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简报第二十期.pdf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科 研 简 报 2009 年第 3 期(总第 20 期)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编 2009 年 9 月 30 日 本 期 要 目 学术演讲 9 月 21 日,日本众议院调查事务局文部科学调查室主任芝新一 来我院访问,并做了一场题为“国会功能和国会改革的动向”的演讲。 学术讲座 近来,我院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一系列学术讲座,包括气候改变 加拿大政治、从欧洲的立场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等,具体如下: 1. 气候改变加拿大政治 2. 从欧洲的立场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学术沙龙 9 月 28 日,国务学院青年教师、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成员沈 逸博士在文科楼 615 室举办题为“中国的外交理念”的学术沙龙。 1 新书推荐 1. 林尚立著: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 1 版 2. 刘建军编著: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1 月第 1 版 3. 袁建华译著: 《腐败征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 (迈克尔·约 翰斯顿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 1 版 4. 陈周旺译著: 《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 (埃里克·沃 格林著),译林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 1 版 5. 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由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 年 3 月第 1 版 6. 颜生毅著: 《当代中国外交(第二版)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4 月第 2 版 7. 陈其人著:《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由上海世纪集团,2009 年 4 月第 1 版 8. 朱明权主编: 《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4—1968) 》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 2 ● 学术演讲 日本国会功能和国会改革的动向——以立法过程为中心 9 月 21 日,日本国众议院调查事务局文部科学调查室主任芝新一来国务学 院访问,并做了一场题为“国会功能和国会改革的动向——以立法过程为中心” 的学术演讲。演讲由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包霞琴主持。 芝新一主任首先展示了日本国会的一些图片,通过介绍法案从提出,动议到 全体表决的全过程,说明了日本国会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在日本,一项法案的通 过要经历若干程序:先由内阁或议员提出议案,由议长提交给委员会进行审查; 委员会对议案或修正案进行表决、提出相关报告书后再交由全体会议进行质疑、 讨论和表决。除了立法职能外,日本国会还有政权产生、行政统制、外交关系统 制、财政统制、国政调查,关于司法权的统制和修改宪法的动议和提案权等一系 列职能。国会通过行使这些职能来实现对行政的监督和制约。 作为长年从事议会工作的官员,芝新一总结了日本议会运营的特征:第一、 以委员会为中心;第二、 “国对政治”,国会对策委员会的博弈可以左右国策制订 的进程,但是,这一现象也由于其不透明性和政治责任不明确而广受诟病;第三、 众议院设有议会运营委员会,协商讨论全体会议的日程,审议事项的工作程序, 发言人和发言时间等相关事项。 然而,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密室政治”式的理事长恳谈会而受到批判; 另外,芝新一回顾了 1998 年以来日本国会为应对少子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财政 紧缺等难题而进行的诸如建立预备调查制度、废除政府委员制度、设立宪法调查 会等多项改革。 最后,芝新一围绕着日本国会的组织、地位,基本职能和十年来的改革动向 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从功能、制度和实际情况等方面比较了日本议会制度和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同,提出了自己对两国不同代议制度的见解。 本次演讲使在座师生对日本议会制度有了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在座师生 就日本立法的计划性、国会的改革趋向、政权交替给国会内部事务官员带来的挑 战等问题与芝主任进行了交流。 (包霞琴 3 供稿) ● 学术讲座 气候改变加拿大政治 9 月 17 日,在复旦大学文科楼 826 谈判与表决模拟实验室,加拿大女王大 学政治系教授、前系主任 Kim Nossal 举办以“Climate Change Politics in Canada: Explanations and Prospects”为题的学术讲座。公共行政系敬乂嘉副教授主持本次 讲座,并评点了讲座主题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Nossal 教授首先指出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了当今最重要的全球问题之一, 尽管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其解决途径却只能从地方入手。 Nossal 以加拿大为例,分析了气候如何改变了加拿大政策的制定,包括国际政策 以及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政策。 国际政策方面,Nossal 以 1997-2006、2006-2008、2008 以后为三个阶段, 他分别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对于国际环境协议诸如京都议定书等的态度及反应。 在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政策的制定中,加拿大 1997 年后就开始致力于减排温室气 体的研究,却很少付诸行动,在 2006 年后开始致力于生物能源的投资开发,制 定了“20 by 2020”的计划,即 2020 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2006 年下降 20%。 然而,这些政府承诺与实际的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政策目标 的出台像是在演“皮影戏” 。 Nossal 重点分析了加拿大的国内政治,揭示了在环境政策上的这种“皮影戏” 的政治背景,即政治家对于“表现良好”的追求和对于成本的回避。最后,Nossal 对于如何摆脱“皮影戏”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敬乂 嘉 供稿) 从欧洲的立场看中美关系的发展 9 月 25 日,应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和欧洲研究中心的联合邀请,布鲁塞尔当 代中国研究所研究部主任 Jonathan Holslag 研究员在文科楼 622 会议室举办了一 场题为“从欧洲的立场看中美关系的发展”的讲座。讲座由国际政治系潘忠岐教 授主持,陈志敏教授也出席并参与现场讨论。 Jonathan Holslag 主要从欧洲的视角,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围绕中、美、欧 4 三个力量中心的互动,介绍、评论了三者在全球各地区、各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和 分歧。他认为,G2 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状况,毫无 疑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显著上升,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取向反映 了华盛顿更加务实的倾向,跨太平洋的关系正在前所未有地得到强化,而这将是 今后几十年中塑造国际秩序的主要力量。与此相对,跨大西洋关系却因为欧盟内 部难以达成共识、美国的精力被其他更加重要的问题所占据而呈现出弱化的迹 象。接着,Jonathan Holslag 进一步概括介绍了在促进经济合作,推动多边主义, 处理非洲、伊朗问题,维护东亚地区稳定及应对非传统安全上,中美欧三方的协 调和合作情况:三方都强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但在合作程度、合作方式及合作 对象的选择上却存在某些差异,需要在以后进一步达成共识,深化合作。 Jonathan Holslag 从欧盟内部各国的利益分歧、共识的难以达成、行动能力 的不足出发,进行了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在是否可能出现中美欧三极问题上,鉴 于欧盟自身的虚弱损害着欧盟的声誉及影响,即使里斯本条约成功签署也不能实 质改变现在状况,而且将大大阻碍欧盟成为国际政治中真正意义上的一极,从而 出现中美欧 G3 的可能性也较小。 在中方对此现象的认知上,在座的三位学者有不同的认识:Jonathan Holslag 研究员坚持中方似乎更愿意看到这种不一致,因为有利于中方通过在欧盟成员国 之间的外交,最大化实现自身的利益;陈志敏教授认为,中方在一系列事件上因 为欧盟不能一致行动而感到失望;潘忠岐教授提出,欧盟有时也以成员国观点的 分歧为借口而拒绝中方的某些要求。 展望未来的国际态势,Jonathan Holslag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预测面对 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美国的政策将最终走上一条制衡的道路;至于目前热烈讨 论的中国国际责任承担问题,他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这种责任,并的确在努力, 但问题关键在于中国是否在以一种与他方协调的方式来负责。 最后,在座师生还就欧盟对新兴经济体、非洲、俄罗斯的政策等问题进行了 讨论,促进了对欧盟对外政策的总体理解。 5 (潘忠岐 供稿) ● 学术沙龙 中国的外交理念 9 月 28 日,国务学院青年教师、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成员沈逸博士在文 科楼 615 室举办题为“中国的外交理念”的学术沙龙。本期沙龙是“反思当代中 国外交”系列沙龙的第一讲,由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副社长张旻主持。 有关“外交风格”的讨论在很多时候构成了人们关注的要点,沈逸以“海派 清口”演员周立波口中的中国三代领导人外交风格差异为引子,明确指出,对于 “强硬”与“软弱”的简单两分法并不应该取代对于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理性 思考。简单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衡量和判断一国的外交政策,很容易就会因为 对细节的过度关注,而流于街头巷议,甚至忽略了真正应该关注的目标:务实意 义上的国家利益。 运用“823 金门炮战”中有关“只打蒋舰”的指示;1960 年代末期中苏珍宝 岛冲突过程中双方的博弈;70 年代末期在中美建交时“断交、废约、撤军”三 条件背后的让步;1994 年中美黄海对峙和 1995-1996 年台海危机等案例,沈逸认 为,实际的决策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强硬”与“软弱”的区分要复杂的多。区 分强硬的“言辞”与真实的“行动”之间微妙而重要的区别,才能够有助于切实 理解外交政策的实质。 沈逸指出,国际关系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已经证明在“强硬”与“温和”之 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强硬”却未必必然等于强大。经典 的案例是 1979 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剑指西方海上石油生命线的咽喉要道霍尔 木兹海峡,然而仅仅过去 12 年,1991 年曾经庞大强硬的像北极熊一般的前苏联 却悄然解体。凯南在其 8000 字长电报中对于苏联强硬外交政策背后的历史与社 会根源的分析,至少指出一点:强硬的外交风格背后掩藏的其实可能是内心深刻 的不安与脆弱。 沈逸通过使用美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外交政策的分析框架,借助目 标、手段、特征等要素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简单而实用的评价外交政策的分析框架: 第一,外交政策是追逐国家利益的手段,理解外交政策的前提是清晰定义国 家利益;第二, 言辞与行动共同构成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外交风格也是手段 6 之一;第三,衡量与评价外交政策的标准不仅仅是看其外在表现形式与传播效果, 还要以更加客观和长期的标准进行衡量;第四,外交政策的基础是一国的军事力 量、经济基础和国内的政治意志,受到国内各种利益表达的影响。 中国面临的挑战包括作为被挑战者的身份转变,内部的复杂环境,以及战略 目标的变迁,这对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协调发展中国家身份与国际社 会新秩序推动者形象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做到在不动武的前提下维护核心利益, 维持信息流通等等。“中国模式”是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 供简单的照搬。 沈逸指出,从方法论上看,自己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提供的方法论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其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视野中的 空白;从历史发展的长趋势来看,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无法阻止市场经 济的全球化,在未来的世界中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尽管美国在军事上的压倒性 优势很难被彻底颠覆,但从长远看,如同有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从超级大国逐 渐蜕变成普通大国的趋势是无法避免。中国实力体现在以较小的代价解决争端的 能力,并强调中美双方对于彼此战略意图、行为模式的了解的重要性。今后中国 的外交目标应当是与各国进行广泛而积极的沟通。 在论及中日、中印关系上,沈逸认为,如果总是用历史问题敲打日本,并不 能真正解决中日关系面临的核心难题,只会促使日本强化美日同盟,加深两国的 间隙隔阂;中印关系背后与其说是两个大国的外交关系,不如说是某种缩小版的 “冷战”,因为至少在经济学家等西方传媒的眼中,必须以印度为例子证明西方 式的民主体系同样能够在具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东方国家推动成 功的经济发展,2000 年后对于印度的追捧和中印之间持续的比较,在很大程度 上是西方面临中国发展经验和成就挑战时自我防卫的反应,试图以印度这个南亚 的民主橱窗来抵消中国模式对其他亟待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的吸引 力,从而决定了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复杂性。 7 (沈逸 供稿) ● 新书推荐 林尚立教授的著作《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 ,2009 年 1 月第 1 版,由天津 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要把握任何形式的现 代政治生活,都必须首先认清其中的政党。同时,这也决定了不能把政党研究孤 立于政治生活之外,而要在考察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中研究政党。在现 代政治文明中,政党是领导国家建设、推动国家成长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为 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而诞生,直接承载着领导人民建设国 家、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使命,并在艰苦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国,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两者不 能相互割裂,因而政党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建设的逻辑对政党的要求;同样,国 家建设要充分考虑政党建设所具有的战略价值与意义。作者力图由此出发,研究 中国共产党建设与中国国家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政治学的视野,在历史与 现实两个维度上,通过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阐明 三大基本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二是中国共产党建 设国家的基本战略,三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略。 刘建军教授编著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2009 年 1 月第 1 版,由上 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旨在提炼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基本法则,概括古代中国 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与构成要素,探讨古代中国流通量的空间坐标和施政坐标, 揭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体悟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现代影响,思考中 西政治制度差异的历史根源。作者将史论融为一体,以演讲的方式,用通俗的语 言,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貌与神韵呈现出来,作者既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研 究的根基,又有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熟练地把握管中窥豹观 点,灵活运用史料,在崭新的理论框架中透视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 袁建华副教授的译著《腐败征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迈克尔·约翰斯 顿著),2009 年 1 月第 1 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对全球腐败问题 的长期研究,试图寻找比较腐败的中间层次,引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探讨政治 经济参与的途径和公共治理机制与腐败的关系,研究财富和权力怎样在不同的场 景下获得、分配、使用和交换,提出了四种腐败征候群,抓住各个国家的本质情 况,并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腐败的根源和表现形式,结合历史、社会、政治、经 8 济等方面的比较,阐述其独特的见解,以揭示政治宽松和经济自由化、公共管理 机制的强弱和腐败之间的内内在联系。 陈周旺副教授的译著《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埃里克·沃格 林著),2009 年 1 月第 1 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本书进行一种“治疗性分析”, 提出“秩序的历史产生于历史的秩序”,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产生于思想家对 其所处时代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思想最初的冲动,源于要去探析社会问题的来 源,寻求秩序之道。城邦的世界之兴衰成败对于存在真理的探究,是一个极好的 契机。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悲剧、哲学和历史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忧愤之作, 而当城邦的世界最终走向崩溃的时候,给城邦看病听诊的内科医生是修昔底德, 而负责治疗、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则非柏拉图莫属,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政治科学”。 邱柏生教授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2009 年 3 月第 1 版,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借鉴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 用及关系的理论方法,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将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本身视为一个高度有机的系统过程,更注重将一切支配、制约与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因素都视为一个更大的有机活动系统,极可能对社 会大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生态圈产生各种作用,同时受到社会大生态环境及其他因 素的制约。在生态分析的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由众多社会因素构 成、发生着广泛联系并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之中,而其本身又构成一种 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又随时随地与教育系统其他要素大量发生着物质、能量 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和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 仅追求着本系统运作的优化状态,而且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 。 颜生毅教授的著作《当代中国外交(第二版)》,2009 年 4 月第 2 版,由复 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基石、基 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对中美、中苏、中日、中国和欧洲、中印以及我国与其他 周边国家等对外关系的演变、发展历程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述,并对跨入 21 世纪的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外交战略作了探索与展望。 与第一版相比,内容上作了较大修改,增加了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的关于中共 中央关于外交理论方面的新理念、新思维的论述,着重阐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 9 展道路所体现的负责任的大国风范,肯定了 60 年来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同 时比较客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外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陈其人教授的著作《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2009 年 4 月第 1 版,由上海世 纪集团出版。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全面分析了李嘉图理论的天才发 现,突出了其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先掌握重点,再旁及其他,通过深入的研究, 阐述了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认为,在李嘉图庞大的经济理 论中,价值理论最为重要。李嘉图坚持斯密的生产商品投下劳动决定价值的正确 原理,并认为这个价值分解为工资和利润。由于李嘉图缺乏抽象力,将自由竞争 条件下价值的转型即自然价格等同于价值。 朱明权教授主编的《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4—1968)》,2009 年 4 月第 1 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美国对外政 策研究丛书”中的第一本,主要利用美国解密的档案重新探讨约翰逊时期的对华 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全书包括五个专题,集中讨论了约翰逊政府以美 国对台海两岸政策所作的调整,以及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中法建交和大陆 第一次核试爆的政策。本书认为,约翰逊政府已经开始了对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 时期推选的对华政策的调整,尽管这一调整具有权宜性和策略性,但毕竟为尼克 松政府将美国对华政策推上不可逆转的全新进程提供、创造了条件。美国对大陆 的政策是其整个对华政策的主体部分,支配了美国对台湾当局的政策。 编辑: 张 超 施 莹 审核: 刘建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