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6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小结 (2).pdf

加油少年丨Tfboys1 页 140.671 KB下载文档
2016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小结 (2).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6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小结 (2).pdf

2016秋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小结 2017-05-16 16:21:23 “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的飞机将在30分钟后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请大家收起小桌板,打开遮光板••••••” 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 到,我熟悉的复旦已经在七千英里之外,广阔的太平洋的那一端。没有父母的保驾护航,没有辅导员在学校门口的迎接,没有楼下阿姨 热情的招呼。对于Berkeley来说,我是一名新生,但我却没有一个新生该有的样子。 紧张,迷茫。那种感觉,终生难忘。 Berkeley 是一个学术的天堂,自由的选课制度,开放式的校园,不受学历限制的科研机会,永远为你敞开怀抱的教授们。在这里,我能学到任何 我想学的知识,以任何我喜欢的方式。所以,我渐渐远离了迷茫。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来自瑞典的美女教授。金色的 卷发,纯正的英语,花体的板书,温馨的课堂。她会在课堂上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在家又提了一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而她又是如何 用浅显的语言,教会一个4岁小女孩高深的热力学知识。她也会在万圣节那一天期中考试时,打扮成魔法师的样子,挥舞着魔法棒说, 谁要是期中没考好,就把他变成海龟扔进大海。如此可爱的教授,我想象不到她在攻读博士时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忘不掉的是她走进门 来和我亲切打招呼的样子。 Engineering Aerodynamics,来自土耳其的老教授。据说他从加州理工跳槽,可是谁也不知道。据说他 参加过Blackbird侦察机的研发,便更无人知晓。我和同学们知道的,是他坚持让我们用手抄写笔记,用纸质书籍查阅资料,用实验数 据去验证假说。而他,每节课上至少八块黑板的板书——叙述,公式,插图,表格,参考书目——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他让我深刻地 明白,原来教和学 ,都是有一套自己的规矩。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粉笔和黑板,钢笔和白纸,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东 西。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可能就是坚持了一个小小的原则,可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Dynamic System and feedback,不知何方来 的大胡子研究员,大概是Apple或者Google之前的程序员吧。除了他每天都要搬进教室的那一辆自行车,跟随他的还有一台电脑。也 不知怎么的,一样是计算机,在我们手里就只能写写文稿看看视频,在他手中就成了控制全世界的开关。从来没有板书,从来没有幻灯 片,屏幕上闪烁的永远都是代码,代码,代码。终于有一天,他的电脑突然没电了,于是那节课就真的变成了助教讲授的习题课。 直到 今天,我都在好奇如果大胡子遇上了土耳其,他们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一个人教会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另一个人却告诉我世界终有 一天会被代码统治。 Orthopedic Biomechanics,来自爱尔兰的我的导师,也是唯一的一门研究生课程。在复旦,我还没有上过如此 贴近实际应用的课程。他给我们看过从病人身体里取出的植入物,也给我们介绍过制造该植入物的3D打印机,他请Tesla公司的安全工 程师给我们做讲座,也会在课堂上和工程师讨论某个数据的重要性。他让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研究,仿佛明天就能应用在汽车的设计或 是手术的改进上,或许就真的能挽救无数的生命。即便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意义也是非凡的。这是我最爱的课程,也是我在Berkeley 科研生活的开始。 在我的诚心恳求下,Professor Keaveny带我走进了他的世界。我和他手下的一个博士生Noah一起,负责利用现 有的聚合物材料,创造一种新的孔洞结构,来代替已有的人造腰椎间盘,改善其在人体内的寿命和力学行为。从那之后我的周末和假期 基本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查阅文献,设计结构,计算机建模,有限元仿真,3D实体打印,实验获得数据,一步一个脚印。就在我离 开Berkeley的时候,我们的课题也进展到了最后数据统计的阶段,希望Noah能完成我们共同的目标,也希望他顺利的拿到博士学位。 Berkeley不仅是学术的天堂,也是文化的熔炉。如果说在学校的学习让我不再迷茫,那么来自世界各地的友情,则让我放下了紧张。 和在复旦的生活不一样的是,在Berkeley收获的友谊来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加拿大到美国到墨西哥再到巴西,从韩国到俄罗斯到 中东再到欧洲,当然还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和朋友们交流自己国家的生活,就好像搭乘热气球飘过每一个国家的天空。 和德国的朋友 一起品尝中式的面条,看着他拿筷子的方式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让韩国的朋友为我庆祝生日,我们在吃完韩式烤肉后一起躺在沙发 上看着电影睡着;与香港的小伙伴去巷子里吃老北京的火锅,遇到说正宗北京话的美国老板。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课题和作业,一 起为考试焦头烂额,也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一声朋友你会懂。 校园的生活固然是值得怀念,可是美国那么大,我 也会想出去看看。在假期之时,我曾与朋友驱车前往Yosemite国家公园,在那里我们找到了美如桌面的风景,也体验到了野外生存的 不易;我们曾前往San Cruz,在那里我们从一万四千英尺的飞机上一跃而下,切身感受万有引力的定律;我们曾前往San Diego,在 那里我们参观退役的航空母舰,也亲密接触到可爱的长颈鹿;我们曾前往New York和Washington DC,在那里我们从帝国大厦楼顶 俯瞰世界的繁华,也站在白宫门口幻想自己在椭圆办公室里的英姿。 “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的飞机将在30分钟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 机场,请大家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怀念美国的生活,不仅仅是自由的课堂,深厚的友谊,丰富的阅 历。在美国的半年,我真正觉得自己在成长,比在复旦更快的速度。遇到未知的事物,不再胆怯,而是探索和了解;遇到难题,不再是 憋足了劲想出来,而是和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互补;对于机遇,不是坐等其来,而是自己主动去寻找;对于友情,不再将它置于学习之 后,而是把握机会好好维护。 坐在熟悉的图书馆,大洋彼岸的生活记忆犹新。同时也意识到这份记忆的背后,其实是有无数双手的托 举。感谢母校给我的机会,感谢外事处和航空航天系老师对我的栽培,感谢父母的养育。一个人或许可以靠意志读万卷书,但没有长 辈、恩师、朋友们的支持,他不可能走完万里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