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

经年未变。144 页 945.878 KB下载文档
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
当前文档共14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东华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2021年版)-先进事迹篇.pdf

目 录 人民教育家························································································ 1 漪························································································ 1 一、于 二、卫兴华······················································································ 19 三、高铭暄······················································································ 21 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30 四、李保国······················································································ 30 五、黄大年······················································································ 33 六、曲建武······················································································ 37 扬······················································································ 40 七、钟 八、张玉滚······················································································ 43 九、陈立群······················································································ 48 十、卢永根······················································································ 51 十一、朱有勇··················································································· 56 十二、张桂梅··················································································· 58 全国优秀教师··················································································· 65 十三、汪自强··················································································· 65 十四、朱英国··················································································· 66 十五、郑德荣··················································································· 68 十六、李 芳··················································································· 70 十七、陈 琳··················································································· 74 十八、李德威··················································································· 76 十九、于 瑾··················································································· 78 二十、沧 南··················································································· 80 二十一、陶德麟················································································ 82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84 二十二、庄松林················································································ 84 二十三、邱蔚六················································································ 90 二十四、郑时龄··············································································· 100 二十五、闻玉梅··············································································· 108 二十六、田 禾··············································································· 114 二十七、杨国荣··············································································· 122 二十八、张民选··············································································· 131 二十九、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评选“上海市 教育功臣”的通知································································ 139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1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进事迹 颁奖词:她已是 90 岁的耄耋老人,有着 60 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 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 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 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2019 年 9 月 29 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烈庄重。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给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 育家”奖章。 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漪作为基础教育 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必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 一、信仰 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 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意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 一名“合格”的教师。 ——于漪 “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教育生命的原动力 于漪从教 68 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动 力何在?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 自打从教那天起,于漪就有明确的使命追求。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的校训“一 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求学为什么?从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为解救苦难 的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老师激昂的话语引导着于漪的人生追求。 “‘一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2 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 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与 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 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 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不变 的精神追求。“我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我 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崇高的信仰,推动着于漪一步一步攀登上教育的“珠穆朗玛”。 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生于 1929 年的于漪,早年饱受艰辛。“国家被侵 略,遭灾难,普通老百姓家同样遭殃,受罪,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 消云散。社会现实的教育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爱党爱国,为民族振兴而不懈 奋斗,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基因。 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 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 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 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 于漪。 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会了她严谨的做 人道理。一次数学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学要于漪帮帮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学之 间讲义气,考试时于漪把一道题的解法写在纸条上递给她时,被毛老师发现了, 他一把抓走了纸条。试卷发下来,她俩都是零分。“谁知毛老师还不罢休,把我 找去说了一顿。有几句至今我还记得:‘你这是帮助同学吗?歪门邪道。她有困 难,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讲给她听,还可来问我。用这种投机取巧不诚实 的方法,不是帮她,是害她。你好好想想。’离开办公室时,他又加了一句:‘学 习和做人一样,老老实实,懂吗?’”这件事于漪刻骨铭心,“从此,我做任何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3 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实实’?是否想‘投机取巧’?” 上了复旦大学,于漪碰到了许多“大先生”。一年级国文老师是方令孺教授, 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导我们超越阅读的具体文章,认识世事,了解 人情,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教世界教育史的曹孚教授,上课时“手无片纸,口 若悬河,各个国家教育的发生、发展、特点、利弊,讲得具体生动,有理有据, 似乎他在那些国家办过教育一般”。 这些老师,言传身教,为于漪树立起一个个求学、做人、教书的标杆,激发 了她人生使命和教育信仰的形成。 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族而教”的高度自觉的教 育信仰 于漪说,“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国情”“一个中 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血肉亲情”。 是的,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须建基于文化自觉之上。古典诗词是走进 中国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年有一本别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于漪 爱不释手。她说通过读这本诗集,自己领略了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 地山川的气象万千。 但仅凭古典诗词,尤其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读书,是难以系统性地把握中 华文化精髓的。走进中华文化深处的那扇门在哪里? 中国作家中,于漪最喜欢鲁迅。偶然间,她听说鲁迅为青年学生开过一张必 读书单。她想办法了解到了这张书单,其中列了《唐诗纪事》《全上古三代秦汉 三国六朝文》等 12 种书。“这是一张很有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 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 与做人一样:要识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于漪说,这 12 种书 她“并未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这样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就算入“门”了。 但这还不够。 4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 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 的光辉”。为此,于漪先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 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思想哲学方面的书。不但读,她 还提倡背一点经典。“今天,我们要初步具备中华文化修养,粗知义理,从小应 背哪些书呢?我想应该是构成中华文化不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书:《论语》 《中庸》《老子》。不但要读和背,而且要“力行”。她说,读经典要做到把自 己的“思想活体”放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 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欣赏、文化研究,而进入以文学文化滋养生命、丰富 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信仰由此而坚定,而纯粹! 二、奋斗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 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 ——于漪 1986 年,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阅读于漪《学海探珠》手稿,拍案赞叹:“于 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 “着魔了”三个字,道尽了于漪如痴如醉的教育人生。 无论如何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 过了“而立之年”,于漪从历史改行教语文。“b、p、m、f 不认识,汉语 语法没学过”,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基础教育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打做 人的基础,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它关系到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到学生的青 春。一个孩子只有一个青春啊!”于漪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误人子弟。她每 天晚上 9 点以前工作,9 点以后学习,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 法、修辞、逻辑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知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5 遍。她还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独立钻研,力求自己 先懂,再教学生,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但课堂的化境哪能轻易抵达?为了向习惯“开刀”,于漪“以死求活”。她 把上课的每句话都写下来,先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到学校的路上,就 把上课的内容“过电影”,在脑子里放一遍……她要让自己的语言变成蜜,黏住 学生;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去精心琢磨。 多年的积累,在 1977 年的《海燕》电视直播教学中得以爆发。上海万人空 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旁,争睹她上课的风采。时人评价:这哪是在上课,分 明是于漪用生命在歌唱! 1978 年,于漪成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他人击掌相贺,于漪却“深感惶 恐”。她随身备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长,越量越找到自己的 不足,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她更加勤奋学习,学习的深度、高度、 广度早已超越学科圈子。她更加努力实践,在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后期,上了近 2000 节公开课。更难得的是,于漪的课从来 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不重复。 一个学生曾对她说:“于老师,你的课我很喜欢听,但是我自己没有学会。” 这句话于漪琢磨了很多年,上的课不能随着声波消失就销声匿迹,要教到学生心 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我一直在研究课堂教学如 何突破原来的框框。” 与破解、攻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影相随 在于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她喻之为“考问感情与 责任”的难题:“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胎里带出 来的,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 爱。” 学校把一名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放到于漪带的班级。这名学生与 父亲争执被打后离家出走。于漪焦急万分,与几名学生找了他一天。找到后,怎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6 么办?送他回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再逃走,一是旧毛病复发,依然故我。带 他回自己家,他会偷,怎么办? 一想到这里,于漪立刻自责起来:“对他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 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感情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对学生是全心全意、 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知肚明。 于漪把这名学生接到家里,于漪上班,他上学。学校放学,他跟着于漪回家 做作业。于漪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以理疏导。经过多次“拉锯战”,这名学生 逐步安静下来,走上正道。后来,于漪生了一场重病,住院治疗。这名学生已经 工作,探望时看到于漪打吊针,哽咽地说:“于老师,你不能死啊……”他没有 什么生动的语言,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 于漪很感动:“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 的宝贝,我当教师,要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来教育。不求他们能显赫,但一定要成 为社会的好公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于漪的成长总是与破解、攻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影相随。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于漪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学校当时是什么样?教师上班稀 稀拉拉,迟到是常事;有的师生涂脂抹粉,心思不在教与学,赌博、酗酒的情况 也时有发生…… “学校是育人的神圣殿堂,理应是一方净土,摒弃邪恶、污浊和庸俗,播撒 做人的良种。”于漪决定恢复坐班制,学校教职工必须准时上下班。面对时尚潮 流的影响,她组织师生围绕“什么是当代师范生真正的美”等开展专题讨论,在 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也不一定都提倡;学校风气如 果降低到社会的一般水平,那是教育的失败。 学生不爱惜粮食,泔水缸里的剩饭剩菜溢得满地。于漪气急了,到伙房里拿 了个脸盆,用手把一个个包子、大块大块的饭捞起来,到一个个教室去讲:“任 何人都不能暴殄天物,这是素质问题、品德问题……”事后,学生在周记里写道: “我从来没见过于校长如此激动,我们不好,不懂事,浪费粮食的行为可耻,以 后要注意节约。”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7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逐渐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焕发新颜的上海市 第二师范学校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区县优秀的初中生报考,为上海的基础教育培养 了大批人才。 在教育的大海中畅游的于漪,在现实生活中的脚步是不轻松的。胃溃疡、肝 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她。每天,她吃大把大把的药;每天,她意气风 发,要么伏案疾书,要么四处奔走,从不停歇。近年来,于漪每年都准备一本专 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但这远不是全部。退休后,她 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 12 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她有时 上午要听 4 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她曾经腰椎骨折,卧床 3 个多月,一能 坐起就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和论文,走进课堂听课评课。 于漪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拟过一个小标题,叫作“跑步前进”。总 是勇担使命、坚守信仰,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总是在与时间赛跑,已成为 她生活乃至生命的姿态。 三、思想 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不是 关在自己的书房里闭门造车、空谈教育,也不是囿于个人之局部经验而沾沾自得, 而是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最终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逐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体系。 ——于漪 于漪 1951 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一头扎进杨浦中学的时候,这所当时 在上海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并没有意识到,一个纤弱文静的小姑娘,竟然满怀教育 家的光辉理想,要做一件伟大的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中国文化、时代和 实践的土壤里,为当代中国培育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学”。 “‘人文说’是我向当今教育贡献出的一颗赤诚之心” 于漪的教育思想是从语文开始发端的。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8 1949 年以来,语文界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说”。“文革”后,语文教 育依然十分强调工具性,甚至有纯工具化的倾向。 1979 年,敏锐的于漪先声夺人,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胆提出 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然而,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语文教育“工具化”引导下的片面教学与引 进的标准化考试一拍即合,语文教学陷入题海训练,学生没有兴趣,老师迷茫。 许多人把鞭子打在了高考上,于漪却不这么认为。“支配群体性教学行为的 其实是不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她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键是对语文学科的 性质认识不清楚,是“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思潮在起作用。 那么语文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当时给语文学科定的各种“性”,如文化教育、 审美教育等,超过了 10 种。 于漪在广泛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 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 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 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 侧面。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 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 这些思想,在 1995 年《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发表,在语文教育界引 起巨大反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 的认可,并最终体现在 2001 年印发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这里的人文精神,于漪认为,既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思想,也有现代意 义上的人文思想。 “这是我在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于漪说,有了这个思考和发 现,对语文教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思考和阐释,就有了原点和强有力的支撑。 由此出发,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实现“教文育人”的大目标,需要 3 个基础: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对育人要有全面具体的认识; “‘目 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指导着我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我语文教学目的观——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9 ‘教文育人’的第一依据”。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要有“以天下为己任” 和“以教育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三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从实践中走来的于漪,从“人文说”和“教文育人”的教育教学观出发,逐 步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语文教育体系,一直延伸到中国语文课堂教学的前线,扎 根本土,直指时弊,具有鲜活的独创性。她用生命唱出了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 语文教育学”。 教育就是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 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 在普通中学任教的于漪,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长期相处,真正懂得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没有选择性。这奠定了她以所有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 神的实践基础。 而更多的思想来自现实问题。 “教书”是为了什么?20 世纪 80 年代初,不少人认为“教书”是具体任务, “育人”则很抽象,是班主任的事。于漪便大声疾呼:“育人”是大目标,“教 书”要为“育人”服务。任何学科教学都应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学,就赋予 知识、能力以灵魂、以意义,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育人是要“育”什么?对此,于漪较早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全面发展是 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生 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 实。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针对教育功利化倾向,于漪说,古今中外研究教育 的大家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教育不能忘记教育最终为人 的精神生活服务。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阶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学 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只知以个人为 中心,以追名逐利、享乐为目的,缺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那是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0 教育的失败,有辱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在因材施教上,于漪有一句名言:知心才能教心。学生处在变化发展中,要 不断研究学生成长中的 3 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3 个世界要 和谐发展。不仅要把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更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他 们身上的影响与反映。教育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在沟 通理解上多下功夫。 于漪的教育学就是这样,既唱“神曲”,又唱“人歌”,所以能服人。 办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 于漪在长期的教师、校长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涯中积累了教师职业发展 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财富,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教师学”。 “没有教师,人就不能成才;没有教育,社会就会一片黑暗。”她进一步指 出,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她特别强调,教师是“过 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师职业是继承 人类传统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关系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千家万户。教师必须是 一个思想者,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教师的智力生活一刻也不能停滞。她主张, 教师要学一点哲学,要有文化判断力。 她还说,没有一个职业像教师那样意义非凡,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无 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没有一个工作像教师那样对人的一辈子起作用。教师对学生 的作用不可能是“零”,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教师首先在人格上要“表 里俱澄澈”,做到在学生看来是个里里外外通透的、可敬的、高尚的人。 ……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老师们明确了努力 的目标。在于漪看来,要做“四有”好老师,关键在于内心的深度觉醒,把自己 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老百姓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旦觉醒, 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就会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而且心中总是有一团火, 有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内驱力”。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11 于漪在治理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过程中,形成了对校长素质的认识和一整套 办教育、办学校的思想方法。 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校长? 于漪说,要德、才、识、能兼备。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是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校长要“养吾浩然正气”。 在当今,就是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对党的教育事业赤胆忠心,有高度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校长应具有相 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跟随时代奋力前进;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并力求 通晓基础教育的规律;还应具有管理的才能,具有民主作风…… 什么样的校长能够成为教育家? 于漪说,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必须是文化人、文明人,身上有书卷气,有丰 富的智力生活,学而不厌。校长思维要十分活跃,审时度势,因时辨势,遵循教 育规律,独立思考,努力创新。 校长在教育教学领域执着追求,宏观上能打开视野,居高临下,微观上能扎 扎实实,一丝不苟,在实践中既能积累和创造行之有效的经验,又能从理论高度 阐述和揭示基础教育育人的规律,就能成为办学的行家里手,成为师生憧憬的、 献身教育的教育家。 于漪是这样想的,这些也是她作为人民教育家的行动缩影。 关于如何办教育,最为著名的是她 1990 年就提出来的“三个制高点”思想: 办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首先,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其次,要站在战略的制 高点上;再其次,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这一思想一举突 破了学校的微观定位,把学校办学使命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大气磅礴、 语振四座。 21 世纪初,一些学校重有形成果,轻无形文化。对此,于漪一针见血地指 出:“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视不重视,建设到怎样的程度,影响乃至决定学校的形 象、质量和生命力。” 于漪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每所学校的精神支柱可以迥然有异,但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2 都必须紧扣育人的宗旨,代表先进的文化。它应该是社会文化中最主流、最健康、 最奋发向上和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师生身心发展的。要使它成为全校师生追求的 目标,思想言行的准绳,情感、态度、价值观判断的标尺。 于漪的办学思想,句句都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箴言。 近年来,最让于漪椎心忧思的是教育教学改革中“西方话语”的盛行。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她就多次表态:“绝不让自己的教育实践沦为外国理念的论 据。” 于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也是上乘的。要从基础、从历史、 从国情等多个角度来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树立自信,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学习外国,而是要深入、 全面地研究学什么、怎么学。要根据我们国情决定取舍、改造、创新,要以我为 主。“我们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 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2014 年,85 岁高龄的于漪吐露了一个夙愿: “我这名年已耄耋的教师,心中翻腾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急切盼望当 代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这部教育学有磅礴之气,和谐之美,它蕴含中国至圣先贤的教育智慧,包 蕴近现代尤其是当代教育的鲜活思想和先进理念,人类进步教育的种种创造融化 其中,不见痕迹。这部教育学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合, 投射出民族智慧的芳香,充满育人成长成才的活力。” 于漪教育学诚如斯言! 四、风范 一颗狭小的心有浩浩荡荡的学子,有多情的土地,有伟大的祖国,胸怀就会 无限宽广,无处不是学习的机会,无处没有智慧的闪光。 ——于漪 做了一辈子教师的于漪,一辈子行走在努力修炼、锻造学识与人格的路上。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13 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头 于漪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源于思想的魅力。她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洋溢着 时代的气息。 1984 年,她发表《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一文,发出一连串时代追问:“怎 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能有效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 欲?怎能与时代的要求合上节拍……” 时过境迁,这些追问仍引发人们的关切与反思。 21 世纪初,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于漪敏锐意识到重构学校的价值取向是教 育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关键问题:今天需要重构学校的价值取向。我们既要讲 “义”,又要讲“利”。有钱是买不来现代化的,有钱也不完全能够办好学校。 于漪常说,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于漪为何 总能立于时代潮头,为何在关键的时代节点上总能敏锐、准确地触摸到时代跳动 的脉搏?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王厥轩将这份敏锐与洞察力归因于强大的学习能 力。 上海市市北中学原校长陈军也认为,“于漪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思维方式的 完善方面,她长于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维既有缜密的特点,又有开拓的风貌” 。 坚守而不保守,兼容并包、不断完善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构成了于漪永 葆活力的思想源头。 “仁爱”之情造就大胸怀、大气度、大力量 “爱”是于漪教育人生的主题词。 于漪对爱的理解与认识,从最初“有选择之爱”到“超越亲子之爱”,再到 仁爱,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初当教师的于漪,“爱”只是空泛的概念。后来于漪明白,“天工造物十分 奇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须关心”。 于漪将这种众生平等之爱称为“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身上的事都是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4 她心上的事,学生都是她的儿女。师爱的最高境界叫作“仁爱”。 于漪的“仁爱”品格是贵贱贤愚无论的“有教无类”。于漪的“仁爱”,是 将学生的幼稚、不成熟、偏激、毛病当作常态,去爱护,去发现闪光点。想办法 把不懂的变懂,把差劲的变好,这正是于漪的“本事”。 于漪的“仁爱”品格是直面问题的坚韧之爱。没有这种坚韧的爱,她不可能 在教育教学中年年月月、任劳任怨,“引着、拽着、扶着、托着、推着学生向前” 。 于漪的“仁爱”品格更是为师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她眼中的学生是国家未来 的希望,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用仁爱、大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 国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通向了个人的教育梦,也通向一个更大的中国梦”。 择高处立、胸怀天下的“先生之风”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不仅仅取决于时间与经验的累积,更取决于站立的高 度。 于漪的人格境界、格局之高,源于扎实学识所赋予的思想起点之高。她思考 教育问题总在很高的位置,在宏观上有较为科学的总体设想。 于漪境界、格局之高,还在于她往往能跳出学科、专业的局限,每每从社会、 国家全局全域整体、系统地观察思考。 于漪境界、格局之高,更在于跳出个人之“小”,自觉担当起国家民族的重 任。她曾用诗一般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思想嬗变,“一颗狭小的心有浩浩荡荡的学 子,有多情的土地,有伟大的祖国,胸怀就会无限宽广,无处不是学习的机会, 无处没有智慧的闪光”。 登高望远,于漪将自己的工作、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 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时,你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 你从平凡工作中能够洞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这正是我们从于漪身上得到的不平凡启示。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于漪一直秉持做老师、教学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因为社会上总会有一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15 些歪风邪气,必须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她做校长爱憎分明,自觉维护教育的神圣和纯净。正气并非虚空,而是看得 见,摸得着,在思想、品德、气质、言行上均有所表现”。 面对矛盾,于漪常说,“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矛盾基本上是以我为中心的,学 校里各种各样不和谐的声音都是‘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是非常必要的”“办教育的人,谦虚是基本的素质”。于漪这样说,也这样做。 于漪崇“真”,敢讲真话。她的“真话”总能一针见血 地看到表面和谐背后的矛盾与问题,痛快淋漓、力透纸背,彰显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的精神硬度。 “一些学校的口号和标语让人心惊肉跳,让人心寒,什么‘眼睛一睁就是竞 争’‘现在不吃苦以后就抢不到别人的饭碗’,这哪里还有和谐友善?” 当很多教师教学热衷于参考资料、电脑下载教案、媒体炒作信息、教育时尚 操作,于漪及时予以警醒:“讲坛不必在乎高低,但为师者的思想需要有高度, 脊梁骨需要有硬度。” 于漪的“真话”包含着她作为“人民教育家”的良苦用心。 在指出不合理现象的同时,她更给出中肯的建设。当价值冲突、观念混乱、 方向不明时,于漪用“真话”建言,“我们不能只点洋蜡烛,心中永远要有一盏 中国的明灯”“课堂教学要德智融合”“教育归根结底不是要解决学生未来的吃 饭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的灵魂问题”。 她的是非分明、坦荡正气、求真务实,她对错误价值观的批评,以及对教育 神圣和纯净的极力维护,归根到底是无我的品格使然。在于漪身上,因为无私而 坦荡,因为无我成就了大写的“人”。 五、贡献 我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历程中,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我就是 坚守了新中国教师的本分。 ——于漪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6 68 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人民,68 年不断丰富的教育实践和 深刻的教育思想,成就于漪大写的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 用博大的胸襟和朴实的教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育人“奇迹”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前两年,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从大洋彼岸给于漪写信: “于老师,感谢您将中华文化之精妙和为人之基准播种于我少年心田。”68 年 来,于漪用博大的胸襟和朴实的教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培养了一个个 大写的“人”。 作为班主任,她将极差、极乱的班级带成了先进集体;作为校长,她使名不 见经传的学校成为全国先进;作为“导师”,她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学能手、 德育名师。 于漪总是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她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师 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从 20 世 纪 80 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 如今,90 岁高龄的她仍主持着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工作,还担 当着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 于漪几乎获得了党和政府所能给予人民教师的所有荣誉,但她从没有为名利 所羁绊、因掌声而止步。她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是共产党员’‘这 是组织交给的任务’,这两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矢志不渝为教育决策建言献策,提供思想养料 自 1977 年起,于漪连续五届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她积极参与制定地方性 法规,审议决定上海市重大事项,对于提高教育经费预算、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 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难忘却的是 1988 年上海市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增加教育 经费的议案。”由于大批返沪知青的孩子正好到入学年龄,小学生骤增,而那年 教育经费预算增幅为 5.7%,差距很大,导致小学要改成“两部制”,即半天在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17 学校求学,半天在家。“两部制弊端甚多。我是教师,对学生有特殊的感情。” 于漪在会上慷慨陈词,陈清利弊。会议决定修改教育预算,增幅改为 8%。那年 教育预算执行的结果,增幅达 13%。 多年来,于漪是素质教育坚定的倡导者、实践者、坚守者。面对教育功利化 现象,她提出了“全面育人观”“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21 世纪,于 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 地,获得广泛认可。 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准确解读和宣讲国家重大政策,并身体力行 数十年来,于漪总是基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准确地解读、宣讲,并身体 力行。 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随后,于漪倾心撰写《锐意改革, 开拓前进》一文,引发了基础教育领域如何贯彻落实“三个面向”精神的广泛讨 论。直到 2012 年,于漪还在强调“三个面向”的意义和价值非比寻常。 于漪有着强烈的理论渴求,又总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研究,是一名始终 不曾离开教育教学一线的研究者。 2005 年,上海刚刚制定“两纲”,于漪开百余场宣讲课,“要让学生在现 代化大潮中树立理想信念,不迷失方向,有家国情怀,就必须树民族精神之根, 立爱国主义之魂”。 她密切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倾力写下几百万字著作。目前已出版 的著作有《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卓越教师第一课》《教育的姿态》《语 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 卷)。主编有《教育魅 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2013 年度教师喜爱的 100 本书之 TOP10 中第一本, 已印刷 11 次)、《走进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6 册)、《“青青子衿” 传统文化书系》(12 册)、《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 18 本)、《现代教 师学概论》等。2018 年 8 月,《于漪全集》(8 卷 21 本)正式出版。 2018 年 12 月 28 日,于漪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回到上海后,她认为需 18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 年教师节期间, 她在病床上勉励广大青年教师:“我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历程中,克勤克俭,做 了一些工作。说到底,我就是坚守了新中国教师的本分。”10 月 1 日上午,于 漪早早打开电视,在上海家中收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大会。 “我 感受到体内潜藏的力量要在新时代更好地迸发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 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 不朽。”“三不朽”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寻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高标杆。 于漪近 70 年教书育人之“德、功、言”成果蔚为大观,无愧于“人民教育家” 国家荣誉称号,必将影响、激励更多后来者。(《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 赖配 根 李帆 施久铭 任国平)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19 “人民教育家”卫兴华先进事迹 ——立学为民 治学报国 卫兴华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 60 余年,在我国经济学界地位和学术影响力非同一般。 1925 年,卫兴华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时,老师给他 取名“卫显贵”,希望他将来荣华富贵。从小目睹日军暴行的他,在读中学补习 班时,把名字改为“卫兴华”,立志抗击日寇、振兴中华。 1946 年,卫兴华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1947 年在解放区正式入党。后被捕 入狱。他在狱中严守党的秘密,出狱后转到北平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此后,卫兴 华先后在华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2 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 室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卫兴华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理论观点:较早提出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较早系统研究和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较 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卫兴华始终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要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上世纪 50 年代,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分析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地租形态和土地报酬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理论,分析我国的价格体系、按质论价等问题。改革 开放后,他转向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并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说,卫兴华老师的著述并非只停 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上,更重要的是紧扣时代脉搏,运用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实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时代化。 60 余年来,卫兴华笔耕不辍,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20 等文章 1000 多篇,出版《走进马克思经济学殿堂》等著作 40 多部,成为中国最 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 最大的教材之一。 这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于 2013 年获得世界马克思经 济学奖。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传承下去,是卫兴华做学问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多年教学中,他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 教学和阐释,要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实际,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科学性,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 2015 年底,卫兴华获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他把 100 万元奖金无偿捐赠,用 于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优秀成果奖励。 卫兴华 94 岁高龄时,虽病痛缠身,但仍坚守在教学一线,担任博士生导师, 每天坚持学习、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教师何召鹏是卫兴华的学生,他说在跟随卫老读博士期间,卫 老已接近 90 岁高龄,依然坚持每隔一到两周上一次专题讨论课,一讲就是两三 个小时。“即使卧病在床,他也坚持工作。他把我叫到床边探讨学问、写论文, 让我拿着笔和纸,他来说,我来记。” 在卫兴华二儿子卫宏的记忆中,父亲除了上课就在自己的书房待着。“学生 登门和他探讨问题时,他最随和。” 卫兴华卧室床头柜边,有张黑白照片,这是当年他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时 与两位同事的合影,他一直保存着。 “当时参与地下革命的很多同志都牺牲了。我活了下来,就要用全部的精力 去做一个学者应该做的事,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卫兴华说,“我还在燃烧!” 刘元春表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在卫兴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卫 老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奋进精神,值得新一 代学者传承。”“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卫兴华这样寄语年轻学 人。(据新华社电记者阳娜、马晓冬)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21 “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进事迹 ——探寻至善的法治 亲历见证 高先生曾说:“我将刑法学视为至爱,须臾也不离,真正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先生辉煌的学术人生中,最为耀眼的部分莫过于亲历并见证了中国刑法立法的 孕育诞生与发展完善。1954 年 10 月,先生 26 岁时受命参加由全国人大常委会 办公厅法律室组建的刑法典起草班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第一部刑法典。每 每谈及这段历史,先生内心总是充满了激动,有时也会自我调侃,“有这样的经 历,刑法这碗饭我肯定是要吃了”。 从 1954 年到 1979 年,草案先后有 38 稿出炉,其中都凝结着高先生的智慧 和心血。由于各种原因,在这 25 年中,只有 10 多年能够正常进行刑法典的起草 工作。在此期间,先生提出了大量立法意见和建议。其间,他还负责汇编各类立 法资料,包括解放区、中华民国法律及苏联、东欧、法国和德国等国刑法,其中 包括收集最高人民法院从中国一万多起刑事案件总结出来的司法经验材料,以便 规定罪名、刑种和量刑幅度。 “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被撤销,高先生交予法律系内部资料室保存的 刑法典多个草案稿及相关法律意见汇集等珍贵资料被付之一炬,他也先后被下放 到京郊炼油厂和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但先生矢志不渝于新中国刑法 典的起草工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决策和部署之后,刑法 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国家立法工作日程,此时高先生已过天命之年,但他很快 就投入到刑法典起草工作当中。至今,先生仍然准确记得,1979 年 7 月 1 日 16 时 05 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全体与会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法》。 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诞生了!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2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刑法的补充和修改工作也渐渐被提上议 事日程。自 1981 年至今,无论是单行刑法的制定、1997 年的全面修订,还是至 今十个刑法修正案的出台,高先生参与了绝大多数刑事法律的立法活动,提供了 大量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立法咨询意见,受到我国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1979 年刑法典出台后,由于当时刑法学界尚未从“文革”冲击形成的学术 荒芜状态中走出来,为了促使刑法典的精神和条文内容更好地被大家理解,高先 生作为唯一全程参与 1979 年刑法典创制的学者,及时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的孕育和诞生》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记述了立法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意见, 客观忠实地阐释了 1979 年刑法典各条文的立法原意,对理论界和实务界准确理 解与正确适用刑法提供了重要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被高先生的恩师李浩培先生盛誉为 “中国刑法学界的一部重要著作,任何人欲谙熟中国刑法,是必须阅读的”。这 本书作为刑法学子的入门必读,一度成为手抄热门。 为全面反映 1980 年之后的刑法立法过程,2012 年,时年已 84 岁高龄的高 先生又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85 万余字的巨 著将新中国刑法立法进程、背景、法条要义给予全面深刻的阐释。 这 85 万余字,全是高先生一笔笔写出来的,这种治学精神令人高山仰止。 海纳百川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刑法典,还需要能够适用法律的刑法人才。刑法 学界很多人都能背诵高先生的个人信条“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 66 年,先生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倾注给了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 几十年来,高先生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教过本科生,培养过硕士生、 博士生,指导过博士后研究人员,还亲自为进修生、电大生、业大生、高级法官 班学员、高级检察官班学员授课。 高先生把培养合格的人才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对所指导的研究生,他创造 性地总结出“三严”“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道。“三严”,是指对学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23 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四能”,是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 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五结合”,是指使学生做到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掌握与重点深入相结合、研究中国与借鉴外国相结合、 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高先生在刑法领域首倡“综述研究”方法。后来,这一方法惠及其他各个部 门法领域,对法学教育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 陈兴良教授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我对刑法真正产生兴趣是在 1983 年的上半年, 当时高铭暄教授给我们年级讲授刑法总论。高铭暄教授的刑法总论打破了我此前 形成的刑法无理论的偏见,尤其是对犯罪构成理论的介绍,对我具有较大的吸引 力。在刑法总论讲授中,高铭暄教授布置让我们每人做一篇综述,正是通过综述 的方法,使我进入刑法学研究的大门,成为刑法学术活动的起点。”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高先生目前已经培养了博士生 64 人。作为 新中国刑法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培养的学生也成为中国刑法学界的领军人物。 先生指导学生,并不在意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方法的启蒙。他指导学生有教无类, 又注重因材施教,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弟子的特点、个性和兴趣。 在高先生的弟子中,学术观点不同甚至激烈争辩者,不为少数。这也恰恰体 现了先生“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他曾言,刑法学者应当独立思考,坚持学理 探讨,具有高度的科学信念。学术上没有禁区,应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 真理,修正错误。 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之路上,高先生鼓励学生创新。在刑法学犯罪构成问题上, 到底是引进德日刑法理论中的“三阶层”体系,还是坚持我国已有的犯罪构成理 论,学界曾经一度出现激烈的观点争鸣。在 2009 年和 2010 年,面对学界对犯罪 构成理论的质疑,他亲自作文《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 体系的坚持》予以回应。 在这场争论中,面对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高先生坦言“如果说的有道理, 我还是尊重人家自由的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我是这么讲,学术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24 归学术,关系归关系,有不同意见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正是这种宽厚包容, 使得众多后生弟子都更加敬爱先生,无不将先生尊为人生难得的良师益友。 高先生常对学生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他的学生大多 有两个无比幸福的深刻记忆:其一,在诚惶诚恐地向先生递交论文时,老师都是 先亲手端上一杯清香绿茶,再谈论文。其二,你可能在不经意的闲谈时提起自己 的生日,而恩师便会悄悄记下,当你生日来临之时,手机短信里会出现一句“某 某生日快乐!”谁会想到,这样的祝福竟然来自恩师。 高先生的热忱与关怀,足以鼓舞学生秉承师志,献身学术、献身法治。 扛鼎之作 恢复法制建设之初,我国各大法律院校急需一本专业权威的教材,而这项任 务既紧迫,又艰巨。1981 年,一批在全国刑法学界享有盛誉的刑法学者云集北 京。受司法部委托,他们共同编写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刑法学》,高先生被推荐 为该书主编。 经过高先生和其他作者的共同努力,“文革”十年动乱后第一部权威的刑法 教科书——《刑法学》,于 1982 年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 1984 年作局部 修订后再版,前后发行百余万册。 因其突出的学术贡献,《刑法学》荣获 1988 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司 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双重殊荣”,在新中国刑法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奠基的重要 作用。 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刑法学教学和科研需要,1987 年,在当时国家教委的组 织下,高先生又受命主持编写一部供高等院校法学专业适用的新教材。这部名为 《中国刑法学》的教科书于 1989 年面世,1992 年 11 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 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从 1981 年至 1996 年,高先生共主编过本科、自学高考、业大、电大等不同 层次的全国性刑法学教材 6 部,堪称中国当时主编刑法学教材层次最高、数量最 多的学者。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25 在 1997 年刑法典修订后,短短三年时间,高先生主编修订出版了全国高等 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指定教材《刑法学(新编本)》、普通高等教育“九五” 国家级重点教材《新编中国刑法学》、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刑法学》、全国高等 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刑法学》等四部重量级教材,再次引起学界的注目 和读者的赞赏。 在从事刑法学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高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刑法学教材建设的 基本理论。他指出,要编好一部教材,除了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基本资料)和“三性”(科学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的写作要求外,还必须 处理好刑法学体系与刑法典体系、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全面论述与重点突出以 及编写教材与便利教师使用教材的关系。 高先生著述等身。1993 年,他主编的《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出版,填补 了新中国刑法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1994 年 10 月,他主编的刑法学法学巨著《刑 法学原理》三卷本全部出版,堪称中国刑法学的扛鼎之作。 《刑法学原理》以其高品位的学术水平和突出的实用价值,荣获“全国高等 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 年再度荣膺国家图书最 高奖项——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直至 92 岁高龄,高先生仍担任主编,出版《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研究》一书, 对实务中虚假诉讼罪以及考试舞弊犯罪进行研究,更不乏网络犯罪以及人工智能 问题。 高先生始终强调,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追求真理,而“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是实践”。先生一生之学问,都紧密关注中国实际。他曾谈起在参与立法的 调研中,有时要与服刑人员谈话,“这些实际的状况,当时对我是有冲击、有震 撼的。不能以书本知识来代替实际状况,还是要脚踏实地,了解一些实际状况, 知道中国的一些具体国情、社情”。 高先生认为,刑法立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光有政策的指导和理论的贯通是 不够的。在制定和修改刑法中,立法技术也相当重要。他指出,立法规定要方便 公民学习法律和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不能让人对法律规定无所适从。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26 根据自己参与刑法立法的多年经验,高先生提出,在刑法立法技术方面,要 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表述要明确;二是术语要统一、规范,避免刑事立法文本中 出现政治口号、俗语等;三是界限要分清、协调好刑法内部条文之间的关系;四 是内容要可行。 在全面修改刑法典的研究过程中,高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分则条文要多采用 叙明罪状,对犯罪特征的表述力求明确、具体,注意各种法定刑之间的协调平衡, 实现罪刑均衡。 对于我国立法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先生将刑法立法的经验予以梳理,归纳为 九点——第一,刑法立法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第二,刑法立法 要有理论依据、宪法依据和政策依据;第三,刑法立法只宜规定成熟的东西,不 成熟的不要定,能写多少写多少,逐步完备;第四,刑法立法要能适应形势发展 的需要,便于执行;第五,要做好立法前的充分准备工作;第六,实行民主的立 法程序;第七,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参加立法工作;第八,要密切注意法律执行 中的问题,适时进行修改、补充;第九,为搞好刑法立法,必须学习相关法律、 学习相关的政治和法学理论。 对于刑法的修订,高先生认为,在修改刑法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强调四个方面: 一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需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正当发 展,惩治破坏各种经济成分的犯罪活动;二是要跟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步 伐,运用刑法手段铲除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弊端及腐败现象,使中国的政治制 度和政治生活更趋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要总结刑法典施行以来的丰富经验,将 其吸收到刑法典中;四是要注意世界各国刑法改革的总趋势,借鉴和吸收国外刑 事立法的成功范例和刑事司法的有益经验。 关于刑法立法完善的方向,高先生认为同样应当注意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在 刑法的打击锋芒上,应着重于惩治严重经济犯罪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二 是在定罪量刑的基础上,应当由行为社会危害性中心论,转向以行为社会危害性 为主、兼顾罪犯的人身危险性;三是在刑罚制度上,应由较严厉的和较封闭的刑 罚,适当地向缓和开放的刑罚转变;四是在犯罪的适用范围上,应由只注重国内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27 犯罪,向同时也注重国际犯罪和跨国、跨地区犯罪转变。 而对于司法,高先生非常重视研究刑法分则中的具体问题与司法实务中的疑 难问题,形成了具有务实性、前瞻性的研究风格。基于他精湛的专业造诣,他常 常受邀参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疑难案件的探讨和司法解释的草拟, 每年探讨论证案件达数十件,所参与研究的司法解释包括了盗窃罪、贪污罪、抢 劫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的认定以及减刑、假释的规范等。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引入判例指导制度解决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脱节 问题。对于量刑的规范化,高先生认为,定罪是否准确固然重要,量刑是否适当 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两者不可偏废。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司法经验的积 累,量刑的精确化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予以充分重视。他也提出在条件成熟 时应当引入数学量刑法、电脑量刑。 2007 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启动量刑规范化改革,无疑印证了高先生早年 提出这一建议的前性。 合作交流 身处改革开放的年代,高先生十分注重引领中国刑法学界走向国际舞台。他 曾多次出访美、英、德、意、法、奥、日、俄、瑞士、澳、新、荷、比、西、韩、 土、埃等国,从事讲学、考察及学术交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借 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1984 年,高先生和中国刑法学界同人参加了国际刑法学协会在开罗举行的 第十三届国际刑法大会。先生晚年回忆这段经历仍称之为“向往已久”,这是中 国刑法首次接触国际刑法学协会。 1987 年,受中国法学会的指派,高先生参加了当年 5 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国 际死刑问题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期间发表了中国刑法学界对待死刑的主流观点, 阐述了中国在防止犯罪问题上的积极成效,这一发言使国际刑法学界对中国刑法 刮目相看,当地媒体争相报道。 此外,高先生还专门向时任国际刑法学协会秘书长的巴西奥尼教授表达了中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28 国刑法学界拟申请加入国际刑法学协会的意愿,得到了协会领导的首肯。之后, 由中国法学会报请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国刑法学界于 1988 年正式加入国际刑法 学协会并成立中国分会,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刑事法学界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作 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先生于 1999 年至 2009 年,连续两届担任国际刑法学 协会副主席(并于 1988 年至 1996 年至 2011 年,先后担任中国分会副主席、主 席)。 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于 2004 年在北京与中国法学会共同成功举办了第 17 届国际刑法大会,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对中国刑事法学界走向国际舞 台和国际社会刑事法治的进步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09 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第 18 届国际刑法大会。高先生因连续两届 担任协会副主席而需卸任。但因中国分会的地位和高先生的威望,他在卸任协会 副主席后随即被协会聘请为名誉副主席。 2015 年 4 月 15 日,当地时间 11 时 30 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第十三届联合 国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大会会场上,国际社会防卫学会主席路易斯·阿罗约·萨 巴特罗将一项国际性大奖——“切萨雷·贝卡里亚奖”隆重授予高铭暄先生。国 际社会防卫学会设立“切萨雷·贝卡里亚奖”,旨在表彰全世界在刑事法领域为 推动实现法治精神与人道关怀作出巨大贡献的贤达之士。高先生的获奖缘于他 “在中国基于人权保障与人道主义刑事政策发展现代刑法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他的教学研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资深学者,他们活跃在各世界知名高校,如今已 成长为国际学术界的栋梁之材”。高先生是获得该项大奖的亚洲第一人。 鉴于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为推动刑法学国际交流所作的杰出贡献,2016 年 11 月 22 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举行仪式授予高先生名誉博士学位。在早稻田大 学 130 多年的历史中,总共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仅 137 人。这项殊荣是对高先生在 中国刑法学研究以及刑法学国际交流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 在事后举行的庆祝活动上,高先生动情地说,他从事这份职业所追求的目标, 就是使中国刑法学能够早日跻身于世界之林,让世界承认中国刑法学也有其特色 先进事迹篇:人民教育家 29 和独到之处;在学习西方刑法学的好理论、好经验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消化和应 用,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不囫囵吞枣,也不生搬硬套。 高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学子,一定要重视刑法学的国际合作交流,要热 心、尽心、耐心,增强勇气、提高底气,既学习他国的长处,又要敢于宣传自己, 不卑不亢,达到双赢。 70 年前,站在天安门西南侧翘首观看开国大典的学子,如今已是满头银发、 精神矍铄的一代学术大家。他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缔造者,是新中国第一代法 学教育家的代表,是新中国建设的“最美奋斗者”,更是学生们衷心爱戴的老师、 工作生活的楷模和永远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律科学 研究中心主任时延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教师陈冉) 3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男,汉族,1958 年 2 月出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 追求,每年深入基层 200 多天,让 140 万亩荒山披绿,带领 10 万农民脱贫致富。 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 年 4 月 10 日凌晨,58 岁的他突发心脏 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同志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 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 同志 35 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 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 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 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千部和教 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 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31 附: 教育部关于追授 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6〕4 号 李保国,男,汉族,1958 年 2 月出生,河北武邑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河 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立 德树人,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他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勇于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他坚持青年教师、 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构建起一支接地气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了一批批广受 社会欢迎的农林复合型人才。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率先垂范,恪守党的 宗旨,认真践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 用生命标注出一名知识分子一心为民的人生坐标。 李保国同志 35 年如一日,矢志于山区开发与治理,先后取得 28 项研究成果, 推广 36 项实用技术,让 140 万亩荒山披绿,使山区增收 35.3 亿元。打造了“富 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 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 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患有重度的糖尿病、冠心病, 每天要吃 10 多种药,但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2016 年 4 月 10 日, 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 58 岁。为表彰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 我部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把责任扛在肩上, 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忠诚品格;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 尚师德;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坦荡无私的人格风范;学习他生命不息、 32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奋斗不止的太行新愚公精神,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育部 2016 年 5 月 13 日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33 “时代楷模”黄大年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 年 8 月出生,中共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 前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黄大年同志毅 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 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 年 1 月 8 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 58 岁。黄 大年同志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杰出科学家”“至诚报国归侨 楷模”“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2017 年 5 月,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秉 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 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要以黄大年同志 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 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 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 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34 附: 教育部关于追授 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7〕3 号 黄大年,男,汉族,1958 年 8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国家“千人计划” 入选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 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 年 1 月 8 日,因病不幸去世,年仅 58 岁。 黄大年同志热爱祖国,品格高尚,始终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作为矢志不移 的追求目标,2009 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批国 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师德高尚,诲人不倦,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实验 班”班主任,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提升青 年教师和团队成员国际交流互动能力,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 他刻苦钻研,业绩突出,作为国家“863 计划”首席科学家,突破国外禁运和技 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不求名利,甘于 奉献,长年不休,带病工作,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献给他钟情的教育科研事业。 黄大年同志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是新时期 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我部决定 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 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学习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 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创新创造、勇追国际前沿科技的可贵担当;学习他勤奋拼搏、 为实现强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要自觉将学习黄大年同志精神与加强和改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35 子加油干,立足岗位做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教育部 2017 年 4 月 5 日 3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新华社北京 5 月 25 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 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 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 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 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 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今年 1 月 8 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 58 岁。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37 “时代楷模”曲建武先进事迹 曲建武,男,汉族,1957 年 7 月出生,中共党员,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 与人文学院 2013 级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 30 多年来,始终情系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探索工作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方面作出突出业绩。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曲建武同志爱党爱教,淡泊名利,以别样的人生诠释热爱教育和服务学生的 至诚情怀。从 1982 年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以来,无论从教从政、身处何地何职, 始终心怀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倾心倾力投身到他所 钟爱的人民教育事业。他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以丰富的经验身体力行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在教学中主动承担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将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 学活动,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无声、入脑 入心。他潜心钻研,敬业进取,以学研结合深入探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开通微 信、博客坚持为公众答疑解惑,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军人物和权威 专家。他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以家庭般的温暖悉心呵护学生成长。倡导并出资 建立爱心基金,经常深入宿舍和学生家中,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各 种困难,用长者的温情和师者的深情引领学生在爱国奋斗、服务人民中成长成才、 建功立业。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38 附: 教育部关于授予 曲建武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8〕1 号 曲建武,男,汉族,1957 年 7 月生,中共党员,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 人文学院 2013 级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 30 多年来,始终情系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探索工作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方面作出突出业绩。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校辅导员 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曲建武同志爱党爱教,淡泊名利,以别样的人生诠释热爱教育和服务学生的 至诚情怀。从 1982 年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以来,无论从教从政、身处何地何职, 始终心怀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倾心倾力投身到他所 钟爱的人民教育事业。他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以丰富的经验身体力行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在教学中主动承担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将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 学活动,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无声、入脑 入心。他潜心钻研,敬业进取,以学研结合深入探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先后完 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 20 余项,公开发表著述 500 多 万字,开通微信、博客坚持为公众答疑解惑,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 军人物和权威专家。他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以家庭般的温暖悉心呵护学生成长。 倡导并出资建立爱心基金,经常深入宿舍和学生家中,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 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用长者的温情和师者的深情引领学生在爱国奋斗、服务人民 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曲建武同志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 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师楷模,是生动践行“四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39 有”好老师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的杰出榜样。他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思政 工作的坚守、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唱响了新时代园丁赞歌,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风 采。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曲建武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曲建武同志“全 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曲建武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党爱教、心怀 学生的宗旨情怀,学习他敬业进取、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学习他淡泊名利、无 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 讲话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当好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 引路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 2018 年 1 月 24 日 4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时代楷模”钟扬先进事迹 钟扬,男,汉族,1964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委 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组部第六、七、八批 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 者。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等 荣誉。2017 年 9 月 25 日,在出差途中遭遇交通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年仅 53 岁。 钟扬同志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胸怀科研报国理想,毕生致力于 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收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 弥补世界种质资源库缺乏西藏种子的严重不足,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 宝藏;他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教 30 多年来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 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出的一大批 学生已成长为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他身体力行党的民族政策,投身援藏,不辱 使命,深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科技精准扶贫,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 个生态学博士点,带出了西藏第一批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填补了西藏高等教 育一系列历史性空白;他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 色发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贡献卓著,把生命最宝 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他最钟爱的教育科研事业。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41 附: 教育部关于追授 钟扬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7〕11 号 钟扬,男,汉族,1964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委 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组部第六、七、八批 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 者。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等 荣誉。2017 年 9 月 25 日,在出差途中遭遇交通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年仅 53 岁。 钟扬同志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胸怀科研报国理想,毕生致力于 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收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 弥补世界种质资源库缺乏西藏种子的严重不足,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 宝藏;他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教 30 多年来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 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出的一大批 学生已成长为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他身体力行党的民族政策,投身援藏,不辱 使命,深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科技精准扶贫,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 个生态学博士点,带出了西藏第一批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填补了西藏高等教 育一系列历史性空白;他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 色发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贡献卓著,把生命最宝 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他最钟爱的教育科研事业。在钟扬同志身上, 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攻坚克难的可贵品质、扎实 过硬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了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 时代风采。钟扬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代表,是继李保国、黄大 年同志之后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钟扬 42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钟扬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科 研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心系民生、 造福人民的至诚情怀,学习他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 敬业奉献的人格风范。要自觉将学习钟扬同志精神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周围,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育部 2017 年 10 月 13 日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43 “时代楷模”张玉滚先进事迹 张玉滚,男,汉族,1980 年 12 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 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他自师范院校毕业后,扎根深山 17 年,先后教了 500 多 名孩子,培养出 16 名大学生。他任教的小学曾因交通困难,学生每学期的课本 都由他用一根扁担挑进大山,一挑就是 5 年。多年的乡村教学工作,练就了他过 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 病。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 的心灵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 形象。张玉滚同志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师德标兵” “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44 附: 河南教师张玉滚坚守乡村小学十七载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 海拔 1600 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 600 米的谷底,走进大 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这所学校被层层大山包围,黑虎庙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八里、下八里; 羊肠道、悬崖多;还有一个尖顶山。从学校走到镇上,需要 10 个多小时。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张玉滚(见图,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 坚守 17 年,从 21 岁的小伙变成 38 岁的大叔。他作为一名“80 后”,看上去却 略显沧桑。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 量。 坚守大山 “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 家当。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张玉滚来说,却比十几年前好得太多:“2001 年刚 来学校时,只有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 当年,张玉滚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前任校长吴龙奇的一句话:“玉滚, 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 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台,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 追求。作为吴校长曾经的学生、当年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深知: “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45 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张玉滚鼻子酸了: “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 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 30 元 补助,年底再分 100 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2009 年,学校一下有 3 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 了。他思来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 2007 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 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有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跋山 涉水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 回老家看看。张磊和余超凤来到黑虎庙小学。“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 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 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留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的石佛寺镇学玉雕手 艺,挣钱养家。 后来,张玉滚转为公办教师,并接任校长。因为师资缺乏,张玉滚再次动员 张磊回来代几天课,却没成想,张磊一“代”就“代”到现在。 肩负重任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 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2014 年,张玉滚接 任校长后,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工作。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 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 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 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 孩子们去爬山。 4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掏钱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 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 们反复练上十几遍。“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全校 75 个孩子,40 多个学生在校住宿,1/3 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 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在 17 年间教过 500 多名孩子,资助过 300 多名学生。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在张玉滚 任教前,村里只有一名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 16 名大学生。张玉滚也先后被授 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欣慰的是,近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的办学条件 也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以前 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起上课。现在,我们从学前班到五年级都可以 分班开课,课程跟城里孩子没啥差别。”张玉滚说。 今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还专门给黑虎庙小学拨付配套资金 50 多万元。随 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 屏。“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能和城里孩子 一同上课!”张玉滚显得很兴奋。 “县里正在尽最大努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给深山区教师发放津贴,想方设 法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镇平县委书记李显庆说。 舍家为校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给了学生,却对自己的 家人充满愧疚。他最感亏欠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 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 2003 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张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47 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 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和软磨硬泡,张会云终于同意来学校给 学生们做饭。 然而,2014 年 5 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四个手指被 机器轧折,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但是,张会云比 谁都明白丈夫的心。没休息几天,她就回到学校。只不过,炒菜、做饭,她从右 手换成了左手。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 两周接一次。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该接孩子了,因为学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 天黑才赶过去。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孩子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鼻子一酸, 眼泪滚落下来…… 在家中,张玉滚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三,却是母亲最疼爱的那个。知道 儿子工作忙,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不让 他操心。2017 年秋天,母亲癌症晚期,在南阳住院。家里人都知道,独独瞒了 他一个。他接到弟弟的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闭眼了……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每当谈起家人,张玉滚总是充满愧疚。 记者手记 用坚持守住初心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对张玉滚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 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 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量。 八百里伏牛山,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 迎着太阳默默生长。千百年来,无论雨雪风霜,历经酷暑严寒,连翘始终坚守脚 下土地,为人们奉献灿烂芳华和宝贵果实。张玉滚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 又厚重的连翘,用青春奉献大山,用坚持守住初心。 48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时代楷模”陈立群先进事迹 陈立群,男,汉族,1957 年 11 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原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同志信仰坚定、 潜心育人,从教近 40 年,担任中学校长 34 年,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 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乐教善教、思维创 新,倡导宏志教育,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入教学和管理,引导学生立德 成人、立志成才。他不忘初心、至诚为民,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 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3 年多来培养出一支优秀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办学质 量大幅跃升。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 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家访并资助 100 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 布台江县所有乡镇,用义举带动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曾荣获“时代楷模”“首 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8 年中国教育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49 附: 陈立群:一个退休名校长的“扶贫战” 央广网北京 9 月 9 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 报道,陈立群原是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退休后,陈立群来到贵州省黔东 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成为一名支教校长。三年来,陈立群用心治校,扶贫扶志, 帮助许多孩子走出大山。 教书近 40 年的陈立群是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2016 年退休后,浙江不少民 办中学开出百万年薪聘请他,但陈立群不为所动,而是主动来到条件艰苦的国家 级贫困县贵州省台江县工作。 陈立群:我就是一介书生,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好书,做好我自己 的教育工作。 台江民族中学是台江县唯一的公办高中,苗族学生接近 98%。副校长刘跃富 回忆,陈立群来支教之前,台江民族中学在黔东南州高中考评时连年排在末尾, 个别年份,考上一本的学生不超过 1 人。 刘跃富:2017 年以前,中考前 100 名我们学校难得有 5 到 10 个。 面对教育基础如此薄弱的学校,陈立群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铁腕措施: 统一实行学生寄宿制,制定职工考勤办法、教师退出机制等 10 多项管理制度。 他还自掏腰包,设立了陈立群奖教育金。陈立群治校的三年里,台江民族中学高 考本科上线学生人数持续攀升,今年高考本科上线率竟达到 65%以上,增长人数 在全州排名第一。陈立群说,他还要帮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陈立群: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这个心愿就是有更多的苗族孩子, 能够走出大山,去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陈立群不忘初心,始终用真心、动真情搞教育, 承担起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城拔寨 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在教育、 5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文化等领域的扶贫合作。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需要像陈立群一样有情怀、 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也需要更多甘于扎根西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青年教师力量。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51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 卢永根,男,汉族,1930 年 12 月出生于香港,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卢永根同志对党和国家忠诚不 渝,从教 60 多年来,始终将爱国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用 一生至诚至真的执着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忠实履行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 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和全 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2019 年 8 月 12 日,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 世,享年 89 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办公厅转达了对卢永根同志逝世的哀悼, 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2019 年 11 月 15 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 楷模”称号,2020 年 12 月 3 日,中共中央授予卢永根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入党 70 年来,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 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 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始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 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带领学科研究 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 33 个,累计推广面积达 1000 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 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 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卢永根同志立德树人、为培育英才鞠躬尽瘁,坚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种 稻育种和传道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在思想上 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促进师生成长发展,培养大批高水平现代农 业专家。 52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卢永根同志艰苦朴素、为助教励学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 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勤俭质朴,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师德模范,被誉为“布衣院 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积蓄 880 多万元无私捐赠学校,设立教育 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他逝世 后,家属遵其遗愿,将他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卢永根同志至信 至诚为教育事业倾献毕生心力,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 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53 附: 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 深入开展向卢永根同志学习的通知 教师函〔2019〕1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 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卢永根同志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水稻遗传学 家。他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从教 60 多年来,始终将爱国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 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一生至诚至真的执着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忠实 履行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教育事业 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 年 8 月 12 日,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89 岁。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办公厅转达了对卢永根同志逝世的哀悼,并向其家属 表示慰问。11 月 15 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引起社 会热烈反响。 卢永根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 行者,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师表楷模,是新时代崇高师德的杰出典范, 先后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 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为大力弘扬卢永根同志崇高精神,宣传学习他的先进 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卢永 根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卢永根同志爱党爱教,为国家事业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卢永根同志信 念如磐、忠诚如山,入党 70 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入党日子作为自己 另一个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仍坚持与师生共同参加支部学习,是一名永葆 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身为教师,他严谨治学,坚守一线教书育人,业务能力精 湛、育人水平高超,是师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校长,他不拘一格选材任贤,推动 54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新兴学科建设,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打开新局面,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他入党 70 年、从教愈甲子,将毕生献给所钟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用爱党爱教、 许身报国的不懈奋斗书写了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共奋进的不朽人生。 学习卢永根同志潜心钻研、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的赤诚情怀。卢永根同志始 终心怀人民群众饱暖,半个多世纪来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遗 传育种研究,潜心科研,勇挑重担,主持完成《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成 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提出“特异亲和基因”创新学术概 念,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带领学科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 33 个,累计推广面积达 1000 万亩以上。在他坚守下,学校现拥有上万份水稻种质 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为国家 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作出卓越贡献。 学习卢永根同志立德树人、为培育英才鞠躬尽瘁的使命担当。卢永根同志坚 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种稻育种和传道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对学生既严格 要求又循循善诱,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促进师生成长发 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他在担任学科带头人和校长岗位上,关 爱支持优秀人才,力行改革破格晋升中青年学术骨干,帮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先后动员一批公派留学人员归国服务,努力为国家聚才育才,为师生树立了立德 立教、为人治学的榜样。 学习卢永根同志艰苦朴素、为助教励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卢永根同志始 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勤俭质朴,是一位情操高尚的 师德模范,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积蓄 880 多万 元无私捐赠学校,设立教育基金;将祖传广州市花都区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 小学作为永久校产;他逝世后,家属遵其遗愿,将他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 教育事业。他至信至诚为教育事业倾献毕生心力,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 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始终忠诚于党,坚定正确政 治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爱国奋斗精神,把毕生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55 事业不懈奋斗中,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 者和忠实践行者。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胸怀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的赤子情 怀,从本职岗位做起,刻苦钻研、奋发进取,永远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和领域倾情 投入、创造价值,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一流业绩。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不畏 艰难困苦、勇于担当负责,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爱岗敬业、坚守岗位, 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 量彰显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价值本色和精神风范。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向卢永根同志学习的活动,要 将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把卢永根同志等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 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演讲征文等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 信、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校报校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精心部署、 认真组织,迅速掀起学习卢永根同志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 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坚 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大力宣传弘扬卢永根 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师德,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精神感召力,引导广大教师和教 育工作者向榜样看齐,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奋斗激情,引导 他们弘扬担当精神,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立足岗位,不懈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各地各校学习活动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教育部 2019 年 11 月 22 日 5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 朱有勇,男,汉族,1955 年 11 月出生,中共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 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同志入党 38 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 是为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个 人前途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他模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 指示精神,以强农兴农惠农为己任,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人 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 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朱有勇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 展扶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创办院士科技扶贫 指导班,立足农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 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4 年时间,他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 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 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他无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 技术和专利所得,让企业全部拿出来给农民群众分红,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 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朱有勇同志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潜心科研、矢志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科研 成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用 30 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攻克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 作物病虫害系列重大课题。他构建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累计推广 1131.2 万亩,促进农民增收 228.8 亿元,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57 貌。 朱有勇同志恪尽职守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明道信道、立德树人,培养 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和学术带头人,在科技扶贫生动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毅 然决定捐出个人获得的 400 万元奖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 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58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1957 年 6 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 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 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 40 多年, 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 1600 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 希望。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 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 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 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 年,她在领 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 5000 元一次性交了党费。 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 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 如子,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 11 年,遍访贫困家庭 1300 多户, 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 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 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 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 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 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心 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 100 多万元全 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 20 年来含辛茹苦养育 136 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59 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 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60 附: 教育部关于授予 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20〕1 号 张桂梅,女,满族,1957 年 6 月生,中共党员,系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 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 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张桂梅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 40 多年,放弃优越的工 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 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 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 1600 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她 立德树人,始终坚持一线言传身教,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困 难学生母亲般的呵护,深受师生和群众爱戴。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 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 100 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 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 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 远奋斗的绚丽人生。 在张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 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张桂梅同志是教育 战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教师代表,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 样,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张桂梅同志“全 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党爱教、至诚 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她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学习她以德施教、敬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61 业爱生的师德风范,学习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将学习张桂梅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只争朝夕,锐意进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 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育部 2020 年 1 月 10 日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62 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 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 教师〔2020〕8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 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坚 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 40 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 1600 余名贫困山 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张桂梅同 志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中央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 烈反响。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20 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 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 弘扬她矢志不渝跟党走、痴心执着办教育、无私无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充分发 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 动。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 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 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 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 5000 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 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 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先进事迹篇:时代楷模(教育系统) 63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 困失学,坚持家访 11 年,遍访贫困家庭 1300 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 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 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 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 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 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 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 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 100 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 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 年来含辛茹苦养 育 136 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 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 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 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 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 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 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 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教育 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贡献力量。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 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庆祝第 36 个教师节相结 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报刊、 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联动,迅速掀起学习张桂梅同志的热 64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潮。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 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深入宣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为党育人、为国 育才的赤诚情怀,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 奋斗。 教育部 2020 年 8 月 25 日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65 教育部关于授予 汪自强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6〕11 号 汪自强,男,1957 年 7 月 20 日出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 学院教授。汪自强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常年担任学生德育导 师,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教学、科研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以农业生产实 践需要为基础,创新开设“农业资源学”等三农课程,深受学生好评;积极关注 农业科技前沿,坚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5 年 4 月至今,汪自强同志作为科技特派员兢兢业业服务浙江偏远山区 泰顺县 11 年。他为当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129 个,承担了多项省、市农业成果 转化和推广项目,落实到泰顺县的项目经费达 260 多万元,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10 倍。他经常走上讲台为农民举办培训班、科普讲座,把学问作在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作为科技特派员联络组长,他坚持引进和牵线不同领域的 专家团队,为泰顺县三农服务。汪自强同志以崇高的思想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 和对科技扶贫事业矢志不渝的爱,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 技特派员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汪自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弘 扬他的崇高品德,我部决定授予汪自强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汪自强同志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发现的教育系统扶贫成就突出 的优秀典型。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汪自强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 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爱国为民、科技扶贫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扎根山区、 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努力奋斗。 教育部 2016 年 11 月 11 日 6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追授 朱英国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7〕15 号 朱英国,男,汉族,1939 年 11 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系我国自主培养的遗传学家、杂交水 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 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 年 8 月 9 日, 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78 岁。 朱英国同志爱党报国,为人民苍生奋斗终生。他 1959 年考入武汉大学生物 系,在党的教育下成长成才,始终心怀爱党爱国的炽热情怀和为天下苍生饥寒终 身奋斗的坚定信念,半个多世纪来常年顶烈日、冒风雨奔波教学科研一线,在杂 交水稻选育推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国家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朱 英国同志立德树人,始终将培育人才放在第一位。他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种”先“育才”、“种稻”先“传道”,先后培养了 100 多位硕士、博 士和博士后,在全国建立了 15 个院士工作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形 成了杂交水稻研发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强大队伍矩阵。朱英国同志无私奉献, 崇高品质成就强大精神感召。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嘱托, 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强大的干劲投入到工作中,即使罹患重病,依旧坚守在育稻 育人第一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一生诠释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勇 于担当,其先进事迹在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朱英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爱国奋斗的时代楷模, 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在他身上集中展示了高校教师教书 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 术规范相统一的时代风采。朱英国同志是继李保国、黄大年、钟扬同志之后涌现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67 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朱英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 决定追授朱英国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朱英国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党报国、心怀 天下的赤子情怀,学习他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学习他为人师表、甘 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自觉将学习朱英 国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紧密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 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部 2017 年 12 月 26 日 68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追授 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8〕3 号 郑德荣,男,汉族,1926 年 1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 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共产党党 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2018 年 5 月 3 日因病去世,享年 93 岁。 郑德荣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高举旗帜跟党走,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毕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领域教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被誉 为“红色理论家”;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爱 国爱党的家国情怀贯穿教书育人始终,身体力行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 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为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出 版学术著作 4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260 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 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他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突出红色基因传承,明 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是严师典范、良师表率和人师楷模;他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以 60 岁退出管理岗位为新起点,潜心育人,笔耕不辍,耄耋之 年依然坚持学术创新,全身心投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发表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生病住院期间,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行动诠释了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在郑德荣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真 正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集中展示了一名优秀教师高尚 的师德风范。郑德荣同志是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理论家”,是践行“四 有”好老师要求的模范带头人,是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为大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69 力表彰和学习宣传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 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绝对忠诚、 执着奋斗的崇高品质,学习他立德树人、敬业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矢志不渝、 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学习他勇于攀登、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胸怀大局、 服务人民的品格风范。要自觉将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5 月 2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 5 月 4 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担当起学生 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各级教育工作部门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加强教师 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下大气力解决师资队伍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 系等问题,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 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 生活上关心照顾,持续加大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发掘和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 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部 2018 年 6 月 6 日 7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追授 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8〕5 号 李芳,女,1969 年 5 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 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2018 年 6 月 11 日下午放学,李芳护送学生离 校返家,行至离学校 50 米的十字路口按交通信号灯指示有序通过时,一辆载满 西瓜的无牌照三轮摩托车闯红灯急速驶来,且毫无刹车迹象。危难时刻,李芳奋 不顾身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挡护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学生得救了,李芳 遭到严重撞击,经多方抢救无效,于 2018 年 6 月 13 日 4 时逝世。 李芳同志坚守乡村教学一线,29 年如一日,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她始终将 学生放在首位,钻研创新教学方法,精心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她爱生如子,对 所教学生了如指掌,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心目中爱戴的好老师、好朋友。 她以德施教,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用爱心抚育每一个 孩子,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心怀大爱,临危 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 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李芳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 求的先锋模范,是优秀乡村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李芳同志 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李芳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岗敬业、爱生如 子的崇高师德,学习她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学习她为人师表、行为 世范的品格风范,学习她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要自觉将学习李芳同 志先进事迹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 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要指示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落实立德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71 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以更加昂扬的精 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育部 2018 年 6 月 20 日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72 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 向李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教党〔2018〕39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以身挡车救学生, 自己被撞牺牲,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李芳同志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化为对 学生无私的爱、践行于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英勇壮举生动 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树立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 伍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 李芳同志学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泛宣传李芳同志的先进事迹。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 29 年, 一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她 多次放弃调往城市工作的机会,将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山区教育事业,用爱心抚育 每一个孩子。她以德施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她钻研创新教学方法,精心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 救人,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的摩托三轮车冲向学生,义无反顾的冲上 前去挡护学生,自己被严重撞击,经全力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 49 岁。她 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李芳同志 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是乡村教师的一面旗帜。 二、认真学习李芳同志的高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 2014 年与北京师范大学 师生座谈时指出,“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 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李芳同志在学生安全面临威胁时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73 感天动地的壮举,是她一以贯之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对学生常怀仁爱之心的体 现与升华。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李芳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岗敬业、 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学习她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学习她为人师表、 行为世范的品格风范,学习她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以对教育事业的 忠诚与热爱,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常怀仁爱之心,守护学生健康 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积极组织务实高效的教育活动。各地各校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实 开展生动有效、务实高效的学习教育活动。要把学习教育活动同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5 月 2 日在北 京大学与师生座谈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微博、 微信以及校报校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座谈及征文比 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宣传好、学习好、弘扬好李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切实 发挥先进典型的精神感召力,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李芳同志看齐,不忘 教书育人初心,把对学生的爱倾注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学生的“四个引路 人”。 四、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奋进之举。各地各校要结合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 活动,以对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扎实做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贯 彻落实,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 伍。要关心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生活,支持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依法保障他们 的待遇,让他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要让全社会广泛了 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尊敬教师创造发挥,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 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各地各校学习活动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8 年 6 月 20 日 74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授予 陈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8〕8 号 陈琳,男,汉族,1922 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我国著 名外语教育专家。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会员、国家语委外语中文译写规范专 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曾获全国科教兴国贡献奖、全国老有所为贡献奖等。 陈琳同志爱党敬党,始终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他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外语教育事业奋斗 70 载,为推动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致力于外语教材普及,为我国外语教材树 标立本,先后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大学英语专业通用英语教材,主持英、 俄、德、法、西、阿拉伯六语种“一条龙”式教材编撰工作及《英语课程标准》 研制等,奠定了中国英语教材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他担任中央电视台《广播 电视英语课程》节目主讲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英语学习的高潮,开启了大众英 语教学新时代。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离休后仍坚持在教学一线,把从事教师 职业作为一种人生向往,人生目标是做一名“百岁教书匠”。他虽年岁已高,仍 笔耕不辍,潜精研思,连续在报刊撰文阐述外语教育改革思想。2012 年他腰疾 复发,在医院手术时曾立下遗嘱,要求将角膜等取下交医院备用,将遗体供医院 教学之用。“我 70 年教学生涯,上课时和讲座中,从来都是站立的。我愿意我 的遗骨永远站立着,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他用行动和真心诠释了一位 老共产党员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陈琳同志是立德树人、敬业奉献的教师楷模,他长达 70 年孜孜不倦对我国 外语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外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贡献,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 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的杰出榜样。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陈琳同志的先进事迹, 我部决定授予陈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要以陈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党敬党、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75 学习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学习他大公无私、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 学习他笔耕不辍、老有作为的进取精神。要自觉将学习陈琳同志与学习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 5 月 2 日在北京大 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相结合,努力争做“四有”好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 2018 年 7 月 20 日 7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追授 李德威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8〕14 号 李德威,男,汉族,1962 年 6 月出生,生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博士生导师,我国构造地质学家。在 33 年教育科研工作中,始终将教书育人置 于首位,探索科研实践育人规律,注重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专业研究领域业绩突出。2018 年 9 月 14 日,因病在武 汉逝世,享年 56 岁。 李德威同志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爱国爱教爱生的奋斗实践, 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严谨细致对待教学,严慈相济对待学生,长期为本 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构造地质学》《大陆动力学》等多门专业课程,发挥科研实 践和野外教学的育人功用,身先示范带领学生开展地质实习,培育锻造学生创新 思维和探求真知的能力,30 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上百名专业领域优秀人才。他 矢志不渝,坚持科研报国的奋斗志向,奋勇攀登科研高峰,在大地构造、地震、 干热岩地热能等领域潜心钻研,常年跋涉在青藏高原主要构造带开展地质研究, 行程超过 8 万公里,先后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 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创设固热岩地热能成因等新思路,应用于 固热岩勘查实践,成功打出我国东部第一口固热岩钻井,为我国固热岩勘探开发 开辟新路径。他淡泊名利,坚持造福人民的研学立场,满怀立己达人的师者情怀, 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加入教育赈灾队伍,冒着生命危 险实地勘察,提供第一手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资料和切实可行的抗震救灾建议,并 自费开展地震机理研究和预测,为挽救更多生命付出最大努力。在罹患重病后, 他毅然坚持在病榻上为学生讲授课程,在病房里召集科研团队进行研讨。病危之 际,他拼尽气力写下遗愿“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至诚报国、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77 李德威同志是全国教育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历史时 刻,教育系统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典型,是生动践行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求的 杰出代表,是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优秀知识分子先锋模范, 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李德威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李德威同志“全国 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李德威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怀人民、至诚 报国的大爱情怀;学习他执着探索、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学习他爱教爱生、立 德树人的师德风范;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自觉将学习李德 威同志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 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职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 慧和力量。 教育部 2018 年 10 月 30 日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78 教育部关于追授 于瑾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9〕7 号 于瑾,女,汉族,1966 年 2 月出生,生前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 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 年 5 月 24 日上午,于瑾同志在校指导博士生论 文后回家,中午继续以微信方式指导本科生论文,在午休中猝然离世,年仅 52 岁。 于瑾同志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三尺讲台,坚守教 书育人初心,把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贯穿于课堂内外,用丰厚学养和 高尚人格魅力影响塑造学生,培养出一大批专业领域优秀人才。她潜心钻研、精 益求精,坚持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讲好每一堂课,深入浅出为学生解答前沿 问题,在新兴市场微观金融学领域卓有建树,对我国现代金融学科建设发展作出 突出贡献。她爱生如子、立德树人,从教 28 年来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当好 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先后为近 1.8 万名本硕博学生授课,培养硕士博士 100 余名,在她言传身教影响下,更多学生毕业后选择赴西藏锻炼、山区支教、担任 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在服务祖国发展中贡献才智。她无私奉献、默默耕耘, 执教金融学数十年,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回报,矢志不渝为祖国、为人民 服务,为学生指导论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 的业绩。 在于瑾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怀大我 的家国情怀、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潜心问道的治学精神、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 集中展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时代 风采。于瑾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代表,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 于瑾同志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追授于瑾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于瑾同志为榜样,学习她恪尽职守、教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79 育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她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高尚情怀,学习她著书立作、 潜心问道的治学精神,学习她立德树人、诲人不倦的仁爱之心。要自觉将学习于 瑾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 相结合,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围绕教育报国守初心、 立德树人担使命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教书 育人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加 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 教育部 2019 年 9 月 20 日 8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授予 沧南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19〕9 号 沧南,男,汉族,1924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湘潭大学离休教师、哲学 系教授,曾担任湘潭大学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毛 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沧南同志高举旗帜跟党走,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忠诚于党和人民,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教学领域贡献 突出。他知行合一,矢志不渝献身党建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全国赴湘支援 湘潭大学建设的首批教授之一,在校率先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建设国家人文社 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的一大批研究生成长为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专家。他不忘 初心,学术和道德等身,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方法学》等多部论著, 作出重要的学术贡献。耄耋之年坚持潜心钻研,指导学生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 他以身作则,始终坚守一线立德树人,被称为青 年学生的“活教材”,常年节衣缩食资助贫困学生,捐资 40 余万元助学奖学, 离休后兼职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工作 10 多年,做本科生辅导员,坚持给学生上 党课 400 余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厚学识,引导青年树立为社会主义奋斗终 身的理想。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洞彻的理论力量、深切的家国情怀,诠释了对 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在学生心灵播撒信仰的种子,被 师生奉为“我们脑海中共产党员的样子”。在沧南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 秀共产党员至诚至真的政治品格,真正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 定信仰,集中展示了一名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风范。沧南同志是有着 63 年党龄 的优秀教师,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典型代表。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沧 南同志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沧南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要以沧南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绝对忠诚、爱党爱教的崇高品质,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81 学习他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学习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至诚情怀, 学习他勇于攀登、服务人民的品格风范。要自觉将学习沧南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 2019 年 11 月 27 日 82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教育部关于追授 陶德麟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教师〔2020〕3 号 陶德麟,男,汉族,1931 年 10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武汉大学资深教 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2020 年 5 月 24 日因病逝世,享年 89 岁。 陶德麟同志忠诚于党,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将一生心血 奉献给党的理论事业和教育事业,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贡献卓著;他身体力行,坚守一线立德树人,长期为 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将深切的家国情怀贯穿教书育人始终,用丰厚 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他严谨笃学,时刻 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执笔并修订《唯物辩证法大纲》,编著《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等教材著作 20 多部,发表论 文 200 余篇,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他师德崇高,呕心沥血育人治校,从教 60 多年,始终以仁爱之心培育和成就学生,年逾古稀依然逐字逐句指导学生论 文,时常工作到深夜,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深受师生爱戴。在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上, 他力促学校全方位发展,在治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使 学校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他倾注极大热忱和心血从事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陶德麟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初心如磐的政 治品格,深刻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爱党爱教、至诚报国的精神追求,生动展示了 一名优秀教师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陶德麟同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 出楷模,是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陶德 先进事迹篇:全国优秀教师 83 麟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陶德麟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陶德麟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绝对忠诚、 爱国奋斗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学习他立德树人、 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从本职岗位做起,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增强责任感 和使命感,把毕生追求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 志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 好老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教育部 2020 年 7 月 17 日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84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获得者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同志先进事迹 [事迹摘要] 庄松林,男,汉族,1940 年 8 月生,中共党员,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 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学工程 学科带头人。 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兢兢业业,始终以教书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 人,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生,他都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主动放弃节假日 和寒暑假,五十年如一日,如今 70 多岁的高龄仍坚守教学岗位,将自己全部的 才华、知识奉献给三尺讲台。 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所著《光学传 递函数》一书在光学工程领域中得到同行一致赞赏。个人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劳 模称号,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年来亲自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三十多 名,毕业生在国内外光学工程领域做出很多贡献。 领导了多项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学仪器重大设备研发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机械电子工业部 及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多项荣誉奖。在国内外著名杂 志上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 曾获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等 荣誉。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85 [先进事迹] 庄松林,男,汉族,1940 年 8 月出生,1983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 庄松林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所著《光 学传递函数》一书在光学工程领域中得到同行一致赞赏,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 奖。历年来,亲自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 100 余名,毕业生在国内外光学工程 领域做出很多贡献。 1962 年从复旦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及上海理工大学工作至今, 庄松林跟光学仪器和光学研究相伴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 筚路蓝缕,庄松林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寒暑假、 没有周末,通宵达旦更是常事。他说:“高校教师必须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同时 把科学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科学研究为乐趣,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 重,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做学生的‘引导者’。”如今 70 多岁的高龄,仍 坚守在教育第一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丝不苟地继续为我国光学教育 事业作贡献。 赤诚爱国,不忘初心,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庄松林 1962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作为首批公派出国人员赴美访学, 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内,他连续发表 30 多篇高水平论文,那里的导师都不 想放他回来了,甚至想到了用“论文英文表述需要改进”来拖时间,但庄松林心 系祖国,想早点回国,自己去找大学的研究生院申辩。最终于 1982 年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 在科学研究方面,庄松林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 学系统 CAD 的研究者。在统计试验总极值最优化方法及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 取得独创性成果。在光学像心理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内首创性的工作。他 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被誉为“现代白光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86 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 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 CdSe(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 际先进水平。在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多通道 模/数变换、光通信无源器件和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爱岗敬业,潜心育人,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做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把教学放在第一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 地方,我们要培养对社会有贡献对经济建设有贡献的人才。”庄松林如是说,也 是如是做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一新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庄松林率领学院其他主要领导、专家、知名校友,每年 9 月,给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开设学业学术的系列指导讲座,拓展视野,建立 专业思想,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庄老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他 的学习经历、学习方法、成长历程和学科前沿相关发展等内容,为初入大学的懵 懂学子点亮了航标,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树立理想目标。 庄松林热爱学生,对待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他所主讲的“光学信 息技术”课程荣获 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及 2009 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 本人两次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2016 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教 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还曾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提名。 从教以来,他指导了许多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郭汉明、耿滔二人的 博士论文于 2009 年和 2013 年分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百篇优秀 博士论文提名”奖。 庄松林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指导的学生 屡获全国“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奖赛等奖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 年光学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光 电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获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87 此外,庄松林还注重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年带领团队到中小学 开设科普讲座,并开放实验室请中小学生参观,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科研创新 兴趣。 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做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在团队成员的眼中,庄松林平易近人,从来没有领导的架子,无论是他过硬 的教研能力,还是他谦和朴实的品行作风,都是青年教师们学习的榜样。庄松林 淡泊名利,甘当铺路石。团队中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一半,他亲力亲为指导 他们选题、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给他们修改论文,带领青年教师申报 重大仪器专项。 在庄松林的带领下,团队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三年来在 Nature Photonics 等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获自主知识产权 40 余项。团队曾荣获 2010 年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和 2014 年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庄松林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高尚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青年教师, 为了让年轻科研工作者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在其购房时用自己的能力进行 帮助。郑继红是庄松林带出来的首位博士生,对于庄松林的严谨治学,她有着深 切的感悟:“他在我读博士的三年级,曾经带我去美国参加国际光学工程 SPIE 的会议。当时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这个是非常少的,他要我扩大国际视野,要用 英语去跟国际同行交流。”团队青年教师彭滟生产前一刻仍坚持在教学岗位,她 指导的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青年教师朱亦鸣指导学生获 得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等多项创新创业奖,他发动全体 师生救助患绝症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一事被评为“2010 年度上海理工大学精神文 明十佳好事”。这些青年教师在庄松林同志的影响下正逐步成为学院的中坚力量。 凝心聚力,海纳百川,为教育事业招凤引凰 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人才,庄松林始终致力于引进国际一流高水平人才。在他 的努力下,其带领的光学教授团队已发展壮大到 80 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88 1 名、长江学者 2 名、杰青 1 名、国家千人 7 名、青年长江学者 1 名、上海市优 秀学术带头人 1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1 名、上海千人 7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 名、东方学者 12 名。博士生导师 30 余名,有海外经历的占 40%以上,25-39 岁 中青年人员占 60%。 值得一提的是,在庄松林的举荐下,我校“国家千人”顾敏教授成功当选中 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千人”胡青教授被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协会授予了 “The Kenneth J Button Prize”,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人才队伍的扩大有效地推动了光学工程学科发展,该学科已被列入上海市高 峰学科,太赫兹团队的三大研发方向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进一步发展平添动力。 在庄松林的带领下,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高峰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平 台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 年,上海市教委对全市高峰高原学 科建设第一阶段(2014-2017 年)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全市仅有 13 个优秀)。 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与莫斯科大学 Alexer P. Shkurinov 教授团队达 成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该项目还获批上海 市 2017 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建设(全市获批 3 家)。 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评估连续两次获评优秀,排名小组第一。 治学严谨,敢为人先,产学研成果丰硕 庄松林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设计了 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 CAD 的研究者。在统计试验总 极值最优化方法及公差的非线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在光学像心理物理 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国内首创性的工作。他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 术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被誉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复 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 的 CdSe(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 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多通道模/数变换、光通信无源器件和高密度 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89 庄松林领导了多项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学仪器重大设备研发 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机械电子 工业部及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多项荣誉奖。在国内外 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近三年,庄松林团队承担和参加的国家 973 项目 6 项、科技部支撑计划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 39 项、科技部重大 科学仪器专项 15 项,在研的科研经费近 2 亿元。 庄松林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结合民生,开拓创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已有多个自主研发的产品投入生产。如自主研制的“太赫兹安检仪”;全 球首款可定位的“胶囊内窥镜”;优熠触摸屏阅报栏,已用在“辽宁号”航空母 舰上,并成为人民日报阅报栏触摸屏供应商;还有我国首台自主研发 3D 放映机, 万达、华谊兄弟都已投入使用。 由庄松林牵头建立的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受到外界媒 体的广泛关注,各级领导多次视察。2015-2016 年,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 孟建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等多位领导莅临视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解放日报、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家媒 体相继报道。 庄松林政治立场坚定,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敢为人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为我国光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始终以教书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 人,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生,他都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主动放弃节假日 和寒暑假,五十年如一日,如今 70 多岁的高龄仍坚守教学岗位,将自己全部的 才华、知识奉献给三尺讲台。三尺方寸讲台、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正直律己,是庄松林从师五十多年来的写照。其求真务实、不图名利、甘为人梯 的高尚师德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在汲取知识、探 求真理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90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邱蔚六同志先进事迹 [事迹摘要] 邱蔚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荣誉讲席教授,医学院附属第九人 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医、教、研工作 60 余年,擅长口腔颌面部肿 瘤外科、口腔颌面整复外科与颞下颌关节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 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先后 36 次获部市级 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曾 40 多次出访国外和讲 学。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 40 多名、硕士生研究生 20 多名,博士后出站 7 名。 他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他从事的学科能保持较长期持续发 展,决定于梯队层次分明,人才辈出。他的博士生中已有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及各亚学科在国际和国内众多知名学科带头人。 现年 86 岁的邱蔚六仍奋战在医教研前线,他定期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会;带 教 3 名博士研究生;有两个院士工作站,还给本科生讲授《口腔医学导论》,专 家门诊中带教本科生。笔耕不辍的他最近还主编了近 40 万字的《口腔医学人文》 国家推荐教材一书。 他所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是国家(教 育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多次被评为 上海市先进集体,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集体奖。他本人也曾被评为全国先进 教师(1989)、上海市先进教师(1996)、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2004),并获 得首届中国医师扬子杯奖(2004),上海市科教系统伯乐奖(2007)。鉴于他在 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事务中的杰出贡献,2009 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颁 发给他该会的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他是 获得该奖的亚洲第一人。2010 年,国际牙医学院授予他该院最高荣誉——大师 (Master)称号。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91 [先进事迹] 邱蔚六,1932 年 10 月 13 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男,汉族,重庆奉节人, 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共党员。1955 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口 腔医学院)。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口 腔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等职。现为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 主任。 从事医教研工作 60 余年,擅长颌面部肿瘤与整复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 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发明奖、 科技进步奖 3 项;36 次获部市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 步奖”。主编专著 10 余本,协编 20 余本;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 400 多篇。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教系统伯乐奖, 2009 年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华佗奖及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颁发的最高 奖项,杰出会士奖(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2010 年国际牙医学院也 授予他该院最高荣誉——大师(Master)称号。 2001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蔚六有一个座右铭,是他自勉、自励、自戒的准则和信条,也是他 60 多 年从医生执教的真切感悟: 为人之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人知不足。 从医之道:救死扶伤,为民懸壶,仁术德为先。 执教之道:授之以渔,甘为人梯,青定胜于蓝。 著研之道:渴求创意,永不言弃,攀高无止境。 邱蔚六说:“修身的要求应具体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除了做人外,一个 人还必须具有三心:爱心、上进心和事业心。”这是他自拟座右铭的由来,也是 给他的学生做了最好的表率。 邱蔚六说:作为一个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我一直在思考着的就是“对内建设 92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好学科;对外走向国际”。 一、救死扶伤,服务患者 “作为一个教学医院的医师,我一生实际上只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从 事医疗——服务患者,救死扶伤。”邱蔚六总是这样和学生说。 医疗技术古称“仁术”,“仁”就是要有爱人之心,要以仁爱之心来实施医 疗的全过程。邱蔚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常说“要换位思考,要以 自身的感受去体谅患者的感受。”当患者对治疗方案犹豫不决时,他会以作为患 者家属的身份向患者提供决策意见。 自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他便致力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立即修 复,开创了全额隧道皮瓣一次转移术。他首次提出了“针刺得气留针”的方法, 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针麻手术。上世纪 70 年代,他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引进至 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使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复外科和显微外科得到了有机的结 合和迅速的发展;他首次在国内施行颅颌面根治性联合切除术,为晚期口腔颌面 恶性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可能治愈的途径。其 3,5 年生存率分别达到 40%和 30% 以上。邱蔚六总是说,要成为一个让患者信赖的医师,就要“将心比心”,应当 自己以作为病人的心情去理解和体会患者的心情和痛苦。对患者的“痛”要像对 待自己的“痛”一样。 80 年代中期,邱蔚六尝试经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习惯性颞下颌关节 脱位取得成功,并获国家发明奖,之后又被国外专著明确引用,并为以后开展的 口腔颌面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 年,他提出了“探索和发展头颈肿瘤 微创外科”,他认为,微创外科被认为将是 21 世纪外科的主旋律,也是 21 世纪 医学的瑰宝之一。口腔颌面部的微创外科在我国应属刚起步,微创手术包括颞下 颌关节镜手术、涎腺内镜手术、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恶 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等)。微创可以通过切口小、分离、牺牲组织少,以及手术操 作细致和治疗方式的改变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比如,激光或冷冻治疗。 此外,微创治疗还能减少患者生理上的创伤和精神心理上的负担,能更快地得到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93 生理和心理上的恢复。 邱蔚六在颞下颌关节外科方面也颇有建树。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即在国 内进行颞下颌关节强直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开国内之先河。一个 16 岁的男孩患者,来九院时,还带了一个气管套管以缓解呼吸阻塞问题。经手 术治愈,并去除了长期留存的气管套管。邱蔚六发表了《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伴 重呼吸障碍的同期手术处理》论文,并在国内口腔颌面外科学会下面设立一个阻 塞性睡眠低通气疾病的专门协作组。2010 年,中国医师学会睡眠呼吸学分会给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他数次当选和被誉为上海市名医大家,以及首届中国医师扬子杯奖。 二、博学勤思,教书育人 作为医学院教学医院的教师,邱蔚六说一生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教书育 人”,而要教书育人就必须自己要“博学勤思”,要多读书、多思考。 在 2012 年口腔医学院 80 周年院庆请他题词校训时,他亲笔写了“博学,勤 思,大爱,精诚”八个大字。他补充说:大爱,精诚是专门针对医学生讲的。 改革开放建立学位制度以来,除本科生教学外,他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 博士后 70 余名。40 余位博士中大多已成为新一代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至今,86 岁的他还带着博士研究生,还为本科生上“口腔医学导论”,为研究生和科室做 学术报告;坚持每周出专家门诊,为毕业实习医师带教。最近,受人民卫生出版 社委托,还完成了 40 万字的全国推荐教材《口腔医学人文》一书。 甘为人梯育英才 “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 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而且要‘未雨绸缪,切勿临渴掘井’”。邱蔚六经常 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说要学他的恩师张锡泽,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 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他冀望自己带教过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象 长江后浪推前浪,高过自己,淹没自己。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卓著,邱蔚六喜泪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94 盈眶,他真比自己获奖还高兴。他还说:学生不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世界就没有 进步。 在邱蔚六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下,被国内外公认为口腔颌面外科中心之一的九 院口腔颌面外科人才济济,基本上没有学术梯队的断裂层,6 名“文革”中毕业 的青年医生,均已先后晋升为主任医师,其中 1 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不久即 担任博士生导师,并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亦已有较高学术地位,201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原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张志愿,这也是口腔医学 界继邱蔚六之后的第二位院士,且是师承关系。 谆谆善诱,因材施教,邱蔚六带教学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每个人 规划一条更适合他们走的事业道路。他的众多学生现今也都是活跃在国内外学术 舞台上的知名人物。现任科主任者则比比皆是;有的还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原九院的一位副院长和一位党委书记也是他在抗震救灾中发现的苗子而 由他选拔和引荐的。 作为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邱蔚六能体会口腔医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在 发达国家,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是并列的一级学科,而在此前研究生教育的目录 中,我国口腔医学仅仅是在临床医学之下与内、外科齐平的一个二级学科。因此, 邱蔚六在担任第 2~4 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时期中,积极致力于要为口腔医学 教育正名,他认为口腔医学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经过不懈努力,1998 年口腔 医学终于在研究生教育目录中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并从原临床Ⅱ评议组中分离出 来,由邱蔚六任第一届口腔医学评议组第一召集人。这是邱蔚六在参加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工作近 20 年中,自己感到做得最满意的一件事,也是对学 科建设出了一点力。他的科室多次相继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 点建设学科,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是卫生部指定的口腔颌面外科高级医师培训基 地。2002 年以后又成为国家、上海市和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 在学术上邱蔚六也是一位高产者,他先后 7 版主编出版了国家规划教材《口 腔颌面外科学》和参考书《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 践》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图解》等配套系列专著。为此,他也曾先后被评为上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95 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师,获上海市教卫系统伯乐奖。还曾多次获得过部市级的教学 成果奖。 三、把问号变成惊叹号 “作为教学医院的医师,科学研究是我一生中做的第三件事。”邱蔚六如是 说。 口腔颌面部疾患,尤其头颈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大量因 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炎症等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也是口腔临床医 学亟待解决的难题。它们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可造成言语、吞咽、呼吸等功能 障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提高头颈肿瘤患者 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当前口腔医学领域中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1979 年,当 恩师张锡泽教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博导后,以第一批博士点资助的经费建立了 口腔颌面肿瘤实验室,专门从事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这在当时全国同类 科室当中应为第一例,并于 1981 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 Tca-8113。 后来还相继建立了腺样囊性癌的细胞系 Acc-2、Acc-3 和 Acc-M 等。不但推动 了我国口腔癌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而且还远渡重洋去了国外的实验室;也为 我们在近年建立的口腔颌面肿瘤生物实验室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邱蔚六说,科研对于教学医院的发展来说是必须的。医学要发展,教学质量 要提高,医疗质量要进步,都离不开科研。于是邱蔚六提出的理念是:对教学医 院来说,三者皆不可缺。医疗是基础,不可缺;教学时根本,不可缺;科研是灵 魂,更不可缺。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病人。要实现医教 研的平衡发展,所谓“抓手”就是要建立学科人才高地,要抓学科建设。在九院, 这种理念一直坚持到现在。在 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的全国三甲医院排名从 50 强 到 100 强中,九院始终排在前列一流医院的第二方阵(17~25 名之间)。 正如邱蔚六在座右铭中所述,他认为,攀高无止境,科学愈发达,科研的难 度愈大,没有攀高的精神,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9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邱蔚六说:“科研说白了就是把问号变成惊叹号。”他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 累,要知道中国科研奖励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实行的。自 1980 年 4 月,颅颌 联合切除技术项目荣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荣誉称号后他一发而不可收, 成了“获奖专业户”:口腔颌面肿瘤缺损修复、骨肌皮辧修复面下部缺损、双侧 同期颈清扫术项目、针刺麻醉研究、唇腭裂的综合治疗、涎腺癌的病理研究、腭 颌一期整复术项目、TMJ 滑膜下注射、ACC 化疗研究、Tca8113 细胞系的建立、 游离皮瓣软腭再造、功能性整复外科、DNL 细胞研究、《口腔颌面外科学》第 3、 4 版规划教材、诱导化疗的研究、立即整复与放疗等均分获国家、部市级发明及 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04 年再次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 四、“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 邱蔚六做的第四件事就是如何走向国际。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是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外同行来访参观 了我国有关口腔颌面外科后给出的赞誉之词。这进一步激发了邱蔚六的斗志。 他认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特点是业务领域有“三多”,即涉及病种多、病 员多、实践机会多。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色需要走的道路,应“三化”,即“三 化——个性化、本土化和国际化”。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舞台异军突起,是从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始 的。1980 年代,从北京牙医学研讨会开始到与美国希望基金会项目(Project Hope) 合作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自上世纪 90 年代后, 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国外的广泛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正是由于口腔颌 面外科的雄厚实力使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也非常重视中国的加 入。当 1999 年邱蔚六代表中国成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首任理事时, 他激动地说:“能够完成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人走向世界的心愿,我感到十分欣慰, 因为这是我事业的重要部分。” 1995 年以来,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三任主席都先后到北京、上海来 访问。时任主席之一的 Rudolf Fries 曾经致函邱蔚六说:“中国的口腔颌面外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97 科在亚洲地区具有最广泛的影响。我们认为,在亚洲,没有来自中国的同仁们, 没有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能和影响,要提高其他亚洲国家的口腔颌面外科水平 前景不容乐观”。他还写到,“与中国的同人相互合作,交流思想,让其参与国 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活动将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未来至关重要”。Peter Banks,另一位英国时任 IAOMS 主席曾说:“有优秀的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加 盟,将会很好地促进我们学会的发展”。 邱教授 30 余次参加国际会议及出访讲学,特别在美国第 71 届口腔颌面外科 学术会议的大会演讲,被誉为中国代表正式在美国大型国家会议上作报告的第一 人,从而确立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也吸引了来自美、英、 日、法、南斯拉夫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前来求经,接待过上百名外国专家。 先后成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国际医用形状记忆合金学会副主席及多个国际组织 的成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还被日本大阪齿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 十多所国内外医学院校聘为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 2008 年 5 月 22 日至 25 日, 邱蔚六作为主席组织了第 12 届国际口腔癌大会, 大会吸引了 27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多位外宾来到中国上海。这次大会为我国今 后举办的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大会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2009 年 5 月 23 日至 27 日在上海举办的第 19 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 邱蔚六担任大会主席,此次会议是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腔颌面 外科国际性会议,相当于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的“奥运会”。在 2003 年希腊举 行的第 16 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会议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 会与香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联手提出承办申请,经过与 7 个国家地区的竞争, 上海成功地获得大会承办权。这次会议的成功申办说明“世界不但欢迎而且承认 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此次大会共吸引了国外 7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名外 宾和我国的近 500 名专家参加。 在 19 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期间,邱蔚六教授因其对口腔颌面外科 事业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杰出会士奖” (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这是目前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98 奖项,此前全球只有 5 人获此殊荣。“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全中国以及 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荣誉”,因为以前这一荣誉还从未授予过亚洲人。同时, 它还表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水平已为世界接受和承认”,邱蔚六如是说。 2010 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决定在中国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培训 基地”(Training Center),九院是首选之地,它将为世界各国的口腔颌面外 科人才培养竭尽他们的全力。 邱蔚六是国际牙医学院院士(FICD);2010 年又获国际牙医学院最高荣誉 ——大师(Master,MICD)称号。1999 年起代表我国担任第一位国际口腔颌面 外科医师学会(International al Association of al & Maxillofacial Surgeons, IAOMS)理事(council)和杰出会士;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名誉教授及香港牙科专 科 学 院 ( Dental Surgeon ) 名 誉 院 士 以 及 国 际 牙 科 研 究 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ntal Research,IADR)和美国颞下颌关节外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TMJ)会员。 邱蔚六说自己是个“土鳖”不是“海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由中国本土自 己培养出来的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这要感谢祖国。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条件:第一,个人的信念、努力顽强学习和实践; 第二,需要环境,大至国家,小至工作单位,其历史、其师资、其设备等也都是 重要因素。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同一研究机构能出现十几位甚至二三十名诺 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证明。第三,团结协作,科学技术愈来愈发达,愈需学科交叉; 愈是学科交叉就愈是要团结协作,需要‘团队(team)’和团队精神,才能成为 航空母舰。”他说。 邱蔚六很喜欢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并以此经常来教育自己 的学生。这也符合成功条件的第三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高自为师,身正崇为范”。这是邱蔚六的弟子 们对自己恩师的赞语。 优秀的大师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邱蔚六首先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影响着 很多很多人。这包括他的弟子、部下和周围的中青年医生。他甘为人梯,悉心培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99 养了一批医学栋梁。邱蔚六就是这样一位呵护生命的医学大师,润物细无声。他 的身上映射着医生的善良品质、丰富的心扉和高尚的灵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学科兴旺发达的基石;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学 科发展的希望所在。历史长河浩荡前行。他传承他的两位恩师特别是张锡泽教授 甘为人梯、爱护提携后辈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中国的口腔颌面 外科医学事业创造了更加璀璨辉煌的未来。邱蔚六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大医精诚” 的内涵,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诲人不倦,倾尽了心血,为我国口腔颌面 外科医学界培育出一片“人才森林”。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00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获得者 同济大学郑时龄同志先进事迹 [事迹摘要] 郑时龄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意 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跨越城 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等多个领域。 他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对上海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 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作为教学名师,他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 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进步。他已培养 118 名研究生,其中相当一部分现已成为 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领域的佼佼者。 他首创“建筑批评”学科,撰写 21 世纪重点教材《建筑批评学》,《建筑 评论》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 “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 年 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他关心学科整体发展,主持完成的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城市规划 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咨询课题《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和城市 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已汇总为红头文件供各部门研 究学习。 他非常重视学科发展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主动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并让学 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曾参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及筹办,担 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 员和上海 2035 总体规划核心专家。他还为上海援疆、援滇工作做出了贡献。 为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建筑素养,郑院士主持编纂《十万个为什么》,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01 常年担任志愿者,坚持不懈地宣传城市和建筑理念。 [先进事迹] 郑时龄,1941 年 11 月生,广东惠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 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资深 会员。1965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1993 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 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建筑保护专家 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 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自 1981 年留校任教以来,在 37 年的教学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始终怀着对身 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既 教书更育人,长期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和榜样,对上海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 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一、坚守教学一线,精心培育后学 教学名师,坚持一线教学。77 岁的郑时龄院士至今仍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 目前他承担的课程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建筑评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建 筑理论必修课“建筑学学科前沿学科”和选修课“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 等。他还亲自领衔课程建设,主持的课程“建筑评论课”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培养人才是郑时龄院士心目中的头等大事。除了他领衔的专业课程外,他还 常年参与同济大学组织的公共课程的讲授。在郑老师看来,讲课是一项非常 神圣的工作,他总是提前备好课,准时出现在课堂里,跟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直 接交流。他很早就开始探索在课堂上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02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遇到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他总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实践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他还多次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专业人文素养调 研,并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鼓励和引导同学们潜心向学,因此被学生们推选为 最具睿智儒雅风范的“可爱老师”。 自从教以来,郑时龄院士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曾开创 性地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 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 不断完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付出,同济大学在建筑理论、建筑评论等专业教学 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先后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颁 发的“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和“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2),并作为教 育部等组织的宣讲团最资深的成员在全国高校巡讲。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 教学团队综合中外建筑史、建筑评论和历史保护的学科实力,被评为国家级教学 团队(2009)。郑院士负责的“‘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 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荣获 2017 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言传身教、培养学术人才。在近 30 年的从教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已培养了 118 名研究生,包括 76 位硕士,42 位博士。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建筑实践、 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业成为佼佼者。对于研究生培养,他认为教会他们 做人比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他总是鼓励研究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题撰写 论文,并加以严格要求,也尽自己所能从学术和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给予学术指导 与帮助。导师务实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背景、非凡的语言 天赋、睿智的处世哲学,无不成为学生们敬仰和追随的楷模。他指导的博士论文 有 4 篇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4 篇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还有 2 篇获全 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当学生有论著出版时,他总是非常高兴地撰写序言,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荐 后学。哪怕不是自己的学生或团队成员,只要他觉得研究是有价值的,就会欣然 作序予以支持,不求任何回报。对于自己学科团队的年青老师,除了传帮带式的 教学指导以外,郑老师还不断鼓励他们减少浮躁,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刻苦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03 钻研,苦练内功,从而在教学和科研上真正有所建树。 长期以来,郑时龄院士将国际化办学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积 极开拓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创办了中德学院、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中意学院等。 2002 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双学位项目,至今已培养 100 多名学生。 二、引领学科建设,学术成果丰硕 2008 至 2013 年,郑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目录的修订, 积极支持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工作。同时担任国务 院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组织编制学科大纲。 2012 年至 2016 年,郑院士主持完成了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城 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并承担中科院《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 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咨询课题,由中科院于 2017 年上报,获国 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已汇总为红头文件供各部门研究学习。 从 2015 年开始,郑时龄主持同济大学“城市建筑理论与批评”高峰创新交 叉团队,带领包括国内外和校内外城市和建筑领域的 10 余位专家共同开展创新 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当代建筑历史与理论、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批评、 当代城市更新理论和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在 2016 至 2017 年高峰计划建 设的两年期间,团队出版专著和译著 16 部,发表论文 149 篇,主持和参与科研 课题 13 项,荣获 17 项各类奖项。 2017 年,他还组织建立了我国建筑评论领域的第一个学术组织——中国建 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委员,以促进中国建筑评论的学科和 实践专业健康发展。 郑时龄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的专 著《建筑理性论》建立了“建筑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这一具有前沿性与开拓 性的理论框架。1992 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 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涉及内容及其结构极其庞杂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可 参考的素材。从那时起,他就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 9 年才正式出版了巨著《建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04 筑批评学》(2001),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 筑评论”体系,以批判精神面向未来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这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基 础,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并应用该理论在中国建筑的批评与建设实践中起 了重要的作用。该教材被列为“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和“上海普通高校‘九 五’重点教材”。2007 年“建筑评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7 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郑时龄院士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 1999 年撰写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曾获上海市优秀图 书一等奖。同时,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结合最近 20 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 域的不断发展,结合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与风貌 区保护研究》,重新撰写了《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的第二版。在新版的著作中收 录了 1200 多个上海近代建筑的资料信息,郑时龄将这些从各种渠道收集的大量 历史信息和图片亲自进行整理和反复考证,还组织了部分项目的重新拍摄工作, 力求呈现尽可能完整精准的信息和优质的图文成果。在开展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 究的四年中,郑院士还主持编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第一辑)》等近代史 研究的珍贵史料。 为了吸收国外建筑经典成果,对于通常不被学界看好的翻译工作,郑时龄同 样非常重视。1988 至 1991 年,他花了整整三年将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塔夫里的经 典著作《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从意大利语翻译成中文,还参考了英、法、德、 西班牙、俄文、拉丁文等无数文献和资料。而 2010 年再版时,还从更好的版本 中选录了精美的插图。他组织来自全国多所知名建筑院系的众多学者与专家共同 翻译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建筑通史之一《弗莱彻建筑史》第 20 版,2000 多页的中文译本历经 7 年最终成稿,仅最后校对统稿就花去了 3 年,他亲自查阅 了大量外文参考书,包括以前不熟悉的印度语、阿拉伯语辞典。 三、倡导学科服务社会,深度参与城市建设 在同济教苑勤恳耕耘的同时,郑时龄院士还非常重视学科发展对社会的服务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05 和贡献,他也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中来。自 1994 年起他深度参与了上 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和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提出的“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作 为城市空间”的核心思想,已经被上海市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 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郑时龄院士曾主持了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 艺术馆、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南京路步行街 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 50 多项工程的设计,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年来,他还参与了 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浦东美术馆、博物 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关注这些新生的建筑和 城市的空间。 自 2000 年以来,郑时龄院士还参与申办和筹办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并担任 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还承担过三项有关世博会总体规划、场馆 建筑等的研究课题。2010 年,他入选上海市教卫党委“世博先锋行动”共产党 员典型事迹,并获评上海市世博先锋行动“五带头”共产党员,直到现在他还在 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 郑时龄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的编 制研究工作,并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 研课题。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参加由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 文化局主办的 2015 年和 2017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郑时龄院士还积极参加对 专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自 2012 年以来,他每年都要 多次为局级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做讲座,宣讲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理念。在 完成这些项目时,他总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不仅有理论上的素养,也有实 践的经验,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自 2004 年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以来, 郑时龄院士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2014 年至 2015 年,郑时龄作为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06 主要专家参加了上海市第五批共 426 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的选择和讨论,保 护名单现已公布。他参加国家住建部组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负责的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咨询工作,作为核心专家参与讨论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还在 SSCI 和 A&HCI 共同收录的日本建筑杂志《建筑与都市》 (A+U) 杂志上发表论文《城市更新在上海》 (中英文) (Urban Regeneration in Shanghai)。 在参与上海市援疆建设工作中,2010 年,郑时龄院士被聘为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城乡规划顾问,每次有需要前往新疆考察指导时,他总是义不容辞,欣然前 往,甚至曾一年内多次远赴新疆出谋划策,为干部培训,不辞辛劳,充满社会责 任感。自 2016 年起他又成为上海市援滇专家组成员,奔赴云南各地指导城乡规 划建设。 四、弘扬乐学正气,热心科普公益 郑院士总是把学生的需要置于工作的首位,其中对新生的励志交流成为第一 课堂发挥思政功能的重要探索。他每年开设的系列讲座如“五‘时’年,‘龄’ 距离”“‘龄’距离,话专业”“ 我和我们这一代人”等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 评。每年,他都非常积极参加为本科新生开设的“开学第一课”和毕业典礼,并 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鼓励后学,弘扬发奋严谨的治学正气,用自己的学识、智 慧和能力为培养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已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经由郑老师的推荐信,成 功被国外知名院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等录取。郑老师总是鼓励 这些青年人好好学习,为国家的建筑学专业和同济争光。郑老师积极指导大学生 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经他撰写推荐信举荐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大城小梦——基 于供需调研分析的上海市公租房建设设计策略》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的佳绩。 郑时龄院士一直将向社会宣传普及学科知识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 看来,科普并非小儿科的事情,而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大事,对青少年的价值取 向和科技热情更是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全民对建筑的认识和理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07 解水平高了,建筑的水平才会真正高起来”,因此,他总是呼吁建筑教育者应重 视对公众的建筑教育。郑院士曾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他是上海市 科协科普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2011 年,他还主持编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建筑交通卷”。 上海 2010 世博会召开前后,郑时龄院士自称是“年龄最大的世博志愿者”, 积极参与世博会的宣传推广工作,自 2001 年以来,多次在法国、西班牙、韩国、 日本、德国、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国的国际会议上,以及香港、台北的有关 研讨会上宣传上海和上海世博会。 近年来,对于包括巨鹿路 888 号工程等重大的社会事件,郑时龄作为专家和 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倡议,包括对上海优秀近代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关注, 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力。2017 年,“逐梦新时代”微电影以“城市筑梦 人”为题记录了郑院士在建筑研究、教育、城市建设和历史保护中所做出的不凡 贡献。 为了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更好的发展,郑时龄院士至今仍不知疲倦地坚 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频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 活动,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都只为推动“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 未来”。郑时龄院士不愧为卓越教师的典范。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08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获得者 复旦大学闻玉梅同志先进事迹 用心做人 用心育人 勤奋耕耘六十载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先生 [事迹摘要] 一、治学严谨,钻研教学,不断创新。对待教学她一丝不苟,指导团队获得 2013 年国家和上海市来华优秀示范课程。还编写多部经典教材。积极投身教改, 领衔开设《基础医学导论》,引导学生投身医学事业。2014 年 80 岁高龄的闻院 士面对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勇挑重担,开设《人文与医学》,注重未来医生的 德育教育。2015 年将此课程通过网络课堂与见面会结合的形式使全国三十多所 高校三千余位学子得到和复旦学生一起接受人文医学教育的机会。 二、言传身教,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桃李满天下。她坚持素质培养,全面引 导青年成才,设立“一体化健康”基金,鼓励青年投身卫生事业。作为导师,她 培养的学生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各类优秀论文奖,在各岗位上展露头角。她 本人多次被选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好老师。 三、急社会所需,主动担当社会责任。2013 年起,她承担中国工程院重点 咨询项目,为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言献策,为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建设和培 养谋划布局。2017 年 10 月中央电视台“家国栋梁”节目以“为了人民的期望” 为题,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 这就是闻院士教育事业的写照。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09 [先进事迹] 闻玉梅院士,数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科研第一线,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了诸多人才;治学严谨,追求卓越,深得学生爱戴;钻 研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 主编多部英文教科书和学术专著,皆成业内经典; 紧跟时代,大胆尝试医德教育新途径,开设的《人文与医学》课程得到全国八十 多所高校数万名学生的追捧;她高瞻远瞩,关心国计民生,牵头健康老龄化研究, 为国家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她经常投身科学普及,深入中学课堂,走近普通民众, 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她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大潮,努 力推进上海免疫中心建设,推动社会产业升级。她坚持用心做人,用心育人,以 自身点滴行动践行着一位优秀党员教师的标准,作为榜样,引导青年教师在教育 岗位上刻苦奋斗,追求卓越。 闻玉梅先生已逾八十高龄,数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继往开 来,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了诸多人才;治学严谨, 追求卓越,深得学生爱戴;钻研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法, 主编多部英文教科书 和学术专著,皆成业内经典;紧跟时代,大胆尝试医德教育新途径,开设的《人 文与医学》课程得到全国八十多所高校数万名学生的追捧;她高瞻远瞩,关心国 计民生,牵头健康老龄化研究,为国家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她经常投身科学普及, 深入中学课堂,走近普通民众,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她心系国家发 展,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大潮,努力推进上海免疫中心建设,推动社会产业升级。 她坚持用心做人,用心育人,以自身点滴行动践行着一位优秀党员教师的标准, 作为榜样,引导青年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刻苦奋斗,追求卓越。 言传身教,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 闻玉梅先生致力于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数十载,在医学微生物研究,特别是乙 型肝炎研究造诣高深,她始终坚持“科研目的为人民”的理念,时刻以国家需求 和人民需要为导向,积极投身并引导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需求。她时刻提醒自己的 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既要紧跟国际先进水平,时代前沿,又不 11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能忘记解决国计民生的根本。”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近期,由她牵头的健康老 龄化研究成果已完成,为国家老年事业献策。她先后获上海市、国家部委及国家 级奖励五十余项,但最让她自豪的是各级各类的教书育人奖、劳动模范和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处处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学生。 她坚持德为先。哪怕再忙,为了青年学生和教师,她总能挤出时间,倾听他 们的诉说,和他们推心置腹,更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着青年们的心。她劝慰青年 人珍惜当下良好环境,坚持学习,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她经常对身边的青年 人讲述她的导师们如何培养学生,训练学生;讲述自己争取公派出国,圆满完成 任务,并省吃俭用,用剩下的钱为母校换回珍贵的实验仪器;讲述自己大胆参与 国际学术交流,展示新中国教师风采。在她的每一堂课上,学生们聆听到她精彩 的演讲时,除了从中体会到渊博学识和高超智慧带来的享受外,还会受到潜移默 化的道德教育。因为闻院士坚持把课堂作为教育学生传播正能量的第一阵地—— 在医学微生物导论里,她讲细菌战的故事,白求恩的故事,居里夫人热爱自己祖 国的故事,黄祯祥发现病毒培养的故事等等,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爱国、使命和 民族自豪感。作为党员,她认真参加每次基层支部组织生活,经常给青年党员提 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并帮助大家解读。她鼓励青年人把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 起来,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了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卫生健康事 业,她和丈夫捐出积蓄 50 万元,发起成立“一健康基金”,用于奖励每年在公 共健康和卫生领域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 她坚持素质培养,不急功近利,用心育人。针对不同的学生,她善于发现他 们的优缺点,及时指出,并因材施教。她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想法设法为学生 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引导他们求知。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她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 生会议并争取做发言报告;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她组织英语学习俱乐部, 亲自带领学生阅读专业原本书籍,甚至出钱请学生和英国朋友一起听音乐会交流。 一次一位学生发现闻先生帮他修改英语汇报幻灯片的邮件竟然发自凌晨 2 点 38 分,而那时闻先生已经年过七旬。至今,每次青年上讲坛之前,她总是和大家一 起备课,对每个人进行点评。她引导青年多读书,读好书,既要精通专业,又要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11 涉猎广泛。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她会立刻做好标记拿给青年共享,有时还写上点 评,启发青年教师思考。她也非常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公益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 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作为导师,她多次被选为复旦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好老师。她培养的学生 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各类优秀论文奖,获各类奖学金及人才基金, 在各岗位上展露头角。她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的主 任委员,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大学校长、书记,医院院长,重点实验主任,以 及其他卫生事业的骨干。此外,还培养了不少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终身教 授。让她自豪的是,因为在育人上的杰出表现等原因,她本人获得上海市三八红 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于 1995 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于 1999 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15 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突出贡献”奖。 治学严谨,钻研教学,教改成效显著 闻玉梅先生既是优秀的科学家,更是卓越的教育家。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直在观察、在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尝试改革。为了带动教学团队, 她坚持上讲坛,以独特的视角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她的团队开设的 课程,一直是学校里最受学生追捧的课程之一。为提升教学质量,她亲自设计调 查问卷,征询学生对青年教师授课的评价,并逐一和青年教师交流,帮助他们进 步。2013 年她指导并亲自参与的教育团队先后获得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上海市 和国家来华优秀示范课程。为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培养,她积极投身 教改,领衔开设《基础医学导论》,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这个学科的认识,并立志 投身医学事业。她投身基础医学整合式教育改革,指导可设形式多样的伴随教育, 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她关心研究生基础教育,参与研究生素质教育,2005 年所在团队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创新项目获教育部二等奖。 对待教学她一丝不苟,她常常对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说:“教师站在讲台上面 对学生求知的眼神,我们先要牢记一份责任,不误人子弟。更要做学生心灵的火 种,点燃他们的求知欲。”哪怕是每年都上的课,她都会重新制作讲义和幻灯,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12 把最新的知识带给大家。有时候为了一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示意图,她会花尽 心思反复修改。课堂上,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课堂气氛热烈;下课 了,学生立刻里三圈外三圈的围了过来,个个迫不及待地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听了她的讲课,决定投身医学微生物研究和教育事业。 她学富五车,却从不满足。她自比海绵,在有利的条件下,不断将营养液吸 进体内,到需要时,就将体内的优质液体挤出来,而且是无偿,无私地与大家共 享。她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和教科书,每本都堪称业 内经典,经常是一上市即脱销,因此多需再版。她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是该领域的权威参考书籍,获第十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10 年她主编的《治 疗性疫苗》是国内外此领域第一本学术专著。而她编写的英语教科书《key note on medical molecular virology》,被广大研究生誉为集知识性与启发性于一 体的“圣经”。她写的每一本书,每一章节,每一句话都是经斟酌力求达到最好, 每一处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也是为什么她的作品如此 受学生追捧的重要原因。 这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和教改尝试背后是她忘我的奉献和对医学教育事 业的不懈追求。 急社会所需,履行教育工作者担当和社会责任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闻玉梅先生深感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社会 责任。她关心国家发展,关心民生工程,关心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密切关注社 会急需解决的卫生事业相关问题,率领团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面对社会医患矛盾严重,社会舆论芜杂,医学生困惑重重,2014 年 80 岁高 龄的闻先生提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引导正确社会舆论, 引导医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加强医疗从业人员和社会民众的人文素养。她毅 然挑起重担,与哲学和医学家一道开设《人文与医学》,并亲自讲授。课程中, 医学教育家,哲学家,医学管理工作者围绕重要的医学人文问题展开讨论,引导 学生思考。课程一经开设,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来自一线的临床工作者也表达出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13 对这门课的向往。2015 年更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将此课程通过网络课堂面向全国 高校开放,课程中导师见面会邀请医学名家一起与医学生讨论和剖析问题,通过 直播使全国三十多所高校三千余位医学学子得到和复旦学生一起接受人文医学 教育的机会,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包括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学生同样可以接受最 先进的医学教育。这种医德教育新途径成功,鼓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 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中,这也是闻先生最愿意看到的。 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闻先生高瞻远瞩,认为作为高校应该勇挑重担, 为国分忧,为民谋福;高校教育要为此培养相应人才。2013 年起,她带领团队 承担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长三角地区健康老龄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为国 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言献策,为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建设和培养谋划布局。并 在复旦大学内,率先开展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老年医学专门人才 培养计划。她反复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我们的人才培养要考虑人才自身 发展需求,也要满足社会需要。 作为知名学者闻院士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人民作为一项分内的事来做。 她在科技大讲坛上给小学生讲科学,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她深入中学和中学生互 动,引导他们了解医学,投身医学;她更深入群众,给广大百姓普及健康知识。 闻玉梅先生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教育育人的实践与国家发展、 与人民利益密切结合,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都过硬的人 才。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基层党员,闻玉梅先生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从教 60 年从未脱离教育一线;紧跟时代需求,时刻不忘国家和人民之托,为祖国医药卫 生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就是闻玉梅院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14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获得者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同志先进事迹 [事迹摘要] 田禾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委 员会主任。田禾教授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共成长,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 事业不懈奉献,潜心育人,师德高尚,取得了突出成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 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重要 荣誉。 田禾院士为我国化学领域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做出重大 贡献,长期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形成了以“共轭 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光致变色、分子 机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聚集诱导/振动诱导发光、分子探针及疾病诊疗等 领域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发表 SCI 论文超过 500 篇,获中国发明专利 授权 60 项,被国内外同行包括诺贝尔获得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引用评价超过 27300 次,2014 至 2017 年连续四年在化学领域均是国际高被引用学者。在田禾 院士的引领下,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自 2010 年起国际化学学科 ESI 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现国际化学排名已进入 top 万分之四,并在分子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中形成鲜明的特色。 田禾院士联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在上海共建 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 要承载区、探索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 田禾院士热爱教育事业,他坚守仁爱之心,引领学生投身报国。他将“教书 育人、立德树人”贯彻到学生培养全过程,执教三十多年来,他在教书育人方面 取得丰硕成果,已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 50 余名、硕士学位获得者 40 余名,其中 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15 奖。 [先进事迹] 田禾,1962 年 7 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校学术委 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国家“973 计划” 首席科学家。田禾院士 1982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6 年 和 1989 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两次由德国洪 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1996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 年被 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 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田禾及其合作者已发表 SCI 论文 500 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60 余项,被 SCI 他引 27300 余次,H-指数:91; 2014 至 2017 年连续四年田禾在化学领域均是国际高被引用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田禾院士曾获得 2000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 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并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 年)、全国优 秀教师称号(1998 年)等荣誉,入选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1 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 年度法国-中国化学会讲座奖。 田禾教授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共成长,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事业不 懈奉献,潜心育人,师德高尚,取得了突出成绩。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田 禾跨入大学校门,开始认识世界、关注世界。工作之后,田禾坚持育人为本、学 术报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成长,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事业贡 献力量。田禾为我国化学领域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做出重大贡 献;在有机功能材料、分子机器等研究领域实现国际领跑,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做扎实学问,立科研尖端 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田禾院士走上学术之路,从事科研创造的最大动力。 田禾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形成了以 11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共轭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光致变色、 分子机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聚集诱导/振动诱导发光、分子探针及疾病诊 疗等领域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田禾院士创新地提出以荧光作为读出信号的可擦式光信息存储新概念,精准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高信噪比的光致变色荧光材料;利用分子工程方法优化光致变 色分子结构,大幅度提高其抗疲劳性和应用稳定性;首次提出了利用不同波长的 荧光信号来判断分子马达和分子机器运动的思路,解决了分子尺度上精确表征分 子机器运动的关键问题;创新合成了带“锁”的荧光分子“梭”和双荧光识别光 控分子“梭”;合成了基于光学信号的多构型、可实现逻辑运算功能的轮烷的分 子机器,为设计更复杂的单分子逻辑电路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复杂分子机器体系 的精准制备方法,利用高效、专一的自选择分类等组装方式合成出具有复杂拓扑 结构的轮烷体系;创新地采用将分子开关、精细有机功能分子集成入亲水大环主 体识别的超分子体系的策略,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功能性的水相超分子及聚合物软 材料;创新地提出了“光控可逆切换的超分子聚合物”的新概念,构筑了一系列 具有快速自修复、室温磷光信号响应的超分子聚合物软材料,成功实现了对超分 子及其聚合物软材料的组装和功能的精细调控。上述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家在 Nature、Nature Materials 等国际一流杂志的文章高度评价。美国西北大学 2016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J. F. Stoddart 教授在其最新的专著《The nature of the mechanical Bond: from molecules to machines》中先后 30 余次正面引用田禾 院士的分子机器领域的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工作提供了一种分子机器运 动的便捷的信号响应方式、解决了多重复杂逻辑电路这一挑战性难题。 创新提出了 D-D-π-A 型有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概念,两个大给体基团的 引入不仅作为有效电子给体,同时通过尺寸效应抑制电子回传、电荷复合,提高 了电子寿命,实现了 2014 年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10.65%;首次提出新增电荷 分离“阱”(“electron trap”)的创新分子设计思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 的含有强吸电子性能单元作为额外受体共轭桥的 D-A-π-A 型以及不含羧基的双 电子受体 D-π-A-A 构型敏化剂,开发了一系列大给体的染料敏化剂,提高了电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17 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寿命;制备基于大给体有机染料的全固态半透明 DSSCs,在 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光伏窗户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创新对卟啉敏化染料 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增强其近红外吸收,提高光电流,再利用共敏化有效提升光 电流和光电压,最终实现 11.5% 的光电转换效率,取得目前碘电解质条件下, 非钌染料的目前经第三方认证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这些成果也获得了国内外专 家的极大关注和好评。比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先驱之一 Michael Grätzel 教授 在 Energ. Environ. Sci.的综述文章(2013, 6, 3439–3466)中大篇幅正面引用 并评述了田禾院士的一系列新型敏化染料方面的工作,认为 D-D-π-A、D-A-π-A 和 D-π-A-A 染料敏化剂设计策略为有效地拓宽染料的吸收光谱、减少电荷复合 及提高材料的稳定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田禾院士开发了系列基于喹啉腈类红/近红外发光的 AIE 探针并发现了细胞 摄取速度和肿瘤靶向性对探针形貌的依赖规律,被 Wiley Materials Views 和 Wiley Materials Views China 分别以“Targeting tums with AIE nanoparticles” 和“近红外染料的肿瘤标记及靶向”为题进行 Highlight 专题评述,指出该工作 为“发展高性能近红外染料分子作为活体成像应用中的纳米材料提供了一条新 的设计思路”;原创性提出了二氢二苯并吩嗪类分子“振动诱导发光 (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新概念并提出了相关 VIE 理论,进 一步构建化学与生物探针,实现了环境参数与疾病的检测,被国际同行在化学著 名杂志《德国应用化学》引用道“这一闪耀的突破激发出荧光探针的设计灵感”; 创新地对吡喃腈类(DCM)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发展了集诊断、治疗一体化的 癌症标志物近红外荧光探针;利用 DCM 系列荧光染料的高稳定性及近红外荧光优 势,实现了活体肿瘤标志物的荧光探测与同步药物可视化控释,进一步构建了二 维多肽簇荧光探针,实现了对临床癌患肿瘤组织表面特异性受体蛋白的高效原位 荧光标记。 田禾院士以扎实的学风,在分子机器等领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 创成果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在有机功能材料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做出重大贡献。 118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二、树一流目标,领学科发展 田禾院士把学科建设视为学校、学院发展的关键,为推动中国化学学科进入 国际第一方阵勇于实践探索,大胆创新。田禾院士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 精髓,引领团队成员,强调和践行“对建设世界一流化学学科的向往就是我们 的奋斗目标!”他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积极引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 端人才,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科研骨干和优秀学生,在精准化学与分子 工程方面开展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并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为 契机,以创新人才体制等一流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了华东理工大学化 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将化学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高 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我校“应用化学”学科在 1996 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0 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 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自 2010 年起国际化学学科 ESI 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 现国际化学学科排名已进入 top 万分之四,并在分子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中形成鲜 明的国际特色。2013 年全国化学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田禾院士领衔建 设的“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第一名的优异成 绩获评优秀,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申报工作中,在田禾 院士的领衔下,华东理工大学实现了零的突破。根据最新公布的 ESI 高被引论文 分布数据,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 48 位。根据最新 的 Nature Index 数据,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排名世界第 37 位。 在田禾院士的带领下,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 大科学问题,在健康、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支撑作用,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2016、2017)、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 奖(2015)、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6)等科技奖项。研究成果近 5 年每年 发表 SCI 论文 400 余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田禾院士 2014、2015、2016、 2017 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汤森路透化学与材料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朱为宏教 授、龙亿涛教授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界面光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多次入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19 选全球高被引论文,且多次被“Nature China”、“Materials Views 中国”、 美国化学会“Notewthy Chemistry”等高度评价。 田禾院士以奋斗的姿态带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 行列。 三、立时代潮头,促改革创新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风向标,科技创新中心 的筹备与建设正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立足上海,田禾院士勇立时代 潮头,敢为人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人才战略新思想,深化落实上海市 政府“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人才战略方针,以华东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应 用化学”为基础,以建设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契 机,在全球范围内引进诺奖得主等知名教授,先后成立了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创新 引智基地(教育部)、结构可控与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精 准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上海市)。在此基础上,他联合 2016 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在上海共建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 中心,这成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为 积极探索国际人才管理机制、国际人才薪酬体制、本土人才培养策略以及一流学 科国际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并引领了思想观念,促进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上 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田禾院士牵头创建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韩正同志 高度肯定和重要批示。 四、做“四有”教师,育社会英才 田禾院士热爱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被授予 “全国优秀 教师”称号、“上海市优秀工程硕士的培养人员”的等荣誉称号,是一位在国内 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颇具声望的知名教授。他坚守仁爱之心,引领学生投身报国,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20 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贯彻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将自我 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通过创新实践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等教学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培养机制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世界一流 学科的国际标准,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他始终 坚持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和专业学术塑造两不误,帮助研究生树立高尚的科学理想,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田禾院士讲授《应用化学与职业展望》、《精准 化学》系列讲座,他为学生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有针 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甚至具体到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他出版学术 著作、教材多部,“有机染料合成工艺”,“高等精细化学品化学”(研究生教 材),“功能性色素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等,这些教材兼顾基础知识与研究前 沿,受到广大研究生的好评。他积极倡导双语教学,坚持为硕士生、博士生讲授 英语讲授学位课高等精细化学品化学,通过强化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人才 培养、研究创新以及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结合 起来,成为应用化学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建设的典范;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 课程建设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受到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执教三十多年来,他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已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 50 余名、硕士学位获得者 40 余名,其中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三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科研、教学和企业等方面都成为技术学术骨干和优秀的 管理人才。田禾院士曾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荣誉称号。 田禾院士十分关心重视人才及其教师队伍培养,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学院 发展的第一要素。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从多方面引进人才,不拘一格使用青年人 才,这些人才对推进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助力我校化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他大力推进人才强效战略,积极探索建立引进、 选拔、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建立完善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体系,推进 创新团队建设,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田禾院士的带领与帮助下,龙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21 亿涛、朱为宏先后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朱麟勇入选国家杰青,龚学 庆、王海丰、郭志前、马骧、贺晓鹏先后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田禾院士参照 国际一流的管理制度和一流的保障条件,建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置专门的人 才队伍建设费用,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田禾院士的带领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 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人,国家“千人计划”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 4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获得者 7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5 人,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 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4 人,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 授 10 人,国家教学名师 1 人、上海市教学名师 1 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人。全院正高级 5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54 人,占正高级人 员的 92%;副高级 77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88%。 田禾院士立足新时代,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坚持 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为推动中国立足国际科研 尖端,为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担当新使命,作出新贡献。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22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获得者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同志先进事迹 [事迹摘要] 杨国荣,男,1957 年 10 月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1988 年毕业于华东 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 年 5 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哲学 系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他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 10 余部,其中主要 部分收入《杨国荣著作集》。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等文在国外出版或发 表。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 三十年来,杨国荣同志坚守在“本硕博”教学一线,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华 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组织与领导作用。截至 2018 年 7 月,杨 国荣已培养硕士、博士数十名(含外国留学硕士 5 名、外国留学博士 5 名),指 导博士后 5 名(含外国博士后 3 名),现多名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科研骨干。 杨国荣先后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1 年)、第三届教育部高校 青年教师奖(2002 年)、第二届上海高校教学名师(2006 年)、第四届教育部 高校教学名师奖(2008 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 年)、2010-2014 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 年)、“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2016 年)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杨国荣在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伦理学、形而 上学等理论方面都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英文著述宏富,享誉海内外学术界。 近年来,杨国荣创造性地建构“具体形上学”理论,备受国内外学界关注,相关 论著已翻译成英文在国外知名出版社出版。这些成果均融入教学过程,成为人才 培养的创造性资源。 2013 年,杨国荣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etaphysics)主席;2016 年荣膺国际哲学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院士;2017 年当选为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23 of Chinese Philosophy)副会长。 [先进事迹] 杨国荣,男,1957 年 10 月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1988 年毕业于华东 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 年 5 月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哲学 系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他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 10 余部,其中主要 部分收入《杨国荣著作集》。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等文在国外出版或发 表。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 一、立德、立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立德:身正为范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国荣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在业务上则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 人物,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创力、提升上海的文化 软实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杨国荣先后主持上海市创新研究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 究”、“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项目,并在两次验收时均被评为优秀(最高等级)。 创新基地始终着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并根据政府需求、社 会热点适时调整问题视域与研究方向。通过每年一项重点课题、三项热点课题的 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该基地的建 设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杨国荣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化的面貌,树立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真正健全的自信,由杨国荣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通过厘清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及其呈现的 特点,为中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合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有利于更客观 124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更全面地把握中国文化形成和传承的机制,促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中 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项目鉴定专家对该项目最 终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形式研究的一次别具新意 的尝试”,“是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界所取得的关于中国文化中的‘知识’问题研 究最为全面、深刻而又博学的成果”。 2.三十年如一日,坚守“本硕博”教学一线,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优 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称号 三十年来,杨国荣同志坚持在“本硕博”教学一线“课堂上无论讲什么,一 定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擅长将研究的成果化为教学的成果, 联接基本知识的介绍与前沿性内容的展示,从而使科研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机 地结合起来。在研究生的指导中,坚持严格要求,为提高其理论素养及独立研究 能力而作了多方面的努力,成效显著。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很多已崭露头角, 成为高校教学科研骨干。 近五年来,杨国荣具体负责了包括 5 名外国留学生在内的 20 余名博士生、 包括 3 名国外博士后在内的 8 名博士后,以及 20 名硕士生的指导工作,超额完 成教学工作量。2015 年,杨国荣教授荣获 2010-2014 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 号。2016 年“七一”前夕,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组织开展了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表彰活动, 杨国荣教授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 (二)立言:学高为师 1.延续金冯学脉 “哲意绵密续金冯,心怀世界无中西。出史入论起阳明,思到具体著新篇。” 杨国荣治学继承金岳霖—冯契学派绵密悠长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元哲学的运思为 宗,中西互参,史思相倚。从中国古代哲学梳理到近现代哲学,主攻儒学和理学; 从西方古典哲学研究到现代哲学,深谙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一条会通中西的为学 路徐徐展开。好思辨的他吸收了英美分析哲学的逻辑推理、析义论证,又做中国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25 哲学的挖掘浚发。学无中西、史思统一、形上形下贯通的治学始终指向现实的意 义追问。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杨国荣在儒学、道家哲学、宋明理学、中国近现代 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伦理学、形而上学等理论方面都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著述宏富,享誉海内外学术界。早在 2003 年,Routledge 出版社刊行的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百科全书》)就积极评价杨 国荣的工作。 2.“具体形上学”的理论原创 近年来,杨国荣创造性地建构“具体形上学”理论,备受国内外学界关注。 2011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三书,正式提出“具体 形上学”的开放体系。总体上看,“具体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 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哲学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界,其理论深度和原创性 等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肯定。2012 年,介绍当代中国思想最新研究成果的 英文权威刊物 Contempary Chinese Thought 出版了杨国荣专辑(Yang Guong’ s Concrete Metaphysics, Vol. 43,No.4, 2012),完整译介了“具体形而上学” 三书的导论部分。三书之一《成己与成物》与《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的英译本 2016 年先后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和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出版。 著名汉学家梅勒曾这样说道:“杨国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最为卓 越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哲学家,并非因其国籍、血统或 工作地,而是因其哲学工作的性质。除了有赖于西方哲学经典,杨国荣充分运用 中国哲学传统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囊括这一传统的各个时期和所有流派。…… 尤为重要的是,杨国荣还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不仅研究哲学史,或 具体讨论哲学学科内部的专业问题,而且还发展出了自己内容广博的哲学体系。 ” 他的哲学研究既扎根历史,又以未来为指向。 12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3.由“道”入“事”,不断开拓 杨国荣在建构“具体形上学”之后,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由“道”入“事”, 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杨国荣对于“道”情有所钟,最新出版的论文集的书名 便是《向道而思》。2009 年,《杨国荣著作集》11 种问世,其中荣获首届思勉 原创奖的《道论》原书名为《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关于改 名,杨国荣解释说:中国哲学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主要通过对道的思考、追问 展开,“道论”展示的便是这一视域。对于杨国荣而言,他既是向道而思,又是 由道而思:道既是探究的对象,又是运思的取径,更是求索的动力之源。 在完成“具体形上学”第四本书《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后,杨国荣的思考 重心转向“事”的哲学意义,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月刊》 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他看来,世界因事而成,现实的世界不 同于洪荒之世,洪荒之世在人做事之前已存在,人生活与其间的现实世界则与人 做事过程息息相关;人自身也是因“事”而在,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做故我 在。广而言之,哲学层面关于心物、知行关系的讨论,其本源也基于“事”,哲 学上一些基本的问题讨论,都可以从“事”中找到源头。这一意义上的“事”, 是中国哲学中的独特概念,在哲学上,似乎没有十分对应的西方概念。宽泛而言, “事”包含了 affair、engagement、thing(或 humanized thing)等多方面的 涵义,但其哲学意义又非 affair、engagement、thing 所能限定。“事”这一概 念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哲学为世界哲学提供普遍意义的哲学资源的具体例证。中国 哲学走向世界、中国哲学在当代呈现新的意义,需要作多方面的切实工作,中国 哲学的重要问题、重要概念、范畴的需要进一步的梳理,经典也需要更深入的诠 释,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工作。 二、培养中国哲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杨国荣从 1988 年留校任教以来,不忘初心,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砥砺前 行,坚守教学一线已逾 30 年。30 年来,若无例外,杨国荣每一学期都会为本科 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一两门课程,承担着全校和哲学系中国古代哲学史、中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27 国古代哲学原著、中西比较哲学等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公选课教学重任。 在每次上课前,杨国荣像往常一样,仔细备课,对所讲问题作认真思考,往 往要准备厚厚一叠的卡片或讲稿,即便是讲授了 20 多年的课程依然如此,如其 所言,“课堂上无论讲什么,一定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东西”,努力将自己在研究 方面的心得和体会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杨国荣带领学生们或逐字逐句研读经典,稽古钩沉,探幽发微, 或讨论其业已成形但尚未发表的最新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历年的课程内容鲜有重 复,学生们每隔两三年总能读到先生新著新理,曾有学生说:“杨老师有些著作 已经写好但还未正式出版,他就会将书中最新的观点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我们 特别幸运,能够成为第一批了解他最新思想动态的听众和读者。” 杨国荣的哲 学课不仅思想深刻、富有原创性,而且分析细密、措辞谨严、思辨性强。这也造 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消化和理解上课内容,杨国荣每节课 都会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自由讨论,因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 学生来旁听,提问的人数较多,他总是不厌其烦的一一作答,并且尊重学生的观 点,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留学生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根据 留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课后,杨国荣会细致地批阅学生们的课业,给分公私分明,非常严格,即 使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毫无例外。有时候,杨国荣授课会安排学生录音,并 进行整理,其中课堂提问环节的录音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整理后,他会认真对待, 反思和吸收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新意,并在下次授课时进行改进和阐发。 在 30 余年教学生涯中,杨国荣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富有敬意和温情的亦师 亦友关系,这点特别体现在其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在论文指导过程中, 他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自主选题,从不为学生命题,他会像 朋友一样,对学生的选题构思、材料收集、提纲草拟,成文写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有时候学生不接受其建议,甚至出现僵持,即使这样,杨国荣毫无愠色,与学生 讨论,建言建策。不过,作为师者,杨国荣对学生论文的观点、理据、论证、结 论是否合理,乃至对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运用是否规范,都会严格要求,层层把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28 关,严控质量,不容半点含糊,从不轻意放过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生论文还存 在哪些不足、怎样论述更为妥当、如何处理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等等,他会逐个 列出、详尽说明,要求学生改到他满意为止,曾经有一个博士研究生论文三易其 稿,整整历经八年才毕业。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不易,师者指导论文亦辛苦。无论 是节假日在家,还是讲学、访问在外,为了及时给学生回复论文意见,杨国荣都 利用所有可能的空余时间来审阅几十万字的学生论文,熬至深夜更是习以为常, 劳心劳力,非常疲劳,但他却很少向学生言及此事。杨国荣之为师也,温而厉, 启人以思,不言而化。谈及自己的导师,学生们充满敬仰和叹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8 年 7 月,杨国荣已培养硕士 51 名(含外国留学生 5 名),博士 51 名(含外国留学生 5 名),指导博士后 5 名(含外国博士生 3 名)。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很多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骨干,佼佼者包括郁振华、 陈赟、贡华南、方旭东、刘梁剑(以上华东师范大学)、沈顺福(山东大学)、 傅小凡(厦门大学)、戴兆国(安徽师范大学)、朱承(上海大学)、郭美华(上 海师范大学)等。郁振华现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赟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1 年度上海社 科新人奖获得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贡华南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 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其研究中国哲学的独特思路备受学界瞩目。刘梁剑为 2012-2013 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奖获得者。傅小凡现任教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 士生导师,专长晚明哲学研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朱承现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合作处处长,上海市曙光学者、阳光学 者,近年来关于生活政治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关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国荣先后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1991 年) 、 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 年)、第二届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2006 年)、第四届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奖(2008 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3 年),等等。 昔之今为今之昔,杨国荣逾三十年的哲学教学探索一直沿着既经选定的道路 前行,辛勤工作,默默奉献。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29 三、学科建设:打造强大的中国哲学教学科研团队 长期以来,杨国荣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中发挥组织与领 导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历史悠久,实力强大。1981 年,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中国哲学博士点,成为全国第一批建立中国哲 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2000 年,以中国哲学学科为核心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 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 年,中国 哲学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 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 年,中 国哲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并再次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 中国哲学教研室现有教师 11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3 人(含外国专家 1 人)。1 人被聘为“长江学者”,1 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 人为国务院学 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1 人被聘为“青年长江”。 中国哲学专业素有注重理论 创新的传统,依托冯契教授的“智慧说”哲学体系,以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哲 学比较研究为主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少成果影响远及海外。 中国哲学教研室师资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在优良传统中逐渐成长,积极从 事中国哲学的当代创新和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工作。近三年来,中国哲学教研室先 后获得 3 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立项,3 项国家哲社项目立项,以及省部级项目 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 篇;出版多部高水平学术著作, 举办多场国际学术会议。 自 2015 年以来,杨国荣主持开设中国哲学硕博士全英文项目,与中国哲学 教研室同仁一道建立完备的中国哲学全英文硕士课程体系,面向全世界招生。本 项目的意义在于:培养英语世界的中国哲学研究人才;扩大华东师大中国哲学专 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为推动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贡献力量。与 此同时,该项目聘请了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外籍客座教授来校集中授课(香港中 文大学黄勇教授,爱尔兰国立大学荣休教授、维也纳大学哲学系研究员 Graham Parkes,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McMaster 大学资深教授 Barry Allen、美国夏 威夷大学 Frank Perkins 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Edward Slingerl(森 舸澜)等)。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同时,极大提升了中国哲学学科在国际上的 130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能见度。该项目的第一位学生已经顺利毕业,进入加拿大知名学府麦吉尔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该项目目前在读的学生来自美国、爱尔兰、麦加拉国、波兰等国家。 同时,由于该项目的影响,吸引了来自希腊、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博士毕 业生来到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杨国荣教授。 杨国荣的学术活动极大拓展了华东师大及上海中国哲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鉴于杨国荣在形而上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国际影响,2013 年 8 月,当 选为新一届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etaphysics)主席, 这是该国际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首次由华人学者担任主席。之后,又于 2016 年 荣膺国际哲学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院士、2017 年 当选为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副会长。爱尔兰科克大学哲学系资深讲师梅勒在《成己与成物》英译本序言中说: “杨国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最为卓越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真 正的‘中国’哲学家,并非因其国籍、血统或工作地,而且因其哲学工作的性质。 除了有赖于西方哲学经典,杨国荣充分运用中国哲学传统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 囊括这一传统的各个时期和所有流派。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31 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获得者 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同志先进事迹 [事迹摘要] 张民选教授,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从教 48 年,做过农村小学教师、上 海知名中小学的校长、大学校长、上海教委副主任、上海教科院院长、上海高校 智库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以及刚刚在上海落户的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老师从 1970 年在安徽金寨担任小学教师开始, 经历了“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教师教育研究者与决策咨询者,再到一名国际教师 教育研究者与先进经验传播者”的人生历程。他早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就研究教 师教育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而揭开该项研究的序幕;他在上海创设了 “第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他为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专业标 准》,。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他开始走上国际舞台为中国基础教育代 言,推动上海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大型测评项目 PISA 和 TALIS,并以上海连续取 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绩为契机,向世界传播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经验;他带领团队推 动中英教师交流项目一年一年持续开展,推动上海的“掌握教学”模式在英国 8000 所学校使用。在他的提议和实践下,经过全市上下两年的努力,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在上海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张老师 将带领团队为上海教育经验和中国智慧方案传播到全世界而继续不懈努力。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32 [先进事迹] 当好一名教师,可以让一群学生受益;当好一名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决策咨询 者,可以让一大批教师受益;当好一名国际教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先进经验传播 者,可以让世界各国的教师都受益。 张民选是一位教师,他“从山里教到城里、从中小学教到大学、从中国教到 外国、从发达国家教到发展中国家”。张老师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校长、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和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现在张老 师还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在张老师的身上,我 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体的智慧和努力,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推动和贡献;在他身上, 我们可以看得到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放眼世界的格局融为一体;在他身上,我们可 以看得到服务本土教育发展与服务人类教育事业的齐头并进。 他曾经做过农村小学教师,也担任过上海知名中小学的校长,他还担任过大 学校长、上海教委副主任、上海教科院院长,上海高校智库主任。如今,由他负 责筹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已在上海成功落户。早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张老师就开始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从而开始了对教师教育 的深入研究;他带领团队举办上海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带领上海校长们奔赴英国、 香港等地学习先进办学经验。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他开始走上国际舞 台为中国基础教育代言,他推动了上海参加国际大型测评项目 PISA(国际学生 测评项目)和 TALIS(教师教学国际调查);他以上海连续取得世界第一的优异 成绩为契机,向世界亮出中国基础教育名片;他受邀奔赴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的 春季年会为世行高级官员和各国部长讲解上海教育发展;他带领团队推动“中英 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一年一年持续拓展,使英国政府出资 6000 万英镑,让上海 “掌握教学模式”走进英国 8000 所学校。 他被誉为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基础教育推往世界的“先行者”,他被誉为 是发出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提升全球教育话语权的“第一人”,他被誉为是提供 中国方案、国际比较教育领域的智库“领军人”。他一直在忙于参与编制教育规 划和国际教育政策的“国家大事”,又一直兢兢业业做好教书育人的每一件“细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33 微小事”;他对待教学精益求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指导好每一位学生,又在 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及多部著作;他 精耕细作、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又胸怀天下,为国际组织和各 国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评估认证和监督指导服务。张民选老师始终坚持教书与育 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服务社会相统一;他把教育当成终生 的志愿,用智慧和学术献身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人生画卷一:深扎农村,立足教学一线,播种教育希望 1970 年,上海知青张民选下乡来到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安徽金寨插队落户。 金寨是个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红一军和红四方面军的诞 生地,是我国的十大将军县之一;又是一个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山高水深、 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现在,从上海到金寨,乘高铁只需四小时、到他插队的村 畈再加两小时汽车即可到达,然而就这么短短的一段路,插队落户时张老师却要 翻山越岭走上六七天!在那样的大山里,少有人识字、也没有人教书,知识青年 就成了山里最有知识文化的人,张老师也从就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那个时候,山区乡村的一个生产队往往没几个孩子,而他们却要走十几里路 才能来到教学点。一个班有二十几个人、年龄有大有小、程度高低不一,而张民 选教书的学校里总共就那么几个教师,所以老师们什么学科都得教、甚至在一个 课堂上要教不同年级的学生,美名其曰 “复式班教学”。“金寨,这个地方和 这里的百姓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之 中。”“我想,或许教育能够为他们增加生产、改善生活做点贡献,或许山里娃 能够因为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7 年恢复高考以后,张老师考上了师范大学,重新开始学习生活。一天, 就他在教室里与同学讨论问题时,一个乡下小伙子突然跑到他面前来,恭敬地叫 他“张老师”,还给他送来了生产队的花生!欣喜之余,张民选看到了自己乡村 教学的成果,也让他坚定了“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改变命运”的信念。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34 2002 年,同类的事件又一次发生。就在上海市教委委托他举办的“专家领 衔的校长专业发展研修班”的开学第一天,一位校长走到张老师面前说 “您是 不是在金寨教过书的张老师?”张民选回答“是呀”。这位校长高兴地说“我们 夫妇两个都是您当年在金寨中学教的学生!”岁月已经改变了这对师生相貌,但 这对师生却都因为这传奇经历而更加坚定他们终身从教的决心。教育真的改变着 千万人的命运! 人生画卷二:胸怀抱负,求学四海,将国际教育理念带回上海 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方法和经验都引到中国来,让中国学生也能够享受到 世界一流的教育,这是张老师的最大愿望。1984 年张老师报考了杭州大学比较 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张民选追随导师王承绪先生——新中国国际与比 较教育的创建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过程的参与者——刻苦学习英国教育、 研究英国教师政策、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人类教育发展的贡献。 1985 年,张民选与恩师王先生同一天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先生本是民 盟成员,老人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仍然坚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年近 八十王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民选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但更看到改革开放、国家一天天富强,总感到唯有加紧 学习各国先进经验,才能加快国家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 1990 到 2000 年,张老师一边在上海师大从事教学科研,一边又先后多次去 英国牛津等著名大学进修研究,去美国弗吉尼亚等多所大学访问学习。张老师还 沉下心来,到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向世界学习先进理论、有用经验和有效政 策,决心用所学所得服务人民、促进我国教育发展。英国教师工资政策和在职进 修体系、教师行动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各国大学生财政 资助政策、学校课程改革理论与路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等,都曾是张老 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系统研究对象。 回国以后,张老师以己所长服务国家,先后参与了我国大学生资助及助学贷 款政策的设计(1997)、为我国加入 WTO 之后的国际教育政策制订、在 FTA 谈判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35 中的教育服务贸易提供理论支撑(2002),为上海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管 理办法》(2006)的制定作出贡献;张老师主持和起草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 教育对外开放”部分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的编制,主持编制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专业 标准》(2012),参与了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政策”的研究制订。 人生画卷三:助上海学生和教师推向世界舞台,向发达国家输出教育经验 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普及教育以后,曾经简单地认为:教育普 及了,教育质量就自然提高,教育资源就更为公平。但结果远不如政策制定者的 预想。于是,发达国家的“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始研 究开发“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希望通过该项目实证性地发现各国教育 发展的状况与优势,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最新有效经验。 此时,张民选已经担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负责教育规划、高校招生考试和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兼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要了解教育发 展的“历史方位”、要认识自己的教育优势与问题、要制定上海市 2010-2020 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的教育评估和测试方法,作为一个 国际教育的研究者,张民选提出,参加经合组织的 PISA 测评很要意义,把上海 教育放在全世界的版图里,与所有发达国家一起比较,就可以看清我们的优势、 弱点甚至盲点,就可以以国际眼光、针对问题,来编制中长期规划。在上海市和 市教委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张民选老师率领着项目组,组织上海学生参加 PISA 测试,获得了数学、阅读、科学等领域的 2009 年和 2012 年的“两连冠”,上海 的成绩“震惊世界”、上海的发展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PISA 以后,张老师又组织上海参加了 TALIS(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结果发 现,上海的教师也是世界一流。2014 年,英国教育部长来访问上海,决定每年 派 70 位数学老师来上海学习,并邀请 70 位上海数学老师到英国示范教学。为此 英国政府投入巨资,光 2016 年一次就投入了 4000 万英镑。到 2018 年初,中英 两国的数学教师互访已经有近 600 人,40000 多英国教师听了上海赴英老师的讲 136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课说课和他们组织的教研活动,上海的数学教材被翻译引进到英国,8000 所英 国中小学试用上海数学教学方法,还为上海方法取了个英国名字 “上海掌握教 学模式(Shanghai Mastery Model of Teaching Learning)”。今年年初英国 首相特雷莎·梅访问中国时宣布,把这个项目延展到 2020 年。这已成为英国涉 及面最广、投入资金最多、最为成功的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在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张民选塑造了中国教育学者的国际形象, 代表中国教育界获得国际认同。如果说,1990 年代张老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专 家,那么从新世纪开始,他已经开始应邀担任“国际组织职务”。他应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总干事的邀请,担任联合国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顾问委员会委 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理事会理事(2008-2012,2013 -2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理事会理事。他还应邀担 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评论》的国际编委;世界银行教育专家、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 奖学金理事会”理事,亚洲教育规划培训与研究网络组 织(ANTRIEP)主席(2011-2014),美国教育部智库“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 顾问,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网络(INQAAHE)选举他为理事会理事。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术部长施奈勒(A. Schneiler)经常在专业圈说,“国 际组织要在中国寻找合作者,找张民选教授;要研究中国教育,找张民选;要在 世界教育研究中,需要中国学者,反映中国观点,找张民选。因为他不仅深刻了 解中国教育,而且具有世界眼光,并具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 2014 年,国际教育组织亚洲协会先授予张民选教师“亚洲教育领袖奖”,又 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为张民选教授与企业家马云颁发了首届“创变者”奖,张民 选教授是全球唯一的一位在教育领域获此殊荣的人士。 随着中国逐渐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首位中国国家元 首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分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张老师感到,我们不仅要把上海和中国的教育 办好,还应该充分利用上海的教师教育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为分享上海经 验和提供中国方案、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于是,张老师在 2015 年 10 月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37 向韩正同志提交了《决策咨询专报》,建议提出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在上海设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 2017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以“无辩论通过”方式,批准在 上海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这个联合国的教育大平台将助力我们 将上海教育发展经验、中国教育智慧和方案传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中国学者和教师将在这个国际教育平台上为全 球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人生画卷四:大格局引领、大情怀感染、倾心培养走向世界的卓越人才 在长期参与国家乃至国际教育发展大事的同时,张民选时刻都牢记自己是一 名教师,必须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细微之事。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张民选都全心投入、认真对待。 教学方面,无论是他在担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期间,还是在担任上海师范大 学校长期间,不管事务多么繁忙,只要那天有课,他一定会准时出现。张老师经 常没时间吃晚饭,他就自己在办公室泡一碗方便面果腹。每一次上课前,他都会 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作业,细心打印讲义,一遍遍修改授课 ppt。不管上过 多少遍的课,他每一次都会根据教育发展最新动态和学生需要重新备课,精益求 精。他把自己参与国内外教育发展事业的经历与见闻,结合学理知识,用最生动 深刻的方式呈现到同学们面前。大家都说,张民选教授的课最有前沿性,最有时 代性,最具启发性,全程满满都是干货。 张民选教授直接负责的博士生、硕士生已有 40 余人。张老师对学生的每一 次论文都会仔细审读、认真修改,对于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也都心里有数。他 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学生聪明外向,有的学生内向沉稳,张民选教授会根据不 同学生的特点来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定适合学术兴趣和个性特点的研究 领域,同时在过程中给予不间断的督促、支持和帮助。他的学生在顺利毕业后走 进工作岗位,有的担任一线教师,有的当上了小学校长、有的成了大学的院长和 校长,有的是研究机构的专家和领导,许多人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38 的成就,还有两位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分别赴博茨瓦纳和老挝担任了国际教育 志愿者。学生们都表示,无论是身处什么职位,所在什么领域,他/她们都将牢 记张民选老师的教导,要心怀天下,要放眼未来,要敢于担当,要善于用研究的 态度和方法去生活、去工作,要时刻牢记知识分子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使 命和职责。 过去的四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张老师说,我们是直接的受益者。未来四十年,我国将实现中国梦,在世界 民族之林中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张老师说,我们仍然要坚持改革开放, 一方面把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经验和人才引进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教 育强国建设;同时,我们又要在自强不息、办好中国教育的基础上,积极为世界 提供我们的教育成果、发展经验,让全人类的教育和孩子都能够共享我们的智慧 和经验。作为一名国际教育的研究者和上海教育经验的传播者,张老师坚信,研 究和传播上海成就、中国智慧和各国经验,能够使各国教师都成为全球先进教育 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受益者!而教师的受益与发展,又将是全世界儿童和学生学 习、成长和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上海教育网 2018 年 7 月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3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评选“上海市教育功臣”的通知 沪人社奖〔2018〕14 号 各区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高等学校,各有关委局、控股(集团) 公司: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 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 号),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激 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表彰在教育教学、 教育科研、教育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倡导全社会尊师重 教,加快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 局面,根据《关于“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沪教委 人〔2002〕24 号)精神,拟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表彰 工作。 一、评选范围 “上海市教育功臣”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重大创造、 创新,作出卓越贡献,并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在职在岗人员 中遴选产生。原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目前已在市、区教育党政部门工作的人员, 以及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列入范围。 二、表彰名额 2018 年评选表彰“上海市教育功臣”10 名,其中普教系统、高教系统各 5 名。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40 三、评选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 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 学识、有仁爱之心,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 路人,受到师生的广泛敬重与信赖,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并具备下列 条件之一: (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探索、不断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上海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并经 实践检验和应用推广,创造了显著社会效益,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 (三)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敢于改革,能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 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上改革创新,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突出。 四、评选程序 (一)推荐 为充分体现评选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海市教育功臣”的候选 人在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和相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推荐提名的人选中产 生。具体办法如下: 原则上各高校和各有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可推荐提名 1 名候选人,各 区教育局可推荐提名 2 名候选人。推荐人选经所在单位公示 5 个工作日后,上报 市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评选办”)。 市评选办对上报推荐材料进行汇总初审后,在上海教育网(www.shmec.gov.cn) 公布第一轮推荐人选情况,并组织开展第二轮推荐。各高校、区教育局和有关委 局、控股(集团)公司从第一轮推荐人选中投票推荐 10 名候选人(限 10 名), 其中普教系统、高教系统各限 5 名。 市评选办根据第二轮投票推荐情况,结合实际提出 20 名候选人建议名单, 先进事迹篇: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141 报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党政办公会议审核。 (二)评审 市评选办组建“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工作专家委员会,对 20 名候选人进 行评审,遴选出 10 名“上海市教育功臣”人选。 (三)公示 10 名“上海市教育功臣”人选名单在上海教育网公示 5 个工作日。 (四)批准 10 名“上海市教育功臣”人选经市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市政 府批准。 五、评选要求 (一)坚持民主推荐,确保评选公平 评选推荐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履行民主推荐程序。由所 在单位自下而上、民主推荐,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各区教育局、各有关单位 严格把关,逐级审核后,报市评选办。 (二)坚持评选标准,确保人选先进性 评选工作严格按照评选条件进行,坚持以思想政治素质、师德表现、工作业 绩和贡献大小作为评选的标准,好中选优。推荐的人选要有突出的业绩,确保先 进性、代表性和时代性;要认真挖掘和总结拟推荐人选的先进事迹,确保评选推 荐质量。 (三)严肃评选纪律,加强监督检查 各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做好评选推荐工作。对在评选工作中弄虚作假、隐 瞒事实,不符合“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条件,或严重违反规定程序而获得“上 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者,由市评选办报请市政府批准,撤销其荣誉称号。 (四)按时报送材料,确保工作进度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材料:先进事迹篇 142 请各有关单位认真填写《上海市教育功臣推荐表》(见附件),撰写先进事 迹材料,字数要求 5000 字左右,包括推荐人选的基本概况、工作实绩、曾获主 要荣誉。要求内容翔实、突出实绩、文字简洁。要突出推荐人选的个性特点,重 点介绍推荐人选在教育教学和育人育才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在撰写先进事迹材料 的基础上,对推荐人选事迹进行简要概括,形成个人事迹简介,字数在 500 字左 右。 各单位报送的材料(包括推荐工作情况报告一份,推荐表、先进事迹及事迹 简介、个人 2 寸彩色照片一式三份,均须报送电子版)经审核加盖公章后,及时 报送市评选办。相关表格可从上海教育网(www.shmec.gov.cn)下载。 六、奖励办法 奖励工作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 “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 传“上海市教育功臣”的先进事迹,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其成为本市广 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七、组织领导 为做好评选表彰工作,市教委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成立“上海市教育功 臣”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 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人事处,负责评选表彰的具体工作。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8 年 6 月 22 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