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pdf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15/T XXXX-202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XXXXX-202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 体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Masonry Structure with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2023-XX-XX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XX-XX实施 联合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 结构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Masonry Structure with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征求意见稿) DB15/T XXXX-2023 批准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主编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同济大学 施行日期:2023 年 XX 月 XX 日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23 北京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 告 〔2023〕XXX 号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工程建设 地方标准《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规程》为内蒙 古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 DB15/T XXXX-2023, 自 2023 年 XX 月 XX 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负责解释,内蒙古自治区本级政 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中心负责有关出版、发行工作。 2023 年 XX 月 XX 日 前 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2021 年第二批自治 区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建标〔2021〕183 号)要求, 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内先进标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与符号;3. 基本规定; 4. 材料;5. 设计与构造;6. 施工;7. 检验与验收;附录。 本规程由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内蒙古工业大 学和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反馈给内蒙古工业大学(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爱民街 49 号; 邮政编码:010051;E-mail:liusg6011@126.com)或同济大学(地址:上 海市杨浦区四平路 1239 号同济大学土木大楼;邮编:200092;E-mail: yujiangtao@tongji.edu.cn)。 主 编 单 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参 编 单 位 :上海同延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蒙古中朵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固宸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内蒙古巨石加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曙光 俞可权 尹立强 余江滔 李凌志 田力康 闫长旺 荆 磊 白 陈 超 朱喜荣 田建平 李凤祥 王万生 王建斌 韩 平 邢 茹 张建荣 震 周文静 王 猛 张学良 额尔敦吐 杨丽云 董方园 朱宇锋 朱东鹤 主要审查人: 目 1 总 次 则 .................................................... 1 2 术语与符号 ................................................ 2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4 3 基本规定 .................................................. 7 4 材料 ...................................................... 8 4.1 原材料 .............................................. 8 4.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 9 5 设计与构造 ............................................... 12 5.1 一般规定 ........................................... 12 5.2 砌体受压加固 ....................................... 12 5.3 砌体受剪加固 ....................................... 17 5.4 砌体抗震加固 ....................................... 18 5.5 整面加固构造规定 ................................... 21 5.6 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 ................................. 26 6 施工 ..................................................... 31 6.1 材料拌合 ........................................... 31 6.2 施工和养护 ......................................... 31 6.3 冬期施工 ........................................... 33 7 检验与验收 ............................................... 37 7.1 一般规定 ........................................... 37 7.2 进场检验 ........................................... 38 7.3 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 ................................. 39 I 7.4 工程验收 ........................................... 42 附录 A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 .................... 45 附录 B 预制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整体性构造加固 ................ 47 附录 C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施工质量验收表 .............. 48 本规程用词说明 ............................................. 49 引用标准名录 ............................................... 50 附:条文说明 II Conten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ms ................................................... 2 2.2 Symbols ................................................. 4 3 Basic Rules ............................................... 7 4 Materials ................................................. 8 4.1 Raw material ............................................ 8 4.2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 9 5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 12 5.1 General provisions ..................................... 12 5.2 Compression Reinforcement of Masonry structures ........ 12 5.3 Shear strengthening of Masonry Structures .............. 17 5.4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Masonry Structures ............ 18 5.5 Whole-face Reinforced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 21 5.6 Strip Reinforcement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 26 6 Construction ............................................. 31 6.1 Material Mixing ........................................ 31 6.2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 31 6.3 Winter Construction .................................... 33 7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 37 7.1 General Provisions ..................................... 37 7.2 Incoming Inspection .................................... 38 7.3 Construction Quality Inspection ........................ 39 7.4 Engineering Acceptance ................................. 42 III Appendix A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 45 Appendix B Integral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of Precast Concrete Hollow Slab Building Roof .................................. 47 Appendix C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Form of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 48 Explanation of terms used in this regulation ............... 49 Citation Standard List ..................................... 50 Attachment: Description of the Articles IV 1 总 1.0.1 则 为规范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技术要求,提 升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做到 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自治区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地区的砌体结构房 屋和一般构筑物加固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既有砌体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 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1 2 术语与符号 2.1 2.1.1 术 语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 一种由水泥基胶凝材料、纤维、骨料、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等原材料 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凝结硬化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且极限延伸率不低于1%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2.1.2 砌体结构 Masonry structure 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2.1.3 砌体结构加固 Strengthening of masonry structures 对可靠性不足或业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砌体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 采取增强调整其内力等措施,使其具有现行设计规范及业主所要求的安全 性、耐久性和适用性。 2.1.4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 ECC overlay 在原砌体结构表面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形成覆盖整面墙体的薄层。如无特殊说明时,本规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 合材料面层简称为面层。 2.1.5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 ECC stripe 在原砌体结构表面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形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薄层。如无特殊说明,本规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 材料条带简称为条带。 2 2.1.6 钢筋网 Steel reinforcement mesh 由钢筋焊接或绑扎形成的网片。 2.1.7 预制混凝土楼板整体化加固 Integral strengthening of precast concrete floor slab 在预制混凝土楼板表面增设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薄层,从而增 强楼屋盖的整体性。 2.1.8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砌体组合圈梁 Constructional beam made of composited ECC stripe and 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薄层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类似 圈梁的构件。 2.1.9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 Constructional column made of composited ECC stripe and 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薄层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形成类似构 造柱的构件。 2.1.10 极限抗拉强度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在轴心拉力作用下,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2.1.11 极限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the maximal force 最大拉力下总延伸量(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 率,也称为极限拉伸应变。 2.1.12 残余延伸率 Percentage total extension at 85% of the maximal force after reaching the maximal force 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拉伸强度降至极限抗拉强度 3 85%所对应的延伸率。 2.2 2.2.1 符 号 材料性能 E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Es — 钢筋的弹 性 模 量 ; f dc,cuk — 高 延 性 纤 维 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 立 方 体 抗 压 强 度 标 准 值 ; f dc,ck — 高 延 性 纤 维 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 轴 心 抗 压 强 度 标 准 值 ; f dc,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dc,utk — 高 延 性 纤 维 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 极 限 抗 拉 强 度 标 准 值 ; f dc,tk — 高 延 性 纤 维 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 轴心抗 拉 强 度 标 准 值 ; f dc,t — 高 延 性 纤 维 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 轴心抗 拉 强 度 设 计 值 ; dc,t — 高 延 性 纤 维 水 泥 基 复 合 材 料 的极限延伸率; f yk — 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fy — 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 y' —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fm — 原砌体构件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m,t — 原砌体构件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效应 N— 轴心压力设计值; Nt — 轴心拉力设计值 ; V— 砌体墙面内剪力设计值; VE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后砌体墙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m — 原墙体受剪承载力; 4 Vdc — 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VME—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原砌体墙抗震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2.2.3 几何参数 Am — 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 A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水平截面面积; Adc,c — 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纤维水泥 基复合材料面层水平截面面积; Adc,t — 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 层水平截面面积; tw — 加固后砌体墙的水平截面厚度; tm — 原砌体墙的水平截面厚度; b— 原砌体墙的水平截面宽度; t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侧加固时,取两侧面 层厚度之和; tdc,1 — 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tdc,2 — 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hdc — 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 As — 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s' — 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s — 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 Am' —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 5 2.2.4 计算参数 com —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s — 轴心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 dc,v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剪强度利用系数; dc,t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利用系数; s — 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 加固增强系数; 0 — 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 1 、 2 — 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 RE —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6 3 基本规定 3.0.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可采用面层不配筋加固或面 层配筋加固两种方式。 3.0.2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后续工作年限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有关规定。抗震加 固后,结构的后续工作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 的规定。 3.0.3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必须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规定的可靠指标要求。 3.0.4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范围可以是整体结构或局部区段, 也可为单独的结构构件,但均应满足加固后结构的整体性要求。 3.0.5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时, 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 3.0.6 对于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或过大变形的墙体,应先实施临时 有效支撑措施,确保结构安全后,再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 3.0.7 房屋加固区域的正常使用温度不应超过 80℃。当被加固构件的表 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规定 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面层进行防护。 3.0.8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的砌体结构,应定期检查 砌体结构的工作状态。检查周期可由设计单位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 超过 10 年。 3.0.9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同意,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使用功能。 7 4 材料 4.1 原材料 4.1.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可采用合成纤维。合成纤 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 中 C 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宜采用长度为 6mm~25mm 的聚丙烯、聚乙烯 醇、芳纶、聚乙烯等纤维,抗拉强度不宜低于 1000MPa。合成纤维应通过 耐碱性能试验测试,其极限拉力保持率不低于 85%。 水泥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4.1.2 的规定。 4.1.3 骨料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和《自密实 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的规定。 4.1.4 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和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 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 4.1.5 外加剂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 规范》GB50119和《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的规定。 4.1.6 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 定。 4.1.7 钢筋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 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 8 筋》GB1499.2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的有关规定,抗 震加固中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4.1.8 面层加固用钢筋网片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 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的有关规定,性能指标的取值应 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有关规定执 行。 4.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4.2.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C 为抗压强度等级代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 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的相 关规定予以确定。 表 4.2.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等级 项目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 dc,ck / MPa 19.4 23.2 27.1 31.0 34.8 38.7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dc,c / MPa 14.9 17.9 20.8 23.8 26.8 29.8 弹性模量 Edc / GPa 14.7 15.8 18.5 18.9 23.4 24.9 注:1)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 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 100mm×100mm×10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 28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 法测得的具有 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2)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可根据表 4.2.1 中抗压强度等级对 应取值,也可通过标准试验确定。3)当有可靠试验依据时,弹性模量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4) 当掺有大量矿物掺合料时,材料的弹性模量可按规定龄期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4.2.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4.2.2 的规定,T 为轴心抗拉强度等级代号。抗拉强度应通过《高延性纤维增强 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确定。 9 表 4.2.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等级划分 项目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2 ≥3 ≥4 ≥5 ≥6 ≥7 ≥8 ≥9 ≥10 1.60 2.40 3.20 4.00 4.80 5.60 6.40 7.20 8.00 1.23 1.85 2.46 3.08 3.69 4.31 4.92 5.54 6.15 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 fdc,utk / MPa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 dc,tk / MPa 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 dc,t / MPa 注:1)抗拉强度等级对应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即为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试件,在28d龄 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拉强度,经换算具有95%保证率的抗拉强度。2)轴心抗拉强度设 计值系指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得到的抗拉强度。 4.2.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极限延伸率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4.2.3的规定,D为极限延伸率等级代号。极限延伸率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的相关 规定予以确定。 表 4.2.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延伸率等级划分 项目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极限延伸率 εdc,t/% 残余延伸率/极 限延伸率 % 注:1)极限延伸率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拉伸试件,在 28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 最大力下伸长率的平均值。2)D1~D10 代表在轴心拉伸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限延伸率水平。 3)残余延伸率系指拉伸试件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其拉伸强度降至极限抗拉 强度 85%时对应的延伸率。 10 4.2.4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冻、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 抗碳化、抗硫酸盐侵蚀等耐久性能指标宜参照表 4.2.4 取值,并应符合设 计要求。 表 4.2.4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 指标类别 指标要求 抗冻性能(快冻法) ≥F200 抗水渗透性能(逐级加压法) ≥P8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氯离子迁移系数 DRCM(/10-12m2/s) ≤2.5 抗碳化性能-碳化深度(mm) d≤2.0 注:1)无配筋要求时,可不作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的性能要求。2)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的有关规定进行试件制作、养护,在 28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检测以上性能。 4.2.5 被加固的砌体结构的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 4.2.5 中指标要求。 表 4.2.5 加固面层与砌体结构界面基本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 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 ≥ 1.0 (MPa) 合格指标 或为砌块内聚破坏 试验方法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附录 U 注:1)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的规定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的第 13.4.3 条相关规定。2)本表中粘结强度指标为 28d 龄期 指标;3)被加固房屋为临时性建筑时,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不低于 0.6MPa。 11 5 设计与构造 5.1 一般规定 5.1.1 本章涉及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于厚度不小于 180mm 的墙体且砖 或砌块强度等级不低于 MU5.0 的墙体。 5.1.2 宜采用墙体双侧加固的方式提升结构承载力和整体性。双侧加固 时,应保证两侧面层材料性能的统一。 5.1.3 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其强度等级不 得低于 C25。 5.1.4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对于面层不配筋加固方 式,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低于表 4.2.3 中 D3; 对于面层配筋加固方式,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 低于表 4.2.3 中 D1。 5.1.5 可采用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条带-砌体组 合斜撑进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分为无筋条带或配筋条带两种方式。无 筋条带的材料抗拉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表 4.2.2 中 T6,且极限延伸率等级不 应低于表 4.2.3 中 D5。配筋条带的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表 4.2.3 中 D3。 5.2 砌体受压加固 5.2.1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轴心受压墙体时,其加 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2 N com(f m Am +dc fdc,c Adc + s f y' As') 式中: N — (5.2.1) 轴心压力设计值; com —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 比及配筋率,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中组合砖砌体构件稳定系数的规定取值; fm — 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m — 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 Adc — 新增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截面面积 Adc = btdc 。双侧加固时,tdc 取两侧面层厚度之和; 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实砌 墙体(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受压加固时,取 dc =0.15; f dc,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s — 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 s =0.8; 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 s =0.7(配筋面层的 厚度不应小于 30mm); f y' —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 — 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 5.2.2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双面加固偏心受压墙体(图 5.2.2)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N f m Am + dc fdc,c Adc,c +s f y' As' − s As − dc Adc,t (5.2.2-1) ' ' N·eN f m Sms + dc f dc,c Sds +s f y' A( s tw - a - a ) (5.2.2-2) 13 公式中,钢筋的应力 s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力 dc (单位为 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 ,按 下列规定确定: 当 b (即小偏心受压)时 s = 650 − 800 (5.2.2-3) dc = s Edc / Es (5.2.2-4) − f s f (5.2.2-5) ' y ' y 当 b (即大偏心受压)时 s = fy (5.2.2-6) dc = f dc,t (5.2.2-7) = x / tw0 (5.2.2-8) 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 x 应符合下列规定: f m SmN + d fdc,c SdN + s f y' As' eN' − s As eN − dc Adc,t eN = 0 (5.2.2-9) eN = e + ea +(tw / 2 - a) (5.2.2-10) eN' = e + ea −(tw / 2 - a ') (5.2.2-11) ea = 2tw (1-0.022 ) 2200 (5.2.2-12) 注:本公式适用于无筋或配筋加固后墙体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加 ' 固时,取新增竖向钢筋截面面积 As 和 As 均取为 0。 式中:Adc,c—— 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 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 Adc,c=b×tdc,1; Adc,t—— 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 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 Adc,t=b×tdc,2; 14 eN —— 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 N 作用点的距离; Sms ——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 As 重心和受拉高延性 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 S ds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 对钢筋 As 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重 心的面积矩; b —— 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 HPB300 级 钢筋,取 0.575;对 HRB335 级钢筋,取 0.550;对 HRB400 级钢筋,取 0.518; S mN ——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 N 作用点的面积矩; SdN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 对轴向力 N 作用点的面积矩; ' N e —— 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 N 作 用点的距离; e —— 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 算,当 e <0.05 时,取 e =0.05tw; ea —— 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 —— 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 t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侧加固时, 取两侧厚度之和,tdc=tdc,1+tdc,2,见图 5.2.2); t w —— 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取 tw =tm + tdc ; tdc,1 —— 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 层厚度; 15 tdc,2 —— 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 层厚度; tm —— 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 a 和 a ' —— 分别为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的合 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距离; f y —— 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 —— 距轴向力 N 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s' —— 距轴向力 N 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 a tdc,1 ' N ' ' tm tw tdc,2 tdc,1 (a)小偏心受压; 图 5.2.2 5.2.3 N tm tw tdc,2 (b)大偏心受压 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单侧加固墙体计算受压承载力超过原砌体计算受压承载力 1.8 倍 时,取原砌体受压承载力的 1.8 倍为加固后受压承载力。 16 5.3 砌体受剪加固 5.3.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砌体墙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 下列规定: V Vm + Vdc 式中: V —— Vm —— (5.3.1) 砌体墙面内剪力设计值; 原砌体墙段的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 设计规范》GB 50003 相关条文计算; Vdc —— 面层的受剪承载力,应按 5.3.2 条确定。无筋加固的情 况下,如果计算所得的面层受剪承载力 Vdc 超过原砌体 计算受剪承载力 Vm 的 3 倍,取 Vdc=3Vm 5.3.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Vdc 应符合下 列规定: Vdc = dc,v fdc,t tdc hdc + s f y A( s hdc / s) (5.3.2)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及配筋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无筋加 固时,新增水平钢筋全截面面积 As 取为 0。 式中: dc,v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剪强度利用系数。实 砌墙体在受剪加固时, dc,v 取为 0.49; hdc —— 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截面长度; s ——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受剪加固时, s 取为 0.2(配 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30mm); As —— 配置在同一截面水平分布钢筋的全截面面积; s —— 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 17 5.4 砌体抗震加固 5.4.1 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s =P 1 2 0 式中: s —— (5.4.1) 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P —— 加固后某楼层抗震能力增强系数 Pi 或某墙段抗震能 力增强系数 Pij 应按本标准 5.4.3 条计算; 0 —— 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 1 、 2 —— 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 固后的状况,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的有关规定取值。 5.4.2 墙体加固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 规定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 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计入构造影响时 VE PVME (5.4.2-1) 计入构造影响时 VE P 1 2VME (5.4.2-2) 式中: VE —— VME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 原有砌体墙段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 P —— 加固后某楼层抗震能力增强系数 Pi 或某墙段抗震能 力增强系数 Pij 应按本标准 5.4.3 条计算; 5.4.3 面层加固后,楼层或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8 n pi = 1 + pij = 式中: pi —— ( − 1) A j =1 pij ij0 (5.4.3-1) Ai0 t 240 (0 +0.075( m -1)/ f vE) tm 240 (5.4.3-2) 面层加固后,第 i 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pij —— 面层加固后,第 i 楼层第 j 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Ai0 —— Aij0 —— n —— 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 的面积; 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 j 墙段在 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第 i 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 0 —— 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 数; 5.4.4 tm —— 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 f vE —— 原砌体墙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中关于“砌体抗 剪强度设计值 f v ”和“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 影响系数 N ”的规定进行计算。当原砌体砂浆强度 等级为 M0.4 时, f v 取 0.04MPa,当原砌体砂浆强度 等级为 M1.0 时, f v 取 0.06MPa。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或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 合材料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 0 应符合下列规 定: 0 = 1 + Vdc / 0.85 VME0 19 (5.5.4) 式中: VME0 —— 原墙体(截面厚度 240mm)的基准抗震受剪承载力, 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计算;当原墙体厚度不等于 240mm 时,应将其换 算成截面厚度 240mm 的墙体后,再计算相应的抗 震受剪承载力; Vdc ——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 承载力,按本标准 5.3.2 条计算。 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 0.8 f m 时,基准 增强系数 0 应乘以 0.8 进行折减。 f m 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5.4.5 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实心墙单侧加固 实心墙双侧加固 k = t 240 k0 − 0.75 ( m -1) tm 240 (5.4.5-1) t 240 k0 −( m -1) tm 240 (5.4.5-2) k = 式中: k ——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 k 0 ——面层加固后墙体(截面厚度 240mm)的侧向刚度基准提高系 数,可根据表 5.4.5 取值计算。 表 5.4.5 面层加固后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单面加固 双面加固 面层厚度 原墙体砂浆强度等级 (mm) M0.4 Ml.0 M2.5 M0.4 Ml.0 M2.5 10 - - - 1.86 1.49 1.35 20 1.39 1.12 - 2.71 1.98 1.70 30 1.71 1.3 - 3.57 2.47 2.06 40 2.03 1.49 1.29 4.43 2.96 2.41 20 5.5 整面加固构造规定 5.5.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筋面层厚度宜为 10mm~40mm。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时,面层厚度 不应小于 30mm,钢筋网的设置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 范》GB50702 的相关规定。 2 采用双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0mm;采用单侧面层加固 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5mm。 3 对于局部尺寸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 定限值的墙体,应进行墙体双侧加固。对于墙肢高宽比大于 4 的墙体,应 采用面层进行四面围套加固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0mm。 4 遇有门窗洞口时,单侧面层宜弯入洞口侧边锚固;双侧面层宜从两 侧弯入洞口闭合锚固,面层入洞口内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100mm。 5 门窗洞口的宽度或高度超过 1000mm 时,宜在洞口的尺寸角部设置 45°斜向加强钢丝网片或钢板网,钢丝网的直径不宜小于 0.8mm,钢板网 厚度不宜小于 1.0mm。钢丝网及钢板网的平面尺寸不宜小于 200mm×600mm。 5.5.2 采用不配钢筋网的面层加固方式时,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加固墙 面的界面处理(图 5.5.2),以保证新增面层与墙面的可靠连接: 1 对被加固墙面的水平灰缝进行抠缝处理,相邻抠缝的竖向间距不宜 大于 300 mm,抠缝深度不宜小于 15mm。 2 在被加固墙面表面开凿方孔。方孔平面尺寸不宜小于 40mm×40mm, 深度不宜小于 40mm。方孔宜呈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宜 大于 1000mm; 21 3 采用剪切销钉或锚筋增强面层与被加固墙体的连接。剪切销钉或锚 筋直径宜为 6mm~8mm,间距不宜大于 600mm。销钉或锚筋应锚固在砌块的 实心部位,锚固长度不小于 15d。销钉或锚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10mm, 与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 100mm。 4 本条包括三类界面处理方法,其中“抠缝界面处理”为必选项。设 计人员宜在“墙面开凿方孔”和“剪切销钉或锚筋”中选取一种,结合“抠 缝界面处理”共同增强界面性能。 图 5.5.2 5.5.3 加固面层与墙体连接 可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增强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 的整体性,具体做法参见本规程附录 B。 5.5.4 底层墙体的加固面层应可靠连接,面层应向下延伸至室外地面下 不小于 500 mm 或基础顶面锚固。如原房屋设有地圈梁,则应对地圈梁混 22 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面层向下延伸覆盖 整个圈梁表面。如原房屋未设地圈梁,可按图 5.5.4 所示方法设置地圈梁, 此类地圈梁可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或普通钢筋混凝土浇筑。如 面层内配筋,钢筋也应伸入地圈梁内可靠锚固。 (a)外墙基础做法 图 5.5.4 5.5.5 (b)内墙基础做法 底层加固面层与墙体连接构造 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时,配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制作钢筋网时,钢筋的选取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冷轧带肋钢筋》GB/T 13788 的相关规定。钢筋网的节点可焊接或绑扎。 剪切销钉的端部直钩应挂住钢筋网。当被加固构件需承受动力疲劳荷载时, 应采用焊接非冷加工钢筋网。钢筋网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水 平分布钢筋的直径宜为 6mm,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500mm。 2 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柱时,宜采用闭合式 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23 3 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墙体壁柱时,可设置如下 两类箍筋:一种为不穿墙的 U 形筋,但应与墙柱角隅处的竖向钢筋可靠连 接,其间距与柱的箍筋相同;另一种为穿墙箍筋,加工时宜先做成不等肢 U 形箍,待穿墙后再弯成闭合式箍,其直径宜为 8mm~10mm,每隔 600mm 替 换一支不穿墙的 U 形箍筋。箍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绑扎。 4 采用双侧钢筋网面层加固墙体时,钢筋网应采用穿通墙体的 S 形钢 筋拉结,穿墙筋的间距宜为 600mm,应与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焊接或绑扎; 采用单侧钢筋网面层加固墙体时,应设直径不小于 6mm 的 L 形锚筋可靠固 定,锚筋间距不宜大于 600mm。拉结筋应采用孔内注胶措施处理。 5 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 10mm,露天或室内潮湿环境的钢筋保 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 15mm。 5.5.6 经过面层加固后的墙体可不增设圈梁和构造柱。当采用无筋面层 加固时,宜按下列规定增强加固面层与原结构的连接: 1 宜在楼板的底部或顶部区域增设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 带,具体做法参见图 5.5.6-1。增强带厚度不宜小于 2 倍面层厚度且不应 小于 40mm,增强带高度不应小于 120mm;增强带内宜配置穿板钢筋、穿墙 钢筋以及水平纵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穿板钢筋、穿墙钢筋与水平 纵筋之间应采取可靠措施进行拉结。如原房屋设有圈梁,则可不增设增强 带,但应对圈梁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或凿成沟槽处理,并保证高延性纤维 增强水泥复合材料面层覆盖整个圈梁表面,与圈梁可靠连接。 24 (a) 楼面双侧加固-1 (b) 楼面双侧加固-2 (c) 楼面单侧加固-1 (d) 楼面单侧加固-2 (e) 屋面双侧加固 (f) 屋面单侧加固 图 5.5.6-1 面层增强带与无圈梁楼屋面的连接示意 25 2 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要求设置构造柱的 部位,宜进行墙体灰缝的抠缝处理。抠缝的水平范围参见图 5.6.6-2,该 范围内全部水平灰缝均宜抠缝,抠缝深度不宜小于 15mm;面层施工过程中, 宜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同步完成该区域的嵌缝和面层涂抹。 (a) 水平灰缝的抠嵌缝范围 图 5.6.6-2 5.5.7 (b) 水平灰缝抠嵌缝立面示意 面层与墙体无构造柱区域的连接示意 原墙体已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时,加固面层应覆盖圈梁 和构造柱表面。圈梁和构造柱的混凝土表面应经处理,设计文件应对所采 用的界面处理方法和处理质量提出要求。一般情况下,除混凝土表面应予 打毛外,尚应采取涂刷结构界面胶、种植剪切销钉或增设剪力键等措施,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共同工作。 5.6 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 5.6.1 当房屋缺少圈梁、构造柱或其它构造性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 要求时,可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和 斜撑进行构造性加固,其设置部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 准》GB 50023 的相关规定。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的构造性加固应符合现行行 26 业标准《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JGJ/T 426 的相关规定。 5.6.2 宜采用双侧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 条带加固,单侧加固时应设置拉结筋。重点设防类建筑不应采用单侧条带 加固。 5.6.3 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砌体组合加固时,应满足下列规 定(图 5.6.3): 1 圈梁条带宜靠近楼(屋)盖设置并在同一水平标高应闭合。在阳台、 楼梯间等圈梁条带标高变换处,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 2 构造柱条带宜由底层设起,沿房屋全高贯通,不得错位;若构造柱 条带所在位置与原圈梁或圈梁条带连接不便,应采取措施与现浇混凝土楼 屋盖可靠连接。构造柱条带应与原圈梁或圈梁条带连成闭合系统。 图 5.6.3-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与砌体组合加固体系 27 3 在不便设置锚筋和剪切销钉的情况下,应对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 材料圈梁、构造柱、斜撑条带范围内全部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进行抠缝处 理,抠缝深度不宜小于 15mm(图 5.6.3-2 和图 5.6.3-3);条带的施工过 程中,应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同步完成嵌缝和面层涂抹。 (a) 水平灰缝的抠嵌缝范围 图 5.6.3-2 (b) 水平灰缝抠嵌缝立面示意 组合构造柱条带与墙体的连接示意 (a) 双侧条带加固 图 5.6.3-3 (b) 单侧条带加固 组合圈梁条带与墙体的连接示意 28 4 采用配筋圈梁条带、构造柱条带加固时,应采用直径为 6mm 的 S 形 钢筋或锚栓拉结,拉结钢筋(锚栓)宜成梅花状布置,其竖向间距和水平 间距均不应大于 500mm 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702 的相关规定。 5 条带相交部位应采用圆形内倒角处理(图 5.6.4-4)。倒角半径不 宜小于 200mm,圆形倒角部位的条带应连续施工,严禁留下施工冷缝。 图 5.6.3-4 5.6.4 构造柱、圈梁、斜撑条带的连接内倒角 条带-砌体组合圈梁应在靠近楼屋盖处设置。组合圈梁应在同一水 平标高交圈闭合。变形缝处两侧的组合圈梁应分别闭合,遇开口墙时,应 采取加固措施使组合圈梁闭合。 5.6.5 增设的构造柱条带、圈梁条带以及斜撑条带(如有)应相互连接, 形成整体。当构造柱条带等所在位置与圈梁条带连接不便时,也应采取措 施与现浇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 5.6.6 条带遇有门窗洞时,单侧圈梁条带宜弯入洞口侧面锚固,双侧圈 梁条带宜在洞口闭合。 5.6.7 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及钢筋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筋条带厚度不应小于 20mm;配筋条带厚度不应小于 40mm。 29 2 对于标准设防类建筑,双侧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墙厚) +160mm,单侧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墙厚)+360mm。采用配筋条带 时,则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水平向钢筋直径 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双侧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 墙厚)+240mm,单侧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墙厚)+700mm。采用 配筋条带时,则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水平 向钢筋直径应为 6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3 对于重点设防类建筑,双侧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墙厚) +220mm,单侧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墙厚)+420mm。采用配筋条带 时,则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0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水平向钢筋直 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双侧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 (原墙厚)+350mm,单侧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tw(原墙厚)+900mm。 采用配筋条带时,则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水平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6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5.6.8 条带-砌体组合斜撑中,斜撑的条带宽度不应小于 200mm。 5.6.9 条带与墙体的界面处理宜参照 5.6.2 条,采用抠缝或锚筋等方式 进行处理。 30 6 施工 6.1 材料拌合 6.1.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成品干混料宜采用预拌方式制备。 原材料计量应采用电子计量仪器,使用前应确认其标定合格。 6.1.2 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配制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投 料顺序为:首先加入全部的水,在搅拌过程中加入成品干混料并搅拌成均 匀的流态后加入纤维,先慢速搅拌使纤维混匀进入浆体中,然后快速搅拌 至纤维分散均匀、无结团。 6.1.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机 转速不宜低于 45r/min。 6.1.4 搅拌完成的拌合物,宜在 40min 之内且拌合物初凝前使用,当施 工现场温度大于 30℃时,应适当缩短使用时间;使用过程中不得受冻;不 得随意增加用水量和减少纤维掺量。 6.1.5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拌合物流动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拌合物采用人工压抹 施工或机械喷涂施工时,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且不得离析、泌水,纤维 应分散均匀,并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6.2 施工和养护 6.2.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 质量控制: 31 1 施工前,应采用适当的措施对加固对象的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保护,具 体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的有关规定; 2 施工前,对设计中提出的材料力学性能指标进行高延性纤维水泥基 复合材料的进场检查和复验,材料检验要求应按本规程第 7 章及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施工中,应妥善保存材料的进场检查和复验资料,做为 工程质量验收的必备资料。 3 相关各专业工种交接时,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甲 方技术人员)检查认可。 6.2.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施工工序宜符合下列 规定: 1 去除原墙体装饰层→水平及竖向抠缝、开凿方孔→对穿锚筋或拉结 筋(仅针对需要安装钢筋网的情况)→清理浮灰→浇水润湿墙面→安装钢 筋网(仅针对需要安装钢筋网的情况)→压抹或喷涂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 合材料→保湿养护。 2 原墙面碱蚀严重时,应先清除全部松散部分,然后采用同一型号的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抹面。 3 需设置对穿锚筋或拉结筋时,应按设计要求先画线标出锚筋(或穿 墙筋)位置,应采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穿墙孔直径宜比 S 型穿墙筋大 2mm; 非穿墙孔,锚孔直径宜采用锚筋直径的 1.5~2.5 倍,其孔深大于等于 120mm, 锚筋插入孔洞后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或胶粘剂填实。 4 需要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钢 筋的保护层厚度。 32 5 压抹或喷涂施工时,应同步使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嵌 缝、填充方孔和抹面,每层厚度不宜超过 15mm 且后一层压抹应在前 一层压抹后 2h 内进行;除最后一层之外,内层表面收平但不宜收光。 6 面层凝结硬化前,应防止曝晒、淋雨、水冲、撞击、振动;凝结硬 化后,应及时采取可靠保湿养护措施,防止阳光曝晒,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7d。 6.2.3 应连续进行面层压抹或喷涂施工,不应随意留置施工缝。若留置 施工缝,留置的位置应事先在施工方案中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有关规定。 6.2.4 雨天不宜进行外墙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施工;如施工 则应采取防雨措施,材料凝结前不应受到雨水冲淋。 6.2.5 在高温、大风、干燥的环境进行室内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加固施工时,宜封闭门窗。室外施工时,必须做好保湿养护措施。 6.3 冬期施工 6.3.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冬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 5d 稳定低于 5 ℃即进入冬期施工(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 2 时、8 时、14 时、20 时 4 个 时刻的气温平均数值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 5d 高 于 5℃即解除冬期施工。 2 冬期施工时,应预先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期确定是否采用冬期施工。 33 2)收集当地气象台(站)历年气象资料,设置测温点,建立观测制度, 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 3)落实有关工程材料、防寒物资、能源和机具设备。 4)编制冬期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或培训。 3 冬期施工期间,采用各种水泥配制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其 受冻临界强度应按《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 的混凝土受冻临界 强度的规定执行。 6.3.2 冬期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搅拌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首先应将水加热,其加热温度不宜高于 80℃,且应先将已加热的水 倒入强制式搅拌机内,再投入干料搅拌。 2 干拌料不得直接加热,宜在使用前运入暖棚内预热。 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应在气温不低于 10℃的厂房或搅拌棚 内进行搅拌,并随用随拌;拌制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前及停止拌制 后,应用热水冲洗搅拌机搅拌筒。 4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冬期施工时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适 当延长。 5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运输容器使用前后应用热水冲洗;运 输过程中应进行保温,运输时间应缩短,并减少中途倒运。 6.3.3 冬期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1 室内施工前应将门口、窗口、施工洞口、运料口及楼梯间等处应封 闭保温。如遇室外施工,应对施工区域搭设暖棚封闭,并设置供热措施, 即棚罩法。 34 2 当施工要求分层压抹时,各层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不得受冻, 材料在硬化初期应采取防止受冻的保温措施。 6.3.4 冬期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压抹或机械喷涂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当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不需要加热养护时,材料和其接触面 的温度不得低于 5℃。 2 喷涂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作业区的环境温度和喷射机喷出 的材料温度不应低于 5℃,已压抹或喷涂的材料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 40% 前不得受冻。 6.3.5 冬期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养护期间,当环境温度低于 5℃时,可采用电热毯法对高延性纤 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加热,期间应控制电热毯的使用温度,其温度不得 高于 80℃。 1)所有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外露面覆盖后,方可通电加热。 2)电热毯的布置应保证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温度均匀,当达 到设计强度的 50%时,可停止通电加热。 3)养护过程中应观察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表面的湿度,当表面 开始干燥时,应暂停通电,并以温水湿润材料表面。 4)掺用减水剂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应经试验确认电热法养 护对其强度无影响后,方可采用。 2 当采用暖棚法养护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时,棚内底部温度不 得低于 5℃,且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表面应保持湿润。 35 3 当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掺用防冻剂时,其养护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外露表面应覆盖,在负温条件下不得浇水。 2)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初期养护的温度,不得低于防冻剂规定 的温度,当达不到规定的温度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6.3.6 冬期钢筋加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T104 有关的规定。 1 钢筋调直冷拉温度不宜低于-20℃。 2 负温条件下使用的钢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检验,钢筋在运 输和加工过程中应防止撞击和刻痕。 3 冬季电弧焊接时,应有防风、防雪及保温措施,并应选用韧性较好 的焊条。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 36 7 检验与验收 7.1 一般规定 7.1.1 本章适用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工程的质量 验收。其它分项工程应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和《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等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 7.1.2 一个单位工程同时使用多种加固方法时,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 材料加固工程可作为其中的一个子分部工程进行验收,其中分项工程可按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施工、其它加固结构施工、钢筋施工等划分。 7.1.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工程检验批的质量检验,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的抽样原 则及本规程所规定的抽样方案执行。 7.1.4 检验批中,凡涉及结构安全的加固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过程留 置的试件、结构重要部位的加固施工质量等项目,均须进行现场见证取样 检测或结构构件实体见证检验。任何未经见证的此类项目,其检测或检验 报告,不得作为施工质量验收依据。 7.1.5 每一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分成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检验批合 格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2 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本规程另 有专门规定外,其抽检的合格点率应不低于 80%且不得有严重缺陷。 37 3 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及质量证明文件,前一分 项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行后一分项工程的施工。 7.1.6 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在其所含检验批均验收合格的基础上, 按本规程规定的检验项目对各检验批中每项质量验收记录及其合格证明 文件进行检查。复验不合格的材料和产品不得使用。施工单位或生产厂家 自行抽样、送检的委托检验报告无效。 7.2 进场检验 7.2.1 进场检验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原料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进 场检查: 1 应查验和收存产品性能检验报告(或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 告(或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等质量证明文件。 2 产品性能检验报告(或型式检验报告)应包含设计文件要求的所有 力学性能检验项目和耐久性能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应满足本规程的相关规 定和设计文件要求。 3 出厂检验报告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与型号、检验依据标准、生产 日期、用水量、28d 立方体抗压强度、28d 极限拉伸强度、28d 极限延伸率、 检验部门印章、检验人员签字(或代号)。 7.2.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复检,经 复检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1 对进场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应按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进 行现场取样复检。 38 2 检验批划分:以同一厂家、同一生产批次、同一配合比、同一型号 的连续进场成品干混料,每 100t 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100t 按一个检验批 计,每批抽样不应少于一次。 7.3 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 Ⅰ 7.3.1 主控项目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 包括面层外观质量、面层厚度、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的粘结 强度等,同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550 及其它有关标准的规定。 7.3.2 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应按检验批进行。检验批的划分应按照相同 2 材料、楼层、工艺和施工条件的室外加固每 1000m 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2 不足 1000m 时也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相同材料、楼层、工艺和施工条件 的室内加固每 50 个自然间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50 间也应划分为一 2 个检验批,大面积房间和走廊可按加固面积每 30m 计为 1 间,同时尚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及其它 有关标准的规定。 7.3.3 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550 的有关“砌体或混凝土构件外加钢筋网-砂浆面层工程”规定。 7.3.4 原构件混凝土界面的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中“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专项规定。 39 7.3.5 面层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对硬化后面层应按表 7.3.5 进 行外观质量缺陷检查和评定。对已出现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提出处 理方案,经业主(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认可后进行处理。 1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缺陷的深度时应凿开检查探测,并检查技术 处理方案及返修记录。 表 7.3.5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外观质量缺陷 名称 表观缺陷 现象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表面不平整、缺棱掉角、 翘 有影响使用功能的 仅有影响观感的缺 曲不齐、麻面、掉皮 缺陷 陷 钢筋网或拉结筋未被高延性纤 露筋 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包裹而外 受力钢筋外露 露。 按构造要求设置的 钢筋有少量外露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局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 其他部位有少量疏 部不密实 有疏松 松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 其他部位有少量孔 有孔洞 洞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中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 其他部位夹有少量 夹有异物 夹有异物 异物 硬化(或固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失 任何部位不硬化 化)不良 效,致使面层不硬化。 (或不固化) 疏松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中 孔洞 存在深度和长度均超过面层厚 度的孔洞 夹杂异物 不属于一般缺陷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 裂缝 裂缝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 有影响结构性能或 材料面层表面延伸至内部。 使用功能(宽度超 仅有表面细裂缝 过 0.1mm)的裂缝 连接部位缺 陷 构件端部连接处高延性纤维水 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分离或锚固 件与面层之间松动,脱落。 40 连接部位有影响结 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连接部位有轻微影 响或不影响传力性 能的缺陷 7.3.6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构件界面粘结的有效粘结面积 占受检表面积的百分率不应小于 90%。 1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检验方法:敲击法、超声法或其他有效的探测方法。 7.3.7 面层厚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 且面层厚度仅允许出现 5mm 正偏差, 无负偏差,抽样合格率不应小于 90%。 1 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查 5%,且不应小于 5 处; 2 检验方法:局部凿开检查法或钻芯取样法测定。 7.3.8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与原砌体结构基层的层间正拉粘结强 度,应进行现场取样检验,其正拉粘结强度应不小于表 4.2.5 规定。 1 检查数量:每一检验批按实际加固面层表面积均匀划分为若干区, 2 2 2 每区 100m (不足 100m ,按 100m 计),每层不应少于 1 区;以每区为一 个检验组,每组 3 个检验点; 2 检验方法: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550 附录 U 的有关规定。 7.3.9 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时,应对钢筋 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仅允许有 5mm 正偏差,无负偏差。 1 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查 5%,且不应小于 5 处; 2 检验方法:局部凿开检查法或非破损探测法。 7.3.10 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时,植筋或拉 结筋的施工质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550 对植筋工程和锚栓工程进行验收。其他工序应提前进行施工质量 验收。 41 Ⅱ 7.3.11 一般项目 对硬化后的面层应按表 7.3.5 进行外观质量缺陷检查和评定。面 层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不宜有一般缺陷。对已出现的缺陷,应由施 工单位制定专项技术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1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检验方法:观察、量测并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7.3.12 在满足加固面层厚度要求的前提下,宜对面层表面平整度进行检 测,检测的允许偏差为±5mm,抽样合格率不应小于 85%。 1 检查数量:每检验批抽查 5%,且不应小于 5 处; 2 检验方法:用 2m 靠尺及楔形塞尺检查。 7.4 工程验收 7.4.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工程验收程序和组织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批应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 目专业质量检查员、专业施工员进行验收。 2 分项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 单位专业负责人进行验收。 3 各分项工程竣工验收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分部工程 验收报告,建设单位收到报告后,应指派其加固工程负责人组织施工(含 分包单位)、设计、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进行分部工程竣工验收;分部工程 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负责办理有关建档和备案等事宜。 42 4 参加工程验收各方对加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有异议,应提请当地建 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理。 7.4.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应按下 列要求进行工程验收: 1 加固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规定,且应 符合加固设计文件的要求; 2 参与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 3 加固工程质量的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 行; 4 隐蔽工程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 文件; 5 涉及结构安全的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其检测报告 有效性应得到监理人员检查认可; 6 加固工程的观感质量应由验收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其检查结果应得 到验收组成员共同认可。 7.4.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分项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 列文件和记录: 1 相关设计文件; 2 原材料、产品的出厂检验合格证、产品性能检验报告(或型式检验 报告); 3 结构加固各工序应检项目的现场检查记录和检验报告; 4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记录; 5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43 6 加固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 7 其他必要的文件和记录。 7.4.4 子分部工程合格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子分部工程所含的各分项工程,其质量验收合格; 2 质量控制资料完整; 3 涉及安全的见证检验项目,其抽检结果符合本规程合格质量标准的 要求; 4 观感质量经验收组成员共同确认合格。 7.4.5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时, 应由施工单位返工重做,并重新进行检查、验收。若通过返工后仍不能满 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加固工程,严禁通过验收。 44 附录 A A.0.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标准值及抗拉强度标准值 应符合下列规定: fdc,cuk = f dc,cu (1 − 1.645 dc,c ) fdc,tuk = f dc,tu (1 − 1.645 dc,t ) 式中:fdc,cuk、 fdc,cu— fdc,tuk、fdc,tu— 分别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立方体抗压 强度标准值、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分别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 度标准值、极限抗拉强度平均值; δdc,c、δdc,t— 分别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变 异系数和抗拉强度变异系数,宜根据试验统计确 定; fdc,cu、fdc,tu— 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 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规定的试 验方法确定。 A.0.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单轴受拉应力-应变曲线(图 A.0.2) 应符合下列规定: Edc t f dc,t dc,t = 式中:Edc—— t fdc,t / Edc dc,t t fdc,t / Edc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fdc,t——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εdc,t——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延伸率。 45 图 A.0.2 单轴受拉的应力-应变曲线 A.0.3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图 A.0.3) 应符合下列规定: 0.85 f dc,c c (2 − c / dc,cp ) c dc,cp dc,cp dc,c = dc,cu c dc,cp 0.85 f dc,c 式中:fdc,c——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εdc,cp——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峰值强度对应的应 变。无可靠数据时,可取为 0.002; εdc,cu——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极限应变。无可靠 数据时,可取为 0.004。 σc 0.85fdc,c εdc,cu εdc,cp 图 A.0.3 单轴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 46 εc 附录 B 预制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整体性构造加固 当房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整体性不足时,可在板面或板底满 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其整体性: B.0.1 将预制装配式板表面的粉刷层清理干净,充分洒水润湿并采用抗 剪键或锚筋/锚栓增强面层与预制装配式楼板的连接,板底加固时宜采用 喷射方式施工; B.0.2 当采用抗剪键增强连接时,应顺着预制板的板缝开槽,槽宽不宜 小于 20mm,槽深不宜小于 30mm,槽长沿板缝方向不宜小于 200 mm@1000 mm; B.0.3 当采用锚筋/锚栓增强连接时,应布置 L 形锚筋或锚栓,通过钻孔 并采用胶粘剂锚入预制板缝内。锚筋或锚栓直径不小于 6mm 且锚固深度宜 为 10d-15d(d 为锚筋或锚栓的直径)。当板缝间的原有砂浆不密实时,应 采用灌缝处理。灌缝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 M20。 B.0.4 在预制板的板顶摊铺或在板底压抹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层厚不宜小于 15mm。当采用抗剪键增强连接时,摊铺与压抹应与抗剪键的 填充同步进行; B.0.5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施工后,应在 7h~24h 内喷水雾养护, 24h 后可用无压力淋水养护至达到设计要求。 47 附录 C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施工质量验收表 单位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施工单位检测评 定 施工质量验收规定 主 控 项 目 一 般 项 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施工单位 检测评定 结果 监理(建 设)单位 验收结论 基层处理 嵌缝 拉结筋或锚筋 界面处理 喷涂厚度 密实度(疏松、孔 洞) 硬化或固化 裂缝 连接部位缺陷 露筋 养护 表观缺陷 面层垂直度 面层平整度 阴阳角方正 表观缺陷 专业施工员 监理(建设) 单位验收 施工班组长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日期: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日期: 48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49 引用标准名录 1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2 《快硬硅酸盐水泥》GB 199 3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 1344 4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1 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 5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2 6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3 部分:钢筋焊接网》GB1499. 3 7 《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 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11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12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 1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14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 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16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1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1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 50476 1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2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21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2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50 23 《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0728 24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25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 26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 95 27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 28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 29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 283 30 《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JGJ/T 363 31 《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JGJ/T 426 32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3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 34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工程纤维试验方法》T/CSTM00041 35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 36 《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55007 37 《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 55017 51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 结构技术规程 DB15/T XXXX-2023 条文说明 52 53 编制说明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规程》DB15/T XXXX-2023,经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 年 XX 月 XX 日 以第 XXX 号公告批准、发布。 在本规程的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以及高延 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力学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对主要 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最终确定各项技术要求。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 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 砌体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 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 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 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参考。 54 目 1 总 次 则 ................................................... 57 2 术语与符号................................................ 59 2.1 术 语 .......................................... 59 3 基本规定.................................................. 62 4 材料 ..................................................... 63 4.1 原材料 .......................................... 63 4.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 63 5 设计与构造................................................ 69 5.1 一般规定 ........................................ 69 5.2 砌体受压加固 .................................... 70 5.3 砌体受剪加固 .................................... 72 5.4 砌体抗震加固 .................................... 73 5.5 整面加固构造规定 ................................ 73 5.6 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 .............................. 74 6 施工 ..................................................... 76 6.2 施工和养护 ...................................... 76 6.3 冬期施工 ........................................ 76 7 检验与验收................................................ 77 7.2 进场检验 ....................................... 77 7.3 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 .............................. 77 55 56 1 总 1.0.1 则 本条是编制本规程的宗旨。近20多年来,以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 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为主要代表的应变 硬化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此类材料在国内又 被称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或高韧性混凝土。目前自治区尚无针对 这一材料用于砌体结构加固设计与施工方面的规范或标准,不能满足当前 工程需要,这也是本规程的编制目的。 制定本规程的目的是关注我区城市发展特点,立足我区地方特色,为 我区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提供技术先进、便捷可靠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 更新改造的健康发展。 1.0.2 为本规程的编写,编制组进行了系列试验并吸取了高延性纤维水 泥基复合材料在砌体加固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工 程经验,参考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标准规范,广泛征求了设计、施工、建 设、管理等部门的意见,旨在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砌体结构加 固修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性和参考性的技术规定。 本规程适用于下列砌体结构: 1 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 煤灰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 2 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筋砌 57 体。 注:特殊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执行专门的规定。 如果涉及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 及修缮,应结合本规程提出的加固方法,同时需符合文物建筑、优秀历史 建筑的相关条例及法律法规进行加固设计、施工及验收。 58 2 术语与符号 2.1 术 2.1.11 语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高延伸率源于材料的应变强化能 力,即在拉伸荷载下材料会出现多缝开裂且拉伸强度随变形增大而增加的 能力。在最大拉力时,材料的总拉伸变形量(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引 伸计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即为极限拉伸应变,简称为极限延伸率。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延伸率通常介于1%~10%之间,极限 延 伸 率 对 应 的 最 大 裂 缝 宽 度 不 大 于 0.15mm , 极 限 拉 伸 强 度 通 常 介 于 2MPa~15MPa之间,抗压强度通常介于20MPa~100MPa之间。工程中,一些高 性能混凝土或纤维混凝土也可以实现应变硬化,但其极限延伸率通常小于 这一范围。与之区别,本规程所涉及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延 伸率介于1%~10%之间。 为保证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可靠,本规程的 编制依据如下原则: 1)足够的结构安全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 标准》GB 50068规定的可靠指标要求; 2)基于现行行业标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方法》JC/T 2461的规定,确定材料性能指标;基于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 构设计规范》GB 50003和《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的设计原则, 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3)等强等延的承载能力水平,即加固后构件承载能力的强度和延性均 59 不低于成熟的、传统的加固方法。加固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在现行国家标 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的 公式上进行调整,以保证等强度;加固材料的极限延伸率不低于现行国家 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对于钢筋网钢筋延伸率的最低要 求,从而保证加固具有不低于“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的延性;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中6.5.1条规定:“焊接网钢筋公称直径不小于6mm的焊接网用冷轧 带肋钢筋,冷轧带肋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应小于2.5%,钢筋的强屈比 不应小于1.05”。因此,本规程规定“极限延伸率超过3%的高延性纤维水 泥基复合材料方可用于砌体的无筋加固”。极限延伸率低于这一水平,但 不低于1%时,可在配筋的情况下进行砌体墙的面层加固。 4)等强等延的构造措施。即加固后构件的构造措施不低于现行国家标 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相关 要求。当以条带替代传统构造柱&圈梁体系时,条带的强度和延性均不低于 规范对于传统构造柱、圈梁的最低要求。为此,本规程以等强的原则规定 了条带的尺寸,并要求“极限延伸率超过5%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方可用于条带的无筋加固”。 关于开裂强度、开裂应变、应变硬化、抗拉强度、极限延伸率等的定 义,均基于材料的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一般来说,水泥基材料的单轴 拉伸行为存在应变软化或应变硬化两种现象。对于普通混凝土材料,当拉 应力超过开裂强度后,拉应力随应变增大迅速下降,即为应变软化,如图 2.1.11-1中的(1)、(2)曲线。对于应变强化型材料,当拉应力超过开裂强 度后,拉应力随应变增大仍可不断增大,从而呈现多缝开裂和应变硬化的 60 现象,同时带来了较高的延伸率,如图2.1.11-1中的(3)曲线。 图 2.1.11-1 水泥基材料典型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61 3 基本规定 3.0.7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在经历 100℃的 温度后,其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基本不受影响。出于保守考虑,规定为正常 使用温度不应超过 80℃。 3.0.8 本条规定基于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中 关于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工作年限的相关规定:“对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 聚合物加固的结构、构件,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可 由设计单位确定,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年。” 62 4 材料 4.1 原材料 4.1.1 从目前来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需要掺加短纤维作为增 韧材料,本条文列举了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纤维 均可用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增延、增韧。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 与进步,不排除其他方式同样可以配制出这类材料。原则上,只要满足本 章各项性能要求的应变强化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均可,因此本规程不强制要 求纤维的种类或尺寸。 水泥基材料的碱性环境要求纤维具有足够的耐碱性能。在高碱性环境 下的极限拉力保持率是指纤维在氢氧化钠碱溶液中,以规定的温度、浓度 和时间浸泡处理,然后测试其断裂强度,从而得到浸后断裂强度与原试样 的断裂强度之比的百分率。耐碱性能试验测试方法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工程纤维试验方法》T/CSTM 00041 的相关规定。 4.1.4 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掺量应经试配确定,满足高延性纤维水泥基 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极限抗拉强度、极限延伸率、粘结强度和设计要求 的耐久性能以及施工要求。 4.1.5 同4.1.4。 4.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4.2.1 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关于混凝土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取值依据 fck=0.88αc1αc2fcu,k,并结合试验数据分 63 析结果,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 ɑc1 取 0.88,C80以下材料 脆性折减系数 αc2,此处取 1.0。 图 4.2.1-1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取值依据 因此,其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 50010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计算方法,并结合试验数据分析 结果,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 fdc,c=fdc,ck/1.3 计算。 f dc ,ck = 0.88 0.88 1.0 f dc ,cuk = 0.78f dc ,cuk (4.2.1-1) 表4.2.1-1轴心抗压强度变异系数 项目 C30 C35 C40 C45 C50 轴心抗压强度变异系数δc 7.95% 11.43% 15.05% 12.07% 15.46% 4.2.2 本规程不规定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 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一点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等规范的常 64 用规定不同。其原因如下: 1 纤维掺入对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影响轻微,但 对于其抗拉强度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这一增强作用受到纤维种类、掺量以 及水泥基材的密实度等多个因素影响。本规程编制组收集了多方面的资料, 认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不存在固定 的比例,因此不应以抗压强度去推算抗拉强度,反之亦然; 2 从本规程的应用场景来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 重要性更高于抗压强度,这与普通混凝土相反。原因如下,加固的面层厚 度较小,而墙体的高度一般介于 2 米~4 米,因此,面层的高厚比一般在 100 以上。墙体受压达到极限抗压承载力时,面层往往被压屈而非压碎, 因此抗压强度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本规程不强调高抗压强度的原因。相 比而言,墙体的抗剪、抗弯和抗拉加固与材料的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抗拉 强度利用率远高于抗压强度利用率。因此,抗拉强度以及极限延伸率必须 得到保证。 3 按 Park 的屈服点算法,从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到轴心抗拉强度标 准值之间存在约 1.25 倍的关系,另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中关于钢筋的条文“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 小于 1.25”,在此统一取 1.25。 Park 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找到直拉试件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峰值应力点 A 和第一个 0.75 倍 峰值应力点 B,连线;作点 A 和点 B 与 y 轴的水平线; 2)连接原点和点 B 并延伸,与过 A 点的水平线相交与 C 点; 65 3)过 C 点做垂直于 x 轴的直线,该直线与 AB 线交于 E 点,与应力应 变曲线交于 F 点; 4)取靠近 F 点所在波峰的峰值为抗拉屈服强度值,该波峰对应的应 变即为屈服应变。 图 4.2.2-1 Park屈服点算法 图 4.2.2-2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取值依据 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 法》JC/T 2461 的规定,编制组共制作 5 种不同配合比的试件,共计完成 19 组、数百次轴向拉伸试验,分别得到其抗拉强度 fdc,ut 并使用 Park 法得 到的屈服强度 fdc,t,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得到材料轴心抗拉强度值 fdc,ut 与抗拉屈服强度值 fdc,t 的关系: f dc ,t = ( 0.811 0.007 ) f dc ,ut (4.2.2-1) 由此可得,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约为抗拉屈服 强度的 1.25 倍,并认为两者均服从正态分布,且其统计标准差呈线性相 关。因此,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即为具有 95%保证率的极限抗拉强度)为其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即为具有 95%保证 率的抗拉屈服强度值)的 1.25 倍。这一数值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6 GB50010 中关于钢筋的条文“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 比值不应小于 1.25”统一。 4 标准值与设计值之比值,即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材料分项 系数取 1.3。规范应用的试验资料为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强度试验 数据,其中立方体抗压试件共 38 组 222 个,棱柱体轴心抗压试件共 35 组 105 个,轴心拉伸试件共 19 组,涵盖 C30-C50 共 5 个等级。分别获得不同 强度等级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fdc,cu,棱柱体轴心抗压强度 fdc,c,轴心抗拉强 度 fdc,ut 与抗拉屈服强度 fdc,t,经过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强度均值、强度变 异系数及 95%保证率下的强度标准值,再依照下述步骤,参照普通混凝土, 通过对轴压构件与轴拉构件的分析,分别采用一次二阶矩理论计算得到高 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拉抗力分项系数与抗压强度分项系数:确定 轴拉、轴压构件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建立功能函数和设计表达式,并按照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确定荷载分项系 数。 1)通过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结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 50010 与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JG/T472,确定高延性纤 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轴拉、轴压构件的几何参数不确定性 XA 与计算模式不确 定性 XP。通过得到的材料强度试验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利用材料强度标 准值 fk 与强度变异系数确定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材料抗力不确 定性 XM。 2)将上述不确定性变量与强度均值带入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抗力均 值 Rm 与抗力变异系数,进而得到抗力标准值 Rk。 67 3)选定荷载比ρ=Sqk/Sgk,并利用设计表达式和荷载分项系数得到恒载 标准值 Sqk 与活载标准值 Sgk 及相应的荷载均值。 4)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高 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轴拉、轴压构件属延性破坏,破坏类型二级,故 确定目标可靠度指标为 3.2。 5)保持目标可靠度不变,使用一次二阶矩理论的验算点法迭代计算得 到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 fd,则该荷载比下该类构件的材料抗力分项系数 ri=fd/fk。 6)改变荷载比,计算得到多个材料抗力分项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得 到该类构件的最优材料抗力分项系数 γm。 依照上述步骤,计算得到多个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级下的材料抗力 分项系数,最终遴选得到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分项系数 rt=1.21,抗压强度分项系数 rc=1.32。综合考虑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 料的各类使用工况与安全性,最终确定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材料抗 力分项系数为 1.3。 由此,可以得到材料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与抗拉强度设计值间的关系: f dc ,t = f dc ,utk 1.3 1.25 (4.2.2-2) = 0.62 f dc ,utk 表4.2.2-1轴心抗拉强度变异系数 项目 T4 T5 T6 T7 轴心抗拉强度变异系数δt 16.64% 16.42% 14.73% 17.37% 68 5 设计与构造 5.1 一般规定 5.1.2 双面加固可以更好地保证房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于单个构件, 不做双面加固的硬性要求。 5.1.3 本条款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 关于配 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低于 C25 的要求。 5.1.4 本规程要求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具有不低于现行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中关于“钢筋网水泥砂浆面 层加固法”的可靠度。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中第 4.3.2 条规定:“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网,其质量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3 部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 的有关 规定;其性能设计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114 的有关规定采用”。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3 部 分:钢筋焊接网》GB 1499.3 的 6.5.1 条规定:“焊接网钢筋公称直径不 小于 6 mm 的焊接网用冷轧带肋钢筋,冷轧带肋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不 应小于 2.5%,钢筋的强屈比不应小于 1.05”。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冷轧带 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冷轧带肋钢筋可用于楼板配筋、墙 体分布钢筋、梁柱箍筋及圈梁、构造柱配筋,但不得用于有抗震设防要求 的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及板柱结构配筋”。鉴于此,本规程对高延性纤维 水泥基复合材料无筋加固状态下的拉伸应变能力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即不 69 低于表 4.2.3 中 D3。对于配筋加固情况,本规程要求不低于表 4.2.3 中 D1。 5.1.5 当以条带替代传统构造柱&圈梁体系时,条带的强度和延性均不低 于规范对于传统构造柱、圈梁的最低要求。为此,本规程以等强和等延的 原则规定了条带的尺寸(详见 5.7.7、5.7.8 条)并要求“极限延伸率超过 5%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方可用于条带的无筋加固”。 5.2 砌体受压加固 5.2.1 本规程规定,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30mm。这一厚度已经与钢 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的最小厚度接近。受剪的极限状态下,高延性纤维水泥 基复合材料表现出远高于普通水泥砂浆的变形能力,能与钢筋更好地共同 工作,但是鉴于试验数据仍不充足,轴心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αs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中关于“钢筋网水 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的相关规定取值,对砖砌体,取 s =0.8;对混凝土小 型空心砌块砌体,取 s =0.7。 5.2.1 在满足构造要求情况下,外加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 加固后的结构可看成砌体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组合砌体 构件。因此可以利用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中组合 砌体构件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出加固后结构轴心受压计算公 式。考虑到加固结构中的原有砌体加固前已经承受荷载,其应力水平一般 都比较高,而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还不能立即工作,需待新加 荷载后(第二次受力)才开始受力。此时,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 层的应变滞后于原砌体的应变,原砌体的应变高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 70 材料面层的应变;也就是说,当原砌体达到极限状态时,高延性纤维水泥 基复合材料面层还没有达到其极限状态,其承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 此,计算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应考虑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与 原砌体承受应变起点不同,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存在应变滞后 现象的实际情况,即使完全卸载时,加固后构件的工作虽属一次受力,但 由于受二次施工的影响,其截面工作仍然不如一次施工的构件,其承载力 仍有所降低。此外,加固面层的厚度一般介于 10mm~40mm,墙体的高度一 般介于 2 米~4 米,故面层的高厚比一般在 100 以上。墙体受压达到极限抗 压承载力时,面层往往被压屈而非压碎。因此,计算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 时,引入后加材料的强度利用系数,对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 组合砌体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加固后构件 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根据多个试验数据的拟合结果,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利 用系数,对砖实砌砌体,取 dc =0.15;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 dc =0.15。新增钢筋的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 s =0.8;对混凝土小型 空心砌块砌体,取 s =0.7。 公式 5.2.1 的稳定系数 com 来源于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 中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的组合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 5.2.2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偏心受压砌体构件正截面承 载力计算公式系由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组合砌体 构件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经修正得到的。根据试验结果和参照现行国 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的模式,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 合材料的强度利用系数,对砖实砌砌体,取 dc =0.15;对混凝土小型空心 71 砌块砌体,取 dc =0.15。偏心受压构件新增钢筋的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 体,取 s =0.8;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 s =0.7。 ' a tdc,1 ' N ' ' tm tw N tdc,2 tdc,1 tm tw tdc,2 (a)小偏心受压;(b)大偏心受压 图 5.2.2 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5.3 砌体受剪加固 5.3.2 本规程规定,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应小于 30mm。这一厚度已经与钢 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的最小厚度接近。剪切极限状态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 复合材料表现出远高于普通水泥砂浆的变形能力,能与钢筋更好地共同工 作。但是,鉴于试验数据仍不充足,受剪构件的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αs 宜 综合取值,参照《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中关于“钢筋网水泥 砂浆面层加固法”的相关规定,取 αs = 0.2。 72 5.4 砌体抗震加固 5.4.1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参照现行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程》GB 50702 的模式。原砌体的抗震承载 力计算与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规定相同;而高延 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贡献,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在截面验算中所建立的概念,可以简单地认为其抗震承载力与非抗 震下的受剪承载力相同,仅需将后者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即可,这是 一种偏于安全的处理方法。 5.5 整面加固构造规定 5.5.1 设计人员根据其设计需求选择采用配钢筋网和不配钢筋网的两类 面层加固方式。对于承载力严重不足或承载力提高幅度需求较大时,可以 在面层中配置钢筋,形成配筋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为了确 保加固面层的耐久性,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厚度不低于 30 mm,且必须满足本规程要求的保护层厚度。 5.5.2 砌体墙的砌筑方式不统一且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为保证面层与墙 体的可靠连接,本条要求两种以上的界面处理,包括必选项“抠缝界面处 理”、以及“墙面开凿方孔”和“剪切销钉或锚筋”中的一种。 5.5.3 根据现行国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及《农村危房改造 基本安全技术导则》(2018 年)第十四条:传统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空 心板或槽型板)宜限制使用,使用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可靠支承和连接。8 度 及以上地区禁止使用。 73 5.5.4 根据设计需求,可采用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整个建筑 物加固,也可仅针对某一楼层或某些指定构件加固。因此,加固发生在某 一楼层时,不需要自上而下延伸至基础。加固底层的墙体时,面层应在室 外地面以下加厚并向下延伸不少于 500mm。 5.5.5 本条参照 GB 55021 中第 6.7.4 条关于加固砌体柱和壁柱的相关规 定。由于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裂缝宽度一般不超过 0.1 mm,因此 适当放宽对于最小保护层厚度的限值。配筋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面 层的钢筋以及拉结筋布置参见《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15G611 相关内容。 5.6 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 5.6.1 现行国家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规定,重 点设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 震措施。我区地震区划的设防烈度为 6~8 度,因此本规程的抗震设防烈度 包括了 6 度、7 度和 8 度。 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砌体组合圈梁和高延性纤维水泥基 复合材料-砌体组合构造柱可替代传统的圈梁、构造柱和斜撑,解决其抗震 构造措施不足的问题。必须指出,构造性加固主要用于提升房屋的整体性 能,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类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墙体或房屋的承载能力。根据 本规程 5.2~5.4 节所列举方法计算,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和房屋仍应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承载力层面的加固。 本条涉及的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系指:一、二层的预制空心板楼(屋) 盖或木楼(屋)盖砌体结构,墙体承重方式包括实心砖墙承重、多孔砖墙 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承重、蒸压砖墙承重房屋。此类房屋的单层 74 层高不超过 3.9m,二层房屋各层高度不超过 3.6m,房屋内纵墙的间距不 大于 4.2m,外纵墙开间不大于 3.9m。 5.6.7 参考 GB 50023 和 JGJ/T 426-2018 中关于圈梁、构造柱的纵筋配 筋量的要求,以等强度、等延性代替的原则规定了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 材料-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条带的尺寸与配筋。 加固后砌体结构应满足 GB 50003 和 GB 50702 规定的构造措施要求。 因此,以条带替代传统构造柱、圈梁体系时,条带的强度和延性均不低于 国标关于传统及复合构造柱、圈梁的最低要求。为此,本文件以等强和等 延的原则规定了条带的尺寸,并要求“抗拉强度不低于 6MPa 且延伸率超 过 5%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方可用于条带的无筋加固,即 T6D5 型 材料”。具体解释如下: 条带加固是对于《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 中“第 12 节 砌 体结构构造性加固法 12.1 增设圈梁加固”中“钢筋网水泥复合砂浆砌体 组合圈梁”的一种改造。相比 GB 50702 中 12.1.5 条,圈梁条带加固的高 度为 tw(原墙厚)+160mm 和 tw(原墙厚)+220mm,即条带高度一般为 400mm (一般设防类)~460mm(重点设防类)左右。(GB 50702 要求不应小于 300mm),条带厚度较薄,无筋条带厚度不应小于 20mm(GB 50702 要求 30mm~45mm)。对于无筋条带材料至少达到 T6D5 的要求,400mm×20mm 的 单侧圈梁条带截面受拉承载力相当于 φ6@80mm 或 φ8@130mm 的配筋水平, 构造柱条带的计算方法相同。这一指标达到 GB 50702 中“钢筋网的钢筋 直径宜为 6mm 或 8mm,网格尺寸宜为 120mm×120mm”的要求,且材料延伸 率满足 5%的极限延伸率,这一性能指标高于冷轧带肋钢筋,与热处理和热 轧钢筋相近。 75 6 施工 6.2 施工和养护 6.2.1 第一条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 第 3 章 规定执行。 6.2.2 括号中“安装钢筋网”仅用于加固设计要求增设钢筋网的情况。 6.3 冬期施工 6.3.1 冬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 6.3.5 第一条电热毯法是在压抹或喷涂完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表面覆盖电热毯,通电加热养护的施工方法。 第二条暖棚法是将压抹或喷涂完的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采用 暖棚围住进行封闭,内部设置暖器、电热器或火炉等加热棚内空气,使材 料在不低于 5℃温度环境下养护的施工方法。 76 7 检验与验收 7.2 7.2.1 进场检验 在质量检验中,高延性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和抗拉强度分 别按照现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 2461 进行评定。 7.2.2 (1)进场复验应按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JC/T 2461 的要求,制作用于测试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拉伸性能 的试件,试块性能指标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相关要求,复验立方体抗压强度、极限拉伸强度和极限延伸率。 (2)材料的极限延伸率应取《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 能试验方法》JC/T 2461 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算术平均值。当一组试件 中极限延伸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 30%时,取中 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极限延伸率代表值;当一组试件中极限延伸率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 30%时,取最小值作为该组试件 的极限延伸率代表值。 (3)对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极限抗拉强度、 极限延伸率应分别依据本规程第 4.2.1 条、第 4.2.2 条、第 4.2.3 条及设 计要求进行符合性判定。 7.3 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 7.3.3 本条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砌 77 体或混凝土构件外加钢筋网-砂浆面层工程”的相关规定。 7.3.4 本条参考《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混 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的相关规定。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