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方案(2019).pdf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201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 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 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培养目标: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 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媒体技术变革 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需要的高级 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对新媒体及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掌握了实际技能,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毕业生可进入各 类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机构或相应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传播实务工作或理 论研究工作。 (二)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方向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 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 传媒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全国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经 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范围涉及新闻与传播行业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核 心知识包括:国内外主流新闻媒体、广告公关传播机构、政府或企业宣传部门的 运作及其特点;国内外新闻与传播产业以及 IT 产业、文化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历 史轨迹、经验教训、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及其政策启示;我国新闻与传播产业发 展和行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建设;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 知识对媒体发展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探讨,对国家新闻与传播行业发展战 略及其实施的探讨;我国新闻、广电、广告、公关、文化产业等相关行业当前存 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等等。 关键技能包括:全面熟练地掌握各类媒体的新闻、公关、广告等业务技能, 扎实系统地掌握新闻与传播产业和市场的调查、分析理论和方法,经培养具备入 1 职和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能力,以及一定的项目策划、运营和管理协调能力。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它立足于新 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基础,集中探讨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中涌现的各种新现象 与新问题,是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和新延伸。本方向的主要研 究内容包括:网络传播及新媒体传播活动的过程、环节、要素和效果;在宏观上, 对我国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理性透视;在微观上,结 合我国网络传播的实践,重点研究网络传播的手段、受众、发展和规制等。 2. 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 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和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同时具备有传播学、传媒经营 管理知识与业务基础。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 招生对象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企事业尤其是媒体实 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员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 作业绩择优录取。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 2 年。 四、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三大环节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 程的学分, 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 请程序申请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课程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现场观摩、 实验室实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 2 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注重对新闻与传播实务 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本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 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对于学生日常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方式采取“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均 由一名学术型指导教师,及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综合业务素质高的实践指导 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由业界资深从业人员和有实际从业经验的校外 专家组成,以加强本培养单位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主管部门的联系和交流。指 导教师以师生互选方式确定,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 课题,制定学习和实践计划。导师组由 3 至 5 人组成,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拓 展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视野。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方法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 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应用性、 实务性。 实行学分制,修读总学分为 38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 33 学分,包括:公共课 5 学分,基础课 16 学分,选修课 12 学分;环节学分共 5 分,包括:开题报告 1 分,和,社会实践 4 学分。 社会实践的考察形式为提交如实习日志、实习作品、实习总结、实习鉴定等 材料,此外,社会实践部分还包含新闻传播实务前沿讲座,要求研究生参加校内 外讲座 8 次以上,并撰写学习报告(每次不少于 500 字,总共不少于 4000 字), 由导师评定学习成绩。 非学位课程可以跨一级学科选修,但不超过 4 学分。跨一级学科选修是指可 选修除新闻传播学以外的北京交通大学其他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时、 学分、开课时间、考核方式都遵循相应院系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 鼓励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可 转化 1 学分选修课程学分。 选课在网络上进行。在网络上选修的课程,应在规定的学期内完成学习, 3 并记入学习成绩;未完成课程学习而又无特殊原因的,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计, 并记入成绩单。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 六、科学研究与实践 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在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实用价值的论文、 研究报告,鼓励参与、申请科研项目,参与“挑战杯”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鼓 励学生拍摄制作高水平的新闻、广告、微电影、纪录片等影视作品。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 6 个月的专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段 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到各类媒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 2、3 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每个专业实习环节完成后,研 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该环节的指导人(可以是校内外导师,也可以是实习部 门的专家)做出评定。专业实习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实习表现、 实习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七、学位论文 1、开题、中期考核与答辩 本学科硕士生在第二学期(春季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核实是否 修完全部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以决定是否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1) 论文开题:论文选题须与本学科相关,提交论文开题程序和报告,审 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2) 中期考核:学位点将根据研究生院的规定组织中期检查与考核,检查 硕士生论文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等,帮助解决硕士生在论 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对论文完成情况不理想、投入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示, 以确保论文按期完成。 (3) 论文答辩:硕士论文须经导师批准方可进入专家评审环节,通过校内 外专家评审后,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有一位 为校外专家。答辩人须现场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与其论文相关的问题。答 辩语言为所属专业的语言。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选题应体现学生运用传播学、新闻 4 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 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方向的论文形式可以是网络传播 实务研究(不少于 2 万字)、调研报告(不少于 2 万字)、毕业设计(要求为一 个数字媒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及产品说明,字数不少于 1 万字)等。媒介经济与 文化产业方向的论文形式可以是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实际问题研究(不少于 2 万字)、调研报告(不少于 2 万字)、案例分析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完成后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 阅意见外,还应有 2 位(其中至少一位来自校外)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 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 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创造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通过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 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课程设置表: 课程性 质 课程属 性 公共课 学位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专业选 修课 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38 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间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 21009306 马克思与主义与社会 科学方法论 18 1.0 √ 专业英语 32 2.0 √ 22012021 传播学理论 32 2.0 √ 论文 22012048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研究 32 2.0 √ 论文 22012041 传播学研究方法 1 32 2.0 √ 论文 22012042 传播学研究方法 2 32 2.0 22012050 新媒体研究 32 2.0 √ 论文 24012091 媒介融合研究 32 2.0 √ 论文 22012046 受众研究 32 2.0 √ 论文 22012047 媒介经营与管理 32 2.0 √ 论文 22012024 传播学史论研究 32 2.0 √ 论文 24012080 商业传播研究 32 2.0 22012005 新媒体平台运营研究 32 2.0 5 秋 春 √ √ 考核方式 备注 考试 ≥ 13.0 论文 论文 √ 论文 ≥ 20.0 (专 业选 修课 任选 其中 6门 22012040 媒介产业研究 32 2.0 √ 论文 24012096 国际文化产业与文化 自贸 32 2.0 √ 论文 22012045 新媒体广告 32 2.0 √ 论文 24012092 社会网分析 32 2.0 √ 论文 22012051 新媒体与公共传播研 究 32 2.0 √ 论文 22012044 视听新媒体分析与制 作 32 2.0 √ 论文或音视 频作品 22012049 数据可视化研究 32 2.0 √ 可视化作品 22012006 网络舆情 32 2.0 √ 论文 22012004 网络文化传播 32 2.0 32 2.0 √ 24012057 环节课程 纪录片研究 √ 论文 论文或纪录 片作品 302 开题报告 1.0 第二学期 答辩 521 社会实践 4.0 第三学期 实习总结等 105 前沿讲座 0.0 6 以上 课 程, 可以 跨一 级学 科选 修, 但不 超过 4学 分。) 参与前沿讲 座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