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2021年度报告(体育学博士).pdf
名称:浙江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 代码:10335 名称:体育学 授 权 学 科 代码:0403 授 权 级 别 博 士 □ 硕 士 2022 年 4 月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体育学系始建于 1952 年,是新中国最早设立 的体育系科之一,先后经历浙江师范学院体育科、杭州体育 专科学校、浙江体育学院体育系、浙江师范学院体育系、杭 州大学体育系等变迁,1998 年并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定名 “体育学系” 。 浙江大学体育学科于 1983 年在原杭州大学体育系开始 招收体育理论研究生;1984 年在原杭州大学生物系开始招收 运动生理学研究生;1986 年获体育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获得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获体育 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 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4 个硕士招生专 业;2010 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涵盖体育人文 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 3 个博士招生专业。 70 余年来,体育学科面向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 学研究、运动训练实践和体育社会服务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 求,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层次丰富、交叉 学科平台聚集和互补性强的优势,本着“突出重点,全面发 展;优化结构,协同发展;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的学科发 展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平台建 设为载体,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体育学科整体发展 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使体育学科成为国家高素质体育专业人 1 才培养、高水平体育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教 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体育学科被评 为 B+,在国内体育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国际影响力也不断 提升。 2021 年度,本学位点招收博士研究生 12 人,获得博士 学位 6 人;招收硕士研究生 24 人,获得学位 9 人。 (二)学科专业简介 1. 体育人文社会学 浙江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具有 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之一。目前,本学位点重点围绕体 育休闲与体育健康产业、运动与心理健康、以及学生体质健 康,开展体育休闲文化、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与锻炼心理、 学校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形成了“产-学-研” 一体化和“研训结合”的特色,服务国家和地方体育政策制 定、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社会影响力的 标志性成果,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智库之一。 2. 运动人体科学 近年来,浙江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先后承担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中国航天员 科研训练中心多个微重力运动健康保障系统研制任务并被 列为“ACC 重点协作单位” ;主编出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 材《运动生理学》等教材 4 部,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 2 书“表面肌电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等学术著作 4 部;围绕神 经肌肉运动、运动健康、运动康复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 发表论文 100 余篇,近年来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在 神经肌肉运动生理学和体育工程研究领域形成明显特色。 3. 体育教育训练学 浙江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将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 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多项奥运科研攻关 项目和计算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旨在培 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在体育教育 训练专业领域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和组织管 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突出的专业素质和实 践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4. 民族传统体育学 浙江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依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体育学系雄厚的师资力量,组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实 践与创新能力结合的教师团队。学科以简约而精专的专业技 术作为基础,以广泛且厚重的学识作为精神的指引,以实际 并深刻的活动实践作为承上启下的方式,结合“国际化、综 合化、精品化”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对国际武术发展前沿 的把握,以期在未来的职业领域成为一专多能的领军人才, 发挥领航作用。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一)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2021 年度,本学位点对照《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 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积极参与思政课程建设,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 始终坚持“求是育英”教育理念,实现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 全覆盖,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把立德树人融入 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发挥体育课程在“五育”并举,全面 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施非体育专业学生本科阶段体育 课程一贯制的新举措,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 服务“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积极参与建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工作坊,形成 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团,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特点, 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机制,着力 推动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搭建出一只高水平 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本学位点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全体师 生为主体、专兼职思政队伍为中坚、师生党员为表率、机关 行政人员为支撑、专家宣讲团和校外思政导师为补充的高水 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的教书育人、指导 教师的思想引领、思政队伍的言传身教、学生骨干的朋辈教 育、行政人员的服务育人等功能,持续 10 年举办“院长面 对面” ,每月举办“思政沙龙” ,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专题交流 等活动,构建协同联动的德育共同体。评选和宣传“学生最 4 喜爱的老师”“教育学院事业标兵”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 引领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 (一)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通过教工党支部会、教师大会、党风廉政教育专题会、 “教院之家”微信群和钉钉群等,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 健全师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 地,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基本形成负面清单和 正向引导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同时,引导教师带 领学生开展国际交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深入开展“义 工之家”公益服务和“百校千师”暑期乡乡镇教师培训计划。 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党员教师成为践 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高层人才和骨干成为教师潜心科研 育人的领头雁,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 升。 2.主要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 45 人。其中教授 18 人、占比 40%, 副教授、高级教练 15 人, “百人计划”研究员或特聘研究员 6 人;45 岁以下的教师 18 人,占比 4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 师 23 人,占比 51.1%,其中有 16 人获得外单位博士学位, 占比 35.5%;有 12 人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占比 26.6%。 3.导师队伍建设规划 5 本学位点围绕浙江大学“六高强校”的战略,严格按照 高水平、高起点的办学要求,立足于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 展对体育类人才的需求,向海内外诚聘英才。 (二)课程教学 1. 本学位授权点各二级学科的学位专业课程、主要专 业选修课、面向学生层次及主讲教师 本学位点开设研究生课程共计 45 门,其中博士学位课 程包括“体育学研究进展” “体育科研论文写作” “体育科学 研究法” “健康科学概论”等 10 余门专业学位必修课,专业 学位选修课中除体育学领域相关课程以外,还包括信息技 术、逻辑学等跨学科课程,以期拓展研究生知识面。同时, 依托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体育学科研究生还可依据自身学 习和研究的需要,跨学科选择全校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科学 设置公共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学位课,使学生具备扎 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表 1)。 表 1 体育学博士一级学位点代表性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名称 体育社会现象和问题 体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性质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体育学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课 健康科学原理 体育科研论文写作 休闲理论与实践 锻炼与健康心理理论与发展 高级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6 任课教师 周丽君 郑芳 于可红 王进 林小美/张辉/周丽君/王健/ 郑芳/王进/于可红 王健 胡亮/张辉/王进/温煦 周丽君 胡亮/司琦 彭玉鑫 郑芳 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体育休闲基础理论与实践 武术理论与实践 运动生理学进展 运动医学进展 体育比赛数据分析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王进 邱亚君 林小美 王健 黄聪 张辉 2. 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课程的教学评估和改进,坚持教师的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化和常态化。在 2021 年度的教学满意度 测评中,学位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优良率达到 100%,总体教 学满意度高。 3. 教材建设情况 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工作,本学位点切实履行立 德树人根本使命,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和改进课 程教材建设工作,完善教材建设规划,建设高水平精品教材, 保障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体教材建设情况见表 2。 表 2 代表性教材建设情况 教材名称 主要作者 出版社 健康教育学 王健 高等教育 出版社 健康教育学 王健 高等教育 出版社 学校体育学 于可红 (第二主编) 高等教育 出版社 体育英语: 周丽君 浙江大学 7 教材使用情况 本教材是体育学专业核心课程使用教材,配 有线上 MOOC 课程,方便线下线上学习。第 一版(2002)和第二版(2012)出版发行以来, 累计印刷次数 15 次,累计印数超过 19 万 册,使用单位超过 300 多所大学。 本教材是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为运动员文 化教育组织编写的运动训练专业和普通高 等学校体 育专业全国统一教材,配有线上 MOOC 课程,方 便运动员线上学习。全国 30 余所体育职业技术 学院使用该教材。 本教材为“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作为为 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配套教材,被国内高 校体育教育专业广泛使用。目前教材已再版 第三版,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 配有 MOOC 课程,于 2019 年上线。 本教材第 1 版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优秀教 规范与应用 出版社 体育产业经济学 郑芳 高等教育 出版社 田径训练教程 沈国平 高等教育 出版社 羽毛球训练教程 于可红; 郑其适 高等教育 出版社 乒乓球训练教程 张辉 高等教育 出版社 健美操训练教程 邱亚君 高等教育 出版社 材”,体育专业特色明显且非常实用。该教 材被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 学、重庆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 52 所相关 院校选作课程教材。 本教材以培育新时期体育产业高质量人才 为目标,围绕体育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 理念编写而成,是目前国内内容覆盖最全面 的体育产业经济学教材。教材已重印 3 次, 被许多高校选作体育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系列 教材之一(田径),第 2 版配有 3D 虚拟 教学软件,可以从多视角、多方位,生动形 象地演示各项技术。理论讲述深入浅出,系 统性强,教学效果显著。现已面向全国发行 3000 余册。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系列 教材之一(羽毛球),配有 3D 虚拟教学软 件,可以从多视角、多方位,生动形象地演 示羽毛球技战术及训练方法。理论讲述深入 浅出,系统性强,教学效果显著。已面向全 国发行 8000 册。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系列 教材之一(乒乓球),配有 3D 虚拟教学软 件,可以从多视角、多方位,生动形象地演 示各项乒乓球技术。理论讲述深入浅出,系 统性强,教学效果显著。现已面向全国发行 3000 余册。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材之一 (健美操),该教材以纸质教材为载体,以 二维码的形式嵌入视频、音频等拓展资源, 已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建 设项目;同时,配有《健美操》MOOC 课程, 于 2020 年上线。 (三)导师指导 1. 导师选聘、培训和考核情况 本学位点严格执行浙江大学和教育学院关于导师选聘 相关规定,每年开展导师资格审核和遴选。导师遴选需由教 师本人提出申请,并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和社科学部两级评 8 审委员会对导师资质进行评审,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 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指导学生经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确定教师是否具有研究生导师资质。同时,为了进一步保障 研究生培养质量,各学授权点设置学位点研究生教育主任, 通过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和研究生学术能力培优 计划(seminar)等活动,导师交流培养研究生经验,为新 进导师尽快进入角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开阔研究生导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本学位点为导师提供赴世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和参加海外 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撑。同时, 不定期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学术交流、师生学术交流和教学 研讨等活动,促进导师的成长。 本学位点不定期通过“院长共聚”等活动,使研究生有 机会与分管院长、分管系领导等直接面对面,就如何提高培 养质量、提升培养满意度、培养过程中值得改进的方面等展 开交流,对导师的培养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 2. 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与执行情况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 队伍建设,构筑卓越研究生教育品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本学位 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和考核,并严格执行导师 管理相关制度,包括《浙江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 、 《浙 江大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实施办法》《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 9 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 大学教职工处分规定》《浙江大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 制的实施细则》《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的意见》等。此外,在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学位点 的实际情况,教育学院又相继出台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 究生导师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试行) 》 ,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博士研究 生导师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完善招生指标的分配办法。本 学位点研究生导师均能对照制度,正确且有效地指导研究生 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学习活动。 (四)学术训练 1. 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情况 为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 能力的培养,本学位点从读书报告、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了 较为完善的学术训练制度。其中研究生学术能力培优计划 (seminar)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的学术训练品牌 项目,自 2010 年开创以来已经举办了 139 期。 Seminar 学术活动分为报告环节、问答环节和点评环节, 每两至三周举行一次。院系两级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训练 活动,有效地拓展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生的学 术研究能力,学术训练效果凸显。 2. 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 科教融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创新型人才 10 培养的重要途径。本学位点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牢固树立科 教融合理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本学位点教师的多项 重要纵向课题及委托服务项目均有研究生参与,在科教融合 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张辉教授团队助力国家“奥运争光计划” ,组建了 包括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近 30 人的乒乓球 大数据创新团队,开展“日本女队主力运动员技战术特征与 训练对策研究”和“国家乒乓球队大数据采集分析及平台建 设”项目研究,通过跟队参赛和在线技术服务等形式,为国 家乒乓球队征战世界大赛提供数据分析和技战术研究的有 力支撑。 (2)王健教授团队主持的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 技冬奥”子项目,参与并完成了技巧类项目运动员核心稳定 性物理增强技术、局部血流阻断运动增强技术等平台的研 制,为冬奥会提供科技保障与服务;并主持了军委科技委创 新特区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因保密需要,不列出工作内容)。 (3)周丽君教授团队积极参与高水平智库建设,为体 育政策制定建言献策。该团队参与国家多个部委关于户外运 动、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等政策制定,对于推动我国户外运 动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各团队在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平台开发、报告撰写 等方面,与多个体育、国防系统的科研所、国内外学术组织 11 和行业协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密切合作,研究生均深 度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磨练本 领,在科教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研究生实习、实践的组织、落实、考核情况 专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对培养研究生较强 的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培养高层 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把“实践 训练”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以此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本学位授予点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目标,及时更新 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习实践教 学体系,为研究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效果 明显。同时,依托于杭州市的体育资源,将浙江省体育职业 技术学校、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杭州市学军中学、浙江 大学附属中学等建设成为了本学位点研究生集中实践的训 导基地。 (五)学术交流 1. 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基本情况 2021 年度,本学位点共有博士研究生 3 人次及硕士研究 生 1 人次在体育科学领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 或口头报告。 2. 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交流基本情况 2021 年度,本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体育科学学术 交流,先后有博士研究生 5 人次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理论研 12 讨会、第四届东吴体育博士论坛等学术论坛上做主题报告、 大会报告或口头报告;硕士研究生 3 人次在全球体育治理改 革与创新学术论坛及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做 学术报告(表 3)。 表 3 研究生参与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情况 姓名 学生类别 高晗 博士生 储向童 博士生 周钰嫣 博士生 江涵逸 博士生 周钰嫣 博士生 谭景旺 博士生 罗昕 博士生 尚怡 博士生 会议名称 报告题目 9th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nalysis Workshop A Second-order Markov and Conference & 5th Chain Model of Elite International Tennis Competition Conference of Computer Science in Sports Conference TIVEE: Visual 2021 IEEE Exploration and Visualization Explanation of Conference (国际计 Badminton Tactics in 算机领域 top 会议) Immersive Visualizations International Youth The Convenient Scientif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ference on of Sports Equipment: Leisure and Based 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parison 数字体育、智慧体育、智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理 能体育概念及其关系辨 论研讨会 析 体育器材装备的铁路便 第四届东吴体育博士 利化运输策略:软硬件协 论坛 调视角 全身水平振动训练在缺 第四届东吴体育博士 血预适应和后适应中的 论坛 研究进展 第四届东吴体育博士 有氧和抗阻运动对 Cums 论坛 大鼠抗抑郁机制的研究 Investigating the 第四届东吴体育博士 "Chinese Model" of a 论坛 National Fitness 13 报告地点 报告时间 线上 2021-08-30 线上 2021-10-28 线上 2021-12-03 线上 2021-08-26 中国-苏 州 2021-11-18 中国-苏 州 2021-11-18 中国-苏 州 2021-11-18 中国-苏 州 2021-11-18 何子薇 硕士生 2021 年第十六届亚洲 儿科研究学会学术大 会(ASPR2021) 肖政 硕士生 全球体育治理改革与 创新学术论坛 徐勇进 硕士生 2021 年长三角体育学 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于蓝 硕士生 2021 年长三角体育学 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System Based on Social System Theory Age-related Changes in Static and Dynamic Standing Balance of 3-6-year-old Children 新冠疫情下举办大型国 际性体育赛事的国际经 验与中国路径 基于课堂的体力活动要 素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 绩影响的 meta 分析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家 庭健身发展态势和路径 探析 线上 2021-12-10 线上 2021-11-27 线上 2021-11-27 线上 2021-11-27 (六)质量保证 1.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在培养过程中,严格《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科、 体育学科)研究生学位申请实施细则(试行)》等管理办法, 全面加强对研究生读书报告、课程学习、中期考核(检查) 以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报告、预答辩、论文 答辩等环节的的管理与监督。 2. 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对于学位论文管理,学位点加强开题环节中研究选题和 设计的把关,邀请专家在开题、论文实施和答辩环节提供必 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研究生需要对专家建议进行认真思 考和回应,如研究方案有所调整,需要请导师和所在学科负 责人审阅批准。 3. 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 学生在校期间定期与导师会面,汇报学业表现、学位论 14 文进展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进展进 行监督和指导,确保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遵循开题报告所提出 的研究设计,科学、严谨、按时完成。 4. 分流淘汰机制 本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分流淘汰制度, 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例如,在中期考核(检查)环节, 博士研究生若两次中期考核不合格,则须终止博士培养,分 流转为硕士培养或作肄业处理;在论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 对于由于科学研究能力不足、难以取得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要 求的研究生,由导师尽早提出终止研究生培养进程,对不适 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 (七)就业发展 1. 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 本学位点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21 年,本学位点毕业 博士、硕士的就业率达到 100%。其中,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 研究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共计 4 人,占比 80%;到医疗卫生机 构就业的毕业生为 1 人,占比 20%。硕士毕业生赴高等教育 机构工作 2 人,升学 1 人,国有企业 2 人,民营企业等其他 单位 3 人。 2. 用人单位意见反馈 本学位点的博士研究生结束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 学系的学习之后,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优秀,赢得用人单位的 一致好评,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取得显著的业绩。 15 3. 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2020 级硕士毕业生谢震业多次在奥运会等国内外体育 竞赛中创造佳绩,在 2021 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 4×100 米接 力比赛中,与队友组成的中国接力队以 37 秒 79 的成绩获得 铜牌,创造中国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此外,多名体 育学科毕业生还在国际、国内和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了许多优 异成绩。 2021 届体育学专业博士毕业生郝增明,在王健教授的指 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站姿平衡的多感觉冲突效应》获 评 2021 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不同 类型的多感觉冲突对站姿平衡的影响机制,并用感觉权重调 整理论解释了晕动与感觉冲突和姿势不稳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关成果为平衡功能训练、跌倒检测与预防以及晕动人群的 康复训练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国防、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有 应用前景。 四、研究生教育支撑条件 (一)科学研究 2021 年度,本学位点完成及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 11 项(表 4)。 表 4 2021 年度完成及在研项目情况 项目来源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项目类型 项目题目 项目编号 负责人 完成/在 研情况 重点项目 中国青少年体质变化阶段特 征及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17ATY009 于可红 完成 一般项目 女性深度休闲体育行为研究 16BTY077 邱亚君 完成 16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后期资助 项目 后期资助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青年科学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青年科学 基金项目 国际合作 与交流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青少年体 育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研 究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研究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 合的国民意识研究 新时代运动休闲项目规划创 新研究 防治慢性疾病体力活动指南 的国际比较研究 体育工程发展动力机制 柔性可延展二自由度弯曲传 感器的制备方法与敏感机理 研究 学龄期儿童久坐时间和肌肉 载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16BTY063 司琦 完成 18BTY025 林小美 完成 18BTY090 王进 在研 19FTYB005 周丽君 在研 20FTYB014 黄聪 在研 21FTYB002 彭玉鑫 在研 52105563 彭玉鑫 在研 82003485 高莹 在研 高莹 在研 学龄期儿童久坐时间和肌肉 82111530074 载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二)支撑平台 本学位点拥有国际级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1 个、省部级研 究机构 4 个、校级和院级研究机构 5 个、校级实验室 2 个、 合作教学实践基地 4 个(表 5)。 表 5 教学科研支撑平台 名称 类别 世界休闲组织浙江大学休闲卓越中心 教科研合作平台(国际组织)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省部级)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研究机构(省部级) 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省部级) 浙江大学中国水上运动发展中心 研究机构(省部级) 浙江大学运动科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 研究机构(校级)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校级)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大数据研究所 研究机构(院级)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产业与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院级) 17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院级) 体育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室 大学生体能训导基地 实验室 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实践基地 陈经纶体育学校 教学实践基地 杭州学军中学 教学实践基地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实践基地 (三)奖助体系 浙江大学建有完整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先后出台了《浙 江大学研究生资助管理办法》《浙江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奖励 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光华 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国家助学金、 浚生助学金、梁广榕助学金、捷昌驱动奖学金、研究生岗位 助学金等奖助项目,并设优秀研究生、三好研究生、优秀研 究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2021 年度,本学位点 面向研究生共计发放奖助学金超过 100 万元,奖助金覆盖率 100%。 五、学位点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本学位点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情况。 2021 年以来,本学位点以“六实”党建为引领,持续巩 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 习教育,扎实推进巡视整改落实,全面推进“五链”融合发 展,把“两个维护”体现在贯彻落实中央和学校党委决策部 署和推动事业发展的实效上。 18 围绕“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的理念,从竞赛、医 疗、科普、智能亚运等方面,深度参与杭州亚运会的筹备、 宣传与保障工作。国际级裁判林小美、单亚萍等 8 名教师担 任竞赛项目专家;5 名运动医学专家担任亚运会医疗保障专 家;周丽君、王健、温煦教授和黄聪研究员在浙江在线、杭 州电视台分别作为节目总顾问、节目嘉宾完成节目录制,对 于激发全社会迎亚运、促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王健教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幼儿亲子体育高级别 专家组成员和浙江省幼儿体育协会理事长,负责承办浙江省 幼儿体育大会等活动,参与撰写和发布《新冠疫情期间的 0-6 岁居家儿童运动指导建议》并两次接受《人民日报》专题采 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吴齐评价“浙江幼儿体育工作是走在 全国的‘先行者、开拓者、成功者’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 王雷副司长在全国幼儿亲子体育高级别专家研讨会上提出 “浙江幼儿体育要先行先试,先行示范。2021 年全国幼儿体 育工作的核心是推广‘浙江经验’”,并获国家体育总局 2017-2020 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彭玉鑫、周正等教师为特殊环境下体能训练、国家队竞 训、备战奥运会,服务“体育强国”战略提供技术支持。体 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党员谢震业代表中国队征战东京 奥运会,获得男子 4×100 米接力铜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六、本学位点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浙江大学体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起步早,建设成效好, 19 在全国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在浙江省具有领先地位。该授 权点能够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优势,结合体 育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内涵式与国际化发展,着力打造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 系。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特色明显, 培养过程严格规范,学风良好,课程体系健全,质量保障体 系运行有效,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社会实 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受到社会和用 人单位的好评,形成明显特色。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本学位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还不能够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 的需要;还缺乏可支撑符合新形势下新文科发展需求的省部 级以上实验平台支撑。 (2)该学科师资队伍体量偏小,学科与术科比例欠合 理,国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不足; (3)招生规模偏小,特别是博士生数量较少;交叉学 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还不够高。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本学位点将采取切实措施,不断优化布 局、改进提升。 20 (1)加强导师和学生的实验、科研等保障体系建设,加 大对体育学科人、财、物投入,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高 水平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 (2)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后备人 才以及术科师资的精准引进与有效培养,争取在人才引进和 职称晋升等方面争取必要的政策和支持。 (3)进一步加强体育学一级学科建设,凝练学科重点 发展方向,并根据体育人才培养需求,充分体现体育学特点, 给予扩大招生规模等方面支持以及跨学科招生的政策扶持, 以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