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中医学 二、专业代码 620103K 三、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专科上线的考生。 四、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全日制专科 五、就业面向 (一)职业领域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健康服务机构、中医康复养老机构等,从事中医临床诊疗、社区疾病 控制与预防、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中医药卫生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岗位 1.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内 科、外科、 妇科、儿科、骨伤科等科室的医务工作; 2.预防保健工作: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科以及中医治未病科从事中医预防保健工 作; 4.中医健康服务行业: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养老等工作。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面向基层,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 学与职业素养,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能 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中医全科医生等高素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贯彻落实 党和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规,诚实守信,甘于奉献,志愿为 人类健康而奋斗。 (3)热爱中医药事业,尊重生命,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 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4)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5)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2.知识要求 (1)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 医学实践。 (2)掌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 药学、方剂学的知识与技能。 (3)掌握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理论。 (4)掌握中医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推拿学、骨伤科学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诊疗 临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5)掌握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知识及中医养生、康复养老知识。 (6)掌握西医诊断学基本技能,能熟练诊疗西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7)熟悉岭南中医学术特色及历代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 (8)熟悉西医基本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 (9)熟悉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10)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11)熟悉预防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12)了解改善残障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13)了解国家卫生工作和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14)了解中医药发掘、继承、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中医药发展的趋势。 3.能力要求 (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的能力;具 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及方药、针灸等内外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 (3)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具有对一般急症进行诊断、急救处理和预后判断的能力。 (5)具有根据情况合理选择临床技术和方法、手段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6)具有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控的一般知识和常用技能。 (7)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8)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 (9)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 (10)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运用一门外语初步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 (1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职业素养 (1)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 助。 (3)尊重患者,遵守医学伦理,保护患者隐私,理解患者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卫 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5)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谨慎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 七、职业证书 (一)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 根据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医学专业大专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 1 年后, 可参加全国(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者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并进行执业注册方可从事 中医医疗工作。 (二)职业技能证书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可以考中医刮痧师、中 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炮制与配制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保 健按摩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社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公共任选课、专业 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和临床实习五大模块。各模块学时分配见表 1。 表1 中医专业各模块学时分配表 学时数 模块 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性质 理论 实践 (%) 通识社科课程 必修 278 130 13.8 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406 140 17.1 专业技能课程 必修 534 194 24.7 选修课程 选修 220 16 8.0 毕业实习 必修 1050 35.6 1530 100 合计 1438 公共选修课 模块 性质 学分 总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选修课 选修 6 108 3.5% 1. 通识社科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 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军事理论、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 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中医药学、西医学、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人正常体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机 能实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3.专业技能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娴熟 的临床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推拿学、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临床疾病概要 4.选修课程 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临床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康复医学、中医五官科学、常用护理技术、急诊 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学 5.临床实习 学生参加毕业实习 43 周。实习期间,参加中医内、外、妇、儿科、针灸推拿科、急诊科、治未病科 的出科理论考试与床旁技能操作考试。 (二)专业核心课程 1.中医基础理论 (1)课程目标: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病因、发病、病机)及 其防治的认识,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2)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 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创设任务 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2.中医诊断学 (1)课程目标: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搜索临床资料、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 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 (2)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间、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 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 案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3)教学方法:采用“医教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领行,通过课堂 教学、多媒体演示、实训室仿真模型演示、实训室操作训练及考核等,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医学知识 和工作技能。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3.中药学 (1)课程目标: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 础课。既是中医辨证 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中药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与《方 剂学》、《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程一起,为中医专业的《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 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药学及相关概念的含义、中药的功效理论、中药的 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 意以及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熟悉 中药的炮制、用法、用量,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常用药物的分类归 属、功效 、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中药的品种、产 地、采收、贮存、给药途径及剂型等因素对临床效应的影响,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 90 味药物的分类归属、 功效与特殊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3)教学方法:通过“教,学,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对 学生作出评价;学生通过标本的观察学习来掌握有关中药的性味归经,联想该药的功效,主治和应用。教 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价。教师应 提前准备好各种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工单、教学课件,并根据学生设计方案准备好教学场地和所需器械设 备。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4.方剂学 1)课程目标: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 础学科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 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 学习中医学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 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教材中的 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 100 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 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位意义。二级的方剂 50 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的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一、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3)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 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 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 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理及其注意事 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5.中医内科学 (1)课程目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 科。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 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方法,掌握常见中医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关键 和辨证论治方法。 (2)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 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 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本课程以脏腑、经络、气血津 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 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分绪论和各论两部分。各论介绍肺系病证、 心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及肾系病证等。 (3)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 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方法。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6.针灸推拿学 (1)课程目标:《针灸推拿学》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 中医药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能运用针灸推拿治疗常见 病、多发病。 (2)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针灸学及推拿学两大部分。针灸学的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 授内容,介绍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内容范围、历史发展和作用地位;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分部腧穴操作、 针刺手法;同时介绍灸法、拔罐法、耳针、头皮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和鍉针、电针、 腧穴药物注射与敷贴、激光照射、磁疗等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针灸技术现代研究,重 点介绍针刺手法、艾灸法现代研究概况,以及现代针灸器械和用具的研制应用内容;另一部分又称针灸技 能训练,是教师做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刺法灸法技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进行实 际操作考核。推拿学主要讲述推拿基本理论,推拿作用原理,常用检查方法、推拿手法,常见病的诊断与 推拿治疗,指导学生掌握检查方法,推拿方法,推拿治疗的实际操作。 (3)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 最终对学生作出评价,学生通过视频观摩学习来掌握常用检查方法、针灸手法及推拿手法,常见病的诊断 与针灸及推拿治疗,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引导、 监督、评价。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 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 1.教学时间分配(见表 2) 表2 理论、实 毕业 教学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考试、 入学 学期 实习前 毕业 教育 教育 军训 践教学 实践 机动 教育 1 合计 一 16 2 二 18 2 20 三 18 2 20 四 18 2 20 五 21 六 21 1 42 9 总计 70 2 21 1 1 2 1 22 1 23 1 126 2、教学进程安排表及说明(见附件 1) 总学时 3087 学时,平均周学时 28 学时。教学进程表及说明见附件 1 九、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等。教学 团队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有合理的比例。 (1)专业教师生师比≤16:1; (2)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应达 80%以上。 2.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中医教育,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教学相长; (2)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3)原则上具有中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教育背景(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临床医学、民族医学等)的教师,应具备至少一年以上时间在三级甲 等中医医院实践进修的经历; (4)任职期间应具有一定中医临床实践经历,专任教师每 2 学年累计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时间应达 90 个工作日或以上; (5)具有扎实的中医学专业知识、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必要的中医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熟练掌 握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6)熟知中医学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 (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2)具有系统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中医临床能力;对本专业国内外的状况有一定的 了解,对行业对专业的需求非常了解,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对本专业的某一方向有较深的研究或将专业培 养方案与行业要求有机紧密结合; (3)科教研工作业绩突出,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学术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专 业著作、译著、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主持过市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或获市级以上教科研成果。 4.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聘任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系统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对本专业的某一方向有一定的 研究或将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要求有机紧密结合。 (3)有一定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参编高校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获得 校级以上教科研成果获、其他校级以上荣誉和表彰或参加市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研究。 5.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1)热爱中医药事业和中医教育,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教学相 长; (2)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 年以上中医临床工作经验。 (3)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 承担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且教学效果较好。 (4)身体健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 65 岁。 (5)与学校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服从教学安排与管理,并认真履行协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设施 1.校内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基本要求 围绕学生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主线,配备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达到培养高 素质临床型人才的目标。本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药理学实验 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 2.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医院中医各临床科室的真实情境,按真实设备、真实流程设计,使实训环境、 实训条件更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 (1)实训室设置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设置中医基础学实验室、中医诊断学实训室、中药标本馆、中医临床实训室、 针灸推拿实训室、中医骨伤实训室、模拟中医馆、西医诊断学实训室、西医内科学实训室。每室建设面积 ≥120 ㎡。 (2)主要实训设备 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仪器设备配置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主要实训仪器设备(以 40 人/班 标准配置)详见附表。(按照上述实训室,配好设备。) (3)实训基地功能。 中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融“教、学、做”为一体,满足培养学生中医 治疗技术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本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加深了专业基本理 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诊断技能,常见中药的鉴别,针灸推拿治疗技术的基 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中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还可为师生开展中医科学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 训和开展临床医疗服务工作提供条件,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中医实训基地。 (4)专业课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 90%以上。 3.实验(训)基地管理 (1)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实验(训)基地的管理工作; (2)制定完善的实验(训)室管理制度、实验(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训)操作规程、学生 实验室行为规范,以及实验员管理办法等,并严格执行; (3)实训指导教师由“双师型”教师或临床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专职实训指导教师须按学校有关 规定参加临床实践工作。 4.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1)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1)有相对固定的、满足毕业生实习需要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毕业实习 基地。毕业实习基地有完善的实习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2)拥有一支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兼职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综合素质好,职业能力强, 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胜任中医实训和实习指导工作。实习带教指导老师与实习生比例 1:1~3; 3)开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肛肠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骨伤科、 急诊科、治未病科,业务范围涵盖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能满足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要求。 4)有毕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实习大纲规定项目的完成率应达 90%以上,并有出科考 试和鉴定。 (2)教学见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项目选择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有中医科的综合医院、 有中医馆的基层医疗机构等。 2)临床指导教师、专业设施配备和见习场所等能满足开出见习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带教指导教师 与见习生比例为 1:10~15。 3)与学校之间交通便捷。 (3)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与医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习管理实行三级协同管理机制,即学校(实习办 公室) —系和医院(科教科或医务科)—实习科室(带教老师)。学校和医院的实习管理部门在临床教学中 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做好毕业实习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各部门应经常性地深入各实习科室进行实习教 学检查,及时了解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教材 专业课必须选用最新的国家规划教材,专业核心课必须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 版的国家规划教材。 可根据中医学专业的办学特点与需要,选用一定数量校本特色教材。突出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根 据中医临床的发展及时修订、更新。 实验实训(指导)教材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吻合,与教材内容相配套,能较好地体现中医临床工作 的需要。 2.图书 专业图书资料生均≥35 册;专业相关期刊种类≥15 种。 3.数字化教学资源 通过校院(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专业课程教学网站, 开发随身课堂、网络 课程、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课件、实训操作视频、理论与技能测试等各种 网上学习资源。 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教学图库、实训指导、考核手册、习题库、参考资料以及相关教学 网站链接等信息放置于学校课程网站中,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围绕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三基、注重临床”的改革原则,积极推进院校教育与师 承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激 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方法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主要 通过示教、角色扮演、仿真练习、医院见习、床边授课、案例教学等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临 床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使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注重人文 关怀、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中医学专业实行“2+1”的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含院校结合的单位)进行,包括学习理 论、技能实训、医院见习和社会实践,第三学年前往各实习医院进行为期 10 个月的中医传统的“师带徒 式”的毕业(顶岗)实习。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强调目 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 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 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2.考核建议 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学业考核与职业态度考核相结 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岗位技能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 每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40%)和课程终结考核成绩(60%)构成。形成性考核包括作业(含 实验报告、学习过程考核(含阶段性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和职业态度考核(含学习态度),课程终结考 核包括期末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标准邀请临床一线专家共同制定,技能考核评定由专业老师和临床专家共同完成。 (六)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组织 根据本专业办学规模和教学管理实际需要,设置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临床教研室、针灸推拿教研 室、中医骨伤教研室。成立有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中医行政机构、中医保健服务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 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 学督导小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成立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2.教学管理 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文件规定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医疗卫生事业、中医药健康 产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课程标准,规范编制专业教学计 划、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表、实训教学计划、实习计划等各类教学文件。 根据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表安排教学任务,下发教学任务书,写好授课计划和教案等。加强教学过程 管理,实施定期检查(开学初、期中、期末)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管理。针对教学的 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的不断提高。 十、继续专业学习深造途径 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继续专业学习深造: 1.在职参加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学业达到规定要 求,可以获得成人教育本科学历。 2.参加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临床技能。 附表 中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设备一览表 实训室 中医基础(含中医 诊断 序号 实训设备 单位 台/套数 1 人体内脏模型 个 2 2 舌诊模型 个 3 3 脉象仪 个 5 4 中医脉象模拟人 个 1 5 中医舌诊专家系统 个 1 台 10 1 标本柜 2 全套中药生药 套 2 3 饮片标本 套 2 4 中药炮制、制剂、鉴定简易设备 台 1 1 中医临床接诊模拟训练系统 套 10 1 中医经络检测仪 台 10 2 48 穴位数字经络检测仪 台 5 3 穴位检测仪 台 5 4 人体肌肉模型教学仪(1 比 1 大) 台 5 5 针灸铜人模型(1 比 1 大) 个 5 6 170CM 全身人体骨骼模型医学模型 台 5 7 人体头颅骨模型(1 比 1 大) 个 10 8 手肌解剖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10 9 下肢肌解剖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10 10 人体骨盆模型(1 比 1 大) 个 10 11 脊椎典型病变模型医学模型(1 比 1 大) 个 10 中药标本室 中医临床实训室 针推实训室 12 美式人体层次解剖模型医学模型人 体局部解剖 台 5 13 电脑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医学模 型 JAW-170E 台 5 14 两性躯干模型(23 件)医学模型(1 比 1 大) 台 5 15 头针模型(1 比 1 大) 瓶 20 16 人体经络穴位模型(80CM) 个 50 17 耳穴模型(30CM 大) 个 50 18 耳穴测量仪 台 10 19 脊椎典型病变模型医学模型(1 比 1 大)平行杠(配矫正镜) 个 10 1 综合模拟人体模型 个 5 2 中心示教台 套 2 3 X 光机 台 3 4 心电图机 台 10 5 超声波诊断仪 台 5 6 临床检验示教组合 套 10 1 全功能急救模型人 个 5 台 3 套 10 台 5 台 5 台 3 台 2 部 5 西医诊断学实训室 2 3 4 急救实训室 5 6 7 8 呼吸机 给氧装置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 洗胃机 除颤仪 起搏器 抢救车 注:实训室设备以 40 人/班标准配置 执 笔 人:李新玥、张贵锋 审 核 人:李力强 2018级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课程 结构 分类 通识 社科 课程 考核 方式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教学要求及时数 1.2. 3.4 1.2. 3 1 2000101 军事教育 2 2000102 体育与健康 3 2000103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2 4 2000104 大学英语 1 5 2000105 概论 6 20001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2.3 1 三 四 五、六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43周 4*2 4*2 4*2 104 2*16 2*18 2*18 20 28 /2*8 2*16 54 30 24 3*8/4*8 4.0 72 60 12 12 理论 2.0 32 32 6.0 108 4 2.5 48 3.0 校内 实验 实训 2.5 48 36 2.0 32 32 4*2 /2*8 形势与政策 8 2000108 职业生涯规划 1 1.0 16 16 9 2000109 就业与创业指导 4 1.0 16 16 10 2000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2.0 32 16 创新与创业教育 1.2. 3.4 2.0 32 32 23.5 490 294 130 4.0 72 36 36 5*8/4*8 /3*8 2000111 1 16 2310201 人体解剖学※ 2 2310202 组织胚胎学 1 1.5 24 18 6 3 231020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1 2.0 32 26 6 4 2310204 中医学基础理论★ 1 3.5 64 50 14 5 2310205 中医诊断学※ 2.5 40 30 10 6 2310206 生理学 2 2.0 40 40 7 2310207 生物化学 2 1.5 30 24 6 8 2310208 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 2 2.0 32 26 6 9 2310209 药理学 2 2.5 44 44 10 2310210 中药学※ 2 4.0 72 56 16 11 2310211 方剂学※ 2 4.0 72 56 16 12 2310212 医学机能学实验技术 2 1.5 24 13 2310213 预防医学 2 2.0 36 33.0 4.0 1 2310301 临床诊断基本技能※ 3 2*18 4*2 4*2 4*2 /4*4 1 2 2*18 4*2 3*16 2000107 小计 学 前 1 周 入 学 教 育 和 军 事 训 练 2 周 2*16 4*2 4*2 4*2 4*2 2*16 4*16 4*10/ 4*10/ 1.毕业 实 实习42 习 周, 前 2.毕业 教 教育1 育 周。 1 周 3*10/ /4*8 2*10/3*8 4*18 4*18 24 /3*8 28 8 2*18 582 434 148 72 48 24 4*18 5*10/4*8 3*2 3*18 3*2 2*18 3*1 2310302 针灸推拿学★ 3 5.0 88 46 3 2310303 伤寒论选读※ 3 3.3 60 54 4 2310304 中医骨伤科学 3 2.0 40 28 5 2310305 中医全科医学 4 2.0 36 36 2*18 5*10/6*7 3*5 6 2310306 临床疾病概要(内科为主)★ 7 2310307 温病学选读 8 2310308 金匮要略选读 9 2310309 中医内科学★ 10 2310310 中医外科学※ 11 2310311 中医妇科学※ 12 2310312 中医儿科学※ 13 2310313 毕业实习与毕业教育 4 2310401 医学心理学 6 9 68 4 2.0 34 34 2*17 4 2.0 34 34 2*17 6.5 120 80 22 18 2.0 36 26 4 6 2.5 42 30 6 6 4 2.0 39 30 6 3 5 43.0 1070 20 82.3 1779 534 131 63 1050 138.8 2851 1262 409 63 1050 2.0 32 32 4 4 2 24 3 108 必修课:总学分/总课时 1 6 6.0 4 6 36 0 2 小计 专业 限选 课程 二 总课 时 7 小计 专业 技能 课程 一 校外 见习.实习 学分 1.2. 3.4 11 专业 基础 课程 实践 课程名称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期开设周学时数及周数(时数*周数)(前/后) 15 6*17 3*6 3*10/ 3*2 2*18 3*2 2*18 3*1 25*42 20*1 1050 2*16 专业 限选 课程 2 2310402 医疗信息系统 2 1.0 18 18 2*9/ 3 2310403 医学伦理学 3 1.0 16 16 2*8/ 4 2310404 卫生法规 3 1.0 16 16 /2*8 5 2310405 医患沟通 3 1.0 16 16 6 2310406 康复医学 3 1.5 30 30 2*15 7 2310407 中医五官科学 4 1.0 20 20 2*10/ 8 2310408 医学影像技术 3 1.0 16 10 6 /2*8 9 2310409 常用护理技术 3 1.0 18 14 4 /2*8 10 2310410 急诊医学 4 1.5 24 18 6 11 2310411 传染病学 3 1.5 30 30 13.5 236 220 16 0 152.3 3087 1482 425 6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培训课程 临床应用解剖操作技术 中国书法 应用写作 2.0 2.0 1.0 1.0 学期总学时 学期开课门次 学期考试门次 学期考查门次 36 36 18 18 小计 (必修课+专限选)课程总课时/平均周学时 毕业考试: 1.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2.中医临床综合知识 公共 选修 课程 必修课+专限选 1 2 3 4 2000001 2000002 2000003 2000004 5 2000005 音乐鉴赏 1.0 18 6 2000006 医学机能探索性实验 2.0 36 7 2000007 医学文献检索 1.0 18 8 2000008 英语(四级) 2.0 36 9 2000009 英语(六级) 2.0 36 10 2000010 网络选修课程 4.0 72 小计 18.0 324 /2*8 2*8/ /3*8 2*15 1050 28/28 27/29 28/30 28/28 13 4 9 16 2 14 3087 14 3 11 12 3 9 说明: 1.第一、二学年的每学期教学安排为20周,其中第一学期安排2周军事训练,原则上每学期最后2周为复习考试周; 2.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按每周25学时计算。 3.《时事与政策》安排周一至五看半小时《中央新闻》,另每学期安排时事政策讲坛8学时。“概论”全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大学英语》参加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5. 公共选修课安排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上课,在校期间每生需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 6.学生寒假1周、暑假2周到当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社会实践。 7.★为专业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