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交流小结.pdf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交流小结 2018-04-08 13:43:00 2017年秋季学期,我有幸入选了UC交换项目,前往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陌生的校园、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迫使着我走出自己的 舒适圈,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回顾一整个学期的交流生活,因为无数次全新的体验,显得分外充实。 UCSC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学 校规模并不算大,但校园相当广阔。记得第一次坐公交来到学校时,就被校园里奇特的自然风貌吸引住了——相比想象中美国高校那种 典型的、或哥特式或现代化建筑风格,UCSC更像是一个缩小版森林公园。学校甚至连校门都没有,仅仅是在“门口”立了一块校名石,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经过了这块校名石,就算是进入了校园内,但依然有五分钟左右的车程才能看到住宿区与教学楼。校园大部分都被 草原和红木林覆盖,图书馆、教学楼、住宿楼等建筑物就像一个个孤岛散落在树海中。从学校到最近的镇上,乘公交车都要半个小时。 正是在这样一个远离了喧嚣的校园中,无论是想要自习,或是读书、健身、远足,甚至只是喝杯咖啡、睡个午觉,总能找到合适的去 处。 UCSC学校下划分了10个“college”,每个college相对独立,有各自的主题——creative arts、diversity、social justice等 等,跟我校的书院制度类似。学生入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相应主题的college,但交换生一般都被自动分入国际交流主题的 college 9/10。 与复旦相似,UCSC也十分重视通识教育,但具体实施上有所不同。按照学校规定,学生原则上一学期所修学分必须 在12-19分之间,绝大多数课程均为5学分,仅有部分实验课和实践类课程是2学分,因此多数同学一学期只修读3到4门课程。与复旦 一门课2-3学分,一学期修20学分左右的情况相比,似乎要轻松不少。但UCSC的课程十分注重课堂参与度,10-20人的小课自然有很 多参与讨论的机会,人数较多的大课则会开设小班讨论课,因此虽然修课门数不多,但很多的课余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里阅读材料、准 备讨论发言。 成绩考核方面,UC的课程大多都有很多quiz、essay以及每学期1-2次的midterm,因此期末考试的占比一般不高,大 约30%-50%。例如我修读的日语课,每周3次课后作业和随堂小测,总共2次期中考试,课堂参与度也计入成绩考核,最后的期末考试 仅占到30%。这种考核方式相当于把学业负担较为平均地分摊到整个学期,学期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学业的压力,但临近期末时反而 比较从容,不需要疯狂刷夜复习。相比之下,复旦没有这么多的平时作业和课堂小测,给予我们自主安排学习日程的灵活度更高,但以 往的几个学期,我却经常需要在临近考试的几天刷夜复习,在UC的一个学期让我认识到只要平时下足功夫,期末时完全不用透支身体 去“抱佛脚”,进而意识到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UCSC的学习环境相当不错,图书馆座位数量充足并且选择多样,有类似于复 旦图书馆的大桌,也有私密性更好的独立小隔间和舒适的沙发,如果不想背着沉重的电脑去自习,图书馆里也提供Windows和iMac两 种电脑。图书馆非常人性化地划分了小组讨论区、机房区和禁止讲话的自习区等不同区域,因此不必担心讨论问题或是敲键盘打扰到其 他人。除了公共的讨论区以外,还可以提前预约私密性更好的小组讨论室,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咖啡厅里,或是户外的草坪边、红木林中 找一处桌椅,在森林公园般的环境中读书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学业之外,社交活动是交流生活的另一大组成部分。UCSC的交换生都 统一住在名叫ILC(International Living Center)的住宿区域,因此平时不仅能接触到美国本土学生,也能与来自欧洲、日韩、东 南亚、南美等各地的交换生谈天说地。ILC在开学初举办了若干次集体破冰活动,让社区里来自各地的同学们迅速熟络起来,并且在学 期中还穿插了各种cultural night,让我们深入了解意大利、墨西哥等独特的民俗文化。 短短的一学期交换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 学期里我在全英文环境中锻炼了自己的外语“实战”水平,意识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开阔了视 野。回想到大一时在复旦遇到外国小哥问路,支支吾吾比划半天、语无伦次的窘境,现在的我虽然任改不掉一嘴浓厚的中式口音,但至 少可以自信不惧地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