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教学大纲.pdf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04111052)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 程组讨论制定,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 审核批准。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基本理论综合 课程代码:0411105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教师教育类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4 学分 学时:64 学时(理论 64 学时/实践 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整合传统的教 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教育管理学 等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师教育课程目标领域及其基本要求,采用“内 容模块化、授课团队化、教学专题化、测评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课程。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居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地位,主要涉及“为什么教” “怎样教”以及“如何更好地教和学”的知识。一般包括有关“教与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的知识、关于如何认识教育对象——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 及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等方面。《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以理论之光透射教育实践情境, 引导师范生逐渐增强教师角色认同情感,培养教育意识,学会运用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在学 习中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关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问题,逐渐 建立和形成面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自觉怀疑、批判、探究的理论思维能力,使教 育教学活动超越单纯的经验技术层面,增添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厚度和深度。为学生现代教 育观念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 学工作、参与教育改革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职业道德与 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先行课程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综合》 ; 后续课程是《班主任工作训练》 《心理教育能力训练》《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 《学科 教学论》等。 三 课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 教育基本理论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表现为普遍的适用性、 行业性、概括性,重心落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通过课程学习,夯实师范生 的教育认知基础、拓展师范生的教育视域,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使学生具备客观解析教 育教学现象,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2.重点突出现代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 对教育的本质与特点的理解,是建立在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基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与思想的分析,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教育的本质、目的、特点,掌握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的规律、原 则及方法。 3.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 呈现方式和程度。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督促 学生开展自修、自研,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锻炼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 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职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教师示范性精讲与学生深度自学相结合 “以养成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重点。通过教师专题式精讲 示范、学生课后线上线下自学、课内课外相配套、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相互补等措施,共同 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养成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培养学生的专业能 力。 5.课程资源全面开放与高度共享 作为综合化的课程,课堂教学时数是有限的。需要课外延伸阅读、视频资源、试题资源、 案例材料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与学习。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图书馆、课程中心、考试中心 将共同为本课程提供全面开放、高度共享的课程资源,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 四 课程目标 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的学习,把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特征,能运 用教育理论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 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知识目标 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 和方法;了解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历史与趋势;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和品德心理形 成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能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运用有关理 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 形成探究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方式;热爱教育事业,钟情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备教师情怀。 五 课程内容 序 号 1 课程 模块 中学生 发 展 心 理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了解感觉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了解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的内涵、 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种类、特性及规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 1.认知过程的有关知识; 2.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素。 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了 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影响 问题解决的因素。 2.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规律。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 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标准, 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 节。 4. 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学生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指导中学生进行有 根据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指导中学 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效的情绪调节。 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 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建议学时 2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 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2.良好人格的塑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性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理论;激发与培 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 中学生 教 育 心 理 1.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 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迁移的种类和学习迁移理论;促进 2.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 学习迁移的措施。 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认知结构迁移 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3.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 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 主义等学习理论。 1.动机理论; 2.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 方法。 1.学习迁移的各种理论; 2.学习迁移理论和有效促进学习 迁移的措施。 1.学习策略的种类; 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 管理策略。 1.各种学习理论; 2.行为主义、认知学说等学习理 论如何促进教学。 12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 育思想。 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 作; 2.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 育思想。 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 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1.教育的涵义及其发展; 2.教育的基本功能; 3.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的关系。 义务教育的特点;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 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当前的学制。 1. 义务教育的特点; 2. 我国当前的学制。 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 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 3 教育基 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 础知识 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和基本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 原 理 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 12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 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国家当前的教育 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 相互关系。 1.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价值 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取向和制定依据;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 系。 相互关系。 1.了解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包 4 中 学 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 课 程 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 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课程的概念及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 观点;课程开发的概念、层次、课程开 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1. 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 点; 2. 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6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 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 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样本课程、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 念,改革目标及基本的状况。 课程目标的概念、来源、与培养目标和 1.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和教学 教学目标的关系、形式取向、及制定要 目标的关系、形式取向、及制定 求;课程内容的概念、特点、取向、组 要求; 织原则;课程评价的概念、对象、功能、 2. 课程内容的取向、组织原则; 种类、模式。 3. 课程评价的种类、模式。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当前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实施状况、发展 趋势。 1.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核心理念; 2.课程改革的目标; 3.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的概念、意义,有关教学过程的各 种本质观。 1.教学的概念、意义; 2.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 5 中 学 各种本质观。 教 学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 8 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 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教学常见问 题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中学教学常见的问题; 3.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 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 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中学常用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 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的内容及要求。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2.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 方法; 3. 课堂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 势。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理念的重建。 6 中 学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 德 育 特点;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 品德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皮 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 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 品德的方法。 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2. 教学理念的重建。 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理论; 3.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 法。 6 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2. 理解德育的原则和内容。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2. 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过程的概念、规律;德育方法,德 育途径。 1. 德育过程的概念、规律; 2. 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3. 中学德育集中实现形式; 3.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 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问题;掌握和运用 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六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团队化授课建议 本课程涉及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思 想史、教育管理学等学习领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课程内容模块组织团队成员,并担 任相应的课程板块的主讲教师,实施团队化授课。 2.专题化教学建议 本课程对传统的教育理论系列课程,按照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精简、课程实施协作 化原则进行了重构,设计了若干教学专题。在专题化教学中,倡导精讲、导学原则,鼓励引 入慕课资源,采取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教学专题内容和教学情境需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在注重可操作性基础上, 选用讲授法、案例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讲授过程中注重选择重、难点,进行精讲,并结合教育热点现象、事件进行富有针对性 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与思考。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紧扣专题,精心选取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标。 分组讨论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境相结合,选取学生普遍关心、在学习生活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为讨论话题,促成学生间的思想分享与碰撞,达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4.教学条件 图书馆拥有与本门综合课程各板块内容对应的纸质及电子类教材、著作和期刊;学校课 程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课程资源平台拥有与本门课程教学相关视频课程、试题库等。 (二)学习建议 1.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内学习时间 课程的高度综合化、授课的团队化、教学的专题化等课程设计,与学生此前的课程及其 他课程的学习完全不同的运行模式,使得学生首先存在着学习的适应性问题。需要学生从一 位老师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学习模式切换到逐渐适应教师团队专题式教学模式。学生要充分 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紧跟教师的点拨与提醒,善于捕捉每一个信息点,就地消化并 积累成为课后反思、延伸阅读和自主学习补充的对象。 2.合理使用好在线资源 由于对传统教育理论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取舍、整合、精炼,使得专题化的教学 在知识点的排列、关键人物或事件的提点、观点的纵横比较等方面具有一定跨度和跳跃,需 要学生合理使用好图书馆文献资源、课程中心网站的视频等在线资源,对照课程授课提纲和 专题教学内容、课前预习任务或作业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坚持刷新常态化测试记录 课程测试的常态化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巩固教育基本常识、强化教育基本理论,训练学 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分析、应用的基本手段。测试题库的来源为围绕教育基本 理论综合课程各知识点,兼顾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标准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 学综合课程的考试大纲,形成的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试题库。试题库面向全体师范生开放,学 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线自测的方式进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强化与巩固,其自测成绩按最 高分计入平时成绩,学生可不断创新、冲刺最高记录。 (三)教材选用建议 该课程是高度综合化课程,目前尚无对应的单行本教材。在行课期间,可以课程组自编 讲义提纲的方式下发学生,同时配发各板块教学大纲,列出对应板块阅读书目清单,给出课 后学习网站或资源链接,使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加大教材开发力度,方便师生教学与学习。在团队授课的基础之上,通过讲义的整合、 材料的补充,尽快完成课程教材编写工作。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网络资源建设 围绕教师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 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 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 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虚拟教学 环境等,提高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和涪陵区域的中小学合作,分享教学资源,实时把中小 学的教学过程传送到课堂中,满足学生、教师、随时、随地、随需的产学研需求。 2.网络测试中心试题库的开发与利用 试题库以选择题为主,试题库内容要参照教师资格证考核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引 入教师考核标准。围绕重点设计问题;试题库的开发要以教师资格证考核办法为基础,根据 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于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整体结构进行问 题设计。设计时要以突出重点,拓展应用为根本宗旨,即要有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对 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问题的数量应在此前提下,做到少而精,并具有代表性,能够促进 学生举一反三。 (五)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1.考核目标具象化 课程的考核目标紧扣课程开设目的,重点考查学生对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识记、 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解释、分析教育现象及教育问题的能力。 2.考核内容全覆盖 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在具体的课堂教授过程中坚持遴选重难点进行示范性精讲,在考 核内容上坚持教育基本理论、教师资格证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等内容的全覆盖。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完成未详细讲解的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3.考核形式多样化 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在线题库测试、专项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业状况进行全过 程评估与反馈。 4.考核测评常态化 采用随机常态测试与集中现场测评的动态评价机制。学生在校期间,随时可登陆课程题 库进行日常在线练习与自测,系统自动记录成绩,在线自测以最高成绩记入学生该门课程学 业档案。课程的期末考核以现场在线测试为主,现场在线测试成绩与学习期间的日常学业表 现(包括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专项作业等)一并构成课程修读成绩。 5.课程成绩构成及评定方法 课程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的具体比例由 课程团队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建议注重过程评价,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 附录 1.参考阅读书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柳海民.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皇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刘济良.德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延伸阅读材料 [美]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智贤 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执笔人:曾雪梅 审定人:冉隆峰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