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pdf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 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首都师范大学 代码:10028 授权学位点 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代码:0502 授 权 级 别 博 士 硕 士 2022 年 5 月 20 日 -1- 编 写 说 明 一、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位点,只编写一份建设年度 报告,内容包含博士和硕士情况。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领域分 别编写。 二、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须真实、准确, 有据可查,要与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填报系统中内容保持一致。 三、报告中涉及过程信息的数据(如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学术论 文等),统计时间段为 2021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涉及状 态信息的数据(如师资队伍),统计时间点为 2021 年 12 月 31 日。 四、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包括统计时间内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 职人员。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不同专业学位点)重 复统计填写。 五、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 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 位点(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填写。 六、各学位点可在本提纲基础上,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增加体现学位 点特色的相关内容。 七、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仿宋 GB2312,行间距 26 磅,纸张用 A4。 -2- 一、 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基础良好,总体情况如下: 学科方向完备,优势特色明显。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 高水平涉外人才和外语类师范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 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 科博士后流动站、俄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 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目前有英日俄德法西六个语种学术学位硕士点和一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英语笔译),本学位点在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外 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及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面拥有一批国内 一流的学者,成果丰硕,构成本学科的优势发展方向和特色。 人才培养层次齐全,各专业特色鲜明。目前在读本科生约 1200 名、 学历硕士 169 名、教育硕士生和翻译硕士生 214 名、博士生 20 名、博 士后 5 名。俄语专业和英语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西班牙语专 业进入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俄语、西班牙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英语专业为市级特色专业;英语(师范)专业为市级品牌专业;日语专 业为校级特色专业;法语专业为校级特色建设立项专业。2019 年新开 设德语师范专业,2021 年开设五个“世界史+外语”的双学位专业,为 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领域和特色。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提升。目前现有专任教师 123 人,其中外 籍教师 14 人。博士生导师 11 人,教授 17 人,副教授 51 人。引进著名 莎士比亚翻译家傅光明教授、外语教育领域的潜力学者邱琳副教授、俄 语高水平人才张为副教授,引进国际高层次外籍人才俄罗斯科学院巴格 诺院士,央视《希望英语》节目主持人莫大伟。近五年来在权威核心期 刊及 CSSCI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52 篇,其中出版各类学术著作 15 部, -3-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 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 项,获 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3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 1 项,青年项 目和一般项目 7 项;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一项,北京市项目 18 项, 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 项。 生源状况日益改善,国内外声誉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学校进入双 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院的生源水平逐渐提高,本科生的招生分数有明 显增长,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明显改善,有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双一 流高校的学生,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 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的生源。本学科是中国俄罗斯 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和秘书长单位、 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高校国别区域人才培养院系联盟副理 事长单位,北京市高校英语类专业群牵头单位(与北外合作牵头 40 余 所院校),拥有上合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北京斯拉夫研 究中心、日本广岛大学北京中心、俄罗斯普希金之家北京分部等国际性 机构,并拥有外国诗歌研究中心、俄国文学史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 2.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家国情怀和 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掌握 本领域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进一步深造、从事相关研究或开展实践性的工作, 主要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的建设。 博士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家国情怀和 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特 别是本方向的最新动态、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能独立从事富有创新性 -4- 的学术研究,具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导师队伍情况(专业学位点含校外导师情况) 1.人员规模及结构 本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 133 人,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51 人,讲 师 65 人,博导 11 人,硕导 105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94 人,占比 71%,45 岁以下的教师 76 人,46-59 岁的教师 51 人。本一级学科博士 点下设两个二级学位点,各设 2-3 个方向;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 7 个二 级硕点,各设 3-6 个方向,方向带头人均为国内相应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主要学术骨干中有全国性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理事 7 人、教 育部外指委委员 2 人、国际国内权威期刊编委 3 人。 2.导师培训情况 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为两级管理机制:新导师培训,由研究生院负 责,每年举办一次,其余导师培训由学位点负责。培训内容主要为研究 生教育政策、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导师职责、师德师风、教学管理制 度、指导方法、心理学知识等涉及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增 强导师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明确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主要目的,学生学术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基本任务。师德培训 由院党委负责请校内外优秀专家做报告,旨在加强树立导师为人师表、 德才兼备的教师形象,科研和教学能力培训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学 院每年都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科研和教学培训,并且专门成立“紫竹学术 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做高端和前沿学学术讲座,提升青年老师科 研水平。 3.新导师评聘情况 -5- 学位点导师遴选严格按照《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相 关规定执行,遴选条件包括导师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讲师 职称且已取得博士学位),至少讲授过 1 门本专业学位的主要课程,以 及具有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经历等。21 年新晋博导 2 人,硕导 6 人。 三、人才培养 1.培养情况(含研究生招生人数、生源情况;学位授予情况;就业情况 等) 近年来随着学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院的生源水平逐渐提 高,本科生的招生分数有明显增长,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明显改善,有 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 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 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的 学生。2021 年博士招生俄语语言文学方向 5 名,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 言学方向 2 名,硕士 8 个方向共招收 60 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1 年 有 2 名博士通过论文答辩,其中 1 人获得博士学位,有 53 人获得硕士 学位。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以及继续深造。 尽管疫情影响,2021 年总体就业率仍然达到 87.5%。 2.课程与教学(含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本学位点积极响应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建设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具体如下: 1)深化外语学科内涵,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 聚焦外语学科内涵建设,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为要旨,在教学中践行以文化为导向的外语学习理念,初步 形成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化相结合的外院特色教学范式。根据外国语言文 -6- 学类本科教学指南的要求,将方向课按照外国文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 学、翻译学、国别区域研究、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五个方向设置,直 接对接研究生教育。按照这五个方向调整课程体系,配置教师及教学资 源,更新教材,增补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与历史学院的合作,打造一 批由资深教授领衔的“大师课”,形成具有显著人文特色的精品课程群。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针对目前外院高水平教学奖项较为匮乏的现状,总体布局,创新统 筹,加大对教学获奖的推动力度。通过建立表彰奖励机制、举办教学交 流活动、协调校内校外资源、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教改等方式,培育一 批高水平教师名师、优秀教材、优秀课程、及教改项目等。2021 年获 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 个,增设 5 个“世界史+外国语”双学位专 业,上线国家慕课网课程一门,启动 3 部文化类教材的编撰工作,培育 国家级一流课程 3 门,《俄罗斯文学史》获得教育部外指委优秀课程思 政案例设计一等奖。1 名教师获得学校“师德标兵”荣誉称号,3 名教 师获得“师德先进”称号。 3.培养质量(含论文抽检、盲审情况;学生创新成果;国际交流情况等)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学位点根据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的最新要求,重新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加 强导师队伍建设,推动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制定并完善研究生培养各 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度,从招生、中期考核、论文答辩一直到导师职责都 要有具体明确的规范,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学位点每年都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诚信倡议,宣讲学校及上级部 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营造研究生恪守科学道德、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本学位点未曾发现有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2020-2021 年答辩前启用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中国知网),外国语学院参加测试的学位论文 -7- 总文字复制比平均为 6.24%(4.79%、7.69%),远远低于我院规定的标 准(15%)。 在论文抽检方面,学位点实行对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对博 士学位论文“双盲”全检。近两年情况如下: 1、2020 年博士学位论文“双盲”全检优秀率为 0%,良好率为 33.3%, 合格率为 33.3%,不合格率为 33.3%。2021 年博士学位论文“双盲”全 检优秀率为 44.4%, 良好率为 55.6%,合格率为 0%,不合格率为 0%。 2、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优秀率为 7.5%,良好率为 77.8%,一般率为 14.7%,不合格率为 0%。2021 年硕士学位论文“双盲” 抽检优秀率为 3.85%,良好率为 57.68%,一般率为 34.62%,不合格率 为 3.85%。 3、2020 年 12 月 14 日国务院督导室反馈 2018 级博士研究生论文 抽检结果:共 1 篇,无问题。2021 年 11 月 23 日国务院督导室反馈 2019 级博士研究生论文抽检结果:共 1 篇,无问题。2021 年 1 篇博士论文 获评校级优秀论文。 学位点本着“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主线”的原则,高度重视研 究生的培养质量。经过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了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基本 能力,取得了不少成绩。2021 年本学位点研究生成功申报校级研究生 高水平科研项目 20 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发 言者 14 人次,获得各类全国性和区域性竞赛奖项 40 余项。 由于疫情,2021 年只有 4 名学生参与上合组织大学区域学交流项 目,其中 1 人出国交流,3 人以在线课程的方式进行学习。 4.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8-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聚焦“三个 抓手”,即抓重点,树品牌,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抓创新,促五育,激 活思政工作活力;抓基础,重规范,夯实思政工作基础,促进研究生思 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生在真懂 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整体提升中涌现时代榜样;在实践探索中形成 特色成果。曾获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问道·理论学习小组” 持续发挥优势,引领研究生开展特色理论学习,多语种接力朗读经典, 理论学习蔚然成风,入党热情逐年提高。研究生支部获评校级“优秀共 青团员先锋岗”、“十佳研究生党支部”、“先进研究生党支部”,“十 佳主题党日”、“十佳研究生党员”等荣誉称号。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1.科学研究 2021 年学位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1 项,国家社科 基金一般项目 1 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 1 项,北京市社科 2 项,教师专著和译著 15 部,SSCI 论文 2 篇,CSSCI 核心论文 16 篇,纵 横向到账经费 88 万元。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出版了《地 下室手记》、《普希金抒情诗集》以及专著《白银时代的星空》、《俄 国文学新论》、《俄国文化论文集》;著名莎士比亚翻译家傅光明教授 出版专著《俗世一莎翁:莎士比亚的史剧世界》,2021 年完成莎士比 亚历史剧《约翰王》、《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三本译 著,在国内莎士比亚翻译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方红教授于 2020 年 出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黄思越译本考》一书,她从事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传播研究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翻译研究领域独 具特色。教师学术论文发表的刊物包括《文学评论》、《外国语》、《外 国文学》、《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等。 -9-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剑妩和马爽老师在国际 SSCI 期刊一区发表英文 论文多篇,体现了中青年教师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学术发展潜力。 2.支撑条件(请结合学位点实际填写。含教学、科研平台;实验仪器、 设备;相关制度建设等。专业学位点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 北京市政府设在本学位点的“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聚集国际学术 界高层次人才,建设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斯拉夫问题研究中心。教育 部设在我院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组建了国 际性学术交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广岛大 学北京中心是我校与广岛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教育平台,每年接收日 本研究生并送出我校研究生到日本研读。每年出版《语言文化研究》国 际期刊,并举办国际会议。北京市教委设在我校的高校英语类专业群教 学协作委员会已成为北京市高校英语类学科和专业的品牌智库团队。北 京市教委设在我院的多语种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汇集国内一流的 研究生教育资源。这些平台为硕博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高层次交流学习 和研究的资源。 作为研究生教育平台的校级研究机构有,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所(年刊为《首都外语论坛》)、语言哲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 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文学史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普希 金之家北京分部、俄中文学外交翻译奖秘书处。院级研究机构有翻译研 究中心、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西班牙语中心。各中心举办的各种会 议和出版的论文集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举措 存在的问题: - 10 - 1) 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深挖学科内涵、推进学科专业一 体化的建设方面亟需改进; 2) 教学改革成效有限,在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还缺乏高水平的 成果,高水平的各类教学奖项还付之阙如; 3) 国际化、信息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与国外联合培养本 科生研究生方面需要大力推进; 4) 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学生科研水平尚待提高; 5) 师资队伍层次不够均衡,教授博导数量偏少,德法西等小语种没有 教授,副教授也偏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尚待进一步加强; 6) 学术研究方面,研究方向与成果的凝炼效果不明显,缺乏团队合作 意识,研究成果层次不高,省部级以上的项目和奖项不多。 改进的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积极推进具有外语专业特色的课堂思政建设,挖掘外国语言及文化 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 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道德要求融入各语种专 业课程教学中。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引入中国科学、技术、经 济、文化、传统艺术等内容,从中外对比视角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 国情怀,提升爱国意识。 二、引育结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引进 2-3 名国内有影响力的教授,2-3 名有潜力的副教授,加强学 科的整体实力和特色发展;培育自有师资,提高教授和博导比例;鼓励 本专业教师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实现 45 岁以下教师 100%博士化。 根据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需要,组建教学科研一致的团队,分为 - 11 - 五个方向: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和 跨文化研究和国别区域研究。团队的建成有助于集中力量,形成特色。 从梯队建设的角度考虑各专业的师资发展,优势专业需要培育新 人,小语种需要提升师资的水平,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比例;新兴的小语 师范专业和 MTI 需要增加师资。十四五期间要在巩固传统专业师资的基 础上,大力引进和培育这几个方面的师资力量。 三、多措并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完善科研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和奖惩机制,以体系化机制化的手段让学院的 科学研究处于良性发展水平。 2)定期举办“紫竹论坛” 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高端学术讲座,组织科研方法以及科 研项目申请辅导,举办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 意识和科研能力。 3)积极申报重大成果奖项 集中外国文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方向 的学术力量,积极申报重大成果奖项。拟申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1 项, 国家社科基金 4 项,省部级项目 10 项。 4)依托学术中心平台,扩大学术声誉社会影响 继续发挥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语人文教育 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的重要作用,组织学术活动,出版学术文集。同时 发挥刘文飞教授和傅光明教授的学术优势,成立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和莎 士比亚翻译研究中心,召开学术会议,申报科研项目,扩大学院学术声 誉和社会影响。 - 12 - 四、发挥自身优势,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1)发挥平台优势,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进一 步加强上合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校英语类学科建设群的社会服务作用,新增一批高级别的研究 中心,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的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2)发挥语言优势,服务重大外事活动和北京市基础教育。一如既 往地利用外语特色服务国家和北京市举办的重大外事活动和国际体育 比赛,比如为冬奥会招收专项研究生;继续推动高参小项目,服务北京 市小学的外语教育;加强与中学在小语种方面的合作,提供小语种师资 培训,提供小语种兴趣班的师资以及小语种课程,为小语种最终进中小 学课堂做准备。 六、其他(学位点建设院系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体现特色的相关内 容) 学位点将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定位于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 际文化传播中心。 在增设翻译博士学位的背景下,本学科聚焦服务国家国际交流和对 外传播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融合外国文学和 翻译学两个方向的优势力量,将重点突破方向定为外国文学翻译和研 究,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服务北京文化中 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任务。 将重点突破方向定位为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的理由主要是基于外 国语学院在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方面有着超一流的实力。 首先,外院有两位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的国内顶尖学者:俄语系的 刘文飞教授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翻译和研究方面的执牛耳者,他由于在俄 罗斯文学翻译和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得俄罗斯友谊勋章,目前主持国家社 - 13 - 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英文系的傅光明教授是国内 莎士比亚翻译和研究大家,他正在重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翻译的莎士比 亚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傅译莎”现象,并在学术界已经连续四年召开 “傅译莎学术会议”; 其次,各个语种都有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国内知名的中青年骨干。 俄语系两位教授博导王宗琥和于明清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翻译和研究的 新一代领军人物,王宗琥是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的副会长,中国俄罗斯 文学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北京翻译协会理事,第三 届力冈俄语文学翻译奖得主。于明清是第二届力冈俄语文学翻译奖获得 者,同时还获得俄中文学外交翻译奖。英语教育系的蒋童教授和孙岳教 授都是翻译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知名学者,德语系的青年教师安尼副教授 获得冯至文学奖,英文系高剑妩老师拿到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翻译项目, 并成功获批一项中华外译项目; 第三,学院拥有一系列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方面的平台,比如北京 斯拉夫中心,上合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俄中文学外交翻 译奖秘书处,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诗歌研究中心,这些平台目前在 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未来三年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如下: 1、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 4 名,国内高层 次人才 5 名,培育博导 3 名,教授 3 名。 2、培育国家级奖项。目前刘文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 标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结项后其六卷本《俄国文学通史》可以冲击教育 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全国教材建设奖; 3、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目前傅光明教授在莎士比亚 翻译和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国内影响甚广,同时他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 14 - 的研究专家。他准备结合这两种优势,申报题为“莎士比亚与 20 世纪 中国文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当中; 4、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传播大平台。利用现有平台资源,建 设好外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诗歌学会合办《当代国际诗坛》杂志, 定期举办国际大学生诗歌节,使我院成为国际一流的外国诗歌翻译与研 究的中心。与俄罗斯汉学研究重镇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合作办学,建立中 俄高翻学院,培养高端翻译人才,传播两国文学文化。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