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pdf
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1. 培养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都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发挥公共艺术、展示传播等艺 术设计语言在都市文化空间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厚植海派文化底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科艺融合、创新思维、跨界学习和自主创业能力,能对接国家重大任务要求,满足上海建设 “设计之都”发展需要,引领未来世界艺术科技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艺术设计专 门人才。 2. 毕业要求 (1)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艺术人文底蕴,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 道德素养、较高的审美判断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2)掌握艺术与科技设计领域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领域 国际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 应能力、创新意识与项目实践操作能力; (4)具备项目操作与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设计调查及撰写调研报告、设计说明、 专题论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二、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1. 主干学科 设计学 2. 主干课程 造型基础、艺术与科学、展示形态语义与设计、会展营销、设计与管理、文博展览设计、 展示照明设计、展示材料、版面编排设计、交互界面设计、会展与庆典设计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设计行业现状调查、设计写生采风、设计项目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论文)等 三、修业年限、学分和学位 1. 修业年限 四年 2. 总学分 260 3. 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Ⅱ-1-40 Ⅱ-1-41 商业展示设计 会展与庆典设计 版面编排设计 媒体集成设计 造型基础 形态构成 立体构成 设计色彩 电脑图形 油画 文献与写作 基本技能 专业基础 设计与管理 基础制图 手绘效果图 数字媒体基础 室内设计基础 展示照明设计 展示形态语义与设计 会展设计基础 信息图形化设计 数字媒体基础 设计思维与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调研/毕业设计(论文) 文博展览设计 会展营销 交互界面设计 设计创意与表现 展示材料 商业空间与传播设计 世界设计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建筑史 文化产业概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 文化产业概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 专业设计能力 世界美术史 现代艺术史 西方建筑史 传播学概论 艺术与科学 非遗概论 手工艺概论 当代视觉艺术赏析 学科基础 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相互关系结构图 融入 课程 行业调查 写生 项目实习 实习实践 上海大学2021级教学计划表 上海美术学院 课 程 分 类 艺术与科技专业 课程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 各学年、学期计划学分安排 课外 第一学年 共计 讲 实 上 其 自 项 读 其 1 2 授 验 机 他 学 目 书 他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备 注 夏 夏 夏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季 季 季 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 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 通 识 课 6 详 见 附 表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6 6 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 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 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 16583109 形势与政策 1 1 16584153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 3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1) 3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2) 2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概论 3 2 思 16584136 思 想 想 政 16584168 政 治 治 必 16584169 理 修 论 课 16584170 课 16584171 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详见附表) 3 3 3 3 2 1 3 3 3 劳动教育理论课 1 1 1 体育(1-6) 6 6 1 1 军事理论A 2 2 2 详见附表 大学英语 16 00864092 高级办公自动化与宏应用 2 1.4 0.3 00864122 新数字媒体基础与应用 3 2 1 13004116 中国工艺美术史A 3 3 13004154 世界设计史 3 3 13004100 现代艺术史 3 3 13534521 西方建筑史B 3 3 13535503 中国建筑史 3 3 13004151~153 上美讲堂A(1-3) 3 3 1 1 13704053 世界美术史 3 3 3 学科基础课(见续表) 96 专业选修课(见续表) 30 任意选修课 2 实践教学环节 51 总计 260 ◆ 3 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公 16583004 共 16584172 基 础 00853001~006 课 00914006 75 选 修 课 * 3 4 4 1 1 1 1 2 2 2 2 2 0.3 3 3 3 3 3 3 1 12 12 12 12 7.5 7.5 4.5 7.5 7.5 7.5 6 6 7.5 4.5 12 ▲ ★ 1 9 1 5 5 10 20 ● *1-10学期均需选修 ◆多修课程可认定为通识课(所属分类见附表中备注) ▲学分分布供参考 ★任意选修任何课程。 附表见Ⅱ-1-62 页,建议学生跨类选修通识课,所修通识课必须包含:1. “核心通识课”至少2学分,一年级至少修读一门;2. “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模块 内课程至少2学分。(某门课程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可重复认定,但所获得学分不累计。) ●毕业前至少修读一门全英语授课课程且成绩合格。(全英语授课课程指:1. 选课系统中标注的全英语课程。2. 国际化小学期开设的课程。3. 海外交流学分认定的课程。) Ⅱ-1-42 上海大学2021级教学计划表 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课内 课外 学 备 共 期 注 计 讲 实 上 其 自 项 读 其 授 验 机 他 学 目 书 他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 课外 学 备 共 期 注 计 讲 实 上 其 自 项 读 其 授 验 机 他 学 目 书 他 13535341 造型基础C 6 6 1 13535090 基础制图A 4.5 4.5 4 13705054 设计色彩A 3 3 1 13705059 室内设计基础 7.5 7.5 5 13705055 艺术与科学 3 3 1 13705060 展示形态语义与设 计 7.5 7.5 6 13535091 电脑图形A 7.5 7.5 2 13705061 会展与庆典设计 7.5 7.5 7 13535510 立体构成A 4.5 4.5 2 13705062 数字媒体基础 7.5 7.5 8 13535027 手绘效果图 6 6 3 13705063 会展营销、设计与 管理 6 6 9 13705056 传播学概论 3 3 3 13535513 文博展览设计 7.5 7.5 10 13705057 会展设计基础A 3 3 3 13536153 展示照明设计 4.5 4.5 10 13705058 信息图形化设计 7.5 7.5 4 专业选修课(第9学期(含)之后的课程可能会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课程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课内 课外 学 备 共 期 注 计 讲 实 上 其 自 项 读 其 授 验 机 他 学 目 书 他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 课外 学 备 共 期 注 计 讲 实 上 其 自 项 读 其 授 验 机 他 学 目 书 他 13706064 版面编排设计 4.5 4.5 5 13536213 油画B 3 3 1-3 13706065 商业空间与传播设 计 7.5 7.5 6 13536517 设计创意与表现 (选) 3 3 1-3 3 3 4-6 ★ 13706066 商业展示设计 4.5 4.5 7 13706070 当代视觉艺术赏析 (An Introduction of Visual Art after 1980) 13536506 展示材料 6 6 8 13536351 中国手作体验 A(选) 3 3 1-3 13706067 媒体集成设计 4.5 4.5 9 13006160 非遗衍生品设计与 制作(选) 3 3 1-6 13006147 交互界面设计(选) 3 3 9 13006161 非遗传承与数字化 保护(选) 3 2 13706068 新媒体艺术概论 (选) 3 3 4-6 13006162 海派文创产品设计 与制作(选) 3 3 13706069 文化产业概论(选) 3 3 7-9 13006163 植物草木染与现代 中国画 3 2 ★全英语课程 Ⅱ-1-43 1 1-6 1-6 1 1-6 上海大学2021级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安排表 艺术与科技专业 实践分类 实 习 编号 实践 实践 实践形式 周数 学分 集中 分散 实践环节名称 00914003 军事技能 00874008 各学年学分安排 备注 一 2 √ 2 形势与政策(实践) 1 √ 1 1658A001~0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1-2) 2 00874007 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 0000A001 创新创业实践 1 √ 1 00874028 大学生社会实践 1 √ 1 1370A008 设计行业现状调查 2 4 √ 4 1370A012 写生 2.5 5 √ 1370A010 设计项目实习 2.5 5 1370A013 毕业设计(论文)调研 5 10 1370A014 毕业设计(论文) 10 20 2 1 1 1 √ 二 三 四 第3,6学期 1 1 二选一 (详见注) 5 5 课 程 设 计 毕业设计 (论文) 共计 51 √ 10 6 5 10 第11学期 20 第12学期 30 注: 1. 《创新创业实践》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两门课程二选一; 2. 在校期间,学生参与下述活动之一,可认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分。分别是(1)联合大作业;(2)大学生创新项目;(3) 学科竞赛获校级(含)以上奖项,并未冲抵过学分;(4)院系认定的创新创业各类活动(累计至少半周时间); 3.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第2-11学期(除夏季学期)均开设,具体要求详见课程简介。 Ⅱ-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