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9 年年度报告.pdf
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 年度工作报告(2019.05-2020.0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伟 2020 年 7 月 29 日 各位委员: 刚才,经过严谨的程序,我们完成了本年度教师职务评 审和岗位聘用工作,这也是校学术委员会本年度最为重要的 工作之一。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热情参与本次工作的 校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9 年是学校学术委员会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 年。一年来,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坚持守正创新,直面困难 挑战,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优化学术委员会 职能并顺利换届,搭建起我校学术治理的“四梁八柱”,探 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术委员会治理体系,不断引领学术治理 迈上新台阶。按照议程,下面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届 学术委员会,向大家报告本年度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基础更加稳固 稳定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学术委员会的建设之本。一年来, 学术委员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学校 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优化 1/7 组织架构,在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 创新、弘扬学术道德上做出了诸多努力。 一是建立了“学校-学部-学院(系)”三级组织架构。 各级学术委员会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学术民主,委员的组成 充分体现了广泛代表性和学科平衡性。 二是明确各级学术委员会职权和运行机制。学校学术委 员会是我校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 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全会闭会期间,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办公 会代为行使职责,审议重大议题。同时,校学术委员会下设 学风建设委员会、学术伦理委员会、申诉委员会、教师职务 评审和岗位聘用委员会、教授一级岗位聘用委员会和“杰出 学者支持计划”聘任委员会 6 个委员会处理专项学术事务。 三是在学部层面建立了“5+1”体系。“5+1”即人文、 经济、法政、管理、理工五大学部学术委员会+公共课委员 会。此外,今年我们又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作为法政 学部学术委员会的组成部分,并赋予其相对独立性。需要说 明的是,马理与思政委员会的成立经过 2 次学校专题会的充 分讨论,多次听取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单 位和学科专家的意见建议, 由学校第十四届党委会第 104 次、 105 次常委会审议通过。这一设计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 2/7 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上级政 策的必然要求,也对我校学术委员会体系的重要完善,体现 了学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保障了思政课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四是继续推进院系学术委员会组织建设。经过不断发展, 院系学术委员会与党政联席会配合更为紧密,已经成为基层 学术治理的中流砥柱。今年 6 月,我们支持新成立的国际文 化交流学院顺利组建了院学术委员会,至此,我校共成立学 院(系)学术委员会 34 个。 二、推进制度建设,学术委员会各项工作程序日益规范 制度建设是学术委员会顺畅运转的重要保障。本届学术 委员会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工作重点,围绕规范工作程序,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织起了严谨严密的工作制度网。 一是建立学术委员会运行细则。一年来,先后印发《中 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 》 《中国人民大学学 术委员会申诉委员会工作细则》,为更好指导学术委员会具 体工作的开展和学术争议的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 《中 国人民大学学术伦理委员会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也已 经多次征集专家和学院意见,将尽快提请正式审议。 二是建立专项工作细则。围绕职评岗聘工作,出台《中 国人民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明确学术委员会体系下的教师职评岗聘工作新体制,全面规 3/7 范了人员安排、议事程序、议事规则等,为近年职评岗聘工 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杰出学者”评聘方面, 2019 年 11 月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制定《中国人民大学“杰 出学者支持计划”管理办法》,充分落实党管人才要求,详 尽规范了“杰出学者”聘任工作程序,建立了优化我校人才 结构的长效机制。 通过全面推进申诉处理、职评岗聘、人才项目等方方面 面的制度建设,学术委员会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确立,明确 了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界限,维护了学术委员会的公正与 权威,成为规范学术治理的重要纲领。 三、开展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治理的重 要作用 学术治理是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使命,加强职能建设是学 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一年来,依托合理的组织体 系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学术委员会积极履行学术事务的决策、 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2019 年 5 月以来,共召开学术委 员会全体会议 2 次,主任办公会 6 次,学部学术委员会 35 次,专门小组会 1 次,研讨会 1 次,专题会 2 次。审议议题 涵盖学术管理制度、学术评价标准、学科专业设置、教师职 务评审、人才项目选拔等方面。 一是履行审议学术管理制度职能。本年度学术委员会支 持出台教师职务聘任的学术标准 3 项(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 4/7 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修订)》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职务任 职条件(修订)》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务任职条件(试行) 》)。 二是履行引导学术评价职能。2019 年 12 月,印发《关 于明确期刊级别认定的说明》,明确以论文发表时施行的核 心期刊目录为标准认定核心及级别的整体原则,解决了长期 模糊处理的期刊级别衔接问题,进一步健全了我校学术评价 制度。通过主任办公会专题审议《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师发表理论文章级别认定规则》,大力推动思政课建 设。积极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改的 立行立改精神,合理解决了文学院语言学科中文 A 刊调整 方案落实问题。 三是履行审议学科专业设置职能。审议学校 2021 年高 考改革试点省份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方案;同意新设人 工智能专业;原则上通过数学学院与统计学院设系事宜;通 过新闻学院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环境学院增设“环 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新闻学院撤销“编辑出版学”专业。 四是履行教师职务评审与人才选拔职能。2019 年,在“学 校-学部-学院(系)”三层学术委员会体系下,新评各级教 师职务 170 人,新聘各级教师岗位 98 人,程序公开公正, 获得全校上下广泛好评。本年度,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学 术委员会毫不松懈,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师职评岗聘工作开展。 5/7 本年全校各级教师职务申报 150 余人,各级岗位申报 120 余 人。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各级学术委员会坚持公平、公 正、公开的原则,灵活而审慎地制定工作方案,充分发扬学 术民主,再次出色地完成了本次教师职评岗聘工作。此外, 学部分会在“杰出学者”聘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 以来,四批“杰出学者”共计引进校外人才 177 人,校内聘 任 402 人,极大地充实了我校人才队伍。学院(系)学术委 员会则迅速成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起教师 职评岗聘、新教师引进、“杰出学者”聘任与考核等各项工 作的基层审核与推荐职责。 五是履行弘扬学术道德职能。本年学风建设委员会开展 1 起关于我校教师涉嫌违反学风问题的调查,申报 2020 年度 学风建设资助计划项目 4 项。2019 年 12 月,学术伦理委员 会召开工作会议暨学术边界与底线学术研讨会,稳步推进学 风建设和学术伦理教育,发扬了正直勤勉的学术风气。 六是履行参议建言职能。学术委员代表出席 2019 年度 院长抓学科建设述职评议考核会、2020 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 学科自主审核工作校内评议会等,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学术资 源配置积极建言献策。 一年来,各级学术委员会脚踏实地,积极履职,力求充 分发挥自身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 事项上的重要作用,推动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和规范, 6/7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实践证明,公开规范的工作程序、 相对稳定的人员构成,增强了广大教师的信任感;保持学科 的适当平衡,促进了学术资源的有效配置;灵活有效的议事 方式,及时高效地行使审议职权,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应当说,我校学术委员会进行了 一次成功的体制改革,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一次非常 有益的探索。 当然,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 学术委员会的职权边界还不够明确,部分工作流程还有待进 一步优化。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思考、改进,努 力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 各位委员: 学术委员会的成绩离不开各位的奉献,未来的发展更要 仰赖各位的支持!今年是学校命名组建 70 周年,也是我校 “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重担在肩,使命光荣,希望各位 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学术委员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 献! 谢谢大家!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