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pdf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研究生处编制 二 O 一五年八月 前 言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课程学习是研 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具备探求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是规 范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考核研究生学习和检查教师授课质量的依据。因此, 科学、合理地制订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大纲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校在学术型学位点的基础上,相继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 农业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和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 予单位。为适应这一学位类型变化的趋势,使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2014 年,我校研究生处组织各学院进行研讨,重新修订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大 纲,汇编而成。 本着体现“分类培养、厚重基础,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思 维能力”的原则,在修订大纲时,教学内容着重体现了学科前沿和最新进展。 本教学大纲用于指导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检查研究生学位课程学 习情况,供我校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教学督导及校院领 导和管理干部使用。由于当今各学科的飞速发展,我们将在使用过程中对本大 纲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实和更新。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 二〇一五年八月 研究生教学课程号编码规则 一、课程号编码规则 课程号为 8 位:S/B 00 0 000 0 第 1 位为课程层次代码;第 2-3 位为开课单位代码;第 4 位为课程性质代码;第 5-7 位为流水号, 从 001 开始;第 8 位为区别码。 表 1 课程号编码规则 课程层次代码 开课单位代码 S/B 0 课程性质代码 0 0 流水号 0 0 区别码 0 0 二、课程层次代码 1 位大写字母,表示本课程的授课层次。“S”表示授为硕士研究生;“B”表示为博士研究生。 三、开课单位代码 2 位数字,指本课程的开课单位或者课程负责建设单位在综合教务系统中的代码,不足 2 位的,前 面补充“0”。 表 1 各二级学院单位代码列表: 单位代码 二级学院名称 01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02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03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04 经济管理学院 05 园林学院 06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07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08 文法学院 09 基础教学部 10 思政部 11 图书馆 四、课程性质代码 1 位数字,表示本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中的性质。 “1”表示学位课公共课;“2”表示学位课专业课;“3”表示学位课领域主干课;“4”表示选修课。 五、流水号 3 位数字,分学院进行流水号编号,开课单位或课程负责建设单位的课程统一编号。对于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完全一致,但授课教师不同或授课对象不同的两门以上(含两门)课程,采用同一个流水号, 依靠区别码来区分。 六、区别码 1 位数字,从 1 到 9,在课程设置变化后,流水号不变,通过区别码与以往课程进行区分;授课教 师不同或授课对象不同的两门以上(含两门)课程,流水号不变,通过区别码进行区分(如英语等课 程)。 目 录 自然辩证法 ...........................................................................................................................................................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5 外国语(英语) ................................................................................................................................................... 8 外国语(英语) ................................................................................................................................................. 11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 14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7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 20 高级果树生理学 ................................................................................................................................................. 22 果树学研究进展 ................................................................................................................................................. 24 果树种质资源学 ................................................................................................................................................. 26 高级蔬菜生理学 ................................................................................................................................................. 28 高级蔬菜育种学 ................................................................................................................................................. 30 设施蔬菜新技术及应用 ..................................................................................................................................... 33 蔬菜学研究进展 ................................................................................................................................................. 35 数量遗传学 ......................................................................................................................................................... 37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 39 高级作物育种学 ................................................................................................................................................. 42 分子遗传学 ......................................................................................................................................................... 44 细胞遗传学 ......................................................................................................................................................... 47 基础兽医学进展 ................................................................................................................................................. 50 高级兽医病理生理学 ......................................................................................................................................... 52 高级组织胚胎学 ................................................................................................................................................. 54 临床兽医学进展 ................................................................................................................................................. 57 高级兽医药理学 ................................................................................................................................................. 59 高级免疫学 ......................................................................................................................................................... 61 兽医内科学 ......................................................................................................................................................... 64 高级兽医产科学 ................................................................................................................................................. 66 兽医外科手术学 ................................................................................................................................................. 69 中兽医学 ............................................................................................................................................................. 72 农业经济管理专题 ............................................................................................................................................. 74 林业经济管理专题 ............................................................................................................................................. 76 中级微观经济学 ................................................................................................................................................. 78 中级宏观经济学 ................................................................................................................................................. 80 中级计量经济学 ................................................................................................................................................. 8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85 风景园林科技发展专题 ..................................................................................................................................... 87 风景园林设计 ..................................................................................................................................................... 88 国外现代风景园林发展 ..................................................................................................................................... 90 i 园林科技发展专题 ............................................................................................................................................. 92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Seminar ........................................................................................................................... 93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 ............................................................................................................................................. 96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学 ......................................................................................................................................... 98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 101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 ............................................................................................................................... 103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 105 分子营养与功能性食品 ................................................................................................................................... 108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 110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 112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 114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 Seminar ............................................................................................................. 117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 119 仪器分析 ........................................................................................................................................................... 122 高级生物化学 ................................................................................................................................................... 125 基因工程关键技术 ........................................................................................................................................... 127 生物分离工程 ................................................................................................................................................... 129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 131 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 ....................................................................................................................................... 134 天然药物化学 ................................................................................................................................................... 136 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 140 农业资源与利用技术 ....................................................................................................................................... 143 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 145 农业资源信息技术 ........................................................................................................................................... 147 园艺科学进展 ................................................................................................................................................... 150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 ........................................................................................................................................... 152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 ....................................................................................................................................... 155 高级植物保护学 ............................................................................................................................................... 157 现代植物保护研究技术 ................................................................................................................................... 159 农业生物安全 ................................................................................................................................................... 161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分析 ................................................................................................................... 163 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165 种苗产业化 ....................................................................................................................................................... 167 动物分子遗传与育种技术 ............................................................................................................................... 170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 172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 175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 178 动物安全生产 ................................................................................................................................................... 181 兽医学进展 ....................................................................................................................................................... 184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 186 农林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 ............................................................................................................................... 190 ii 农村区域规划 ................................................................................................................................................... 192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 195 农村统计与调查 ............................................................................................................................................... 197 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 ....................................................................................................................................... 200 城乡规划与实训 ............................................................................................................................................... 2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训 ............................................................................................................................... 204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 ............................................................................................................................... 207 风景园林科技发展新进展 ............................................................................................................................... 209 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 ....................................................................................................................................... 210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 ............................................................................................................................... 212 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 ....................................................................................................................................... 214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 217 现代食品高新技术 ........................................................................................................................................... 219 农业信息化导论 ............................................................................................................................................... 222 农业信息化进展 ............................................................................................................................................... 225 农业信息化案例 ............................................................................................................................................... 227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 229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 ................................................................................................................................... 231 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 234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236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 ....................................................................................................................... 238 分子生物学 ....................................................................................................................................................... 241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243 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专家 Seminar ..................................................................................................................... 245 细胞与代谢工程 ............................................................................................................................................... 248 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 ....................................................................................................................... 250 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 ....................................................................................................................................... 252 植物显微技术 ................................................................................................................................................... 254 科技论文写作 ................................................................................................................................................... 256 基因工程原理 ................................................................................................................................................... 258 群体遗传学 ....................................................................................................................................................... 260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Seminar .................................................................................................................... 262 作物遗传育种专题 ........................................................................................................................................... 264 农药残留及其安全控制 ................................................................................................................................... 266 植病研究法 ....................................................................................................................................................... 268 昆虫生理学 ....................................................................................................................................................... 270 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272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274 设施园艺有害生物安全防控技术 ................................................................................................................... 276 农药管理与应用 ............................................................................................................................................... 278 计算机在植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 280 iii 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 ....................................................................................................................................... 282 蔬菜学实验技术 ............................................................................................................................................... 284 蔬菜细胞工程 ................................................................................................................................................... 286 蔬菜种质资源学 ............................................................................................................................................... 289 果树专业 Seminar ............................................................................................................................................. 291 实验室常用电泳技术原理及操作 ................................................................................................................... 293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 295 中药药理学 ....................................................................................................................................................... 297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 300 动物营养与饲料添加剂 ................................................................................................................................... 302 高级兽医病理解剖学 ....................................................................................................................................... 304 动物毒理学 ....................................................................................................................................................... 307 犬猫疾病学 ....................................................................................................................................................... 310 兽药残留 ........................................................................................................................................................... 312 兽医临床病例分析 ........................................................................................................................................... 314 兽医外科学 ....................................................................................................................................................... 317 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 ....................................................................................................................................... 320 中西医结合兽医临床技术 ............................................................................................................................... 322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 324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 326 动物细胞环境学 ............................................................................................................................................... 329 农林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 ............................................................................................................................... 332 农林政策与法规 ............................................................................................................................................... 334 农村社会学专题 ............................................................................................................................................... 336 农林产品营销 ................................................................................................................................................... 338 资本市场与投资理财 ....................................................................................................................................... 340 多元统计方法与应用 ....................................................................................................................................... 343 农林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 ............................................................................................................................... 345 财务管理与分析 ............................................................................................................................................... 347 林业资源统计与核算 ....................................................................................................................................... 349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 ............................................................................................................................... 351 植物解剖学与胚胎学 ....................................................................................................................................... 353 高级园林植物育种学 ....................................................................................................................................... 355 竖向设计 ........................................................................................................................................................... 357 植物拉丁文 ....................................................................................................................................................... 359 城市公共空间 ................................................................................................................................................... 361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 363 植物生理生态与实验技术 ............................................................................................................................... 365 细胞生物学 ....................................................................................................................................................... 367 电子显微镜技术 ............................................................................................................................................... 369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 371 iv 园林规划设计软件应用 ................................................................................................................................... 373 城乡规划 ........................................................................................................................................................... 375 景观生态工程 ................................................................................................................................................... 377 风景园林综合实践 ........................................................................................................................................... 379 3S 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 381 工程监理 ........................................................................................................................................................... 384 森林公园与风景区规划 ................................................................................................................................... 386 景观规划设计软件运用与实训 ....................................................................................................................... 388 高级食品化学 ................................................................................................................................................... 391 微生物实验原理与技术 ................................................................................................................................... 393 现代果品采后生理和技术 ............................................................................................................................... 395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 397 功能食品 ........................................................................................................................................................... 399 农产品加工工程与设备 ................................................................................................................................... 4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 ............................................................................................................................... 403 食品物性学 ....................................................................................................................................................... 405 高级食品微生物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407 色谱与质谱 ....................................................................................................................................................... 410 食品包装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 ....................................................................................................................... 412 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 ....................................................................................................................................... 415 微生态学 ........................................................................................................................................................... 417 微生物应用技术原理 ....................................................................................................................................... 419 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 421 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 ....................................................................................................................................... 424 3 S 技术原理与应用 ......................................................................................................................................... 426 网络与信息安全 ............................................................................................................................................... 429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实训 ........................................................................................................................... 432 科技论文写作 ................................................................................................................................................... 434 农业知识产权 ................................................................................................................................................... 436 农村社会保障 ................................................................................................................................................... 438 农村社会学 ....................................................................................................................................................... 440 农业法 ............................................................................................................................................................... 443 文献检索 ........................................................................................................................................................... 445 高尔夫球 ........................................................................................................................................................... 445 健美操 ............................................................................................................................................................... 451 游泳 ................................................................................................................................................................... 453 羽毛球 ............................................................................................................................................................... 455 户外拓展 ........................................................................................................................................................... 457 乒乓球 ............................................................................................................................................................... 459 v 自然辩证法 课程编号:S1010011 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余华东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 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 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观察、分析和解 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及其方法论分析, 掌握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讲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二是讲解辩证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三是阐述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四是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五是讲述科学技术与社 会。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同时与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研究》紧密相关,与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所涉及的科研方法、世界观、自然观、科学与社会观 点密切相关。 1.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2.后续课程: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结合学位论文进行)。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自然辩证法与中 国现代化,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1 3.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主要内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认识的形成、科学理论的创立、科学理论的评价和 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4.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主要内容: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 产业。 5.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中国现 代化。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试验 作业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 3 第三章 科学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3 3 第四章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3 3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3 3 学生论坛 4 4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 自然辩证法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段联合. 等,科学技术哲学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参考书: (1)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84 (2)黄顺基. 自然辩证法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丹皮尔. 科学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华东. 创新思维训练教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6)拉兹洛. 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里夫金、霍华德.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龚育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刘大椿. “自然辩证法”疑难解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编号:S1010021 英文名称:Marxism and method of social sciences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华玉武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全日制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 本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 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 学的科学方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 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 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 对性和实效性。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选读。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导论 主要内容: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系统、系统科学和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研 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4.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3 主要内容: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利 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5.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 若干重要方法。 6.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主要内容:真理与价值、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8.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主要内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导论 2 2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 2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 2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4 4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2 2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2 2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2 2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2 2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杨春贵.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论.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小金. 资本论与科学研究方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郭强. 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孙显元.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特里.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编号:S1010031 英文名称: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华玉武,张一平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全日制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 本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基 本理论成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每个专题既有对其思想理论形成发展史的梳 理,又有对其基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还有对其价值和意义的简要评述。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导论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主要内容:中国梦的提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 3.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走科学 发展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5 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推进社会 管理创新。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9.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概述、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0.当代中国与世界 主要内容: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 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导论 2 2 第一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 4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 4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 4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4 4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4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4 4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4 4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4 4 第九章 当代中国与世界 2 2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6 1.教 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参考书: (1)于庆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杨世文,王炳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用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郑必坚. 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7 外国语(英语) 课程编号:S0910011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 时:120 学 分:6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玉莲 一、课程的性质及目标 《外国语(英语)》是一门学位必修课。 本课程以《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试行)》的词汇、听、说、读、写、译 等各项指标为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 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 写、译能力和听说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读写译 1.阅读 主要内容: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巧,具备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读懂不同体裁、一般性题材 的英语语料,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获取相关细节,基本理解篇章 结 构,阅读速度在每分钟 80 词以上。精读内容 12 单元,配合学习并完成各种词汇和内容理解类的练习。 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 要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20 词。基本具备快速浏览和检索文献的能力。 2.写作 主要内容:掌握常用英文文体的写作方法,重点训练摘要、概要、研究论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等; 要求就一般性话题在 1 小时内写出 300 词以上的文章 ,内容比较完整,语言表达基本准确、清晰、连 贯,格式规范,能完整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能用英语撰写本专业的论文摘要。 3.翻译 主要内容:掌握翻译基础知识、英汉互译常用技巧、长句翻译、科技英语翻译和短文翻译练习等。 能翻译一般性题材、难度适中的中、英文材料。译文基本准确、通顺。英译汉的翻译速度每小时 350 左 右英语单词以上;汉译英的速度在每小时 300 个汉字以上。能翻译本专业的中英文材料,译文基本准确、 通顺。 4.词汇 主要内容:理解性掌握 6500 个以上单词和 1200 个以上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 2500 个以上的单词。 8 (二)视听说 主要内容:能基本听懂语速正常、语言规范的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英语讲座、演讲等口语 语料,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心大意,获取相关信息。 能流利地进行英语日常口语交流, 比较清晰完整地描述一般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思想, 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简单评论或进行简短讨论。能在学术会议上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或回答 相关学术问题,语言基本准确、流畅。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2.后续课程:《研究生专业英语》。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一)读写译 Unit 1:You Are What You Think Unit 2:Cancer & Chemicals Unit 3:Rats and Men——"Insoluble" Problems Unit 4:Einstein's Painful Romance Unit 5:The End Is Not at Hand Unit 6:Two Truths to Live By Unit 7:Good Taste, Bad Taste Unit 8:I Have a Dream Unit 9:This Was My Mother Unit 10:Digital Revolution: How the Korean Group Became a Global Champion Unit 11:In search of the Real Google Unit 12:A Red Light for Scofflaws Unit 13:Paragraph/Essay/thesis Writing Unit 14:Abstract & Summary Unit 15:EGP Translation Unit 16:ESP Translation (二)视听说 This Oral English program will incorporate materials form a number of English texts, videos and other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focus o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Make conversations and short dialogues on various topics Describe a person, place, thing and event Re-tell stories Give instructions Provide information Recognise and distinguish the arguments supporting or opposing an issue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9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读写译 70%(平时 20%+期末 50%),视听说 30% 八、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读写译学时 视听说学时 小计 Unit 1:You Are What You Think 6 2 8 Unit 2:Cancer & Chemicals 6 2 8 Unit 3:Rats and Men——"Insoluble" Problems 6 2 8 Unit 4:Einstein's Painful Romance 6 2 8 Unit 5:The End Is Not at Hand 6 2 8 Unit 6:Two Truths to Live By 6 2 8 Unit 7:Good Taste, Bad Taste 6 2 8 Unit 8:I Have a Dream 6 2 8 Unit 9:This Was My Mother Unit 10:Digital Revolution: How the Korean Group Became a Global Champion Unit 11:In search of the Real Google 6 2 8 6 2 8 6 2 8 Unit 12:A Red Light for Scofflaws 6 2 8 Unit 13:Paragraph/Essay/thesis Writing 6 6 Unit 14:Abstract & Summary 6 6 Unit 15:EGP Translation 6 6 Unit 16:ESP Translation 6 6 合计 96 24 12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刘利君,胡德康,曹元寿.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上、下) (修订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9 (2)任林静,罗立胜.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许建平. 研究生英语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罗立胜. 研究生英语实用写作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参考书: (1)赵纬,张敬源. 新编研究生综合英语教程(上、下册).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光立,张文芝. 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基础级、提高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袁锡兴,杨若东. 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基础级、提高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刘振海,等. 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Kisslinger, E Rost, M (Ed) (2002) Contemporary Topics 2: High Intermediate Listening and NoteTaking Skills, 2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U. S. A 10 外国语(英语) 课程编号:S0910013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开课对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60 学 分:3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芬 一、课程的性质及目标 《外国语(英语)》是一门学位必修课。 本课程以《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试行)》的词汇、听、说、读、写、译 等各项指标为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包括语言知识、语言 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英语综合水平上进一步提 高,以适应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读写译 1.阅读 主要内容: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巧,具备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读懂不同体裁、一般性题材 的英语语料,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获取相关细节,基本理解篇章 结 构,阅读速度在每分钟 80 词以上。精读内容 8 个单元,配合学习并完成各种词汇和内容理解类的练习。 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 要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120 词。基本具备快速浏览和检索文献的能力。 2.写作 主要内容:能就一般性话题在 1 小时内写出 300 词以上的文章 ,内容比较完整,语言表达基本准 确、清晰、连贯,格式规范,能正确完整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能用英语撰写本专业 的论文摘要。 3.翻译 主要内容:能翻译一般性题材、难度适中的中、英文材料。译文基本准确、通顺。英译汉的翻译速 度每小时 300 左右英语单词以上;汉译英的速度在每小时 250 个汉字以上。 4.词汇 主要内容:理解性掌握 6000 个以上单词和 1200 个以上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 2200 个以上的单词。 (二)视听说 主要内容:能基本听懂语速正常、语言规范的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英语讲座、演讲等口语 11 语料,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心大意,获取相关信息。 能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日常口语交流,比较清晰完整地描述一般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 思想,能就一般性话题发表简单评论或进行简短讨论。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2.后续课程:《研究生专业英语》。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一)读写译 Unit 1:You Are What You Think Unit 2:Cancer & Chemicals Unit 3:Rats and Men——"Insoluble" Problems Unit 4:Einstein's Painful Romance Unit 5:The End Is Not at Hand Unit 6:Two Truths to Live By Unit 7:Good Taste, Bad Taste Unit 8:I Have a Dream (二)视听说 This Oral English program will incorporate materials form a number of English texts, videos and other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focus on speaking and listen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Make conversations and short dialogues on various topics Describe a person, place, thing and event Re-tell stories Give instructions Provide information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读写译 70%(平时 20%+期末 50%),视听说 30% 八、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读写译学时 视听说学时 小计 Unit 1:You Are What You Think 6 2 8 Unit 2:Cancer & Chemicals 6 2 8 Unit 3:Rats and Men——"Insoluble" Problems 6 2 8 Unit 4:Einstein´s Painful Romance 6 2 8 Unit 5:The End Is Not at Hand 6 2 8 12 教学内容 读写译学时 视听说学时 小计 Unit 6:Two Truths to Live By 6 2 8 Unit 7:Good Taste, Bad Taste 6 6 Unit 8:I Have a Dream 6 6 合计 48 12 6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刘利君,胡德康,曹元寿.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上、下) (修订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9 (2)任林静,罗立胜.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赵纬,张敬源. 新编研究生综合英语教程(上、下册).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光立. 张文芝. 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基础级、提高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许建平. 研究生英语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罗立胜. 研究生英语实用写作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刘振海,等. 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秦寿生,杨同福. 实用写作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查国生. 研究生英语写作.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曾道明,陶友兰. 研究生英汉互译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姜文东,郭建,郑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英语写作教程.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3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S0210011 英文名称:Extension and Practical of Agricultrual Technology 开课对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公共课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濮绍京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是一门公共学位课。 本课程覆盖农业推广理论、方法和实务的各大模块,反映近年来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研究的最 新进展和推广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重大改革举措和经验。现代农业推广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一般行为科学理 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是农业推广学理论结构的核心,经济学、传播学、教育学、 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农业推广工作实践是农业推广学的重要知识来源。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与实践也可 以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推广的基础理论、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农 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农业推广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 环境。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了解现代农业推广的对象主要是 农村居民,农业推广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推广沟通,传播实用信息,改变推广对象行为,促进农 业创新扩散,满足推广对象需要,解决推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原理的学习,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 内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案例和阅读材料的学习,能够深入地认识农业推广实践并增强 从事推广研究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村社会学》、 《普通心理学》 、 《农业推广学》等是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推广的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 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 2.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 14 主要内容: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农业技术 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不同类型农民的认知行为循环发展特点分析、牧区技术推广中农户行为的调 查分析。 3.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 主要内容: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我国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特征分析、 农 业推广权变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农民组织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推广体制及运行机制与科技成果转 化、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4.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 主要内容:农业推广计划概述、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 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简介与申报、农业部农业推广项目 申报书、对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探讨、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对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用。 5.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主要内容: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新形势下农民科技培训 机制创新与对策研究、中国现行的农村科技培训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论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农民参 与、晏阳初“定县实验”中的参与式农业推广方式、两种典型科技推广方式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不同 农业推广方法选择的实证研究。 6.农业推广服务 主要内容: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 中国乡村信息传播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基于农户需求的河北省农村信息服务状况调查、农业推广经营 实体的兴办。 7.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 主要内容: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影响农业推广的其他环境、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 与制度改革、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国际 农业推广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澳大利亚农业推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外农业推广立 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堂讨论与课程综述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15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推广的基础理论 4 4 第二章 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 4 4 第三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 4 4 第四章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 6 6 第五章 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4 4 第六章 农业推广服务 4 4 第七章 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 4 4 第八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高启杰. 农业推广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李维生. 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义明.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研究学.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马新明. 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官春云. 农业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胡跃高. 农业总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16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课程编号:S041001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开课对象: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李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是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之一,其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学习农 业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学会用政 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研究和解决农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了解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政策的本质及内涵, 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了解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 段;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 业财政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有关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管理学》 、 《社会学》 、 《政策学》 、 《农学》 、《农业科技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学》、 《农业政策学》 、 《管理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林经济管理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业科技与“三农”的关系 主要内容:认识农业科技、认识“三农”、农业科技与“三农”的关系。 2.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变迁 主要内容: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概念、我国农业技术政策的历史变迁、当前农业科技政策对农民的 影响。 3.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组织的历史变迁 主要内容:初步形成时期、发展与剧烈演变期、恢复发展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调整发展期。 17 4.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转移和标准政策 主要内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现状、农业技术创新的转移、农业技术标准政策。 5.农业技术的评价 主要内容:农业技术评价的概念、农业技术评价的过程、技术评价理论、农业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 6.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主要内容:技术创新的类型、农业技术创新的一般模式、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21 世纪中国农业 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7.现阶段农业技术项目管理 主要内容:农业技术项目管理的概念、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农业技术项目的有效管理。 8.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农业科技支农政策 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有关科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9.农业科技与循环经济、沟域经济 主要内容:循环经济、沟域经济、农业科技与循环经济和沟域经济。 10.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园区 主要内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关系。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课程论文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业科技与“三农”的关系 3 3 第二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变迁 3 3 第三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组织的历史变迁 3 3 第四章 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转移和标准政策 3 3 第五章 农业技术的评价 3 3 第六章 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3 3 第七章 现阶段农业技术项目管理 3 3 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农业科技支农政策 3 3 第九章 农业科技与循环经济、沟域经济 3 3 第十章 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园区 3 3 课程论文 6 6 36 36 合计 18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方志权. 政策通:“三农”政策法规百问百答.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文方,卞新民. 农业政策与法规.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钟甫宁. 农村政策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文宽. 农业政策与法规.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吕江文,冯中朝. 农村政策通论.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6)熊银解.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管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农业部.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统计报告. 2001 (8)信乃诠. 农业科技管理基础.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任福君,翟杰全. 科技传播与普及教程.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0)郑一淳. 等. 农民科技教育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9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课程编号:S0710011 英文名称: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unication 开课对象: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玉洁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为学生介绍传播学理论,尤其是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课程介绍传播 学一般的理论特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的目标、评价理论的标准,传播方式、媒介内容、和社会的 因素等。科技传播理论技术,是农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掌握的职业理论技术,为其今后从事农业 科技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动态,农业科技传播的理论、技术等。通过课程教学,使 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掌握基本的传播理论及传播系统结构;了解传播的类型及其特征;培养 批判分析媒介内容的思维与能力;理解农业传播技术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传播技巧,提 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可以为后续各类相关的课程奠定基础。 后续课程:各专业类别相关的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传播理论及其发展 主要内容:传播的定义,传播与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的分类,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2.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主要内容: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传播过程的特点,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 效果分析。 3.传播媒介分析 主要内容:视听等感知原理,传播媒介原理,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进化发展,传播媒介的影响,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20 4.大众传播理论 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5.网络传播 主要内容:网络传播,云计算与物联网,互联网基础及其应用,网络传播的形式与网络信息发布, 网络受众及受众调查,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6.农业科技传播技术 主要内容:农业现代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业科 技传播的含义与作用、结构要素,农业科技传播的规律,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与推广的实践,农业 科技传播调查研究方法,农业科技传播的一些经验。 7.农业科技传播站 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科技传播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农业科技传播站的定位与功能,农业科技传播 站的运行机制,农业科技传播站的重点建设任务与保障措施,农业科技传播站实例。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传播理论及其发展 6 6 第二章 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3 3 第三章 传播媒介分析 9 9 第四章 大众传播理论 4 4 第五章 网络传播 8 8 第六章 农业科技传播技术 3 3 第七章 农业科技传播站 3 3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暂无 2.参考书: (1)[美]小詹姆斯·坦卡特,沃纳·赛佛林.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美]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中文版) (3)[英]麦奎尔,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中文版).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王征国. 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1 高级果树生理学 课程编号:S0220011 英文名称:Physiology of Fruit Trees 开课对象:果树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姚允聪,邢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果树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果树生长发育的理论原理和指导生产实践的基本原则,掌握本课程的 基本内容,掌握果树栽培产中各环节和技术措施对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理效应,能够解释和分析生产实际 问题的生理基础,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果树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掌握果树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技 术路线、试验方案和试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 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园艺植物栽培学》或《普通园艺学》 、 《果树育种学》 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发展历史;果树栽培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和学习要求。 2.果树的休眠生理 主要内容:休眠的意义;休眠的机制;打破休眠的方法;延迟休眠的措施。 3.果树光合生理 主要内容:果树的光合器官;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环境因素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影响果树 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 4.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主要内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生理功能;缺素与施肥技术。 5.果实品质形成生理 22 主要内容:果实的色泽发育;果实的大小与形状的发育;果实的风味;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6.果树修剪生理 主要内容:果园树体结构及树形分析;果树修剪原理;果树修剪方法。 7.环境胁迫下的果树生长发育 8.环境胁迫下的果树光合生理,包括果树光合、呼吸及气孔运动 9.环境胁迫下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10.环境胁迫下果树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11.环境胁迫下的果树抗氧化代谢 主要内容: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GA、ABA、乙烯类、SA、JA 的合成与代谢,环境胁迫下果 树特异性代谢及基因表达。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综述、随堂测试、笔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果树的休眠生理 3 3 第三章 果树光合生理 4 4 第四章 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4 4 第五章 果实品质形成生理 5 5 第六章 果树修剪生理 3 3 第七章 环境胁迫下的果树生长发育 3 3 第八章 环境胁迫下的果树光合生理 3 3 第九章 环境胁迫下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3 3 第十章 环境胁迫下果树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3 3 第十一章 环境胁迫下的果树抗氧化代谢 3 3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束怀瑞. 果树栽培生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邓西民,等. 果树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吕忠恕. 果树生理.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4)曾骧. 果树生理学.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5)张上隆,陈昆松. 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3 果树学研究进展 课程编号:S0220021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开课对象:果树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有年,师光禄,王建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果树学研究进展》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在有关果树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查阅资料,阅读国内外文献,直接接触与了解国内 外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能够撰写出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从而学会分析 与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把握未来的研究动态,学会查阅和利用科学文献资料,了解科学研究的国际 背景和学科前沿状况,提高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文献分析和利用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国内外果树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科研成就,结合果树科学研究的国内外学术背景,讨论其具 体内容和学术价值,按照学报的格式,分别写出有一定水平的综述性论文。结合果树生理研究、果树 种质资源研究、果树选择性育种和果树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的 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通过了解国内外果树科学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中国果树科学技术研 究的长处与不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果树栽培学》 、 《果树生理学》 、 《果树逆境生理学》 、 《果树种质资源学》等是相关学科课 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主要内容:无公害绿色苹果生产现状,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中国现行的绿色食品标准,病虫害 控制手段方面的比较,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如何达到少用和不用化学合成农药 主要内容:研究解决套袋果的生理和传染性病害,加强抗病虫育种,矿物源、生物源农药的应 用,强壮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的栽培管理技术。 3.肥料的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肥料使用的基本原则,研究有机速效肥取代化肥。 4.中国苹果核心竞争力 主要内容:苹果供应与需求分析,苹果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国苹果核心技术竞争力分析,提 高苹果核心技术竞争力策略,提高苹果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24 5.对中部果产区苹果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主要内容:中部果产区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条件,苹果生产状况及问题,苹果可持续发展问题,目 前经济状况评估,生态上的可持续性,技术支持能力,未来发展的三大技术重点。 6.红富士苹果三优栽培 主要内容:三优红富士苹果栽培技术要点,三优栽培评价,三优栽培的实例。 7.国内外水果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对策 主要内容:国外果品采后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国内果品业发展主要成就、存在问题与国外差距, 美国苹果生产情况,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加工,美国水果业的几个特点。 8.果树综合农艺节水技术 主要内容:果树优质节水的重要性,果树节水的主要技术方式,果树分根灌水的理论研究,果树 分根灌水的田间验证,果树优质综合农艺节水的推广应用。 9.果树高光能树形结构优化 主要内容:问题的重要性,基础理论研究,生产应用技术。 10.中国创新农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对策 主要内容:创新农业的内涵,创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创新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促进 中国创新农业发展的对策,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系统。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第一章 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4 4 第二章 如何达到少用和不用化学合成农药 2 2 第三章 肥料的合理使用 1 1 第四章 中国苹果核心竞争力 3 3 第五章 对中部果产区苹果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4 4 第六章 红富士苹果三优栽培 2 2 第七章 国内外水果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对策 3 3 第八章 果树综合农艺节水技术 3 3 第九章 果树高光能树形结构优化 2 2 第十章 中国创新农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对策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曲泽洲. 果树栽培学各论.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关军锋. 果品品质研究.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5 实验 实习 小计 果树种质资源学 课程编号:S0220031 英文名称:Science in fruit trees’germplasm resources 开课对象:果树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秦岭,邢宇,沈元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果树种质资源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国内外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果树种质资 源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结合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现代种质资源研究分子机制和研究方 法,最终为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果树种质资源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果树种质资源的起源、传播、 演化、考察、收集、分类、整理、评价、研究和利用,以及落叶果树种质的遗传侵蚀和保存进行了系统、 科学的阐述,概括性地总结了国内外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工作的进展和动态,对我国 落叶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进行了重点述评,并主要介绍了苹果、桃、葡萄等主 要落叶果树及野生果树资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果树栽培学》 、 《果树生理学》 、 《果树逆境生理学》 、 《果树种质资源学》等是相关学科课 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包括果树种质资源学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果树种质资源的起源、传播、演化 主要内容:树种质资源的起源、传播,树种质资源的演化。 3.果树种质资源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果树种质资源考察、收集,果树种质资源考察分类、整理、评价,果树种质资保存,果 树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 26 4.主要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各论 主要内容:苹果,桃,葡萄。 5.野生果树资源及研究生物技术在种质资源及应用 主要内容:野生果树资源,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基础,种质资源基因开发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翻译论文及其演讲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果树种质资源的起源、传播、演化 6 6 第三章 果树种质资源基本研究方法 6 6 第四章 主要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各论 6 6 第五章 野生果树资源及研究生物技术在种质资源基应用 7 7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韩振海,等. 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期 刊:园艺学报,果树学报,等。 27 高级蔬菜生理学 课程编号:S0220041 英文名称:The Current Topic in Biochemistry and Plant Physiology 开课对象:蔬菜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青君,王绍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蔬菜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以蔬菜生长发育生理及其调控为主线,以产品器官形成生理及其调控为核心,以优质高产生 理为重点,融入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尽量增加产品器官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内容, 以使蔬菜生理学与当前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相适应。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蔬菜生理的基本知识,追踪蔬菜学科发展前沿,了解蔬菜生理研究进展、 动态和发展方向,为今后蔬菜研究的试验设计、技术路线制定提供新思路和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蔬菜栽培学》、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蔬菜栽培及生理的概念、研究现状、内容。 2.蔬菜营养与品质生理 主要内容:蔬菜吸收养分特点,需肥规律,氮磷钾管理技术,蔬菜品质。 3.蔬菜水分生理 主要内容:蔬菜需水规律,水分研究方法,合理灌溉的基础等。 4.蔬菜糖代谢 主要内容:蔬菜产品器官物质卸载路径等。 5.蔬菜营养器官产品形成生理 6.蔬菜生殖器官产品形成生理 7.蔬菜连作障碍 主要内容:连作障碍研究进展,连作障碍原因(土壤、自毒、根结线虫、病原菌等),克服连作障碍 的途径。 8.蔬菜生理障碍 主要内容:蔬菜生理病害的原因,生理障碍类型(畸形果、裂根、脐腐等) 、症状及克服途径。 28 9.蔬菜逆境生理 主要内容:高温、低温、弱光、强光逆境对蔬菜作物的影响,蔬菜作物高温、低温、弱光逆境生理 研究进展。抗病生理研究进展。 10.蔬菜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11.讨论课 主要内容:每位学生就自己将要研究的领域进行文献检索,分别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对研究方向的理 解以及前人在相关生理方面做的工作,自己的看法如何,如何创新等。其他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建议。 每小时 1~2 名学生发言。教师用 15 分钟作讲评。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蔬菜植株田间生长状态诊断分析 (0. 5 天) 目的与要求:通过田间对叶片颜色、生长点、节间、卷须的生长状态观察和判断,使学生在课堂学到 的有关器官形成、生理障碍、逆境生理等知识得到应用,使学生加深蔬菜产量形成与环境、品种、营养关 系的理解。 时间:11 月中旬。 实习内容:设施温室、大棚蔬菜植株田间生长状态诊断分析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蔬菜营养与品质生理 4 4 第三章 蔬菜水分生理 2 2 第四章 蔬菜糖代谢 4 4 第五章 蔬菜营养器官产品形成生理 4 4 第六章 蔬菜生殖器官产品形成生理 4 4 第七章 蔬菜连作障碍 2 2 第八章 蔬菜生理障碍 2 2 第九章 蔬菜逆境生理 2 2 第十章 蔬菜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4 4 第十一章 讨论课 4 4 实习 4 合计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振贤. 高级蔬菜生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参考书:余叔文,汤章 成.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1998 3.期刊:园艺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蔬菜、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等。 29 4 36 高级蔬菜育种学 课程编号:S0220051 英文名称:Advanced Vegetable Breeding 开课对象:蔬菜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喜春,赵福宽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蔬菜育种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使研究生掌握蔬菜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最新的蔬菜育种研究进展,掌握最新的育种 方向和育种技术。与本科《蔬菜育种学》相结合,使学生最终能够对确定的蔬菜种类独立地提出比较完 善的育种方案。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蔬菜的主要育种目标、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蔬菜育种的基本途径、方法及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 种中的应用;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蔬菜育种最新进展和 动向。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园艺植物育种学》、 《蔬菜育种学》 、 《蔬菜抗病育种》 、 《生物统计学》 、 《遗传学》等是相 关学科课程。 四、 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品种的概念、蔬菜育种的历史及成就。 2.蔬菜育种目标 主要介绍现代农业对蔬菜品种性状的要求,制定蔬菜育种目标的原则,蔬菜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3.蔬菜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主要内容:蔬菜的繁殖方式,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蔬菜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4.蔬菜育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主要内容:蔬菜育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等。 5.蔬菜抗病育种 30 主要内容:蔬菜抗病育种的方法、品种抗病性的保持等。 6.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分子标记的概念、种类及辅助选择育种。 7.十字花科蔬菜育种 主要内容:种质资源类型、主要育种技术、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及育种研究动态。 8.茄科蔬菜育种 本章 主要介绍番茄、辣椒、马铃薯育种方法及研究进展。 9.葫芦科蔬菜育种 主要内容:黄瓜、西瓜、南瓜等蔬菜种质资源及主要育种方法。 10.豆科蔬菜育种 主要内容:菜豆等的种质资源及主要育种方法。 11.百合科蔬菜育种 主要内容:菜豆等的种质资源及主要育种方法。 12.蔬菜良种繁育技术 主要内容:芦笋、葱等蔬菜种质资源及主要育种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蔬菜育种目标 2 2 第三章 蔬菜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2 2 第四章 蔬菜育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 4 第五章 蔬菜抗病育种 3 3 第六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2 2 第七章 十字花科蔬菜育种 2 2 第八章 茄科蔬菜育种 2 2 第九章 葫芦科蔬菜育种 2 2 第十章 豆科蔬菜育种 2 2 第十一章 百合科蔬菜育种 2 2 第十二章 蔬菜良种繁育技术 2 2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31 1.教 材: (1)徐跃进,胡春根. 园艺植物育种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小佳. 蔬菜育种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参考书: (1)景示西.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胡延吉,陈学森,高荣岐,杨建平等. 植物育种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方宜钧,吴为人,唐纪良. 蔬菜 DNA 标记辅助育种.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周长久. 现代蔬菜育种学.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5)陈世儒,王鸣. 蔬菜育种学(第二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32 设施蔬菜新技术及应用 课程编号:S0220061 英文名称:Applied of new technology in protected horticulture 开课对象:蔬菜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范双喜,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设施蔬菜新技术及应用》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在《设施园艺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设施园艺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在设施 园艺的应用前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穴盘育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二氧化碳施肥与缓(控)释肥技术、环境友好型无 土栽培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设施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新技术以及病虫害综防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 《蔬菜生产实用新技术》 、 《蔬菜种植新技术》等是相关学 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穴盘育苗技术 主要内容:穴盘育苗的优点与注意事项,以及主要的操作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穴盘育苗的技术, 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选取适宜的穴盘进行育苗。 2.节水灌溉技术 主要内容:滴灌、微喷灌、地下灌溉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灌溉水用量的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其节水 原理,并能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选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 3.二氧化碳施肥技术与缓(控)释肥技术 主要内容: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的原理与缓(控)释肥的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生产中 CO2 施肥的时 间与用量,学会根据栽培季节与蔬菜种类选择适宜的缓(控)释肥。 4.环境友好型无土栽培技术 33 主要内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浮板毛管栽培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友好型在设施蔬 菜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5.病虫害综防技术 主要内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要求学生掌握农业防治的方 法、采用农艺措施、物理防治的方法、生物防治的措施、化学防治的措施等,使得学生了解设施栽培 中应将多种防治技术措施进行综合运用,构成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系统,在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时应 特别注意农药的种类、使用浓度和安全期,提倡使用各种农药交替进行防治。 6.设施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新技术 主要内容:圆钵栽培,报架栽培,墙体栽培,可移动式管道栽培等形式,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蔬 菜种类能选用适宜的栽培形式。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现代化农业园区与新技术参观(1 天) 目的与要求:通过参观现代化设施的新类型结构,提高学生对现代化设施结构的了解;通过一些新 技术的学习与参观,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现代化设施新技术所包含的内涵。 时间:四月中旬。 实习内容:主要参观现代化设施的类型与现代化设施的管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穴盘育苗技术 3 3 第二章 节水灌溉技术 3 3 第三章 二氧化碳施肥技术与缓(控)释肥技术 6 6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无土栽培技术 6 6 第五章 病虫害综防技术 6 6 第六章 设施蔬菜高效立体种植新技术 3 3 实习 现代化农业园区与新技术参观 6 合计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 材:张福墁. 设施园艺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4 27 蔬菜学研究进展 课程编号:S0220071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Vegetable Studies 开课对象: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喜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蔬菜学研究进展》是对蔬菜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以专 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蔬菜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课程教学以相关领域专家专题报告为主,课堂中可安排 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蔬菜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时掌握蔬菜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与 技术,为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开题报告提供依据,也为今后从事蔬菜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掌握蔬菜科学 研究前沿信息,确定恰当的研究选题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建立在蔬菜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需要掌握《植物生理学》、《生物 化学》、《蔬菜栽培学》、《蔬菜育种学》、《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主要内容:介绍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蔬菜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2.蔬菜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以某种技术手段为例,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及研究 进展情况。 3.蔬菜病虫害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 以某种蔬菜病害或虫害为例,介绍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4.蔬菜逆境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 介绍蔬菜对胁迫环境的反应及其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情况。 5.蔬菜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 介绍蔬菜生长发育某个阶段的器官变化规律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进展情况。 6.蔬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35 主要内容: 介绍分子标记方法在蔬菜品种改良中的应用,以及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 情况。 7.蔬菜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主要内容: 介绍生物科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蔬菜科学研究中的营养前景。 8.蔬菜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主要内容:介绍生物科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蔬菜科学研究中的营养前景。 9.蔬菜营养与保健以及进展 主要内容: 介绍蔬菜营养成分分析及蔬菜保健功能研究的进展情况。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试验 作业 小计 专题一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 3 专题二 蔬菜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3 3 专题三 蔬菜病虫害研究进展 3 3 专题四 蔬菜逆境研究进展 3 3 专题五 蔬菜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3 3 专题六 蔬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3 3 专题七 蔬菜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3 3 专题八 蔬菜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3 3 专题九 蔬菜营养与保健以及进展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师根据所讲专题内容推荐。 36 数量遗传学 课程编号:S0220081 英文名称:Quantitative Genetics 开课对象: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史利玉,王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数量遗传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是用生物统计学 方法对群体的某种数量性状进行随机抽样测量,计算出平均数、方差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分析。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量遗传学》主要介绍世代方差分析的方法、主多基因分析的方法、QTL 定位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或预备知识:《遗传学》 、 《植物育种学》的系统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内容。 2.群体平均与遗传效应 主要内容:群体世代均值与遗传效应。 3.群体方差和协方差 主要内容:表型方差、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的构成与应用;协方差的构成与应用。 4.连锁效应 主要内容:在加-显模型和加-显-上遗传模型下,相引、相和、相斥、相连锁对群体均值和方差的影 响;基因分散排列时连锁对群体方差的影响;连锁平衡、连锁不平衡和连锁检测。 5.遗传模型检验和基因效应分析 主要内容:二倍体植株性状的遗传模型;遗传模型检验和遗传效应分析的方法。 6.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 主要内容:单因素遗传方差分析、两个纯系交配自交回交设计、NCI 设计、NCII 设计、NCIII 设计、 TTC 设计、双列杂交设计和永久 F2 遗传交配设计;各种设计的实测和遗传方差估计。 7.遗传率分析 主要内容:遗传率的概念与定义;遗传率的估算原理、方法和应用;重复率的概念、定义与应用。 8.选择及其响应 37 主要内容:选择的基本效应;选择差、选择强度、选择响应及预测;基础选择及其比较;轮回选择 方法及预期响应;提高选择响应的途径;选择引起群体方差的改变。 9.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 主要内容: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的定义;利用不同遗传交配设计估算表型相关、遗传相 关和环境相关的方法;多性状的综合指数选择方法。 10.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分析简介 主要内容: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系统;数量性状主基因的鉴别方法;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离分析法。 11.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简介 主要内容:QTL 定位的基本原理;构建作图群体、筛选遗传标记、检测和分析标记、构建标记的遗 传图谱、测量数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群体平均与遗传效应 2 2 第三章 群体方差和协方差 3 3 第四章 连锁效应 3 3 第五章 遗传模型检验和基因效应分析 2 2 第六章 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 4 4 第七章 遗传率分析 2 2 第八章 选择及其响应 4 4 第九章 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 4 4 第十章 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分析简介 1 1 第十一章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简介 2 2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孔繁玲. 植物数量遗传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高之仁. 数量遗传学.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2)郭平仲. 数量遗传分析. 北京:首都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 (3)徐云碧,朱立煌. 分子数量遗传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4)翟虎渠. 应用数量遗传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荣延昭,潘光堂. 数量遗传学.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38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课程编号:S0220091 英文名称:Horticultural products on ecological security 开课对象:果树学硕士研究生、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师光禄,王有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果树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因子对果树的生态作用,以 及果树生态在生产上的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果树的起源和分布、果树环境与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中国果树生态区划及 果树分布带、环境因子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果树栽培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果树生态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果树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果树生态的研究方法。 2.果树的起源和分布 主要内容:果树的起源,气候-植被类型与果树分布,中国主要果树的分布。 3.果树环境与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主要内容:果树的环境,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中国果树生态区划及果树分布带 主要内容:中国果树生态区划,中国果树分布带。 5.光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39 主要内容:到达地表面和果园的光状况,光强与果树生态的关系,光质与果树的生态关系,光长 与果树的生态关系,提高果园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6.温度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主要内容:果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温度,温度对果树的一般生态作用,节律性变温对果树的生态作 用,极端温度对果树的生态作用,温度的持续时间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7.水分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主要内容:不同状态的水及其对果树的生态作用,果树的水分平衡,旱涝对果树的危害及果树的 抗性。 8.大气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主要内容:二氧化碳对果树的生态作用,氧气对果树的生态作用,氮气对果树的生态作用,风对 果树的生态作用。 9.土壤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主要内容:土壤母质和种类对果树的生态作用,土壤物理性状对果树的生态作用,土壤微生物对 果树的生态作用,土壤营养状况和酸碱度对果树生态的影响。 10.地形和水域 主要内容:大地形与果树分布,海拔高度对果树的生态作用,地形形态对果树的生态作用,山体 对果树的生态作用,水域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11.生物因子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主要内容:生物因子与果树的关系,果树群落中动物与果树的关系,果树群落中生物关系的调节 和控制。 12.果园污染 主要内容:污染及其对果树的生态作用,污染对各种果树的影响及防治 13.果树生态在生产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果园建立上的应用,果园管理上的应用,果园有害生物防治在果树环境调节上的应 用,果品仿生贮藏。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4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果树的起源和分布 2 2 第三章 果树环境与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2 2 第四章 中国果树生态区划及果树分布带 3 3 第五章 光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2 2 第六章 温度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3 3 第七章 水分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2 2 第八章 大气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2 2 第九章 土壤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3 3 第十章 地形和水域 2 2 第十一章 生物因子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2 2 第十二章 果园污染 2 2 第十三章 果树生态在生产上的应用 3 3 第十四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吴光林. 果树生态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参考书: (1)曲泽州,陈四维. 果树生态.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曲泽州,冯学文. 苹果与气候.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杨振伟. 苹果生长环境与优质丰产调控技术.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1 高级作物育种学 课程编号:S0220101 英文名称:Senior crops breeding 开课对象: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作物、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韩俊,史利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 术和基本育种方法,重点掌握作物品质育种、抗逆育种、抗病虫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的方法。了解国内 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能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改良现有品种,创造新品种。掌握作物遗传育种的 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将来开展作物遗传育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品质性状及品质育种的方法与技术、作物抗逆育种的理论与方法、作物抗 病虫的原理、方法与技术、杂种优势的评价方法及几种主要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诱变育种的途径 方法及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生物技术育种的方法及应用等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其内容体系涉及到《植物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理学》 、 《植物生物化学》 、 《植物病理学》、 《植物昆虫学》 、 《农业气象学》 、 《植物栽培学》 、 《田间试验方法与生 物统计》、 《作物育种学》等多门课程。 四、 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2.品质育种 主要内容:品质育种的意义、作物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特点、品质育种方法。 3.抗逆育种 主要内容:作物抗旱与耐盐育种、抗寒和耐热育种、耐湿性与耐弱光育种、抗除草剂育种。 4.抗病虫育种 主要内容:抗病虫育种的遗传基础、抗病虫育种的方法及技术。 42 5.杂种优势利用 主要内容: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几种主要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杂种 优势的评价方法。 6.诱变育种与种质创新 主要内容:诱变育种的特点、诱变育种的方法与技术、诱变育种与种质创新。 7.生物技术育种 主要内容: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品质育种 5 5 第三章 抗逆育种 5 5 第四章 抗病虫育种 5 5 第五章 杂种优势利用 4 4 第六章 诱变育种与种质创新 4 4 第七章 生物技术育种 4 4 第八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光圣、员海燕. 作物育种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胡延吉. 植物育种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2004 (3)张天真. 作物育种学总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陈佩度. 作物育种与生物技术. 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 (5)盖钧镒. 作物育种学各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W. ALLARD JOHN WILEY & SONS, INC. Principles of Plant BreedingSecond Edition ROBERT. New York I Chichester, 1999 (7)Joseph Smartt, Principles of Crop Improvement Second EditionNORMAN SIMMONDS,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 1999 43 分子遗传学 课程编号:S0220111 英文名称:Molecular Genetics 开课对象: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作物、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杨凯,孙清鹏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分子遗传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 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 问题。分子遗传学的早期研究都用微生物为材料,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 系。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分子遗传学基本知识,学科发展前沿,探索本学科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 将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从宏观的个体、器官、细胞发展到微观的分子水平,完善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方式; 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以及遗 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一般的研究思路和一定的实验技能。初 步具有应用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为植物改良的创新性研究打好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设计为遗传学之后续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核酸携带遗传信息、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史。 2.DNA 的复制 主要内容:DNA 复制的概况、条件、酶学及过程。 3.DNA 损伤的类型及修复机理 主要内容:常见的损伤类型及其修复 DNA 损伤的类型,DNA 修复机理。 4.DNA 的突变 44 主要内容:DNA 突变概念、突变类型,突变机理与突变方法。 5.遗传重组 主要内容:重组的概念及其类型,DNA 重组机理。 6.转录 主要内容:转录和复制所需的条件,转录过程。转录后处理,逆转录。 7.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主要内容:蛋白质生物合成所需的条件,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8.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 主要内容:正调控与负调控的概念。转录水平上的调控,翻译水平上的调控,DNA 水平上的调控。 9.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 主要内容:持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的概念。DNA 水平上的调控。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上的调控(RNA 前体的选择性运输和拼接) 。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10.基因和基因组 主要内容:基因概念、基因结构,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及其在作物改良中如何被 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堂报告闭卷考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DNA 的复制 2 2 第三章 DNA 损伤的类型及修复机理 2 2 第四章 DNA 的突变 4 4 第五章 遗传重组 4 4 第六章 转录 4 4 第七章 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 3 第八章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 3 3 第九章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 3 3 第十章 基因和基因组 3 3 第十一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45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孙乃恩,孙东旭,朱德煦. 遗传学(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参考书: (1)李振刚. 分子遗传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玉静. 分子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朱玉贤,李毅. 分子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杨金水. 基因组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美]D. 弗雷费尔德 著,蔡武城,等 译. 分子生物学(上,下).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University Press. Lewin B. , GENESⅦ. Oxford. 2000 (7)A. Griffiths, W. Gelbart, J. Mille, R. Lewontin. Modern Genetic Analysis, W.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1999 (8)钱前,程式华. 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英]卡利斯. 植物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6 细胞遗传学 课程编号:S0220121 英文名称:Cytogenetics 开课对象: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作物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万平,王维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细胞遗传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研究细胞中染色体遗传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在细胞层次上进行遗传学研究的遗传学分支 学科。着重研究细胞中染色体的起源、组成、变化、行为和传递等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细胞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细胞遗传学的发展状况与进展、一定的实验技 能、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为动植物改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遗传学》 、 《生物化学》 、 《细胞生物学》的系统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细胞遗传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状况。 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主要内容: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结构特征,染色体核型概念及核型分析方法,染 色体分带类型及带型分析方法。 3.染色体的物质结构 主要内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数目和结构变化,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 联会与交换,远缘杂种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 4.染色体的功能 主要内容:性状连锁,连锁图谱,重组类型与机理,性别决定类型,性染色体的起源进化。 5.特殊类型的染色体 主要内容:特殊类型染色体的概念、功能,研究状况。 47 6.染色体结构变异 主要内容:四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类型,细胞学特征和遗传效应。 7.染色体数目变异 主要内容:整倍性变异、非整倍性变异的类型、减数分裂行为及应用。 8.染色体的异常细胞遗传学行为 主要内容:体细胞联会和交换概念,姊妹染色体互换,染色体排斥与削减,不减数配子的遗传特征。 9.植物染色体工程 主要内容:植物染色体工程原理及应用,染色体组工程,整条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操纵,染色体片 段的转移。 10.染色体外遗传学 主要内容:细胞质遗传特点,线粒体、叶绿体遗传及基因组特征。细胞质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的关 系及利用。 11.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发展 主要内容: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堂报告、课程论文或开卷笔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2 第三章 染色体的物质结构 2 2 第四章 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运动 3 3 第五章 染色体的功能 3 3 第六章 特殊类型的染色体 3 3 第七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3 3 第八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3 3 第九章 染色体的异常细胞遗传学行为 3 3 第十章 植物染色体工程 3 3 第十一章 染色体外遗传学 2 2 第十二章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发展 2 2 第十三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4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林毅. 细胞遗传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Ram J. Singh, CRC Press. Plant Cytogenetics. Second Edition,2004 (2)李集临,徐香玲. 细胞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宋同明,陈绍江. 植物细胞遗传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Jurgen Schulz-Schaeffer, Springer-Verlag,. Cytogenetics, Plant, Animals, human. New York Inc. , USA, 1980 (5)王小利,张改生,李红霞. 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实验.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 (6)庄南生,王英. 细胞遗传学教程.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刘大钧. 细胞遗传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期刊: Chromosome, EMBO, Nucleic Acid Research, Genetics, 遗传学报,植物学报,等 49 基础兽医学进展 课程编号:S0320011 英文名称:The Progress of Basic Veterinary Medicine 开课对象:基础兽医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吴国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基础兽医学进展》是基础兽医学的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针对基础兽医学三个研究方向(兽药与残留、兽医公共卫生、动物解剖和胚胎),聘请国 外知名学者及国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项目主持人、博导以及本校的学科带头人分别讲述基础兽 医学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开阔学生视野,为研究生开题和从事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名师大讲堂”聘请来自国内外一流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讲学。由于外请专家的时间不确定性, 本课程允许设置机动时间和机动内容,但必须保证总学时,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人数不少于60%。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高级药理学》 、 《中药药理学》、 《高级病理学》 、 《分子生物学》 、 《微生物与免疫学》 、 《动 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兽医高级药理学》 、 《分子生物学》、 《高级生物化学》 、 《微生物与免疫学》 、 《毒理学》 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中药药理学》、 《病理解剖学》 、 《兽医传染病学》 、 《兽医卫生检验检疫》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兽药与残留方向 主要内容:国内外兽药研发动向、兽药耐药性研究进展、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兽药药 效与药动学同步模型研究进展、兽药脂质体长效制剂的研究进展等。 2.兽医公共卫生方向 主要内容:猪呼吸道综合征、鸡传支、鸡新城疫、犬细小病毒等危害及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及抗 病毒药达菲研究进展、几种重要人兽共患病受体研究进展等。 3.动物解剖与胚胎方向 50 主要内容:中药对动物胚胎性别鉴定的影响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课程论文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国内外兽药研发动向 3 3 第二章 兽医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 3 3 第三章 兽药残留与检测研究进展 3 3 第四章 动物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3 3 第五章 重要细菌病毒病防控研究进展 2 2 第六章 重要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3 3 第七章 重要人兽共患病研究进展 3 3 第八章 重要禽病防控研究进展 3 3 第九章 重要牛病防控研究进展 2 2 第十章 重要猪病防控研究进展 2 2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贾幼陵. 动物福利概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王学林. 分子药理学.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1 (3)杨宝峰. 离子通道药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刘建文. 药理学实验方法-新技术与新方法. 北京:化工出版社,2008 (5)中国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51 高级兽医病理生理学 课程编号:S0320021 英文名称:Advanced Veterinary Physiopathology 开课对象:基础兽医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安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兽医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兽医学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研究中问题的科学,是将兽医学科的基 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解剖学等)与兽医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 产科、传染病、寄生虫病、临床诊断等)联系起来的课程,自此体现了桥梁课程的作用。同时,本课程 又具有应用课程的特点。如肿瘤的生理学实验室检测、药物毒性的实验室检测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兽医病理生理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介绍新型科学 技术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深入了解科学技术与兽医病理生理学发展的关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桥梁课程,它将兽医学科的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胚胎学、 动物解剖学等)与兽医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寄生虫病、临床诊断等)联系起来。 同时,本课程又具有应用课程的特点。 1.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 《动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仪器分析》等课程。 2.后续课程:《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展望。 2.兽医病理生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药物研发的过程、环节及其兽医病理生理工作者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等。 3.北美兽医病理生理工作者培训和资质认证 主要内容:北美兽医病理生理学学生入学环节、教育体系、考试制度、资质认证、我国需要借鉴的 经验等。 4.细胞凋亡和疾病 52 主要内容:细胞凋亡的概念、研究历史、细胞凋亡与动物的疾病。 5.当前我国兽医病理生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兽医病理生理工作面临的窘态、国家政策、问题。 6.利用现有兽医病理生理技术 主要内容:利用现有兽医病理生理技术进行科学研究。 五、课程实验大纲 马杜霉素对鸡的血液细胞学、血气学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采用推荐剂量和重度剂量对实验鸡推荐预防用药方式下进行给药,第一天,每隔 4 小时 采血,第 2-7 天每天采血,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查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兽医病理生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3 3 第三章 北美兽医病理生理工作者培训和资质认证 3 3 第四章 细胞凋亡和疾病 3 3 第五章 当前我国兽医病理生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3 第六章 兽医病理生理技术 3 3 实验 马杜霉素对鸡的血液细胞学、血气学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合计 18 9 9 9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武忠弼. 超微病理诊断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杨惠玲,等. 高级病理生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杨光华. 病理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李玉林. 分子病理学(供研究生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高丰等. 动物疾病病理诊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徐镔蕊. 动物病理学彩色图谱.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7.杭振镳,魏于全. 超微病理学图谱.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8.贲长恩,牛建昭. 分子细胞学与疾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Underwood JCE, 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 2ed, Science Press, 1999 53 高级组织胚胎学 课程编号:S0320031 英文名称:Anim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开课对象:基础兽医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高建明,穆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组织胚胎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动物体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 发生的科学。组织学是生物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向微观发展的结果,组织 学和细胞生物学更是近年来相互促进、发展迅速的姐妹科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均 有赖于组织学作为形态学基础。组织学与临床各学科不仅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关系,而且,由于组 织学的飞速发展,其最新理论与技术常可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胚胎学与细胞学、组织学、遗传学、病 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关系密切,为产科学、胚胎工程学等学科提供了基础知识。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器官的组织学构造和胚胎学基本内容,学会查阅和利用文献,了解组织胚胎 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状况,掌握有关组织胚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解剖与胚胎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高级病理生理学》 、 《兽医病理解剖学》 、 《高级免疫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 胚胎学 1.绪论 主要内容:了解并掌握胚胎学研究范围、动物胚胎学概念和分科,了解胚胎学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 和发展趋势。 2.生殖细胞的形态和配子发生 主要内容:掌握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配子发生特点和卵泡生长机理。 3.受精 54 主要内容:掌握精子获能机制和受精过程。 4.胚胎发育 主要内容:掌握早期胚胎发育的阶段特点,早期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与调控,胎膜、胎盘特点。 第二篇 组织学 1.基本组织 主要内容: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的构造和功能。 2.器官组织 主要内容:掌握动物体主要器官的组织构造、组成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3.组织学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查阅文献,使学生了解组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状况。 4.组织学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组织切片、染色、电镜的基本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小鼠超数排卵及早期胚胎发育质量观察 2.有关组织切片观察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学位必修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篇 胚胎学 绪论 1 1 第一章 生殖细胞的形态和配子发生 3 3 第二章 受精 1 1 第三章 胚胎发育 3 3 实验 小鼠超数排卵及早期胚胎发育质量观察 5 5 第二篇 组织学 第一章 基本组织 3 3 第二章 器官组织 4 4 实验 组织切片观察 3 第三章 组织学研究进展 2 实验 组织学研究方法 合计 17 55 3 2 2 2 10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沈霞芬.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参考书: (1)成令忠. 现代组织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陈秋生. 兽医比较组织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聂毓秀. 组织学与胚胎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成令忠. 组织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桑润滋.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秦鹏春,等. 哺乳动物胚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朱士恩. 动物生殖生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参考刊物: J. cell Biol. ; Am. J. Anat; Developmental biolog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Zygote, Therioge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解剖学报 56 临床兽医学进展 课程编号:S0320041 英文名称:The Progress of Veterinary Clinical Medicine 开课对象:临床兽医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武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兽医学进展》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根据临床学科的性质,通过听取专家专题报告的形式,进一步学习本领域的最新进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通过对本领域不同方向进展情况的学习进一步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学科发展最新现状 的认识,以更好地把握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临床兽医学专题》 、 《现代兽医诊断检测技术》 、 《现代兽医治疗技术》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兽医学》。 2.后续课程:《临床兽医学》各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 1.临床兽医学进展概论 主要内容:结合国内外临床兽医学和医学现状,分析临床兽医学发展趋势。 2.临床疾病预防进展 主要内容:临床常见病及其预防与发展。 3.临床诊断技术进展 主要内容:现代临床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4.临床外科学与治疗技术进展 主要内容:现代临床外科学与外科治疗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5.临床内科学进展 主要内容:现代临床内科学的现状与发展。 6.临床产科学进展 57 主要内容:现代临床产科学与产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7.中兽医学进展 主要内容:现代临床中兽医学的现状与发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临床兽医学进展概论 3 3 第二章 临床疾病预防进展 3 3 第三章 临床诊断技术进展 3 3 第四章 临床外科学与治疗技术进展 3 3 第五章 临床内科学进展 3 3 第六章 临床产科学进展 3 3 第七章 中兽医学进展 3 3 第八章 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3 3 第九章 北京宠物临床现状与皮肤病研究进展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J. Kevin Kealy, Hester McAllister. 犬猫 X 线与 B 超诊断技术.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高得仪,韩博等. 犬猫疾病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以后版本 (3)中国兽医协会. 执业兽医师考试指南. 北京:兽医协会,2014 以后版本 (4)Textbook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Expe…(精装)作者 Stephen J. Ettinger DVM DACVIM, Edward C. Feldman DVM DACVIM 58 高级兽医药理学 课程编号:S0320051 英文名称:Veterinary Pharmacology 开课对象:基础兽医学研究生学位课专业课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兽医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兽医学专业必修课。 《高级兽医药理学》是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院校研究生用教材《分子药理学》为教科书,结合兽 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 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受体药理、离子通道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兽医高级药理学》是连接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现代药理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 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级兽医药理学》主要用现代科学术语阐述兽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让研究生参与兽药新药的研发,促进兽药的现代化。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级兽医药理学》与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高级免疫学等是相关学科。 1.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传染病学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分子药理学概论 主要内容:分子药理学性质与地位、其相关研究与进展、其研究技术与方法、分子药理学前景展望、 细菌病毒耐药分子机理。 2.受体药理学 主要内容:受体的基本概念、特性、分类、受体研究进展以及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3.离子通道药理学 主要内容:通道的物质基础,钠、钾、钙通道及其相关药物的影响。 4.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主要内容:信号通路与转导的基础物质,常用信号通路在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59 5.细胞凋亡与凋亡调节剂 主要内容: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的区别、凋亡的意义、凋亡的现代检测方法与应用。 6.分子药理与兽药研发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方法与分子药理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新药申报审批程序与材料准备。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或课程论文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分子药理学概论 3 3 第二章 受体药理学 3 3 第三章 离子通道药理学 3 3 第四章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3 3 第五章 细胞凋亡与凋亡调节剂 3 3 第六章 分子药理与兽药研发 3 3 实验 兽药浓度与药物作用分析 合计 18 9 9 9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庆柱. 分子药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王学林. 分子药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杨宝峰. 离子通道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李家泰. 临床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陈杖榴. 兽医药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5)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编. 兽药使用指南.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6)刘建文. 药理学实验方法-新技术与新方法. 化工出版社,2008 60 高级免疫学 课程编号:S0320061 英文名称:Advanced Immunology 开课对象:基础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兽医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李焕荣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免疫学》是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位课。 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机理、免疫学新技术及免疫性防治等的学 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免疫细胞生物学、天然免疫、B 细胞和 T 细胞发育、成熟和 活化、抗原和抗体(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生物技术疫苗与 DNA 疫苗、免疫诊断新技术 以及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等相关的知识。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突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目 前国内外在免疫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了解,增强独立设计实验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掌握天然免疫、B细胞和T细胞发育、成熟和活化等基本理论,熟悉抗 原和抗体(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生物技术疫苗与DNA疫苗、免疫诊断新技术以及细胞免疫 检测技术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生物化学》 、 《微生物学》 、 《动物免疫学》 、《动物传染病》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免疫学的发展与回顾 主要内容: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进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等。 2.免疫系统 主要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分类、特点及功能等。 3.天然免疫 主要内容: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病原感染引起早期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天然免疫分子、功能及其作 用机制;模式识别受体及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概念、应用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意义;NF-κB 信号传导途 径的经典和替代途径;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等。 4.T 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分化 61 主要内容:T 细胞的发育、活化、增殖与分化;胸腺细胞阳性和阴性选择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CTL 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特异性及限制性;超抗原引起免疫损伤的原理等。 5.B 细胞的发育、成熟与活化 主要内容: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形成过程;B 细胞活化的分子机理及其与 T 细胞活化的区别;抗体 亲和力成熟的过程及其与抗原的相互作用;载体效应等。 6.抗原与抗体 主要内容:抗原、抗原表位、半抗原、完全抗原及免疫原的概念;抗体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及各片段 的作用;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相关概念、制备原理、制备过程及用途;单克隆抗 体制备的原理,单克隆抗体的特性、生产制备程序、鉴定及其应用,以及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等。 7.疫苗和免疫 主要内容:免疫系统,免疫活性细胞,疫苗和免疫反应等;疫苗有效免疫反应的基本要素(疫苗的 免疫原性和疫苗的免疫记忆性),疫苗佐剂(植物佐剂、细菌佐剂、人工合成佐剂、细胞因子佐剂、核 酸佐剂)的组成、作用原理和应用,基因工程疫苗三个基本环节、优越性、分类以及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要求等。 8.免疫诊断新技术 主要内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ABC 标记技术、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免疫沉淀技术(Immunoprecipitation)、免疫转印技术(Immunoblotting)的原理、 检测方法和应用等。 9.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主要内容:免疫细胞数量及亚群的测定技术、免疫细胞活性测定技术、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细胞免 疫检测技术的应用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高免血清的制备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免疫印迹 4.IgG 的分离与提纯 5.间接血凝实验 6.荧光标记抗体技术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国内外免疫学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翻译国际学术刊物及实验技能操作等。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62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免疫学的发展与回顾 1 1 第二章 免疫系统 2 2 第三章 天然免疫 3 3 第四章 T 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分化 3 3 第五章 B 细胞的发育、成熟与活化 2 2 第六章 抗原与抗体 3 第七章 疫苗和免疫 2 第八章 免疫诊断新技术 1 8 10 第九章 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1 2 4 合计 18 18 36 8 11 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金伯泉.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参考书: (1)杨汉春. 动物免疫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崔治中. 兽医免疫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慰峰.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P. M. Lydyard.Instant Notes in Immun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2000 Janis Kuby, Immunology(3rd edition),New York,1997 (5)杜念兴. 兽医免疫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陆承平. 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余传霖,等. 现代医学免疫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8)杨贵贞. 医学免疫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安云庆. 免疫学基础.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P. M. Lydyard.Instant Notes in Immunology.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Janis Kuby. Immunology(5rd edition). New York,2003 (11)Lydyard P. M, Whelan And Fanger MW. IMMUNOLOGY. 科学出版社,2001 (12)Bernard N. Fields, David M. Knipe. Fundamental virology. 1985 (13)R. Ian Freshney. Culture of animal cells (Third edition). 1994 (14)Armond S. Goldman and Bellur S. Prabhakar. Medical Microbiology (22nd edition) (15)金伯泉.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参考网站: (1)免疫学网站 http://www. immuneweb. com (2)免疫学信息网 http://www. mmuneweb. xxmc. edu. cn (3)医学信息导航 http://www. czws. gov. cn/yyzy/yiwang (4)免疫学资源网 http://www. immunologyline. com 63 兽医内科学 课程编号:S0320071 英文名称:Veterinary Medicine;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 开课对象:临床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兽医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姚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兽医内科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研究动物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诊断、预后、治疗、预防的一门科学。主要包含三部分内 容:普通内科疾病;代谢疾病;中毒病。对研究生而言,本课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讲授,一是在今后的 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器官及代谢的指标表征体系,二是猫狗的呼吸道疾病。为科研课题的设计及从事小 动物临床提供学术支撑。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肝脏、肾脏、心脏等脏器的指标表征,掌握如何反应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糖代谢的指标设计,初步掌握小动物呼吸道疾病的有关知识。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和《传染病学》、 《外科学》 、 《产科学》 、 《中兽医学》并列为临床课,兽医的前期课程,尤其 是《生理学》、《生物化学》为其基础课。 1.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 《药理学》 、 《微生物学》 、 《组织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临床实践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课程内涵和在今后研究及工作中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参考资料等。 2.脂蛋白 主要内容:脂蛋白的性质、分类、作用、意义。 3.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内容:疾病概述、发病主因、病理改变发病机理、病理解析、主要症状、检查诊断、治疗方 法、药物问题。 4.肝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常用肝功能生化检测的临床评估及反应肝细胞受损程度、反应肝脏合成功能、反应肝脏 解毒功能、反应肝脏排泄功能、反应肝脏合成功能、反应体内物质代谢、反应肝细胞再生的指标。 5.肾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 64 主要内容:肾功能检查项目、肾功能检查结果分析、肾功能检查的常见方法、肾功能检查前准备工 作、肾功能保护措施。 6.糖尿病 主要内容:分类、发病机理、症状、诊断、治疗。 7.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主要内容:微生物消化、七大营养的产生、吸收和利用。 8.心理暗示在动物医学中的表现和应用 主要内容:定义、分类、意义和应用。 9.有氧运动和过量运动对机体的伤害 主要内容:定义、机理、意义、指导。 10.食物和金属离子对动物性别的影响 主要内容: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史、方法、应用。 11.猫狗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内容:猫狗呼吸道疾病各种症状及处理。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2 第二章 脂蛋白 4 4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 4 4 第四章 肝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4 4 第五章 肾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 4 4 第六章 糖尿病 4 4 第七章 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3 3 第八章 心理暗示在动物医学的表现和应用 3 3 第九章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3 3 第十章 食物和金属离子对动物性别的影响 3 3 第十一章 猫狗的呼吸道疾病 3 3 合计 36 36 九、主要参考书 (1)[美]LESLEY G·KING . Respiratory Disease in Dogs and Cats . 国际标准书号:0-7216,2004 (2)郭定宗. 兽医内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建华. 家畜内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5 高级兽医产科学 课程编号:S0320081 英文名称:Advanced Veterinary Obstetrics 开课对象:临床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兽医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6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倪和民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兽医产科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动物生理生殖、生殖疾病及繁殖技术的一门兽医临床学科。过去,兽医临床学科是 研究家畜的疾病及其诊疗方法,以保障家畜健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都 已经发生变化,所饲养的畜种以从传统的家畜扩大到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和宠物等;生产方式正在由传 统向现代化过渡。因此,兽医产科学的任务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不仅要防治家畜的疾病,还要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高级兽医产科学》的作用就是在于它不仅研究动物生殖疾病的防治技术,而且还 研究和发展现代繁殖技术,承担动物的健康繁殖和提高繁殖效率的双重任务。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动物生殖的基本规律和生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掌握兽医产科临床 诊断及繁殖控制技术,以保证动物的生殖健康、预防生殖疾病和提高动物的繁殖效率。从整体上看,《高 级兽医产科学》有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产科基础理论部分;二是产科临床技术以及繁殖控制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产科学基础》、 《动物生殖生理学》 、 《发育生物学》 、 《动物生殖调控》 、 《动物胚胎工 程》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产科学基础》 、 《动物生殖生理学》 、 《发育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动物生殖调控》 、 《动物胚胎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中国畜牧兽医现状和发展趋势。 2.动物下丘脑激素与垂体激素 主要内容:下丘脑激素与垂体激素种类、分泌与代谢、分泌调节、主要生物学作用以及在生产之中 的应用。 66 3.动物性腺激素与胎盘激素 主要内容:性腺激素与胎盘激素种类、分泌与代谢、分泌调节、主要生物学作用以及在生产之中的 应用。 4.种公牛的不育 主要内容:不育的概念、分类、致病原因、诊断及治疗;引起不育的常见生殖疾病及诊治方法。 5.动物的体外受精技术 主要内容:体外受精概念、卵母细胞采集方法与成熟培养、精子获能方法、体外受精操作、受精卵 体外培养。 6.胚胎移植技术 主要内容:供体与受体选择及饲养管理;供体和受体的处理;胚胎回收与质量鉴定;胚胎移植方法 及注意事项。 7.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 主要内容:动物转基因技术概念、方法、研究意义、技术路线、主要环节以及现存问题。 8.胚胎干细胞应用前景 主要内容:胚胎干细胞概念、生物学特点、研究现状、分化潜能、制备方法,质量检测以及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小鼠的超数排卵及检卵技术实验 主要内容:小鼠超数排卵方法;体外冲卵方法;卵母细胞形态特征与质量评价标准。 2.羊的胚胎移植技术实验 主要内容:受体羊处理方法;胚胎移植操作流程及操作要点;胚胎移植注意事项。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笔试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2 4 4 4 4 4 4 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动物下丘脑激素与垂体激素 第三章 动物性腺激素与胎盘激素 第四章 种公牛的不育 第五章 动物的体外受精技术 第六章 胚胎移植技术 第七章 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 第八章 胚胎干细胞应用前景 实验一 小鼠的超数排卵及检卵技术实验 实验二 羊的胚胎移植技术实验 合计 30 67 实验 3 3 6 实习 小计 2 4 4 4 4 4 4 4 3 3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章孝荣. 兽医产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赵兴绪. 兽医产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杨利国. 动物繁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王建辰,章孝荣. 动物生殖调控.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陈北亨,王建辰. 兽医产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张家骅. 家畜生殖内分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朱士恩. 动物生殖生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冯怀亮. 哺乳动物胚胎工程.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8 兽医外科手术学 课程编号:S0320091 英文名称:Veterinary Operational Surgery 开课对象:临床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兽医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涉及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灭菌、麻醉、手术基本操作及各系统疾病的手术方法等内容。掌 握兽医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家畜常见的内科、外科、产科疾病的基本手术诊 治方法,对实验外科、器官移植及胚胎移植等的学习至关重要,且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动物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兽医外科手术学实践性较强,技 能要求较高,是培养合格兽医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外科手术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掌握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掌握 临床常见各类手术的适应症、麻醉技术、术式和术后护理方法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解剖学》 、 《生理学》 、 《病理学》、 《药理学》、 《微生物学》 、 《内科学》、 《产科学》 、 《外 科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药理学》 、 《微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内科学》 、 《产科学》 、 《外科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讲述外科手术的意义、地位、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手术内容、手术分类、手术分工、 手术前准备、手术注意事项、手术后护理和治疗。 2.手术基本操作 主要内容:认识外科常用器材,熟悉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器材的保养和储存方法;外科 手术的常用缝合方法;外科手术常用的打结法以及缝线的拆除。 3.动物全身麻醉 69 主要内容:药物麻醉: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4.无菌术及消毒术、组织切开术 主要内容: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由教师讲解并组织同学讨论和总结。练习各种消毒操作;以犬为实 验动物练习各种组织切开。 5.去势及绝育手术 主要内容:犬的去势及绝育手术。 6.小动物通路手术 主要内容:学生练习作小动物腹部通路手术。 7.腹部手术 主要内容:手术的各项准备;肠管切开术及部分肠管切除术;膀胱切开术。 8.颈胸部手术 主要内容:食道切开术和胃的切开术。 9.瘤胃切开术 主要内容:综合性手术的各项准备,包括人员、器械物品、动物、场所的准备与消毒;拟定手术计 划;按计划施行手术,注意交叉手术中的再消毒。 10.病理手术 主要内容: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前器械药品准备、消毒、麻醉前用药、麻醉过程、麻 醉监控、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同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2 2 2 2 2 2 2 2 1 1 18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手术基本操作 第三章 动物全身麻醉 第四章 无菌术及消毒术、组织切开术 第五章 去势及绝育手术 第六章 小动物通路手术 第七章 腹部手术 第八章 颈胸部手术 第九章 瘤胃切开术 第十章 病理手术 合计 70 实验 2 2 2 2 2 2 2 2 2 18 实习 小计 2 4 4 4 4 4 4 4 3 3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林德贵. 兽医外科手术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中国农业大学. 家畜外科手术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陈家璞. 家畜外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研究会. 兽医外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4)陈家璞,译. 兽医外科手术图谱.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韦加宁. 韦加宁外科手术图谱.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彭广能. 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7)李建基. 兽医临床外科诊疗技术及图解.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8)张海彬. 小动物外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1 中兽医学 课程编号:S0320101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开课对象:临床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兽医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武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兽医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医学哲学、生理病理、辨证论治、防治法则 和方药、针灸知识以及病证防治技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通过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中兽医学的认识,提高运用中兽医学理论和方法,分 析、研究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研究方向撰写课程论文,找出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现 状,分析中兽医学在其中的应用,提出中西结合解决方案并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兽医内科学》 、 《外科学》和《诊断学》等同属临床学科,与《中兽医学基础》 、 《兽医针 灸学》、 《中西结合兽医临床》等是其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兽医学》各主干课以及《中兽医学基础》等课程。 2.后续课程:《兽医针灸学》、《中西结合兽医临床》 、 《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概念、特点、历史、现状、发展、目的、意义。 2.中兽医学的医学哲学、生理和病理观 主要内容:“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及其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中兽医病因病 理学。 3.中兽医诊断学 主要内容:诊断方法(四诊)、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4.防治法则与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防治法则与防治方法。 5.中药与方剂专题 72 主要内容:中药与方剂的概念和基本知识概论,典型方剂分析。 6.针灸概论 主要内容:针灸的概念,基本作用及其机理。 7.病证防治专题 主要内容:结合当前重要疾病,讲述中兽医防治方法(如高热、流感等)。 8.课堂讨论 主要内容: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找出相关领域存在问题、研究现状,分析中兽医学在其中的应用, 提出中西结合解决方案进行课堂演讲并讨论。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中兽医学的医学哲学、生理和病理观 3 3 第三章 中兽医诊断学 3 3 第四章 防治法则与防治方法 3 3 第五章 中药与方剂专题 3 3 第六章 针灸概论 3 3 第七章 病证防治专题 3 3 第八章 课堂讨论 6 6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于船. 中兽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于船. 中兽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胡元亮. 中兽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黄志杰,姚昌绶,俞小平.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藏经、脉经、难经精译. 北京: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9 (2)唐云.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力红. 思考中医.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北京医科大学. 我与中西结合事业.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73 农业经济管理专题 课程编号:S0420011 英文名称:Seminar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开课对象: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4 课程负责人:邓蓉,肖红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经济管理专题》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要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分专题讲授农村合作制、农民组织化、现代农业发展、农 业规模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我国农村政策分析等内容。本课程构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学术型硕士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构架。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主体构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 其中,必须对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演变过程(农业国、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国家、知识经济时代等)、 农业的二重性、农业的多功能性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中级微观经济学》 、 《中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同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的基础课程。 1.先修课程:《农业经济学》、 《初级微观经济学》、 《初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村经济发展》 、 《农村社会学》 、 《农村土地管理学》 、 《农业发展战略》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涵盖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主要专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分析内容包括 问题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现状及对策。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农业经济管 理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对专题研究现状的综述能力, 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硕士论文选题、硕士论文开题和撰写硕士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农业的多功能拓展性与休闲农业——教师讲授、讨论 2.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总结 3.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教师讲授、学生写综述、教师总结 74 4.农村土地问题——教师讲授、讨论 5.农民组织化——教师讲授、学生写综述、教师总结 6.农民工问题——教师讲授、讨论 7.新农村建设——教师讲授、学生写综述、教师总结 8.现代农业发展——教师讲授、学生写综述、教师总结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乡村农业多功能拓展参观实习——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专题一 农业的多功能拓展性与休闲农业 6 4 专题二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4 4 专题三 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5 4 专题四 农村土地问题 5 4 专题五 农民组织化 4 4 专题六 农民工问题 4 4 专题七 新农村建设 4 4 专题八 现代农业发展 4 4 专题九 乡村农业多功能拓展参观实习 4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邓蓉. 农业经济管理专题系列教材(8 册).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九. 农业经济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丁泽霁. 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孙中才. 理论农业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郑文堂,王伟,邓蓉. .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011-2012).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邓蓉,郑文堂. 北京农业创新与农业多功能拓展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邓蓉,胡宝贵. 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管理篇).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75 林业经济管理专题 课程编号:S0420021 英文名称:Special Topic of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开课对象: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爱云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林业经济管理专题》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以林业经济为对象,通过专题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 位,熟悉和掌握林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协调运动的规律,以及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在林业经济管理 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林业经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阐明林业经济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经营管理对策。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运用林业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解释和分析各种林业经济现象和问题,围绕林业经济管理 的相关理论、方法以及实践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加深对林业经济政策和林业经济管理 问题的理解。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林业经济管理专题》与《农林产业经济学》、 《农林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 《农林业政策与法规》 、 《农林产品营销》 、 《林业资源统计与核算》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林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等 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 、 《中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林产业经济学》 、 《农林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 、 《农林业政策与法规》 、 《农林产品 营销》、 《林业资源统计与核算》、 《农林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林业及现代林业、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 2.林业生产要素 主要内容:林地、林业劳动力、林业资本以及林业技术进步等林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3.林产品市场 主要内容: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市场规模和结构、木材市场、木材的供给与需求 76 4.森林资源的经济评价 主要内容:林地资源经济评价、林木资源经济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森林社会效益的经 济评价 5.林业产权制度与林业经营 主要内容:林业产权制度及变迁、中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权流转、林业经营、社会林业 6.森林采伐与木材流通管理 主要内容: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木材运输管理、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7.林业政策 主要内容:林业政策的基本理论、林业产业政策、森林生态服务补偿政策、林业税费政策 8.林业与区域发展 主要内容:林业与山区发展、城市林业 9.林业经济管理发展 主要内容:森林认证、林业与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学位课 2.考核方式:开卷、闭卷笔试或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 30%-40%、期末成绩占 60%-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林业生产要素 4 4 第三章 林产品市场 4 4 第四章 森林资源的经济评价 4 4 第五章 林业产权制度与林业经营 6 6 第六章 森林采伐与木材流通管理 4 4 第七章 林业政策 4 4 第八章 林业与区域发展 4 4 第九章 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4 4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朱洪革. 林业经济管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高岚. 林业经济管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7 中级微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S0420031 英文名称:Intermediate Microeconony 开课对象: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瑞涵,夏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本科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的主流 和前沿,理解与经济学有关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并为学生深入研修高级经济学和其 他学科,以及研读经济类学术文献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微观经济学主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市场中单个家庭(消费者)、单个厂商(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产 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引导学生从资源稀缺出发,分析所有个体在设法 利用稀缺资源而取得最大利益的条件。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并考察市场机制通过调节个 体行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和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硕士专业的重要学位必修课之一。它既是经济类研究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与其它社科类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关系。 1.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概率论》等课程。 2.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 《高级经济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导论 主要内容:经济学内涵及其演变;经济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及研究范式;经 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2.最优化问题 主要内容:与最优化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无约束的最优化问题;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 3.消费与需求理论 主要内容:消费集与竞争性预算;偏好关系及选择规则;效用函数;消费选择最优化;Marshall 需 求函数与间接效用函数;Hicks 需求函数与支出函数;谢菲尔德定理、罗伊恒等式;斯拉斯基方程;消 费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消费者福利讨论。 4.跨期选择及不确定性下的选择 78 主要内容:多维选择下的效用、时序上的偏好、跨期效用模型讨论,期望效用理论、风险规避及其 度量。 5.生产与供给理论 主要内容:生产集与生产函数;生产选择的最优化;要素需求函数与成本函数;利润函数与供给函 数;生产者剩余讨论;企业目标评述; 6.市场均衡及市场失灵 主要内容: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均衡;存在市场力量的市场运行;市场失灵问题讨论(外部性与公共 物品、信号传递及信息甄别、逆向选择、委托-代理问题等) 7.博弈论概述 主要内容:博弈的描述;同时行动博弈(囚徒困境、纳什均衡等)讨论;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3 6 9 3 6 6 3 36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最优化问题 第三章 消费与需求理论 第四章 跨期选择及不确定性下的选择 第五章 生产与供给理论 第六章 市场均衡及市场失灵 第七章 博弈论概述 合计 实验 实习 小计 3 6 9 3 6 6 3 36 九、选用的主要参考书 (1)[美]Robert S. Pindyck(平狄克), Daniel L. Rubinfeld(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北京:人 大出版社,2006 (2)[美]沃尔特. 尼克尔森著,朱幼为,等译. 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 (3)[美]范里安(Var-ian,H. R. )著,费方域译.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4)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 18 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美]范里安著,财洪,等译.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 3 版). 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6)张军,等. 高级微观经济学,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美]马斯-科莱尔,等著,刘文忻,等译. 微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9 中级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S0420041 英文名称: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开课对象: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9 课程负责人:何忠伟,蒲应龑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在初级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结合经济增长理论、货币金融理论等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一门 经济学科,从长期和短期、封闭和开放的角度介绍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本课程详细地阐述了 新古典框架经济增长模型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解释了短期中的经济波动、失业、经济周期的形成;结 合货币银行学的知识,阐释了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结合公共经济学, 阐述了政府支出与税收、公共债务的运作;探讨货币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最后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热点和 难点专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现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追踪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国内外最新动 态和前沿知识,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和研究方法。本课程通过结合实际讲解理 论、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 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基础是《高等数学》 、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本课程又是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修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 《初级微观经济学》、 《初级宏观经济学》 、 《货币 银行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他专业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引言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概论、产量的决定 2.跨期经济学 主要内容:消费和储蓄、投资、储蓄、投资与经常项目、政府部门。 80 3.货币经济学 主要内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汇率和价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产量决定、稳定政策及增长 主要内容:封闭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量决定、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工资、物价和失 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5.宏观经济学专门论题 主要内容:经济政策的原理和实践、金融市场、可贸易和不可贸易商品、中国农村金融、中国低碳 经济、中国失业问题。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实习大纲 1.查找 1978 年以来中国 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余额的数据,根据查找数据分析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2.调查中国农村金融的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村小额信贷实施的效果和问题。 3.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度,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和措施。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和期末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概论和产量的决定 3 3 第二章 消费、储蓄和投资 3 3 第三章 政府部门 3 3 第四章 货币供求 2 2 第五章 汇率、价格和价格的波动 2 2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2 2 第七章 工资、物价和失业 2 2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2 2 实习一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3 第九章 经济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3 3 第十章 金融市场 3 3 第十一章 可贸易和不可贸易商品 2 2 第十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 3 3 实习二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 3 第十三章 中国低碳经济 3 3 第十四章 中国失业问题 3 3 实习三 中国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相关度调查 3 合计 36 36 注:由于部分章 节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中已经讲解过,所以根据具体内容适当进行了合并。 81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杰弗里·萨科斯,等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参考书: (1)石平良,等. 中级宏观经济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多恩布什,费希尔. 宏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宏观经济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 宏观经济学.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2 中级计量经济学 课程编号:S0420051 英文名称:Intermediate Econometrics 开课对象: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芳,夏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模型为一体;以中级水平为主,适当引入高级水平的内容; 以经典线性模型为主,适当介绍一些适用的扩展模型。课程将详细介绍经典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法,同时将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法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在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中,以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为主。 在应用软件中,课程将以介绍 Eviews 为主。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 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了解经济数量分析 在经济学科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熟练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计量经济模型,对显示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 4.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 《统计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体系、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主要应用、建立与应用计量 经济学模型的工作步骤,以及在每一步骤应注意的关键。 2.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线性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最小二乘法的有关过程和结论、建立单方程计 量经济学模型的全过程工作、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 83 3.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线性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概念和有关模型识别、检验的理论与方法。 4.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 主要内容:随机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条件、随机游走序列和白噪声序列的平稳性、平稳序列的自相 关函数和 Q 统计量检验、单位根检验:DF 检验和 ADF 检验。 五、课程实验大纲 1.EVIEWS 软件使用介绍 2.异方差性检验与估计 3.序列相关性检验与估计 4.多重共线性模型和虚拟变量模型估计 5.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与估计 6.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30%(含课后综合大作业、上机操作)、课程论文占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作业 小计 第一讲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 第二讲 异方差模型 2 3 5 第三讲 序列相关性模型 2 3 5 第四讲 多重共线性模型 2 3 5 第五讲 随机解释变量模型 2 2 4 第六讲 虚拟变量模型 2 3 5 第七讲 联立方程模型 2 2 4 第八讲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选读) 3 2 5 18 18 36 合计 3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子奈,潘文卿. 计量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美]伍德里奇著. 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国庆. 计量经济学.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文彤,等. SPSS 统计分析基础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子奈,叶阿忠. 高等计量经济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唐国兴. 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7)古扎拉蒂著,林少宫译. 计量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4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课程编号:S0520011 英文名称:Landscape plant planning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王树栋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研究如何利用植物材料创作园林景观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获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表现手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形式及要达到 的艺术效果,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美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讲授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表现手法、植物配置形 式、原则和方法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在园林中如何发挥其观赏特性,了解如何利用植物的观 赏特性形成美丽的植物景观。结合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表现手法、植物配置形式、原则和方 法的讲授,开展课堂讨论,就目前园林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解剖,开阔学生视 野,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设定题目,进行植物种植设计训练,完成种植设计图。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增长才干。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调查、分析 植物景观的组成与表现形式,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科研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园林树木学》 、 《花卉学》 、 《园林生态学》 、 《园林绿地规划》、 《园林设计》 、 《园林工程》、《园林建筑》 、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园林树木学》、 《花卉学》 、《园林生态学》 、 《园林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范畴、国内外概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基 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美学原理;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 2.植物景观的基本表现形式 85 主要内容:乔灌木的应用形式;草本植物的应用形式;藤本与地被植物的应用形式。 3.植物景观与其他要素的配置手法 主要内容:植物景观与山石的配置;植物景观与建筑的配置;植物景观与园路的配置;植物景观 与水体的配置。 4.各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赏析与讨论 主要内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介绍;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例 解析;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手法讨论。 五、设计训练 主要内容:设定题目,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训练,完成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图。 六、课程教学实习 主要内容: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调查、分析植物景观的组成与表现形式,撰写调 查研究报告。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设计作业、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设计作业、报告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6 6 第二章 植物景观的基本表现形式 8 8 第三章 植物景观与其他要素的配置手法 6 6 第四章 各类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赏析与讨论 6 6 设计训练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图及校外校外 合计 10 26 6 1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树华. 园林种植设计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苏雪痕. 植物造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唐学山. 园林设计.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赵世伟. 园林植物景观与营造.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李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朱钧珍.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冷平生. 园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W. Teofil. Vegetatio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aragen. Tokgo. 1977 (8)W. R. Nelson. Planting Design, Stipes Publ. Co. USA. 1980 (9)Henry F. Arnold. Trees In Urban Design, Van N. Neinhold Co. New York, 1980 86 10 36 风景园林科技发展专题 课程编号:S0520021 英文名称:Progr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冷平生,付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风景园林科技发展专题》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为主,聘请校内外行业专家介绍风景园林科技发展动态,同时组织学生对相关专 题进行讨论。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系列专题讲座与讨论,使学生拓宽视野,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现代风景园林的理论方法与 技术,加强交流,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其他专业课程均有一定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中国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文化艺术、生态园林理论与技术、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典型案例剖析等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与汇报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共安排 8 次讲座,讨论汇报 4 次,每次 3 学时。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无 87 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编号:S0520031 英文名称:Landscape Design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24 实习学时:12 课程负责人:付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有科 学设计的精神,又要有艺术创新的想象力,还要有精湛的技艺。园林是现代化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园林设计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地貌、水体、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 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风景 园林设计》密切联系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建设实际,介绍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及规划设计 实例。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着重介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园林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园林造景艺术、前沿理论探 讨、各类绿地规划设计和规划设计实例等内容。同时还要进行不同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 本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授和对一些中型、较大型景观项目的模拟规划设计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在专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分析、创意能力和实际项目的 设计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建筑学》 、 《城市规划学》 、 《生态学》、 《地质学》、 《社会学》、 《艺术学》等是 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园林建筑》、《绿地系统规划》 、 《园林树木学》 、 《园林花卉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工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⑴前沿理论探讨;⑵实际案例鉴赏与分析;⑶设计程序与方法;⑷设计原则与要求。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景观设计(城市小型公园设计,或城市居住区、街道、绿化广场、工厂等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主要内容:项目的确定,讲解及要求;前期的准备;方案阶段;设计阶段;后期与评审。 2.景观规划(高校校园、或居住区等景观规划设计) 88 主要内容:项目的确定,讲解及要求;前期的准备、调研、查阅资料;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阶段; 后期与汇报。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一)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 1.实习目的 了解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园林特色,了解如何通过造景来体现历史文 化,了解带状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方法和特点。 2.实习作业 以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为例,分析总结带状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方法;分析总结滨水 景观的设计手法及工程处理手段。 (二)马甸公园 马甸公园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西北角,东临八达岭高速公路,西至冠城园小区,南接北三环中 路,北望北土城西路。规划用地南北长 700m,东西宽 80~160m,总用地面积为 8. 6hm2。 1.实习目的 了解居住区公园(兼街心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了解不同功能园林空间的布局手 法。 2.实习报告:在综合评述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总结公园如何利用园林的不同要素 来组织空间;总结公园的种植设计手法。 注:根据北京园林的发展状况及课程要求,实习地点可能会有所变化,如阳光星期八公园、园区规 划、丰台园博园、郊野公园,或代表性的新园林,或与园林规划设计有关的展会等。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设计作业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课程设计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风景园林的发展及趋势 3 3 第二章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3 3 第三章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3 3 第四章 风景园林设计程序、案例分析 3 3 设计一 集中绿地景观设计 10 10 设计二 高校校园、或居住区等景观规划设计 14 14 实习 城市公园设计、北京城市绿地规划 12 合计 12 2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德国景观设计 1-2 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 1-3 3.台湾景观设计 98/99/2000/2001/2002/2003》 4.罗伯特霍尔登. 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5.章俊华. 90 年代日本环境设计 50 例. 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6.章俊华. 日本景观设计师系列.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89 36 国外现代风景园林发展 课程编号:S0520041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of foreig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树栋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国外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专门介绍当今世界风景园林科技发展状况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风 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理解欧美、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历史、规划设计理念与方 法、施工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通过对典型现代风景园林实例的分析与探讨,学习国外现代风 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体系汲取营养。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应在以下方面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 1.国外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2.国外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3.国外现代风景园林施工技术 4.国外现代风景园林管理体系 5.典型现代风景园林实例与著名设计师介绍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外国园林史》 、 《中国古典园林史》 、 《园林绿地规划》 、 《风景园林设计》 、 《园林建筑设计》 、 《园林工程》、《风景区规划》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外国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园林绿地规划》 、 《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建筑设计》 、 《园林工程》 、 《风景区规划》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法国现代风景园林 主要内容:法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简史;法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法国现代风景园林施工 技术;法国现代风景园林管理体系;法国现代风景园林实例与著名设计师介绍。 2.英国现代风景园林 主要内容:英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简史;英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英国现代风景园林施工 技术;英国现代风景园林管理体系;英国现代风景园林实例与著名设计师介绍。 3.美国现代风景园林 90 主要内容:美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美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美国现代风景园林施工 技术;美国现代风景园林管理体系;美国现代风景园林实例与著名设计师介绍。 4.日本现代风景园林 主要内容:日本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简史;日本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日本现代风景园林施工 技术;日本现代风景园林管理体系;日本现代风景园林实例与著名设计师介绍 5.其他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 主要内容:其他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简史;其他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其他 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其他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管理体系;其他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实 例与著名设计师介绍。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法国现代风景园林 4 4 第二章 英国现代风景园林 4 4 第三章 美国现代风景园林 4 4 第四章 日本现代风景园林 4 4 第五章 其他主要国家现代风景园林 2 2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晓俊.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参考书: (1)郦芷若. 西方园林.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王向荣. 西文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3)泰勒(高亦珂 译). 英国园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朱建宁. 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向荣,等. 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Nigel Dunneu and Lames Hitchmough. The Dynamic Landscape: Desig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istic Urban Planting: Spon Press,2004 (8)Clmens Steenberge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the Great European Gardens and Landscape. Basel: Birkhauser,2003 (9)Robert Holden. New Landscape Design. Laurence King,2003 (10)Waymark, Janet. Morden Garden Design. Thames and Hudson,2003 91 园林科技发展专题 课程编号:S0520051 英文名称:Progresses of landscape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开课对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习学时:0 实验学时:0 课程负责人:冷平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林植物科技发展专题》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为主,聘请校内外行业专家介绍园林植物科技发展动态,同时组织学生对相关 专题进行讨论。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系列专题讲座与讨论,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学习研究思路方法,加强交流, 提升对专业的把握。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均有一定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园林植物与花卉资源与评价、种质创新、栽培生理、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分析、工厂化标 准化生产技术(包括工厂化育苗技术)、花卉开发应用技术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与汇报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共安排 7 次讲座,讨论汇报 2 次,每次 3 学时。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无 92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Seminar 课程编号:S0520061 英文名称:Seminar of Garden Plants and Ornamental Horticulture 开课对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张克中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Seminar》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通过 Seminar 实践,掌握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学术研讨所必须掌握 的基本技能,为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学习方法、开拓思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研究生论文开题形式入手,通过 Seminar 实践,教会学生如何 确定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如何综述与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进展,如何寻找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创新 点),如何制定具体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以研究方案中的具体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或实验技术入手, 通过 Seminar 实践领会如何综合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或实验技术,如何寻找新老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 逻辑关系,如何比较各种传统与现代实验方法或技术的优劣,在论文实验中将选用何种实验或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第三学期开设,要求研究生选修完大部分学位课和选修课,导师初步制定研究课题。研究生 已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先修课程:《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学》 、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 、 《细胞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 《仪器 分析》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理清论文开题的工作思路 1.Seminar 知识简介 主要内容:Seminar 概念,Seminar 在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国外自然科学中 Seminar 的几 种形式。 2.园林植物资源与育种 93 主要内容:以 PPT 形式进行 Seminar 学术交流,老师进行点评与提问,其它学生进行提问,汇报者 进行答辩,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从事园林植物资源与育种方向科研课题所需要的工作思路。 3.现代园林植物种苗产业化 主要内容:以 PPT 汇报形式进行 Seminar 学术交流,通过提问、答辩、点评等形式,重点帮助学生 理清从事园林植物种苗生产科研所需要的工作思路。 4.园林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 主要内容:以 PPT 汇报形式进行 Seminar 学术交流,通过提问、答辩、点评等形式,重点帮助学生 掌握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方向科研课题所需要的工作思路。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通过第一部分论文开题的工作思路汇报,找出重点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或掌握开展研究时所需 的各种研究方法或实验手段,并会进行选择。 5.遗传育种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主要内容:进行杂交育种研究的学生汇报克服杂交不亲和性的技术方法、胚抢救的方法;进行基因 克隆的学生汇报基因克隆方法、基因功能验证方法、信号转导研究方法;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同学汇 报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方法、数据的解读方法等。 6.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主要内容:进行抗逆生理研究的汇报某种抗逆(例如抗旱性)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某种抗逆性状 研究的最新技术。进行开花生理研究的学生汇报影响植物花芽分化与发育的各种环境诱导因子及其最新 研究技术;宏观生态研究方面研究的研究生汇报 3S 技术在研究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变化的应用技术及数 据处理技术。 7.现代化园林植物良种繁育及种苗产业化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主要内容: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的学生汇报体细胞胚胎诱导、发育的技术方法,诱导胚状体同步化发 育的研究方法;进行扦插种苗或种球繁育的研究生汇报植物脱病毒及病毒检测技术,优质种苗生产保障 技术等。 8.研究小组阶段性成果汇报 主要内容:研究生准备 5 分钟 PPT,汇报所在科研小组最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学会在最短时间传 递最有效学术信息的技能。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Seminar 的 PPT 汇报 40%、课堂思考与提问 20%、课程论文 0% 94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Seminar 知识简介 1 1 第二章 园林植物资源与育种 Seminar 5 5 第三章 现代园林植物种苗产业化 Seminar 4 4 第四章 园林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 Seminar 4 4 第五章 遗传育种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Seminar 4 4 第六章 植物生理、生化及生态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 Seminar 4 4 第七章 现代化园林植物良种繁育及种苗产业化的研究方法 与实验技术 Seminar 4 4 第八章 研究小组阶段性成果汇报 Seminar 1 1 27 27 合计 九、主要参考书 随 Seminar 进行的具体内容,指定相应的文献阅读。 95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 课程编号:S0140011 英文名称:Advanced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开课对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李奕松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一门专业学位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大学本科课程与现代研究前沿之间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上 的知识缺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物学》 、 《植物学》 、 《有机化学》、 《普通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膜生物学 主要内容:脂、生物膜与跨膜运输。 2. 植物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主要内容:蛋白质,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分析方法。 3.光合作用 主要内容:光合作用机理,植物衰老过程中光合效率的调控;讨论光合作用研究的前沿问题。 4.抗逆生理 主要内容:渗透调节与抗逆性,逆境蛋白。 5.次生代谢 主要内容:次生代谢机理,次生物质的分类和作用。 6.营养生理 主要内容:氮素的吸收,Ca,K,Fe 的吸收,养分需求量的种间差异. 。 7. 研究讨论 96 主要内容:每位研究生追踪研究方向新动态,结合每个人的研究内容,发表学术感想,解决本研究 领域中涉及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问题。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能完整阅读近 3 年内发表的一篇影响因子 5 以上的有关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创造性 论文。 2.考核方式:口试、笔试相结合。口试: 使用 PPT 完整介绍所阅读的论文;笔试:完整翻译指定 的论文。 3.考试成绩:口试、笔试各占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膜生物学 6 6 第二章 植物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6 6 第三章 光合作用 6 6 第四章 抗逆生理 6 6 第五章 次生代谢 6 6 第六章 营养生理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美]Lincoln Taiz. Plant physiology. Sinauer Associates,2009; (2)[美]W. H.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Freeman and Company, 2008 97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学 课程编号:S0520071 英文名称:Landscape plants germplasm resources 开课对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研究生、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18 课程负责人:张克中,王文和,窦德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学》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学习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分类、保存及利用的有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一门科学。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包括课堂讲授和实习两部分。课堂讲授部分包括绪论、花卉种质资源、观赏树木种质资源、 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等四部分。绪论部分要求研究生掌握园林植物资源分类、保存、分析、利用的相 关理论与技术方法。花卉种质资源部分,以具体花卉为案例,按野生资源、品种资源与分类方法、品种 创制方法、园林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通过学习,系统掌握一套花卉种质资源的研究方 法。观赏树木种质资源,要求学生掌握观赏树木的实用分类、观赏特性分类,观赏树木的应用等方面的 知识。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要求学生掌握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掌握重要 科属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类与应用。园林植物分类识别与应用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近 400 种花卉、观 赏树木、野生观赏植物、观赏草种质资源的分类识别与应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基础是《花卉学》 、 《园林树木学》等课程,课程学习中要用到《植物分类学》 、 《园林植物 遗传育种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花卉学》 、 《树木学》 、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植物高级育种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方法,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分析研究方法,种、亚种、变种、 品种的基本概念。 2.花卉种质资源 98 主要内容:以梅花、牡丹、桃花、百合、菊花、荷花、月季、火鹤、石斛兰、卡特兰等为案例,按 野生种质资源、品种资源与品种分类方法、品种创制方法、品种景观应用或生产利用等 4 个方面进行讲 解,教会研究生系统掌握花卉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 3.观赏树木种质资源 主要内容:中国观赏树木资源及对其对世界园林的贡献,观赏树木的实用分类、观赏特性分类,观 赏树木的造园作用、环境保护作用及经济作用。 4.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主要内容:中国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状况,野生观赏植物保护与合理利用战略,观赏蕨、毛莨科、 蔷薇科、豆科、唇形科、玄参科、报春花科、菊科、百合科、鸢尾科等科属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类与 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1.草本花卉分类识别与应用 主要内容:以北京植物园等为实习场所,春季:识别二年生花卉、秋植球根花卉为主的露地草本花 卉,掌握其景观应用方式;夏季:识别以宿根花卉等为主的露地草本花卉,掌握其景观应用方式;秋季: 识别以一年生花卉、春植球根花卉、观赏草等为主的露地草本花卉或观赏草,掌握其景观应用方式。 2.观赏树木分类识别与应用 主要内容:以北京植物园等为实习场所,在春季开花季节,进行分类识别,并掌握其景观应用方式。 3.观赏植物分类识别与应用 主要内容:以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或北京百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实习场所,在夏季,进行野生观 赏植物分类识别,并调研其潜在景观应用价值。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实习成绩 20%、课程论文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花卉种质资源 11 11 第三章 观赏树木种质资源 11 11 第四章 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 12 12 实习一 草本花卉分类识别与应用 6 实习二 观赏树木分类识别与应用 6 实习三 野生观赏植物分类识别与应用 6 合计 36 99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陈俊愉. 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张启翔.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程金水.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各论部分. 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启翔.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张启翔.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5)张启翔.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6)中国植物志(电子版) 100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课程编号:S0520081 英文名称:Theory and Technique of Forest Cultivation 开课对象:森林培育硕士研究生、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胡增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任务,系统掌握造林、 营林(包括种子经营、苗木培育、幼林抚育等)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了解树木生理生态的研究方法, 同时将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介绍给学生。为解决森林培育生产问题和从事森林培育工 作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培育相关理论与技术,特别是一些新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 用,对现代的森林培育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森林生态学》、 《土壤学》 、 《气象学》 、 《测树学》 、 《树木学》 、 《植物生理学》 、 《林木遗 传育种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森林生态学》、 《树木学》、 《植物生理学》 、 《林木遗传育种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森林经理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森林培育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森林立地、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2.种苗生产技术 主要内容:林木育种新技术、组织培养和容器育苗、工厂化育苗。 3.人工林、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 主要内容:树种选择、适地适树等。 4.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 101 主要内容:林分密度理论、林地抚育、林地改造、抚育采伐等。 5.逆境造林技术与方法 主要内容:干旱环境下的造林技术与方法、盐碱环境下的造林技术与方法、其他逆境造林技术。 6.林木生理生态理论与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林木生理生态研究方法、林木抗逆性研究进展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作业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森林培育基本理论 6 6 第二章 种苗生产技术 6 6 第三章 人工林、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 6 6 第四章 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 6 6 第五章 逆境造林技术与方法 6 6 第六章 林木生理生态理论与研究方法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沈国舫. 森林培育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参考书: (1)翟明普. 森林培育学.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孙时轩. 造林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102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 课程编号:S0520091 英文名称: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forest ecosystem 开课对象:森林培育硕士研究生、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窦德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综合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树木学等多门学科,将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森林 实际经营管理中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森林生态系统与 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森林群落的静态与动态特征、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类型和学说等内容;使学生能 够运用所学的原理深入、全面地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综合分析和解决森林经 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利用;新技术、 新方法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森林环境的变化和生态修复技术;我国森林植被的现状及世界森林资源的概 况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土壤学》 、 《测树学》 、 《植物生理生化》 、 《森林培育学》 、 《森林植物病虫害保 护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树木学》 、 《土壤学》等相关专业课程 2.后续课程:《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 《景观生态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生态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及软件应用 主要内容:生态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SPSS 软件的实际操作 2.苔藓植物种群、群落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苔藓植物种群、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3.城市森林生态因子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生态因子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103 4.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遥感数据的种类、读取和分析;森林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5.植被恢复技术与应用 主要内容:植被恢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我国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 6.我国森林植被现状和世界森林资源简介 主要内容:中国森林植被的现状和世界森林资源概要。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生态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及软件应用 6 6 第二章 苔藓植物种群、群落研究方法 6 6 第三章 城市森林生态因子相互关系 6 6 第四章 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6 6 第五章 植被恢复技术与应用 6 6 第六章 我国森林现状和世界森林简介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李俊清.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薛建辉. 森林生态学(修订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金明仕著,曹福亮编译. 森林生态学(影印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E. P. Odum,孙儒泳译. 生态学基础.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学术期刊: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Ecology, Ecological Application, Ecological Monograph, Tree Physi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Plant and Soil,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New Phytologist, Plant Ecology, Plant Physiology, Oikos, Oecologia, Botanyreview, Boi Science 104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课程编号:S0520101 英文名称:Forest Tree Genetics,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Project 开课对象:森林培育硕士研究生、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郑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林木遗传改良的发展概况,充分认识林木良种在国民经济 发展中的意义,并掌握林木改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学习者今后从事与林木育种研究、品种管理、良 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林木遗传改良的常规的理论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针叶树 种、阔叶树种遗传改良的现状及进展;林木新品种认定、保护、良种审定等相关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树木学》 、 《林木遗传育种学》 、 《植物生理》、 《生物化学》 、 《森林培育学》等 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植物学》、 《树木学》 、 《林木遗传学基础》 、 《林木育种学》、 《植物生理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林木遗传资源 主要内容:林木遗传资源的概念与类别、林木遗传资源对林木遗传改良的意义与作用、生物多样性 与基因流失、林木遗传资源的管理、林木种质遗传资源收集、评价、保存、研究和发掘利用、林木遗传 资源保存的形式及其适用范围等。 2.林木引种 主要内容: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各类树种资源以及我国林木引种的成就、引入外来树种可能出 现的问题、选择外来树种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外来树种评价、外来树种基因资源保存与遗传改良、 林木引种的一般程序、试验方法以及促进引种成功和提高引种效率的主要措施、引种成功的标志。 3.种子园 105 主要内容:种子园在林木良种生产中的作用、种子园的主要类别以及不同改良种子园的特点、种子 园总体规划和区划、种子园建立技术、种子园经营管理。 4.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 主要内容:种源试验研究历史和意义、地理变异的规律、种源试验方法、种子区划、优树选择、杂 交与杂种优势、林木自然杂种与人工杂交、人工杂交技术。 5.无性系选育及繁殖造林 主要内容:林木无性繁殖及其优势、无性繁殖方法、无性繁殖的品种退化与复壮、采穗圃的营建与 管理、无性系选育及其应用、无性系造林在生产中所带来的危险性及其解决办法。 6.林木基因工程 主要内容:林木基因工程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意义、基因工程技术方法、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现状与 应用前景、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7.遗传标记在林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遗传标记概念与种类、同工酶标记、RAPD、AFLP、SSR、ISSR、SRAP、SNP 等标记技 术的原理、操作技术及应用。 8.林木倍性育种技术 主要内容:多倍体诱变原理、多倍体诱变技术、多倍体诱变在林木上的应用及成功案例。 9.生物信息学在林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生物信息学原理、现状以及常用的生物信息学软件使用技术、生物信息学在林木遗传改 良上的应用及案例。 10.针叶树育种及落叶松遗传改良 主要内容:针叶树育种现状、落叶松遗传改良现状及良种工程。 11.阔叶树育种及丁香遗传改良 主要内容:丁香遗传资源以及育种现状。 12.林木新品种选育、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 主要内容:林木新品种、品种、良种等相关概念、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品种登录、品种审定、新 品种分子鉴定。 13.课程讨论 主要内容:林木遗传资源与林木遗传改良研究现状。以学生发言为主,可以某个树种为例讨论其遗 传改良现状,也可以讨论某个具体遗传改良技术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形式多样。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106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林木遗传资源 3 3 第二章 林木引种 2 2 第三章 种子园 3 3 第四章 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 3 3 第五章 无性系选育及繁殖造林 2 2 第六章 林木基因工程 3 3 第七章 遗传标记在林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2 2 第八章 林木倍性育种技术 3 3 第九章 生物信息学在林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3 3 第十章 针叶树育种与落叶松遗传改良 3 3 第十一章 丁香遗传资源与遗传改良 3 3 第十二章 林木新品种选育、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 3 3 第十三章 课程讨论 3 3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陈晓阳. 林木遗传育种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徐刚标. 植物群体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续九如. 林木数量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祥林. 基因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刘平,陈超. 植物新品种保护通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07 分子营养与功能性食品 课程编号:S0620011 英文名称: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unctional Food 开课对象: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芳,吕莹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分子营养与功能食品》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随着分子营养学的发展,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功能食品中功效成分的作用已经 成为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功能成分的分子营养学研究动态和进展,掌握分子营养学的研究 思路、手段及功能食品的开发原理,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提升理论水平和阅读整理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和食品营养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 绪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mRNA 差异显示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转基因和动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 2.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主要内容:膳食纤维、功能性寡糖、功能性单糖、功能性多糖的生理活性及分子机制。 3.功能性脂类 主要内容: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的活性功能和分子机制;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机制等。 4.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主要内容:ACE 抑制肽降血压的分子机制、食物过敏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类遗传修饰食物的安全性 评价。 5.核酸 主要内容:次黄鸟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HGPRT)和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PS)诱发痛 108 风的分子机理 6.维生素和维生素类似物 主要内容:生物素、维生素 B6 和维生素 C 对基因表达的调节;视黄酸受体的生物学功能;硒与维 生素 E。 7.矿物元素 主要内容:Ca 与骨密度;Fe 吸收的机制。 8.植物活性成分 主要内容:植物中的黄酮、皂甙、多酚等物质的功能及生物活性的分子机制。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中的应用 2 2 第二章 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4 4 第三章 功能性脂类 4 4 第四章 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6 6 第五章 核酸 4 4 第六章 维生素和维生素类似物 4 4 第七章 矿物元素 6 6 第八章 植物活性成分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张长颢. 分子营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J. 曾普尔尼,[德]H. 丹尼尔编著,罗绪刚,等译. 分子营养学(美).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美]Mingrou Guo 著,于国萍,等编译. 功能性食品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郑建仙. 功能性食品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09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课程编号:S0620021 英文名称:Food safety control technique 开课对象: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贾明宏,綦菁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食品的化学安全性中的外源性化学毒素、内源性化学毒素的毒 性、危害及控制,生物安全性的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物理安全性的种 类及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的构成及实施;了解安全性及安全性评价。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完成针对不同食品的内源性化学毒素(2-4 种)、外源性化学毒素(4-6 种)的分析与控制 技术方案制定,生物安全性的分析与控制技术方案制定、物理安全性控制技术方案制定等课外作业。课 外要求学生阅读必要参考书目。 三、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药残留分析》 、 《植物生理》、 《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 《食用农产品加工学》等是相 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 《食品化学》 、 《食品工程原理》 、 《微生物学》 、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 课程。 2.后续课程:《农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概述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的巨大挑战。 2.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GMP 体系、HACCP 体系、ISO9000 体系、食品卫 生标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 3.食品的化学安全性控制 主要内容: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兽药残留对 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二口恶英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 110 制、食品中的天然化学毒素及其控制、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化学毒素及其控制。 4.食品的生物安全性控制 主要内容:真菌毒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细菌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病毒对食品安 全的影响及其控制、寄生虫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 5.食品的物理安全性控制 主要内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及控制、其他物理安全性及其控制。 五、课程实验大纲 1.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 主要内容: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了解农残检测主要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掌握液相色 谱和气相色谱的操作要领等。 2. 农产品有害微生物检测 主要内容:测定农产品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等,掌握农产品中主要有害微生物检测方法和仪 器设备的操作要领等,了解有害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法,即: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概述 3 3 第二章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6 6 第三章 食品的化学安全性控制 7 7 第四章 食品的生物安全性控制 7 7 第五章 食品的物理安全性控制 9 9 实验一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 2 2 实验二 农产品有害微生物检测 2 2 4 36 合计 3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波.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面向 21 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食品工程类). 北京:中国 计量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靳烨.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刘丰茂. 农药质量与残留实用检测技术. 北京:化工出版社,2011 (3)唐劲松,徐安书.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材).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12 111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课程编号:S0620031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Food Biotechnology 开课对象: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红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食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蛋白质工程和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了解食品生物技术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熟悉食 品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提高食品生物技术领域中的文献 分析和利用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着重阐述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案例介绍生物技术 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力求体现食品学科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分别阐述基因工程与食品 产业、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蛋白质工程、食品酶工程、发酵工程、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生物工程下游 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等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生物技术》 、 《发酵工程》 、 《食品微生物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生物化学》 、 《农业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植物栽培学》、 《植物育种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的内容;食品生 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与展望。 2.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 主要内容:基因工程概述;DNA 分子的提取与检测技术;工具酶和基因载体;基因工程的基本技 术;基因工程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 3.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 112 主要内容: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工程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动 物细胞工程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等。 4.酶工程与食品产业 主要内容:食品酶工程概述;酶的生产与改造;酶的固定化及其生产应用技术;酶工程在食品中的 应用等。 5.蛋白质工程与食品产业 主要内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步骤与改造策略;蛋白质的改造方法;蛋白质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 6.发酵工程与食品产业 主要内容:发酵工程概述;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发酵菌种及其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发酵 设备;发酵过程的控制;重组细胞培养与发酵过程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对策及应用实例。 7.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主要内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生物技术食品的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技 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案例。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 10 10 第三章 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 6 6 第四章 酶工程与食品产业 4 4 第五章 蛋白质工程与食品产业 4 4 第六章 发酵工程与食品产业 4 4 第七章 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安全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罗云波.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瞿礼嘉. 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彭志英. 食品生物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黄诗笺.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徐凤彩. 酶工程.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13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课程编号:S0620041 英文名称: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Food Safety 开课对象: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16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宗义,谢远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内容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生物学检测技术。其中仪器分析技术是在本科仪器分析课程的 基础上重点介绍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技术;生物学检测技术重点介绍基因检测技 术和免疫学检测技术。这些都是食品科学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作为相对独立学科也 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本课程的学习是下一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基因检测和免 疫学检测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和把握各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为低年级研究生使用上述技术开展相 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食品安全控制》 、 《食品质量与管理》、 《食品化学》和《卫生学和食品生物技术》等是相 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现代仪器分析》 、 《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根据需要自主学习。 四、课程教学内容 1.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基因检测技术 主要内容: PCR 技术的原理,PCR 技术的体系和方法,PCR 技术的类型和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 术原理,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方法,核酸分子杂交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 方法,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114 主要内容:免疫学基本理论,抗原抗体反应的规律及类型,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原 理、方法体系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 3.光谱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条件的选择;紫外可见光谱法基本原理和分析 条件的选择;分子发光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4.电化学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电化学分析基础,电极分类;电位分析、伏安分析和其他电化学分析简介。 5.色谱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色谱法原理,基本概念和术语,色谱分类,色谱仪器,常见色谱检测器,色谱分析方法 的优化,色谱分析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6.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要内容:质谱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术语,电离源,气相色谱-质谱仪器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仪器的结构,工作方式,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优化和评价。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气相色谱-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主要内容:现场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工作站的使用,掌握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对 目标化合物(临时选定)的实际测定,练习参数的设定,学习谱库检索和谱图解析;掌握使用气相色谱 -质谱进行相关分析的一般方法。 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主要内容:现场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工作站的使用,掌握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对 目标化合物(临时选定)的实际测定,练习各种参数的设定,优化分析条件;掌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进 行相关分析的一般方法。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 主要内容:学习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检测;掌握 PCR 引物的设计方法,PCR 检测体系、检测条件 的设计;掌握 PCR 仪的使用;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并能够正确使用电泳仪。 4.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学检测 主要内容:学习使用 ELISA 技术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了解 ELISA 检测技术的试剂组成 及使用方法;掌握 ELISA 技术的特点/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能够正确使用酶标仪。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115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基因检测技术 5 5 第二章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5 5 第三章 光谱分析技术 3 3 第四章 电化学分析技术 2 2 第五章 色谱分析技术 3 3 第六章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 2 实验一 气相色谱-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4 4 实验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4 4 实验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 4 4 实验四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学检测 4 4 16 36 合计 2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自编讲义 2.参考书: (1)傅若农. 色谱分析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光辉,等. 有机质谱解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盛龙生,等.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叶宪曾,等. 仪器分析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6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 Seminar 课程编号:S0620051 英文名称:Seminar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卢大新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Seminar》是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向硕士生布置Seminar课题及 提出目的要求,硕士生查阅资料及调研后,全面写出该课题的综述及讲述大纲。授课教师召集该硕士点 的硕士生、邀请有关教师参加。硕士生主讲,大家展开Seminar研讨,授课教师点评及总结。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Seminar教学,使硕士生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本学科,特别是所攻读方向的专业基础理 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硕士生获得综合与表达 能力的良好锻炼。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的主要内容 2.植物性原料加工及贮藏专题 主要内容: ①果蔬加工及贮藏专题 ②谷物加工及贮藏专题 3.动物性原料加工及贮藏专题 主要内容: ①肉制品加工及贮藏专题 ②乳制品加工及贮藏专题 ③蛋制品加工及贮藏专题 117 4.食品微生物利用相关技术专题 5.农产品安全与控制专题 6.食品化学与功能食品专题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植物性原料加工及贮藏专题 10 10 第三章 动物性原料加工及贮藏专题 10 10 第四章 食品微生物利用相关技术专题 4 4 第五章 农产品安全与控制专题 4 4 第六章 食品化学与功能食品专题 4 4 36 36 合计 九、主要参考书 专业学术刊物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 118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课程编号:S0920011 英文名称: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 开课对象: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颜亭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是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从经典统计学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能够在多个对象和多个指 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分析它们的统计规律,很适合农业科学研究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正态分布及 其抽样分布、多元正态总体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多元 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其应用。在各学科研究领域 中有广泛的应用,合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有助于提升科研成果和论文质量。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多元正态分布及其抽样分布、多元正态总体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阵的假设检验、多 元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典型相 关分析及其应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初步学会使用多元统计分析 方法并结合S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特别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各农科专业中。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矩阵的秩、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正定矩阵及非负定矩阵、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密度函 数、条件分布、独立性、数学期望、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及其性质。 2.多元正态分布 主要内容: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分布的性质及 Wishart 分布。 3.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推断 主要内容: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均值向量的检验、协差阵的检验、Hotelling 分布、Wilks 分 布。 119 4.多元数据图表示法 主要内容:轮廓图、雷达图、调合曲线图、脸谱图。 5.多元方差分析 主要内容:一元方差分析到多元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的数学基础。 6.聚类分析 主要内容:聚类分析原理、距离和相似系数、基本系统聚类方法、基本性质。 7.判别分析 主要内容:判别分析基本原理、距离判别法、费歇(Fisher)判别法、贝叶斯(Bayes)判别法、逐 步判别分析。 8.主成分分析 主要内容: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基本性质、主成分的解释,主成分的应用及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9.因子分析 主要内容: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因子载荷阵的估计方法、因子旋转、因子得分。 10.典型相关分析 主要内容: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总体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样本典型相关系 数和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的显著性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的步骤及实例。 11.多重多元回归分析 主要内容:从一元回归到多元回归、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12.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 主要内容:定性变量数量化方法、列联表及数据分析、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 回归。 五、课程实验大纲 SAS 统计软件操作 主要内容:介绍国际标准统计软件 SAS,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SAS/BASE 模块,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 正确的收集,运用 SAS/STAT 模块中的统计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阐述,了解 SAS 软件处理数据的特点,应用其对试验资料进行分析,为后继各专业课程的应用、正确撰写科研论文奠定 基础,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实验内容: 1.SAS 概述 2.描述性统计过程 3.多元方差分析 4.聚类分析 5.判别分析 6.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7.典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120 8.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论文、上机考试 2.考核方式:论文、上机操作 3.考试成绩:综述 30%、课程论文 40%、上机操作 3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多元正态分布 1 1 2 第三章 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推断 1 1 2 第四章 多元数据图表示法 1 2 3 第五章 多元方差分析 2 2 4 第六章 聚类分析 2 2 4 第七章 判别分析 2 2 4 第八章 主成分分析 2 2 4 第九章 因子分析 2 2 4 第十章 典型相关分析 2 2 4 第十一章 多重多元回归分析 1 1 2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 1 1 2 18 18 36 合计 1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杜晓林,王玉民. 多元统计分析与 SAS.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参考书: (1)于秀林,任雪松. 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高惠璇.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袁志发,宋世德. 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袁志发,周静芋. 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董大钧. SAS 统计分析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余家林,肖枝洪. 多元统计及 SAS 应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刘荣,冯国生,丁维岱,等. SAS 统计分析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21 仪器分析 课程编号:S0240201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开课对象: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杨凯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仪器分析》是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农业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讲授(包括实验部分)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性能、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使学生掌握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各类仪器及其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规范地掌握《仪器分析》 的定性、定量基本操作、基本技术,熟悉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使用;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 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基础化学》 、 《有机化学》等的后续课程,将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 、 《有机化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气相色谱分析 主要内容:概述,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检测 器、定性和定量方法,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主要内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 型及其分离原理、固定相、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类型的选择、应用实例、液相制备色谱。 3.电位分析法 122 主要内容:电位分析法概要、原理,电位法测定溶液的 pH 值,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离子选 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种类和性能,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影响测定的因素,测试仪器,离子选择 性电极分析的应用,电位滴定法及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4.伏安分析法 主要内容: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基础、半波电位——极谱定性分 析原理、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极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极谱催化波、单扫描极谱法、方波极 谱、脉冲极谱、溶出伏安法、单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极谱滴定)、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永停滴定)、 双指示电极电位滴定。 5.库仑分析法 主要内容: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库仑分析法概述、控制电位电解法、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恒电流库 仑滴定、库仑滴定的特点及应用、自动库仑分析。 6.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主要内容:光学分析法概要,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光谱分析仪器,光谱定性分析、定量 分析、半定量分析,光电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 7.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主要内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 方法、干扰及其抑制、测定条件的选择、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出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 8.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主要内容:分子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溶 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效应)、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9.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主要内容:概述、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分子振动方程式、分子振动的形式、红外光谱的吸收 强度、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基团频率、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红外光谱定量分 析、红外光谱仪、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试样的制备。 10.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分析 主要内容: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波谱仪、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图 谱解释、简化图谱的方法、13C 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概述、质谱仪器原理、双聚焦质谱仪、四级滤质 器、离子阱质谱计及飞行时间质谱计、离子的类型、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质谱定量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23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气相色谱分析 2 2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 2 第三章 电位分析法 2 2 第四章 伏安分析法 2 2 第五章 库仑分析法 3 3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3 3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4 4 第八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 4 第九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 4 第十章 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分析 4 4 第十一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北京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教学组. 仪器分析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参考书: (1)李启隆,等. 仪器分析.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陆雅琴. 基础仪器分析. 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98 (3)朱明华. 仪器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朱世盛. 仪器分析.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5)张珩编. 仪器分析.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124 高级生物化学 课程编号:S0130011 英文名称:Advanced Biochemistry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2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吕鹤书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生物化学》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 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当今生物化 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 经渗透到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学习其它生物学课程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关系等基本内容;掌握有 关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基因工程》 、 《生物分离工程》 、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 和《天然产物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合成生物技术与系统生物工程》 、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 《生物资源与环境生物工 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主要内容:掌握蛋白质结构的几个层次、了解高级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蛋白质结构的测定 主要内容:了解蛋白质高级结构测定的主要方法及其主要特点,掌握三维结构测定的基本过程、基 本原理。 3.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主要内容:掌握蛋白质变复性研究的主要进展、研究方法,了解分子伴侣与折叠研究的主要进展。 125 4.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主要内容:掌握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掌握生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实验注意事项、 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蛋白质原核系统表达技术 2.蛋白质纯化技术 3.蛋白质结晶技术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课程报告成绩 50%、实验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2 2 第二章 蛋白质结构的测定 2 2 第三章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1 1 第四章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3 3 实验一 蛋白质原核系统表达技术 8 8 实验二 蛋白质纯化技术 12 12 实验三 蛋白质结晶技术 8 8 28 36 合计 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 (1)王镜岩,等.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惠黎,等.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2.参考刊物: Nature,Science,Cell,Proc Natl Acad Sci USA,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生物化学与生物物 理学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生物工程学报,等。 126 基因工程关键技术 课程编号:S0130021 英文名称:Gene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2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葛秀秀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基因工程关键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以生物的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子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 和改造的一门学科。基因工程技术是研究生物的分子机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改进或创造新的生物性状的 重要措施,是增加生物相关行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常用技术的理论基础等基本内容,掌握有关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 要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高级生物化学》。 2.后续课程:《生物分离工程》 、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目的基因的获取 主要内容:了解目的基因的获取策略。 2.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和载体 主要内容: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 连接酶、DNA 聚合酶、核酸酶及核酸修饰酶的特点、作 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常用载体的特点、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主要内容:掌握基因的酶切、连接、转化、扩增及检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酵母双杂交 2.基因产物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127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目的基因的获取 4 4 第二章 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和载体 4 4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4 4 实验一 酵母双杂交 12 12 实验二 基因产物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12 12 24 36 合计 1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吴乃虎. 基因工程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孙明. 基因工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龙敏南,等. 基因工程(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参考刊物: Science, Nature biotechnology, 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分子育种,等 128 生物分离工程 课程编号:S0130031 英文名称: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2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柳春梅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中杂质的去除、分离、纯化和精制技术,是生物工程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各种分离技术来设计合理的提取、精制的工艺 路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 握主要分离分析仪器的操作。《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化分离中重要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有关技术研究所用的主要仪器的 原理和操作。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细胞与代谢工程》 、 《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 、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 《生物 资源与环境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技术 主要内容:掌握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生化、微生物产品的初步分离技术——萃取 主要内容:掌握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高速逆流萃取的分离原理和典型萃取设备的使用。 3.生化、微生物产品的精制纯化技术——色谱分离 主要内容:掌握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 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仪器的组成及操作。 4.检测技术——质谱 129 主要内容:掌握生物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的组成及操作。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的操作以及条件的优化 2.高速逆流的操作以及条件的优化 3.核磁共振谱仪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课程报告成绩 50%、实验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技术 1 1 第二章 生化、微生物产品的初步分离技术——萃取 2 2 第三章 生化、微生物产品的精制纯化技术——色谱分离 3 3 第四章 检测技术——质谱 2 2 实验一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的操作以及条件的优化 10 10 实验二 高速逆流的操作以及条件的优化 13 13 实验三 核磁共振谱仪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5 5 28 36 合计 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 (1)孙彦. 生物分离工程(3 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俞俊棠. 新编生物工艺学(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李从军,等. 生物产品分离纯化技术.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刊物: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Bioseparation, Enzyme and Technology, Separation Science, 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rioge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化学工业与工程,离子交 换与吸附,化工学报,等 130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课程编号:S0130041 英文名称:Bio-reaction Enginering and Bioreactor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薛飞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以 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着重于阐述生物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酶动力学、细胞生长动力学等)、反应 器原理(包括结构特点、操作模式等)和生物细胞培养策略与反应器放大设计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 作要领。《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主要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器操作控制的运行过程中带有共性 的工程技术问题,在实现生物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类型、结构、操作模式和放 大设计原理等基本内容,掌握微生物反应过程检测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高级生物化学》 、 《天然药物化学》、 《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 2.后续课程:《细胞与代谢工程》 、 《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 、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 《生物 资源与环境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酶促动力学 主要内容:掌握简单酶促反应动力学、底物对酶反应速率作用方式、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pH 和 温度的作用及酶失活的理论等。 2.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主要内容:掌握细胞生长和产物生成的计量学和动力学、动力学速率的方程和重组微生物的稳定性 等。 3.生物反应器类型与结构 主要内容:了解各种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如机械搅拌式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膜反应器、鼓泡塔 式反应器、固定床和流化床式反应器等,重点掌握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131 4.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模式与放大设计 主要内容:掌握生物反应器间歇、连续等不同的操作模式和反应器放大的基本理论、准则、方法和 应用等相关知识。 5.生物反应过程的检测与控制 主要内容:掌握生物反应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参数的检测与控制原理和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微生物细胞培养及反应器灭菌 主要内容:微生物细胞形态观察、菌种活化、培养条件和具体操作要领的掌握;生物反应器结构和 灭菌原理的再认识、生物反应器灭菌操作要领等的掌握。 2.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测定及反应器操作 主要内容:测定微生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底物浓度变化、生物量积累情况和产物生成速率等;了解反 应器运行操作技巧和控制策略。 3. 连续流动反应器的模拟操作 主要内容:掌握单釜连续流动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测定停留时间分布而了解连 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方法,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主要内容:每学年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一家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实习,如前往北京中科星冠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北京丹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厂、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生物反应工 程工艺流程和生物反应器设备的参观实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成绩 2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 2 第二章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2 2 第三章 生物反应器类型与结构 6 6 第四章 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模式与放大设计 5 5 第五章 生物反应过程的检测与控制 3 3 实习 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参观实习 6 实验一 微生物细胞培养及反应器灭菌操作 6 6 实验二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测定及反应器操作 8 8 实验三 连续流动反应器的模拟操作 4 4 18 36 合计 1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梁世中,朱明军. 生物反应工程与设备.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32 2.参考书: (1)戚以政,夏杰,王炳武. 生物反应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贾士儒.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俞俊棠,等. 新编生物工艺学(上、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张元兴,许学书. 生物反应器工程.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参考刊物: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Bioprocess Engineering,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工程进展,中国生物工 程杂志,生物加工过程,等 133 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 课程编号:S0130051 英文名称:Modern Techniques of Microbioglogy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32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国庆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为适应微生物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学需要而设定的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它以真菌、细菌、 放线菌等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强调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 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此外,考虑到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异,同时设 定了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环节,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今后学习和科研工作需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技术和前沿热点等基本内容,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相 关研究技术的设计思路、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高级生物化学》 、 《基因工程关键技术》 、 《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生物分离工程》 、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 《细胞与代谢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掌握与生物工程领域相关的微生物学研究前沿、研究方法和技术原理。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使用、培养基制备、微生物接种、培养和观察) 2.土壤微生物分离鉴定(包括真核、原核微生物分离、分子鉴定和发育树分析) 3.大杯伞漆酶的分离纯化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实验方法和结果基本正确 134 2.考核方式:考察试验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实验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第一章 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实验 实习 4 小计 4 实验一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 8 8 实验二 土壤微生物分离鉴定 8 8 实验三 大杯伞漆酶的分离纯化 16 16 32 36 合计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文莹,李颖. 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宋渊.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参考书: (1)袁红莉,王贺祥. 农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教程.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沈萍,陈向东. 微生物学(第 2 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参考刊物: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Plos One, BMC Microbiology, Process Biochemistry, 菌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135 天然药物化学 课程编号:S0130061 英文名称: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开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2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成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研究生物有机体(植物、动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代谢产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 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然、揭示自然奥秘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包含生物样品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纯化、结构测定、全合成与结构修饰改造、构效关系研究等方面。它的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 食品、化工、农业等诸多行业。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 方法和技能,了解天然药物化学中一些常见成分的基本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等基本知 识和相关实验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后续课程:《细胞与代谢工程》、 《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生物资 源与环境工程》等课程。 四、教学教学内容 1.总论 主要内容: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内容、目的、提取方法与技术、成分分离、精制的方法与技术、 有效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步骤、生物合成。 2.糖和苷 主要内容:糖和苷类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苷类的提取方法、水解法、结构特征、分类、一般形 状、溶解度、旋光性、检识方法,糖的种类、结构、色谱鉴定法。 3.苯丙素类(自学) 主要内容:苯丙素类的概念、分类,香豆素基本母核、结构特征、类型、性状、溶解性、碱作用及 136 其对结构的影响、提取分离方法、荧光性、显色反应及应用,木脂素结构特征、理化性质。 4.醌类化合物(自学) 主要内容: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颜色、升华性、溶解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酸碱性与结构的 关系、显色反应及其应用、提取分离方法、uv、IR光谱特征及其应用、还原态的结构及其显色反应,苯、 萘、蒽、菲的基本结构。 5.黄酮类化合物 主要内容: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类型、颜色、旋光性、溶解性的特征及与结构的关系、酸碱 性及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及应用、显色反应及与结构的关系和应用、提取方法(醇提取法、水提取法、 碱溶酸沉法)、分离方法(pH梯度溶剂萃取法、聚酰胺柱层析法、硅胶柱层析法)的原理及与结构的关系、 色谱鉴定法(硅胶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聚酰胺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uv光谱特征、位移试剂在 黄酮和黄酮醇类化合物uv光谱测定中的原理与作用、氧化铝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滴逆流色谱 法在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和鉴定中的应用,黄酮和黄酮醇的MS主要裂解规律及1H、13C-NMR谱特征。 6.萜类和挥发油 主要内容:萜类的含义、主要分类法及主要性质,挥发油的含义、通性、化学组成、提取、分离方 法、用硝酸银层析法分离的原理和工艺流程、环烯醚萜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樟脑、龙脑等)的结构 生物活性及提取分离方法,挥发油的组份检识--气相层析鉴定。 7.三萜及其苷类 主要内容:皂苷的结构特点和类型、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化学检识方法、IR光谱特征、色谱分 离法。 8.甾体及其苷类 主要内容: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特征和类型、结构持征及其与苷元的连接方式、性状和溶解性、 酸水解法、酶水解法和碱水解法及强心苷的颜色反应及其应用、提取分离方法。 9.生物碱 主要内容:生物碱的含义、结构特征、碱性与生物碱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其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溶 解性及其应用,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沉淀反应现象及其应用,总生物碱的提取和生物碱的初步分离 原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生物碱单体分离的(利用酸碱性、溶解度、功能团及色谱法等)一般方法和原理, 生物碱的分类及其在动植物界的分布存在情况,其他生物碱结构形态、颜色和旋光性,生物碱的色谱鉴 别方法和应用,生物碱的显色反应。 10. 海洋天然药物 主要内容:海洋天然药物大环内脂类、聚醚类、氨基酸及其肽类、多糖类、前列腺素类似物等的结 构类型特点,熟悉海洋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方法,了解海洋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 11. 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天然药物的开发程序,熟悉天然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方法,了解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方 法、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研究方法途径和实例。 137 五、实验课程大纲 1.清点仪器;制备硅胶TLC 板数块 2. 芦丁的提取(碱提酸沉法) 3.芦丁的精制(重结晶) 4.芦丁的水解(槲皮素的的制备) ;糖的纸色谱及定性检识 5.芦丁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识;芦丁的 UV 测定 6.核磁测试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知识及技能 7.液质测试实验操作 8.气质测试实验操作 六、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糖和苷 1 1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2 2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1 1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1 1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1 1 第九章 生物碱 2 2 第三章 苯丙素类(自学)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自学) 实验一 清点仪器。制备硅胶 TLC 板数块 2 2 实验二 芦丁的提取(碱提酸沉法) 4 4 实验三 芦丁的精制(重结晶) 4 4 实验四 芦丁的水解(槲皮素的的制备) ;糖的纸色谱及定性检 识 4 实验五 芦丁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识;芦丁的 UV 测定。 4 4 实验六 核磁测试实验操作 2 2 实验七 液质测试实验操作 2 2 实验八 气质测试实验操作 2 2 4 第十章 海洋天然药物 1 1 第十一章 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1 1 合计 12 138 24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吴立军,娄红祥,等.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匡海学. 中药化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David R. Gang.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s (Recent Advances in Phytochemistry, Springer,2010 (3)徐任生. 天然产物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徐任生,等.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5)孙文基,等. 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与制备(第三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6)北京医学院. 中草药成分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7)杜灿屏,等. 21 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邢其毅,等. 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参考刊物: Organic Letter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Medicinal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Molecules, Planta Medica,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Fitoterapia, 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39 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课程编号:S0230011 英文名称: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开课对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段碧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经济开发 活动,即是通过查清农业资源家底,并根据农业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合理配置 为中心,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区、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所从事的经济开发活 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课程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各种农业资源的类型、特 征、分布以及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科学地管 理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渗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培 养学生的资源优化利用、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综合方法与技巧,为将来 从事农业生产及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对策依据。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土壤肥料学》 、 《农业气象学》 、 《生态学》、 《植物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果 树栽培学》、 《林木栽培学》 、 《土地利用与规划》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 先修课程:《植物学》、 《土壤学》 、 《农业气象学》 、 《生态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土壤肥料学》、 《植物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果树栽培学》 、 《林木栽培学》 、 《土 地利用与规划》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资源的概念、类型,农业资源的概念、类型、特征;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与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40 2.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主要内容: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评 价与农业气候区划,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3.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的概念、特征、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区划, 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 4.农业水资源利用 主要内容:水资源的概念、特性、功能及其利用的形式和类型,我国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特点及 时空分布 5.农业生物资源利用 主要内容:种植业资源的概况,种植业的区域分布特点,种植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特点、 类型、分布及其利用;森林资源的类型、特征,我国森林资源的区域分布,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野生 动植物的区域分布及开发利用。 6.肥料资源利用 主要内容:肥料资源及其构成;我国肥料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途径;我国肥料区划及肥料资源的 管理等。 7.废物资源的农业利用 主要内容:废物概念、产生、分类、特性;废物资源化的依据、含义、理论基础与途径;废物农用 的工厂化技术、庭院化技术和自净化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4 4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4 4 第四章 农业水资源利用 4 4 第五章 农业生物资源利用 6 6 第六章 肥料资源利用 5 5 第七章 废物资源的农业利用 5 5 第八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141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皮广洁.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王朝全.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董建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4)陈英旭. 农业环境保护.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永文. 自然资源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鲁奇,任国柱. 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封志明.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集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陈传友,齐亚彬. 中国自然资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期刊: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全国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学会联合主 办、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2012 年全部期刊 142 农业资源与利用技术 课程编号:S0230021 英文名称: Technology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开课对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家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领域主干课。 课程内容以农业土地、土壤、养分、水、生物为对象,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农业资源现状、特征及其保 护、利用的新技术,形成协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农产品、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知识和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研究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土地濡染资源利用技术、养分资源管理与 科学施肥技术、有机肥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微生物肥料技 术、能源植物与生物质能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使研究生具备高效利用农业土、水、养分以及生物资 源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植物生理》 、 《生物化学》 、 《植物栽培学》、 《蔬菜栽培学》 、 《果树栽培学》 、 《土 壤肥料学》、 《植物营养与施肥》、 《农业资源利用》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生物化学》 、 《土壤肥料学》 、 《植物营养与施肥》等课程。 2.后续课程:《节水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对策、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与趋势、现代农业和农业 生产的内涵及其特征。 2.土地、土壤资源利用概述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土壤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土地土壤资源利用技术 3.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主要内容:田作物种植技术、园艺作物种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山地立体农业技术。 143 4.养分资源管理与科学施肥技术 主要内容:养分管理与科学施肥的基本理论、土壤-作物养分状况诊断技术、养分资源管理与作物科 学施肥的方法、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禾本科作物、纤维作物、果树、蔬菜、茶叶等。、微量元素肥 料高效利用技术。 5.有机肥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主要内容:有机肥与有机废弃物利用现状、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综 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和污泥综合利用技术,其它废弃物的利用技术。 6.农业高效用水技术 主要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问题、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水危机的对策和措施、水资源开发 和高效利用的措施、农业高效用水技术集成、农业集雨与抗旱保墒技术 7.能源植物与生物质能源技术 主要内容:能源植物及其应用、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要求:课程论文(80%),平时成绩(2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土地、土壤资源利用概述 4 4 第三章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4 4 第四章 养分资源管理与科学施肥技术 4 4 第五章 有机肥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4 4 第六章 农业高效用水技 5 5 第七章 能源植物与生物质能源技术 6 6 第八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李乃祥,丁得亮. 现代农业技术概论(上、下册)(第一版).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叶志华,刘国栋,钱永忠.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应用前景与技术对策(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3)谢高地,章 予舒,齐文虎.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与决策支持(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2 144 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课程编号:S0230031 英文名称:Safety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开课对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高凡,王敬贤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旨在使研究生系统掌握优质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拓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应用的思路,增强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阐述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土壤质量安全评价,化肥农药与土壤健 康质量,农田大气质量安全现状和影响评价,污染危害评估,农业灌溉水和养殖水体质量评价,畜禽养 殖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和安全评价;重点介绍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植物安全生产环境选 择,化肥、农药、灌溉水综合控制技术,畜禽水产品环境质量和农业投入品控制、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 产品检疫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理论和措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土壤学》 、 《环境化学》 、 《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 《农业资源信息技术》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生产安全、农产品加工安全、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研 究内容、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2.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的意义,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指 标,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内容,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方法。 3.农业土壤质量安全评价 主要内容:农业土壤质量安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土壤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施肥与土壤质量健康, 农药与土壤质量健康,土壤质量影响预测。 4.农田大气质量安全评价 主要内容:大气质量安全现状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农田大气污染危害的评估。 5.农业水资源质量安全评价 主要内容:农业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农用灌溉水质量评价,养殖水体质量评价。 145 6.畜禽养殖环境质量安全评价 主要内容:养殖生态因子与畜禽生产,畜牧场圈舍环境质量要求,畜牧场粪便收集与处理,畜禽环 境的评价方法。 7.农产品生产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农产品生产安全控制的意义,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产前控制,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产中控制, 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产后控制,农产品生产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8.植物产品生产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植物安全生产环境的选择,植物安全生产的施肥控制,植物安全生产的农药控制,植物 安全生产的灌溉水控制,植物安全生产的农膜使用与管理,植物安全生产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控制,植物 安全生产的栽培技术。 9.动物产品生产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动物产品安全质量要求,动物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动物养殖场废弃物污染控制,农 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动物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疫与检验。 10.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宏观管理,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农 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品牌培育与保护以及农业质检机构的作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原理与方法 2 2 第三章 农业土壤质量安全评价 4 4 第四章 农田大气质量安全评价 2 2 第五章 农业水资源质量安全评价 2 2 第六章 畜禽养殖环境质量安全评价 2 2 第七章 农产品生产安全控制 4 4 第八章 植物产品生产安全控制 4 4 第九章 动物产品生产安全控制 4 4 第十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 4 第十一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正银. 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参考书:杜相革. 农产品安全生产.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146 农业资源信息技术 课程编号:S0230041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开课对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云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资源信息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在本专业结构体系中属于技术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在于:介绍农 业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发展状况,概要讲述各类农业资源信息技术的主要知识内容,现代信息技 术在农业资源领域应用的技术与理论,以及一些农业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信息采集、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数据分析、农业遥感 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技术原理、 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研究、 示范、生产、经营和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土壤学》 、 《气象学》 、 《环境科学概论》 、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土地规划与利 用》 、《景观生态学》、 《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 、 《数据库原理》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土壤学》 、 《气象学》 、 《环境科学概论》、 《遥感技术与应用》 、 《土地规划 与利用》、 《景观生态学》 、 《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 、 《数据库原理》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 、 《土地规划与利用》 、 《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 农业资源信息技术概述 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及其包含内容;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含义;国内 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数字农业技术;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研究内容、物联 网技术发展趋势等。 2.农业信息采集与管理 147 主要内容:农业数据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概 述、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农田气候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土壤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设施农业环 境监控与管理等。 3.农业资源生态系统及农业数据库系统 主要内容:农业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特点、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框架 设计、农业数据库简介等。 4.农业资源数据分析 主要内容:农业资源数据处理常用软件概述、统计分析软件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采用统计分析软 件进行数据管理、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 5.作物模拟模型 主要内容:作物生长模型研究及应用、虚拟植物模型研究及其应用、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示例等。 6.虚拟农业技术 主要内容:仿真与仿真农业、虚拟现实与虚拟农业、作物生理生态模型、虚拟植物模型、虚拟现实 系统的实现基础;掌握数据可视化的意义,仿真与可视化、多媒体、虚拟现实之间的关系,虚拟现实仿 真交互控制的机制,仿真与虚拟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的意义与作用等。 7.农业专家系统 主要内容: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过程,农 业决策支持系统类型,农业专家系统平台的使用;理解专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农业专家系统 及其特点,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特征,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专家系统的分类;掌握推理机的工作原理, 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的关系,专家系统与传统程序的根本区别等。 8.3S 技术与精确农业技术 主要内容:RS 技术、GPS 技术及 GIS 的发展史,GIS 的应用与开发,精细农业的历史与现状,遥 感的主要理论依据,GPS 的定位原理,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遥感的概念、分类、 系统构成、各部分的功能及工作过程,GPS 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GIS 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 的功能,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精细农作与精细农业的概念;掌握精细农作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精 确农作和精确农业的区别、物联网技术等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40%、期末成绩 60-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业资源信息技术概述 3 3 第二章 农业信息采集与管理 4 4 148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三章 农业资源生态系统及农业数据库系统 4 4 第四章 农业资源数据分析 4 4 第五章 作物模拟模型 4 4 第六章 虚拟农业技术 4 4 第七章 农业专家系统 4 4 第八章 3S 技术与精确农业技术 3 3 第九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军. 农业信息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郑丽敏. 农业信息系统原理及其应用(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胡林.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49 园艺科学进展 课程编号:S0230051 英文名称:Advance in horticultural science 开课对象:园艺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元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艺科学进展》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力求反映园艺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专题讲座、分组研讨、资料查新、课题讨论、 文献精读等方法,让研究生了解园艺科学发展概况,科学进展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关系。注重培养研究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园艺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园艺产品品质形成的机制及 调控技术,园艺产品市场需求与都市农业关系,园艺产品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设施果品、蔬菜发展现 状,园艺产品有机污染现状及病重害防治技术等。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已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已进行课 程论文实验研究阶段。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园艺产业发展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北京园艺产业的现状、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园艺产品品质形成的机制及调控技术 主要内容:从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了解园艺产品如果实形成的机理及现代生物技术 在该领域的应用。 3.园艺产品市场需求与都市农业关系 主要内容:北京都市农业含义及发展现状,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园艺产业。 4.园艺产品优质、安全生产技术 主要内容:着色技术、整形修剪技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物源农药的应用等。 5.设施果品、蔬菜发展现状 150 主要内容:北京设施果品和蔬菜生产意义、现状、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将来发展的趋势及设施 高新技术。 6.园艺产品有机污染现状及病重害防治技术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重要意义,园艺产品有机污染现状及病重害防治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及其主题演讲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第一章 园艺产业发展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6 6 第二章 园艺产品品质形成的机制及调控技术 5 5 第三章 园艺产品市场需求与都市农业关系 5 5 第四章 园艺产品优质、安全生产技术 5 5 第五章 设施果品、蔬菜发展现状 5 5 第六章 园艺产品有机污染现状及病重害防治技术 4 4 第七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无 151 实验 实习 小计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 课程编号:S0230061 英文名称:Training for horticultural key technologies 开课对象: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4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董清华,刘超杰,刘志民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园艺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与进展,了解现有园艺生产技术中存在的 问题和解决方案。重点掌握果树整形修剪新技术、果树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温室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果树花果管理新技术、果树组织培养技术等果树关键技术;重点掌握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技术、穴盘育苗 与嫁接技术、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蔬菜关键技术。最终对目 前园艺生产实际中普遍采用的技术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并为能独立地从事园艺生产技术的相关指 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点以果树(多数为木本园艺植物)和蔬菜(多数为草本园艺植物)为例,讲授果树整形修 剪新技术、果树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温室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果树花果管理新技术、果树组织培养技 术等果树关键技术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讲解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技术、穴盘育苗与嫁接技术、蔬菜无土 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蔬菜关键技术并进行实训。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 《设施园艺学》 、 《无土栽培学》 、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果树整形修剪新技术与实训 主要内容:果树整形修剪的发展现状与新趋势,高光效树形和架式栽培树形整形技术。 2.果树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 主要内容:介绍果树营养诊断方法与施肥技术发展新趋势,讲授果树滴灌施肥技术。 3.温室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与实训 152 主要内容:介绍温室果树栽培管理关键技术,重点讲授温室果树授粉技术。 4.果树花果管理新技术 主要内容:介绍果树花果管理新技术,重点讲授果树疏花疏果技术。 5.果树组织培养技术与实训 主要内容:介绍果树组织培养技术与应用,重点讲授果树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 6.温室的设计与建造实训 主要内容:日光温室和现代温室的构造和设计理念,温室建造的流程与具体结构参数。 7.穴盘育苗与嫁接技术实训 主要内容:介绍穴盘育苗与嫁接技术的优点,以及主要操作流程。 8.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实训 主要内容:无土栽培的形式、优点、缺点,发展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性方案。 9.节水灌溉技术实训 主要内容:滴灌、微喷灌、地下灌溉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灌溉水用量的技术。 10.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内容:设施园艺主要存在的病虫害,以及目前的防治方 法和措施,提出绿色防控的概念和理念。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果树高光效树形或架式栽培树形整形修剪技术。 2.温室果树管理技术。 3.草莓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 4.测量目前生产上温室的结构参数,调查目前温室在园艺作物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5.穴盘的选择、基质的选择、嫁接砧木和接穗的选择、番茄和黄瓜等作物的嫁接技术(插接和劈 接) 、嫁接后的管理等。 6.水培,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技术,育苗管理,不同生长期观察等;基质培,基质的选用,栽培 设施的选择等,肥水管理等。 7.熟悉不同滴灌、微喷灌、地下灌溉的设备,以及设备安装要求和注意事项。 8.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温室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与实训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课程论文 60% 153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果树整形修剪新技术与实训 2 2 第二章 果树营养诊断与施肥新技术 2 实习 小计 4 2 第三章 温室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与实训 6 第四章 果树花果管理新技术 2 第五章 果树组织培养技术与实训 2 2 4 第六章 温室的设计与建造实训 3 3 6 第七章 穴盘育苗与嫁接技术实训 2 3 5 第八章 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实训 2 3 5 第九章 节水灌溉技术实训 2 2 4 第十章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实训 2 2 4 19 17 36 合计 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罗正荣. 普通园艺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式军. 设施园艺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郭世荣. 无土栽培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参考书: (1)范双喜,李光晨. 园艺植物栽培学(第2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福墁. 设施园艺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王久兴,王子华. 现代蔬菜无土栽培.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4)吴志行. 蔬菜设施栽培新技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虞轶俊,章 强华. 无公害农产品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张青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154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 课程编号:S0230071 英文名称:Products Resources and breeding science of horticultural plants 开课对象: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漫,秦岭,张喜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艺植物资源与育种学》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在《园艺植物育种学》、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基础上的提高。在掌握园艺植物遗传育种 学和种质资源学的基本知识前提下,进一步深入介绍与园艺植物相关的遗传规律、育种方法与技术、种 质资源现状与利用等的研究进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果树、蔬菜、花卉的种质资源与育种的现状及动态;与园艺植物品质相关的 遗传规律、育种方法与技术、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园艺植物 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研究方向,掌握果树、蔬菜、花卉各种质资源的分类方法、育种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并能够运用新育种方法和技术从事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遗传学》 、 《细胞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 、 《园艺植物种 质资源学》、 《植物生理学》 、 《园艺植物栽培学》 、《生物化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植物学》 、 《遗传学》 、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细胞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 《园 艺学(总论) 》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园艺植物资源与育种研究概况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国内外果树、蔬菜、花卉的种质资源与育种的现状及动态。 2.果树资源与育种的研究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果树种质资源与育种的概况;重要果树资源的现状与利用、育种技术与成果的 研究进展。 3.蔬菜资源与育种的研究 155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蔬菜种质资源与育种的概况;重要蔬菜(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资源的现 状与利用以及育种的研究进展。 4.花卉资源与育种的研究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与花卉观赏性状相关的遗传规律;花卉育种的方法、技术与实践;花卉种质资 源的分类方法;花卉种质资源的现状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调研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园艺植物资源与育种研究概况 4 4 第二章 果树资源与育种的研究 6 6 第三章 蔬菜资源与育种的研究 10 10 第四章 花卉资源与育种的研究 10 10 第五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曹家树,秦岭.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曹家树,申书兴. 园艺植物育种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青林,程金水.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陈俊愉. 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 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 156 高级植物保护学 课程编号:S0230081 英文名称:Advanced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Plant Protection 开课对象: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志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植物保护学》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保护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前三章是基本概念及其发展,之后分专题分别介 绍植保学科相关领域的进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事先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植物保护理论与技术的 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从事植保领域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 《植物病理学》 、 《农业昆虫学》、 《植物化学保护》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植物保护学理论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植物保护学的定义、发展及理论进展。 2.有害生物基础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节肢动物的系统演化、昆虫学及害虫防治基础研究进展、植物病原物基础研究进展。 3.植物保护工作方针的内涵变化及趋势 主要内容:植物保护工作方针的内涵、发展历史、变化趋势。 4.重要有害昆虫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重要刺吸类有害昆虫研究进展、重要食叶类有害昆虫研究进展、其他重要有害昆虫研究 进展。 5.重要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生产中新发生的病害、疑难病害和重要病害的研究进展。 6.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157 主要内容:主要杂草及其生态学、生理学研究进展,杂草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7.有害啮齿类动物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鼠害研究进展,其他啮齿类有害动物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8.外来入侵生物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外来入侵生物发展历史、重要外来入侵生物研究进展。 9.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有害生物防治的理论研究进展,主要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保护学理论研究进展 3 3 第二章 有害生物基础研究进展 3 3 第三章 植物保护工作方针的内涵变化及趋势 3 3 第四章 重要有害昆虫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3 3 第五章 重要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3 3 第六章 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3 3 第七章 啮齿类动物研究进展 4 4 第八章 外来入侵生物研究进展 4 4 第九章 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4 4 第十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主要参考资料 (1)韩召军. 植物保护学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毕璋友. 农药应用与管理.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58 现代植物保护研究技术 课程编号:S0230091 英文名称:Modern Technology of Plant Protection 开课对象: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3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魏艳敏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现代植物保护研究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植物保护学的一些常规技术和方法,了解最新的植物保护学研 究进展,大大提高植物生产类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对植物病理学科与农业昆虫学科及其学科发展的认识和 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实践性强,包括现代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掌握以下 8 项内容的操作技能: (1)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测定, (2)植物病原真菌子 实体特征观察, (3)植物病原物的显微观察与计测, (4)植物病毒的鉴定, (5)杀虫剂药效试验及评价 技术, (6)昆虫组织解剖与显微观察技术, (7)昆虫细胞培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8)昆虫实验设 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植物病理学》 、 《昆虫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测定 主要内容:植物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和酶的提取,并测定其对植物的破坏作用。 2.植物病原真菌子实体特征观察 主要内容:显微观察与识别不同分类地位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和有性子实体,掌握其分类特征和 形态区别。 3.植物病原物的显微观察与计测 主要内容:病原菌切片的制作、形态观察与照相、大小的测定和计数。 4.植物病毒的鉴定 主要内容:植物病毒样品的制备和植物病毒血清学鉴定的常见方法。 5.杀虫剂药效试验及评价技术 159 主要内容:农药田间药效实验设计、药效的实验调查与记录、田间药效的评价方法。 6.昆虫组织解剖与显微观察技术 主要内容:昆虫组织器官解剖、形态观察与照相、大小的测定和昆虫内部组织切片器官的显微识别 与操作。 7.昆虫细胞培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主要内容:昆虫细胞培养基的选择、昆虫细胞生长条件的优化、昆虫组织的选择和处理、昆虫细胞 大规模培养的方法细胞的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方法、昆虫线粒体 DNA 提取和纯化技术。 8.昆虫种群田间分布型测定 主要内容:昆虫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昆虫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测定 4 4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子实体特征观察 4 4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显微观察与计测 3 3 第四章 植物病毒的鉴定 3 3 第五章 杀虫剂药效试验及评价技术 4 4 第六章 昆虫组织解剖与显微观察技术 4 4 第七章 昆虫细胞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4 4 第八章 昆虫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4 第九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第三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赵惠燕. 昆虫研究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李正跃. 生态与农业昆虫研究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参考书: (1)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孙广宇,宗兆锋. 植物病理学实验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许文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李朝品. 医学昆虫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5)汪世泽. 昆虫研究法.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160 农业生物安全 课程编号:S023010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biosafety 开课对象: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赵晓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生物安全》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生物安全包含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安全性问题,本课程主要讨论在农业领域的生物安全性,其中最 重要的部分就是转基因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包括各种类型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转基因受体生 物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安全的影响。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科技前沿 性,与目前国际生物研究热点尤其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今后 学习工作中更加注重对现代生物技术的了解。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转基因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 方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外来有害生物概念及主要种类、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 与管理、我国外来生物的现状与对策、转基因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国内外有关 生物安全的最新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介绍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以 及生物安全与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在于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关系。 2.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主要内容:介绍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的安全性、安全性评价 及安全性管理。 3.外来有害生物安全问题 主要内容:介绍外来有害生物及其危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161 4.生物安全法规与管理 主要内容:介绍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进展和焦点问题、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与相关管理办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综合笔试(含平时考核)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12 12 第三章 外来有害生物安全问题 8 8 第四章 生物安全法规与管理 6 6 第五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马占鸿. 农业生物安全概论.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刘谦,朱鑫泉. 生物安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张树珍.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李尉民.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田兴军.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参考网站: (1)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 http://www. cncbd. org. cn/ (2)中国生物安全信息网 http://www. biosafety. com. cn/ (3)中国生物安全网 http://www. stee. agri. gov. cn/biosafety/ (3)American biological safety association (4)http://www. orcbs. msu. edu/absa/absa. html/ (5)Biosafety guidelines and regul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ttp://journals. bmn. com/search/site/ 162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分析 课程编号:S0230111 英文名称:Cases of Urban Agricultural Pest Control 开课对象: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正坪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分析》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都市农业的概念、特点、功能与类型;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 育农园、科技农业园区和森林公园中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的策略与措施;重大病 虫害防控案例分析;都市农业发展中植保工作面临的新任务等。实践教学主要对农业公园、观光农园、 休闲农场和森林公园有害生物防控案例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研究生能够掌握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中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发生的特点与 规律;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综合防治的策略与措施等。通过对重大病虫害防控案例分析, 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能够对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综合治理策略与具体措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植物学》 、 《植物保护》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都市农业的概念、特点、功能与类型;都市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与特点;都 市农业发展中植保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2.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病害防控案例分析 (1)气流传播病害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气流传播病害的主要种类、诊断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的依据 以及措施。 (2)土壤传播病害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土传病害的主要种类、诊断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的依据以及 措施。 (3)种子与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病害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种苗传播病害的主要种类、诊断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的依据 163 以及措施。 (4)介体与人为传播病害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介体与人为传播病害的主要种类、诊断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 的依据以及措施。 3.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害虫防控案例分析 (1)地下害虫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类、识别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的依据以及 措施。 (2)突发迁入性害虫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突发迁入性害虫的主要种类、识别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的依 据以及措施。 (3)设施栽培主要害虫的防控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设施栽培主要害虫的种类、识别特点、发生规律的特点分析,综合防治策略制定的依据 以及措施。 4.调研论文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6 6 第二章 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科技农业园区、 森林公园病害防控案例分析 12 12 第三章 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科技农业园区、 森林公园害虫防控案例分析 12 12 第四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方中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杨新美. 植物生态病理学.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图鉴.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李洪连等. 作物植保管理月历.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5)陆家云. 植物病害诊断.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吴云锋.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64 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课程编号:S0230121 英文名称:Cases of urban agricultural pest control 开课对象: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万平,李玮瑜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是一门领域主干课课。 本课程要求掌握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与进展,初 步具有应用植物生物技术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把植物生物技术应用于作物 改良与生产实际。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技术及其在现代育种和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及其在现 代育种和农业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发展及应用、生物能 源技术发展与利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遗传学》 、 《生物化学》 、 《植物生理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特性、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状况。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主要内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培养基及其制备、植物组织培养离体操作技术、物组织培 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 3.单倍体培养技术 主要内容:单倍体培养技术发展、花药培养、花粉培养、植物单倍体育种。 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主要内容: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原生质培养体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 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 5.植物胚胎培养技术 主要内容:胚培养概念和意义、胚培养的方法与技术、胚珠培养方法与技术、胚乳培养方法与技术。 6.植物染色体工程技术 主要内容:染色工程概念和发展、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及其应用、多倍体诱导与育种。 165 7.植物转基因技术 主要内容:植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状况、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与种植状况、植物转基因技术、转基因 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植物的商品化和生物安全性。 8.植物分子标记技术 主要内容:植物中常用的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 锁标记的筛选技术、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和农业中的应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 9.植物基因组学研究 主要内容:结构基因组、原核生物基因组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 组、功能基因组、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 10.生物能源技术 主要内容:生物能源技术发展概述、植物生物汽油、植物生物柴油、能源植物及其开发利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 3 第三章 单倍体培养技术 3 3 第四章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3 3 第五章 植物胚胎培养技术 2 2 第六章 植物染色体工程技术 3 3 第七章 植物转基因技术 3 3 第八章 植物分子标记技术 3 3 第九章 植物基因组学研究 4 4 第十章 生物能源技术 4 4 第十一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张献龙,唐克轩. 植物生物技术(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淑慎. 细胞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关林. 植物基因工程(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BenjaminLewin, 等. GENES X.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英]Brown,T. A. 著. 袁建刚,等译. 基因组 3.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66 种苗产业化 课程编号:S0230131 英文名称:Seed Science and Seed Industry 开课对象:作物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谢皓,李润枝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种苗产业化》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种子产业的研究进展,掌握种子产业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种子生产、 种子加工、种子贮藏、种子检验和种子经营管理及相关法规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种子生产的原理和方法、种子检验、贮藏和加工的原理和方法、种子经营管理的知 识和有关法规。初步掌握种子检验各项检验项目的检验步骤、标准和操作技术要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植物遗传学》 、 《植物育种学》等是相关学科课 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种苗生产概述 主要内容:种子生产概述,农作物、蔬菜类作物、果木及花卉类作物繁殖方式。 2.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 主要内容:原种生产、良种生产、种苗提纯、加快种子繁殖技术。 3.种苗生产基地 主要内容:种苗生产基地建设、种苗生产基地的经营与管理。 4.品种审定 主要内容:品种鉴定、品种审定、品种推广与布局。 5.种子加工技术 主要内容:种子加工方法、种子加工设备。 6.种子包衣 主要内容:种衣剂的基本概念及产品质量要求、种衣剂成分、种衣剂型号。 7.种苗贮存技术 167 主要内容:仓贮设备、贮存技术。 8.种苗质量检验方法 主要内容:种子检验规程、种子田间检验、种子室内检验。 9.种子公司的管理 主要内容:种子公司的职能、种子公司管理机构、种子公司经济责任制。 10.种子公司经营 主要内容:种子市场调查、经营预测和决策、经营计划、经济合同、经营效益评价、种子营销网络。 五、课程实验大纲 1.种子净度测定 实验内容:以小麦种子为例练习种子净度测定的方法,掌握种子净度测定技术。 2.种子室内纯度检验 实验内容:以小麦种子为例练习种子纯度测定的方法,掌握种子纯度测定技术。 3.种子生活力测定 实验内容:以小麦、玉米及豆类种子为例练习种子学习应用物理机械、化学药剂等测定休眠种子生 活力和生物化学快速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掌握各类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方法。 4.种子发芽实验(标准发芽实验) 实验内容:以小麦、玉米及豆类种子为例练习种子标准发芽实验方法,掌握种子标准发芽实验技术。 5.种子水分测定 实验内容:练习各种测定种子水分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习各类种子水分测定的方法。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实验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种苗生产概述 第二章 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 种苗生产基地 第四章 品种审定 第五章 种子加工技术 第六章 种子包衣 第七章 种苗贮存技术 第八章 种苗质量检验方法 第九章 种子公司的管理 第十章 种子公司经营 第十章 调研论文 合计 理论 3 3 3 3 3 3 3 3 3 3 6 36 168 实验 实习 小计 3 3 3 3 3 3 3 3 3 3 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金文林. 种业产业化(第一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参考书: (1)王建华,张春庆. 种子生产学(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群,胡晋,孙庆泉. 种子加工与贮藏(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胡晋. 种子生物学(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春庆,王建华. 种子检验学(第 1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康玉凡,金文林. 种子经营管理学(第 1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9 动物分子遗传与育种技术 课程编号:S0330011 英文名称:Anim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Breeding 开课对象: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分子遗传与育种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重点阐述动物分子遗传学的主要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动物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 孟德尔及摩尔根三大遗传定律和应用,以及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等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并掌握遗传物 质 DNA 的结构、性质及与蛋白质、生物性状的关系;熟悉和掌握动物的性状类别、生物变异的原因和 种类、生物性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并了解群体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生物近交和杂 交的遗传效应,以及动物数量性状的改良原理及遗传参数的估计等。以期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动物分子 遗传与育种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动物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巩固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学习群体遗传学的基本理论, 以及动物数量遗传学的主要原理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分子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 《动物遗传学》 、 《动物育种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学》 、 《动物生理学》 、 《动物生物化学》 、 《生物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等课 程。 2.后续课程:《动物育种学》、 《动物生产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介绍现代分子遗传与育种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经典进展。 2.分子遗传学基础 主要内容: 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主要结构与功能,以及其各自作为遗传信息载 体的特质。 3.质量性状的遗传 主要内容:畜禽的主要质量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4.数量性状的遗传 170 主要内容:与畜禽生产性能密切相关的主要数量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5.选种原理与遗传评定方法 主要内容:常用的畜禽选种方法及遗传评定方法的解析与相关应用。 6.近交在动物育种中的用途与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动物近交育种的利弊分析,以及畜禽近交系培育时的主要注意事项。 7.杂交利用和杂交育种 主要内容:杂种优势的原理与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具体应用。 8.配套系培育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动物配套系培育方法的主要原理与应用方法解析。 9.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主要内容:介绍以 MOET 为代表的动物辅助生殖技术,结合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等现代动物生物技 术,进行现代动物生物育种的利弊分析。 10.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主要内容:国内外良种畜禽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与意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分子遗传学基础 4 4 第三章 质量性状的遗传 3 3 第四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5 5 第五章 选种原理与遗传评定方法 5 5 第六章 近交在动物育种中的用途与注意事项 3 3 第七章 杂交利用和杂交育种 3 3 第八章 配套系培育原理与方法 3 3 第九章 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5 5 第十章 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3 3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宁. 动物遗传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参考书: (1)李振刚. 分子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杨业华. 分子遗传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71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课程编号:S0330021 英文名称:Animal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Biotechnology 开课对象: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16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高建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繁殖是动物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是在认识动物生殖生理规律的基 础上,以动物生殖细胞和动物胚胎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研究调控和提高动物繁殖力的 一门新兴学科。现代繁殖生物技术是提高动物繁殖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改进家畜品质、提高其生产性能 的必要措施和增加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此外,现代繁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为现代集约化 畜牧业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繁殖生殖生理规律和现代繁殖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等基本内容,通过查阅 和利用文献,了解动物繁殖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状况,掌握有关生物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 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解剖与胚胎学》 、 《动物生理学》 、 《家畜繁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动物生产》、《动物养殖》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繁殖调节物质 主要内容:掌握生殖激素的种类、作用特点,GnRH、 FSH、LH、PRL、PMSG、hCG、A、E、P、 PG 的作用。 2.雄性动物生殖生理 主要内容:掌握精子发生过程、精子发生的内分泌调控,附睾的功能、精液的理化特性、外界条件 对体外精子的影响。 3.雌性动物的发情 172 主要内容:掌握卵子发生过程、卵泡生长全过程中各级卵泡的形态特征,发情周期中母体的生理和 形态变化,各类家畜发情周期的特点。重点掌握卵巢的周期活动,发情周期中主要生殖激素的变化及对 发情周期的调节。 4.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 主要内容:掌握配子在受精前的运行及准备,受精过程,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分子事件,母体对 胚胎发育的影响。 5.妊娠与分娩 主要内容:掌握妊娠识别与胚泡附植,胎膜、胎盘的特点,分娩的发动。 6.动物的繁殖力 主要内容:掌握表示繁殖力的主要指标,主要繁殖障碍及提高畜群繁殖力的措施。 7.人工授精 主要内容:了解人工授精的各个技术环节及方法。重点掌握精液品质检查、稀释与保存。 8.发情鉴定与妊娠诊断 主要内容:掌握发情鉴定、妊娠诊断方法。 9.发情、排卵及分娩控制 主要内容:掌握发情、排卵及分娩控制的方法。 10.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主要内容:了解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和原则以及技术 程序。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雌性和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组织学观察 2.小鼠生精机能观测实验 3.精液品质检查方法实验 4.超数排卵及早期胚胎质量观察实验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学位必修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繁殖调节物质 1 第二章 雄性动物生殖生理 2 3 5 第三章 雌性动物的发情 3 2 5 第四章 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 3 3 第五章 妊娠与分娩 2 2 第六章 动物的繁殖力 1 1 173 1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七章 人工授精 1 6 第八章 发情鉴定与妊娠诊断 1 第九章 发情、排卵及分娩控制 1 第十章 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6 合计 20 实习 小计 7 1 5 6 6 1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嘉保,田见晖.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桑润滋.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秦鹏春,等. 哺乳动物胚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朱士恩. 动物生殖生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参考刊物: Developmental biolog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 Zygote, 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rioge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黑龙江动物繁殖 等 174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课程编号:S0330031 英文名称: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ing 开课对象: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玉琴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研究饲料养分及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和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饲料是养分的存在 形式,养分是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学习养分的摄入及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与利用规律和效率,营 养对于肉品质的调控、动物代谢病的防治及环境保护的作用,对动物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培 养动物生产方面的重要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也是推动动物生产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动物 营养与饲养学》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动物生产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动物营养与饲养学发展现状及动态;要求学生学习动物营养与饲养学的基本 理论和最新理论,了解改善动物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了解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及营养与环境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生理》 、 《生物化学》 、 《饲料学》 、 《营养学》 、 《动物生产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 《动物生物化学》 、 《动物生理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动物生产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与地位,动物营养与饲养学的研究内容与目标,动物营养与饲养 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与饲料工业中的作用。 2.蛋白质营养 主要内容:理想蛋白与氨基酸平衡的概念与发展回顾,理想蛋白及氨基酸平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 法,理想蛋白的氨基酸平衡模式,理想蛋白质与氨基酸平衡理论的应用。 3.碳水化合物营养 主要内容: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组成,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利用。 175 4.脂类营养 主要内容:脂类的组成、性质和功能,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脂肪酸的命名与分类,多不饱和脂 肪酸营养,共轭亚油酸营养。 5.矿物元素营养 主要内容:必需微量元素的特点,矿物元素与其他营养的关系。 6.维生素营养 主要内容:维生素的需要量及造成摄入量不足的原因,维生素体内作用机制的研究,维生素与其他 营养间的关系。 7.营养与畜产品质 主要内容:营养与肉质,营养与蛋品品质,营养与乳品质。 8.营养与动物代谢病 主要内容:仔猪腹泻的营养机理与营养调控,肉鸡腹水综合征与营养代谢的关系,奶牛的营养代谢 病 9.营养与环境 主要内容:温热环境与动物营养,管理环境与动物营养,动物营养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的营养 调控措施。 10.饲料配方设计 主要内容: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全价饲料配方设计方法,浓缩饲料配方设计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蛋白质营养 3 3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3 3 第四章 脂类营养 3 3 第五章 矿物元素营养 3 3 第六章 维生素营养 3 3 第七章 营养与畜产品质 6 6 第八章 营养与动物代谢病 6 6 第九章 营养与环境 2 2 第十章 饲料配方设计 5 5 36 36 合计 17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陈代文,王恬. 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杨凤. 动物营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冯定远. 配合饲料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王成章 ,王恬. 饲料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美]BA 鲍曼,RM 拉塞尔编,荫士安,汪之顼译. 现代营养学(原著第八版). 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4 (5)卢德勋. 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呙于明. 家禽营养与饲料.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7)李得发. 猪的营养.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8)周建明,张晓明,王加启译. 反刍动物营养学.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177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课程编号:S0330041 英文名称:Domestic Anim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ntrol 开课对象: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12 课程负责人:刘凤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研究环境与畜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环境对动物 生长、发育、繁殖和健康影响的规律,二是研究畜禽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规律,三是研究畜禽环境控制与 改善以及畜禽环境保护的技术与措施,其目的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动物产品质量。畜禽生态与环境 控制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优质高效的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南,而且有助于充分利用资源,降 低能耗,减少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与人和环境间的互作关系。因此,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不但是动物生产和疾病控制的理论基础,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与人类及动物 的健康密切相关。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在已掌握的家畜环境卫生学、家畜生态学和遗传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 兽医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环境对畜禽种群遗传物质演变、生长、发 育、繁殖和健康影响的规律,掌握各种类型畜牧业生产的环境控制与环境保护技术与措施,了解畜禽生 态与环境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和前景,培养研究生综合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以课堂专题讲授为主,同时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指定参考书与参考文献。通过对课程的学 习,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掌握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的基本理论、 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认识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与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疫病防治和和环境保 护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动物遗传育种》 、 《动物繁殖》 、 《动物疫病防治》和《和环境保护》等课程。 2.后续课程:《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 178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技术在动物生产及无 公害饲料生产中的作用,动物生态与环境控制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趋势。 2.环境因子作用于畜禽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讲述环境、环境因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综合作用及相互作用; 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和最大因子对动物的分布、生产和健康影响的 一般规律。 3.适应与畜禽生产 主要内容:讲述动物适应的概念、种类、表现,动物适应的生物学意义,动物适应的生理机制,动 物适应与动物生产的关系,动物适应与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的关系以及提高畜禽适应力的措施。 4.应激与畜禽生产 主要内容:讲述动物应激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对畜禽生产和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讲 述应激生理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 5.动物行为、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 主要内容:在讲述动物行为、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上,重点阐述动 物行为、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与动物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6.动物环境与营养 主要内容:在讲述环境对动物营养物质利用影响的基本规律及动物营养物质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基础 上,重点介绍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7.动物微生态与疫病生态 主要内容:讲述微生物对动物生产和健康的影响的基本理论及其在饲料生产和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讲述环境变化对动物生产和健康影响的基本规律及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8.畜牧场及畜禽生产工艺 主要内容:在讲述畜牧场概念、分类及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各种类型畜牧场生产工艺及特点, 畜牧场生产工艺设计的方法及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9.畜舍及环境控制 主要内容:介绍各种类型畜舍及小气候特点,介绍畜舍设计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讲授畜舍防 暑降温和防寒保暖研究的新进展。 10.畜牧场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在讲述畜牧场污染的概念、畜牧场主要污染物、畜牧场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对畜牧业生产 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基础上,重点讲授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牧场废水处理以及畜牧场空气污染防治领 域的研究进展。 179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主要内容:主要外出参观留民营生态畜牧业、京郊发酵床养猪等工艺。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以课堂讨论及考勤和课程论文相结合。 3.考试成绩:课程论文成绩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 4 第二章 环境因子作用于畜禽的一般规律 8 8 第三章 适应与畜禽生产 2 2 第四章 应激与畜禽生产 4 4 第五章 动物行为与福利 6 6 第六章 动物环境与营养 2 2 第七章 动物微生态与疫病生态 2 2 第八章 畜牧场及畜禽生产工艺 4 4 第九章 畜舍环境控制 4 4 实习 畜牧生态工程 实习 小计 8 合计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玉林.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刘凤华. 家畜环境卫生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3)李震钟. 家畜环境生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廖新娣. 家畜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何明清. 动物微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80 8 36 动物安全生产 课程编号:S0330051 英文名称:animal healthily Production 开课对象: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鲁琳,王占赫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安全生产》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养殖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本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动物饲养学、动物遗传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环境卫生学等)的前提下,结合猪、 牛、羊、家禽等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动物安全养殖生产的技术特点,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到养殖 生产实际当中去,从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动物安全养殖生产理论与实践知识。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结合各种动物安全养殖生产的实 际,掌握猪、牛、羊和家禽等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理代谢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要特点及饲 料的配制方法,以及繁殖特性及生产中的繁殖技术和方法,各种动物品种特性,各种动物纯种繁育方 法,各种动物的杂交规律及生产中杂交繁育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杂交利用方式方法,各种动物生产中各 个环节和阶段,如空怀阶段、妊娠阶段、泌乳阶段、哺乳阶段、育成阶段、育肥阶段、种公畜阶段等 饲养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以及各种动物的常见病的安全科学防治方法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饲养学》 、 《动物遗传学》、 《动物繁殖学》 、 《动物环境卫生学》 、 《动物育种学》等是 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动物饲养学》 、 《动物遗传学》 、 《动物繁殖学》 、 《动物环境卫生学》 、 《动物育种学》等 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养殖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国内、国际养殖业发展概况,养殖业的最新发 展动态和展望。 2.养殖动物的品种及特性 主要内容:根据其产品及用途而划分出的各种动物的不同经济类型的特点,介绍我国的丰富的养殖 181 动物的品种资源及分布,介绍国外的著名养殖动物的品种及特点以及在我国引进使用的情况及效果。 3.养殖动物性状遗传及选育方法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的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养殖动物的各种数量性状的度量方法,遗传规律及相 关性,并依据这些规律,介绍在养殖动物的选育上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并介绍国内国际上几个成功的 选育方案。 4.养殖动物的杂交及利用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的各种性状杂交的一般规律,介绍养殖动物的各种杂交方式及优缺点以及应用 的效果,以及杂交繁育体系的建立。 5.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制 主要内容:各种养殖动物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介绍我国及国际上几个不同的养殖动物的饲养 标准及不同点,以及饲料的配制技术和方法。 6.养殖动物种公畜的饲养管理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种公畜的生理特点,养殖动物种公畜的合理饲养,使用及管理方法。 7.养殖动物种母畜的饲养管理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种母畜不同阶段(空杯、妊娠、哺乳)的生理特点,以及根据这些特点而采取 的饲料配制与供给,适时配种,防止流产及接产操作,及合理饲养管理方法。 8.养殖动物幼畜的培育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幼畜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及培育养殖动物幼畜的成活和尽快生长发育的关键 性的时期及措施。 9.养殖动物的肥育方法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在一生中各种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介绍影响肥育效果的各种因素,以 及养殖动物在肥育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10.常见养殖动物疾病及防治 主要内容:养殖动物生产场一般消毒防疫设施设备和方法,养殖动物群发病的观察与鉴别,常见养 殖动物病的防治方法及养殖动物生产场一般免疫驱虫程序。 11.养殖动物场的建筑与设备 主要内容:各种养殖动物舍的建筑形式及优缺点,介绍养殖动物所需的饲喂、饮水、清粪等设备, 以及养殖动物场的选址,布局等要求。 12.现代化养殖动物生产 主要内容:现代化养殖动物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现代化养殖动物生产的特点,现代化养殖动物 生产的工艺流程,现代化养殖动物生产的建筑与设备,现代化养殖动物生产的环境控制和现代化养殖动 物生产的饲养管理的特点。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182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养殖动物的品种及特性 3 3 第三章 养殖动物性状遗传及选育方法 3 3 第四章 养殖动物的杂交及利用 3 3 第五章 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制 3 3 第六章 养殖动物种公畜的饲养管理 3 3 第七章 养殖动物种母畜的饲养管理 3 3 第八章 养殖动物幼畜的培育 3 3 第九章 养殖动物的肥育方法 3 3 第十章 常见养殖动物疾病及防治 3 3 第十一章 养殖动物场的建筑与设备 3 3 第十二章 现代化养殖动物生产 3 3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莫放. 养牛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赵有璋. 羊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杨山. 家禽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杨公社. 猪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参考书: (1)陈幼春. 现代肉牛生产.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贾志海. 现代养羊生产.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3)山西农业大学. 养羊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4)蒋英. 世界养羊科学及生产.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5)杨宁. 现代养鸡生产.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6)马克诺斯. 养鸡生产指导手册.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7)周勤宣. 中外养禽新技术全集. 南京:江苏家禽研究所,1993 (8)MILTON L SCOTT. 鸡的营养.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9)蔡辉益,等. 家禽营养需要.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10)陈润生. 猪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1)山西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 养猪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 183 兽医学进展 课程编号:S0330061 英文名称:The Progress of Veterinary Medicine 开课对象: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任晓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兽医学进展》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一门涵盖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中兽医学进展的课程。主要介绍兽医学 领域常见及具有代表性的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能够把握兽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 生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合理定位。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中兽医学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要求学 生能够把握科学研究最新流行现状,以便合理定位研究方向。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兽医学概论》 、 《免疫学》 、 《兽医临床诊断学》 、 《兽医传染病学》 、 《寄生虫病学》、 《中兽 医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兽医学概论》、 《免疫学》 、 《兽医临床诊断学》、 《兽医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 《中兽医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高级免疫学》、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兽医学进展 主要内容:基础兽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2.临床兽医学进展 主要内容:临床兽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3.预防兽医学进展 主要内容:预防兽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4.中兽医学进展 184 主要内容:中兽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基础兽医学进展 6 6 第二章 临床兽医学进展 7 7 第三章 预防兽医学进展 7 7 第四章 中兽医学进展 7 7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高作信. 兽医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曹雪涛. 免疫学前沿进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刘钟杰,许剑琴. 中兽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刘占民. 兽医学概论.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汪明. 兽医学概论.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黄一帆. 中西结合兽医学概论.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李贵兴. 中国传统兽医学. 石家庄: 河北科技出版社,2012 (7)侯延光,高宏伟,林振江. 兽医学新进展与发展设想.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 (8)贾宗菲,庞全海.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西结合兽医学中的应用. 中兽医学杂志,2009 185 动物科学研究进展 课程编号:S0330081 英文名称:The Progress of Animal Science 开课对象:动物科学研究生学位课专业课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凤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科学进展》是动物科学必修的学位课程。 《动物科学进展》是针对动物科学三个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环境与福利、动物遗传与育种), 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及国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项目主持人、博导以及本校的学科带头人分别讲述相 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开阔学生视野,为开题报告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名师大讲堂”聘请来自国内外一流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讲学。由于外请专家的时间不确定性,本 课程允许设置机动时间和机动内容。但必须保证总学时。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人数不少于60%。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动物科学进展》与高级动物营养学、环境与福利、高级繁殖学、高级育种学、饲料添加剂等相关。 先修课程:动物营养学、环境与福利、动物繁殖学、动物育种学、饲料添加剂等相关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动物营养学与饲料添加剂 主要内容:国内外动物营养研发动向、分子营养及饲料添加剂等的研究进展等。 2.环境与福利 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与动物福利养殖研究进展等。 3.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主要内容:分子育种、胚胎移植等研究进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课程论文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186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动物营养学与分子营养 3 3 第二章 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12 3 第三章 环境生态与动物福利养殖研究进展 6 3 第四章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6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师根据所讲专题内容推荐。 187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S0430011 英文名称:Theory & Practice of Rural Development 开课对象: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赵海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作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部分,是高等院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 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中 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悉一个系统的农村发展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一套缜密的思考 农村发展实践的思维方法,并培养一种浓厚的关注“三农”的兴趣。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农业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 《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林业政策与法规》 、 《农林产品营销》 、 《农林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农村发展 经济学的关系。 2.都市型现代农业 主要内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形成历程、内涵、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国内外对比。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演变过程、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主要内容、农村土地制度的 改革完善。 4.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农产品流通体制国内外比较、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 革的现状与趋势。 5.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188 主要内容:二元经济体制的产生与发展、二元经济体制的特点及成因、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与对策、 城乡一体化。 6.农业产业化 主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形成、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国内外对比。 7.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内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讲历程、农民合作经 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合作化的国内外对比。 8.产业集聚 主要内容: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点、产业集聚的模式、产业集聚的现状与发展。 9.食品安全监管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的内涵、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产品认证与体系认 证。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都市型现代农业 4 4 第三章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 4 第四章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4 4 第五章 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4 4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 4 4 第七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4 4 第八章 产业集聚 4 4 第九章 食品安全监管 4 4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晓山.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概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程漱兰.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忠伟. 农村发展经济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王盛开. 农村改革三十年:政策取向与利益诉求.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彭新万. 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徐安勇.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研究.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89 农林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 课程编号:S0430021 英文名称:Agriculture, Forestry Investment Projects and Case Studies 开课对象: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曹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林项目投资与案例分析》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投资、营销、会计等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掌握农 林项目投资评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动手能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农林投资方案 的决策。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农林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的基本构架;农林项目财务保障机制和经济分析的 理论与方法;农林项目投资的社会效果和环境影响;农林项目投资不确定性分析和备选项目的选择以及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项目投资评估的各种方法。通过案例讲授以及上机实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 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管理学》 、 《会计学》 、 《财务管理》 、 《市场营销》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会计基础》 、 《财务管理》 、 《市场营销》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林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内容:农林投资项目生命周期、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六要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撰写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步骤 2.农林项目的财务分析 主要内容:农林项目成本收益确定的方法、农林项目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农林项目财务分析基本 步骤、农林项目财务分析结论探讨与解释 3.农林项目的经济分析 主要内容:农林项目经济分析的适用范围、农林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指标、农林项目经济分析基本 步骤、农林项目经济分析结论探讨与解释 4.农林项目的社会、环境分析 190 主要内容:农林项目社会分析的指标、基本方法和步骤、农林项目环境分析的指标、基本方法和步 骤 5.农林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主要内容:农林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农林项目选择的基本标准 6.世界银行农林项目管理方法 主要内容:Evaluation Mission Brief、Methodology of Farm Investment Analysis、Converting Financial Prices to Economic Values、Opportunity Costs in Economic Analysis。 7.案例讲解与分析 主要内容:通过讲解典型农林项目案例,将课程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简 化的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论文+案例分析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论文 40%、案例分析报告 4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编 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 4 第二编 农业项目的财务分析 4 4 第三编 农业项目的经济分析 2 2 第四编 农业项目的社会、环境分析 3 3 第五编 农业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3 3 专题一 Evaluation Mission Brief 3 3 专题二 Methodology of Farm Investment Analysis 4 4 专题三 Converting Financial Prices to Economic Values 4 4 专题四 Opportunity Costs in Economic Analysis 3 3 案例分析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杨秋林.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参考书: (1)吉廷格. 农业项目的经济分析[世界银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国家发改委.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P. 贝利,等. 投资运营的经济分析:分析方法与实际运用.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5)李华. 农业项目投资.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91 农村区域规划 课程编号:S0430031 英文名称:Rural Area Planning 开课对象: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田淑敏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区域规划》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各种生物的、统计的、计量的、数学的方法等各种方法对农村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门学科。规划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 资源和条件,确定区域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区域内土地,协 调区域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规划的含义与内容及方法;需要收集的资料及如何进行资料的收集、农村区域的用 地规划、农村区域的产业规划、村镇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居住区规划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农村区域规划近期的研究热点和具体做法,并对主要 专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分析内容包括前期的调研,数据的分析,规划的撰写以及图件的制作等。 通过课程学习,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过程及采用的技术手段,提高实际调研、查阅和 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数据、撰写规划的能力,并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 《农村统计与调查》、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 《农业经济管理 专题》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 、 《农村统计与调查》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村与农村区域规划 主要内容:农村的概念、形成与特点,区域的概念、特点与划分,规划的概念、要素与分类等。 2.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农村区域规划的方法等。 3.农村区域规划资料的收集 主要内容:规划收集的资料、资料收集工作(前期准备、途径、步骤等)等。 192 4.农村区域用地规划 主要内容: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和分类,农村区域用地规划的含义、程序、原则、方法等。 5.农村区域产业规划 主要内容:农村区域产业规划的概念、现状、产业遴选指标体系;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优化、产业 布局、知识产业等。 6.村镇规划 主要内容:农村区域村镇建设规划、村镇道路系统规划、村镇给排水工程规划、村镇电力系统规划 等。 7.农村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规划 主要内容:人口的相关概念、农村区域人力资源规划等。 8.村镇居住区规划 主要内容:居住用地规划的任务与内容,居住用地规划结构与住宅群体布置,新型农村建筑及可持 续设计、传统民居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农村区域规划资料的收集 主要内容:收集资料的内容、资料的整理工作、资料的分析工作。 2.农村区域用地规划 主要内容:用地规划设计的含义、程序、原则与方法。 3.农村区域产业规划 主要内容: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结构优化等基本概念;遴选指标、产业布局。 4.村镇规划 主要内容:道路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电力系统规划等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每类规划的基本内容。 5.村镇居住区规划 主要内容:居住用地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居住建筑的节能和新世纪生态建筑;居住区道路 规划要求。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学位课 2.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规划报告等形式。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40%、期末成绩 60%-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村与农村区域规划 2 2 第二章 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2 2 第三章 农村区域规划资料的收集 4 2 6 第四章 农村区域用地规划 4 2 6 第五章 农村区域产业规划 3 1 4 193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六章 村镇规划 6 2 第七章 农村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规划 4 第八章 村镇居住区规划 2 2 4 27 9 36 合计 实习 小计 8 4 九、主要参考书 (1)周广生,渠丽萍. 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陈文晖,鲁静. 区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吴殿廷,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佟庆远,等. 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5)张建,等.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骆中钊,戎安,骆伟. 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94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课程编号:S0430041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ology in Economics 开课对象: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何忠伟,胡向东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的,是哲学 和经济学交叉的学科。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属于经济哲学的范畴,受到近代哲学、科学哲学的直接影响构 成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同时经济学独树一帜的学科特点,决定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本课程将培养学生 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能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程的内容;掌 握主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了解其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主要经济理论;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 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学习掌握从经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中级宏微观经济学》 、 《管理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概论 主要内容:研究概论、方法论、实证主义、规范主义、研究方法论中的经验主义、演绎和归纳。 2.研究项目设计 主要内容:研究计划、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文献评论、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 3.研究过程的结束——研究报告的撰写 主要内容:研究报告 4.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195 1.通过学习文献查找方法,撰写 1 篇与自身研究方向有关的综述论文 2.通过学习项目申请书写作方法,围绕与自身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撰写 1 份项目申请书。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项目申请书或开题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概论 6 第二章 研究项目设计 10 3 10 第三章 研究过程的结束——研究报告的撰写 10 3 10 第四章 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10 10 合计 36 36 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美]埃思里奇(Ethridge,D. )著,朱钢,等译. 应用经济学方法论(国外经济学教材 库).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参考书: (1)[美]高山晟.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林毅夫.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发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忠伟.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自编教材) 196 农村统计与调查 课程编号:S0430051 英文名称:Rural Statistics & Investigation 适用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6 实习学时:16 课程负责人:刘芳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统计与调查》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农经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 农村社会经济为操作对象,应用统计调查分析方法进行数量分析,并正确认识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 规律和本质的重要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 了解农村住户调查、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统计与调查、农村自然资源和固定资产统计、农作物种植业 统计、农作物产量调查、畜牧业统计、地区生产总产值及增加值统计、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统计、农村社 会经济效益统计、农村社会与科技统计、农村社会与生态发展的监测系统的方法和内涵;掌握农村社会 调查的类型与基本方法,并能够完成一个涉农主题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农业经济学》 、 《统计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村社会统计学的意义;农村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2.农村住户调查 主要内容: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住户调查方法;农村住户调查指标体系;农村住户调查分析方 法。 3.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统计 主要内容: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范畴,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统计方法。 4.农村自然资源和固定资产统计 197 主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统计、农村固定资产统计 5.农作物种植业统计 主要内容:农作物的分类统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统计;种植业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6.农作物产量统计 主要内容:农作物产量调查的组织形式;农作物产量的推算与分析。 7.畜牧业统计 主要内容:牲畜头数统计;畜群再生产统计;畜产品产量统计;饲料统计;畜牧业统计资料的分析。 8.林业、渔业和副业统计 主要内容:林业统计方法;渔业统计方法;副业的统计方法。 9.地区生产总产值及增加值统计 主要内容:三大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统计;地区生产总值分析方法。 10.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统计 主要内容:农产品成本、价格的统计;农产品成本、价格的综合分析。 11.农村社会与科技统计 主要内容:农村金融统计的意义、内容和指标;农村科技服务业统计。 12.农村社会与生态发展的监测系统 主要内容:城乡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农村生态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13.农村社会调查类型与方法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主要内容:普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 调查报告的类型、格式和基本要求。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涉农问题调查设计与案例统计分析 主要内容:介绍成熟调查案例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2.“雅典娜”电访调查模拟 主要内容:介绍“雅典娜”电话调查的方法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实习内容: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调查系统”完成:1)围绕设计的课题完成问卷设计;2)完成问卷调查, 可以采用“雅典娜”电访调查,也可以采用“雅典娜”实地调查;3)完成数据录入并撰写调研报告。 实习场地:校内资料收集(经管实践教学中心),2-3 人为一组;校外涉农企业与京郊农村调查;撰 写调查报告。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198 3.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20%,含上机操作成绩,平时课堂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占 80%,主要为 涉农领域调研报告。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第一章 绪论及农村住户调查 2 1 3 第二章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统计与调查 2 1 3 第三章 农村自然资源和固定资产统计 2 1 3 第四章 农作物种植业统计 2 1 3 第五章 农作物产量统计 2 1 3 第六章 畜牧业统计、林业、渔业统计 2 1 3 第七章 地区生产总产值及增加值统计 2 1 3 第八章 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统计 2 1 3 第九章 农村社会与科技统计 2 1 3 第十章 农村社会与生态发展的监测系统 2 1 3 实验一 问卷设计 3 3 实验二 问卷调查并报告撰写 3 3 实习 实习 小计 16 合计 20 1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刘芳. 农村统计与调查.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李朝鲜. 社会经济统计学. 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米小琴. 社会统计学与实务. 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高耀. 农业统计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美]戴维 K. 希尔德布兰德,等. 社会统计方法与技术.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费孝通.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7)艾尔. 社会研究方法.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99 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 课程编号:S0530011 英文名称: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landscape plant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45 学 分:2. 5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卢圣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研究如何利用植物材料创作园林景观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基本理论、表现手法,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原则、形式及要达到的 艺术效果,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美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在讲授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表现手法、植物配 置形式、原则和方法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在园林中如何发挥其观赏特性,了解如何利用植物 的观赏特性形成美丽的植物景观。 2.结合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基本原理、表现手法、植物配置形式、原则和方法的讲授,开展课堂 讨论,就目前园林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解剖,开阔视野,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 3.设定题目,进行植物种植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4.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调查、分析植物景观的组成与表现形式,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在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科研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园林树木学》 、 《花卉学》 、 《园林生态学》 、 《园林绿地规划》 、 《园林设计》 、 《园 林工程》、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是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园林树木学》、 《花卉学》 、《园林生态学》 、 《园林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概念、范畴、国内外概况;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生态学原理 基础;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美学原理;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 2.植物景观的基本表现形式 200 主要内容:乔灌木的应用形式;草本植物的应用形式;藤本与地被植物的应用形式。 3.植物景观与其他要素的配置手法 主要内容:植物景观与山石的配置;植物景观与建筑的配置;植物景观与园路的配置;植物景观 与水体的配置。 4.各类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赏析与讨论 主要内容: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的基本方法;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方案介绍;植物造景理论与技 术实例解析;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理论与手法讨论。 五、设计训练 主要内容:设定题目,进行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训练,完成植物造景设计图。 六、课程教学实习 主要内容: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调查、分析植物景观的组成与表现形式,撰写调 查研究报告。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设计作业、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设计作业、报告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基本原理 6 6 第二章 植物景观的基本表现形式 8 8 第三章 植物景观与其他要素的配置手法 6 6 第四章 各类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赏析与讨论 6 6 设计训练 植物造景理论与技术 19 课程教学实习校外 19 6 合计 26 19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树华. 园林种植设计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苏雪痕. 植物造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唐学山. 园林设计.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赵世伟. 园林植物景观与营造.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李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朱钧珍.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冷平生. 园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W. Teofil. Vegetatio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aragen. Tokgo. 1977 (8)W. R. Nelson. Planting Design, Stipes Publ. Co. USA. 1980 (9)Henry F. Arnold. Trees In Urban Design, Van N. Neinhold Co. New York, 1980 201 6 45 城乡规划与实训 课程编号:S0530021 英文名称: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practice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45 学 分:2. 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马晓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城乡规划与实训》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 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涵盖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史、城市规划理 论与编制、城市用地与结构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详细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多方面内容。是风景园林学重要课程之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城市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 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并通过实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城市与城市发展 主要内容:古代城市、中古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的城市发展与特点 2.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价值观 主要内容: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主要内容: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等对城市的影响 4.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主要内容:城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2 5.城市空间规划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环境设计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实践;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现代农业园规划设计、农业主题公园规划设 计) 。 2.要求:1 号(594mm×841mm)绘图纸一张;绘制规划总平面图、分析图、道路及竖向设计 图、节点及整体鸟瞰图或透视图(彩色效果图) 。 3.主要内容及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1)认真分析现状用地情况以及基地现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提出规划组织结构,包括用地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主要公建布局和空间结构等。 (3)绿化系统规划应层次分明,概念明确,绿化种植设计应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征相适应。 (4)对重点节点进行详细设计。 (5)提出经济技术指标。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设计图纸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2 2 第二章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价值观 3 3 第三章 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3 3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 2 第五章 城市空间规划 8 8 实训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 9 9 实训二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18 18 27 45 合计 1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参考书:略 20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训 课程编号:S0530031 英文名称:Landscape Design and practice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专业课 学 时:54 学 分:3 实验学时:42 实习学时:12 课程负责人:付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训》是一门学位课专业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课程。风景园林设计的 任务就是要运用地貌、水体、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 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要求学生既要有科学设计的 精神,又要有艺术创新的想象力,还要有精湛的技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训》密切联系风景园林绿 地规划设计及建设实际,介绍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及进行规划设计实践。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着重介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园林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园林造景艺术、前沿理论探讨、 各类绿地规划设计和规划设计实例等内容。同时还要进行不同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本课程主要 通过理论讲授和对一些中型、较大型景观项目的模拟规划设计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在专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分析、创意能力和实际项目的设计能力,从而 达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建筑学》 、 《城市规划学》 、 《生态学》、 《地质学》、 《社会学》、 《艺术学》等是 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园林建筑》、 《绿地系统规划》、 《园林树木学》 、 《园林花卉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工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⑴前沿理论探讨;⑵实际案例鉴赏与分析;⑶设计程序与方法;⑷设计原则与要求。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景观设计(城市小型公园设计,或城市居住区、街道、绿化广场、工厂等附属绿地景观设计) 主要内容: 204 项目的确定,讲解及要求;前期的准备;方案阶段;设计阶段;后期与评审。 2.景观规划(高校校园、或居住区等景观规划设计) 主要内容: 项目的确定,讲解及要求;前期的准备、调研、查阅资料;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后期与汇报。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一)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 1.实习目的 了解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园林特色、了解园林中如何通过造景来体现历史文化、了解 带状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方法和特点。 2.实习作业 以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为例,分析总结带状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方法;分析总结滨水景观的设计手 法及工程处理手段。 (二)马甸公园 马甸公园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西北角,东临八达岭高速公路,西至冠城园小区,南接北三环中 路,北望北土城西路。规划用地南北长 700m,东西宽 80~160m,总用地面积为 8. 6hm2。 1.实习目的 了解居住区公园(兼街心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了解不同功能园林空间的布局手法。 2.实习报告 在综合评述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总结公园如何利用园林的不同要素来组织空间; 总结公园的种植设计手法。 注:根据北京园林的发展状况及课程要求,实习地点可能会有所变化,如阳光星期八公园、园区规 划、丰台园博园、郊野公园,或代表性的新园林,或与园林规划设计有关的展会等。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设计作业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课程设计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风景园林的发展及趋势 3 3 第二章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3 3 第三章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3 3 第四章 风景园林设计程序、案例分析 3 3 设计一 集中绿地景观设计 10 10 规划设计二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14 14 规划设计三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8 18 实习 城市公园设计、北京城市绿地规划 12 合计 12 205 42 5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包括所有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关的理论与实践书籍,以下书籍供参考。 (1)德国景观设计 1-2 (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 1-3 (3)台湾景观设计 98/99/2000/2001/2002/2003 (4)罗伯特霍尔登. 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5)章俊华. 90 年代日本环境设计 50 例. 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6)章俊华. 日本景观设计师系列.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7)夏建统. 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大师作品系列.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1 (8)詹姆斯. 当代国外著名景观设计师作品集.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9)迈克尔. 景观细部图集. 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10)吴为廉. 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1)刘玉杰.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12)苏雪痕. 植物造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3)薛聪贤. 植物景观造园应用实例. 浙江科技出版社,2000 (14)北京优秀景观园林设计. 北京市园林局,2012 2.参考刊物: 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报、城市规划汇刊、现代园林、现代城市研究、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6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 课程编号:S0530041 英文名称:Landscap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54 学 分:3.0 实验学时:2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杨玲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景园林工程的核心构成内容。本课程是对先修课程 的巩固和提升,使学生全面理解园林工程与城市建筑、市政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和绿地系统建设的关系, 为后续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和岗位定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和 技术要点,园林工程施工成品的养护管理,通过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其中实训环节采用分组方 式,实训中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所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方面的法律及建设施工合同的规定, 掌握园林工程投标的操作技巧,熟悉各种施工计划的编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测量学》、 《制图与透视》 、 《园林工程》 、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包括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与园林施工案例分析。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园林施工案例分析与讨论,包括居住区绿化设计、公园广场绿化设计等典型施工案例分析。 2.分组模拟实训项目,内容包括招投标书的编制、施工合同编制、园林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等。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作业、课程论文或汇报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207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风景园林工程概述 6 6 第二章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与建设程序 4 4 第三章 风景园林工程招投标 4 4 第四章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6 6 第五章 风景园林工程监理 6 6 第六章 风景园林工程竣工验收与质量评定 4 4 第七章 风景园林施工案例分析系列 12 12 第八章 风景园林施工实训项目 12 12 24 54 合计 3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成,李琳,王彦军. 风景园林工程管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参考书: (1)康世勇.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李瑞冬. 景观工程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宝昌. 园林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园林施工与管理.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刘义平.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张波,刘津生. 园林绿化施工便携手册.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6)郭丽峰. 园林工程施工便携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08 风景园林科技发展新进展 课程编号:S0530051 英文名称:New Advanc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开课对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专业课 学 时:45 学 分:2. 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冷平生,付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风景园林科技发展新进展》是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课程。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为主,聘请校内外行业专家介绍风景园林科技发展动态,同时组织学生对相关专题 进行讨论。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系列专题讲座与讨论,使学生拓宽视野,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现代风景园林的理论方法与技 术,加强交流,提升对专业的把握。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其他专业课程均有一定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中、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中国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文化艺术、生态园林理论与技 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典型案例剖析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与汇报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共安排 6-7 次讲座,讨论汇报 4-5 次,每次 4 学时。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无 209 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 课程编号:S0630011 英文名称: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开课对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湘宁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 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 桥梁。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 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 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 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框架,从宏观上介绍了食品管理标准体系、食品的召回及追溯、主 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和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管理部门职能等内容。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重点介绍 了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GMP 良好操作规范、SSOP 标准卫生操作程序、HACCP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等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提供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知识,是专业知识体系的重 要构成,对食品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具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食品微生物》、 《食品化学》 、 《食品工艺学》 、 《食品标准与法规》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食品微生物》 、 《食品化学》 、 《食品工艺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构成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食品质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的行政 管理体、食品安全管理的配套服务体系及关键原则。 2.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210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性评估与食品风险分析、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食品安全产品认证及及体系认 证、产品相关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QS 认证)、食品安全控制体系(ISO22000, ISO9000)。 3.食品召回及追溯 主要内容:食品的召回、食品的追溯。 4.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5.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管理部门职能 主要内容: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等相关管理部门及其职能。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构成 8 8 第二章 现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8 8 第三章 食品的召回及追溯 8 8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 6 6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管理部门职能 6 6 36 36 总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周应恒. 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宋庆武. 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3 (2)吴广辉,李红伟,孟宏昌. 食品质量与安全.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刘金福. 食品质量管理(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张晓燕. 食品卫生与质理管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冯叙桥. 食品质量管理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11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 课程编号:S0630021 英文名称: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Food Safety 开课对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1.5 实验学时:2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韩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基因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和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等,这 些都是食品及相关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作为相对独立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本 课程的学习是下一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基因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和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的基本原理,了解和把握各检测技术发展现状;重点是通过实验训练,为低年级研究生使用上述技术开 展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 《食品质量与管理》、 《食品化学》和《卫生学》等是相关学科 课程。 1.先修课程:《现代仪器分析》 、 《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根据需要自主学习。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基因检测技术 主要内容:PCR 技术的原理,PCR 技术的体系和方法,PCR 技术的类型和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原理,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方法,核酸分子杂交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 2.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主要内容:免疫学基本理论,抗原抗体反应的规律及类型,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原 理、方法体系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 3.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色谱法原理,基本概念和术语,色谱分类,色谱仪器,常见色谱检测器,色谱分析方法 的优化,色谱分析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4.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12 主要内容:质谱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术语,电离源,气相色谱-质谱仪器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仪器的结构,工作方式,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优化和评价。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气相色谱-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主要内容:现场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工作站的使用,掌握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对 目标化合物(临时选定)的实际测定,练习参数的设定,学习谱库检索和谱图解析;掌握使用气相色谱 -质谱进行相关分析的一般方法。 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主要内容:现场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工作站的使用,掌握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对 目标化合物(临时选定)的实际测定,练习各种参数的设定,优化分析条件;掌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进 行相关分析的一般方法。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 主要内容:学习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检测;掌握 PCR 引物的设计方法,PCR 检测体系、检测条件 的设计;掌握 PCR 仪的使用;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并能够正确使用电泳仪。 4.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学检测 主要内容:学习使用 ELISA 技术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了解 ELISA 检测技术的试剂组成 及使用方法;掌握 ELISA 技术的特点/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能够正确使用酶标仪。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基因检测技术 4 4 第二章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4 4 第三章 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4 4 第四章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4 4 实验一 气相色谱-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5 5 实验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5 5 实验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 5 5 实验四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学检测 5 5 20 36 合计 1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自编讲义 2.参考书: (1)傅若农. 色谱分析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光辉,等. 有机质谱解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盛龙生,等.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13 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 课程编号:S0630031 英文名称:Storage and Logistic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开课对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韩涛,李红卫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硕士的一门学位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操作性。通过学习 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农产品贮藏运销业在食品行业中的地位、状况,掌握农产品采后的衰老机制、调 控原理,以及农产品物流安全质量管理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 握农产品品质、采后生理及贮藏原理和技术的基本理论、贮藏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掌握农产品现代物流 运输、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动态;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决定农产品品质 的因素,农产品采后生理代谢、调控机理的基本理论和农产品的贮藏保鲜的具体技术和设施;重点介绍 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组织和管理、运输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规范条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植物生理》 、 《生物化学》 、 《微生物学》 、 《果蔬贮运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果蔬贮运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的意义和任务、发展简况、发达国家的物流现状和我国农产品贮藏与 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农产品的品质 主要内容:农产品的品质特征、农产品的品质劣变 3.农产品采后衰老的激素调节 主要内容:呼吸及蒸腾作用、成熟与衰老、休眠发芽和粮食陈化。 214 4.低温胁迫及其冷害的调控机制 主要内容:生物膜脂组成与冷害、氧化胁迫与冷害、细胞超微结构与冷害。 5.农产品贮藏技术 主要内容:低温保藏、食品气调保藏、食品化学保藏、生物保藏、高新技术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6.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运输与配送、贮藏与包装、流通与信息处理 7.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现代物流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制度、现代物流的信息系统管理 8.农产品物流安全质量管理 主要内容:物流产品的运输管理、物流农产品的流通管理 9.农产品配送和包装管理 五、课程实验大纲 根据果蔬贮藏的特点,选择果蔬贮藏过程中生理指标、品质指标和果蔬衰老的相关酶进行测定,追 踪果蔬贮藏期间的变化。让学生掌握果蔬贮藏期间上述指标的测定方法,以及了解贮藏方式对果蔬产品 质量的影响;主要测定果蔬呼吸强度、果蔬品质(可溶性糖、果实硬度、色差等)和果实酶活性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配制试剂、自己分析实验方法的优劣,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 2.考核方式:综述论文、实验成绩和平时考核三者综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综述论文成绩 60%、实验成绩 2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农产品的品质 3 3 第三章 农产品采后衰老的激素调节 3 3 第四章 低温胁迫及其冷害的调控机制 3 3 第五章 农产品贮藏技术 3 3 第六章 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 3 3 第七章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 3 3 第八章 农产品物流安全质量管理 3 3 第九章 农产品配送和包装管理 3 3 实验一 果蔬呼吸强度和品质的测定 3 3 实验二 果实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3 3 实验三 果实电导率和丙二醛的测定 3 3 9 36 合计 27 215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罗云波. 果蔬贮运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彭永宏. 现代果树科学的理论与技术. 北京: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2)关军锋. 果品品质研究. 北京:河北科技出版社,2001 (3)赵丽芹. 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参考期刊: (1)园艺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等 (2)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ortiScience 等 216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课程编号:S0630041 英文名称:Safety Control Technology for Producing Food Raw Material 开课对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马挺军,徐艺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先从通用的控制理论入手,使学生对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有全面了解,然后用典型加工产品 加以回推,使学生从产品中了解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控制理论。包括畜禽产品、果蔬产品、水产品和粮 油产品等。不同种类食品来源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每类食品中又包括原料来源的安全性,包括种植 和养殖过程的安全性,注重与该产品的加工工艺相结合,强调关键步骤中的质量与卫生安全控制。是 一个承上启下的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能够了解国内、国际食品安全的现状,掌握不同类食品原料安全与质量控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研究方法。 2.掌握植物性食品原料、动物性食品原料的安全、卫生、质量、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的的概念; 了解食品原料与产品之间安全、卫生的相互关系。 3.掌握并能够分析影响食品原料安全的主要因素。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安全控制技术 及规范。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 、 《动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 、 《食品化学》 、《食品感官评价》 、 《食品微生物学》 、 《营养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食品加工工艺学》 、 《高级食品化学》 、 《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 、 《营养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 、 《现代果品采后生理与技术》 、 《功能食品》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谷物原料生产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食品原料中的危害物及其控制;稻米的品质评价和贮藏管理;小麦与小麦粉污染及控 制;玉米和杂粮品质规格和标准;大豆的品质评价和贮藏管理;马铃薯和甘薯的品质管理和安全控制。 2.油脂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食品中的油脂及原料;食用油脂的成分与品质;油脂的营养和生理功能;油脂的保藏 217 与安全控制。 3.果蔬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果蔬类资源的特性;果蔬类原料的加工;蔬菜类产品的特点和品质;水果类产品的特点 和品质;果蔬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4.畜禽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畜禽的品种及生长特点;宰后肉品保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品质分析;肉品原料安全性及控 制。乳用畜的品种及生长特点;乳原料安全性及控制。蛋品种和禽类生产性能;禽蛋的质量标准及其鉴 定。 5.水产品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水产资源及其特性;淡水鱼的生产及质量标准;虾蟹类的种类和质量控制。 6.香辛料、调味品和嗜好品的生产和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主要食品香辛料的种类及安全性;主要食品调味料的种类及安全性;嗜好品种类及安全 性;保健食品原料与食品基料及其功能因子的关系。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10%、期末成绩 9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谷物原料生产安全控制 6 6 第二章 油脂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6 6 第三章 果蔬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6 6 第四章 畜禽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6 6 第五章 水产品原料生产和安全控制 6 6 第六章 香辛料、调味品和嗜好品的生产和安全控制 6 6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艾启俊,陈辉. 食品原料安全控制.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夏延斌,钱和. 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董义珍,袁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朱坚,张晓岗等. 食品安全与控制导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师俊玲. 食品加工过程质量与安全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李里特. 食品原料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18 现代食品高新技术 课程编号:S0630051 英文名称:High-technology of Food Processing 开课对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徐艺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现代食品高新技术》是一门领域主干课程。 本课程是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食品原料的各个部分和各种成分进行加工利用、贮藏保鲜的科学。 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产品的安全性、营养及功能进行科学评价。使学生对食品加工技术的最新动态以 及未来食品加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特点、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等。包括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高压技术、微波技术、微 胶囊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杀菌高新技术等。本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这些加工技术的原理及其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食品工业新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食品发展奠定基础。利用食品生物技术, 开发食品新资源和保健食品资源;利用辐照和超高温技术为食品资源的安全、营养、保藏提供了保 障;其它新技术影响食品的结构和发展。同时要讨论、分析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 、 《动物性食品加工工艺学》 、 《食品化学》 、 《生物学》 、 《食品机 械》 、《食品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基础》 、 《食品微生物学》 、 《营养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高级食品化学》 、 《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 、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 、 《微生物实验原理 与技术》、 《营养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 、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 《功能食品》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膜分离技术 219 主要内容:膜技术概述,膜分离过程,膜的性能表征,膜材料概述,膜分离装置和工艺流程,极化、 污染现象和控制,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反渗透膜分离规律和技术应用,超滤的基本原理,典型的超滤膜 和性能评价,超滤的操作工艺和应用。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主要内容:超临界流体特性,超临界流体 p-V-T 特性,超临界流体传递性质,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系统,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超临界流体萃取操作及影响因素,超临界流体萃取在 食品中的应用。 3.微胶囊技术 主要内容:微胶囊技术原理,微胶囊的主要制备方法,微胶囊中的囊心释放,微胶囊技术在食品中 的应用。 4.食品分子蒸馏技术 主要内容:分子蒸馏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分子蒸馏技术原理和特点,分子蒸馏设备及工业化应用 装置及工业化应用,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5.超高压技术 主要内容:超高压技术的应用现状,超高压技术的原理,超高压技术加工设备,超高压技术在食品 中的应用。 6.超高温杀菌和无菌包装技术 主要内容:超高温杀菌的基本原理,超高压杀菌的方法,无菌包装的灭菌,无菌包装系统。 7.食品微波技术 主要内容:微波加热原理,微波能杀菌机理,微波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8.食品速冻、冷冻干燥新技术 主要内容:国内外速冻食品的发展概况、我国速冻食品设备和冷藏链状况,主要速冻食品的生产; 国内外冻干食品的发展状况、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冻干食品的生产。 9.食品辐照技术 主要内容:辐射化学的基本特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化学效应,辐射对细胞、细菌、多 细胞体的作用,辐射源和辐照工艺,食品辐照的应用,食品辐照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10%、期末成绩 90% 22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膜分离技术 4 4 第二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4 4 第三章 微胶囊技术 4 4 第四章 食品分子蒸馏技术 4 4 第五章 超高压技术 4 4 第六章 超高温杀菌和无菌包装技术 4 4 第七章 食品微波技术 4 4 第八章 食品速冻、冷冻干燥新技术 4 4 第九章 食品辐照技术 4 4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高福成. 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邓立,朱明. 食品工业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周家春. 食品工业新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陈景全,等. 现代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系列.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21 农业信息化导论 课程编号:S073001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开课对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玉洁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信息化导论》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信息处理知识与技术,把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发 展动态,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光纤和卫 星通讯等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信息是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 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信息时代里,信息作为一种新颖的资源在社会生产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的作 用。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信息化水平将成为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课程主要学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概念、技术;信息处理基础知识与技术;农业信息化 领域的基础理论、农业信息系统知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最新前沿知识与发展动态介绍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数学》、《计算机基础》 、 《程序设计》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数学》、 《计算机基础》 、 《程序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3S 技术原理与应用》 、 《网络与信息安全》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业信息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农业信息技术。 2.农业信息获取技术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获取技术概述、科技信息获取、农田信息采集与传感器技术。 3.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 主要内容:三农对信息管理的需求、信息管理概述、农业信息管理。 4.农业信息分析应用模型技术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模型的理论基础、建模方法,农业模型实例分析。 222 5.农业人工智能技术 主要内容:人工智能及其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机器人技术、农业人工智能技术。 6.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虚拟现实技术概念、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软件、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 的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1.信息基础实验 主要内容:查阅近四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进行分析总结;搜索并分析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战争中 的作用。 2.信息获取实验 主要内容:分析网络文献信息种类按照发布类型划分的种类;按照《中图法》——《中国图书馆分 类法》 ,为文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果树虫害判别分析》标出中图分类号至×××××. × ;检索出美国 的四大科技报告的简要内容(回答 200 字以内) ;结合本专业举例说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 3.模型实验 主要内容:用 Matlab 语言编程实现 2 个混沌产生器:Logistic 混沌产生器(Logistic 映射可用非线 性差分方程来描述:Xn+1=λxn(1-xn),xn∈(0,1),λ∈[0,4]) 、Lorenz 混沌产生器。 4.模型实验 主要内容:搜索一个农业生产中的某一问题的例子,用 Matlab 语言编程实现其数学模型描述。 5.综合实验 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建立一个描述某一问题数学模型的例子,例如统计某乡村(或其他地区)消费 支出与农民年龄、收入等的关系,或是其他能用统计数字说明的例子,然后用数学模型模拟其特点或规 律。用 Matlab 语言编程实现给定问题的数学建模综合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农业信息技术基础 4 2 6 第二章 农业信息获取技术 4 2 6 第三章 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 2 第四章 农业信息分析应用模型技术 8 第五章 农业人工智能技术 5 5 第六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3 3 合计 26 223 实习 小计 2 6 10 14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玉洁,等. 农业信息技术概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曹卫星,等. 农业信息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孙九林. 信息化农业总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王玉洁,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梅方权. 农业信息工程技术.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24 农业信息化进展 课程编号:S073002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gress 开课对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玉洁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信息化进展》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把握农业信息化理论体系及其发展,为从事农业信息 化建设工作奠定理论、技术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助推动力,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 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必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服务“三农”为主要内容,正从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转变。 主要学习研究农村信息化理论框架、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农村信息化的内容、中国农村信息化体系 框架;掌握农业信息化理论、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掌握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农 村信息化资源整合框架、内容、方法、体制和机制;了解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计算机基础》、 《数据库》 、 《计算机网络》等为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可同期开设) 2.后续课程:《3S 技术原理与应用》 、 《网络与信息安全》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业信息化理论框架 主要内容: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农村信息化的内容、中国农村信息化体系框架、农村信息化的评价。 2.农业信息化进展与资源整合 主要内容: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展、韩国农业信息化进展、其他国家农业信息化进展、我国农业信息 化进展、农业信息技术最新理论与技术、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4.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建设 225 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信息资源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农业信息资源处理的数学基础及相关理论与技术。 5.农村信息平台建设 主要内容: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步骤、评价等,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实例。 五、课程实验大纲 1.信息化进展分析实验 主要内容: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搜集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展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我国农业信 息化区域分布情况,给出结论。 2.农村数据资源建设情况与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分析实验 主要内容:利用中外文搜索引擎检索出反映农业信息化最新理论技术应用的论文题名、作者、主要 内容(不少于 3 个) ;搜索农村信息平台的网站,分析其栏目、内容等(不少于 3 个) ;设计一个农村乡 镇级信息平台的框架结构。 3.种植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分析实验 主要内容: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搜索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种植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并分析总结。 设计一个温室植物生长自动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 4.养殖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分析实验 主要内容: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搜索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养殖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并分析总结。 设计一个动物(猪、牛、羊、鱼等均可)养殖自动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含实验成绩)、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业信息化理论框架 4 第二章 农业信息化进展与资源整合 7 3 10 第三章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 3 6 第四章 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建设 9 2 11 第五章 农村信息平台建设 3 2 5 合计 26 10 36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 材: (1)李道亮.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王玉洁. 物联网与智慧农业.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26 农业信息化案例 课程编号:S0730031 英文名称: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开课对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潘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信息化案例》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持能力,在工业装备农业的基础上进一 步武装农业,使其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泛在化,迅速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业信息化案 例》主要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以农业信息化为中心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通过典型 案例分析,展现各类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背景、开发过程和应用效果等,为学生开发农业信息化项目 提供思路和启迪。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支撑,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 的理论与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技术,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从而为农业生产、经 营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新的思路、手段和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 2.后续课程:无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主要内容:现代农业的本质与内涵、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 2.农业生产信息化案例 主要内容: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案例进行分析,如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远程 监控信息系统、病虫害远程诊断等。 3.农业经营信息化案例 主要内容:对农业经营过程的信息化案例进行分析,如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 品质量安全追溯等。 4.农业管理信息化案例 227 主要内容:对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案例进行分析,如电子政务应用、应急指挥系统等。 5.农业服务信息化案例 主要内容:对农业服务过程的信息化案例进行分析,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农”服务热线、休闲 农业网、远程教育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主要内容:以下实验内容任选4个。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 2.农村远程教育平台研究 3.农业专家系统 4.3S 技术与精准农业 5.农业决策支持系统 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7.设施农业智能控制与管理 8.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9.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 10.农业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3 第二章 农业生产信息化案例 4 5 9 第三章 农业经营信息化案例 4 4 8 第四章 农业管理信息化案例 3 4 7 第五章 农业服务信息化案例 4 5 9 合计 18 18 36 3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郭作玉. 中国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案例及分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马新明. 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 228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编号:S073004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开课对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娜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农业应用系统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相关信息技术及开发方法,主要讲授利用农 业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处理、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等相关农业系统的构 建方法,使学生能够具有农业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需要掌握农业应用系统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相关信息技术及开发方法,使学生能够具有 农业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数据库》 、 《程序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信息系统开发》相关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应用系统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应用系统的概念、特征、组成、分类、开发过程及生命周期、开发方法评价。 2.农业应用系统及农业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农业应用系统的概念、特点、分类;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介绍。 3.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主要内容: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的各阶段,包括:农业应用系统规划、农业应用系统分析、农业应用 系统设计及农业应用系统实施等。 4.农业应用系统应用及管理 主要内容:农业应用系统实例、应用领域;农业应用系统的管理。 五、课程实验大纲 229 1.农业应用系统分析 主要内容: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的系统分析部分实验,要求掌握系统分析的方法并能做出指定案例的 系统分析。 2.农业应用系统设计 主要内容: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的系统设计部分实验,要求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并能做出指定案例的 系统设计。 3.农业应用系统实现 主要内容: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的系统实现部分实验,要求掌握系统实现的方法并能做出指定案例的 系统实现。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应用系统的基本概念 2 2 第二章 农业应用系统及农业信息技术 2 2 第三章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14 第四章 农业应用系统应用及管理 4 合计 22 14 28 4 14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刘铁梅,谢国生. 农业系统分析与模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人潮. 农业资源信息系统.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高洪深. 决策支持系统(DSS) :理论与方法(第 4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胡林.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斯蒂芬·哈格、梅芙·卡明斯著,严建援,等译. 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12 (6)张娜,潘娟. 都市农业信息化实例解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30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 课程编号:S083001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Organization 开课对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蒋颖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系统介绍国内外农村科技服务的基本概念,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主要形式、运行方式和发展 模式,并对农村公司企业法律制度和合作社法律制度进行重点介绍。使学生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有 一个基本的认识,并重点掌握农村合作社和农村中公司企业的基本概念、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现状及趋 势。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国内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发展现状、政策制度和运行模式;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架构 及特点;我国农村公司企业形态及基本法律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现状;我国农民专业合 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农业知识产权》 、 《农村社会保障》 、 《农村社会学》 、 《农业法》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实践》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农业知识产权》、 《农村社会保障》 、 《农村社会学》 、 《农业 法》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述 主要内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内涵与特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改革与发 展。 2.国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主要内容:介绍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3.农村企业与公司法律制度概述 231 主要内容:企业与公司的含义、区别、涉农企业与公司的种类及特点、各种企业包括不同公司的设 立条件。 4.公司治理、公司资本与股东权益 主要内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各个国家的股份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公司的治 理结构、公司股权激励措施、公司资本的含义、公司资本制度、公司资本三原则、公司资本的增减、股 东权益内容、股东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 5.公司高管的义务和责任 主要内容:忠实义务、勤勉或注意义务的内涵、及其体现如竞业禁止义务、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的义 务、通知义务等、公司高管违反注意义务的种类、公司高管违反忠实义务的种类。 6.公司并购、解散与清算 主要内容: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与清算的含义、适用情形、法律后果、法律责任。 7.合作社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内容:世界合作社起源与发展、中国合作社的历史发展及特点、合作社的基本内涵。 8.合作社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设立和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扶持政策、法律 责任。 9.农村合作社种类 主要内容:种植养殖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联合社、文化合作社、综合合作社、土地合作社、资金 合作社等。 10.我国农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 主要内容:成员异质性、治理结构失衡、合作社优惠被利用、资金短缺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述 4 4 第二章 国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4 4 第三章 农村企业与公司法律制度概述 4 4 第四章 公司治理、公司资本与股东权益 4 4 第五章 公司高管的义务和责任 4 4 第六章 公司并购、解散与清算 2 2 第七章 合作社的起源与发展 2 2 第八章 合作社法律制度 4 4 232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九章 农村合作社种类 4 4 第十章 我国农村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 4 4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李燕凌.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旭东. 公司法.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3)蒋颖. 中国农村合作社法律制度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33 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课程编号:S0830021 英文名称:theory and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on rural society 开课对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罗雪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通过 这门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掌握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特点、方法和技术,确保今后能够独立地开展有 关科研工作,也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进行硕士论文研究与写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确保同学们掌握相关领域的方法论、理论基础,还要通过以大量实例讨论,确保同学们掌 握在农村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灵活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具体包括:方法论与理论 基础,如何选择调查课题和进行研究设计,内容包括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原则以及如何撰写研究建议书, 如何查阅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等。对农村社会调查的几种主要方式——问 卷调查、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的特点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介绍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 SPSS软件常用的一些统计分析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社会学》 、 《社会工作》 、 《农村社会学》 、 《思想政治教育》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自然辩证法》、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方法论、农村社会研究的理论脉络和研究简史。 2.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三大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的思想介绍,研究方法的介绍及其科学性的课堂研讨。 3.农村社会形势及选题 234 主要内容:农村社会发展形势,农村社会背景,开展农村社会调查的主要条件和难点,农村社会调 查研究的现状及热点剖析。 4.农村社会的特点及研究操作化 主要内容:操作化的基本逻辑,主题的操作化和命题的操作化,研究假设的操作化,研究方法的设 计,变量指标体系的科学设计。 5.具体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文献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与问卷设计、访谈调查的方法与访谈设计、实地研究 的方法与实地研究工作的开展。 6.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主要内容:数据的整理和录入,单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深入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7.研究报告的撰写 主要内容:报告的多种形式,报告的写作方式,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试验 作业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4 4 第三章 农村现状及选题 8 8 第四章 农村社会研究的特点及其操作化 6 6 第五章 具体研究方法 4 4 第六章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6 6 第七章 研究报告的撰写 4 4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克云. 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钟涨宝. 农村社会调查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刘豪兴. 农村社会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35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课程编号:S0830031 英文名称: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开课对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龚刚强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科技管 理与经营的原理,了解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的原理、了解我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 法律制度和政策、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政策与法规》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知识产权》。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 主要内容:现代农业概况、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发达国家农业与农业科技状况和发展趋势、我 国农业与农业科技状况和发展趋势。 2.农业科技产业政策与法规 主要内容:农业产业政策与法规、农业科技促进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与法规、农业机械 化促进政策与法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政策与法规。 3.农业科技市场运作 主要内容: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合同、农业科技产品认证(有机产品、无 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 4.种业管理与经营 236 主要内容:种业与农业科技、种子管理与经营问题、种畜禽管理与经营问题、转基因种业规制问题、 新品种保护问题。 5.农业投入品管理与经营 主要内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 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6.农业科技与国际贸易 主要内容:农业科技与世贸组织规则、绿色壁垒、TBT 协议、SPS 协议。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讨论与课程论文综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 6 6 第二章 农业科技产业政策与法规 6 6 第三章 农业科技市场运作 6 6 第四章 种业管理与经营 6 6 第五章 农业投入品管理与经营 6 6 第六章 农业科技与国际贸易 6 6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朱京燕. 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操作实务.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郑翔,等. 都市型现代农业法律制度体系研究.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戴小枫. 现代农业技术: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邓蓉.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丁恒龙,郭杰,等. 现代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37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 课程编号:S0830041 英文名称:Cases Discussion of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service 开课对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李蕊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是一门领域主干课。 本课程以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相关法律案例为主线,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活动中涉及的合同法、 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学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讲授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 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以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相关法律案例讨论的形式,对于相关法学知识进行梳理,在教 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案例筛选、讨论、分析,着重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 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 、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农村 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学》 、 《农业法》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 、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等 课程。 2.后续课程:《农村社会保障》 、 《农村社会学》 、 《农业法》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村合同法案例讨论 主要内容:农村买卖合同案例讨论、农村租赁合同案例讨论、农村承揽合同案例讨论、农村赠与 合同案例讨论、农村仓储合同案例讨论、农业技术合同案例讨论、其他合同案例讨论。 2.农村竞争法案例讨论 主要内容:假冒行为案例讨论、虚假广告行为案例讨论、商业贿赂行为案例讨论、侵犯商业秘密行 为案例讨论、诋毁商誉行为、低价倾销行为案例讨论。 238 3.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讨论 主要内容:农村消费者安全权案例讨论、农村消费者求偿权案例讨论、农村消费者知情权案例讨论、 农村消费者受教育权案例讨论、农村消费者选择权案例讨论、农村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案例讨论、农村经 营者义务案例讨论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部分 农村合同法案例讨论 1.农村买卖合同案例讨论 4 4 2.农村租赁合同案例讨论 4 4 3.农村承揽合同案例讨论 2 2 4.农村赠与合同案例讨论 2 2 5.农村仓储合同案例讨论 2 2 6.农业技术合同案例讨论 2 2 7.其他合同案例讨论 2 2 1.假冒行为案例讨论 2 2 2.虚假广告行为、商业贿赂行为案例讨论 2 2 3.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案例讨论 2 2 4.诋毁商誉行为、低价倾销行为案例讨论 2 2 1.农村消费者安全权、求偿权案例讨论 3 3 2.农村消费者知情权、受教育权案例讨论 3 3 3.农村消费者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案例讨论 2 2 4.农村经营者义务案例讨论 2 2 合计 36 36 第二部分 农村竞争法案例讨论 第三部分 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讨论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佟占军. 农村常见合同法律纠纷案例分析.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蒋强,陈勇. 反不正当纠纷新型典型案例与专题指导.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霍改霞. 新农村建设实用法律丛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篇.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9 239 2.参考书: (1)茅于轼.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当前社会问题随笔.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越. 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的博弈.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美]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4)[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5)[英]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 最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实用问答:土地承包合同、流转、纠纷解决.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7)刘子平,梁朔梅. 判例与专题评点丛书——国有土地纠纷新型典型案例与专题指导.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8)法律出版社法规应用研究中心编. 土地法律规范集成、典型案例与疑难精解. 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2012 (9)李昌麒,许明月. 消费者保护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包哲钰. 农村合同法律实务.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11)刘文华. 经济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40 分子生物学 课程编号:S0140021 英文名称:Molecular B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曹庆芹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学科的 关系极为密切,生命科学的许多学科也都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处于 核心地位。 本课程是研究和阐述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本课程以“基 因”为主线并贯穿始终,围绕基因的复制、基因控制性状表达与基因的突变等基础理论而逐步展开,重 点阐述基因概念的多样性,遗传信息的复制及传递,基因突变与修复,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表达机理。 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DNA 的复制、RNA 的转录、蛋白质的翻译、基因 表达的调控、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等 7 章 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生 物学的重要理论,了解生物技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获得对分子生物学专著和科学论文的自学与阅读 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包括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DNA 复制、RNA 转录、蛋白 质的合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基因突变与修复等方面的内容。围绕基因这一主 线,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基因复制、表达及调控的关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 、 《普通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基因工程原理》 、 《发育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2.基因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241 主要内容:早期的“基因”概念,经典的基因概念,基因的分子结构,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基因 概念的多样性,基因研究进展。 3.DNA 的复制 主要内容:DNA 复制的基本特征,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特点,DNA 复制的终止,DNA 复制的 调控。 4.RNA 转录 主要内容:转录的基本概念,转录起始,转录延伸,转录过程的终止,RNA 的加工。 5.蛋白质的翻译 主要内容:蛋白质合成的装备,遗传密码及其简并,蛋白质的翻译。 6.基因表达的调控 主要内容: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理论与模式,不利生长条件下的应急反应,转录后水平的调 控,翻译水平上的调控,翻译后的基因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殊类型。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包括平时测验、考勤、作业占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基因概念的多样性 10 10 第三章 DNA 复制 4 4 第四章 RNA 转录 8 8 第五章 蛋白质翻译 4 4 第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8 8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郑用琏. 基础分子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参考书: (1)吕建新. 分子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Robert F, Weaver. Molecular Biology.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Benjamin, Lewin. 基因 VIII.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42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课程编号:S0140031 英文名称:Training Experiments of Molecular Biology & Principles of Gene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曹庆芹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已成为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医学农林的各个分支领域学科,在新的高度和水平揭示 生命奥秘的共同需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本课程系统地开设了围绕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转化、重组子的鉴定、荧光蛋白的诱导表 达、免疫印迹检测等完整的一套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基础不同,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分别进行授课。基础班的实验内容包括:绿色荧光蛋 白的克隆、转化、重组子鉴定。提高班的实验内容包括:绿色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western 杂交检 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 2.后续课程:《基因工程原理》 、 《蛋白质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教学实验大纲 1.基础班教学内容 (1)质粒 DNA 的分离与纯化 主要内容:质粒 DNA 提取原理,质粒符号的意义,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 的方法与技术 主要内容:琼脂糖浓度与凝胶迁移、片段大小的关系,1%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及质粒 DNA 电泳 (3)酶切、回收、连接 243 主要内容:II 型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的作用原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凝胶回收目的片段,T4 连接酶连接 (4)大肠肝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 主要内容: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热击转化,CaCl2 法制备 DH5α 感受态细胞,42℃热击转化 (5)重组子的鉴定 主要内容:PCR 原理,PCR 程序的设计,PCR 仪的使用 (6)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 主要内容:IPTG 诱导 GFP 蛋白表达的原理,IPTG 诱导蛋白表达 2.提高班教学内容 (1)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 主要内容:IPTG 诱导 GFP 蛋白表达的原理,IPTG 诱导蛋白表达 (2)Western 杂交 主要内容:Western 杂交的原理,转膜,BSA 封闭,铺一抗、二抗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采取实验技能测试形式,通过实验操作来考核,或通过 ppt 汇报来考核。 3.考试成绩:平时 50%(包括实验课上提问、学习态度、实验课动手能力、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 成绩),实验技能测试占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试验 实习 小计 实验一 质粒 DNA 的分离与纯化 1 3 4 实验二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 的方法 1 1 2 实验三 酶切、回收、连接 1 5 6 实验四 大肠肝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 1 5 6 实验五 重组子的鉴定 1 4 5 实验六 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 1 3 4 合计 6 21 27 实验一 荧光蛋白的诱导表达 1 5 6 实验二 Western 杂交 4 17 21 5 22 27 基础班课程内容 提高班课程内容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郝福英等. 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参考书:刘维全.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44 生物化学大试验 课程编号:S0140041 英文名称:Advanced Experiment Course of Biochemistr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刘悦萍 一、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化学大实验》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要求研究生学习掌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所需的现代高级生物化学研究技能和需要遵从的基本原则。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蛋白质提取、分离基本原理与技术。 2.掌握酶活性测定的方法与原理。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理生化 2.后续课程: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无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鸡卵粘蛋白的制备: (9 学时) (1)10%TCA 提取鸡卵粘蛋白 (2)丙酮沉降法分级分离 (3)SephadexG-25 柱层析分离 (4)DEAE-Cellulose 阴离子交换柱分离 (5)鸡卵粘蛋白收集 2.胰蛋白酶的制备:(9 学时) (1)胰蛋白酶粗提取液的制备 (2)胰蛋白酶原的激活 (3)测定胰蛋白酶的生物活性 245 3.亲和层析纯化胰蛋白酶(9 学时) (1)亲和介质的处理和装柱 (2)胰蛋白酶粗提取液的前处理及上样 (3)亲和层析洗脱液洗脱及收集活性峰 (4)纯胰蛋白酶蛋白质含量及活性的测定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考察试验报告与技能测试 1.考核要求:试验方法基本正确,结果基本正确,理解实验原理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实验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实验一 鸡卵粘蛋白的制备 9 9 实验二 胰蛋白酶的制备 9 9 实验三 亲和层析纯化胰蛋白酶 9 9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自编 2.参考书:郝福英,周先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46 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专家 Seminar 课程编号:S0140051 英文名称: Experts Lecture of Biological High-tech Enterpris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课程负责人:刘京国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专家Seminar》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或在高校或研究所从事产业化研究的科研人员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或 到企业边讲边参观,话题涉及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制药工程、合成生物技术、干 细胞工程、城市废弃物处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工程领域在社会上的应用的认识, 拓宽学生在该领域的视野和知识面,为学生就业奠定一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强调理论和应用的结合。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 、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 《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涉及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制药工程、合成生物技术、干细胞工程、 城市废弃物处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具体内容以专家的研究背景或生产产品为基础,扩展到相关领域。 五、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报告+考勤 3.考试成绩:课程报告成绩 60%、考勤成绩 40% 六、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座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细胞工程专题 3 3 第二章 企业管理专题 4 4 第三章 动物细胞工程专题 4 4 第四章 发酵工程专题 4 4 第五章 合成生物技术专题 3 3 第六章 制药工程专题 3 3 第七章 干细胞工程专题 3 3 第八章 城市废弃物处理专题 3 3 27 27 合计 247 细胞与代谢工程 课程编号:S0140061 英文名称:Cell Culture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3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马兰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细胞与代谢工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与支柱学科,以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基 因工程、生物化工为基础,利用动植物细胞与微生物的机能,或用重组DNA技术有目的地改造代谢途径, 通过培养和发酵技术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能源、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等众多 领域,为人类提供药品、食品、能源化学品等,解决医药、环境资源、能源和农业发展等实际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细胞选育与遗传改造、细胞培养、代谢途径的重构、调控与优化中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高级生物化学》、 《基因工程》 、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现 代微生物研究技术》和《天然产物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合成生物技术与系统生物工程》 、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 《生物资源与环境生物工 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植物体细胞胚的诱导与再生 主要内容:了解体细胞胚、类型及发育过程;理解诱导体细胞胚发生的基本条件和作用机理;掌握 体细胞胚诱导和发育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 主要内容:掌握植物离体培养中遗传与变异的特点、体细胞变异的细胞与分子基础、植物细胞突变 体筛选的基本方法。 3.动物干细胞培养 主要内容:掌握动物干细胞的基本概念、来源、培养特点以及应用前景。 4.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合成途径 248 主要内容:掌握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分子结构及基本活性。重点掌握次生代谢产物生源途径 及其基本分子调控方式。 5.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关键基因分离技术 主要内容:掌握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基因诱导表达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关键基因的几种分离克隆技术。 6.生物工程载体的类别及构建 主要内容:掌握细胞与代谢工程常用的宿主细胞和微生物种类,学会针对不同宿主选择合适载体, 掌握不同载体的结构特征和构建方法,以及转化载体和诱导表达目的产物的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关键基因分离技术 主要内容:掌握 RT-PCR、RACE-PCR、Over-hang extension PCR、Real time PCR、Tail-PCR、GenomeWalking PCR,Touch-down PCR 基本操作过程和 CODEHOP 引物设计策略。 2.生物工程载体构建技术 主要内容:掌握主要工程载体的结构,构建方法,转化和诱导表达技术。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报告+实验报告 3.考试成绩:课程报告成绩 60%、实验成绩 4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体细胞胚的诱导与再生 4 4 第二章 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 2 2 第三章 动物干细胞培养 2 2 第四章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合成途径 2 2 第五章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关键基因分离技术 2 6 8 第六章 生物工程载体的类别及构建 2 7 9 14 13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 (1)崔凯荣.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分子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肖尊安. 植物生物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杨淑慎. 细胞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董娟娥. 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李育阳. 基因表达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参考刊物: Plant Cell Reports, Planta,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hytochemistr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249 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 课程编号: S0140071 英文名称:Functional Gene Mining and Systems Bio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蓓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技术等基础上,将工程化理 念应用在生物学中,通过生物系统的理性工程化设计,定向创造新型生物产品和实现生物过程的整体优 化的一门课程。目前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植物,微生物,医药,生物能源, 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功能基因发掘与系统生物工程领域相关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技术与方法,了解与 本领域相关的研究前沿和最新进展,增强学生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级生物化学》、 《基因工程》、《生物分离工程》 、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 主要内容:掌握多肽固相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树脂的选择,氨基酸保护基的选择及反应过 程中溶剂的选择等。 2.多肽的液相合成方法 主要内容:掌握逐步合成和片段分段合成方法。对合成多肽的分离纯化方法及结构确证。 3.生物组学及其在植物逆境生物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掌握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组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了解各种技术方 法在植物逆境生物学中的应用。 4. 海藻糖代谢与生物抗逆 250 主要内容:介绍海藻糖在生物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对生物体 抗逆性的影响。 5.根瘤菌和菌根菌的有益共生系统生物学 主要内容:掌握根瘤菌和菌根菌的类型、共生的信号、过程和机理,以及所形成的根瘤和菌根的结 构及功能。 6.植物分枝发育 主要内容:高等植物的分枝发育在植物形态建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植物地上株型系统, 与植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密切相关。植物的分枝发育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植物激素多重调控。本章 主要介绍植物分枝发育的分子机理及相关调控机制。 7.果实程序化发育进程 主要内容:掌握果实发育进程。 五、课程教学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 3 3 第二章 多肽的液相合成方法 3 3 第三章 生物组学及其在植物逆境生物学中的应用 6 6 第四章 海藻糖代谢与生物抗逆 3 3 第五章 根瘤菌和菌根菌的有益共生系统生物学 3 3 第六章 植物分枝发育 3 3 第七章 果实程序化发育进程 3 3 第八章 课堂报告与讨论 3 3 27 27 合计 九、主要参考书 (1)刘克良,等译. 肽:化学与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厉保秋. 多肽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林标扬. 系统生物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柯林普等. 系统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Pier 等著;李爽译. 化学合成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2013 (6)施密特著. 合成生物学及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51 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 课程编号:S0140081 英文名称:Bio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8 学 分:1.5 实验学时:1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国庆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以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研 究如何更好的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来研究与开发生物资源的课程。本课程围绕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需要, 分设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种质资源和生物活性物质开发与利用四 个专题,结合专题讨论、自选实验和学生汇报三种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本领域研究前沿的把握能力、 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讨论和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自 主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 先修课程: 《高级生物化学》、 《基因工程关键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 《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 、 《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 2. 后续课程:《生物分离工程》 、 《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 《细胞与代谢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专题 主要内容:掌握与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相关土壤修复技术。 2. 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专题 主要内容:掌握与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实验技术。 3. 农业种质资源专题 主要内容:掌握与农业种质资源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实验技术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 4. 生物活性物质开发与利用专题 252 主要内容:掌握与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实验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实验部分由研究生独立选题,利用课程实验平台或导师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主要要求如下: 1. 选题必须围绕本课程所涉及研究范围,可选择与自己今后研究密切相关的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 研究兴趣进行选题。 2. 实验方案至少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分离等技术,且必须与任课教师充分讨论并征得其同意,才 能正式实施。 3. 实验过程必须达到 14 学时及以上,实验过程必须相对完整。 4. 完成包括实验选题、实验进展和结果分析的研究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实验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专题 2 0 2 第二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专题 2 0 2 第三章 农业种质资源专题 2 0 2 第四章 生物活性物质开发与利用专题 2 0 2 实验一 自主课题实验 0 14 14 第五章 研究结果汇报与交流 5 0 6 合计 13 14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参考书: (1)L. F. 迪亚兹,等. 堆肥科学与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王孟宇,刘弘. 作物遗传育种.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林先贵.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参考刊物: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Plos One, BMC Microbiology, Process Biochemistry, 菌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253 植物显微技术 课程编号:S0240011 英文名称:Slice and Microphotography for Technique of Plant 开课对象:选修课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房克凤,韩莹琰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显微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是一门基础课,是一种研究手段。应用于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 园林园艺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见的多种植物制片技术,如徒手切片法、整体封藏法、涂片法、离析法、石蜡切 片法、滑走切片法、冰冻切片法、超薄切片法等。对切片进行观察用的各种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数 码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 、 《植物学或动物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2.制片的准备工作 主要内容:制片的必备仪器及用具,制片时应注意的事项,制片计划、日程与记录。 3.制片一般原理概述 主要内容:切片法与非切片法,材料的采集与分割,杀死与固定,冲洗与脱水,透明与透明剂,渗 蜡与包埋,切片与粘片,染色与染色剂,封藏,制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补救方法。 4.植物制片的各种方法 主要内容:离析制片法,石蜡切片法。 5.显微镜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普通光学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扫描共 聚焦显微镜等。 254 五、课程实验大纲 1.玻璃器皿的清洗,各种药物溶液的配制 2.植物各种器官石蜡切片的制作,包括材料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晾片、 脱蜡、染色、封片 3.对切片的显微摄影(彩色、黑白摄影)及结果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0. 5 0. 5 第二章 制片的准备工作 0. 5 0. 5 第三章 制片一般原理概述 1 1 第四章 植物制片的各种方法 2 2 第五章 显微镜及其应用 3 3 实验一 材料脱水、透明、浸蜡、包埋 5 5 实验二 切片、贴片、晾片 5 5 实验三 脱蜡、染色与封片 5 5 实验四 制片的显微摄影及结果分析 5 5 20 27 合计 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建明. 生物科学显微技术. 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汉民. 细胞生物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和平. 植物显微技术. 科学出版社,2009 (4)孙敬三,钱迎倩. 植物细胞学研究方法. 科学出版社,1987 (5)中国显微图像网 http://www. microimage. com. cn/xwjs/ (6)电子显微学报 255 科技论文写作 课程编号:S0240021 英文名称:Scientific Research Writ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邢宇,董清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探讨其本质特征 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文章 。科技写作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这关系到科研成果能否很好 地总结、交流、推广、普及,关系到科学工作者自身的成长及其发挥。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科技论文写作原理、选题过程、论文格式、图表制作技巧、文面及其常见科技应用 文的写作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生物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 。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科技论文写作的概念,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目的及作用,科技写作的内容,科技论文 的种类,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英文科技论文的特点和要求。 2.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 主要内容:选题,准备或取材,写作。 3.中英文科技论文结构及文字表述 主要内容:论文题目的确定,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的选用,前言的表述,正文的写作,结论和 建议,致谢,参考文献。 4.科技论文图表制作 主要内容:科技信息资料图表化处理的优缺点,科技信息资料图型化处理,表格的应用。 5.文献综述的写作 256 主要内容:文献综述的含义,科技文献检索,综述的写作。 6.几种科技应用文 主要内容:科技报告概述,开题报告,论证报告(可行性报告),申请报告,进度报告,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考察报告)。 7.编辑流程和投稿 主要内容:编辑流程,如何投稿。 8.科技论文的分析与评价 主要内容:中英文论文摘要的分析与评价,论文分析与评价。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论文分析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 2 2 第三章 中英文科技论文结构及文字表述 6 6 第四章 科技论文图表制作 4 4 第五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 2 2 第六章 几种科技应用文 4 4 第七章 编辑流程和投稿 2 2 第八章 科技论文的分析与评价 5 5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 赵秀珍. 科技论文写作教程(研究生用教材).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57 基因工程原理 课程编号:S0240031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Gene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杨凯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基因工程原理》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 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 DNA 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 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基因工程,掌握基因工程原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方法,并能正确 地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具有应用基因工程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遗传学》 、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基因工程概况。 2.基因操作中的工具酶 主要内容:基因操作中的工具酶及其应用。 3.基因操作基本技术 主要内容:琼脂糖电泳技术,DNA 、RNA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4.基因克隆载体 主要内容:基因克隆载体的特点、构建策略。 5.基因克隆 主要内容:基因克隆的方法与原理 6.DNA 序列分析和诱变 主要内容:Maxam-Gilbert 化学降解法和 Sanger 双脱氧终止法进行序列分析的原理,基因组测序的 策略,利用寡核苷酸进行定点诱变的方法和原理。 258 7.目的基因转化与鉴定 主要内容:DNA 重组连接、转化及鉴定。 8.外源基因表达 主要内容:外源基因表达机制及表达产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笔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基因操作中的工具酶 2 2 第三章 基因操作基本技术 2 2 第四章 基因克隆载体 2 2 第五章 基因克隆 6 6 第六章 DNA 序列分析和诱变 5 5 第七章 目的基因转化与鉴定 5 5 第八章 外源基因表达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瞿礼嘉,顾红雅译. 基因操作原理(第 6 版)中译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Sandy B. Primrose, Richard Twyman,Robert Oxford ,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6ed,英 国)BlackwellPublishing, 2002. (基因操作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版,2002) 2.参考书: (1)阮红,杨岐生. 基因工程原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乃虎. 基因工程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陈宏. 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Sandy B. Primrose and Richard Twyman,Principles of Gene Manipulation and Genomics (7th ed),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5)J. 萨姆布鲁克.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胡新文,黄贵修. 热带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操作技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7)Benjamin Lewin, Gene IX, Oxford Uni. Press, 2006 259 群体遗传学 课程编号:S0240041 英文名称:population genetic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孙祎振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群体遗传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群体遗传学的生物学基础,数学基础,遗传基础。阐述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 率、遗传平衡定律、遗传漂变、物种概念、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情况下的群体基因频率的计 算方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让学生了解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它应用 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 用,为研究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与遗传结构的关系,由此来探讨生物进化的机制并为育种工作 提供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 《遗传学》 、 《生物统计学》 、 《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群体遗传学的生物、数学、遗传基础 主要内容:生物的孟德尔群体、群体遗传的数学基础、群体遗传学的遗传基础。 2.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主要内容: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哈迪-温伯格定律。 3.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影响下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选择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遗传漂变、迁移引 起的基因频率变化、随机交配的偏移。 4.生物进化学说及发展 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种群的遗传距离、物种形成的条件、生物进化学说、 260 分子水平的进化。 5.课堂讨论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群体遗传学的生物、数学、遗传基础 6 6 第二章 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6 6 第三章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6 6 第四章 生物进化学说及发展 5 5 第五章 课堂讨论 4 4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戴华. 群体遗传与数量遗传学基础. 太原: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0 (2)吴仲贤译. C. Li. 群体遗传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3)刘祖洞. 遗传学(第二版) (上、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61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Seminar 课程编号:S0240051 英文名称:Advances in Research of Crop Genetic Breeding Seminar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濮绍京,孙清鹏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Seminar》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在使研究生了解学科科研进展的同时,以科研学术研究内容为载体,培养其的自学能力、表 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广泛阅读本学科最新发表论文,围绕研究课题,精读核心期刊论文。针对本学科研究 最新进展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课程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为讨论进行引导和组织,必要时对重点问 题进行讲解。主讲研究生认真准备讲课内容,全体研究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及本学科专业基本素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 1.作物遗传育种最新进展—1 主要内容:本学科教师讲解课题研究进展,讲解 1 篇最新发表论文或待发表论文。学生参与讨论。 2.作物遗传育种最新进展—2 主要内容:本学科教师讲解课题研究进展,讲解 1 篇最新发表论文或待发表论文,学生参与讨论。 安排主讲学生顺序,与学生商定讲解具体内容。 3.玉米遗传育种 seminar-1 主要内容:玉米研究室研究生讲解玉米遗传育种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4.小豆遗传育种 seminar-1 主要内容:小豆研究室研究生讲解小豆遗传育种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5.大豆遗传育种 seminar-1 主要内容:大豆研究室研究生讲解大豆遗传育种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262 6.生物技术 seminar-1 主要内容:生物系研究生讲解生物技术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7.玉米遗传育种 seminar-2 主要内容:玉米研究室研究生讲解玉米遗传育种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8.小豆遗传育种 seminar-2 主要内容:小豆研究室研究生讲解小豆遗传育种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 论。 9.大豆遗传育种 seminar-2 主要内容:大豆研究室研究生讲解大豆遗传育种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10.生物技术 seminar-2 主要内容:生物系研究生讲解生物技术方面已发表论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参与讨论。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作物遗传育种最新进展-1 2 2 第二章 作物遗传育种最新进展-2 2 2 第三章 玉米遗传育种 seminar-1 2 2 第四章 小豆遗传育种 seminar-1 2 2 第五章 大豆遗传育种 seminar-1 2 2 第六章 生物技术 seminar 2 2 第七章 玉米遗传育种 seminar-2 2 2 第八章 小豆遗传育种 seminar-2 2 2 第九章 大豆遗传育种 seminar-2 2 2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无 263 作物遗传育种专题 课程编号:S0240061 英文名称:Crop Breeding Seminar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万平,王维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作物遗传育种专题》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要求了解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追踪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总体状况,培养 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邀请校外专家和本学科老师做专题学术报告。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专业基础课程及本学科专业素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大豆种质创新与品质改良专题 2.小麦分子遗传育种专题 3.小豆育种与产业化专题 4.玉米高产育种与品质改良专题 5.大豆分子遗传育种专题 6.玉米分子遗传育种研究专题 7.小豆及其近缘食用豆类分子遗传育种专题 8.甘薯遗传育种专题 9.外请专家专题报告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64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大豆种质创新与品质改良专题 3 3 第二章 小麦分子遗传育种专题 3 3 第三章 小豆育种与产业化专题 3 3 第四章 玉米高产育种与品质改良专题 3 3 第五章 大豆分子遗传育种专题 3 3 第六章 玉米分子遗传育种研究专题 3 3 第七章 小豆及其近缘食用豆类分子遗传育种专题 3 3 第八章 甘薯遗传育种专题 3 3 第九章 外请专家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期刊: 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分子植物育种,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Crop science, Plant Breeding, Genetics, Heredity,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Theor. Appl. Genet. , Plant Phisiology, The Plant Journal, Plant Cell, Nature, Science, 等 265 农药残留及其安全控制 课程编号:S0240071 英文名称: Pesticides residue and its control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6 课程负责人:张志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药残留及其安全控制》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使研究生掌握农药安全应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农药残留形 成原因及控制途径,了解农药降解机制及其减少污染残留的途径;掌握环境评价方法及程序,掌握农药 残留分析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支撑。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学习农药的贡献、农药残留的基本概念、农药的毒性、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 趋归、农药的降解机制、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对作物的污染、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农药的环境评价 等内容。结合实际进行通过实验课学习农药残留实验设计及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预备知识:《植物病虫害防治》 、 《食品安全》、 《生态学》、 《技术经济》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2.农药的毒性 3.农药的残留和降解 4.农药的降解机制 5.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6.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7.农药的环境评价 8.农药残留的安全控制(格式)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主要内容:农药残留分析 六、课程实习大纲 无 266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农药的毒性 3 3 第三章 农药的残留和降解 2 2 第四章 农药的降解机制 3 3 第五章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 3 第六章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2 2 第七章 农药的环境评价 3 3 第八章 农药残留的安全控制 3 3 实验 农药残留分析 合计 21 6 6 6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2.参考书: (1)顾晓军,张志勇,田素芬. 农药风险评估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刘维屏. 农药环境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孟紫强.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2006 (4)周启星. 生态毒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5 (5)王爱杰等. 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Squibb, K. Applied Toxicology, NURS 735, PESTICIDES, UM Program in Toxicology,2006 (7)Pesticide Safety Consultant System(8)http://www. oznet. ksu. edu/pesticidedatabase http://www. epa. gov/pesticides/about/index. htm (9)Perry, A. S. Insecticides in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Springer,1998 267 植病研究法 课程编号:S0240081 英文名称:Methods of plant path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魏艳敏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病研究法》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可提高植物生产类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植物病理学科及其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实际动手 能力。包括 4 个大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体包括:掌握拮抗菌的分离、室内抑菌实验和离体防效的实验的方法和实际操作技术;了 解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作用,掌握细菌部分生理生化测定的实验方法和具体的操作; 熟练使用显微照相系统进行病原物的形态观察与照相,并掌握病原物大小的测定与计数方法。通过《植 物病毒学的鉴定》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病毒血清学鉴定的原理和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 《植物病理学》或《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拮抗微生物的培养和生物活性测定 (1)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主要内容:从各种生境中分离、并纯化各种拮抗菌,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2)拮抗微生物发酵液的室内抑菌作用和离体抑菌效果实验 主要内容:进行室内抑菌实验和离体生物活性测定。 2.细菌生理和生物化学性状测定 主要内容:测定植物病原细菌或拮抗细菌对糖类、醇类和糖甙的利用和分解、氮素化合物的利用和 分解(硝酸盐还原) 、大分子化合物的分解(明胶液化)以及其他反应(石蕊牛乳)等。 3.植物病原物的显微观察与计测 268 主要内容:病原菌切片的制作、病原菌形态观察与照相、病原物大小的测定、病菌的计数。 4.植物病毒的鉴定 主要内容:植物病毒样品的制备和植物病毒血清学鉴定的常见方法(ELISA 等)。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实验操作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实验一 拮抗微生物的培养和生物活性测定 7 7 实验二 细菌生理和生物化学性状测定 8 8 实验三 植物病原物的显微观察与计测 6 6 实验四 植物病毒的鉴定 6 6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第三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参考书: (1)东秀珠,蔡妙英,等.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美]萨姆布鲁克(Sambrook, J. ),等 著. 黄培堂等译.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许文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69 昆虫生理学 课程编号:S0240091 英文名称:Insect phys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进忠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昆虫生理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昆虫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对昆虫内部组织、器官、系统以及整体的机能进行研究,以 便了解昆虫生命活动规律。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与害虫进行斗争和合理利用益虫的基础理论.昆虫生 理学是探讨昆虫组织、器官的机能和代谢规律等的一门科学。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昆虫的消化与营养、昆虫神经生理与感觉器官、昆虫内分泌与信息化合物、昆虫 生殖生理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 《植物生理学》 、 《昆虫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昆虫生理学起源和发展、昆虫生理学研究的趋势、昆虫生理学的特点与学习要求。 2.昆虫体壁生理 主要内容:体壁的结构、表皮的化学成分、表皮的鞣化和骨化作用、脱皮及其激素调控。 3.昆虫消化与营养 主要内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昆虫的食物利用和营养需求、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4.昆虫循环与防卫 主要内容:循环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血淋巴组成及其生理功能、体液免疫及其抗菌机理。 5.昆虫神经生理 主要内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神经元对刺激反应的生理基础、神经的电活动。 6.昆虫感觉和通讯 270 主要内容:感受器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机械感受器与声波通讯、化学感受器及其功能、昆虫的其他 感受器和信息感受。 7.昆虫内分泌和信息化合物 主要内容:内分泌细胞和器官、激素的分类功能和作用模式、信息素的种类和特性、信息素和化学 通讯。 8.昆虫生殖生理 主要内容:生理器官的结构和类型、卵子的发生与成熟、精子的发生与形成、生殖的激素调控。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论文或笔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昆虫体壁生理 3 3 第三章 昆虫消化与营养 3 3 第四章 昆虫循环与防卫 3 3 第五章 昆虫神经生理 3 3 第六章 昆虫感觉和通讯 4 4 第七章 昆虫内分泌和信息化合物 4 4 第八章 昆虫生殖生理 4 4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荫长. 昆虫生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参考书: (1)王荫长,陈长琨,韩召军. 昆虫生理生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刘惠霞,李新岗,吴文君. 昆虫生物化学.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王荫长,李国清,陈长琨. 昆虫生物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Blum, M. S. John Wiley&Sons. Fundamental of Insect Physiology Inc, 1985 (5)Wigglesworth, V,. B. , Insect Physiology,8th edition. Champan and Hall, 1984 (6)郭郛. 昆虫的激素.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杜家纬. 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8)阎凤鸣. 化学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71 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课程编号:S0240101 英文名称:Advanced IPM in Orchard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张志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基础理论和专题讲授,使园艺、园林、果树等专业研究生掌握园艺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 理(IPM)的基本原理,了解园艺植物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掌握同类研究的 国际背景和前沿状况,为相关研究和工作提供支撑。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病虫害防治》 、 《食品安全》 、 《生态学》 、 《技术经济》等课程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IPM 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2.PM 生态学 3.IPM 经济学 4.他感作用在园艺植物病害中的作用 5.转基因抗病虫植物研究与应用进展 6.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7.植保工作常用多媒体及网络软件应用 8.Seminar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5-7 月,选有代表性的果园或菜园实习 1 天。主要内容: 1.了解当地 IPM 主要措施及效果; 2.调查重要病虫害并进行发生危害趋势分析; 272 3.考察最新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情况。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综述或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IPM 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4 4 第二章 IPM 生态学 4 4 第三章 IPM 经济学 4 4 第四章 他感作用在园艺植物病害中的作用 3 3 第五章 转基因抗病虫植物研究与应用进展 3 3 第六章 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3 3 第七章 植保工作常用多媒体及网络软件应用 3 3 第八章 Seminar 3 3 第九章 果园实习 6 合计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2.参考书: (1)张青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 科学出版社,1979 (3)陈杰林. 害虫防治经济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 (4)陈杰林. 害虫综合防治. 农业出版社,1991 (5)虞轶俊,章 强华. 无公害农产品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参考网站: (1)http://cipm. ncsu. edu/ (2)http://www. ipmnet. org/ (3)http://www. ipmchina. net/ (4)http://www. ipm. ucdavis. edu (5)http://www. epa. gov/pesticides/ipm/ (6)http://www. ipm. ucdavis. edu/ 273 6 27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课程编号:S0240111 英文名称:Research 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plant pest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进忠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现代植物病虫害治理最新研究与应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 从事植保领域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病虫害防治应用的最新进展。分专题分别介绍植物病虫害防治应用的新进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 《植物化学保护》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进展 主要内容:国内外转基因抗虫工程研究进展、抗虫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和抗虫转基因工程实例。 2.外来入侵生物与植物检疫技术进展 主要内容:生物入侵我国的案例以及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安全性评价、防控以及植物检疫的重 要进展。 3.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几种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最新动态。 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学研究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种类鉴定、昆虫抗性机理、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昆虫系统发 育以及分子进化方面研究进展。 5.生物源活性成分与昆虫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几种生物来源的有效成分在昆虫毒理机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6.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农业害虫常用的生物防治新技术及其案例。 274 7.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植物病害生防菌分离、筛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8.免疫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技术在病原检测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与单克隆抗体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9.生物多样性与植物保护 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理论在植物病害保护和害虫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10.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害诊断上应用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细菌和真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开卷笔试(含平时考核)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进展 2 2 第二章 外来入侵生物与植物检疫技术进展 3 3 第三章 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3 3 第四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学研究应用进展 3 3 第五章 生物源活性成分与昆虫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3 3 第六章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 2 第七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3 3 第八章 免疫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3 3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保护 3 3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害诊断上应用 2 2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高必达. 植保生物技术(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林同. 基因工程与害虫防治.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程家安,唐振华. 昆虫分子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吴孔明. 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罗晨,季延寿. 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75 设施园艺有害生物安全防控技术 课程编号:S0240121 英文名称:Safe Control Techniques in Facilities Horticultur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尚巧霞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设施园艺有害生物安全防控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可提高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对设施园艺有害生物及其发展的认识、鉴别和综合防治能力。本 课程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设施栽培中的蔬菜、花卉、果品等重要作物的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别特征、危 害特点、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植物生产类及相关专业全日制研究生的重要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园艺学各论》、 《园 艺植物育种学》 、 《植物保护学概论》或《普通植物病理学》 、 《农业植物病理学》 、 《普通昆虫学》 、 《农 业昆虫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或者是有设施园艺相关工作经验的研究生。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概述 主要内容:设施园艺有害生物、植物有害生物基本防控技术。 2.设施园艺重要病害防控技术 主要内容:设施蔬菜重要病害防控技术、设施果品重要病害防控技术、设施花卉重要病害防控技 术。 3.设施园艺重要虫害防控技术 主要内容:设施蔬菜重要虫害防控技术、设施果品重要虫害防控技术、设施花卉重要虫害防控技 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276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撰写报告和综述(含平时考核)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概述 3 3 第二章 设施园艺重要病害防控技术 12 12 第三章 设施园艺重要虫害防控技术 12 12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 (1)吕佩珂,苏慧兰,李明远,等. 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第 1 版). 北京:北苑出版社,2004 (2)董伟,张立平.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邱强. 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雷增普. 中国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李式军,郭世荣. 设施园艺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参考杂志: 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报,昆虫学报,园艺学报,果树学报 277 农药管理与应用 课程编号:S0240131 英文名称:Pesticid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巍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药管理与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农药管理与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内容有比较全面的 了解,为今后从事植保领域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农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环境毒理与抗药性,重点讲授农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 农药登记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和农药营销,农药行政法规和农药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药学》 、 《农药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药概述 主要内容:农药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农药学科的发展概况,使学生对农药领域前沿发展有整体把 握。 2.常用农药及其科学使用 主要内容:生产中常用农药类别,农药科学使用原则、使用方法以及农药研究中室内、田间常用 测试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生产实践中农药的具体应用以及掌握未来研究所需的技能。 3.农药的环境毒理及抗药性 主要内容:农药残留、抗药性的概念以及农药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重点讲授农药残留与抗药 性的监测,使学生明了农药肆意使用后对环境的胁迫和抗药性的危害,掌握对环境中农药监控测定的 基本方法。 4.农药法律法规管理 主要内容:我国农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农药登记、注册、专利保护等相关规定,为今后 278 从事农药生产研发的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5.农药行政执法管理 主要内容:农药行政执法的概念以及违法行为及其处罚规定,对于从事农药生产、销售或使用的 人员提供政策支持。 6.农药营销管理 主要内容:农药市场营销相关管理规定和营销策略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从事农药销售手段。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药概述 4 4 第二章 常用农药及其科学使用 4 4 第三章 农药的环境毒理及抗药性 6 6 第四章 农药法律法规管理 6 6 第五章 农药行政执法管理 4 4 第六章 农药营销管理 6 6 第七章 调研论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毕璋友. 农药应用与管理(第一版).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韩喜莱. 农药概论(第一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2)吴文君. 农药学原理(第一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伯俊,等. 农药毒理学(第一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4)赵善欢. 植物化学保护(第一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王沫. 农药管理学(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79 计算机在植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课程编号:S0240141 英文名称:The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s in entom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民照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计算机在昆虫学中的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可提高相研究生利用计算机在昆虫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对昆虫学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处理与 分析,昆虫系统学、预测预报等研究中有较好的了解,为相关昆虫学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安装,常用操作系统安装、备份与还原、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软件、 昆虫学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DPS安装与使用、网络文献查阅、昆虫预测预报系统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学习《植物保护学概论》或《普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 《普通昆虫学》 、 《农 业昆虫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选修。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计算机硬件安装,常用操作系统安装、备份与还原 主要内容: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硬件安装 windows xp 和 windows 7 的安装、Bios 设置、系统备 份与还原。 2.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软件 主要内容:基因研究中相关的软件的种类、核酸研究中常见软件的使用。 3.昆虫学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 主要内容:常用图像软件的使用、非线性多媒体软件安装与使用。 4.DPS 安装与使用 主要内容:DPS 的安装、DPS 的使用。 5.网络文献查阅 主要内容:概述、常用昆虫学研究中网络资料的查阅途径。 280 6.昆虫预测预报系统介绍 主要内容:概述、常用预测预报系统介绍。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第一章 计算机硬件安装,常用操作系统安装、备份与还原 4 4 第二章 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软件 4 4 第三章 昆虫学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 4 4 第四章 DPS 安装与使用 7 7 第五章 网络文献查阅 4 4 第六章 昆虫预测预报系统介绍 4 4 合计 27 27 九、主要参考书 (1)殷士勇. 计算机操作系统.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南京农业大学.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 281 实验 实习 小计 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 课程编号:S0240151 英文名称:Identification and forecast of harmful organism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杜艳丽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开设和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都市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有害生物种类,掌握这些常见种类的鉴 定特征、发生危害规律和监控技术,为都市农业的安全生产做好技术保障。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害节肢动物的鉴定、植物 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杂草的识别与鉴定、其他有害生物的识别与鉴定、有害生物的测报与监控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业昆虫学》、 《农业病理学》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有害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发 展趋势。 2.有害节肢动物的鉴定 主要内容:常见有害节肢动物的种类,及形态学特征、行为特征、生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特征、细 胞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在有害节肢动物鉴定过程中的应用。 3.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主要内容:常见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发生特点、症状、病原物鉴定等。 4.杂草的识别与鉴定 主要内容:杂草的种类及其形态识别与鉴定特征。 5.其他有害生物的识别与鉴定 主要内容:啮齿类等其他有害生物的识别与鉴定。 282 6.有害生物的测报与监控 主要内容:病虫害及杂草的测报与监控技术,如:害虫发育进度预测、发生趋势预测、有效基数预 测、异地预测、电子计算机预测,及“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监测技术在有 害生物监控过程中的应用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有害节肢动物的鉴定 5 5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5 5 第四章 杂草的识别与鉴定 5 5 第五章 其他有害生物的识别与鉴定 5 5 第六章 有害生物的测报与监控 5 5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袁锋,张雅林,冯纪年,花保祯. 昆虫分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陈永明,李瑛,刘海南,等. 沿海农业有害生物监控技术研究新进展.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9 (3)丁爱云. 植物保护学实验(第 1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参考书: (1)张青文. 城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第 1 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汪诚信. 有害生物治理(第 1 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郑乐怡,归鸿. 昆虫分类(上、下册)(第 1 版).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雷朝亮,荣秀兰. 普通昆虫学(第 2 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张中义,冷怀琼,张志铭,曹若彬,张天宇. 植物病原真菌学(第 2 版). 成都:四川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1 (6)王金生. 植物病原细菌学(第 1 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83 蔬菜学实验技术 课程编号:S0240161 英文名称:Experiment technology of vegetabl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绍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蔬菜学实验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会蔬菜学基本的实验操作,能灵活掌握实验技术原理,并能根据原理 灵活地操作。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基因组的提取,目的片段的克隆,测序载体的连接,转化大肠杆菌,蓝白斑筛 选,摇菌测序。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植物基因组的提取与检测 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方法,并能掌握其优缺点。 2.目的片段的扩增(PCR)与回收 主要内容:掌握 PCR 原理,能根据体系的变化灵活地掌握各成分的加入量。学会目的片段的检测 与回收。 3.目的片段与测序载体的连接 主要内容:学会目的片段与测序载体的连接技术。根据目的片段的大小与量灵活地变化连接体系。 4.连接后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主要内容:掌握大肠杆菌 DH5Α 转化方法。 5.LB 培养基的配置 主要内容:掌握固体与液体 LB 培养基的配置技术,了解固体与液体培养基的不同作用。 6.蓝白斑筛选 284 主要内容:掌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学会识别蓝白斑。 7.目的菌落的选择与摇菌测序 主要内容:目的片段的单克隆技术。 8.测序结果的分析 主要内容:学会利用 NDAMAN 与 PRIMER 比对目的片段的序列。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与操作 3.考试成绩: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基因组的提取与检测 4 4 第二章 目的片段的扩增(PCR)与回收 4 4 第三章 目的片段与测序载体的连接 4 4 第四章 连接后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3 3 第五章 LB 培养基的配置 3 3 第六章 蓝白斑筛选 3 3 第七章 目的菌落的选择与摇菌测序 3 3 第八章 测序结果的分析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曹仪植. 植物分子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顾红雅,等. 植物基因与分子操作―植物分子生物学丛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85 蔬菜细胞工程 课程编号:S0240171 英文名称:Vegetables Cell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喜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蔬菜细胞工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蔬菜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了解蔬菜细胞培养最新研究成果, 使学生最终能够对蔬菜细胞培养及细胞育种等方面的知识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并能够独立从事植 物细胞工程方面的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掌握蔬菜细胞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蔬菜细胞获取和培养培养方法、花药和 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等方面的基本技术。掌握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和筛选方法,细胞大规模培 养方法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方法。植物离体受精和合子培养方法以及蔬菜细胞工程育种基本程序和方 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需要系统学习本科《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 、 《蔬菜育种学》 、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和 《遗传学》等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蔬菜细胞工程概述 主要内容: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观念、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概况、任务和成果。 2.蔬菜细胞工程基本设备和技术 主要内容:实验室设备和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基组成和制备。 3.蔬菜细胞的获取 主要内容: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从外植体直接分离植物细胞、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获得植物细胞、 通过原生质体再生获得植物细胞。 4.蔬菜细胞培养方法 286 主要内容:细胞悬浮培养方法(包括细胞团培养)、单细胞培养方法(包括固定化细胞培养)。 5.蔬菜花药和花粉培养 主要内容:单倍体植株的特点及育种意义、单倍体细胞培养的方法及应用。 6.蔬菜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 主要内容:原生质体分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 7.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蔬菜品种改良 主要内容:离体培养中遗传与变异的特点、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及植株再生、细胞突变体鉴定及在 蔬菜育种上的应用。 8.蔬菜人工种子 主要内容:蔬菜人工种子的概念、蔬菜人工种子的生产。 9.蔬菜种质资源的离体培养保存 主要内容:蔬菜种质资源离体培养保存的意义、蔬菜种质资源的离体培养保存的方法。 10.细胞大规模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主要内容:细胞大规模培养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方法。 11.蔬菜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育种 主要内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转基因植株再生及鉴定。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蔬菜细胞工程概述 2 2 第二章 蔬菜细胞工程基本设备和技术 3 3 第三章 蔬菜细胞的获取 2 2 第四章 蔬菜细胞培养方法 3 3 第五章 蔬菜花药和花粉培养 2 2 第六章 蔬菜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 2 2 第七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蔬菜品种改良 3 3 第八章 蔬菜人工种子 2 2 第九章 蔬菜种质资源的离体培养保存 2 2 第十章 细胞大规模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3 3 第十一章 蔬菜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育种 3 3 27 27 合计 28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郭勇,崔堂兵,谢秀祯.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与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实用生物技术丛 书,2004 (2)孙敬三,朱至清.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谢从华,柳俊. 植物细胞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2.参考书: (1)李志勇. 细胞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志南. 细胞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王蒂. 细胞工程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罗立新,潘力,郑德平. 细胞工程. 广州:华南工学院出版社,2003 (5)朱至清. 植物细胞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周维燕. 植物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7)胡含,王恒立. 植物细胞工程与育种.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8)元应进,葛志强. 植物细胞培养工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88 蔬菜种质资源学 课程编号:S0240181 英文名称:A General Survey of Vegetable Germplasm Resourc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谷建田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蔬菜种质资源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蔬菜专业研究生了解蔬菜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用和国内外研究概况;栽培蔬 菜的来源及演化的途径和方式;了解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方法;以及蔬菜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掌握蔬 菜种质资源评价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在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合理地研究与利用蔬菜种质资源奠定良 好的知识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分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程讨论和实习三个环节。课堂讲授环节向学生传授蔬菜种质资 源基本知识、蔬菜种质资源的基本理论以及蔬菜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课程讨论环节要求每个学生 自己选定一个讨论主题。从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方 面教学论述。每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与点评。实习环节带学生参观 我国蔬菜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类型、结构、性能,以及我国蔬菜种质资源保存现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要求掌握《植物系统发育》 、 《植物分类》、 《植物遗传》、 《蔬菜栽培》、 《蔬菜育种》 、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蔬菜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在产业发展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蔬菜种质资源学的任务 与内容;国内外蔬菜种质资源发展概况;蔬菜的种类与分类系统。重点:蔬菜种质资源的作用与分 类。难点: “蔬菜种质”的内涵。 2.栽培蔬菜的来源与演化 主要内容:栽培植物起源与演化的基本理论;蔬菜的起源及演化过程;世界蔬菜种质传播方向与 289 传播途径;蔬菜种质资源的分布特点。重点:瓦维洛夫八大起源中心理论、蔬菜的演化方式和传播途 径。难点: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蔬菜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与保存 主要内容: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方法;蔬菜种质资源搜集方法;蔬菜种质资源保存方法。重点:蔬 菜种质资源与搜集。难点:蔬菜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 4.蔬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 主要内容:蔬菜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蔬菜种质数据信息的研究;建立核心种质样本;蔬菜种 质资源创新的技术。重点:蔬菜核心种质样本的建立;难点:蔬菜种质资源创新的现代生物技术方 法。 5.主要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主要蔬菜种质资源及其研究、创新和利用情况。本章 课程内容不传授蔬菜种质资源系 统知识,侧重与蔬菜种质资源相关的研究进展,蔬菜种质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补充与完善。强调知识 的前沿性。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参观蔬菜种质资源保存设施 主要内容:参观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种质库。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种质资源研究的专家介 绍我国蔬菜种质资源保护设施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6 6 第二章 栽培蔬菜的来源与演化 6 6 第三章 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与保存 3 3 第四章 蔬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 6 6 第五章 主要蔬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6 6 第六章 实习参观蔬菜种质资源保存设施 6 合计 27 九、主要参考书 王德槟,等. 中国作物及近掾植物·蔬菜卷(第 1 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90 27 果树专业 Seminar 课程编号:S0240191 英文名称:Seminar on fruit tre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元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果树专业 Seminar》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不但使研究生了解果树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要着重解决研究生 毕业论文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为研究生开题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创造条件。注重培养研究生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完成特定专题论文及其中心发言(主题演讲)。通过专家、主讲教师和研 究生主题演讲,互动提问、讨论和答疑,在分析当代果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一些最新领域和发展趋势 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要点或难点,不但要帮助研究生了解果 树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而且着重解决完成毕业论文选题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开题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已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已进行课程论文实验研究阶段。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首先安排 10 学时左右,以专家讲座为主,着重解决研究生论文实施所存在的具体理论或技术问 题或普遍关心的问题阶段。 结合 Seminar 课的特点,在开课前先让研究生结合研究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或方法 存在问题或关心领域,主讲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普遍存在或关心的问题,通过 10 学 时 左右以专家讲解、指导、互动答疑为主的形式,集中帮助研究生解决研究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理论、 技术和方法的要点或难点。 2.同时研究生利用这一段时间,查文献,看资料,撰写结合自己的科研论文领域的文献综述或试 验进展,并准备主题演讲报告。 291 研究生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形式,阐述自己的科研论文领域所涉及的文献综述或试验进展。注重培养 主讲研究生的表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应变答疑的能力。同时通过其他研究生提问,讨论,注重培养 研究生学会积极思索,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达到启迪思维,共同进步。最后提交论文一份。研究 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交流,最终为研究生开题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及其主题演讲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专家讲座 10 10 第二章 研究生演讲 17 17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无 292 实验室常用电泳技术原理及操作 课程编号:S0240211 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operation of commonly used laboratory electrophoresi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5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杨凯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实验室常用电泳技术原理及操作》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电泳技术和方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分析的技术。由于电泳技术是生命科学实 验室必不可少的检测和分离技术,并且其分离原理和方法与目前所有分析化学的手段都不同,所有电泳 分析技术是现代分离技术中一个独特的领域。本课程的开设是为选课研究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理论和 实践的训练,达到独立完成电泳分析的能力和水准,为提升选课人的科学技能进行必要的科学训练。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泳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电泳技术在实验室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尤其是电泳在农业生 物技术中的应用。电泳技术在农业领域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杂种后代的鉴定, 不同品种的区别,亲缘关系的分析,雄性不育系的鉴定,遗传基因的定位,植物抗性的研究等许多方面。 特别对解决种子质量,鉴别假劣种子等方面的检测和应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植物生理》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等学科研究的必要试验手段和技术。 四、课程教学内容 电泳基本原理和不同电泳技术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五、课程实验大纲 1.蛋白质胺凝胶电泳 (1)蛋白质 SDS 电泳 (2)等位酶分析电泳 (3)蛋白质转印电泳 2.核酸电泳 (1)DNA 琼脂糖水平电泳 293 (2)DNA 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电泳 (3)DN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DNA 大片段脉冲电泳 (5)电泳图谱的采集、数据分析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试验课 2.考核方式:提交试验报告和实验结果 3.考试成绩:试验结果和分析(10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第一章 电泳原理 试验 2 实习 小计 2 实验一 蛋白质 SDS 电泳 4 4 实验二 等位酶分析电泳 4 4 实验三 蛋白质转印电泳 4 4 实验四 DNA 琼脂糖水平电泳 2 2 实验五 DNA 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电泳 3 3 实验六 DN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 3 实验七 DNA 大片段脉冲电泳 4 4 实验八 电泳图谱的采集、数据分析 1 1 25 27 合计 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郭尧君.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沃兴德. 蛋白质电泳与分析.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294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课程编号:S0340011 英文名称:Advanced Animal Biochemistr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于同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动物生物化学是专门研究动物机体化学变化 规律以揭示其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它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动植物检疫、 水族科学与技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 程体系设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型人才为 目标,以“思路清、内容新、形式活”为指导思想,以“利于教师传授、利于学生学习”为宗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发展史,生物化学与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展望,生物化学与其他学 科密切联系。重点介绍利用生物化学理论以及原理和方法,解决科研活动中问题。掌握生物大分子蛋白 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理化性质,重点介绍蛋白质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次生代谢产物等重要 关联性。简要介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次生代谢产物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 《有机化学》 、 《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临床兽医学》诸多专业课程、 《药理学》 、 《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概论 主要内容: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生物 化学与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展望。 2.蛋白质生物学功能 主要内容:催化功能-酶学与抗生素、抗癌药物研发、调节或控制生长和分化、转运或运输功能、储 存、收缩运动、结构成分、接受和传递信息、防御和进攻或免疫保护功能、异常功能。 3.蛋白质结构、物化特性与功能的关系 主要内容: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蛋白质结构的描述、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蛋白质一 295 般性质、胶体性质与沉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4.蛋白质代谢调节 附:氮素代谢 主要内容:蛋白质分解代谢与疾病、蛋白质合成代谢、物质代谢的调节。 5.蛋白质与临床和预防医学 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血浆蛋白质与免疫球蛋白、蛋白质不足引起的疾病、蛋 白类毒素、蛋白类抗生素、单克隆抗体与诊断、检测试剂盒、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6.生物化学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及次生代谢产物 主要内容:基因组学概念与研究方法、代谢组学概念与研究方法、蛋白质组学概念与研究方法、 次生代谢产物概念与研发技术。 7.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导论 主要内容:蛋白质分离提纯的原则及程序、蛋白质分离技术与原理、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相关 最新仪器设备简介。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以笔试的形式,课堂讨论及考勤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生物化学概论 4 4 第二章 蛋白质生物学功能 6 6 第三章 蛋白质结构、物化特性与功能的关系 6 6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调节 4 4 第五章 蛋白质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 4 4 第六章 生物化学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次生代谢产物 6 6 第七章 蛋白质实验原理与技术导论 6 6 合计 36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 生物化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海梦,等 译. 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材译丛. Lehninger 生物化学原理(第三版)中文版.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办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 (5)陈诗书. 医学生物化学(面向 21 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96 中药药理学 课程编号:S0340021 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TCM)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吴国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和机 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 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两个方面。前者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后者研究中药在机体 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本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梁,是中药现代化 发展的必然,因此,它是兽医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用现代科学术语阐述中兽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让研究生参与中兽药新药的研发,促进中兽药的现代化。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高级药理学》、 《中兽医学》 、 《中药学》 、 《高级生物化学》、 《生理学》 、 《分子生物学》 、 《微 生物》与《免疫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兽医高级药理学》 、 《中兽医学》 、 《分子生物学》 、 《高级生物化学》 、 《微生物》与《免 疫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兽医临床诊断学》 、 《兽医内科学》、 《兽医针灸学》、 《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一)总论 1.绪论 主要内容: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学科地位、学科任务和学习目的、发展简史等。 2.中药药效学 主要内容:中药的基本作用、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 药理作用的特点及中药功效的关系等。 3.中药药动学 297 主要内容:中药的体内过程、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概述、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等。 4.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 主要内容:药物因素(包括药材、炮制、制剂、剂量、配伍等)、机体因素(包括生理和病理状况) 和环境因素(外环境和内环境)。 (二)各论 5.解表药 主要内容:解表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静和镇痛、抗炎、抗微生物)、常用单味中药 麻黄、桂枝、荆芥、白芷、辛夷、细辛、柴胡、葛根以及复方制剂桂枝汤、银翘散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6.清热药 主要内容:清热药的基本药理作用(抗病院、源微生物、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解热、抗炎、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常用单味中药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大青叶与板蓝根、 鱼腥草、北豆根、生地黄、栀子、苦参、知母、青蒿以及复方制剂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药理作用与应 用。 7.泻下药 主要内容:泻下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常用单味中药大黄、芒硝、潘泻叶、芦荟等以及复方制大承气 汤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8.祛风湿药 主要内容:祛风湿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独活、雷公藤、秦艽、防己、五加皮以及复方制 剂独活寄生汤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9.化湿药 主要内容:化湿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苍术、广藿香、厚朴等以及复方制剂藿香正气散等 药理作用与应用。 10.利水渗湿药 主要内容:利水渗湿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茵陈等以及复方 制剂五苓散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11.温里药 主要内容:温里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以及复方制剂四逆汤 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12.理气药 主要内容:理气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枳实与枳壳、青皮、陈皮、香附、木香等药理作用 与应用。 13.消食药 主要内容:消食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山楂、麦芽、莱菔子等以及复方制剂保和丸等药理 作用与应用。 14.止血药 主要内容:止血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三七、蒲黄、白及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15.活血化瘀药 298 主要内容:活血化瘀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丹参、川芎、益母草、红花、桃仁、延胡索、 莪术、银杏叶等以及复方制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16.化痰止咳平喘药 主要内容:化痰止咳平喘的基本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桔梗、半夏、贝母、苦杏仁、紫苏子以及复 方制剂小青龙汤等药理作用与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1.购置中药连翘、金银花等按照药典规定项进行鉴定 2.按照传统工艺水浸 3.醇提 4.101 大孔树脂分离 5.进一步纯化 6.有条件时质谱分离、鉴定 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并与对照品比较色谱图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课程论文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与药动学 4 4 第三章 各论解表药与解热药 4 4 第四章 祛风湿、化湿利水药 2 2 第五章 止血药与活血化瘀药 2 2 第六章 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 2 2 第七章 消食药与泻下药 2 2 实验一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合计 18 9 9 9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郭立玮. 中药药动学方法与应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侯家玉. 中药药理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周阿高. 中医学.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 (5)毕殿洲. 药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99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课程编号:S0340031 英文名称:Anim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高建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以动物生殖细胞和动物胚胎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研究调控和提高动物 繁殖力的一门新兴学科。繁殖是动物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现代繁殖技术是提高动物繁殖力的主要手 段,也是改进家畜品质、提高其生产性能的必要措施,是增加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此外, 繁殖技术的进展和应用也为现代集约化畜牧业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繁殖的生殖生理规律和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等基本内容,掌握有关技 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环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解剖与胚胎学》 、 《动物生理学》 、 《家畜繁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动物生产》、《动物养殖》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繁殖调节物质 主要内容:掌握生殖激素的种类、作用特点,GnRH、 FSH、LH、PRL、PMSG、hCG、A、E、P、 PG 的作用。 2.雄性动物的精子 主要内容:掌握精子发生过程、精子结构,附睾的功能、精液的理化特性、外界条件对体外精子的 影响。 3.雌性动物的卵子 主要内容:掌握卵子发生过程、卵子结构,卵泡的发生及各级卵泡的结构特点、排卵及黄体形成和 退化。 4.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 主要内容:掌握配子在受精前的运行及准备,受精过程,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分子事件,妊娠识 别和妊娠建立。 300 5.繁殖控制技术 主要内容:掌握发情排卵调控、诱导双胎、早期妊娠诊断、分娩控制、早期断奶等控制技术。 6.人工授精 主要内容:了解人工授精的各个技术环节及方法。 7.胚胎移植技术 主要内容: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和原则以及技术程序。 8.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主要内容:了解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小鼠生精机能观测 2.超数排卵及早期胚胎质量观察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专业选修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繁殖调节物质 1 第二章 雄性动物的精子 2 第三章 雌性动物的卵子 2 2 第四章 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 4 4 第五章 繁殖控制技术 2 第六章 人工授精 1 1 第七章 胚胎移植技术 2 2 第八章 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4 4 合计 18 1 3 6 9 5 8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嘉保,田见晖.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桑润滋. 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秦鹏春,等. 哺乳动物胚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朱士恩. 动物生殖生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参考刊物: Developmental biolog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 Zygote, 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rioge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黑龙江动物繁 殖,等 301 动物营养与饲料添加剂 课程编号:S0340041 英文名称:Animal Nutrition and Additiv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玉琴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营养与饲料添加剂》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介绍动物营养中的一些关键性理论、饲料添加剂特点及安全方面的科学。应用生物化学、 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手段,研究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 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减少饲料养分损失及改善畜产品品质等的作用。饲料添加剂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 域日益广泛,除动物营养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外,还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生态 学等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推动了养殖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养分的营养功能、各种饲料添加剂的特点、作用及发展现状及动态,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系统掌握动物营养原理、常用饲料添加剂特点、作用及使用时注意的问题。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可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保证动物健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 《动物生物化学》 、 《动物生理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免疫学》 、 《兽医内科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主要内容:饲料常规养分,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2.碳水化物与动物营养 主要内容:碳水化合物的种类,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 3.脂肪与动物营养 主要内容: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及作用。 302 4.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主要内容:矿物质元素种类,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 5.维生素与动物营养 主要内容:维生素种类、维生素的功能、维生素的缺乏症。 6.营养性添加剂 主要内容:维生素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氨基酸添加剂,非蛋白氮添加剂。 7.非营养性添加剂 主要内容:酶制剂,益生素,饲料保存剂,饲料加工辅助剂,瘤胃发酵控制剂,抗应激添加剂,着 色、调味、增香剂,新型饲料添加剂。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3 3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 3 3 第三章 脂类与动物营养 3 3 第四章 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3 3 第五章 维生素与动物营养 3 3 第六章 营养性添加剂 4 4 第七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 8 8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杨凤. 动物营养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王成章 ,王恬. 饲料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瞿明仁.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陈代文. 饲料安全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03 高级兽医病理解剖学 课程编号:S0340061 英文名称:Advanced Veterinary Anatomopath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安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兽医病理解剖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兽医学、医学科学研究、生产实 际和生活实际中遇到问题的学科,是将兽医学科的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 胎学、动物解剖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微生物学等)与兽医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外科 学、产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临床诊断和人兽共患病学等)联系起来的课程,由此体现了桥梁 课程的作用。同时,本课程进行的肿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实验室检测、药物毒性的实验室检测等又具有 应用课程的性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兽医病理解剖学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介绍 新型科学技术在病理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深入了解科学技术与兽医病理解剖学发展的关系。介绍兽医 病理解剖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地位,以生动事例介绍兽医病理解剖学在其他学科发展中的地位。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桥梁课程,它将兽医学科的基础课程(如,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 动物解剖学等)与兽医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寄生虫病、临床诊断等)联系起来 的课程,体现了桥梁课程的作用。 同时,本课程又具有应用课程的价值。如,肿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实验室检测、药物毒性的实验室 检测等。 1.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 《动物解剖学》 、 《生物化学》 、 《仪器分析》 、 《兽医药理学》 、 《兽医免 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等课程。 304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病理解剖学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展望 2.兽医病理解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药物研发的过程、环节及其兽医病理解剖工作者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等。 3.北美兽医病理解剖工作者培训和资质认证 主要内容:北美兽医病理解剖学学生入学环节、教育体系、考试制度、资质认证、我国需要借鉴的 经验等。 4.细胞凋亡和疾病 主要内容:细胞凋亡的概念、研究历史、细胞凋亡与动物的疾病。 5.当前我国兽医病理解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兽医病理解剖工作面临的窘态、国家政策、自身。 6.现有兽医病理解剖技术的利用 主要内容:利用现有兽医病理解剖技术进行科学研究。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鸡马杜霉素中毒后组织学和解剖学的变化 主要内容:采用推荐剂量和重度剂量对实验鸡推荐预防用药方式下进行给药,第 1-7 天,每天捕杀 3 只鸡,去肝、肾、脾、肺、心,组织固定,进行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兽医病理解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3 3 第三章 北美兽医病理解剖工作者培训和资质认证 3 3 第四章 细胞凋亡和疾病 3 3 第五章 当前我国兽医病理解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3 第六章 现有兽医病理解剖技术的应用 3 3 实验 鸡马杜霉素中毒后组织学和解剖学的变化 合计 18 305 9 9 9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杨惠玲,等. 高级病理生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武忠弼. 超微病理诊断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Underwood JCE. 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2ed). Science Press,1999 (3)杨光华. 病理学(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李玉林. 分子病理学(供研究生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高丰,等. 动物疾病病理诊断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徐镔蕊. 动物病理学彩色图谱.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7)杭振镳,魏于全. 超微病理学图谱.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8)贲长恩,牛建昭. 分子细胞学与疾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06 动物毒理学 课程编号:S0340071 英文名称:Animal Toxic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2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毒理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 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对药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以及对靶器 官的毒性作用机制。它研究的毒性数据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唯一依据,同时也是新药评审的重点内容之 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分子毒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代谢转化;药物的致癌作用;生殖发育系统的 分子毒理学;药物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对皮肤和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药物对肝脏和 肾脏的毒性作用;动物局部与全身用药的毒性。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解剖学》 、 《动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动物生理学》 、 《动物病理学》 、 《兽 医药理学》、 《动物免疫学》 、 《细胞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生物统计学》 、 《动物遗传学》等是相关学 科课程。 1.先修课程:《解剖学》 、 《动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化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病理学》 、 《兽医药理学》 、 《动物免疫学》、 《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分子生物学》、 《生物统计学》 、 《动物遗传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与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药物分子毒理学概述、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毒理学基本概念、剂量-反应关系、毒性 常用指标。 2.药物的代谢转化 主要内容:药物的 I 相代谢、药物的 II 相代谢。 3.药物的致癌作用 307 主要内容:致癌物的分类、致癌的作用机制、癌基因与抑癌基因、DNA 加合物、致癌作用评价。 4.生殖发育系统的分子毒理学 主要内容:对配子发生的影响、对生殖细胞 DNA 的损伤及评价;发育的阶段和过程、发育毒性作 用机制、发育毒性的检测与评价。 5.药物对免疫与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主要内容:免疫与神经系统的概述、免疫系统毒性反应特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机制;神经毒性 作用机制。 6.药物对皮肤和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主要内容: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皮肤毒性作用类型、毒作用机制、皮肤毒性评价方法;内分泌系 统的生理功能、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内分泌毒性的检测方法。 7. 药物对肝脏和肾脏的毒性作用 主要内容:肝脏结构特点、药物对肝脏损害类型及作用机制、肝脏损伤的评价方法;肾脏结构特 点与生物学基础、常见肾性毒物类型、肾脏毒性作用机制、肾脏损害的评价方法。 8. 局部与全身用药的毒性研究 主要内容:皮肤用药的毒性评价,急性毒性试验常用方法,新药长期毒性研究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一般毒性实验 主要内容:急性毒性实验、刺激实验、损伤实验。 2.特殊毒性实验 主要内容:生殖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致畸实验。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课程论文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与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 2 第二章 药物的代谢转化 1 1 第三章 药物的致癌作用 2 2 第四章 生殖发育系统的分子毒理学 2 2 第五章 药物对免疫与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2 2 第六章 药物对皮肤和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2 2 第七章 药物对肝脏和肾脏的毒性作用 2 2 第八章 局部与全身用药的毒性研究 2 2 实验一 一般毒性实验 6 6 实验二 特殊毒性实验 6 6 12 27 合计 15 30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孙晗笑,李秀英. 药物分子毒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参考书: (1)周宗灿. 毒理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金泰癔. 毒理学基础.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顾祖维. 现代毒理学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李寿祺.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夏世钧. 分子毒理学基础.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付立杰. 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7)印木泉. 遗传毒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沈建忠. 动物毒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金泰赓.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1)江桂斌,等译. 现代毒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李培锋. 兽医药物毒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3)Stine KE & Brown TM,Principle of Toxicology(1st ed. ), Florida: CDC Press, Taylor &Francis Group, 2006 309 犬猫疾病学 课程编号:S0340081 英文名称:The Diseases of Canine Felin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张中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犬猫疾病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研究犬、猫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的一门临床课程,是 动物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小动物医学的现状及发展前 景,了解犬、猫的生物学特性,熟悉犬、猫疾病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基本诊断方法,掌握犬、猫常见传染 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与产科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内外犬猫疾病的研究现状与防治水平、犬猫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犬猫疾病的种类、性质及 其特点。 2.理解犬猫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预防办法。 3.掌握常见犬猫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解剖学》 、 《生理学》 、 《病理学》、 《药理学》、 《微生物学》 、 《内科学》、 《产科学》 、 《外 科手术学》、 《外科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药理学》 、 《微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内科学》 、 《产科学》 、 《外科学》 、 《外科手术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讲述《犬猫疾病学》的性质、任务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我国宠物养殖与医疗行业 的现状,掌握犬猫疾病学的学习方法。 2.犬猫的生物学特性 主要内容:掌握犬、猫的生物学特性。 3.疾病诊疗技术 主要内容:犬猫的诊断技术;输液技术。 4.常见传染病 310 主要内容:常见的犬猫病毒性传染病;其他传染病。 5.常见内寄生虫病 主要内容:蠕虫病、原虫病。 6.常见内科病 主要内容:犬猫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性疾病。 7.常见外科病 主要内容:犬猫常见的皮肤疾病与肿瘤。 8.犬猫繁殖与常见产科病 主要内容:犬猫的繁殖生理;常见产科病。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犬猫的生物学特性 4 4 第三章 疾病诊疗技术 4 4 第四章 常见传染病 3 3 第五章 常见内寄生虫病 3 3 第六章 常见内科病 4 4 第七章 常见外科病 5 5 第八章 犬猫繁殖与常见产科病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高得仪. 犬猫疾病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参考书: (1)侯加法. 小动物疾病.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周庆国. 动物疾病彩色图谱经典.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白景煌. 养犬与疾病.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高得仪. 犬猫疾病学.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5)华修国. 犬猫疾病防治. 上海:上海交通在学出版社,1994 (6)王力光. 新版犬病诊治图谙.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王力光. 新编犬病临床指南.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韦旭斌. 犬病药用手册.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11 兽药残留 课程编号:S0340091 英文名称:Residuesof veterinary dru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2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兽药残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 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 残留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开 始评价有关兽药残留的毒性,为人们认识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国内外的研究 资料,本课程针对兽药残留的种类与危害,兽药残留监测与控制,各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等方面做了 阐述。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兽药的分类与使用,兽药残留的危害;各国对兽药残留的控制,兽药残留监控分析 方法;各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分析化学》 、 《兽医药理学》 、 《动物毒理学》、 《生物化学》 、 《动物生理学》 、 《兽医微生物 学》 、 《动物免疫学》 、 《动物病理学》 、 《动物寄生虫病学》、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 《饲料添加剂》、 《生物 统计学》等是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分析化学》 、 《兽医药理学》 、 《动物毒理学》 、 《生物化学》 、 《动物生理学》 、 《兽医微 生物学》、 《动物免疫学》 、 《动物病理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动物寄生虫病学》 、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饲料添加剂》 、 《生物统计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兽药残留概论 主要内容:兽药的分类与使用、兽药残留的公共卫生意义。 2.兽药残留的监测与控制 主要内容:各国对兽药残留的控制、兽药残留的监测计划、兽药残留监控分析方法。 3.各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312 主要内容: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 诺酮类药物、硝基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受体激动剂、杀虫剂等残留的检测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实验 1 兽药抗体特性分析实验 主要内容:抗体效价、抗体交叉反应、抑制率分析等。 实验 2 兽药残留分析实验 主要内容:样品前处理,兽药残留检测,添加回收率测定。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课程论文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兽药残留概论 3 3 第二章 兽药残留的监测与控制 5 5 第三章 各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7 7 实验一 兽药抗体特性分析实验 6 6 实验二 兽药残留检测实验 6 6 12 27 合计 15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吴永宁,等. 兽药残留检测与监控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陈杖榴. 兽医药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庞国芳. 农药兽药残留现代分析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肖典云. 进出口食品中农兽残留检测新标准技术使用手册.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王绪卿. 色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中华兽药大典编辑委员. 中华兽药大典.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李俊锁. 兽药残留分析.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朱蓓蕾. 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王竹天,等. 食品安全与健康.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唐月新. 现行有效国内外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实用手册.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0)沈建忠. 动物毒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1)朱模忠. 兽药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冯仁青,等. 现代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3 兽医临床病例分析 课程编号:S0340101 英文名称:Analysis of Veterinary Clinical Diseases Cas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任晓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兽医临床病例分析》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课程。兽医临床上的动物疾病是不断发生和发 展的过程,传统理论教学的灌输模式使学生对兽医临床情况不能有效把握,很难做到将知识前后联系, 融汇贯通,并解决兽医临床问题。通过兽医临床病例分析课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对兽医临床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兽医临床思维能力,为培 养合格的兽医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沟通理论和实际的“桥梁”课程,主要介绍如何根据常见临床症状初步诊断疾病,常见 猪病的病因、流行趋势、病理特征、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猪病的 病因、临床症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掌握常见猪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病理学》、 《动物生理学》 、 《兽医内科学》 、 《兽医外科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病理学》、 《动物生理学》 、 《兽医内科学》 、 《兽医外科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兽医外科手术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常见临床特征及诊断 主要内容:猪病常见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诊断。 2.猪蓝耳病 主要内容:猪蓝耳病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3.猪伪狂犬病 主要内容:猪伪狂犬病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4.猪流感 主要内容:猪流感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314 5.猪细小病毒病 主要内容: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6.猪副嗜血杆菌病 主要内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7.猪链球菌病 主要内容:猪链球菌病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8.猪瘟 主要内容:猪瘟的病因、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整体检查 (1)体格、发育、营养程度、精神状态;姿势和体态、运动行为的病理改变。 (2)被毛或羽毛的正常情况,病理改变。 (3)皮肤颜色、弹性、温度、湿度的病理改变;皮肤完整性的破坏,如创伤、溃疡等的特征;皮下 气肿、皮下浮肿的其它特征。 (4)眼结合膜的检查方法,正常状态,颜色的改变。 (5)浅在淋巴结的部位,正常状态和检查方法,其病理改变。 (6)体温、脉搏数、呼吸数的检查方法,正常指标,生理改变,病理性变化。 2.系统检查 主要内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判 断标准。 3.特殊检查 主要内容:心电图、超声、X 线检查的操作、适用范围、判定标准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常见临床特征及诊断 2 3 5 第二章 猪蓝耳病 2 1 3 第三章 猪伪狂犬病 2 1 3 第四章 猪流感 2 1 3 第五章 猪细小病毒病 2 1 3 第六章 猪副嗜血杆菌病 2 1 3 第七章 猪链球菌病 2 1 3 第八章 猪瘟 3 1 4 17 10 27 合计 315 实习 小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东北农学院.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指导.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2.参考书: (1)史言. 兽医临床诊断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日]中村良一著. 史言,迮文林,等译校. 临床家畜内科诊断学.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 (3)韩博. 兽医临床诊断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16 兽医外科学 课程编号:S0340111 英文名称:Veterinary Surger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张中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兽医外科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重要专业课程,因此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练好外科基本功,以适应兽医临床工作的需要。兽医外科学是研究动物外科疾病 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外科疾病防治措施的学科。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畜体全身或不同解剖部位常见外科疾病的概念、发生、 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这些疾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为以后从事兽医临床工作打下良好 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解剖学》 、 《生理学》 、 《病理学》、 《药理学》、 《微生物学》 、 《内科学》、 《产科学》 、 《外 科手术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药理学》 、 《微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内科学》 、 《产科学》 、 《外科手术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损伤 主要内容:创伤,挫伤、血肿、淋巴外渗等的治疗,休克的种类及治疗,烧伤和冻伤的分类 2.外科感染 主要内容:疖,疖病,痈,蜂窝织炎,脓肿,败血症、脓血症、菌血症、毒血症。 3.肿瘤 主要内容: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治疗原则。 4.风湿病 主要内容:风湿的定义、病因、病理变化,及特点。 5.眼病 317 主要内容:眼的基本构造,眼球壁、眼内容物及眼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眼科常用药物和常用治疗 技术。 6.头部疾病 主要内容:外耳炎、中耳炎,牙病的共同症状和常发牙病的种类。 7.跛行诊 主要内容:掌握跛行的种类和程度,跛行诊断方法。 8.疝 主要内容:疝的概念、分类、组成、症状、诊断与治疗,常见疝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 施,腹股沟阴囊疝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的治疗方案。 五、课程实验大纲 1.犬猫的吸入麻醉 主要内容:麻醉前的诱导、气管导管的插入、气管导管与麻醉机的连接、吸入麻醉药与氧气的供给、 麻醉机的应用原理与方法。 2.犬猫的卵巢、子宫摘除术 主要内容:麻醉、保定、术部处理、打开腹腔的顺序与要领、找出卵巢与子宫的方法、摘除卵巢与 子宫的方法、关闭腹腔的顺序与方法、术后护理的方法。 3.犬猫的膀胱切开术 主要内容:全身麻醉、保定方法的确定、术部处理的方法、打开腹腔顺序与内部处理、拉出膀胱与 隔离、切开膀胱与内部处理、缝合膀胱、关闭腹腔的顺序与方法、术后护理的方法。 4.反刍动物的瘤胃切开术 主要内容:羊的全身麻醉、保定方法的确定、术部的处理方法、打开腹腔的顺序与要领、固定瘤胃 的方法、切开瘤胃及内部处理、缝合瘤胃的方法、关闭腹腔的顺序与方法、术后护理的方法。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闭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损伤 2 2 第二章 外科感染 3 3 第三章 肿瘤 2 2 第四章 风湿病 2 2 第五章 眼病 2 2 4 第六章 头部疾病 3 1 4 第七章 跛行诊断 2 2 4 第八章 疝 2 2 4 18 9 27 合计 318 实习 小计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洪斌. 家畜外科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参考书: (1)侯加法. 小动物疾病.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陈家璞. 家畜外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研究会. 兽医外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4)彭广能. 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海彬译. 小动物外科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汪世昌. 家畜外科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19 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 课程编号:S0340121 英文名称:Veterinary acupuncture and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姜代勋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建立在传统兽医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兽医临床疗效, 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研究针药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 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兽医针灸学和方剂学两个方面。研究针灸 和方剂对机体的防治作用和原理,是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用传统医学理论阐述针灸和方剂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让研究生掌握传统医学理论和知识,提高临床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中兽医学》 、 《生理学》 、 《分子生物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中兽医学》 、 《分子生物学》 、 《高级生物化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兽医针灸与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2.经络和腧穴总论 主要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根结、标本和气街、四海;经络系统的作用与临床应用。腧穴 的概念、分类、命名;腧穴的作用;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3.经络和腧穴各论 主要内容:十二经脉的循行;十二经脉的腧穴。 4.针灸处方 主要内容:选穴原则;配穴方法。 320 5.针灸疗法 主要内容:白针疗法;电针疗法;水针疗法;激光针疗法;TDP 疗法。 6.方剂学及各论 主要内容:方剂的制方理论;剂型与用法;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方剂各论:升降散、消风散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主要内容:穴位定位,针灸操作,方剂的加工。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经络总论 3 3 第三章 腧穴总论 3 3 第四章 经络与腧穴各论 6 6 第五章 针灸处方、针灸疗法 2 2 第六章 方剂学、方剂各论 2 2 实验 临床诊疗/实验 合计 18 九、选用教材 (1)钟兰,吴俊梅. 针灸学基础.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杨英. 兽医针灸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顿宝生. 方剂学.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11 321 9 9 9 27 中西医结合兽医临床技术 课程编号:S0340131 英文名称:Clinical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eterinary Medicin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武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西医结合兽医临床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全面学习中西兽医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系统学 习相关疾病的小动物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系统掌握现代四诊,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和运动机能障碍性疾病、皮肤病等的诊断 和治疗技术,以学有所专,用有所长为目标,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中兽医学》 、 《兽医内科学》 、 《外科学和诊断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与《中兽医学》 、 《兽 医针灸学》等是其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兽医学各主干课以及《中兽医学》 、 《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综合兽医临床实践、学位论文。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2.临床血液和生化检验 主要内容:全面了解各指标的生理病理意义,要求能够正确判读检验结果。 3.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与诊疗 主要内容:学习舌诊、脉诊、听诊、心电图、X 线和超声诊断等和中西医治疗知识。要求能够进行 常见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4.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机能障碍的诊断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神经机能和关节疾病的诊断方法,要求能够进行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 322 5.皮肤病和耳病 主要内容:学习皮肤病和耳病的病理生理与中医诊疗知识,能够进行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6.中西药临床合理应用 主要内容:了解常用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药理、毒副作用、适应症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临床诊疗实践 主要内容:小动物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践。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临床血液和生化检验 4 4 第三章 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与诊疗 4 4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机能障碍的诊断 4 4 第五章 皮肤病和耳病 3 3 第六章 中西药临床合理应用 3 3 第七章 临床病例分析 合计 20 7 7 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陈武. 中西结合兽医临床技术. 自编教材 2.参考书: (1)J. Kevin Kealy, Hester McAllister. 犬猫 X 线与 B 超诊断技术.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高得仪,韩博,等. 犬猫疾病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兽医协会. 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指南. 年度最新版本 323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课程编号:S0340141 英文名称:Feed Processing and Quality Detection Techn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6 实习学时:4 课程负责人:何欣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各种饲料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流程和设备将其变成配合饲料产品,并对其 质量进行管理和检测的科学。饲料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养殖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和养殖种植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动物性食品安全,必须从饲料 源头着手加以监管,使我国的饲料行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方向可持续性发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饲料及饲料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动态;饲料生产的工艺流程及设备更新;饲料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测点;我国饲料及饲料产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系统掌握配合饲料生产的原理,学会控制影响配合饲料产品品质的每个技术环节,选择适宜的加工方法, 生产出优质、安全、高效的配合饲料。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营养学》 、 《饲料与饲料分析学》 、 《饲料添加剂学》、 《动物生产学》等是相关学科课 程。 1.先修课程:《动物营养学》、 《饲料与饲料分析学》 、《饲料添加剂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动物养殖技术》 、 《动物安全生产》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饲料加工的作用、饲料分类、饲料加工手段、饲料及饲料生产发展趋势等。 2.饲料原料接收、贮藏和清理 主要内容:饲料原料种类、原料接受工艺及设备、原料运输储存及清理设备等。 3.原料粉碎 主要内容:粉碎设备、粉碎工艺、粉碎机的使用等。 4.配料 主要内容:配料秤、配料工艺流程等。 5.混合 主要内容:混合形式、饲料混合机、混合质量等。 324 6.成形 主要内容:饲料成型的作用、成型原理和设备、成型后处理等。 7.饲料加工流程 主要内容:典型饲料生产流程分析。 8.饲料加工质量监管 主要内容:加工过程质量管理、各种质量管理体系在饲料生产中的作用等。 9.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主要内容: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检测主要内容、饲料质量检测主要方法及应用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微量元素预混料混合均匀度测定(GB/T10649-2008) 2.配合饲料粉碎粒度的测定(GB/T5917. 1-2008) 3.饲用大豆制品脲酶活性的测定(GB/T8622-2006) 六、课程实习大纲 到大型饲料厂参观配合饲料生产线、饲料原料及产品化验室,了解饲料加工整个工艺流程。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饲料原料接收、贮藏和清理 4 4 第三章 原料粉碎 4 第四章 配料 2 第五章 混合 2 第六章 成形 4 第七章 饲料加工流程 4 第八章 饲料加工质量监管 4 第九章 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4 2 6 30 6 36 合计 2 6 2 2 4 4 4 4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过世东. 饲料加工工艺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贺建华. 饲料分析与检测.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龚丽敏,王恬. 饲料加工工艺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 饲料质量安全与 HACCP.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陈代文. 饲料安全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25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课程编号:S0340151 英文名称:Special Animal Resources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郭凯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除传统畜牧业以外的特种动物驯化、饲养、繁殖、育种及疾病防治和产品开发的 课程,是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的非学位选修课。特种动物养殖是一项新兴的特色产业,特种动 物涉及范围广,种类多。《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比较系统性地展现特种动物资源的 丰富性与分布概况,系统而简要地介绍各类、各种特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实用的养殖技术 (包括病害防治)及主要利用方向及利用前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针对北京市都市型农业的特点,结合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特种动物种类,系统学习特种动物 资源包括伴侣动物、特种经济昆虫,毛皮动物、草食动物、观赏动物、代表性的特种禽类动物及一些特 种动物的一般生物学特征特性、饲养技术、研究与开发状况等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 构,增强农业生物资源理念,触发研发思路,形成研发与推广的系统思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及研发能 力,培养宽口径创新型高级农业实用科技人才。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动物生理学》 、 《动物营养及饲料学》 、 《宠物学概论》 、 《犬猫营养学》 、 《微生物学》 、 《家 畜行为学》、 《家畜病理学》 、 《家畜繁殖学》 、 《家畜育种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 《动物营养及饲料学》 、《宠物学概论》 、 《家畜行为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犬猫营养学》、 《微生物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特种动物的概念、种类,特种动物产业。 326 2.伴侣动物—犬 主要内容:犬的起源,养犬的意义、必备条件、存在问题,犬猫的品种,犬猫的解剖、生理特点, 犬猫的行为特征,犬猫的表情及寿命,饲养前的心理、物质准备和挑选要领,食品中营养素及常见食品, 日粮配制原则、评估方法、犬猫食品种类,配制全价日粮的原则、影响营养需要量的因素、体况判定, 不同生理阶段、生理状态犬的饲养管理。 3.伴侣动物—猫 主要内容:猫的起源,养猫的意义、必备条件、存在问题,猫的品种,猫的解剖、生理特点,猫的 行为特征,猫的表情及寿命,饲养前的心理、物质准备和挑选要领,食品中营养素及常见食品,日粮配 制原则、评估方法、猫食品种类,配制全价日粮的原则、影响营养需要量的因素、体况判定,不同生理 阶段、生理状态猫的饲养管理。 4.实验动物 主要内容: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5.草食动物—鹿 主要内容:梅花鹿、马鹿的价值、饲养管理。 6.特种昆虫 主要内容: 昆虫产业的发展,规模化生产,开发利用现状。 7.毛皮动物 主要内容: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与分布状况,狐狸、乌苏里貉等重要毛皮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养 殖技术、防病措施与管理,毛皮动物主要产品加工与利用。 8.其它特种动物(兔、特种禽类) 主要内容:兔、肉鸽、乌骨鸡、雉鸡、火鸡、鹌鹑、鹧鸪、野鸭等特禽动物的品种资源、养殖和防 病技术、开发利用。 9.动物福利 主要内容:动物福利的起源、原则、与特种动物生产关系。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以笔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平时上课点名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八、学时分配 327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伴侣动物—犬 8 8 第三章 伴侣动物—猫 6 6 第四章 实验动物 4 4 第五章 草食动物—鹿 4 4 第六章 特种昆虫 4 4 第七章 毛皮动物 2 2 第八章 其它特种动物(兔、特种禽类) 2 2 第九章 动物福利 2 2 第十章 学生课程论文讲座与点评 2 2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景芳,史东辉. 宠物营养与食品.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I. H. Burger 编,林德贵译. 伴侣动物营养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李术,田培育. 宠物学概论.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史江彬,丁淑荃,鲍传和. 家庭宠物饲养.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王锦锋. 宠物饲养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陈系古. 实验动物与实验医学.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7)孙靖. 实验动物学基础.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周泽扬,代方银.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北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刘玉升. 昆虫生产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版、纸质版,2005 (10)刘长海,陈宗礼. 经济动物养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1)杨福合. 毛皮动物饲养技术.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2)朱曦. 观赏动物学.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28 动物细胞环境学 课程编号:S0340161 英文名称:Animal Cell Environment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穆祥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动物细胞环境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研究动物细胞所需环境及机体如何维持细胞所需环境的一门科学,其对完善现代兽医学 理论、对树立整体医学观,尤其对中兽医学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门阐明 中兽医药防治疾病现代科学原理的学科。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体细胞环境因子的组成、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掌握和了解细胞 环境学与中兽医药间的关系,探索利用细胞环境学知识防治疾病的方法,学会查阅和利用文献,了解 该研究领域的前沿状况。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 《动物组织胚胎学》 、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化学》、 《动物病理学》 、 《兽医药理学》 、 《免疫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中兽医学》 、 《兽医内科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动物细胞环境学的概念;环境因素在生物起源、进化中的作用;现代医学和兽医学存 在的缺陷;现代医学和兽医学的基本理论;现代医学和兽医学基本理论的缺陷分析。 2.动物机体维持细胞环境结构的探讨 主要内容:动物机体存在维持细胞环境结构的原因分析;维持细胞环境的结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 件和功能;微血管系统是动物机体维持细胞环境结构的理由。 3.微血管的结构 329 主要内容:微血管的定义;微血管的基本构造;微血管的构筑及其在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差 异;毛细血管的结构;微动脉的结构;微静脉的结构;动静脉吻合;微血管的神经分布。 4.微血管的功能 主要内容:微血管的高度敏感特性;微血管精确稳定细胞环境的功能;微血管维持细胞特异性所 需环境的功能;微血管维持细胞营养供应和清除有害物质的功能;微血管诱导胚胎器官发育的功能及 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及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 5.微血管维持细胞化学环境的作用 主要内容:细胞化学环境的组成因子;微血管维持细胞化学环境的作用。 6.微血管维持细胞物理学环境的作用 主要内容:细胞物理学环境的组成因子;微血管维持细胞物理学环境的作用。 7.微血管维持细胞免疫学环境的作用 主要内容:细胞免疫学环境的组成因子;微血管维持细胞免疫学环境的作用。 8.微血管维持细胞生物学环境的作用 主要内容:细胞生物学环境的组成因子;微血管维持细胞生物学环境的作用。 9.中兽医学与动物细胞环境学的相关性 主要内容:经络和穴位实质与微血管系统的相关性;“天人合一”理论与微血管高度敏感特性的相 关性;阴阳学说与微血管精确稳定细胞环境功能的相关性;五行学说与微血管维持细胞特异性所需环 境功能的相关性;气血津液学说与微血管维持细胞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功能的相关性;中兽医学 的基本病理证候与微血管自律运动状态的相关性;针灸激活微血管防治疾病的机理;中药保护、激活 微血管防治疾病的机理。 10.细胞环境学对医学和兽医学的可能作用探讨。 主要内容:细胞环境学对疾病诊断学的可能贡献;细胞环境学对病理学的可能贡献;细胞环境学 对药理学的可能贡献;细胞环境学对免疫学的可能贡献;细胞环境学对疑难杂症治疗的可能贡献;细 胞微环境学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可能贡献。 五、课程实验内容 1.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2.穴位区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的测定 六、课程教学实习内容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成绩:根据掌握文献资料的多少、论文格式的完整性、论述内容是否与本课程内容相关 综合判断。 330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 20% ,课程论文占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动物机体维持细胞环境结构的探讨 2 2 第三章 微血管的结构 4 3 7 第四章 微血管的功能 4 1 5 第五章 微血管维持细胞化学环境的作用 2 2 第六章 微血管维持细胞物理学环境的作用 1 1 第七章 微血管维持细胞免疫学环境的作用 1 1 第八章 微血管维持细胞生物学环境的作用 1 1 第九章 中兽医学与动物细胞微环境学的相关性 4 4 第十章 细胞环境学对(兽)医学的可能作用探讨 2 2 合计 23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窦肇华,穆祥,等. 免疫细胞学与疾病.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周柔丽.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3.田牛. 微循环学.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 4.韩贻仁. 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W. E. 保罗编 著,吴玉章 ,等译. 基础免疫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胡元亮. 中兽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31 27 农林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S044001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Forestry)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娆,肖红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林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以农林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和研究农林业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了解国民经济各产 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掌握农林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组 织的构建,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布局及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分析,为农林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农林业产业经济理论与实 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农林业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础上,正确认识农林业产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规律,掌握农林业产业经济 管理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业经济学》 、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 《农村区域发展》 、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是相 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产业分类、产业相关经济理论等。 2.农林产业特征 主要内容:农业产业特征;林业产业特征;农业与林业的关系。 3.农林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主要内容: 农林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等。 农林产业关联:产业关联含义及方式、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等。 332 4.农林产业组织 主要内容: 农业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概述、市场结构与绩效等。 林业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概述、市场结构与绩效等;。 5.农林产业政策 主要内容: 农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含义、产业政策演进规律、产业政策类型、中国产业政策等。 林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含义、产业政策演进规律、产业政策类型、中国产业政策等。 6.农林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 主要内容:农林产业布局含义、农林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与实践,农林产业集群含义、农林产业集 群发展类型及特点等。 7.农林产业竞争力 主要内容:农林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农林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笔试(开卷、闭卷)、课程论文等。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40%、期末成绩 60-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农林产业特征 4 4 第三章 农林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4 4 第四章 农林产业组织 4 4 第五章 农林产业政策 4 4 第六章 农林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 4 4 第七章 农林产业竞争力 4 4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杨公朴. 产业经济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赵玉林. 产业经济学(第 2 版).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谢勇. 产业经济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悦. 产业经济学(第二版) ,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33 农林政策与法规 课程编号:S0440021 英文名称:Police and regulations of agruicuture and foretr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隋文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林业政策与法规》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农业、林业发展中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其中以法律制度为主,主要包括农业法、 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农林业有关 的重要政策和法律制度以及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建设,为不断完善我国农林业政策及法律制度奠定一定的 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和《林业经济管理专题》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业法 主要内容:农业法立法宗旨,农业法特征,农业法基本原则。 2.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农村土地承包法立法背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及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 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农民专业合作概念概述,合作社基本原则,合作社类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主要内 容,国外合作社发展等。 4.地理标志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地理标志的基本概念,地理标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地 理标志法律保护中问题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334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课程论文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业法 2 2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 12 12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 8 8 第四章 地理标志法律制度 5 5 合计 27 27 九、主要参考书 (1)何忠伟. 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黄河. 农业法视野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制保障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晓山,苑鹏. 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4)董炳和.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5)赵小平. 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35 农村社会学专题 课程编号:S0440031 英文名称:Topics in Rural Soc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李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社会学专题》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目前国内外农村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 热点,运用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社会学》 、 《管理学》 、 《农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社会学》 、 《管理学》和《农科相关基 础知识》是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前提。 1.先修课程:《社会学》 、 《管理学》 、 《农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经济管理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社会学主要特点、领域、方法,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及 其分类。 2.农村改革30年历程 主要内容:30年的改革历程(从小岗村说起),30年改革的主要成果,30年的主要经验,目前我国 农村的现状,今后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财政 主要内容:新农村公共财政,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民生。 4.当前新农村建设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 主要内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论断,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需要继续搞清的几个问题,北京 市近年来(2008年-2012)新出台的农民直补政策。 5.农村科技信息支撑体系建设与农民科学素质提高 336 主要内容:农村科技信息支撑与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相互关系,北京农村科技信息支撑体系建设概 况,新农村建设北京农民科学素质内涵,充分搞好农村科技信息化,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对策建议。 6.城镇化与农民工 主要内容:农民工产生的背景,城市(镇)化的现状,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农民 工的形成与演进,农民工的深层“定义”,农民工的功劳、苦劳和疲劳。 7.社会控制 主要内容:社会控制的涵义与特点,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社会危机管理。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专题一 绪论 实验 实习 3 小计 3 专题二 农村改革 30 年历程 4 4 专题三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财政 3 3 专题四 当前新农村建设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 4 4 专题五 农村科技信息支撑体系建设与农民科学素质提高 4 4 专题六 城镇化与农民工 5 5 专题七 社会控制与危机管理 4 4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朱启臻. 农村社会学专题(第二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8 2.参考书: (1)韩明谟. 农村社会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程贵铭. . 农村社会学. 北京:中国农大出版社,2005 (3)宋洪远. 中国农村改革 30 年.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李华.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李华,陈跃雪.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会议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6 (6)孙素芬,等. 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37 农林产品营销 课程编号:S0440041 英文名称:Agroforestry products market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桂林,李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林产品营销》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农林产品营销整体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融合了市场营销学和农业 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的新型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本课程的任务是在掌握市场营销 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农林产品营销的特殊性所在,特别是要了解我国主要农林产品的供求状 况、区域布局和营销特点,了解我国农林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并能够进行农林产品营销 的策划和管理。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相关营销原理分析解决林业经济建设中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农林产品市 场调研、农林产品市场分析、农林产品市场开拓的能力,能胜任农林业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市场调查、 营销策划与实施以及营销管理等工作。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是相关学科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林市场营销导论 主要内容:市场营销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农产品营销的内涵和特点、农产品营销的功能与职能、农 林产品营销观念的变化 2.农林产品市场分析 主要内容:农林产品市场的特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市场常用的分析方法 等。 3.农林产品品牌与包装策略 338 主要内容:农林产品品牌策略、农林产品包装策略 4.农林产品渠道与物流管理 主要内容:农林产品渠道的主要类型、影响农林产品渠道的主要因素、农林产品批发商、农林产品 零售商、农林产品观光采摘、农产品物流管理。 5.农林产品整体营销传播 主要内容:农林产品广告、农林产品人员推销、农林产品营业推广、农林产品公共关系、农林产品 网络营销、农林产品整体营销传播策划。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林市场营销导论 4 4 第二章 农林产品市场分析 4 4 第三章 农林产品品牌与包装策略 7 7 第四章 农林产品渠道与物流管理 4 4 第五章 农林产品整体营销传播 8 8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理查德·库尔斯,约瑟夫·乌尔,孔雁. 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第 9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6 (2)赵晓玲.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发明. 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市场营销原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39 资本市场与投资理财 课程编号:S0440051 英文名称:Capital marke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 5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蒲应龑、白艳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资本市场与投资理财》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资本市场以及该市场中的主要投资理财工具。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市场与金融 系统以及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资本市场的功能、规律、特点和不同市场、不同产品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各类投资理财工具的基本原理;利用这些工具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增值、保值或避险的方法及策略;各类 投资理财工具损益的核算;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对主要投资理财工具进行模拟实验;等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掌握各类投资理财工具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灵 活应用。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 2.掌握投资理财工具的基本内涵、原理以及适用环境。 3.掌握投资理财工具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掌握各类投资理财工具的投资策略。 5.掌握企业和家庭投资理财的组合与技巧。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中级微观》 、 《中级宏观》 、 《中级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 《中级微观》 、《中级宏观》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资本市场概况 主要内容:通过国民收入的循环图说明资本市场在储蓄转化为投资中的作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概况,投资的基本知识,金融投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以及国际金 340 融市场。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的相互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国际金 融市场环境分析。 中国资本市场及其发展: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国股票市场及其改革,中国债券市场。 2.投资理财产品 主要内容:证券投资(股票、债券、基金),远期、期货和期权,银行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房 地产,保险,贵金属等等。 3.中长期信贷投资和证券投资 主要内容: 中长期信贷投资和证券投资的种类、特点和基本原理;证券投资的公司分析概述,上市 公司基本分析,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五类赚钱的股票。 4.远期交易 主要内容:商品远期交易、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合约的一般定价原理。 5.股票交易 主要内容:股价走势与经济增长,影响股市的宏观因素,股票交易的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 6.期货交易 主要内容:期货市场的概述,期货与股票的对比,期货市场组织结构与监管体系,商品期货交易、 农产品期货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 7. 期权交易 主要内容:期权的发展,期权价值的性质,期权损益分析,外汇期权。 五、课程实验大纲 1.远期交易 主要内容:模拟进行远期交易,要求学生掌握远期交易的基本程序、损益的核算以及风险的规避等。 2. 股票交易 主要内容:利用金融教学软件注册模拟交易账户,对股票交易的实时行情进行分析,进行股票模拟 交易;利用股票模拟软件进行行情分析、个股分析、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3. 期货交易 主要内容:注册期货模拟交易账户在期货市场进行期货模拟交易;对大连、郑州期货商品交易所主 要农产品期货合约模拟交易。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341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资本市场概况 附 1-1 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 4 4 第二章 投资理财产品 2 2 第三章 中长期信贷投资和证券投资 2 2 附 1-2 中国资本市场及其发展 第四章 远期交易 2 2 4 第五章 股票交易 2 4 6 第六章 期货交易 附 6-1 外汇期货交易 附 6-2 农产品期货交易 附 6-3 中国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介绍 2 4 6 第七章 期权交易 附 7-1 金融期权 3 附 4-1 远期外汇交易 合计 17 3 10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国刚. 资本市场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参考书: (1)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 著. 汪涛、郭宁 译. 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第 4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 (2)蔡咏. 实践的眼睛:证券公司与资本市场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5 (3)肖玉红. 聪明投资者的第一本金融学常识书[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 (4)[美]戴维·凯里(David Carey) ,约翰·莫里斯(John E. Morris)著,巴曙松译. 资本之王[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美]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吴悦琳,黄昕编,巴曙松,陈剑,等译. 证券分析[M]. 北 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美]索罗斯著、孙忠、侯纯译. 金融炼金术[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342 多元统计方法与应用 课程编号:S0440061 英文名称: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3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芳,夏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多元统计方法与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利器,是十分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信息 的采集和存储以TB、PB、EB……数量级增长,多元统计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并 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国内国外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中卓有成效的成果,已 证明了多元统计方法是处理多维数据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多种技术和方法,掌 握定类数据、定序数据与数值型数据分析的应用条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 归分析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的学习,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多元指标的图形展示、多维数据的分类、降维, 能够应用SPSS统计软件,科学地分析并解析实际调研数据。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数据分析工具类课程,它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与统计学原理》 、 《与社会经济调查 方法》、 《计量经济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研究生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也是撰写经 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必备基础。 1.先修课程:《统计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2.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 《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多元统计分析概论 主要内容: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分类及其应用概述;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基本方法 2.统计表的制作技术与多元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主要内容:多维统计表的编制方法与分析方法;复合条形图、复合圆形图、茎叶图、箱线图、雷达 图的绘制方法与分析方法。 343 3.方差分析与多元相关、多元回归分析 主要内容:参数与非参数的假设检验与相关分析,单因素与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假设条件下多元 线性回归模型建立;多重共线性与残差的产生及其处理。 4.聚类分析 主要内容:层次聚类法、K-均值法、二步分类法的原理方法与分析应用 5.主成分分析 主要内容: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与计算步骤,主成分分析的操作与分析应用。 6.因子分析 主要内容: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计算步骤,公共因子命名与综合分析 五、课程实验大纲 课程全程在机房进行,实验伴随讲解的内容,边讲边练。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多元统计分析概论 2 第二章 多维数据的采集、整理与计分转换 2 2 4 第三章 多维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与展现 2 2 4 第四章 方差分析与多元相关、多元回归分析 2 2 4 第五章 聚类分析 2 2 4 第六章 主成分分析 2 2 4 第七章 因子分析 2 3 5 14 13 27 合计 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文彤,等. 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参考书: (1)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文彤,等. SPSS 统计分析基础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文彤,等. IBM SPSS 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袁耀国,等.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44 农林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 课程编号:S0440071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Trade of Agricultur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陈跃雪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林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 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 贸易的有关知识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基 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达到农产品国际贸易知识的综合应 用能力的实现与提高。自1995年农业纳入WTO约束的范围以来,农业问题便成为WTO谈判的核心,作 为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中国也就成为全球农业贸易所关注的重点。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农林产品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动态,由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 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WTO框架下的农林产品贸易、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农业补贴和贸易管制、国际农林产品贸易市场等八大部分组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系统地掌 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认识和分析农产品国际贸易有关理论、政策和问题的能 力,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学习等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有关实践活动之中。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经济学》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实务》 、 《国际金融》 、 《国际结算》、 《农业经济学》 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国际金融》、《国际结算》、 《贸易实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农产品国际贸易意义、 2.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 主要内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农产品国际贸易特点、SITC 分类等。 3.农林产品贸易相关的经典理论 345 主要内容: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H-O 模型、里昂惕夫之谜、保护贸易理论等。 4.WTO 与农产品贸易 主要内容:WTO 的组织架构、WTO 的宗旨和原则、农业协议、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5.农业贸易政策概述 主要内容:不同农业政策的目标、保护性农业政策的不同表现形式、贸易中的大国和小国效应等。 6.农产品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主要内容:关税的政策效应分析、配额对经济的影响、关税和配额的福利影响、最佳关税政策、农 产品贸易壁垒等。 7.农业补贴和贸易管制 主要内容:进口补贴和消费补贴、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可变关税政策、贸易禁运等。 8.农业贸易政策与世界农产品市场 主要内容:贸易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与波动、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其他因素分 析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2 2 6 4 2 3 6 2 27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指标 第三章 农林产品贸易相关的经典理论 第四章 WTO 与农林产品贸易 第五章 农业贸易政策概述 第六章 农产品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第七章 农业补贴和贸易管制 第八章 农业贸易政策与世界农产品市场 合计 实验 实习 小计 2 2 6 4 2 3 6 2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温思美. 农产品国际贸易.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参考书: (1)安玉发,焦长丰. 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林国华,林卿,王庆. 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邵桂兰. 基于农业保护政策视角的农产品贸易摩擦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美]里德著 ,孔雁 译. 国际农产品贸易.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46 财务管理与分析 课程编号:S0440081 英文名称: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开课对象:农林经济管理类、农村区域与发展类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李瑞芬,赵连静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财务管理与分析》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财务管理与分析》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利用价值 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分析与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基 本职能就是以提高企业价值为目标进行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的分析与管理。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财务管理与分析》主要介绍企事业单位投资、筹资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相关的财务分析及管理的基 本理论和具体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基本观念,掌握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基本 知识和方法。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财务管理与分析》与会计学、j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相关。 1.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 四、课程教学内容: 1. 财务管理与分析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财务管理与分析的涵义、职能、作用、目标等。 2.阅读与分析财务报表 主要内容:会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主要项目和内容、综合分析财务报表等。 其中,注重案例分析。 3.主要财务指标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了解企业变现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涵义;掌握变现能力、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应用相关指标正确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营运 能力、盈利能力等的涵义。其中,注重案例分析。 347 4.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主要内容:重点是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的基本方法、财务分析体系及其应用。其中,注重案例 分析。 5.企业筹资管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负债筹资,股权筹资以及混合筹 资等。 6.项目投资管理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项目投资的概念、分类,项目投资决策的程序,现金流量的估算,项目投资决 策的评价方法等、制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酒精厂的废物利用、油脂加工厂的废物利用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4 学时) 主要内容:阅读和分析某农业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报表,包括主要项目和内容、综合分析财务报表等, 以读懂和学会简单分析财务报表。 2.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8 学时) 对某农业上市公司变现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掌握变现能力、 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3.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综合分析(5 学时) 应用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的基本方法、财务分析体系分析某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营运及盈利能 力。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财务管理与分析基础知识 2 2 4 第二章 阅读与分析财务报表 2 2 4 第三章 主要财务指标及其应用 2 8 10 第四章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2 5 7 第五章 企业筹资管理 1 1 第六章 项目投资管理 1 1 合计 1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姣姣. 财务管理与分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周昌仕,等. 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振化,等. 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48 17 实习 小计 27 林业资源统计与核算 课程编号:S0440091 英文名称:Statistics and accounting of forest resourc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黄雷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林业资源统计与核算》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对林业资源的各个部分进行统计与核算,分析其价值的科学。林 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森林为经营对象,为进行森林经营利用而组织起来的国民经 济部门。它既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及林产品,又承担着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具有产业和事业 的双重使命。准确和全面地计算林业的产出,对确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和正确地进行国民经 济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业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林业产品产量,是反映林业生产成果的重要 经济指标。它也是反映林业生产水平、评价林业生产成果、确定林业生产发展规模和速度及进行科学决 策的重要经济指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产值计量和分析方法研究不够,使得林业产值的计算 结果未能反映林业生产的实际成果,也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改革现行的 林业产值计算方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林业产值计量和分析体系,已成为林业经济研究中亟待解决 的课题之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对国内外绿色GDP核算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上对我国 基于森林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绿色政策的探讨;第二部分,在地区层面上 对湖南省基于森林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研究,主要探讨地区层面开展基于森林的绿色核算问题;第三 部分,同样在地区层面对海南省森林资源进行了核算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地区层面的热带森林资源的核 算问题。三大部分相互独立,又有所联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林学》、《经济学》 、 《会计学》 、 《统计学》 、《林业经济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林业经济学》 、 《会计学基础》 、 《统计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的基础 主要内容:核算的基本结构与原理、核算的价格、核算的内容、 数据的收集等。 349 2.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 主要内容:实物量核算模型、森林生态服务、林地林木价值量核算、 林产品价值量核算、 森林生态 服务价值核算。 3.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 主要内容: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的计算、基于森林的财富核算、 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结果的 分析、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的信度分析和累积影响评价等。 4.绿色政策 主要内容:绿色政策的手段、绿色政策的效应评价、我国林业绿色政策评价、林业绿色政策的建议。 5.案例研究——湖南省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 GDP 核算研究 主要内容: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林木与林地价值量核算、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湖南省基于森 林的绿色 GDP 核算。 6.案例研究Ⅱ——海南省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 GDP 核算研究 主要内容:海南省森林资源基本情况、森林资源实物量核算、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海南省基于 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的基础 4 4 第二章 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 4 4 第三章 基于森林的绿色 GDP 核算 5 5 第四章 绿色政策 4 4 第五章 湖南省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 GDP 核算研究 5 5 第六章 海南省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 GDP 核算研究 5 5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颖. 森林绿色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张颖. 林业统计核算优化模型与绿色政策分析.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赵晓光. 林业统计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陈文汇,刘俊昌. 林业统计、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刘俊昌. 林业统计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50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 课程编号:S0540011 英文名称: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Technology of Ornamental Plant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漫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观赏植物采后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学习有关观赏植物采后呼吸生理、水分生理、开花与 衰老生理落叶与落花生理、休眠生理和花色生理等,观赏植物产品采收、分级、包装、预冷、贮运和保 鲜剂处理等相应的采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采后技术的涵义与作用、国内的观赏植物采后 生理与技术的研究简史、现状和国外的发展概况;掌握观赏植物采后生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常见 观赏植物产品的采后生理特点及主要采后技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操 作技术和方法,具备总体安排观赏植物产品采后技术的能力,以适应目前观赏植物产品采后流通领域中 急需相应管理技术的需要。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观赏植物采后生理技术的概念、分类和研究重点,了解其研究历史、现状和研究成果。 2.观赏植物采后生理概论 主要内容:鲜切花的采后呼吸生理、水分平衡生理、切花开花和衰老生理、切花落花落叶生理、球 根花卉种球休眠生理、种苗贮运生理、鲜花采后花色生理等基本理论和相应的调控因素。 3.观赏植物采后技术 351 主要内容:观赏植物产品采收、分级、包装技术及相关贮运技术,鲜切花保鲜剂处理技术和预冷技 术等。 4.观赏植物采后基因工程 主要内容:观赏植物抗逆基因工程在采后生理方面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进展,掌握基因工程操 作程序的基本知识。 5.观赏植物产品质量和质量标准 主要内容:观赏植物产品质量因素、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以及各种观赏植物的各级质量标准的划分 情况。 6.观赏植物采后技术各论 主要内容:观赏植物各类产品(鲜切花、切叶、盆栽花卉、种球、种苗和种子贮藏)中常见种类的 综合贮运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讨论与综述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概论 8 8 第三章 观赏植物采后技术 8 8 第四章 观赏植物采后基因工程 2 2 第五章 观赏植物产品质量和质量标准 2 2 第六章 观赏植物采后技术各论 5 5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高俊平.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参考书: (1)胡续岚 译. 切花保鲜新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韦三立. 花卉贮藏保鲜.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52 植物解剖学与胚胎学 课程编号:S0540021 英文名称:The anatomy and embryology of the plant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4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关雪莲,王文和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解剖学与胚胎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阐述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发育规律,被子植物生殖过程与 性细胞发育及融合、胚胎发育等有关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植物种植 类各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被子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及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了解学科进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植物学》。 2.后续课程:《植物解剖胚胎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植物细胞 2.植物组织 3.根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规律 4.茎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规律 5.叶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规律 6.小孢子囊及小孢子发育、雄配子体和雄配子 7.大小孢子囊及大孢子发育、雌配子体和雌胚子 8.受精、胚和胚乳的发育 9.无融合生殖 10.被子植物解剖和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353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 2.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及雌雄配子体的结构、种子的结构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 3.考试成绩:作业成绩 80%、实验成绩 15%、考勤成绩 5%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第一章 小孢子囊及小孢子发生;第二章 雄配子体 2 2 第三章 大孢子囊及大孢子发育 2 2 第四章 雌配子体、第五章 受精 2 2 第六章 胚乳、第七章 胚 2 2 4 4 第一章 植物细胞与组织 3 3 第二章 根的解剖 2 2 第三章 茎的解剖 2 2 第四章 叶的解剖 2 2 2 2 植物生殖生物学进展 植物解剖学研究进展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 2 2 第二章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种子的发育与结构 2 2 4 27 合计 23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刘穆.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第五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胡适宜. 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参考书: (1)胡正海. 植物解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谷安根,陆静梅,王立军. 维管植物演化形态学.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Fahn. Oxford. A Plant anatomy(4th edn). Pergamon Press,1990 354 高级园林植物育种学 课程编号:S0540031 英文名称:Advanced courses of landscape plant breed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沈漫,杨晓红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园林植物育种学》基础上的提高。在掌握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前提下,进一步 深入介绍与园林植物相关的遗传规律、育种技术和研究进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根据园林植物的特点,在细胞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与园林植物观赏性状有关的花 发育、花色、彩斑、重瓣性、花径现代遗传变异原理,以及现代育种技术与原理(分子辅助标记、植物 转基因操作、转基因植物鉴定)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园林植物育种的研究方向, 掌握现代育种的新技术,并通过一些实践操作,能够运用新育种技术从事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遗传学》、 《园林植物育种学》 、 《分子生物学》、 《园林花卉学》、 《园林树木学》 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植物学》、 《遗传学》 、 《分子生物学》 、 《园林植物育种学》、 《园林花卉学》 、 《园林树木 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园林植物花色遗传 主要内容:花的结构、花色的化学基础、花色遗传基础及基因工程进展 2.园林植物花径、重瓣性、彩斑遗传 主要内容:花径遗传、重瓣性遗传、彩斑遗传 3.园林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主要内容:遗传标记类型及特点、各种分子标记种类及特点、PCR 技术要点、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 应用 4.园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 355 主要内容:园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中常用的目的基因种类与获取方法、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 植物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植株的鉴定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表达载体 DNA 的转化 主要内容:调取农杆菌单菌落,摇菌,测定 OD 值,制备感受态细胞,进行感受态细胞的遗传转化。 2.园林植物转基因操作技术 主要内容:配制植物分化的高效再生培养基,建立植物高效再生系统;配制农杆菌培养基;农杆菌 的活化与培养;农杆菌浓度 OD 值的测定;进行菌液浸染植物材料,共培养操作,脱菌培养和筛选培养 操作。 3.转基因植物 DNA 提取与检测技术 主要内容:选取植物嫩叶,用 CTAB 法提取植物总 DNA,并进行电泳检测。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综述与实验分析综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园林植物花色遗传 4 4 第二章 园林植物花径、重瓣性、彩斑遗传 6 6 第三章 园林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4 4 第四章 园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 4 4 实验一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表达载体 DNA 的转化 4 4 实验二 园林植物转基因操作技术 3 3 实验三 转基因植物 DNA 2 2 9 27 合计 1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刘青林,程金水.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包满珠. 园林植物育种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戴丝兰. 园林植物育种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何光源. 植物基因工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闫新甫. 转基因植物.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56 竖向设计 课程编号:S0540041 英文名称:Vertical design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16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巢时平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竖向设计》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方向的设计,称为竖向设计。竖向设计亦称竖向规划是规划场地设计中一 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需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平面布局。在考虑规划场地的地形利用和改造时,必须 兼顾总体平面和竖向的使用功能要求,统一考虑和处理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才能 保证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做好场地的竖向设计,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建设进度具有 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已知环境空间竖向设计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环境空间竖向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设计方法, 讨论反映现代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和经验;关注、掌握环境空间建设中相关资讯、了解环境空间 竖向设计研究和实践的背景和前沿状况,提高环境空间竖向设计的研究和设计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后续课程:《园林工程》 。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竖向设计基本知识 2.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3.环境空间竖向设计实践与建设实践的一些重大和基本问题的讨论 4.环境空间竖向设计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地形竖向设计、模型制作 2.竖向设计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357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课程作业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 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竖向设计基本知识 4 4 第二章 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4 4 第三章 环境空间竖向设计实践与建设实践的一些 重大和基本问题的讨论 6 6 第四章 环境空间竖向设计 6 6 实验一 地形竖向设计、模型制作 8 8 实验二 竖向设计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 8 8 16 36 合计 2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由教师依时代发展指定主要参考文献、提示所涉及的相关资讯。如相关“设计规范”、“施工及验收规 范”;有关专业的设计图文、理论研究综述等。 358 植物拉丁文 课程编号:S0540051 英文名称:Basic Latin for plant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文和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拉丁文》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植物学、农学、园艺、植保、林学、园林等专业的学生及从事和植物学相关的研究人员必须 了解和掌握的。植物的学名、原始文献的查阅、学名考证、新分类等级特征集要的写作等都必须利用拉 丁文。本课程的目的也就是使所学者达到上述要求。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拉丁文的字母发音、单词拼读规则、音节划分、重音的位置。 2.拉丁语语法。主要讲授名词的三性六格及不同的变化式;形容词的性、数、格、变化式及比较级; 动词的人称和变位;分词、介词、连词、数词、代词、副词等概述。 3.简单句的句法,包括结构和成分。 4.植物各级单位的名称概述。 5.特征集要的性质和类型、一般格式及特征集要的写法。 6.学名考证。主要讲授作者姓名的引证、分类等级及种加词的变更。 7.拉丁语法在植物学上的应用。 8.工具书的使用。 9.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植物资源与育种学》 、 《作物栽培学》、 《蔬菜栽培学》 、 《果树栽培学》、 《微生 物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2.后续课程:《植物栽培学》、 《植物育种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359 1.植物拉丁文概述 主要内容:拉丁文概论、字母及发音、拼读及音节划分。 2.拉丁语语法纲要 主要内容:名词的性、名词的词性变化;形容词概述、形容词的变化、形容词的比较等级;动词 的态、动词的时、动词的式、动词的数、动词的人称;其他词类;简单句的结构、简单句的成分。 3.植物名称及检索表 主要内容:植物分类单位概述;种的名称、属名、种加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检索表。 4.分类学引证 主要内容:作者姓名引证、书刊名称的引证;特征集要;题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拉丁文概述 2 2 第二章 拉丁语语法纲要 8 8 第三章 植物名称及检索表 6 6 第四章 分类学引证 2 2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沈显生. 植物学拉丁文.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参考书: (1)秦仁昌译. 植物学拉丁文(上、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叶创兴,石祥刚. 植物拉丁文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60 城市公共空间 课程编号:S0540061 英文名称:The design of city public spac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2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马晓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诸学科共同涉及的领域,也为 社会学、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关注。本课程围绕公共空间概念,对城市公共空 间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论述,涵盖公共空间的概念、类型、形态要素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 和使用评价、设计要点等内容,对城市广场、城市街道、滨水绿地、城市中心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进行设计分析。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城市设计必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 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风景园林设计》 、《城乡规划》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城乡规划》。 2.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 、 《风景园林综合实践》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城市与城市设计 主要内容:城市与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2.城市公共空间 主要内容: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构成、分类。 3.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主要内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内容、构成要素。 4.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 361 主要内容: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城市中心区、城市滨水区。 五、课程实验大纲 城市公共空间案例分析讨论 主要内容: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讨论。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主要内容:选择两种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撰写报告。 要求:对现场进行调研;分析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进行评价。报告要求图 文并茂,有独到见解及分析评价。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调研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设计 3 3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 3 3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6 6 第四章 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 3 第五章 案例分析讨论 合计 15 6 12 12 12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段汉明. 城市设计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王建国. 城市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志强,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北京:建工出版社,2010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 5,6 分册). 北京:建工出版社,2010 (4)麦格哈根,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2001 (6)徐苏宁. 城市设计美学. 北京:建工出版社,2007 (7)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日本:彰国社,1975 362 3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课程编号:S0540071 英文名称: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Agriculture Landscap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5 实习学时:6 课程负责人:王先杰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表现手法和设计 原则,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美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前景,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观光农业规 划和设计,把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植物造景》 、 《园林设计》 、 《竖向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园林设计》 、 《植物造景》 、 《竖向设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在讲授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基础上,通过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表现手法、设计原则和方法 的讲授,使学生对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有所了解,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使农业变成景观。 2.结合观光农业的现状开展课堂讨论,就目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观光农业典型实例进行分 析、解剖,开阔视野,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 3.设定题目,进行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训练,完成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图。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现场教学,调查、分析观光农园的组成与表现形式,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培 养学生在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科研能力。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主要内容:设定题目,进行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训练,完成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图。 363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主要内容:选择典型事例,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调查、分析观光农业景观的组成与表现形式。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大作业 3.考试成绩:10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观光农业的基本知识 2 2 第二章 观光农业的依据、指导原则和内容 2 2 第三章 观光农业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4 4 第四章 各类观光农业景观设计赏析与讨论 4 4 设计训练 15 课程教学实习 15 6 合计 12 15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王先杰.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王先杰.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唐学山. 园林设计.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赵世伟. 园林植物景观与营造.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李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朱钧珍.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冷平生. 园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任国柱,等. 观光休闲农业与景观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64 27 植物生理生态与实验技术 课程编号:S0540081 英文名称: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2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冷平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植物生理生态与实验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高级植物生理生态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思路,能独立开展相 关的试验,为后续论文实验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化学》 、 《生态学》、 《栽培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理论部分介绍高级植物生理生态理论知识、研究前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主要内容:介绍现代植物生理生态仪器与实验技能。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365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生理生态总论 3 3 第二章 光合生理 3 3 第三章 干旱胁迫生理与盐胁迫生理 3 3 第四章 植物次生代谢生理 3 3 第五章 逆境生理的分子调控机制 3 3 实验一 常规植物生理生态仪器的使用 3 3 实验二 光合指标的测定 3 3 实验三 荧光分析测定 3 3 实验四 实验设计 3 3 12 27 合计 15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蒋高明. 植物生理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J R Etherington, 杨帮顺译. 环境和植物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Hans Llambers,F. Stuart Chapin,This L. Pons. ,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2008 366 细胞生物学 课程编号:S0540091 英文名称:Cell b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关雪莲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阐述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生命活动的机理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学科进展。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生理功能,了解研究细胞常用的试验技术与方 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动物学》 、 《生物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细胞形态》、《细胞化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各种显微技术及其他研究方法 2.细胞膜 主要内容: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当前有关细胞膜研究的进展 3.细胞通讯 主要内容:细胞基本的通讯与信号传递方式及当前信号传导研究的进展 4.细胞骨架 主要内容:细胞骨架的概念,基本成分及机构与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5.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主要内容:细胞周期的概念、3 种细胞分裂的特点及细胞周期的调控 6.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主要内容: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以及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 367 7.细胞衰老与凋亡 主要内容:细胞衰老的概念、衰老细胞的特点、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 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特征及分子机制,了解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及研究成 果的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作业成绩、考勤 3.考试成绩:作业成绩 90%、考勤成绩 1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3 3 第二章 细胞膜 4 4 第三章 细胞通讯 4 4 第四章 细胞骨架 4 4 第五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4 4 第六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3 3 第七章 细胞衰老与凋亡 3 3 课堂讨论 2 2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 细胞生物学(第 4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Bruce Alberts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Garland Science, 2002 (2)Harvey Lodish et al. W. H.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t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9 (3)Gerald Karp 著. 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杨玉华译.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第 3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68 电子显微镜技术 课程编号:S0540101 英文名称:Electronic microscop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关雪莲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阐述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电子显微镜的种类,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生物样品的 制备技术及图像识别。为学生今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奠定试验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电子显微镜的种类,基本掌握透射和扫 描电子显微镜的生物样品的制备技术及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细胞形态》、《细胞组织化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和结构 2.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和结构 3.透射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的制备 4.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的制备 5.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制样方法 6.超薄切片方法和冷冻超薄切片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1.透射电镜常规样品的制备 2.扫描电镜常规样品的制备 3.透射电镜使用与观察 4.扫描电镜的使用和观察 369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考勤成绩 3.考试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50%、实验操作 40%、考勤成绩 1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和结构 0. 5 0. 5 第二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和结构 0. 5 0. 5 第三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的制备 2 10 12 第四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的制备 2 6 8 第五章 超薄切片技术和冷冻超薄切片技术 2 4 6 7 20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付宏兰. 实用电子显微镜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参考书: (1)郭素枝. 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应用.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勇毅. 医学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 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3)杨勇毅. 实用医学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 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 370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课程编号:S0540111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GI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克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的科学。主要通过SuperMap Deskpro软件,建立数据 库,绘制专题图,进行空间数据处理,绘制二维、三维规划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动态;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软件操作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遥感概论》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园林规划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景观规划》、《乡村旅游规划》 、 《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十分重视实践环节。 1.地理信息系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操作地理数据可视化、电子地图、地理查询分析等;练习主要工具及菜单 命令。 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 主要内容:点状图层、线型图层、面状图层、标注图层的建立;各类图形的绘制;对《北京市政区 简图》进行矢量化。 3.二维地图制作 371 主要内容:建立数据库;绘制二维地图和专题图。 4.空间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空间数据的转换、编辑、配准及应用。 5.三维地图制作 主要内容:批量建模、三维符号化表达和专题图等功能,搭建三维场景。 6.综合应用案例 主要内容:根据所给资料,练习所学内容。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设计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实验一 地理信息系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 3 3 实验二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 3 3 实验三 二维地图制作 5 5 实验四 空间数据处理 5 5 实验五 三维地图制作 5 5 实验六 综合应用案例 6 6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编著. SuperMap GIS 6R. 2012 2.参考书: (1)李建辉.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宋小冬,等.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SuperMap 图书编委会. SuperMap Deskpro. NET 插件式开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张东明,吕翠华.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 372 园林规划设计软件应用 课程编号:S0540121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Softwar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卢圣,冯丽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园林规划设计软件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引导学生掌握应用园林规划设计类的软件进行风景园林相关规划和设计的课程。学生能够 在掌握两三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一些相关的规划和设计软件,使规划和设计能够扩展到更多 不同尺度的项目应用上,提高学生对于数字景观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的计算机 辅助设计的需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景观的发展基本状况;园林规划设计软件应用介绍,主要包括 GIS、佳园软件、 古典园林建筑软件、AutoCAD 与三维建模、PhotoShop 园林表现相关技术、SketchUp 与插件及渲染、 Lumion 与表达、湘源软件介绍、天正建筑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辅助园林软 件的使用技巧,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并了解数字景观的发展。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紧密 结合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竖向设计》 、 《风景园林设计》 、 《城乡规划》等直接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AutoCAD》 、 《PhotoShop》 、 《SketchUp》 、《计算机基础》 、 《制图基础》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设计》、《城乡规划》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数字景观的发展 主要内容:数字景观现代发展状况、应用领域、主要应用的软件及硬件。 2.GIS 技术 主要内容:GIS 技术应用领域及在园林中的主要用途,介绍空间分析的方法及一些实例应用。 3.佳园软件 主要内容:佳园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特色、植物种植设计详细介绍、动画功能介绍。 4.古典园林建筑软件 主要内容:古典园林建筑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特色、参数化设计的特点、建筑组合设计。 373 5.AutoCAD 与三维建模、PhotoShop 园林表现相关技术 主要内容: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讨论 AutoCAD 与三维建模、PhotoShop 园林表现相关实例,深入 了解平面与表达的关系。 6.SketchUp 与插件及渲染 主要内容:介绍 SketchUp 与景观设计相关插件提高建模的效率、介绍 Vray 渲染器,掌握应用 Vray 的使用方法,提高渲染质量。 7.Lumion 与表达 主要内容:介绍 Lumion 的使用流程,主要的使用方法,动画表现。 8.湘源软件介绍 主要内容:介绍湘源软件在规划中的使用流程,主要的使用方法。 9.天正建筑软件 主要内容:介绍天正建筑软件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标注、布图中的使用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同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数字景观的发展 1 2 3 第二章 GIS 技术 1 2 3 第三章 湘源软件介绍 1 3 4 第四章 佳园软件 1 3 4 第五章 古典园林建筑软件 1 3 4 第六章 SketchUp 与插件及渲染 1 3 4 第七章 Lumion 与表达 1 3 4 第八章 AutoCAD 与 PhotoShop 表现技术 1 3 4 第九章 天正建筑软件 1 5 6 9 27 36 合计 实习 小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曾旭东,王大川,陈辉. 参数化建模.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澄宇. 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建成. 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成玉宁,杨锐. 数字景观.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克诚. GIS 软件实验指导书—基于 ArcGIS Desktop.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74 城乡规划 课程编号:S0540131 英文名称: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9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马晓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城乡规划》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 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服务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涵盖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史、城市规划 理论与编制、城市用地与结构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详细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行政与法制等多方面内容。是风景园林学重要课程之一。在专业基础之上,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城市空间设计、园林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 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通过实践掌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风景园林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后续课程:《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城市与城市发展 主要内容:古代城市、中古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的城市发展与特点 2.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价值观 主要内容: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主要内容: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等对城市的影响 4.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主要内容:城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城市空间规划 375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环境设计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要求:1 号(594mm×841mm)绘图纸一张;绘制居住小区规划总平面图、分析图、道路及竖向设 计图、整体鸟瞰图或整体透视图(彩色效果图) 。 2.主要内容及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1)认真分析现状用地情况以及基地现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提出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包括用地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主要公建布局和空间结 构等。 (3)分析并提出居住区内部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布置道路交通系统,确定道路线形,平面曲线半 径;并综合考虑道路景观的效果,设计出相应的道路断面图;确定停车场类型,规模和布局等。 (4)绿化系统规划应层次分明,概念明确,与居住区功能和户外活动场地统筹考虑,绿化种植设计 应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征相适应。 (5)提出经济技术指标。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设计图纸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2 2 第二章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价值观 3 3 第三章 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3 3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 2 第五章 城市空间规划 8 8 第六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 合计 18 9 9 9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胡纹. 城市规划概论.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沈玉麟. 外国城市建设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阮仪三. 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76 景观生态工程 课程编号:S0540141 英文名称: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12 课程负责人:冷平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景观生态工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景观生态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实习部分为典型工程现场参观考察,为后续 规划设计与工程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工程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了解国内外相关景观生态工程的技术进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园林生态学》 、 《植物学》 、 《风景园林设计》 、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工程基础理论 2.景观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3.路域景观生态工程 4.湿地(河流)景观生态工程 5.乡村景观生态工程 6.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工程 7.矿山景观生态工程 8.特殊场地景观生态工程 9.污泥治理生态工程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主要内容:典型景观生态工程现场考察。 七、课程考核方式 377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与汇报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景观生态工程基础理论 3 3 第二章 景观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3 3 第三章 路域景观生态工程 3 3 第四章 湿地(河流)景观生态工程 3 3 第五章 乡村景观生态工程 3 3 第六章 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工程 3 3 第七章 矿山景观生态工程 3 3 第八章 特殊场地景观生态工程 3 3 第九章 污泥治理生态工程技术 3 3 实习 典型景观生态工程现场考察 12 合计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 (1)白晓慧. 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洪远. 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 40 案例解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伊恩·麦克哈根. 设计结合自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期 刊: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378 27 风景园林综合实践 课程编号:S0540151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18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付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风景园林综合实践》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类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竞赛的过程和方式,了解 项目投标的程序和方法,提高风景园林学科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并能够与国内外专业 发展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 1.参加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竞赛,如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园冶杯设计竞赛等; 2.参加项目投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开的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投标。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建筑学》、 《城市规划学》、 《生态学》 、 《地质学》 、 《社会学》 、 《艺术学》等是 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园林建筑》 、 《绿地系统规划》 、 《园林树木学》、 《园林花卉学》、《园林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第一种模式:参加项目投标 1.课程概述 主要内容:了解项目投标书内容,进行投标书分析 2.课程辅导 主要内容:针对投标书内容进行辅导。 3.课程辅导 主要内容:针对投标书内容进行辅导。 379 4.课程辅导 主要内容:针对投标书内容进行辅导。 5.汇报交流 主要内容:投标分组汇报 第二种模式:参加风景园林设计竞赛 1.课程概述 主要内容:了解专业设计竞赛的主题,进行主题内涵分析,历年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解析,分组。 2.课程辅导 主要内容:针对主题表达内容进行竞赛辅导。 3.课程辅导 主要内容:针对主题表达内容进行竞赛辅导。 4.课程辅导 主要内容:针对主题表达内容进行竞赛辅导。 5.汇报交流 主要内容:竞赛汇报、交流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竞赛作品,或投标书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投标书(或竞赛作品)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课程概述 4 4 第二章 课程辅导 12 12 第三章 汇报交流 2 2 合计 18 1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竞赛类图书 (2)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类图书 380 3S 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课程编号:S0540161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研究生 学 时:45 学 分:2. 5 实验学时:45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克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3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3S技术是获取、处理、分析、管理、精确定位具有空间数据特征地物信息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在 生态、城乡(绿地)规划、资源、环境、土地管理、监测、利用等方面具有其他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 势。《3S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是在详细介绍3S技术体系特色、优势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将着重 讲述3S技术在城乡绿地规划方面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学习3S技术基础理 论,而且通过课堂演示、上机操作掌握3S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3S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动态;我国3S技术的应用;3S相关软件操作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遥感概论》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园林规划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2.后续课程:《景观规划》、《乡村旅游规划》 、 《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掌握 3S 技术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3S 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十分重视实践环 节。 1.3S 技术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主要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观看城乡规划应用案例。 2.手持 GPS 的基本操作 381 主要内容:了解手持 GPS 的工作特性,实地进行矢量化操作。 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主要内容: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 4.遥感应用 主要内容:在城乡规划应用。 5.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 主要内容:点状图层、线型图层、面状图层、标注图层的建立;各类图形的绘制;对《北京市政区 简图》进行矢量化。 6.二维地图制作 主要内容:建立数据库;绘制二维地图和专题图。 7.空间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空间数据的转换、编辑、配准及应用。 8.三维地图制作 主要内容:批量建模、三维符号化表达和专题图等功能,搭建三维场景。 9.综合应用案例 主要内容:根据所给资料,练习所学内容。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设计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实验一 3S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用案例 3 3 实验二 手持 GPS 操作及应用 3 3 实验三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3 3 实验四 遥感应用 3 3 实验五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 3 3 实验六 二维地图制作 6 6 实验七 空间数据处理 6 6 实验八 三维地图制作 6 6 实验九 综合应用案例(一) 6 6 实验十 综合应用案例(二) 6 6 合计 45 45 38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编著. SuperMap GIS 7C. 2012 2.参考书: (1)李建辉.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宋小冬,等.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SuperMap 图书编委会. SuperMap Deskpro. NET 插件式开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张东明,吕翠华.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测绘出版社,2011 (5)胡引翠,董硕. 3S 技术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牛强. 城市规划 GIS 技术应用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牟乃夏.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测绘出版社,2012 (8)宋小冬. GIS 软件应用实习教程. 科学出版社,2010 383 工程监理 课程编号:S0540171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supervision 开课对象:选修课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杨玲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工程监理》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建设监理有关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手段,并详细阐述了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监理工作开展的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懂设计会施工的基 础上,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的基本技能,提高工程项目三大控制的意识,从而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工程监理主要理论与相关实务,培养学生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 中监理的工作能力,掌握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方法,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信息管理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测量学》、 《制图与透视》 、 《建筑结构》 、 《建筑构造》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建设工程监理概论 2.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造价控制 3.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4 工程信息管理 5. 工程监理案例分析讨论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案例分析与讨论 2.课程作业或课程论文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384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作业或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 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工程监理概论 4 4 第二章 工程质量控制 6 6 第三章 工程进度控制 4 4 第四章 工程造价控制 4 4 第五章 工程合同管理 6 6 第六章 工程信息管理 4 4 第七章 工程监理案例分析与讨论 8 合计 28 8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杨效中. 建筑工程监理基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参考书: (1)张若美.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 (3)崔奉卫. 园林工程施工监理便携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4)虞德平. 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简明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011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385 36 森林公园与风景区规划 课程编号:S0540181 英文名称:Planning of Scenic Area and forest park 开课对象:选修课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付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森林公园与风景区规划》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学习、研究、掌握森林公园与风景区规划基本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它以《森林公园规划 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基础并加以应用。本课程与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 共同构成园林专业主要研究的三个方面。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风景区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律、原则、方法。学会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进行规划实践。熟悉我 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掌握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即包括:现状分析、景源评价、风景游赏规划、 旅游设施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环境容量计算、保护培育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典型景观规划、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等内容。了解分期规划、详细规划的内容。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城乡规划》 、 《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介绍基本概念及内容。 2.风景区及森林公园概述 了解风景区及森林公园的概念、发展动因、功能、掌握其特点和类型。 3.规划概述 了解风景区及森林公园规划的含义、内容、特点、依据、原则、性质。 4.风景资源调查 了解风景资源调查的程序,掌握风景资源调查的程序。 5.风景资源评价 了解风景资源的分类,掌握风景资源评价。 6.风景游赏规划 了解风景游赏规划的概念,掌握风景功能分区的划分、游览方式的选择、导游线的组织。 386 7.环境容量与规模预测 了解环境容量的定义、环境容量的确定,环境容量、游客容量的计算方法。 8.旅游设施规划 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及相关预测,游览设施规划。 9.保护培育规划 了解保护培育的内容,掌握分类保护、分级保护的内容。 10.典型景观规划 了解典型景观规划的含义、了解典型景观规划内容。 11.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了解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的内容,掌握居民点社会调控的方法。 12.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了解风景区经济的性质、特殊性,掌握风景区经济的规划内容。 13. 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了解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含义与主要任务,掌握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讨论,专题汇报,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课程论文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风景区及森林公园概述 2 2 第三章 规划概述 1 1 第四章 风景资源调查 1 1 第五章 风景资源评价 6 6 第六章 风景游赏规划 6 6 第七章 环境容量与规模预测 5 5 第八章 旅游设施规划 6 6 第九章 保护培育规划 1.5 1.5 第十章 典型景观规划 1 1 第十一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1.5 1.5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1.5 1.5 第十三章 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1.5 1.5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付军,等. 风景区规划.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2.参考刊物:中国园林、城乡市规划、现代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87 景观规划设计软件运用与实训 课程编号:S0540191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oftware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研究生 学 时:54 学 分:3 实验学时:45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卢圣,冯丽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软件运用与实训》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引导学生掌握应用园林规划设计类的软件进行风景园林相关规划和设计的课程。在掌握两 三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综合一些相关的规划和设计的相关软件,使规划和设计能够扩展到更多不同尺 度的项目应用上,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字景观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的计算机辅 助设计的需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景观的发展基本状况;景观规划设计软件运用与实训介绍,主要包括 GIS、佳 园软件、古典园林建筑软件、AutoCAD 与三维建模、PhotoShop 园林表现相关技术、SketchUp 与插件及 渲染、Lumion 与表达、湘源软件介绍、天正建筑软件、园林软件实训练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一些计算机辅助园林软件的使用技巧,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并了解数字景观的发展。课程具有很强 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竖向设计》 、 《风景园林设计》 、 《城乡规划》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AutoCAD》、《PhotoShop》 、 《SketchUp》 、《计算机基础》 、 《制图基础》等课程。 2.后续课程:《园林设计》、《城乡规划》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数字景观的发展 主要内容:数字景观现代发展状况、应用领域、主要应用的软件及硬件。 2.GIS 技术 主要内容:GIS 技术应用领域及在园林中的主要,介绍空间分析的方法及一些实例应用。 3.佳园软件 388 主要内容:佳园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特色、植物种植设计详细介绍、动画功能介绍。 4.古典园林建筑软件 主要内容:古典园林建筑软件的基本功能、主要特色、参数化设计的特点、建筑组合设计。 5.AutoCAD 与三维建模、PhotoShop 园林表现相关技术 主要内容: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讨论 AutoCAD 与三维建模、PhotoShop 园林表现相关实例,深入 了解平面与表达的关系。 6.SketchUp 与插件及渲染 主要内容:介绍 SketchUp 与景观设计相关插件提高建模的效率、介绍 Vray 渲染器,掌握应用 Vray 的使用方法,提高渲染质量。 7.Lumion 与表达 主要内容:介绍 Lumion 的使用流程,主要的使用方法,动画表现。 8.湘源软件介绍 主要内容:介绍湘源软件在规划中的使用流程,主要的使用方法。 9.天正建筑软件 主要内容:介绍天正建筑软件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标注、布图中的使用方法。 10.软件实训 主要内容:进行园林场地设计并进行建模型、分析、出图训练。 五、课程实验大纲 同课程教学内容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第一章 数字景观的发展 1 2 3 第二章 GIS 技术 1 2 3 第三章 湘源软件介绍 1 3 4 第四章 佳园软件 1 3 4 第五章 古典园林建筑软件 1 3 4 第六章 SketchUp 与插件及渲染 1 3 4 第七章 Lumion 与表达 1 3 4 第八章 AutoCAD 与 PhotoShop 表现技术 1 3 4 第九章 天正建筑软件 1 5 6 18 18 45 54 第十章 软件应用实训 合计 9 389 实习 小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曾旭东,王大川,陈辉. 参数化建模.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澄宇. 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建成. 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成玉宁,杨锐. 数字景观.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克诚. GIS 软件实验指导书—基于 ArcGIS Desktop.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90 高级食品化学 课程编号:S0640011 英文名称:Advanced Food Chemistr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6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綦菁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食品化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重点阐明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色素、其他食品添加剂等 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介绍当前食品化学的研究热点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的变化,掌握食品加工与 贮藏过程中化学物质变化的规律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将化学组分和食品加工和贮藏以及安全结合在 一起,使得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贮藏以及安全的重要性。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生物化学》 、 《食品化学》 、 《有机化学》 、 《食用农产品加工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 、 《生物化学》 、 《有机化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水 主要内容:水的结构以及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性的关系 2.碳水化合物 主要内容:淀粉以及果胶化学 3.蛋白质 主要内容:蛋白质的性质以及蛋白质安全。 4.脂类 主要内容:脂类化学以及脂类安全。 5.食品添加剂 主要内容:食品添加剂安全与使用。 391 6.食品化学研究热点 主要内容:跟踪当前食品化学的研究热点,讲述三个方面的专题。使学生了解当前食品化学的研究 方向。 五、课程实验大纲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选题方向是探讨加工工艺对食品产品质量的影响;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成分及 其保护;食品质量评价;添加剂对食品作用;分析方法的筛选与比较。设计实验,探讨方案。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讨论与综述 3.考试成绩:课程报告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水 2 2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 2 2 第三章 蛋白质 3 3 第四章 脂类 3 3 第五章 添加剂 5 5 第六章 食品化学研究热点 6 6 实验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合计 21 6 6 6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O. R. Fennema . Food chemistry(4 版). 2007. New York: Marcel Dekker. (2)王璋. 食品化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92 微生物实验原理与技术 课程编号:S0640021 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and the technique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s 开课对象:食品类及其他各专业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海予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微生物实验原理与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本科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 法与实验技术,目的的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完成毕业 论文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涉及到食品微生物应用中一些常用的微生物技术,包括菌种鉴定与酶的酶学特性等方面 的技术与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设计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食品生物技术》 、 《生物化学大实验》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无 五、课程实验大纲 1.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仪使用原理与微生物菌种的鉴定 主要内容: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细菌菌种的鉴定。 2.菌种冷冻干燥技术 主要内容:冷冻干燥机原理与使用、乳酸菌冻干粉菌剂的制备。 3.蛋白酶活性的测定及蛋白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主要内容:蛋白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蛋白酶的初步纯化、蛋白酶的特性。 4.发酵罐的使用原理及菌株高密度发酵的应用 主要内容:示范讲解发酵罐的使用原理及使用方法、利用发酵罐对乳酸菌菌株实现高密度发酵 5.16S rDNA PCR 扩增与微生物的鉴定 主要内容:总 DNA 的提取、PCR 仪器的使用、建立 PCR 反应体系、电泳的检测结果 五、课程教学实习大纲:无 393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实验报告 70% 七、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实验一 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仪使用原理与微生物菌种的鉴定 6 6 实验二 微生物菌种冷冻干燥技术 5 5 实验三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及蛋白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6 6 实验四 发酵罐的使用原理及菌株高密度发酵的应用 5 5 实验五 16S rDNA PCR 扩增与微生物的鉴定 5 5 27 27 合计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刘慧.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 1 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参考书: (1)沈萍,范秀荣,李广武. 微生物学实验(第 3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平兰.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第 1 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94 现代果品采后生理和技术 课程编号:S0640031 英文名称:Advance in 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Technology of Fruit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韩涛,李红卫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现代果品采后生理和技术》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从采后生物学基础揭示果品采后成熟衰老和品质保持的机理。衰老和腐烂是引起果品采后 品质劣变的主要因素,采后生理、病理学的研究水平将影响其精准的贮运保鲜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加强 采后生理及其病理学的基础研究,为形成精准的贮运保鲜和商品化处理提供指导,对保持果品品质,减 少腐烂,促进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果品采后生理及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动态;重点介绍果品采后生理及其调控 机制、采后病理学及其防病机制;果品采后品质变化的规律及最近发展的保鲜新技术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植物生理》 、 《生物化学》 、 《植物栽培学》、 《蔬菜栽培学》 、 《果树栽培学》 、 《微 生物学》、 《果蔬贮运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生物化学》 、 《农业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果蔬贮运学》、 《分子生物学》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世界果品栽培和产量、果品贮运保鲜的概况和意义。 2.果蔬采后呼吸模式及其调控 主要内容:果蔬采后呼吸模式、呼吸代谢与成熟衰老的关系、果蔬采后呼吸代谢的调控。 3.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主要内容:一氧化氮的概述、植物中一氧化氮的概述、一氧化氮在植物生理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外 源一氧化氮在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等。 4.过氧化氢的生理作用及其机制 主要内容:植物中过氧化氢的概述、过氧化氢的理化性质、植物中过氧化氢的代谢、过氧化氢在植 物中的作用和生理功能、过氧化氢在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5.激素对果实成熟衰老的调控机制 395 主要内容:乙烯生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相互作用。 6.低温胁迫及其冷害的调控机制 主要内容:生物膜脂组成与冷害、氧化胁迫与冷害、细胞超微结构与冷害。 7.高温胁迫对果蔬采后生理的影响 主要内容:热处理对果品采后生理的影响、热处理对品质的影响、热处理对采后病虫害的影响。 8.物理方法对病害的防治 主要内容:热处理的防病机制、电离辐射对采后病害的控制、短波紫外线照射对采后病害的控制、 气体成分对采后病害的控制。 9.化学物质的抑病机制 主要内容:pH 影响病原菌致病力的机制、草酸处理对果实抗性的调控机制。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综述论文、讨论和平时考核三者综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综述论文成绩 60%、讨论 2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果蔬采后呼吸模式及其调控 3 3 第三章 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3 3 第四章 过氧化氢的生理作用及其机制 3 3 第五章 激素对果实成熟衰老的调控机制 3 3 第六章 低温胁迫及其冷害的调控机制 3 3 第七章 高温胁迫对果蔬采后生理的影响 3 3 第八章 物理方法对病害的防治 3 3 第九章 化学物质的抑病机制 3 3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罗云波. 果蔬贮运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永宏. 现代果树科学的理论与技术.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3)关军锋. 果品品质研究. 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1 (4)赵丽芹. 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期刊:园艺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 等,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HortiScience. 等 396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课程编号:S0640041 英文名称:Control of Qualityand Safety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李德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进行控制的科学。开展农产 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是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性并与人民的健康幸福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动态;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现 状。通过直接接触基本的食品安全控制的经典文献,研读食品安全控制的佳作,掌握权威的食品安全工 具书。学会查阅和利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文献,了解食品安全控制研究的国际背景和前沿状况,提高 在食品安全中的文献分析和利用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食品安全学》 、 《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化学》 、 《食品标准与法规》 、 《农产品保藏学》等 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食品安全学》、 《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食品标准与法规》 、 《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发展现状及动态。 2.农产品原料安全控制 主要内容:农产品原料生产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措施。 3.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体系。 4.食品安全控制法规与标准 397 主要内容:了解我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内外食品安全控制的法规与标准。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翻译、讨论与综述结合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论文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农产品原料安全控制 6 6 第三章 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9 9 第四章 食品安全控制法规与标准 9 9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全宏. 农副产品综合利用.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陈锡文,邓楠,等.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译. 新西兰肉类卫生法规标准汇编.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 社,2006 (3)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译. 澳大利亚肉类卫生法规标准汇编. 北京:中国计量出 版社,2006 (4)管恩平,陈海洋,王刚. 最新欧盟食品卫生法规汇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5)赵杰文.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夏延斌,钱和. 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98 功能食品 课程编号:S0640051 英文名称:Functional Food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韩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功能食品》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对农产品原料资源中的功能因子和各种成分的功能转 化的科学。学习和掌握食品中非营养成分的宏量功能因子的生理功能,化学结构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功 能食品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为功能食品研究和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食品中功能因子的生理功能,化学结构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包括:低聚糖和活性多糖、功能性 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磷脂、活性蛋白和活性肽类、自由基等对人体正常代谢的影响。 2.功能食品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3.分别查阅相关文献并撰写一篇专业的课程论文。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植物生理》 、 《生物化学》 、 《微生物学》 、 《食品化学》 、 《食品营养学》 、 《食用 农产品加工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有机化学》 、 《食品化学》 、 《食品工艺学》、 《食品卫生学》 、 《食品营养学》 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功能性食品研发、功能性食品的分类与发展简史与新进展。 2.活性多糖 主要内容:膳食纤维、真菌多糖。 3.活性肽与活性蛋白质 主要内容:活性肽、活性蛋白质。 399 4.功能性油脂 主要内容: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替代品、磷脂和胆碱。 5.自由基清除剂 主要内容:自由基理论、自由基清除剂。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活性多糖 4 4 第三章 活性肽与活性蛋白质 2 2 第四章 功能性油脂 4 4 第五章 自由基清除剂 6 6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书: (1)郑建仙. 功能性食品.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 (3)范青生. 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参考刊物: 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Journal of Food Science, Food Chemistry, 等 400 农产品加工工程与设备 课程编号:S064006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engineering and equipment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贾昌喜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产品加工工程与设备》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将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学科的总称。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研究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技术人才以及解决好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需 的技术问题。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高新技术及机械设备的工作 原理、结构和性能。强调农产品加工业的高性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重点突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高 新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 有一定的食品工程原理和机械学基础,并走访不同类型产品的食品生产加工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食品工程原理》 、 《现代食品高新技术》、 《机械设计学》、 《食品工艺学》、 《仪器分析》 、 《食 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食品工程原理》、 《机械设计基础》 、 《现代食品高新技术》 、 《食品工艺学》 、 《仪器分 析》等课程。 2.后续课程:《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产品加工业概述 主要内容:农产品加工工程概况、技术装备的进步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根本所在、农产品加 工机械的技术经济指标。 2.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主要内容:超微粉碎、高压均质、螺杆挤压等机械设备。 401 3.农产品分选分离机械设备 主要内容:分选、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机械设备。 4.农产品保鲜技术与设备 主要内容:气调储藏保鲜设备和库房、冰温保鲜技术与设备、气调保鲜包装及设备等。 5.食品灭菌技术与设备 主要内容:超高温灭菌设备、超高压灭菌设备。 6.保健食品工厂常用设备 主要内容:保健食品主要产品形式的生产工艺流程、制粒设备、压片设备、胶囊设备、包衣设备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调查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绪论 4 4 第一章 加工机械设备 6 6 第二章 分选分离机械设备 8 8 第三章 保鲜技术与设备 6 6 第四章 灭菌技术与设备 6 6 第五章 保健食品工厂常用设备 6 6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邓立. 食品工业高新技术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高福成. 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张裕中. 食品加工技术装备.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 课程编号:S0640071 英文名称:Professional English o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卢大新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上,直接接触英文原文专业书籍及研究论文。通过教师的讲解 以及通过对硕士生作业的点评,使硕士生了解和掌握科技论文的表现方式及写作特点,同时了解本学科 前沿研究的动态。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硕士生逐步具备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同时达到一定的英文写作 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研究生英语》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研读相关英文原文专业书籍。 2.研读相关英文原文研究论文。 3.硕士生每人翻译英文原文专业研究论文 1 篇,任课教师课堂点评。 4.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403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研读相关英文原文专业书籍 10 10 第二章 研读相关英文原文研究论文 8 8 第三章 翻译英文原文 5 5 第四章 科技论文摘要写作训练 4 4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 材:自编讲义 404 食品物性学 课程编号:S0640081 英文名称:Physical Properties of Food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卢大新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食品物性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食品品质控制和食品加工工艺研究的基础。本教材对食品物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和 应用方法做了系统论述。从物理学角度分别论述食品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和色光性质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并掌握食品物性学领域的新概念和新理论,以达到灵活运用 食品物性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和解决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求主要掌握食品力学性质、液态 食品的物理性质、食品分散系理论、固态与半固态食品物性。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力学性质、食品质地 学、液态食品的物性、固态与半固态食品的物性、食品色彩与光学性质、食品热学性质、食品的电物性 及其应用及物性仪的使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食品的力学性质 主要内容:食品物质的胶黏性;食品流变学。 2.食品质地学 主要内容:食品质地学概念;食品质地的感官评价;食品质地的测定。 3.液态食品的物性 主要内容:液体的稳定性;液态食品流变性及其测定; 泡沫和气泡的形成与性质;液态食品的物理 黏度与感官黏性。 4.固态与半固态食品的物性 主要内容:凝胶状食品的物性;组织状食品的物性;多孔状食品的物性;粉状食品的物性。 5.食品色彩与光学性质 405 主要内容:食品与色彩;颜色光学基础;食品的光物性与品质。 6.食品热学性质 主要内容:热物理基础;食品的传热物性。 7.食品的电物性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食品基本电物性及其测定。 8.食品物性仪的使用 主要内容:介绍食品物性仪的基本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食品的力学性质 4 4 第二章 食品质地学 4 4 第三章 液态食品的物性 4 4 第四章 固态与半固态食品的物性 4 4 第五章 食品色彩与光学性质 3 3 第六章 食品热学性质 3 3 第七章 食品的电物性及其应用 3 3 第八章 食品物性仪的使用 2 2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里特. 食品物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参考书: (1)屠康,姜松,朱文学. 食品物性学.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李云飞,殷涌光,金万镐. 食品物性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06 高级食品微生物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课程编号:S0640091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esigns of Advanced Food Microorganism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熊利霞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食品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学习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将食品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运用 和提升。在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的框架下,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依照相关食品的最新国家标准对相 关检测项目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实验设计;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侧重从原料、生产加工工艺、包 装、贮存到流通的完整产业链,如何研究其常见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如何对其进行检测和 运用栅栏技术进行控制,进行相关研究的实验设计。在食品微生物的利用方面,注重目标微生物的筛选 方法的设计、活力测定方法、发酵条件的优化、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作用机理等一整套研究思路和科学 实验设计。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注重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运用到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检 测与控制的研究中去,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食品中微生物 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为学生在研究从原料、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到流通中进 行有关微生物质量的检测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奠定扎实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研究的盲目性,提升论 文和科研质量。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控制方面的科学研究极为密切。 1.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物技术》、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 《食品工艺学原理》等课程。 2.后续课程:《食品质量管理》 、 《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食品微生物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407 主要内容:食品卫生标准中的食品微生物质量指标;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各类食品最新版国标 的微生物相关指标的检验项目、检测方法、检测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2.预测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食品质量管理 主要内容: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模型;预测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微生物中相关致病 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与讨论。 3.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筛选、分离、鉴定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菌、G+菌,G-菌,厌氧菌、耐热菌、嗜冷菌、常见 致病菌、益生菌(如乳酸菌)及其他有用菌的筛选、选择性分离、培养、纯化、镜检和菌种保藏技术的 相关实验设计;不同种类食品或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研究的实验设计。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细菌、真菌、病毒);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传统分类与分子分类的实验原理 和实验设计及方法的相互验证。 4.天然防腐剂的研发设计 主要内容:生物源等天然防腐剂的筛选方法、抑菌效价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稳定性、适用范围、 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鉴定、抑菌机理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实验设计的研究设计。 5.食品微生物的控制与保藏技术及其研究方法与设计 主要内容:各类杀菌、控菌技术的研究方法;栅栏技术的原理;基于栅栏技术的食品保藏的综合实 验设计。 6.不同食品种类常见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研究 主要内容:不同种类食品(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水产食品、冷冻饮品、饮料、调味品、冷食 菜、豆制品、糖果、糕点、蜜饯、酒类、罐头等)常见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及其检测控制的方法。 7.食品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研究方法: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和分子方法如 荧光定量 PCR 技术、宏基因组技术,各种方法之间的比较。 8.有益微生物的发酵相关实验设计 主要内容:乳制品发酵或饮料酒的发酵或调味品的发酵或食品添加剂的发酵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响 应面法高级实验设计。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ppt 专题汇报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ppt 专题汇报 40%,课程论文 40% 408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食品微生物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4 4 第二章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食品质量管理 2 2 第三章 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筛选、分离、鉴定 2 2 第四章 天然防腐剂的研发设计 2 2 第五章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与保藏技术及其研究方法与设计 5 5 第六章 不同食品种类常见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研究 8 8 第七章 食品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2 第八章 有益微生物的发酵相关实验设计 2 2 27 27 合计 九、主要参考书 (1)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著. 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控制.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12 (2)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主译. 食品中微生物危害风险特征描述指南.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1 (3)周世宁. 现代微生物生物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4)Thomas J. Montville and Karl R. Matthews. 食品微生物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陈坚,刘立明,堵国成,等. 食品微生物功能调控与优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顾尧臣. 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陈坚,等. 微生物重要代谢产物.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韩德权,王莘. 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9)刘慧.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09 色谱与质谱 课程编号:S0640101 英文名称: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umetr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宗义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色谱与质谱》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包括色谱基本理论和技术,质谱基本理论和技术,色谱质谱联用理论和技术。这些都是食品 及相关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同时作为相对独立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本课程的 学习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色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及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 仪器构成,把握各检测技术发展现状;通过实验,为低年级研究生独立使用上述技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 《食品质量与管理》 、 《食品化学和卫生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现代仪器分析》。 2.后续课程:根据需要自主学习。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色谱法基本原理,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色谱分类,色谱仪器,色谱柱,常见色谱检测 器,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质谱分析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质谱法的基本原理,质谱的种类,离子化方法,有机质谱的裂解机理,质谱解析。 3.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的构成,常用的色谱检测器,色谱柱技术,色谱分离条件的 选择,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410 4.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要内容:气相色谱-质谱仪器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全扫描、选择离子和 多重反应监测;方法建立;方法学评价。 五、课程实验大纲 1.气相色谱-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主要内容:现场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工作站的使用,掌握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对 目标化合物(临时选定)的实际测定,练习参数的设定,学习谱库检索和谱图解析;掌握使用气相色谱 -质谱进行相关分析的一般方法。 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主要内容:现场了解仪器的结构,熟悉仪器工作站的使用,掌握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通过对 目标化合物(临时选定)的实际测定,练习各种参数的设定,优化分析条件;掌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进 行相关分析的一般方法。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4 4 第二章 质谱分析基本理论 4 4 第三章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4 4 第四章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4 4 实验一 气相色谱-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5 5 实验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使用和方法建立 6 6 11 27 合计 1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自编讲义 2.参考书: (1)傅若农. 色谱分析概论(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光辉,等. 有机质谱解析(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盛龙生,等.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11 食品包装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 课程编号:S0640111 英文名称:Quality Control and Inspection Supervision for Foodpackaging 开课对象: 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杜斌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食品包装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实用性为原则,内容涵盖了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 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在介绍各类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 法律法规和安全监管、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内容的解读,以及对国内外法规标准中的卫生指标要求 和相关的检测方法的归纳与总结,详细阐述了与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 力求能为食品贸易企业、相关政府部门、检验监管人员以及食品接触材料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构成现代食品包装材料的四大支柱材料(纸,塑料,金属,玻璃),和复合材料的介绍,使学 生系统的掌握食品包装材料种类,性能,特点及应用。在介绍各类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 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法律法规和安全监管、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内容的解读,培养学生对食 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 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普通化学》、 《分析化学》 , 《生物化学》 、 《食品包装》 、 《现代仪器分 析》等课程。 2.后续课程:《食品接触材料化学迁移》、 《食品软包装新技术》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食品接触材料总论 主要内容: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纸和纸板类食品接触材料,橡胶和硅橡胶类食品接触材料,玻 璃、陶瓷、搪瓷食品接触材料,金属食品接触材料,其他食品接触材料以及包装印刷油墨的介绍与生 产质量控制。 412 2.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法律法规介绍 主要内容:对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质量安全法规发展历程,欧盟及其成员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 法规,美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质量安全法规,以及日本和韩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质量安全法规进行讲 述。 3.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 主要内容:对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管理和良好生产规范: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HACCP 体 系,以及 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介绍,并分别讲述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 欧盟及其成员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美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以及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 4.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卫生技术规范 主要内容:介绍我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食品接触材料卫生技术规范: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 剂的要求 ,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卫生指标,纸及加工纸制品的卫生指标,橡胶、硅胶和热塑弹性体食 品接触材料的卫生指标,食品用玻璃、陶瓷、搪瓷制品的卫生指标,金属类食品包装容器,涂料、油 墨等辅料,竹木制品的卫生指标,其他类食品接触材料的卫生指标。 5.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质量的检测 主要内容:介绍食品包装材料中毒残迁移的原理,检测方法以及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技术标准与规 范 6.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 主要内容:如何在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监管、风险监测、 风险评估。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食品接触材料总论 6 6 第二章 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法律法规介绍 3 3 第三章 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管 3 3 第四章 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卫生技术规范 3 3 第五章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质量的检测 6 6 第六章 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 6 6 27 27 合计 413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商贵芹. 食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与检验监管实用指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参考书: (1)王建清. 包装材料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唐志祥. 包装材料与实用包装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徐文才. 包装测试技术.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7 (4)宋欢. 食品接触材料及化学迁移.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14 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 课程编号:S0640121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Natural Products Extraction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马挺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主代谢和次代谢的化学物质,叫天然产物,这就构成了丰富 多彩的天然产物资源。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是指运用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组成的化学物质进行提 取、分离纯化的过程。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的学科特点,相关的天 然产物提取分离工程技术,原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与提取工艺的相关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提取工艺的 相关性以及各种类型天然产物的提取工艺特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利用 生物资源,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为将来独立能够承担天然产物提取领域的教学、 科研及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学》 、 《生物化学》 、 《有机化学》 、 《食用工程原理》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生物化学》 、 《有机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现代分离技术》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的特点、天然产物开发利用概况、天然产物分离工艺设计策略和技 术进展、天然产物提取过程的选择、天然产物提取利用建议。 2.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基本方法和技术作物 主要内容:天然产物开发方案确定;原料细胞结构与提取工艺特性;天然产物传统分离纯化方法: 如浸取法、萃取法、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过滤、蒸发浓缩、结晶、干燥;超声波协助浸取、微波协 助浸取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与应用。 3.新型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色谱分离技术、 其他分离技术。 415 4.氨基酸和蛋白质提取工艺特性 主要内容:蛋白质分子的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理 化性质,蛋白质、氨基酸的分类,氨基酸、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氨基酸和蛋白质提取工艺特性;氨基酸、 蛋白质提取实例。 5.精油提取工艺特性 主要内容:概述精油的定义、精油的提取工艺特性、精油提取实例。 6.生物碱提取工艺特性 主要内容:生物碱的分类及其结构、生物碱的理化性质、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特性、生物碱提取分离实例。 7.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特性 主要内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布、黄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特性、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实例。 8.皂甙提取工艺特性 主要内容:皂甙的结构类型、皂甙的理化性质及鉴定、皂甙的提取工艺特性、皂甙提取分离实例。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基本方法和技术作物 4 4 第三章 新型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4 4 第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提取工艺特性 3 3 第五章 精油提取工艺特性 3 3 第六章 生物碱提取工艺特性 4 4 第七章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特性 4 4 第八章 皂甙提取工艺特性 3 3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徐怀德. 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毛忠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一版).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俞俊棠. 生物工艺学(上、下册第二版). 武汉: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版,2007 (3)欧阳平凯,胡永. 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第一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尤新. 玉米的综合利用及深加工.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416 微生态学 课程编号:S0640131 英文名称:Microec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0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一倩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微生态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物体或微环境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 科学,介绍了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系统微生态学。它涉及生物体与其内环境(包括微生物、生物化学 和生物物理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与人类植物动物健康、环境保护和修复密切相关。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微生态的概念、微生态空间与组织、微生态动力学、微生物间相互关系、正常微 生物群的生理代谢、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防治及微生态方法学;动植 物微生态学、土壤微生态学及人类口腔、胃肠道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植物病理学》 、 《动物病理学》 、 《食品安全生产微生物控制与检测》 、 《生物化学》、 《微生 物学》、 《食用农产品加工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化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食品安全》、《植物或动物病理学》、 《肥料学》 、 《环境保护》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微生态空间与组织 主要内容:微生态学的概念、发展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用途;微生态空间的概念及其层次、微 生态组织概念及其层次、微观生态组织与生态空间的统一性等。 2.微生态动力学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微生态演替、宿主转换、定位转移、微生物种群个体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微生物种群间 的相互关系等。 3.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代谢和功能 主要内容:分解代谢与 ATP 的产生、合成代谢、酶的合成与调节、营养作用、免疫、生物拮抗等。 4.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417 主要内容:微生态平衡的概念、微生态平衡的指标、微生态失调的概念与分类、感染与微生态失调、 生态失调的影响因素等。 5.微生态防治与方法学 主要内容:调控微观生态环境、增强宿主适应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开发利用微生态调节剂、提高 定植抗力与选择性脱污染。微生态方法、悉生动物等。 6.植物、土壤、动物微生态学 主要内容: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植物不同部位微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微生物与物 质转化、土壤污染治理、正常动物肠道菌群及对动物疾病的防御作用、不同类别动物微生态学等。 7.人类口腔与胃肠道微生态学 主要内容:口腔微生物演替、口腔生态系、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口 腔微生态系的动力学、胃肠道生态空间与演替、胃肠道菌群平衡与失调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微生态空间与组织 2 2 第二章 微生态动力学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2 2 第三章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代谢和功能 2 2 第四章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3 3 第五章 微生态防治与方法学 2 2 第六章 植物、土壤、动物微生态学 4 4 第七章 人类口腔与胃肠道微生态学 3 3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张鸿雁. 微生态学(高等学校重点规划教材·生物与化学系列).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 学出版社,2010 2.参考书: (1)李兰娟. 感染微生态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周学东. 口腔微生态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姜良铎,等. 中医药与微生态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18 微生物应用技术原理 课程编号:S0640141 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and the techniques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0 实验学时:1.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海予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微生物应用技术原理》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微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的内容,在食品、环境、能源、医学以及工业等的方面各个领域中广 泛运用,对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中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是在学习微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微生物 技术在目前各个领域的应用的现状以及这些技术的原理,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微生物技术打 下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 了解目前国内外应用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掌握目前在环境、食品以及工业等领域微生物应用 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高级微生物》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意义、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微生物发酵产品应用。 2.微生物能源 主要内容:生物质能源、甲烷发酵技术原理、沼气发酵工程、氢能源与生物制氢、生物柴油。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主要内容: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特点、石油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难分解污染物的降解、重金 属污染的微生物处理 4.微生物农药 主要内容:生物农药概念、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微生物农药研究现状与进展。 5.微生物肥料 419 主要内容:微生物肥料种类、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 6.微生物药物 主要内容:微生物药物的研究概况、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细菌的耐药性、细菌产生 耐药性的机理。 7.微生物酿造功能性食品 主要内容:发酵功能食品研究进展、酶制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实验报告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微生物能源 4 4 第三章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4 4 第四章 微生物农药 2 2 第五章 微生物肥料 2 2 第六章 微生物药物 2 2 第七章 微生物酿造功能性食品 2 2 18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林海. 微生物应用技术(第一版).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于淑萍. 应用微生物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20 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编号:S0640151 英文名称:Senior Food Microb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高秀芝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级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分别对食品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分类方法、微生物学技术、食品的保护措施、食源性病原菌 及其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微生物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具有丰富多姿的生物多样性特 点。同事微生物学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源头,近年来的发展更为迅速,而食品微生物学则是基础性 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同时由于它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研究生的微生物学素质的培养,就业深 造机会的提升等均有较大的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食品微生物的发展现状及动态,食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常见的微生物类 群;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微生物与食物中毒以及食品安全的微 生物指标与质量管理控制等内容。本课程在论述微生物学重要的基础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提供最新 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使研究生能把握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医学》、《农业》 、《工业发酵》、 《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普通微生物》、 《生物化学》 、 《普通生物学》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介绍微生物及其主要类群、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多样 性、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2.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主要内容: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分类的方法、常用的微生 物的鉴定方法、微生物的常用分类系统、 3.食品中微生物来源及主要种类 421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食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食品中如新鲜肉类与禽类加工肉类及水产食品、蔬 菜和水果产品、 乳、发酵和非发酵乳品等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以及影响食品中微生物活动的因素。 4.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产物的测定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食品中微生物的培养与显微观测、取样方法。物理、化学以及免疫学测定微生 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 5.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应用于发酵工业的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人类对微生 物的应用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利用微生物的酶及其代谢产物和利用微生的菌体及其内含物。微生物的酶 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微生物的菌体及其内含物的应用。 6.微生物生态 主要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与其他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7.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主要内容:食品的腐败变质、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几类主要食品的腐败变质以及食品 腐败变质的预防。 8.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主要内容:食物中毒的概念、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近年来国内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 9.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指标与质量管理控制 主要内容:食品微生物质量和食品微生物安全性指标、用微生物作为食品质量控制的标准、食品质 量管理与控制体系。食品卫生、食品的卫生要求、食品卫生管理、食品的卫生标准。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论文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2 2 第三章 食品中微生物来源及主要种类 2 2 第四章 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产物的测定 2 2 第五章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2 2 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 2 2 第七章 微生物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2 2 第八章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2 2 第九章 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指标与质量管理控制 2 2 18 18 合计 42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James M. Jay[美] 编著,何国庆,等译.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8 2.参考书: (1)刘秀梅,等 译. 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食品微生物丛书:微生物检验与食品 安全控制. 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2 (2)陈广全,等. 食品安全监测培训教材:微生物检测.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蒋原.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指南.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4)张甲耀,等. 环境微生物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曲音波. 微生物技术开发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23 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 课程编号:S074001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 36 学 分: 2 实验学时: 1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飒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如何取得农业科技信息和如何分析、处理农业信息为中心,对农业科技信息基本知识、 科技信息来源、农业科技信息搜集方法、农业科技信息资料整理,以及农业科技信息资料分析与处理 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的专业理论基 础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 2.后续课程:《信息处理》等相关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业信息概述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的概念,农业信息来源,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意义和问题,农业信息分析与 处理的发展方向及农业信息处理的过程。 2.农业信息收集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识别方法、原则,农业信息收集方式及方法,问卷设计方法,农业信息检索方 法,以及 RFID 技术。 3.农业信息手动处理方法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处理概念及步骤,农业信息鉴别与筛选,农业信息分组与汇总,农业信息统计 表的制作方法。 4.农业信息自动处理方法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自动处理概述,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数字图像 的增强处理及特征提取,空间域增强处理、图像锐化处理和彩色图像增强处理等方法。 424 5.农业信息静态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静态分析的常用方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原理法、简单统计法、回归 分析法和综合指标分析方法。 6.农业信息动态指数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农业信息动态分析的常用方法:时间数列的编制、时间数列分析指标和时间数列的构成 分析。 五、课程实验大纲 1.信息检索实践 2.问卷设计实践 3.EXCEL 学习与实践 4.MATLAB 学习与实践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分析处理报告。 3.考试成绩:平时 50%,分析报告 25%、数据处理报告 25%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农业信息概述 2 第二章 农业信息收集 2 4 6 第三章 农业信息手动处理方法 4 2 6 第四章 农业信息自动处理方法 6 12 18 第五章 农业信息静态分析方法 2 2 第六章 农业信息动态指数分析方法 2 2 合计 18 2 18 36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苏国贤. 农业科技信息收集与分析.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林美惠,薛华. 农林信息检索与利用.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李军. 农业信息技术 I.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郑学坚. 计算机在农业生物环境测控与管理中的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赵春江. 农业智能系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赵春江. 精准农业研究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岳峻,傅泽田,高文. 农业信息智能获取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薛山. MATLAB 基础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杨丹,赵海滨,龙哲. MATLAB 图像处理事例详解.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25 3 S 技术原理与应用 课程编号:S0740021 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S, GIS & GP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0 实验学时:12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姚山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3S技术原理与应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是三种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现代空 间信息技术,已从三个独立的信息技术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的信息集成技术,并成为空间信息技术的主 体,简称为3S技术。目前,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中。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理解GPS、RS、GIS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对3S技术的集 成和应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且通过课堂演示、上机操作掌握3S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为以后 的工作中能够正确使用3S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3S(GIS、RS、GPS)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 像处理软件和GPS接收机的应用;通过学习,能够利用3S技术开展精准农业应用的能力,提高利用高新 技术开展科研工作的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测量学》、 《空间信息学》 、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与应用》 、 《全球定位系统》等是 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测量学》 、 《农业信息化导论》 、 《农业信息化进展》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信息化案例》 、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 《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地球信息科学概念,3S 技术的概念,GIS 的概念、发展及应用,遥感的概念、发展及应 用,GPS 的概念、发展及应用。 2.空间信息基础 426 主要内容:常规的地理空间信息描述,地理空间实体表达,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 3.空间数据结构 主要内容: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GIS 空间数据的质量、空间数据的管理。 4.空间数据分析 主要内容:点、线、面等空间特征度量的方法,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 5.遥感简介 主要内容:遥感概述,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彩色图象合成。 6.遥感图像处理 主要内容: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数字图像与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图像预处理,多源信息复合, 遥感解译。 7.全球定位系统 主要内容:GPS 构成,GPS 定位原理,GPS 的加密措施,GPS 定位方法,GPS 测量方法,卫星定 位系统在精准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五、课程实验大纲 1.GIS 软件基本操作与空间数据处理 2.GIS 空间数据库与空间查询 3.GIS 空间分析综合。 4.遥感数字图像软件基本操作与数字图像预处理 5.遥感数字图像解译与植被覆盖度变化信息提取 6.手持 GPS 接收机数据采集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40%、期末成绩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空间信息基础 3 2 5 第三章 空间数据结构 3 2 5 第四章 空间数据分析 3 2 5 第五章 遥感简介 3 2 5 第六章 遥感图像处理 6 2 8 第七章 全球定位系统 3 2 5 24 12 36 合计 427 3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冯仲科,余新晓. 3S 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参考书: (1)黄杏元,马劲松.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汤国安,刘学军,等.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田永中,徐永进,等.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实验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汤国安,杨昕. Arc GIS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常庆瑞,申广荣,等. 遥感技术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梅安新,彭望琭,等. 遥感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韦玉春,汤国安,等.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党安荣,王晓栋,等. ERDAS IMAGEING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承继成. 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何勇,赵春江. 精细农业.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28 网络与信息安全 课程编号:S0740031 英文名称: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任课教师:石恒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一系列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和用于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 全协议、安全策略,是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方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课程涉及到的知 识较多,通过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为该专业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安全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和 实际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述网络安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网络安全设备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 解网络安全基本知识以及在网络运行中安全防护的基本方式和思想,并在密码学方面有一定了解。学生 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防护原理及使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 设计出具有一定安全性的网络方案。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 、 《农业信息化进展》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是面向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网络安全技术,介绍了一些应用密码学的相关内容。在形式 上比较多地介绍了方法,突出了应用的需要,避开了许多原理性的介绍和一些基本数学理论内容,力争 反映网络安全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主要是想满足构造安全的网络应用系统的需要。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网络安全分类、网络安全的评价标准、研 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 2.数据加密技术 主要内容:数据加密技术概述、对称密码体制(DES 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密码体制(RSA 公钥 加密技术)、PGP 加密技术。 3.数据完整性保护和信息隐藏技术 主要内容: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概述、信息摘录技术(MD4 和 MD5 信息摘录算法)、数字签名技 429 术(数字签名标准 DSS)。 4.Windows 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案 主要内容:win2k 的安全工具介绍、win2k 网络连接的安全设置、win2k IPSEC 策略的安全设置。 5.防火墙技术 主要内容:防火墙的工作原理、防火墙的分类、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 6.入侵检测系统技术 主要内容: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入侵检测的方法、入侵检测的步骤。 五、课程实验大纲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进行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大量的实验,为 了满足实验需求,将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信息安全实验软件系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力求在理论教学 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网络嗅探软件的使用及标准协议分析 主要内容:使用网络嗅探软件捕获加密后的网络协议包,分析协议数据包的组成结构和协议的工 作原理,了解数据加密技术原理。 2.综合网络系统性能评价 主要内容:网络性能综合评价方法,网站防篡改软件的部署和使用,了解 Windows 操作系统的配置 方案。 3.网络扫描软件的使用 主要内容:使用网络扫描软件进行 IP 扫描、端口扫描和网络服务扫描,判断分析系统存在的安全漏 洞,了解防火墙技术原理。 4.联合 DDOS 攻击的实施及防御 主要内容:使用 DDOS 攻击工具模拟攻击,分析 DDOS 攻击原理及防御措施,入侵检测系统技术 原理。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2 第二章 数据加密技术 4 第三章 数据完整性保护和信息隐藏技术 2 第四章 Windows 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案 4 4 8 第五章 防火墙技术 4 6 10 第六章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 2 4 6 合计 18 18 36 430 2 4 8 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龚俭,王倩,等. 计算机网络安全导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王育民. 通信网安全.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美] Bruce Schneier 著,吴世忠,祝志雄,等 译. 应用密码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社,2001 (3)赖溪松,韩亮,张真诚 著,张玉清,肖国镇 改编. 计算机密码学及其应用. 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2001 431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实训 课程编号:S0740041 英文名称: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开课对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27 实习学时: 课程负责人:徐践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实训》是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综合应用,主要讲授信息科学的基础、农业信息机理、 信息化农业、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农业信息分析应用技术等相关农业信息技 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具有清楚了解和掌握农业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需要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相关信息技术及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具有 开阔眼界,深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掌握农业信息技术。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农业信息分析与处理》 、 《农业信息化案例》等课程。 2.后续课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参观昌平区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 主要内容:了解国际精准农业先进技术,以及我国在精准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通 过设施蔬菜和果树的采摘体验了解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过程。 2.参观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 主要内容:了解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以及其应用 前景等。 3.参观秦皇岛集发生态园 主要内容:了解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区应用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了解种植业、养殖业等如何把 信息技术运用其中。 4.参观山东世界蔬菜博览会 432 主要内容:全面了解国内外蔬菜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理念,促进现代设施农业、 信息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5.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展望 主要内容:总结回顾参观过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实训示范基地,分析掌握及了解了哪些技术, 结合实际案例,撰写课程论文。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80%、期末成绩 2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参观 6 6 第二章 参观 6 6 第三章 参观 6 6 第四章 参观 6 6 第五章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展望 3 合计 3 3 2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赵春江. 精准农业研究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娜,潘娟. 都市农业信息化实例解析.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何勇,赵春江. 精细农业.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郭作玉. 中国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案例及分析.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33 27 科技论文写作 课程编号:S0840011 英文名称:Academic Writing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 实验学时:6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童光法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针对专业研究生或学术研究生而开设的指导研究生选题、开题、初稿及成稿等写作过程的 规则、方法和学术写作规范的课程。本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使研究生尽快熟悉科技 论文写作规范与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对研究生的写作态度端正、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掌握学术 写作规范、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特点、写作方法以及科技论文需要遵循的各种标准、 规范、语言习惯等。针对社会学、法学专业学术理论问题开展论文选题、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社会调 查与数据分析、写作实训及论文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理论与技能,用以服务和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具有相关联性。应当先修《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 程后再修本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概述 主要内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存在的差异、科技论文写作在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研究生的定 位等。 2.选题 主要内容:问题意识、选题的准确得体、简短精炼、题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标题醒目等。 3.构思 主要内容: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社会调查、必要的讨论、构思、谋篇布局等。 4.具体写作 434 主要内容:绪论、本论、结论等部分的写作及其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摘要和关键词规范要求。 5.学术规范 主要内容:注释规范、参考文献规范等学术引证规范的培养以及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避免。 五、课程实验大纲 主要内容:以标准的学术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等为样本,分析讨论它们在选题、内容摘要、关 键词、绪论部分、主体部分、结论部分以及引证规范等方面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并指导研究生就自己 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选题、资料搜集、文献分析和大纲撰写等写作实训。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50%、期末成绩 5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试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概述 2 2 第二章 选题 2 2 第三章 构思 2 2 第四章 具体写作 2 4 第五章 学术规范 2 2 第六章 文本分析与写作实训 2 6 8 12 6 18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1) [美]温克勒,等. 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法]埃米尔. 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高小和. 学术论文写作.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陈燕,陈冠华.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毕恒达.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梁慧星.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7)郑也夫,等.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8)陈瑞华,等. 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张孙玮,等. 科技论文写作入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35 农业知识产权 课程编号:S084002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刘剑骅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知识产权》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为配合北京农学院农业科技与推广组织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完善该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基础而开设的选修课程。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和了解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科技与 管理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领域有关知识产权的理论及保护问题。本课程对于学 生深入理解涉农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涉及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基本原理及具体的涉农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学习,使学生 了解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掌握农业领域的商标保护、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以及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等方面的问题。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 、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农业法》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知识产权概述 主要内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主体和客体,现代农业知识产权范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著作权的保护 主要内容:作品的概念、构成和类型,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的内容,著作权的内容,农业领域的 知识产权类型与保护。 3.专利权的保护 主要内容:专利的概念和种类,不受保护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的条件和程序,专利权及保护,专 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和保护。 4.商标权的保护 436 主要内容:商标的功能和种类,注册商标的条件和程序,驰名商标的保护,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 商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保护。 5.地理标志权的保护 主要内容:地理标志的概念、保护途径,地理标志权获得的条件和保护范围,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 护。 6.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主要内容:植物新品种的概念和类型,植物新品种权的获得条件和程序,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章 知识产权概述 3 3 第二章 著作权的保护 4 4 第三章 专利权的保护 6 6 第四章 商标权的保护 6 6 第五章 地理标志权的保护 4 4 第六章 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4 4 合计 27 27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何忠伟. 农业知识产权教程.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吴汉东. 知识产权法通识教材.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郑成思. 知识产权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赵小平. 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白光,马国忠. 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37 农村社会保障 课程编号:S0840031 英文名称: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27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胡勇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功能、农村社会保障与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 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制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 容和改革的趋势。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世界各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状况,有益于日后对 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研究的实例分析。 1.学生能够掌握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2.要求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考虑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 《农村社会管理》 、《农村社会学》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 、 《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农业科技组织经营与管 理》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分析》、《农业法》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农村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过程,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2.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的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西方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的渊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成部分的内容与主要模式。 4.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与管理内容 主要内容: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内容,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的内容和管理体制。 438 5.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 6.农村医疗社会保险的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农村医疗社会保险的含义,农村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医疗社会 保险的改革。 7.农村社会救助的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农村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及国外社会救助制度。 8.社会优抚与安置的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社会优抚与安置的基本内容。 9.农村社会福利的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第一章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 讲课 试验 实习 小计 2 2 第二章 农村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2 2 第三章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2 2 第四章 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与管理 4 4 第五章 农村养老社会保险 4 4 第六章 农村医疗社会保险 4 4 第七章 农村社会救助 4 4 第八章 社会优抚与安置 2 2 第九章 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 3 3 27 27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史柏年. 社会保障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韩明谟. 社会学概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钱宁.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康士勇. 社会保障管理实务.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4)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孙光德. 农村社会保障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胡勇. 农村社会福利工作.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日本社会保障推进协议会. 北京:社会保障事典(日文). 岩波书店出版,2010 439 农村社会学 课程编号:S0840041 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韩芳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方向农业推广硕士需要了解的一门应用社会学课程。是分析城乡社会 关系、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工具性学科。 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涉及农村社会学概述、农民特征与现代化、农村家庭、农村组 织、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分层、农村土地问题、人口问题、农民教育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 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视角和实 践有一个立体的认识。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解释农村社会现 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农村社会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本知识和技能: 1.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 2.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和基本分析方法; 3.运用农村社会学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 4.掌握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先修课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等相关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分析》 、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 、 《农业法》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和研究农村 社会学的意义。 440 2.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 主要内容:农民的内涵与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农民的分层与社会流动; 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 3.农村土地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应了解传统的农村经济与土地占有状况,掌握土地革命纲领与土地 改革实践,掌握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4.农村社会关系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关系的涵义、农村社会关系的划分,农村社会网络 的特点、历史演变及现代农村的主要社会网络,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 响。 5.农村社会组织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掌握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 型、特点及功能,从而了解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6.农村社区 主要内容:主要目的是在了解一般社区理论及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农村社区的产生过程,掌 握农村社区的特点、类型和功能,并能对中国农村社区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7.农村社会问题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一般理论,掌握农村主要社会问题的产生、 发展和解决的途径,理解中国农村存在的主要的社会问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8.农村社会控制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控制的涵义、类型和方式,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 史沿革以及完善农村社会控制机制的途径。 9.农村社会保障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结构及内容,掌握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类型、 特点及功能,认识到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0.农村社会变迁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要求了解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掌握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掌 握农村社会改革导致的重大的农村社会变迁。 11.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主要内容:通过此章 学习,应明确农村城市化的含义、必然性和实现途径,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 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及模式选择;掌握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41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 的学习,应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掌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内容,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目标来分析当前农村发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作业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 4 4 第三章 农村土地 4 4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4 4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 4 4 第六章 农村社区 4 4 第七章 农村社会问题 2 2 第八章 农村社会控制 2 2 第九章 农村社会保障 2 2 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2 2 第十一章 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4 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2 36 36 合计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钟涨宝. 农村社会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朱启臻. 农村社会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1)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张乐天.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钟涨宝. 农村社会调查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美]詹姆斯·斯科特. 上海: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译林出版社,2001 (6)[法]蒙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442 农业法 课程编号:S0840051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Law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36 学 分:2 实验学时: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董景山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农业法》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法律规定、法律规则、法律程序、法律调整方法等相关法律 问题的综合课程。农业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三农”法律问题起规 范调整作用;《农业法》是对农业相关的规制规范进行体系化的介绍;《农业法》重点关注我国重要的 农业法律体制,了解国外的农业法律体制;《农业法》对某些重要的农业法律制度进行深入探究。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轮廓;学生对我国特有的农业法律体制的 背景、现实有深入掌握;学生对国外的农业法律体制有大致了解。最终是学生具备从法律的视角分析、 判断“三农”法律问题的基础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 《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村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等课程。 2.后续课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绪论 主要内容:农业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农业法的调整方法 2.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主要内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土地承包的程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 3.土地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管制的基本原则、耕地保护、土地资源整体保护等。 4.种子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法律制度、经营许可法律制度等。 5.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 443 主要内容:植物新品种的概念、植物新品种的审定,植物新品种侵权处理等。 6.农业补贴制度 主要内容:农业补贴的基本含义、国外补贴模式、我国的现状及问题等。 7.农业投入品的法律规制 主要内容:农业投入品投入现状及问题、国外相关法律规制、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制及改进等。 8.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概念、由来、国外相关法律规制、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制及改进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考察 主要内容:考察京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等。 2.农业投入品调研 主要内容:了解京郊农业投入品的现状及影响机制。 3.农产品地理标志调研 主要内容:考察京郊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的现状。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作业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4 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制度 6 6 第四章 种子法律制度 4 4 第五章 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 4 4 第六章 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2 4 第七章 农业投入品的法律规制 2 2 第八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制度 4 4 8 28 8 36 合计 2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昌麒. 农业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董景山.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李长健. 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44 8 文献检索 课程编号:S1140011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trieval 开课对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 时:18 学 分:1.0 实验学时:8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叶春蕾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文献检索》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广义的文献检索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 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 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不断 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了 解并学会常用检索工具、数据库和参考工具书的概况、特点和使用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检索信息和利用 信息的效率,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的方法,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 主动获取更深、更广、更新知识的技能,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献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原理、方法、途径和步 骤;了解若干种基本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中外文检索工具、数据库的特点、结构和著录格式;了解若干种 主要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参考工具书的内容、特点、适用范围和查阅方法。 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多种途径检索与专业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献;能够进行事实、数 据检索;能够独立地根据检索课题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数据库和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 《文献学》 、 《目录学》、 《情报学》、 《信息管理学》 、 《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 等。 四、课程教学内容 1.信息检索概述 主要内容:信息检索是指利用一定的检索算法,借助于特定的检索工具,并针对学生的信息需求, 从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信息检索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信息检索 概述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常用信息检索技术。通过本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 文献和情报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特征、功能,并对目前可以利用的文献信息源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445 2.中文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主要内容:介绍几个基于网络的学术资源集合——中文数据库,网络学术资源主要来源于电子期刊、 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种专业信息网站。目前,国内已建成数量繁多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成为获取中文 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本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文网络数据库的资源,掌握中文网络数据 库的获取途径以及相应的检索方法。 3.外文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主要内容:外文电子期刊和全文数据库一直是从事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人才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开阔 视野、紧跟学科发展方向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目前的网络数据库来看,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期刊所占比 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网络学术资源。通过本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文网络数据库 的资源,掌握外文网络数据库的获取途径以及相应的检索方法。 4.特种文献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主要内容:特种文献主要包括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以及科技报告文献,这些文献是人类 从事生产和科学实践的真实记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动态,具有独特的信息价值,是不可忽 视和遗漏的信息资源,互联网的发展为特种文献的获取提供了崭新的检索渠道。通过本讲的学习,可以 帮助学生了解特种文献资源的类型,掌握特种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相应的检索方法。 5.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主要内容: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选题及论文 资料收集,学位论文的开题及写作,以及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管理系统(以 NoteExpress 为例) 。通过本 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科研科研课题查询步骤、论 文资料的收集,了解学位论文开题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学位论文开题及写作的步骤、方法和格式, 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题和写作,掌握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五、课程实验大纲 1.中文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实验内容: 1.通过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5年以来,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检索”方面的所有论文, 要求文章作者的单位是“清华大学”。 2.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分类检索”方式,检索“2006-2015”年间“文摘”中含有“模 糊”和“算法”的文章,并下载保存文章的原文。 3.利用万方数字资源系统查询日本在“大连”设立了哪些驻华机构,并查询“日本兴业银行大连分 行”的驻华代表和驻华机构的联系电话。 4.利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北京农学院”的“王有年”教授2006 年在《北京农学院学报》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情况。 5.利用超星一站式检索平台查询“北京农学院”的“王有年”教授2006-2015年间中文文章的发表 情况。 2.外文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实验内容: 446 1.利用EBSCO系统在ASP数据库,查找“商业教育”(Business Education)主题,“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方面的全文期刊文献及其馆藏情况。 2.利用ProQuest数据库,检索2006-2015年间“北京农学院”(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在 农业和生物领域的发文情况。 3.利用超星一站式检索平台查询“北京农学院”(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的所有学者在 2006-2015年间外文文章的发表情况。 3.特种文献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实验内容: 1.通过 IEEE 组织的网站(http://www.ieee.org/index.html),查找未来一年内该组织举办的人工智 能方面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消息,记录下会议名称、举办时间、地点和会议主题。 2.利用不同的会议文献检索系统,查找出有关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方面的中、英文会议文 献各一篇。 3.利用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查询 2009 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该数据 库收录的情况。 4.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专利检索系统,查找我国有关防近视课桌和激光防伪技术方 面的专利各两件,记录下相关的著录信息,并查其是否有同族专利。 5.查找有关肉制品加工、污染物排放的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各一件。 4.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实验内容: 1.根据科研或学位论文的题目选择检索词。 2.选择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并构建检索式。 3.获得信息资源检索结果,并由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管理系统,如 NoteExpress,进行文献资源管 理。 4.对信息资源检索结果以各类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课程论文 2.考核方式: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20%、实验报告 20%、课程论文 6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理论 实验 实习 小计 第一讲 信息检索概述 2 第二讲 中文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2 2 4 第三讲 外文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2 2 4 第四讲 特种文献资源获取途径与检索方法 2 2 4 第五讲 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2 2 4 10 8 18 合计 447 2 九、主要参考书 (1)隋莉萍.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第 2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高飞. 网络信息实用检索.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3)陈泉.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其他相关网站. 448 高尔夫球 课程编号:S0940021 英文名称:golf 开课对象:选修课 学 时:30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常海林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高尔夫球》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是高尔夫(Golf)运动是一种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使用不同的球杆(club)并按一定的规则将高 尔夫球送入前方几百码远之外的球洞(hole)的运动。通常一场球打十八洞,击球次数少者为胜。高尔 夫可以一个人打,也可以几个人打,不受年龄、体能和技术水平上差异的限制,参与者有着同等的获胜 机会,所以高尔夫是一种可以享受终生的体育运动。 高尔夫运动要求打球者根据天气、地形、身体状况的不同情况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克服一个个不可预 知的困难。对个人判断力、意志力和忍耐力的锻炼提高有极大帮助。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也 能起到解除和舒缓紧张的学习和工作造成的精神压力的作用。同时,高尔夫是一项诚实的运动,高尔夫 规则(Golf rule)及礼节(Etiquette)始终贯穿整个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是目 前世界上惟一自我裁判的体育运动。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动态;高尔夫的基本规则及锻炼价值;高尔夫球的基本技 术原理与分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乒乓球》 、 《棒垒球》等是相关学科课程。 1.先修课程:《乒乓球》 、 《棒垒球》等课程。 2.后续课程:《网球》、 《羽毛球》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动态 2.高尔夫的基本规则及锻炼价值 3.高尔夫球的基本技术原理与分析。 449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理论和实践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践 考核 小计 第一章 正确站姿与握杆 2 2 第二章 长铁杆的技术(半挥杆) 2 2 第三章 长铁杆的技术(3/4 挥杆) 2 2 第四章 长铁杆的技术(全挥杆) 2 2 第五章 铁杆技术复习技术 2 2 第六章 劈杆技术 2 2 第七章 一号木杆的技术 2 2 第八章 木杆、铁杆技术复习 2 2 第九章 素质测验 2 2 第十章 推杆的技术 2 2 第十一章 复习 2 2 第十二章 技评考试 2 2 第十三章 补测 2 2 第十四章 高尔夫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趋势基本规则及礼仪 2 第十五章 理论考试 合计 2 2 1 1 2 27 1 3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 材:丁明汉. 大学高尔夫教程.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450 健美操 课程编号:S0940031 英文名称:Aerobics 开课对象:选修课 学 时:30 学 分:1.5 试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秀云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健美操》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是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它以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和魅力,风靡 世界,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及群众的喜爱。健美操作为一种运动项目,除了具有一般体育活动共有的锻炼 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外,对女子减肥和改善体形体态、提高韵律及身体协调性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 仅强调“健”,而且还强调“美”,把健与美融为一体,可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掌握健美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促进学生协调性、节奏感发展的同时, 达到身心锻炼的目的。 2.增进健康、培养正确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 3.了解以健美操为手段的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通过体育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顽强、 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形体》 、 《体育舞蹈》 、 《瑜伽》 、 《普拉提》 、 《啦啦操》 、《街舞》 、 《爵士》等是相关学科 课程。 1. 先修课程: 《基础体育课》 。 2.后续课程: 《体育舞蹈》 、 《啦啦操》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健美操理论 主要内容:健美操的起源、发展与概念;健美操的分类与特点;健美操的作用。 2.实践 主要内容:热身、健美操成套、啦啦操成套、健身球、拉伸等。 451 3.身体素质练习 主要内容: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 米、800 米等。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包括学习态度、考勤及课堂表现与平时测评等。 2.理论部分(10%) ;笔试。 3.实践部分(70%) ;其中健美操 40 分,素质 30 分。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第一章 健美操的起源、发展与概念;健美操的分类与 特点;健美操的作用 4 实践 考核 小计 4 第二章 热身、健美操 1-2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三章 热身、健美操 3-4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四章 热身、健美操 5-6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五章 热身、健美操 7-8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六章 热身、健美操 9-10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七章 热身、啦啦操 1-2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八章 热身、啦啦操 3-4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九章 热身、啦啦操 5-6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十章 热身、啦啦操 7-8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十一章 热身、啦啦操 9-10 节、健身球、拉伸 2 2 第十二章 复习、创编考试套路 2 2 考核 合计 4 22 4 4 4 30 九、选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王洪. 健美操教程.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杨斌. 形体训练纲论.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张莹. 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第三套. 北京:中国健美操协会审定,2009 (4)邱建刚. 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第一套.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10 452 游泳 课程编号:S0940041 英文名称:swimming 开课对象:研究生 学 时:30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吴宝利,刘军占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游泳》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课主要是满足广大喜爱游泳运动的学生,提高运动技能,适应自然界生存能力的需要,目的 是为了推动游泳运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达到终生受益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学习和掌握游泳蛙泳和自由泳的基本技术,了解游泳运动起源、发展趋势,规则和裁判法。 2.了解国内、外游泳的主要组织和重大赛事。 3.增强体质、发展素质、提高机体器官的协调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通过学生本科阶段的体能基础储备,结合教育学、训练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开展课 程衔接与培养。 先修课程:《大学体育基础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1.游泳运动简介 2.游泳运动锻炼价值 3.游泳运动技术理论和练习方法 (二)基本技术 1.陆地练习 2.熟悉水性练习 3.蛙泳技术 4.爬泳技术 453 5.简介仰泳技术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技能、理论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第一章 游泳运动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游泳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 第三章 游泳运动的安全、卫生常识 实践 考核 2 小计 2 1.陆地练习 1 1 2.水性练习 1 1 3.蛙泳技术 10 10 4.爬泳(自由泳)技术 10 10 5.简介仰泳技术 2 2 6.考核 4 4 28 30 合计 2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温宇红. 游泳运动教程. 北北京: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2.参考书: (1)[美国]大卫托马斯. 教你学游泳.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吉村丰,高桥雄介. 游泳技巧图解.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文静. 现代游泳技术教程.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54 羽毛球 课程编号:S0940051 英文名称:badminton 开课对象:研究生 学 时:30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张达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羽毛球》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课是为发展学生的灵敏和速度耐力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相互帮助的 道德情操与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学习和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了解羽毛球运动起源、发展趋势及羽毛球场地设施、规 则及裁判法。 2.了解国内、外羽毛球的主要组织和重大赛事及羽毛球的技术、战术分类。 3.增强体质、发展灵敏素质、提高机体器官的协调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通过学生本科阶段的体能基础储备,结合教育学、训练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开展课 程衔接与培养。 先修课程:《大学体育》。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基本姿势,正、反手握拍法,灵活性练习 2.正手发高远球,反手发网前球,速度练习 3.正手击高球、吊球、杀球,柔韧性练习 4.头顶击高球、吊球、杀球,灵活性练习 5.正、反手搓球、推球、挑球,耐力练习 6.正、反手接杀球、吊球、网前球,教学比赛 7.攻反手战术,速度练习 8.“杀、吊、上网”战术,教学比赛 455 9.“双打”战术、“混双”战术,灵活性练习 10.“拉、吊突击”战术,教学比赛 11.“拉、吊突击”战术,教学比赛 12.战术意识练习,教学比赛 13.考核,总评 14.理论课 比赛规则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技能、理论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 八、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 实践 第一章 基本姿势,正、反手握拍法,灵活性练习 2 第二章 正手发高远球,反手发网前球,速度练习 2 第三章 正手击高球、吊球、杀球,柔韧性练习 2 第四章 头顶击高球、吊球、杀球,灵活性练习 2 第五章 正、反手搓球、推球、挑球,耐力练习 2 第六章 正、反手接杀球、吊球、网前球,教学比赛 2 第七章 攻反手战术,速度练习 2 第八章 “杀、吊、上网”战术,教学比赛 2 第九章 “双打”战术、“混双”战术,灵活性练习 2 第十章 “拉、吊突击”战术,教学比赛 2 第十一章 “拉、吊突击”战术,教学比赛 2 第十二章 战术意识练习,教学比赛 2 第十三章 考核,总评 考核 小计 2 第十四章 理论课 比赛规则 2 第十五章 理论考试 2 合计 2 24 4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常海林,闫晓军. 大学生体育文化教程.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参考书:刘仁健. 羽毛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56 30 户外拓展 课程编号:S0940061 英文名称:outward bound 开课对象:植科类、园林类、食品类研究生 学 时:30 学 分:1.5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赵淼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户外拓展》一门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也叫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活动项 目群,英文为Outward Bound,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 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训练对象有海员、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包括单纯体 能、生存训练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户外拓展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动态;户外体验适应了当今时代完善人格、提高 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户外体验并非体育加娱乐,也不是魔鬼训练,而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 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意义。 户外体验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先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等, 使短暂的训练充实而丰富。 户外体验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队员向自己体力、能力和心理 的极限挑战。 户外体验实行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通过面对共同的困难,使每一名队员竭尽全力,既增强了 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又从团队中汲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队员 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户外拓展》等是通过学生本科阶段的体能基础储备,结合教育学、训练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 识开展课程衔接与培养。 先修课程:本科公共体育课课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 457 1.户外运动概述 主要内容:户外运动的概念与含义、户外运动的意义、户外运动的身心准备、户外运动的物质设 备 2.户外运动基本常识 主要内容:气候与天气、方向的判别、安全保护技术基础 3.野外生存 主要内容:野外生存的发展过程、野外生存基本技能 4.登山运动 主要内容:现代登山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分类、登山实践技术、登山基本战术 5.攀岩运动 6.定向运动 7.峡谷水上运动 8.拓展训练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理论开卷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10%、实践 40,体能素质 40%,理论 10% 八、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践 第一章 户外运动概述 1 1 2 第二章 户外运动基本常识 1 1 2 第三章 野外生存 1 1 2 第四章 登山运动 2 2 第五章 攀岩运动 4 4 第六章 定向运动 4 4 第七章 峡谷水上运动 4 4 第八章 拓展训练 8 8 考核 合计 3 25 作业 小计 2 2 2 3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李金芬,周红伟. 拓展训练(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参考书:王博. 拓展游戏大全.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58 乒乓球 课程编号:S0940071 英文名称:Table Tennis 开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学 时:30 学 分:2 实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负责人:王珊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乒乓球》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乒乓球运动是用球拍在桌面上击球,且运用发球、接发球进行隔网对抗的体现小巧灵的典型球类项 目。乒乓球运动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运动量可大可小,设备比较简单,室内外都可以进行,极易 开展和普及,是大众可以利用的健身、娱乐手段;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涵,充分体现娱 乐与竞技兼融的特点。乒乓球运动能够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和上下肢活动能力,改善心肺功能, 增强体质;经常锻炼,有助于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敢于拼搏等优秀品质。 乒乓球课开设普及班和提高班,使初学者掌握主要的技术,基本功堂堂练,介绍主要打法、规则与 裁判法;使提高者掌握重点技术,形成自己的打法;开展教学比赛,学以致用,提高能力,培养兴趣, 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技术,促进身心健康。 二、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乒乓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乒乓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知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锻 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乒乓球竞赛组织方法,能够组织基层比赛,并能胜任一般比赛的裁判工作。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通过学生本科阶段的体能基础储备,结合教育学、训练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开展课 程衔接与培养。 先修课程:《大学体育》。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握拍法(直、横) 、基本姿势、基本站位(各种攻守、接发球站位) ,平击发球,挡球及推挡球 2. 近台快攻步法:单步、并步,发球:反手急球、正手奔球,推挡(接急球、奔球) 3. 正手近台攻球(一推一攻),推定点球,推挡变线 4. 左推右攻(战术介绍) ,正手近台对攻,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及接发球(介绍落点配合及战术运 用) 5. 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及接发球,发球抢攻(战术介绍) ,反手攻球 459 6. 复习正手近台对攻,复习发球抢攻战术,介绍两面攻战术打法 7. 搓球:快搓、慢搓、对搓、搓中变线、搓中抢位,提拉球(提拉出台下旋球) 、拉球变线,正(反) 手发转与不转球(下旋) 8. 教学比赛(单循环制) 9. 教学比赛(单循环制) 10. 总复习:推挡;正手对攻,正(反)手发左(右)侧上(下)旋球 11. 测验:推挡,复习:正手对攻 12. 测验:正手对攻,机动 13. 介绍比赛规则,双打教学比赛,补测 14. 专项理论:1. 乒乓球赛事、技术发展简介 2. 规则、裁判法 15. 理论考试 五、课程实验大纲 无 六、课程教学实习大纲 无 七、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技能、理论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 80%、期末成绩 20% 八、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 实践 考核 小计 第一章 基本姿势、基本站位、基本技术 2 2 第二章 步法、发球、推挡 2 2 第三章 正手近台攻球、推定点球、推挡变线 2 2 第四章 左推右攻、正手近台对攻、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2 2 第五章 反手发旋球及接发球、发球抢攻、反手攻球 2 2 第六章 复习正手近台对攻、复习发球抢攻战术 2 2 第七章 搓球、提拉球、正(反)手发转与不转球(下旋) 2 2 第八章 教学比赛(单循环制) 2 2 第九章 教学比赛(单循环制) 2 2 第十章 总复习 2 2 第十一章 复习正手对攻 2 2 第十二章 介绍比赛规则、教学比赛 2 2 第十三章 测验、机动 2 第十四章 专项理论、规则、裁判法 2 2 第十五章 理论考试 合计 2 2 24 2 2 4 30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苏丕仁. 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参考书:姜中乔译,大江正人(日)编. 乒乓球训练 100 课. 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