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

Asia丶少根筋5 页 433 KB下载文档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问题与审思.pdf

2011年第3期 No.3.2011 2011年6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F JOURNAL :=::=========== s0唧阻CmNA NolU雌L IINⅣ勘tSrrY (SoC蛤L SC砸NCE EDmoN) Jun.20ll ::::==========::==================================;==;=====================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与审思 詹向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质量管理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和治本之策,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 理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对其兴起与发展 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针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概念分歧、主体失位、质量标准价值错位、宏观建 构泛滥而微观建构缺乏、精神文化缺位、独立多方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动态化和特色化 发展、重视微观因素管理和建设高校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确立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等建议,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 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管理 内涵 问题 审思 【作者简介】詹向阳(1969一),男,广东饶平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0—12—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一5455(2011)03一(x)6l—04 证知识的高深性和高等教育对社会群体的选择和淘 汰功能。…潘懋元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起。“21实体不同,质量的内涵也不同。教育作为一 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自身内在特殊性。在教育质 量的内涵上,《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指“教育水平 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 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 重点应该由从外延提升转向内涵建设,从注重规模 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 发展转向重视质量建设方面。质量管理是保障和提 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 高高等教育水平,建设高水平的关键和治本之策,因 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州副 按照布鲁贝克的观点,高等教育机构传递深奥 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术领 域。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具备基本的质量标准,以保 此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简单地讲, “质量管理”就是“管理质量”,就等于“存在的质 量”加上“管理方法”。而“管理”就是“维持现状的 要厘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要义,起点在 于对“质量”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语境 方法”再加上“改进现状的方法”H]。高等教育质量 管理就是为了保持和提高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系 统本身作为质量载体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而进行的一 下对于质量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有时候相去甚远。 系列活动,主要包括质量管理理念、目标、手段、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看,质量是由质与量两部分组成的,两 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质是指使事物成为它自身 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而 和结果五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标准,高等教育质量 管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面。按照管理主体可以分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 性质可以分为隐形管理和显性管理;按照管理范围 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三方面。 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或形状表示的 规定性;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质量指事物、产品或工 作的优劣程度;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质量是指物体含 为外部质量管理和内部质量管理;按照管理内容的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有物质的多少等等。实际上,正如有学者所论述的, “质量是实体的客观特性与价值主体需求相结合的 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但关于质量管理的系统论 述却开始于上世纪末,主要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 产物,并内存于这一统一体之中;离开了价值主体的 需要。或者离开了实体的客观物性,质量也就无从谈 的扩张和高校职能的凸现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 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基本上不存在大的质量问题, 61 万方数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乃至于高等教育一直是“质量科学研究”的禁区,长 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开始。1994年 期处于手工作坊式的由“生产者”决定质量的阶 初,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 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但从实践发展 段。¨o从中世纪直到近代,大学是保守甚至落后时 代的,是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由于知识在社会发展 看,关于质量管理的系统论述和大规模实践改革开 中的作用还没有像今天如此重大,作为高深知识保 存和传播的大学也就未受到外界过多的关注,同时 始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这一点通过国家政 大学安于现状、怠于进取的的态度也使得自身对于 1999年,教育部开始高等院校教学水平随机性评 质量管理的改革创新无甚兴趣。 “二战”以来,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第二 估,2002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评估方案》。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 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冲击使得所有大学都参与到国 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 家的对外战争的需求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 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8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五年 是通过武器的开发研制才证明了大学科学家们的才 智对现代工业社会所具有的真正价值。”【6 o世界各 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并通过行政 手段、资源配置等方式介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上世 纪80年代以来,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 越来越强劲,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 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由于大学已成为知 识工厂和现代社会的思想库,大学就必须为此付出 代价。大学已失去了它的清廉,失去了对自身命运 的控制。”【71同时,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欧美发 达国家相继进入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 约有一半的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已经成 为社会公共福利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民主化很大 策法规和学术研究成果可窥见一斑。在政府层面, 一轮的评估制度及成立评估中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 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2007年初启动“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改革工程”等等。在院校层 面,院校研究蓬勃发展,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心, 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制度改革等逐步推进。在 科研层面,1999年前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而后十年学术成果数以千计, 成果颇丰。 三、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程度上是以牺牲入学、课程和考核标准为代价的,这 样,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几乎到处蘑菇似的增长成 教育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众多因素的影响,大众化、 为高等教育政治日程上的一个优先考虑的问 国际化、产业化、信息化等纷至沓来,纵横交错,高等 题”。[8】 教育在这种复杂合力影响下发展。其系统内部的变 源于企业领域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渗透进高等 教育领域,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产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没有哪个阶段的高等 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现了一 些问题。 生了直接影响。其中以全面质量管理(TQM)和 IS09000族标准为代表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高等 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但是发展的实践证明,由于 同组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在高等教 组织特性的不同,这两种理论盛极一时,最终归于沉 育领域,质量被作为“卓越”、“优秀”的代名词使用, 寂。“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含混、与学术文化 有时则指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有时指满足需要的程 的冲突、未能聚焦于高等教育核心领域而被边缘化 度,有时则指代学校目标的有效性,甚至“在同一所 等原因,全面质量管理在西方高等教育领域中已成 大学,不同部门之间对于质量有不同理解,并且拥有 为一种过去的时尚。”一1但是在高等教育外部,由国 不同的质量知识。由于部门之间质量知识互不共 享,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 家或中介组织进行质量评估的做法却延续至今,目 前仍是外部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关于质量问题的相关研 究和探讨早已有之,并且付诸了许多改革和实践。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第一次明确地使用“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一 62 万方数据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概念分歧 如前所述,质量本质上是相对的、多层面的,不 量也就不可能达成共识。”【I训概念的混乱使高等教 育质量管理的理念、目标和策略在不同学校和部门 各不相同,甚至于大相径庭,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体失位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教育学、心理学论坛 理想状态下管理主体包括高校、政府和社会,从现实 于宏观的理论探索。实际上,高等教育活动是生动 来看却是“官办、官管和官评”模式,1998年颁布的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 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活泼、复杂多变的,是由课程、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 等众多微观要素组成的。教学活动中的微观要素处 理不好将很可能导致质量风险,而强调数字、规范和 这样政府凭借资源和强制性法规等手段获得了合法 性地位,在质量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 标准的宏观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些细微的问题面前显 当然,在高校层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维持和 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政府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却是不 可否认的,高校往往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精力和财 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资料显示,超过80%的教师感 得手足无措。例如,据近年一项对中国教师职业压 觉压力大,近90%存在工作倦怠,近40%心理健康 状况不佳,近20%生理健康状况不好,近60%对工 机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来自外部的质量评估,在政 作不满意、想跳槽。u刈可见教师生存状况已经对我 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构成威胁,宏观的高等教育质 量保障体系在解决微观问题方面缺乏建设性的可操 府主导的管理模式下,大学在教育质量方面的系统 作性的策略。 力。同时,在教育部成立评估中心的同时,在大学内 部也设置了专门的评估办公室,大学内部成立质量 管理的节奏被打乱,长远规划和愿景无法落实。 (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价值错位,整齐划一 (五)高校精神文化缺位,独立人格缺失是高等 教育质量管理的内源性危机 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 学术漂移指的是学术生活的价值基础及制度安 用,对于高校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采取的相关 的质量管理行动具有重要影响。从目前教育部制定 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看,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 排的权重分配发生了偏移。历史上西方大学为争取 自主的权力做了长时间不懈的斗争,并最终在与世 件指标主要集中在生均教学用房、生均科研仪器、生 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物质条件方面的评价, 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一个 等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使命进 行制度安排,不受外界干扰。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 俗政权和教会势力的博弈中取得自主的权力。在高 重要原因在于物质文化具有外显性、可测量性,能够 较直观地显示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但是从本质上 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术漂移现象日益严重,为 了能够获得较多的办学资源、较高的排名位置、较好 的办学声誉,高校自觉而不自愿地失去自我,开始盲 看,大学应该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生产的重要场所, 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具有良好素养的文化人,而当前 目迎合外部要求,“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学生” 就是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在国家、社会和排名机构 质量标准上的价值错位对于高校质量管理工作极为 不利,在这种标准的影响下,高校容易产生重物质、 轻精神,重显性、轻隐性,重形式、轻内涵的价值 的种种干扰下,高校制度安排和设计发生偏移,高等 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并没有成为学校主要任务,缺乏 独立的人格,高等教育完整系统的质量管理就无从 趋向。 谈起。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 所通过的《2l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 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背后的审思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 (一)还原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本色 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 量”。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各种类型和 层次的高校也发展起来,但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 标准仅从类型上做了稍微的变化,在这种评价标准 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办学 特色淡化,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发展受阻等问题。 (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热衷于宏观建构,缺乏 微观关注 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上而下的宏观建构特 点的影响,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人们往往 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保障体系的研究,热衷 目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社会是高 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基于此,有研究认为高等教育是 一个“三维”概念,“至少包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 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 量”。【121但这一观点显然是脱离教育的本意的,是对 教育意义的误解,从历史发展和语义解释来看,教育 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和育的对象均是人,没有人才培 养,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衡量高等学校工作成效 大小、任务完成好坏、社会贡献高低的主要尺度就只 能是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向 就应该是教育学生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这里, 63 万方数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概念进行强调,意在使我们意 识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等同于高等学校质量管 念,关心学生成长,倾听学生的价值诉求,不仅学生 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包含在高等学校质量管理之 的管理、教学活动环节的控制、教材的选择、方法的 内,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职能来说的,因此在制定高 等教育质量管理规划和策略时,必须以人才培养为 运用等等,从多方面保证教育质量。 (五)建设高校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确立办学 核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理念和发展定位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教育部评估时间长、浪费严重、自评缺乏客 观性的缺点,可以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来 弥补缺陷。首先是权力下放,积极引导各省级教育 行政部门在指导本地高等学校评建工作,加强教学 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其次,通过立法的形 式,确立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自身三个各司其职、 互相牵制的质量评价主体,构建起政府、高校和社会 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估长效机 制。其中政府的职责主要是颁布基本评价标准,对 评估主体进行监控和审查;高校主要是定期进行教 育质量自评,提供相关证明并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社会组织在政府和高校的邀请下,依法对高校进行 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负责解答社会各方面 的质疑。 (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动态化和特色化 在评价标准上,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 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更新修订,增加学校的办学理 念、科学定位、办学传统、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等方面 的内容,促进高等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培养学生良好 的道德和精神风貌。同时在国家标准上,积极征求 相关利益者的意见。根据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等不同层次,综合院 校、理工院校、农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型的的 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和评估方案,注重在同一层 次、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进行比较,重视运用具体 标准对同一办学单位进行历史发展性的评价,加强 分类指导,积极鼓励各院校制定自评标准,自评的标 准要突出特色。 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空间 高校进行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就必须拥 有独立的人格,而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是重塑高校 独立人格的先决条件,高校追求自由的文化精神,意 味着高校从包括市场等在内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 来;追求民主的文化精神表现为高校有权决定自己 发展目标和学校内部的运行管理,增强高校办学的 自主权。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的最终远景和发展 方向。办学理念主要阐明高校的发展规划、使命和 高校精神;科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则是高校更为详尽 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高校必须意识到面对日趋 激烈的竞争,只有通过科学的定位,制定合适的发展 战略,突出办学特色,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 展优势,绝不能盲目跟风,更不可搞科研崇拜,尤其 是地方本科和高职院校需要切实重视高等教育质量 管理工作,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才能在未 来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5—79. [2]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教育大辞典(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4]古烟友三.五项主义:质量管理实践.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9:7. [5] 面,解决对策要有针对性。在所有的教学要素中,教 师和学生是根本和核心,进行微观方面的教育质量 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征求教师的建议,关心教师 的发展,改变目前以科研为主导,以教学成果为辅助 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保障 教育质量;同时。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 64 万方数据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一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l,73. [7]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四)重视微观因素管理 教师、学生、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等都是教学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宏观的质量保证 体系时,需要有配套的具体措施,考虑的问题尽量全 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辨析.佛山科学技术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l:429. [8] 黄启兵,毛亚庆.从兴盛到衰落: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全 面质量管理.比较教育研究,2008(3). [9]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知识的视角.复旦教育论 坛,2008(2). [10]史秋衡,刘丽丽.认同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的隐忧.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11]李福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属性和评价.现代大学 教育,2003(2). 【责任编辑:王建平】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与审思 作者: 詹向阳 作者单位: 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英文刊名: 年,卷(期):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3) 被引用次数: 1次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11条) 1.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 高等教育哲学 2002 2.熊志翔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辨析[期刊论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教育大辞典(上) 1998 4.古烟友三 五项主义:质量管理实践 1999 5.王建华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8(08) 6.德里克·博克;徐小洲;陈军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2001 7.弗兰斯·F.范富格特;王承绪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2001 8.黄启兵;毛亚庆 从兴盛到衰落: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期刊论文]-比较教育研究 2008(03) 9.王建华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知识的视角 2008(02) 10.史秋衡;刘丽丽 认同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隐忧[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7(24) 11.李福华 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属性和评价[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 2003(02) 引证文献(1条) 1.赵翔*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效力与跨文化交际焦虑的相关性[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sfdxxb-shkx201103011.aspx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