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方案.pdf
和林格尔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2-2025 年) 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二年六月 前 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乎人民福祉,寄托民族未来。党中 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 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 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体系作为 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为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有关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截至2021年底,先后在全国 范围内命名了五批共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 新基地,为示范引领全国“两山”实践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 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对丰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和有效实践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按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环生态〔2019〕76 号) 等文件要求,结合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关于“两 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安排,和林格尔县委县政府组织 编制《和林格尔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 设实施方案(2022-2025 年)》,以期更好地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把“两山”理念落实好、行 动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目 录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1 (一)建设背景................................................................1 1 “两山”理念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 想.............................................................................. 1 2 “两山”理念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 2 (二)重要意义................................................................4 1 争创“两山”基地是持续建设亮丽内蒙古的有力保障 ..................................................................................4 2 争创“两山”基地是落实黄河流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 措.............................................................................. 5 3 争创“两山”基地能充分发挥和林格尔县示范引领作 用.............................................................................. 5 二、区域概况................................................................7 (一)地理位置................................................................7 (二)自然条件................................................................8 (三)资源状况..............................................................10 (四)社会经济..............................................................10 (五)生态环境..............................................................11 (六)区位特点及优势................................................... 12 I 三、建设基础与进展.................................................... 15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5 1 提升环境质量,扮靓绿水青山“颜值”.................. 15 2 厚植生态优势,促进自然资源“增值”.................. 16 3 壮大生态经济,深挖金山银山“价值”.................. 17 4 践行两山理念,提高生产生活“绿值”.................. 19 5 创新体制机制,体现生态文明“气质”.................. 19 (二)主要问题与压力................................................... 20 1 生态环境质量与“两山”基地要求存在差距........... 20 2 “两山”转化路径尚未完全打通............................. 21 3 “两山”转化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22 (三) 先行先试的“两山”转化和林案例........................23 1 添绿增金类..........................................................23 2 守绿换金类..........................................................39 3 点绿成金类..........................................................47 四、总体思路............................................................. 52 (一)指导思想..............................................................52 (二)基本原则..............................................................52 (三)建设目标..............................................................53 (四)建设指标..............................................................54 五、重点任务............................................................. 56 (一)擦亮生态底色,推广白二爷治沙生态修复模式.... 56 II 1 筑牢“一带两屏三楔多廊”生态空间......................56 2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57 3 深化“黄沙”变“金沙”生态修复模式......................59 (二)坚持绿色发展,完善“生态+”复合产业模式........ 60 1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60 2 提升生态农牧林草产品价值.................................61 3 延伸生态物质产品产业链.................................... 63 (三)培育文化品牌,大力弘扬白二爷沙坝精神............64 1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生态理念.................................64 2 加快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65 3 培育和林特色生态文化品牌.................................66 (四)强化制度创新,健全“两山”基地建设制度体系.... 67 1 探索高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67 2 构建“两山”相互反哺机制.................................... 68 3 创新“两山”管理体制机制.................................... 69 六、重点工程............................................................. 72 七、保障措施............................................................. 73 (一)加强组织协调...................................................... 73 (二)紧抓重点工作...................................................... 73 (三)强化定期评估...................................................... 74 (四)强化宣传引导...................................................... 74 (五)社会广泛参与...................................................... 74 III 附表.......................................................................... 76 IV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1 “两山”理念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早在 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重要理念,正式拉开了“生态资产资本化”的大幕。201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 讲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最为全面、经典的阐述:“我们既 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 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意见》,正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 中央文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 导的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体现,有着丰富的哲 学内涵和实践价值。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党的十九大把“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写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 年 10 月,“必须树立和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 1 共产党章程》之中。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必须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0 年 10 月,《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会议 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均明确指出,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 “两山”理念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 以来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 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两山”发展理念,已 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地纷纷积极开展“两山”相关研究探 索和理论实践,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极大 进步,发展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生 活水平显著提高,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 貌。 为了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 典型经验模式并示范推广。2019 年 9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 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 (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程》),基本形成了“两山” 2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工作推进格局。 《管理规程》旨在提升示范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在管理 上明确了生态环境良好、“两山”转化实效显著、探索建立了 相应长效机制等基本准入条件,也明确了以乡、镇、村为基 本单元并在全域推广的基地建设范围,并以由 20 项具体指 标构成的“两山指数”为技术手段,对“两山”基地在维护绿水 青山、推进“两山”转化及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建设成效进行 量化评估。 2017 至 2021 年,生态环境部共组织命名五批 136 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培育了一批践行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本。2021 年 11 月,中共中央 国 务院正式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 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两 山”基地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 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发挥了践 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探索的 平台和载体作用,激发了全国各地开展“两山”实践和创新的 积极性和热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二)重要意义 1 争创“两山”基地是持续建设亮丽内蒙古的有力保障 党 的 十八 大 以 来 ,习 近 平 总 书记 分 别 在 2014 年和 2019 年两次到内蒙古调研,强调要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 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草 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2018 年至 2021 年,习近 平总书记连续四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2019 年 3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 团审议时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 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 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 大攻坚战。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 精神,提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水资源 节约集约利用,创新沙漠治理机制,推广治沙成功经验等工 作设想。 和林格尔县积极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深入贯 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推动内蒙古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和林格尔县将坚持改造 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强化产业支撑,推进镇村建设作为发 展主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做好构建黄河 4 生态带的先行者,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提供了坚实保障。 2 争创“两山”基地是落实黄河流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和林格尔县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落实黄河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重要举措。2019 年 9 月 18 日习 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 讲话》上强调“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和林格尔县地处黄河流域“几字湾”区 域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统筹上下游、 主要支流和左右岸,开展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构建和完善流域综合 治理格局。 3 争创“两山”基地能充分发挥和林格尔县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 2021 年底,呼和浩特市尚无国家级“两山”实践创 新基地。和林格尔县山水相依,区内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 光相得益彰。近年来,和林格尔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 总基调,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克 服自然灾害频发的阻力,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凝聚干事创 业的合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呈现多 个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民众增收均衡发展的 亮点。和林格尔县开展“两山”基地创建工作,将为内蒙古高 5 原广大县区,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两山”转化路径和模式,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生 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6 二、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 地 理 坐 标 为 东 经 111°26′ ~ 112°18′ , 北 纬 39°58′ ~ 40°41′,北靠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默特左旗,西连托克托 县,南接清水河县,东与凉城县、山西省左云县毗邻。全县 总面积 3448 平方千米。 位处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多样, 山、丘、川兼备,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地处晋蒙交 界区、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呼和浩特市南北城镇发展轴, 是区域经济、文化、信息的主要辐射源。内外联系快速便捷, 是北向开放的必经之路,是联通呼市南北和“一带一路”建设 的重要节点。多年来,和林格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 文明建设,推动昔日“魔鬼大三角”变成北疆林海屏障,白二 爷沙坝成为全国闻名防沙治沙典范。 7 图 2-1 和林格尔县地理区位图 (二)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和林格尔县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 地带,地形地貌多样,山、丘、川兼备,东南部属蛮汉山的 支脉,山区面积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 20.4%;中部和南部属 黄土丘陵区,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 57.3%;西北属土默川平 原的边缘,占和林格尔总面积的 22.3%。全县山地、丘陵、 洼地和平原等各类地貌交错分布。 水文地质。和林格尔县属于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大气 降水是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广大的浅山丘陵区是地下水的 补给区,河谷、盆地是丘陵山区地下水的丰富地段,平原区 为径流排泄区。全县汇水面积为 2874.5 平方千米,多年平 均产水量为 16339.5×104 平方米,折合地面径流深 47.7 毫米。 8 河流水系。和林格尔县属黄河流域,境内沟壑纵横,发 源于或流经该县的较大河流共有 11 条,所有河流分属黑河、 浑河两大水系。全县各河流的总长度 900.41 千米,境内河 川径流均以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补给甚微。 气候特征。和林格尔县地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区,典型气候特征是光能资源丰富,热量充足,降水稀少且 集中,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属蒸发强烈地区。多年平均降 水量 414 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 1845 毫米;多年平均气温 5-6°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56.5%,多年平均风速为 2.2 米/秒,年内风向冬季以西北、北风为主,年内平均风速 4 月份最大,为 2.80 米/秒;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2917.7 小时, 日照率 66%;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 146 厘米。 植被类型。全县属于欧亚草原植物区—黄土高原植物省 —阴南黄土丘陵州,植被地带性分布上属于暖温性草原带的 典型草原亚带。根据地貌类型,按照优势种和建群种情况, 可划分为山地森林灌丛植被型、丘陵草原类型、沙地草原类 型、低湿地草甸草原类型等 4 种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全县共有 7 个土类,分 13 个亚类,26 个土 属,115 个土种。主要的土壤发生学类型有栗钙土、栗褐土、 灰褐土、风沙土、盐碱土、潮土等,多以砂质土壤为主。 9 (三)资源状况 水资源。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 18966 万立方米,其 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7864 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 13010 万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 1485 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 采量为 8519 万立方米。现状年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 生物资源。全县分布有野生动物 6 目 12 属 25 种。主要 有苍鹰、雀鹰、松雀鹰、燕隼、灰背隼以及青羊、黄羊、猞 猁、雉鸡、石鸡、蒙古兔等。全县境内分布有野生经济植物 65 科 214 属 339 种。其中种子植物 61 科 210 属 333 种, 裸子植物 2 科 2 属 2 种,被子植物 59 科 208 属 331 种。 文旅资源。全县地文景观有圣山、赵山顶、丁家山、鸡 山、浮石山、四楞山、香炉山、白二爷沙坝(沙漠绿洲)等 25 处;水域风光有前窑子水库、石咀子水库、陈梨夭水库、 浑河、宝贝河、茶坊河 6 处;生物景观有东摩天岭天然森林 公园、西摩天岭人工林果公园、白音陶海湿地、冰凌沟生态 谷 4 处。 (四)社会经济 行政区划。和林格尔县辖四个乡、四个镇、1 个开发区, 分别是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巧什营镇、羊群沟乡、 黑老夭乡、大红城乡、舍必崖乡,和林格尔乳业开发区(原 盛乐经济园区)。 10 人口规模。2020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 20.39 万人,比 上年末下降 0.49%。其中,城镇人口 4.24 万人,乡村人口 16.15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1.52 万人。人口出生率 10.5‰, 死亡率 9.88%,自然增长率 0.62‰;人口迁入率 4.83%, 人口迁出率 10.24%。 经济总量。 2020 年,和林格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2.5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7%。三次 产业结构之比为 12.6:48.9:38.5。第一、二、三产业对生 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1%、79.9%、15.1%,第三 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社会状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到 4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成功创建国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恢复组建乌兰牧骑。《沙坝筑梦》 剧本入选全国戏剧评论与创作优秀作品国家农村土地制度 改革三项试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在非典型地区创造出“典 型”经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智慧城市建设破题起步,“12345”接诉即办便民热线平台全 面运行,文明城市创建迈上新台阶。 (五)生态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2021 年,和林格尔县环境空气质量持 续变好,优良天数达 318 天,优良率 87.1%,PM2.5 下降 11 至 27 微 克 / 立 方 米 , 全 面 达 到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2016~2020 年全县所有点位和样品的 8 种重金属 3 种有机污染物均不超标,各点位各项目的单项 污染指数均小于 1,均评价为无污染,土壤环境保持优良。 固体废物处置。近三年和林格尔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分别为 14.38%、18.55%、16.69%。粉煤灰、 炉渣、脱硫石膏、污泥等火电行业大宗工业固废占 94%。 生态保护建设。全县 2015-2020 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图 2-2 和林格尔县 2015-2020 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变化情况 (六)区位特点及优势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 地处晋蒙交界区、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作为国家生态环 境建设重点县,自治区生态示范区,和林一直以来把强生态 12 作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建设现代 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全县现代化建设各项事 业实现新布局新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和林格尔县的白二爷沙坝 12 万亩新 生沙漠带仍属于扩张阶段,这一库布其沙漠的延伸带每年以 3 米左右的速度扩展,不断侵占周边农田。和林格尔县坚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代育林人 40 年如 一日,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 和林格尔,塑造了“白二爷沙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和林格尔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部署打好打赢 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面貌持续向好, 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和开 启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与政治战略方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是实现和林格尔县“五位一体”和谐发 展的迫切需要。和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黄河流域 中游,要坚决贯彻中央政策精神,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将生态与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完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面,促进自身生态环境高水平 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是实现和林格尔县“五位一体” 13 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林格尔县近年来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产业基础扎实,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产业集聚和 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具备了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基础。需 要进一步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振兴。 在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方面,发扬“和林格尔精神”、 树立生态示范标杆是实现和林格尔县“五位一体”和谐发展 的迫切需要。和林地处半干旱地区,40 年来通过依托国家 林业工程、植树绿化等方式治理沙漠、发展林业。已有的沙 漠治理成功经验表明,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坚持“面” “点”“线”兼顾,将“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相结合, 依托沙棘柠条产业发展经济,坚持建管并重、层层抓落实责 任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 了“和林格尔精神”。迫切需要树立生态典型、积极弘扬“和 林格尔精神”,让生态建设成为和林格尔的主旋律。 在生态文明与社会参与方面,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 关注度和参与度是实现和林格尔县“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 迫切需要。通过全民参与打造绿色社区。积极倡导以人为本, 人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关注者、环境问题的监督者、生态文 明的推动者和绿色生活的践行者。倡导美丽中国“我”是行 动者,创建绿色和谐家园,使人人争当绿色公民,人人获得 生态福祉和惠益。 14 三、建设基础与进展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年来, 和林格尔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举生态文明建 设大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 “以生产力提升自然力、以自然力反哺生产力”的“两山”转化 实践样本,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3 类转化路径、“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 复合产业”等 4 种实践模式,构建起生态环境颜值、自然资 源增值、生态文明气质、“两山”转化价值、生态生活绿值协 同并进的生动格局,实现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较为 成熟的发展模式。让“呼吸新鲜空气、观蓝天白云、看绿水 青山”成为最具竞争实力的发展优势。先后荣获中国乳都、 中国云谷、中国草业之都、中国肉羊产业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彰显着和林格尔县正在“两山”转化上做足文章的信念和决 心。 1 提升环境质量,扮靓绿水青山“颜值” 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出台秸秆打捆、地膜回收、土 壤深翻补贴政策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和林电厂、京能 热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丰华热电、大众热力完成特别限制 15 排放改造,4 家电力企业全部闭储煤场。2021 年 PM2.5 平 均浓度 27 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例 87.1%,位居全市第三,优良天数连续三年显著改善。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体总体呈优。辖区内污水 处理厂稳定达标,城区污水“应收尽收”,水质达到或者好于 Ⅲ类比例 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 100%。城镇 地下饮用水水质全部达标,达标率为 100%。黄河流域入河 排污口实现无人机常态化巡河执法。实施城关镇“雨污分流” 及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宝贝河城关段环境理整治宝贝河 12 个排污口。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持续打造美丽乡村、美好田园风景线,乡村环境更加干净整 洁有序。农药利用率达到 43%,化肥利用率达到 43.5%。 坚持农牧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 业模式生态化,推动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 厚植生态优势,促进自然资源“增值” 造林绿化成就显著。全县绿化通道 500 多千米、河渠 100 多千米。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 210 万亩,森林覆盖率 达到 29%。总有林面积比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增长了 160 多万亩,森林覆盖上升了 15 个百分点。 生态修复稳步推进。积极探索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 16 地情的绿色发展之路。截至 2019 年底,仅蒙草集团修复草 原、荒漠、矿山、城郊荒废弃地等近 3000 万亩。白二爷沙 坝 8.5 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 3.5 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 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也提高到 75%以上。 治沙造林持续推动。立足改善首府生态环境,构筑城乡 一体绿化生态网络,推动昔日“魔鬼大三角”变成北疆林海屏 障,白二爷沙坝成为全国闻名防沙治沙典范。获得“全国绿 化模范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全区防沙治沙先进集 体”“全区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3 壮大生态经济,深挖金山银山“价值”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形成产业化,新增市级以上 农牧业龙头企业 11 家,建成奶牛养殖大县、生猪及牛羊出 栏大县。工业形成集群化,培育形成食品加工、林草生态、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 大数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企业。推进现代农 牧业发展,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目标,围绕 “牛猪羊草”4 条产业链,实施重点项目 147 个。 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深刻把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 态化”的基本内涵,打好“生态+”王牌,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 经济体系。“生态美”带动着“百姓富”。全县育苗面积达到 3 17 万亩,培育各类大小苗木 5000 多万株,全县每年苗木收入 达到 2000 万元以上;随着生态的改善,文化旅游产业的经 济社会效益更为突出——大南山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南天门 林场、白二爷沙坝等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80 多万人次,直 接及间接收入年创收达 5000 多万元。当地农民人均来自林 草产业收入逐年提高。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创建绿色矿山 8 家,修复治理矿坑 36 个,蒙树生态科技园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乳业 开发区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绿色园区,正大食品获评自治区级 绿色供应链企业,蒙牛乳业等 4 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绿色工 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累计获评 5 家绿色工厂, 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 2 家,自治区级 3 家,获评 1 家自治区 级绿色供应链。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县域内无 高耗能行业。 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围绕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思想,全 县积极推行“一控二减三基本”,积极践行国家“绿色生态可 持续”的农业发展要求,着力打造“种养结合”、粪水处理还 田的生态养殖模式。园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80.6%,有 机肥利用率达 42.8%,畜禽类污利用率达 95.52%,农作 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1.2%,农业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得到有效治理。 18 4 践行两山理念,提高生产生活“绿值”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 镇化率达到 45%,累计改造棚户区 1093 户,建成公园、 广场 12 个,获评自治区园林县城,自治区文明城市建设成 果不断巩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 动目标任务达成。台格斗村、榆林城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 称号。 美丽乡村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管控,编制 《和林格尔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进农村饮用 安全工程建设,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到达 97%以上。农 村垃圾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了 4 处垃圾处理场站。推动 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制定《和林格尔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办法》《和林格尔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方案》,推动实 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提升至 72.17%。台格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5 创新体制机制,体现生态文明“气质” 高站位谋划生态文明。矢志不渝以“两山”理念为指引, 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 一任干,逐步形成了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领先优势。坚 持“发展服从于保护,保护服务于发展”,强化“绿水青山”型 政策和制度供给,打造绿水青山新优势。逐步打通一产转二 19 产、一产转三产的“任督二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 速。坚持高位谋划高标准落实,以项目化、工程化推进“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坚持以试点示范为引领, 以点带面推动“两山”实践创新,边实践边总结,初步探索出 保护、转化、共享的实践模式。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 生态为民,一方面持续加大绿水青山保护力度,呵护生态颜 值;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惠民项目建设,提升内涵品质,并依 托惠民项目,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 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二)主要问题与压力 1 生态环境质量与“两山”基地要求存在差距 大气治理力度仍需提升。和林格尔县地处干旱、半干旱 高原,春季受到西伯利亚和蒙古强气旋影响较大,易造成强 风沙天气,沙尘多发导致空气污染季节性变化较大;秸秆焚 烧也是季节性空气污染原因之一。冬季气温偏低,煤炭为主 要能源,采暖时间长,耗煤量大,是气象扩散条件不利,造 成冬季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扬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 高,道路、施工扬尘污染显著。建筑工地存在抑尘设施不健 全,仍有“建而不用”等抑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存在。 水环境治理仍需强化。农村地下水污染随着城镇化步伐 加快,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量激增,无害化处理率未同步提 20 升,造成水质带来一定影响。农村生活垃圾未进行有效分类, 垃圾填埋处理技术落后、垃圾填埋场渗漏等给地下水造成污 染。地下水超采问题仍然存在,全县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 达 1116 平方千米。 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雨污水管网合流问题,影响了环境 建设;中水回用率低,中水管网不完善,污水集中处理后未 得到有效利用;道路破损问题,影响了开发区发展环境和投 资环境,不利于下一步更多的大项目、优质项目落地。 2 “两山”转化路径尚未完全打通 发展遇到瓶颈制约。虽然总体上自“生态立县”以来实现 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但由于传统产业发展受到 了极大限制,全县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循环经济发展强度不够。工业总产值 中乳制品企业产值占比超过 50%,主导产业“一乳独大”局 面仍然存在,产业链水平有待提升,融合发展水平还需进一 步提升。产业结构方面,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值的贡献率分 别为 3.1%、79.9%、15.1%,虽第三产业增速呈现逐年增长 态势,但目前仍以乳业、食品加工、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特色 产业为主,科技创新、生态旅游、现代化服务业等在产业规模 及品质提升等方面仍需努力。 生态产品价值尚待挖掘。“两山”转化成效不显著的核心 21 原因是缺乏多元化的实现路径,目前以农牧林草产品和休闲 旅游为主的现实路径只能满足少部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占比最高的调节服务价值目前仅有部分通过生态补偿实现, 实现的价值远远低于其蕴含的总量。对于目前相对较为完善 的以农林产品和休闲旅游为主的现实路径也存在一定不足, 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态价值尚未得到高效挖掘,物质产品的生 态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休闲旅游仍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 特性设计更多元化的模式。不同路径之间的融合,如农旅融 合,近年已有不少的探索和实践,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进一步挖掘综合价值。总体而言,目前的实现路径仍不健 全,已经难以满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求。 3 “两山”转化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权益引导机制不尽完善。绿水青山的保护及其生态价值 和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建立保护环境有回报、损害环境损失 更大的经济利益引导机制。目前,全县在环境经济政策包括 生态补偿、财税优惠、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信贷、环 境责任保险等方面多数尚处于探索或试点阶段,政策实施的 结构安排、功能分工、后评估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完备 的利益引导机制体制。 体制机制性制约有待突破。“两山”转化处于起步阶段, 22 对应的体制机制尚未构建,特别是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建 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仍有以下不足:由于地形地貌和权属分散 等因素,土地和空间统筹管理难度大;由于品牌认证和宣传 推广的不足,生态附加值和市场受众尚未得到有效挖掘。由 于市场属性差,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仍未健全。生态产品政策 体系多处于研究阶段,生态产品市场化、生态补偿及生态产 品价值利益共享等所需的各项制度政策尚未出台,包括生态 环境保护、产权管理、绿色标准、质量认证、土地和税收优 惠、财政补贴、联结农户、品牌构建和维护、运行管理,以 及绿色金融等方面。和林虽然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 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短板和不足,难以为“两山” 可持续转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 先行先试的“两山”转化和林案例 1 添绿增金类 案例 1 生态修复型: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 (1)案例背景 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位于和林格尔县南 35 千米处 209 国道旁,距呼和浩特市 75 千米。地处浑河与古力半几 河之间,属典型的丘陵沙区。1980 年以前,该区域是和林 格尔县境内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有约 200 万吨 23 泥沙经浑河输入黄河,沙丘借助风力每年以 3-5 米的速度向 东西扩展,每年冬春,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周围一万多亩 农田被流沙吞没,村民被迫搬迁他处,形成了沙进人退的恶 性循环。 1982 年以来,以云福祥同志为代表的几代白二爷沙坝 人将昔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 12 万亩“魔鬼大三角”白二 爷沙坝改造成如今的北疆林海屏障,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 间奇迹,成为全国闻名的防沙治沙典范,也铸就了“牢记使 命、实干担当、科学求实、绿色筑梦、久久为功”的白二爷 沙坝精神。白二爷沙坝从“黄”到“绿”的变装之路——“治荒 山”“守绿山”“用金山”,坚持护一方绿水青山,做好沙化土 地治理,探索出了“黄沙”变“金沙”的不同路子。 24 白二爷沙坝治理前后对比 (2)主要做法 一是探索实施“三结合、分区分类”治理修复模式。采取 在网眼中心地带种植紫穗槐、沙拐柳、沙打旺等,在草的 外围种柠条、沙柳等固沙灌木,在灌木背后又采取截干坐 水深栽杨柳树的造林模式,苗木成活率达到了 90%,成功 探索出“造、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 施结合,截干深埋、前挡后拉、四面包围、分片控制”的综 合治理技术措施,为科学有效开展防沙治沙提供了弥足珍 贵的技术依据,为中国乃至世界树立了治沙典范。如今,区 内林荫蔽日、湖水涟涟,度假村内旅游设施齐备,成为一处 旅游避暑的绝佳之地。 25 治理后的白二爷沙坝 二是造林是基础,管护更关键。白二爷沙坝治沙队在传 承白二爷沙坝精神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思路,由过 去的治沙造林为重点,逐步向营林管护转变,特别是天保工 程上马后,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 等营林抚育工作。三分建,七分管。2020 年,和林格尔县 出台“史上最严”防火措施。设立全年戒严区和严管期,南天 门林场、浑河林场、白二爷沙坝等林区、生态功能区及通道 绿化区全年禁止携带火源火种进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白二爷沙坝人精心呵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使该区 域的治理成果得到了更好巩固和发展。 三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经过几十年的 治理,使 8.5 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 3.5 万亩水土流失 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面积达到 12 万亩,其中乔木 4.3 万亩,灌木 5.3 万亩,人工和封育草场 2.3 万亩,植被 26 盖度提高到 75%以上,昔日茫茫沙海,变成一望无际的绿 洲;过去无人烟的沙区,现有 40 多户当年的治沙队员再次 安家落户,并开发出水浇地 1 万亩,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加工业开展产业布局,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的现代生态 产业体系。 (3)取得成效 8.5 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 3.5 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 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面积达 12 万亩,昔日茫茫沙海,变 成了一望无垠的绿洲,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加工业 等,打造以养殖业为主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产生了很好的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白二爷沙坝艰苦卓绝的治沙历史实 现了保护家园的筑绿梦想,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 和林人的绿色发展之路。 和林格尔县大力弘扬白二爷沙坝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国 土绿化,全县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 5 万亩以上,造林 规模、质量均居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前列。目前,全县造林 绿化总面积达到 220 万亩,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增长了 160 多万亩。 “生态美”带动着“百姓富”。全县育苗面积达到 3 万 亩,培育各类大小苗木 5000 多万株,全县每年苗木收入达到 2000 万元以上;随着生态的改善,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 27 效益更为突出——大南山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南天门林场、 白二爷沙坝等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80 多万人次,直接及间 接收入年创收达 5000 多万元。当地农民人均来自林草产业收 入逐年提高。 案例 2 生态修复型:蒙草、蒙树助力生态修复 (1)案例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解决生态问题,要用自然的方 法,读懂自然规律和数字语言,用一方种源服务一方生态。 和林格尔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文件,全面加强金融支持, 以更加健全政策体系,助力蒙牛蒙草等一批以生态修复为主 业的企业成为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标杆”。 蒙草生态集乡土草种采、存、驯、育、用为一体,建成 国内具有特色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及加工基地,“植物科 研+技术输出+种业基地+草种生产加工+草种销售”为一 体的应用型产业链。建成具备国际水平的特色乡土植物种质 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打造种质资源“育繁推”一体化应 用体系,涵盖生态修复、饲草、中草药等,蒙草依托“特色 种业体系”及“小草数字技术”精准修复生态,打造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28 蒙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秉承“以树为本”的经营理 念,以林业生态、生态修复、城镇绿化为主要经营方向,深 耕于国家储备林建设、碳汇林建设、生态修复领域,同时蒙 树将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国家战略大方向与企业 自身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开展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林业建设与产业化发展及生态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将 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29 (2)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包括沙化草原治 理,流动、半流动沙地治理,盐渍化草原治理,沙漠边缘治 理修复技术;轻度退化草原修复、中度退化草原修复、重度 退化草原修复、弃耕地修复技术;蒙草生态包、蒙草植生毯、 蒙草植生袋、生物网格、喷播、土壤改良技术;盐碱地修复 治理、盐碱地改良重金属污染修复、有机污染修复、农药农 残等污染场地修复、因盐渍化引起的次生盐渍化、土地贫瘠、 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修复技术;林木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 术,建立了“选、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模式,利用“良 种+良法”的思路培育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优异树种 应用于生态建设。 30 二是开发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化管理。提供生态资源 数字化监管与农牧种养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建立国土生态指 数,用数字化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做动态监管。检化验或跟 踪监测特定坐标点“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 态数据、量化成规律。智慧平台一网监管,数字化方案自动 生成。包括林草及矿山大数据、自然保护地数字系统、河湖 湿地类数字平台、防火及防病虫害数字监管、城市智慧园林 及智慧公园管理平台、碳中和指数等。数字化管理农业及草 牧业。针对地域特色农产品从土壤检测、品种种植推荐、全 物候期监管、测产防灾等进行智能化管理,种植科学化、源 头可追溯。在草原及草畜平衡数字化中,草产量预估、草原 返青、草原区土地征占用类型变化、草原沙化、盐渍化的分 布及等级评定、打草场识别、草原火灾鼠害监测等方面的数 据模型均属国内领先。包括:智慧农业农品、数字草牧业、 智慧牧场平台、草原生态大数据等,实现大生态、大生产、 大民生的数字化。创意设计生命共同体空间,打造专属的生 态博物馆。例如种质资源库、植物博物馆、生命共同体空间、 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3)取得成效 蒙草集团依托“特色种业体系”及“小草数字技术”精 准修复生态,和林是蒙草集团的战略发展重地,近年来蒙草 31 在生态领域,种源基地建立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经验,坚 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特色种业,精准修 复生态。近年来蒙草在和林承接和林格尔足球小镇项目、 2022 年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生态 建设项目,共计约 5500 亩。2020 年 6 月,和林格尔足球 小镇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特色小镇。蒙草在盛乐园区 投资建设草博园占地约 2800 亩,免费面向社会开放,同时 在“草博馆”搭建特色生态科普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开展生 态研学活动。年均接待人数超过 20 万人次。 蒙树生态科技园以蒙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 治理成果为依托,因树而生,为树蓬勃,位于内蒙古和林格 尔盛乐经济园区,是内蒙古首家以树木科技生态为主题开发 建设的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树木叠翠,花海烂漫, 32 拥有自然课堂、森林氧吧、林间农家、森林动物园、种质资 源圃等 17 个景点,形成集森林旅游、生态研学、自然体验 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科技旅游区,游客可在景区中了解林业 知识,体验一粒树的种子从播种生长到浸染大地的奇幻生命 旅程,感知自然的无声力量,回归质朴。蒙树生态科技园开 展自然教育,以高质量的生态知识课堂、户外亲身体验、听 觉触觉感知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回归自然,用诚挚的心与大 自然交流,唤醒爱护自然的意识。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自然体 验,2019 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被授予“自然教育学校 (基地)”的景区。 蒙树项目共涉及当地 4 个乡镇、13 个行政村,受益农 户 2690 户,受益人口达一万余人,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 而且提高了周边农民的收入水平,平均增加了 34.9%。 2021 年种苗培育收入 3337 万元,市政工程、生态修复收 入 66381 万元,合计 69718 万元。蒙树通过实施内蒙古 盛乐植被恢复实验点沟道治理工程,使已退化、受损或受破 坏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得到改善与修复,促进和林地区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该项目获得 CCB 气候社 区和生物多样性金牌认证项目、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获得“中欧绿色奖”。 33 依托蒙草蒙树等企业生态修复模式,建立内蒙古盛乐国 际生态示范区。在内蒙古将约 4 万亩退化的山区转化为碳汇 林,在 30 年内可固定二氧化碳 22 万吨。在推进生态修复 过程中,企业不仅开展生态建设恢复植被,同时与国内外生 态资源合作,引入生态养殖、合理放牧、旱作农业等可持续 发展的农牧产业,通过经济杠杆引导社区居民自觉保护生态 建设成果,形成“建设-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案例 3 生态旅游型:塞外“桃花源”,“资金变股金” (1)案例背景 塞外桃园生态旅游区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胶泥湾 行政村。胶泥湾行政村下辖 4 个自然村,总面积 24.5 平方 34 千米,总户数 235 户,总人口 650 人,总体属于老少边远 山区,以前没有产业支撑,人们的生活比较贫穷。2017 年, 新店子镇引进了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和大连桓仁天 顺大果榛子示范农场,合作修复改造荒山、荒地,共同打造 2.3 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改造项目。 基地建设六年来,坚持以“立生态理念,建果蔬基地, 兴畜牧渔业,创美丽乡村”为突破口,采取自筹、融资等集 资方式,投入 5000 多万元,先后完成打深井 3 眼;建鸡舍 20210 平方米,羊舍 5580 平方米,鱼塘 7776 平方米, 有机蔬菜大棚 19467 平方米,有机水果大棚 29934 平方米, 休闲及培训中心住房 4766 平方米,种树育苗 263 亩,新建 道路 9200 延长米(含柏油路 1.5 千米,水泥路 2 千米), 建设基本农田 360 亩。 “塞外桃园”未来规划用 5-10 年时间,依托已建成的 “塞外桃园”核心区域,结合周边山地、缓坡地的地形地貌, 35 对荒山荒坡进行生态修复和经济林建设,主要品种包括榛子 树、松树、红松、大金杏、黑澳李子、野生蓝莓、山楂树、 文冠果、梨树、花葵、桃树、黑枸杞,计划种植经济林 14 个品种 220 万株。 (2)主要做法 一是一、二、三产相融合发展。集合了以绿色无污染的 肉禽养殖、果蔬种植生产等为代表的现代农、林、牧业项目 的第一产业,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产业业态:围绕 园区第一产业特色产品,延伸出“水果、肉食、蔬菜、花卉” 等各类特色有机饮食产品及特色旅游商品;园区优良的自然 条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旅游业的开展 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 36 塞外桃园生态旅游区 二是从四化(产业化、多元化、高端化、数字化)入手, 努力实现化茧成蝶。产业化:以塞外桃园现有农业种植、养 殖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十大特色”产品,并进行标准化、 规模化管理,对现有产业提质升级。多元化:深入挖掘“休 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康养”等多方面的功能价值。高端 化:申请 18 个品种、400 亩的有机标志产品和一村一品农 产品。数字化:建成区域设施农业的智慧化样板,打造智慧 农业示范工程。 37 三是积极探索旅游精准扶贫。园区以所在地胶泥湾的新 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采用“公司+基地+ 农户”的模式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切入点,改造传统农业, 积极推进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旅游项目,提升农民收益。 四是开发“资金变股金”的就业新模式。“农民变股东” 是胶泥湾行政村积极探索“土地参股,分享红利,拉动就业, 实现脱贫”的资产收益新路径,让胶泥湾村由传统种植业向 乡村旅游业转变。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扮靓了乡村、 保障了生产,让村民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3)取得成效 “塞外桃园”2018 年 6 月被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评为呼 和浩特市农业科技园区、呼和浩特市科技示范基地;2020 年 12 月 3 日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国家 3A 级 旅游景区;2021 年 7 月 19 日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 38 厅、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内蒙古乡村旅游重 点村;2021 年 8 月 25 日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 改革委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 年 5 月 26 日取得 了北京中合金诺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400 亩 18 个品种的有 机产品认证。 塞外桃园“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分三期建设,此项目 的建成将成为塞外桃园“乡村振兴综合体”(休闲农业+乡 村旅游+田园康养)的示范基地,将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改 善生态、造福人民以及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土地进行流转,流转后的土地由企 业负责统一运营。通过扶贫资金“资金变股金”形式,大家合 作建设果蔬大棚,大棚产权归各村集体所有,按照每年不低 于 7.2%的比例给各村分红,近 3 年共实现分红 135 万元。 通过生态经济林项目建设,胶泥湾村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 绿化了美丽乡村,更带动了乡村振兴,截至 2021 年,“塞 外桃园” 提供就业岗位 100 多个,人均收入 30000 元左右。 2 守绿换金类 案例 1 生态农业型:以“杏”为媒助力乡村振兴 (1)案例背景 台格斗村位于经济开发区东 5 千米处,占地面积 30 平 39 方千米,辖台格斗、胶泥沟、九犋牛沟 3 个自然村。有耕地 6450 亩,户藉人口 354 户、878 人。该村有 200 多年前 的古杏树 2000 余棵。该村地处丘陵山区,农田多为坡粱旱 地,多年前的台格斗村,道路坑坑洼洼,泥泞难行,土窑洞 破烂不堪,村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1999 年以来,按上 级安排大搞生态建设,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很好地保 护了生态环境。通过“十个全覆盖”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 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建设有观音庙广场、特 色民居、山间游步道、观景平台、自驾车营地、拓展训练基 地等旅游配套设施,培育以休闲度假、采摘观光为主的生态 旅游业。 (2)主要做法 一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台格斗村在发 展农业的基础上,围绕杏树这一自然资源,举办杏花节和采 摘节发展生态旅游业,兴办农家乐旅游接待点,成为远近闻 名的“杏花村”。除此之外与和盛生态育林公司合作,进行荒 山育林工程;与神舟光伏发电项目相结合,共同打造光伏观 光;与宇航人公司合作,打造沙棘造林工程,新建 500 亩沙 棘种植基地。台格斗村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杏花节、三届采摘 节,全村共开办“农家乐”9 家,民宿 4 家,形成了同时能够 接待 1000 多名游客食宿能力的格局。 40 二是规划先行,改变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党的十八 大以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 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团结引领全村各族群众,从村 民所急入手,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安装了自来水, 改造了村民土坯危房,硬化了通村公路与小街小巷,长期困 扰村民的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彻底解决;建成了村广场、 卫生室、文化室,普及了电视、网络,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与村委会办公服务场所。 三是深入挖掘,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建设。推进村 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设民居民俗博物馆,提升了 小广场档次与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建成几处文化大院。 丰富了农村文化业态,利用庄家秸秆,编织打造几处田园装 置园,增加了文化旅游趣味性;深入挖掘剪纸、刺绣、面塑 手艺;利用乡村院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贤文化为 41 重点,精心打造了乡村墙绘,增加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 利用红色根据地,建设一处综合性红色文化体验场所,讲好 乡村革命故事。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在村前村后有大量 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 200 年以上的古杏树 2000 余棵,是远 近闻名的杏花村,依托乡村杏园风光、特色农产品等资源,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 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 观光园。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发展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农 耕体验等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旅游+”、“生态+”等模式, 推进农、林、水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自办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窑洞民宿、特色水系 等乡村旅游企业,创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精品线路。大力改 善乡村旅游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游客服务中心。 五是加强建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大游园、庭院单 位绿化,实施绿化提升工程。着力推进“万千百”工程,即沿 乡村主干道以及周边村种植万亩杏树;筹建千亩李子树;发 展以牡丹花卉为主的百亩以上花的基地与几处特色养殖基 地,形成花的景观,绘制“万亩杏花,千亩李子,百亩花卉 基地的美丽画卷。实施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旅 游,重点发展以高效、生态、循环、科技为主题的亲子体验、 42 特色民宿、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康养度假等产 业体系。全村新增绿化面积 3 万亩,提升改造 1 万亩,新建 街头杏花游园 2 处,绿道 10 千米。结合美丽乡村绿化,打 造春花、夏荫、秋果、冬绿的生态景观带。 六是创新体制,努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发展乡村 旅游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实行政策、农民、社会多 元化的投资渠道,切实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难, 广开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投入乡村旅 游开发。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招商引资,引进内蒙古绿水青山 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 1.3 亿元,建设盛乐汤泉药浴窑 洞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引进内蒙古聚农良品农牧业有限公司, 聚农公司是国家级扶贫产品认定单位,也是台格斗的对口帮 扶企业,投资 500 多万元,建设的 1600 多平方米的台格斗 乡创中心是乡村产业的融合中心,也是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 43 人士实践基地。让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充分发挥高 端项目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档次。 (3)取得成效 近年来,台格斗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农家生态观光游”品 牌,有力地推动了全村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先后荣获国家 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 “五十佳”美丽乡村典型。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村党支部引领各族群众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售卖自家绿色有 机农副产品,如鸡蛋、胡麻油、杏干、小杂粮等,直接经营 农家乐,参与农家乐服务接待工作等,提高收入。返乡创业 青年齐天富开办齐家大院,仅旅游一项年收入达到 15 多万 元。 与聚农良品农牧业有限公司采取订单销售模式,将村民 生产的牛肉、羊肉、猪肉、鸡蛋、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通 过线上线下、网红直播等形式,帮助村民向游客和网民销售。 这一项目受益各族群众达 200 多人,年均代销农产品 20 万元 以上。 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 神面貌好了。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 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民向上向 44 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 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实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 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 家庭评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 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村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明显提升,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000 元;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美丽宜居宜游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成为城乡统筹的新样板,成为呼和浩特乡村旅游示范村;以 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农村工 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案例 2 生态农业型:打造“田园综合体” (1)案例背景 原来的土胚房,变身新楼房;现如今,小甲赖村 187 户 16200 平方米的住宅小区,采取以旧换新的办法,村民 不出任何费用就可以搬迁新居。在小甲赖新村,水、电、气、 暖、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应俱全,接纳有劳动能力的农 民进入企业,成为领取薪酬的产业工人。 45 (2)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以“基在农业、利在农 民、惠在农村”为宗旨,内蒙古正缘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把 小甲赖村的土地统一规划,对其 4 个自然村包括耕地、荒地、 林地在内的 35862 亩土地进行流转,对荒地、林地采取一 次性支付承包费,除土地流转费外每人每年再补贴 3000 元, 确保农民离土不离乡,离地不失利。在企业的带动和支部的 引领下,小甲赖村努力发展产业,提高了全体村民的生活条 件和经济实力。 小甲赖村蔬果基地 46 二是将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抓手。集 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综合发展模式,顺应 了当下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农村 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和林格尔县乡村现代化和乡村经济全 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模式。 (3)取得成效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 重点培育田园综合体,筛选引进实力比较强的企业,通过不 断完善,使田园综合体能够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 向更高层次迈进。如今,曾经贫穷落后、人均年收入只有 5000 元的偏僻山村小甲赖村,已经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的幸 福新农村,人均年收入超过 5 万元。 3 点绿成金类 案例 1 “生态+”复合产业型:白色乳业打造“绿色 GDP” (1)案例背景 蒙牛乳业成立于 1999 年,是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乳 制品企业,目前位列全球乳业八强。为贯彻落实国家奶业振 兴发展战略,蒙牛集团开展中国乳业产业园项目。中国乳业 产业园以“北纬 42°”世界黄金奶源带上的中国乳都核心区— 47 —和林格尔为中心,向呼和浩特市延展,辐射整个内蒙古。 (2)主要做法 一是高规格建设生态牧场。专业化的牧场配以专业化的 挤奶模式,蒙牛创建了全球第一个四模式复合挤奶示范点, 48 它将“机器人式”“并列式”“转台式”“鱼骨式”等 4 种挤奶方 式集于一体,属世界首创。 二是实施“136”工程。即依托“一大战略”布局实现可 持续发展,通过“爱养牛”集采平台、奶牛研究院和“数字奶 源-智慧牧场”三大服务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包括推进 “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科学计价、前置量价、人才培养、 党建共建”共六项利益联结举措,全面推动中国奶业的振兴。 持续推动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农牧民利益联结,实 现奶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与振兴发展。 三是全面开展智能制造。在软件方面,蒙牛全面应用物 联网技术,以 SAP 与 LIMS 的拓展性应用及高效协同为依托, 结合自身质量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管理体系,为各环节提供智 能化、系统化的质量保障,一方面实现了物料转序的自动控 制,另一方面实现了生产过程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与此同 时,我们实现了所有液态的各类产品从端到端、全链条的信 息化追溯。通过乳制品智能制造项目建成智能质量管控平台、 智能能源管控平台、智能安全云平台、全自动灌装生产线、 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智能仓储物流、智能信息化平台,实现 了与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互联,实现了与 ERP、LIMS、WMS 系统管理系统的互通。建成后为蒙牛集团智能制造项目实现 生产效率提升 20%、运营成本下降 20%、产品不良品率下 降 20%、能源利用率提升 1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 30%。 49 四是做好绿色可回收包装。蒙牛通过与全球领先的无菌 包材制造商合作,如瑞典利乐、德国康美、纷美包装,已经 率先使用通过了 FSC 或 SFI 森林体系认证的无菌可回收包材, 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五是深化畜禽粪污处理。投资 4500 万元建设了全球最 大规模的畜禽类沼气发电厂。该项目可日处理鲜牛粪 500 吨;日生产沼气 12,000 立方米;年发电量 1 千万度,直接 接入国家电网;年减排温室气体约 25,000 吨 CO2 当量。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特别对此项目授予“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 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大型沼气发电技术推广示范工程”。 (3)取得成效 近年来蒙牛聚焦奶业优势探索出了一套“产业扶贫+营 养扶贫+定点扶贫”三位一体的特色精准扶贫模式。业内人 士及专家认为,蒙牛的这一模式具有示范性的社会扶贫实践, 或成精准扶贫中的模式样本。累计已有超万人受益,千余家 牧场从牛群结构、饲喂管理等 24 个维度得到提升,奶牛单 产平均提升 2 千克,公斤奶成本平均降低 0.2 元,累计帮扶 牧场提升效益 8 亿多元。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布的 2018 年企业精准扶贫案例名单中,蒙牛的《“产业 扶贫+营养扶贫+定点扶贫”助力精准扶贫》扶贫案例入选 国务院扶贫办“企业扶贫 50 佳案例”。截至 2021 年,蒙 50 牛提供就业岗位 6000 个,人均年收入 115023 元,绿化面 积 55 万平方米,常温奶、低温产品、奶粉、奶酪等主要产 品经济收入 599.3 亿元。 51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目标和问题 为导向,以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两山”转化经验为基础, 探索多元转化路径,创新“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建立科学、可行、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 值实现机制,将坚定不移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 量保护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路径,不断创新“两山”转化的制 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 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和林经验”,为 “两山”转化提供“和林模式”。 (二)基本原则 立足优势,创新发展。依托内蒙古高原地理优势,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充分结合好和林格尔县特色生态资源优势。 探索具有内蒙古高原地方特色的生态保护方式,依托独具和 林地方特色的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 现后发地区绿色转型崛起,提升发展整体效益。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先保护和林格尔县脆弱的生态 环境本底,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保护中发展,促进保护与特 色产业融合,增强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催生更多新产业、 52 新业态、新模式,以高质量发展建设目标为经济发展旗杆,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经 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创新机制,探索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体制机制模 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建设“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政策体制环境,实现 以体制创新倒逼、引领绿色发展的重大突破。 生态惠民,共建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两山”建设的根 本落脚点,让“两山”建设生态福利惠及民生,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两山”共建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 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建设目标 协同推进和林格尔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 保护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探索走出一条北方地区、生态 敏感区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和林格尔县 建成践行“两山”理念的标杆、探索“两山”实践的样板、创新 “两山”模式的典范。 到 2025 年,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率先成为全国“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 系统得到全面保护和修复,环境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系统服 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功能更加完善,为 5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有效支撑;“两山”转化路径更加多元、 成熟,基本构建市场主导、特色鲜明、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 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 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更加全面丰富,有效 保障和促进“两山”基地建设。 (四)建设指标 参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 规程(试行)》(简称“规程”),结合和林格尔县“两山”创 新基地建设实际及未来发展战略,探索创新北方生态敏感区 “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和实践模式,制定和林格尔县“两山” 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 20 项指标,详见表 4-1。 表 4-1 目标 任务 环境 质量 构筑 绿水 青山 生态 状况 推动 民生 序号 和林格尔县“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 指 标 现状值 (2021 年) 目标值 (2025 年) >90%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7.1%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 例 10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 例 - 稳定提高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100%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 100% 7 林草覆盖率(丘陵区) 74.3% 8 物种丰富度 -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9695.9 公顷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 稳定提高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 稳定提高 54 100% 100% >74.5% 稳定提高 目标 任务 “两山” 福祉 转化 生态 经济 生态 补偿 社会 效益 建立 长效 机制 制度 创新 资金 保障 序号 指 标 现状值 (2021 年) 目标值 (2025 年)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 值比重 约 45%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 重 约 75%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 重 约 25% 稳定提高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 重 约 2% 稳定提高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5个 获得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95%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逐步建立 建立实施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 GDP 比重 约 3% >3% 55 五、重点任务 (一)擦亮生态底色,推广白二爷治沙生态修复模式 1 筑牢“一带两屏三楔多廊”生态空间 以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东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南 天门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为主体,以浑河、宝贝河水系生 态廊道建设为脉络,串联散布的水源保护区、大型公共绿地 和湖泊湿地,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共同构筑“一带两屏三楔 多廊”生态空间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一带:即浑河生态保育带。建设和保护方向:推进河流 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流、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实施河流水系连通工程,稳步实施退田 还河、还湿,加强河流水库水量联合调度管理,恢复河流水 系的自然连通。 两屏:即东部生态屏障、南部生态屏障。建设及保护方 向: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辅以生 态旅游发展,禁止破坏生态平衡的建设活动,控制旅游资源 开发规模。 三楔:即西部生态绿楔、南山生态绿楔、北山生态绿楔。 围绕水源地、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 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共同构建维护和林格尔县生态安全的 大型绿色核心斑块。 56 多廊:结合现有水系和生态资源,梳理确定生态廊道, 构建贯穿全域的绿色生态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 尘、生物迁徙等功能。以浑河、茶坊河、宝贝河等河流水系 为主构建生态廊道,其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与城镇生态核心 区、农田生态安全防护区之间、各自然斑块之间的生态联系。 2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编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 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实施工业污染源深度治 理,抓好工业交通、燃煤扬尘、餐饮油烟等方面大气污染治 理。制定重点行业 VOCs 整治方案,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 强化重点企业日常监督,建立基础数据和过程管理动态档案, 提高废气收集效率。加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淘汰集中供热 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在不具备热电联产集中 供热条件的地区,可按等容量替代的原则,建设大容量燃煤 锅炉进行集中供热替代。推进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对责 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通过修复绿化、转型利用、自然恢复进 行综合治理,减少扬尘持续开展“减煤、治企、控车、抑尘、 禁烧、增绿”六大攻坚行动,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 气应对,强化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重污染天 气预报预警的准确度。 57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雨污分流管网 系统,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消除城镇黑臭水体。严格 落实河长制,推进浑河、宝贝河、什拉乌素河、古力半几河 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以水土保持、河道拦 沙、放淤调度为主的水沙调控防治体系,保障前夭子库区、 陈梨夭库区、海流屯库区等东部山区水源地生态系统稳定。 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千吨万人”农村 饮用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工作。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扩大 再生水使用范围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区 综合治理,有效压减超采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到 2025 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在 100%。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农用地、建设用 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平台,逐渐建立土 壤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加强重点区域 土壤环境管控。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 对重点工矿企业用地适时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评估,加强城乡 规划、供地等环节的土壤环境监管,对未达到土壤风险管控 目标的建设用地要经治理修复后方可开发利用;加强未利用 地环境管理,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未利用地。加强耕地土壤治 理,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固废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实 行危险废物全过程动态管理,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 58 处理试点工作。 3 深化“黄沙”变“金沙”生态修复模式 统筹推进山水林草沙系统综合治理。以中心城区附近的 石咀子库区、盛乐库区湿地以及各大河流沿岸湿地为主,综 合划定水环境整治重点区域。以南部白二爷沙坝沙丘区、东 部南天门林区、南北山、东西摩天岭等山地林草生态系统治 理为主体,加强天然林资源、自然保护地和国家一级公益林 区域生态保护,恢复和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打造一系列山 水林草沙系统综合治理项目,提高全县林草覆盖率。加强白 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东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 能区的保护和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 设水平。重点推进浑河上游、宝贝河上游、什拉乌素河上游 等流域生态恢复、特色经济林基地、绿美生态廊道建设,完 善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种管理网络体系。推进 县域中部地带沙漠化治理,严格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建 设防风防沙体系,持续推进荒山绿化行动,加大林草比重以 保持水土,通过人工造林加强水源涵养能力。 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定不移落实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巩固提升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成效。建设浑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种源示范工程,推动林草产 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推进国家水土保持、天然林保 59 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提档升级南天门林 场、浑河林场、白二爷沙坝等重点生态区,实施宝贝河、什 拉乌素河等重点河流岸线绿化,筑牢首府南部绿色生态屏障。 (二)坚持绿色发展,完善“生态+”复合产业模式 1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 构建和林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 和“生态产业化”两化互动,强力实施工业改造升级行动、循 环化改造行动。充分借助既有的乳产业基础,乳业开发区集 中精力建设以乳业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链,加快 产业集聚,同时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 理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内资源循环利用。坚持锻长板补短 板,加快构建具有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 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迈向中 高端。依托“中国乳都”核心区优势,规划建设蒙牛中国乳业 产业园,形成集奶源建设、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乳 制品全产业链,建设中国乳业发展示范基地。以生物医药产 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林草生态产业等新兴产 业为核心,打造和林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大 做强以蒙牛为龙头的牛产业链,以盛健为龙头的羊产业链, 以正大为龙头的猪产业链,以蒙草为龙头的草产业链,全面 60 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辅助,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 良好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四大产业链长制,厘清产业 图谱及产业链上中下游价值关系,对上下游进行整体、协同 培育,建立头部企业同链上企业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推动三产融合链条不断完善。以创 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工 业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全力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实现农村 产业有发展,产业发展有特色,农民致富有抓手,积极发展 “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红色基地等 特色村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村庄和宜游宜养 的乡村景区,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区特点、民族特色的“乡 村旅游示范村”。着力发展工业旅游园区、矿山旅游园区等 特色园区。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完善、富民效 果显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绿”与“利”双赢,打造 “两山”理论创新实践新典范。 2 提升生态农牧林草产品价值 保障农林产品生态附加值。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 手抓,保障农林产品的生态价值。加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 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做 到适地适种,制定全周期生产计划,进行精准、精细化管理, 61 确保生态附加价值不流失。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握各项生态保 护要求,严格限制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杜绝 种植、养殖等面源和点源污染。扶持建设一批高端示范有机 种养殖基地,研究示范标准化有机种植、养殖技术,将成熟 的模式推广到全县。加强农林产品准出、分类、采后、加工、 运输等管理,进一步推动有关产品的保值增值。基于和林格 尔县农牧林草生产空间的分布格局,因地制宜扶持生产基地, 发挥规模效应。 做大“盛乐味蕾”区域品牌。将“盛乐味蕾”品牌打造成和 林格尔县的地域品牌,县域所有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生态农林 产品全部纳入其品牌体系。推进“盛乐味蕾”品牌多元化、多 层次发展,鼓励有关农林企业创建旗下高端子品牌,建立品 牌与标准严格的对应关系,品牌越高端,生产标准更精细、 更严格。构建农林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绿色食品、有机 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注册生态原产地产品,积极推进 FSC、MSC 等国际国内有机产品认证工作,通过认证进一步 保障农林产品的生态附加值。 聚力打造和林特色农畜产品品牌。逐步建立农畜产品质 量追溯体系,覆盖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和基地,推行食 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到 2025 年,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 优质产品数量占比 30%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数 量每年增长 5%以上。立足自身特色产业,培育区域优势品 62 牌,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农畜产品,促进各行业协会等组织 注册应用地理标志商标。探索建立优质农畜产品品牌宣传推 广目录,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和自 治区著名商标。加大品牌建设,创建“敕勒川味道”、“盛乐 味蕾”等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扶持培育县域特色农畜产品区 域公共品牌。 3 延伸生态物质产品产业链 围绕牛羊猪草 4 条产业链,精准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绿色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强做优乳业、生猪全产业链,做 精做特优质杂粮、畜禽产品生产,做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打造和林格尔特色绿色食品品牌。稳定发展集中连片现代设 施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继续 抓好正缘、绿野、塞外桃园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和生产,以 多种措施加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棚的投产,提高蔬菜生产 能力,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健康养生、采摘和农旅 结合的现代化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加快精深加工 技术升级,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且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类型,重点包括保健品、 中成药等。统一设计并注册为“和林山货”商标,所有农产品 统一使用标识。 63 (三)培育文化品牌,大力弘扬白二爷沙坝精神 1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生态理念 弘扬和传承白二爷沙坝精神中的生态内涵。进一步加强 规划和扶持以白二爷沙坝精神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组织动员 作家、艺术家开展白二爷沙坝主题文艺创作生产。研究开设 特定的奖项,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表彰,将优秀文艺作品在 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予以宣传,引导全县群众开展弘扬白二 爷沙坝精神的文学、摄影、视频、美术等各类形式文艺创作。 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充分挖掘 和利用和林传统文化中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思想,继承 和弘扬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益于生态保护的优秀传统和思想 用以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鼓励相关专业学者、作家开展传 统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影 响的因素,举办相关的文化论坛和写作比赛,更好地宣传传 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同时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 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写进教材,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注 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按照“出精品、出人才”的 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可持续发展的 创作生产机制,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林地域风韵的精品力作。弘 扬奋发进取的“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不断夯实其 64 国家级生态文化品牌地位。 2 加快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打造一批“两山”实践基地。打造一批环境教育基地、 自然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生态文明教育示范 基地、“两山”理论实践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 全县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不断向前。在白二爷沙坝治沙精神主 题教育基地推进“两山”转化体验站点基础建设,谋划建立 “两山”理论培训基地,重点将其打造为全县生态文明教育培 训基地。紧抓呼和浩特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的重要机遇,依托和林格尔县的各类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推进和林格尔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等文化场馆建设。到 2025 年,依托白二爷沙坝治沙精神主 题教育基地、南山森林公园、和林格尔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打造 3-6 个“两山”实践基地。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进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 快建设包括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在内的功能完备的综 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 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大力完善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以“和林格尔发布”为品牌的 65 新型传播媒介。加大文艺人才培育力度,加强乌兰牧骑队伍 建设,支持乌兰牧骑走向全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未成 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推进公共文 化设施免费开放。 3 培育和林特色生态文化品牌 积极培育和林独特的生态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白二爷沙 坝治沙精神内涵,提高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治沙精神的知 名度,持续释放白二爷沙坝旅游品牌带动效应,打造有影响 力的白二爷沙坝文化旅游精品,推出红色教育游学精品路线, 不断丰富升华白二爷沙坝生态文化。以盛乐文化中独特的民 族文化为核心,积极策划以民族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 演艺剧目,谱写盛乐史诗般的历史文化故事,充分展示盛乐 古镇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黄河文化、西口文化和非物质文 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盛乐文化,提升和林格尔县生态文 化品牌形象。 全面树立和林生态文化旅游形象。以成功创建自治区级 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申报工作,构建旅游全面开放新格局,搭建和林格尔全域旅 游品牌形象。以北魏鲜卑文化为底蕴,以土城子遗址公园为 主体,以盛乐博物馆为中心,整合周边资源打造“盛乐古镇”, 66 围绕明长城本体打造“明长城-榆林城-东汉墓-土城子遗 址公园”历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发扬盛乐历史文化旅游。 以南山旅游景区、南天门森林公园、石咀子湖、前夭子水库、 浑河谷等一批重点景区为核心,开发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 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生态区,打造呼和浩特自然生态旅游新标 杆。围绕格斗村、小南沟、榆林城、五当沟等一批特色乡村, 打造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发展农家 体验、田园采摘、登山探险、水上游乐多种旅游项目,形成 一批特色鲜明、规模成型的旅游村镇,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休 闲游。依托蒙牛、蒙草等企业,将工业制造、生产流程、企 业文化等元素融入旅游,设计多条主题化、体验式的工业旅 游路线,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旅游。 (四)强化制度创新,健全“两山”基地建设制度体系 1 探索高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深化落实现有补偿政策。遵照相关政策要求,持续争取 国家层面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等生态补偿资金。积极争取 自治区各类奖励性补偿资金,包括排污总量、出境水质、森 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生态公益林、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 付等。 探索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合理界定县域资源开发边界和 总量,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受影响,将资源开发过程中 67 的生态环境投入和修复费用纳入资源开发成本。全面落实全 民所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 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执行依法建设占用自然生态空间和压覆 矿产的占用补偿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自 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制度。 开发多元化碳汇产品。基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平台,以及其他机制下的碳交易平台,发挥林业、草业资源 优势,依托相应方法学开发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碳汇产品,直 接入市交易,促进部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在此基础 上,加强宣传引导,基于碳中和机制,针对有社会责任的企 事业单位,开发专项碳汇产品。联结农牧民设计专项碳汇产 品。借鉴相关经验,建立碳普惠机制,构建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全面以碳受惠。 2 构建“两山”相互反哺机制 构建“两山”转化标准体系。在“两山”转化的各个阶段, 围绕基地环境、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市场准入等方面,相 应提出精准严格的管控要求,构建和林“两山”转化标准体系, 使优质生态产品在产前、产中、入市等各个环节都有可遵照 执行的标准规范。实行标准体系分级建设,建立标准与品牌 体系建设和产品认证严格的对应关系,品牌越高端,则生产 标准越严苛。加强标准的管理和推广,努力构建新的区域名 68 片。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信用体系,降低市场 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生态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社会组织等经济 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完善信 用评价与共享机制。积极开展林权、草权、土地经营权、排 污权、水权抵押贷款,创新抵押贷款模式。探索绿色 PPP, 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生态产业中。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发行, 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企业债、公司 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发挥政府融资担保基金引领作用,争取 设立和林格尔县专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特色保险服务,探索 开展生态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试点。 3 创新“两山”管理体制机制 构建高效顺畅管理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机构 整合,建立“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管理体制,构建权责 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执行的合力。明确 执行“两山”基地建设的主管部门,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 力量,对“两山”转化有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能是: “两山”转化有关制度政策和标准规范管理;“两山”基地建设 项目审批、监管和考核;全域“两山”转化实时监测、动态管 理和信息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和规划、计划等 69 “两山”转化有关工作。 优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与使 用权分离,构建分类科学的产权体系。加快自然资源资产确 权登记,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所有 权、使用权的边界。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开展经营权入股、抵押。探索宅基地所有权、 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土地流 转、土地入股、生产性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经营, 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 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自然资源资产、公开公 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 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强化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责任。完善 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标准体系和产业准入政策,完善使用 权转让、出租、抵押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建设,明确受让人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的要求,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顺畅、 交易安全、利用高效。与“两山”基地建设深入融合,开展自 然资源资产产权激励试点,对于投入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探 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构,适当给予产权激励。 强化地方政府引导作用。设立“两山”基地建设政府引导 基金,定向扶持“两山”转化相关项目,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 办法,加强资金后续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切实发 70 挥政策性基金的带动作用。注册成立“两山”转化国有资本投 资运营公司,加大国有资本对生态产品开发的导向作用,推 动营造良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探 索由县政府组织对县域生态产品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搭建 统一的宣传营销平台,加强生态产品走出去,把游客引进来, 增强生态留客吸引力,设计带得走的生态产品。 建立完善监管考核机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出台管理 办法,制定详细的“两山”基地现场监管、过程监管和市场监 管细则,确保日常监管常态化。压实各部门监管职责,强化 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企业监管,严格企业准 入,对违规企业及时进行整改和清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 度,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定期向公众公布《“两山”基地建设 年度公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制定“两山”基地建设目标 指标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同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 核中,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年度考核和选拔任 用的重要依据。 71 六、重点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全力保障和林格尔县“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充分结合实际状 况和县域特色,以坚定实施“绿水青山”保护工程、“金山银 山”转化工程、“两山”文化品牌培育工程、“两山”转化制度 创新工程等四方面为重点,设置和林格尔县“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共 19 项,总投资金额 44.173 亿元。详见附表。 72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本方案的实施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成立和林格尔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县 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强化组织领导,县有关部门和 乡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主管部门,负责日常 工作。县级各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 积极支持配合。抓紧制定“两山”基地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 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快落实。强化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重要问题亲自研究,重要任务亲自部署,重要工作亲自指导, 重要环节亲自协调,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大力推 行“一线工作法”,充分发挥地方基层和群众的主体作用。 (二)紧抓重点工作 “两山”转化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建立科学的工作 推进机制,突出重点、滚动实施,有效推动实施方案落地。 根据“两山”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列出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 抓紧制定出台与“两山”转化相关的规章政策、标准规范等。 抓实关键环节、抓牢关键问题,确保高效快速推进重点工作。 同时,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根据新情况新问 题及时研究提出建议,确保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走形、不变 样,符合和林实际。 73 (三)强化定期评估 定期开展“两山”基地建设情况自评估。依据国家相关 文件要求,定期开展“两山”转化成效评估工作,衡量“两 山”指数建设水平。根据“两山”指数动态变化,优化调整 建设方向和任务。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开展“两山”基地建 设评估考核,建立年度评估成效考核制度,将“两山”基地 建设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逐渐健全奖惩机制。 (四)强化宣传引导 广泛开展宣传引导,营造引导公众关注,鼓励社会资本 参与“两山”基地建设的浓厚氛围。深入讲解和宣传“两山”理 念,制作“两山”转化典型案例集;依托“盛乐味蕾”品牌形象 标识,编辑品牌宣传语,制作宣传片,在受众数量较多、宣 传面较广的媒介发布播放;在政府网站,增设“两山”基地建 设页面专栏,发布相关信息,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方式进行推广;定期召开与“两山”转化相关的论坛、讲座等, 邀请社会团体、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前来授课讲学,邀请影 响力大、宣传面广的主要媒体到和林采访报道,扩大“两山” 转化“和林模式”的知名度,提高其影响力。 (五)社会广泛参与 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参与,让广大群众成为“两山” 转化的主角和受益者。通过鼓励支持、加强引导、规范服务、 74 促进发展的方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为工商企业界、劳 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的参与提供通道,积极构建社会 力量参与“两山”基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公众参与平台, 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和规范平台运行规则,有效推 动公众参与平台成为建言献策、集思广益、落实工作的重要 平台。 75 附表 表 和林格尔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单位:亿元) 体系 序号 1. 项目名称 和林格 尔县石咀 子水 对水库进行清淤,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治理与修复,农田进行高 库生态治理工程 和林格 尔县胶泥 湾万 2. 青山” 3. 保护 工程 亩生态 林改造修 复及 旅游工程 “绿水 4. 标准建设等。 对胶泥湾行政村的沙化、盐碱化荒地 2.38 万亩进行修复,科学 治理,营造各种经济林 220 万株及基础设施建设。 和林格 尔县坡耕 地水 1500 公顷旱作水平梯田、100 座小型治沟工程、120 座小型蓄 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和林格 尔县退化 林修 复项目 和林格 尔县黄河 流域 5. 建设内容 宝贝河 段生态综 合治 理项目 水工程和 30 千米田间道路。 退化林修复 1 万亩。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 责任部门 2022-2025 2.37 县水务局 塞外桃园生 2022-2025 2.90 公司 2022-2025 0.45 县水务局 2022-2023 0.06 县林草局 黄河流域宝贝河段 2000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高效节水智能 化灌溉系统;石咀子水库治理 6000 亩,清淤 628 万立方米,湿 地修复 3000 亩,防风林、经济林、花卉 3000 亩,监测平台 2 个,湿地科普、农作物科普等。 76 态发展有限 县百亭旅游 2022-2024 4.00 产业开发有 限责任公司 体系 序号 6. 7.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和林格尔县 2022 年度 新建芦草沟和白其口 1 号两座淤地坝工程。新建坝体、放水工程 新建淤地坝工程 和溢洪道。 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在圪报村内建设小型田园综合体。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 责任部门 2022 0.083 县水务局 2022-2025 0.05 巧什营镇 年交易肉牛 18 万头(只)、年交易牧草 10 万吨、仓储牧草 6 万吨、年加工牧草 1 万吨以下。建设内容:项目占地 660 亩,建 设草牧业数字交易中心 8900 平方米,集草牧线上交易、结算、 8. 和林格 尔县国家 级草 牧业园区项目 “金山 大数据、收储分级等;建设活畜寄养中心,包括标准化牛舍 19040 内蒙古草都 平米,牛挡风墙 9520 米、牛栏杆 16184 米、装卸台 660 平方 2021-2023 2.00 米;建设牧草收储交易中心,包括牧草加工车间。2400 平方米、 草牧业股份 有限公司 TMR 车间 3600 平方米、储草库 8000 平方米,青储窖 6320 银山” 平方米;购置全混日粮生产加工设备 1 套;厂区道路、绿化等配 转化 套附属设施建设。 工程 9. 都市现 代农业观 光园 围绕绿野、塞外桃园、正缘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南果北种、航天 建设工程 椒育种等试验示范项目,配套休闲旅游、观光设施。 绿野、塞外 2022-2025 2.00 现代公司 内蒙古 博锐新型 环保 10. 桃园、正缘 内蒙古博锐 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50 建设年处理 50 万吨粉煤灰, 年产 80 万立方米环保型加气块砖厂, 万吨粉 煤灰综合 利用 总建筑面积 50574 平方米。 年产 80 万立方混凝土 2022-2023 1.00 新型环保建 筑材料有限 公司 77 体系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 责任部门 2022-2025 1.956 县林草局 2022-2025 2.592 县林草局 2022-2025 1.70 县文旅体局 2022-2023 1.30 加气块砖厂项目 1.生态廊道 4563 亩,包括:河道生态保护 4513 亩,边坡水土 保持 50 亩,并配套项目建设所需的动态监管保障体系等。 11. 和林格 尔县浑河 流域 2.高标准农田建设 1872 亩,并配套项目建设所需的动态监管保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障体系等。 3.浑河流域种业科研中心 20000 平方米,并配套项目建设所需 的水暖电等基础设施。 两 1.示范区 5084 亩, 包括: 优良乡土牧草 2153 亩, 道地药材 1009 山”文 亩,高标准农田(智慧管护)建设 1922 亩,并配套项目建设所 “ 化 品 牌 培 育 工 和林格 尔县浑河 流域 12. 生态保 护及种源 示范 工程 程 需的管养护设备设施等。 2.种源基地 13779 亩,包括:林种种源 10393 亩,优良乡土牧 草 3386 亩,并配套项目建设所需的育繁推设备设施等。 3.生态修复 2090 亩,包括:草地修复 1004 亩,边坡修复治理 304 亩,湿地保护修复 782 亩,并配套项目建设所需的动态监管 保障体系等。 13. 14. 和林格 尔县公共 文化 文化馆 2700 平方米,图书馆 4500 平方米,乌兰牧骑 3000 平 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方米,综合体育馆(包含游泳馆)10000 平方米。 科教军 旅乡村振 兴示 一期建设用地 58 亩,新建覆土式窑洞 10000 平方米。包括窑洞 范基地 创新联合 体项 文旅区,汤泉药浴区、民宿体验区、中央厨房区等实施。 78 内蒙古绿水 青山旅游发 体系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 目 15. 展有限公司 生态补 偿制度建 立项 推进建立健全或积极落实上级部门生态补偿制度,增加生态补偿 目 类收入。 县政府办、 2022-2025 0.001 “ 两 蒙牛乳 业大数据 智能 应用服务项目 县生态环境 分局 蒙牛乳业通过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搭建一套用于生产商、经销 16. 责任部门 内蒙古蒙牛 商与终端门店的大数据智能应用服务管理平台,帮助市场与运营 人员具备数据洞察、分析与整合能力,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成 2021-2022 0.30 本、效率与体验的全面升级,做到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贯 山”体 通。 制 机 1.应用支撑系统:包含基础资源平台、融合集成平台、地理信息 制 创 平台及物联网平台各 1 套。 新 工 2.应用系统:包含智慧运营中心 IOC 及移动端应用系统各 1 套。 乳业(集团) 股份有限公 司 盛乐经济园区(和林格 3.购置数据库软件 3 套、虚拟化软件 1 套、超融合管理软件 1 套、 程 17. 尔乳业开发区)工业信 容器编排系统 1 套、视频转码 1 套。 2021-2022 0.208 县工信局 蒙牛高 科乳业人 工智 利用现有厂房,分别在生乳检测室、过程检测室、保温样检测室、 2021-2022 0.203 内蒙古蒙牛 息化服务平台 4.硬件设备购置:配套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访客 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能源监测配套设备、环境监测配套设 备、安防监控系统配套及智能测温人员通道设备等,并租用相关 链路资源。 18. 79 体系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 责任部门 能大数 据和应用 建设 微生物检测室、药品库房配置人工智能自动化检测设备及装配机 乳业(集团) 项目 器人集成系统(包括全自主编程等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 股份有限公 执行器等),从生乳进厂到成品检测及药品管理实现人工智能化 司 处理。 蒙牛中 国乳业产 业园 低温(日产能 500 吨)、奶酪(年产能 3 万吨)、鲜奶(日产能 19. (工业版块)5G 数字 500 吨)3 个生产业态车间,同时将同步启动共享行政办公楼、 2021-2023 工厂大低温版块项目 内蒙古蒙牛 21.00 共享实验室、共享动力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 有限公司 44.173 合计(亿元) 80 达能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