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交流小结.pdf
蓝天下的另一个自己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交流总结 2015-12-03 08:15:48 望着窗外,枯黄叶片踩着醉醺的步伐,摇摇晃晃地回归大地怀抱。对它而言,空中的旅途是短暂的放肆,是奇幻的梦境,而当游子回到 了它的归宿,一切又霎时归于寂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对我而言,在澳洲的146个日夜又何尝不是梦游仙境般的奇异旅途, 我挥洒过汗水也收获过喜悦。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事,往日的生活像色彩斑斓的漩涡,终究坍缩成我记忆中的独一无二的点,串 联成值得回味的记忆。 时间可以磨平一切,现在的我可能已经没有了刚离开Melbourne时的诀别感和怯涩的难舍,但是总有一些记忆 的棱角,它们被打碎被打磨,最终成为河畔的鹅卵石,等待着被我们一遍遍拾起追忆。如同我不会忘记Collins Street的梧桐大道和古 旧商厦, Bourke Street的唐人风情和万国餐饮,Swanston street的街头艺人和繁华商业。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点点滴滴的感触 不像电影一般平铺直叙引人入胜,但总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让我们潸然泪下,或者,影响着我们作出改变一生的决定。 一、生 活的常态 在中国生活的22个年头里,生活一直是一场编排好的舞蹈,尽管有临场发挥,但是却一直是按照编排好的剧本来演绎。从小 学开始,一切就步入了正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习吃饭休息循环播放。即使是来到了大学,相同的模式仍旧没有改变,我们仿佛生 活在一张巨网之中,沿着网格走着无数前人重复的轨迹。我们没有忐忑,因为总有几个选项提前预知;我们没有惊慌,因为总有几个人 可以求助;我们没有期待,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结果可以预计。这种非常态充斥了我的几乎全部生活,使得我对于这种掌控感有着病态般 的信赖。 直到我第一次准备独自登上飞往异国的航班时,那种忐忑彻底击碎了我自以为是的掌控。我觉得自己就好像蒲公英的种子,随 风而动,永远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走向,也无法预制自己的归宿。尤其是在办理登记手续时,工作人员发现我的航班需要在越南转机18个 小时,对此表示怀疑,我内心的不安达到了顶峰,第一次我发现可以有那么多不确定的因素发生在我身上:托运行李的问题,越南转机 的问题,墨尔本机场接机的问题,住宿的问题,电话通讯的问题,我甚至产生了莫名的悲观情绪。现在来看,这种悲观的源头就是我人 生前二十几年建立的一种温室式的保护机制的坍塌以及完全独立后的无所适从。 我清楚记得离开时的场景:微微上扬的嘴角,露出标准 的轻松微笑,和爸妈说了一句“我走了,再见噢”,朝他们挥了挥手,自以为潇洒地转身就走。然而就在候机时,之前强忍着的不安一下 子转变为择人而噬的孤独巨兽,将我吞吃得一干二净。 飞机上浑浑噩噩过了一晚,半夜到达胡志明市,之后顺利的行程证明了之前的我 是多么庸人自扰。出示护照后顺利得到下一张登机牌,等待18小时候登上了越南航班,到达墨尔本看到如潮的入境国人拥堵了整个海 关,在海关等待了近2个小时后,顺利出关的我找到接机司机并入住之前预定的位于Northcote的排屋。生活就是那么的任性,在你自 信满满的时候给你泼一盆凉水,而在你提心吊胆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那些被束缚着 的人们去追索所谓的自由与独立。 在初来墨尔本的十几天里,我就是在和生活作斗争。它像被正面泼来一盆凉水,我无可奈何得被它浇 得湿透,被它整的狼狈不堪,同时还不能去抗拒它或者强行将它从身上剥离,只能慢慢得将它晾干。办银行卡,交通卡,电话卡,学生 卡,学生优惠卡,如何搭乘公共交通,甚至连吃饭成了大问题,因为在我的住宿周围,一到晚上5点,除了超市所有的店家全部关闭。 于是我学习厨艺,自己做饭,一开始我很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每天花两个小时做饭吃饭。除此之外,各种琐事纷至沓来,采购,洗衣。 这种日子在之前的我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简直就是虚度光阴。然而生存问题总能直接击垮每一个非分的要求,我开始接受这种生活的常 态。有时我甚至觉得,我人生的前22年原来一直还是生活在一种“虚构的社会”之中,在那里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那里生活的某种 真实被我们周围的人,被某种社会体制屏蔽了。直到被孤身一人放到全新的环境时,这种真实才被揭露开来,然而这也不是完全的真 实,就像盲人摸象,我们永远只能感受到一部分的真实,但是即使是这可怜的部分真相,也给予了一个社会人极大启迪和洗礼。生活不 易,照顾好自己已经是极大的成就,更遑论照顾好他人,从来没有像这一刻了解到父母的不易,这种不易是怎样都无法通过文字或者语 言来表示的,即使我在这里如何天花乱坠地叙说做饭的不易,也抵不上简单地做个番茄炒蛋来得发人深省。 由于我的住宿里学校大概有 五六公里,因此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觉得骑自行车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我一开始非常犹豫,澳大利亚并不像中国 什么事儿都可以找人代办一条龙服务,自食其力是这里的生活准则。于是我踩点超市,举棋不定的我在怀疑自己能否将零散的自行车零 件拼装成一辆完整的自行车,最后我一狠心,心想难道还有什么用心做不成的事儿,硬生生将散装的自行车用购物车推回了家。我花了 一整天研究说明书,购买用到的工具,并且一步一步按说明书开始组装自行车,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要跨越语言、领域双重障碍, 安装刹车的时候连蒙带猜,分析刹车部件的形状来分析其功能,整个过程到最后竟然和编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让我感慨万物之归 本溯源。安装好自行车后,我按照地图软件的指导,从家里骑到了学校,至此,噩梦般的上下学体验开始了。墨尔本地势起伏,宛若丘 陵,在这样的路上骑自行车所需消耗的体力可想而知,更别论刮风下雨,日晒雨淋,每次骑行都堪比1000米体侧,我硬生生坚持了4个 月,到最后我发现我的腿部肌肉已经塑形,感慨之余也是哭笑不得。记得一次夜间回家,由于骑行没多久,对于路线还不太熟悉,又是 在乌漆墨黑的夜晚,骑行道上要么只有微弱的暗黄光线,要么干脆什么没有全靠夜视,情急之下走错了路。当时的我整个人心吊到了嗓 子眼,生怕自己骑入无人的小巷子,安全问题不说,找不到回家的路更是令人崩溃,幸好最后一点点凭记忆摸索回家。然而骑行中也并 不全是痛苦和艰辛,从家骑行道学校会路过一条风景极佳的小道,澳洲特有的桉树零星散布在成片的草坪上,偶尔是成片的树林遮天蔽 日,从路人的角度仰望,盘虬卧龙的枝桠和繁密婆娑的叶片在纯蓝的背景下被注入了奇妙的艺术感,简单的蓝色和绿色却创造出了无数 艺术家此生难以企及的画作。生活不就是这么多面,它既无情又温柔,既丑陋也美丽,它时而安稳平淡,时而疾风骤雨,而无论生活是 怎样的多变,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日子只能自己过,没有人可以代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的常态是独立,是一个人从生理到心 理,彻彻底底的独立。 骑车途中必经的坡道 租房附近的Northcote区图书馆 我感谢有这样独立的机会,让我自己为自己安排自己的每一天,规划自己未来的方向,我发现我又重新找回了在中国时的 掌控感。然而它已经脱胎换骨:如果说之前的“智珠在握”只是对机械重复的熟悉,那么现在的“成竹在胸”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规律把 握。生活需要把控方向,但也可以随遇而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Everything will be fine。 二、实践与实用 墨尔本大学就坐落在 距离墨尔本City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墨大的建筑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实用与艺术,整体透 露出一种典雅而不失前卫的气质。在这里,我一共修习了四门课程,其中算法设计Design of Algorithm以及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是计算机学科的必修课程,而知识工程knowledge Technology和网络信息工程Web Information Technology则是 墨大计算机的特色选修课程。 在这里的学习日子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墨大更加专注计算机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训练,而对于 其中包含的电子基础原理和数学推导却并不太重视。在课堂里的顶尖的Geek们,非常关注当下计算机领域最新潮最前卫的技术,并利 用这些技术开发出一些日常的实用玩意。在课程设计上,墨大的计算机课程非常注重工程化和用户导向的培训,例如专门有一门课程叫 用户工程Usability Engineering,教授有关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方面的知识。而这种关注用户到极致的理念也在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 的课程中体现出来,无论是网页设计还是软件设计,围绕的核心都是用户。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无根之源,它其实在日常的 生活里都有所体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校园里的门把手的设计,拉和推的门的把手是完全不同的设计,可以让每一个人很自然的去正 确地拉或者推开一扇门。 同时,墨大的计算机课程注重实践,这点和复旦也是较为一致的。每一堂课并没有任何的书面作业,但是每周 一次的实验课会布置适量的代码任务,这些任务的主要目的就是熟悉并能够自己实现课程上讲述的各类算法。在本科生教育上,墨大和 复旦最大区别就在于导向性不同,墨大的本科生教育是以职业培养为主,学术培养为辅;而复旦则是以学术培养为主,职业培养为辅。 在四门课程内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教授Andrew Turpin,冷笑话是他的拿手绝活,更关键的是在课堂里他总是很逗,在讲解算 法的步骤时甚至有一种在演小品的喜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课很水,相反,他的小品式的讲解方式虽然速度很快,但是也极易理解,一 些动态编程的算法例如Needleman-Wunsch 算法和Smith-Waterman算法都被他逐步拆解代入,变得十分简洁易懂。在课后我也时 常和他交谈课上的一些问题的个人想法和思考,例如搜索算法的当今发展趋势。Andrew教授本身在字符压缩领域颇有建树,发表过一 些论文,例如对于霍夫曼算法的深层改进等等,这些都在我们平时的交流中有所涉及,而我也有幸最后拿到了他给我写的推荐信。 教学楼里的人体识别应用展示 墨大期末考试试场——皇家展览馆 结合我目前在复旦的实验室做的手势识别项目,我一直 以来想要在计算机领域追求的就是高端技术的平民化。而澳洲的学习更让我坚信,计算机科学绝不仅仅该专注在高端深奥理论的发展 中,它的实用化和工程化也同样甚至更重要。随着当下信息爆炸和虚拟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学科和人们的生活已经愈发紧密并且 难以分割了,复旦计算机学科的培养在基础培养和难度系数上要远远高于墨尔本大学,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能在课程设计上更加的接地 气。复杂的数学推导固然重要,但用户实用性和商业实践性的视角养成可能是目前的我们缺乏的。 三、多元的世界 辞职女教师的辞职 信中写道: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朴素的话,却是每一个人心中原始的渴望。人类总是渴求新鲜感,因为新鲜的事物总能带给我们 奇异的愉悦和满足以及思考的动力。在墨尔本大学交流的日子里,我看到很多,也尝试过很多。 和墨尔本人共庆白夜节通宵在市区奔 走,和澳洲和韩国伙伴深夜泡吧谈天说地,和初中同学一起抽中东水烟飙卡丁车,甚至有人问你要不要吸点什么(毒品,当然我拒绝 了),和台湾朋友在乌鲁鲁的星空下畅谈人生抱负。我人生的前22年从未有过如此的放纵,如此的恣意洒脱。然而自由在将压抑的自我 唤醒时又给予我迷茫,例如和我同租一套房的澳洲夫妇彻底颠覆了我对四五十岁年龄段人的认知,从来不去上班的他们基本靠着政府补 助生活,每天在家里邀请朋友们过来开party,或者他们去朋友家聚会,但是他们也很友善,对我他们总是愿意分享他们自制的或者购 买的食物,也愿意在我生病时对我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友善和对生活的热爱与他们颓废的生活方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矛盾。我逐 渐意识到他们自己从来没有认为在颓废地虚度每天,这只是他们的Life Style。这种随意任性的生活态度放在中国就是堕落颓废,因此 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两种生活理念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和矛盾打乱了我一直以来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思考。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 么?这个终极问题是这样突兀而迫切的摆放在我面前,我本能地向我前22年的生活状态靠拢,让自己忙起来,一刻不停地完成每项任 务,可是那种随性洒脱还是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我,我开始愿意发呆,我开始愿意闲下来。文化多样性背后的激烈的冲突让我一下子无所 适从,我开始渴望寻找自己的平衡点,至少我开始不再接受摆布,愿意为自己留下时间。生活的多样性确实能给一个人的价值观带来巨 大的改变,成长的自我意识不断告诫我要为自己而活。 墨尔本的街头涂鸦 土著风的街头演唱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的本质是文化的多样性,墨尔本作为一个移民城市 拥有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者。因此可能在文化的多样性上,墨尔本是独一无二的。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是墨尔本的餐饮风潮每 过几年就要改变一次,从日式到越南菜再到墨西哥菜,饮食文化的变迁就足以说明这座城市中各类文化的冲突和包容。二是墨尔本的街 头可以看到各国各类艺人,有拉小提琴的也有唱摇滚的,有美式乡村音乐也有中国二胡,有杂耍也有魔术表演。每种文化都有它独一无 二的印记和无法取代的价值,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包容和理解的国度,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普罗大众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而我周围 的澳洲伙伴们也自豪于他们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包围下,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和不可替代。我突然发 现原来能给自己做上一碗饭菜是多么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饭菜里有故事,有感慨,有牺牲,民以食为天确实有内涵的深意。同租的房 友总说我做的饭菜很香并且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大为羡艳。在西式餐饮文化的包围下,孤独感驱使着我去挖掘我以前从不在意的习惯,这 些习惯已经和你融为一体,但是就在这种陌生的环境里,它竟然给予了我梦寐以求的家的温暖和文化的认同感。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 微不足道,却又那么牵肠挂肚,只需要一点点的绍兴黄酒,菜里就会多出家的香味,在滚烫油锅里的刺啦一声,袅袅烟气仿佛又将我带 回了那个处处炊烟的傍晚,家家的饭香味在街道上汇聚成河,撩拨着路人的嗅觉。中华文化里的家庭人情,和谐包容在这一刻鲜活了起 来,那些宏大而抽象的文化概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具体感林立在你的面前。 多元的世界,映照的却是多元的自己,多样性的最大益处在 于它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何尝又不是体验多样性的一种方式呢?正因为看的多了,想的才 会变多,这种多元为认识自我提供坚实的基础,对自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旅行的意义 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可能是来澳洲留 学的一大动机。坐拥一洲之地,东濒太平洋,环靠印度洋,中部是地广人稀的红色沙漠地带,四周却孕育出勃勃生机,拥有世界上最宜 居的城市悉尼和墨尔本。同时,澳洲也是唯一拥有有袋类动物的地区,包括袋鼠、考拉。游走穿行在沙漠海洋城市和荒野之间,澳洲也 展现了它更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文化的魅力。 大洋路自由行 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位于墨尔本西南,全长近300公里,被誉 为全球最不可思议的海岸线驾驶路线。它蜿蜒于澳洲最丰饶的放牧地——西区平原,一路上风景变换,一会儿是大片的放牧地和成群的 绵羊,一会儿是宽阔的海岸线和碧蓝的南太平洋,一会儿又是崇峻的峦嶂与繁密的桉木林。大洋路始建于1920年,当时一战结束后的 士兵们回到家乡后受战争所累难以融入原来的环境,政府出资雇佣退役军人建设大洋路,一方面缓解失业率给战士们谋一份生计,一方 面纪念一战伤亡的士兵颂扬和平。然而大洋路的建造本身就极为艰辛,工人们本身的生活极为劳累,最后为修建大洋路也付出了几十条 生命的代价,而这也被牢牢铭刻在澳洲的历史之上。 大洋路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十二门徒岩柱the Twelve Apostles limestone,自 然的鬼斧神工在这一刻酣畅淋漓。在泡沫般的巨浪汹涌之中,岿然不动的几根巨型褐黄色石灰岩柱从海面上孤傲地突兀而立,直刺天 际。像是坚毅的巨人,正仰天长嚎,又像是不甘的斗士,呐喊嘶鸣。天空之上,鱼鳞般的云层透过丝丝缕缕的金色阳光,投撒在岩柱之 上,为壮丽的奇观填上几分神圣和悲悯的色彩。 大洋路上还有著名的洛克阿德大峡谷。在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为补给船只和运送罪犯 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可惜在这崎岖荒凉的海岸,海上经常浓雾弥漫,风大浪高,缺少灯 塔,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最有名的是洛克阿德号(LochArd)在此沉没,这艘由英国开往墨尔本的移民 船在此触礁,只有两人生还,洛克阿德大峡谷由此命名。而这里更为奇特的是拥有纯白的沙滩和峡谷风貌的结合,沙滩边上的有巨大的 岩洞,里面的岩石在海水和风浪的腐蚀下呈现出类似于钟乳石般的奇特艺术感。 The Twelve Apostles Loch Ard Gorge 悉尼,海港明珠 说到悉尼,就不得不提到悉尼歌剧院和海港 大桥。虽然我去的那天是细雨绵绵,但这仍旧没有抹去歌剧院的风姿。这座始建于1959年的建筑直到今日仍旧充满了前卫的艺术感, 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时至今日,你仍旧不得不为当时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和超前意识所折服。 悉尼相较墨尔本,是一所更加现 代的港口城市。邦德海滩,情人港,岩石区,悉尼的市中心和海港巧妙的融二为一。强烈的城市特色和包容的城市文化可能是悉尼成功 的因素之一,海港文化的自由而广博在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中随处可见。 凯恩斯——与大堡礁的邂逅 凯恩斯地处热带,是最靠近大堡 礁的城市。十分钟就可以走完的市区却拥有全套的设施,包括艺术馆和赌场。这是一座完全因旅游业而兴盛的城市,即使在深夜也十分 热闹繁华。 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是澳洲两大国宝级自然景观之一,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 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拥有有2900个大小珊瑚礁岛。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 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大堡礁失去了近50%的珊瑚,并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衰亡。我 们在进入绿岛时,被船员特意提醒不要涂任何的防晒霜或者驱蚊物品,因为这些化学物质会破坏大堡礁的生态。 在绿岛的沙滩边,你可 以望到纯蓝净透的海水下,一簇簇碧绿的珊瑚礁星罗棋布。这里的海水纯净到完全和饮用水一般澄澈。刺目的日光在水里撒下不均匀的 光晕,在略深处还可以看到热带鱼类四处游逛,慢悠悠的海龟像是度假的旅者在水中飘荡。然而,也正是在这里,我丢了自己的眼镜, 这给我之后的行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外岛,我尝试了深潜Scuba Diving,潜水教练事先花了一个小时培训我们水下的一些操作和 注意事项,接着在下水前,在海水中实地演练一些基本的控制耳膜,进水处理的方法。光怪陆离的水下世界里,我们和鱼儿共舞,路遇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鱼类苏眉鱼,看色彩斑斓的珊瑚群,还有触碰手感独特的海参。 凯恩斯不仅仅有大堡礁,它的附近也有许多其他景 点,例如基于宫崎骏灵感的天空之城原形——帕罗尼拉公园Paronella Park。庄园的原主人从一位最低等的甘蔗农奋斗积累了足够的 财富,为了完成儿时梦想亲手设计并建造他自己的庄园。而库兰达山脉火车Kuranda Range Railway也是澳洲最有名的几项交通大工 程之一,火车穿行于山川峭壁之间,远方则是一望无际的乡村平原。在这里,不安的情绪被消解,躁动的灵魂被抚平,望着无边的田野 和毓秀的山峰,我感受到了自由。 深潜时的苏眉鱼 Kuranda Range的平原俯瞰 Uluru——澳洲心脏 艾尔斯岩石Ayers Rock,又名乌鲁鲁 巨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10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也是最古老的岩石。它拔地而起,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屹立 于茫茫荒漠之中,随着阳光变换着莫测的色彩。 乌鲁鲁也是当地原住民的圣山,由于近几百万年的气候好转,澳洲中部沙漠逐渐演变为 荒漠,因此在巨石附近也居住着罕见的动植物。同行的导游Mark拥有着令我惊讶的地理知识生物知识以及荒野求生能力,他带着我们 观赏乌鲁鲁的日落日出,看阳光投射在巨石之上因为角度变化而产生的独特“变色秀”。他以树枝作教棒,讲述澳洲地理和乌鲁鲁的形 成。在我们环绕巨石的徒步之中,他如数家珍般讲述每一种植物的特性以及在当地的文化、医药中的作用和内涵。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自 己的职业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快乐,更让我惊讶的是,由于和多国游客的接触,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很多认识,包括中国。由于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Mark有着丰富的荒野生存经验,而晚上他也带着我们在荒野中露营。 Uluru的夕阳沐 浴 King's Canyon的荒漠生机 乌鲁鲁附近的国王峡谷King's Canyon以它独特的地貌征服每位前 来的游者。我徒步其中,时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举动:一是因为景色的殊胜之美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而发出的惊叹;另一种,便是 因为在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猛然被旷世美感震撼的目瞪口呆而沉默不语。当我登上国王峡谷最高处,极目天舒世间的博大之时, 凡世中那些羁绊我内心的所有琐碎,倾刻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的很想流泪。峡谷内的岩石俨然已经是完备的地质教科书,从乳白色 到褐黄色,从沉积物到古生物;这里地形起伏不定,有时上坡、有时下坡,螺旋型的红色山丘一个接一个,有时脚底下甚至是三百公尺 的悬崖峭壁。我仿佛穿越过时间的封锁,漫步在史前时代,又仿佛突破了空间的枷锁,徜徉在外星世界。我突然理解了那位澳大利亚诗 人,多萝西娅·麦凯勒写的诗: 一个坚韧、富饶的国度, 不热爱她的人, 永远也理解不了她。 在旅途里,我认识了许多人, 遇到许多事。我开始明白,独自旅行并不是一件容易而享受的事,它更像是对个人能力对心灵的考验和历练。在旅途中,为了减重我曾 穿上6件外胎5条裤子过安检,也曾和天南地北不同国家的陌生人同住一室,还遗失过眼镜郁闷万分。在悉尼,遇到自己的高中同学叙叙 旧情;在荒漠,和同行的台湾友人幕天席地,在璀璨银河下聊聊人生。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放松和享受,而在于充实对多元世界的认识和 对自我的发掘。它让你更坦然,更从容,更有洞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人的能力和气质。 五、他乡遇故知 世界那么大,让你眼花 缭乱目不暇接;世界也很小,冥冥中让有缘人相聚。在墨尔本,我惊异的发现我的高中同学竟然是和我同行的复旦同学的房东,她自高 中毕业后就独自来到墨尔本求学。在刚到墨尔本的日子里,她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从学校里的一些事务到生活中的琐事, 她以“过来人”的经验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我还偶然发现自己的初中同学已经在墨尔本移民定居,多年未见,重逢之时却发现当年的回 忆还是那么的清晰生动,我们笑说对方都没有改变,但时移世易,我们身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都有所不同,可能没变的都是一个人最朴 实本质的气质吧。 同时,我也偶然认识了一位复旦的学长,恰好也是计算机学院的学长——蒋叔。蒋叔在复旦学习了两年之后来到了墨 尔本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位。在墨尔本的日子里,蒋叔带着我们复旦学子赏览墨尔本的风光,也驾车出行寻访周围边郊的名胜。 同时,蒋叔以自己的在海外求学和打拼的经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个人发展的方向上给与我很多的思路和想法,也在我迷惘的时期给 予我信心和希望。 在这里,我遇到许多真心帮助自己的人,遇到了许多值得相交的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澳洲留学生活可能不会 这么顺利,出门在外,独身一人难免遇到棘手问题,有时有朋友的帮助,哪怕微不足道,也会充满信心和动力。古人云:莫愁前路无知 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诚不欺我。 六、结语 短暂的一个学期,却是我有生以来最精彩最刺激一段日子。在这短短一百多天里,我体悟 了独立生活的不易,体验了西式教育的氛围,尝试了背包客式的独身旅游,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多元的世界让我认识到了人 生有不同的风景,生活有不同的方式,这不仅打破了我原本呆板而单调的世界观,也重新在我的心中点燃了一团火,一团追求自由,追 求自我的火焰。因此,面对困境,对待事物,我更加从容不迫,更加坚守本心,我看到以前从未在意过的风景,我开始慢下脚步去享受 沿途的野景,去思考曾经虚无缥缈的哲理。 作为复旦的学子,在墨尔本的交流期间里,我也时刻谨记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校园学习 中,我勤于思考,乐于讨论,和班级中的同学以及导师有充分的交流,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在旅途中,我认识了很多各地的友人,在 交谈中也谈到过复旦的文化和故事,得到了他们的喜爱。我待人接物的过程里,我能做到不卑不亢,大方得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 助,收获了许多友情。 我十分感谢母校复旦大学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在大学的最后一段时日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不一 样的故事。在留学间,我也愈发感觉到父母和家人的不易,感恩于他们对我的默默支持和无私亲情。 或许在多年的以后,我又会重新回 到澳大利亚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国度,回到墨尔本,回到曾经居住学习过的地方,怀缅当年蓝天下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