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2019年6月30-7月4日开课).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Chinese Neolithic Archaeology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拉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序幕,也是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学 科在中国最先开始探索的领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将深入、透彻地剖析中 国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演变,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起与传承、 探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关键与特色打下基础。 本课程致力于:一、全面讲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历史与现状,把握前沿 研究的重点问题;二、系统阐述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时空框架,厘清史前文化 格局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三、借助先进的科技考古方法,阐释史前社会发展的人 地关系和经济基础,引进新方法、打开新思路。 教师风采 cai 采 韩建业,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 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文 化谱系、文化格局、聚落形态、人地关系、古史传说、中西交流等进行过较为全 面综合的研究,出版《早期中国》等专著或考古发掘报告 15 部,发表学术论文 百余篇。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 究”。 吴小红,女,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博士(1996),现任北京 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 室主任,国家教育部考古与第四纪年代学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考 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 科学领军人才。专业研究和教学方向:科技考古和碳十四测年。 朱泓,男,现任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博导,吉林大学边 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先后主持了 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文物局专题项目。专业研究和 教学方向:体质人类学和古人种学、古病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夏正楷,男,1965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68 年研究生毕业。北 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曾任教育部高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教学 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委、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从事环境考古研究。通过对我国一系列文化遗址的调查,探讨了新旧石器文化过渡 的环境背景、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与全新世环境演变、史前灾难事件与华夏文明形成等,提出 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文化适应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考古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 因,环境演变在华夏文明起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著有“环境考古学--理论和实践”和“第四纪环境学”等专著和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 灾难事件” 、 “我国中原地区 3500 aBP 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 、“伊洛河水系变 迁和二里头都邑的出现”等有关学术论文,并获 2018 年“中国考古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 奖)” 。 张弛,男,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博士(1997 年)。现任北京大学考古 文博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参与或主持发掘石家河、仙人洞、 八里岗等遗址,发表《长江中下游史前聚落研究》、 《社会权力的起源_中国史前葬仪中的社 会与观念》等著作。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 孙国平,男,198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现为浙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史前考古室主任。自 2004 年至今,主持河姆渡文 化代表性遗址田螺山遗址考古工作,探索精细化野外考古手段、多学科中外合作 考古研究与考古发掘、遗址现场保护和展示开放协同开展的工作模式,并参加多 项研究课题。先后赴日本、英国、菲律宾、美国、韩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做 过学术访问和交流。已发表 30 多篇考古报告、简报、论文和论著。 林留根,男,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毕业,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江苏省考古 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 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商周考古研究,主持发掘连云港藤花落遗址、邳州梁王城遗 址、宜兴骆驼墩遗址、泗洪顺山集遗址、兴化蒋庄遗址。目前承担《考古中国一 一长江下游文明化模式》课题研究,主持常州寺墩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出版《藤 花落》、 《梁王城》、 《顺山集》考古报告,发表《论顺山集文化》、 《从东山村遗址 看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等论文数十篇。 方向明,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1989 年毕 业),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副主 任。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负责或主要负责编写出版了《反山》、 《庙前》 、 《毘山》、 《小兜里》等大型考古报告,著作有《神人兽面的真相》 、 《中 国玉器通史》(新石器时代北方、南方卷),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陈杰,男,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硕士,华东师范大 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现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上 海市人类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并承担了国家文物局专 项资金、上海市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专业方向为长江下游地区考古,主持 的青龙镇遗址考古项目被评为“2016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主持的上 海广富林遗址发掘连续入围 2008、2009、2015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名单,并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著作有《实证上海史—考古学视野 下的古代上海》 、《良渚文化古环境》等,发表相关论文 60 余篇。 赵志军,男,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学博士(1996 年毕业) ,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博 导,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 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主持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 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 10 余项科研课题。 2015~2018 年,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录(社会 科学类) 。专业研究和教学方向:植物考古、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 袁靖,男,日本千叶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博士,现任复旦大 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特聘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英国 Durham 大学考古系名誉教授。2014 年至 2018 年连续四年被爱思唯尔(Elsevier)列入世界高引用科学家名录中的中国(包括 港澳台地区)人文艺术类前五名。专业研究和教学方向:动物考古、科技考古、 古代人地关系。 胡耀武,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专业博士(2002 年毕业)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导,中国 科学院大学人文管理学科群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秘 书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主持或正在主持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项目,作为骨干参与 973 项目和中 科院专项。专业方向:生物考古,重在通过人(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探 索我国先民的生存方式及演变历程。 文少卿,男,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人 类语言学博士,复旦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 DNA、考古 人类学、历史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在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Human Genetics、BMC Evolutionary Biology、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等杂志上发表 SCI 论文 16 篇,核心期刊 4 篇,书籍论文 6 篇。 其中历史名人的父系谱系的确定,新石器转型对东亚父系遗传结构影响的评估, 入缅远征军和淮海战役烈士遗骸的鉴定,备受学术界和大众的关注。目前研究兴 趣主要集中在古 DNA 视角下东亚人群的群体历史、基于 NGS 的法医学遗骸鉴 定和古老体质特征的遗传学机制。 秦小丽,女,日本京都大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 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日本金泽大学国际文化资源学研究中心 客座教授。曾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大型聚落遗址、陕西南郑 龙岗寺仰韶文化墓地、河南焦作府城夏商时期城郭遗址和山西夏县东阴村商代遗 址等重大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中、日、英学术论 文近百篇。专业方向:地域间交流的考古学,新石器晚期-夏商周考古,陶器的 生产体制与利用方式 赵辉,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雅教授,主要从事中 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前社会演进、中华文明探源领 域有专门的研究。 课程设置 学分:2 学分 学时:40 学时 基础知识要求:本课程主要面向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研究生及经过选拔的本科生,外系及外 校学生如感兴趣可以报名,需经过审核批准。 上课时间:2019 年 6 月 30 日 -7 月 4 日 课程助教:董宁宁,工号:37229, 邮箱地址:dongningning@fudan.edu.cn, 手机号:17701741159 选课网址: http://register.fudan.edu.cn/p/publish/show.html?queryType=set&searchName=paidInfo.search &projectId=70978 课程进度安排:2019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4 日 日期 星期 节次 上课内容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年代与文化 6 月 30 日 周日上午 1-4 谱系 6 月 30 日 周日下午 5-8 新石器时代人骨考古 7 月 1 日 周一上午 1-3 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史前葬仪中的观念——以大汶 7 月 1 日 周一下午 5-8 口与良渚大墓的比较为例 点亮东方——从上山到河姆渡 7 月 2 日 周二上午 1-2 的社会进程 探索良渚文明之源———从马 7 月 2 日 周二上午 3-4 家浜、崧泽到良渚 7 月 2 日 周二下午 5-6 良渚玉器与良渚文明 授课教师 韩建业/吴小红 朱泓 夏正楷 张弛 孙国平 林留根 方向明 7月2日 周二下午 7-8 7月3日 周三上午 1-4 7月3日 周三下午 5-8 7月4日 周四上午 1-4 7月4日 周四下午 5-8 良渚之后的文化格局——广富 林和马桥 新石器时代的植物考古和动物 考古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同位 素 分 析 和 DNA 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考古 考古学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历程 陈杰 赵志军/袁靖 胡耀武/文少卿 秦小丽 赵辉 参考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0 年 刘莉、陈星灿: 《中国考古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年 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