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

Si。芯裂feint7 页 1.159 MB下载文档
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pdf

网络“泛娱乐化”倾向 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 李紫娟 李海琪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互联网时代, 青年大学生受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影响,推崇“一 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拒斥“严肃理性”的思考提问,沉溺于“被建构”的 “娱乐景观”中无法自拔。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 生负面影响,即误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固化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弱化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抵制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大学生 的消极影响,需要国家、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帮助青 年大学生形成防范和抵御网络 “泛娱乐化” 侵扰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 网络 “泛娱乐化” 青年大学生 危害 价值取向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和资本的利益驱动下, 网络信息传播出现 “泛娱乐化” 现象。 “泛娱乐化” 依靠互联网技术, 以“娱乐” 作为外衣, 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 领域, 满足着人们的感官欲望。这种通过网络新兴媒体以舆论形态传播, 以感官刺激、欲望满足 等方式实现“娱乐至上” 的“泛娱乐化” 倾向, 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消极影响。对此, 有的学者认为 “泛娱乐化” 消解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和主流价值观[1]; 还有的学者认为, 信息 茧房的特点造成了青年大学生狂热并且失去理智的思想“泛娱乐化” , 不利于青年大学生养成健 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 [3] 量,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 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为此, 应重视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呈现 “泛娱乐化” 倾向, 并详细解析网络“泛娱乐化” 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 从而探索出抵制网络“泛娱 乐化” 对青年大学生危害的有效策略。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 培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呈现 “泛娱乐化”倾向 在全媒体时代,以数字化交互技术为核心支撑,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即时性移动终 端,青年大学生的娱乐与日常生活被紧密连接在一起。借助移动新媒体,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看似无时无刻都享受着即时性和无缝式“自我娱乐”的“自由”与“狂欢”,在不自知的状态下 · 56 · 接受着平台资本力量的持续规训和隐蔽诱导[4]。在资本平台的催化利诱下,青年大学生逐渐滑 向“愚乐”的边缘。 (一)推崇“一切皆可娱乐” 的价值理念 [5] [6] “娱乐”本是“使人快乐消遣或快乐有趣的活动” ,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 的。然而,在 资本利益的驱动下,娱乐不仅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扩展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而且演变为“塑 [7] 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 [8] 迅速发展也促使“价值理性和批判意义让位于泛娱乐化乃至‘娱乐至死’” 。正如尼尔·波兹曼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指出的,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 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 [9] 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网络“泛娱乐化”推崇“一切皆可娱乐” “娱乐吞噬一切”的价值理念。传播者在追逐商业利 益的过程中,更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推崇“一切都是娱乐”的原则。而这种“泛娱乐化”的倾 向当前正在逐步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致使他们拒斥严肃理性的话题,热衷“戏 说”、青睐“颠覆”,企图以戏谑、恶搞、调侃、吐槽等各类话题的网络“酷语”和“段子”作为“标题 党”博人眼球。更出现了“戏说”历史、 “调侃”政治、 “恶搞”英雄、 “讽刺”经典等畸形网络文化现 象。然而,当前青年大学生却乐在“泛娱乐化”这种恶搞、戏耍等氛围中无法自拔,这种“一切皆 可娱乐”的价值理念会消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滋生出“游戏人生” “ 玩世不恭”的负面心 理,让青年大学生陷入价值迷失、精神空虚的娱乐危机中。 (二)拒斥“严肃理性”的思考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新媒体软件平台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社交娱乐活动和 知识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然而,网络平台上大量短、平、快的视频以青年大学生喜爱的可视 化、图文化并具有感官冲击的传播方式满足着其心理需求,但同时也遮蔽了青年大学生的理性 思考能力。网络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感官刺激,以制造噱头、追求卖点为手段,通过书写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关注演员“颜值高低”、无限挖掘明星私人生活等方式,在网络空间建 构了一个以暴力、买卖、游戏、私生活等为主题设置的“泛娱乐化”文化精神世界。 青年大学生在不自知中卷入了新媒体制造的“泛娱乐化”幻象和构造出的狂欢景观世 界。在“泛娱乐化”勾画的世俗景观世界中,推崇的是物质的占有和获得,突出的是感官刺激, 充斥着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观念。而一些青年大学生长期浸淫于“泛娱乐化”的 “视觉景观”世界,在“无意识”中就习惯将这些视频娱乐产品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接受空洞、 肤浅的娱乐,沉湎于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接受、相信并认同各类短视频所传达的信息、观点 乃至价值立场。在只追求感官刺激、气氛愉悦与肤浅的“泛娱乐化”的片面助推下,青年大学 生“以游戏来消解枯燥,用体验代替思索,以娱乐的心态对待质疑与批判,逃避了思维的理性 [10] 与深刻”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青年大学生理性思维陷入“迟钝”,拒斥一切理性的思考和 有深度的提问,甚至逐渐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沉溺于“被建构”的“娱乐景观” 当前,新媒体平台上“泛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新媒体不仅肯定了娱乐的特性,热衷于传 播娱乐的内容,而且运用这种全方位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方式展示娱乐的内容。通过动 人刺激的声音、迅速转换的图像、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等方式,新媒体为我们建构了具有感 官刺激和冲击力的“娱乐景观”世界。 青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用户,被各类移动 App 相互嵌套,被相互关联的数字化 的社交娱乐界面所吸引。中国青年网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学生每天上网超过 5 小时,超八成 · 57 · 学生上网主要是沉浸在社交软件中[11]。以抖音为例,作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视频平台之一,目 前在校大学生用户数已超 2 600 万, 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 80%[12], 市场潜力巨大。 表面上看,青年大学生在各类娱乐平台自由获取“娱乐内容”,但实际上却是在商业资本的 深度介入下,陷入“被建构”的“娱乐景观”之中。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各类新媒体平台为了精 准地俘获青年大学生的喜好,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青年大学生在各类社交娱乐 App 中产生 的“信息流”,通过分析信息数据,精确地锁定青年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关注的娱乐偏好,并 有针对性地向他们“喂养”专门设定的娱乐内容,形成并固化他们的娱乐偏好,使青年大学生陷 入资本专门构筑的具有感官刺激和冲击的“娱乐景观”中。而青年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三观 还未完全形成,想法比较简单,对社会的各种社会思潮认识不清楚,不仅极易受到迷惑、渗透而 乐此不疲地沉迷于被建构的“娱乐景观”的快感中无法自拔,而且拒绝接受娱乐之外的一切其 他信息,仅把快乐依附在碎片化的网络“娱乐景观”中,最终变为被网络娱乐平台“设定”的片面 的单向度的人。 二、网络 “泛娱乐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 娱乐是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需求之一, 娱乐可以缓解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提 高学习效率。但是娱乐也要“适度” , 一旦过“度” , 就会呈现“泛娱乐化” 倾向, 危害青年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然而, 青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一代” , 日常的生活正被“泛娱乐化” 侵蚀, 致使“娱乐” 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最高标准, 从而对他们的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和责任担当产生消极影响。 (一)网络“泛娱乐化”误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全体人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应该 树立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价值取向。然而,目前在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 “泛娱乐化”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误导青年大学生将“娱 乐至上” 视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年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从各种社交娱乐平台获取信息。这些 平台为了迎合青年大学生的娱乐喜好,专门定制“私人议题”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然而,在 这些定制的娱乐内容与话语中却潜藏着宣扬西方社会各种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 等方面的主张、观点和思想。 当娱乐与西方社会各种思潮结合后, 就蕴含着这种思想观念的价值指向。 “泛娱乐化” 正是以 “娱乐” 为名, 打着 “娱乐” 的幌子, 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西方社会思潮, 腐蚀我国主流价值。诸如, 一些娱乐作品以揭秘历史真相为由在碎片化的娱乐文化中, “戏说” “穿越” “恶搞” 党的历史和人 物, 其“不论是以 ‘翻案’ ‘秘史’ ‘真相’ 等夺人眼球的词汇作为标题, 将通俗文字和感性形象转化 为核心观点,还是带着放大镜观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细小问题,以局部代替整体模糊人们的认 [14] 知, 最终都以推导颠覆性结论为目的, 散布歪曲历史事实的东西, 解构人们的精神价值” 。青年 大学生如果长期受戏说和调侃的 “泛娱乐化” 诱导, 就会将 “佛系” 视为人生价值准则, 只追求短暂 的感官刺激, 沉迷于网络游戏充值, 痴迷于影视作品情节, 往返于娱乐文化活动, 对人生理想毫无 追求, 不想努力奋斗只想不劳而获, 迷失在庸俗、 物欲的 “娱乐景观” 中无法自拔。这种 “价值导向 [15] 不健康的东西, 越是搞得精巧, 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腐蚀青少年的灵魂” 。所以, “泛娱乐化” 倾向不仅会消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认同, 还会误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青 年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虚无, 理想走向世俗, 信仰逐渐荒芜。 · 58 · (二)网络“泛娱乐化”固化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一群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和接受能力强,具有 独立思考能力和较强可塑性的青年群体。大学阶段也正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 力的关键时期,然而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 体力量, 思维被“泛娱乐化”固化, 甚至逐渐丧失理性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对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 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嘲讽、质疑等成为新媒体中常见的风格,解构着现有的语 [16] 法规则和话语结构” 。新媒介改变了话语的结构[17],话语被赋予一定的意义,言语、动作、表 情、文字和图像等属于话语的表意手段[18],而这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即“互联 [19] 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致使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爆炸式的输出,青年 大学生能在几秒钟迅速地浏览和捕捉一些网络流行语、搞笑段子等明显体现“泛娱乐化”特点 的“短平快”话语信息。这虽然增强了其阅读的数量和频次,但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在短时间 内进行高频次切换浏览,致使青年大学生无法专注或者聚焦于对信息的判断和深层次分析,况 且分析不同信息不仅需要进行思维的转换,而且对理论思维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需要 青年大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会影响其对事物认识的深度。青年大 学生如果长期仅仅沉溺于泛娱乐文化表面的模式中无法自拔,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受到娱乐 化信息的限制,导致对信息的理解仅固化在浅层的表面现象,既不去深度地思考对错,也不去 深究生成原因,更难以对各类文化现象的实质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网络“泛娱乐化”弱化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 [20]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 青年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因此, 青年大学 生应该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然而, 在网络“泛娱乐化” 的影 响下, 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 “泛娱乐化” 中不断地被弱化, 行为方式趋于功利化。 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开始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并被一些青 年大学生所接受。他们在寻求“娱乐”的快感中,将娱乐看作是快乐生活的主要途径,认为要 “活在当下” “即时消费” “享受生活”,享乐和消费成为一些青年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 将吃喝玩乐视为生活的第一位,个人价值标准转向功利化。 为此,一些青年大学生开始追求花钱找乐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看娱乐节目,图书馆 的上座率渐趋下降,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青年大学生却经常出入。一些青年大学生出于攀比 心理,为了满足享乐,进行校园“贷款”,甚至“裸贷”。在“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内心 需要和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关注国家发展和时政要闻,而是关注娱乐新闻、明星动态, 热衷观看娱乐综艺节目等,完全沉浸于嘻哈恶搞的娱乐氛围中。如果青年大学生长期处于这 种文化氛围中,不仅会导致其自身无法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背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 人生价值追求,而且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也漠不关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功利化,逐渐 淡化甚至丧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 应对网络“泛娱乐化” 危害的策略 网络“泛娱乐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过度的娱乐甚至“泛娱乐化”会对其思想 · 59 · 和行为等方面带来危害。对此,为了有效抵制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即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和个人层面着手,对“泛娱乐化”进行 有效防范,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抵御“泛娱乐化”侵扰的自觉。 (一)国家层面:强化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互联网在 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传播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 网络空 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 [21] 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互联网时代,正是因为商业资本的驱动,网络平 台追求“流量为王”的发展模式,促使各大网络平台争相传播各种博眼球、吸引网民的娱乐 内容,从而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得以迅速蔓延并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 [22] “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泛娱乐化”倾向渗透力非常强,而要抵制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蚀,就要 保持互联网络空间的有序性。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 “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坚持依法治网、 [23] 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对此,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加 强对网络娱乐内容的监管,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对 部分平台和商家为吸引流量和眼球违反道德良俗和国家法律,进行低俗、媚俗宣传的行为 依法给予严惩。同时,网络媒体人要强化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遵循网络空 间运行管理规则,自觉使用网络规范语言,恪守网络舆论公德,为青年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 络空间环境。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发挥意见领袖的正向作用。要治理网络“泛娱乐 化”现象,主流媒体应该率先担负起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不仅要重视和报道社会关注度高 的问题,占据舆论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且要以身作则,守住职责边界,对过度娱乐的行 为及时引导,甚至提出批评。另外,以党报、党刊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还必须紧跟时代,创 新传播手段,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短视频等深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各类新媒 体,让积极健康正向的声音直接进入用户终端。同时,意见领袖作为引领网络空间舆论引 导不可忽视的偶像力量,也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意见领袖的话语影响着网民的价值态度 和行为取向,代表着网络空间的舆论走向。基于此,要培养积极正向、熟悉网络话语的意见 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和话语力量,通过“微博互动” “ 网络直播” “ 快闪”等互 动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泛娱乐化”不良倾向。 (二)高校层面:发挥思政课引导作用,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从课程性质来看,思政课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课程,承担着培养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直 气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理论培养和说服青年大学 生,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虽 然“愚乐”在感官刺激和快餐式的精神娱乐快感之中无法自拔,但精神上却难以实现真正的 “获得感”,同时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也逐渐被消解。而高校思政课的独特魅力 在于具有理论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其价值取 向,丰富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提高精神“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键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注重价值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理论认识深度。思政课 · 60 · 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高校要坚 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 [24] 基础” 。因为思政课的内容包含着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理论基础知识,能 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评判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准体系,使其提升理论辨别和信息选择能力,自觉 抵制负面、错误、低俗的价值观。而理论性是思政课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指出, “理论只要说服 [25] 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因此,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马克 思主义理论讲清、讲透、讲实,而且还要引导并培养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去认识“泛娱乐化”的实质,识破“泛娱乐化”庸俗、价值虚无的危害,提升青年大学生辨别 “泛娱乐化” 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拓宽大学生理论认识宽度。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青年大学生是善于运用网络的“新媒体一代”。基于此,要及时观察并深入了解青年大 学生在网络社交娱乐平台中的心理状况和行为逻辑,要善于从青年大学生关注和热议的网络 “热点”中聚焦观点和问题,直面和积极回应学生在网络娱乐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并针对 聚焦的问题进行分析、回应和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和看 待网络“泛娱乐化”的现象,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网络“泛娱乐化”的危害,增加理论的真实感和 亲和力, 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 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个人层面:加强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辨别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事物发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因 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关键是青年大 学生自己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因为“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想要被受 [26] 教育者接受和认知,前提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 [27] 斯基指出,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只有通过自我教育,青年大学生才能逐 渐认清“泛娱乐化”的危害,才能真正做到自觉防范和抵制。 对此,青年大学生要夯实理论基础,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 这样,才能增强对网络“泛娱乐化”的免疫力。一方面,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知 识。学习理论是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自我教 育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青年大学生要想适应信息的更新变化,就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加 强自我学习,丰富知识,更新观念,不仅能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而且能运用其 立场、方法和观点分析“泛娱乐化”倾向,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泛娱乐化”现象,提升自身理 性思辨能力,为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夯实理论基础,防止在“泛娱乐化”中迷失自我。 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接受教育,升华自身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文化意识既是沉淀的,又是 [28] 现时的。人的心灵窗户既承受着过去的智慧之光,又面对着现时世相,进行超越和创造” 。 而网络“泛娱乐化”以丑为美的价值取向,使青年大学生陷入了审美误区。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29]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审美修养,才能在真善美的净化 中得到全面发展,才不会在眼花缭乱的“泛娱乐化”内容中迷失自我, “ 泛娱乐化”在网络空间 传播的庸俗、低俗、媚俗等内容就会失去发展空间。所以,青年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 主动接受美学教育,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培养积极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审 美能力。同时,自觉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加强对网络娱乐信息的认知与分辨,辨别和抵御肤 浅的网络“泛娱乐化”信息,在自省、选择、批判过程中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娱乐文化,自觉抵 制“三俗”文化。 · 61 · [参 考 文 献] [1]赵建波: 《 “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载《思想教育研究》,2018 年第 11 期。 [2]李 菲 赵国权: 《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泛娱乐化对策研究》,载《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年第 12 期。 [3]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6 页。 [4]张 恂 吕立志: 《祛魅与消解: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载《思想教育研究》,2020 年第 6 期。 [5]《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1407 页。 [6]周雪梅 张 晶: 《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载《现代传播》,2003 年第 1 期。 [7]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凯尔纳: 《后现代转向》,陈 [8]欧阳友权 张 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1 页。 婷: 《微博客文化批判》,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2 期。 [9]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章 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 页。 [10]季晓华: 《泛娱乐化语境下课堂教学危机的缓解》,载《教育评论》,2014 年第 1 期。 [11]《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超四成每天上网超 5 小时》,http://edu.youth.cn/jyzx/jyxw/201910/t20191018_12097286.htm [12]《2020 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https://mp.weixin.qq.com/s/XR4TmTBCGt0Xyzw_EyQzZg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72 页。 [14]仰义方: 《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年第 2 期。 [15]苏颂兴: 《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71 页。 [16]陈力丹: 《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载《北京日报》,2012 年 4 月 23 日。 [17]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章 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 页。 [18]刘建明 纪忠慧 王莉丽: 《舆论学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 页。 [19]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我们的大脑》,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28 页。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54 页。 [21] [22] [23]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36、337、522-534、377 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1 页。 [26]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7 页。 [27]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赵 玮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3 页。 [28]吴功正: 《中国文学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 页。 [2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载《人民日报》,2018 年 9 月 11 日。 (责任编辑: 崔 · 62 · 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