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

Bubble. 泡沫ξ120 页 2.671 MB下载文档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
当前文档共120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pdf

大政发〔2021〕22 号 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关县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 大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 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 年 9 月 13 日 —1—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 规 划 纲 要 2021 年 9 月 —2— 目 前 录 言.......................................................................................... 6 第一篇 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7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7 第二章 形势分析...........................................................14 第二篇 “十四五”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16 第三章 总体要求...........................................................17 第四章 基本原则...........................................................17 第五章 发展定位...........................................................19 第六章 发展目标...........................................................20 第七章 空间布局...........................................................22 第三篇 全力以赴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 23 第八章 健全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机制.......... 23 第九章 引领群众共同迈上致富道路.......................... 26 第十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9 第十一章 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升级...................... 32 第十二章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能砺为...................... 35 第四篇 全力以赴打造“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区”...... 36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县城搬迁,谋划新城发展蓝图.. 36 第十四章 打造美丽宜居县城.......................................38 第十五章 推进城镇联动发展.......................................40 —3— 第十六章 第五篇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42 全力以赴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 43 第十七章 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 43 第十八章 打造“中国西南生猪产业及饲料集散中心” ................................................................................................... 46 第十九章 打造“中国西部硅砂开发利用基地”...... 48 第二十章 打造“云南页岩气开发示范试验区”...... 49 第二十一章 打造“昭通中心城市后花园”.............. 50 第二十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5 第六篇 第二十三章 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57 第二十四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59 第七篇 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石.........62 第二十五章 构建通达通畅的交通体系...................... 62 第二十六章 构建功能完善的水利体系...................... 64 第二十七章 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体系...................... 65 第二十八章 构建智慧高效的信息体系...................... 66 第二十九章 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 67 第八篇 —4— 突出“关键在人才”,集聚赋能创新发展.......... 57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打造美丽大关.......... 68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68 第三十一章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72 第三十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74 第三十三章 第九篇 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77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78 第三十四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78 第三十五章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80 第三十六章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82 第十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84 第三十七章 推进“大就业”工作.............................. 84 第三十八章 办好大关人民满意的教育...................... 86 第三十九章 建设健康大关...........................................90 第四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94 第四十一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98 第十一篇 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2 第四十二章 建设法治大关.........................................102 第四十三章 建设平安大关.........................................104 第十二篇 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而奋斗... 108 第四十四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08 第四十五章 坚持规划统领.........................................109 第四十六章 明确责任分工.........................................110 第四十七章 强化政策支持.........................................110 第四十八章 强化项目支撑.........................................111 第四十九章 强化监测评估.........................................111 —5— 前 言 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 称《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昭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大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大关县经济社会 发展实际制定,是大关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十四五”时期 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重点阐明“十四五”时期大关经济社会发 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及系列重大政策、 重大举措、重大工程,是阐明全县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行动纲领,是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奋勇前进, 推动大关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规划纲要。 —6— 第一篇 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大关发展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面 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 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 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不甘落后、追 赶跨越,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奠定 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县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头号工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市委“133”工作思路,举全 县之力、聚万众之智、倾各方之情,统筹整合一切资源力量投入 脱贫一线。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 11035 户,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全 面达标,控辍保学全部“清零”,医疗三项保障落实到位,“两 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整体解决;建设安置点 50 个、搬迁 15107 —7— 人,跨县搬迁靖安新区 5226 户 22494 人,盘活“三块地”15.2 万亩,实现“人口重构、产业重组、生态重塑”三位一体发展;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50.9 万人次(卡户 21.1 万人次);累计发 放民政保障资金 15023 万元;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66 亿元, 中央党校、西南林大等中央、省、市、县 101 个单位 3353 名干 部职工结对帮扶,选派驻村工作队 82 支,优选驻村队员 904 人; 火炬开发区等 6 个镇区组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扶贫 协作,累计援助资金 20683 万元,捐赠物资价值 2634 万元,实 施 176 个扶贫项目,引进投资合作项目 11 个、投资额度 15516 万元,共建产业园区 2 个,劳务合作、人才交流、结对帮扶、消 费扶贫等协作工作扎实有效。全县 82 个贫困村如期出列,26023 户 114137 人全部脱贫,46.4%的综合贫困发生率成为历史,困扰 大关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终结。 ——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快速增 长,县域经济呈现总量壮大、速度加快的良好态势,始终保持较 强的韧性和活力。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二五”末均实现较大增长, 2020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41.9 亿元,年均增长 4.9%,超额 完成 39 亿元的规划目标;2020 年 GDP 增速同比增长 4.9%,增 幅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位居全市第 4 位,较 2019 年上升 2 位、2018 年上升 7 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95.29 亿 元,2020 年增幅位居全市第 4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4.9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8.1%,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城镇常住居民 —8—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086 元,年均增长 7.28%;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 10738 元,年均增长 9.22%;城 乡收入比由 2015 年的 2.85:1 降至 2.61:1,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显著。立足县情和资源禀赋,确定了 “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思路,三产结构由 2015 年的 23:27:50 调整为 2020 年的 25:20:55,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特色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一县一业”筇竹产业跻身全省特 色县行列,竹林面积发展达 76 万亩(筇竹 44.3 万亩),投资 2.1 亿元的木杆筇竹产业示范园建成投用,业内龙头台资企业吉食道 食品有限公司入关兴业;猪猪侠、双胞胎、东方希望等全国知名 企业纷至沓来,年出栏 100 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年产 120 万吨饲 料、年屠宰加工 100 万头生猪、有机肥生产等项目相继落地建设, “一超多强、千家万户”的生猪养殖格局正在形成,生猪养殖产 业链不断完善;自然资源部牵头乌蒙山片区“地质调查+”、科 技扶贫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普查天星绿南、青杠等区域硅矿资 源储量达 4.5 亿吨,预测远景储量达 210 亿吨以上,页岩气储量 3450 亿立方米以上;大储量、高品质硅矿资源加速转化为生产 力、竞争力,拟投资 20 亿元的恒威矿业一期 60 万吨压力砂项目 投产、二期玻璃砂项目主体施工、三期浮法玻璃加工启动规划设 计,与北京仁创集团合作共建高新硅产业园进入规划选址;木杆 云大页 1 井成功点火,页岩气矿权挂牌出让有序推进,硅气一体 加速发展;黄连河景区经营权稳妥收回并以 4A 标准提质改造, —9— 山海洞景区开启大关旅游新热点,完成“一部手机游云南”大关 板块建设,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建设蹄疾步稳,“十三五”期间, 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226.4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99.1 亿元; 百里果蔬渔稻长廊建设提上日程,“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后花 园”打造步伐稳健,全县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坚持不懈强基础,路网、水网、 能源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交通网主骨架成型、 微循环成网,昭麻高速建成通车、国道 213 线改造投运、靖玉公 路完成升级改造;硬化自然村公路 630 公里,实施生命防护工程 825 公里,所有行政村、安置点 100%通硬化路。水利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太华水库枢纽工程顺利完工,广东坝水库下闸蓄水, 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627 件,县域内河道治理工程有 序实施,完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10649 亩,水利化程度达 36%。新建基站 855 座,光纤宽带、4G 网络实现全覆盖;电网 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供 电服务一体化;水富至昭通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大关段)已低 压通气;建成县级冷链物流基地,建成 1 个县级电商中心、52 个乡村电商服务站。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森林大关”“山水大关”建 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20 余万亩,森林覆盖 率达 52.2%;实施石漠化治理 95.9 平方公里,天保工程 3.5 万亩, 公益林保护 54.9 万亩;全面落实河长制,1137 件农村集中饮用 —10— 水水质全部达标,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标准达Ⅲ类以上;减排指标 任务全面完成,县城空气指数优良率达 99.7%;人居环境整治、 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实施“厕所革命”建设公厕 222 座、户 厕 3.7 万座,建成垃圾处理站 14 个、垃圾池 470 个,畜禽养殖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 85.6%,农业“三减”面积达 20 余万亩; 整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86 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 92 家;成 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9 个,市级生态文明村 75 个;成功申 报天星绿南为国家级森林乡村,木杆漂坝等 9 个省级森林乡村, 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加快推进。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施市政道路提质改造 21 公 里、老旧小区改造面积 1.5 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美化面积 15.1 万 平方米,建成景观节点和“口袋”公园 11 个;在县城周边区域 实施“百竹进城”工程,“十万亩翠华竹海”建设有序推进;实 施美丽县城建设,累计投资 2 亿元,改造县城内南北连接线和主 要街道 28 公里、巷道 15 条 6.4 公里,综合管线铺设下地,主要 道路亮化全提质;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实施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22 公里,供水设施主体建设完成,全面消除三轮车载客营运, 县城综合秩序持续好转;城市建成区面积达 6.2 平方公里,比“十 二五”末增加 1.9 平方公里。各具特色的集镇建设有序推进,“百 村示范、万村整治”深入实施,农房抗震试点改造 1339 户,完 成 8 个集镇“四个一”标准化建设,建成美丽乡村 11 个、新农 村示范点 177 个,申报省级园林单位(小区)8 个;城镇化率达 —11— 到 43.6%。 ——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深化改革释放活力,党政机构 改革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累计关闭退 出煤矿 4 个、淘汰落后产能 49 万吨;清偿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 业账款 218 万元。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公务用车改革圆满完 成,殡葬、户籍等民生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明 显成果,11 家国企整合注册成立县开投集团,首次盈利 1600 万 元,一举扭转亏损局面。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确权全面完成登 记发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将完成。创新探索金融改革服 务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竹业贷业务,累计发放涉 竹贷款 1.2 亿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实现全覆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清减(取消)行政审批 事项 269 项、承接 43 项、下放 1 项、调整 984 项。全面优化营 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突出精准招商,实施 感情招商、以商招商和“一把手”招商,“十三五”期间,共签 约招商引资项目 19 个,协议金额 69 亿元,累计到位资金 42 亿 元,到位率 61%。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财政投入民生资金累计达 113.7 亿 元,占比超过 91%,是“十二五”时期的 1.6 倍。教育改革“品 牌、基础”两手齐抓,投资 3.2 亿元,大力实施教育“全面改薄” 工程,复兴中学、吉利中学等 73 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建校舍 11.7 万平方米;稳步推进教育改革,社会化办学办园步伐加快,复兴 —12— 中学品牌创建蹄疾步稳,百人教学点“收缩办学”稳妥有序,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各类教育事业提质发展。医 卫改革“公营、私立”齐头并进,县医院完成搬迁改造晋级二甲, 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成投用,仁安医院顺利进驻大关,乡镇 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增医疗卫生面积 3.2 万平方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 1.3 万人,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 50.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城 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累计支付各类 社保资金 8.9 亿元,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达 2732 元;天星、 木杆片区敬老院和大关县社会福利院 3 个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化 托管运营;城乡低保 5 次提标,特困人员、优抚对象、残疾人等 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百千万”工程、“两 馆一中心”惠及群众 260 万人次,“背篼图书馆”获第七届全国服 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大局稳定和谐,党风政风 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政府债 务化解稳步推进,打击处置非法集资成效明显,守住不发生区域 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大力开展矛盾纠纷 排查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打掉涉黑涉恶犯罪 组织和团伙 161 个,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连续四年蝉联全市第 一,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平安县”。“七五”普法圆满完 成,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 98%。打好 —13—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非洲猪瘟防控高效落实,守住生猪产业发 展的“一方净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及以上 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7 个,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进一步巩固。 第二章 形势分析 综合研判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将是全县高质量发展的 黄金时期和关键阶段,既迎来重要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机遇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国内国际双循环”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竞相发力,制度优势 显著,推动高质量发展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 稳定,将带来多重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完整 内需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重大部署和将推行的激发市场主 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 准市场体系等重大改革措施,将释放一系列利好政策;加之健全 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 等机制,以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对脱贫县五年过渡期 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等重大工作举措,将有效促进欠发 达地区加快发展。云南省“一区一兵一中心”加快建设、世界一 流“三张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国最美丽省份”、 “数字云南”建设等决策部署加速落地,将为大关快速发展带来 —14— 众多“机会窗口”,催生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向大关汇集,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有力。随着昭通市立体交通网络 构建、引领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滇东北开发提速和 崛起”配套政策落实落地,对大关加快融入全市“一城三区” “半 小时”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 态治理、对外开放合作等领域发展带来更大契机。同时,大关通 过“十三五”时期的追赶超越,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坚实、 公共服务便捷、营商环境良好、社会治理高效,为“十四五”规 划实施筑牢了发展基础,随着县城整体搬迁带来的发展空间拓 展、昭阳—靖安—大关高速公路纳入规划、五大产业体系全面构 建,大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 气候优势将不断扩大并释放,后发潜力强劲。 从挑战看。当前环保约束加大、用地管控趋紧、城乡壁垒明 显、要素成本升高、风险隐患增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 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 仍是时代主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受基础条件差、经济总量小、 产业起步晚等因素限制,我县发展仍处于全面追赶、爬坡过坎、 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口,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市场主体不强、发 展质量不高,工业化程度低、经济总量不大,地方财力弱、保障 能力差;二是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还需加快、配套 链条还需拉长、品牌塑造还需时日,规模化、工业化程度低,支 —15— 撑能力不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三是交 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欠账大,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 足,难以支撑经济发展;四是一些部门思想保守、视野不宽,执 行力差、战斗力弱,缺乏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和敢想、敢干、敢 创新的拼搏精神。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 重要机遇期,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 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 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 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关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抢抓国家和省的 系列政策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激活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潜在优势,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 事,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 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 未来。 第二篇 “十四五”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大关发展全面跨越的关键时期。谋划“十 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好政策机遇叠加期,坚决摒 弃看山难、望水愁的惯性思维,跳出空间局限、地理限制重新审 视大关,发挥大关区位优势突出、人文环境包容、资源禀赋优良、 —16— 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敢于创新,保持“打 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定力,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精心绘就未 来 5 年发展蓝图。 第三章 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 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 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 部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总要求,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首要任 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以换道超 车、跨越发展为主要抓手,坚持“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 养”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一乡、一区、一基地”,构建“一城 两区三廊四组团”的空间布局,加速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全 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打造“生态大关”“平安大关”“幸福 大关”,奋力闯出一条“山水共育、产城齐飞”的赶超跨越新路 子,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城乡文明进步,为 谱写好大关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第四章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 —17— 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政治定力,不断 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 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 同富裕方向,持之以恒关注民生、扎实有力保障民生、坚持不懈 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加强和创新社会 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造精神、创新精神,把新发展 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聚焦产业发展促创新,聚焦城乡 发展促协调,聚焦区域合作促开放,聚焦民生保障促共享,努力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 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把握“保护”的核心要义,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 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驰而不息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建设更高质量的美丽大关。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打“创新牌”,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深层次 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调动社会积极性,纵深推进 营商环境革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 —18— 力和活力,不断提升大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 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融入中央、省、市规划布局,把握时度 效、统筹点线面,正确处理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当前与长 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着力防风险、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 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走出新 时代现代化强县建设的大关路径。 ——坚持真抓实干。以实干促发展,以实效为目的,以实绩 论英雄,坚持民意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握工作中的重 点、难点、热点、薄弱点、风险点,精准高效推动落实,确保各 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五章 发展定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深入 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 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根本目的,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首要任 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搬迁强县、产业富县、 人才兴县“三大战略”,努力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绿色产业发 展基地、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区,奋力闯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 —19— 体现上级要求、切合大关实际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 远、社会安定和谐、城乡文明进步。 第六章 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到 2025 年, GDP 年均增长 13%以上,达到 90 亿元,较“十三五”末的 41.9 亿元增长 2.15 倍,力争迈上百亿台阶,人均 GDP 超过 4 万元。 人均 GDP、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全省全市的差距显著缩小,产、 城、人更加融合协调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与乡村 振兴实现有效接续,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完善,脱贫成 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 民富。 ——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效益 全面凸显,以筇竹、页岩气、硅矿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 大,中国筇竹之乡、云南页岩气开发示范试验区、中国西部硅矿 开发利用基地基本形成,生猪、文旅、康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养”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靖 安至 大 关高 速 公路 (G85 复线)、岔彝高速公路,完成 G247 大关段(老母城至 岔河二级公路)改造,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升级,基本形成内联 外通、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麻柳 湾水库、出水堰渠改隧工程等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化程 —20— 度提高到 40%以上。页岩气开发、电网升级和新能源设施建设取 得突破进展,能源供应格局全面优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加快 推进 5G 网络建设,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取得新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一体推进。全面融入“滇东北开发”战略, 县城整体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大关“一城两区”为牵引、黄 连河景区为支撑、百里“果蔬长廊”为补充的“瀑布之城”全面 建成。“特色小镇、美丽村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收缩 型”城镇化升级版布局基本构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0% 以上,“深度融合、特色彰显,无所谓城、无所谓乡”发展新格 局全面形成,环境优美、休闲养生、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新大 关形象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明显进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国土空 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避险搬迁、适度生态移民搬迁稳步推进; 流域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治理成效显著,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优化,湿地保护稳步推进,城 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 65%以上;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增加,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理 念深入人心,绿色健康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天蓝、地绿、水 清成为大关名片。 ——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群众发展内生动力极大激发, 通过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 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以上;教育教学质量和全民 —21— 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和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防灾减灾和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能 力持续增强;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 享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公平正义不断彰 显,“法治大关”“平安大关”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多更好满足。 第七章 空间布局 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滇东北开发”新战略,充分发挥县域生 态、矿产、旅游和气候资源优势,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依托区位 优势,以县城为引领,交通干道为廊道,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引导筇竹、生猪、硅矿、页岩气、旅游等重点产业在县 域内形成循环产业链,构建“一城两区三廊四组团”的空间发展 新格局,即形成“1234”的空间布局。 “一城两区”:完成县城整体搬迁后,“一城”即大关县城, “两区”:大关县城由翠华、靖安两个片区构成。“三廊”:为 上高桥、悦乐到翠华的南部片区;玉碗到天星的东部片区;寿山 到高桥到木杆到吉利的北部片区三条竹产业廊。“四组团”:以 上高桥为核心,辐射玉碗、翠华、悦乐,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 工、销售一体化的高原特色农业加工组团;以木杆为核心,辐射 高桥、吉利,打造竹笋、竹材、竹炭等系列产品加工研发为主的 竹产业组团;以寿山为核心,辐射吉利,打造建筑建材生产、加 —22— 工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组团;以天星为核心,辐射吉利,打造硅 砂生产、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的硅砂产业组团。 第三篇 全力以赴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 以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为底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 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推动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产业帮 扶、村级集体经济、培训就业“四个全覆盖”,推动“三农”工 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 农民富裕富足”的繁荣发展局面,全力以赴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 。 第八章 健全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机制 以巩固提升“长效机制”为切入点,保持政策措施、资金项 目、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全面 小康成色。 第一节 保持政策总体稳定 保持脱贫 5 年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 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 求,保持帮扶措施、投入机制总体稳定,集中资源保障脱贫攻坚 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持续稳定财政投入,保持财政投 —23— 入力度总体稳定,落实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政策,持续增加农业农 村投入;完善扶贫公益性岗位政策,用好脱贫地区土地增减挂钩 指标交易政策。积极推进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和 地方金融服务“三农”的积极作用,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 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完善土地政策,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 扶等重点项目需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 与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提升“三块地”利用成效,确 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强化人才支撑,鼓励 和支持优秀干部到已脱贫地区工作,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 兴一线岗位,依托东西部协作,积极推进干部双向挂职锻炼,进 一步充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力量。 第二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1.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脱贫不稳定 户、边缘易致贫户为主要对象,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 以建立完善县级防返贫致贫“找政府 APP”平台为重要抓手,建 立完善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扶志 扶智推进机制,落实重大疾病生活救助、教育专项资助、民政帮 扶救助等政策措施,提高农村群众看病就医、安全住房、子女上 学和最低生活兜底等基本保障水平,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高效巩固 和大幅提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不稳 —24— 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及 时将有返贫和致贫风险的人口纳入帮扶范围,细化帮扶措施,提 升帮扶成效。 2.完善扶贫资产长效运行和监督管理制度。坚持因地制宜推 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加大资产扶贫力度,提升农村资源资产化 水平,探索扶贫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分红模式。健全完善扶贫 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动态监测机 制,建立产权归属明晰、权责义务匹配、运营管护高效、收益分 配合理、资产处置合规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确保扶贫项目持续 健康运行。 3.继续强化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发挥 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挂钩包保、驻村帮扶、社会力量广泛参 与制度作用,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挂钩包保、社会力量参与的 制度和模式,加强各领域协作。实施家政和护工服务劳务对接行 动,组织有就业培训意愿的相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 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进相对贫困 人口到广东等发达地区就业,推动东西扶贫协作资金用于开发乡 村公共服务岗位,重点帮扶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困难人口。积 极引进有实力企业到大关建设产业园区,继续大力推进扶贫车间 及易地搬迁安置点就业服务工作站建设,吸纳困难家庭劳动力稳 定就业。 专栏 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工程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扶持、示范带动、大 户和合作社引领等方式,引导脱贫乡村大力发展种养产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25—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机制, 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场景运用等媒体平台,宣传推介特色产品,推动消 费扶贫从以政府引导为主转变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稳定就业帮扶工程。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 度。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扶 持覆盖面。扶持企业在脱贫乡村发展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加大以工代赈、以奖代 补、劳务补助等力度,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劳动力、弱劳 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 生态经济帮扶工程。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实现 新进步。稳步提升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等生态扶贫工程;加强生态护林 员动态使用、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提升履职能力和内生动力;支持生态扶贫专业 合作社,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和修复。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补齐脱贫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 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 境建设;补齐村内道路、住房安全巩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生活条件改善等短板, 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民生保障,打造宜居环境、强化乡村治理。 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大脱贫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 量。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帮助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留守儿童、 残疾人群、精神疾病人群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推进村组敬老中心和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等服务设施 建设,积极争取支持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补齐儿童学前教育、妇女活动、残疾 人服务等吃、住、行、学习和娱乐设施。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程。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 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安置 点生活服务设施,强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建设,提升安 置区治理能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工程。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 政策。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 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织密兜牢 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 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第九章 引领群众共同迈上致富道路 始终坚持把产业培育提升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 振兴的重要支撑,不断夯实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基础。 —26— 第一节 抓实高质量就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搬迁家庭等群体, 实施网格化管理,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精准匹配岗位、全 程联络跟踪等“保姆式”服务,全面落实就业政策;积极对接东 西部协作地区、省内对口帮扶地区广泛开展劳务协作,以高度组 织化实现劳动力点对点转移就业。用好用活中央、省市有关政策, 加大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建设;加强创业技术指导,支持专业 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标扩面和做大做强,充分 开发本地就业岗位,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全面消除劳动力零 就业家庭,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健全保障服务机制,关心关爱外 出务工人员,兑现稳岗固岗补贴,提升外出就业成功率和稳定性。 第二节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成效提质创优 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 策”的发展思路,围绕产业增收,加强扶品牌带龙头,扶龙头带 基地,扶基地带合作社,扶合作社带农户的“四扶四带”办法, 拓宽脱贫群众增收途径,增强特色产业带动能力。深化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摸清农业资源底数,加快推进农民创业园、现代 产业园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 产业发展。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产业化 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通过村企共建、土 —27— 地流转、入股土地经营权、订单合作、生产托管等方式,加强新 型经营主体与脱贫群众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积极探索发展仓 储、物流等新兴产业,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拓宽农产 品销售渠道,推广“订单农业+技术包干”生产方式,推广“龙 头企业+联合社+专合社+农户”经营模式,推行农村电子商务、 农超对接营销模式,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服务一体化。 第三节 充分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党支部+团队+基地+人才”模式,充分发挥县、乡镇 农业和林业等技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化、专业化、项目化、 公司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发展机 制,健全村集体公司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主动参与 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发展要素,盘 活资源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 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引进外部资源,积极参与市场,有效占有资 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有效整合产业提升、科技推广、 金融支持、基础配套等扶持政策,不断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 力。立足资源禀赋,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前瞻需求,通过政 府聘请专家提供决策咨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库等方式,引 导发展多类型集体经济,推动多元发展。精心包装项目,多渠道、 多方式吸引更多投资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积极 推行村域联合、企业带动等合作模式,实现相邻村、不同经济体 —28— 的协作发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竞争力。以打造示范突破为方向, 对确定的示范村集中资源,从基础配套、融资保障、规范监管、 环境整治、文明治理等方面予以支持,增添外力,培育内能,打 造一批有带动性的示范典型。 第十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裕”的总体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补、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更好促进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新时代乡村 振兴的大关篇章。 第一节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 体系、经营体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优质 粮食工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 升收储调控能力。围绕“种竹养猪”的发展思路和“背靠昭通主 城区、面向西南菜篮子”的发展策略,以“一县一业”筇竹全产 业链发展和构建“一超多强、千家万户,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生猪产业格局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 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提高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 —29— 绿色化种养水平,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深入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活动,以市场为导向、效益 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 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 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扶持培育规模适度的家 庭农场。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 融合。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实施电子商 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电商服务企业,鼓励各类 基层服务网点和农家店开展电商服务。到 2025 年,力争全县农 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10 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120 家,农户入社率达到 90%,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 盖率达 100%。 第二节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 境,让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奉献乡村、植根乡村。大力培养本土人 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 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建立完善专业人才下沉一线机制和人才 结对帮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就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 —30— 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群体的积极作用,组 织和带领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 设。加强对返乡人员在项目用地、投资办企等方面支持力度,壮 大新乡贤队伍。 第三节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 提升为主攻方向,健全村庄保洁收费、用水收费、疫情疾病防控 等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 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 利用;实施河塘沟渠清淤疏浚,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 水体。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 制度,引导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城乡“两污”治理能力;持续推 进“厕所革命”。 第四节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 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 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健全乡村诚信体系,加快文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 —31— 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精神文明需求。 第五节 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农村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完善乡镇党委、建制村党组织、村民 小组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在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的基 础上,推行“党组织+”,创新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的组织和工 作在农村有效覆盖。突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带头功能,抓好村级 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集中培训和班子成员全员轮训, 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 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移 风易俗,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夯实基层政 权,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的善治乡村。 第十一章 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升级 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全面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农 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教育、医疗、文体、广电等公共服务配套 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便捷程度。 第一节 加强村庄建设管理 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按照“因地制宜、城乡统筹、 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原则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乡村产 —32— 业发展、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严格村庄规划编制科学 论证、衔接协调、灾害评估、公开公示等程序,引导群众积极参 与完善“一村一规划”,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节约、 集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整合项目资金, 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推动农村面貌整体改观、整体提 升。加强乡村风貌管控,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打造具 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现代文明特征的民居。加强农房提升改 扩建指导和监督,消除农房建设安全隐患。 第二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 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加强村内道路、通村道路硬化建设。 推进农村公路“窄改宽”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稳步推 进“路长制”,加强路政宣传、巡查、超限超载治理。加强农村 公路日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完善提高山区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 灌溉用水保障。加强饮用水源地、地下水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 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新改扩建、管网延伸和配套消毒设施设备, 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 技术、产品。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及配电设施增容扩建, 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实施快速汽车充电桩,推进充电站 进乡镇。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 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 —33— 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 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 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节 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 延长 30 年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 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落实宅基地集 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开展农村 房地一体的权籍调查,推进不动产权证颁发。探索实施农村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 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 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 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专栏 2 乡村建设行动工程 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因地制宜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组收集-村(镇) 转运-镇(片区)处理”“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模式,加强生活垃圾基础设 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村庄保洁体系,提倡 绿色生活方式,倡导采用简易、环保材质的袋子取代塑料袋,减少农村白色垃圾。 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行县域生活污水城乡统筹治理,首要推进重要水源地、 生态脆弱区污水治理能力提升,不断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污水治 理。到 2025 年,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污水管控能力达到 100%、处 理能力达到 45%。 农村厕所革命。以“水冲厕+装配式三格化粪池+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主,推进 厕所革命。按照“人畜分离、厨卫入户”要求,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到 2025 —34— 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0%以上。 森林乡村建设工程。以“森林乡村+旅游、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生态文化”为 主要路径,打造特色鲜明、区域与类型代表性强的森林乡村精品,推动乡村旅游、 健康养生、休闲体验等多种业态整合发展。 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开展村庄内清理生活垃圾、清理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 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提升村容村貌为重点的“三 清一改一提升”,有效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 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以强化村镇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产业、完 善村镇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挖掘特色和文化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因 村施策,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打造以绿南村、银吉村、金海村、红旗村等为主 的美丽乡村 60 个以上。 第十二章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能砺为 坚持以人的改变为着力点,深化拓展“自强、诚信、感恩” 教育,创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实践载体,教育引导群众转 变“等靠要”思想,树牢劳动光荣、脱贫光荣、致富光荣的价值 取向。 第一节 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以脱贫巩固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为抓手,深入开展“自强、 诚信、感恩”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群众 彻底甩掉“等靠要”帽子,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树 好关河儿女“自强奋进”形象。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和“按劳 取酬、优先优酬”的方式,引导防返贫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 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 励和精神激励。 第二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35—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 风易俗,促推农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全方位提升社会公德、家 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 第三节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办学,推 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不断加大“新型农民” 培训,实现生存技能与文化素质“双促双提”,培育农村创业致 富“领头雁”,壮大乡村振兴“排头兵”队伍。 第四篇 全力以赴打造“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区” 抢抓“滇东北开发”战略机遇,全面融入“一城三区”发展 格局,按照“一县双核、一体两翼”“多点布局、一体联动”的 思路,全面推进县城整体搬迁,减载激活大关老城,一体化发展 特色集镇,走一条减载疏通激活、生态补位提升的路径,推进以 人为核心的“山水共育、产城齐飞”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以赴 打造“昭通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区”。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县城搬迁,谋划新城发展蓝图 第一节 科学论证县城搬迁 充分利用县城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成果,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县 城地震地灾危害资料,多方位多层次做好拟迁出区搬迁避让论证 —36— 和拟迁入区安全适宜性论证,为县城搬迁避让提供科学依据,为 地灾防治提供支撑。持续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 市同意县城搬迁,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扎实做好干群思想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县城搬迁前期工作。 第二节 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把握有利时机,打破区划壁垒,争取行政区划调整,将昭阳 区靖安镇、青岗岭乡划归大关管辖,将人口、产业等要素“南迁” 汇聚,加速城镇化进程,打造大关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新 区,同步推进翠华、靖安新区街道办事处设置,实现从边缘末梢 到中心前沿的华丽转身,促进昭通中心城市实现 100 平方公里、 100 万人口目标。同时,依托新区丰富的水资源,做好特色化规 划开发,完善市政交通网络,强化城市功能配套,把新区建成开 放包容的魅力新城。 第三节 全面谋划新城发展蓝图 始终坚持“同城化”发展理念,推动业态布局与新区互促互 动,走一条减载疏通激活、生态补位提升的发展路径,优化县域 发展格局。高质量、高标准开展新区城市规划设计,将生态发展 理论融入新城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特色 鲜明的魅力新城。高标准定位新区总体发展目标,解决好城市布 局结构与形态、土地利用模式、建设目标和重要工程设施布局等 —37— 问题。循序渐进推进新区基础设施、交通网络、教育发展、医疗 保障、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建设工作。合理布局新区产业发展 空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第十四章 打造美丽宜居县城 按照“先抽空、后注入”的工作思路,不搞大建设、大开发, 走“收缩型”城镇化之路,谋划改造升级老县城。 第一节 打造美丽宜居精品县城 聚焦山、水、竹、茶、瀑资源优势,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田 园风光,把竹产业发展与县城建设、旅游业态布局相结合,加快 县城周边 10 万亩竹基地建设,依托黄连河景区瀑布,实施“百 竹进城”行动,把大关县城打造成为全国唯一以“百竹”为绿化 景观的县城,建设“瀑布之城、百竹之城、康养之城”,实现“城 在林中、林在城中”,让“观瀑赏竹”成为文旅康养新风尚,打 造生态、安静、祥和的宜居宜业魅力精品县城,成为全市“健康 生活目的地”新高地。 第二节 提质升级市政公共设施 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推进县城公共 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设施提档升级、 城市智慧化建设,提高县城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质量,更好满 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38— 充分挖掘大关历史文化特点,统筹协调城市形态格局、建筑 风貌、街道立面、天际线、楼际线及色彩、标志系统,优化城市 山水环境,综合整治街道街巷、公园广场,打造特色街区,塑造 人民广场、入城节点空间等特色公共空间风貌,加强城市微绿化、 立体绿化,实施夜景灯光亮化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公共空间界面 管控,塑造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城市空 间形态,打造“云上山城、山上瀑城、瀑边竹城、竹旁茶城”城 市品牌形象。 实施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 车库,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系统雨污分流 设施改造。全面建成并运营第二水厂及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垃 圾堆放场迁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统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电网入地工程,加快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及推进存量住房改造 提升等。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抗 灾能力,合理布局和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城市空间韧性。 第三节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强化县城精细化管理,组建县城综合执法局,整合城市管理 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大城市数据共享开发力度,提高城 市运行效率。推进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参 与维护和监督城市环境秩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 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城 市管理执法队伍专业素养。推动多元主体之间协同合作,充分调 —39— 动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共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专栏 3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市 政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工 程 。 合 理 布 局 建 设 19 个 停 车场 , 新 增 停 车 位 4500 个; 全面 更新改造 城 市供水 、 排水、 供电、 供气 、通 讯电缆 、垃 圾分 类收集 等市政基础 设施 ,有序推进 各类 架空 管线入 廊 入地工 程, 完善大 关县 污水 处 理厂二期 建设,新增地下排水、 排污、燃气、 电力等 84 公里 。 老 旧小区 改 造工程 。 推 进 老旧 小 区、棚 户区 水、 电、 路 、气 管 道改造, 支持适宜老 旧小 区加装电梯 、建 设无 障碍设 施 ,推进 老旧 小区 生态 修复 、绿 地建设,完善老旧小区停车场 、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 施。改造 5000 户,拆除 1229 户,完成大关县县委家属区、政府家属区、工商局 家属区、公安局 家属 区、税务局家属区改造项目。 智 慧城市 建 设工程 。 积 极 推进 大 关县智 慧城 市信 息化 中心建 设 ,依托大 数据资源, 整合 智慧物流、 智慧 城管 、智慧 交 通、智 慧水 务、 智慧 林业 、智 慧消防等资 源, 推进汽车、 公路 、城 市道路 及 附属设 施智 能化 升级 ,建 设智 慧厕所、智慧停 车场等;推进小 区丰巢智慧物流、AI 机器人 智慧教育 、城市 医疗智能化 建设 ,持续完善 智慧 政务 和城市 管 理智能 化设 施建 设。 新建 智慧 县城大数据中心,新建数控机房。 城 镇 15 分钟社区 生活圈。完善 社区服 务设施 、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扩大 社区服务覆盖面,以慢行 15 分钟为 服务半径 ,配套建 设文化活动 室、儿童托 管中心、职 业培 训中心、健 身区 域、 家政网 点 、便民 超市 、快 递收 发网 点等 服务设施, 基本 满足体育健 身、 医疗 卫生、 文 化休闲 、买 菜购 物、 上学 、停 车等需求,让居民就近享受各项便民 服务,构建便 捷、舒适的社区生活圈。 第十五章 推进城镇联动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充分考虑交通区位特 点,突出山水田园优势,传承挖掘民族文化,聚焦特色、产业、 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 7 大要素,实行错位发展,互补 联动,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集镇、特色村庄、主题村寨、传统 村落,着力形成多点布局、多极突破、一体联动、产城融合的城 乡一体化新格局。 以寿山镇、木杆镇、天星镇、上高桥乡为重点,强化产业集 —40— 聚、服务功能、农业人口转移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 城乡融合平台,为全县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在用地保障、基 础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及配套扶持,补齐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提升商贸集 市功能,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物流业、农副产品流 通产业、加工业,进一步提升重点镇经济综合实力,扩大集镇规 模等级,带动农民到镇区生活就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引导集镇错位发展、分类发展,推进“靖上”“翠玉”一体 化发展,将翠华打造成康养小镇,将玉碗打造成蔬菜小镇,将上 高桥打造成农特产品物流小镇,将寿山打造成建材产业小镇,将高 桥打造成白酒小镇,将木杆向阳打造成筇竹特色小镇,将天星打造 成硅产业小镇,吉利镇、悦乐镇重点发展农业、乡村旅游业,推 动镇村联动发展,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着力形成多点带动、多 极突破、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坐标。 专栏 4 集镇建设工程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集镇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垃圾分类定点投放、雨污 分离、电路改造、创建对标设施、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房+充电桩、微型消 防站、公共晾晒设施、增植补绿、路面修补、道路照明、楼栋照明、墙面修复、电梯 安装等建设。 集镇风貌提升改造工程。对集镇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房外立面提升,新建立 体停车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集镇便民服务建设工程。标准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商贸市场、幼儿园, 合理布局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农机维修、便民超市等市场服务设施,争取打造 5 分钟便民生活圈。 —41— 专栏 5 大关县重点镇分类发展指引 翠华——康养旅游小镇。翠华作为大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旅游 业为重点,服务业为支撑,建设山水竹茶瀑、五彩魅力城。重点依托大关县开发投资 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翠贡茶有限公司、大关县远恒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关县康养旅 游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和产业投资。 天星——硅砂产业小镇。利用交通优势、硅矿资源优势,打造硅砂小镇。重点依 托大关县远恒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关美仑压裂砂科技 有限公司等进行产业开发建设。 上高桥——农特产品加工、物流小镇。依托区位优势及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 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为支撑的特色小镇。重点依托大关县起琦鑫农产品生产有 限公司、云南省云上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昭通猪猪侠农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 料厂)、大关县猪猪侠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大关创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 麻加工)、大关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等开展小镇建设及产业开发。 寿山——建材产业小镇。立足地处县域腹心区位优势,以建材、化工产业发展为 依托,建立成为大关中部新型工业小镇。重点依托昭通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 大关天达化工有限公司、大关县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创标实业有限公司、谨 鑫公司、大关鑫河电力有限公司进行小镇建设及产业开发。 高桥镇——白酒小镇。围绕“山川半”酒业,依托特有峡谷风光、万亩草原、原 始森林、筇竹林海、太华水库、集镇居中的优势,打造文旅康养、白酒小镇。 木杆——筇竹特色小镇。依托筇竹等生态资源优势,完善竹产业链,发展竹林景 观生态旅游,持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筇竹特色小镇。积极打造成为大关县 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依托成都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 大关县鑫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小镇建设及产业开发。 第十六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建 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平等交换。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健全农 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完善乡村金 融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 要素融合发展。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促 —42— 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 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促进城乡产 业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 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 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第五篇 全力以赴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 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立足 大关“三宝”资源禀赋,围绕“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养” 产业发展思路,以做大“竹、猪、硅、气、旅”五大支柱产业为 抓手,大力推进筇竹、生猪、硅矿、旅游“五个百万工程”(百 万亩筇竹、百万头生猪、百万吨饲料、百万吨硅矿、百万名游客) , 突出打造竹、猪、硅“三个百亿级产业”,做实补链、稳链、强 链工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乡、一区、一基地、一中 心、一花园”,推动大关现代产业迭代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打 造新增长极,全力以赴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 第十七章 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 依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筇竹资源优势,紧盯“一县 一业”示范县创建目标,加强竹类资源培育、笋材加工、现代科 —43— 技示范园区建设、筇竹文化挖掘、竹林旅游休闲康养区打造,推 动筇竹产业做全、做深、做精,打造百亿级筇竹循环全产业链, 争当“两山理念”实践创新示范区。 第一节 建成“100 万+”筇竹基地 围绕“一体两核三廊带”(即一体:以筇竹为主体,其他竹 类为补充的大关“一县一业”示范县;两核:木杆筇竹一二三产 融合发展示范园、翠华百竹县城;三廊带:上高桥、悦乐到翠华 的南部片区、玉碗到天星的东部片区、寿山到高桥到木杆的北部 片区)种植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石漠化 治理、涉农整合等项目资金,采用“开投公司+育苗大户+种竹 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构建经营权责明晰、利益联结紧密 的产业共同体,高质量推进 100 万亩筇竹基地建设。强化筇竹种 源管控,加强苗期管理,提高容器育苗质量,严格竹苗出圃标准, 确保竹种纯正。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全面落实成林抚育措施,强 化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竹林集约经营水平。大力开展竹树混交, 强化竹区采笋道、产业路、防火道、管护房、杀青车间、保鲜库 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筇竹林复合经营的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节 推动筇竹产品精深加工 整合资源要素,集中打造一批现代竹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 济园、特色竹产业园。以木杆为核心,其他乡镇为辐射域,大力 —44— 兴建集科技研发、笋材加工、商贸物流、品牌塑造、观光休闲于 一体,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筇竹产业田园综合体。按照“一体两 翼、多元发展”的思路,打造 1 中心(翠华笋材加工园区为中心) +4 片区(木杆、天星、玉碗、寿山 4 个竹笋加工片区)的笋材 加工工业园区格局,至 2025 年建成产业化经营的笋材产供销体 系,提高笋材生产、加工、销售综合效益。突出延伸产业链、提 升价值链,推动竹浆纸、竹笋、竹人造板、竹地板、竹家具、竹 工艺品、竹包装、竹建材装饰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 造。支持竹炭、竹饮料(竹酒)、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 (竹钢)、竹药品等新兴产业发展。优先保障竹产业园区及竹企 业的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供应指标。建立竹产业创新创业平 台,建设一批竹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引导农村创业创新基地 与特色竹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接。 第三节 加强筇竹品牌和市场体系建设 鼓励符合条件的竹企业使用“乌蒙源生·至尊筇竹”集体商 标,鼓励申报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品牌,支持建立筇竹产业知 识产权联盟。大力推进筇竹产业交流合作,拓展筇竹产品市场和 发展空间,鼓励竹企业参加涉竹博览会、交易会等,提升大关筇 竹产业知名度。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完善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 络,推进产地产品认证,建立竹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45— 第四节 推动竹文化与竹旅游深度融合 1.培育竹文化创意产业。深化竹与历史、文化和民俗的融合, 挖掘竹诗词文化,大力发展竹编、竹雕、竹宣纸、竹丝画帘等。 支持开展筇竹文化主题影视、演艺、摄影、绘画、书法等活动, 支持建立筇竹工艺设计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竹艺传习所等, 推动筇竹文创发展。建设一批青少年筇竹生态教育基地,打造一 批筇竹类研究教学科普基地。 2.大力发展筇竹生态旅游。支持举办筇竹文化节、旅游节等 活动,打造一批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竹林体验基地、竹林康养 示范区。建设竹茶特色小镇、筇竹特色小镇、竹林康养旅游体验 区 3 个,建设筇竹文化博览园、筇竹文化生态园、竹林人家休闲 生态园 55 个,构建全域竹林旅游休闲康养体系。 第十八章 打造“中国西南生猪产业及饲料集散中心”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畜牧产业,走一条“养殖企业带动、加 工园区引领、种养一体循环”闭合式、全链条的路子,标准化、 规模化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仔猪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冷链运 输、点对点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一节 构建“一超多强、千家万户”的养殖格局 深化与东方希望、猪猪侠、双胞胎等生猪知名企业合作,推 —46— 进年出栏 100 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增加生猪栏舍面积,扩大养殖 规模,提高生猪存栏数量,释放增养产能。健全完善以生态绿色 为导向的政策扶持体系和财政、企业、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的多元 化投入机制,加大生猪养殖园区与村合作、与户合作力度,推广 参股合作、寄养托管、订单养殖、保底回购等产业发展模式。以 规模养殖大户为抓手,在玉碗、翠华、悦乐、寿山、高桥、木杆、 天星、吉利等乡镇发展年出栏生猪 5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 1000 户,在吉利镇、天星镇各建设 1 个现代生猪生产示范场。 第二节 构建闭合式生猪产业链条 推进 120 万吨饲料生产基地、 100 万头生猪屠宰及冷链物流、 肉食品加工、有机肥等项目建设,在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冷 链物流、终端销售领域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 实现畜牧产业产值 50 亿元以上。同时,以上高桥为中心,打造 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高原特色农业加工聚集区。 专栏 6 优势产业发展工程 筇竹产业发展工程。大关县筇竹基地建设、生态高效培育示范基地、优良无 性系选育与示范基地、幼林抚育、低质低效竹林改造、轻基质容器育苗基地、专 业村冷冻保鲜库建设,以及筇竹“一村一品”重点专业村、筇竹产业示范园、竹 材加工园区、竹笋初级加工厂建设、竹笋加工剩余物利用、竹材初级加工厂建设、 竹材加工剩余物利用、筇竹产品配送中心、筇竹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做 大做强筇竹产业链。 生猪产业发展工程。实施大关县生猪屠宰及肉食品加工建设、交易市场建设、 猪猪侠年产 50 万吨无抗饲料加工、年产 10 万吨反刍饲料加工,东方希望年产 60 万吨无抗饲料加工、一顺天成有机肥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延长生猪产业链,做大 做强生猪产业。 —47— 第十九章 打造“中国西部硅砂开发利用基地” 依托百亿吨硅砂储量优势,推进矿地综合利用、绿色循环开 发,统筹平衡能源供需、时空布局、品种开发利用,有序推进硅 砂资源开发,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第一节 打造硅砂产业体系 全面规范硅砂矿权管理,调整优化矿权布局,依法依规取消 布局不合理、环保措施不到位、安全质量不达标等的硅砂资源采 矿权、探矿权。积极主动招商国际国内硅材及硅材加工应用大中 型企业,投资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及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 碳化硅等产业集群化项目建设,按照全市打造彝盐大硅砂产业基 地的规划布局,主动融入昭通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硅 砂产业链。 第二节 优化硅砂产业布局 以天星为核心打造集硅矿开采、加工、研发一体化、集群化 发展的硅砂产业区,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 第三节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全力保障投资 20 亿元的远恒集团一期 60 万吨压力砂项目投 —48— 产、二期玻璃砂项目主体施工、三期浮法玻璃加工项目建设。强 化与北京仁创科技集团合作,共建高新硅产业园。 第四节 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 学研用相结合的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研发创新体系。瞄准世界一 流水平,深化与国际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合作,引进 高水平专家和团队,加强硅材及加工应用技术攻关,加快研发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引领硅材产业发展。 第五节 推动其他工业转型升级 以水泥、电石、电力等重点企业为基础,通过科技支撑、劳 务支持和专项扶持等措施,狠抓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巩固昆钢嘉 华水泥有限公司绿色认证申报成果,支持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和 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支持天达电石厂 气烧石灰窑改造为回转石灰窑,进一步实现“两降一升”目标, 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第二十章 打造“云南页岩气开发示范试验区” 大关县页岩气含气区块 600 平方公里,纯度达 99%以上的优 质含气层 30 米左右,估算资源量 3450 亿立方以上。充分发挥页 岩气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全县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构建能源供 —49— 应新格局,到 2025 年,大关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形 成,搭建省、市接轨的供用气体系基本完善。 第一节 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 加大页岩气空白区块勘探力度,加快木杆、高桥、寿山等页 岩气区块地质条件研究和优选评价,推动勘探成果进一步突破, 扩大页岩气含气区块面积。加强向自然资源部汇报,加快推进“探 转采”工作,高位推动木杆、高桥两个页岩气勘查区块竞争性出 让,争取尽快取得采矿权证,推动规模开发。 第二节 加快页岩气综合利用 依托国家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结合页岩气产能建设和市场 需求,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全县页 岩气输出管道建设,合理规划布局页岩气储气设施,确保页岩气 就近消纳和余量外输通道互联互通。鼓励中下游企业优先使用本 地区生产的页岩气,加快页岩气在城镇燃气、分布式能源、工业、 交通等领域的使用,转变本地居民、企业能源消费结构,扩大消 费市场;推进“硅” “气”产业循环发展,真正实现用大关的“砂” 压大关的“气”,用大关的“气”炼大关的“砂”。 第二十一章 打造“昭通中心城市后花园” 紧扣云南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契机,依托大 —50— 关优良的生态质地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着力构建以“四片一线” 为支撑、乡村旅游为点缀、百万亩竹峰竹海为呼应,集溶洞体验、 瀑布观光、滨湖度假、森林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业态集群,让“住 关城、赏山水、吃山货”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打造以“小而 美”为鲜明特征的城乡休闲美学新标杆,建成“昭通中心城市后 花园”。 第一节 构建“一圈两线”精品旅游带 1.“一圈”即大关核心文旅圈。以“提质升级”为要点,通过“专 项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资金筹措,积极推进黄连河景区提 质升级,力争把黄连河创建为 5A 级旅游景区。依托景区内气势 磅礴的彪水岩瀑布,洞体高大的山海洞和长 14 公里的大峡谷为 主体景观,发展溶洞特色体验、户外运动、休闲康养等旅游产品, 加快半山酒店建设,提升景区服务接待能力,打造滇东北 IP 级 旅游目的地、云南省文旅融合标杆项目;将山海洞打造成为中国 奇幻第一洞,建成山海洞 5A 级景区。通过黄连河景区、山海洞 景区、红旗小石林景区建设,形成最具核心吸引的大关特色旅游 环线。 2.“两线”即北线和东线。北线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生态游 为特色,串联寿山镇五尺道小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响“中国筇 竹之乡”品牌和筇竹“稀缺”“唯一”资源生态游;东线以生态 —51— 康养度假游为特色,串联天星集镇及罗汉坝生态康养度假区和天 堂坝艺术水乡等主题旅游项目,逐步带动大关县全域旅游发展和 文化旅游深度全面融合。 第二节 开发大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树立全新的旅游资源观,强调休闲度假理念,强调无景点旅 游,突破传统的景区局限,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湿 度、温度、负氧离子含量、植物精气含量等)、整体休闲氛围、 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以及良好的形象与市场口碑对游客的吸引 力。按照“县景一体”的发展理念,实施景区、城镇、乡村一体 化战略,以景区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村镇,形成 “城在景中、村在景中、园在景中,景在城中、景在村中、景在 园中”的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资源的全域覆盖。强化生态建设 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乡村旅 游新亮点,构建天星汤家坪、木杆漂坝、翠华草坪子、上高桥团 结、玉碗出水等“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强化文旅融合,打造一批体验性足、参与性强、娱乐性好、文化 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强化对苗族文化和云台山南丝路文化 两大具有符号标识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同时立足竹类资源禀 赋,融合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底蕴,提升生态旅游的品质。 —52— 专栏 7 文旅融合工程 文化旅游+农业。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景观的优势,丰富农业旅游体验产品, 打造精品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园、乡村振兴示范、田园综合体等,培育生态 观光、农事体验、养生度假、自然科普、竹林养生、森林运动探险等旅游业态, 鼓励发展星级农家乐,挖掘乡村特色建筑和乡村民风民俗,带动乡村发展。 文化旅游+康养。依托大关宜人的气候环境、生态的自然风光,融合佛禅文化 以及苗医特色养生文化,以翠华寺、黄连河、山海洞、罗汉坝、老君山为核心资 源,重点发展森林生态康养、户外运动康养、苗乡旅居康养、佛禅文化康养等相 关业态。 文化旅游+教育。围绕艰苦奋斗的红色文化、艰苦卓绝的“出水堰”精神,打造 红色研学游、自然地质研学游、历史文化游等研学教育产品。重点建设出水堰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核桃红色革命村、罗汉坝自然研学中心、云台山历史文化研学 中心等研学基地。 文化旅游+体育。围绕民族体育文化为核心,融合时尚体育赛事、户外运动, 以山地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精神为内涵,带动和支持苗族射弩、 户外拓展等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延展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运动培训、体 育装备等,实现以旅游引领的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 第三节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旅游要素,进一步 完善旅游硬件和软件设施,构建“百万人旅游服务体系”,提升 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1.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旅游路,加速建设 互通高速路、开通风景线、织好循环线,确保“大动脉”畅通, 保证“毛细血管”触达景区,实现全县景区景点一小时全覆盖, 围绕全县的核心景区景点全面融入区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积极实 施旅游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连接线进景区”工程,推进旅游公 路发展;加快乡村、山地、峡谷、高速、竹林等风景廊道规划, —53— 坚持依山、就势,打造“千里竹海峡谷,一幅山水画廊”的风情 廊道,展现最美乡村、峡谷、瀑布、森林、溶洞等生态自然景观。 2.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 景观化、体验化、娱乐化的发展思路,完善全域覆盖的旅游公共 服务设施,构建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 构建全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站—旅游服务点”三级旅游 咨询服务体系。突出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打造信息完善、功能 健全并富有大关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标识系统;依托全县具有较 好价值的田园景观、村落景观、竹海景观、森林景观和峡谷景观 等,结合精品自驾旅游线路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 的观景台。 3.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建立 全域旅游信息化体系,打造集智慧管理、服务、营销于一体的智 慧旅游一体化平台,突出智慧亮点,加速景区数字化提升。 专栏 8 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工程。完善交通枢纽到景区的集散功能,建设黄连河旅 游集散(服务)中心,黄连河游客中心、山海洞游客中心、木杆镇游客中心、寿山 镇游客中心、玉碗镇游客中心、上高桥乡游客中心、天星镇游客中心,构建“1+8” 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体系。 旅游标识系统标准化工程。完善旅游全景图建设,在大关县旅游集散中心、重 要的旅游交叉口、核心旅游景区入口处以及现有或新建的旅游度假区或风景道等核 心旅游吸引物等地方,设置旅游全景图、旅游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完善旅游服务设 施配套。加强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 —54— 第四节 加强旅游品牌营销 充分发挥大关毗邻昭阳、宜宾两个中心城市,面向成渝双城、 滇中经济圈以及贵州试验示范区的市场区位优势,实施精品带动 战略,创建一批精品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旅游精品品牌。立足 大关独有的“山、水、云、竹、茶、瀑、关”资源特质,按照“山 水竹茶瀑、五彩魅力城”定位,主推“山水大关·大有可观”、 “幽美大关·别有洞天”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构建品牌 体系,开展网红创意营销、爆点事件营销、整合营销、精准营销, 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全面提升和丰富黄连河、山海洞景区旅游产 品供给,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国家 3A、4A、 5A 级景区的创建。 第二十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培育载体为目标,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 业并举,全面提升全县服务业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增加值高、 辐射能力强、带动就业广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始终把科技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基 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来抓,加强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大 —55— 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产业数 字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数 字化应用,推广使用云南省区块链商品“孔雀码”;推动企业上 云上平台,加快筇竹、粮食、茶叶、果蔬、中药材等产业数字化 生产线建设。深化“一部手机”“刷脸就行”“亮码扫码”和区 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聚焦旅游、健康、养老、教育、餐饮、娱 乐等领域,促进数字经济和文商旅一体化融合,提升治理数字化 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引导中小企业依托第三方电 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 专业化生产制造能力;扶持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平 台和示范企业,促进优势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实现转 型升级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发展康养产业 依托大关的生态、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引领, 打造三大健康基地。建设休闲养生基地,依托黄连河瀑布、县城 10 万亩竹基地等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文化养生体验、避暑度假 养生、健康养生等产业,建设翠华综合性休闲养生基地,打造健 康休闲养生小镇。建设康体养生基地,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 积极组织昭通山地攀岩、山地自行车、球类运动等赛事活动,着 力把大关建成全市重要康体基地。依托黄连河瀑布群资源,积极 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打好山水牌,充分发挥山水、绿色、 —56— 生态、健康等要素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全面打响“山水大关、健 康名城”的品牌形象。 第三节 统筹发展其他服务业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新需求,放宽市场准入,优化 发展环境,推动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咨询中介等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立足新时期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结构、消费 方式、消费理念升级新趋势及新需求,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加强公益性、 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构建良好产业生 态环境,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 第六篇 突出“关键在人才”,集聚赋能创新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人才工作 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吸引 人才聚集,助推大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三章 第一节 推进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57— 谋划建设筇竹产业研发中心,提升筇竹产业链创新水平。推 进筇竹产业基地、保障性苗圃、种质资源库建设,建成具有区域 影响力的筇竹产业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西南林业大 学等高校科研机构,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政 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科技成果县域转化多元化、多层次、多渠 道投入机制,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县域落地转化。 第二节 加强产业技术引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硅砂开发、页岩气开发等重点产业 领域,确定一批关键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集 中力量攻关,不断开发新产品,力争形成领先优势。示范推广一 批先进实用农业综合技术。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旱作农业、农 田高产栽培、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设施农业综合配套生产、新 型肥料和先进施肥技术、农业和生物综合防治、畜禽良种和养殖 技术、水产品优良品种引进及高产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旅游 观光农业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技术引进工作。 第三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引导性 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体系建设,开展“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行动”,培育和发展科技 —58— 型中小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科技型 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活动,在开展技术交流、技 术合作、技术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十四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强县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牢固树立人才第一 资源理念,实施“人才兴关”行动,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大关、 奉献大关,开创大关因人才而蓬勃发展,人才因大关发展而充分 发挥才干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竞相发展“育人才” 1.教育优先“育”人才。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美 好向往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有教无类,保 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 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断 加大投入力度,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等各方面都落 实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领域建设优先投入、人才优先引进、 困难优先解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因 材施教、知行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和教 育治理模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充分调动政府、社会、 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利用 —59— 社会资源,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享教育 改革发展成果的新格局。 2.围绕发展“育”人才。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 者、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构建多元开放的能力培养体系。 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建设,抓好骨干企业经营管理人 才的教育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采取举办 短期班、中长期班等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拓展能力。 鼓励参加在职学位学历教育,健全带薪学习制度,安排有潜力、 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带薪学习,保证带薪学习者按规定享受相关待 遇。以“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为依托,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进筇竹产业基地、保障性苗圃、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重大科 技成果在县域落地转化。积极申报省市专家工作站,对教育医疗 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产业大户等进行培训,着力提 升全县教育医疗、农业林业科技水平。实行跨行业、跨领域、多 途径、多渠道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一线培养、锻炼,积极推 动干部轮岗交流,实施竹产业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爱 好竹、懂得竹”的“土专家、田秀才”,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锻 炼成长的机会,让各类人才到跨越发展一线摸爬滚打,增长知识、 增长才干,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 海纳百川“引人才” 放宽视野、主动出击、大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60— 人才引进战略,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种竹养猪、 采硅抽气、文旅康养”等重点领域,采取技术引进、项目引进、 课题引进等形式,面向全国、全省广揽一批专业技能人才、领军 人才和拔尖人才,加快集聚一批能够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 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 位,特岗特薪。从科技合作、技术入股、知识产权等方面入手,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增强对高层次和紧缺人 才的吸引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大关开展讲学培训、科研 攻关、成果转化等智力服务活动。积极搭建平台,创建返乡创业 示范园,千方百计吸引一批大关籍优秀人才回大关投资兴业。 第三节 优化环境“聚人才” 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管理,建立和完善管人与用人的双轨 体制,逐步实现人才的社会化所有。健全人才市场双向选择竞争 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才市场成 为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平台。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建立 和完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把人才开发、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 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体性开发,人 才服务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加速人 才信息库建设步伐,做到充分利用资源。建立高品质、高效率人 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人才的关心关怀,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 态,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在居住、医疗、社保、税务、职称申报 —61— 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情、建功立业新 时代”活动。宣传人才政策和先进典型,营造爱才重才的良好氛 围。加强人才服务保障,落实人才配套政策规定,按时足额兑现 相关支持经费。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政府和用人单位提供必要 的经费,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特岗特薪, 对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增强对高层 次和紧缺人才的吸引力。 第七篇 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石 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 断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益,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 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方位提高基础设施支撑 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第二十五章 构建通达通畅的交通体系 全面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互联互通、高效快捷的立 体交通格局,推进永善—盐津—筠连高速(大关段)、麻柳湾至 彝良高速(大关段)等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改造 G247 大关段(老 母城至岔河二级公路)。建设靖安至大关高速公路(G85 复线), 以交通干线联通构建大关县城至靖安新区“一刻钟生活圈”、到 昭通主城“半小时经济圈”。推进 S304 省道干线公路、乡镇通 达三级公路建设,力争到 2025 年实现全县 80%以上乡镇通高等 —62— 级公路。进一步完善县域道路网络,优化城乡骨架路网和干支路 网,实施通自然村公路、村道路基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提质改 造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大中小危桥改造,全 面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专栏 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高 等公 路建设工程。建成靖安 至大关高 速公路(G85 复线 )、永善—盐 津—筠连高速(大关段 )、麻柳湾 至彝良高速(大关段)。 国 省干线 提 升改造工程。全力完成国道 G247 线大关县老母城至岔河段 改建工 程;规划在吉利集镇前 沿增加一座横跨大桥关河 连接对岸。推进关河 电 站 —高 桥 — 太 华 —永 善 马楠 二级 公 路 、 S304 麻 柳湾 — 寿 山— 高 桥 — 木 杆 —三江口二 级公路升级改造。 县 乡主干 道 提升改造 工 程。实施 县道 X257 彝岔公路升 级改 造、大关收 费站—悦乐 —山海洞景区—上高桥公 路改造、悦乐洒渔 河大桥—太坪 —寿山 中坪—老街公 路改造、高桥 —联盟—永善水竹公路改造 大关段 、高桥联盟(月 亮坪)—永善塘坝公路改造大关段、高桥新开—永善双河 公路改造大关段、 木杆漂坝至盐津中和公路改造大关段、木杆元亨—永善双河公路改造大关 段、天星至盐津庙坝公路改造大关段、天星沿河至盐津豆沙公路改造大关段 、 吉利尾甲至盐津豆沙公 路改造大关段 、悦乐新寨 至永善墨翰公路改造大关段 等共 11 条县乡主干道提升改造 工程。 乡 道改造 工程 。实施 改造乡道 694 公里 为 6.5 米宽 的四级公 路,改善乡 镇交通通达条件,助力 沿线乡村振兴 、经济社会 发展。 通 自然村 公路 建设工程。实施 通自然村公路村道路基 改造及路面硬化工 程约 1830 公里,改善农村公路通 达条件。 公 路安全 生命 防护工程。加快 完善农村公路生 命安全 防护设施 。完成公 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 2320 公里。 危 桥改造 工程 。加大 危桥排查 及整改力 度,稳步 推进现有 危桥改造 ,完 成 92 座大中小桥梁建设。 旅 游路、资 源路、产 业路建设 改 造工 程 。完成 大关县城—黄连河景区 公 路改造、天星 —罗汉坝—小草坝景区公路改 造等共 5 条 145 公里旅 游线路改 造。完成 寿山—昆钢水 泥厂公路改造、大关河 —天达化工厂公路改造等共 5 条 66.5 公 里 资 源 路 改 造。 完 成 木 杆 向 阳 产 业 园区 — 细 沙筇 竹种 植 基 地 道 路 改造、木杆银吉—细沙竹产业道路改造等共 14 条 357 公里产业 路改造。 —63— 第二十六章 构建功能完善的水利体系 因地制宜,重点解决防洪减灾、供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 题,推动水利改革,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水 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水安全保障能 力,补齐水利设施短板,有效解决水质性、资源性、工程性缺水 问题。实施重点水源工程,推进麻柳湾水库前期工作,建设集生 活供水、灌溉、防洪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小(一)型水利工程, 为大关县出水堰水源补给和县城备用水源提供支撑;加快出水堰 明渠改隧洞,为沿线的玉碗、翠华、天星等乡镇饮用水和灌区用 水提供充裕、稳定、安全的供水;积极争取中坪水库开展生态保 护红线评估和调整后进入全省盘子,并启动建设;推进麻柳湾水 库、海坝水库、太华水库沟渠配套及引调水等一批水源工程建设, 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 障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提升水利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中小型水 库、塘坝管理,完善用水机制,提升供水能力和抗灾能力,保障 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开展县城、乡集镇防洪排水,有效解决城 镇雨季不安全问题。落实水利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水利安全 发展保障制度。持续增强水利治理水平,严格落实“河长库长制”, 全面深化“昭通清水行动”。积极开展洛泽河、大关河、洒渔河、 高桥河、团结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生态治理;完善防洪减灾水利工 —64— 程体系,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强化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做好 水旱灾害防御及水工程安全工作。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 测,加强水利信息网建设及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全面 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专栏 10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供水安全保障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中坪水库、麻柳湾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实 施出水堰明渠改隧道引调工程。到 2025 年,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质 100%达标。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按照“三个一批”推进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小型 供水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与管理。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实施横江天星段、大关河、团结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推动木杆银吉河、高桥新开河、寿山益珠河等山洪沟灾害防治工程;实施上高桥 红旗村、悦乐镇洒渔河、天星镇黄水河引水抗旱工程。 智 慧水利建 设工程。 建设 大关县水利管理数据中 心,推进水源工程、 连通工程及入湖河道水利工程视频监 控平台建设 ,扩展水利 业务网络 ,完 善水利信息化装备。 第二十七章 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体系 立足页岩气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大关有利区块页岩气勘探开 发项目,充分利用推广试验示范成果,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页岩 气勘探、开发、储运、输送、销售及下游深度开发产业链。完善 安全、可靠、绿色、高效供电网络建设,完善骨干电网设施,推 进 110kV 寿山变电站、 35kV 吉利变电站、35kV 双河变电站、35kV 沿河变电站建设,推进 35kV 龙洞变电站、35kV 木杆变电站扩 建,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善配电网网架结构,推动智 能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及自动化水平。推进燃气管网、LNG 储备站、生物天然气站、加油站建设,谋划全县集镇天然气建设 —65— 工程,推动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统筹推进风能、太阳能、页 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广运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深 化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全面推广新能 源汽车充电桩、充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八章 构建智慧高效的信息体系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讯、大数据中心、 农旅互联网等建设,构建“数字大关”。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构建高速泛在优质“新网络”,稳步推进 5G 网络建设, 逐步实现 5G 网络在县城和乡镇区域、旅游景区覆盖,乡村 4G 全面普及,实现长途汽车站、图书馆、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和旅 游景区免费无线网络热点(WIFI)全覆盖,城乡“数字鸿沟” 明显缩小。统筹规划建设大关通用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工业互联 网、物联网、智慧旅游等数字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实 施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和基础数据网络升级工程,形成智慧广电网 络万兆进村入户的全光纤覆盖新格局,实现 4K 广电云智能机顶 盒/智能网关在城乡广电网普及。扎实推进黄连河、山海洞景区 数字化建设,加快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积极实施“互 联网+种竹”、“互联网+养猪”、智慧旅游、文化创意、商贸 物流等工程,培育信息消费新的增长点。着力构建传统基建升级 样板,持续深化交通、能源、物流、水利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补齐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深入推进 —66— 医疗、教育、社区管理、公安、环保等领域全面数字化,积极建 设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推动全县社会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监 管体系数字化进程。 第二十九章 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网络,以县城为中心, 上高桥、寿山、木杆、天星等重点产业集聚区为枢纽,乡镇集镇 为节点,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为源头,县内外市场为支 撑,干线运输为骨架,城乡配送为末梢,构建内联外通、产销对 接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物流通道建设,建设集镇、园区间 高速集散疏运通道,打造以县城交通便利的客运站附近为中心的 物流圈。加快完善乡镇物流服务站和村(社区)物流服务点,建 设城乡物流高效配送网络,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补齐城乡流通设施短板,解决物流进农村、进社区“最后一公里” 问题。依托物流园区及县—乡(镇)—村(社区)物流体系建设, 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平台企业。大力 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搭建供应链协同、电商和商贸服务 等线上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善转运、仓储和信息服务功 能。优化多式联运设施节点,构建内联外通的通道体系,积极承 接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地区、云南省、昭通市内陆地区等的 商贸流通,推进物流枢纽对内对外开放发展。 —67— 专栏 11 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物流基础设施工程。规划面积为 1270.8 亩,新建供电工程、供水工程 12 公 里、排水工程 10 公里,新建及改造园区公路、消防设施、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 项目含商贸物流区、汽车物流服务区、农产品物流区、园区办公服务区及配套设 施等建设。 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包含 4 个乡镇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智慧物流系统, 实现智能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规划 总面积 1510.7 亩,上高桥乡物流园区 1270.8 亩、天星镇物流园区 101.9 亩、木杆 镇物流园区 29.9 亩、寿山镇物流园区 53.9 亩,县城物流集散中心 53.9 亩。总货 物运输能力 10620 万吨/年。 第八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打造美丽大关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布 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建设 森林大关,筑牢生态屏障,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打造“两山” 理念实践基地。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按照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 空间三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的原则,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形成功能明显、 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 落实“三线”管控 1.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对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河 —68— 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以预防保护为主,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 发、生态脆弱地段以治理修复为主,对工业园区应强化规划引领, 实施“空间布局、总量控制、环境准入”清单式管理。严守生态 红线,严格环境准入及底线把控,发挥生态红线对国土空间开发 管控的底线作用,严禁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保护红线内 的建设用地逐步退出,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 不改变。并根据县境内区域、流域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制定出差 别化的保护策略与管理措施。 2.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 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一般农田生产水平,加强基本 农田划定与耕地生产能力保护。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 局的约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 途。各类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衔接, 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 3.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土地适 宜性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城镇规模和趋势,划定 城镇开发边界,用于新型城镇化和各类产业园区发展。控制城乡 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人 口和产业向城镇、园区集聚发展。除交通、水利、环保、能源、 电力、旅游以及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建设外,各类建设项目原则上 均应集中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进行布局和建设。 —69— 第二节 优化“三区”空间 1.优先划定生态空间。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遵循生态保护连续性原则,加强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 中的江河水系、绿地系统、森林、耕地等生态要素的衔接联通, 构建健康、完整、连续的绿色网络空间。将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及Ⅰ级保护林地、水源保护区等区域划定为生态空间, 加强对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 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育。 2.合理划定农业空间。优先保护耕地,防止耕地“非农化”、 农地“非粮化”,维护粮食安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 品生产保护区为基础,将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和 农村农田保护用地划定为农业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 生活等功能。稳定和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严格保护耕地,重 点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引导农业发展向优势区聚集。提高 粮食保障能力及蔬菜自给率,结合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科学布 局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农业形态,因地制宜确定农业空间, 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的农业空间。 3.集约划定城镇空间。将县域内城镇规划区和上高桥产业园 区、寿山园区、天星园区、木杆园区划定为城镇空间,承担城镇 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功能,是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平台。从 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除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70— 建设外,鼓励将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转 为生态空间。统筹优化全域产业空间布局,协调城乡各产业空间 发展和分工,保障城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空间。 第三节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 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 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能耗、水耗、地耗、 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地方标准。实行最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 标准,严把环评审批关,全力跟踪服务涉及大关的“四个一百” 各类重大项目。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开展能效、 环保和低碳标识认证工作。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严 格落实环境保护、监管“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实施生 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 察、监测评价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发 挥好生态环境监测职能,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 直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 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 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严格环境准入。针对不同的 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 控、资源利用控制等方面制定差别化的环境准入要求,促进精细 —71— 化管理。 第三十一章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 活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健全绿色经济体系 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把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绿色增长和经济增长双赢。 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利用生态环境补偿经费引 导发展生态农业、康养旅居产业,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 态化步伐,全力打造大关河流域生态高地和产业凹地,架起“绿 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桥梁,突出大关筇竹产业特色,力 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大关县筇竹产业“两山”理念实践创新 基地。 第二节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消 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全面 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推动实施“十四五”绿色清洁生 产工作方案,健全完善县域绿色清洁生产机制,鼓励企业采用先 —72— 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 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废弃农膜、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动生 活垃圾回收利用。加强废旧汽车、废旧轮胎、大型家电、电脑等 回收行业的规范管理,推行再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 行动,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不同行业企业间实现 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效能和节能减排能 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 健全节约集约用水机制,建立高耗水工业企业计划用水和定额管 理制度,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全面推进城乡节水,加大供水管网 改造力度,扩大水资源再利用范围。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处置批而未 供闲置土地,最大限度地显化土地资产的价值。落实能源消费总 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 度。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 共机构创建活动。 第四节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扎实开展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 —73— 的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鼓励 并引导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采购 节能办公设备。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优先 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采用 自行车、步行等低碳绿色方式出行。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增 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污染源头防控,着力解决突 出环境问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环境质量持 续改善。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解 决突出生态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1.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巩固 大气污染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技术改造成果,持续整治散乱污企 业,严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指标,开展工矿商贸行业企业 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以燃煤锅炉为重点,推进工业污染源全 面达标排放;以化工、工业、汽修喷涂、油品储销、包装印刷等 行业为重点,加强石化、喷漆业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 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综合整治与防治;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开 展寿山、上高桥等片区集中整治,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完善扬 —74— 尘污染防治制度,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统筹 油、路、车治理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 业及道路洒水降尘。大力开展餐饮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专项执法 行动,推广高效油烟净化设施。严格城市 TSP 防控等工作,保 障空气质量优良率控制在市级下达范围内。 2.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河(湖、库)长制,构建流域控制 单元精细化管理体系,加大城镇生活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 度,加强重点企业水污染监管,坚持上下游协调联动,统筹推进 关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突出抓好出县级水堰、10 个乡 镇级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做好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及周边区域 环境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实施水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及污 染防治,加强关河、洛泽河及支流等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县域 内水环境水质持续变好,杜绝出现黑臭水体。严格关河、洛泽河、 出水堰等岸线管控,推进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力 度,建设沿河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维护县域森林系统, 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巩固长江上游安全屏障。 3.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产品 用地为重点,完成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制定土壤环 境分类管控措施,并完成省级下达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任 务。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 单,完成全县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建立起全县地下水环境 信息数据库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 —75— 技术支撑。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置,推进工业固废防治及资源 化利用,加强危废监管,鼓励开展废活性炭、废酸、含镍废物等 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统筹推进山林河湖整体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重点 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监管,提高区内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 水平,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内主导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针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因地制宜发展《负 面清单》外的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 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和国家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等工程,提 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城镇低效 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农村闲置土地、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 土地的整治和再利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产资源保护性 开发及土地、房屋、林地、水域、滩涂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加 大自然保护区监管力度,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外来物 种入侵,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禁止和严厉惩治非法野生动 物交易、食用行为。贯彻执行长江保护法,加强关河、洒渔河等 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 作。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森林抚育、国家级公益 林建设、义务植树和陡坡地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大沟大箐 —76— 治理、滑坡泥石流治理、地灾隐患治理、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等 任务。开展沿河、沿库、沿路、城镇面山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广 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加强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城乡防 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合理利用地形特征建设绿地、湿地 公园,增强城镇生态服务功能,建成关河流域一定规模的生态廊 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专栏 12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河库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一批流域治理项目,推进县内主要河流干 流两岸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进程;落实岸线规划分区管控 要求,组织开展主要河流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行动;组织开展横江、关河、 洒渔河、高桥河、木杆河等河流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典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启动水土流失重点区受损生态系统定期调 查,制定和实施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方案,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提升工程 15 万亩, 治理石漠化面积 300 平方公里,人工造林 50000 亩(经济林 40000 亩),小型水利 水保工程新建沟渠 25 公里,浇灌水池 45 个 4500 立方米;山洪沟治理 28 公里。 生态修复、生态承载力扩容工程。实施移民易地搬迁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 保护与修复工程;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实施沿江(河)绿化工程;探索并开展关河 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集镇、村、自然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设施建设进程; 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实施封山育林 25 万亩、实施乡村绿化 10 万亩。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关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为 重点,在 25 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 15~25 度坡耕地区,优先安排退耕还林(经 济林)还草任务。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和规模,在具备条件的 25 度以上 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 15~25 度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 草植被,增强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退化林修复,提高森林质量,营造农田林 网,加强村镇绿化。 第三十三章 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全社会共建生态宜居新环境。 按照“网格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管控全覆盖、问题全清零”思 —77— 路,聚焦“人的改变”这个根本,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2 专项 行动”,坚决打赢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持久战。大力提高生态文明 意识,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城乡环境治理体系。 探索城乡污水处理建、管、营机制,补齐乡镇污水处理短板。推 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高标准创建国家级 卫生县城,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社区)比例均达到 60%以上, 实现城乡环境大改善、群众面貌大提升、整体形象大改观。 第九篇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 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第三十四章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行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教 育督导改革,重点推进思政教育、县管校聘、办学模式、校长职 级等改革。深化卫生健康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 “三医联动”,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运行、监管等改革,探 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预防 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文化、殡葬、就业、 —78— 社保、国企等领域改革,革除障碍,激发活力。 第二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生 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改 革创新。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 “自治之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具有大关 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 合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 明的新景观。 第三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实施跨年度预算平 衡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决策财力保障,健全 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编制平衡预算,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加快推 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格执行 国家、省税收优惠及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振 兴实体经济。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 的激励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提高治理能力激励约束机制。 深化投融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提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 科技金融,推进金融基础设施、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强地方金 融综合统计和地方金融监管平台建设。 —79— 第四节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 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做好行政权力事项承接管理,持续开 展减证便民行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最大限度减少 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 场失灵。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持续深 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 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有序推开 “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有效推进“照后减证”。持续加强“互 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广应用“一部手机办事通”。围绕“办 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目 标,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平台标准化、事项清单化、流程规范化、 服务便利化,深化行政审批、投资审批、项目审批改革,扩大高 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覆盖面,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掌上 办”“指尖办”。 第三十五章 第一节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权力运行。实施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建 —80— 立国有企业长效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推 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 融合。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 育工程,加快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步伐,力争每年培育省、市级成 长型企业 2 户以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逐步实现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监事会监 督职能,落实企业经理层职责,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弘扬企业 家勇于创新、诚实守信、担当实干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 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 加快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 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要素流动自主有序、 要素配置高效公平。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违法严惩制度。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 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全面 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继续放宽转入限制,全面落实“全 省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 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逐步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 —81— 第三节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营商环 境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季度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营造 良好政务环境、人文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不 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 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营造使用资源要素、 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健全完善 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红黑榜”、政 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第三十六章 第一节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 抢抓“美丽云南”“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一城三区”等发 展机遇,突出互联互通、产业承接、能源资源、劳务协作等重点 领域,形成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滇川黔周边区域良性互动,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推进开放中 拓展发展空间、争创发展动力。 第二节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 —82— 型开放,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稳步推进大关县行政中心 搬迁至靖安新区工作,培育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鼓 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品牌合作,推进资源共享、设 施共建、产业合作、旅游环线建设。鼓励县内传统制造业、外贸 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以扩大出口为主攻方向,通过国内外知 名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强资本引进、技术引进等 措施,拓宽渠道、强化市场对接,开展更为广泛的经贸活动。推 动民族文化“走出去”,以文化交流促进开放发展。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特色筇竹产业、绿色硅矿产业、页岩气产业、生猪养殖 产业、精品旅游产业等重点产业,以“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 旅康养”为抓手,认真谋划一批竹产业项目和旅游项目,积极承 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等, 加强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建立招商引资项 目落地综合服务机制,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和台账管 理,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协调推进, 全面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达产率。用足用好专项债等 融资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能源、 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支持社会资本参与 城市公共停车场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先行, 保障项目落地,持续开展“盯项目、转作风、抓落实、巩脱贫、 —83— 促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落实“项目工作日”制度,加大重 点项目政策扶持、责任考核、目标倒逼、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切 实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升 服务质量全面改善营商环境,真正做到重商、亲商、扶商、安商、 富商。 第十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县各族人民根本利益 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 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十七章 推进“大就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不断扩大就业规模、 持续优化就业结构、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一项重大任务。 第一节 持续多样化推动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以创新创业为依托,精心组织 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实施“万名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用好用活 就业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和建设创业孵化园区,支持自主创 —84— 业、个体经营,线上线下同步增加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 群体的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强化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 劳动权益等保障,重点关注低收入和受疫情冲击严重的群体就业 问题,开发县内就业岗位,做好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保障。 第二节 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公共服务是促进市场供需匹配、实施就业失业管理、落 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结合大关发展思路,持续打造便捷高效、 贯穿全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转移就业、 创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规范人力资源机构管理,织密就业服 务网络,通过建设规范有序的大关县人力资源市场,强化与人力 资源企业合作,发挥“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 心(站点)和驻外就业工作站作用,做好登记招聘、职业指导、 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稳岗就业等服务,搭建好“两市四区十企” 平台,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力度。建立劳动力失业预警监 测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保障,落实收入分配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常态化做好农民工薪资保障工作。 第三节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加快人才公共培训基地建设,聚焦筇竹种植、生产技术人员 培育,面向各类劳动者、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提供 —85— 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和课程研 发。重点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健全劳动者终身 职业培训体系。做好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建设“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和“职业培训包教学”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 “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退役军人、新 型职业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及失业人员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组建农科、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 才服务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县乡两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共享并 联网发布。 第三十八章 办好大关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 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全力提升大关教育工作新成效。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 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思政课改革,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制,准确理解和贯彻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学校领导班 —86— 子建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善于领导学校科学发展、团 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 第二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 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 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中小学教师队伍 招聘力度,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培 训,实施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名校(园)长 培养计划,持续探索教师招聘新途径,推进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 岗、构建校际联盟,通过优秀紧缺专业教师招聘和教师补员招聘 等形式遴选优质师源。深化“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抓好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深 化校长职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 长效联动机制,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作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第三节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 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开展幼儿园办 学水平晋级提升行动,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确保经济困 难幼儿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到 2025 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7— 达到 85%以上。 第四节 构建多元的教育服务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 加强农村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和学前教育。优化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校点布局,缓解“择校热”, 消除大班额,留住优质生源。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实施 课程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做好学校迁 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乡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巩固提升计 划。发展好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推进校际联盟、高校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规范发展民办教 育,加大管理力度,推动民办教育更快更好发展,全面提高少数 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 教育质量。组建特殊教育,到 2025 年,力争建设 1 所特殊教育 学校。 第五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加快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深化教学 模式改革,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落 实好职业教育各项普惠政策,主动与省、市职校、企业协商沟通, 推进“以工代训”,开展联合办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切实 —88— 做好职业学校内部管理整顿,强化技能教学,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和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第六节 加强老年教育工作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 所为、老有所乐”,凝聚社会共识,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和老龄事 业全面发展。力争实现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老年 教育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 的老年大学办学格局。 专栏 13 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 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深入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 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规范教师从教 行为,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 严肃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 教师引进和培育工程。创新大关县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引进 及培育模式,完善引进条件、引进方式,在经费资助、分配激励机制、综合服 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名特优退休教师、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校(园)长聘任制度,发挥优秀退休教师、银龄学科带头人引领示范作用,促 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全县教学质量。 优质生源建设工程。开展全县生源信息统计工作,对全县优质生源进行动 态管理,形成多种形式的奖补方案,打造优质师资力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防止优秀生源外流。 幼儿园教育设施建设工程。开展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在县城及周边规划新 建标准化幼儿园 1 所,在人口相对集中、有办学效益的乡村,新建乡村幼儿园。 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工程。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小学仪器设备 项目建设。推进上高桥乡中心完小迁建及乡镇学校建设项目。 高中教育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标准化中学、职业高级中学建设。 —89— 老年教育工程。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社会公共设施服务老年教育,建立健 全老年教育长效机制和网络,拓宽办学途径,推动“互联网+”老年教育。 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建设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建成县级教育资源库,加快 建设数字化校园,逐步建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 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三通两平台”,配 备教学用多媒体智能平板一体机、“1+N”互动课堂设备,推进学校新旧网络融 合。 第三十九章 建设健康大关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 中国”战略,树立问题导向,转变思想意识,努力办好新时代人 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第一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县医院为龙头,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支撑、乡 镇卫生院为抓手,村卫生室为网点、民营医院参与的多元式医疗 共同体数据中心,依靠大数据中心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医务 人员的“智慧医疗”、患者的“智慧服务”和医院的“智慧管理”, 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服 务。形成全县医疗资源优势互补、所有医疗机构参与的良好局面。 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医院业务用房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乡镇卫生院达到国 家级标准。县级医院功能覆盖健康教育、医疗救治、医养一体的 智慧型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在加强基础科室建设的同时,重 点加强建设 3 个以上的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县妇幼保健院重点突 —90— 出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建设,形成全县医疗机构一盘棋的良 好局面。 第二节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扎实推进紧 密型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 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分级 诊疗”新格局。建立优秀卫生人才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全 科医生培养,建强医疗卫生主力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 2025 年,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 2.5 人。配套完 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9 个乡镇卫生院和 82 个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提升县级 公立医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能力、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 能力、创伤救治能力,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 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及中医康复治疗中心。搭建医共体智能系统, 5G 网络,全面建立县内医疗数据实时共享,健康档案共享,县 外横向与纵向全面辐射发展的智能模式,为患者提供智能导医分 诊、候诊提醒、诊间结算、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等线上 服务,以及远程医疗、药品配送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以“智 慧服务”建设为抓手,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 程、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91— 第三节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紧扣国际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热点,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 名医、名药、名店为主体,结合西方现代养生保健服务新技能, 引进国际养生保健新业态,大力推广中医传统疗法与中西方现代 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中医养生、营养饮食、按摩保健、经络保健、 慢病预防、体重管理、睡眠健康、特殊疾病保健等特色养生服务, 加强对膏方、针灸、穴位贴敷、按摩保健等中医技术的规范使用 和管理,推动健康管理产业由健康体检向健康干预发展,形成现 代化养生保健服务品牌。规范管理并做大做强黄连河健康养生旅 游基地、生态健康饮食基地建设。依托县中医院建立养生保健培 训基地,在全县 9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 中医药养生服务。 第四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统筹建立集生育登记服务、计 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幼卫生保健、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公共卫生 计生宣教咨询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县、乡 (镇)、村(社区)三级人口出生监测网络,完善全员人口数据 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二、三级预防,提高产前筛查率、新生 儿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深入开展孕产期全过程管理服务。 第五节 —92—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持续推进“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民 体育健身工程”,推动体育基础设施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加 快建设城区竞走步道及体育中心,构建县城“15 分钟健身圈”、 智慧体育社区和全民健身步道网络。推广普及健身走(跑)、骑 行、登山、徒步、游泳、广场舞等,促进全民健身常态化。加强 教体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体育网点,打造体育后备人 才培养基地。积极打造大关多元化的体育产业与文旅产品,推进 体育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专栏 14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政府办医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 构,积极探索管办分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去行政 改革,推动管理方式、运行机 制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转 变,完善多方监管机制 建设,完善基本医疗保 障,健全药品供应保障。 县 疾控中 心 实验室能 力提 升工程。强化卫生应急实验检测 能力。推进 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能力建设,加强 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完善卫生 应急救 援分队;完善县级健康教育 机构 、乡镇卫 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 健康设施设备配套。 妇 幼健康 保障 工程。加强 县级妇幼 保健计 划生育服 务机构设备购置 ,积极 开展县 级产科、儿科 、新生儿 科、妇产科、出生缺 陷防治培训 基地建设,加强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 。 卫 生人才 队 伍建设工程。加强 公立医 院、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力度,构建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 供安家补助、生活补贴等保障机制 。实施医疗人才定向 培训培 养计划,与省内知名院校构建 人才流动机 制。加强医 教协同,建立完善 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 机制。大力开展基层人才、 护理人才、公共卫生人员、 卫生管理人员等人才培 训培养计划,提高医疗人员 技能。 智 慧医 疗 建设工 程 。实施“ 互 联 网+” 医疗 健康 , 建设 “ 医共 体”智慧 医 疗应用平台,建成县级医疗资源库,配置相关设施、软件,实现县乡村公共卫 生、医疗互联互通,信 息共享及双向转诊及远程会 诊。 —93— 第四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严格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 告会的管理,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 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掘传承大关 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优秀的地域文化为丰厚土壤培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聚集 正能量、弘扬中国精神、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道德 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2.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围绕“爱、敬、诚、善”主题, 继续开展“大关县道德模范”、“大关好人”等评选活动,引领 社会道德新风尚,传递道德正能量。推进“祖国在我心”朗诵比 赛、 “大关县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以及节日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 加强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交流和传播。以教育培养群众素质、以 活动引导群众素质、以环境陶冶群众素质,多措并举丰富人民群 —94—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传承弘扬新时代大关精神。加强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大关精 神,以“出水堰”建设为代表的奋斗精神,以筇竹产业发展为代 表的“两山”精神,发挥大关精神的价值示范等导向功能,推动 文化与经济协调建设,共同发展。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县、乡(镇)、 村(社区)、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广泛开展群 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大重大文化项目和 文化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妇女之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民 演艺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基本保障类设施全覆盖,完 成现有设施的提档升级。推进乡镇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提档 升级,完善 9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内部建设,精准补齐设施短板。 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点,实现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 设施全覆盖。健全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逐步建设以 50 个自 然村为单位的“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满足群众就近方便参与文化活 动的需要。 2.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 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增加文化传播弘扬渠道,推 —95— 进文化惠民活动。加强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积极开展面向老 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生活困难群众的 公益性文艺培训、演展和科普等服务。持续开展“精品惠民走基 层”、“文化下乡”等系列公益活动,实现“月月有戏剧”、“周 周有电影”、“天天有阅读”等惠民活动,促进公共产品均等化 发展。 第三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1.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开展 第九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推荐和遴选,推进五尺道遗迹升格为 国家级文保单位,推进刘家马店、石门关字库塔等升格为省级文 保单位。推进大关垴古道驿站小街、中共地下党盐大县工委第一 会议会址、罗占云纪念设施、农番会遗址、出水堰纪念设施、石 门关字库塔等一批文物和革命遗址修缮保护,整合古道沿线下青 坪黄家营盘、字库塔、刘家马店等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群,加强 保护与修缮,打造开放式古驿道文化博物馆。加强文物管理队伍 建设,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和文物安全防范水平,严格文物执 法,强化文物检查督察。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探索“三位一体”非遗保 护机制,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程,完成全县非物 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 库。加强传承人培养,提高非遗保护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96— 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开展非遗技艺传承培训,面向全社会招募 培训非遗保护志愿者,提高非遗保护力度,加强非遗项目收藏研 究、传承传习和展示宣传。在不破坏非遗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 下,充分挖掘和利用遗产本身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非遗场 所成为旅游景点、非遗表演成为旅游演艺、非遗工艺成为旅游商 品,培育芦笙文化生态链,释放芦笙制作、弩箭制作、芦笙歌舞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1.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按照繁荣与管理并举的原则,积 极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资本、产权、人才、技术等 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 场体系。进一步放开文化投资领域,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 兴办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经营项目,支持民营资本及 国内外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做精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完善驿站文 化、山水文化、苗族文化等为特色的系列文创商品、广告、书画 等产业类型,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推动博物馆、乡村文创产品研发。 3.培育文化演艺产业。做精全民演艺中心演艺,推进演艺中 心的市场化和盈利能力,打造一批品牌剧目。鼓励民间文艺团体 开展商业演出和开放式公益表演。旅游景区演艺,丰富演出内容, 推进端公戏、《秘境苗乡》和苗族芦笙舞等演艺进景区,做强一 —97— 批文化演艺旅游区。 4.发展文化培训产业。加强对民间文化社团指导培训力度, 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文艺团队,挖掘培养民间文艺骨干、民间艺人, 使其成为基层文化繁荣的主要力量。扶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习馆、传承点,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传习芦笙制作、弓弩制 作、芦笙舞。 专栏 15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重点工程 文 化服 务阵地建 设 工程 。做好 行政村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 设,争取在 人口较多 的自然村建设文化服务点。 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程。申报云南省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昭通 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关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 力争申报 县级保护单位 8 处,市级 保护单位 4 处,省级 保护单位 2 处。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保 护工程 。建设大关县 非物质文化 遗产数据库,建设 大关县非物质文化 传承馆,加强对“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端公戏 ”“苗 族芦笙舞”“苗族纺 织”等非遗 代表性 项目的保护。扶持建 设一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习馆、传承点,建立健 全培训机制 ,传习芦笙制作、弓弩制作、 芦笙舞 。 文 艺精 品创作工 程 。每年 开展一次 精品文 艺作品 征集,对征 集评选的 文艺作品进行集中 展示、拍摄专题宣传片 、节目汇 编等。推进端公戏、《秘 境苗乡》 和苗族芦笙舞等演艺进景区 ,做强一批文化演艺旅游区 。 第四十一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托育等服务体系, 努力建设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保障项目基本完备、待遇水平 稳步提高、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兜实基本民生 底线。 —98—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工作,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体系,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工作,确 保各项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城乡养老保险 100%参保。推进 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 制。推进社保基金专项检查、安全评估、社会保险统一稽核、社 会保险费欠费清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失 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离休干部费用报销制度。推广应用统一的社 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社保卡。 第二节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深入实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兜准、兜住、兜牢”行动,着 力推进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 “两项补贴”政策落实。建立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 残疾人福利保障为社会救助主体,以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为辅助, 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低收入家庭、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等 各类困难群众的“5+1+N”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无盲区”、 对象“全覆盖”。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发 展。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持续推进“阳光低保”,形成“物 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完善急难社会救助,做好重大疫情等突 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 —99— 第三节 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兴建和购买服 务,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 加快实现儿童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建立儿童福 利分类保障制度,优先完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 福利保障内容。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妇 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留守儿童、困境 儿童、孤儿关爱保护机制。推进敬老院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 动,健全孤寡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争取建立流浪 乞讨人员救助站。 第四节 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敬(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和基层医养服务网络,推 广健康养老物联网检测设备,推动医养协同发展模式,大力支持 老年人医疗、文化、体育、教育服务,构建民办养老、公建民营 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服务业态。推进托幼一 体化机构建设,在公办幼儿园配套建设托育机构。支持行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采取公办、公办 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满足家庭多 层次、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 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保育员、育婴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及技 —100— 能培训。积极开展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指导等服务,促进婴幼 儿健康发展。 第五节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就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双拥共建、烈士褒 扬、优待抚恤等方面指示精神,“十四五”期间,围绕提升我县 退役士兵创业就业能力、伤残军人康养服务能力、退役军人系统 服务保障能力、烈士祭扫接待能力等目标,切实抓好为退役军人 提供更加精准及时的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就 业有去处、创业有扶持、失业有帮扶。为伤残军人、优抚对象提 供更加贴心的医疗服务,纾解伤残军人心理和身体上的困难。不 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软硬实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正 气,褒扬英烈,做好革命遗址遗迹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建立权威、 高效、顺畅的工作协作机制,发扬全社会拥军爱军优良传统,调 动军队、地方、部门、社会等各方积极因素,合力推进退役军人 服务保障工作。 第六节 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 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倡导厚养薄葬理念,引导群众更新殡葬观念, 规范农村公益性公墓使用,全面依法依规推行火葬,积极推广树 —101— 葬、花葬、深埋不留坟头等方式节地生态安葬,大力推进散坟整 治。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促进 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持续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 和各类职工周转房建设,健全完善保障房使用监督管理体制机 制,建立租购并举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 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居住问题。 第十一篇 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把 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创 新县域社会治理,完善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第四十二章 建设法治大关 全面推行依法治县,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法治大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法治 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第一节 推进依法行政 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程序,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 和责任倒查制,不断提升行政决策质量,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 —102— 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强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推进行政执法权 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 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认真落 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健 全完善执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 果,加强诚信政府建设。 第二节 确保司法公正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坚决防止干预司法活动,完善审判权、 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 设和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力运 行机制。 第三节 增强全民守法意识 加强普法宣传,总结“七五”普法经验做法,做好“八五” 普法,普及《宪法》《民法典》知识,让全民普法守法成为社会 治理的法治基础。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强化“云南掌上 12348”宣传力度。 持续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开展法治镇、民主法治 —103— 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到 2025 年,力争全县每个村(社区)至少有 1 名法律明白人。加 强法治乡村建设,提升镇村执法质量、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专栏 16 法治大关建设工程 司 法基础 设 施建设工程 。推进 县司法局和基 层司法所业务用房改扩 建, 完善行 政复议工作室、社区矫 正中心 ,完善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远程探 视室 建设。 公 共法律 服 务体系建 设工 程。建设 县级公 共法律 服务大 厅,搭建 连接乡 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的远 程视频系统,在全县行 政村( 社区)建成公共法律服 务站实 体平台,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触摸查询一体机等公 共法律服 务实体平台建设,配套 建设法律书屋,构建立体化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智 慧人民 调解 工程。在全 县各乡镇司法所及 所属人民调解组织推广 应用 “云智调 ”系统 ,推进人 民调解员使用 移动终端和 电子设备对案 件调解过程 进行记录并现场生成电 子卷宗,实现无纸化办公系 统,推进智慧调解。 第四十三章 建设平安大关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 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度实现“三治融合”集成型治理,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平安大关。 第一节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科学优化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深度推进“三治融合”发展。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提升基层民主质量。进 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健全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加 强基层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治保会建设,落实治保 —104— 会人员构成,推动“关河义警”实体运行。健全公平正义的基层 依法治理制度体系,提升基层法治能力。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 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 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人财物保障、开发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 平台。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政治责任,忠诚履行服务党 和国家大局,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的职责使命,系统谋划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基 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大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 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机制和县、乡两级信访工作 联合会议机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常态化、 制度化开展。深入开展案件评查和积案化解,切实抓好专项治理、 重复信访,持续打好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重点人员 矛盾化解攻坚战,打造更高水平“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 任信访”。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和信息平台,从源 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健全守正创新的德治制度体系,提高 基层德治含量。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牢牢把 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城乡居民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养成城乡居民文明、科 学、健康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激励城乡居民自觉约束社会行 为,遵守社会秩序,恪守社会信用。 —105— 第二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 治,立足整体防控、协同防控、精准防控,完善县域公安基础设 施,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建设,推动“智慧公安”建设,加快 建设小区智能化管理和“平安乡村”监控系统,健全立体化、信 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严打暴恐专项行动,坚决防范 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 常治”。防范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渗 透,坚决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和煽动宗教狂热。强化 反恐维稳,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深化整治“黄赌毒”。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 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 与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深度融合。开展应急指挥中心和“应 急指挥一张图”项目建设,完善数据库,建立乡镇应急管理服务 站。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七进”活动,发挥传统媒体与 新媒体优势,部署应急广播终端,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形成统一 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 制和科学的信息报送、会商研判、应急抢险、指挥调度机制。 2.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健全公共安 —106— 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切实维护 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 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 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 责任,持续深化非煤矿山、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烟 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消 防、人员密集场所、校园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完 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加大食品 药品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 程,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 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文物古建筑火 灾防控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优化灾害应急救援 能力,推动应急救援队伍转型升级。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物 资储备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 9 个乡镇分别建设 1 座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满足本乡镇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食品存放。 建立与大关百万亩筇竹和采硅抽气相适应的应急救援队伍,满足 森林防火和矿山救援需求;开展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创建活 动,到 2025 年,争取创建 2 个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 。 专栏 17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大关县应急处突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全县应急救援指挥中 心,配套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车、消防车、中小型无 人机、卫星电话。 应 急广播 体 系建设工程。在县 融媒体 中心部 署应急 广播适配器,新建 —107— 县级应急广播平台,配套应急 广播机房和应 急指挥厅。建设乡镇 应急广播 终端 9 套,推进应 急广播终端逐 步向行政村和自然村延伸,最终实 现应急 广播系统向行政村和自 然村全覆盖。 动 物防疫 体 系建设工程。全县 9 个乡镇兽医 站每个站建盖或修缮业务 用房,培养村 级动物防疫员;完善县 级兽医实验室设备购置 ,冷链设备购 置等。 应 急救援 队 伍建设工程。着眼 单一灾 种向“全灾种”“ 大应 急”转变 , 从救援 理念、职能 、能力、装备、方式、机制等 6 个方面 推动应急救援队 伍转型升级,打造综合 性消防救援队伍。 第十二篇 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而奋斗 第四十四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 的首要任务,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 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贯彻党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 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切实做到坚决响应、坚决执行。发挥党 组织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把好方向、抓 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干部,总揽不包揽、协调不取代,对全 局工作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形成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紧紧围 绕“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战略目标,紧贴大关发展方向,落实党 管武装制度,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人民防 空建设,推动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民团结。坚持用民主集中制 —108— 原则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人大、政府、政协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形成各方面工作合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 领,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 设,筑牢镇、村两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把党组织的战斗堡 垒作用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第四十五章 坚持规划统领 《纲要》是“十四五”时期大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 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制定全县各级各类规划、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县级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各乡镇、 各部门要自觉服从,严格执行,切实维护《纲要》的统领地位和 权威性、严肃性。大关县“十四五”规划体系由《纲要》、重点 专项规划、部门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组成,在各类规划中处于主 导地位。《纲要》提出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由重点专项规划、 部门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进行细化和充实,为《纲要》顺利实施 提供支撑。各乡镇总体规划要做好与《纲要》发展战略、发展布 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有机衔接;重点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 要根据《纲要》确定的专项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 目、重大改革和政策;年度计划要依据《纲要》,结合年度运行 情况,合理确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建立以国民经 —109—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 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县 级规划体系。统筹规划管理,建立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 调等规划管理制度。将各类规划纳入统一管理,推动规划基础信 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 第四十六章 明确责任分工 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规划实施制度, 实行党委、政府主抓,人大监督,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和社会各 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审计监督,确保如期完 成。《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县人民政府将经 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单位逐一落实。对纳 入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优先列入年度统筹推进计划,优先保障 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将规划年度实施情况纳入各级 各部门绩效考核。牵头部门要落实责任,明确时间进度安排,有 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切实保障《纲要》主要目标和 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十七章 强化政策支持 围绕《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解决当前阻碍全县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发挥全县发展优势,强化政策导向,制 定和完善一批支撑政策,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产 —110— 业、改革、开放、人才、民生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严 格政策出台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和配 合,形成政策合力,保障实施效果。 第四十八章 强化项目支撑 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原则, 突出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城建环保等项目,立足大关县现代产 业体系建设,精心谋划论证和建立重点项目库,争取更多的项目 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一 对一”服务,实行“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扶持。加大项目前期 经费投入,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 力。严格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挂 图作战,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支持产业项目融资,加强信用、担 保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提高项目融资能力。加 大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组织各 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到发达地区进行产业项目专题推介。 第四十九章 强化监测评估 对《纲要》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要政策的制定实施进展 和效果,以及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监测评价、跟踪落实。落实监 测监督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 —111— 分析,特别要对重要发展目标进行监测,对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 行分析,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 制度,及时报告《纲要》落实进展情况,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 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定期报告规划目标和 主要任务进展情况。完善规划修订机制,当规划实施条件发生重 大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实际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 生较大偏离时,需要对《纲要》进行修订或调整的,由县人民政 府提出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附件:1.大关县“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表 2.大关县“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3.大关县“十四五”区位分析图 4.大关县“十四五”空间布局规划图 5.大关县“十四五”城镇体系规划图 6.大关县“十四五”交通体系规划图 7.大关县“十四五”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图 8.大关县“十四五”集群规划项目表 —112— 附件 1 大关县“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 型 指标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 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7.7 41.9 4.9 预期性 其中:一产增加值 亿元 6.4 10.5 5.9 预期性 二产增加值 亿元 7.4 8.3 1.7 预期性 三产增加值 亿元 13.9 23.1 6.1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 23:27:50 25:20:5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5.8 14.7[ 95.28]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2 1.1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1 14.9 预期性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0.8 预期性 协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0070 28086 预期性 元 7025 10738 预期性 人 0.1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0.1 约束性 色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0.1 约束性 发 耕地保有量 万亩 49.9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亩 37.9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52.2 约束性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4.2 约束性 创 新 发 展 调 发 展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 死亡人数 绿 展 40 —113—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开 外贸进出口总额 放 发 % 亿美 元 100 约束性 0.2 预期性 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 万人 114.3 预期性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8.6 预期性 总人口 万人 29.1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4.2 约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26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6 预期性 共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1.8 约束性 享 学前教育 3 年毛入园率(班) % 70.1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6.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5.2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 <9‰ 预期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人 1.6 约束性 广播电视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展 发 展 —114— 4.2 8.2 附件 2 大关县“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2025 年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指标 年均增长 绝对值 (% )[ 累 属性 计] 亿元 41.9 84.1 15 预期性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5 14.4 6.5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8.3 30.8 30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23.1 38.8 11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3.6 50 [6.44] 预期性 累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4.7 29.6 15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9 13.9 — 预期性 创新驱 研发经费投入 动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万元 2800 3200 [14.3] 预期性 件 0.9 1 [0.2] 预期性 元 15506 22260 ≥7.5 预期性 % 4.2 4 [-0.2] 约束性 个 1.2 2.3 [1.09] 预期性 % 98 >99 [1] 约束性 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儿托位数 个 __ 0.7 — 预期性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幅 % 4.3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生态宜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居 森林覆盖率 % 100 100 % 52.2 65 % 地区生产总值 经济发 展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调查失业率 民生福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祉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标 率 粮食总产量 安全保 耕地保有量 障 电力装机 控制在市级下达范围内 约束性 控制在市级下达范围内 约束性 约束性 2.6 约束性 99.7 市级下达范围内 约束性 万吨 8.9 9.4 1 约束性 万亩 49.9 49.9 —— 约束性 万千瓦 25.1 28.1 [11.9] 预期性 —115— 附件 3 大关县“十四五”区位分析图 —116— 附件 4 大关县“十四五”空间布局规划图 —117— 附件 5 大关县“十四五”城镇体系规划图 —118— 附件 6 大关县“十四五”交通体系规划图 —119— 附件 7 大关县“十四五”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图 —1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