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稿.pdf
罗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AND SPACE IN LUOSHAN COUNTY 2021-2035年 (草案公示) 罗山县人民政府 2023年4月 前 言 罗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枕大别山,北依淮河水。自古就有“江 淮宝地、鱼米之乡、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罗山县是国家重点 生态功能区,风景秀丽、山水如画,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长征精 神、薪火相传。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 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罗山县组织编制了《罗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2021—2035年)》。该规划是罗山县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实 施高效空间治理、促进高品质发展和高质量生活的空间蓝图,是开展国 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 目 01 战略引领 建设一极四区品质新罗山 1.1 指导思想 1.2 规划范围 1.3 规划期限 1.4 战略定位 1.5 规划目标 02 全域统筹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2.1 区域协调 2.2 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底线 2.3 总体格局 2.4 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03 严保耕地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3.1 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3.2 优化重点农业空间 3.3 有序促进乡村振兴 3.4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04 生态为本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4.1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4.2 加强重点生态空间管控 4.3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录 05 以人为本 建设宜居花园城市 5.1 塑造花园城市空间结构 5.2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 5.3 营造宜居健康居住空间 5.4 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5.5 系统有序推动城市更新 06 强化支撑 构建完备设施体系 6.1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6.2 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07 传承文脉 彰显城市特色优势 7.1 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7.2 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08 节约集约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8.1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 8.2 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8.3 促进林地资源空间优化和保护利用 8.4 统筹优化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09 精明治理 健全实施保障体系 9.1 规划传导体系 9.2 实施保障体系 01 战略引领 建设一极四区品质新罗山 1.1 指导思想 1.2 规划范围 1.3 规划期限 1.4 战略定位 1.5 规划目标 1.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 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罗山县国土空间格局,提高国土开 发利用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 旅兴县、农业稳县“四县同建”为主导战略,形成“一极四区” 新发展定位,努力提升实力罗山、文化罗山、生态罗山、幸福罗 山,为加快建设富强创新开放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罗山,提 供有力的空间支撑和基础保障。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罗山县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2070.38平方公里。 1.3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东铺镇 尤店乡 宝城街道 高店乡 丽水街道 龙山街道 楠杆镇 庙仙乡 子路镇 青山镇 莽张镇 朱堂乡 潘新镇 灵山镇 周党镇 彭新镇 铁铺镇 定远乡 山店乡 规划范围图 竹竿镇 1.4 战略定位 p 发展愿景 “一极四区” 品质新罗山 信罗同 城化新 兴增长 极 高质量 发展试 验区 乡村振 兴先行 区 生态文 明实践 区 全域旅 游示范 区 p 发展定位 鄂豫皖区域性融合发展区 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全国重要的文旅休闲旅游目的地 1.5 规划目标 2025 信罗同城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打造花园城 市,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陆高质量发展先 行区建设。 2035 经济实力、创新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 建成全国山水宜居城市典范,成为区域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50 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经济、 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成为信阳市绿色低碳 先行城市。 02 全域统筹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2.1 区域协调 2.2 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底线 2.3 总体格局 2.3 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2.1 区域协调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 Ø 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战略定位,利用“红”“绿”资源,书写罗山“金字招牌”。 Ø 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建设沿淮生态廊道。 加强周边城市联动发展 Ø 紧扣信阳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多层次区域空间联动格局。 Ø 与湖北省黄冈市、安徽省六安市联动发展,共建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 加快推进信罗同城化发展 Ø 产业体系同链共建,互补共赢。 Ø 构建多式联运、集约运输“水陆空”全方位综合交通体系。 2.2 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底线 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严格落实并分解信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罗山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任务。全县落实耕地保护面积82832.48公顷,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1521.62公顷。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适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 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严 能极重要,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 格城镇开发边界管制,严禁突破边 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 界进行城镇建设。全县划定城镇开 县划定生态红线面积53377.94公顷。 发边界面积39.25公顷。 县域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图 2.3 总体格局 南山北水 三川入淮 一核四心 三区辉映 县域总体格局空间分布图 2.3 总体格局 构建“一核四心多点、两带两轴三区”城镇发展格局 一核 四心 多点 两带 两轴 三区 罗山县中心城区,作为县域主核心带动引领全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域四个重点发展镇,包含周党镇、楠杆镇、灵山镇和铁铺镇 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差异共存,形成特点突出、方向明确的发展支撑点 依托国道312形成城镇产业发展带,依托省道219形成城镇产业发展带 覆盖西部乡镇形成西部城镇发展轴,覆盖南部乡镇形成南部城镇发展轴 北部综合经济区、西南部农旅经济区、东南部工农经济区 县域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图 2.4 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生态保护区 • 生态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建立最严格的准入机制,禁 止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已有开发建设行为逐 步引导退出。 生态控制区 • 生态控制区内,禁止开展对主导生态功能产生影响的开 发建设活动,限制除市政、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以外的 其他新增建设用地。 农田保护区 • 农田保护区内从严管控非农建设活动,制止耕地“非农 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完善区域内农业 基础设施水平。 城镇发展区 • 城镇发展区应对其中的城镇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 特别用途区等二级规划分区进行分类管控。 乡村发展区 • 乡村发展区包括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 等二级规划分区,并按照“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 “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方式,根据具体土地用途类 型进行管理。 03 严保耕地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3.1 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3.2 优化重点农业空间 3.3 有序促进乡村振兴 3.4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3.1 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Ø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逐级 签订责任书,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 Ø 实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建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步提高粮 食产能,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Ø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优化补充 耕地途径。 Ø 严格耕地种植用途管制 加强耕地执法监督,坚决遏制耕地“非 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Ø 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度 开发后备资源,多途径补充耕地。 Ø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 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Ø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库建设 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管护政策, 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补建结合。 3.2 3.2 优化重点农业空间 形成“两带三区多园”现代农业格局 两带 三区 沿淮河、浉河两岸农田区打造北部高效农业种植带 南部依托高山茶叶、生态油料作物等打造南部特色农业生态带 北部环城高效农业示范区 中部特色种养农业培育区 南部大别山地生态林业种植区 多园 建设高标准粮田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展示园、 若干个农业种植基地、现代田园综合体等,组合成多个不同类型土 地镶嵌式的田园图景 北部近郊高效农业示范区 中部特色种养农业培育区 南部大别山地生态林业种植区 县域农业空间格局规划图 3.3 3.4 有序促进乡村振兴 统筹村庄分类布局 县域范围内按照“集聚提升、 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 撤并、整治改善”五种类型 进行差异化发展引导与管控。 推进村庄规划编制 高水平编制“多规合一”的 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乡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保障乡村产业用地 优化调整乡村各类用地规模、 结构和布局,保障乡村振兴 用地。 构建振兴示范带 以四维生态和谐统一可持续 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具有 独特魅力的沿淮美丽乡村示 范带建设。 3.4 3.2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为导向,通过分类试点,统筹开展全 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开展农用地整治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提高耕地质量。 稳步开展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以农村宅基地、低效闲置等碎片化建设用地为重点,有序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开展“四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 确定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重点区域 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 和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区。 04 生态为本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4.1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4.2 加强重点生态空间管控 4.3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4.1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01 建立自然 保护地体系 提升自然 保护区保护 水平 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 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 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02 重点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增强河南董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地保育能力,加强河 南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 县域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4.2 加强重点生态空间管控 构建“一屏、四脉、多廊道、多节点”生态空间格局 一屏 四脉 构筑南部大别山区生态屏障 多廊道 打通宁西铁路、京港澳高速、沪陕高速等交通生态廊道 多节点 加大对重要湖库的保护力度,强化河湖水库及其他重要生态斑 围绕淮河、浉河、小潢河和竹竿河四条主干河流建设生态走廊 块的生态节点作用 县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4.3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n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 n 废弃矿山治理区 加大森林抚育,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和 开展生态修复,恢复矿山植被,改善 中、幼龄林抚育及廊道增质增效。 矿山生态环境。 n 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 n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 优化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和 加强重点区域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 维持自然保护地等现有的核心生境。 失治理,完善坡面水系建设。 n 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区 实现生态水系廊道融合贯通,维护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决河道行洪不畅。 05 以人为本 建设宜居花园城市 5.1 塑造花园城市空间结构 5.2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 5.3 营造宜居健康居住空间 5.4 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5.5 系统有序推动城市更新 5.1 塑造花园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三心、两轴、一带、五区” 城市空间结构 三心 两轴 一带 城北片区 小潢河南岸 综合服务中心 行政大道 城南片区 城市扩展轴 江淮新区 小潢河滨水 综合服务次中心 生态休闲绿带 灵山大道 行政中心 五区 城中片区 城西片区 城市扩展轴 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5.1 塑造花园城市空间结构 p 构筑蓝绿交织的开放空间系统 建设高效可达、网络化、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郊野公园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完善休闲步道、休憩场所,建设融合生态、 生产、生活要素,以生态休闲、健身功能为主的郊野生态公园,满足市民就近 游憩休闲需要。 构建“近水亲水”的蓝网绿道 以绿为脉,串联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构建干线绿道、次级 绿道以及漫步道的绿道休闲游憩体系,有效串连郊野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 区公园以及街旁绿地,建设环绕整个中心城区的完整连续、环境宜人的绿道网 络。 塑造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街道空间 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加强街道空间管控,推动街道整体空 间环境设计,促进城市街区发展。 5.2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 p 更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立“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 设施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学有 优教 提升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与 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校 空间布局。 病有 良医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老人儿童健康服务 文有 悦享 构建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 设施服务体系,提升场馆 使用效率 体有 康达 促进全民健身,完善一 批高水平体育设施 p 更为友好的社区生活圈 5分钟生活圈 服务人口:0.5-1.5万人 规划设置: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小 型多功能运动(球类)场地、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社区商业网点、 社区服务站、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 10分钟生活圈 服务人口:1.5-2.5万人 规划设置:小学、文化站点、中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菜市场或 生鲜超市、公交车站、微型消防站及紧急避难场所等 15分钟生活圈 服务人口:2.5-5.0万人 规划设置:初中、大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社区医院、养老院、老 年养护院、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大型商场等 5.3 营造宜居健康居住空间 优化居住用地布局 • 分级完善居住配套设施建设,优先保障社会性住房用地 需求。 • 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等级结构规划设置,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塑造宜人的人居环 境。 • 以建设设施完整、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 居住小区为目标,规划确定4个居住组团。 完善住房体系 • 以提供满足中等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 重点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两级政府保障性 供应体系。 • 在保障住房建设的同时,近期重点建设村民安置房,为 城中村改造及周边村民的城镇化提供保障。 • 提供少量用地,适度建设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高级居住 区。 5.4 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巩固提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一主一特”优势产业 加快绿色食品、生物制药、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 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推动罗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5.5 系统有序推动城市更新 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共治、提质增效,成片更新”的原则,分类施策,提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品质。 p 老旧小区 以改造为主,补齐各类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建筑智能化改造,兼顾完善功能 和历史传承,着力打造精品小区。 p 棚户区 稳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棚户区改造项目质量监管, 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确定、精准管理。 p 旧厂房 全面改造高能耗低产出及低效产业类型的老旧厂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 子信息产业预留空间,加强对旧厂房的保护利用。 06 强化支撑 构建完备设施体系 6.1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6.2 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1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多式联运交通枢纽 积极推进南信合高铁建设;新建沿淮高速、沿大别山高速与现状高速形成“三 横两纵” 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罗山通用机场建设;新建尤店作业港。构建以多 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为主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鄂豫皖交界地区的综合 交通枢纽城市。 优化干线公路网络 规划新建G107、G312、G632和S540等,形成“四横三纵”的干线公路系统。 规划18条旅游公路,加强与信阳市旅游环路的衔接,打造畅通的区域旅游交通环 境,实现信阳与罗山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构建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规划“七横七纵”的骨干道路网络,加密内部次支路,建设尺度适宜、通达便捷 的城市道路系统。 完善停车设施,鼓励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优化慢行交通,实现多种交通方 式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 6.2 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绿色安全水系统 构建清洁稳定能源系统 Ø 建设重大水利工程 Ø 发展清洁能源系统 Ø 构建城乡供水体系 Ø 打造绿色智能电网系统 Ø 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体系 1 2 打造新型智慧通信系统 Ø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Ø 融合创新基础设施 Ø 城市大脑智慧社区 3 6 智慧 Ø 完善排水系统布局 Ø 推动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低碳循环环卫系统 绿色 Ø 推进生活垃圾分 低碳 类收集,实现减 4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Ø 建设安全稳定供气系统 5 量化、资源化、 无害化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布局 Ø 供水系统 Ø 通信系统 Ø 排水系统 Ø 燃气系统 Ø 供电系统 Ø 热力系统 07 传承文脉 彰显城市特色优势 7.1 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7.2 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7.1 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作为支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战略资源。 以保护为前提,系统活化利用,彰显人文自然的独特魅力。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传承延续城市文脉 p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 p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分类 个数(个)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 国级 2 省级 11 市级 11 县级 50 历史文保单 位 p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县域历史文化保护示意图 7.2 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构建“一核两心,三区五极”的全域旅游格局 一核 两心 城区文化展示与全域旅游服务核心 县城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和灵山镇二级旅游集散中心 沿淮环城都市休闲游片区 三区 五极 浉淮河农旅融合体验游片区 南部山地红绿文化游片区 打造何家冲红色旅游增长极、灵山生态康养旅游增长极、 董寨自然观光旅游增长极、茶文化体验旅游增长极、浉淮 河田园风情旅游增长极 08 节约集约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8.1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 8.2 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8.3 促进林地资源空间优化和保护利用 8.4 统筹优化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8.1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 建设用地总量严控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围绕发展目标推动精明增 长,以优化人口布局为核心思路调整土地资源分配,促进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加快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 加快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推进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和闲置土地消除,严控存量建 设用地新增。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重点推进罗山县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利用。 对依法认定的闲置土地及时处置,严控新增闲置用地。 效率提升 推动新增建设用地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挂钩。 8.2 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 水资源总量控制 年度用水计划管控,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引导高 耗水工业和服务业节约用水,严控高耗水产业和 项目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取用水 优化用水结构 总量控制,做到以水定需、以水定产、量水而行,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分期实施灌区配套与 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 节水改造工程,逐步建成田间工程配套、灌溉功 能完善的农业灌溉系统,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有效 利用能力。 8.3 促进林地资源空间优化和保护利用 p 优化林地布局,落实增绿空间 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制度,从严控制征用占用林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p 加强生态资源管护与开发利用 探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守好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精准提 升森林质量,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强森林、湿地、草地固碳能力。 8.4 统筹优化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重要矿产实行开采总量调控 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平相适应,按矿种实行年度开 采总量分类管理。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优化矿山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水 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加强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 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 09 精细治理 健全实施保障体系 9.1 规划传导体系 9.2 实施保障体系 9.1 规划传导体系 建立健全从县到乡镇,从总体规划到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 的“两级三类”规划传导机制。 两级: 三类: 总体 县级 乡镇级 规划 专项 详细 规划 规划 综合交通类 县级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基础设施类 生态修复类 …… 乡镇级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村庄规划 9.2 实施保障体系 同步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体系 完善规划实施配套保障机制 完善规划批后实施的组织领导、系统推进工作机制。制定近期 实施工作方案,围绕罗山县国士空间总体规划战略性任务系统 化开展专项行动。 与国家和省级立法计划相对接,推进制定《罗山县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条例 》;因地适宜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导则。建立健全 国土空间治理的高质量政策体系。 重构建立罗山县国士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定规委会相关会议议 程和运作章程。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多审合一”。 搭建线上线下的沟通平台,建立及时持续的反馈机制,全周期 参与规划治理。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指标体系为基础,确定考核指 标。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纳入自然资源督察内容,对强制 性内容的空间落实效果进行督察。 年度评估——响应快速变化;周期评估——对接战略变化; 规划修订——严格法定管理。 罗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热切期待你的建议和意见! 一、公示时间 2023年4月3日-2023年5月2日,为期30天 二、公示渠道 罗山县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luoshan.gov.cn/ 三、公众意见提交途径 邮寄地址:罗山县灵山大道南段罗山县自然资源局 邮编:464200 电子邮箱:guihuagu201@sina.com 电话:0376-2123658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罗山县自然资源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