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24年招生简章.pdf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于 1954 年,是以林业、 土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生态学研究机构。现有高级科技人员 192 人, 其中项目首席科学家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2 人。 研究所针对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国家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国 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际应用生态学发展前沿,在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 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完善和创新应用生态学研 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聚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生态安全、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粮食安全、 污染环境治理-改善与低碳绿色发展,为东北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生态与环境保障,为生 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所下设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污染土壤生物-物化协同修复技术国家地方 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 验室、辽宁省陆地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态公益 林管理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植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土壤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 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野外观测站、CERN 重点站),中国科学 院沈阳生态实验站(国家野外观测站、CERN 重点站),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国家野外 观测站、CERN 重点站)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国家野外观测站、CERN 重点站) ,乌兰敖 都荒漠化实验站(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之一) ,大青沟生态研究站,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 生态系统研究站,沈阳生态植物园和东北生物标本馆与东亚苔藓研究中心。研究所是辽宁省生态学 会、辽宁省植物学会、辽宁省土壤学会、沈阳市植物学会的挂靠单位;编辑出版《应用生态学报》 和《生态学杂志》两个国家级核心期刊及《Ecological Processes》国际期刊。 研究所为 198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点。现有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 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植物学、森林培育学两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 位点及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两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设有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一级学 科博士后流动站。 招生学科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植物学专业 (硕士学位点 071001)含植物多样性、植物生理学两个研究方向。 植物多样性:针对中国东北植物区系起源、发生和地理联系以及东北主要植物类群进行分类及 系统演化研究,重点进行专科属及特有植物的研究;对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进行生物多样性以及 谱系结构研究,为中国东北地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为国家决策提供基 础数据。 植物生理学:以我国中高纬度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木本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植物生理学 技术手段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相关的重要问题,探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植物在个体和群 落水平上的水分吸收、传导和散失的生理学过程和树木水分平衡的维持机制,从水分生理角度揭示 森林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干扰的响应机制。 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 071005)含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微 生物学、真菌多样性与分子生态、生物工程五个研究方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为 基础,研究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变化规律;微生物来源碳氮的周转和截获情况 以及微生物群落和其生境角色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转变。 环境微生物学: 以污染环境治理/修复与土壤碳氮循环中的关键微生物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微 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环境微生物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重点开展 了污水生物净化、污染土壤/水体生态修复、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与控制、土壤物质循环及土壤改良、矿 物资源和石油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微生物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 农业微生物学:以土壤及其海洋微生物资源为基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多功能 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及其生物农药研发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工作;开展以微生物修复技术 为核心的污染环境和退化农田土壤及其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开 展针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开发新型微生物源制剂及其相关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真菌多样性与分子生态:以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真菌(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为研究对象,以分 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转录)组学和生态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子系统 发育、物种形成演化、真菌与寄主的互作、真菌群体遗传和生物地理学、及其生态功能等研究;开 展珍稀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白腐真菌对木质纤维素和环境污染物降解等应用基础研究。 生物工程:以现代微生物工程理论和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为研 究手段,研究维生素 C、多种氨基酸、有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产生菌的代谢、调控及工程菌的构 建;研究筛选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食品、生物药物,并开展环境保护及 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等。 生态学专业 (硕士、博士学位点 071300) 含森林生态学、生态水文学、生态气候学、恢 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八个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学: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生长固碳、涵养水源和促进物质循环等生 态功能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目标,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 能与动态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复杂性;森林健康评价与管理;森林质量、景观格局及 环境效应;森林水生昆虫生态;森林界面生态过程;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运用稳定同位素 自然丰度和标记技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和管理的响应;树木生理生态特 性及抗逆性机制与调控;天然林经营管理与保护对策;人工林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城市森林结构 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基础和应用性工作。 生态水文学: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立足我国东北地区,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水资源保 护、开发与利用问题,主要开展流域水文过程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森林流域水资源形成与转化 过程研究、多尺度水文过程与模型模拟研究;森林变化与水热资源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 生态气候学: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布局,聚焦我国东北地区气候与环境问题,针对性地开展 森林生产力形成机制和固碳潜力研究、温室气体排放与模型模拟研究、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与 机制研究、森林变化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 恢复生态学:研究防护林构建、经营及其生态学基础;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 防护林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及优化组合利用技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 生态学机制及防治技术。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恢复与植被重建途径;草地植物适应对策和草地植被 多样性维持机制;沙地植被演替与人工植被稳定性;沙地生态系统生态需水与植被配置;退化草地 的养分循环和调控机制;草地荒漠化监测。 生态系统生态学:以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响 应为研究重点,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分布、结构与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系统的发展与演替, 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自然和人为因素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及水分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系统的 能量流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及植 物根系与土壤界面在调解和控制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根系动态对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以及微 生物群落的调控;土壤生物区系和生化过程对植物生长的反馈等。 产业生态学: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为主标,多尺度 系统解析区域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演化的生态耦合关系及其代谢过程,阐明环境-资源-产业的关联作 用过程及承载阈值,揭示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体系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 创新区域绿色发展的政策干 预方案,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可持续产业生态网络和大数据支撑下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应 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景观生态学:以森林、湿地、城市等景观或区域为研究对象,围绕不同时空尺度景观格局与生 态过程关系,以野外考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景观指 标体系与空间直观模型,进行区域景观评价与生态安全、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全球变化、区域生态 规划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研究、区域产业共生与节能减排模式; 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方法等。 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聚焦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的理论、技术、 方法、路径、政策与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领域的问题,主要开展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陆地生态 系统碳中和路径、生态系统增汇理论技术与方法学、减污降碳协同理论与方法、气候变化治理、生 物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BECCUS) 、矿物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MCCUS) 、生物储能材料与储能系 统集成、生物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与虚拟电厂、碳中和技术及政策综合评估、低碳 (零碳)规划理论技术与方法、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等方向的研究与产业化,为国家和区域早 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 (硕士、博士学位点 083001)含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环境修复与环境工 程两个研究方向。 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 以长期污染、复合污染的土壤-水-生物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典型 污染物界面反应和在分子尺度上的赋存形态、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和模型模拟、污染物 的生物吸收和毒性效应、污染物交互作用与复合效应等研究。重点研究污染物的界面过程、孔隙迁 移、生物有效性、陆生及水生生态毒理、生物对污染物的毒害响应与适应、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 径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理等,为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生物及物理化学修复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水土污染问题,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油田区、污 灌区及辽河水系为重点,在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方面,开展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 进行河流修复机理及区域尺度生态设计;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筛选重金属超积累植物,阐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机制,提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理论和技术。 土壤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 090301)含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生态学、土壤植物 营养三个研究方向。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方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壤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 土壤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调控途径、不同来源氮素的转化特征和微生物学驱动机制、土壤碳 氮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以及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功能。同时系统开展了农田土壤碳氮的微生物转化过 程、稳定机制和调控研究,明确碳氮协同作用机制及对土壤有机氮库更新过程的影响,阐明土壤氮 素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 土壤生态学:以土壤生物群落和土壤食物网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 能、土壤生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其生物稳定性机制、土壤动物 生态毒理效应、土壤健康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为揭示土壤生态系统关键物质循环 过程机制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植物营养:以我国主要农用土壤和主栽作物为供试对象,重点开展碳氮磷循环与调控途径 机制、新型稳定性肥料研究与应用、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探明 了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协同作用增效机理,建立相应的氮、磷化学肥料的酶学调节、物理包被、 和化学改性的技术体系,研制能符合作物吸肥规律和保持或提高土壤质量的环境友好型稳定性肥料、 专用肥料、及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新型肥料。 森林培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 090702)含森林培育与管理、次生林恢复与经营两个研究 方向。 森林培育与管理:研究森林生态功能维持、利用、经营及保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森林在洪涝 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碳平衡、水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贡献;森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等。 次生林恢复与经营:研究次生林结构与主要功能的关系;阐明次生林树种共存机制(组成结构) 、 自然演替过程及驱动机制(空间结构) ,以及结构调控对更新演替的作用机制;探明自然干扰(极端 气候事件、全球变化)与人为干扰对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主要种群或群落更新演替过程的 影响规律;研究次生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试验示范等。 博士生指导教师简介 (导师顺序以招生专业代码顺序) 徐 慧 男,1967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 会委员,辽宁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0 年于辽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199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微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曾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日本国立农业 环境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或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环境微生物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工业生物发酵新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生物源温室气体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维生素 C 工业生物发酵 新技术研究。 E-mail: xuhu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9 严 俊 男,1978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2003 年于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9 年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2010 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10-2013 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微生物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13-2014 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微生物系, 研究助理教授。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环境微生物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理;降解菌资源的发掘与功能降解基因的鉴 定;污染场地原位生物修复的微生态学机理。 主要研究课题:厌氧钴胺素合成通路强化有机氯生物降解的机制研究;土壤与地下水系统污染物的 多过程耦合及传质机制。 E-mail: juny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26 杨 毅 男,1986 年 1 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7 年于武汉大学获环境工程和法学双学士学位; 2009 年于武汉大学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2012、2016 年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 年-2018 年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海洋科学。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厌氧微生物、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地质微生物、微生物生态、有机卤呼吸微生 物、土壤与地下水中有机氯污染修复技术、合成微生物学、系统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有机氯污染物降解的生态新效应及多种群互作新机制(中国科学院从 0 到 1 原始创新项目) ;Dehalococcoidia 纲微生物生态与有机氯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科院) ; 四氯化碳厌氧生物降解机制及微生物与矿物协同强化去除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 ; 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生态效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脱卤球菌纲在近 海与河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中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典型氯代 POPs 的厌 氧微生物降解机制及环境归趋(中国科学院未来伙伴网络专项计划)等。 E-mail: yangy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26 贾永锋 男,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Applied Geochemistry 副主编,《生态学杂志》 主编, 《生态毒理学报》编委。 毕业时间和学校:1996-2000 年在英国 Newcastle 大学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0-2005 年在加拿大 McGill 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水土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过程与响应;有色金属矿山污染生物治理;近海海洋微生物。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 项目。 E-mail:yongfeng.jia@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3 徐明恺 男,1978年4月生,博士,研究员。“香江学者”,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会理事,辽宁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辽宁省微生物学会理事,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 辽宁省超级抗原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科院生态所污染生态与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 国科学院“区域发展青年学者”,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层次”人才,沈阳市第一批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年于沈阳药科大学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3 年-2004 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修细胞生物学技术;2005 年-2007 年 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受体药理学博士后研究;2007 年曾赴丹麦歌本哈根大学和 LundBeck 制药公司交流访问。2012 年-2014 年 获选国家“香江学者”,于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13年/2014年 两次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指派赴德国明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生物工程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药相关理论研究与技术产品开发;新型污染物环境与健康毒理效应与机制研 究;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个性化药物);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A 类)(黑土粮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生物医药和 健康相关的省/市级项目和横向课题多项。 E-mail:mkx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0 梁 超 男,1977 年 8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级人才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 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德国洪堡资深学者。现任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Global Change Biology, 应用生态学报等期刊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 2000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硕士学位; 2008年于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 美国能源部五大湖生物能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8-2012);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访问科学家(2012);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临时雇员(2013);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15);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17);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客座 教授(2017-2020)。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微生物生态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学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动态的微生 物同化与异化控制机制; 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格局;全球变化下土壤微生物群 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异规律;微生物介导过程的理论建模与数学模拟。 主要研究课题:我国典型冻土区(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土壤有机碳形成和转化的微生物机制及其 对增温的响应(国家重点基金)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参与机制(国 家重点基金) ;土壤微生物源碳贡献土壤有机质的病毒调控效应研究(国家面上基金)。 E-mail: liangc@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8667 袁海生 男,1975 年 9 月生,博士,研究员,东北生物标本馆馆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8、2003 年于山西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 2013-2014 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先后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比利时新鲁 汶大学、日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等进行合作研究 和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真菌多样性与分子生态。 主要研究方向: 真菌多样性和系统学;分子生态学;真菌资源与生物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 NSFC-云南联合基金:云南革菌资源多样性挖掘和保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疣孢革 菌属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学研究;中国 Hydnellum 和 Sarcodon 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生态环境部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大型真菌现状与保护成效评估。 E-mail: hsyu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47 李 慧 女,1977 年 5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 会员;沈阳市拔尖人才;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Applied Soil Ecology 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 年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2 年于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 年 5 月~11 月和 2016 年 12 月~2017 年 12 月两次赴美国爱达荷大学生物科学系访 问学者;2014 年 3 月~5 月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短期访问;2019 年 5 月赴俄罗 斯科学院微生物所短期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土壤微生物学;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与土壤养分循环、地上植被的关系; 微生物生物地理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积雪深度和融雪时间对草甸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长白山北坡岳桦林线形成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机制研究"、"温带森林土壤有 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研究"。 E-mial:hui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603 梁小龙 男,1989 年 5 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2 年于四川师范大学获环境工程学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微生物学硕士学位; 2019 年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获微生物生态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9 年-2022 年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后,微生物学。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生态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病毒生态、微生物生态、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植物与微生 物互作。 主要研究课题: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累积的微生物机制;土壤病毒调控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 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控制因素;环境污染及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微生物生态效应;污染土壤/ 场地生物修复技术。 E-mail: liangxiaolo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0 王绪高 男,1980 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导,林业中心主任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 年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5-2007.8 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 Alberta 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10.3-2011.2 到美国 Harvard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生物多样性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基金委中德合作与交流项目:物种性状和群落结构对温带森林碳库动态的影响 (2020.1-2022.12);中国科学院 B 类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东亚季风区森林多样性区域分异格局及规 律(2018.7-2023.26) E-mail: wangx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207(老区)或 024-88087854(新区) 王清奎 男,1977 年 1 月生,博士,研究员,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 究站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站长, 《生态学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2003 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和农学硕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 年 11 月—2011 年 1 月和 2011 年 9 月—2011 年 11 月,在德国卡尔斯鲁 厄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部气象与气候研究所进行“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氮转化的微生 物学影响”合作研究;2014 年 11 月参加在美国加州 Long Beach 举行的“作物学会、农学会 和土壤学会”年会国际会议。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循环、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组成与多 样性等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主要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杉木人工林 SOM 形成与转化的生物学控制机 制”(2019.1-2023.12);全球变化及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氮 沉降与升温的响应机理”(2016.7-2021.6)。 E-mail:qwang@iae.ac.cn 或 wqkui@163.com 办公电话:024-83970206 朱教君 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 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1987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8、2001 年于日本国立新泻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近年来曾到日本、韩国、英国、芬兰、德国、阿根廷、加拿大、美国、瑞士、 巴西等国进行国际合作和参加国际会议等。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次生林恢复与经营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与经营,防护林学,林业生态工程学。 主要研究课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E-mail: jiaojunzh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03 闫巧玲 女,1978 年 10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 得者,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清原森 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森林生 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2 年于内蒙古大学生态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7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5 年 6 月-11 月出访英国森林研究所(Forest Research, UK);近年来曾到韩国、阿根 廷、美国、德国、巴西等国进行国际合作和参加国际会议等。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天然更新与生态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的结构优化 与调控模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典型人工林树种更新能力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机制。 E-mail:qly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30 杨 凯 女,1980 年 9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2、2005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1.2-2011.4 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经营;森林土壤学—主要开展:次生林土壤养分循环与 周转机制研究;人工林土壤养分恢复机制与模式;全球变化背景下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主要生态过 程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森林土壤学” ;中国科学院从 0 到 1 原始创新项目 课题“地上-地下互馈对森林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项 目“辽东山区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对有机质积累的影响机制”等。 E-mail:ky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8385 方运霆 男,1976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 Ecologial Processes 和 Ecological Research 期刊编委。 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Nature Food、PNAS、 Ecological Monographs 、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 Global Change Biology 、 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 SCI 期刊发表论文 50 多篇。 业时间与学校:1999 年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2、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2008 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森林与景观中心(丹麦)做访问学者;2008- 2012 年在东京农工大学(日本)做博士后。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主要利用碳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碳氮元素在大 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的循环过程、交互作用及其对氮沉降、全球变暖和农业施肥的响应。 主要研究课题:森林碳氮循环对氮沉降和全球变暖的响应、农田氮循环、大气氮沉降来源与形成过 程。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科院国际团队项目等。 E-mail: fangyt@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02 康荣华 女, 1984 年 9 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7 年于西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17 年于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18.7 于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做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系统尺度上对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氮氧化物交换通量的观测;利用稳定同 位素技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及活性氮气体(NO、N2O、N2)的排放机理。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稳定氮同位素方法研究森林土壤一氧化氮排放机理”;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适应机制”;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青年俊才”(C 类)项目“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氮氧化物交换通量的研究” E-mail: kangrh@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942 郝广友 男,1980年12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外引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获得者。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站长、植物生理生态学 科组组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年于西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生物科学); 2009年、2010年分别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美国迈阿 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获生态学和生物学双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年6月-2012年5月,哈佛大学机体与进化生物学系博士后;2012年6月-2014年5月,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Research Fellow。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植物学专业-植物生理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树木抗旱生理、功能性状与树木环境适应性、森林气候变化响应格局与机制。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东北地区森林气候变化响应格局及其关键 树木生理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 机制”(骨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人工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的质量与稳定性提升对策” (骨干)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团队项目“北方生态屏障功能维持机制与提质增效技术” (骨干) 。 E-mail: haogy@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4 王庆伟 男,1984 年 7 月,博士,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 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联合国环境署(UNEP)环境影响评估委员会委员;任 Forestry Research 副主编、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 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1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14 年于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4 年-2017 年日本东北大学,任国家重大创新(CREST)项目研究员;2017 年-2019 年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FFPRI),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特聘研究员。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或植物学专业-植物生理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林冠光谱生物学,太阳辐射分布与林分空间结构关系,冠层功能性状,树木气候适 应性,光-植物-土壤反馈,太阳辐射与凋落物分解,森林碳汇形成与维持机制等。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冠层光谱生物学”、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树种多样性 及林分结构对东北温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及其组成的影响机制”、中科院青年人才项目“温带森林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E-mail: wangqingwe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9 王安志 男,1973 年 3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站站长, 《生态学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2000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3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 年 7 月-2009 年 11 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4 年赴澳大利亚进行考察访问 及学术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水文学、生态气候学方向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叶片滞留水对森林蒸腾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森林 空间结构定量化的东北天然阔叶红松林积雪过程研究及模拟” 。 E-mail:waz@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7 或 024-88087866 李辉东 男,1989 年 9 月生,博士,研究员。《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1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2018 年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8-2021 年分别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6-2018 年分别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进行访问学习。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气候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工程,城市生态,陆气相互作用,人与自然耦合,生态气候模拟,生态环境大 数据等 主要研究课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生态工程、城市化、风光电站开发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E-mail:huidong.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7 吴家兵 男,1977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会员,《应用生态学 报》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 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 年 4 月-2008 年 4 月德国 Greifswald 大学植物与景观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2015 年 3 月-2015 年 5 月法国 INRA 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气候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 主要研究课题:温带森林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排放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东北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E-mail:wujb@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6 或 024-88087867 (新区) 王正文 男,1969 年 10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额尔 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中国草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5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8、2001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1 年至 2004 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08 年 11 月至 2009 年 11 月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 年 3 月至 8 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行 合作研究。此外,曾先后赴美国、德国、丹麦、比利时、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性状可塑性及适应对策;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植物相互作用与 群落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主要研究课题: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与机制;退化草地的恢复机理与重建途径;沙 化草地的恢复治理。 E-mail:wangzw@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92 吕晓涛 男,1982 年 8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土壤生态与农业 生态工程中心主任。兼《Journal of Ecology》、《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Flora》、《Ecological Processes》、《Pedobiologia》等 SCI 期刊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聊城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硕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1 年和 2016 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 Santa Cruz 分校和瑞士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 究所做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化学计量学。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草甸草原生态-生产功能的协同与维持机制及关键技术”。 E-mail:lvxiaotao@iae.ac.cn 孙 涛 男,1985 年 2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 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 年于信阳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1、2014 年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向。 访问与进修:2017.6-2018.10 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根系生物学;土壤生态学 主要研究课题:树木根系生物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根叶功能性状协同与水养吸收 利用互作对落叶松人工林木材品质的影响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 E-mail: sunt@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896 于大炮 男,1973 年 4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2001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5.3-2005.6 美国 Clemson 大学访问学者;2013.12-2014.12 美国 Clemson 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高山林线与气候变化;树木生长与全球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课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高山岳桦林线形成机理中的指示意义(国家基金面 上项目);长白山高海拔原始云冷杉林林木异常枯死的成因及机理(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生态 屏障区生态格局优化技术与优化方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E-mail:yudp2003@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9 王 朋 男,1973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 会秘书长和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2000 年于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8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8 年 9 月-10 月赴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访问考察;2016 年 12 月-2017 年 3 月在美国加州大学 Santa Cruz 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向 研究研究方向: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根际碳和养分矿化的激发效应、根系功能性状与地 下多功能性;根分泌物生态学—根际沉积及其驱动的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根分泌物功能 及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 主要研究课题:东北多年冻土有机碳稳定组分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国家基金委冻土专项课题) 、 黑土保护性耕作系统作物表型组学与遥感光谱的关联(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专题) 、植物根 分泌物生态学(横向课题) 。 E-mail: wangpe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52 陈 欣 男,1968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 究站站长,沈阳生态所寿光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地理学会副 理事长、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0 年于辽宁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1997 年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分别获生态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1996 年 11 月-1997 年 5 月于比利时根特大学农学与应用生物学院,合作研究; 1999 年 12 月-2000 年 6 月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土壤与作物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14 年 1 月-2014 年 4 月于日本国立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主要从事土壤-植物系统主要营养元素生态过程及 环境效应领域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成套利用技术与模式示范;稻作农业标准化种植与提 质增效模式,农田土壤磷素垂直迁移规律与淋失特征。 E-mail: chenxin@iae.ac.cn 办公电话: 024-83970208 鲁彩艳 女,1976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 年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3、2008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 年 4 月至 10 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系统的 C、N 等养分循环过程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东北黑土农田氮素的高效利用与调控机制;东北黑土农田耕地质量等级与耕地产能 评估研究。 E-mail:lucaiy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40 或 024-88087719 李 琪 女,1978 年 9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生态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3、2007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曾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以色列巴依兰大学和荷兰生态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主要从事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土壤微食物网介导的植物-土壤反馈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机制(中科院对外合作 重点项目)和东北黑土区土壤微食物网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和固碳策略的影响研究(中科院卢嘉锡国 际团队课题) E-mail:liq@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9 马 强 男,1978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7 年、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近年来曾到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合作。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系统养分、水分循环与过程模拟及土壤肥力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有机粪肥安全利用与地力高效培育、固定态铵释放的微生物介导 过程及其供氮效应、辽河平原农田土壤氮素保存与供给途径及其对秸秆还田响 应。 E-mail: qma@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6 刘 淼 男,1979 年 8 月生,博士,研究员,林业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 员会副主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 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 毕业学校与时间:2002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7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8 年 10 月访问日本东京大学;2013 年和 2014 年分别赴德国明斯特大学访 问学者;2018 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生态安全,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遥感大数据应用。 主要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综合生态环境过程的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沈阳示范区黑土地耕地质量天空地立体监测与遥感反演;国土空间生态 修复规划等生态规划类课题。 E-mail:Lium@iae.ac.cn 郗凤明 男 1980 年 10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 国分会理事,辽宁省碳达峰工作支撑专家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应用 生态学报》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4 年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 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 年 12 月-2010 年 2 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2011 年 1 月-2011 年 2 月,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12 年 8 月-2012 年 9 月,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访问学者; 2014 年 4 月-2014 年 7 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6 年 6 月-2016 年 7 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 分校(UCI)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碳中和与气候变化方向、景观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生态修复 与环境生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碳循环;景观生态学;矿山生态修复;科技产业生态学; 主要研究课题:矿物碳汇及其对全球碳失汇贡献研究;创新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与林光互补生态效 益研究;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碳中和路径规划研究;北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云南磷化 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E-mail:xifengmi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3123 刘志华 男,1983 年 2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林火干扰生态学;生态模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遥感;陆地生态 系统碳循环。 主要研究课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气候变化对林火干扰的影响(资 金来源: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优青”基金) E-mail:liuzh@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3 梁 宇 女, 1985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理事,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 会会员,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获中国科学院 院长优秀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等。 《Ecological Modelling》 《Peer J》等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 2007 年于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2 年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6 年-2017 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气候变化与森林景观模拟。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专题、中科院青促会项目及所部署重大项目等。 E-mail: liangy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2 薛 冰 男,1982 年 1 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产业生态组组长,辽宁省环境 计算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和 2009 年于兰州大学先后获理学学士和地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德国波茨坦高等可持续 研究所(IASS)洪堡学者、博士后及合作研究员等。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产业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生态与环境-经济-地理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空间治理等 主要研究课题:新数据语境下东北老工业区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乡村循环经 济与溯源系统研发( “美丽中国”先导专项专题)等。 E-mail:xuebi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1 郭书海 男,1964 年 2 月生,博士,研究员,污染土壤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毕业时间与学校:1986 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1999 年-2001 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 究。曾在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和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固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污染场 地/土壤修复、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区划) 。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生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工业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污染场 地/土壤修复、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区划) 。 主要研究课题:“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绿色清洗—脱附集成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 ,“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治及安全利用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项目) E-mail:shuhaigu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49 巩宗强 男,1975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8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系获学士学位; 2001、200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1、2002、2006 年分别赴德国 Ber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进行合作研究; 2008 年 4 月、2016 年 7 月赴澳大利亚 Deakin University 进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土壤修复过程;土壤污染生态 主要研究课题:农田生态系统碳肥使用增产增汇效应、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低温条件下污染物环境 生态效应 E-mail:zgo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7 或 024-88087789 张雪娇 女,1985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 年、2011 年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5 年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及生物效应、环境纳米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2015-2021 主持百人计划 C 类: “环境纳米技术与生物效应” ;2019-2022 主 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二维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与其环境行为和微生物毒性的相关性研 究” ;2021-2024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二维纳米材料对免疫细胞炎症反应及其病原微 生物清除功能的影响及机理”。 E-mail:zhangxuejia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3 张思玉 女,1982 年 8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 年、2012 年于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学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18 公派访问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新污染物及纳米材料环境行为机制及风险评价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2019-2023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纳米硫化铅的光化学转化及对作物叶面吸收 过程的影响机理”; 2022-2025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二维层状黑磷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转化 机理及持久性预测模型”;2020-2022 主持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计划项目“大气 Pb 细颗粒与叶面角 质层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叶面吸收途径”。 E-mail: syzh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3 魏树和 男,1970 年 2 月生, 博士, 研究员。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顾 问,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2、2001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2009-2012),澳大利亚 La Trobe 大学环境土壤学博士后(2010.5-11),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2006.7-2007.7)。 此外, 曾到德国 Munster 大学(2014,8.1-31;2013,9.1-30) ,瑞士 Bern 大学合作研究 (2012,9-12) 。英国 Cardiff 大学(2013),波兰科学院(2013) ,斯里兰卡国家水稻所及 茶叶所(2011) ,土耳其 Erciyes 大学(2009)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 学中心 Vinogradov 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进行学术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生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 主要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 “黑土地典型有机污染综合调控 消减技 术集成与示范”(XDA28010503)(2021-2026); 沈阳生态所“环境生态工程创新组群”项目,“东 北黑土区农田新污染物分布特征与低碳修复技术”,2022-2027;沈阳生态所 “东北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精准计量与功能提升”自主部署重大项目(IAEMP202201),2022-2026. E-mail: shuhewei@iae.ac.cn 办公电话: 024-83970373 林金如 女,1984 年 1 月生,博士,研究员。海外引进人才,辽宁省青年拔尖人才 毕业时间与学校: 2005 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 2008 年于厦门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4 年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和过程;环境矿物表面/结构中金属赋存特征及其转化机制。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 E-mail:jinru.li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2 宋 雨 男,1986 年 1 月出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9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5 年 4 月–2019 年 12 月,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博士后; 2020 年 1 月–2021 年 3 月,瑞典农业科学大学,专职研究员。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天然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 主要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甲基化微生物细胞巯基作用下的无机汞摄取机理研究” (2023–2026) Email:yu.so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2 何红波 女,1969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现代保护性耕作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负责人。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2、1995 年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碳氮转化生物化学过程及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特征与高效管理。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方向。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田土壤碳氮微生物转化的非专性过程及驱动机制”和“农 田黑土植物和微生物组分积累的分异特征及碳输入的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 A“黑土 地保育与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 ”子课题“土壤有机质衰减的阻控原理与提升的耕作培肥技术” 。 E-mail: hehongb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6 或 024-88087760 陈利军 男,1968 年 1 月生,博士,研究员。辽宁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土 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时间学校:1990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3、199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 1995 年 11 月-1996 年 4 月赴比利时 Ghent 大学农学与应用生物学院进行合作研究; 2004 年 7 月-2007 年 4 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EF-Fellow;曾赴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蒙古等国进 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的土壤酶学机制;有机物质土壤转化的生物化学调控;酶基因多样性与土壤 酶活性的关系。 主要研究课题:尿素 N 转化的抑制剂及其组合调节和脲酶基因特性响应;土壤和沉积物中 P 的组分 特征及其活化调控;含 N、P 的生物有机大分子在土壤中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磷酸酶基因多样性特 征及其与土壤磷酸酶和 P 转化的关系 E-mail: ljchenchina@hotmail.com 或 ljche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5 张丽莉 女,1977 年 6 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领军人才。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 年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4、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 年 10 月-2014 年 8 月;2017 年 1 月-2017 年 4 月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戴维斯分校进行学术交流。2017 年 9 月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19 年 2 月-2019 年 3 月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参加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训。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植物营养学(土壤氮素转化及其酶学调控、肥料氮的转化特征及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课题: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稻田培肥替代品研制及高效施用技术 (2016YFD030090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壤微生物对还田秸秆小分子有机氮 的直接吸收及影响机制”和“秸秆氮在稻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主持:十四五中国科 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项目。 E-mail: llzh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607 张晓珂 女,1978 年 4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6 年 8 月-2008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 2015 年 3 月-2016 年 3 月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食物网在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的生态功能。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辽河平原褐土区土壤退化的生物学机制与阻控机理研究” 以及辽宁省科技计划课题“黑土地健康保育与作物多样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E-mail: zxk@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9 王 超 男,1987 年 5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 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Global Change Biology 编委,The Innovation 青年编委,《应用生态学 报》青年编委, 《土壤通报》青年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9 年于山西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12 年于福建师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3 年-2014 年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学校;2019 年-2020 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习。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机制;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球变化与土壤碳汇功能, 岩石地球化学过程。 主要研究课题:中科院从 0-1 原始创新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项目。 E-mail:cw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70 硕士生指导教师简介 (导师顺序按招生专业代码顺序) 魏玉莲 女,1975 年 8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 年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2001、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3 年、2009 年赴芬兰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进行合作研究,2008 年赴比利时鲁汶大 学合作研究,2015 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瑞典中瑞典大学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动态研究方向或植物学专业-植物多样性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木生真菌分类学、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构建机制。 E-mail: weiyulian@iae.ac.com 办公电话:024-83970348 史荣久 男,1979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 年于沈阳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7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4.03—2004.04 比利时根特大学微生物生态与技术(LabMET)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2010.10 赴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2013.10—2015.1,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俄 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Ge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进行学术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石油微生物学(油藏微生物酸败机理与防控技术研发;油藏环境微生物生理生态学;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石油烃污染生物修复) ;微生物资源与生态学。 E-mail:shirongji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0 (老区)或 024-88087726(新区) 潘华奇 男,1982 年 6 月生,博士,项目研究员。兼任沈阳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微生物学会普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4,2007 年于甘肃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3 年于沈阳药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5 年 9 月-2016 年 12 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学习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和进行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农业微生物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组挖掘微生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微生物菌剂创制与产业化。 E-mail:panhq@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6 李新宇 女,1976 年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2002 年于吉林农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200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 2010 年 3-9 月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进行交流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微生物生态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因子(农药,有机污染物,臭氧等)及人为耕作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的 影响;农田土壤功能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农药污染及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修复 理论及技术。 E-mail: xy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0 李伟明 男,1990 年生,博士,项目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中 国生态学学会会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担任 SCI 期刊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审稿编辑。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9-2020 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本硕博连读) ,分别获得了工学学士学 位、文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5-2017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氢气代谢过程,氢气周转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O2 固定与生物能源。 主要研究课题: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2023-2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黄酮化合物调控 暗发酵电子分布及强化氢气合成的机制研究(2023-2025) 。 E-mail:liwm@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3 朱雪峰 女,1992 年 5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4 年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生物技术学士学位; 202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6 年-2017 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微生物生态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学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主要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机制、全球变化下农田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 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异规律。 主要研究课题:微生物介导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机制研究;我国典型冻土区(青藏高原和大 兴安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影响因素;黑土地土壤有机质衰减的阻控原理与提升机制;秸秆 归还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碳代谢功能与固碳过程偶联机制。 E-mail: zhuxuefeng@iae.ac.cn 办公电话: 024-83978667(老区)或 024-88087760(新区) 徐 胜 男,1974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辽宁沈阳城市生态系统定位 观测研究站副站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 年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2 年于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 年于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4 年 7 月-2015 年 7 月,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19 年 6 月-2019 年 8 月,瑞士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WSL)高级访问学者;2022 年 8 月-2023 年 2 月,英国生 态水文研究中心(CEH)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污染生态学。 主要研究内容:城市植物抗性生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植物功能性状及多功能、臭氧与 环境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植物 BVOC 及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城市植物筛选及环境效应。 E-mail:shengxu703@126.com 或 xushe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49 或 88087879(新区) 于 帅 男,1988 年 11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0 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工学学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城市森林;河岸带植被恢复与管理(结构与功能) 。 E-mail: yushua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49 郑 晓 女,1982 年 7 月生,博士,项目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 年于河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7 年于兰州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3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次生林恢复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遥感;气象遥感;防护林学;景观生态学; E-mail:xiaozhe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73 高 添 男,1983 年 12 月出生,博士,项目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6、2009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2013 年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次生林恢复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遥感技术(激光雷达融合多源遥感信息)及其在森林生态中的应用研究;森林生态 系统碳水通量观测与遥感模拟。 E-mail: tianga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73 卢德亮 男,1989 年 02 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2 年于东北林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18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5 年 11 月-2017 年 10 月美国克莱姆森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次生林恢复与经营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演替过程;次生林生态系统干扰与恢复过程。 E-mail: deliangl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41 张伟东 男,1982 年 3 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 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物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4 年 8 月-11 月,美国林务部太平洋西南研究站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主要关注杉木用材林转化为公益林后更新物种在土壤有机 质形成、碳氮循环中的贡献;植物功能性状与凋落物分解、根际激发效应等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岩石风化碳汇的形成机理。 E-mail:wdzh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29 杨庆朋 男,1980 年 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4 年、2007 年分别于河北农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2 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林生产力的维持与调控、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稳定。 E-mail:yqp226@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29 叶 吉 男,1978 年 10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 年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4 年、2014 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4 年 12-2005 年 5 月,加拿大 Alberta 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植物功能性状。 E-mail:yej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5 边冬菊 女,1980 年 11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辽宁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动物学 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2006 年于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8、2013、2015、2018 四次赴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水生鞘翅目研究中心进 行合作研究;2018 年赴捷克自然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水生鞘翅目分类及系统发育;森林水生昆虫生态学。 E-mail: biandongj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75 于景华 男,1972 年 9 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5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8、2003 年于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群落生态学;植物资源学。 E-mail:yujh@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45 宋立宁 男,1982 年 5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 年、2008 年于河南农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2012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次生林恢复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防护林构建与经营理论与技术,个体-林分-区域尺度树木水分平衡维持机理及调控 技术 E-mail: liningso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8373 阿拉木萨 男, 蒙古族,1969 年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2 年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8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研究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及防治技术;沙地生态系统水分平衡与植被配 置,沙地植被演替与人工植被稳定性;沙地生态水文过程。 E-mail:alamusa@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31 李雪华 女,1973 年 1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 1996 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森林资源专业; 2002、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3、2014 年赴韩国东国大学开展合作交流;2015 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研究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恢复生态学和草地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荒漠化防治机理、技术和评估。 E-mail:lixuehua@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42 周全来 男,1974 年 9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 年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 年、2010 年分别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4.11-2015.5 赴“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联合分校”访问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研究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繁殖体传播生态学;草地生态学。 E-mail: zhouquanla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31 王永翠 女,1983 年 1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院校:2007 年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0 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3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10 - 2018.01 赴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访问交流; 2019.04 - 2020.09 赴普渡大学访问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研究方向或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生态工程;沙地植被恢复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态系统受损 及修复机理。 E-mail: yongcuiw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42 林贵刚:男,1985 年 10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林业生态工程组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青 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9 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林学学士学位; 2012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硕士学位; 2016 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菌根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植物功能性状与养分获取策略,碳、氮元素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E-mail: ling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26 王娇月 女,1985 年 7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 年于辽宁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4 年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访问与进修:2012 年 11 月-2013 年 12 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恢复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系统碳循环;能源碳排放;生物质能源节能减排;矿山生态修复。 E-mail:wangjiaoyue@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33 周 莉 女,1977 年 9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2002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7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6.7-2006.9 作为访问助研与加拿大 UBC 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倒木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E-mail:zhouli930@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9 雒文涛 男,1986 年 11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 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草地生态与适应性管理创新团队成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西川林业科 技》青年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9 年于大庆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2 年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6 年 3 月-2016 年 5 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态与生物学院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元素循环过程 E-mail:wentaoluo@iae.ac.cn. 办公室电话:024-83978285 阴黎明 男,1982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6 年于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农学硕士学位; 2018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 年-2018 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学。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或土壤学-土壤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根际激发效应,土壤有机质形成与分解,土壤碳氮磷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E-mail: limingyi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613 尹光华 男,1972 年 6 月生,博士,研究员。辽宁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土 壤学会会员、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作物学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5、1999 年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6-2007 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后进行研究工作。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理论与调控技术研究,农业节水产品的研制。 E-mail:ygh006@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5 迟光宇 男,1976 年 10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5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8 至 2010 年间,分别赴日本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日本综合地球环境 科学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2011 年 7 月至 2012 年 1 月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开展合作 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 生态系统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E-mail:chigy@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25 或 024-88087717 李帅霖 男,1991 年 0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4 年于西藏大学获生态学学士学位; 2019 年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或土壤学专业-土壤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植物系统碳与养分循环耦联机理;根际生态过程调控。 E-mail:lishuaili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6 王汝振 男, 1988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0 年于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8 月,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主要从事草原生态系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与土壤养分互作 关系、土壤团聚作用及其对养分循环的调控作用。 E-mail: ruzhenw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603 全 智 男, 1985 年 8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 2008 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资源环境科学学士学位; 2011 年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硕士学位; 2015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10-2013.10 于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博士联合培养。 2018.12-2019.12 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访问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土壤环境与生态;土壤-植物系统氮转化和氮去向;面源污 染与农业生态工程;稳定同位素技术农业应用。 E-mail: quanzh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41 谷 健 男,1983 年 1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6 于沈阳农业大学获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士学位; 2009 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1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21 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进行研究工作。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或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田生态系统水循环理论与调控技术,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研究与示范。 E-mail:guji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5 布仁仓 男,1970 年 1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 毕业学校与时间:1993 年于内蒙古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6、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3、2008 年分别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和博士后。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不确定性分析;物种迁移廊道研究。 E-mail:BuRC@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0 或 88087892 李月辉 女,1973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5、1998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3 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6-2007 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流域研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2005 年访问俄罗斯。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森林景观生态学;动物(兽类和鸟类)生境方向;景观遗传方向;湿地生 境功能;景观格局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E-mail: liyh@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0 或 024-88087892 李春林 男,1985 年 10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2011 年于山东师范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18 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生态遥感;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E-mail:lichunli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0 徐文茹 女,1991 年生,博士,项目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5、2018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2020 年 12 月于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21.1-2022.5 在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进行博士后研究; 2022.6-2023.5 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进行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干扰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主要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及其影响因素 E-mail: wenrux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7 李晓军 男,1978 年生,博士,项目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环境科学学士学位; 2005 年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 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2011 年 12 月-2012 年 5 月澳大利亚 Deakin 大学访问学者。2015 年 4 月-2016 年 3 月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硒对作物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原理。 E-mail:lixiaoju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7 贾春云 女,1981 年 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东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08 年于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做博士后;2018 年 12 月-2019 年 11 月,荷 兰 Wageningen University 土壤质量化学专业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及界面作用;有机污染土壤的固定 化微生物修复原理和技术应用;工矿区场地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 E-mail: jiachunyu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7 安 婧 女,1982 年 1 月生,博士,项目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 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大连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 年于广西师范大学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2012 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学博士后;2016-2017 年美国橡树 岭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污染生态学,主要从重金属、石油烃和抗生素等环境典型污染 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anji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3 李凤梅 女,1976 年 10 月生,博士,项目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 年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3 年于四川农业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 2011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研究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 年 10 月-2010 年 12 月到荷兰的 Deltares 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机理及技术研究。 E-mail:fm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49 或 024-88087780 李 刚 男,1981 年 7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6、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3 年 3 月~9 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石油污染土壤物化修复方法与机理;工业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E-mail: lig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49 吴 波 男,1982 年 2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 年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获环境科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8 年于南昌大学获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 2011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 年 11 月-2011 年 1 月到美国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进行合作 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生态过程与修复技术;生态环境大数据挖掘与应用。 E-mail:bowu@iae.ac.cn 办公室电话:024-83970449 陈希娟 女,1980 年 2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7 年于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2 年于丹麦奥尔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 年 6 月-2008 年 11 月,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城市废水和废物管理研究所任科 研助理;2010 年 7 月-2012 年 11 月,丹麦奥胡思大学进行访问交流; 2015 年 3 月-2015 年 6 月,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进行访问交流;2018 年 10 月-2019 年 10 月,德国尤利乌斯-屈恩 联邦作物和土壤科学研究所访问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和环境归趋 E-mail: chenxj@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8326 吴 星 男,1981 年 7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2006 年于大连海洋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拉斐特分校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效应 E-mail:wuxi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2 袁子丹 女,1986 年 7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9 年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获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11 年于东北大学获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16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重金属废水污染与控制,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循环。 E-mail: yuanzid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2 黄 斌 男,1971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学校与时间:1993 年于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05 年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5-2009 年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工作。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氮污染防治 E-mail:huangbi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25 陈振华 女,1978 年 1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2 年于河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5、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03-2011.03 赴美国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02 赴美国热带研究与教育中心及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外源有机物料增碳沃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壤养分转化调节;土壤氮磷组分 与酶活性关系。 E-mail:zhche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7 姜 楠 女,1982 年 6 月生,博士,项目研究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 测研究站副站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4 年于南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09 年于南开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及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及功能基因多样性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土壤磷酸酶基因 群落组成特征与磷转化关系研究以及有机物料添加对长期单施化肥土壤磷酸酶基因及其转录群落的 修复机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E-mail:jiangn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7 张玉兰 女,1974 年 1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 年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10 年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 年 7 月赴日本进行了短期的学术交流和考察访问;2013 年 4 月-2014 年 4 月美国 佛罗里达大学 The Trop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2017 年 1 月-4 月佛罗里达大学进 行了短期的学术交流和考察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化学(土壤酶活性及酶基因多样性);农业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与土壤 质量提升。 E-mail: ylzh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7 李 杰 女,1985 年 3 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2011 年于吉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201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03-2015.04 赴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植物营养;肥料学。 担任职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常务秘书长 E-mail: jie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24227778 解宏图 男,1973 年 11 月生,博士,项目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 年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0、2007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 出国与进修:2009.8-2010.8 加拿大农业-农业食品部访问学者;2014.4-2014.6 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 者;2015.7-2015.9,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7.9-2017.11,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 者;曾赴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采用土壤物理分级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生物标识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 玉米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结构组成及外源输入有机碳的去向;探讨土壤微生 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对土壤有机质库的贡献。 E-mail: xieht@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8667(老区)或 024-88087760(新区) 张 威 女,1980 年 4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 年于东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8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农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 年 8 月赴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过程与调控;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E-mail: zhangw@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6(老区)或 024-88087761(新区) 鲍雪莲 女,1985 年 3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 年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1、2014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生态学;全球变化及人为干扰(农业耕作措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功能对碳氮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及调控。 E-mail:baoxl@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8667(老区)或 024-88087760(新区) 李英滨 男,1991 年 12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3 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学位; 2016、2019 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得土壤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6 年 5 月-10 月,荷兰生态研究所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土壤食物网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 E-mial: liyingbin@iae.ac.cn 办公电话: 024-83970440 2024 年博士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 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 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报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 端正。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 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 6 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 学力。获得本科毕业证,但未获得学士学位证者不予认可。 ② 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硕士结业证书且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 ③ 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报考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员或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名。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 6 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 (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 2.近三年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 5 篇(第一作者) ;或 SCI 论文 1 篇;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 ;或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 课题。 (三)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博士入学报到时间前取得硕士学位。 通过全国统招统考的双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按照应届毕业生以普通招考方式正常报名参加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最迟需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单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须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后方可正常报名并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四)我所只招收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三、报名日期: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时间为准。 四、报名手续、网上报名方式: (一)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g 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 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硕转博”两种类别之一进入相应的报名系统中,进行考 生注册。 网上报名时请务必仔细阅读系统中的“网报公告”,凡 未 按 公 告 要 求 报 名 、 网 报 信 息 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应在于 1 月 20 日前将下列材料寄送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研究生招生办: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打印下来(用 A4 纸双面打印) 。 2.两名研究员或与本学科有关的正教授(或相当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上专家推荐。专业技术 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此表网上下载,用 A4 纸打印) 。 3.硕土期间课程学习成绩单(由单位填写,加盖公章)。 4. 往届毕业生报名时需交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生报名时需交学生证复印件;在录 取前补交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 5.身份证复印件(需复印正反两面) 6.境外留学人员需交学位认证复印件。 (三)全部交齐第(二)项中所有材料后经招生办审查合格发给准考证(本市考生直接到招生办交报 名材料;外地考生用顺丰快递邮寄报名材料) 。 五、报名地点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 72 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24-83970306; 邮编 110016 (外地考生可邮报)。 六、网报时间: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的网报时间为准。 七、体检时间:待定。 八、考试地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九、考试时间:2024 年 3 月 15 日-16 日。 十、考试科目: (一)外国语、两门业务课。业务课的考试科目详见专业目录。 (二)同等学历者需加试 3 门课(自然辨证法及两门专业课)。 十一、成绩查询:于 4 月考生在 http://admission.ucas.ac.cn 查询成绩。 十二、录取: 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 、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 和评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经过复试确定录取名单。 2024 年博士招生目录 单位代码:80127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 学科、专业名称(代 码)研 究 方 向 指导 教师 071005 微生物学 01 生物工程 徐明恺 02 环境微生物学 徐 慧 严 俊 杨 毅 贾永锋 梁小龙 03 微生物生态学 04 真菌多样性与分子生 态 地 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 72 号 邮政编码: 110016 电 话: 024-83970306 联 系 人: 朱晓琦 招生 人数 预 计 共 招 生 45 人 考 试 科 目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微生物学③生物化学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梁 超 同 上 李 慧 同 上 袁海生 同 上 071300 生态学 01 森林生态学 朱教君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数理统计或植物生理学 闫巧玲 同 上 杨 凯 同 上 王绪高 同 上 王清奎 同 上 王庆伟 同 上 方运霆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数理统计或土壤学 康荣华 同 上 郝广友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植物生理学 02 生态水文学 王安志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数理统计或植物生理学 03 生态气候学 李辉东 同 上 吴家兵 同 上 于大炮 同 上 吕晓涛 同 上 王正文 同 上 孙 涛 同 上 王 朋 同 上 05 产业生态学 薛 冰 06 农业生态学 陈 欣 同 上 鲁彩艳 同 上 马 强 同 上 李 琪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土壤学或环境概论 刘 淼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景观生态学 04 生态系统生态学 07 景观生态学 08 碳中和与气候变化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环境概论 刘志华 同 上 梁 同 上 宇 郗凤明 ②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气候变化科学与碳中和 林金如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环境化学③环境概论 083001 环境科学 01 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 备 注 宋 02 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 雨 同 上 巩宗强 同 上 张雪娇 同 上 张思玉 同 上 魏树和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环境化学③生物化学或环境概论 郭书海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环境化学③环境概论 何红波 ①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微生物学或生态学③土壤学 王 ②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生态学③土壤学 090301 土壤学 01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 超 02 土壤生态学 张晓珂 同 上 03 土壤植物营养 陈利军 同 上 张丽莉 同 上 2024 年博士研究生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主要参考书目信息 微生物学 (1)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微生物教研室编,1987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沈萍主编,(面向 21 世纪教材),2000 年 7 月(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 沈同,王镜岩主编,90 年版或 95 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态学 (1)李博主编《生态学》 ,(面向 21 世纪教材),2000 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蔡晓明等编著(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数理统计 贾乃光主编,1993 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 植物生理学 潘瑞炽主编(第三、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系列教材,肖笃宁等著,2002 年,科学出版社。 (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编著。2001 年版,科学出版社。 土壤学 黄昌勇主编,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化学 戴树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概论 刘培桐、王华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气候变化科 学与碳中和 1.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秦大河主编 ,科学 出版社 ,2020. 2. 《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 ,丁仲礼、张涛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22. 3. 《碳中和技术概论》 (碳中和系列教材) ,江霞、汪华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 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三年。 三、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 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国家承认学历的往届本科毕业生; (3)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报考条件见《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年‘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硕士 研究生招生简章》。 6、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报考条件见《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 项计划’有关招生规定》。 7、只招收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四、网上报名后须向招生单位应提交的材料: 1、应届毕业生报考时需提交:( 1)在学信网 http://www.chsi.com.cn/上本人可以下载的学籍验证 报告及验证码;( 2) 学位授予单位的‘应届毕业’证明(录取时补交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 。 2、往届毕业生报考时需提交:( 1)在学信网 http://www.chsi.com.cn/上本人可以下载的学历验证 报告及验证码;( 2)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 3、应、往届均需提交大学期间成绩单的复印件(加盖红章) ,此件在职人员需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 部门公章;应届毕业生需学校教务处公章。 4、报考硕士研究生信息表(网报后本人打印出来并签字) ; 5、四级或六级英语证书复印件(未考可不交); 6、报考免试推荐研究生统一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网上报名。 五、报名手续: 1、 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网上报名 2、 报名时间: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过期不再进行补报。 3、 现 场 确 认 时 间 : 以各报考点公告的时间为准。 4、 报考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考生直接在网上上传照片及网上缴费。 5、 将第四款中所规定的前四项材料准备好后,于 11 月 20 日 前 寄到我所招生办。 六、考试 1、网上打印准考证:考生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 网 http://yz.chsi.com.cn/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2、初 试 日 期 : 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初试时间为准,该时间为全国统一时间。 3、初 试 地 点 : 由教育部统一规定按照准 考 证 上 标 注 的 地 点 为 准 。 4、初试试卷: 2024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科目为 4 门,各科的考试时间仍为 3 小时,其中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 (303)数学(三) 、 (314)数学(农)由教 育部统一命题;初试专业基础课全部使用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试卷,专业基础课考满分值各为 150 分。 5、初试成绩公布于 2024 年 3 月初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上查询。 6、复试:120%初试成绩合格者参加复试,实行差额复试。 7、复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体检 在复试时,由我所统一组织体检。 八、复试费用 复试期间的往返路费、食宿费及体检费自理。 九、录取 根据初复试成绩,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注:具体事项可随时查网址:http://www.iae.cas.cn/ 2024 年硕士招生目录 单位代码:80127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 招生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各 071001 植物学 专 01 植物多样性 业 共 02 植物生理学 预 071005 微生物学 计 招 01 微生物生态学 生 02 环境微生物学 60 人 03 农业微生物学 ︵ 04 真菌多样性与分子生态 其 05 生物工程 中 : 071300 生态学 学 01 森林生态学 术 型 02 恢复生态学 硕 03 生态系统生态学 士 预 04 农业生态学 计 05 产业生态学 招 06 生态气象学 生 46 07 生态水文学 人 08 景观生态学 , 09 碳中和与气候变化 专 业 083001 环境科学 学 01 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 位 硕 02 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 士 085701 环境工程 预 计 01 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 招 生 02 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 14 03 农业生态环境工程 人 ︶ 086001 生物技术与工程 01 微生物工程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 72 号 电话:024-83970306 考 邮政编码:110016 联 系 人: 朱晓琦 试 科 目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 ④ 848 植 物 生 理 学 同 上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 学 ( 二 ) ④ 851 微 生 物 学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 ④ 841 生 态 学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 ④ 838 环 境 化 学 同 上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 ④ 838 环 境 化 学 同 上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 ④ 838 环 境 化 学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 ④ 851 微 生 物 学 0090301 土壤学 01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 02 土壤生态学 03 土壤植物营养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14 数学( 农 ) ④ 842 土 壤 学 同 上 同 上 090702 森林培育 01 森林培育与管理 02 次生林恢复与经营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14 数学( 农 ) ④ 848 植 物 生 理 学 同 上 备 注 研究生复试办法 一、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符合要求。 二、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符合国家最底分数及本所要求的分数线。 三、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均须进行体格检查,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及本所规定的体检标准。 四、复试时要进行必要的口语、听力测试。 五、复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笔试采取闭卷方式,依各专业情况考试一门专业课,时间为 2 小 时。由研究生部统一组织考试。口试由各研究中心组织。笔试、听力、面试(含口试)占复试 总成绩的 50%。 六、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面试:含外语口试) 。 七、录取总成绩为: 初试成绩(50%)+复试笔试成绩(20%)+英语听力(10%)+面试成绩(20%) 。 八、复试时间初步定于国家最底分数线下达后(具体日期请考生上网查询) 。 联系人:朱晓琦 Tel:024-83970306 E-mail:zsb@iae.ac.cn 九、 复试科目 专业及研究方向 复试科目(笔试、闭卷方式) 071001 植物学 植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071300 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植物学或植物生理学任选一门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 生态气象学 气象学 生态水文学 生态水文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碳中和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科学与碳中和 083001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 085701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基础 086001 生物技术与工程 生物化学 090301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090702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学 报考硕士研究生(初、复试)主要参考书目 《生态学》 《环境科学基础》 《环境化学》 《生物化学》 1、戈 峰 主编,现代生态学, (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版 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版 1、《环境学导论》 (第三版) ,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版) ,钱易,唐孝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3、《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1、《环境化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晓蓉编著,1993 2、《环境化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2006 年 10 月 1、《生物化学》(2002年9月第三版),上、下册 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基因VIII》(中文版),Benjamin Lewin,科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 1.闵航主编 微生物学(第一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利平主编 微生物学(生物科学专业 6+X 简明教程系列), 科学出版社, 2012. 《土壤学》 黄昌勇、徐建明主编.土壤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1、杨 继主编. 植物生物学(第 2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马炜梁主编. 植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周云龙主编. 植物生物学(第 3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杨焕明主编. 基因组学. 科学出版社, 2016 1、潘瑞炽等主编,植物生理学(第七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武维华 主编, 植物生理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高俊凤 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景观生态学》 肖笃宁、李秀珍等编著,2003 年版,科学出版社。 《森林培育学》 沈国舫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年。 《气象学》 《生态水文学》 《植物营养学》 气候变化科学与 碳中和 贺庆堂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年出版。 [美] 伊格尔森(Eagleson,P.S)主编,杨大文、丛振涛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年 1.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上册) (第 2 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2010 2.胡霭堂,周立祥主编,植物营养学(下册) (第 2 版)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1.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材系列)秦大河主编 ,科学出版 社 ,2020. 2. 《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 ,丁仲礼、张涛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22. 3. 《碳中和技术概论》 (碳中和系列教材) ,江霞、汪华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