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仙湖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申报指南.pdf
附件 2: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 佛 山 仙 湖 实 验 室 2020-2022 年开放基金 重 点 项 目 指 南 广东·佛山 二○二○年一月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 佛 山 仙 湖 实 验 室 2020-2022 年开放基金重点项目指南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暨佛山仙湖实验 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佛山市人民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 的按照章程独立运行和管理的佛山市属事业单位,属于广东省重点建 设的省级实验室平台。实验室遵从“聚焦战略目标、统筹十年规划、 分步高效实施”的方针,聚焦国家对氢能核心技术和新材料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十年规划与建设,争取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成为面向全球吸引和汇 聚高端人才的集结地、氢能核心技术与新材料的发源地和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的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 根据实验室章程,实验室设置开放基金,基金根据实验室建设目 标分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开放基金重点项目着重支持围绕氢能与 燃料电池、基于多能源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能源与新材料重大科 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促进关键技术 和工程化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佛山市、广东省乃至全国新能源、 新材料相关领域高水平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根据工作安排,《2020-2022 年开放基金重点项目指南》经实验 室战略咨询专家咨询审议、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 现向国内外公开发布。 申报项目需围绕实验室“五个中心”建设目标,解决氢能燃料电池 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引领带动行业发展,助力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高质 量发展,为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佛山仙湖 实验室)的“五年建设目标”提供重大科技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团队支撑; 为在佛山孕育、孵化氢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水平企业 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指标: 1. 乘用车先进复合材料氢气瓶技术 研究目标与内容: 围绕“车载 III 型气瓶结构监控和失效分析与评价关键技术”,开 展复合材料氢气瓶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技术、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复 合材料缠绕层健康监控技术、面向多目标参数识别的传感信号解调技 术、数据驱动的氢气瓶承载状态诊断技术研究;开展氢气瓶缠绕层结 构精细化建模技术、复合材料缠绕层多相多尺度分析技术、不同工况 下复合材料层失效行为和损伤机理、含损伤氢气瓶的缠绕层结构完整 性评估技术研究。 围绕“车载 IV 型气瓶缠绕层结构设计/制造/质量评价一体化关键 技术”,开展考虑工艺耦合关联因素的多自由度非测地线线型、基于 多相/多尺度分析的氢气瓶结构性能分析及调控方法研究;开展基于 热-化-力多物理场分析的缠绕工艺参数影响机制、高效低成本缠绕工 艺适宜性窗口调控原则研究;开展复合材料结构特别是封头区域精细 化补强设计方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气瓶固有缺陷及服役损伤扩展 分析研究,建立材料、结构、工艺、评价多学科综合优化模型和技术 平台。 主要技术指标: 为仙湖实验室 III 型氢气瓶的车载示范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突破 70MPa IV 型氢气瓶的复合材料结构关键技术,促进国产 IV 型氢 气瓶的研制;建立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氢气瓶结构监控和评价平台, 获取多工况条件下氢气瓶的典型响应;建立氢气瓶的复合材料结构失 效分析方法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平台;突破可兼顾结构效率与工艺可行 性的碳纤维缠绕层优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建立气瓶缠绕层结构/工艺 优化设计平台;建立设计准则和工艺规范;建立氢气瓶缠绕层包含封 头缠绕层精细化补强结构的设计、制造、评价一体化技术平台。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技术方法:研究报告,设计准则,工艺与技术规范。 (2) 技术平台:设计与分析平台,检测和评价平台。 (3) 专利和论文。 2. 服务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系统的高效储能器件与设计软件 研究目标与内容: 面向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求,从材料设计、电极批量化制 造、高效储能器件组装集成三个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为多能源智 能网联汽车提供能量密度≥350 Wh/kg 的新型三元动力电池器件及材 料优化、制造技术。重点开展电子结构及电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电化 学动力学计算研究,开发计算模拟创新方法,进行材料筛选、构建机 器学习大数据库,形成电极材料性能新技术;开展序构化超高镍三元 正极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实现颗粒可控形核、有序生长、择优取向 和生长,探明容量衰减、电压衰退的本征因素,揭示构效关系并提出 优化策略;研究高容量、长寿命高效储能器件结构设计准则,揭示基 元序构的协同新效应,基于超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复合微球负极,实 现适用于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高效能源器件工程化制备。 主要技术指标: 数据库的材料基础模拟值可囊括基础材料数据库资源,并具有针 对电极材料性能的优势,软件描述符能正确关联实验结果,并具有从 理论上预测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的能力;获得高容量、大功率、长寿 命超高镍(≥90%)NCM 正极材料的批量化制备技术,实现硅碳黑 复合微球的宏量制备,复合微球碳含量在 10-60 wt%范围内可调,硅 氧比在 1-2 范围内可控;获得≥5 Ah 级电芯制备技术,单体电芯能量 密度≥350 Wh/kg,循环寿命≥1000 次,成本≤1 元/Wh,安全性达到国 标要求。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能量密度≥350 Wh/kg 的电芯、储能器件实物。 (2) 电池材料模型数据库及软件 1 个。 (3) 专利、软件著作权和论文。 3. 服务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系统的热电磁新型器件 研究目标与内容: 面向服务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系统的热电磁器件需求,发展 公斤级热电磁材料的制备技术,研发原料筛选、原料熔炼工艺优化、 材料生长工艺优化工艺及装备;研究热电磁材料的加工方法和表面处 理技术,包括材料固定方法探索、最优方向确定、切割方式选择和表 面金属化处理等;研究热电磁器件高密度阵列拓扑结构设计和优化方 法,内容包括器件结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器件结构实现方 法;发展热电磁器件组装、连结和封装一体化集成制造技术,设计并 制造全自动集成制造装备;研究热电磁器件性能评价方法,建立器件 性能测量平台;基于热电磁器件的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动机双向快 速精确温控原理和智能实现系统研发。 主要技术指标: 研制出 1-2 种双向快速精确温控的热电磁能量转换多功能新材料 和器件,器件双向控温精度小于 0.1℃;研制出基于热电磁能量转换 原理的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动机双向控温系统,保障氢能燃料电池 工作温度始终控制 60-90℃正常范围,实现工作温度低于 60℃时自动 加热而高于 90℃时自动降温双功能。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高效热电磁器件制造技术平台与实物。 (2) 基于热电磁能量转换原理的多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动机双向 控温系统 1 台。 (3) 专利和论文。 4. 柔性光伏发电、发光、储电多功能一体化器件 研究目标与内容: 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研究低能耗、高性能柔 性器件所需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理论;探索一体化多功能集 成设计方法、复合器件构建技术和复合器件弯折失效机制;开发高速 高精度飞秒激光微纳制造技术及装备,包括多材料体系可控选区加工 技术、无掩膜激光转印技术和高速显微扫描加工技术;制备高效半透 明镂空钙钛矿电池和高分辨高效有机发光微型阵列显示器件;制备新 型柔性电解质材料,构筑高效的离子输运通道;实现高性能电极材料 的可控制备,优化电子/离子的输运;开发芯片式储能电池的原位表 征技术,揭示电池材料及界面的演变规律。发展多功能一体化集成制 备技术,实现光伏-发光-蓄电多功能集成器件的制备。 主要技术指标: 实现高效镂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控制备和器件原型的研制,刚 性 100 mm×100 mm 组件可见光波段平均透过率不低于 20%,电池组 件效率不低于 13%;实现飞秒激光高速微纳加工系统的研制,加工速 度>100 mm/s,加工精度<1 um,加工幅宽>100 mm×100 mm;实现高 性能柔性电极/电解质材料可控制备及柔性储能电池原型的研制,循 环寿命≥500 次;实现光伏-发光一体化自驱动柔性显示器件制备及 100 mm×100 mm 一体化器件制备。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飞秒激光高速微纳加工系统装备 1 套。 (2) 镂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 1 套。 (3) 柔性电极材料及柔性储能电池器件 1 套。 (4) 光伏-发光一体化自驱动柔性显示器件 1 套。 (5) 专利和论文。 5. 生物活性陶瓷纳米复合材料及增材制造颅颌面骨缺损修复体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服务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模仿天然骨纳米复合结构,研制生 物陶瓷基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及用于修复颅颌面大面积骨缺损的生 物活性陶瓷植入物,实现颅颌面的功能和美学重建。突破的关键技术: 生物陶瓷纳米颗粒与可降解高分子的均相复合技术;类骨组织细胞外 基质结构的构建技术;纳米医疗器械中生物陶瓷纳米颗粒体内监测示 踪技术;骨修复材料性能的体外生物学评价;生物活性陶瓷增韧技术 与机制研究;个性化生物活性陶瓷植入物增材制造技术;符合人体美 学和生物力学设计方法;植入物体内骨整合效果评价。 主要技术指标: 在纳米复合骨修复制品中,生物陶瓷纳米颗粒的含量达到 65%±5%;获得类骨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网状多孔结构,纤维直径 在 0.5um-2 um 之间;建立生物陶瓷纳米颗粒体内分布代谢定量检测 方法,生物陶瓷纳米颗粒的检出限 0.1-0.5nmol/L,检测所需样品量 10-50uL;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不低于 3MPa,断裂韧性不低 于 0.5MPa⋅m1/2;修复体三维几何学精度优于 0.3mm;骨界面结合 率不低于 50%,新骨量不低于 20%。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生物医用纳米复合生物活性陶瓷制品。 (2) 3D 打印颅颌面骨缺损修复材料。 (3) 专利和论文。 6. 3D 打印生物陶瓷义齿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与内容: 服务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适应 3D 打印义齿的发展趋势,利 用生物陶瓷材料的优异性能,联合佛山生物陶瓷骨干企业,服务于佛 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将纳米效应、仿生设计、3D 打印等先进技术 引入生物陶瓷材料构建中,开展临床急需的新型氧化锆生物陶瓷义齿 研发,满足精准、个性化治疗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氧化锆材料 组成和结构的梯度功能仿生设计、纳米复合构建技术和激光固化增材 制造技术;义齿三维设计、3D 打印生坯、脱脂与等静压处理、高温 烧结等技术;实现全瓷冠个性化和美学效果的高固含量陶瓷浆料均匀 混合、色剂与基料配置技术;氧化锆陶瓷义齿致密度、强度、韧性、 形貌、尺寸精度和光洁度、通透性调控技术;建立全瓷义齿材料生物 安全性和可靠性体内外评价的模型、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建立;全瓷 义齿材料实现病变损伤牙体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生物力学及组织 相容性评价。 主要技术指标: 氧化锆陶瓷义齿弯曲强度≥1100MPa,断裂韧性≥5MPa•m1/2;氧 化锆陶瓷义齿咬合磨损寿命≥30 万次;氧化锆陶瓷义齿透光系数≥1.7; 氧化锆陶瓷义齿三维几何学精度符合临床要求,材料生物安全性通过 NMPA 认证,对骨、软组织无细胞毒性、无过敏反应。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形成生物陶瓷义齿材料技术标准 1 份。 (2) 第三方检测报告 1 份。 (3) 新型 3D 打印生物陶瓷材料 1 种; (4) 氧化锆全陶瓷义齿医疗器械产品 1 项。 (5) 专利和论文。 7. 固态高功率脉冲用关键材料与器件 研究目标与内容: 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输出的动态需求,发展高功率脉冲技术, 匹配储能器件与燃料电池系统的耦合能力。重点发展满足固态高功率 脉冲技术需求的关键新材料、设计并研制高储能密度的储能元件,建 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介质材料制备技术;掌握材料的基本组成、 掺杂、显微结构等对性能影响规律,获得高耐压、高储能密度介质材 料体系,建立氢能汽车辅助动力元器件设计及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指标: 介质材料工作温度-55℃ ~200℃、烧结温度≤1150℃;室温介电常 数 100~3000 可调;介电损耗 tanδ≤0.015、储能效率≥80%;元器件性 能达到低损耗(损耗角正切≤0.015);储能密度不低于 5.0J/cm3,储 能效率大于 80%;电容 5000~20000pF,绝缘电阻≥105MΩ,可使用 温度不低于 400℃,且在该温度条件下储能效率不低于 70%;高稳定 性,容温变化率满足ΔC/C ≤±15%(-55~200℃)。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经第三方检测、达到技术指标要求的材料 1 种。 (2) 经第三方检测、达到技术指标要求的器件实物 1 项。 (3) 专利和论文。 8. 材料测试技术 研究目标与内容: 面向仙湖实验室建设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开发材料结构、成分 和成键状态的原子-纳米尺度综合分析测试技术、对材料性能有重要 影响的微量元素定量分析测试技术、材料表面和界面结构及其演变规 律原位动态表征测试技术、材料微米-纳米尺度热电磁和力学行为精 确测量测试技术、材料功能基元及其序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高通量分 析测试技术,形成完整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测试能力;整合实验 室测试设备资源,构建测试过程规范、设备智能管理、线上预约服务 和线上技术咨询的远程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测试结果线下跟综、信息 反馈和计量认证的质量保证体系;针对氢能发展前沿,开发材料测试 交叉创新技术,为实验室前沿技术与颠覆性技术开发提供测试技术与 装备支撑。 主要技术指标: 测试平台包含显微结构测试、化学成分测试、物相结构测试、精 细结构测试、热学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磁-电学性能测试能力; 形成具有线上预约测试功能的运行平台 1 个;正式运行的测试平台开 机率不低于 80%。 项目研究期限:2020-2022 年。 成果提交方式: (1) 材料综合测试平台 1 个。 (2) 具有线上预约测试功能的运行平台 1 个。 (3) 专利和论文。 二、申报条件要求: 1. 申报单位需在项目指南规定的技术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开发工 作基础,取得本领域国内外公认的科技成果。优先支持与佛山 仙湖实验室的战略合作企业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能够加快 科技成果在佛山产业化的申报单位;优先支持能与国际国内优 势单位强强合作的申报单位。 2. 承诺获批后在佛山仙湖实验室建立研发团队,并签订工作合同。 3. 本项目支持获得的成果,应标注“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 验室佛山分中心(佛山仙湖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英文: “Supported by Foshan Xianhu Laboratory of the Advanced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Laboratory”。 三、报送说明: 1. 报送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发改局(南海区南新五路 27 号南粮大厦三楼),佛山仙湖实验室科技项目管理与成果推广 部。 2. 联系方式:唐浩林,thln@whut.edu.cn,13545194198。 3. 截止日期:2020 年 3 月 20 日。 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 佛山仙湖实验室 2020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