理设计施工方案,优先避让敏感保护目标,优化工程设计,设 计时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特别是临时工程布设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占用耕 地,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建设单位需按照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占用的林地相关用地手续。 6.10 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计划 根据以上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汇总,汇总情况见表 6.10-1。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保护实施计划一览表 -40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6.10-1 措施 施工期 运行期 预期效果 污废水治理:施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电站厂房内少量生活污水经一体 经处理后回用,其中砂石料冲洗废水和混 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 凝土系统冲洗废水经沉淀处理,隧洞施工 回用;营地生活污水经一体化生 水环境 可减小对下游水环境的 废水经沉淀处理,含油废水经隔油池、沉 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回 保护 影响。 淀池处理,生活污水经调节池、隔油池、 用。 措施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污泥池及清水 上下水库在蓄水前进行库底清 池处理。施工时需要的物料、油料、化学 理。 品等远离水体堆放 对工程区涉及的古树名木和保护植物进 行就地保护和移栽保护。 科学规划工程区,避免不必要开垦作业,工程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尽量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和对其生境 并在此基础上从恢复和提高其生 生态 保护珍稀保护动植物, 的占用,高噪音的机械尽量避免在晨昏作 态、景观功能的角度,实施生态、 环境 减小并恢复对生态环境 景观恢复措施。上、下库设置生态 业,严禁人员捕杀野生动物。 保护 的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上下库设置生态流量下泄措施,设置在线 流量泄放措施及下泄流量监控设 措施 施 监控设施。 严格管理废水、废气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避免对生境造成破坏。 弃渣及时清运集中堆放,做好遮挡覆盖; 施工作业面定期洒水降尘; 砂石加工和混凝土搅拌系统安装除尘设 环境 施;地下系统洞群开挖采用湿钻工艺,开 可减小工程施工对周围 空气 / 挖钻机选用带除尘袋的型号,并加强通 环境空气的影响。 保护 风; 措施 爆破采用先进技术,及时通风; 做好运输车辆密封、保洁工作,减少因弃 渣、砂、土的外泄造成的扬尘污染。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并对 噪声 噪声较大的机械采取降噪措施; 可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 / 防治 加强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 居民的影响。 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噪声敏感点设立限速、禁鸣标志。 施工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其余生活垃圾 电站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 固体 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 运;加强电站厂房内废油的处置,可减小固体废物对周围 废物 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环境的影响。 经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危险废物 处置 项目建成后,清运至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 处置单位处置 发电项目处置。 人群 施工前消毒;清除鼠、蚊、蝇等。 可减小工程施工大量施 健康 进行卫生检疫、定期健康检查、疫情监控。 / 工人员进驻对周边环境 保护 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控,进行公共场所卫生 的影响。 措施 清理。 -40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7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7.1 环境管理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管理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部分。 外部管理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确定建设 项目环境保护工作需达到的相应标准与要求,负责工程各阶段环境保护工作不定期监督、 检查。 内部管理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运行管理单位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 护的法律、法规、政策,贯彻环境保护标准,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并对工程的过程和活 动按环保要求进行管理。 环境管理工作分施工期和运行期: 施工期由建设单位负责,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优化、组织和实施,保证达 到国家和地方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期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由建设单位、施工 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组成,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级管理,分别成立专/兼职 环境管理机构对工程建设的环保负责; 运行期由运行单位负责,对工程运行期的环境保护规划、保护措施进行优化、组织 和实施。 工程施工及运行阶段均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开展全过程环境管理。 工程环境管理体系见图 7.1-1。 -40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7.1.1-1 工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框架图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能 (1) 施工期 建设单位 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设置“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施工期工程 环境保护办公室”。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员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各有关单 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其中建设单位主要领导任主要负责人,负责确定工程环保方针、审 查项目环境目标和指标、审批环保项目立项和投资投入报告、审批环保项目实施方案和 管理方案、检查环境管理业绩、培养职工环境保护意识等工作。 “施工期工程环境保护办公室”为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 设专职人员 1~2 人。具体负责和落实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包括: a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确定适合本工程的环境保护方针和经济技术政策,确立环境 保护目标,并结合工程施工方案予以分解; b 制定、贯彻工程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办法、细则,并处理执行过程中的有关事 -40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宜; c 组织编制工程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规划和计划的全面实施,做好 环境保护年度预决算,配合财务部门对环境保护资金进行计划管理; d 委托进行环保专项设计,检查设计进度,组织设计成果的验收和审查,并保证各 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e 依照法律、规定和方法,对整个工程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 理,实施环境质量一票否决制; f 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听取和处理各环境管理机构提交的有关事宜和汇 报,不定期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工作; g 督促承包商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内部处理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表彰先进事 迹; h 检查督促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部门监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加强环境信息统计, 建立环境资料数据库; i 组织编写工程环境保护月报、季及年度报告,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汇报。定期编写 环境保护简报,及时公布环境保护动态和环境监测结果; j 组织鉴定和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经验,开展技术交流和研讨; k 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组织必要的普及教育,提高有关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l 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搞好环境管理的日常工作,作好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工 作; m 组织开展工程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 施工单位 各施工承包单位在进场后均应设置“环境保护办公室”,设专职人员 1~2 人,实施 工程招标文件中或设计文件中规定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 境问题,接受有关部门对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作: a 制定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和编写环境保护工作月、季及年度工作报告; b 检查所承担的环保设施的建设进度、质量及运行、检测情况,处理实施过程中的 有关问题; c 核算年度环境保护经费的使用情况; d 接受环保管理办公室和环境监理单位的监督,报告承包合同中环保条款的执行 情况。 -40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监理单位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成立电站环境监理部,参与工程环境管理。 环境监理部的机构组织、监理内容和监理制度见“7.2 环境监理”。 设计单位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批复等有关文件, 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工程设计,选用对环境影响小的设计方案,反馈于建设单位和施工 单位。 (2) 运行期 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工程管理部门中设置“环境保护办公室”,设专职人员 1 人,具 体负责和落实工程建成运行后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确定工程运行期环境保护方针和 环境保护目标,制定运行期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负责落实环保经费及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做好环境信息统计; 协调处理运行期工程影响区出现的各项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制度 (1) 环境保护责任制 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中,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环境管理机构的环境保护责 任。 (2) 分级管理制度 建立由各参建单位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制度,将环境保护列入施工招标, 在施工招标文件、承包合同中,明确污染防治设施与环境保护措施条款,由各施工承包 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由环境监理部门负责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建设单位环境保 护办公室及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3) 监测和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部门获取施工区环境质量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环境管理的 主要依据。建议采用合同管理的方式,委托具备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按环境监测计划 要求对工程施工区及周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提交监测成果。同时,应根据 环境质量监测成果,对环保措施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所确定的标准 和省、地市确定的功能区划要求。 (4) “三同时”验收制度 -41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必 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有关“三同时”项目必须按合同规定 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运行。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 (5) 制定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如发生污染事故及其它突发性环境事件,除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外, 施工单位还要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和居民,并报建设单位环保部门与地方生态 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同时,要调查事故原因、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有 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触犯国家有关法律者,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并防止 以后类似事故的发生。 (6) 报告制度 日常环境管理中所有要求、通报、整改通知及评议等,均采取书面文件或函件形式 来往。施工承包商定期向工程建设环保管理办公室和环境监理部提交环境月、半年及年 报,涉及环境保护各项内容的实施执行情况及所发生问题的改正方案和处理结果,阶段 性总结。环境监理部定期向工程建设环保管理办公室报告施工区环境保护状况和监理工 作进展,提交监理月、半年及年报。环境监测单位定期向工程建设环保管理办公室提交 环境监测报告,环保管理办公室应委托有关技术单位对工程施工期进行环境评估,提出 评估季报和年报。 (7) 宣传、培训制度 为增强工程建设者(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单位环境管 理机构应经常采取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等方法对工程参建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使其都能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让环境保护从单纯的行政干预和法 律约束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应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考察学习,以提高其业务 水平。 环境保护培训计划 为增强工程建设者(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施工区环境保护 办公室应经常采取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等方法对工程建设者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提 高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工程建设者都能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让环境保护从单纯的 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应定期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学、培训,同时组织考察学习, -41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以提高其业务水平。 7.2 环境监理 监理目的 工程施工期较长,为有效落实施工期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根据环境保护要求, 应实施环境监理制度,以便对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及实施效果等进行 监督控制,及时处理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环境监理应遵照整体 监理、全过程监理、早期介入等原则,将环境监理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个过程中。 监理作用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期环境监理的作用主要有: (1) 全面核实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与环评的相符性,依据环评文件及其批复文件, 督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环保措施和设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被监理单位和被监理事 项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信息进行反馈,确保工程建设符合环评及批复的要求; (2) 环境监理单位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以驻场、旁站或巡查等方式实行监理, 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施工单位落实好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 确保环保“三同时”的有效执行; (3) 发挥环境监理单位在环保技术及环境管理方面的业务优势,搭建环保信息交流 平台,建立环保沟通、协调、会商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更 好地完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 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1) 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公示。本工程需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在该项目环评 文件审批后,需在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站进行公示。 (2)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遴选。本工程环境监理由建设单位自主委托或者招标选 定环境监理机构。 (3)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合同签订。遴选工作结束后,建设单位与遴选出的环境监理 单位签订环境监理合同。环境监理单位根据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内开展监理。环境监理 单位向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合同副本。 (4) 环境监理工作方案编制与设计阶段环境监理。环境监理单位根据建设项目的规 模、性质及建设单位对环境监理的要求,委派投标文件中约定的项目总监主持编写环境 监理工作方案,并同步开展设计阶段环境监理工作。 (5) 施工期环境监理。在环境监理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并编 -41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制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6) 施工期环境监理结束后编制环境监理总报告,并向建设单位移交全部环境监理 档案资料。 环境监理工作依据 环境监理合同; 发包人与施工承包人签订的正式合同或协议; 工程的施工图纸与文件;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及水电建设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 及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法规; 国家或国家授权部门与机构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 发包人指定使用的与本工程的有关制度、办法和规定; 赣州市行政审批局批复的《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江西省水 利厅批复的《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环境监理内容 7.2.5.1 设计阶段环境监理内容 (1) 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2) 审核施工承包合同中环境保护专项条款; (3) 审核施工方案、污染特征、排放特点及各污染控制节点等与项目环评报告及批 复文件的符合性; (4) 审核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管理计划等; (5) 参与施工招标和施工合同编制,将有关环境保护条款列入标书文件,在施工合 同中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 (6) 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环保达标和环境工程的人员、仪器设备准备情况进行检 查;审核施工单位开工文件。 7.2.5.2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内容 (1) 生态保护措施监理 监督检查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水土保持措施、陆生动植物保 护措施等落实情况。 (2) 施工期环保达标监理 -41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监督检查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情况是否合理,监控施 工区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监督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是否按环保设计中确定的方案进行,施工过程中是否采 用相关降尘措施及实施效果,监控工程施工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监督检查降噪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监控工程区的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监督检查施工期间垃圾桶、垃圾收集设置和建设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生活垃圾 是否经统一收集后外运至兴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建成后,清运至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 (3) 环保设施监理 监督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按照环评及批复要 求建设的情况。检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环保设施的建设规模、质量、进度是否 按照要求建设。 7.2.5.3 试运行阶段环境监理内容 (1) 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环境监理 主要监督检查运行期污废水处理设施落实情况、居民拆迁等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 及批复中的要求,如果出现与上述文件不符的情况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生态环境行政 主管部门,并提出解决方案。 (2) 生态保护措施环境监理 ① 生态保护措施与效果 监督检查生态状况、生态影响、生态保护措施、生态保护措施实施效果、环境敏感 目标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文件提出的其他生态保护要求的落实情况。 ② 其他生态保护措施 监督检查工程土石方量,临时占地的恢复措施与恢复效果,防护工程、绿化工程建 设情况及其效果,水土流失治理率以及保证生态流量的措施落实情况等。 (3) 环境管理情况 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监督检查 建设单位是否设有专职机构负责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完善。 (4) 环保投资落实情况 监督检查工程施工及试生产阶段环境保护分项投资及总额,并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设计文件相对比,检查环保投资分项落实情况。 -41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机构设置与工作方式 环境工程监理不仅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施工期建设单位应委托专业的环境监理机构开展本工程建 设期的环境监理。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监理机构设置及工作程序见图 7.2.6-1。 生态环境行政管理部门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环境监理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 监理工程师 现场监理 图 7.2.6-1 施工期环境监理管理体系 监理方式以现场监督管理为主,并随时检查各项环境监测数据,发现问题后,立即 要求承包商限期处理,并以公文函件确认。对于限期处理的环境问题,按期进行检查验 收,将检查结果形成纪要下发承包商。 工作范围及职责 施工环境监理的工作范围包括上水库施工区、下水库施工区、施工加工厂及所有因 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域。 施工环境监理的主要职责为: ① 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以经过审批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保护设计及施工合同中环境保护相关条款为依据,监督、检查承包商或环保措施实 施单位对施工区环保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及效果。 ② 指导、检查、督促各施工承包单位环境保护办公室的设立和正常运行。 ③ 根据实际情况,就承包商提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 提出清洁生产等环保方面的改进意见,以保证方案满足环保要求。 ④ 审查承包商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设备清单及各项环保 -41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指标。 ⑤ 加强现场的监控,重点监督检查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施工质 量、运行情况。对在监理过程中发现的环境问题,以书面形式通知责任单位进行限期处 理改进。 ⑥ 对承包商施工过程及施工结束后的现场,依据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检查和质量评 定。 监理工作制度 环境监理工程师每天根据工作情况作出监理记录;每月编制环境监理月报,每半年 编制一份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性总结。 在实施建设项目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下列问题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应当及 时通知建设单位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应及时报告负责审批该项目环评文件的生态环 境行政主管部门和属地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1) 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的措施发生重大变更,未履行报批手续的; (2) 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污染扰民情况的; (3) 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生态破坏,或未按照环评及批复要求实施生态恢复的; (4) 项目施工过程中未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实施有效保护的; (5)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能力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 要求建设的; (6) 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的。 环境监理机构条件 环境监理机构需具有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生态、土建等方面的专业技 术人员,具备 8 名以上具有环保部或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培训合格证的专业技术人 员,应有 2 名以上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或注册环保工程师和 2 名以上工程监理工程 师;配备与环境监理工作范围一致的专项仪器设备及车辆,具备文件和图档的数字化处 理能力,有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 环境监理工程师须具备以下条件:① 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② 具有环 保部或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培训合格证;③ 具有 3 年以上环境保护或工程监理相 关专业从业经验。项目总监还应具备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或注册环保工程师及注册 监理工程师资格。 -41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7.3 环境监测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环境监测包括施工期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环境空气监测、 电磁环境监测,运行期水质监测和陆生生态调查、水生生态调查等。其中地表水环境、 大气环境、声环境按照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要求,开展在线实时监测,并与生态环境部门 的监控设备联网。 施工期水质监测 (1) 监测点位及监测技术要求 污染源监测分别布置在各污废水处理系统末端,共 19 个采样点(SW1~SW19); 地表水监测共设置 4 个断面(SS1~SS4);施工区饮用水质监测共设置 3 个采样点(SG13)。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周期、监测时段及监测频率见表 7.3-1。 -41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施工期水质监测技术要求一览表 表 7.3-1 编号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SW1 上库承包商营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3 pH、SS、动植物 油、CODCr、 下库承包商营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BOD5、氨氮、TP、 TN、粪大肠菌群、 前方管理营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废水流量 SW4 上库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处理设施出水口 SW5 下库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处理设施出水口 SW6 上库混凝土系统废水处理设施出水口 SW7 下库混凝土系统废水处理设施出水口 SW8 1#施工支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9 2#施工支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0 通风兼安全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2 pH、SS SW11 监测周期 监测时段及 频率 处理设施建成投运验收时 监测 1 次,投运后每年监 测 1 期(施工高峰期增加 1 期),每期监测 3 天。 进厂交通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2 上下库连接公路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3 进场公路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4 尾调通气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5 500kV 出线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6 下水库竖井式溢洪道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7 上库导流隧洞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口 SW18 上库机修及汽车保养站废水处理系统出水 口 pH、SS、石油类 SW19 下库机修及汽车保养站废水处理系统出水 口 SS1 上水库进水口上游 500m SS2 上水库主坝坝址下游附近 SS3 下水库进水口上游 500m SS4 下库主坝坝址下游附近 丰枯各一 pH、SS、石油类、 工程开工前 期,每期监 一年起至工 测 3 天,每 DO、CODCr、 天采样 1 CODMn、BOD5、 程竣工之日 TP、TN、氨氮、粪 止,监测 7 次,确保施 工高峰期 1 年。 大肠菌群等 次。 -41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编号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监测周期 监测时段及 频率 《生活饮用水水源 工程开工 丰、枯水期 SG1-3 前方管理营地、上下库承包商营地净水站 水质标准》中基本 前、后各监 各监测 1 项目 测 1 年。 次。 SX1 上水库钻孔 SX2 下水库钻孔 SX3 地下厂房钻孔 (2) K+、Na+、Ca2+、 Mg2+、HCO3-、 NO3-、Cl-《地下水 施工高峰期 质量标准》(GB/T 监测 1 期 14848-2017)中 39 项常规指标和地下 水位 每期监测 1 天 采样及分析方法 污染源、地表水、饮用水、地下水水样采集分别按照《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91.1-2019)、《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2022)、《生活饮用水标 准检测方法》(GB/T5750-2006)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的规 定方法执行,样品分析方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生活饮 用水标准检测方法》(GB/T5750-200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规 定的方法执行。 (3) 资料整编及保存 按《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91.1-2019)、《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91.2-202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GB/T5750-2006) 、《地下水环境监 测技术规范》(HJ164-2020)的相关规定执行,原始监测资料及整编成果 3 份交建设单 位环境管理部门存档备查。 (4) 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 建议采用合同管理方式,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 运行期水质监测 (1) 监测点位及监测技术要求 监测点位 SY1~SY4 各设 1 个采样点,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周期、监测时段 及监测频率见表 7.3-2。 运行期水质监测点位及监测技术要求一览表 表 7.3-2 编号 SY1 监测点位 上水库库尾 监测项目 -419- 监测周期 监测时段及频率 运行初期监测 3 年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SY2 SY3 上水库库中 下水库库尾 SY4 下水库库中 (2) 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表 1 中基本项 目全项监测,另在库中断面增测 叶绿素 a 和透明度 2 个项目 丰枯各监测 1 期,每期 3 天, 每天采样 1 次。 采样及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2022)的规定方法执行, 样品分析方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方法执行。 (3) 资料整编及保存 按《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91.2-2022)的相关规定执行。原始监测资 料及整编成果 3 份交建设单位环境管理部门存档备查。 (4) 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 建议采用合同管理方式,可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 施工期环境空气监测 (1)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技术要求 环境空气监测点及监测项目、监测周期、监测时段和监测频率见表 7.3-3。 施工期环境空气监测点及监测技术要求一览表 表 7.3-3 环境敏感点 施工生活区 (2) 监测点位 Q1 华星村 Q2 上坪村 Q3 上库承包商营地 Q4 业主营地 监测项目 TSP 监测周期 监测时段及频率 每半年监测 1 次,确 开工至竣工止, 保施工高峰期 1 次, 监测 6 年。 每次连续监测 7 天。 监测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194-201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规定方法执行。 (3) 资料整编及保存 按《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194-2017)的相关规定执行。原始监测 资料及整编成果 3 份交建设单位环境管理部门存档备查。 (4) 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 建议采用合同管理方式,可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 施工期噪声监测 (1)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技术要求 噪声监测点及监测项目、监测周期、监测时段和监测频率见表 7.3-4。 -42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施工期噪声监测点及监测技术要求一览表 表 7.3-4 监测点位 Z1 何屋 Z2 华星村 Z3 大黄屋 Z4 围塘里 Z5 宫下湾 Z6 铁厂 Z7 大坪岗 Z8 排下 Z9 墩下 Z10 坪塘 Z11 上坪村 Z12 上库承包商营地 Z13 前方管理营地 Z14 下库承包商营地 环境敏感点 施工生活区 监测项目 监测周期 监测时段及频率 每半年监测 1 期,每 期监测 2d,每天分 开工至竣工 Ld、Ln、Lmax 止,监测 6 年 昼、夜各监测 1 次, 确保施工高峰期 1 期 竣工验收噪声监测点及监测技术要求一览表 表 7.3.4-2 监测项目 监测时 间 监测时段及频率 Ld、Ln、Lmax、 Lmin、L10、 L50、L90 竣工验 收 监测 1 期,每期监 测 2d,每天分昼、 夜各监测 1 次 监测点位 Z1 前方管理营地 Z2 何屋 Z3 华星村 Z4 大黄屋 Z5 围塘里 Z6 宫下湾 Z7 铁厂 Z8 大坪岗 Z9 排下 Z10 墩下 Z11 坪塘 Z12 上坪村 Z13 开关站各厂界各布设 2 个监测点。 选择开关站一侧厂界布置噪声监测 断面,测点间距为 5m,顺序测至距 离开关站厂界外 50m 处止。 (2) 监测方法 -42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规定方法执行。 (3) 资料整编及保存 按《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相关规定执行。原始监测资料及整编成果 3 份交建设单位环境管理部门存档备 查。 (4) 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 建议采用合同管理方式,可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 陆生生态调查 (1) 调查目的 了解工程施工和建成运行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掌握施工场地和周边的动植物保护措 施和景观建设的实际效果。 (2) 调查内容 区域植被类型与特征,不同类型植被的生长特征,报告书编制阶段调查范围内的植 物多样性现状,包括区域植物种类、区系特征。珍稀保护植物植物、古树名木保护效果。 野生动物区系组成、种类和特点,种类的不同生境类型、地理分布与栖息地类型, 珍稀保护动物的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分布范围、保护级 别与保护状况等。 工程建设后评价区域的生态景观拼块类型、分区、面积等情况。 (3) 调查时间 施工前(或环评阶段)、施工高峰期、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前各进行 1 期水生生态调 查。抽水蓄能电站按照运营后第 5 年,第 10 年,后续每 10 年进行监测一次,按照《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退役期,根据退役 拆除或改建情况另行制定生态监测方案。 (4) 调查方法 采用的方法包括:有关部门历史资料收集与研究、遥感和卫片比对、施工监理报告 分析和现场调查复核法等。 (5) 调查单位 委托具有相应技术实力的专业技术单位承担。 -42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生生态调查 (1) 调查目的 了解工程施工和建成运行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2) 调查断面布设 与现状调查断面一致。 (3) 调查内容 除鱼类外其它水生生物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和 大型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数量、生物量。 鱼类调查内容包括鱼类的种类、区系组成、资源量、分布特点等。珍稀保护鱼类(包 括国家级保护、地方保护、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当地特有)、经济鱼类的种类、种群、 资源量情况,分布特点,洄游及其它生物学特征。工程所涉河段、水库的养殖和渔业现 状、养殖和捕捞的主要方式、养殖和渔获量及其组成。 “三场”调查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洄游通道等,包括范围、 位置、规模大小,涉及的产卵鱼类的名称、习性。 (4) 调查时间 施工前(或环评阶段)、施工高峰期、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前各进行 1 期水生生态调 查。抽水蓄能电站按照运营后第 5 年,第 10 年,后续每 10 年进行监测一次,按照《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退役期,根据退役 拆除或改建情况另行制定生态监测方案。 (5)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等 进行采样和检测。并向当地相关部门和周边人员进行走访,收集有关资料。 (6) 调查单位 委托具有相应技术实力的专业技术科单位承担。 人群健康监测 (1) 调查目的 掌握施工人群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采取人群健康保护对策。 (2) 调查内容、时间 人群健康调查仅施工期,每年对施工人员进行抽样检疫 1 次,检疫人数取施工区总 人数的 10%;每半年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检疫疾病为痢疾、肝炎和疟疾; -42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每年定期检查和消灭疾病媒介生物,如蚊、苍蝇、蟑螂、鼠等。 (3) 调查单位 建议采用合同管理方式,委托当地具备相应资质的卫生防疫部门承担。 7.4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污 染防治措施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根据《建设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如实查验、监测、记载建设 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编制验收监测(调查)报告。 本项目“三同时”竣工环境保护内容见表 7.4-1 所示。 -42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竣工环境保护一览表 表 7.4-1 阶段 环境要素 环保措施 处置方式 实施部位 验收要求 砂石料系统和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处理后 回 用;砂石料冲洗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水 采用“石粉回收装置+DH 高 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 上、下水库砂石料冲洗废水处理 效 污水净化器”处理后回用 上、下水库施工区 (NB/T10488-2021)中关于砂石加工用水 砂石 料冲洗系统 水质 标准的要求,处理目标为 SS≤100mg/L。 生产废水 上、下水库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处 预沉+中和沉淀池+清水池处 理 施 工 期 水 环 境 上库机修废水处理 下库机修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 经处理后回用场区洒水,出水水质需满足 采用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 上、下水库施工区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于 场区洒水。 (GB/T18920-2020)标准 施工隧洞排水 采用沉淀池处理 各营地生活污水 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处理,粪 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出水 与其它生活污水进入成套污 水处理设施处理 施工区、 施工区面源污染治理、交通道路面 交通道路 源污染防治 面源污染 环境 空气 理后回于混凝土系统冲洗 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 施工场地 粉尘削减与控制;开挖、爆破施工 作业面粉尘、废气削减与控制 处理系统出水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混 上、下水库施工区 凝土冲洗废水处理出水 SS 浓度应小于 100mg/L。 各施工隧洞口 各营地 经处理后用于施工及洒水。 经处理后回用场区洒水,出水水质需满足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20)标准 施工临时设施区、交通道路 砼地表情况良好,边沟、沉淀池等污废水收 集、事故应急池系统完善及运行情况良好, 处理结果满足地表汇水等处理要求。 砂石加工及混凝土系统 按照要求除尘、洒水,降尘设施满足除尘效 果,施工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满足《大气污 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的无 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42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阶段 环境要素 环保措施 环 境 验收要求 洒水设施、材料覆盖情况良好,《大气污染 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的无组 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中转料场 洒水降尘、裸露地面采取覆盖或压 及堆场 实措施、及时绿化 中转料场、表土堆存场 物料存放情况良好,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 标准》 (GB16297-1996)的无组织排放监控 浓度限值 砂石料加工设备设置隔声罩吸声材 料。选用全封闭式的拌和楼,内部 应用多孔性吸声材料 砂石加工及混凝土系统 优化爆破工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施工噪声 夜间禁止爆破及施工 大坝作业区 优化施工布置,将产噪设备远离居 民点布置 施工工厂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施工。 中转料场、表土堆存场 管理措施实施情况良好,施工作业区达到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标准;工程施工区周边 村庄声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 准》(GB3096-2008)2 类标准。 施工道路 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良好,声环境质 量评价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 设置垃圾桶,生活垃圾外运至兴国 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清 运至寻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处置 施工场区和营地 垃圾收集设施完善,垃圾及时清运,不随意 丢弃,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外运至兴国垃 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待寻乌县生活垃圾 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清运至寻乌县生活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处置 建筑垃圾 加强管理、及时回收利用。不可回 收的建筑垃圾运送至文峰乡田背村 施工区 进行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运送 敏感点附近限制行车速度 15km/h, 交通噪声 减少夜间运输 固体 废物 实施部位 场内施工道路 定期洒水、清扫,施工场地出口处 道路运输 设置洗车槽,敏感点附近设限速标 志,易洒落的材料封闭运输 声 处置方式 -42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阶段 环境要素 生态 环境 环 行 境 生态 环境 验收要求 设置危废暂存间,交由持有相应类 危险废物 别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上下水库机械修配厂等 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23)设置危废暂存间,并交 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珍稀保护 植物 移栽措施 工程占地区 保护植物移栽到位,满足环评报告珍稀保 护植物保护要求 古树 就地保护措施 工程占地区 就地保护措施到位,满足环评报告保护要 求 水库淹没区、工程占地区 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施工期对陆生动物影 响降到最小 下游河道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上下库坝址处 适合流水性鱼类生长,工程施工对水生生 物影响较小 施工场地 卫生防疫和水质监测情况满足卫生要求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蓄水前进行 陆生动物 驱赶,误伤动物进行救治,发现保 护动物报告林业部门 生活污水 电站 油污水 期 实施部位 至文峰乡田背村罗坑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 人群健康 运 处置方式 罗坑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 水生生态 水 环保措施 施工迹地 植被恢复 设置生态流量下泄措施,设置在线 监控设施 卫生防疫设施与水质监测情况 前方管理营地生活污水处理 采用成套污水处理设施 经收集后由专业单位回收 电站检修期间产生的废油通 过容器收集后,委托有资质 的单位处置 各施工迹地清理后开展植被恢复 前方管理营地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良好,生活污水经隔油 池及化粪池处理进入地埋式污水处理设 备,回用与洒水或绿化 厂房内 油罐室拦油坎、主变洞事故油池按要求设 置,检修废油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回 收处理 施工临时占地区、公路两侧 -427- 植被恢复效果以及影响满足水保方案和环 评报告植被恢复要求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8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与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8.1 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根据《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及计算标准》,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可分为枢纽建 筑物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 2 部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陆生动 植物保护工程、环境空气保护工程、声环境保护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人群健康保 护和环境监测工程等。 编制依据 (1) 《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2013 年版)》; (2) 《水电工程费用构成及概(估)算费用标准(2013 年版)》; (3) 《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7 年版)》; (4) 《关于颁布<水电工程设计概算费用标准(2007 年版)>第 1 号修改单的通知》 (可再生定额〔2011〕7 号)。 费用构成 工程环水保投资费用由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和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构成,环境保护工程 投资由施工期水环境保护、运行期水环境保护、环境空气保护、声环境保护、固废处置、 景观保护、生态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环境监测和独立费用等部分组成。 投资概算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环境保护(不含水土保持)枢纽部分工程费用 11743.07 万 元,另独立费用 3634.86 万元,基本预备费 922.68 万元,合计 16300.61 万元。 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见表 8.1-1。 -42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境保护投资概算表 表 8.1-1 编号 目 投资(万元) “枢纽建筑物”部分 11743.07 项 备 注 一 1 2 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 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 5422.2 1865.4 110 3 4 含油废水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 80 653.2 5 隧洞排水处理 2453.6 二 运行期水环境保护 60.0 运行费用列入电站运行 期费用中 1 厂房油污水处理系统 / 纳入主体工程 2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纳入主体工程 在上、下水库放水设施 内各设置 1 套在线监控 设施 施工期水环境保护 3 生态流量监控设施 60.0 三 1 2 大气环境保护工程 砂石料及混凝土系统除尘 洒水降尘 789.2 447.0 307.2 3 在线监控 30 4 食堂油烟净化器 5 四 声环境保护工程 458.0 1 机械减振、隔振措施 80 2 隔声措施 50 3 4 5 五 道路减震带、限速禁鸣标志 噪声治理预备费用 生态环境保护 20 108 200 2021.71 1 工程区植被恢复 / 列入水土保持费用 2 珍稀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保护 60.0 包括移栽、就地保护等 3 教育宣传、野生动物救治等 70 4 鱼类资源救护、宣传、配合渔政保 护 50 5 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专项费 1841.71 隔声屏障 -42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六 固废处置 358.0 1 垃圾收集设施 51.00 2 运输费用 162.0 3 处理费用 45.00 4 危废暂存 100.00 七 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227.32 1 卫生清理 20.0 2 卫生检疫和健康检查 153.32 3 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管理 54.0 八 景观规划与建设 1500.0 九 环境风险防范 40.0 十 1 环境监测(调查) 水环境监测 848.0 415.0 2 3 环境空气监测 噪声监测 72.0 41.0 4 土壤监测 20.0 6 水生生态调查 120.0 7 陆生生态调查 180.0 前方管理营地、电站入 口、观景平台等区域 工程施工前(或环评阶 段)、施工高峰期、竣 工环保验收前竣工环保 验收前各进行 1 期,运 行期调查费用计入电站 运行费用 3634.86 独立费用 1 环境监理费 980 2 项目建设管理费 176.15 3 科研勘察设计费 1370 按枢纽建筑物部分的 1.5%计 4 咨询服务费 1050 含环评 400 万,蓄水验 收 150 万,验收 200 万,后评价 300 万 5 技术审查费 58.72 按枢纽建筑物部分的 0.5%计 922.68 按“枢纽建筑物”和独 立费用的 6%计 基本预备费 合 16300.61 计 -43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8.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目的是运用环境经济学原理,在考虑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 社会环境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前提下,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 法对工程的环境效益和损失进行分析,按效益/费用比值大小,从环保角度评判工程建设 的合理性。 效 益 8.2.1.1 经济效益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工程投入运行,抽水蓄能调峰填谷后,可以使火电机组按较经济 的调峰幅度运行,大大减少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现象,改善火电机组的运行条件,降低火 电机组的发电煤耗率,水电弃水调峰基本可以避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8.2.1.2 社会效益 随着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建设,可部分解决江西电网调峰问题,有利于江 西省经济的良好发展,该部分效益难以货币化,暂不计列。 电站总工期 70 个月,期间大量施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将主要由当地农产品及服务满 足,消费需求的猛增,将极大促进地方农业、餐饮业和其它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地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站建成后优化电站永久建筑物的造型和景观、尽量与周边景观相融合,上、下水 库下放一定的生态流量,可以以电站工业旅游为龙头兼顾开发生态旅游、科学教育、会 务、休闲度假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将有助于带动周边其它景点的旅游开发。 8.2.1.3 环境效益 按照等效原则,采用分析江西电网通过建设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来改善火电机组 运行状况,从而减少排污负荷所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经电网有、无寻乌蓄能方案系统 燃料总消耗量计算表明,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的投入将改善了火电机组的运行条件,降低 火电机组发电煤耗率,使全系统具节煤效益。 环境影响损失 以减免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或恢复、补偿环境效益所采取的保护和补偿措施费用 作为反映工程环境影响损失大小的尺度,计算其损失值。在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 所带来的各类损失中,可以货币化体现的主要为环境保护措施及补偿费用。 为减免、恢复或补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行所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拟采取 -43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施工期污废水处理措施、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 体废弃物处置;运行期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生态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等环保措施方 案。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及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提出了各项环保措施推荐方案及其费用 估算,主要采用“恢复费用法”对所需费用进行计算。寻乌抽水蓄能电站环保措施总投资 为 16300.61 万元。 -432-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9 评价结论 9.1 项目概况 流域简况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桂竹帽镇境内,地处赣南, 上、下水库均位于寻乌水右岸支流龙图河流域,站址距离赣州市区直线距离约 110km, 距离寻乌县直线距离约 10km。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东邻福建省武平县、广东 省平远县,南接广东省兴宁市、龙川县,西毗安远县、定南县,北连会昌县,地理坐标 为北纬 24°30′40″~25°12′10″与东经 115°21′22″~115°54′25″之间。寻乌以山地丘陵为主, 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 75.6%。寻乌县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寻乌水、晨光河、罗塘河等。 寻乌水为珠江流域东江水系源头,是东江两大主要水系之一,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 桠髻钵山,自北向南流经寻乌县三标、水源、澄江、吉潭、南桥、留车、文峰等乡镇, 出斗晏水库下行 120 m 入广东省境,江西省境内流域面积 1841km2,主河道长 115.4km。 寻乌水流域地势呈东北、西北与东南高,向西南倾斜,地形似掇箕状,植被类型以马尾 松和杉木为主。 龙图河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小湖岽村,向南流经桂竹帽镇,于留车镇窝尾山北汇入 寻乌水。龙图河流域面积 268km2,河长 51.2km,河道平均比降 6.0‰。 江西省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龙图河干流,上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3.07km2,河 长 2.7km,主河道坡降 99.6‰,上库流域平均高程 1025m;下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 11.8km2(含上水库),河长 8.08km,主河道坡降 67.1‰,下库流域平均高程 840m。 工程概况 江 西 寻 乌 抽 水 蓄 能 电 站 为 日 调 节 纯 抽 水 蓄 能 电 站 , 装 机 容 量 为 1200MW (4×300MW),连续满发小时数为 8h,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按 1000h 计,年发电量为 12 亿 kWh,按综合效率 75%计算,年平均抽水利用小时数为 1333h,年抽水电量为 16 亿 kWh。上水库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大小湖岽村小湖岽组,正常蓄水位为 876m,死水位为 846m,调节库容 1121 万 m3;下水库位于赣州市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窝里组,正常蓄 水位为 474m,死水位为 448m,调节库容 1119 万 m3。电站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上水库、 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等组成。 -433-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方案合理性分析 根据分析,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中 鼓励类的电力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是协调的, 与电网规划、《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赣州市“三线一 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均相符。工程区环境现状良好,基本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 的标准要求。工程废污水经污水处理措施处理后回用,对周边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其他环境影响也较小,工程建设不触及环境质量底线。电站建设符合江西省实施的最严 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符合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工程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电站建设与 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不属于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禁止类和限制类之列。 本工程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不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涉及县级以 上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军事设施、重要矿产资源等,也不涉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北京等省(区、市)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函》 (自然资办函〔2022〕2207 号)批复的生态保护红线。根据移民实物指标调查成果,本工 程不涉及Ⅰ级保护林地和国家一级公益林,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涉及国家二级公益林 1441.27 亩,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Ⅱ级保护林地 1441.27 亩, 其中永久占地 1180.28 亩,临时用地 260.99 亩。临时用地涉及的保护林地和公益林可在 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因此和林地保护要求等不矛盾。目前项目已委托编制建设项 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在项目核准后,将报主管部门审批,依法履行林地使用手续。 9.2 水环境 水文情势影响 (1) 施工期水文情势影响 根据施工期导流方案,上游来水基本全部下泄至下游河床,河道连通,导流仅局部 改变水流流向,对水文情势影响小。 上、下水库施工用水首先保证取水断面下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作为生态用水,来 流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然后再考虑施工用水。上、下水库施工取水占所在河道的天 然来流量比例部分时段较小,对取水点下游河段的水文情势影响较小。 (2) 蓄水期水文情势影响 -434-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上水库坝下河段 蓄水期间优先保证在任何时段下泄上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即 0.009m3/s, 然后再进行蓄水计算,当来流量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上库在完成蓄水目标后对水量 需求较少,蓄水期的渗漏水量最终也将回归至坝址下游,可减缓对上水库坝址下游河道 水文情势的影响。 2) 下水库坝下河段 蓄水期间优先保证在任何时段下泄下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 即 0.036m3/s, 然后再进行蓄水计算,当来流量不足时按来流全部下泄。下库在完成蓄水目标后对水量 需求较少,蓄水期的渗漏水量最终也将回归至坝址下游,可减缓对下水库坝址下游河道 水文情势的影响。 综上,蓄水初期及运行期蓄水阶段各保证率下工程取水量占来水量占比不大,同时 考虑了水库下游用水需求,蓄水期对下库坝址下游河流水文情势影响有限。 (3) 运行期水文情势影响 1)水库区 工程建成后上、下水库均为中型水库,总渗漏水量包括上、下水库渗漏损失及输水 系统渗漏,其中上水库及输水系统渗漏量渗漏后最终进入下水库。 2)坝下河道 上水库坝址下游影响河段两岸基本无耕地和村庄,也未种植需人工灌溉的林果树, 无生活及灌溉用水需求。运行期间上水库下泄 0.009m3/s 的生态流量, 来流不足时按来 流全部下泄。部分时段上库坝址下游将形成减水河段,相较于现状,水位降低,水面面 积缩小,对水文情势、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与工程前相比,工程建成后对上水库下游 水文情势有一定影响,运行期上水库渗漏水量最终将会回归坝址下游,对下游水文情势 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下游(至下坪水库河段)主要涉及薛家行政村的华星 村、上坪村 2 个行政村,村民生活用水主要由自来水厂供给,自来水厂取水水源不在干 流,因此下水库坝址下游干流河段无生活用水需求,灌溉用水从坝下干流河段取水,灌 溉面积 1207 亩。 运行期间下水库下泄 0.036m3/s 的生态流量,下水库各月来水量除补充蒸发、渗漏 损失和下泄流量外,其余多余水量均通过下水库设置的泄洪放空洞和溢洪道泄放至下游。 -43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运行期下水库渗漏水量最终也将回归坝址下游,因此,运行期对下水库坝下游河段水文 情势影响总体较小。 地表水环境影响 工程所在支沟附近常规水质监测断面为寻乌县汤屋围小组断面,根据寻乌县环境监 测站提供的 2021 年~2023 年地表水常规监测数据,汤屋围小组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总 体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要求,水质总体较好。 根据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于 2023 年 2 月 24 日~2 月 26 日,6 月 4 日~6 月 6 日开展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各监测断面各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要求。工程区水体水质总体良好。 (2)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评价范围内地表水体,包括上、下水库库区及坝址所在的龙图河干流、支流及 其汇入至下游下坪水库坝址下游 1km 处(长约 22.5km)。 (3) 初期蓄水及运行期地表水环境影响 初期蓄水及运行期,坝址仅考虑下泄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稳定及灌溉所需要的水 量坝下河道的纳污能力有所减小,工程投产运行后上库坝下河道水质可能略有下降。 工程建成后,蓄水初期及运行期上水库坝址仅考虑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上水库坝 址下游河段流量有所减少,坝下河道的纳污能力有所减小,蓄水初期水质可能略有下降。 运行期由于上下水库水体交换频繁,库区水动力条件较好增强,库区内原居民点搬迁、 灌溉耕地减少也会使库区内污染源汇入量减小,结合模型模拟结果,上库出库水质较建 库前有微弱改善。在坝下河道区间污染源汇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可认为建库后坝下河道 因水质变化带来的影响总体较小。 工程建成蓄水初期,下水库坝址处仅下泄维持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稳定及灌溉所需要 的水量,下泄水量较天然时段有所减小,坝下河道的纳污能力有所减小,水质可能略有 下降。正常运行后,库区水动力条件较好,出库水质较建库前有微弱改善,且坝址以上 来水除补充库区蒸发渗漏损失后均下泄,可认为工程建成后对坝下河道的水质影响总体 较小。 (4)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 本工程施工污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施工生产废水等。其中砂石料系统和混凝土 系统冲洗废水分别处理后回用于本系统生产和冲洗,施工区及前方建设营地生活污水回 -436-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用于绿化和洒水,隧洞排水处理后回用于工程施工或洒水。因此,本工程施工期正常情 况下不会对下游河道水体水质造成污染,但若发生事故排放则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地下水影响 9.2.3.1 地下水水质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水污染来源主要包括施工期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系统冲洗废水、 隧洞排水等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工程施工期对各类污废水进行处理后回用。 施工污废水不会进入地下水补给区,工程施工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较小。 工程运行期间产生的污废水量主要为运行管理人员生活污水和电站厂房检修含油 废水,产生量很小,其中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电站场区绿化或地面洒水;电站检修 油污水经收集通过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回用。 根据地表水预测结果,工程运行期间,库区水质不会改变现状水质类别,不会对库 区水质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工程运行期间也不会对场区地下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 9.2.3.2 地下水水位影响 地下洞室开挖后,可能引起沿线局部地下水位的下降,并在洞室附近范围内形成一 个以开挖底板为新的地下水排泄基准面。洞室围岩岩体透水性微弱,但沿断层、大长节 理等部位会出现集中出水现象,部分出水点会持续出水,可能会引起沿线地下水位下降 对工程区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减小工程运行期间隧洞的内水外渗、地下水的渗入量,工程上将对隧洞围岩采 取衬砌措施,必要时对地下厂房出水断层、节理裂隙带进行帷幕灌浆处理,以阻止运行 期间地下水向地下厂房的渗入,因此,本工程建设基本不会改变输水线路原有的水文地 质条件。 9.3 生态环境 现状质量和保护目标 工程评价区自然植被初步划分为 3 个植被型组、4 个植被型、4 个植被亚型、8 个群 系,植被覆盖良好。占地区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及灌草丛等。本工程评价区 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 115 科,286 属,473 种,蕨类植物 17 科 29 属 46 种;裸子植物 4 科 7 属 8 种;被子植物 94 科 250 属 419 种。调查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 种,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距离上库料场约 80m,受到工程建设的直接影响。 -437-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评价区内分布有有陆生脊椎动物 4 纲 21 目 58 科 110 种,其中两栖类有 1 目 4 科 7 种;爬行类有 1 目 8 科 13 种;鸟类有 13 目 37 科 79 种;兽类有 6 目 9 科 11 种。 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5 种,江西省重点保 护动物 27 种。 评价区有浮游植物 4 门 55 种(属),浮游动物 4 类 29 种(属),底栖动物 3 门 18 种(属),鱼类 3 目 4 科 10 种。调查未发现有珍稀保护鱼类、地方特有鱼类和洄游性 鱼类,工程评价区域未发现有具规模的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保护工程所在区域陆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施工期管理, 避免扰动施工管理区范围外的动植物,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珍稀保护植物采取必要的迁 移等保护措施。施工期加强对鱼类的保护,运行期保障大坝下游河段内生态环境用水的 需要。采取有效、可行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减少工程建设中新增水土流失量,施工 结束后,对各类临时施工场地实施植被恢复。 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1) 生态环境影响 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征地影响各类土地面积 4584.28 亩,其中永久占地 3751.52 亩,临时征用 832.76 亩。根据调查,受上下水库工程占地影响的植物均为常见 种,植被均为常见类型,工程建成后,评价区生物量减少 12164.72t,工程损失的生物量 占评价区总生物量的 10.09%,工程占地使生物量减少的植被以林地为主。随着施工结 束,临时施工区植物及植被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得到恢复,因此,工程建设占地对占地 区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及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对自然体系恢复稳定性影响不大,在区域 自然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整个工程评价区来看,林地面积减少了 172.77hm2, 减少后的林地在该区域仍占优势,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变化不大,工程建成后对景观 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及组分异质化程度影响不大,区域自然体系抗干扰能力 仍较强,阻抗稳定性仍较好。工程建成后,评价区土地利用格局将发生一定变化,评价 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变化,作为模地的森林景观,其优势度值从 4.36 降低到 3.79,虽 然减小的幅度较大,仍占绝对优势,对生态环境质量仍将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景观生 态体系的生产能力和受干扰以后的恢复能力仍较强,因此工程实施和运行对区域自然体 系的景观生态体系质量影响不大。 工程建设及运行对工程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优化工程 -438-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布置和施工布置,尽可能对工程区保护植物进行避让。并采取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措施。 工程建设将破坏该区域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但由于动物的活动性较大,适应能力 强,且周围有较广的适生环境,随着工程施工,将会自动迁移至周围地区,不会对其带 来较大影响。评价区内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工程建设占地将涉及部分珍稀保护动物。为 尽量减小对珍稀保护动物的影响,需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严禁在施工期间捕杀猎物。 工程施工期作业将扰动河道及其边坡,导致河流水体悬浮物增加,对施工溪段及其 下游溪流的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受影响范 围内的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下降,但该影响持续时间有限,随着工程的结束, 影响逐渐消失。 根据实际调查与历史记录综合得出评价区共有鱼类 3 目 4 科 10 种,分布的鱼类以 麦穗鱼、侧条厚唇鱼等小型鱼类为主。调查未发现具规模的“三场”分布。运行期内,上 下水库将通过生态放水管按照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 10%下泄生态流量,坝下鱼类丰水 期可能受到河段减水的影响。此外,本工程对鱼类影响主要表现在上下水库水体交换过 程中对水库鱼类的卷载影响。 (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本工程优先从优化工程布置和施工方案出发采取避让措施,并加强宣传教育活动, 树立生态绿色施工理念,尽量减少工程扰动范围和面积,减缓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 的影响,同时防止外来入侵种的扩散,加强植物检疫。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耕地及 草地区应进行场地清理、土地整治后采取复垦或者抚育的方式恢复生境。对工程施工影 响的珍稀保护植物采取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措施,根据现阶段调查,进行易地保护的保 护植物有 1 株金毛狗,1 株古树枫香树就地保护。施工过程中,如有新发现的珍稀保护 植物和资源植物,应首先选择进行避让,对珍稀保护植物和资源植物采取挂牌、设置围 栏等方式进行就地保护;如果实在无法避让,应该进行移栽保护。 工程施工期,各类动物随着工程的进度会自动迁移至周围适生环境,对各种动物的 影响不大。导致各类动物濒危主要因素是人为的捕杀,为了减少对其影响,需对施工人 员进行珍稀保护动物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杜绝施工期的捕杀行为,保证其顺利迁移。 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进场前,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严令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非 施工区严禁烟火、严禁施工人员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针对重点保护动物的措施主要严格 -439-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控制征地范围,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对永久占地进行绿化;选用低噪音设备,禁 止正午和晨昏进行高噪声活动,做好施工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计划,减少爆破对重 点保护动物的影响。 本工程临时用地在施工结束后均将依据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复垦,范 围包括施工临时用地、临时道路用地等,复垦方向为耕地、林地和其它土地。进行土地 复垦前,为减少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将根据施工活动类别、施工时序、工程布局、 影响特点等,分时段、分区域对各类临时用地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可满足生态修 复需要。 9.4 声环境和空气环境 现状质量和保护目标 根据寻乌县生态环境局提供的 2020-2022 年寻乌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寻乌县 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寻乌县空气 质量总体较好。 根据委托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开展的声环境和环境空气监测,工程区环境空 气和声环境质量良好,环境空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民点声环境满足《声环 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交通干线两侧 50 米内声环境质量执行 4a 类 标准。 保护目标主要为工程区周边评价范围内的何屋、垇上、华星村、围塘里、大黄屋、 宫下湾、铁厂、大坪岗、排下、墩下、坪塘、圩上、黎坑坝、中排社区等居民点。 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1) 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附近居民点主要有何屋、垇上、华星村、围塘里、大黄屋、 宫下湾、铁厂、大坪岗、排下、墩下、坪塘、圩上、黎坑坝、中排社区等,工程施工期 间需加强施工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措施,夜间禁止施工,以减少影响。 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开挖、爆破、混凝土系统、砂石料系统等施工产生的粉尘 和道路粉尘,以及机动车辆和施工机械排放的燃油尾气等,污染物主要为 TSP 等。弃渣 场、料场等施工作业面处于裸露状态,在干燥天气情况下有风时容易产生扬尘;砂石料 系统和混凝土系统在加工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扬尘。 工程建成运行后,发电机组和主变器位于地面以下,不影响地面声环境质量。工程 -440-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成后运行不产生空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无污染。 (2) 保护措施 上下水库进出水口施工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6:00)应禁止爆破作 业、控制行车,尽量避免高噪声施工活动在夜间进行;对砂石料加工设备加设隔振、减 振装置;上、下水库混凝土拌和系统选用全封闭式的拌和楼,内部应用多孔性吸声材料。 工程爆破优先选择先进技术,提倡湿法作业,选用带除尘器的钻机,爆破时应尽量 采用草袋覆盖爆破面,减少粉尘产生和排放。开挖现场的多粉尘作业面、堆料场和中转 料场,配备人员定期洒水,在无雨多风日应每隔 2 个小时洒水一次;砂石料加工系统的 粗碎车间采用湿法破碎的低尘工艺,预筛分楼采用压力水冲洗筛分,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生产过程中需加强喷雾设备的维护;做好料仓、成品砂仓的粉尘控制,夜间采用防水布 对材料进行覆盖,采用全封闭式混凝土搅拌系统,装卸过程要求文明作业,砂石料及混 凝土系统附近进行定时洒水降尘,无雨天每隔 2 个小时洒水一次。加强机械和运输车辆 保养,减少施工机械和车辆燃油废气的排放。做好道路清洁和洒水,敏感点附近限速行 驶。物料堆放做好遮挡覆盖。 9.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1) 施工期 本工程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施工弃渣和机修废油等, 不及时处理将会对周围环境及作业人员造成不利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按照其类别尽可能做到综合利用。施工期总生活垃圾产 生量 7644t,日最大垃圾产生量 3.64t,用垃圾箱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至兴 国垃圾焚烧厂无害化处置。建筑垃圾中有用的下脚料,如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由指 定的物资回收部门定期回收利用,其他建筑垃圾和施工弃渣均统一运送至下水库库底平 整、下水库坝后压坡体消纳,以免影响临时用地的恢复和生态重建。施工修配厂运行过 程中产生的废机油和含油废水分离出的废油为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综上所述,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 (2) 运行期 项目运行期间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机组检修含油废水分离出的废油。 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46.36t/a,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电站机组检修时产生 的机组废油、发电机机修产生的废油等危险废物的管理,在厂房内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 -441-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报告书 使用专门的贮存容器贮存,收集后定期交有相应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置。含油抹 布以及含油废纸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建设项目固废经上述处理措施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 9.6 其他环境影响 (1) 土壤环境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工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工程运行期主要污染物为前方管 理营地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对周边土壤环境污染影响很小,也不会引起土壤 的盐化、酸化、碱化。 (2) 人群健康 施工期施工人员大量进驻,可能对当地原有人群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地方性疾病可 能对施工人员造成影响。施工生活区应定期进行虫媒的灭杀工作,对进入施工区的施工 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卫生检疫和定期健康检查,食堂服务人员持健康证上岗。 (3) 环境风险 本工程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施工期污废水事故排放风险及 地下厂房溢油风险等方面的评价。针对以上风险事故,提出了相应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9.7 公众参与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建设单位于 2023 年 7 月 12 日在建设项目所 在地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进行首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公示 期间未收到公众提出的环境保护相关意见或建议。 9.8 综合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江西省抽水蓄能规划“十四五”重点实施 项目,电站建成投产后,将承担江西电网的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 备用等任务,本工程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非污染生态类项目,工程建设不涉及生态 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与国家产业政策、 《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电网规划及赣州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等均相符,对江西电网调峰、安全稳定运行可 以起到较大贡献,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 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区生态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等方面。在落实报告书所提各项环保 措施后,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免不利环境影响。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工程无较大制 约性因素,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