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促进学生自主、互助和提升的“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教学方法探讨.pdf
促进学生自主、互助和提升的“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教学方 法探讨 生命科学学院 姚纪花 1. 项目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复旦大学的现代生物科学导论课程自 2000 年开设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 该课程设置为理科平台课。随着新高考的实施及本课程在线课程建设的推进,课 程教改逐渐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模式等与时俱进[1]。然而,教学中 仍面临一些困惑,较突出的是学生的自学效果不理想、互帮互学较欠缺、提问及 讨论较少等。此外,学生的知识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初浅理解,而对知识背景 及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则寥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线上授课成 为应急之举,如果此前面临的那些难题不能有效解决,那么线上教学的效果一定 差强人意。非常时期,极力促进了教师对线上授课方式方法的思考。如何设计在 线课程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能成为当下教师们 迫在眉睫的挑战。 2.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2.1 线上授课的教改实施方案 2020 春学期属非常时期,国内所有高校全部开展在线教学。本课程在前期 开设一学期慕课(含 70 多个知识点的微课)的基础上,面对校内学生的第一次 线上授课,仍需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教改的实施奠定基础。 1)建立多途径的师生联系方式,利用多平台上传/下载学习资源。本学期为 医学大类大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寒假前已选课(生导 C,周学时 2),学生的信 息较易获得,因此,预备周前便通过微信群、邮件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同时 利用校内 Elearning、学习通在线平台上传学习资源(大纲、课件、微课、公告 等),利用腾讯视频等直播授课。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又便于学情记录和统计。 2)自学—互助—提升的教学方式。班级人数较多(59 人),基础参差不齐, 虽多次强调自学的重要性,但预备周发现自学效果很不理想。正式开课周,我班 试行了学生自学、互助和教师引导提升的方式。① 将学生随机分成 6 组,9-10 人/组,各组自荐或推荐一名组长,负责收集组员自学提出的问题,按统一模板 列出并及时转发 助教,助教汇总后再 发给老师,作为清单 1,同时上传到 Elearning、学习通平台,供学生互助学习。清单 1 不仅局限于课件内容,也包 括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教师收到清单 1 后,即着手准备解答工作。此外,再从授课内容中凝练较难但未在清单 1 中体现 的问题即清单 2(教师自留,不上传)。课堂中,教师针对清单 1 和 2 随机提问, 检查学生自学和互助的学习效率。若学生的回答不切题,其他学生可随时补充讨 论,必要时,教师作补充解答。与此同时,从选课学生人数确定的第三周开始, 本人特别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专业网站如 NCBI、Nature、Science 等检索自己感兴 趣的相关研究进展、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课堂内通过实例传授经验和技巧,学 生多次实践、互相交流经验,突破以往只会百度、知乎等非专业检索途径的局限, 长期受用。② 除课堂讨论外,充分利用学习通和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展开课外讨 论等,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学习。相关学情实时记录、长期保存,便于 统计并作为平时相关成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利用微信平台辅助讨论等。③ 拓 展资料结合平时作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结合课程内 容,利用微信及学习通等平台,每章都推荐适量的拓展资料,包括相关热点和前 沿的文章、相关领域的公众号(如干细胞者说,人呆守护,iplants、iNature 等)、专业文献检索网站(包括检索方法等)、精彩的视频如 DNA 时代、癌症— 万疾之王,生物多样性及丧失的原因,快课—十分钟生物学等等,学生可根据各 自的兴趣、时间和能力去学习、思考,得到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将 平时作业(非标准化)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 的能力。平时作业主要包括读后感、观后记、Presentation(PRE)及讨论等, 约占总成绩约 50%,其中前两个作业的主题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PRE 是两人(自 由)组合,协作完成,主题可自选,也可从教师推荐的多个主题和多篇论文中挑 选。平时作业的具体信息如下:读后感—自选近一年内发表的感兴趣的 Nature、 Science 论文一篇,翻译摘要,并撰写 1000 字左右的读后感:对其研究背景、 科学问题、创新点、科学意义及不足进行概括;观后记—自行参观当地的动物园、 植物园、博物馆等,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查阅相关素材或文献资料,写一篇小 论文,要求多于 800 字,插 1-5 张实景照片;PRE—2 人一组,自由组合,选一 感兴趣的生物话题或论文,做 PPT,抓阄确定 PRE 排序,同时上传至学习通平台 (注:C 班受学时限制,仅 30 名左右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展示),所有学生均 在学习通上参与其他同学(除 PRE 搭档外)的 PRE 打分;根据一学期学生的提问 和讨论的次数及质量决定讨论成绩。④学情统计包括提问、讨论次数、签到、平 时作业完成情况等,确定平时成绩。⑤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前 2-3 周,发放问卷 调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收获、担忧和建议,以便后续改进。 实施过程的部分学习活动举例如下: 问题清单 1、2 举例 学习通和中国大学 MOOC 平台讨论及学情统计举例 试行了一学期,根据相关的学情统计和学生的问卷反馈(参见“3”项目的 主要成果)),总体感觉自学、互助、提升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线上教学中的效 果较理想,尽管学生和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多于以往。该学期结束后,参与 了复旦大学举办的暑期教师工作坊,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 肯定和鼓励,并建议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更广泛的实施。因此,在后续学期线下 为主的本课程教学中进一步灵活应用。 2.2 线下授课为主、穿插 1-2 次线上教学的本教改实施方案 2020 秋学期,总体上仍采取与上学期相似的教学模式,但考虑客观因素的 变化:①本学期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尚未适应大学生活,而且除医 学大类的生导 C 班(周学时 2),还有自然科学大类的生导 A(周学时 3)。② 与上学期的在线教学不同,本学期以线下授课为主、穿插 1-2 次线上的混合式教 学。③开学不久遇国庆、中秋假期,另有前沿和热点讲座安排等。同时,充分考 虑上学期学生的诉求。因此,该学期从第 6 周开始正式实施教改方案,每组学生 各参与其中 2-3 章内容的自学、提问等,其它同前。2021 春学期,承担 1 个生 导 C 班的教学工作,有机会尝试开卷考和小班化教学,教学方案相应作部分调整。 三学期的基本信息见下表。 3.项目的主要成果、成效与价值(含项目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实效和价 值,需要有实证,即有定量或定性的证据及资料来证明。) 本方案在线上教学实施一学期后,相关的学情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提问和参 与讨论的次数均显著增加。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下:①收获:自学能力有较明显的 提高;加强了与同学的合作,感受到同学互帮的作用;专业资料检索和解读外文 文献的能力有较大突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增强等。②困难和建议:每章都需自 学,花费时间太多,建议每组学生仅参与部分章节的预习、提问和讨论等;课堂 讨论偏多,建议适当增加教师讲授部分。下图和表为第一轮教改实施后学生反馈 的部分信息和实例。 2020 春生导 C 线上教学实施该方案的部分问卷反馈信息 结 了 第 一 轮 的教改经验,改进后应用于后两学期线下为主、穿插 1-2 次线上的教学中。问卷 显示,学生在自学、与同学合作、检索与解读外文资料、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有 较大提高,同时更深刻理解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下图分别为后两学期学生的部分 教学活动、致谢信举例、问卷反馈的部分实例。 在本人试行该教学方案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团队已有多名教师在本课程教 学的部分章节中也进行了尝试,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欣慰的是,此教学模式 与近期发表在 Nature 杂志的网课建议[2] 和学校引荐的四川大学相关教学经验等 也有多处吻合或相似。 特别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学情如提问内容、讨论、作业及问卷反馈 内容等在学习通平台本人承担的三学期课程中均有较翔实的记录,方便随时核查。 资料较多,在此汇总了三学期的提问数量信息,其它不便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 姚纪花,任宇辰。“新高考”模式下的“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教学改革探讨。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 子版), 2020.10(1):21-28。 [2] Virginia Gewin. Five Tips for Moving Teaching Online as COVID-19 Takes Hold. Nature, 580 (7802), 295-296. Apr 2020. DOI: 10.1038/d41586-020-00896-7. 三学期教改实施中的学生提问数量汇总 提问数量 章 节 2020 春(线上) 2020 秋(混合) 2021 春(混 C 学生问 C 教师问 C 学生问 A 学生问 合) C 学生问题 题 题 题 (27 人) 第一章绪论 题 3 第二章生物多 13 7 样性 第三章细胞 13 6 第四章生物的 23 23 47 33 14 新陈代谢 第五章遗传与 19 27 105 39 21 生物技术 第六章植物的 5 4 34 15 3 结构与功能 第七章动物的 12 14 39 28 8 发育、 结构与功 第八章生命的 4 16 38 8 2 起源与进化 第九章生物与 3 5 36 6 3 环境 问题数量汇总 95 102 299 139 63 12 4.项目研究或实践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建议(可选);下一步进行研究与实 践的思路。 项目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如下:① 留学生的基础差强人意。选修的留 学生每年共 10 个左右,中文基础普遍很差,PRE 等作业难以准确表达;即使开 卷考试,多个题目仍留空白。期待有效解决。② 从教学效果考虑,可否实施小 班化教学?目前多个高校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均采用小班化的该课程教学, 结合本人的亲身实践,建议本校的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是否也能开展小班化教学? ③ 本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基础差异使得本课程的教学难上加难。借用北京大学 赵进东院士的发言“普通生物学课程涉及 1610 门课,是世界上最难上的课程, 没有之一…….”本课程相当于普通生物学, 而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异较大,如 果实施分层教学,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