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7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18).pdf

爱不会停留。1 页 133.608 KB下载文档
2017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18).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7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18).pdf

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 2018-01-03 08:42:31 时光荏苒,交流前做的准备都如同昨日才刚发生过,如今都交流回来快大半个月了。 是该写点什么了。 再不写些什么,怕是要忘了。 怕忘了那持续了四个月的夏天,那黄喙黄脚全身黑的活泼的鸟,那到处可见的蚂蚁,那一天不下就浑身痒的雨。 新加坡是毫不愧于 它“花园城市”的美名的。道边的树(大约是雨树)几乎都是原来就长在那的,树干可粗了,一个人是必环抱不过的。这么多一把年纪的 树,一排排地站在宽阔的路边上,树荫也是一大片一大片连在一起。有太阳的日子里,风一吹过,地下斑驳的光影在流动着,树叶上反 射的阳光如流金般闪烁。我因为没申请到宿舍,住的地方在PINE GROVE(松树林公寓),每天都要先走一段路,坐151号公交车上 学去。每每在车上,我总喜欢望着道路两边的树。它们长得真是豪放而肆意呀!可却那么教人喜爱。 这个城市的绿不仅仅是绿在道旁, 也绿在建筑物上。这是非常令人赞叹的。我念念不忘的Science的食堂外边,垂着长长一走廊的绿色的藤条,像天然的帘子,将大部分 阳光给挡着。Engineering也有这样的设计。 说到NUS的食堂,我常去的不过AS的Deck,Science的Frontier,还有Engine.的紧 连着麦当劳的那一个食堂,再有就是Utown的食堂了。Deck中常吃的就是日料的天妇罗套餐,4.3新,两只炸虾天妇罗,三片蔬菜天 妇罗,配着酸甜的西红柿和海味的海藻,以及味增汤和一两左右的米饭。Deck二楼有一家麻辣香锅,牛肉的切法颇有家常的味道,成 品是丝滑入口的。Frontier我真是吃到再也不想吃了(至少当时是这么想的)。总共就四家,左起第一家是卖印尼食物的,炸鸡腿咖喱 饭配炸豆腐也经常是我的午餐。第二家是卖西餐的,这里生意最好,几乎每次排的人都很多。第三家是卖鸡饭的(新加坡鸡饭是顶有名 的),单纯的鸡饭只要2新,再加上青菜和豆腐也不过3.2新,淋上浓厚的酱汁,配上汤,着实是一顿佳肴了。最后一家主打卖面。 Engine.的食堂有一家鱼汤是非常美味的,番茄汤的鲜味,鱼肉没有刺,生菜几片,小葱一勺,大约加了些醋。Utown的食堂我常去的 是二楼的那一个,酿豆腐和四川料理是我的心头好。这些食堂中,无论哪一个都有卖饮料的,美罗、咖啡、奶茶、果汁(不要冰块可是 要加钱的)。星期六星期天除了邻近宿舍的食堂,别的都不开门。有一些周六中午会开的。新加坡人吃饭总没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所以 食堂的店都是卖到没有食材为止。周日若在图书馆学习,能去的就只有麦当劳了。 除了食堂,几个咖啡店也不得不提一提(虽然越来越 像在记流水账)。AS8的一楼有一家咖啡店,松饼和奶茶简直是下午茶的标配。LT7的外边也有一家,三明治、柠檬塔配桂花茶加奶, 日语课前两个小时我一般是在那里度过的。另外Utown有一家星爸爸。 花了一大把劲讲了吃喝那些小事,也该说点正经的“学”。这学 期一共选了四门课(日语2,数理方法、固体物理和材料制备与加工),学起来大约是刚刚好的。 日语课由于直接选了2,入学前考了 一次试,考完试当天下午日语1的老师又对我进行了面试,大约是对我的writing不满意,劝我再从日语1学起。但最后老师还是让我去 了日语2(事实证明拿A还是妥妥的)。日语2每周要上三次,一次大课,两次tutorial。老师们非常认真负责。由于我有一节tutorial A是在周二早上八点。每周的那一天我都要七点起床,那时候天都没亮透,我匆忙洗漱出门,在公交车上把当天课上要与同学一同“表 演”的会话翻来覆去地背诵。我尤为喜欢早起的这一天。这一天只有这一门课,早上固定点的奶茶和包子,固定的自习一天的位置。有 一次碰到来新加坡交流的日本高校生,还加入他们聊了起来。 日语2的老师是天崎老师(amazaki)和北井(kitai)老师。若是来 NUS交流学习,不妨选一选日语课,不仅能认识不少朋友,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日语能力。 数理方法的老师是马来西亚人,英语极具 新加坡特色。前两节课我几乎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习惯了以后,发现他的逻辑清晰明了,上课生动有趣。一周也是三次课,两次大课, 一次tutorial。没有助教,凡事都是Kenneth老师亲力亲为。每周的作业如山般多(我会花很多时间在写数理方法作业上)。Tutorial 和assignment是相辅相成的。Tutorial的题懂了,assignment的也大致会做。K老师很聪明,对自己的事业也算尽心竭力了。在知 道我是交流生后,他问我来新国大感觉如何,又问在他的课上是不是还有别的复旦的学生,怎么没看到他们云云。他对同学们其实是了 若指掌的,同行的学妹一个学期并未曾与他交谈,他也能准确地叫出其名字。K老师的中文也很好,或者说和物理专业相关的中文很 好。记得一次答疑结束,他问我homogeneous的“华文”是什么,我说是“齐次”。“奇怪的奇?”他又问,发音异常标准,我一瞬间以为 他是中国人。“不,不是的,是整齐的齐。”“What about inhomogeneous?”他再问,随即自问自答起来:“非齐 次?”,“对!”。“Then what about particular integral?”。我思考了几秒答道:“一般叫特解。”他笑了:“special solution?”我真诚地夸赞了他几句。到期末考试那天,作业纸同期末小测验都统统还给了我们。 固体物理老师vitor是葡萄牙人,极具 欧洲人特色。一周也三次课,两次大课一次tutorial。他有问必答,很耐心负责。上他的课仿佛在做托福口语听力。我有时候会发邮件 指出课件中“不了解”(有时候是老师出错)的地方,他全都一一回复。课后以及tutorial课上问的傻问题,他也从未露出过不耐烦的神 情。“这个问题上次你也问过,自己一定要回去做一遍呀!”他嘱咐我。我小鸡捣米般地点头,羞愧地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每周 tutorial,老师都会把前一周的作业还给我们,上面都是认真批改的点评。期中考试之后他将试卷归还给我们,我们排成一队上前领, 他看我们一眼就就从中抽出相应的一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材料制备与加工是由两个老师一起上的。第一位老师年龄较长,是个华 裔,中文说得挺好的,幽默极了,常常逗得大家大笑,虽然我从来也没有找到笑点。他甚至有一次课上吹笛子——《月亮代表我的 心》,赢得了满堂喝彩。第二位老师正直壮年,给我们讲了不少人生中的道理,比如有一次课,他特地讲了“没用与有用的关系”,劝我 们多看看书,尤其是对课业“没用”的书。材料制备与加工一共有两次实验课。第二次实验课我记错了时间,只得补做,不得不说是遗憾 了。 我非常喜欢下午到中央图书馆外面的桌椅上自习,人来人往,微风吹拂。我也喜欢晚上在工程学院的某一角落,或是图书馆内自 习。学到十一点半,再坐151号公交车回去。我住在十四楼,每次搭乘电梯,大家都会在离别时道别。没有住在学校宿舍的一个好处, 大约就是真的融入了新加坡的社区生活。Pine Grove门口有一个公交车站,到金文泰很是方便,不过六七分钟。邻近十二月的时候, 金文泰购物中心内就充满着圣诞的气氛了。 要说最可惜的是没有在新加坡过圣诞节,那儿的圣诞节一定热闹非凡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