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

状态中失态╮55 页 7.931 MB下载文档
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5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pdf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完成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成果完成人:邓琼飞、杨兹举、郑力乔、刘长青、 符玉梅、王 瑞、周孟熙 2022 年 10 月 目 录 一、本成果形成的背景 .............................................................................................................................................. 1 二、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 3 (一)解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断层、非遗濒危速度加快的问题 ..................................................................4 (二)解决高校非遗传承的意识不足、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不成体系、非遗实践育人薄弱的问题 ......... 4 (三)解决高校在推动非遗服务社会方面职能不足的问题 .......................................................................... 5 三、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 5 (一)高校顶层设计,政校联合,开放办学,多部门、跨学科团体协作,构建非遗传承人才来源的多 元化体系 ...............................................................................................................................................................5 (二)加强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构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强化非遗全面育人效果 ..... 6 (三)匹配高校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构建非遗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引 领 ...........................................................................................................................................................................6 四、本成果的主要内容 ...............................................................................................................................................6 (一)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非遗对在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效果 ..............................7 (二)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教师队伍体系:全力保障非遗传承的技术运行 ............................19 (三)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实训体系:让传承人才真正掌握非遗传承技艺 ............................23 (四)构建非遗传承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体系:扩大非遗传承群体 ............................................................27 (五)构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体系:为传承人才提供坚实的实践平台保障 ............................................36 (六)构建非遗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6 五、本成果的创新点 .................................................................................................................................................50 (一)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 50 (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 ............................................................................................................ 50 (三)高校职能引领方式创新 ........................................................................................................................ 51 (四)非遗传承技术手段的创新 ......................................................... 51 六、本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51 (一)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成效迅速、显著 .................................................................................................... 51 (二)建设了系列非遗课程,对大学生的非遗实践育人效果极为突出 ....................................................52 (三)建立起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和技术教师队伍 ....................................................................52 (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得到政府高度评价,广受媒体关注 ....................................................52 (五)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效果得到校内师生认可和兄弟高校民族学科专家的高度评价 ............... 53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总结报告 一、本成果形成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 2003 年在巴黎举行第 32 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人类日益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我国于 2004 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陆续在 全国实施非遗保护行动。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国已有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 1372 个代表性项 目,3154 个子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共计 40 项,总数位 居世界第一。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 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非遗 保护和传承对于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极为重 要的意义。2011 年 2 月 25 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指出该法律制定的原因:“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 本法。” 而在高校开展非遗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心、 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指出传统文化具 有对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意义、对青年一代立德立才和根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核心价值: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 时俱进、用于创新。 ——2014 年 3 月 27 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总部发表的演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14 年 9 月 24 日,习近平出席今年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 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 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 坚实根基。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014 年 12 月 20 日,习近平出席庆祝澳门回归 15 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 政府就职典礼的讲话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 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015 年 12 月 30 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 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 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非遗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早在 200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 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但是,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基本是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由于时代变迁,城市化 进程不断加快,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非遗已经消 失,而更多的非遗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 非遗濒危的威胁尤为严重。传统的非遗传承需要特定的群体,但早已断层,而政府从这 些群体中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已经难以广泛开展和推动非 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活动。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严重断层。 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优势,肩负 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任。但是,高校极少系统地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活动,也极 少广泛地针对社会开展非遗传承的培训活动。作为地方院校,如何利用人才资源优势, 2 发挥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探索出一套区域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有效体系,扩大非遗 传承群体,并广泛地提升市民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从而有效地缓解非遗濒危的速 度,并扩大各民族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效果,高校需要担当,需要挑起非遗传承和创新发 展的重任,以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 鉴于非遗传承发展的紧迫形势,学校立足长期在海南民族地区办学的地缘优势,自 觉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2013 年,学校人文社科学院杨兹举 教授、邓琼飞老师就已大力开展非遗教学与科研活动,并发表了多篇研究性论文。2013 年 6 月,学校被海南省文体厅、教育厅批准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由此,2013 年 9 月,学校人文社科学院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体系的 构建与实践”作为教学的特色项目进行发展,并联合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 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共同开展非遗保护活动,积极谋划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实践探索。杨兹 举、邓琼飞陆续在《三亚日报》《管理学家》《韶关学院学报》等报纸、杂志、学报上 发表《传承与创新发展非遗,延续海南文化之根》《民俗影视助推海南旅游发展》《海 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海南民俗文化影视开发策略》《海南非物 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途径》《海南民俗影视发展历史述略》等一系列海南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性文章,并出版了《海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等著作,多次指出海南非遗 濒危速度越来越快,提出应当让海南非遗课程化,走进海南的学校教育,在海南各级中 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非遗教材,开设非遗技能课,对学生进行 非遗技能的培训和德育教育。在海南高校培养非遗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非遗传承 人,把在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传承群体进行培养。 本成果就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极其严峻的形势下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旨在构建起一套符合海南省情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其他地区、其他高校的 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二、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尽管学校在“黎族打柴舞”的传承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如何解决“非遗 传承人才培养”的教学核心问题,是当时学校立项建设“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特色项目后需要面对并着手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 以下方面: 3 (一)解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断层、非遗濒危速度加快的问题 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基本是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但由于时代变迁,非遗传承的 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种传统的非遗传承方法与路径狭窄,传承方式普遍断层,民 间传承人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因无人传承而消亡。而政府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代表 性传承人数量极少,且大多年事已高,难以广泛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活动。根 据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2011 年公布的 14 名海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看, 平均年龄 65 岁,很难独立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实践活动,而年轻一代大多传承意愿 不高、兴趣不浓。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挥作用,更需要整个社 会的集体努力,在全体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在群众中广泛形成良好的传承意识, 把广大的群众纳入传承群体进行培养,包括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非遗经营者及爱好 者、其他社会群体、民众等,那么非遗就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因而,需要大力扩大非 遗传承的群体,进一步突破政府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稀少的局限。而高校具有 人才资源的优势,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任,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核心区。因而, 如何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立足海南省情探索 出一套海南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有效体系,扩大非遗传承群体,并以此提升市民的非遗 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是学校需要着手思考并解决的教学难题。 (二)解决高校非遗传承的意识不足、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不成体系、非遗实践育 人薄弱的问题 高校每一个学科都有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非常注 重在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但非遗并不在高校本科专业分科体系之中,尽管早在 2005 年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 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 材,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当时学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非遗教 育的特定内容,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专业专长课等模块均无法为非遗提供合适的位置,也没有任何非遗人才培养的技术积累 和成熟的经验,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将非遗元素以及保护与传承的 理念更好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合格的能够掌握非遗技艺 的传承人才,并同时发挥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育人功能,在全社会普遍开展育 人实践活动?非遗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各民族共同的“根”和“魂”,是 4 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如何通过非遗的实践育人,增强 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对大学生进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教学难题能否解 决将对非遗的长足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解决高校在推动非遗服务社会方面职能不足的问题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具有人才资源的优势,尽管为国家、民族、社会 培养了大批行业技能人才,但高校在推动非遗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 挥,未能引领社会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海南拥有黎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制陶技艺、黎 苗族竹竿舞、黎族民间歌舞等 28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另有 44 项省级代表名录,上 千项市级普查名录,但社会普遍对非遗传承的意识不高、兴趣普遍不浓。高校尚未开展 为社会公众提供非遗技艺培训的活动,也没有具体落实运用非遗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的国家传统文化发展政策,高校如何立足自身职能,实行开放办学,积极推动非遗服务 社会,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高校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非遗技艺培训的机会,真正发展社 区大学,从而解决高校在推动非遗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不足的问题,进而引领社会推动 文化传承创新。 三、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高校顶层设计,政校联合,开放办学,多部门、跨学科团体协作,构建非 遗传承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战略,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杨兹 举教授牵头的工作组,加强学校顶层领导和设计,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门统筹策划、 具体执行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并联合校内教务处、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创意设计学 院等多部门、跨学科团体协作,共同研究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 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采取政校联合的战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获得了旅游与文 化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群众艺术馆、三亚市委市政府等政府部门的 大力支持,学校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确保非遗人才培养的措施能够 具体落实。 同时,在非遗传承人才来源方面,学校采取开放办学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培养传承 人才,将政府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爱好者、非遗从业者、高校教师、在校大 学生等纳入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对象,对他们进行非遗技艺的培养。 通过这种方法,确实扩大了非遗传承群体,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在校大学生 5 得到非遗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并掌握了大量的非遗理论知识和基本的 非遗技艺,培养了陈达胥、刘斌、唐鸿南、李星青等一批优秀黎族青年,他们已成长为 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代”,肩负起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重任。长期扩大非遗 传承群体,基本上可以解决非遗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二)加强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构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强化非 遗全面育人效果 确定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定位,逐步构建六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形成传承人才培 养的实践平台体系,并通过实践平台,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非遗技艺培养;构建非遗传 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非遗理论课程体系和技术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在校大学生、 培训学员的非遗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并通过非遗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 不断强化非遗全面育人效果;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实训体系,让传承人才真正 掌握非遗传承技艺,真正做到能够从事传承操作,并能够推动非遗项目的发展;构建非 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教师队伍体系,聘请政府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培训教 师,大力培养校内师资,全力保障非遗传承的技术运行,并大力支持教师开展非遗科学 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孵化了 42 项非遗相关科研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实行了 教、研、学融合一体,既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创新发展,也强化了非遗实践育人的效果, 提升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国情怀。 (三)匹配高校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构建非遗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发挥高 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引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是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 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地”,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匹配人才培养的 服务面向,立足海南培养人才,大力推动地域性非遗传承和发展,将非遗转化为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在三亚、乐东、白沙、五指山等地区开展的非遗传承人才培训及指 导活动,证明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完全符合海南省情,能够构建起一套适合海南 发展要求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 四、本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成果针对非遗濒危、非遗传承人断层的的严峻形势,旨在探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的系统方法,构建起一套有效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并能够长期运用本体系进行非 6 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能够自觉承担起非遗的传承重任。这套体系包含以下六 大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非遗对在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效 果 1.理论课程体系:提升非遗传承人才的理论水平 (1)校内非遗理论课程建设 立项建设以来,学校陆续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创意设计学 院等二级学院加强了非遗的教学实践,并面向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工作、汉语国 际教育、新闻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了《中国民俗学》《非遗专题》《民间文学》《海 南民俗学概论》《海南文化专题》《民族工艺品设计》等课程,大力对学生进行非遗理 论培养。 2017 年,在长期的授课经验基础上,学校组织建设了海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海南民俗学概论》,并通过了海南省教育厅验收,获得 10 万元建设经费。该课程 包含了大量海南非遗内容,可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激发学 生主动继承和发扬海南非遗的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学校非遗工作站、非遗学堂,鼓励学 生积极学习并掌握至少一项非遗制作技艺。该课程已经面向全省高校大学生开放,2020 年的选课人数为 615 人,下一步计划将扩大海南非遗教学的影响和效果。 7 学校建设的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海南民俗学概论》 (2)全国非遗专家理论讲座和研讨 自 2013 年以来,学校陆续邀请了文化部非遗专家、高校非遗研究学者、海南省非 遗保护中心专家等来校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讲座,进一步开拓了学校师生及培训学 员的视野,提升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水平。 学校非遗理论学堂部分讲座专家统计表 讲座时间 讲座主题 讲座专家 姓名 学历、职称 单位 2014 年 5 月 9 日 海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 发 詹贤武 副教授 海南省委党校 2016 年 5 月 10 日 非遗保护基础知识 陈 佩 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 任 海南省非遗保护 中心 2016 年 5 月 11 日 黎族图案分析、研究与交流 林开耀 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海南民族研究所 2017 年 3 月 14 日 东亚文化遗产政治与新的 文化观 周星 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爱知大学 2017 年 9 月 15 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 院“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的实践与创新 王建良 文化部非遗专家、原党 委书记、校长 苏州工艺美术职 业技术学院 2017 年 9 月 16 日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非遗保护与法律制度建设 赵罡 手工艺学院院长、文化 部非遗专家 苏州工艺美术职 业技术学院 2018 年 1 月 9 日 民族文化与影视创作 徐文海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民族大学 2018 年 1 月 10 日 从黔南到台湾——刘三姐 传说的传播研究 陈丽琴 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西民族大学 2018 年 6 月 8 日 非遗保护的伦理和规范 宋俊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 2018 年 6 月 12 日 怀化学院传承侗族非遗的 实践 张玲 教授、副校长 湖南怀化学院 2018 年 11 月 8 日 黎锦服装设计与制作 王娇娇 中级服装剪裁工 2018 年 11 月 16 银饰设计与创作 邰光忠 副教授 海南省民族研究 所 凯里学院 2018 年 11 月 20 日 铜锦服饰创新设计 刘琼 副教授 怀化学院 2018 年 11 月 21 日 非遗保护与形势任务 刘实葵 处长 海南省文体厅 2018 年 11 月 26 日 织物与结构 叶洪光 教授 武汉纺织大学 2018 年 11 月 29 日 民族风格文创产品设计 袁殊丽 副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 2019 年 5 月 20 日 织锦的保护与开发 叶洪光 教授 武汉纺织大学 2019 年 9 月 21 日 黎陶功能研究 冯建章 副教授 三亚学院 2019 年 9 月 23 日 黎陶形制与产业化发展 李牧之 教授 2019 年 10 月 2 日 陶瓷成型技法与装饰 符策美 陶艺师 海南大学 海南丹之海艺术 转播有限公司 8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教授、博士课程指导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海外理事。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9-2000 年,先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从 事博士后研究,历任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宋俊华,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 究中心主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 曲学会理事、广东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9 朱海冰副教授在大学生文化论坛上做非遗讲座 2018 年 1 月 8 日, 学校主办了“海南民族历史文化暨黎文创制 60 周年学术研讨会” ,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 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地的 70 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海南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 学学科建设”这一中心议题展开研究探讨,就黎语研究与黎文推广、“一带一路”民族 文化互动、海南民族资源保护与利用、海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学一级学科建设等 问题,提出了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下,践 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行动。 学校主办海南民族历史文化暨黎文创制 60 周年学术研讨会 10 为了进一步扩大学校民族学科建设的影响,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力度,2018 年 9 月 22 日,学校主办了“第五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论坛暨海峡两岸优秀传统文化创 新性转换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周明甫、中国社科学院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云南 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台湾 中正大学等 30 多所高校的 40 多位专家出席。其中张继焦教授表示,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要改变部分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学会分析、中西结合、更加 开放,积极探索推动学科理论创新,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从多元一体到中华民 族共同体,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用理论创新推动学科研究。上述专家并在 23 日全 部出席了学校组织的民族学科建设论证会,对学校非遗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高度 评价,并对学校民族学科建设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 2.技术课程体系:夯实大学生非遗传承的技艺基础,加强非遗实践育人 (1)加强《黎族竹竿舞》的公选课地位,面向全校培养传承人才。 早在 2004 年,学校就将黎族非遗“黎族竹竿舞”作为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内 容。2008 年正式将“黎族竹竿舞”纳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013 年作为公选 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选课极为踊跃。此后,学校将《黎族竹竿舞》作为公选课每 学期开设,并大力培养了一批黎族竹竿舞的专业教师,派遣教师向黎族群众学习竹竿舞 的动作要领,并加强对黎族竹竿舞研究。《黎族竹竿舞》课程对在校大学生从德、智、 体、美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育人,课程惠及学生总人数累计超过 6000 人,教学效果极 好。 11 学校学生社团传承黎族竹竿舞 (2)大力推动中华龙舟课程教学,积极参加国内中华龙舟大赛。“海上赛龙舟” 是海南儋州、临高、琼海等地渔民的传统海上民俗活动,也是重要的非遗项目,在海南 端午节、二月二龙抬头节、祭兄弟公出海仪式等节日和仪式中经常举行。学校将“海上 赛龙舟”作为特色的教学项目纳入了体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并大力支持学校龙舟队参 加“中华龙舟大赛”,至今,学校龙舟队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华龙舟大赛”以及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赛中获得全 省性奖励 10 项、全国性奖励 18 项(均含龙舟队队员参加的独竹漂项目)。 学校龙舟队师生队员合影 12 学校龙舟队在国内各级中华龙舟大赛中的获奖统计表 获奖时间 获奖种类 获奖等 级 奖金数额 (万元) 授奖部门 2015 年 3 月 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第四名 全国性 1.5 中国龙舟协会 2015 年 6 月 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5 年 8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会二等奖 全国性 80 海南省政府 2015 年 11 月 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海南陵水站第三名 全国性 2 中国龙舟协会 2016 年 3 月 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第二名 全国性 4 中国龙舟协会 2016 年 6 月 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6 年 7 月 中华龙舟大赛广东惠州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6 年 11 月 中华龙舟大赛云南昆明站第四名 全国性 1.5 中国龙舟协会 2016 年 12 月 中华龙舟大赛海南陵水总决赛第三名 全国性 2 中国龙舟协会 2017 年 6 月 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8 年 6 月 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9 年 3 月 中华龙舟大赛海南万宁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9 年 4 月 中华龙舟大赛湖南长沙站 第二名 全国性 4 中国龙舟协会 2019 年 6 月 中华龙舟大赛成都简阳站第三名 全国性 3 中国龙舟协会 2019 年 6 月 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第一名 全国性 5 中国龙舟协会 2019 年 11 月 中华龙舟大赛重庆合川总决赛第四名 全国性 2 中国龙舟协会 2014 年 7 月 海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名 省级 1.8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2017 年 6 月 全国首届民体杯邀请赛第二名 省级 13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2018 年 6 月 海南省省运会第二名 省级 2018 年 7 月 海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一名 省级 2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2019 年 4 月 海南省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龙舟 500 米项 目第一名 省级 1.5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2019 年 9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 动会二等奖 省级 140 海南省政府 2017 年 4 月 “我要上全运”海南省龙舟锦标赛第一名 全省性 2017 年 6 月 海南万宁龙舟公开赛第一名 全省性 3 海南省龙协 2018 年 6 月 三亚市“天涯在此时”龙舟邀请赛第二名 市级 2 三亚市文体局 2018 年 4 月 广西来宾独竹漂邀请赛三等奖 2018 年 9 月 江苏泰州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三等奖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4 月 海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 项目第一名 海南省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独竹漂项目第 海南省文体厅 海南省龙协 0.1 全国性 0.1 省级 0.2 省级 0.1 一名 2019 年 6 月 2019 年 9 月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海南省民族宗教 事务委员会 三亚市“天涯在此时”独竹漂邀请赛第一名 中华人民共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会独竹漂三等奖 市级 0.1 三亚市文体局 国家级 2 海南省政府 海南日报报道学校龙舟队参加中华龙舟大赛 14 (3)狮舞兴趣课程推动非遗传承热情 学校 2015 年组建了龙狮队,由体育学院周玉达老师主持狮舞教学。狮舞是国家级 非遗代表性项目,需要专业的体能力量和优秀的武功,同时讲究动作的优美。狮子在我 国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各地民众通过舞狮寄托消灾除害、求吉纳 福的美好意愿。学校龙狮队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全国大赛,获得全国性奖励 6 项,周玉 达老师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优秀教练员。 学校龙狮队师生队员合影 学校龙狮队在国内各级大赛中的获奖统计表 获奖时间 获奖种类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16 年 7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第 一名 全国性 中国龙狮协会 2017 年 5 月 中国首届青少年舞龙舞狮大赛第一名 全国性 中国龙师协会 2017 年 7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第 三名 全国性 中国龙狮协会 2018 年 7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 第一名 全国性 中国龙师协会 2019 年 5 月 国际传统体育锦标赛第八名 全国性 中国龙狮协会 2019 年 7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 第一名 全国性 中国龙狮协会 15 (4)积极挖掘各民族民间歌舞资源建设艺术课程,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学校艺术学院教师团队积极挖掘海南黎族、苗族民间歌舞,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 作为艺术学院各专业特长课程,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海南民间歌舞类非遗 的学习,也积极参加各级比赛和举办毕业作品音乐会,用实际行动展示对民族非遗的热 爱和传承的热情。 艺术学院组织师生学习《非遗公开课》 16 艺术学院学生在三亚市 2019 年“传唱黎苗民歌,传承民族文化”首届黎族苗族民歌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艺术学院引导学生学习黎族非遗后开展专场毕业作品音乐会 (5)挖掘民间美术工艺类非遗资源,加强海南民族民间工艺品艺术设计课程建设。 学校创意设计学院教师团队积极挖掘黎族传统制陶、贝雕、木雕等非遗技艺,并结 合海南各民族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资源,积极开发设计创意产品,并将其作为课程大 17 力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和审美能力。如学校黎族织锦“百米长卷”作品设计与制作” 项目由创意设计学院师生共同立项建设,设计长度 99.9 米,主体卷面囊括黎族织锦传 统技艺中的纺、染、织、绣四大技艺选取各方言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组合拼接成“百 米长卷”图案,有助于提高学校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研修项目的有效性,有助于专业人才 的特色培养,同时对缓解黎族传统纺织染技艺这一世界级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的濒危程 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了“剪纸艺术”课程,将海南乐东大安镇非遗“剪纸艺术” 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育,并将学生制作的剪纸艺术作品进行展示, 在全校形成了广泛的非遗传承优秀效果。 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举办“剪尖艺术多彩人生”剪纸美术作品展 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积极加强“舞龙舞狮”、 黎族传统文化创意设计等课程建设,共同打造非遗技术课程体系,以夯实大学生非遗传 承的技艺基础,并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育人。 学校师生参加非遗创意设计比赛获奖统计 获奖时间 获奖种类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13 年 第七届创意中国设计大奖优秀奖.海南玉蟾宫道教文化 旅游产品包装 全国性 中国设计师协会 2013 年 绚丽年华全国第六届美育成果展优秀指导教师奖 3 项 全国性 2013 年 绚丽年华全国第六届美育成果展学生组获奖 8 项 全国性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 美育专业委员会 2019 年 海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 优秀团队 省级 共青团海南省委 2019 年 2019 第二届三亚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凤凰奖.金奖 全市 三亚国际文化创意 设计大赛组委会 2019 年 2019 第二届三亚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凤凰奖.铜奖 全市 三亚国际文化创意 18 设计大赛组委会 2019 年 2019 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参赛奖 全国性 中国旅游协会 2019 年 2019 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全国性 中国旅游协会 2019 年 南国杯 2019 海南省第四届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全省性 海南省旅游商品与 装备协会 (二)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教师队伍体系:全力保障非遗传承的技术运 行 1.邀请政府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现场指导培训 在学校举办的 11 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系列活动,海南省级非遗 代表性传承人(含国家级传承人)共计参加了 60 余人次,其中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 性传承人容亚美、符秀英、刘玉华、刘梅珍、符亚芬等 17 名传承专家被学校聘为特聘 教师,他们在学校举办的系列传承人才培训班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对学员进 行非遗技术的指导,使学员直接学习到最系统的非遗技艺。未来,学校将在中国非遗传 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加大海南省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指导的力度。 学校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19 学校特聘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姓名 代表性传承人级别 代表性项目 符秀英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容亚美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黄丽琼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符玉梅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黄慧琼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王金梅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符春连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黄秀珍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刘玉华 海南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白沙黎族泥片贴筑制陶技艺 林开耀 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黎锦传统纺织技艺 符亚芬 三亚市级泥筑盘条制陶技艺传承人 黎陶制作 刘梅珍 昌江县级泥筑盘条制陶技艺传承人 黎陶制作 栗利浓 市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胡其梅 市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郑家党 三亚小学高级美术教师 黎陶制作 陈达胥 市级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歌、 刘斌 市级传承人 黎族舞蹈 2.培养校内非遗传承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充实校内非遗传承的教师队伍,目前有非遗理论研究 方面的专家 18 位,如杨兹举、林日举、符玉梅、高泽强、郑力乔、邓琼飞、范晓明、 朱海冰等教师成为学校非遗理论研究专家,主持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出版了多部著作。能够直接从事黎族竹竿舞、龙舟、黎锦、黎陶、黎族竹木器乐等非遗 教学的实践技术专家有 15 位,如廖树妮、刘长青、王云富、周玉达、王瑞、周孟熙、 宋立达、吕娜、易靖平等青年教师,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非遗技术的传承指导。学校并 不断加强对非遗传承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得能够掌握更多非遗的传承技艺。 20 3.支持教师开展非遗传承研究,推动传承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推动需要相关理论、科研的支持和指导,“海南省非遗传承 教学基地”建成以来,学校大力鼓励学校教师申报海南非遗相关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 究与教学改革。 早在 2011 年以来,学校人文社科学院邓琼飞老师就已经开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开设了《中国民俗学》课程,陆续主持了 9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 科研课题和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并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主要策划和执 行工作。 学校教师杨兹举、邓琼飞 2014 年 3 月 25 日在三亚日报发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文章 2013 年以来,本项目已孵化 42 项非遗相关科研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中 3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5 项省级项目,12 项海南省厅级科研项目,12 项校级及地市级项 目。目前单是非遗相关的著作就已出版 10 余部。 而非遗科学研究的独特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性,教师将自己在专业领域进行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经验融入课堂,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探险”。这种研、学、 教、融合的方式既是大学传授和探究高深学问属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水平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还是“金课”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1 学校部分教师主持的非遗科研课题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统计表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1 杨兹举 2 杨兹举 3 杨兹举 4 郑力乔 5 邓琼飞 海南非遗影视开发研究 6 邓琼飞 7 项目来源 黎族文学概论 校级民族学科重大科研课题 立项 时间 经费 (万 元) 2015 5 2017 5 2017 6 2017 2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2015 1.5 三亚非遗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三亚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6 0.8 邓琼飞 高考改革背景下海南非遗学校教育研究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16 0.5 8 邓琼飞 三亚非遗知识读本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社会工作专项课题 2017 2 9 邓琼飞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非遗课程建设研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7 1 10 邓琼飞 海南海洋非遗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7 2.5 11 邓琼飞 海南海洋非遗资源调查与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7 20 12 林日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黎族通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4 80 13 吴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8 20 14 符玉梅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3 1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项目 2014 1.5 海南高校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 研究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 点项目 黎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视角下的海南农垦社会 发展研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社会工作专项重点 课题 究 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现语言吉兆话调查及 系属研究 黎族文化的承扬与本土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 究 旅游开发下的海南少数民族(世居黎族)社区 15 符玉梅 边缘化问题研究——以白沙县黎族聚居区为 例 16 符玉梅 黎族原始制陶技术传承与创新产品开发 三亚市专项科研试制项目 2014 12 17 符玉梅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与创新产品开发 海南省科技厅 2016 50 18 符玉梅 19 符玉梅 临高鱼歌研究 20 符玉梅 21 22 23 24 25 海南省社会科学 2014 年专项重大课题:海南 黎族传统祭祀舞蹈研究 海南省文体厅 6 海南省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2014 2 非遗研究专项课题:黎族民歌 海南省文体厅 2017 4 邢孔史 非遗研究专项课题:崖州民歌研究 海南省文体厅 2017 4 李爱金 非遗研究专项课题:海南苗族民歌初探 海南省文体厅 2017 4 非遗研究专项课题:老古舞研究 海南省文体厅 2017 4 海南省文体厅 2017 5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6 2 5 欧阳晓 芹 杨丽 查干姗 非遗研究专项课题:海南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 工艺振兴 海南省社科重大项目:海南省历史文化名人从 登 书”子项目《冼夫人》 26 高泽强 黎族袍隆扣崇拜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 2014 27 高泽强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史 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课题 2015 22 28 高泽强 海南黎锦的故事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5 3.5 29 王启芬 黎族土地崇拜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6 1.5 30 张艳军 教育部 2014 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2014 10 31 智宇辉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17 2.5 32 谢国先 海南伏波文化调查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9 2 33 余杰 老爸茶的故事 34 张玉泉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3 1.5 35 刘长青 海南省体育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7 2.5 36 黄爱銮 高校黎族健身操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16 0.5 37 黄爱銮 高校黎族健身操套路的开发研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2017 0.8 38 张小华 基于海南地域文化的品牌视觉教学实践研究 2013 0.5 39 张小华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 2014 1 40 梁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教改项目 2017 1 41 宋立达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教改项目 2020 1 42 李锦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教改项目 2020 1 海南本土音乐与舞蹈元素在中小学课堂教学 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黎族与百越后裔其它民族原始宗教信仰比较 研究 海南省社科联 2015 年度社科普及丛 书编写项目 海南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本土民艺文化的 传承发展研究 黎族苗族图案的课程研究 基于海南地域文化的《黎苗染织技艺设计应 用》实践教学改革 融入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设计学科专 业特色培育路径研究 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 年 度重点课题 2015 3.5 (三)构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实训体系:让传承人才真正掌握非遗传承技 艺 非遗传承的重点在于掌握其制作技术,学校 2016 年入选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 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后,在文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部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着力培养海南 非遗传承人才,至 2019 年 12 月,学校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共计开办了 黎族传统制陶技艺培训班、黎锦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等培训项目。 1.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黎陶技艺培训班共举办培 训班 4 期、研修班 1 期,培训约 260 名学员共计投入经费 260 万元。培训学员来自三亚、 五指山、白沙、昌江、琼中等市县,包含海南省级黎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陶从 业者、黎陶爱好者,每一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为 30 天,培训课程包含文化艺术理论基础、 设计基础、观摩交流、创作展示等模块,对学员进行非遗基础知识、传统技艺所需的素 描基础、色彩基础、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培训,也包含黎陶加工制作、拉坯成 23 型与镂空法训练、现场烧制等大量的实践教学,同时还组织学员到海南省博物馆、海螺 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地现场考察观摩黎族传统制陶技艺,帮助学员建立起传统技艺与现代 设计、现代生活、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意识,推进非遗技艺的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已完成 4 期黎族传统制陶技艺培训班 学校已完成 1 期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班 24 学校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基本信息表 时间 项目名称 投入经费 (万元) 支持部门 2016 年 4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1 期黎陶技艺培训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2016 年 11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2 期黎陶技艺培训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2017 年 10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3 期黎陶技艺培训班 60 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 9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4 期黎陶技艺培训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2019 年 10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期黎族制陶技艺研修 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合计 260 2.黎族织锦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2009 年纳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该技艺濒危程度 极高。为了抢救该项非遗技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黎锦技艺培训班共举办培训班 4 期、研修班 2 期,培训约 297 名学员,共计投入经费 345 万元。培训学员来自全省各市县,包含海南省级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各县市级 代表性传承人、黎锦爱好者和从业者,每一期培训时间为 30 天,培训课程包含黎锦技 艺理论课程,也包含黎锦技艺现场培训和学习,培训和研修内容非常丰富,学员能够直 接学习黎族传统织锦技艺,能够学习设计、加工、纺织黎族织锦产品。 25 学校已完成 4 期黎族织锦技艺培训班 学校已完成 2 期黎族织锦技艺研修班 学校黎族织锦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基本信息表 时间 项目名称 投入经费 (万元) 支持部门 2017 年 4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1 期黎锦 技艺培训班 60 文化和旅游部 2017 年 6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2 期黎锦 技艺培训班 65 文化和旅游部 2017 年 9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3 期黎锦 技艺培训班 65 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 5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4 期黎锦 技艺培训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 11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国非遗传 承人群第 1 期黎锦研修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2019 年 5 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国非遗传 承人群第 2 期黎锦研修班 50 文化和旅游部 合计 345 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黎族织锦技艺研修研习培训班的每一期培训学 员都自行设计了多款精美的作品,多次在中寥村非遗学堂、海南省各种文体活动、中国 26 非遗博览会等活动中进行展示,获得了国家旅游与文化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 厅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对学校开展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系列项目寄予 了更高的期望。 (四)构建非遗传承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体系:扩大非遗传承群体 1.招募各市县非遗传承人及兴趣爱好者 通过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向全省各市县招募培训非遗传承人才。 已开展的 11 期培训项目的学员来自全省 17 个市县,包括政府认定的市级、省级非遗代 表性传承人、非遗产品经营者、非遗传承兴趣爱好者等近 600 人,学员年龄最小的 19 岁,最大的 65 岁。每期培训时间均为一个月,培训期间全部实行免费制度。 在培训班中获得优秀奖励的学员 培训班学员创作的黎族传统制陶作品 27 培训班学员创作的黎族织锦作品 2.针对在校大学生创办非遗传承实验班 为了扩大非遗传承的人群,进一步扩大海南非遗的影响力,学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创 办了校内非遗传承人才实验班,实验班覆盖全校所有的学科专业,自愿报名参加,以扩 大在校大学生的非遗传承兴趣,培养其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和美育教育。 自 2016 年以来,学校陆续开设了黎族织锦实验班、黎陶实验班、黎族竹木器乐实 验班、书法实验班、海南黎族苗族歌曲演唱实验班、海南黎族苗族舞蹈实验班、旅游品 牌创意产品工作室等,对参加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统一集中培训,传授海南非遗技艺。培 训教师由海南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与音乐学院相关专业 教师等组成。三年来,实验班共计培训了 1000 余人,进一步扩大了学校非遗传承人才 的培养力度。学校也真正将在校大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力群体之一并进行专项培养。 28 学校在校大学生黎陶实验班参加黎陶传承课程学习 实验班学生参加民族旅游品牌创意产品设计课程学习 培训班涌现了陈达胥、刘斌、唐鸿南、李星青等一批优秀的黎族青年,目前他们已 成长为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代”,自觉肩负起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重任。 29 学校毕业生陈达胥现为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教师,担负起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重任 陈达谞,黎族,现为海南民族技工学校黎锦专业教师,五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所教授学生近五年来在海南各类黎锦织造技艺比赛中多次囊括冠、亚、季军,培 养了多位黎锦纺织能手。 唐洪南,黎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钗镇政府职员,海南省作协委员,创办了《黎 母山》杂志,毕业后自觉担当起海南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任。 30 学校中文系毕业生唐鸿南自觉扛起黎族民间文学非遗的传承重任 刘斌为学校中文系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创办了学生社团“黎锦协会”,积极组织黎 族学生传承黎族织锦技艺。先后受聘在乐东中学、乐东思源高级中学、三平中学、志仲 中学、万冲中学、志仲中心学校、千家中学等学校担任第三课堂黎锦、黎歌、黎舞培训 教师,也是其母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非遗传承培训特聘教师。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 他毕业后于 2015 年创办了“三亚阿玛昵黎族织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自觉担负 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责任。公司业绩斐然,在三亚民族文化市场上具有非常 重要的影响。 31 三亚阿玛昵黎族织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斌与他的黎族非遗情结 2014 年以来,随着海南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日益重视,海南对黎族传统纺织染技艺 这一世界级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全省 20 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开 设了黎锦相关课程。但是在这些开设黎锦课程的学校中,学校本身缺乏专门的黎锦师资 力量,主要依靠政府认定的为数不多的传统代表性传承人来传授技艺,但他们基本上都 是农村的年长妇女,虽然拥有娴熟的技术,但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传授技艺仅限于“手 把手”,无法完成校本课程开发,难以通过讲授广泛地推动该项非遗技艺传承的实践活 动,而学校的老师缺乏非遗的实践操作技术。刘斌作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培养的师范生, 通过学校一系列非遗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掌握了黎锦的技艺,并掌握了学科理论 知识和教学技能,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成长为黎族文化 的自觉传播者和教育者。 3.支持大学生社团进行非遗传承 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中文系学生刘斌、李星青等人于 2011 年发起成立了“黎锦 协会”,该协会累计有会员 200 余人,定期在校园里开展黎锦技艺的传承活动。并举办 了“锦上添歌——颂多彩黎锦,吟多情黎歌”联谊晚会,在校园里积极推动黎族非遗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对传承活动均提供经费支持和技术指导。 2012 年,学校筹建南海文化博物馆,聘请刘斌运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手工制 作一幅黎锦作品作为展品,同时聘请他担任校内黎锦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刘斌织组织黎 锦协会的几个校友花费了几年的心血防织了一幅长 17 米、宽 1.3 米的大型黎锦作品— —“黎祖先魂”,现展示在南海文化博物馆内,成为南海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常引起众多参观者对学校非遗传承人才的传承技艺的惊叹。 2015 年,学校黎族织锦协会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秘书处、全国少工委联合 举办的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中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并作为海南 32 省唯一高校社团代表前往山东曲阜参加 2015 年国学社团青春汇参展社团。龙狮协会学 生的教育文艺作品《龙腾靖江》荣获“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 学校中文系学生、黎锦协会创始人刘斌等校友设计和织造的长幅黎锦——《黎祖先魂》 刘斌在读期间在校园内指导黎锦协会同学传承黎锦技艺 33 黎锦协会主办“锦上添歌”非遗传承联欢晚会 学校黎锦协会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 4.免费培训有非遗传承兴趣的市民、游客 通过学校非遗学堂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和提供非遗培训,尤其针对中寥村的村民 定期举办培训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培训和体验活动 100 余次,参加人数累计超过 3000 余人次,接待国外游客参观 2 批。 34 学校义务培训热心非遗传承的三亚市民 学校非遗学堂义务为儿童开展非遗培训教育成长活动 学校非遗学堂接待外国友人参观 35 (五)构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体系:为传承人才提供坚实的实践平台保障 传承基地是培养传承人才的基本条件。学校先后申报建设并获批成为“海南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中心”“文化部与教育部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并先后在校内建设了“南海文 化博物馆”“非遗传承工作站”,在校外黎族村落内建设了“非遗学堂”。并购置了非 遗产品加工的现代化设备,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1.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2013 年 6 月,学校在已有的非遗传承的基础上,经过学校申请,海南省文体厅、 教育厅批准学校为“海南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由此学校成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 传统体育和游艺”的教学基地。之后,逐年加强基地建设,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 了平台保障。该平台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并通过非遗对大学生进行 育人实践探索,培养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才及开展的非遗育人实践人数累计超过 10000 人。 36 2.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中心 2013 年 8 月,学校与海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合作共建“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 中心”正式挂牌,中心致力于利用海南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器乐、织锦等类型的非遗,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民族艺术的培养,针对社会成员进行艺术类非遗的传承培训, 以及开展艺术表演,并针对海南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非遗类型开展科学研 究。该平台针对非遗开展培训的人才累计超过 2000 人次。 三亚市许振凌副市长出席学校“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中心”挂牌仪式 37 学校第二期黎族苗族歌曲传唱培训班结业 38 学校 2018 年海南省少数民族舞蹈培训班在中寥村结业 学校 2018 年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培训班在中寥村结业 3.南海文化博物馆 为了展示学校教学、科研及学校发展的成果,2013 年学校正式建设南海文化博物 馆,收藏了海南各民族的非遗展品以及展示海洋非遗文化,并经常在馆内开展海南非遗 技艺现场展示和培训,并针对三亚地区大中专院校师生、中小学师生进行科普活动,致 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先后接待了国家各级领导人、院士、国际友人 以及三亚市中小学生累计超过 20000 人次。 39 2015 年,时任省长刘赐贵(前排左 2)、王路副省长(前排左 1)和国家海洋局王宏局长(前 排右 1)参观南海文化博物馆海洋非遗海盐晒制技艺所用的石砚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行参观并与校领导及馆员合影 40 美国世界交流协会主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Carolyn Calloway Thomas 教授(奥巴马智囊团队 成员)参观,向黎锦协会的同学学习织锦 2019 年 5 月 30 日瓦努阿图共和国总理夏洛特·萨尔维及夫人一行,参观南海文化博物馆 4.文化部与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 41 经过学校积极申请,2016 年 1 月,文化部、教育部将学校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成为海南唯一的入选院校。学校以此为平 台,开展了 11 期面向全省的非遗传承人才研习研修培训活动,受训人员包括政府认定 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产品经营者、市民等近 600 人,投入经费共计超过 600 万元。 。 学校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黎锦技艺研修班学员成果 5.非遗传承工作站 42 为了进一步改善非遗的传承条件,2016 年 9 月,学校在校内建设了面积约 200 平 米的非遗传承工作站,配备了黎陶加工机器、烘干机器等现代化设备。该平台主要为在 校大学生实验班、培训学员等群体提供非遗技艺实践操作,并同时为学校教职工提供非 遗亲子教育,累计培养传承人才超过 1500 人次。 学校非遗传承工作站牌匾 学校非遗工作站义务为教职工提供非遗亲子教育 6.非遗学堂 为了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切实将传承活动融入群众生活,以利于传承人才的实践 培养,2017 年,学校在三亚市吉阳区黎族村落中寥村建设了“非遗学堂”,面积 400 余平米,配备了大量非遗制作的现代化工具和机器。非遗学堂分为“非遗展区”和“非 遗体验区”两个部分,“非遗展区”展示学校培训的非遗传承人才的研修研习成果,借 此广泛吸引广大民众的传承兴趣。“非遗体验区”可以现场教授非遗产品制作技艺和表 演技艺,以加强对海南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扩大了非遗传承人的民间群体, 43 提升市民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非遗学堂”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至今已累计开 展培训和体验活动 100 余次,参加人数累计超过 3000 余人次,接待博鳌亚洲论坛参会 人员参观 2 批。 学校中寥村非遗学堂外观 学校非遗学堂展示的非遗培训学员作品 44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参观学校非遗学堂 学校非遗学堂义务为儿童开展非遗培训教育活动 45 (六)构建非遗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非遗传承和经营 学校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才开展非遗传承和产品经营活动,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 一定的经费支持,着力推动非遗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参加全省、全国各类文化 产业博览会、产学研项目合作对接会,展示学校非遗科研、教学成果。通过学校非遗培 训和学习,很多学员成立了相关工作室或公司,目前校内外有 7 家非遗文化公司或工作 室,大力践行非遗的传承重任。 我校学生创办的非遗相关企业和工作室 序号 企业或工作室名称 负责人 简介 1 “黎尚往来非遗工作 室” 杨丽 主要向在校大学生培训黎陶制作技术、黎锦技艺,并借 助现代化机器生产,加工非遗产品。 黄珠兰 学校“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1 期黎陶 技艺培训班”学员黄珠兰在培训后发起成立,专门从事黎族 传统制陶产品加工和经营,并以此带领同村六姐妹脱贫致 富。 2 “五指山圣亿黎陶制 品专业合作社” 3 “旅游品牌创意产品 工作室” 王瑞 为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创办,立足海南黎族、苗族等 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意产品设计,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视觉 传达和环境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工作室学员参加全国各类 设计类专业比赛共获奖 21 次,成功举办作品展四次。已毕 业学员进入社会后均从事设计专业并获得社会好评,多名学 员已荣升为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职位。 4 “三亚旅游商品协同 创新中心” 创意设 计学院 由学校教师团队发起成立,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创意设计 产学研合作水平,承担起非遗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 责任,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三亚阿玛昵黎族织锦 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 司 刘斌 学校中文系毕业生刘斌毕业后于 2015 年创办,公司业 绩斐然,在三亚民族文化市场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符海翠 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训学员符海翠创办,经营范围包括 非遗传承培训,艺术交流策划,展览展示服务,舞台艺术造 型策划,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民族文化用品、工艺品、 服装销售。 吉菊莲 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训学员吉菊莲创办,黎锦纺染织 绣、黎锦技术传授、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服务、 黎锦创意产品研发、样品打版、设计制作、黎锦首饰织品、 黎锦装饰织品、黎锦服饰推广销售。 6 7 海南欧耀文化传媒有 限公司, 吉菊莲黎锦手艺农民 专业合作社 46 学校“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 1 期黎陶技艺培训班”学员黄珠兰参加培训后成立的 “五指山圣亿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 47 学校参加在山东济南举办的 2016 年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 三亚市长办公会研究学校成立“三亚旅游商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党委会批准成立的文件 2.通过传帮带,推动各市县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 学校通过文化部与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连续 开展 11 期传承人才培训活动所引起的广泛效应,积极指导海南各市县开展非遗传承培 训活动,在三亚、白沙、乐东等地开展非遗传承义务指导活动累计 11 次,未来将进一 步扩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指导力度。 学校指导三亚市吉阳区开展黎陶技艺培训 学校指导三亚海棠区开展织锦技艺培训 48 学校指导三亚马亮村民传承苗绣技艺 学校指导三亚民族事务局开展苗绣技艺培训 学校教师为三亚嘉佩乐酒店员工做民俗文化知识讲座 学校教师参加保亭传统工艺研讨会 学校指导乐东县开展黎苗族非遗技艺培训 49 五、本成果的创新点 (一)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构建了完整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拓宽 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的路径 非遗是古代社会民众谋生计的本领,一般不轻易外传,导致其传承方法和路径狭窄, 严重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本成果针对非遗传承群体严重断层、非遗濒危程度 日益严重的形势,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最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南非遗传承人才 培养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实训 体系、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技术教师队伍体系、非遗传承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体系、非遗 传承教学基地体系、非遗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等,多路径、多方法去解决非遗传承人才 不足的问题,真正有利于形成全社会传承的良好氛围。 (二)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针对不同的传承群体进行不同的培养,归 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广泛增强社会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的非遗有特定的传承群体,古代的传承理念就是密不外传,只能通过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方式进行传承。但现已严重不适适应代社会的发展,政府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 数量少,年龄大,无法广泛推动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且这种做法难以根本解决非遗传承 人断层的问题。故本成果提出扩大非遗传承群体,将非遗实践育人覆盖全校所有学科所 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同时将政府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 非遗经营者、非遗爱好者、一般群众等广泛纳入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对象,对他们进行非 遗技艺的培养。针对不同的群体侧重于不同的培养方式: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理论 方面的提升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突破传统的限制,创新更符合当代社会 发展需要的非遗作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非遗基本技能的培训,更侧重于运用非遗的教 育功能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实践育人,更加强化非遗对大学生提升 民族文化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的全面育人效果;对高校教师进行非遗的理 论研究的推进,加强教、研、学的融合;对非遗经营者和爱好者进行制作技术的改进、 设计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提升非遗的市场欢迎程度;对儿童进行非遗的兴趣培养,促进 其更健康成长,并树立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对游客进行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海南民族文化 的宣传。 通过非遗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培养理念,最终实现 “立德树人”,进一步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广泛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50 同时将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民族学科建设,以推进民族学科全面发展。 (三)高校职能引领方式创新:高校担当,服务地方,引领社会推动传统文化传 承创新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职能,但高校基本是以 为社会输送各行业的专业人才来履行自身职能,并且把大学生圈在校园里进行培养的现 象尤为突出,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的职能严重不足,未能在文化传承创 新方面对社会起到引领作用。本成果通过面向海南全省举办非遗传承人才培训活动,高 校主动作为,同时积极指导各市县开展非遗传承人才培训活动,主动服务地方,利用高 校的影响力引领社会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现了高校担当,家国情怀。而本成果培 养的非遗传承人才回归地方,自觉承担起非遗的传承重任,积极推动非遗的传承,有利 于在全社会广泛地形成非遗传承的优秀效应。 (四)非遗传承技术手段的创新:改变了以往只靠手工传承的单一技术手段,结 合现代化机器工业和现代创意设计理念,降低了传承难度,提升了市民的传承热情和 意识 在对传承人才进行非遗技艺培训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非遗产品的研发和创意 设计,利用现代化机器改变了单一的手工制作局限,并通过现代创意设计专业优势,利 用现代元素设计非遗产品,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了非遗产品在 市场中的影响力,同时推动了非遗传承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使得非遗更容易被传承和发 展,并进一步扩大了非遗传承群体。这一系列传承技术手段的创新,降低了非遗手工传 承的难度,提高了传承效率,从而增加了传承者的传承兴趣,也更加有利于提升市民的 传承热情和意识。 六、本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一)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成效迅速、显著 面向全省扩大非遗传承群体,将各市县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兴趣爱好者、在校大 学生、高校教师、游客等全部纳入非遗传承人才队伍进行培养,培养成效迅速、显著。 通过“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中心”开展有关海南艺术类非遗培训的人才累计超过 2000 人次,所培养的村民能够熟练地向游客展示民族歌舞等艺术;通过“南海文化博 物馆”开展非遗体验和展示,对社会公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累计超过 20000 人次;通过非遗学堂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累计开展培训和体验活动 51 100 余次,参加人数累计超过 3000 余人次,提升了市民、游客传承非遗的热情和意识; 通过“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累计培养了非遗传承人才近 600 人,诞生 了“黎尚往来非遗工作室”“五指山圣亿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三亚阿玛昵黎族织锦 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学员创办的企业和工作室,对推动濒危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 到了巨大的作用;培养了陈达胥、刘斌、唐鸿南、李星青等一批优秀黎族青年,目前他 们已成长为黎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代”,肩负起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重任。 学校龙舟队、龙狮队累计培养了 60 余名非遗传承人才,积极传承“海南海上龙舟” “中华龙舟”“独竹漂”“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在“中华龙舟大赛”“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国内大赛中获得全 省性奖励 10 项、全国性奖励 24 项。 (二)建设了系列非遗课程,对大学生的非遗实践育人效果极为突出 构建了非遗课程体系和技术实训体系,建设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海南民俗学 概论》以及《海南非遗专题》《海南文化专题》等校内理论课程,对非遗传承人才进行 理论培养;开设了《黎族竹竿舞》《中华龙舟》《黎族传统音乐》《黎族民间舞蹈》以 及“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研习课程、黎族织 锦技艺研修研习课程等系列课程,对传承人才直接进行非遗技艺的培养,迅速提升了非 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针对在校大学生创办非遗传承实验班,对黎族织锦、 黎族传统制陶、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苗族民间歌曲、黎族苗族民间舞蹈等非遗项目的传 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校大学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非遗技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 实践育人的效果极为突出,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三)建立起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和技术教师队伍 聘请 15 名政府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县市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学校非遗传承特聘教 师;培养了一批校内非遗理论研究专家和实践技术专家,已孵化 42 项非遗相关科研项 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中 3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5 项省级项目,12 项海南省厅级 科研项目,12 项校级及地市级项目。目前已发表非遗相关论文 40 余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 (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得到政府高度评价,广受媒体关注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在海南形成了广泛的认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旅游与文 化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群众艺术馆、三亚市委市政府等单位领导多 次视察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海南日报、 52 三亚日报、五指山电视台、新浪、中新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 研习培训计划”的培训情况。中央电视台 CCTV5 多次对学校龙舟比赛进行过专题报道, 并于 2019 年 11 月为学校龙舟队录制了 5 分钟宣传片在央视播放。 (五)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效果得到校内师生认可和兄弟高校民族学科专家的 高度评价 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构建的系列非遗课程得到了校内师 生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极高,上课出勤率基本到达百分之百。学校非 遗传承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兄弟高校民族学科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8 年学校邀请 40 余名来自各兄弟高校民族学科专家举行了民族学科建设论证 会,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周明甫、中国社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 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教授、中国艺术研 究院研究员苑利、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刘芝凤、清华 大学中文系教授赵丽明、北京联合大学历史系主任顾军、云南大学教授杨国才等专家在 听取学校民族学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成果汇报后,进行了高度评价和 认可,对表示对学校民族学科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 5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