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健康管理专业 二、专业代码: 620801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五、就业面向: (一) 职业领域 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营养咨询公司、心理咨询机构、 药店、养生会所、养老院等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岗位。 (二)工作岗位 1.初始岗位 执业保健师、健康管理师 2.发展岗位 高级执业保健师、高级健康管理师 六、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备现代健康理 念与健康管理特长,掌握健康服务技能,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体检机构、保险机 构、商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咨询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养生保健中心、 食品及保健产品生产销售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营销的健 康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 1) 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 ( 2) 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 ( 3) 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 ( 4) 制定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促进计划; ( 5) 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维护; ( 6) 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和推广; ( 7) 进行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8) 进行健康管理技术应用的成效评估。 2.知识要求 ( 1) 初步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 ( 2) 掌握健康管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 3) 熟悉我国关于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 4) 了解国内外养生保健与健康促进前沿理论、发展趋势及实践的现状; ( 5) 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能力要求 ( 1) 初步掌握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 2) 掌握传统保健方面的理论和健康服务技能; ( 3) 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安全知识与饮食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技能; ( 4) 掌握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 5) 具有运用健康管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6) 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达到国家或省要求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 (7) 熟悉一门外语,达到 A、B 级,能够初步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 4.职业态度要求 (1)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热情高,自觉维护国 家利益与社会利益。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助人为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祖国、服务 社会,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2)职业素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积极上进,吃苦耐劳;树立服务质量 第一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不 断进行创新的精神。 (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审美观;具有较强的心理 素质,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沟通,社会适应性强。 七、职业证书: 根据国家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之规定: 健康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生,可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考试,合格者可获得执业保健师、健 康管理师专业技术资格。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社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公共任选课、专业 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和临床实习五大模块。各模块学时分配见表 1。 表 1 健康管理专业各模块学时分配表 学时数 模块 性质 通识社科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选修课程 临床实习 合计 必修 必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理论 实践 理/实比例 占总学时的 百分比(%) 280 380 614 118 20 1412 130 100 158 22 1075 1480 2.15:1 3.80:1 3.89:1 5.36:1 0.02:1 0.95:1 14.2 16.6 26.6 4.8 37.8 100.0 公共选修课 模块 性质 学分 总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选修课 选修 6 108 3.53% 1. 通识社科课程 通识社科课程学时安排原则上应按照国家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要求进行设置,旨在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使之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设置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大学 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和形势与政 策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医学机能实验技术、管理学基础、健康管理学、中医学概论、运动医学等。 3.专业技能课程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统计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康复医学、 健康保险、营养与饮食保健、临床医学概论、健康信息管理、慢性病防治、推拿、急救护理、社区健康 管理、医务社会工作、社区实践与见习等。 4.选修课程 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疗休养行业专题、音乐疗法、茶保健疗法、常用护理技术等。 5.临床实习 安排学生到行业一线进行为期 1 年(44 周)的顶岗(毕业)实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实习场所主要有:市、 区医保局,保险公司,老年保健、精神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 (二)专业核心课程 1.健康心理学。 (1)课程目标:“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严重的健康问题会给患者及其家人、朋友带来巨大的痛 苦,昔日里困扰人类健康问题的因素,如传染性疾病已不再是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由于人们不当的生活 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问题和各类精神压力等造成的躯体不适越来越严重。健康心理学是健康教育与 健康促进的一个基础学科。主张运用心理学和健康促进的手段,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对社 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健康与行为的关系梳理、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 进行健康促进工作。 (2)教学内容: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基本任务、意义、研究方法、健康与健康促进、应激与健康、 疼痛与健康、成瘾与健康、睡眠与健康、饮食与健康、活动与健康。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示教、角色扮演、仿真练习、医院见习、床边授课、案例教学等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 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 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2.预防医学。 (1)课程目标:“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影 响健康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 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2)教学内容:预防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预防医学发展史、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公共卫生措施 与三级预防、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全球卫生战略、环境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疾病的临床预防、社区 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示教、角色扮演、仿真练习、医院见习、床边授课、案例教学等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 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 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3.健康信息管理 (1)课程目标: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进行个 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制定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促进计划;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维护;对个人或 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和推广。 (2)教学内容: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与基础概念,常用医药信息系统及主要功能,健康管理相关系 统及应用。 (3)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组织实施。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示教、仿真练习、医院见习、床边授课、案例教学等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 力和职业素质。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 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课程目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 项目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价)。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健康促进方法。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更新观念, 全面理解医学模式转变后健康服务的方向及全球性卫生改革的发展。 (2)教学内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传播,健康教育与健 康促进计划的设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评价。 (3)教学方法: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讨论、实训、自学等形式进行。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 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5.慢性病防治。 (1)课程目标:掌握慢性病的特点,了解慢性病的危害,了解慢性病防治原则。 (2)教学内容:着力于系统而详细地介绍性病、麻风病、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脑 卒中、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等的监测、病例发现与管理、资料收集分析与利用、预防与控制措施、培训、 督导考核与评价、职责与分工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规程,并对性病和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和 生物安全等进行了描述。 (3)教学方法: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讨论、实训、自学等形式进行。 (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随身课堂、网络课程、微课和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教学 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 1.教学时间分配(见表 2) 表 2 教学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期 理论、实 践教学 一 毕业 实践 复习 考试 入学 教育 军训 16 2 1 2 二 18 2 20 三 18 2 20 四 18 2 20 五 22 六 22 1 44 9 总计 70 毕业 教育 合计 21 21 1 2 1 23 1 127 2、教学进程安排表及说明(见附件 1) 总学时 2963 学时,平均周学时约 28 学时。教学进程表及说明见附件 1 九、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师资配置(包括生师比、专兼比和专任教师学历、职称要求)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 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 2004]2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 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 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按方向选择 对应的模块,通过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掌握对应模块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具备带领学生完成具 体项目的能力。 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等。 专业生师比 16:1; (2)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应达 75%以上; (3)兼职教师占 50%以上(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之比)。 2. 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 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副高级教学职称(副教授),双师型教师;能深刻领会健康 管理专业设置、建设的意义,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科研等方面取得优异成效;从事 2 门以上本 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达 10 年以上;具有长期从事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在区域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 3. 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 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中级教学职称,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科 研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从事 2 门以上本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达 5 年以上;专业教师应从事行业一线工作 经历 5 年以上。 4. 专任教师的基本要求 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双师型教师;能积极投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科研;担 任本专业 2 门以上相关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师应能从事行业一线工作。 5.专业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校内实验实训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学位);能积极投入实验(实训)室建设及教科研;担任 本专业 2 门以上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应执业资格,初级及以上职称,能热心从事学生临床带教工作。 5.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或具有相关学科副高级以上职称;5 年以上行业工作经 历,受聘本校兼职教师,能热心从事教学工作。 (二)教学设施 实训教学设备设施(含实训室面积和生均设备值)配置应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 标(试行)》(教发[2004]2 号)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高厅[2004]16 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 号)等有关文件所规定 的“合格”以上标准进行配置。 1.校内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设置 本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设置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病 理学实验室、药理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医学机能实验室和预防医学 实验室等。总面积 5000 ㎡以上。 (2)主要实验设备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满足培养学生基础课程实验需要,设备(1000 元以上,含 1000 元)2100 台/ 套,设备总值 1177 万元(见附表 3)。 2. 专业课程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1)实训室设置 本专业校内专业实训基地设置包括:临床基本技能实训室、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 室、儿科实训室、急危重症医学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和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等。总 面积 3200 ㎡。 (2)主要实验设备配置 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仪器设备配置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设备(1000 元以上,含 1000 元) 台/套数 1490 台/套,设备总值 1000 万元以上(详见附表 4)。 (3)实训室的功能 实验实训基地内设的专业实训室按相关专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情景仿真或模拟建设,其设施设备也 按医药单位现正在临床使用的设施设备配置,其中临床医学技能实训中心、康复治疗实训中心、磁共振 (MRI)技能实训室和 CT 技能实训室的设施设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创建设备先进、配套合理、资源共享、 管理完善的实验室。将现有隶属于临床系的实验室进一步建设好,力争在四年内将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 和外科实验室建设为学校重点实训基地或省重点实训基地。建成“临床技能校内实训中心”1 个;公共 实训中心-“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实训中心”;临床技能考试(OSCE)中心 1 个。 (4)专业课的实验实训开出率 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 100%。 (5)实训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通过模拟情景训 练,培养临床思维,加深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医 患沟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6)实训室管理 对校内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制定了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主要有:一是实训基地建设规 划、计划等;二是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室使用、大型或贵重仪器设备维护和操作规程等; 三是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如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规范等;四是与实践教学相关的 教学文件,如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大纲、实验实训指导(报告)、考核要求和办法等。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1)毕业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4 所附属医院、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保健康复中心、医疗保险局;并与 50 所以上医院签 订“校企(院)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建立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各个校外实习基地的教 学条件优良,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满足学生第三学年前往校外实习基地(医院)实行为期 1 年“师 带徒式”的顶岗(毕业)实习需要。根据办学需要,拟今后每 5 年新增校外临床实习基地 10 家;新增非 直属附属医院 1 家。 (2)教学见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教学见习基地主要是 4 所附属医院、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保健康复中心、医疗保险局等。 (3)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重视附属医院的建设发展,把附属医院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逐年加大对附属医院的 经费支持。4 所附属医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其医疗服务和临床教学功能不断加强,在地方医疗服务 和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临床医学系指导下,各个校外实训基地均建立一整套的健康管理专业实 践教学管理制度,由各基地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教材 主要采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的 3 年制健康管理专业用教材,其中国家 级规划教材比例达到 50%以上。组织教师编写并及时更新 5 门核心课程的配套教材如技能训练指导、习 题集等。 2.图书及网络资源 专业图书资料生均 52 册;专业相关期刊 300 余种。学校校园网信息通畅,租用知网、万方、超星等 3 种图书期刊数据库。 核心课程应为校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建有相应随身课堂网页供学生广泛使用,各门课程使 用人数应达相应年级在校生总数 90%以上。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与实施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坚持理论教学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探索实施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 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体现“教、学、做”为一体,推进“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工学交替,校内仿真,校外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过健康管 理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疗养院、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以健康管理 师等具体服务与管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本着“将来干什么,现在学什么”、“上岗缺什么,现在 学什么”的原则,全程实行工学交融。 三年教学以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作有条理,有步骤的培养。第一学年安排学 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第 二学年实践教学时间内注重学生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培养学生全统筹规 划、沟通合作理念和能力,以及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主要为安排学生 到行业一线进行为期 8 个月(32 周)的顶岗(毕业)实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3)专题讲座:邀请健康管理专业专家和临床一线人员,对师生进行专业知识、技术新进展、职业 素养培养、家庭和社区康复资源利用等问题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综 合素质和能力。 2.教学资源建设 (1)建成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2)完善与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3)按照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符合健康管理专业升本条件。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教学评价 以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过程与阶段性评价、关 注评价的多元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 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2.考核 采用形成性考核加终末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考试方法。毕业考试采用理论考试与多站式技能考试相结 合。 (六)教学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临床医学专业负责人执笔完成撰写,经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充分讨论, 并经我校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并修改,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后,报系部、教务处、主管教学副 校长逐级审批后实施。教学日常管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 2.教学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文件齐全。主要教学管理制度有:校系(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 作规范、教学计划管理规定、集体备课管理细则、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办法等 90 多个规章制 度。 十、继续专业学习深造途径 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继续专业学习深造: 1.在职参加健康管理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阶段学习,完成学业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成 人教育本科学历。 2. 参加全日制专升本(3+2)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 3. 参加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 附表 3 健康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实验室名称 设备总数 (台/套) 设备总值 (万元) 免病实验室 535 123.7905 204 117.0100 机能实验室 935 317.9864 535 301.2933 解剖实验室 968 411.3398 568 380.8919 形态实验室 239 130.1979 219 129.7838 化学实验室 738 258.7116 574 248.6636 小计 3415 1242.0262 2100 1177.6426 附表 4 实验室名称 儿科实训室 妇产科实训室 单价≥1000 元 单价≥1000 元 设备总数(台/套) 设备总值(万元) 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校内实训基地部分主要设备一览表 实验设备 单位 台/套数 开放式儿科护理辅助教学系统 台 1台 儿童全功能护理模型 个 6个 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模型 个 10 个 智能婴儿(男、女各 2 个) 个 4个 新生儿脐带护理模型 个 10 个 新生儿护理模型(男、女各 5 个) 个 20 个 婴儿骨内灌注模型 个 8个 婴儿腰穿模型 个 8个 骨穿及股静脉穿刺腿部模型 个 4个 婴儿气管切开护理模型 个 8个 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 个 5个 诊断与内科实训室 外科实训室 外阴缝合展示模型 个 5个 人体妊娠发育过程模型 个 2个 高级分娩机转示教模型 个 5个 高级妇科检查模型 个 5个 透明刮宫演示模型 个 4个 宫内避孕器训练模型Ⅰ 个 4个 宫内避孕器训练模型Ⅲ 个 4个 产前宫颈变化 开放式妇科护理辅助教学 系统 乳房检查模型 个 2个 个 1个 个 进口高端模拟急救人(男性) 套 10 个 1 个(单价 140 万元) 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 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实验 室(教师机) 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 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实验 室(学生机) 全功能诊疗穿刺术模拟病人 套 1套 套 14 套 个 4个 开放式外科辅助教学系统 个 1个 外科多技能训练模型 个 10 个 多功能小手术训练工具 套 8套 成人缝合练习手臂 个 10 个 成人缝合练习腿 个 10 个 缝合练习模块 个 10 个 打结训练模型 个 10 个 外科缝合包扎展示模型 个 2个 腹穿与股静脉穿刺模型 个 5个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模型 个 5个 肩关节腔内注射模型 个 5个 肘关节腔内注射模型 个 5个 膝关节腔内注射及抽吸模型 个 5个 注:实验室设备以 40 人标准配置 2018级健康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 课程 结构 分类 通识 社科 课程 考核 方式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教学要求及时数 1.2. 3.4 1.2. 3 1 2000101 军事教育 2 2000102 体育与健康 3 2000103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2 4 2000104 大学英语 1 5 2000105 概论 6 20001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2.3 1 二 三 四 五、六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43周 4*2 4*2 4*2 108 2*16 2*18 2*18 20 28 /2*8 2*16 54 30 24 3*8/4*8 4.0 72 60 12 12 总课 时 理论 2.0 32 32 6.0 108 4 2.5 48 3.0 校内 实验 实训 2.5 48 36 2.0 32 32 4*2 /2*8 7 2000107 形势与政策 8 2000108 职业生涯规划 1 1.0 16 16 9 2000109 就业与创业指导 4 1.0 16 16 10 2000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2.0 32 16 创新与创业教育 1.2. 3.4 2.0 32 32 23.5 490 294 130 3.5 64 34 30 2.0 32 26 6 2000111 小计 1 2130201 人体解剖学※ 2 2130202 组织胚胎学 3 2130203 生理学※ 4 2130204 生物化学 5 1 1 2 学 前 1 周 16 4*2 4*2 4*2 2*16 4*2 4*2 4*2 4*2 4*16 2*16 入 学 教 育 和 军 事 训 练 2 周 2 2.0 36 30 6 2130205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 1 2.0 32 26 6 6 213020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 2.5 46 34 12 7 2130207 药理学※ 3.0 54 54 8 2130208 医学机能实验技术 2 1.0 24 9 2130209 管理学基础 1 2.0 32 32 4*8/ 10 2130210 健康管理学 1 2.0 32 32 /4*8 11 2130211 中医学概论 2 3.0 54 40 14 12 2130212 运动医学 3 2.0 36 30 6 28.0 496 338 104 2.5 46 46 24 3*18 2*18 2*16 3*10/2*8 1.毕业 实 实习42 习 周, 前 2.毕业 教 教育1 育 周。 1 周 3*18 /3*8 3*18 2*18 0 1 2130301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 2130302 健康心理学★ 3 3.0 54 48 6 3 2130303 卫生统计学※ 2 3.0 54 32 22 4 2130304 预防医学★ 3 3.0 54 42 12 5 2130305 临床医学概论* 4 7.0 126 90 30 6 2130306 健康信息管理★ 4 3.0 54 38 16 7 2130307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 3.0 54 42 12 8 2130308 健康保险 2.0 36 36 9 2130309 慢性病防治★ 2.5 46 34 12 3*10/2*8 10 2130310 推拿 2.5 46 32 14 3*10/2*8 11 2130311 康复医学※ 4.0 72 52 20 12 2130312 社区健康管理 4 2.0 36 36 13 2130313 急救医学 4 2.0 36 26 14 2130314 社区实践与见习 3 1.5 25 15 2130315 毕业实习及毕业教育 5 43.0 1070 20 84.0 1809 574 154 31 1050 135.5 2795 1206 388 31 1050 小计 必修课:总学分/总课时 2 2*18 /4*4 54 2 2*18 4*2 3*16 3.0 小计 专业 技能 课程 一 校外 见习.实习 学分 1.2. 3.4 11 专业 基础 课程 实践 课程名称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期开设周学时数及周数(时数*周数)(前/后) 3 3 4 4 3 6 3*10/2*8 3*18 3*18 3*18 6 2*18 5*18 3*18 3*18 2*18 4*18 2*18 10 2*18 25 1050 25*42 20*1 专业 限选 课程 1 2130401 卫生法规 2 2.0 36 2*18 2 2130402 医学伦理学 2 1.0 16 2*8/ 3 2130403 人际沟通 3 1.0 16 /2*8 4 2130404 医学英语 3 1.0 16 /2*8 5 2130405 医务社区工作 3 2.0 36 2*18 6 2130406 音乐疗法 4 1.0 16 7 2130407 常用护理技术 4 1.0 16 8 2130408 全科医学概述 4 2.0 34 2*17 9 2130409 营养与膳食保健 4 2.0 34 2*17 10.0 168 10 6 0 145.5 2963 1216 394 31 小计 (必修课+专限选)课程总课时/平均周学时 毕业考试: 1.健康管理实务 2.医学综合知识 公共 选修 课程 2*8/ 10 学期总学时 学期开课门次 学期考试门次 学期考查门次 必修课+专限选 1 200000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培训课程 2.0 36 2 3 4 2000002 2000003 2000004 临床应用解剖操作技术 中国书法 应用写作 2.0 1.0 1.0 36 18 18 5 2000005 音乐鉴赏 1.0 18 6 2000006 医学机能探索性实验 2.0 36 7 2000007 医学文献检索 1.0 18 8 2000008 英语(四级) 2.0 36 9 2000009 英语(六级) 2.0 36 10 2000010 网络选修课程 4.0 72 小计 18.0 324 6 2*8/ 1050 28/28 28/27 30/28 28/26 13 5 8 16 4 12 2963 14 3 11 14 4 10 说明: 1.第一、二学年的每学期教学安排为20周,其中第一学期安排2周军事训练,原则上每学期最后2周为复习考试周; 2.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按每周25学时计算。 3.《时事与政策》安排周一至五看半小时《中央新闻》,另每学期安排时事政策讲坛8学时。“概论”全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大学英语》参加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5. 公共选修课安排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上课,在校期间每生需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 6.学生寒假1周、暑假2周到当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社会实践。 7.★为专业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