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a good kid395 页 13.966 MB下载文档
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当前文档共39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22年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2022 年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汇总 研究生处 二〇二二年九月 目 录 商学院 ................................................................................................... 1 应用经济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11 政治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2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4 教育科学学院 ..................................................................................... 35 教育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6 心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48 体育学院 ............................................................................................. 57 体育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58 文学院 ................................................................................................. 69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70 外国语学院 ....................................................................................... 106 外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07 美术与设计学院 ............................................................................... 134 美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35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145 中国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46 世界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63 数学科学学院 ................................................................................... 176 数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77 系统科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87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196 物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97 光学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08 信息与通信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19 化学化工学院 ................................................................................... 234 化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35 化学工程与技术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43 地理与环境学院 ............................................................................... 252 地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53 生命科学学院 ................................................................................... 264 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65 生物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75 传媒技术学院 ................................................................................... 285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86 计算机学院 ....................................................................................... 294 软件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9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3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06 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 ....................................................................... 315 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16 作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27 风景园林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39 音乐与舞蹈学院 ............................................................................... 351 音乐与舞蹈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52 药学院 ............................................................................................... 36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66 生物制药研究院 ............................................................................... 376 化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77 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384 商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应用经济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我校于 2000 年获批产业经济学硕士授予权并在 2002 年开始 招生,是山东省最早具有经济学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03 年 与 2005 年又陆续获批劳动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0 年获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师资力量强, 现有教授 11 人、副教授 43 人,硕士生导师 31 人,拥有博士学位 教师 46 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 6 人。另外还聘 请了多位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境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企 业家担任特聘教授。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18 项,其中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2 项、重大项目 子课题 2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8 项。获山东省政府企业 管理创新成果奖 1 项、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8 项、三等奖 10 余项。学院拥有省级科研平台——山 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协同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聊城研究基地和“产业质量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科 研平台。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 持“育经世致用英才、做富国裕民文章”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 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扎 实的应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分 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专业外语,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运行与 2 改革发展需要,能够在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 等领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视 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以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区域协 调发展、资源与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二)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以劳动力市场供求与流动、劳动 就业、劳动经济史、社会保障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三)财税金融理论与政策。以金融风险与化解、货币均衡与 宏观政策、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四、学制 本专业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基本学制为 3 年, 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 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 式,对于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中期筛选、论文开题、 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事宜,须经导师组 集体讨论后决定。研究生培养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 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3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3 学分)、中级宏观经济学 (3 学分)、中级计量经济学(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3 学分)、货币金融理论(3 学分)、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3 学分)、 经济学前沿专题(2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4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需完成学院和导师要求的阅读书目。阅读与专业基础 课程有关的高质量教材或专著不少于 2 部;阅读与专业课有关的 学术专著不少于 3 部;阅读与专业选修课有关的学术专著不少于 2 部。撰写阅读笔记、阅读体会或学术论文,以任课老师、导师评 阅的方式进行考核。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学位点组织的各项 学术活动。在学期间,每名研究生听取不少于 10 次学术讲座,主 讲不少于 2 次学术报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 术报告要有书面材料,否则不予认定相应的学分。前沿讲座考核合 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工作,工作量应不少于 16 学时,考核 合格获得 1 学分,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的形式可 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 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期“三下 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当年 5 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 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以前,要至 少完成 1 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接受研究生参与实践 的部门、指导教师、导师综合评定。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合格者,计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 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进行综合考核。中期筛选成绩按优、良、中、差评定,中等以上者 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差者,予以淘汰或分 流。中期筛选在学位论文开题后,第 3 学期末进行。 中期筛选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 (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 36 学分。获得学位所 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 论文不予外审,且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学位课程至少修满 23 学分,非学位课程至少修满 9 学分,培 养环节修满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 6 业本科主干课程 2 门,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前学校和培 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 六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 7 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 稿付印,于第 6 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 士学位申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8 应用经济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学位 22000001 公共课 22000002 (6 学 分) 22000004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法论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10104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10105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10106 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3 48 1 考试 3 48 1 3 48 1 22010109 经济学前沿专题 2 32 3 考查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公共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学硕公共英语 22010101 中级微观经济学 学位 基础课 22010102 中级宏观经济学 (10 学分) 22010103 中级计量经济学 学位 专业课 22010107 货币金融理论 (≥7 学分) 22010108 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9 备注 产业经济理 论与政策 财税金融理 考试 论与政策 劳动经济理 考试 论与政策 所有方向 线下 课程 选修 一门 线上 课程 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10110 新制度经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1011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 32 2 考查 劳动经济理 论与政策 22010112 区域经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10113 规制经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2 32 2 22010116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2 32 2 22010117 公共经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10118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10119 能源与环境经济学 2 32 2 考查 产业经济理 论与政策 22010120 统计学 / 48 1 考试 22010121 经济学说史 / 48 1 考查 专业 22010114 国际金融(双语) 选修课 (≥6 22010115 投资理论与实践 学分)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培养方案执笔人:赵耀腾 审核人:王金河 10 备注 财税金融理 论与政策 财税金融理 考查 论与政策 劳动经济理 考查 论与政策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同等 学力 或跨 专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1 政治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政治学学科始建于 1974 年,当时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 国共产党历史为主要研究领域。自 1991 年起,科学社会主义与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连续被遴选为山东省“八五” “九五” “十 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学科。2001 年获 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点,2003 年获批国际政 治硕士点,2005 年获批山东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 地,2010 年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政治学一级学位 点下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政治理论与 中国政治发展、政治思想与廉洁文化四个招生方向。 现有专任教师 42 人,兼职教师 4 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 教授 7 人,讲师 21 人,拥有博士学位者 30 人,研究生导师 20 人。 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项目 12 项,省部级项目 40 余项,获 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10 余项。本学位点拥有 1 个山东省重点 特色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拥有山东省社 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党的建设与孔繁森精神研究基地、山东 省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基地、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研 究基地、山东省中外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基地、山东反腐倡廉理论教 育基地、山东高校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山东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基地等科学研究平台与教育培训平台;拥有 1 个专业资料室,有 中外文图书和工具书 7 万余册、国内外期刊 100 余种。 聊城大学政治学学科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历史积淀, 12 有执政党建设与孔繁森精神研究的时代特色,有中国传统政治文 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的深化开拓,在政党政治方面逐 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域和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致力于培养能够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政治学 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够到党政机关从事管理、教育、文 化、宣传等工作,能够进入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 位的高层次人才。学生毕业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品学兼优, 身心健康,恪守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具备坚实宽广的政治学基 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 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三)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及其发展的前沿动态。 (四)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 息检索能力。 (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分析本专业外文 文献的基本能力,能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外前沿动态和研究成 果。 (六)能够从事政治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宣传和党政等相关 实践工作。 13 三、研究方向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四)政治思想与廉洁文化研究 四、学制 本专业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 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 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结合 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团队育人工程,鼓励研究生入校即 进入课题,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导师(导师团队)全面地关心硕士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 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硕士研究 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 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思想政治和实践活动等相结 合的方式,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 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基本要求 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设置建立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 基础上,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课程体系纳入了学校批 14 准建设的研究生优质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确保课程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类 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二)课程类型 本培养方案课程类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考生 补修课。学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包括公 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公共课 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硕公共英语》。 2.基础课 根据《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学位[2020]19 号),本专业开设《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政治学前沿问题专题 研究》《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3 门基础课。 3.专业课 根据《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本专业必修课设置注 重专业知识与专业工具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结合,具体开设 《专业英语》《中国共产党建设专题研究》《基层治理专题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研究》 《西方政治思想与政治方法专题研究》 《政治学专业选题与写作训练专题》6 门。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由学校采 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统一开设,包括《生活中的美学》等 9 门;专 15 业选修课由本院自设,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专题研究》等 29 门。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的《政治学》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学位公共课、学位基 础课和学位专业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 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 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 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培养环节中的前沿讲座等成绩 考查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研究生因病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者,必须提前办理 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公共课需经研究 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缓考研究生只能参加该课程下一轮次的 考试。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 践、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 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16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另 需主讲前沿讲座或学术报告 2 次。 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研 究生社会实践主要分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田野调查、挂职锻炼、 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教学实践、支教、暑期“三下乡” 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要以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精神为 重点,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锻炼,促使 研究生深入社会、深入一线,了解国情和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 32 学时,完 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报告,合格获得 1 学分。根据当 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也可通 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获得此项学分。 社会实践考核由接受实践的部门、指导教师、导师(导师团队) 综合评定。 (三)中期筛选 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 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 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查研究生入学以来的 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 探讨解决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由课程学习阶 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考核成绩合格,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考核成绩不 17 合格,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对“科研或实践创 新能力差”难以立即确定的,经研究生申请,导师(团队)认可, 考核领导小组通过,可在第四学期进行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 未通过者,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中期筛选在第 4 学期完成。 因故不能参加中期筛选的研究生,应提前申请延迟中期筛选, 经导师认可,学院同意后,跟随下一级研究生参加中期筛选。因个 人原因,未经批准不按要求参加中期筛选考核的研究生,当次中期 筛选考核的评定结果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中期筛选具体工作,按《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 (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文件执行。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应修总学分不低于 35 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须修满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专 业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培养环节 3 学分。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 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在毕 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 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18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 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 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19 政治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201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20105 政党理论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学位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 22000002 (6 学 科学方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20101 政治学基础理论研 究 学位 基础课 政治学前沿问题专 22020102 (5 学 题研究 分)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 22020103 范 学位 22020106 基层治理专题研究 专业课 (11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 22020107 学分) 研究 22020108 西方政治思想与政 治方法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20109 政治学专业选题与 写作训练专题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公共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选修课 (≧4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学分)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 化 20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 22000018 与健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 22000019 素养讲座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2 32 3 2 32 3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3 2 32 2 2 32 2 2 32 3 2 32 2 2 32 2 2 32 2 2 32 3 2 32 2 22020125 意识形态专题研究 2 32 1 22020126 当代政治思潮专题 2 32 2 2 32 3 2 32 3 22020110 西方社会党研究 22020111 国际共运史专题研 究 22020112 国际组织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专题研究 苏联与当代俄罗斯 22020114 研究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 22020115 治专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建设专 22020116 题研究 22020113 22020117 大国关系专题研究 22020118 专业 选修课 22020119 (≧6 学分) 22020120 22020121 22020122 22020123 22020124 22020127 中国共产党历史专 题研究 国际政治理论专题 研究 反腐倡廉建设专题 研究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 治教育史 协商民主与新型政 党制度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思想史研 究 技术政治学前沿专 题研究 比较政治学专题研 究 22020128 中国外交专题研究 21 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执政党建设理论 考查 与实践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执政党建设理论 考查 与实践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政治思想与廉洁 考查 文化研究 执政党建设理论 考查 与实践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政治思想与廉洁 考查 文化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政治思想与廉洁 考查 文化研究 政治思想与廉洁 考查 文化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22020129 22020130 22020131 22020132 22020133 22020134 22020135 22020136 22020137 22020138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 专题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 题研究 当代中国史专题研 究 地方政府与地方治 理专题研究 分析的政治哲学专 题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 题 政治学学位论文案 例评析与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专题 议会政治与人大制 度专题 补修课 22020139 政治学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2 32 3 2 32 3 2 32 3 2 32 3 2 32 3 1 16 3 1 16 3 政治理论与中国 政治发展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理 考查 论与实践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政治思想与廉洁 考查 文化研究 政治思想与廉洁 考查 文化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1 16 3 考查 1 16 3 考查 1 16 3 政治理论与中国 政治发展研究 政治理论与中国 考查 政治发展研究 / 48 1 考查 考查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 践 1 / 3-6 考查 中期筛选 1 / 4 培养方案执笔人:孟伟 审核人:于学强 22 考查 所有方向 听 10 次 主讲 2 次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教育教学的实践和规律。聊城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冲一流” 学科,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至 1974 年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 业。本学科现有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社会主义 比较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教师中入选全国师德标兵、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骨干、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重点研究 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 选专家、山东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山东省优 秀思政课教师、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15 人次。经过长期的积淀 和凝练,本学科在国外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 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红色文化传承等 领域形成自身的特色,在国内学界享有一定声誉。自 2007 年招收 首届研究生以来,本学科已经积累了十多年培养经验。毕业研究生 就业质量良好,去向一般为考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及攻读博 士研究生,大多数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宣传和教学科研工作,已成为鲁西和山东省宣传诠释和研究马克 思主义的主要力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赞誉,有着较为广泛的 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培养目标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24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 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相关理论问题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三)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 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 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掌握坚实 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胜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 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 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是关于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 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 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本方向主要包括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精神研究、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 25 论和实践为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进程和基本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 和精神实质。本方向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进程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伦 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革命 历史与革命精神研究。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及 流派的发生、演变及基本思想的学科。这个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 科有密切联系。本方向主要包括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 苏联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 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 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本 质和规律,教化和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学科。本方向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 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 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五)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指中国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 提出的一些重大的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研究是系统研究近现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探索社会 26 发展道路并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 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这个学科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与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紧密联系的。本方向主要包括 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 景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社 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 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研 究等。 四、学制 本专业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 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 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实行以导师为 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 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 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研究生个人培养 计划的制定、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证、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 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作用;注重研究 生独立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 27 六、课程设置 (一)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 课。学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 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 跨学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 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3 学分)、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和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2 学分)2 门共同课程,另外,每个研究方向还应修习 3 门本方向的 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28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 践、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社会实践与 创新实践须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报告,合格获得 1 29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 (实践能力)进行的综合考核。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 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格”者, 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 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3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3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 10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 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 4 学分,专业选修课 6 学分)。培养环节 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本模块一共 3 学分。同等学 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本 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30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确定学位论文选 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过 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 5 学期 12 月前 完成,否则将不受理其毕业答辩申请。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 位授予工作细则》(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 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301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30105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马原、中国 化 2 32 2 考试 马原 2 32 2 考试 思政、外马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公共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课 22000002 法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学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 22030101 基础 研究 课(7 220301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 分) 2203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 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 22030107 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 22030108 潮 22030106 学位 专业 22030109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 (≥ 10 学 22030110 中共党史与党建专题研究 分) 2203011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马原、中国 考试 化、近现代 史 中国化、近 考试 现代史 2 32 1 2 32 2 2 32 2 考试 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 究 2 32 2 考试 思政 22030113 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外马 22030114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 32 2 考试 外马 2 32 2 考试 近现代史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30112 22030115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 题研究 公共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选修 课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32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4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学 分)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专业方向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3 考查 2 32 3 2 32 3 考查 中国化 22030119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 2 32 3 考查 中国化 22030120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 32 3 考查 思政 2 32 3 考查 马原、思 政、外马 2 32 3 考查 思政 2 32 3 考查 思政、近现 代史 2 32 3 考查 外马 2 32 3 考查 马原、外马 2 32 3 考查 近现代史 22030127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题 2 32 3 考查 近现代史 22030128 中国近现代史名著导读 2 32 3 考查 近现代史 22030129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 2 32 3 考查 中国化、近 现代史 22030116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选 读 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基 22030118 本问题研究 22030117 22030121 意识形态理论专题研究 专业 选修 220301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 (≥6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22030123 学 史 分) 22030124 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 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与 22030126 研究动态 22030125 33 备注 马原、思 政、外马 马原、中国 考查 化 类别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3 考查 马原、中国 化 2 32 3 考查 思政 2 32 3 考查 外马 22030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考试 2203013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考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 展研究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22030131 专题研究 当代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 22030132 究 22030130 补修 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跨专业 补修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培养方案执笔人:黄昊 审核人:刘子平 34 / 备注 教育科学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5 教育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教育学学科始建于 1979 年,2003 年开始招收培养课 程与教学论学术学位研究生,2011 年获批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 学位点。现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比较教育学 6 个学术研究生培养方向。学科师资力 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 45 人,其中教授 12 人。现有国家级、省级 “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团队,拥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2 个,国内 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博士生导师 4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1 人,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 人。近五年,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省 部级项目 30 余项;在高层次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 17 部;发表学 术论文 110 余篇;获山东省社科奖 8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 项。 近年来,学科注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注重教师教育创新研究以 及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生共获山东省优秀 硕士学位论文 7 篇,获聊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7 篇,获得校 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 20 项,毕业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 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富有担当精神 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理 36 论和学科发展脉络;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与方法,具有独立研 究和学术交流能力;掌握教育实践的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胜任 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具体包括: (一)思想道德:热爱祖国,政治理想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中华民 族文化认同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良好的学科知识 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 趋势。 (三)外语水平: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 较高的听、说、写、译的能力,能利用外语获取专业研究信息。 (四)学术水平和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对于教育 现象、教育问题及教育发展趋势等的学术敏锐性,掌握教育科学研 究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将教育现象或问题凝练成为科学的研究问 题并进行科学的设计、分析并专业性地提出解决策略的能力;具有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 维;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授、创新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五)身心健康: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积 极的生活方式,善于合作,人格健全。 三、研究方向 37 (一)教育学原理 本学科方向多年来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改革发展中的 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聚焦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教育发展与民生改 善、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形成了乡村教育与 德育问题、教育发展与民生改善依存关系、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社会 学反思、教育研究方法论等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 (二)教育史 本学科方向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教育问题史、中国近现 代教育家、教育事件心理史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在中 国近现代教育问题史、课程与教学论问题史、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史、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形成了坚持教 育史研究的教育性、注重创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方法等研究 特色。 (三)课程与教学论 本学科方向多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 实践问题研究,在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课程知识论与课程意识形 态功能、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决策、中小学教科书研究、核心素养 与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关注课堂教学 的微观视域、关注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注重学术研究与一线实 践的双向滋养等研究特色。 (四)高等教育学 本学科方向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大学行政组织 机构变革研究、新时代大学课程教材研究、地方大学应用型转型研 究、地方高校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学学院元文化研究等特 38 色鲜明的研究领域。 (五)学前教育学 本学科方向多年来致力于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在学前课程论、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认 知发展与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形成了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注重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等 研究特色。 (六)比较教育学 本学科方向依托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中马“一带一路”东南 亚研究中心等平台,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聚焦 太平洋岛国和东南亚国家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形成了太平洋 岛国和东南亚国家教育制度、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等 特色研究领域。 四、学制 本专业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 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 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强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施导 师组联合授课,采用专题讲授、讨论互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 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 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专业文献阅读。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 39 士生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专业阅读书目,通过教 师指导、读书会交流、学术沙龙等形式确保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的 质量。 (三)强化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师根 据研究生个人专业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 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强化自主学习。 (四)实施导师团队育人工程,构建以培养研究生创造力为核 心的导师团队育人体系。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 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组对研究生论文的开题、答辩等环节进行集 体指导,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研究生深入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意识和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和研究 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考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 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40 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中外教育史(2 学分)、教育基本理论(2 学 分)、教育研究方法(2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和教育哲学(2 学分)2 门 共同课程,另外,每个研究方向还应修习 3 门本方向的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41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 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前 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 1 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专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期“三下乡”活动 等;将研究生“三助”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 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 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合格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通过中期筛选及 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生后续高质量培 养。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 (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42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 36 学分, 其中学位必修 23 学分、 公共选修 4 学分、专业选修 6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 3 学分。具体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详见《聊城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 设置及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组织 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合格者不能 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学院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方可 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43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44 教育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40104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40105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40106 教育哲学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40101 中外教育史 学位 基础课 22040102 教育基本理论 (7 学 分) 22040103 教育研究方法 22040107 教育社会学 2 32 2 考试 22040108 教育管理学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2040111 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 2 32 2 考试 22040112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2 32 2 考试 22040113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2 32 2 考试 22040114 高等教育学 2 32 2 考试 22040115 高等教育管理学 2 32 2 考试 学位 22040109 教育心理学 专业课 (10 学分) 22040110 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 45 教育学原 理、课程 与教学论 方向 教育学原 理方向 教育学原 理、课程 与教学论 方向 教育史方 向 教育史方 向 教育史方 向 课程与教 学论方向 高等教育 学方向 高等教育 学方向 备注 人文社 科必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40116 比较高等教育 2 32 2 考试 22040117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2 32 2 考试 22040118 学前课程理论 2 32 2 考试 22040119 儿童心理学理论流派 2 32 2 考试 22040120 比较教育理论 2 32 2 考试 22040121 国际教育理论与思潮研究 2 32 2 考试 22040122 比较教育前沿问题讲座 2 32 2 考试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 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40123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22040124 教育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讲座 专业 选修课 22040125 教育基本理论新进展 (6 学 分) 22040126 乡村教育专题研究 22040127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专题研 究 46 专业方向 高等教育 学方向 学前教育 学方向 学前教育 学方向 学前教育 学方向 比较教育 学方向 比较教育 学方向 比较教育 学方向 线下课 程选修 1门 线上课 程选修 1门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备注 教育学原 理方向 教育学原 理方向 教育史方 向 2选1 2选1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40128 中国教育哲学史专题研究 2 32 3 考查 22040129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2 32 3 考查 课程与教学论前沿问题研 22040130 究 2 32 3 考查 22040131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2 32 3 考查 22040132 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2 32 3 考查 22040133 学前教育评价 2 32 2 考查 22040134 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 2 32 3 考查 22040135 东南亚教育研究专题 2 32 3 考查 22040136 多元文化与国际教育 2 32 3 考查 22040137 教育学原理 / 64 1 考查 补修课 教育史方 向 课程与教 学论方向 课程与教 学论方向 高等教育 学方向 高等教育 学方向 学前教育 学方向 学前教育 学方向 比较教育 学方向 比较教育 学方向 所有方向 / 22040138 发展心理学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48 2 考查 前沿讲座 1 1-5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培养方案执笔人:岳建军 审核人:王平 47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备注 2选1 2选1 2选1 2选1 心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 2003 年获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点,2006 年、 2018 年获批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点和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点。2021 年获批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该学科现有教 学科研人员 22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 师 15 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在认知心理学、教 育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本学科拥 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心理学综合教学实验室、眼动实验室、 脑电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包含了心理学 及相关学科的主流文献,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了 良好条件。本学科在聊城一中、聊城市心理医院、中通客车等学校、 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能够满足研究生专业见 习、实习的需要。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良好,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高 校、中小学校、医院、培训机构和商业公司等单位从事心理学教学、 研究、咨询和服务等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着较为广泛的 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 育方针,培养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才 兼备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 (二)具体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理想信念坚定;遵 48 纪守法,热爱劳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秉持严谨、 求真的科学态度。 2.具备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研究 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 够胜任心理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等相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了解本学 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使用外文进行论 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全,善于合作。 三、研究方向 (一)基础心理学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行为实验、脑电和眼动技术等多种方法, 探究人类认知过程及其与情绪相互作用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本学科方向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探究青少年认知 与社会性发展及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探索青少年认知 与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促进策略和方法。 (三)应用心理学 本学科方向综合运用心理测量、实验干预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开展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社区心理服务等 方面的研究。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49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注重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 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 沿问题。要求每位研究生都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研究生在参与 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的研究能力 和创新能力。 (二)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 师或导师组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负责研究生 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 论文等。 (三)强化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师根据 研究生个人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 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跨专业研究生补修 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元化。采用专题讲授、讨论互动、案例 分析、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考生补修课。学位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 业选修课。 50 (1)公共课 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 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公共英语。 (2)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心理学研究进展、心理统计与测量、科研写作与学 术规范等课程。 (3)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以研究方向为特色的学位必修课、心理学研究设 计和心理实验技术等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涉及人 文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专 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课程。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学术活动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 论文开题、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 51 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 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野调 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期“三 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当 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 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通过中期筛选及 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生后续高质量培 养。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 (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52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 36 学分。获得学位所 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课程学习为 33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 23 学分、学位选修 6 学分, 公共选修 4 学分。培养环节为 3 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详见《心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 分》。 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 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三学期 10 月份确定学位论文选 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过 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 前完成。 (三)学位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53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及学位论文答辩申 请。学院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 研究生处审核通过,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答辩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 (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54 心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公共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课 22000002 法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40204 认知心理学研究 2 32 2 考试 基础方向 22040205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2 32 2 考试 发展方向 22040206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2 32 2 考试 应用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3 考试 所有方向 22040209 认知神经科学专题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40210 心理学实验技术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学位 22040201 心理学研究进展 基础 课(7 心理学研究方法 1(测量 22040202 学 与统计) 分) 22040203 科研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专业 课 (10 学 分) 开课 考 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心理学研究方法 2(量化 研究设计) 心理学研究方法 3(质性 22040208 研究设计) 22040207 公共 选修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课(4 学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分)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55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32 开课 考 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40211 思维心理学专题 2 32 3 考查 基础方向 22040212 学校心理学专题 2 32 3 考查 发展方向 22040213 管理心理学专题 2 32 3 考查 应用方向 专业 22040214 学习心理学专题 选修 课(6 22040215 特殊儿童心理专题 学 分) 22040216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40217 语言心理学专题 2 32 2 考查 基础方向 22040218 教学心理学专题 2 32 2 考查 发展方向 22040219 临床心理学 2 32 2 考查 应用方向 22040220 普通心理学 / 64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40221 实验心理学 / 64 2 考查 所有方向 补修 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1 1-5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培养方案执笔人:姚志强 审核人:王平 56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基础与发 展方向 各方向 基础与应 选6学 用方向 分 发展与应 用方向 前沿讲座 / 备注 体育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7 体育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体育学学科从 1985 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2001 年开 始招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2003 年获批体育教育训练 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 年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目前在校生达 150 人。拥有体育 教育、运动训练、运动康复 3 个本科专业支撑。 体育学师资有教授 11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5 人。承担国 家级课题 8 项、省部级课题 50 余项,获厅级以上奖励 60 余项。 该学科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山东省一流专 业、一流课程和 3 门山东省精品课程。龙舟训练科学化探索与实 践,聊城大学龙舟队获得中华龙舟大赛等国际国内重要比赛比赛 金牌 200 余枚,培养研究生在全国高校和职业队就业,近 3 届运 动康复方向毕业生进入高校和服务于国家队 8 人。 二、培养目标 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家国情怀深厚、道德情操高尚、 专业思想牢固、身心素质健康、人文素养良好,系统掌握体育学科 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 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在体育相关领域胜任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 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一)政治立场坚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自觉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专业行为 58 准则。 (二)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遵守公序良俗、严守学术伦理; 学风端正、品行优良,吃苦耐劳,审美高雅。 (三)勤学善思,乐于钻研,掌握坚实的体育学基础理论和专 业技能,专项运动能力较强,体魄强健,能独立从事体育专业教学、 训练、管理和科研工作。 (四)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数 理统计和文本处理能力。 (五)善于沟通,富有合作精神和同理心,具备良好的社会适 应能力和心理品质。 三、研究方向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体育文化产业、体育公共服务等。 (二)运动人体科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运动技术诊断与提高、慢性疾病的运动干 预、运动损伤评估与干预等。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教学训练理论 与实践、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等。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武术教学与训 练、传统体育养生等。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59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实行导师、导师组与学院硕士学位委员会联合管理的培 养模式。由学院指定导师组成硕士学位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监 督导师的学生指导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文体活动等重要事宜进行 监管;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答辩等具体学位 工作。 (二)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 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应通过定 期开展读书报告会、课题研讨会、实验或调研指导等形式对所指导 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指导。鼓励导师之间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组会, 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导师积极 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 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三)培养过程中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采取系 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研 究生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 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生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自主开展文献阅读与 述评、听取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学术 研究能力。 六、课程设置 60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体育原理(2 学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级 教程(2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和体育测评与数理统计(2 学分)2 门共同课程,另外,每个研究方向还应修习 4 门本方向的 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61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 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 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研究生应如实记 录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情况,并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 践报告,报所在学院审批。审批通过者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62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通过中期筛选及 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生后续高质量培 养。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 (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至少修满 36 学分。硕士研究生原则上须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补 修课程是跨专业考试入学的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要求补修大学本 科主干课程 2 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表 1. 课程学分要求(总学分 36 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 学分 备注 学位公共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成绩 70 分为合格 学位基础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5 学分 成绩 70 分为合格 学位专业课 须修 6 门 至少修满 12 学分 成绩 70 分为合格 公共选修课 须修 2 门 至少修满 4 学分 成绩 60 分为合格 专业选修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成绩 60 分为合格 培养环节 前沿讲座 1 学分 63 社会实践与 1 学分 创新实践 中期筛选 补修课程 1 学分 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64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65 体育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位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公共 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2 32 1 考试 2 32 2 考查 1 16 1 考查 22050103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50105 体育测评与数理统计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50106 体育社会学高级教程 2 32 1 考试 22050107 体育管理学高级教程 2 32 1 考试 22050108 体育产业经济学 2 32 2 考查 学位 22050101 体育原理 基础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级教 课(5 22050102 程 学 分) 22050104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专业 课 (12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50109 体育文化学 2 32 2 考查 22050110 功能解剖学 2 32 1 考查 22050111 高级运动生物力学 2 32 2 考查 22050112 体育保健与康复 2 32 2 考查 22050113 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 2 32 1 考试 2 32 1 考查 22050115 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2 32 2 考查 22050116 体育运动心理学高级教程 2 32 2 考查 22050117 民族传统体育导论 2 32 1 考试 2 32 1 考查 22050114 22050118 运动训练学高级教程(体 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 护 66 备注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体育人文 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 会学、民族 传统体育学 运动人体 科学 运动人体科 其他专 学、体育教 业可选 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 训练学 民族传统 体育学 民族传统 体育学 类别 公共 选修 课 (≥4 学 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050119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与 实践 2 32 2 考查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2050120 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2 64 1-2 考查 22050121 体育学科研究前沿专题 2 32 1 考查 22050122 高级运动生物化学 2 32 2 考查 22050123 运动科学综合实验技能 2 32 2 考查 22050124 武术文化史 2 32 1 考查 22050125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2 32 1 考查 22050126 运动处方 2 32 2 考查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专业 选修 课 (≥6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备注 所有方向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所有方向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所有方向 22050127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2 32 1 考查 22050128 运动休闲项目概要 2 32 1 考查 22050129 太极医学 2 32 2 考查 22050130 导引养生功法 2 32 2 考查 22050131 体育课程与教材教法 2 32 1 考查 22050132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2 32 1 考查 22050133 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 2 32 2 考查 67 类别 课程编号 补修 课 22050134 体育概论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 22050135 人体解剖学 / 32 32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1 1 1-5 考试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试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68 所有方向 不计学 分 考试 1 审核人:王勇 备注 考试 前沿讲座 培养方案执笔人:宋博 专业方向 所有方向 文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69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1979 年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全国同类院校招生最早的学科之一。2011 年 中国语言文学获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现已形成 7 个二级 硕士学位授权点。40 多年来,本学科的《尚书》研究、简帛文献 与文学研究、谢榛研究、鲁迅研究、老舍研究在学界处于领先地位。 现有专任教师 66 人,拥有高级职称教师 40 人,博士学位教师 46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 人,全国优秀教师 2 人,长江学 者 1 人,省突贡专家 4 人。所在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拥有中 国古典文献学等 3 个省级重点学科及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 究中心等 3 个省级研究基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6 项,发表 学术论文 2680 篇,CSSCI 来源 250 余篇。与英国、澳大利亚、菲 律宾等国的高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近年来在特色文献研究、简帛 学研究、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图像论研究和中国诗学 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二、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 传、新闻、出版、管理、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 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 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中国语言文学的前沿动态;具 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能结合与本 70 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的语言文学方面的 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向 (一)文艺学 (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汉语言文字学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 (五)中国古代文学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 (七)秘书学 四、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 相结合,实行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 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习与学术研究同步进行。导师全面关心研究 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 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对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证、论文 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须充分发挥导师 71 组的集体作用;培养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独立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课程设置 (一)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二)研究生课程类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考生 补修课。学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包括公 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三)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 格,非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同等学力或 跨专业考生,须补修两门本专业本科课程,以 60 分为合格,不计 学分。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 此门课程显示重修。因成绩不合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 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中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中期筛选为必 修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研究 生在读期间,要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 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 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经导师签字评定后,交学院 科研管理办公室备案。学术活动计划完成,获得该项 1 学分,否则 不予认定相应的学分。 72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研究生应根据个人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基层的实际需求,创 新思路,认真选定社会实践的项目或题目,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 活动方案,认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单位与时间,可由 研究生在第 3-4 学期自行联系与确定,以不耽误正常的教学活动 为原则。具体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两周,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 社会实践报告,由接受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部门、指导教师、导师综 合评定。社会实践以“合格”为通过,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 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 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考核。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 与不合格,合格以上者,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获得 1 学分。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 中期筛选具体工作,按《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 (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文件执行。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73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 35 学分,其 中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6 学分)、学位基础课(8 学分)、 学位专业课(8 学分),本模块修满 22 学分。非学位课程由公共 选修课(≥4 学分)和专业选修课(≥6 学分)组成,本模块至少 修满 10 学分。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1 学分)、社会实践与创 新实践(1 学分)、中期筛选(1 学分),本模块共 3 学分。同等 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 本模块不计学分。 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 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74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75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文艺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21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文艺学 2 32 2 考查 文艺学 22060106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分) 22060104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导 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创 22060105 新思维 22060107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 学位 22060108 文学理论名著选读 专业课 (8 学 22060109 美学范畴专题研究 分) 公共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选修课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4 学分)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76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备注 程选修 一门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10 当代文艺热点问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文艺学 22060111 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文艺学 22060112 文化研究导论 2 32 2 考查 文艺学 22060113 中国事象诗学专题研究 专业 选修课 22060114 20 世纪中国文论研究 (≥6 学分) 22060115 中西比较诗学 2 32 3 考查 文艺学 2 32 3 考查 文艺学 2 32 3 考查 文艺学 22060116 西方文论史专题 2 32 3 考查 文艺学 2 32 3 考查 文艺学 22060118 形式美学专题 2 32 3 考查 文艺学 22060178 外国文学 / 48 1 考试 文艺学 22060117 20 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研 究 22060179 文学概论 / 48 2 文艺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考试 中国古代 文学、中 国现当代 文学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77 跨专业 补修 文艺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中国诗学 刘若愚,河南人民出版社 必读 2 中国诗学批评史 陈良运,江西人民出版社 必读 3 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 夏之放,人民出版社 必读 4 20 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伊格尔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读 5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伍蠡甫、胡经之,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6 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王毅,复旦大学出版社 必读 7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 必读 8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必读 9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必读 10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1 西方形式美学 赵宪章,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2 镜与灯 艾布拉姆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13 柏拉图全集 人民出版社 选读 14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商务印书馆 选读 15 美学 黑格尔,商务印书馆 选读 16 判断力批判 康德,人民出版社 选读 17 当代叙事学 马丁,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18 文学的维度 南帆,三联书店 选读 19 悲剧的诞生 尼采,北岳文艺出版社 选读 20 诗学的基本概念 施塔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选读 21 散文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选读 22 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商务印书馆 选读 23 希腊哲学史 汪子嵩等,人民出版社 选读 24 中国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顾易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78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25 诗学 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 选读 26 文艺学元问题的多维审视 夏之放,齐鲁书社 选读 27 中国诗学 叶维廉,三联书店 选读 28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朱刚,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29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选读 30 文艺理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选读 31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联主办 选读 32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选读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79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分) 22060104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 导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 22060105 创新思维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19 现代语言学理论 2 32 1 考查 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2 32 1 2 32 1 考查 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汉语言 考查 文字学 22060106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22060120 现代汉语研究 专业课 (8 学 22060121 古代汉语研究 分) 公共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选修课 (≥4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学分)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80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座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专业方向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22060122 基于 R 的语言学研究 2 32 2 考查 22060123 汉藏语概论 2 32 2 考查 22060124 现代汉语词汇学 2 32 2 考查 22060125 语音学 2 32 2 考查 22060126 统计学入门 专业 选修课 22060127 实验语音学 (≥6 学分) 22060128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2 32 3 语言学及应 考查 用语言学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22060129 社会语言学 2 32 3 考查 22060130 语言调查理论与方法 2 32 3 考查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汉语言 文字学 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汉语言 文字学 语言学及应 跨专业 用语言学、 补修 汉语言 文字学、中 国古典文献 学、中国古 代文学 22060131 语言研究方法论 2 32 3 考查 22060180 现代汉语 / 48 1 考试 22060182 语言学概论 / 48 2 考试 22060181 古代汉语 / 48 1 考试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补修课 81 备注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 索绪尔,商务印书馆 必读 2 语言论 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必读 3 现代语言学教程 霍凯特,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4 文化语言学教程 张公瑾,教育科学出版社 必读 5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王维贤,语文出版社 必读 6 现代汉字学 苏培成,语文出版社 必读 7 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必读 8 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必读 9 社会语言学 陈原,学林出版社 必读 10 汉语口语语法 赵元任,商务出版社 必读 11 语法讲义 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必读 12 语言与文化 罗常培,语文出版社 必读 13 文化语言学导论 戴昭铭,语文出版社 必读 14 现代汉语词汇 符淮清,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5 汉语描写词汇学 刘叔新,商务出版社 必读 16 语义学 利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必读 17 历史语言学 徐通锵,商务印书馆 选读 18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选读 19 现代语言学流派 冯志伟,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选读 20 西方语言学流派 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选读 21 汉语史稿 王力,中华书局 选读 22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23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选读 24 训诂学 郭在贻,中华书局 选读 25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26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27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选读 28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法]梅耶,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 选读 82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29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高等教育出版社 选读 30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必读 31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 必读 32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主办 必读 33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主办 必读 34 修辞学习 复旦大学主办 必读 35 语言文字应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 必读 36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主办 必读 37 语文建设 语言文学报刊社主办 必读 38 汉字文化 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 必读 39 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主办 必读 40 语文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41 汉藏语概论 民族出版社 选读 42 心理统计:行为科学统计导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选读 43 R 数据科学 人民邮政出版社 选读 44 文本数据挖掘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选读 45 实验语音学概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46 语音学:标音、产生、声学和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知 选读 47 语音学 商务出版社 选读 48 语音学教程(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49 世界语音 商务印书馆 选读 50 语音数据分析 商务印书馆 选读 51 实验语音学基础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52 实验语音学的基本原理与 Praat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软件操作 选读 53 描写形态句法 选读 商务印书馆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83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汉语言 文字学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32 中国语言学史 2 32 1 考查 学位 22060120 现代汉语研究 专业课 (8 学 22060121 古代汉语研究 分)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60106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分) 22060104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 导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 22060105 创新思维 公共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选修课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4 学分)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84 备注 汉语言 文字学 汉语言 文字学、 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 学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备注 程选修 一门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33 训诂学 2 32 2 考查 22060134 汉字学 2 32 2 考查 22060135 语言文字学论著选读 2 32 2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专业 选修课 22060136 古汉语词汇学 (≥6 学分) 22060137 秦汉简帛文献导读 汉语言 文字学 汉语言 文字学、 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 学 汉语言 文字学、 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 学 跨专业 汉语言 文字学、语 补修 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中 国古典文献 学、中国古 代文学 22060131 语言研究方法论 2 32 3 考查 22060180 现代汉语 / 48 1 考试 22060182 语言学概论 / 48 2 考试 22060181 古代汉语 / 48 1 考试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85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汉语史稿 王力,中华书局 必读 2 中国语言学史 何九盈,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3 汉语文字学史 黄德宽,安徽教育出版社 必读 4 古汉字发展论 黄德宽,中华书局 必读 5 古文字学简论 林澐,中华书局 必读 6 汉字源流 曾宪通,中山大学出版社 必读 7 汉语音韵学 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8 训诂学原理 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必读 9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必读 10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商务印书馆 必读 11 古汉语语法及发展 杨伯峻,语文出版社 必读 12 简明汉语史 向熹,商务印书馆 必读 13 历史语言学 徐通锵,商务印书馆 必读 14 古文字学纲要 陈炜湛,中山大学出版社 必读 15 说文解字 许慎,中华书局 选读 16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17 广韵 邱雍等,商务印书馆 选读 18 广雅疏证 王念孙,江苏古籍出版社 选读 19 经传释词 王引之,江苏古籍出版社 选读 20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选读 21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 选读 86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22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主办 选读 23 修辞学习 复旦大学主办 选读 24 语言文字应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 选读 25 古汉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主办 选读 26 语言科学 江苏师范大学主办 选读 27 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主办 选读 28 语文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选读 29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 选读 30 中国文字学报 中国文字学会主办 选读 31 古文字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会主办 选读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87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 分) 22060104 导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 22060105 创新思维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38 中国古典文献学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60106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22060139 文字音韵训诂 专业课 (8 学 分) 22060140 版本目录与校勘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2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2 座 88 备注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60141 十三经概论 2 32 2 考查 22060142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2 32 2 考查 22060143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2 32 2 考查 22060144 中国古代诗学文献研究 2 32 2 考查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 专业 22060145 论 选修课 (≥6 学分) 22060146 经学文献研究专题 2 32 2 考查 2 32 3 考查 22060147 地方文献专题研究 2 32 3 考查 22060148 历代文献学要籍题解 2 32 3 考查 22060149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专题研 究 22060181 古代汉语 2 32 3 考查 / 48 1 考试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代 文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代 文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 学、汉语 言文字 学、中国 古代文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文艺学、 中国古代 文学、中 国现当代 文学 22060179 文学概论 / 48 2 考试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89 备注 跨专业 补修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中国古文献学 孙钦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2 校雠广义 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 必读 3 训诂学初稿 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 必读 4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必读 5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6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徐有富,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中华书局 必读 8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赵敏俐、杨树增,陕西人民出版社 必读 9 十三经概论 剪伯赞,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10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朱维铮,上海人民出版社 必读 11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人民出版社 必读 12 十三经注疏 [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 选读 13 治学方法和论文写作 徐有富,南京大学出版社 选读 14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 孙钦善,高等教育出版社 选读 15 中古文学文献学 刘跃进,江苏古籍出版社 选读 16 方法论 刘明今,复旦大学出版社 选读 17 文学史方法论 钟优民,时代文艺出版社 选读 18 中国文学文献学 张君炎,江西人民出版社 选读 1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纪昀等,中华书局 选读 20 隋书•经籍志 [唐]魏征等,商务印书馆 选读 21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90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22 郡斋读书志 [宋]晁公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23 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 张舜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读 24 四库提要叙讲疏 张舜徽,云南人民出版社 必读 25 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 严佐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读 26 古籍版本学 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 必读 27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中华书局 选读 28 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中华书局 选读 29 中国经学史 马宗霍,上海书店 选读 30 中国经学史 [日]本天成之,上海书店 选读 31 中国经学史 吴雁南、秦学颀,福建人民出版社 选读 32 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 蔡方鹿,人民出版社 选读 33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必读 34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 选读 35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主办 选读 36 孔子研究 孔子研究基金会主办 选读 37 文献 文献杂志编辑部主办 必读 38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 选读 39 文史哲 文史哲编辑部主办 选读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91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学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公共课 22000002 法论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 分) 22060104 导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 22060105 创新思维 22060150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研究 学位 古代文学学科前沿问题研 22060151 专业课 究 (8 学 22060152 诗经与楚简诗经文献研究 分) 22060106 专业英语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92 备注 中国古代 文学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60153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导读 2 32 2 考查 22060154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2206014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 论 专业 选修课 22060155 庄子研究 (≥6 学分) 22060156 唐宋诗研究 22060157 明清文学专题研究 22060149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专题研 究 22060181 古代汉语 2 32 2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 48 1 考试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中国古代 文学 中国古代 文学、中 国古典文 献学 中国古代 文学 中国古代 文学、中 国古典文 献学 中国古代 文学、语 言学及应 用语言 学、汉语 言文字 学、中国 古典文献 学 中国古代 文学、文 艺学、中 国古典文 献学、中 国现当代 文学 22060179 文学概论 / 48 2 考试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93 备注 跨专业 补修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诗毛氏传疏 陈奂疏,中国书店 必读 2 庄子集释 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中华书局 必读 3 楚辞补注 洪兴祖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 必读 4 文选 萧统著,李善注,中华书局 必读 5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 必读 6 世说新语笺疏 刘勰著,杨明照校注,中华书局 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等笺疏,上海 古籍出版社 7 杜诗评注 杜甫著,仇兆鳌评注,中华书局 必读 8 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9 沧浪诗话校释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必读 10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曹雪芹,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11 谈艺录(补订本) 钱钟书,中华书局 必读 13 管锥编(增订本) 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必读 14 金明馆丛稿 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15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著,中华书局 必读 16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17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王运熙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必读 18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聂石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9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20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21 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著,知识出版社 必读 22 中国词学史 谢桃坊著,巴蜀书社 必读 23 唐宋词史 杨海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必读 24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读 25 陈书录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必读 26 明代诗文的演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提要) (清)纪昀等,中华书局 必读 27 中国文学文献学 张君炎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必读 28 中国文学目录学 谢灼华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 必读 29 诗词格律 王力著,中华书局 必读 30 中国小说史 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读 31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32 十三经注疏 阮元,中华书局 选读 94 必读 33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选读 34 论语译注 杨伯峻,中华书局 选读 35 墨子闲诂 孙诒让,中华书局 选读 36 老子新译 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37 列子集释 杨伯峻,中华书局 选读 38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科学出版社 选读 39 荀子集解 王先谦,中华书局出版社 选读 40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选读 41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古籍刊行社 选读 42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中华书局 选读 43 战国策 44 诗经今注 高亨,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45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46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选读 47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选读 48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选读 49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选读 50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选读 51 淮南子 高诱注,《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选读 52 说苑 刘向,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选读 53 乐府诗集 郭茂倩,中华书局 选读 54 玉台新咏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 选读 55 古诗源 沈德潜,中华书局 选读 56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 选读 57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天津古籍出版社 选读 58 陶渊明集 王瑶,人民文学出版社 选读 59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中州古籍出版社 选读 60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61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62 水经注疏 杨守敬,熊会贞,科学出版社 选读 63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64 太平广记 李昉,中华书局 选读 65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中华书局 选读 66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 95 选读 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67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选读 68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69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70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中华书局 选读 71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72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古典文学出版社 选读 73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 选读 74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 选读 75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 选读 76 玉谿生诗笺注 冯浩,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77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丁福保,中华书局 选读 78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人民文学出版社 选读 79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80 欧阳文忠全集 四部备要本 选读 81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中华书局 选读 82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选读 83 淮海居士长短句 龙榆生校点,中华书局 选读 84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人民文学出版社 选读 85 剑南诗稿校注 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 选读 86 姜白石词编年笺注 夏承焘,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选读 87 遗山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 选读 88 全元散曲 隋树森,中华书局 选读 89 元曲选 臧懋循,文学古籍刊行社 选读 90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9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办 必读 92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办 必读 93 文史知识 中华书局主办 必读 94 学术月刊 必读 95 明清小说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主 办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96 必读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60106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 分) 22060104 导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 22060105 创新思维 22060158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22060159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专业课 (8 学 分) 22060160 鲁迅研究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97 备注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60161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 2 32 2 考查 2206016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2 32 2 考查 中国现代各体文学专题研 究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60166 老舍研究 2 32 3 考查 22060167 新世纪中国小说研究 2 32 3 考查 2 32 3 考查 22060183 中国现代文学 / 48 1 考试 22060184 中国当代文学 / 48 1 考试 22060163 专业 22060164 网络文学研究 选修课 (≥6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创新 22060165 研究 学分) 22060168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文体 研究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中国现当 代文学、 文艺学、 中国古典 文献学、 中国古代 文学 22060179 文学概论 / 48 2 考试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98 备注 跨专业 补修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东方出版社 必读 2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人民出版社 必读 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 徐瑞岳,江苏教育出版社 必读 4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 孔范今,山东文艺出版社 必读 5 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必读 6 20 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 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7 中国五四文学史 朱德发,山东文艺出版社 必读 8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读 9 反抗绝望 汪晖,河北教育出版社 必读 10 心灵的探寻 钱理群,上海文艺出版社 必读 11 多维视野中的鲁迅 冯光廉,山东教育出版社 必读 12 潜流与旋涡 王晓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必读 13 台湾文学导论 潘亚暾,高等教育出版社 必读 14 当代文学新潮 朱寨、张炯,人民文学出版社 必读 15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朱寨,人民文学出版社 必读 16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 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17 剑桥中华民国史 费正清、费维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必读 18 批评的概念 [美]雷内•韦勒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必读 19 文化研究读本 罗钢、刘象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必读 20 毛泽东论文选 毛泽东,人民文学出版社 必读 21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必读 22 小说理论 巴赫金,河北教育出版社 必读 23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陈思和,上海文艺出版社 必读 24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谢冕,山东教育出版社 必读 99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25 中国现代散文史 俞元桂,山东文艺出版社 必读 26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江苏文艺出版社 选读 27 人论 卡西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选读 28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杰姆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读 29 当代中国作家随笔精选 柯灵,东方出版中心 选读 30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康德,商务印书馆 选读 31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商务印书馆 选读 32 立法者与阐释者 鲍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选读 33 中国现代散文史稿 林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选读 34 论传统 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选读 35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三联书店 选读 36 规训与惩罚 福柯,三联书店 选读 37 美学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广西师大出版社 选读 38 学术与政治 韦伯,三联书店 选读 39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刘小枫,三联书店 选读 40 词与物 福柯,上海三联书店 选读 41 东方学 萨义德,三联书店 选读 42 知识考古学 福柯,三联书店 选读 43 后现代状态 利奥塔尔,三联书店 选读 44 性政治 米利特,江苏人民出版社 选读 45 剑桥晚清史 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选读 4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选读 47 顾准文集 顾准,贵州人民出版社 选读 48 文学理论 卡勒,辽宁教育出版社 选读 49 文化的解释 格尔茨,译林出版社 选读 100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50 铁屋中的呐喊 李欧梵,岳麓书社 选读 51 1949-2000 中外文学比较史 (上、下) 朱栋霖,江苏教育出版社 选读 52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必读 5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 必读 54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必读 55 小说评论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 必读 56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 必读 57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 必读 58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必读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101 中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秘书学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6 学 22000002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02 文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课 22060103 语言学专题研究 (8 学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 分) 22060104 导读 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 22060105 创新思维 2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60169 现代秘书学研究 2 32 1 考查 秘书学 2 32 1 考查 秘书学 2 32 2 考查 秘书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60101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专业课 22060170 应用写作学研究 (8 学 22060171 中国秘书史研究 分) 22060106 专业英语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102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专业方向 22060172 应用文体学专题 2 32 2 考查 秘书学 22060173 中国秘书人物专题 2 32 2 考查 秘书学 2 32 2 考查 秘书学 2 32 3 考查 秘书学 22060176 秘书文学专题 2 32 3 考查 秘书学 22060177 秘书史料学专题 2 32 3 考查 秘书学 22060185 秘书学概论 / 48 1 考试 秘书学 / 48 1 考试 秘书学 / 48 2 考试 秘书学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专业 22060174 公文批评学专题 选修课 (≥6 22060175 秘书文化专题 学分) 补修课 22060186 秘书写作 22060187 中国秘书史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103 备注 跨专业 补修 秘书学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秘书学基本理论探究 何宝梅,浙江大学出版社 必读 2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丁晓昌,苏州大学出版社 必读 3 中国秘书史 杨剑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必读 4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褚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 必读 5 中国秘书史 杨剑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必读 6 中国公文学 苗枫林,齐鲁书社 必读 7 秘书素质与修养通论 史玉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选读 8 中国古代公文简史 闵庚尧,档案出版社 选读 9 文件学 周振华,广陵书社 选读 10 秘书文化论 何坦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选读 11 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 胡元德,广陵书社 选读 12 中国古代文体学 曾枣庄,上海人民出版社 选读 13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吴承学,人民出版社 选读 14 秘书美学 周明辰,花山文艺出版社 选读 15 中国当代秘书学家论 邱惠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读 16 秘书政治 晆达明,江西人民出版社 必读 17 秘书生活 晆达明,江西人民出版社 选读 18 秘书生态 晆达明,长江文艺出版社 选读 19 清朝秘书政治 晆达明,山东人民出版社 选读 20 沈夫人致后辈书 (韩)全圣姬,现代教育出版社 选读 21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中信出版社 必读 22 秘书 上海大学主办 必读 23 秘书之友 兰州大学主办 必读 24 秘书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 选读 104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25 应用写作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写作学会主办 必读 26 写作 武汉大学主办 选读 27 办公室业务 中国中南传媒主办 选读 28 档案学通讯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必读 29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学会 必读 30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 选读 31 中国档案 国家档案局主办 选读 32 兰台世界 辽宁省档案局、辽宁省档案学会主办 选读 33 领导科学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选读 培养方案执笔人:孔令辉 审核人:殷学明 105 外国语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06 外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涵盖外国语言学研究、外国文学 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多个 研究领域,发展历史可追溯至 1974 年设立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 院英语教育本科专业。本学科 2000 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授予权,2003 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0 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21 名,其中教授 7 名,副教授 12 名, 博士 19 名。经过长期积淀,本学科在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语言哲学、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与实践、文化传播等领 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优势,在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区域与国别 研究等领域初具特色。毕业研究生主要在中学、高校、党政机关和 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外语相关的教学、翻译、科研、管理或国际交流 工作,已成为鲁西和周边地区涉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 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 爱祖国,品行端正,能够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胜 任外国语言文学相关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107 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系统掌握外国语言文学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全面了解本学科经典的专业文献,掌握本学科基本规律及学术研 究方法,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外语应用 能力、较高的写作水平,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三)信念坚定、视野宽广,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 风,毕业后能够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 机构、跨国公司等胜任与外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基础研究、教学、科 研、翻译、外事、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一)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方向主要开展文学理论与批评、英美文学史略、英美 文学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前沿问题 等领域的研究。 (二)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方向着重探讨外国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 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学重要分支、重要语言学流派相关领域的理 论研究。 (三)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方向主要开展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环 境要素、第二语言习得、双语教学、外语教学大纲设计、外语教材、 外语教学法、语言测试与评估等领域的研究。 (四)翻译研究与实践 108 翻译研究与实践方向主要针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进行研究, 并运用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包括翻译史研究、翻译理论研究、翻译 批评研究、翻译教学研究。 (五)外语教育研究 外语教育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方法、外 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学习者、外语课堂,探寻外语教学的基本规 律,主要开展外语教育政策、中外教育比较、外语教育基本理论等 领域的研究。 (六)区域与国别研究 区域与国别研究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交往需求为目标,基于 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合作,重点开展东北亚区域研究、太平洋岛 国研究、北冰洋地区人类学研究。 四、学制 本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 限。基本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 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 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导师为第一责任人,成立导师组。鼓励研究生入校即 开始科学研究,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导师全面关心研究 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 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109 对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证、论文 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组 的集体作用;注重研究生独立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同等 学力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单 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和第二外语(4 学 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语言学概论(2 学分)、翻译概论(2 学分)、 英美文学概论(2 学分)、应用语言学概论(2 学分)和论文写作 与学术规范(2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西方语言学流派(2 学分)、翻译学研究方法 (2 学分)、外国语言学研究方法(2 学分)、文学批评理论与方 法(2 学分)和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2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110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8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 践、中期筛选、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等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 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应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参 与学术活动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讲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 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主讲前沿讲 座不少于 2 次,并针对每次讲座撰写 3000 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学 习报告审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需参加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须在第五学期前完成。社 111 会实践活动指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翻译服务、科学研究等活动, 工作时间不少于 16 学时。创新实践包括各类科研创新计划、创新 创业实践大赛、获得专利授权等。实践活动成果经导师及导师组审 核合格后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第四学期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 识、研究能力、学习成绩等进行考核。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考核采用考试与 学业成绩审核相结合的形式。中期筛选具体办法及考核结果的应 用,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 发〔2021〕101 号)执行。 (四)文献阅读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本学科列出研究 生必读书目,新生确认录取即开始本学科经典文献阅读。研究生在 读期间须阅读 10 本以上本学科经典著作,阅读后每本著作须提供 3000 字以上、有创新性的读书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阅读相关文献 20 篇(部)以上,并提供 文献综述,否则不允许参加开题。 (五)学术交流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为本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备环节。 研究生完成以下任何一项活动,并由导师及导师组审核合格者后, 折合计入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学分。 112 1.参加省级以上本学科学术会议并做会议发言 1 次以上。 2.参加 1 个月以上的海外学术交流或联合培养项目,或参加 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研修班 1 次以上,并提供 5000 字以上的学习报 告。 (六)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本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总学分不少于 40 学分。 必修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程(7 学分)、学位基础课程(10 学 分)、学位专业课程(≥8 学分);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 4 学分)、专业选修课程(≥8 学分);培养环节为必修,包括前 沿讲座(1 学分)、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1 学分)、中期筛选(1 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2 门,不计学分,成绩须合格。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三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过开 题论证到提交定稿,应有 1 年以上的论文撰写时间。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进展情况,审 113 核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要求,并针对论文写作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以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 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五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否则不受理其毕业 答辩申请。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本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六学期初进行预答辩。预 答辩前,学校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六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审核申请,学 院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 生处审核通过后,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具体流程、要求与办法,按照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 (一)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要求与办 法参照相关文件执行。 (二)本培养方案自 2022 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外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114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学位公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共课程 法论 (7 学 22070101 第二外语 1 分)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备注 所有专业 2 32 1 考试 22070102 第二外语 2 2 32 2 考试 22070103 2 32 1 考试 语言学概论 专业方向 所有专业 22070104 翻译概论 2 32 1 考试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试 22070112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 32 2 考查 22070107 西方语言学流派 2 32 1 考查 22070108 翻译学研究方法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70111 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2 32 2 考查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学位基 础课程 22070105 英美文学概论 (10 学分) 22070106 应用语言学概论 学位专 22070109 外国语言学研究方法 业课程 (≥8 22070110 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学分) 公共选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修课程 (≥4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学分)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115 英语语言 文学专业 外国语言 学及应用 语言学专 业 所有专业 所有专业 英语语言 文学专业 外国语言 学及应用 语言学专 业 1.未标 示专业 的课程 所有专 业必 修。 2.标示 专业的 课程该 专业必 修,其 他专业 选修。 本模块 为线下 课程, 所有专业 需选修 ≥1 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3 考试 话语分析/语篇分析 2 32 2 考查 中外翻译史 2 32 1 考查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22070113 实用文体学 学 22070114 科 22070115 通 识 22070116 课 程 22070117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8 学 分 )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本模块 为线上 所有专业 课程, 需选修 ≥1 门。 所有专业 中外语言对比 2 32 1 考查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 2 32 2 考查 22070118 区域国别研究问题与方法 2 32 2 考查 22070119 认知语言学 2 32 2 考查 22070120 功能语言学 2 32 1 考查 22070121 语义学 2 32 2 考查 22070122 语用学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3 考试 22070126 语料库语言学 2 32 3 考查 22070127 第二语言习得 2 32 3 考查 22070128 语言测试与评估 2 32 2 考查 22070129 外语教学理论与流派 2 32 3 考查 22070130 英美小说 2 32 2 考查 语 言 22070123 句法学 学 22070124 心理语言学 类 课 22070125 社会语言学 程 116 备注 根据专 业方向 特点在 本模块 选修≥2 学分。 1.外国 语言学 及应用 语言学 专业需 在“语言 学类课 程”模块 选修≥4 外国语言 学分, 学及应用 在“文学 语言学专 类课程” 业 模块选 修≥2 学 分。 2.英语 语言文 学专业 需在“文 学类课 程”模块 选修≥4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文 22070131 英美诗歌 学 类 22070132 英美戏剧 课 程 22070133 英美女性小说 补修 课程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查 2 32 3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70134 当代西方美学 2 32 3 考查 22070135 小说叙事理论 2 32 2 考查 22070136 高级英语 / 64 1 考试 专业方向 学分, 英语语言 在“语言 文学专业 学类课 程”模块 选修≥2 学分。 所有专业 22070137 英汉翻译 / 64 1 考试 前沿讲座 1 / 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5 考查 中期筛选 1 / 4 考查 117 备注 所有专业 同等学 力或跨 专业补 修 外国语言文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语言总论 Fromkin, V., R. Rodman, & N. Hyam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th ed.).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Robins, R. H.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7. 许德宝译. 简明语言学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De Saussure, Ferdinan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Widdowson, H. G. Linguisics. 0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戴维栋.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封宗信. 现代语言学流源概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胡壮麟, 姜望琪主编. 语言学高级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苗兴伟. 语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高名凯泽. 北京: 育务印书馆, 1980. 王运新. 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二、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 Carroll, D. 语言心理学.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Croft, 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Evans, Vyvyan & Melanie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Evans, Vyvyan. A Gloss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8- Garman, M. Psycholinguistics.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Goldberg, A.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Goldberg, Adel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Goldberg, Adele. Explain Me This: Creativity, Competition, and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onstruc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Johnson, Mark.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03. 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ngacker, Ronald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inker, S.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New York: Morrow, 1994. Scovel, T. Psycholinguistics.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Taylor, J. R. 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Ungerer, F.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19- 2008.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王寅. 构式语法研究(上卷): 理论思索.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王寅. 认知语言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王甦, 汪圣安. 认知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朱曼殊 等编著. 心理语言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语义学与句法学 Baltin, M. et al.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 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1. Carnie, A., Y. Sato & D. Siddiqi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yntax. New York: Routledg, 2014. Haiman, John. Natural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Haiman, John. Iconicity in Syntax (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 Jaszczolt, K. M.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aning in Language and Discourse. London: Parson, 2004. Levin. B., & Hovav M. Rappaport. Argument Re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Saeed, E. John. Semantic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 Vol. 1) .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0. -120- 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 Vol. 2) .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3. 沈园. 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四、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 Cummings, L. Pragmatics: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21. Leech, G. Th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 1983. Levinson, S. C. Pragmatic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Ma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胶社, 2001.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2009. 五、语言哲学 Lycan, William 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8. 陈嘉映. 语言哲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六、应用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 McCarthy, Michael. 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与剑桥大 学出版社, 2006. -121- Alderson, J. C. et al.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北京: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与麦克米伦出版社, 2000. Baker, Paul, Andrew Hardie & Tony McEnery. A Glossary of Corpus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Biber, D. et al. Corpus Linguistic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麦克米伦出版社, 2000. Brown, J. D.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北京: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21. Cook, Guy et al. (eds.). 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0.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与麦克米伦出版社, 2000. 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Holme, Rand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Hunston, S.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Kristiansen, Gitte, etc. Cognitive Linguistics: Curr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1).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2006. Littlemore, Jeannette.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McEnery, Tony, Richard Xiao & Yukio Tono. Corpus-Based Language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22- Gries, Stefan Th. Quantitative Corpus Linguistics with 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Gries, Stefan Th. Statistics for Linguistics with 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3rd Edition).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2021. Tyler, Andre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etical Basics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Tyler, Andrea, Huang Lihong and Hana Jan. What is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swers from Current SLA Research.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2018. 韩宝成. 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梁茂成, 李文中, 许家金. 语料库应用教程.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秦晓晴. 外语教学科研中的定量数据分析.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王立非.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杨惠中. 语料库语言学导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七、翻译 Arnold, D. et al. Machine Translation: An Introductory Guid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外教社) Bassnett, Susan, and 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Ltd., 1990. (PHC)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外教 社) Bowker, Lynne.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123-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02.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ed.). Sydney: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1. (外教社) Gilbaldi, Joseph. MLA 科 研 论 文 写 作 规 范 (5th 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8.(外教社) 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 (外教社)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外教 社)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Pergamon, 1981. (外 教社) Nida, Eugen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 Brill, 1969. (外 教社)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外教社)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rans. Erroll F. Rhodes.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0. (外教社) Shuttleworth, Mark and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外教社)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124- University Press, 1998. 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9.(外教社) Von Flotow, Luise. Translation and Gender.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外教社)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2001. 陈德鸿, 张南峰.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译丛(汉语翻译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系列)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英文原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系列)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马会娟, 苗菊编.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英文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马祖毅. 中国翻译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谢天振. 译介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八、英美文学 (一)文学原理和方法论 Adams, Hazar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 2004. 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iches, David .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London: Longman, 1981. -125-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Guerin, Wilfred 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Richards, I. A.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2001. Wellek, Rene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Prescott: Peregrine Books, 1986. Wellek, Rene. 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二)女性主义批评 De Beauvioir, Simone. Second Sex. London: Everyman’s Library, 1993. Eagleton, Mary.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A Reader. Hoboken: Wiley-Blackwell, 1996. Felman, Shoshana. What Does a Woman Want? Reading and Sexual Differe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Gilbert, Sandra &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Millett, Kate.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0. Showalter, Elain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London: Virago Press Ltd, 2009. 艾勒克·博埃默.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 盛宁等译.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贝尔·胡克斯. 女权主义理论: 从边缘到中心. 晓征, 平林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 社, 2001. 摩尔·吉伯特等编. 后殖民批评. 杨乃乔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陶丽·莫伊. 性与文本的政治. 林建法等译.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 王逢振主编. 性别政治.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126- 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三)神话原型批评 Bodkin, Maud. Archetypal Patterns in Poetry: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Frazer, James.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Whitefish: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3. Fry,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Fry,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San Diego: Harcourt, 1982. Pratt, Annis. Archetypal Patterns in Women’s Fic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1. (四)精神分析批评 Bracher, Mark (ed). Lacanian Theory of Discourse: Subject, Struc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Gliserman, Martin. Psychoanalysis, Language, and the Body of the Text.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6. Jung, Carl Gustav. 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上海: 三联书店, 1987. Maslow, Abraham Harold.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0. Nobus, Dany. Jacques Lacan and the Freudian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2000. (五)叙事学 Bal, Mieke.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7. Barthes, Roland. S/Z.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5. Booth, 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127- Culler, Jonathan D. Structural Poetics: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Genette, Gé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Herman, David. Narrtologies: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James Phelan. 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 Audience, Ethics, Ideology.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Levi-Strauss, Claude.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 Lodge, David. The Art of Fiction. London: Penguin, 1994. Miller, J. Hillis. Reading Narrative.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8. Stevick, Philip. The Theory of the Novel. Florence: The Free Press, 1967. 罗兰·巴特. S/Z. 屠友祥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六)后殖民主义 Chakravorty, Spivak Gayatri and Sarah Hearsay. The Post-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 Strategies, Dialogu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Fanon, Frantz Omar. Black Skin, White Masks.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8. Said, Edward. Orientalism. London: Penguin, 1977. Said, Edward.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罗刚, 刘象愚主编.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七)生态批评 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0. -128- Glotfelty, Cheryll and Harold Fromm.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Lond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Griffin, Susan. Woman and Nature: The Roaring Inside Her.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2000. Karla, Ambruster and Kathleen R. Wallace. Beyond Nature Writing: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Ecocriticis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1. Sterba, James P. Three Challenges to Ethnics: Environmentalism, Femin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Warren, Karen J. Ecological Feminism. London: Routledge, 1994. Warren, Karen J. Ecofeminist 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Lmaha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 2000. 傅华. 生态伦理学探究.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八)经典作家作品 1.英国作家作品 A. S. Byatt, Possession 《占有》 Bernard Shaw, Mrs Warren’s Profession《华伦夫人的职业》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 Oliver Twist《雾都孤儿》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简·爱》 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儿子与情人》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游记》 Doris Lessing, The Golden Notebook《金色笔记》 E. M. Forster, Howards End《霍华德庄园》, 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旅》 George Eliot, 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契》 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Four《1984》 -129- H. G. Wells, The Invisible Man 《隐形人》 Henry James, Daisy Miller《戴茜·米勒》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青年艺术家画像》, Ulysses《尤 利西斯》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法国中尉的女人》 John Galsworthy, The Man of Property 《财主》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黑暗的心》, Lord Jim《吉姆爷》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道利·格雷的肖像》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reasure Island《金银岛》 Rudyard Kipling, Kim《金姆》 Samuel 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等待戈多》 Sir Walter Scott, Ivanhoe《艾凡赫》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苔丝》, Jude the Obscure《无名的裘德》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黛洛维夫人》, 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William Golding, Lord of the Flies 《蝇王》 William M. Thackeray, Vanity Fair 《名利场》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哈姆雷特》, The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2.美国作家作品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紫色》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寂寞的心》或《心是孤独的猎手》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The Yellow Wallpaper《黄墙纸》 Edith Wharton,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130- Ernest Hemingway, 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常升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 Eugene O’Neill, Hairy Ape《毛猿》, Emperor Jones《琼斯皇》, Long Day’s Journey into the Night《长日入夜行》 F.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伟大的盖茨比》 Frank Norris, The Octopus《章鱼》 Harriet Beecher Stowe, Uncle Tom's Cabin 《汤姆叔叔的小屋》 Hurston Zora Neale Hursto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他们眼望上苍》 J. 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 Jack London, The Call of the Wild 《野性的呼唤》, Martin Eden 《马丁·伊登》 James Baldwin,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高山上的呼喊》 J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 Joseph Heller, Catch-22 《22 条军规》 Kate Chopin, The Awakening《觉醒》 Louisa May Alcott, Little Women 《小妇人》 Marga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arrior《女勇士》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 Norman Mailer, The Naked and the Dead《裸者与死者》 Ralph Ellison, Invisible Man《看不见的人》 Richard Wright, Native Son《土生子》 Robert Penn Warren, All the King's Men《国王班底》 Saul Bellow, Seize the Day《只争朝夕》,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雨王韩德森》 -131- Sherwood Anderson, Winesburg, Ohio《小城畸人》 Sinclair Lewis, Main Street 《大街》 Stephen Cran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红色英勇勋章》 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 An American Tragedy《美国悲剧》 Thomas Wolfe, Look Homeward, Angel《天使,望故乡》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最蓝的眼睛》, Beloved《宠儿》 Upton Sinclair, The Jungle 《丛林》 Vladimir Nabokov, Lolita 《洛丽塔》 Willa Cather, My Antonia 《我的安东尼亚》 William Faulkner, Go Down, Moses《去吧,摩西》,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 动》 William S. Burroughs, The Naked Lunch《赤裸的午餐》 William Styron, Sophie's Choice《苏菲的抉择》 (九)中文版文学史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常耀信. 美国文学批评名著精读(上下).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常耀信. 英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李宜燮、常耀信. 美国文学选读(上下).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陶洁.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选读.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王守仁, 刘海平主编. 新编美国文学史(1-4 卷).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王佐良等主编. 英国文学名篇选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十)中文西方名著 巴尔扎克. 高老头.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132-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琳娜.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塞万提斯. 唐吉诃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施瓦布著. 希腊神话故事. 刘超之等译.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王新良译. 罗马神话故事.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小仲马. 茶花女.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4. 扎米亚京. 我们.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左拉. 陪衬人. 北京: 华文出版社, 1998. 培养方案执笔人:周玉芳 审核人:刘风山 -133- 美术与设计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34 美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始建于 1989 年。1989 年招收美术教 育专科;1993 年招收美术教育本科;1994 年招收装潢设计与工艺 教育专科;1998 年招收艺术设计本科;2002 年招收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硕士研究生;2004 年招收艺术学硕士研究生;2012 年招 收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及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4 年招收美术、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是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会员单位。本学科设有“书法研究” “中国画研究” “西方绘画研究” “民间美术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现有专任教师 15 名,其中教授 2 名,副教授 7 人,有博士学 位者 10 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4 名,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4 名, 齐鲁文化之星 1 名,聊城市文化英才 3 名。 本学科依托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四个省级平台。拥有专业创作室、多媒 体教室;建有版画、雕塑陶艺、设计艺术、美术馆等实训室;建立 了多个写生、考察、实践基地。学校藏有专业图书 1.7 万册,专业 期刊 77 种,“世界艺术鉴赏库”数据库 1 个。 本学科形成了的“道器合一”的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 理论研究能力和技能实践能力,在区域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研究上形成优势和特色,表现在:一是多维度培养体系,跨学科 精英培养;二是地域文化资源应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三是书法 135 国画融合互补,民族文化彰显魅力;四是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实践 就业有效结合。 近年来,共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 15 项,出版学术著作 10 部、作品集 7 部;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 28 余篇;作品入选中国书 法兰亭展、波兰罗兹国际版画双年展、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 多个大赛,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泰山 文艺奖等重大奖项 20 余项。 本学科在 2018、2019、2020 连续三年软科排名进入全国前 25%。2019 年美术学成为山东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与德国魏 玛包豪斯大学、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合作完成了“碰撞·融合·在 线”艺术交流项目;连续四年成为省文化厅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委托 单位;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荣宝斋、《书法报》等多家媒体报 道。 二、培养目标 以“道器合一”为培养理念。培养服务国家及区域文化经济发 展与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立足聊城、侧重鲁西、辐射中原;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能够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系统掌握 美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论;具有较强审美判断能力、综合性 美术实践能力、创造性艺术思维及现当代“大美术”观念;能够在 行政教育、企事业单位胜任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依托平台和服务区域的应用型定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造 区域文化研究特色品牌,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商业的有效结合;形 成教学、保护、传承、研发完整体系,实现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介入 136 及在教学、科研中的有效转化,做到教学相长;以校内外双导师制 为基础,以综合类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助力,做到广泛适应社会 需求。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设有“书法研究” “中国画研究” “西方绘画研究” “民间美术研究”四个培养方向。 书法研究以传统中国书法为研究对象,涉及传统书法创作原 理、书法批评等内容。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具有较高的服务社会能 力。 中国画研究以传统中国画理论和技法为核心研究对象,注重 当代绘画语言创新、材料、技法和时代观念有机融合。 西方绘画研究以西方绘画的专业理论、技法以及各种材料为 研究对象。借用当代艺术思潮,转换观念,形成有特色的创作理念 和艺术审美标准。 民间美术研究以民间美术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发现其与 国家大势间的互动关联,勾勒民众生产生活在区域社会变迁中的 发展轨迹。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各阶段的 137 培养实施导师团队育人工程。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 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 术交流等各个培养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 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49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 课程一般不超过 4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中外美术史研究(3 学分)、艺术美学(2 学 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2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每个研究方向应修习 6 门本方向的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138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8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 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前 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139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合格获得 1 学分。研究生 在学期间完成 6 次专业考察活动,需提交 6 份考察报告,合格获 得 3 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通过中期筛选及 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生后续高质量培 养。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 (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本学科研究生应修总学分 49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分 31 学 分、公共选修学分 4 学分、专业选修学分 8 学分、培养环节学分 6 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140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141 美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2000002 (6 学 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学位 22080101 中外美术史研究 基础课 22080102 艺术美学 (7 学 分) 2208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3 48 1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1 考查 22080104 书法史论研究 2 32 1 考查 22080105 书法创作研究(1) 4 64 1 考查 22080106 中国书论 2 32 2 考查 22080107 书法创作研究(2) 4 64 2 考查 22080108 书法理论与批评 2 32 3 考查 22080109 书法创作研究(3) 4 64 3 考查 学位 22080111 中国画论 专业课 22080112 中国画语言研究(1) (18 学分) 22080113 中国画理论与批评 2 32 1 考查 4 64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80114 中国画语言研究(2) 4 64 2 考查 22080115 中国画个案研究 2 32 3 考查 22080116 中国画语言研究(3) 4 64 3 考查 22080117 西方画论 2 32 1 考查 22080118 油画语言研究(1) 4 64 1 考查 22080119 油画理论与批评 2 32 2 考查 专业方向 备注 所有方向 人文社 科必修 所有方向 书法研究 142 中国画 研究 西方绘画 研究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80120 油画语言研究(2) 4 64 2 考查 22080121 油画个案研究 2 32 3 考查 22080122 油画语言研究(3) 4 64 3 考查 22080123 民间美术概论 2 32 1 考查 4 64 1 考查 2 32 2 考查 4 64 2 考查 2 32 3 考查 4 64 3 考查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80124 民间美术田野考察与实践 转化(1) 22080125 民间美术理论研究 22080126 民间美术田野考察与实践 转化(2) 22080127 民间美术个案研究 22080128 民间美术田野考察与实践 转化(3)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 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80129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专业 22080130 艺术传播与展览策划 选修课 (8 学 22080131 地域文化资源专题 分)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专业方向 民间美术 研究 所有方向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所有方向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所有方向 22080132 设计美学 143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备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80133 现当代艺术思潮 2 32 3 考查 22080134 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究 2 32 3 考查 22080135 中国文化简史 2 32 3 考查 22080136 中国艺术批评 2 32 3 考查 22080137 艺术基础理论 / 32 3 补修课 22080138 艺术史 培养 环节 (6 学 分) / 32 3 前沿讲座 1 / 1-5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4 / 1-5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培养方案执笔人:张函 审核人:张兆林 144 专业方向 备注 所有方向 不计 学分 所有方向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45 中国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史学科是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最早招收硕士研 究生的学科,下设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二级 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10 人、 副教授 7 人、讲师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经历 的约占研究队伍的 85%,其中 3 人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本 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士人知识 分子群体研究、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20 世纪华北乡村社会研 究。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运河文化研究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 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 二五”重点学科,先后承担国家清史撰修工程子项目、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38 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1 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 奖 5 项、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10 项。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在中 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内著名出版机构 出版学术专著 40 部,在《近代史研究》、《文献》、《文史 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600 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 资料全文转载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 编。 二、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从事中国史方面的教学、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高 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 146 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中国史的 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能结合 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的中国史教育 普及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向 (一)专门史:社会史、旅游文化 (二)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魏晋史、宋元明清史 (三)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史、中华民国史 四、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 3 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为 1 年,学位论文时间 原则上不得少于 1 年。未达到学校培养要求或因其它特殊原因而 休学,均可申请延长学习时间,但学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 5 年(含 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 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聊大校发〔2017〕60 号) 执行。 五、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 培养环境,确保培养质量。导师和导师组既要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 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 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又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 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学术个性和创新能力。 147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 科考生补修课。学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公共课 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 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硕公共英语。 2.基础课 基础课是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学位必修课。包括史学理论与 方法、中国历史通论、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3.专业课 专业课是以研究方向为特色的学位必修课。包括专业英语、中 外历史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社会史史料学、中 国近现代史料与史学名著研读、中国政治史专题、中国经济史专题、 中国思想史专题、中国社会史专题,文献学研究专题。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线下 6 门,分别是生活中的美学,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生特色体育,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哲学与人生,区域国别学概论;线上 3 门,分 别是如何写好科研论文,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研究生学 术与职业素养讲座。 专业选修课包括中国运河史基本问题研究、运河文化遗产保 护与旅游资源开发、运河文献整理与研究、运河区域社会研究、中 148 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专题研究、考古学专题研 究、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 近现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研究、中国当代史 专题研究、先秦史专题研究、秦汉魏晋史专题研究、隋唐宋元史专 题研究、明清史专题研究、中华元典专题研究、出土文献研读、黄 河文明史、中国经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专题研究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主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 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相应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规定如下: 1.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的考核以闭卷考试 方式为主,辅以考查方式,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 程总成绩的 60%;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学 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学科负责人进行成绩评定;社会实践 (或专业实践)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2.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 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学院来负责具体组织。学位课程考试时 间不少于 2 小时。考试和考查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达 到 70 分、非学位课程达到 60 分方为合格,可以获得学分;学术 活动、中期筛选和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等环节的成绩按合格或 不合格评定,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149 3.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 课程显示重修,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成绩不合格且在毕业资 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4.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 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 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 0, 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5.研究生若违反考试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 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 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在学期间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 10 次, 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否则将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也不 能参加论文答辩。学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 活动登记表》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研究生秘书进行成绩评定。 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是学院和学科点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在毕业论文答辩以前,要至少完成 1 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 告,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150 专业实践则以“助教”的形式实施,工作量不少于 20 学时,必 须面向本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方式包括授课、辅导、 批改作业、指导实习、辅导毕业论文等,由指导教师根据备课、讲 课及学生的反映等环节对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考核,写出 评语,“合格”以上方能通过,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在第四学期初进行,4 月中旬前完成,以研究生的个 人培养计划为依据,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想政治表现和科研能力等。考核小组由院总支书记、院长、分管 院长、导师组成员及研究生秘书组成,根据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 程学习、科研能力等表现,对研究生做出综合评价。科学研究能力 考核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报告、选题答辩等,另要求中国史学 科研究生必须阅读相当数量的外文文献。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 优秀、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 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 “不合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或分流处理。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 3 个学期,具 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 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培养环节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二)研究生修完 36 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 36 学分包括 151 学位课程 23 学分,非学位课程 10 学分,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和 社会实践各 1 学分。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 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外国语课共 5 学分,包括基础英语 3 学分和专业英语 2 学分。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 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 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四)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 3 门本专业 大学主干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以考试及格为准,虽然不计入 学分,但未补修或未能通过考试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 文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 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 参加论文答辩。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否则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在预 答辩前,学校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 152 真的预审,预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 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 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153 中国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05 中外历史文化比较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06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 32 2 考试 中国古代史 22090207 中国社会史史料学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中国近现代 史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10 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11 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12 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13 文献学研究专题 2 32 2 考试 中国古代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学位 义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22000002 (6 学 方法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000001 学位 22090201 史学理论与方法 基础课 22090202 中国历史通论 (8 学 分) 220902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专 中国近现代史料与史学 22090208 业课 名著研读 (≥9 学分) 22090209 中国政治史专题研究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4 学 分)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154 1 备注 人文社 科必修 可申请 免修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运河学 2 32 3 考查 运河学 22090216 运河文献整理与研究 2 32 3 考查 运河学 22090217 运河区域社会研究 2 32 3 考查 运河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26 中国当代史专题研究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27 先秦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28 秦汉魏晋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22000019 讲座 中国运河史基本问题研 22090214 究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 22090215 游资源开发 22000018 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研 究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研 22090219 究 中国古代学术史专题研 22090220 究 22090218 专业 选修课 (6 学 22090221 考古学专题研究 分)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22090222 研究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22090223 研究 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史 22090224 研究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22090225 研究 155 备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学 分 学 开课 考核 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090229 隋唐宋元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30 明清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31 中华元典专题研究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32 出土文献研读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33 黄河文明史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34 中国经学史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 2 3 考查 所有方向 0 72 2 考试 0 72 3 考试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4 所有方向 3-6 所有方向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专题 研究 世界通史(至少一个学 同等学 22090236 期) 历或跨 专业补 中国通史(至少一个学 22090237 修课程 期) 前 学术报告(听取 10 沿 次) 培养 讲 学术讲座(主讲 2 环节 座 次) (3 学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分) 22090235 中期筛选 1 1 156 32 备注 中国史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1 2 3 4 5 6 7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鲁宾逊,商务印书馆, 1989 米罗诺夫,华夏出版社, 历史学和社会学 1998 梁启超,河北教育出版 历史研究法 社,2000 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 蔡少卿,浙江人民出版 视野 社,1988 冯尔康,天津教育出版 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社,1989 周积明、宋德金,湖北教 中国社会史论 育出版社,2000 李泉、王云,天津人民出 中国古代社会史通论 版社,1996 新史学 8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9 史料学概论 10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王铭铭,三联书店,1997 专门史专业必读 谢国祯,福建人民出版 专门史专业必读 社,1985 丁世良、赵放,书目文献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专门史专业必读 出版社,1995 11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 瞿宣颖,上海书店,1985 专门史专业必读 12 清人社会生活 冯尔康、常建华,沈阳出 专门史专业必读 版社,2001 13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中华书局,2003 专门史专业必读 14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范金民,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6 15 16 17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 王云,人民出版社,2006 迁 傅衣凌,人民出版社,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982 牟复礼,中国社会科学出 剑桥中国明代史 版社,1992 18 简明清史 19 中国文化要义 20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专业必读 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专业 必读 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专业 必读 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专业 戴逸,人民出版社,1980 必读 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社,2005 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157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0 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 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1977 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9 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9 备注(必读或选读) 21 中华远古史 22 先秦史 23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4 秦汉史 25 魏晋南北朝史 26 隋唐五代史 吕思勉,中华书局,1959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27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28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邓广铭,知识出版社, 1988 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 中国转向内在 社,2002 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版社,1998 斯文:唐宋之际的思想转 包弼德,江苏人民出版 型 社,1998 韩儒林,人民出版社, 元朝史 1986 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 剑桥中国晚清史 版社,1985 费正清,人民出版社, 剑桥中华民国史 1991 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版社,1992 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 现代化新论 社,1996 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 现代化新论续篇 社,1997 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社,1992 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社,1998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40 五四运动史 周策纵,岳麓书社,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41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 编,人民出版社,1991 158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军事科学院主编,解放军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出版社,1994 吴雁南,湖南教育出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社,1998 汪敬虞,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2000 42 中国抗日战争史 43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44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45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黄宗智,中华书局,1986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46 中国近代文化探索 47 中西文化交流史 龚书铎,中华书局,1988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52 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 乔志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社会史 1992 葛剑雄,人民出版社, 中国移民史 1997 20 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 汪朝光,兰州大学出版 —中国近代史卷 社,2001 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 徐秀丽,社会科学文献出 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 版社,2010 三十年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3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54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55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56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研究基金会主办 必读 57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必读 58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主办 必读 59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60 《抗日战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61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 必读 62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书局,1982 48 49 50 51 159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读 必读 专门史选读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瞿同祖,法律出版社, 2003 张亮采,东方出版社, 1996 陈顾远,商务印书馆, 1998 徐晓望,福建教育出版 社,1993 备注(必读或选读) 63 清代地方政府 64 中国风俗史 65 中国婚姻史 66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 67 明史 68 清史稿 69 诸子集成 70 十三经注疏 71 四库全书总目 72 战国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3 左传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 成》本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4 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5 史记 司马迁,中华书局,1975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6 汉书 班固,中华书局,1973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7 三国志 陈寿,中华书局,1959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8 魏书 魏收,中华书局,1974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79 晋书 房玄龄,中华书局,1974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80 隋书 魏徵,中华书局,1973 81 新五代史 欧阳修,中华书局,1972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82 宋史 脱脱,中华书局,1997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83 元史 宋濂,中华书局,1976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84 唐会要 王溥,中华书局,1955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中国古代史 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中国古代史 赵尔巽:中华书局,1998 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中国古代史 中华书局版 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中国古代史 中华书局版 专业选读 专门史专业、中国古代史 中华书局版 专业选读 张廷玉:中华书局,1977 160 中国古代史专业选读 序号 85 86 87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中国史学会,上海书店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版社,2000 沈云龙,台湾文海出版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社,199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凤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凰出版社,199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88 清实录 中华书局,1985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89 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90 在中国发现历史 柯文,中华书局,2002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91 清代地方政府 92 93 94 95 瞿同祖,法律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2003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 柯伟亚,社会科学文献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的中英礼仪冲突 版社,2002 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 孔飞力,三联书店,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恐慌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 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敌人 版社,1990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 茅海建,三联书店,1995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研究 96 戊戌变法史事考 97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98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 国政治 99 上海罢工:中国劳工政治 100 文化、权力与国家 101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 活 102 党员、党权与党争 103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 怨 104 中国的内战 105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 研究 茅海建,三联书店,2005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桑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罗志田,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 裴宜理,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1 杜赞奇,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4 费孝通,商务印书馆, 2005 王奇生,上海书店出版 社,2003 杨奎松,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5 胡素珊,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7 张乐天,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5 161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序号 106 107 108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必读或选读) 麦克法夸尔,河北人民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版社,1989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 施坚雅,中国社会科学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构 版社,1998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 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选读 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社,2003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培养方案执笔人:郭伯虎、李桂民 审核人:李桂民 162 世界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世界史学科是硕士点一级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绩突出,依托该学科创建的“聊城大 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 2016 年以来先后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新 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现有 教授 10 人、副教授 10 人,硕士生导师 20 人,其中 22 人具有博 士学位,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山东省社科突出贡献 奖、荣获国家级和山东省教学名师、齐鲁文化英才等,并分别担任 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世界史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 等学术团体重要职务。主办、出版《太平洋岛国研究》集刊及《太 平洋岛国蓝皮书》。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太 平洋岛国研究分会依托挂靠本学科。世界史学科重视学术交流,聘 请刘家和、马克垚、王敦书、张广智、郭小凌、侯建新、陈勇、朱 孝远、黄洋、阎照祥、晏绍祥等世界史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并与 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高校进行学术交往。现有太平洋岛国 史、世界史学理论与中国世界史学科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英美 史四个主要研究领域。 二、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从事世界史方面的教学、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高 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 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世界史的 163 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能结合 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的世界史教育 普及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向 (一)太平洋岛国研究 1.太平洋岛国历史文化 2.太平洋岛国对外关系 (二)世界史学理论与中国世界史学科史 1.世界史学理论 2.中国世界史学科史 (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美国外交史 2.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 (四)英美史 1.英国史 2.美国史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 培养环境,确保培养质量。导师和导师组既要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 164 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 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又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 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学术个性和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类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考生补修 课。学位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 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严格按照本学科课程设置和研究生 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详见《世 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课程考核与成绩 管理规定如下: (一)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的考核以闭卷 考试方式为主,辅以考查方式,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 门课程总成绩的 60%;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 学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 表》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学科负责人进行成绩评定;社会实 践(或专业实践)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二)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 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学院来负责具体组织。学位课程考 试时间不少于 2 小时。考试和考查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 程达到 70 分、非学位课程达到 60 分方为合格,可以获得学分; 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和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等环节的成绩按合 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165 (三)考试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四)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 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 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 为 0 分,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五)研究生若违反考试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 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培养环节 (一) 前沿讲座 研究生在学期间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 10 次, 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否则将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也不 能参加论文答辩。学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 活动登记表》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研究生秘书进行成绩评定。 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 调查、田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 支教、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 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 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在 毕业论文答辩以前, 要至少完成 1 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专业实践则以“助教”的形式实施,工作量不少于 20 学时, 166 必须面向本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方式包括授课、辅导、 批改作业、指导实习、辅导毕业论文等,由指导教师根据备课、讲 课及学生的反映等环节对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考核,写出 评语,“合格”以上方能通过,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在第四学期初进行,按《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 核管理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文件执行,4 月 中旬前完成,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考核研究生基础理 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想政治表现和科研能力等。考核小组 由院总支书记、院长、分管院长、导师组成员及研究生秘书组成, 根据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表现,对研究生做 出综合评价。科学研究能力考核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报告、选 题答辩等,另要求世界史学科研究生必须阅读相当数量的外文文 献。 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 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 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 序做退学处理。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 3 个学期,具 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 167 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培养环节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二)研究生修完 36 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 36 学分包括 学位课程 23 学分,非学位课程 10 学分,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和 社会实践各 1 学分。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 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外国语课共 5 学分,包括基础英语 3 学分和专业英语 2 学分。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 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 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四)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 2 门本专业 大学主干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以考试及格为准,虽然不计入 学分,但未补修或未能通过考试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和学院 168 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合格者 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 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169 世界史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22000001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2 (6 学 分) 22000004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学硕公共英语 22090201 史学理论与方法 学位 基础课 22090301 世界史通论 (8 学 分) 220902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2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205 中外历史文化比较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090302 专业课 (≥9 22090303 学分) 世界史史料和史学名著 研读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世界古代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304 世界近代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305 世界现代史专题研究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4 (≥4 学分) 22000015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170 备注 按学位 [2020]1 9 要求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类别 课程编号 22000018 22000019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讲座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90306 中国世界史学科史研究 2 32 2 考查 世界史学 理论与中 国世界史 学科史 22090307 世界古代文化史专题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308 二战史专题 2 32 3 考查 近现代国 际关系史 22090309 英国史专题 2 32 3 考查 英美史 22090310 美国史专题 2 32 3 考查 英美史 22090311 国际关系史专题 2 32 3 考查 国际关系理论专题 2 32 3 考查 太平洋岛国研究专题 2 32 3 考查 22090314 日本史专题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315 西方城市史专题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专业 22090312 选修课 (≥6 22090313 学分) 22090316 西方历史哲学专题 2 32 3 考查 22090317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318 历史社会学专题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22090319 环境史专题 2 32 3 考查 所有方向 / 72 2 考试 所有方向 / 72 3 考试 所有方向 补修课 22090237 世界通史(至少一个学 期) 中国通史(至少一个学 期) 171 一门 近现代国 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 际关系史 太平洋岛 国研究 世界史学 理论与中 国世界史 学科史 22090236 备注 不计 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1 1-5 所有方向 1 3-4 所有方向 学分 学时 S22090201 前沿讲座 培养 环节 S22090202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3 学 分) S22090203 中期筛选 1 172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备注 世界史研究生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1987 年 必读 2 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 必读 3 全球分裂(上、下) 斯塔夫里阿诺斯,商务印书馆 1995 年 必读 4 全球通史 5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7、8、 9、10 卷 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年 必读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必读 6 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 汤因比,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必读 7 文明的进程(卷一、二) 埃利亚斯著,袁志英译,三联书店 1998 年 必读 8 近现代世界史 帕尔默、科尔顿,商务印书馆 1988 年 必读 9 现代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必读 10 大国的兴衰 保罗·肯尼迪,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必读 11 世界史纲 威尔斯,三联书店 1983 年 必读 12 世界文明史(上、下) 伯恩斯、拉尔夫,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必读 13 欧洲文明的进程 陈乐民,三联书店 2003 年 必读 14 近代世界整体观 夏诚,成都出版社 1990 年 必读 15 现代化新论 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必读 16 白银资本 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 必读 17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詹姆斯·多尔蒂,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 必读 18 当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必读 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2002 年 必读 布罗代尔,三联书店 1993 年 必读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19 20 建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 济和资本主义(卷一、二、三) 173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21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马克垚,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必读 22 封建经济政治概论 马克垚,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必读 23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学林出版社 1997 年 必读 24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必读 25 封建社会 马克·布洛赫,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必读 26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27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28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29 《世界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30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必读 31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必读 32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主办 必读 33 《史学集刊》 吉林大学主办 必读 34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 必读 35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 必读 36 大外交 亨利·基辛格,海南出版社 1998 年 选读 37 革命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选读 38 资本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选读 39 帝国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选读 40 极端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选读 41 美国通史(六卷本) 杨生茂、刘绪贻,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选读 42 英国史 阎照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选读 174 备注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单位 备注 43 英国专制制度史 阎照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选读 44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汤普逊,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选读 45 蒙塔尤 勒华拉杜里,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选读 46 欧洲中世纪生活 格茨,东方出版社 2002 年 选读 47 英国庄园生活 亨利·贝内特,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选读 48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 孟广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选读 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选读 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 49 研究 50 拜占庭帝国史, 陈志强,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选读 51 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 倪世光,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选读 52 中世纪骑士精神 朱伟奇,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选读 53 上帝与女性 刘文明,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选读 54 德意志中古史 侯树栋,商务印书馆 2006 年 选读 55 西欧封建社会 黄春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年 选读 培养方案执笔人:王作成 审核人:赵少峰 175 数学科学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76 数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数学学科是聊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聊城大学于 1974 年设 置数学专业,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 年获“基础数学” 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 年获“应用数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6 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该学科相关的“系 统理论”学科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 本学科由 36 人组成,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4 人,具有博 士学位者 32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1 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 师 2 人。近 5 年来,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项、主持 获批省部级项目 21 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 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 5 部。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1 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项。 本学科研究生就业主要去向为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 科研等岗位、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管理等岗位,以及各级公务员或者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学术型、应用型高层 次数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一)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 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 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 和发展服务。 177 (二)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 前沿进展与动向有一定了解;具有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 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使用第 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 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三)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做前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准备; 培养高校和中学需要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从事技术开发、咨询预测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 (二)数论及其应用 (三)不确定性数学的理论与应用 (四)随机混杂系统分析与控制 (五)智能数据分析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 好的培养环境,确保培养质量。研究生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文 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培养事宜,须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并形 成决定。 178 (二)从每个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注意培养其学术个性,以课程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法,配合 导师的检查和指导,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培养 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科研的工作能力。 (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 讨,让学生了解最新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的发展与研究动向。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泛函分析(3 学分)、矩阵论(3 学分)和论 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每个研究方向应修习至少 3 门本方向的专业课程,至少修满 9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179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术前沿, 在学期间研究生要参加前沿讲座(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 学术会议等)不少于 10 次,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且要提供 证明材料并获得 1 学分,否则不准答辩。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180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 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 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合格者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 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 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格”者, 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或分流。中期筛选在学位论 文开题后,第 3 学期末进行。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 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分,其中学位必修学分 不少于 22 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分不 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2 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分,专业必修课至少修 满 9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 少修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 4 学分,专业选修课 6 学分)。培养 环节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本模块一共 3 学分。同 181 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 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过开 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 文答辩。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 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 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 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182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 六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 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 稿付印,于第六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 士学位申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183 数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位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公共 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002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00205 代数学 3 48 1 考试 22100206 拓扑学 3 48 1 考试 22100207 微分几何 3 48 2 考试 01、02 22100208 偏微分方程 3 48 2 考试 01 22100209 有限域及其应用 3 48 2 考试 02 22100210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3 48 2 考试 03、04、 05 22100211 三角模 3 48 1 考试 03 22100212 最优化理论 3 48 1 考试 04、05 22100213 线性系统理论 3 48 1 考试 04、05 3 48 1 考试 04 22100215 机器学习 3 48 1 考试 05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100214 公共 选修 课 (≥4 学 专业方向 2 学位 22100201 泛函分析 基础 课(7 22100202 矩阵论 学 分) 221002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专业 课 (≥9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矩阵半张量积理论及应 用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184 备注 01、02、 03 01、02、 03 至少选 3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22000018 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22000019 讲座 专业 选修 课 (≥6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2100216 论文选读 2 32 2 所有方向 22100217 非线性泛函分析 2 32 3 01、02 22100218 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 2 32 2 01、02 22100219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 2 32 2 01 22100220 动力系统分支理论 2 32 2 01 22100221 孤立子与可积系统 2 32 2 01 22100222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2 32 2 01 22100223 格论 2 32 2 02、03 考查 22100224 代数数论 2 32 3 02、03 22100225 矩阵与张量计算 2 32 2 02、04、 05 22100226 非经典数理逻辑 2 32 2 03 22100227 粗糙集理论与方法 2 32 2 03 22100228 模糊蕴涵 2 32 2 03 2 32 2 03 22100230 深度神经网络及应用 2 32 3 04、05 22100231 广义逆理论及应用 2 32 2 04 22100229 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与方 法 185 备注 至少选 3门 类别 补修 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100232 非线性系统理论 2 32 2 04 22100233 鲁棒控制 2 32 2 04 22100234 最优控制 2 32 3 04 22100235 数据分析 2 32 2 05 22100236 模式识别 2 32 3 05 22100237 数字图像处理 2 32 2 05 22100238 近世代数 0 32 1 考试 22100239 概率论 0 32 1 考试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表中对应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 02(全日制)数论及其应用 03(全日制)不确定性数学的理论与应用 04(全日制)随机混杂系统分析与控制 05(全日制)智能数据分析 培养方案执笔人:李令强 审核人:赵军圣 186 备注 跨专业 补修 系统科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的 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以不同领域的复杂系 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性质和演化 规律,目的是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以及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 规律,发展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进而为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军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作为一个学 科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兴学科,系统科学加深了人们对 现实世界的认识。 系统科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27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6 人,另有特聘教授 3 人。近 5 年,学科 教 师 先 后 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中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50 余篇。系统科学教师承担各类课题 50 余项,其中承 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青年项目共 15 项,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获山东省教学成 果一等奖 1 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 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系统科学针对学科特点,结合社会需求,重 基础,宽口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 培养。5 年来,毕业硕士研究生 19 人,考取博士研究生 16 人,考 取教师编 3 人,为地方教育部门和部分重点大学、科研院所输送 了大量优秀人才。 187 二、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 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在社会、经济、 工程中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研究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胜任大中专院校、研究机 构、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 (一)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 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 发展服务。 (二)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进 展与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 献,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三)为进一步学习系统科学知识做前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 能力准备;培养高校和中学需要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层次 人才;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从事技术开发、咨询预测等工作的高 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基于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 (二)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 (三)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 (四)复杂系统智能分析与控制 188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 好的培养环境,确保培养质量。研究生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文 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培养事宜,须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并形 成决定。 (二)从每个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注意培养其学术个性,以课程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法,配合 导师的检查和指导,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培养 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 讨,让学生了解最新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的发展与研究动向。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189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系统科学概论(3 学分)、矩阵论(3 学分) 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每个研究方向应修习至少 3 门本方向的专业课程,至少修满 9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190 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术前沿, 在学期间研究生要参加前沿讲座(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 学术会议等)不少于 10 次,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且须提供 证明材料并获得 1 学分,否则不准答辩。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 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 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合格者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 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 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格”者, 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或分流。中期筛选在学位论 文开题后,第 3 学期末进行。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 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191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2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至 少修满 9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 块至少修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 4 学分,专业选修课 6 学分)。 培养环节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本模块一共 3 学 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过开 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 文答辩。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 完成。 192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 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 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 六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 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 稿付印,于第六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 士学位申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193 系统科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6 学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100301 系统科学概论 基础课 22100202 矩阵论 (7 学 分) 221002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002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00212 最优化理论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100210 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 专业课 (≥9 22100214 矩阵半张量积理论及应用 学分) 22100213 线性系统理论 3 48 1 考试 3 48 1 考试 22100215 机器学习 3 48 1 考试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100216 论文选读 194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3 01、02、 04 01、03、 04 备注 至少选 3门 02、03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所有方向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100225 矩阵与张量计算 2 32 2 所有方向 22100237 数字图像处理 2 32 2 01、02、 03 22100232 非线性系统理论 2 32 2 01、04 22100231 广义逆理论及应用 专业 选修课 21100302 博弈论 (≥6 学分) 22100235 数据分析 2 32 2 01、04 2 32 2 01、04 2 32 2 02、03 22100236 模式识别 2 32 3 02、03 22100230 深度神经网络及应用 2 32 3 02、03 22100233 鲁棒控制 2 32 2 04 22100234 最优控制 2 32 3 04 22100238 近世代数 0 32 1 22100239 概率论 0 32 1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表中对应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基于矩阵半张量积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 03(全日制)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 04(全日制)复杂系统智能分析与控制 培养方案执笔人:庄光明 审核人:赵军圣 195 至少选 3门 跨专业 补修 前沿讲座 02(全日制)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 备注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96 物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物理学学科始建于 1974 年,是聊城大学设置最早、办学实力 最强的学科之一。物理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1 年获批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依托于物理科学 与信息工程学院、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物 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聊城大学薄膜与激光技术研究所开展科研 工作。本学科现有教师 37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15 人,具 有博士学位的 35 人,研究生导师 25 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1 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名,山东省突贡专家 2 名,山东省教 学名师 1 名,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 1 名,具有海外高校或科 研机构研究经历者 16 人,另外双聘院士 1 名,兼职泰山学者特聘 教授 2 名;实验室面积 2610 平方米,现有实验仪器设备 5800 余 万元;2020 年以来,本学位点共承担科研项目 20 余项,总经费 600 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9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13 项。共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30 余篇。 二、培养目标 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物理学高层次人才,要求本学科 研究生达到: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及时了 197 解学科发展动向,跟踪国内外最新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能够独立地、 创造性地从事物理学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掌握一门外 国语、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 较高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一)分子电子学 (二)凝聚态理论 (三)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四)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五)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 (六)极端条件下半导体材料的电输运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 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 课题,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为宗旨,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学术交流 等与导师负责、导师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研究 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等情况, 198 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固体理论(3 学分)、激光光学(3 学分)、 高等光学(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本模块需 达到 7 学分以上。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高等量子力学(3 学分)、 群论(3 学分)、非线性光学(3 学分)、原子分子光谱学(3 学 分)、物理学前沿讲座(2 学分)和高等光学工程实验(2 学分)。 本模块需达到 10 学分以上。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生活 中的美学、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生特色体育、科技伦理专题 199 研究、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 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 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 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报告均应有记录,总结和记录交 研究生辅导员备案。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 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200 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包括研究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如上课、 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 种形式,以及学校规定的各种社会实践及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 时间不少于 32 学时,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报告, 合格获得 1 学分。研究生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 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 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具体要求参照《聊 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学分互认 为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发挥我院与其它院校的学科特长, 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加深双方交流,推动双方学科发展,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提升我院硕士研究生博士入学率,我院鼓励与其它院 校进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与联合培养单 位之间签订包含课程互选、学分认定、成绩转换、课程缴费、安全 责任等内容的协议书。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联合 培养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协商制定,其课 程学习、开题、中期、实践、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由双方指导 201 完成。学院原则上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在本校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在联合培养学校完成的课程,需要根据培养方 案所选的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进行学分认定,由学院逐一认定。在联 合培养学校完成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和中期筛选等 培养环节需要进行学分互认。 (五)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3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 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6 学分)、学位基础课(7 学分)、 学位专业课(≥10 学分),本模块至少修满 23 学分。非学位课程 包括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4 学分)、专业选修课(≥6 学 分),本模块至少修满 10 学分。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1 学分)、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1 学分)、中期筛选(1 学分),本模块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 程 1-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202 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总学分 36 学分(具体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 学分 学位公共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学位基础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7 学分 学位专业课 须修 4 门 至少修满 10 学分 公共选修课 须修 2 门 至少修满 4 学分 专业选修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前沿讲座 1 学分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学分 中期筛选 1 学分 补修课程 不计学分 备注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开题报告重点考 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 (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答辩未通过者,必须重新做选题报 告。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203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04 物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光电、激 光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402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31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3 高等量子力学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4 群论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8 物理学前沿讲座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03 高等光学工程实验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110101 固体理论 学位 基础课 22110107 激光光学 (≥7 学分) 22110102 高等光学 学位 22110105 非线性光学 专业课 (≥10 22110106 原子分子光谱学 学分) 公共 22000013 选修课 (≥4 22000014 学分) 205 备注 可申请 免修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2000018 学分 学时 2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讲座 32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考试 专业方向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9 高压实验技术 3 48 2 考查 22110110 高压物理前沿 3 48 1 考查 22110111 机器学习 2 32 2 考查 22110112 量子光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13 薄膜物理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14 光波导技术 3 48 1 考查 22110115 量子信息理论 2 32 2 考查 22110116 材料物理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专业 22110117 原子光学 选修课 ( ≥6 22110118 激光拉曼光谱学 学分) 22110119 密度泛函理论与方法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20 磁电子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21 分子电子学 2 32 2 考查 分子、凝 聚态等 22110122 高等量子统计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23 凝聚态物理导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9 激光、极 端等 激光、极 端等 凝聚态、 光电等 凝聚态、 光电等 凝聚态、 量子等 22110124 材料分析与测试 2 32 1 考查 分子、光 电、极端 等 22110125 磁性物理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26 介观物理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06 备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专业方向 2 32 2 考查 22110128 固体激光工程 2 32 2 考查 22110129 量子生物学 2 32 2 考查 22110304 光电子技术 2 32 2 考查 22110308 光子晶体与特异材料 2 32 2 考查 22110309 数值分析方法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10 微纳光学仿真技术 2 32 2 考查 凝聚态、 光电等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48 2 考试 64 1 考试 72 2 考试 有机光电器件原理与应 用 22110302 半导体物理器件 C22110101 固体物理 补修课 C22110102 统计物理学 C22110103 量子力学 跨专业 补修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培养方案执笔人:杨冰 审核人:刘才龙 207 / 备注 光电、激 光等 光电、激 光等 分子、量 子等 光电、激 光等 凝聚态、 光电等 22110127 激光技术与器件 22110311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光学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和科技前沿性,同时还具有明 显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特征。本学科下设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光电 子技术与光子学两个重要学科分支,形成了光信息材料与器件、激 光技术与工程和光通信技术与工程等重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依托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 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 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现有 32 名教师,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2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 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 1 人。近年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 课题 30 余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课题 40 余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560 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山东省自然 科学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 等奖 6 项,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实 验室面积 1830 平方米,仪器设备 3000 余万元。 二、培养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专业学习和培养,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系统、扎 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前沿, 跟踪国内外最新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有较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有 独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和从事技术开发的能力, 有 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承担光学、激光、通 208 信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备良好的 人文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向 (一)激光技术及应用 (二)光电材料及应用 (三)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 (四)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 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 践活动等与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 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等情 况,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 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209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激光光学(3 学分)、高等光学(3 学分)、 微纳光子学及应用(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本模块需达到 7 学分以上。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半导体物理器件(2 学 分)、非线性光学(3 学分)、光波导技术(3 学分)、光纤传感 技术(2 学分)、非线性光纤光学(3 学分)和高等光学工程实验 (2 学分)。本模块需达到 10 学分以上。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210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 践、论文开题、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 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 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 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报告均应有记录,总结和记录交 研究生辅导员备案。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 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包括研究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如上课、 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 种形式,以及学校规定的各种社会实践及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 211 时间不少于 32 学时,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报告, 合格获得 1 学分。研究生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 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 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 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 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具体要求参照《聊 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3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 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6 学分)、学位基础课(7 学分)、 学位专业课(≥10 学分),本模块至少修满 23 学分。非学位课程 包括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4 学分)、专业选修课(≥6 学 分),本模块至少修满 10 学分。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1 学分)、 212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1 学分)、中期筛选(1 学分),本模块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 程 1-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总学分 36 学分(具体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 学分 学位公共课 须修 3 门 修满 6 学分 学位基础课 须修 3 门 修满 7 学分 学位专业课 须修 4 门以 上 至少修满 10 学分 公共选修课 须修 2 门 至少修满 4 学分 专业选修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前沿讲座 1 学分 社会实践于创新实践 1 学分 中期筛选 1 学分 补修课程 不计学分 备注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开题报告重点考 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 (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答辩未通过者,必须重新做选题报 告。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213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 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其他事项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聊大校发〔2017〕 60 号)执行。 214 光学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学位 公共课 (6 学 分) 学位 基础课 (≥7 学分) 学位 专业课 (≥10 学分) 公共 选修课 (≥4 学分)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402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7 激光光学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312 微纳光子学及应用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2 高等光学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31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302 半导体物理器件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05 非线性光学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14 光波导技术 3 48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223 光纤传感技术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301 非线性光纤光学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303 高等光学工程实验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15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类别 课程编号 22000018 22000019 专业 选修课 (≥6 学分)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座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光电、激 光 22110113 薄膜物理 2 32 2 考查 22110304 光电子技术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05 光伏技术 2 32 2 考查 22110306 光学工程导论 2 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07 光学系统设计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08 光子晶体与特异材料 2 32 2 考查 22110127 激光技术与器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09 数值分析方法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10 微纳光学仿真技术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311 有机光电器件原理与应用 2 32 2 考查 光电、传感 22110124 材料分析与测试 2 32 1 考查 光电 22110116 材料物理 2 32 2 考查 光电 22110120 磁电子学 2 32 2 考查 光电 22110125 磁性物理学 2 32 2 考查 光电 22110121 分子电子学 2 32 2 考查 光电、激 光 22110103 高等量子力学 3 48 1 考查 光电 22110122 高等量子统计 2 32 2 考查 光电 22110109 高压实验技术 3 48 2 考查 光电、传 感 22110110 高压物理前沿 3 48 1 考查 光电 22110128 固体激光工程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16 光电 光电、激 光 备注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专业 选修课 (≥6 学分) 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2110101 固体理论 3 48 1 考查 22110111 机器学习 2 32 2 考查 22110118 激光拉曼光谱学 2 32 2 22110126 介观物理 2 32 2 考查 22110112 量子光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29 量子生物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15 量子信息理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19 密度泛函理论与方法 2 32 2 考查 22110123 凝聚态物理导论 2 32 2 考查 22110104 群论 3 48 1 22110108 物理学前沿讲座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06 原子分子光谱学 3 48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117 原子光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223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仿真技 术 2 32 1 22110220 光通信系统传输仿真技术 2 32 2 22110221 高速光纤通信器件 2 32 2 22110226 光纤通信系统与模分复用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电磁场与电磁波 48 1 考试 固体物理 48 1 C22110103 量子力学 48 1 C22110203 通信原理 48 1 C22110301 补修课 课程名称 C22110101 217 备注 光电 传感、通 信 激光、光 考查 电、传感 光电 光电 光电、激 光 光电、激 考查 光 光电、激 光 通信、传 考查 感 通信、传 考查 感 考查 通信、传 感 光电、激 考试 光 光电、激 考试 光、传感 通信、传 考试 感 跨专业 补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C22110201 信号与系统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48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通信、传 2 考试 感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培养方案执笔人:张栋 审核人:刘才龙 218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备注 信息与通信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于 1984 年开始进行光纤传输理论及应用 研究。学科依托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 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 理二级硕士学位点,以及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 位硕士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40人的学科队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 博士学位37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头人)3名,“泰山学 者”特聘教授1名,敦聘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席。 学术梯队合理,科研发展态势良好。 本学科近五年来发表SCI/EI收录论文460余篇;申请/授权发 明专利67项,其中1项专利转让经费达100万元;获批国家级项目11 项,省部级项目31项,科研总经费1420余万元;荣获教育部科学技 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5项,厅级奖励10余项;省级 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7项。另外,本学科敦聘新加坡国立大学、北 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近30名知名学者为我院兼 职教授,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专业学习和培养,研究生应具备坚实的信息学 科领域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跟踪国内外本学科最 新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具备从事通信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及相关领 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工作的能 219 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 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光纤通信器件与系统 (二)5G+智能光网络 (三)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四)智能控制与信号处理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 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 课题,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为宗旨,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学术交流 等与导师负责、导师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研究 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等情况, 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220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硕 士生本部分学分需达到 6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随机过程(3 学分)、现代信号处理技术(3 学分)、高等电磁场理论(3 学分) 和高等数学物理方法(3 学分)。硕士生应选择至少 3 门,本部分 学分需达到 7 学分以上。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通信网与计算机网(3 学分)、非线性光纤光学(3 学分)、数字图像处理(3 学分)、 机器学习(2 学分)、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2 学分)等课程。 本部分需修至少 3 门课程,学分需达到 9 学分以上。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下课必选 1 门。 本部分学分需达到 4 学分以上。 221 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课程。硕士 生应选择至少 3 门,本部分学分需达到 6 学分以上。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 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 每学年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报告均应有记录,总结和 记录交研究生辅导员备案。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 分,学术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包括研究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如上课、 指导实验、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多 种形式,以及学校规定的各种社会实践及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 222 时间不少于 32 学时,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报告, 合格获得 1 学分。研究生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 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 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院根据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须在论文作者申请答辩 6 个月以前完成,否则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 优秀、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 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 “不合格”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具体要求 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 〔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和培养环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 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 毕业论文答辩。学术学位总学分不低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 223 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表 1.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总学分 35 学 分) 课程类别 课程 学分 学位公共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学位基础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7 学分 学位专业课 须修 4 门 至少修满 9 学分 非学位公共选修课 须修 2 门 至少修满 4 学分 非学位专业选修课 须修 3 门 至少修满 6 学分 前沿讲座 1 学分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学分 中期筛选 1 学分 补修课程 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1.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开题报告重点考 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 (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答辩未通过者,必须重新做选题报 告。 2.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224 3.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不 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 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4.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5.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制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25 信息与通信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学位 22000001 义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6 学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学位 基础课 (3 门, ≥7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402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试/ 考查 所有方向 22110201 随机过程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202 现代信号处理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204 高等电磁场理论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203 高等数学物理方法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131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10401 通信网与计算机网 3 48 1 所有方向 22110111 机器学习 2 32 2 所有方向 22110301 22110205 学位 专业课 22110206 (至少 3 门, 22110207 ≥9 学 22110208 分) 非线性光纤光学 3 48 2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智能光 网络 特殊函数概论 3 48 2 所有方向 数字图像处理 3 48 2 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 2 32 2 FPGA 设计与工程应用 2 32 1 物联网技术 考查 及应用、智 能控制与信 考查 号处理 22110211 集成光电子技术 2 32 2 22110310 微纳光学仿真技术 2 32 2 226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智能光 网络、物联 网技术及应 用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 智 能 光 网络 备注 必选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110210 信息与通信处理新技术 2 32 2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智能光 网络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所有方向 公共 22000014 选修课 (至少 22000015 2 门, ≥4 学 22000016 分) 22000017 22000018 22000019 考查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所有方向 哲学与人生 2 32 1 所有方向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所有方向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所有方向 2 32 2 2 32 2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讲座 22110214 光信道编码 2 32 2 22110304 光电子技术 2 32 2 22110212 光 OFDM 技术 2 32 2 22110225 光交换技术 2 32 2 22110114 专业 选修课 (至少 3 门, 22110302 ≥6 学 分) 光波导技术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智能光 网络 半导体物理器件 2 32 1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考查 5G+智能光 网络、物联 网技术及应 用 22110215 高级编程技术 2 32 1 所有方向 22110216 模式识别 2 32 2 所有方向 22110217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2 32 2 22110218 DSP 系统设计及应用 2 32 2 物联网技术 及应用、智 能控制与信 号处理 227 备注 线下 课程 必须 选修 一门 线上 课程 必须 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110219 光纤通信测量 2 32 2 22110220 光通信系统传输仿真技 术 2 32 2 22110209 高速光通信传输技术 2 32 1 22110221 高速光纤通信器件 2 32 2 22110222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仿真 技术 2 32 2 物联网技术 及应用、智 能控制与信 号处理 5G+智能光 网络、物联 网技术及应 用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考查 5G+智能光 网络 2 32 1 22110223 光纤传感技术 2 32 1 22110226 光纤通信系统与模分复 用 2 32 1 48 2 考试 48 2 考试 48 1 考试 1 1-5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中期筛选 1 其他必修环节(由培养 单位自定) 228 / 3-4 备注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智能光 网络 信号检测与处理 前沿讲座 专业方向 光纤通信器 件与系统、 5G+智能光 网络、物联 网技术及应 用 22110224 补修课 C22110201 信号与系统 (补修 本科主 C22110202 数字信号处理 干课程 2-3 C22110203 通信原理 门)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考查 跨专 业补 修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目录 必读文献 1、张贤达著,现代信号处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2、胡广书编著,现代信号处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3、朱志刚译, 数字图像处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 4、阮秋琦编著,数字图像处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7 5、边肈祺,张学工等编著,模式识别(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6、蒋宗礼著, 人工神经网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 7、J.P Ma.rques de sa, 模式识别原理、方法及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8、Kenneth R. Castleman 著,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 9、(美)哈根等著,戴葵等译, 神经网络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10、沈庭芝,方子文编著, 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1 11、Grenville Armitage 著,隆克平等译, IP 网络的服务质量——多业务互连网的基础, 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 12、章毓晋编著,图象工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林闯,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 14、汪芸编著,CORBA 技术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5、沙占友,中外集成传感器实用手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 16、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1 17、(美)Richard Barnett ,嵌入式 C 语言编程与 Microchip PI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5.7 18、(美)Stuart Russell 、姜哲 译,人工智能—— 一种现代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邮 电出版社,2004.6 19、Terry Bartelt、姜绍龙译,工业控制电子学——设备系统与应用(第 2 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20、陆大琻编著 ,随机过程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1、周荫清编著,随机过程理论 (第二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2、奥本海姆著,数字信号处理(中译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3、杨福生,小波变换的过程分析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4、焦学成著,神经网络系统理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5、CDMA 扩频通信原理,A.J.维特比 著, 李世鹤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 26、郭梯云 等编著 ,数字移动通信(修订本)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29 27、曹志刚,钱亚生编著,现代通信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8、蒋月译著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4 29、傅祖芸编,信息论-基础与应用(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0、张立明著,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 1993 31、 Govind P. Agrawal 著,贾东方、余震虹译,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第 2 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 32、Gerd Keiser 著,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Fourth Edition),Springer,2010.5 33、Ivan Djordjevic, William Ryan, Bane Vasic 著,Coding for Optical Channels,Springer, 2010.11 34、William Shieh, Ivan Djordjevic 著, OFDM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Elsevier, 2010.3 35、楼森岳、唐晓艳著,非线性数学物理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12 36. J. Yu, N. Chi.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In High-Speed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M]. Springer Singapore, 2020. 37. G. P.Argawal. 光纤通信系统 [M].第四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38. G. Keiser.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M]. Springer, Singapore, 2021. 泛读文献 1、J. Michael Jacob、蒋晓颖 译,国外电子信息经典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2、孙啸,生物信息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3、金连文、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简明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4、成礼智、小波与离散变换理论及工程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5、田岚、电子信息科学专业英语导读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6、谢瑞和,串行技术大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7、 Michael Halvorson 著、汤涌涛译,Visual Basic 2005 从入门到精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5 8、吴祈耀等编著,随机过程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 9、杨绿溪著,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STEVEN A.TRETTER 著,离散时间信号处理导论(中译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11、差错控制编码,林舒.科斯特洛著,晏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2、王新梅编著,纠错码与差错控制(修订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3、杨宗凯编著,ATM 理论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14、 谢显中编著,基于 TDD 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30 15、任艳颖、王彬编著,IC 设计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6、马光胜,SoC 设计与 IP 核重用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7、李兴主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18、宋万杰 罗丰等编著,CPLD 技术及其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19、孟宪远编著,可编程 ASIC 集成数字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侯伯亭等编著,VHDL 硬件描述语言与逻辑设计(修订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1、吕海寰 编著,卫星通信系统(第二版)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9 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1、Computer Networks & ISDN Systems (期刊) 2、Computer Communications (期刊) 3、Computer Networks (期刊) 4、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期刊) 5、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期刊) 6、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期刊) 7、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期刊) 8、通信学报(期刊, 中国通信学会) 9、计算机学报(期刊, 中国计算机学会) 10、软件学报(期刊, 中国计算机学会) 11、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 中国计算机学会) 12、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13、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4、电信科学(期刊, 中国通信学会) 15、信号处理(期刊, 中国电子学会) 16、计算机工程(期刊) 17、计算机软件与应用(期刊) 1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 19、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 中国电子学会) 20、信息与控制(期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1、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 22、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23、广播与电视技术(期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4、电视技术(期刊,信息产业部) 25、电子技术应用(期刊,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 231 26、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27、计算机应用(期刊,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28、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 29、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 30、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31、IET Electronics Letters 32、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33、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and Technology 34、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35、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36、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le Technology 37、Proceedings of the IEEE 38、Image Understanding 39、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40、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41、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42、Digital Picture Processing 43、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44、Pattern Recognition 45、Principles of Program Design 46、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y Eugene charniak. 47、Broadcas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John R. Bittuer 48、Electronic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49、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50、Physical Review A (期刊, APS) 51、Physical Review E (期刊, APS) 52、Applied Physics Letters (期刊, APS) 53、Optics Express (期刊, OSA) 54、Optics Letters (期刊, OSA) 55、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期刊, OSA) 56、Optical Switching and Networking (期刊, Elsevier) 57、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期刊, Elsevier) 58、光通信技术(期刊,信息产业部第 34 研究所) 232 59、光通信研究(期刊,武汉邮电科学院) 60. Optics Communications(期刊, Elsevier) 61.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期刊, IEEE) 62. IEEE Photonics Journal(期刊, IEEE) 63. 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期刊, IEEE) 64.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期刊, Elsevier) 65. Applied Optics(期刊, OSA) 培养方案执笔人:许恒迎 审核人:刘才龙 233 化学化工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34 化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化学学科始建于 1974 年,是聊城大学设置最早、办学实力最 强的学科之一。2006 年成为全校首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 年评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山东省“十五”、“十一 五” “十二五”强化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 个二级硕士学位点。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组成和学历结构合理,科研、教学成 果成绩显著。获得国家级课题 90 余项,省部级课题 80 余项;近 十年发表 SCI 文章 2000 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6 项;“化学专业一级教学平台上分层次教 学改革”获 2005 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复合型创新 人才培养的探索”获 2009 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化学一 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 2009 年山东省研究生 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100 多名学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发表 论文 800 多篇,其中被 SCI 收录 600 多篇。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够从事化学方面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等方 面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 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应 用开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技术 方面的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应 235 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向 (一)无机化学 (二)有机化学 (三)分析化学 (四)物理化学 (五)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四、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 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完不成 学业者,可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含 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 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聊大校发〔2017〕60 号) 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 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六、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 236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应用合成技术(3 学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三)学位专业课 按要求修读 9 学分即可。 (四)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五)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 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 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主要以指导本科生实验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 237 32 学时,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 践报告,合格获得 1 学分;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 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 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具体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 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执行, 第四学期进行,达到合格及以上者获 1 学分,继续进行学业。不合 格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 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 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 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238 开题之前,在学生与导师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三方(研究生 本人、原导师、新导师)都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申请更换导师。 开题之后原则上不允许再更换导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39 化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课程名称 专业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120101 应用合成技术 基础课 (7 学 22120102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分) 22120103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20104 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 3 48 1 考试 22120105 无机合成 3 48 1 考试 22120106 高等无机化学 3 48 1 考试 22120107 分离科学与技术 3 48 1 考试 22120108 电分析化学 3 48 1 考试 22120109 光分析化学 3 48 1 考试 22120110 金属有机化学 学位 专业课 22120111 高等有机化学 (≥9 学分) 22120112 有机合成化学 3 48 2 考试 3 48 1 考试 3 48 1 考试 22120113 计算化学基础 3 48 1 考试 22120114 化学热力学与溶液化学 3 48 1 考试 22120115 表界面与催化化学 3 48 1 考试 22120116 功能高分子 3 48 1 考试 22120117 高等高分子化学 3 48 1 考试 高分子化学 与物理 22120118 高分子合成化学 3 48 1 考试 240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备注 类别 课程编号 开课 考核 学分 学时 学期 方式 课程名称 专业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2120119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20120 电化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21 单晶结构分析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22 环境与放射化学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20123 配位化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20127 计算化学软件应用基础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28 统计热力学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29 物理化学新进展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30 超分子化学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31 天然高分子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24 色谱分析 专业 选修课 22120125 界面分析 (≥6 学分) 22120126 化学生物学 241 备注 线下 课程 选修 一门 线上 课程 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考核 学分 学时 学期 方式 22120132 高分子多相聚合物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33 化学文献检索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34 现代化学实验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20135 结构化学 0 48 2 考试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化学 22120136 仪器分析 0 前沿讲座 2 考试 1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培养方案执笔人:薛庆旺 审核人:孔祥晋 242 48 / 备注 根据 培养 需要 设置 化学工程与技术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化工学科源自 1993 年设立的精细化工本科专业,2019 年获批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涵盖化学工程与 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2017 入选山东省高水平 应用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群”,2018 年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 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主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 求,围绕精细化工、能源技术以及材料化工等产业,以应用基础研 究为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并提高区域基础研究水平和科 技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在能源电化学、催化 新材料及催化过程、有机光电材料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 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 队伍,拥有硕士生导师 14 人。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省部级课题等 3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山东省自然科 学奖、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5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200 余 篇,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高水 平综合素质的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具体要求: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43 (二)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以及研究方 法,能够在化工、环境、能源、材料等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 术开发、生产管理及高等教育等工作; (三)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 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学术道德、社会责任感、工程 职业道德和法律环保意识。 三、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与技术 四、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 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完不成 学业者,可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含 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 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聊大校发〔2017〕60 号) 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 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244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高等化学反应工程(3 学分)、现代分析测试 技术(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设置不区分研究方向,修读要求(9 学分)即可。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245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 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 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主要以指导本科生实验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 32 学时,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 践报告,合格获得 1 学分;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 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 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具体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 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执行, 第四学期进行,达到合格及以上者获 1 学分,继续进行学业。不合 格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246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 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 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 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开题之前,在学生与导师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三方(研究生 本人、原导师、新导师)都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申请更换导师。 开题之后原则上不允许再更换导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247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48 化学工程与技术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22000001 学位 义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学位 22120201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 基础课 22120102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7 学 分) 22120103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3 48 1 考试 1 16 1 考查 3 48 1 考试 22120101 应用合成技术 3 48 1 考试 22120105 无机合成 3 48 1 考试 22120113 计算化学基础 3 48 1 考试 22120203 高等化工热力学 3 48 1 考试 22120204 催化化学 3 48 1 考试 3 48 1 考试 3 48 1 考试 22120205 高等分离工程 3 48 1 考试 22120206 数值分析 3 48 1 考试 22120107 分离科学与技术 3 48 1 考试 22120207 催化剂工程 3 48 1 考试 22120112 有机合成化学 3 48 1 考试 公共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选修课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4 学分)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2 考查 学位 专业课 22120111 高等有机化学 (≥9 学分) 22120106 高等无机化学 249 2 32 2 考查 2 32 1 考查 专业方向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22000018 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22000019 讲座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 22120202 沿讲座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1 16 2 考查 22120208 精细化学品化学 2 32 2 考试 22120209 能源催化技术 2 32 2 考试 22120210 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 2 32 1 考试 22120211 化工传递过程 2 32 1 考查 22120120 电化学 2 32 2 考试 2 32 1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1 16 2 考查 22120215 化工系统工程 2 32 1 考查 22120134 现代化学实验 2 32 2 考查 22120216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1 16 1 考查 22120119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22120217 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 2 32 1 考查 0 48 1 考查 专业 22120212 功能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选修课 (≥6 22120127 计算化学软件应用基础 学分) 22120213 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 22120214 化工文献检索和论文写 作 补修课 22120218 化工热力学 250 专业方向 备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不计 类别 培养 环节 (≥3 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120219 反应工程 0 前沿讲座 1 考查 1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培养方案执笔人:袁青 审核人:孔祥晋 251 48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备注 学分 不计 学分 地理与环境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52 地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 规律、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 交叉,承担着地理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 新的任务,并为高校地理学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 聊城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至 1988 年设立的地 理教育专业,2007 年获批自然地理学硕士点,2010 年获批地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 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现有 教学科研人员 68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31 人,具有博士学 位教师 55 人。自 2007 年招收研究生以来,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 发展重大需求,以黄河-运河-南水北调交汇区为地域特色,主要开 展了黄河下游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利用、地 表过程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在气溶胶与气候变化、湖 泊湿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遥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形 成了鲜明特色。毕业生可从事高校或科研机构教学与研究,党政机 关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或攻读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熟悉地理学重要文献,有较好的地理学理论素养和专业 253 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地理学理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相关理论问 题和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三)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 料,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本学科的学 术规范,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写作能力。 (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掌握坚实 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胜任与地理学相关的教学、 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一)湿地生态与环境 围绕南四湖、东平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展环境天然有机 质、POPs 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环境修复等的研究工作,并为环境 水体及土壤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 主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绿色生态农业、水土资源持续 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立足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展农业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与绿色生态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 全等领域,在农田土壤水分-植被相互作用关系、土壤碳/氮循环与 高效利用、土壤环境与温室效应等研究。 (三)地球化学与环境效应 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开展区域环 境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过程与效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球变暖 场景下地表圈层间地球化学过程机理和环境效应,以及全球变化 应对研究。 254 (四)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以黄河-运河-南水北调交汇区域为地域特色,开展乡村振兴、 黄河运河文化、区域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与保护等研 究。 (五)遥感地学分析与 GIS 建模 围绕黄河中下游和南水北调东线区,以遥感分析和 GIS 时空 建模为手段,开展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时空过程分 析、模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以及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 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研究。 (六)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校所联培 面向“海洋强国”“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聚焦海岸带生态 环境安全、资源保育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三大特色领域,致力于 海岸带生态环境安全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 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研究。 四、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实行以导师为 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 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 255 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在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的制定、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证、论文中期检查和答辩等研究 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作用;注重研究 生独立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设置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 位课程、培养环节、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补修课程四个模块。课程考 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确 定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一般地,学位 课程采取考试方式进行。非学位课程采取考查等方式进行。学位课 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 分。 学位课程不再申请免修。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须随下一级重 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因成绩不合格且在毕业 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 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256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 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 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合格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 合格、不合格。中期筛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作 阶段,获得 1 学分,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格” 者,终止培养过程,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通过中期筛选及时发 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生后续高质量培养。具 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 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4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257 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4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 11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 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 4 学分,专业选修课 6 学分)。培养环节 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本模块一共 3 学分。同等学 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本 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定稿提交,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 完成,否则将不受理其毕业答辩申请。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258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 位授予工作细则》(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 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59 地理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 2 3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2 考试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高等自然地理学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地理计算方法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221401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40105 全球变化科学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40106 地理学研究进展 3 48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40107 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 2 32 2 考试 01,03 22140108 湿地生态学 2 32 1 考试 01,06 22140109 土壤环境化学 2 32 2 考试 02 高级环境土壤学 2 32 1 考试 02 环境地球化学 2 32 1 考试 03 22140112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实 践 2 32 2 考试 04 22140113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2 32 2 考试 04 22140114 地理信息科学 2 32 2 考试 05 22140115 遥感科学与技术 2 32 2 考试 05 22140116 土壤学 2 32 1 考查 06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学位 22000001 公共课 22000003 (6 学 分) 22000004 学位 22140101 基础课 22140102 (7 学 分) 22140103 学位 专业课 22140110 (≥11 学分) 22140111 公共 22000011 选修课 (≥4 22000012 260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备注 线上课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22000018 2 32 2 考试 程选修 康心理 一门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22000019 2 32 2 考试 讲座 公共选修课分为线下和线上选修,选课人数有限制,第一学期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 上课。 22140117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40118 资源与环境遥感 2 32 2 考查 01, 03,04 22140119 水文学 2 32 2 考查 01,06 22140120 全球变化生态学 2 32 2 考查 01,04,05,0 6 22140121 海洋与气候变化 2 32 2 考查 01,03,06 2214012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 论与实践 2 32 1 考查 01,02,03 32 2 考查 02 专业 22140123 选修课 (≥6 22140124 学分) 陆地生态与水文 2 土壤生态与环境 2 32 1 考查 02 22140125 农业资源与环境 2 32 1 考查 02 22140126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 32 2 考查 02 22140127 土壤污染与修复 2 32 2 考查 02 2 32 2 考查 01,02 2 32 2 考查 02 2 32 2 考查 03 22140128 22140129 22140130 土壤碳氮循环与气候变 化 高级实验设计与统计分 析 环境模型与模拟 261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2140131 环境分析与实验方法 2 32 2 考查 03 22140132 环境地理与环境生态 2 32 1 考查 01,03 22140133 气溶胶与气候变化 2 32 2 考查 03 22140134 3S 技术应用 2 32 2 考查 01,02,03 22140135 高等经济地理学 2 32 2 考查 04 22140136 区域规划理论与现代方 法 2 32 2 考查 04 22140137 区域经济发展与战略 2 32 1 考查 04 22140138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 2 32 2 考查 04 22140139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2 32 2 考查 04 22140140 城市综合 GIS 2 32 2 考查 04 2 32 2 考查 04 2 32 2 考查 04 22140141 22140142 空间人文综合方法与应 用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数 学方法 22140143 高等地图学 2 32 2 考查 05 22140144 GIS 程序与设计 2 32 1 考查 05 22140145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2 32 2 考查 05 22140146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 2 32 2 考查 05 22140147 空间数据库 2 32 1 考查 03,05 22140148 GIS 空间分析方法 2 32 2 考查 03,05 22140149 定量遥感及建模 2 32 2 考查 05 22140150 大数据与空间数据挖掘 2 32 2 考查 05 2 32 2 考查 05 2 32 2 考查 03,05,06 22140151 22140152 陆气相互作用与卫星遥 感应用 海洋大气资料同化基础 与应用 262 备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2140222 计量地理学 48 1 考试 22140223 遥感导论 48 1 考试 22140220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48 1 考试 22140221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 界地理) 96 1 考试 根据方 向培养 需要选 课补修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前沿讲座 1 1-5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所有方向 / 备注 地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点方向:01-湿地生态与环境,02-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03-地球 化学与环境效应,04-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05-遥感地学分析与 GIS 建模,06-中科院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校所联培。 培养方案执笔人:刘子亭 审核人:张保华 263 生命科学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64 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 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科学,研究领 域主要集中在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对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在机 制的研究和探索等方面。聊城大学生物学学科依托生命科学学院、 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院,2006 年获批细 胞生物学和植物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1 年获批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设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五个专业;2012 年开始招生以来,已 经培养了十余届硕士研究生。现有专任教师 130 名,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54 人;拥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体系岗位 专家;在驴新品系培育及种质研究及推广、蜂胶产物开发、小型底 栖生物多样性和地衣型真菌系统学研究、分子营养及生物信号通 路调控研究、食品/药品智能递送系统及其药效学/流变学研究等 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培养的研究生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了 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研究生 就业质量良好,去向一般为攻读博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考取事业 编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坚持“拓宽基础、加深专 265 业、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原则,秉持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并重, 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 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 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系统的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手段,了解现 代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无障碍的阅读外文资料,基本具 备外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三)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研究,具备独立开展 实验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研究方向 (一)动物学 主要从事动物分类、系统演化、多样性以及动物遗传育种方面 的研究,开展小型底栖生物尤其是海洋线虫和淡水线虫、蝴蝶等生 物的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 解决分类阶元混乱和大量物种仍未鉴定的问题。 (二)植物学 围绕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重点筛选和鉴定适应我国黄 淮地区大豆等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并解析其适应机理;利用基因编 辑技术创制番茄等园艺作物新种质材料并开展育种研究;开展苹 果属及相近类群的系统发育与分类学研究,收集海棠种质资源,进 行开发利用研究。 266 (三)微生物学 以地衣型真菌系统学和基因资源挖掘为基础,开展次生代谢 产物的研发和地衣抗旱基因的利用研究;开展食药用菌活性成分 的结构与功能及构效关系研究,建立成熟的灵芝和桑黄等生物活 性物质的提取、评价和生物活性评价体系,为新型药物筛选提供基 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开展食药用菌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标准化 生产、功能性健康产品研发。 (四)细胞生物学 利用细胞生物学及多组学分析方法,开展蜂产品活性成分的 开发和研究,阐明活性成分的药效机理,解析活性物质与靶向分子 结合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利用细胞工程、代谢工程等生物工 程技术,挖掘特色植物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如萜类、酚类及皂苷 等),并进行高效合成、开发及利用。 (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开展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为肉质 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育种材料;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 重点研究染色质重塑蛋白 Chd1 的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细胞壁重 构中蛋白对稻瘟病菌致病力影响;开展分子营养及生物信号通路 调控研究;开展基于高分子材料的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及相关药效 学、流变学研究。 四、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267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充分发挥 导师(组)的指导作用,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 德教育、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 文等;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合 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着重培养研究 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 学分)、分子生物 学技术(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3 学分)和细胞生物学 技术(3 学分)2 门共同课程,另外,每个研究方向还应修习 1 门 268 本方向的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由导师负责实施和考核,并依据研究生的 完成情况评定成绩。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实 验室、学位点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包括文献阅读报告、研究进展 报告、研究总结报告和前沿讲座等。 在读期间,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 10 次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 269 少于 2 次学术报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 告要有书面材料。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评定的书面记录交学院 备案,取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情况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 的综合考核。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平时的政治学习、 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课程学习情况,以课程综合考试 为主,并综合考核科研、外语水平和平时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 考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及平时科研开展情况进行。 中期筛选成绩按优、良、中、差评定,中等以上者,进入学位 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差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270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2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 9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 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 4 学分,专业选修课 6 学分)。培养环节 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本模块一共 3 学分。同等学 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2 门,本模 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研究生最迟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通过开 题报告论证。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 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应包含详细的 文献综述,其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重点检查开 题报告中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 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预审,预审不合格者不能 271 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学院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方可 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72 生物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公共 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学位 221501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基础 课(7 22150102 分子生物学技术 学 分) 2215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3 48 1 考试 所有 3 48 1 考试 所有 1 16 1 考查 所有 22150104 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 3 48 1 考试 所有 22150105 细胞生物学前沿讲座 3 48 1 考查 细胞 3 48 1 考查 植物 3 48 1 考查 动物 22150108 微生物学前沿讲座 3 48 1 考查 微生物 22150109 细胞生物学技术 3 48 1 考试 所有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座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学位 专业 22150106 植物学前沿讲座 课(9 学 22150107 动物学前沿讲座 分) 公共 选修 课 (≥4 学 分) 273 备注 线下 课程 选修 一门 线上 课程 选修 一门 类别 专业 选修 课 (≥6 学 分) 补修 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150110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 22150111 基因工程 2 32 2 考查 所有 22150112 表观遗传学 2 32 2 考查 所有 22150113 植物组织培养 2 32 2 考查 植物 22150114 菌物学概论 2 32 2 考查 微生物 22150115 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 2 32 3 考查 所有 22150116 微生物生态学 2 32 2 考查 微生物 22150117 微生物生物技术 2 32 2 考查 微生物 22150118 蛋白质研究技术 2 32 3 考查 所有 22150119 生物拉丁文与命名法规 1 16 2 考查 植物、动 物 22150120 动物系统学 2 32 2 考查 动物 22150121 小型底栖生物学 2 32 2 考查 动物 22150122 植物分类学原理 2 32 2 考查 植物 22150123 细胞生物学 / 48 1 考试 22150124 微生物学 / 48 1 考试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 培养方案执笔人:丁飞 审核人:王春明 274 / 备注 不计 学分 生物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生物工程是以人类生物产品需求为导向,融合生物学、化学、 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性地设计、优化和改造生物体 系与功能,着重解决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所面临的技术与工 程问题,推动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学科。聊城大学生物工程学科依 托生命科学学院,2018 年获批生物工程学科一级硕士点,设有生 物产品研究与开发、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生物催化与制药过程、 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四个研究方向。现有专任教师 34 人, 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3 人,在酶工程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天然产物分离及活性研究、微生物制药研究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拥有山东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实验室“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十三 五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山东省重点 学科“分子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制药”等科研平台,可为研究生教学、 科研提供良好条件。培养的研究生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了扎 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技能,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良好,去向一般为攻读博士研究生、出国深造 及大型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坚持“拓宽基础、加深专 275 业、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原则,秉持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并重, 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 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 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在知识结构方面,熟练掌握生物产品研究与开发、细胞 培养与代谢工程、生物催化与制药过程、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 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三)在能力结构方面,掌握扎实宽广的生物工程基础理论和 系统的专业知识与科研技能,了解本学科及现代生命科学等相关 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无障碍的 阅读外文资料,基本具备外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 力和团队精神、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和 解决实际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在素质结构方面,身心健康、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高 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 有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三、研究方向 (一)生物产品研究与开发 针对我国大宗化学品与精细化学品高效绿色制造发展的战略 需求,开展微生物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改造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 生物产品制造与开发研究。 (二)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 276 筛选特殊生物资源、结合高通量筛选和基因改造技术,开发具 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菌种、新基因、新酶制剂,实现系列药用、食 用高附加值生物产品的开发。 (三)生物催化与制药过程 生物催化剂的发现和改造工作及废弃生物质资源高效生物转 化技术、装备及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开展药物中间体等高附加值 产品的生物制造研究。致力于解决生物制造过程的原子经济性与 时空高效性问题,强化生物过程集成技术与装备开发,实现绿色清 洁生产。完善物质代谢与辅因子代谢的适配性调控的理论体系,创 新开发基于细胞集群效应的生物转化新技术。 (四)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 针对合成生物学和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进行系统研究。建立 不同代谢模块耦合的生物调控策略,构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 生物细胞工厂;解析功能性基因的调控功能并挖掘系列调控元器 件,为菌株的改造和生物过程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四、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 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培养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 277 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6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 学分)、微生物学 及应用(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生物工程前沿技术(2 学分)、生物产品工艺学(2 学分)和高级生物分离工程(2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278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 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参加 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要有书面材料。前沿讲座考核 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 1 学分。 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学时应不少于 16 学时,时间安排在第二 或第三学年。工程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工业见习、驻厂实习、参与校 279 企合作项目到企业方开展的实地调研、研发等工作以及辅助指导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形式。合格者获得 1 学分。入学前 在企业从事生产、研发工作满两年并已取得助理工程师级以上职 称者,经导师审核,主管院长签署意见,报研究生处批准,可免修 工程实践。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情况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 的综合考核。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平时的政治学习、 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课程学习情况,以课程综合考试 为主,并综合考核科研、外语水平和平时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 考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及平时科研开展情况进行。 中期筛选成绩按优、良、中、差评定,中等以上者,进入学位 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差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4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2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 9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 280 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 4 学分,专业选修课 6 学分)。培养环节 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共 4 学分。同等 学力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 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研究生最迟第 3 学 10 月份前定学位论文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 论证。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 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应包含详细的 文献综述,其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重点检查开 题报告中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 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预审,预审不合格者不能 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学院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方可 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281 审核通过,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82 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备注 学期 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2 考试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学 3 48 1 考试 所有 微生物学及应用 3 48 1 考查 所有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所有 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 3 48 1 考试 生物工程前沿技术 3 48 1 考查 所有 生物产品工艺学 3 48 1 考查 所有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4 学 分) 22000016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专业英语 2 32 2 考查 所有 高级生物分离工程 2 32 2 考查 所有 学位 22000001 公共课 22000003 (6 学 分) 22000004 学位 22150101 基础课 22150201 (7 学 分) 22150103 学位 22150104 专业课 22150202 (9 学 分) 22150203 22000018 22000019 专业 22150110 选修课 (≥6 学 22150204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 健康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 养讲座 283 所有 线下 课程 选修 一门 线上 课程 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备注 学期 方式 分) 细胞培养 与代谢工 考查 程、生物 催化与制 药过程 生物产品 研究与开 考查 发、生物 催化与制 药过程 合成生物 考查 学与系统 生物工程 细胞培养 考查 与代谢工 程 22150205 代谢工程 2 32 2 22150206 酶工程原理与实践 2 32 2 22150207 合成生物学 2 32 2 22150208 细胞生物学进展 2 32 2 22150209 生物工艺学 48 1 考试 所有 22150210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 程 48 1 考试 所有 补修课 培养 环节(4 学分)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2 3-4 考查 所有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 培养方案执笔人:张扬 审核人:王春明 284 / 不计 学分 传媒技术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85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教育技术学学科创建于 1993 年,2009 年起开始招收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省内开设最早的教育技术学科之一。在学术研 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全省 15 个同类学科的三甲行列。 目前,本学科共有专职教师 14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2 人,副 高级职称 10 人,中级职称 2 人。已获得博士者 3 人,在读博士 3 人。 本学科教学与科研条件良好,建有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资源开发、学习分析等实验室,并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 录播系统、智能控制与机器人、脑电仪、眼动仪、面部表情分析等 设备,总值达 1700 余万元。依托本学科建立的教育与传媒技术实 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 研究、教育资源开发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近年来先后承担省级及 以上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20 余项,十三五 期间发表核心论文 40 余篇,出版教材 2 部,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 奖 1 项。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 心,具备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现代信 息技术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 286 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教育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 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 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媒体开发、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的人才。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不区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包括 科学研究、媒体开发、技术应用与管理、技术学科教学培训。 四、学制 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 3 年, 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 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 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 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硕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成立 由本专业导师组成的硕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硕士生 的指导工作,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2.研讨式课程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专题讨论 和研讨式教学,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3.参与科研项目。每个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一项立 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了解科研项目研究过程,巩固 专业基础理论,扩展专业知识范围。 4.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授课;鼓 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协 287 作,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领域前沿和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社会 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选修课和补修课。 1.学位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 辩证法概论(1 学分)、学硕公共英语。 2.学位基础课。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学位必修课。参照《学术 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设置教育基本理论、中外教育史、教 育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 号),开设论文写作规 范和学术道德。 3.学位专业课。参照《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设置教 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 4.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 5.专业选修课包括研究素养、专业实践、学科前沿三类课程。 研究素养类课程包括专业英语、学术文献导读、教育研究数据的分 析与处理、教育研究专题实践;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数字化教学环 境建设与应用、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学科前沿类课程包括学习科 学与技术前沿、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 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专题。 5.补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 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 288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可以通过开卷或者闭卷 方式进行。考查可以通过学术论文、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资 源作品、调查报告、学术交流记录、实习实践档案等方式进行。 学位课成绩 70 分及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成绩 60 分及以上 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随下一级重新修 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格且在毕业资格审 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与创新实 践、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 学术会议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通过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获得学分。 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 参与教研活动、参与班主任活动等多种形式。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 少于 16 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时不少于 12 学时。教学实践一般 安排在第二学年。 社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 调查、田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 支教、暑期“三下乡”活动、研究生“三助”、其它社会公益活动 等。 289 科研实践,包括参与科研项目、科研咨询、调查研究等。需提 供学生署名的项目结项证书,或者发表学生署名的项目论文。 学科竞赛须为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学生第一署名的获奖 证书。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 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八、学分要求 总学分 35(≥35 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 6 学分(≥6 学分), 学位基础课 6 学分(≥6 学分),学位专业课 10 学分(≥9 学分), 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培养环 节 3 学分(≥3 学分)。 研究生理论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践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 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 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1.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2.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290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 前完成。 3.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4.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5.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291 教育技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 学分 学时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2160101 教育技术学 学位 基础课 2216010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 学 分) 2216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2 32 1 考试 3 48 1 考试 1 16 1 考查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查 22160115 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 2 32 2 考查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1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1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 究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 22160112 施 22160111 学位 专业课 22160113 教学系统设计 (10 学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 22160114 合 公共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选修课 (≥4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学分)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康心理 292 备注 一级 学科 课程 实践 类 线下 课程 选修 一门 线上 课程 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讲座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方向 学期 方式 2 32 2 考试 22160121 专业英语 2 32 3 考试 22160122 学术文献导读 1 16 1 考查 2 32 3 考查 22160124 教育研究专题实践 专业 选修课 22160125 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应用 (≥6 学分) 22160126 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 1 16 3 考查 3 48 3 考查 3 48 3 考查 22160127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前沿 2 32 3 考查 22160128 学习科学与技术前沿 2 32 3 考查 22160129 信息技术发展前沿 1 16 3 考查 22160131 学习科学与技术 32 1 考试 22160132 教育传播学 32 1 考试 22160123 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与 分析 备注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分)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 注:总学分 35 学分。学位公共课 6 学分、学位基础课 6 学分、学位专 业课 10 学分。公共选修不少于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实践教 学 3 学分。 培养方案执笔人:赵厚福 审核人:郭峰 293 计算机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94 软件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软件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于 2011 年经教育部授 权获得招生资格, 2006 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获得招生资格,2021 年,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招生 资格,2012 年,软件工程被列为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重点 建设专业;2016 年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 软件工程排为“B+”等级。 2016 年,软件工程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 建设资金 800 万元。软件工程 2017 年开始开展学历留学生教育, 全英文授课,在校生 50 余人。2019 年,软件工程被评为首批山东 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 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软件工程学科在山东省高校排名 第四;计算机科学学科 ESI 进入全球前 1%,工程学科 ESI 进入全 球前 1%,本学位点师资贡献率分别为 86%和 48.3%。高等教育评 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的 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计算 机科学与工程学科上榜,为我校唯一上榜学科;1 名导师成功入选 “全球顶尖前 10 万科学家”。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符合国家战 略发展的、具有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能 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管理学、自动化等多学科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和工具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表达交流能 295 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 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该方向将最优化理论与智能算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常见的 智能制造车间调度问题,包括炼钢连铸调度、柔性车间调度、半导 体车间调度、PCB 生产线调度、新能源客车生产制造、“碳达峰、 碳中和”背景下的低碳调度、动态调度问题等,开展混合整数规模 模型构建、数据驱动的协同调度方法、领域知识驱动的混合群智能 算法、动态重调度策略、多区域单元化生产线协同重调度等研究。 (二)大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 该方向主要聚焦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自 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围绕跨语言术语词向量建模和神经网络相 关技术,对中、英、法等多语言(Multi-language)、跨语言(Crosslingual)术语的表示、抽取、相关性与相似性计算、消歧、翻译、 可视化等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展计算术语学、文本情感分析、 Web 语义分析、教育大数据与个性化推荐、信息安全等的研究与 应用,支撑 ISO TC37 相关国际标准的修订和在智慧医疗、智慧教 育领域的应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基于进程代数理论, 建立支持复杂大数据系统形式化描述与抽象解释、行为相容性和 一致性验证理论及支持工具。研究如何将工具系统应用于复杂大 数据系统的实际建模和验证中。采用多目标优化智能算法对大数 据资源进行调度优化,提高调度、资源配置管理的效率,同时结合 文本挖掘、术语抽取等技术研究网络传输数据过滤方法,并将其应 296 用到垃圾邮件过滤等领域,增强大数据的安全性。 (三)机器学习与多媒体计算 该方向主要聚焦机器学习、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在遥 感图象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深度学习、自监督学习、多任 务学习、非负矩阵/张量分解、稀疏性表达、超图学习、核方法、 群智能优化算法等有效工具,研究高光谱遥感图像解译与分类、高 光谱图像的特征提取与选择、高光谱视频的跟踪与识别等方面的 理论与方法。同时,基于图形处理器和云计算开展并行计算方面的 研究,以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四、学制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 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 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 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实行以导师为 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 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 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研究生个人培养 计划的制定、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证、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 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作用;注重研究 生独立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 297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7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以及《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算法 设计与分析》(3 学分)以及《高级软件工程》(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高级数据库系统》 (3 学分)、《高级操作系统》(3 学分)以及《组合数学》(3 学 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表。 298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学位点组织的各项 前沿讲座。在学期间,每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 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前沿 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 要有书面材料,否则不予认定相应的学分。前沿讲座考核合格获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299 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为 依据,综合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及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 并着重检查研究生培养计划、专业实践实施情况。中期筛选在第四、 五学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中期筛 选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 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中期筛选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培养过程, 按相关程序做退学处理。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 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其中学 位必修学分不少于 24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 节必修学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6 学分)、学位基础课(7 学分)、 学位专业课(11 学分),本模块至少修满 24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 括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4 学分)、专业选修课(≥6 学分), 本模块至少修满 10 学分。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1 学分)、社 会实践与创新实践(1 学分)、中期筛选(1 学分),本模块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 程 1-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300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 六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 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 稿付印,于第六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 士学位申请材料。 301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02 聊城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课程名称 专业方向 备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00001 理论与实践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70101 算法设计与分析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7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701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70107 组合数学 3 48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线下课 程选修 所有方向 一门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2 32 2 考试 线上课 所有方向 程 选 修 一门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座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基础课 22170102 高级软件工程 (7 学 分) 学位 专业课 22170105 高级数据库系统 (11 学分) 22170106 高级操作系统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303 可申请 免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考核 学分 学时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170108 高级计算机网络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70109 嵌入式计算系统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70110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70111 科研论文写作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大数据与 自然语言 处理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专业 选修课 22170112 自然语言处理 (≥6 学分) 22170113 信息安全与密码学 智能优化 算法及其 应用 机器学习 与多媒体 计算 22170114 智能计算模型与方法 2 32 1 考查 22170115 模式识别 2 32 2 考查 22170116 物联网及其应用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70117 编译原理 48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70118 计算机组成原理 48 1 考查 所有方向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培养方案执笔人:孟磊磊 审核人:贾保先 304 / 备注 根据培 养需要 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于 2006 年 1 月 获批,自 2007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 年 3 月获批材料科学 与工程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资格。2020 年材料学科 ESI 排名 进入全球前 1%,2022 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稀土功能材料工程 研究中心。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72 人,其中 45 岁以下 56 人,65 人具有 博士学位,占比为 93%;其中教授 11 人,副教授 25 人,专业认 证委员会专家 1 人,ESI 中国高被引学者 1 人,全球顶尖前 10 万 科学家 1 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1 个,具有很强的研究和 开发能力。近 5 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 60 余项,其中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 1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 项;承担企业委托 项目 20 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 1300 余万元。 本学科积极适应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创新要求,充分利 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注重研究生科研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近 5 年研究生共公开发表论文 120 篇,其中 SCI 一区收录论文 7 篇,SCI 二区收录论文 44 篇;毕业生人均在校发表 SCI 收录文章 3 篇。 二、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社会主 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 306 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 究和应用开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一定 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能结合本学科有 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研发工作,并 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培养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 事教学、科研、设计、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三)功能高分子材料 (四)有色金属新材料 四、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 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 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导师根据培养方案 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 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 判断,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307 (二)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研究生掌握 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 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文明礼貌 的教育,要求硕士研究生认真参加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的学习, 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四)学院适时探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一流大学建立联合 培养、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平台, 努力推动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海外实习、短期交流等国际化培养 进程;完善有利于调动研究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方式。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材料现代测试技术(3 学分)、工程数学(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308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和固体物理(2 学分)、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2 学分)和材料表面与界面(2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 前沿讲座 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 论坛、学术沙龙),做学术报告等。在读期间,应参加至少 10 次 的学术讲座,主讲不少于 2 次的学术报告。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 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309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学分。社会实践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 新精神为重点,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锻 炼,促使研究生深入社会、深入一线,了解国情和民生,增强社会 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学术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 32 学时,完成 1 篇不少 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考核由接受研究生参与实践 的部门、指导教师、导师综合评定。合格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以研究生的培 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 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其目的是总结评价 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方法,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顺利的由课程学习阶段进入论 文阶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期筛选工作在第 4 学期的 3 月份进行,中期筛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合格的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差者,予以淘 汰或分流。经筛选考核,中期筛选不合格者,若本人愿继续其学业, 经个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批准备案后,可延期一年随下一 年级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中期筛选仍不合格者,将终止其学习。 (四)科研成果 310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学术学位总学分不低于 35 学分。获 得学位所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 互替代。其中学位必修课学分不低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 于 4 学分,培养环节类学分不少于 3 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 查前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 业本科主干课程 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研究生在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 查研究等工作,把握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前人工作、发展动态,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并提交文献综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 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毕业(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 文答辩,不得少于 12 个月,否则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二)论文中期检查 根据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 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 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 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组织同行专 311 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预审,预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 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 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 6 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论文评阅、答辩和 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聊大 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12 表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00001 公共 理论与实践 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学硕公共英语 分) 22000004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180101 材料现代测试技术 基础 22180102 工程数学 课(7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 分) 22180103 (含科学精神、学术诚 信、伦理道德等)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学位 专业 课 (≥9 学 分) 公共 选修 课 (≥4 学 分) 221801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80105 固体物理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80106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80107 材料表面与界面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康心理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讲座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80108 材料科学进展与国家发 展战略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80109 晶体缺陷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80110 材料热力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313 1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专业 选修 课 (≥6 学 分) 补修 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考查 所有方向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半导体物理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80115 纳米材料在能源中的应 用 2 32 1 考查 2 22180116 光/电催化基础及应用 2 32 2 考查 2 22180117 前沿功能材料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80118 电介质物理 2 32 2 考查 1 22180119 光电材料与器件 2 32 2 考查 1 22180120 聚合物加工工程 2 32 2 考查 3 22180121 聚合物复合材料 2 32 2 考查 3 22180122 粉末冶金原理 2 32 2 考查 4 22180123 材料加工技术 2 32 1 考查 4 22180124 物理化学 48 1 考试 22180125 大学物理 48 1 考试 22180126 材料科学基础 48 1 考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180111 高等材料化学 2 32 22180112 计算材料学 2 22180113 固体相变理论 22180114 根据培 养需要 至少补 修2门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所有方向 / 备注 备注:研究方向:1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功能高分子材料,4、有色金属 新材料 培养方案执笔人:李伟 审核人:滕谋勇 314 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15 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 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科学,研究领 域主要集中在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对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在机 制的研究和探索等方面。聊城大学生物学学科依托生命科学学院、 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院,2006 年获批细 胞生物学和植物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1 年获批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设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五个专业;2012 年开始招生以来,已 经培养了十余届硕士研究生。现有专任教师 130 名,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54 人;拥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以及山东省现代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共 5 人; 在特色畜禽新品系培育及种质创新、动物新发传染病绿色防控、蜂 胶产物开发、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及药理作用机制、小型底栖生物多 样性和地衣型真菌系统学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研究生经过系 统的科研训练,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备独立 从事科学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坚持“拓宽基础、加深专 业、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原则,秉持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并重, 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16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 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 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系统的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手段,了解现 代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无障碍的阅读外文资料,基本具 备外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三)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研究,具备独立开展 实验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研究方向 (一)动物疫病发生机理及防控 主要以严重危害动物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为 研究对象,开展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感染与致病机理、病 原诊断与检测技术、新型兽药与疫苗研发等领域研究。 (二)动物营养与产品加工 主要以山东地方特色畜禽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动物营养与 调控、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动物营养与环境、动物产品安全和品质 等领域的研究。 (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主要以山东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功能基 因组学、重要经济性状形成与遗传基础、动物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 等领域研究。 四、学制 317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 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 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 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 导作用;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 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培养环节,着重培 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 修课。学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 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 业,跨学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 分,实验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2 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 分)。 2.学位基础课 318 学位基础课包括高级生物化学(2 学分)、现代分子生 物学(2 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和生物信息学(2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1 门共同课程,另外, 每个研究方向还应修习 4 门本方向的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319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作学术 报告要有书面材料。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评定的书面记录交学 院备案,获得该项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 1 学分。社会实 践须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报告。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 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 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目的是考查研究生入学以来 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 真探讨解决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由课程学习 阶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保障研究 生的培养质量。学院党政负责人、导师组成员和科研秘书组成考核 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做出评价。具体要求参照《聊 320 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平时的政治学习、思想表 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课程学习情况,以课程综合考试为主, 并结合硕士生的科研、外语水平和平时课程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 定;科研能力考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章发表和平时科研开展 情况进行。中期筛选成绩按优、合格和不合格评定,合格以上者, 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不合格者,予以淘汰或分 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分 22 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 10 学分、 培养环节必修学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2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 9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 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6 学 分)。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中期筛选、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活 动,本模块一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 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321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 加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应包含详细的 文献综述,其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开题报告至少有 3 名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未 能通过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论证。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重点检查开 题报告中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 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 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 通过,方可取得论文答辩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322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 六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 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 稿付印,于第六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 士学位申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23 聊城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00001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6 学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1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104 生物信息学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05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06 微生物学进展专题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07 分子生物学技术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08 细胞生物学技术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09 动物分子病毒学和免疫学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2 32 1 考试 22190113 现代中兽医药学 2 32 1 考试 22190114 动物繁殖技术进展 1.5 24 2 考试 22190115 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品质 2 32 1 考试 22190116 智慧牧业专题 2 32 1 考试 22190101 高级生物化学 学位 22190102 现代分子生物学 基础课 (7 学 2219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分) 学位 22190110 动物传染病学进展 专业课 (至少 22190111 高级动物营养学进展 选修 9 学分) 22190112 动物遗传育种专题 324 动物营养与 产品加工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动物疫病发 生机理及防 控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 产品加工 所有方向 备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公共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选修课 (选修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学 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2 32 1 2 32 2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专业方向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32 2 2 32 2 22190117 生物物质分离纯化技术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118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119 表观遗传学 1.5 24 2 考查 动物遗传育 种与繁殖 22190120 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121 微生物生物技术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专业 22190122 蛋白质研究技术 选修课 (至少 22190123 微生物生态学 选修 6 学分) 22190124 统计学方法及应用 22190125 动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22190126 所有方向 所有方向 人畜共患病与动物性食品 1.5 卫生 24 2 动物疫病发 生机理及防 考查 控、动物营 养与产品加 工 1.5 24 2 考查 22190127 动物免疫学进展 325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所有方向 2 考试 备注 所有方向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1.5 利用 24 2 考查 22190129 畜产品加工技术进展 1.5 24 2 考查 22190130 绿色畜产品生产专题 1.5 24 2 考查 新发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安 1.5 全 24 2 考查 22190132 分子流行病学 1.5 24 2 考查 22190133 新型饲料资源开发 1.5 24 2 考查 22190134 显微成像技术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135 动物解剖学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36 动物组织胚胎学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128 22190131 动物营养与 产品加工 动物营养与 产品加工 动物营养与 产品加工 动物疫病发 生机理及防 控、动物遗 传育种与繁 殖 动物疫病发 生机理及防 控、动物遗 传育种与繁 殖 动物营养与 产品加工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前沿讲座 1 1-5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培养方案执笔人:王彤彤 审核人:李玉保 326 / 3-4 考查 备注 所有方向 根据培 养需要 设置 作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 传规律和育种技术,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 与环境的关系,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及安全栽培耕作技 术体系。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作物学带 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使作物学成为现代高校 农业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 聊城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 2018 年获批设立, 2019 年开始招生。依托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生态 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 “农作物种质创新研究院”和“土 壤微生物生态与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聊城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腾 讯云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以服务“三农” 为基础,全方位培育新农科人才。作物学研究生经过系统的科研训 练,掌握扎实的作物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 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践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三农” 情怀,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服务的研究型人才。 (二)系统掌握作物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 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能够独立开展作物学相关科研工作, 327 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 修养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掌握一门外语,熟练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具备较强的信 息检索能力,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跟踪研究前沿,分析实验数据, 撰写科研论文。 三、研究方向 (一)作物遗传育种学 以黄淮海地区优势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作物种质资源 的收集、挖掘及利用,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功能解析,作物新 品种选育 3 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1.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挖掘及利用:以作物种质资源,尤其 是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关键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野生植物 遗传资源进行改良与利用,为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等育种目标提 供理论基础。 2.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功能解析:利用正向、反向遗传学, 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进行功能解析,结 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强化优良基因 的应用,为选育新的作物品种提供中间材料、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3.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生物学: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 生产加工、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新品种利用为研究内容,重点突 出高产、优质和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研究,选育和推广作物新品种。 (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以黄淮海地区优势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作物高产 高效生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 2 个方向开 328 展科学研究。 1.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基础研究与应用:针对黄淮海地区气候特 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 系,探索通过合理作物布局、间套复种轮作、栽培管理、生长调控 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与技术。 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围绕作物害虫生防菌的筛选及致 死机理、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防控作物病虫害、天然产物结构优化 开发绿色农药等方向开展研究,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 组学等方法,开发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新技术并阐明机 制,为绿色生态农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作物生境信息与智慧生产 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物联网、大数据、机器视觉、人工智 能为手段,开展作物表型组学、育种信息化、精准农业农田信息获 取、智能分析决策和精准作业装备等方向的研究,提高农业生产管 理信息化、农业装备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 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四、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 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 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 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329 导师(组)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负责研究生日 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 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注 重研究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德智体美劳 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 量;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培养方 式,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的确定采取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 办法。导师调离学校或外出时间超过一年,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继续 指导时,学院负责按规定变更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并报学校备案。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选修课要在导师指导下根据 研究方向进行选修。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科学生 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作物科学研究进展(3 学分)和论文写作与学 330 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2 学分)、作物生态学(2 学分)、作物遗传育种专题(3 学分)、 智慧农业研究进展(3 学分)5 门共同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三)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1-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各培养单位指定,补修课程成绩须合 格但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信息见“聊城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 331 设置及学分”。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作学术 报告要有书面材料。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评定的书面记录交学 院备案,获得该项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参加 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并获 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 1 学分。社会实践须 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报告。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 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 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目的是考查研究生入学以来 332 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 真探讨解决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由课程学习 阶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保障研究 生的培养质量。学院党政负责人、导师组成员和科研秘书组成考核 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做出评价。具体要求参照《聊 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平时的政治学习、思想表 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课程学习情况,以课程综合考试为主, 并结合硕士生的科研、外语水平和平时课程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 定;科研能力考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章发表和平时科研开展 情况进行。中期筛选成绩按优、合格和不合格评定,合格以上者, 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不合格者,予以淘汰或分 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分 22 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 10 学分、 培养环节必修学分不少于 3 学分。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修满 22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4 学分,专业必修课 12 学 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 333 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中期筛选、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活动,本 模块一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 本科主干课程 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 加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应包含详细的 文献综述,其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开题报告至少有 3 名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未 能通过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论证。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重点检查开 题报告中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 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334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 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 通过,方可取得论文答辩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 6 学期 5 月底 6 月初进行。申请学位者应在第 6 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评 审,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稿 付印,于第 6 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士 学位申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35 聊城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190201 作物科学研究进展 基础课 (4 学 分) 2219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考查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207 智慧农业研究进展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22190203 专业英语 学位 22190204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专业课 22190205 作物生态学 (12 学分) 22190206 作物遗传育种专题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336 2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备注 按学位 [2020]1 9 要求 线下课 程选修 1门 线上课 程选修 1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2190101 高级生物化学 1.5 24 1 考查 22190209 高级植物生理学 1.5 24 1 考查 22190210 基因工程原理与实验技术 1.5 24 2 考查 22190211 作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 1.5 24 2 考查 22190212 植物基因组学 1.5 24 2 考查 22190213 作物逆境生理专题 1.5 24 2 考查 1.5 24 2 考查 1.5 24 2 考查 1.5 24 2 考查 22190217 植物源杀虫剂及其作用机 1.5 理 24 2 考查 22190218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功能 1.5 基因组学 24 2 考查 22190219 植物分子生物学 1.5 24 2 考试 所有方向 作物遗传 育种学、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方向 所有方向 作物遗传 育种学方 向 所有方向 作物遗传 育种学、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方向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方向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方向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方向 作物生境 信息与智 慧生产方 向 作物生境 信息与智 慧生产方 向 所有方向 22190220 粮食安全概论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221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与实验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1.5 24 2 考查 所有方向 专业 选修课 22190214 作物高产耕作制度 (至少 选修 6 学分) 22190215 气候变化与作物适应 22190216 作物生产与保护学 22190222 高级生理生化实验技术 337 备注 类别 补修课 培养环 节(3 学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190223 智慧农业应用案例分析 1.5 24 2 考查 22190224 农业遥感理论技术 1.5 24 2 考查 22190225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5 24 2 考查 22190226 智慧园艺概论 1.5 24 2 考查 22190228 植物学 48 1 考试 22190229 遗传学 48 1 考试 前沿讲座 1 1-5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中期筛选 1 培养方案执笔人:孟令志 审核人:宋勇 338 / 3-4 考查 专业方向 备注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作物 生境信息 与智慧生 产方向 作物栽培 学与耕作 学、作物 生境信息 与智慧生 产方向 作物生境 信息与智 慧生产方 向 作物生境 信息与智 慧生产方 向 根据培 养需要 设置 风景园林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风景园林学是聊城大学“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03 年 获教育部批准设置园林本科专业,2006 年获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 艺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获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位授权点。经 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稳定的研究方向、较为 合理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科研发展态势。 开展乡土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品种选育等研究,形成以 ‘聊红’槐、‘聊红’椿等为特色的系列新品种;园林展园设计系 列作品获 AIPH 大奖、室外展园设计布置特等奖等奖项;承担了国 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 40 余项,获得省部 级二、三等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奖励 10 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200 余篇,经费 1000 余万元;教学科研设备齐全,研究基地设施完善。 本学科现有教师 33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8 人,具有 博士学位的教师 16 人。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良好,受到用人单位 的好评和赞誉,多名毕业生进入中国农业大学、首尔大学等攻读博 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该学科培养风景园林历史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工程技 术、植物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 方法与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 思维方法和工作程序,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 将规划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创新能力,较熟练地掌 339 握一门外语,可在规划设计、公共管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和教 育等部门或相关企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实践、科学研究、教学以及 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进一步攻读博士学 位。具体要求是: (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学习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品行 端正,学风严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 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精神, 眼界开阔、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全面而系统地掌握风景园林学科 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从事科 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创业的能力,能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 等部门胜任有关的教学与科研、规划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 开发等工作。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外语查阅学科相关资 料、撰写论文摘要及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撰写;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 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和研 究动态。 (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体。 三、研究方向 (一)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追踪当今国内外园林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关注国内外遗产 340 保护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中西方园林发展历史与理 论,探讨与总结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二)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 以黄河下游特色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观赏性和抗逆性为 主要研究目标,重点开展功能基因组学、重要经济性状形成与遗传 基础、资源收集评价、繁殖栽培、养护与利用等研究。为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植物新品种和技术支持,解决园林绿 化的植物材料种类和品种贫乏的问题。 (三)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 围绕新时代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 统园林文化,借鉴国外优秀的经典案例,聚焦文化展园、运河景观、 名城保护、鲁西乡村景观等领域,开展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及乡村景 观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 契合城市景观与绿色基础设施更新的需求,开展城市公园景 观提升、城市微景观、口袋公园及低碳节约型园林的研究;聚焦鲁 西平原水乡风貌,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乡村“三生”空间景观特 征及保护建设途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依托京杭大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山东运河文化景观廊 道、大运河文化公园设计和名城保护的研究。依托“数字工坊”, 借助 VR/AR/MR 技术,开展沉浸式园林景观体验设计,打造数字 科技文化创新产业形态。 (四)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 践行“双碳”目标,建设绿色建筑、营建高品质人居环境。以 鲁西地区以及运河沿线城乡建筑与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优化 341 设计与标准化建设为主要目标,开展热舒适度、低碳降耗、安全性 等基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改良建造技术,完善碳排、能耗、舒适 度等多目标优化评价标准,为平原寒冷地区和运河沿线城乡高质 量发展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量化决策依据。 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开展鲁西地区绿色农宅设计与建 造技术集成和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响应美丽中国的号召,开展运 河沿线城乡更新、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及 新城镇环境视觉设计研究;进行城乡既有建筑品质提升、建筑防灾 节能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五)园林生态 围绕黄河流域下游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 能受损等生态问题,开展黄河流域下游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为实 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盐碱地胁迫生境的生物修复技术及机理研究;开展植物 群落配置研究,构建近自然、低维护的植物群落模式;开展园林植 物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分析与评价,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于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机制”原理,分析黄河下游景观格局的 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开展黄河流 域下游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研究,构建以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为 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四、学制 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 3 年, 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 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 342 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一)实行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组负责制,实施导师团 队育人工程。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及时了 解研究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 导和帮助;导师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 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 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证、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 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作用。 (二)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结合 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培养 环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 力。主要教学方式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实 习、设计实践等,教学模式可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 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创 新能力的培养。选修课和学术活动及实践环节要突出特色,因材施 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 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单科考试(或考 查)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实践技 术和外语水平做出全面评估,并作为中期筛选的主要参考依据。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343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包括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含科学精神、学术诚信、 伦理道德等)(1 学分)、园林植物分类学(3 学分)和风景园林 历史与理论(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2 学分)和园林科技研究进展(2 学分)2 门共同课程,另外,每个研究方向还应修习 3 门本方向的 专业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生活 中的美学、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生特色体育、科技伦理专题 研究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选课方式为线上、线下课各必选 1 门, 需选修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344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 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 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前沿 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 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主讲 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作学术 报告要有书面材料。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评定的书面记录交学 院备案,获得该项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 须完成 1 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报告。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此项 1 学分。 345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 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 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目的是考查研究生入学以来 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 真探讨解决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由课程学习 阶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保障研究 生的培养质量。学院党政负责人、导师组成员和科研秘书组成考核 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做出评价。具体要求参照《聊 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平时的政治学习、思想表 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课程学习情况,以课程综合考试为主, 并结合硕士生的科研、外语水平和平时课程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 定;科研能力考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章发表和平时科研开展 情况进行。中期筛选成绩按优、合格和不合格评定,合格以上者, 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不合格者,予以淘汰或分 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分 22 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 10 学分、 培养环节必修学分不少于 3 学分。 346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本模块至少 修满 22 学分(公共必修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必修课 9 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模块至少修 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6 学 分)。培养环节包括前沿讲座、中期筛选、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活 动,本模块一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 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三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 1 年以上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 参加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应包含详细的 文献综述,其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开题报告至少有 3 名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未 能通过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论证。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五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重点检查开 题报告中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 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六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和 347 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审 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 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 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六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院按照培 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审核 通过,方可取得论文答辩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 6 月初完成。申请学位者应在第六学期 3 月份提交学位论文定稿,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评审,提 出修改意见。学生经修改并通过符合学校要求的查重后定稿付印, 于第六学期 4 月份向校学位办提交学位论文印刷稿等硕士学位申 请材料。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48 风景园林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学分 学时 学位 公共课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6 学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专业方向 备注 按学位 [2020]1 9 要求 2219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基础课 (7 学 22190011 园林植物分类学 分) 22190012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002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190013 园林科技研究进展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学位 22190401 风景园林研究方法 专业课 (≥9 22190003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 学分) 1 16 1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1 考试 二、五 22190015 园林植物与应用 2 32 1 考试 二、五 22190017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2 32 1 考试 22190018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2 32 1 考试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公共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选修课 (≥4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学分) 349 必选 一、三、 四 一、三、 四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22000018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32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32 2 考试 2 32 2 考试 22190021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 2 32 1 考查 一、三、 四 22190022 现代仪器分析 1 32 1 考查 二、五 22190014 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 2 32 1 考查 二、五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 22190024 术 1 32 2 考查 二、五 2 32 2 考查 二、五 2 32 2 考查 一、三、 四 22190027 中外优秀景观案例评析 1 16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190016 园林景观工程与技术 2 32 2 考查 22190029 BIM 应用基础与实践 2 32 1 考查 22190030 建筑美学 2 32 2 考查 22190061 园林树木学 54 2 考查 22190062 花卉学 54 2 考查 补修课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 备注 考试 2 专业 22190025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选修课 (≥6 22190026 中国传统园林分析 学分)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专业方向 一、三、 四 一、三、 四 一、三、 四 根据培 养需要 设置 (不计学 分) 注:专业方向:一、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二、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三、园 林规划与景观设计;四、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五、园林生态。 培养方案执笔人:邱乾栋 审核人:翟付顺 350 音乐与舞蹈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51 音乐与舞蹈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我校音乐与舞蹈学筹建于 1988 年,2003 年始招收硕士研究 生,2011 年获批山东省首批音乐与舞蹈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现设有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视唱练耳理论研究、民族音乐学、 音乐文化研究、曲艺理论研究六个方向。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20 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8 人, 具有博士学位 10 人,硕士生导师 18 人,博士生导师 5 人。经过 长期积淀和凝练,本学科在中国音乐史、区域音乐研究、中国音乐 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 级课题五十余项;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 学报》《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省部级成果三十余项;教师中二十余人 次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 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省社会科学新秀 等。多年来,培养的研究生多已成为省内外高校骨干力量,为区域 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培养目标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熟悉音乐学经典著作、文献,具备较好的音乐学理论素 352 养、专业基础知识、较强学术创新意识,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学术 传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 究成果,熟练运用学科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宽阔学术 视野、良好学术规范。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 料,具备独立从事专业活动、科学研究能力,恪守本学科的学术规 范,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能够适 应区域高等音乐教育、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要,胜任相关教学、科 研及文化事业等应用型理论研究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中国音乐史 该方向是以中国音乐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民间遗存现象等为 研究对象,探讨中国音乐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 国音乐历史知识、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具有较高的学 术素养、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以及音乐实践、学术交流 和学术创新意识。该领域突出地方音乐史、乐舞文化、乐律学特色, 旨在挖掘中国音乐史的本体特点和文化价值。 (二)民族音乐学 将现存的传统音乐置于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中,通过对民族成员自身文化传统构建、使用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 查和研究,阐释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三)视唱练耳与理论研究 本方向通过对视唱练耳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分析 353 与反思,引发研究生对视唱练耳教学理论体系和学科研究范畴的 思索,对视唱练耳的历史、现状及对课程未来发展的展望,探讨视 唱练耳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规律与特征。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 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技术训练的全过程。研究视唱练耳的教 育教学功能、价值及目标,引导研究生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 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拓展研究范畴,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能 力。 (四)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主要是以阐述西方音乐文化从起源至近代发展历 史为线索,通过对不同时期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对西 方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及其相应的音乐形态和风格特征 有较系统的了解;此专业方向关注西方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 西方音乐历史(断代史视野)进行专题性学术探究,包括文献研读、 成果审视和学术反思;此专业方向在提高学生综合科研、学术研究 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推 动音乐史学和思政建设的有效结合。 (五)音乐文化研究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研究音乐文化现象,探讨音乐艺术的本质 特征与内在规律。通过对诸种音乐文化现象的审视、评判,对审美 风尚情趣、文化观念意识的分析和把握,有意识的去发掘那些隐藏 在音乐文化现象背后的情感意志、风俗习惯、审美趣旨、思维模式、 行为准则和文化心理形态。本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性与宽泛性的 优势,有着丰厚的研究资源与广阔的研究空间,其相关研究可以 “小到对某一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衍化以及对其中蕴含着的、具 354 有民族文化传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的微观分析,大到对音乐地 域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及其历史变迁以宏观的把握”。本领域的 相关研究在纵向中展开横向,在时间中展开空间,使得音乐文化的 历时性与共时性相得益彰。 (六)曲艺理论研究 曲艺理论研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是对曲 艺的史论、艺术理论、艺术评论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曲艺的本 质、生态、种类、保护传承、发展、表演、创作、评论、美学、管 理、教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方向以中国哲学思维为指导,以中国 曲艺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姊妹学科理论及田野调查曲艺志为依托, 研究曲艺的艺术特征、生成演进规律;与音乐学、戏剧学、非遗学、 艺术学、美学关联紧密,在突出地方曲种研究特色的同时,注重曲 艺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地方曲种音乐研究、曲艺评论研究、曲 艺史论研究。 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专属课程一览表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学术梯队 中国音乐史 尹 蕾 牟艳丽、潘佩佩 郑锦扬、严可 民族音乐学 何丽丽 林林、俞淑华 视唱练耳 闫 震 王海华、杨纪鹏 西方音乐史 王 敏 音乐文化研究 王 辉 曲艺理论研究 贾振鑫 专属课程 中国音乐史学文献研读 中国音乐史学理论与方法 田野调查与案头作业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和声风格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法 刘瑾、刘海霞、郑 西方音乐史文献研读 中、余志刚 音乐学分析 李雯、李婷婷、卢 文化学概论 爱华 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究 鲍震培 郭学东、岳亚 四、学制 355 中国曲艺生态学 田野曲艺志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限,全 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 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 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 行。 五、培养方式 (一)导师团队育人机制 音乐与舞蹈学各研究方向均组建了以培养研究生创造力为核 心的导师团队育人体系,在各阶段培养中实施导师团队育人工程。 采取专业导师指导与导师团队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研讨、启 发、文献导读、课题参与、专业实践等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导师团 队在研究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学习 计划,结合研究生的个人特长与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 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 觉性,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培养模式,既使硕士生掌握 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学 术研究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量的学术讲座、 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完善有利于 调动研究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方式,通过合理课程安排、将课 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艺术实践、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加 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 的训练和培养。 356 (三)思政教育贯穿培养过程 导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将研究生的思想 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强教书育人的 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要定期了解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及时反映学 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 人文素养。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学分互认课、补修课等。 1.公共课 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 学分)、马 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学分)、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学硕公共英语可申请免修。 2.基础课 基础课为音乐与舞蹈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参 照《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设:音乐美学专题研究(2 学分)、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2 学分)、音乐文献学(2 学分)。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专业英语(2 学分)。 3.专业课 专业课是以研究方向为特色的学位必修课。课程参照《学术学 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 号),开设:论文 357 写作学术规范、专业英语、各方向前沿与专题研究、专业主课及专 属课程,共 15 学分。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目标,坚持思政 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原则,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创新创业劳动 教育、素质拓展、交叉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专题研究等开放性公共 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其中线上课必选一门,线下课必选一门; 至少 4 学分。 专业选修课主要体现区域特色与学科交叉融合,包括:民族音 乐学、齐鲁音乐专题、音乐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艺术哲学与批 评、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音乐风格史、音乐人类学等课程。 研究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个性化需求,任选其中至少三门课程 进行学习,至少修完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音乐学概论、视唱练耳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 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按照学术学位课程设置,在每个学期末进行期末考核,根据教 育部规定的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有组织的对学术学位究 生进行考核,并根据所修课程的性质写出课程论文,导师及任课教 师负责对每门课程论文综合打分,并写出指导性评语。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358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培养环节不计学时, 计入学分。 (一)前沿讲座 为使学术型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 提高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在学期间,每名学 术型研究生听取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 10 次,公开做学术报 告不少于 2 次,且有据可查,经认定给予 1 学分。鼓励研究生在 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会议。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培 训、义务性演出、专业实习、公益活动、三助、暑期“三下乡”活 动等,也可通过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 南》所列赛事,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 1 学 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均须有详细记录和不少于 2000 字 的总结,并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如活动方案、活动记录、总结报 告、照片或录像等,提交至院教授委员会审定考核,考核合格后方 359 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在学位论文开题前,硕士研 究生需通过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文献阅读综述报告、课程学习 情况、科研能力等。 经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结果分流:考核合格者进入 硕士学位论文阶段,获得 1 学分,继续完成硕士学业;中期考核不 合格者,视情况给予延期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位学位论 文写作阶段。考核应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由学位点负责具 体实施,组成包括学位点负责人以及相关方向导师在内的考核小 组负责考核。具体要求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 (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41 学分,其中公共课不少 于 6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基础课不少于 10 学分; 专业方向课程不少于 14 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 6 学分;培养 环节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 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1-2 门, 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 360 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 环节。主要包括选题和开题、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其中各项工作均 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实施细则》及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执行。 (一)论文选题 研究生通过中期筛选后,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 发展动态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学位论文工作 计划,选题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或实践意义。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 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 路线、可行性研究等;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 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在导师指导下,音乐与舞蹈学学术型硕士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 份前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 计划,经专家小组认可后可开展论文撰写工作。毕业(学位)论文 从通过开提到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时间。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导师组根据开题情 况,及时检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情况,并针对写 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以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期检查时须完成论文初稿,以确保学位论文撰写工作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361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62 聊城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 学期 方式 方向 学位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公共 课 22000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6 学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分) 2 32 1 考试 1 16 2 考试 3 48 1 考试 22210101 音乐美学专题研究 学位 基础 22210102 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 课 22210103 音乐文献学 (10 学 22210104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分) 22210105 专业英语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查 2 32 1 考查 2 32 2 考试 22210106 专业主课(1-5) ——110 10 160 1-5 22210111 中国音乐史学文献研读 2 32 2 22210112 中国音乐史学理论与方法 2 32 3 考查 中国 音乐 考查 史方 考查 向 22210106 专业主课(1-5) ——110 10 160 1-5 考查 视唱 22210118 和声风格研究 2 32 2 22210119 视唱练耳教学论 2 32 3 22210106 专业主课(1-5) ——110 10 160 1-5 22210125 田野调查与案头作业 2 32 2 22210126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2 32 3 22210106 专业主课(1-5) ——110 10 160 1-5 22210132 西方音乐史文献研读 2 32 2 22210133 音乐学分析 22210106 专业主课(1-5) ——110 2 32 3 10 160 1-5 22210139 文化学概论 2 32 2 22210140 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究 22210106 专业主课(1-5) ——110 2 32 3 考查 音乐 文化 考查 研究 考查 方向 10 160 1-5 考查 曲艺 学位 专业 课 (14 学 分) 363 考查 练耳 方向 考查 考查 民族 音乐 考查 学方 考查 向 考查 西方 音乐 考查 史方 考查 向 备注 可申请 免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专业 学期 方式 方向 2 考查 理论 研究 3 考查 方向 22210146 中国曲艺生态学 2 32 22210147 田野曲艺志 2 32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2000018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 22210148 民族音乐学 专业 22210149 齐鲁音乐专题 选修 22210150 音乐学研究方法 课 22210151 艺术哲学与批评 (6 学 22210152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 分) 22210153 音乐风格史 22210154 音乐人类学 22210155 音乐文献学 学分 22210156 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 互认 22210157 音乐教育学 课 22210158 音乐美学 补修 22210159 音乐学概论 课 22210160 视唱练耳 2 2 2 2 2 2 2 2 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1 1 2 2 2 2 2 2 1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2 32 2 考查 2 2 2 2 2 2 2 0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1 1 2 考查 考查 考查 1 考试 0 32 1 考试 培养 22210161 前沿讲座 环节 22210162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3 学 22210163 中期筛选 分) 1 1-5 1 3-4 公共 选修 课 (4 学 分) 1 培养方案执笔人:尹蕾 审核人:牟艳丽 364 / 4 考查 备注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至少选 修其中 三门 药学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6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聊城大学药学院由聊城大学联合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 点实验室于 2010 年创建。学院目前有生物制药、制药工程和药学 3 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制药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学院现有专 任教师 45 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工程师)8 人,副教授(副 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4 人,硕士生导师 29 人,专任教师中 97% 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分子生物学与抗体 药物工程”、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纳米药物与释 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抗病毒药物工程实验室、药物分子设 计与高端制剂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学科平台和聊城大学强特色 建设“生物与医药”学科,形成了重大疾病药物靶点研究、抗体与 小分子靶向药物的设计和筛选、药物生产创新工艺研究、高端药物 制剂研究以及药物质量和药效评价研究等五个科研团队。学院依 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位点于 2012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培养的研究生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和药学基 础理论,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良好,毕 业去向包括攻读博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出国深造等。 二、培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科技创新菁英,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66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四个自信”;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 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掌握系统的生物学和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了解现代生物学技术、医药技术发展前沿,了解制药领域新工艺、 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能够独立地进行药物研发相关的实 验和科研,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从 事生产、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能够创造性的开展研究,具备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具 有较强的科研素养,养成良好的学风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 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研究方向 (一)抗体药物 聚焦于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全产业链,开展新型抗体分 子结构、功能设计及候选药物研究,高效载体和工程细胞构建、筛 选技术研究,新型结构抗体上下游工艺、高端制剂、稳定性关键技 术研究,抗体类药物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抗体药物药理药代、 临床转化及自主技术产业化研究,大规模生物反应器及配套的设 备、技术、关键原材料研究。 (二)免疫与靶向治疗 聚焦肿瘤、糖尿病和重大疫情,致力于纳米靶向与缓控释高端 制剂的研发。针对难溶性药物、高毒性药物、核酸药物等,对剂型、 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开发速释、缓控释等口 服调释给药系统,脂质体、脂微球、脂质纳米粒、混悬型、油溶液、 367 胶束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经皮、粘膜和眼用纳米给药装置。应用 抗体等靶向修饰分子,开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优化纳米制剂靶向 修饰工艺,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靶向给药效率和疗效。 (三)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聚焦放线菌(稀有放线菌)、益生菌和珍稀食用菌等微生物资 源以及天然植物和中药材资源,针对慢性炎症、免疫失调、内分泌 与代谢紊乱等人体稳态失衡病证,基于合成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 理论和技术筛选和发现具有药理或调节功能的天然药物和活性物 质,阐明其作用机制并进行药物和健康功能产品的应用开发。 四、学制 本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以基本学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年 限。基本学制为 3 年,其中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延期 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照 《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 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 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四个自信”,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和劳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方案,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学科 团队、科研平台协同育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一流大学建立联合 培养、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平台, 努力推动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海外实习、短期交流等国际化培养 368 进程;完善有利于调动研究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以导师为主的导师团队负责制,组建高水 平的知识结构交叉互补型导师团队,构建以培养研究生创造力为 核心的导师团队育人体系;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 育人,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研究生培 养计划、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充分发挥导师 (组)的指导作用;采取课程学习、学术科研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 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培养环 节,着重培养研究生优良学风素养、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学科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跨学科学生补修课。学 位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包括 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硕士生应修满 35 学分方能毕业,跨学 科学生应补修 2 门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 16 学时为 1 学分,实验 类课程 32 学时为 1 学分,单门课程一般不超过 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 学 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和学硕公共英语(3 学分)。 2.学位基础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 学分)、分子生物学技术(3 学分) 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学分)。 3.学位专业课 生物医药前沿讲座(3 学分)和抗体药物(3 学分)和药理学 369 专论(3 学分)3 门共同课程。 4.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人文 艺术、创新创业、素质拓展、交叉学科等开放性公共选修课,线下 6 门、线上 3 门,需选修 4 学分,选课方式为线上课必选 1 门,线 下课必选 1 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专题性 课程,需选修 6 学分。 5.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 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前沿讲座、社会实践、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学分互认等必须完成的必修环节。 (一)前沿讲座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由导师负责实施和考核,并依据研究生的 完成情况评定成绩。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实 验室、学位点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包括文献阅读报告、研究进展 报告、研究总结报告和前沿讲座等。 在读期间,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 10 次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 370 少于 2 次学术报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 告要有书面材料。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评定的书面记录交学院 备案,取得 1 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或创新实践活动。社 会实践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 野调查、挂职锻炼、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 期“三下乡”活动等;研究生“三助”可纳入社会实践;也可通过 参加当年有效的聊城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指南》所列赛事, 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创新实践活动,取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情况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 的综合考核。思想政治表现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平时的政治学习、 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课程学习情况,以课程综合考试 为主,并综合考核科研、外语水平和平时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 考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及平时科研开展情况进行。 中期筛选成绩按优、良、中、差评定,中等以上者,进入学位 论文写作阶段,获得 1 学分,成绩为差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371 分 22 学分、 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选修不少于 6 学分, 培养环节必修学分 3 学分。 学位必修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本 模块至少修满 22 学分(学位公共课 6 学分,基础课 7 学分,专业 必修课 9 学分)。学位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本 模块至少修满 10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专业选修课不 少于 6 学分)。培养环节包括学术活动、中期筛选、实践活动,本 模块共 3 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学生需要补修本专业本 科主干课程 1-2 门,本模块不计学分。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研究生最迟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通过开 题报告论证。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 的写作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 设计能力和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应包含详细的 文献综述,其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 (二)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份前完成,重点检查开 题报告中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 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预审,预审不合格者不能 372 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经导师、学院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通过后方可 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73 聊城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适用于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00001 学位 理论与实践 公共课 (6 学 220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分) 22000004 学硕公共英语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1 16 1 考查 所有方向 3 48 1 考查 所有方向 3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3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4 学分)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1 考查 2 32 1 考查 所有方向 2 32 2 考查 所有方向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 32 2 考试 所有方向 222401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位 基础课 22240102 分子生物学技术 (7 学 分) 2224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位 22240104 生物医药前沿讲座 专业课 22240105 抗体药物 (9 学 分) 22240106 药理学专论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374 备注 课程思 政 课程思 政 线下课 程至少 选修一 所有方向 门 线上课 程至少 选修一 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微生物与 考试/ 生化药学 考查 方向 抗体药 考试/ 物、免疫 考查 与靶向治 疗方向 抗体药 考试/ 物、免疫 考查 与靶向治 疗方向 考试/ 所有方向 考查 考试/ 所有方向 考查 考试/ 所有方向 考查 22240107 合成生物学 2 32 2 22240108 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 2 32 2 22240109 靶向药物设计与开发 2 32 2 2 32 2 2 32 2 2224011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 32 2 22240113 生物与医药科学简史 1 16 2 22240114 药剂学专论 2 32 2 22240115 生物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 2 32 2 22240116 微生物学 48 1 考试 所有方向 22240117 细胞生物学 48 2 考试 所有方向 专业 选修课 (≥6 22240110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 学分) 22240111 新药注册与申报 考查 所有方向 考试/ 所有方向 考查 考试/ 所有方向 考查 补修课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前沿讲座 1 / 1-5 考查 所有方向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中期筛选 1 / 3-4 考查 所有方向 培养方案执笔人:李军 审核人:冀芦沙 375 备注 不计入 学分 生物制药研究院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376 化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化学学科始建于 1974 年,是聊城大学设置最早、办学实力最 强的学科之一。2006 年成为全校首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 年评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山东省“十五”、“十 一五” “十二五”强化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现依托化学化工学院 和生物制药研究院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 个二级硕士学位点。目前生物制药研究院 在二级学科分析化学中进行独立培养。 生物制药研究院所开设的分析化学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化学,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组成和学历结构合理,科研、教学成果成 绩显著。学科现有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纳米药物 及释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抗病毒药物工程实验室、聊 城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临床营养研发中心、聊城高新区生物技术 研发中心等省市级研发中心等研究平台做支撑,注重纵向课题申 报及完成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 1 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6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15 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 项、省 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2 项、获得各类实验室开放项目 17 项,纵向经 费总额 600 余万元。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地方企业发展紧密 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与企业签订各类和横向课题 21 项,合同 金额近 300 万元。研究院教师还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在化学权威期 刊《美国化学会志》(JACS,IF = 14.695)发表论文 1 篇,实现了 我校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近 377 年考博率高达 80%以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以 SCI 一区二区为 主。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够从事化学方面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等方 面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 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应 用开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技术 方面的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应 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 1.药物分析 2.物理药学与药物辅料应用 3.合成药物化学与药理 四、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 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完不成 学业者,可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含 休学、延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 业的,按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 (聊大校发〔2017〕60 号) 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 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378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六、课程设置 课程主要由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 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组成。学生须根据要求修读相关课程模 块规定的学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 业本科阶段 1-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 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 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应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工作量应不少于 32 学时,时间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社会实践主要以指导本科生实验的形式进 行。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导师综合评定。通过者 获得 1 学分,实践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具体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 379 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执行, 第四学期进行,达到合格及以上者获 1 学分,继续进行学业。不合 格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 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 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 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开题之前,在学生与导师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三方(研究生 本人、原导师、新导师)都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申请更换导师。 开题之后原则上不允许再更换导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380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制) 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81 聊城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名称 2200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2 32 1 考试 分析化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2 考试 分析化学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分析化学 应用合成技术 3 48 1 考试 分析化学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3 48 1 考试 分析化学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分析化学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分析化学 现代药理学 3 48 1 考试 分析化学 现代药物分析 3 48 1 考试 分析化学 22250107 物理药学 3 48 1 考试 分析化学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分析化学 22000014 公共 选修课 22000015 (≥4 学分) 22000016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分析化学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分析化学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分析化学 2 32 2 考试 分析化学 2 32 2 考试 分析化学 2 32 1 考查 分析化学 学位 公共课 (6 学 22000003 分) 22000004 学位 22250101 基础课 (≥7 22250102 学分) 22250103 22250104 学位 专业课 22250105 (≥9 学分) 22250106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课程编号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康 心理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 22000019 座 22000018 专业 22250108 新药研究方法概论 382 专业方向 备注 可申请 免修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选修课 22250109 现代实验技术 (≥6 学分) 22250110 专业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专业方向 2 32 1 考查 分析化学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250111 药物结晶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25011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250113 药用辅料 2 32 2 考查 分析化学 22250114 结构化学 0 48 2 考试 补修课 分析化学 22250115 培养 环节 (3 学 分) 仪器分析 0 前沿讲座 2 考试 1 1-5 考查 分析化学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分析化学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分析化学 培养方案执笔人:陈红艳 审核人:刘敏 383 48 / 备注 根据培 养需要 设置 生物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 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科学,研究领 域主要集中在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对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在机 制的研究和探索等方面。聊城大学生物学学科依托生命科学学院、 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院,共设动物学、植 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五个专业。 目前生物制药研究院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中进行独立培 养。 生物制药研究院所开设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隶属于 一级学科生物学,学科现有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 纳米药物及释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抗病毒药物工程 实验室、聊城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临床营养研发中心、聊城高新区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省市级研发中心等研究平台做支撑,注重纵 向课题申报及完成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 1 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6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15 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 项、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2 项、获得各类实验室开放项目 17 项, 纵向经费总额 600 余万元。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地方企业发 展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与企业签订各类和横向课题 21 项, 合同金额近 300 万元。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近年考博率高达 80% 以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以 SCI 一区二区为主。 二、培养目标 384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坚持“拓宽基础、加深专业、强化 能力、突出创新”原则,秉持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并重,着力培养 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 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 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系统的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手段,了解现 代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无障碍的阅读外文资料,基本具 备外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三)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研究,具备独立开展 实验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研究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 2.先进药物制剂与智能递药系统 3.功能食品与临床营养 四、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 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完不成学业者, 可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含休学、延 期等学习时间)。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按 385 照《聊城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聊大校发〔2017〕60 号)执行。 五、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相结合, 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入校即进入课题,课程学 习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 六、课程设置 课程主要由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 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组成。学生须根据要求修读相关课程模 块规定的学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 业本科阶段 1-2 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成绩 70 分为合格,非 学位课成绩 60 分为合格,成绩合格获得学分。课程考核不合格者 须随下一级重新修读,学习成绩单中此门课程显示重修。成绩不合 格且在毕业资格审查前未完成重修者,应申请延期毕业。 七、培养环节 (一)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 前沿讲座不少于 10 次,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 等,主讲前沿讲座不少于 2 次。导师负责考核评价,通过者获得 1 学分,学术活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研究生应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工作量应不少于 32 学时,时间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社会实践主要以指导本科生实验的形式进 行。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导师综合评定。实践活 386 动材料学院存档备查。通过者获得 1 学分。 (三)中期筛选 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综合考察研究生思 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具体参照《聊城大学研究生 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试行)》(聊大校发〔2021〕101 号)执行, 第四学期进行,达到合格及以上者获 1 学分,继续进行学业。不合 格者,予以淘汰或分流。 (四)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符合学院科研成果的基本 要求。 八、学分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5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学 分不少于 22 学分、公共选修学分不少于 4 学分、培养环节必修学 分不少于 3 学分。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培养环 节两部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研究生在毕业资格审查前必须完成 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否则学位论文不予外审,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 答辩。 九、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开题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须在第 3 学期 10 月份前确定学位论文 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从通 过开题论证到答辩间隔时间,不得少于 12 个月。 开题之前,在学生与导师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在三方(研究生 本人、原导师、新导师)都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申请更换导师。 387 开题之后原则上不允许再更换导师。 (二)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组根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 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 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 5 学期 12 月 份前完成。 (三)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研究生一般应在第 6 学期初进行预答辩,在预答辩前,学校 和培养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预审,预 审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 文,经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进行文字复制比检 测,通过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四)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论文外审资格申请 第 6 学期 3 月份,研究生向学校提出毕业资格申请,学院按 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经研究生处 审核通过后,方可取得参与学位论文外审的资格。 (五)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具体按照《聊城大学硕士 学位授予细则》 (聊大校发〔2021〕101 号)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十、其他规定 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 2022 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388 聊城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22000001 义理论与实践 学位 专业 课 (≥9 学 分) 公共 选修 课 (≥4 学 分)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 32 1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2 考试 学硕公共英语 3 48 1 考试 222502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 48 1 考试 22250202 分子生物学技术 3 48 1 考试 2225010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1 考查 22250104 专业英语 2 32 2 考试 22250105 现代药理学 3 48 1 考试 22250106 现代药物分析 3 48 1 考试 22250107 物理药学 3 48 1 考试 22000011 生活中的美学 2 32 2 考查 学位 公共 课 22000003 (6 学 分) 22000004 学位 基础 课 (≥7 学 分) 学分 学时 22000012 聊城城市历史与文化 2 32 2 考查 22000013 研究生特色体育 2 32 1 考查 389 专业方向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备注 可申请 免修 线下课 程选修 一门 类别 专业 选修 课 (≥6 学 分) 补修 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22000014 科技伦理专题研究 2 32 1 考查 22000015 哲学与人生 2 32 1 考查 22000016 区域国别学概论 2 32 2 考查 22000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2 32 2 考试 研究生的压力应对与健 22000018 康心理 2 32 2 考试 22000019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 讲座 2 32 2 考试 22250203 实验动物学 2 32 1 考查 22250204 营养生理学 2 32 1 考查 22250205 文献检索与阅读 2 32 1 考查 22250206 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 2 32 2 考查 22250207 营养与代谢疾病 2 32 2 考查 22250208 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 2 32 2 考查 22250209 细胞生物学 48 1 考试 22250210 微生物学 48 1 考试 390 专业方向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备注 线上课 程选修 一门 不计学 分 类别 课程编号 培养 环节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考核 学期 方式 前沿讲座 1 1-5 考查 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 1 3-4 考查 中期筛选 1 3-4 考查 培养方案执笔人:陈红艳 审核人:刘敏 391 / 专业方向 备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