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

simple love[简单爱]25 页 1.224 MB下载文档
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
当前文档共2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1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8130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pdf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 081301)人才培养方案 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 1993 年设置专科,2001 年设置本科,至今已有 13 届本 科毕业生。本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建有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卓越计划建设 项目、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培育项目、“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 育联合培养基地和省级精品课程群。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校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校教学名师及教 学骨干等高水平教师。承担省级教研课题 4 项,主编部委级规划教材 12 部,发表教学研究论 文 20 余篇,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7 项,省部级科研项 目 30 余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1 项,德州市科技进步奖 10 余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 本专业密切结合化工行业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卓越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理 念为指导,以山东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支撑,采用“三双制、四结合、五模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养高,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基础 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高 地科学与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在化工、炼油、能源、轻工、医药 和环保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确 保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近三年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4 项,发 表论文 11 篇,专利 4 项,获奖 21 项。近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99%以上,考研率 30%左右, 毕业生以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而 受到省内外用人单位的好评。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11 年被列入《德州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重 点打造的 6 个优势与特色专业群,2015 年被教育厅列为鼓励性发展专业(A 类),专业在省 内高校中排名第 6 位。 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知识和化学工 程与工艺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较高地科学与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化学工程综合素质,了解学科前沿 和发展趋势,可到化学化工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在中小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 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通用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法纪素质: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和纪律法规。 3.身心健康素质: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良 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5.信息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评价、交流、传递和应用的能力。 6.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7.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专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和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化学 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对现代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和过程优化、对现有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以及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科的公共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 2.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典型化工过程与单元设备的设计及模拟优化的基本方法。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 2 计的基本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7.了解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理论前沿,了解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 发展动态。 8.了解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具有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责任关怀理念,遵循责任关怀的主要原则,了解化工 生产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紧急处理预案等,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10.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矩阵,是将专业培养要求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 实到开设课程等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确描述培养要求, 借鉴 Bloom 将认知分成 6 个(依次递增)层次的来描述。表 1 为培养程度要求,表 2、表3、表4分别 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3 表1 程度 6 5 4 3 2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程度要求 中英文名称 含义 中英文关键词 教学环节要求 评判 Evaluation 评判指那种能抓住要领,善 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 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 日常思维能力 Appraise(评价) Interpret(演绎) Criticize(批判) Justify(辩护) Support(支持) 有反复的训练和 测试要求,比如: 三级项目(设计 中的反复性思索 与改进)。 综合 Synthesis 综合指具备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 和交流能力。 Design(设计) Develop(发展) Create(创造) Compose(整理) Organize(组织) 有重要的训练和 测试要求,比如: 三级项目(设计 中的综合分析)。 分析 Analysis 分析指具备把一件事情、一 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 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 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 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 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 Analyze(分析) Break down(划分) Identify(辨别) Present(面向) Formulate(构思) Subdivide(细分) 有主要的训练和 测试要求,比如 三级项目(设计 中的事务本质分 析与提高)。 应用 Application 应用指在思考的基础上,能 够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 Apply(应用) Conduct(指导) Solve(解决) Demonstrate(展示) Compute(计算) Relate(联系) Use(使用) 有训练和测试要 求,比如综合设 计性实验、小的 设计项目等。 理解 Comprehension 理解指在概念的基础上,进 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 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 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 知道它是“为什么”。 Explain(解释) Distinguish(归类) Paraphrase(诠释) Summarize(总结) Generalize(概况) 有训练和测试的 要求,比如练习 题、小的设计性 实验、课程研讨 等。 认知 Knowledge 认知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 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 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 关系、发展动力、发展方向 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Define(定义) Label(标出) List(列举) Recite(详述) Select(选择) 有所提及但没有 训练和测试要 求,比如课程讲 解、研讨、验证 性实验等。 4 表 2 知识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公共必修课 实现课程或实践项目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毛泽 东思 想和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理论 体系 概论 培养标准 1.1.1.1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 2 理论体系。 1.1.1.2 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1 1.1.1.3 掌握中国史,特别是 思想 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知识。 政治 1.1.1.4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 知识 政策,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荣辱观、中国梦和世情、 国情、省情,了解时事形势。 1.1.1.5 具备国防知识、国家 1.1 安全知识、军事理论知识。 通识 1.1.2 1.1.2.1 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基 知识 本理论和内容,掌握社会主义 道德 法治理论和职业伦理规范。 法纪 1.1.2.2 掌握法律、经济、管 知识 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1.1.3 1.1.3.1 掌握身体锻炼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 身心 1.1.3.2 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 健康 知识、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和 知识 心理健康标准。 公共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A D 大 科 学 学 F 语 E B 技 拓 文 人 传 C 术 展 大 与 际 思 统 经 、 提 学 应 交 想 大 文 济 环 高 中 生 用 往 化 道 大 学 军 化 管 境 与 化 有 国 职 写 类 化 工 传化 德 形 大 大 大 大 公 公 公 公 计 学 生 事 、 理 保 创 化 化 工 近 业 作 与 高 线 大 无 分物 仪 学 化 工 设 递 工 专 修 势 学 学 学 学 共 共 共 共 算 生 心 理 世 与 护 新 工 工 环 机 现 发 、 身 等 性 学 机 析 理 器 反 工 程 备 过 分 业 养 与 英 英 英 英 体 体 体 体 机 创 理 论 界 法 与 创 原 热 保 代 展 文 心 数 代 物 化 化 化 分 应 设 制 机 程 离 英 化 与 政 语 语 语 语 育 育 育 育 基 业 健 与 文 律 可 业 理 力 及 史 与 学 健 学 数 理 学 学 学 析 工 计 图 械 原 工 语 法 策 1 2 3 4 1 2 3 4 础 教 康 训 明 类 持 教 学 安 纲 就 艺 康 程 基 理 程 学 律 育 教 练 类 选 续 育 全 要 业 术 类 础 基 育 选 修 发 类 指 修 选 础 修 课 展 选 导 养 修 课 程 类 修 类 课 程 选 课 选 程 修 程 修 课 课 程 程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5 专业拓展课 化 学 化 化 精 化 工 学 精 电 细 工 过 实 细 高 工 有 应 生 程 验 化 分 电 机 用 物 分 室 工 子 子 合 软 化 析 安 工 化 技 成 件 学 及 全 艺 学 术 原 能 合 基 学 理 力 成 础 训 练 文 献 检 索 清 洁 化 生 化 工 产 工 仪 与 专 表 可 业 及 持 实 自 续 验 动 发 化 展 化 工 工 艺 学 1.1.4.1 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 历史、积累的知识精华和未来 的发展趋向;掌握与科技发明 和利用有关的法律规定和伦 理道德规范;了解环境保护与 1.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 科学 1.1.4.2 了解中国的悠久历 文化 史、文明成就和优秀传统文 知识 化;了解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 的基本进程和主要成就;了解 人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知 识精华。 1.1.5 1.1.5.1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及 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等工 信息 具性知识。 应用 1.1.5.2 具备必要的信息安全 知识 知识。 1.1.6.1 掌握必要的外语知 识,对全球性问题有正确的认 知与理解。 1.1.6 1.1.6.2 掌握必要的语言知 语言 识、文字知识、文学知识、艺 交际 术知识、逻辑知识、写作知识、 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 等。 1.1.6.3 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 的基本方法。 1.1.7.1 理解基本的创新方 法,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法 1.1.7 规政策。 创新 1.1.7.2 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 创业 和基本理论,掌握创业的基本 知识 流程和基本方法。 1.1.7.3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 就业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1.2.1.1 掌握一定的数学、物 1.2.1 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学科 1.2.1.2 了解机械设计、计算、 基础 几何等工科基础知识。 1.2 知识 1.2.1.3 掌握化学相关的基本 原理等相关知识。 专业 1.2.2.1 掌握化工单元生产的 知识 1.2.2 基础知识。 化工生 1.2.2.2 掌握化工生产的遵循 产基本 基本规律。 知识 1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2 2 3 3 3 3 1 3 2 3 1.2.2.3 掌握化工生产核心反 3 3 6 应单元的相关知识。 1.2.2.3 掌握化工装置和流程 设计的相关知识。 1.2.3.1 掌握化工过程工程的 基本知识。 1.2.3.2 掌握化工生产的控制 1.2.3 方案,熟悉现代过程控制技术。 化工生 1.2.3.3 掌握化工生产中分离 产知识 工程的相关知识。 深化 1.2.3.4 掌握现代化工设备、 流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过 程。 1.2.3.5 了解现代化工生产的 主要的流程工艺。 1.2.4.1 了解和掌握有机化 工、精细化生产的相关知识。 1.2.4 1.2.4.2 了解化工材料方向 专业方 的基础原理和生产相关知识。 向知识 1.2.4.3 了解化工生物方向的 拓展 基础原理和生产相关知识。 1.2.4.4 了解化工实验、生产 环境保护和安全相关知识。 3 2 2 2 2 1 2 1 2 2 1 2 3 1 2 2 2 1 1 2 7 2 1 2 表 3 能力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公共必修课 实现课程或实践项目 培养标准 公共选修课 专业核心 课 专业拓展课 实践环节 A D 毛 大 科 泽 学 学 F 东 语 E B 技 拓 思 文 人 传 C术 展 想 大 与 际 化 思 统 经、 提 和 学 应 交 清 学 马 想 大 文济环 高 化 化 中 中 生 用 往 化 化 洁 化 精化 毕 克 道 大学 军 化管境 与 化 工 学 精 国国 职 写 类 化 无有 物大 分工 工 化生 工 传化 化 电 细工 创 业 思 德 形大大大大公公公公计学生 事 、理保 创 化 工 过 实细 高 特近 业 作 与 化 化学 机机 理学 仪 析 仪 工 化 原 工产 专 设 递工 工 工 有应生 文新金社认论生 主 修 势 学 学 学学 共 共 共共 算 生 心 理 世与护 新 工 环 程 验化 分 色现 发 、 身 工 工反 化化 化物 器 化 表 程 工 理 仿与 业 备 过分 专 电 机用物 献创工会识文产 义 养 与 英 英 英英 体 体 体体 机 创 理 论 界法与 创 热 保 分 室工 子 社代 展 文 心 原 设应 学学 学理 分 学 及 制 工 课 真可 英 机 程离 业 子 合软化 检业实实实(实 基 与 政 语 语 语语 育 育 育育 基 业 健 与 文律 可 业 力 及 析 安工 化 会史 与 学 健 理 计工 实实 实实 析 实 自 图 艺 程 实持 语 械 原工 实 技 成件学 索实习践习设习 本 法策 1 2 3 4 1 2 3 4 础教康 训 明类持 教 学 安 及 全艺 学 主纲 就 艺 康 程 验验 验验 验动 设 验续 基 理程 验 术 原能 践 计 原 律 育教 练 类选续 育 全 合 基学 义要 业 术 类 化 计 发 础 理力 ) 理 基 育 选修发 类 成 础 理 指 修 选 展 训 础 修课展 选 论 导 养 修 练 课程类 修 体 类 课 程 选 课 系 选 程 修 程 概 修 课 论 课 程 程 2.1.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科 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 4 4 学体系和本质特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1.2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科学体 系和精神实质,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 4 析现实问题。 2.1.3 能够正确地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 4 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2.1.4 具备积极的思想政治行为,具备正确进行思 2.1 想政治判断、评价、选择的能力,能够自觉践行社 通用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力 2.1.5 能够完成军事训练,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 2.1.6能够良好地遵守道德规范和纪律法规,具备 依法行为能力,必要的法律问题分析能力和维护合 法权益和安全的能力。 2.1.7 掌握至少两项体育锻炼项目,具备初步的体 育鉴赏能力。 2.1.8 具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能够根据心理健康 标准进行自我心理诊断,保障个人身心健康的能力。 2.1.9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利用搜集的信息完成 5 3 4 4 4 4 4 4 4 4 4 4 3 8 4 3 5 5 给定的工作任务。具备不良信息的识别、抵抗能力, 能够遵循在获得、存储、交流、利用信息过程中的 法律和道德规范。能够运用可持续发展思维科学地 指引自己的行为选择。 2.1.10 初步具备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 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2.1.11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获取 所需信息;具有较好的信息筛选、评价和应用能力, 具有将信息融入到自身知识体系中的能力;具有有 效地组织、管理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2.1.12 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等外语交流能力, 能够基本满足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外语交流 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初步具备跨文化环境下的交 流沟通、组织管理、合作竞争能力。 2.1.13 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口语交际、朗诵、演讲与辩论、文学作品阅读、 日常应用文写作等。 2.1.14 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并能够在专业学习中 较好应用。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技 能。 2.1.15 能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以之指导自己 的大学学习生活,能够进行个人就业规划。 4 4 4 3 3 3 3 5 4 4 3 3 3 2.2.1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能够分析复杂问题, 并得出一定的规律。 2.2.2具备一定的化工设备设计能力,能够运用一 定的计算方法和规律表达设计思路。 2.2.3具备较好的化工过程控制设计能力,能够根 据工艺要求,进行化工过程控制方案设计。 2.2.5具备较好的化工过程计算与模拟能力,能够 化工生产过程,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4 4 5 4 5 2.2.具备一定的化工流程设计能力,能够运用过程 2.2 工程原理,结合化学基本原理,实现化工流程设计。 专业 能力 2.2.6了解现代化工的发展方向,具备开展化工新 型产品开发过程的研发能力。 2.2.7在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具备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成本、质量、环保性、安 全性、可靠性以及环境影响等),以及评估和选择 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确定解决方 案的能力。 2.4.8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服装设备的运行状态, 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设备的维护,保障设备 的正常运行。 5 4 4 4 5 4 4 4 5 5 5 5 5 4 5 5 5 4 5 5 5 5 4 4 4 5 4 5 5 4 5 5 5 5 9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4 4 5 4 5 4 5 5 4 5 表 4 素质培养要求实现矩阵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实现课程和实践项目 培养标准 3.1 综合 素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3.1.1 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5 值观。 3.1.2 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具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6 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3.1.3 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 步性;具备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 导的自觉性;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6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理念,坚 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3.1.4 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坚持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坚定信 6 仰者与自觉追求者;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关 心国家时事。 毛泽 东思 想和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理论 体系 概论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思 想道 德修 养与 法律 基础 形 势 与 政 策 大 学 英 语 1 大 学 英 语 2 大 学 英 语 3 大 学 英 语 4 公 共 体 育 1 公 共 体 育 2 公 共 体 育 3 公 共 体 育 4 计 算 机 基 础 大学 生创 业教 育 大学 生心 理健 康教 育 大学 生职 业发 展与 就业 指导 军 事 理 论 与 训 练 A D 大 科 学 学 语 B F 技 E 文 传 C 拓 术、 人 与 统 经 展提 环 际交 应 文 济管 高与 境 往类 用 化、理与 创新 保 与身 写 世界 法 律 创业 护 心健 作、 文 类选 教育 与 康类 文学 明 类 修 课 类选 可持选修 艺 选修程 修课 续 发 课程 术 修 课程 程 展类 养类 选修 选修 课程 课程 6 6 6 6 6 3.1.5 具备较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 5 3.1.6 具有良好的道德法纪意识,养成自觉遵 守道德法纪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 责任观念。 5 5 3.1.7 具备较强的经济意识、法律意识和较高 的法律修养。 5 5 10 专 业 必 修 课 专 业 拓 展 课 实 践 环 节 3.1.8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5 5 5 5 5 3.1.9 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维护自身 身心健康的意识。 5 5 3.1.10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备良好的科学 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职业伦 理道德;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素养。 4 3.1.11 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积极学习西方文明有益成 果的意识。 4 3.1.12 具有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 性、创造性等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具有美好 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4 3.1.13 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安全意识。 5 5 3.1.14 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较好的 跨文化交际意识。 3.2 专业 素质 5 3.1.15 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具 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方式。 4 3.1.16 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正确 的就业观念。 5 3.2.1 针对工程问题特点的科学思维方式,即 演绎和归纳的结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 的问题形象化。 3.2.2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 新方法,具有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 行革新的进取精神。 3.2.3 强烈的工程创新意识。对化工技术最新 发展动态及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 定了解,敢于涉足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 3.2.4 良好的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现象或问题 的习惯,学会正确地判断,善于把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把构思变为现实。 3.2.5 对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职业精 神。 11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三、课程设置 (一)主干学科 基础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设计。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仿真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三)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表5 通识 教育 课程 专业 教育 课程 课程类型、学分及比例分配表 课程类型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实验实践 理论 实验实践 总学分 学时 学时 学分 学分 学分所占 比例 公共基础平台 必修 784 400 384 43 25 18 25.30% 公共选修模块 选修 160 160 0 10 10 0 5.88% 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656 480 176 35.5 30 5.5 20.88% 专业核心课程 必修 288 256 32 17 16 1 10.00% 专业拓展课程 选修 (专业选修课程) 656 544 112 37.5 34 3.5 22.06% 集中实践环节 27 周 27 15.88% 55 100% 合计 学分比例说明 必修 2544 27 1840 704 170 115 1.本专业总学分为 170 学分; 2.本专业实验实践学分为 55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平台 18 学分,专业 基础课程 5.5 学分,专业核心课程 1 学分,集中实践环节 27 学分,占总学 分的 32.35%。 3.专业课总学分为 117 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 35.5 学分,专业核心 课程 17 学分,集中实践环节 27 学分,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37.5 学分。 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学分占专业课总学分的 32.05%。 12 四、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毕业最低修读学分为 170 分,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 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毕业标准与要求 在学校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学分,思想品 德考核鉴定合格,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规定标准,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 试合格,修满综合教育学分。 13 五、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 表6 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学时分配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讲 实验 其 授 上机 他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 学年 1 3 5 7 2 4 8 32 3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240002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4 64 64 2400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2 32 32 2 2 32 32 0.5 0.5 0.5 0.5 考查 1 1 1 1 考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 240006 思想政治理论课 综合实践课程 2 6 考核 方式 2 240005 形势与政策 考试 4 考试 2 4 考试 考试 230001 大学英语 230004 12 256 128 128 3 3 3 3 考试 330001 公共体育 330004 4 128 128 1 1 1 1 考查 100001 计算机基础 3 64 32 490003 大学生创业教育 2 48 16 32 490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48 16 3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 业指导 2 48 16 32 490004 490001 军事理论与训练 合计 专 业 基 础 平 台 课 程 总 学 时 240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40004 公 共 基 础 平 台 课 程 学 分 各学期学分分配 32 2 3 考查 2 考查 2 考查 2 2 43 784 400 070003 高等数学Ⅱ 070004 8 128 128 070007 线性代数 3 48 48 080002 大学物理 II 3 48 48 080004 大学物理实验 II 0.5 093102 无机化学 B 4 64 093104 无机化学实验 B 1 32 093106 有机化学 B 4 64 093108 有机化学实验 B 1 32 093109 分析化学 2 32 093111 分析化学实验 B 1 32 093213 物理化学 B 4 64 32 考查 352 11.5 10.5 9.5 9.5 4 4 64 32 考试 0.5 考查 4 考试 1 考查 32 32 64 14 考试 3 64 32 2 考试 3 16 考查 4 考试 1 考查 2 考试 1 考查 4 考试 093115 物理化学实验 B 1 32 093216 仪器分析 3 64 合计 091205 化工原理 A 091206 1 考查 32 3 考查 35.5 656 480 176 7 12 4 128 96 3 48 48 4 64 64 3 48 48 17 288 256 32 091301 工程制图 A 3.5 64 48 16 091302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3 48 48 考试 091303 化工环保与安全 2 32 32 考试 091304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3 48 48 考试 091306 传递过程原理 3 48 48 考试 091305 化工专业实验 1.5 48 091309 化工分离过程 2 32 32 考查 091310 化工工艺学 3 48 48 考试 091311 化工专业英语 2 32 32 考试 091312 化工过程分析及合成 2 32 32 考试 093119 化学实验室安全基础 1 16 16 考试 081318 电工与电子技术学 2 32 32 考试 091307 精细有机合成原理 2 32 32 考查 091308 精细化工工艺学 3 64 32 1 32 091314 化工企业管理 2 32 32 考查 091315 现代化工导论 2 32 32 考查 091331 典型产品工艺 2 32 32 考查 092307 生物化学 2 32 32 考查 094203 材料合成与制备 2 32 32 考查 094306 高分子化学 2 32 32 考查 094310 高分子材料 2 32 32 考查 094321 复合材料 2 32 32 考查 093120 文献检索 1.5 32 16 2 32 32 考查 094327 生物质材料 2 32 32 考查 094314 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 2 32 32 考查 093313 无机化学提高课 2 32 32 考查 093331 有机化学提高课 093332 4 64 64 考查 合计 091313 092314 化学化工应用软件能 力训练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 展 32 12.5 7 平 专 台 业 091202 化工热力学 课 核 091203 化学反应工程 程 心 091204 化工设计 专 业 拓 展 ( 选 修 ) 模 块 32 32 考试 3 4 3.5 7.5 考试 考试 3 48 15 3.5 3.5 考试 6 考试 考查 32 考查 32 考查 16 考查 093315 分析化学提高课 2 32 32 考查 093333 物理化学提高课 093334 4 64 64 考查 093317 仪器分析提高课 2 32 32 考查 093322 化工原理提高课 2 32 32 考查 070905 高等数学提高课 6 96 96 考查 合计(规定选修) 实 践 模 块 37.5 656 544 112 考查 091401 金工实习 1 091402 认识实习 1 09140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 091404 仿真实习 3 091405 生产实习 2 091406 社会实践 2 091498 毕业实习 8 8 考查 091499 毕业论文(设计) 8 8 考查 合计 27 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文学艺 2 术修养类 1 考查 1 考查 2 3 考查 考查 2 2 1 1 3 2 考查 4 0 16 32 32 考查 2 32 32 考查 2 32 32 考查 2 32 32 考查 拓展提高与创新创业教育类 2 32 32 考查 合计(规定选修) 10 160 160 公共 传统文化、世界文明类 选修 经济管理与法律类 模块 人际交往类与身心健康类 总计 170 2544 1840 352 352 16 2 2 2 2 2 24 18.5 24.5 22 13.5 12 2 16 六、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表7 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汇总表 平台 通识教育 课程(或实践环节) 学分 公共基础 创业基础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 2 公共选修 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 2 备注 精细化工工艺学 专业教育 专业选修 化学化工应用软件能力训练 化工企业管理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 无机化学实验 B 有机化学实验 B 4 分析化学实验 B 创新 创业 实践 竞赛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 B 化工原理 A 化工专业实验 化学化工应用软件能力训练 市场调研 听取专业报告或讲座 学分置换(替代)说明: 1.本科生在校期间须修读创新创业教育不少于 10 学分,多修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程 学分; 2.与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可置换(替代)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但不 超过 6 学分; 3.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可置换(替代)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实践环 节)0~30 学分; 4.参加省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得的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可置换(替代)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相应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 5.学分置换(替代)方案,在学生入学时公布。 17 七、课程介绍及修读指导建议 (一)课程介绍 1. 无机化学 B(课程编号:093102) 参考学时:64 学时 参考学分:4 学分 概述:《无机化学 B》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大一学生所开设的一 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化学、材料化学等化学相关本科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教学内容同样 适合于医学、农学、生物等相关专业,是化学化工类岗位群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专业知识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重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利用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辩证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 前导课程:高中化学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 说明:适用于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医学、农学、生物等与化 学相关专业。 2. 有机化学 B(课程编号: 093106) 参考学时:64 学时 参考学分:4 学分 概述: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重要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也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按大纲要 求,课时 64 学时,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课程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 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 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继续深造、从事化学、化工、生物科 学的教学、科研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3. 分析化学(课程编号:093109) 参考学时:48 学时 参考学分:3 学分 18 概述: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的测定方法、步骤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 它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力量的壮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及 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各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化学课程是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化 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 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初步具有选择 分析化学方法,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并解决各类样品分析和有关科研中的实际 问题,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化学等专业。 4. 物理化学(课程编号:093213) 参考学时:64 学时 参考学分:4 学分 概述:物理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 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以及物质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问题等。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 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的为生产实际服 务。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为后续课及专业需要建立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传递过程原理,精细有机合成原理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5. 无机化学实验 B(课程编号:093104) 参考学时:32 学时 参考学分:1 学分 概述: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无机化学实 验教学,逐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获得大量物质变化的感性认识;通 过进一步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的反应,掌握无机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 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 实践能力;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归纳、综合、正确地处理分析数据,用语言表达实验 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细致、整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及科学的 19 思维方法,为理论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和印证化学基础理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 的基础。 前导课程:高中化学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等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专业。 6.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编号:093108) 参考学时:32 学时 参考学分:2 学分 概述: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工专业重要的基础,也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按大纲要求,实 验课时 32 学时,在实验中根据时间比较短的情况,课程设置比较重要的实验为基础。实验课 既是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吸收又是学生从事化工、制药和环保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训 练,该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这门实验 课的基本宗旨之一。为此,我们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基本特点、目的和要求,结合我校学 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时安排特点,制订了有机化学实验的大纲,既加强基本操作的掌握,又强 调实验的严谨态度,严格考查和严明纪律。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 7. 分析化学实验 B(课程编号: 093111) 参考学时:32 学时 参考学分:1 学分 概述: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环境工工程的一门 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常量组分的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了解常用的分离方法、吸光 度法的原理及应用,重在让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加强素质教育,注重从事理论 研究、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包括:练习基本操作的实验;与分析化学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实验; 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试验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学科间相互渗透 的综合实验,并加强分离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的内容‘对 生物试样、有机试样和药物试样的研究都有所关注。 20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环境工工程。 8. 物理化学实验 B(课程编号:093206) 参考学时:32 学时 参考学分:1 学分 概述: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 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方法。训练学生 学会主要的物化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 对物化课程中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学科中基本物理量、基本参数和理化数据的测定等基本实验、提高 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等实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 技术,学会使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和数据处理,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有关学科原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 际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机会。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 后续课程:各专业实验等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9. 仪器分析(课程编号: 093216) 参考学时:64 学时(含实验学时 32 学时) 参考学分:3 学分 概述:仪器分析课程是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 必修基础课。仪器分析是采用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 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分析方法。仪器分 析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每一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所测量的物理量不同,操作 过程及应用情况也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仪器分析方法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 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化学类本科生的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基本结构仪器其基本应用,为 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等。 后续课程:波谱分析、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等。 说明: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专业。 11. 化工原理 A(课程编号: 091205、091206) 21 参考学时:128 学时(含实验学时 32 学时) 参考学分:7 学分 概述: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化工专 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 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 作用。本课程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此具有极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通过对本课程知识 的系统学习,将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 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观点,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 术工作打好基础。 前导课程:四大基础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制图 后续课程:传递过程原理、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有方向,必修课程。 12. 化工热力学(课程编号:091202) 参考学时:48 学时 参考学分:3 学分 概述: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各种能量转换和状态变化的 规律.当应用于化学领域,形成了化学热力学,内容有热化学以及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理论.当应 用于热力工程,形成了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蒸汽机、内燃机、燃气轮机、冷冻机等的工作过 程和工质的热力学性质,探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途径。化工热力学则是在化学热力学和工 程热力学的基础上,伴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 工艺”专业及“有机化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把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化工技 术领域,结合表征实际体系特性的状态方程、活度系数模型进行各种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学 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热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于化工技术领域的方法,为后续课程打 下一定的基础。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 后续课程:化工原理、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 说明: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 13.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编号:321107) 参考学时:56 学时 参考学分:3.5 学分 22 概述: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研究内容是化 工生产过程中的反应过程及其设备设计。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实例分析。本课程紧密 结合化工类专业特点,围绕化学反应过程和设备为主题,以物料衡算、化学动力学为基础, 系统介绍均相反应、气固相反应、气液相反应等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反应设备的基本原理、 基本计算方法及应用,从而使学生能清楚地掌握各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树 立工程观念。 前导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 后续课程:化工设计 化工工艺学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4. 化工设计(课程编号:091204) 参考学时:48 学时 参考学分:3 学分 概述:《化工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它综合运用已学过的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 工程制图等课程的知识,讨论化工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设计和化工厂设计问题。通过本课程的 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化工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 求是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灵活运用各方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开展 毕业设计工作和将来从事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科学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主 要内容有化工设计基础;工艺专业设计;非工艺专业设计;毕业设计。 前导课程: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工程制图 后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说明:适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5. 高等数学Ⅱ(课程编号:070003、070004) 参考学时:128 学时 参考学分:8 学分 概述: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 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手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的运算技能。该课程将为学生学习工程数学、专业基础课以及其 它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为这些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 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是从事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培养理性思维和 基本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 23 前导课程:初等数学 后续课程: 各专业相关专业课程 说明:适用于化学、生物、医学、农学、地理、纺织、服装等各专业。 16. 线性代数(课程编号:070007) 参考学时:48 学时 参考学分:3 学分 概述:线性代数是高校理工类和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向 量、向量空间、线性变换和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结构。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该课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相关课程及进一 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基础。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是将来从事理论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前导课程:初等数学 后续课程: 各专业相关专业课程 说明:适用于理工、经济类各专业。 17. 大学物理 II(课程编号:080002) 参考学时:48 学时 参考学分:3 学分 概述: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物理学是研究 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 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 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主要是掌握力学、电磁学等各专业相 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全面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论解 决实际生产生活的简单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 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后继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前导课程:高中物理 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 各专业相关专业课程 说明:适用于对物理学基础要求一般的汽车工程、生物、农学、医学等各类理工类专业。 18. 大学物理实验 II(课程编号:080005) 参考学时:16 学时(理论课时:0,实验课时:16) 参考学分:0.5 学分 概述: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对非物理学理工科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主要 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 24 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 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通过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课上的物理思想,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获 得用实验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独立工作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的实验课程打 下坚实的实验基础。 前导课程: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 相关专业实验课 说明:非物理学理工科相关专业 (二)修读指导建议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学生应该具备一 定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基本素养,了解一定的工科知识,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学习化学 化工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使学生更好的选择需要的课程进行修读,提出以 下建议: 1.学生在修读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拓展性课程进行修读。 2.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建议深入修读自然科学及工科相关课程(大学数学提高、 无机化学提高、有机化学提高等),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3.希望在化工工艺岗位有所发展的同学,建议修读工艺类相关课程,如:精细有机合成 原理、精细化工工艺学等。 4.希望在化工设计岗位有所发展的同学,建议修读设计类相关课程,如:化工应用软件 能力训练等。 5.希望在管理类岗位有所发展的同学,建议修读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如:化工企业管理 等。 6.该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模块课程,建议学生有 选择性的进行修读。 方案执笔人 方案审核人 教学单位负责人 教学单位 (签字) (签字) (签字) (公章) 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