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

ERosIon 腐朽13 页 575.73 KB下载文档
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
当前文档共1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pdf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5.02.004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 增加值率的变化 *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 □夏 明 张红霞 摘要:本文剖析了贸易增加值度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增加值贸易 和贸易增加值分析路径的差异。然而在贸易增加值的计算中,增加值率作为对生产与收入 关系的一种关键度量,只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这样就无法全面解释为什么我国的增 加值率明显偏低。为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内涵及其比较静态性质进行 了分析,指出增加值率的高低不只反映技术,也受到各种分配因素的影响。一国增加值率的 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努力,也同样与现有的国际分配体系及制度等诸多因素密切相 关。我国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且持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国际分工背景下技术与 分配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贸易增加值 增加值率 投入产出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贸易增加值(Trade in Value Added,TiVA)问题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点话题 ① 。 贸易增加值问题的产生源于全球化及跨国生产的兴起,中间产品贸易极大增长,使得各国传 统的贸易度量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之下各国实际收入或增加值的多少 形成较大的背离。在没有中间产品贸易的情况下,这两者本来是一致的。世界贸易组织、欧 盟、OECD、UNTCAD 等众多国际组织为经验分析的需要分别或联合开展了大量数据编制工 作,并公布贸易增加值及相关数据的测算结果 ② 。例如由 WTO 和日本 IDE-JETRO(2011)联 合发布的《贸易模式和东亚的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研究报告,以及 UNCTAD (2013)所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发展》的分析报告所进行的测算结果均表明,与我国巨大的 对外贸易量相比,我国得自贸易的收入却相对偏低。 那么贸易量与收入量之间的背离又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尽管围绕贸易增加值的测算 由于方法的差异,引发出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Value Added in Trade,VAiT)的不同概念 界定,但是在所有的测算中,增加值率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由此人们认为增加值 率所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国贸易格局中收入份额的关键因素。最新公布的由欧 盟资助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 进行主要国家的贸易增加值的测算,但是由该数据库让我们直接观察到全球 40 个国家的增 加值率的高低,及其跨时期的变化。这一数据表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的增加值率与 主 要 经 济 大 国 相 比 ,明 显 偏 低 ,且 呈 下 降 趋 势 。 例 如 ,我 国 全 行 业 增 加 值 率 从 1995 年 的 38.5%,下降到 2011 年的 32.5%,同一期间制造业增加值率则从 26.8%下降为 20.6%。而 2011 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全行业增加值率基本在 50%左右,而美国更是高达 56%。这一现象 - 32 -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03071)资助,但文责自负。 《管理世界》(月刊) 2015 年第 2 期 对当前的讨论提出了新的问题。显然,在原有的贸 国对本国产品的中间投入矩阵,Zrs 和 Zsr 则是利用对 易 增 加 值 分 析 框 架 下 ,因 增 加 值 率 被 作 为 外 生 变 方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Vr 与 Vs 分别为两国 量,对于各国增加值率差异及其变动的原因很难给 的初始投入或增加值行向量;Xr 与 Xs 分别为两国的 出更多的说明,而且把增加值率看作仅仅由技术来 总产出或总投入列向量;Yrr 与 Ysr 表示 r 国对来自于 r 决定也很难解释我国这一比率的长期下降趋势,因 国和 s 国最终产品的需求,而 Yrs 和 Yss 则是 s 国对来 为这意味着我国技术水平长期来是下降的。 自 r 国和 s 国最终产品的需求。我们用 Arr 、Asr 、Ars 和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把增加值率放到国际范 Ass 表示相应中间流量计算得到的直接消耗系数。 围的生产、贸易和收入格局下进行探讨。在跨国生 对贸易量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最初的 产这一新的背景下,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对 研究视角主要放在一国出口为该国所带来的增加 贸易增加值和增加值率等相关概念,及增加值率的 值量上。这一研究的意义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 变动原因给以理论的解析,以此作为对目前所流行 突出。例如 Lawrence J. Lau 等(2007)就利用区别加 的贸易增加值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补充,同时尝试 对我国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提供某些 解答。 工贸易的非竞争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来测算中美两 国出口对各自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效应。Pei,Jiansuo 等(2012)的 研 究 则 可 看 作 是 这 一 研 究 的 一 个 继 续。这些研究都试图要回答的是出口在多大程度 二、从贸易量到收入量: 分析路径的变化 国的全部出口(ArsXs +Yrs)通过本国的列昂惕夫逆阵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一国的最终产品的产出量 转换为出口带来的产出增长,再通过增加值率 Avr 转 上有助于中国收入的增长。在测算模型上,计算 r 一 定 等 于 其 总 收 入 量 。 但 是 ,在 一 个 开 放 的 经 济 换为收入的增加: 中,特别是在跨国生产下存在中间产品进出口的情 V r = A vr ( I - Arr ) (Ars X s + Y rs) 况下,两者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一国最终产品 上述模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它所描述的经 的总供给量与因为这种供给使本国所获得的增加 济系统中,以一国作为该经济系统的主体,因此也 值或收入量两者间将不再相等。一国最终产品的 可称之为一国经济系统模型。在这样的经济系统 供 给 不 仅 拉 动 本 国 的 收 入 ,也 拉 动 其 他 国 家 的 收 中,从模型的平衡关系上来看,r 国全部最终产品的 入。相应地,一国的收入不仅依赖于对本国所生产 价值合计不仅包括中间产品出口 Zrs 和最终产品出 产品的需求,也依赖于对其他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 口 Yrs ,也包括本国最终使用 Yrr ,对全部最终产品的 需求。贸易增加值的研究所关心的正是国际分工 需求所拉动的中间产品进口 Zsr 与增加值 Vr 的价值 所带来的贸易量与收入量之间的关系。 合计与最终产品本身的价值合计两者是相等的。 -1 (1) 如何探讨贸易量和收入量之间的关系呢?目 也就是说,对这一经济系统而言,投入产出的平衡 前的研究普遍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早期的研 关系表现为最终需求作为需求面,与收入面的增加 究主要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及模型,而现今则 值和进口价值的合计是相等的。相应地,全部出口 更多采用国际投入产出表及模型。我们以投入产 与它所拉动的中间产品进口和增加值两者的价值 出教材中常见的简化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为例,来讨 合计也是相等的。这意味着对于同样多的出口产 论不同测算方法背后研究路径的变化。 品的生产,所需的进口越多,给本国带来的增加值 表 1 中以列向表明两国生产中的投入,以行向 的份额就越低。对于这一关系及其分析本文后续 表明两国产出的使用去向。Z 和 Z 分别为 r 国与 s 部分还要做出进一步的说明。至少从这一结论看 表 1 两国为例的国际投入产出表 来,这种对出口所拉动的增加值量的计算与 Hum⁃ rr 国家 r 国家 s 初始投入 总投入 中间使用 中间使用 国家 r 国家 s Z rr Z sr Vr Xr Z rs Z ss Vs Xs ss 最终使用 国家 r 国家 s Y rr Y sr Y rs Y ss 总产出 Xr Xs mels、Jun Ishii 和 Kei-Mu Yi 提出的垂直专业化(ver⁃ tical specialization)概念本质上是类似的,但是目的 上却正好相反。垂直专业化最初所计算的是出口 中的进口价值含量(David Hummels et al.,2001),并 - 33 -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以此表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而现在增加值 为一方面海关出口数据并没有提供更多关于中间 贸易的测算却希望出口给本国带来更多的增加值, 使用出口与最终使用出口的区分,另一方面仅仅计 ③ 算最终产品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也不全面,因为中 而这两者的大小又正好是反向的 。 上述一国经济系统模型显然并不能反映当今 间产品的出口也会带来增加值,只不过这些中间产 跨国生产联系的实际,它忽略了对中间产品进出口 品出口被用于在别国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举例 所 带 来 的 扩 散 效 应(spillover effect)和 反 馈 效 应 来说,就是不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拉动中国的增加 (feedback effect)的 测 度(Miller and Blair,2009)。 值,而且美国对自己所生产产品的最终需求也会拉 简单地说,该国所进口的中间产品有可能本国也参 动中国的增加值。这部分最终需求是美国对自己 与了生产,这样就会带来本国增加值的增加,而在 生 产 的 产 品 ,而 非 来 自 中 国 的 出 口 品 的 需 求 。 至 上面的一国经济系统模型中,这部分则被全部作为 此,计算一国出口所拉动本国增加值的测算方法陷 对国外增加值的拉动来看待,从而忽略了中间产品 入了一种逻辑上的悖论。这一悖论只因为是要盯 进出口带来的收入的重新分摊。为解决上述问题, 住出口来计算增加值,既不能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 需要采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在这样的模型中,将 的模型方法,又无法回到一国经济系统的非竞争型 相互联系的多国经济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来看待。 投入产出模型。从模型方法的本质上来说,这种问 对我们的例子而言,就是把两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题的产生源于在一个将出口内生化的多国经济系 来建模,基本模型关系为: 统模型中,却试图将进出口外生化的方式建模所导 致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也在于在国际投入 æV rr V rs ö æ A vr öæ X rr X rs ö ç ÷ç = ÷ ç sr ÷ A vs øè X sr X ss ø V ss ø è èV öæ Brr Brs öæY rr Y rs ö æA ÷ç = ç vr ÷ç ÷ A vs øè B sr B ss øèY sr Y ss ø è (2) 产出表的模型方法中,放弃盯住出口的做法,而全 面考察全部最终需求。贸易增加值概念取代增加 值贸易概念则正好体现了这样一种改变。与增加 其中 V =AvrB Y +AvrB Y 表示的是 s 国的最终需 值贸易的测算不同的是,贸易增加值概念在增加值 求支出所拉动的 r 国增加值,而其中的 AvrB Y 表示 进出口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定义,把增加值的出 的就是 r 国最终产品出口给本国所带来的增加值。 口定义为国外最终需求对本国增加值的拉动,而增 相应地,AvsB Y 则是 s 国最终产品出口给 s 国带来的 加值的进口则定义为本国最终需求对国外增加值 增加值。但是,与一国经济系统不同的是,中间产 的拉动(Johnson and Noguera,2012),进而把基于增 rs rr rs rs ss rr ss rs sr 品出口将不再是作为最终产品,而只是两国经济系 加值进出口概念的增加值测算定义为贸易增加 统中的中间产品,它们构成两国经济系统中“技术 值。上述定义的贸易增加值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 系数”的组成部分。这时新的平衡关系是表中 Y 、 性质,就是对于一国而言,它的海关关境统计的总 Y 、Y 和 Y 作为两国经济系统中的最终产品,其价 的贸易净额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贸易净额是相等 值合计与作为初始投入的两国增加值 Vr 与 Vs 的价 的。尽管对于不同国家而言,进出口差额的两种统 值合计是相等的。因此,在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的 计并不同相同。实际上,对于一国的总贸易差额而 模 型 分 析 中 ,对 于 出 口 所 拉 动 的 国 内 增 加 值 的 计 言,贸易增加值统计或海关统计两种统计口径得到 算,这里的出口只能是最终产品出口,而非中间产 的贸易差额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度量的是一国 品出口。但是,无论是理论文献,还是国际组织的 的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差额(Robert Stehrer,2012)。 rr sr rs ss 测算中均出现了以包括中间产品出口在内的全部 因此从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增加值两个概念的 出 口 来 计 算 它 所 拉 动 的 增 加 值(Koopman et al., 对比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贸易增加值概念很好地 2010;UNCTAD,2013),而 且 后 来 的 文 献 进 而 把 上 避免了增加值贸易测算中局限于贸易量,而把考察 述基于贸易量所包含的要素含量的增加值测算结 的对象扩大到所有最终产品,不仅包括两国的进出 果定义为增加值贸易(Trefler,2010)。从模型的角 口,也包括两国各自对本国产品的最终需求;但是 度看,这样做显然是有问题的,然而在现实看来却 另一方面,在分析的路径上却表现出了研究路线的 又是没有办法的一种折中(OECD-WTO,2012)。因 转向。以我国的情况作为例子,对于增加值贸易而 - 34 - 《管理世界》(月刊) 2015 年第 2 期 言,我们试图回答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出口量如此之 的这一理解更好地表达了增加值率对于生产量与 大,而获得的收入也就是增加值却相对较低,而贸 分配量之间关系的度量,而我们的问题就是要讨论 易增加值分析的重点则是对于一国而言,在总的贸 究竟是哪些因素对这两个量的相对大小产生影 易增加值背后,不同国家之间是如何分摊的。正如 响 。 在 通 常 的 理 解 中 ,增 加 值 率 也 被 称 为 附 加 值 WTO 和 IDE-JETRO 的 研 究 报 告 中 所 指 出 的“2005 率,与投入产出的直接消耗系数一样,被看作是技 按增加值计算将减少到 1010 亿美元,缩减了 53%, 是,增加值率尽管受技术的制约,但同时也是一种 年按贸易量计算的美中贸易逆差 2180 亿美元,如果 术 水 平 高 低 的 一 种 度 量 。 但 是 ,本 文 想 要 表 明 的 而 2008 年 则 在 2850 亿 美 元 逆 差 的 基 础 上 缩 减 了 价值分配的结果。当我们把增加值仅仅看作是技 42%,而这些缩减了的收入本应该属于像日本、韩 术进步的一种度量指标,就忽视了这一概念背后的 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WTO & IDE-JETRO,2011)。 分配含义。为此,我们将在投入产出框架的基础上 尽管如此,贸易增加值概念仍存在某些不足。 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澄清,其理论思想甚至需要 在它们的分析框架下,增加值率作为增加值与总投 追 溯 到 古 典(Classical)与 前 古 典(Pre-classical)经 入的比值,仍被作为外生变量而事先给定,而我们 济理论。 后面的分析将表明,这极大掩盖了增加值率概念背 为分析增加值率的含义及其决定,我们从一个 后丰富的技术与分配的内涵。例如根据 WIOD 数据 简单的两部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开始。选择实物 中国位居第二,为 15.1 万亿美元,中美之间相差不 变化的影响在理论上很好地区别开来。另外,在投 亿美元,而中国只有 4.98 万亿美元,相差了近 3 倍。 配关系与一国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存 亿美元,远低于中国,而其收入则为 4.91 万亿美元, 利,我们主要针对一国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之间的 与中国非常接近。对于为什么在我国巨大产量的 生产与分配关系进行分析,而分析的结论将很容易 背后,收入却如此之小,无论是增加值贸易还是贸 扩展到多国框架中不同国家间相互联系的各种情 易增加值都很难对此给出较为全面的分析。问题 形的讨论。 的测算,2009 年美国的产出最高,为 24.8 万亿美元, 型投入产出表的好处在于能够把技术变化与价格 到 2 倍。但是从收入即增加值上看,美国为 14.1 万 入产出模型的分析框架中,这种国际间的生产与分 同样,与第三位的日本比较,日本产出只有 9.38 万 在 着 方 法 性 质 上 的 一 致 性 。 因 此 ,为 分 析 上 的 便 的关键在于,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经济系统中,不能 局限于进出口概念,而需要把全部最终需求作为考 察的范围,从而在研究方法的路径上扩大到更大范 围的生产与收入分配框架下来理解。在这个意义 在表 2 给出的两部门经济系统中,部门 1 生产 产品 1,部门 2 生产产品 2。为简便计,该经济系统 仅包含两个部门。产品 1 和产品 2 的生产集可以分 别表示为(q1-q11 ,-q21)和(-q12 ,q2-q22)。从这样一个 上,我们需要反映的不仅是贸易量与收入量之间的 实物的系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技术进步的含 关 系 ,更 应 该 关 注 的 是 生 产 量 与 收 入 量 之 间 的 义。对于单个部门而言,例如对于第 1 部门而言,技 关系。 三、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 术进步表现为用 q11 和 q21 的投入来生产比 q1 更多的 产出,或者是对于同样的 q1 的产出,技术进步使得 投入更少。对于整体经济而言,则是以同样的投入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增加值率计算为增加值与 生产出更多的最终产品(f1 ,f2),或者是以更少的投 总投入的比值,既可以针对某一部门计算,也可以 入生产给定的最终产品。通常我们总是将技术进 针对一国经济整体进行计算。在经济含义上,它表 步与收益的增加联系在一起。然而,从这里可以看 示 在 所 有 的 产 品 价 值 中 ,新 创 造 的 价 值 比 例 有 多 出,无论是对于单个部门,还是全社会而言,技术进 大。在投入产出的平衡关系中,由于总投入等于总 步本身与增加值的多少并无直接的联系。实际上, 产出,因此增加值率也是增加值与总产出的比率。 收益的计算是以价 这时的经济含义表明在一国所做的所有产出贡献 格的引入为前提 中,它自己所能获得的收入有多大。实际上,后面 表 2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产品 1 产品 2 的。对于某项技术, 增加值 产品 1 产品 2 最终产品 总产出 q11 q12 f1 q1 q21 q22 f2 q2 v1 v2 - 35 -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其收益的实现一定是以某种价格机制为基础,无论 一种表现形式基于市场供求价格。其基本思 这种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价格还是计划决定的价格, 路是在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 以及建立在这一价格机制上的分配制度为保障。 定,增加值和收入分配关系随之确定。对于上述两 例如,对于第 1 部门而言,如果技术进步了,也就是 部门经济系统,根据列向平衡关系: 以一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净产出,但是分配制度的 变化却可能使该部门的增加值从原来的比如说 50 个单位下降为 20 个单位,这种情形完全是有可能出 pQ + v = pq̂ (3) q12 ö æq ^ ÷ ,v=(v1 ,v2),q 为 q q è 21 22 ø 11 其 中 ,p=(p1 ,p2), Q=ç æ q1 ö 定投入下其实物净产出的总量。在我们的例子中, 产 出 向 量 q = èç q2 ÷ø对 角 化 得 到 的 对 角 矩 阵 。 设 A=Q ^- 1 为 实 物 型 直 接 消 耗 系 数 矩 阵 ,进 一 步 由 上 式 q 也就是说在技术既定的条件下,全社会实际的净产 得到: 现的。事实上,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只是决定了给 出总量,即实物的最终产品向量是固定的。但是, v = pq̂ - pAq̂ = p(I - A)q̂ 由谁来获得这些产品则取决于收入的分配。在净 表明给定价格下,增加值等于产出价值扣除中 产 出 总 量 固 定 的 前 提 下 ,可 供 分 配 的 量 也 由 此 确 (4) 间投入价值后的剩余量。 定,同时通过价格的引入,全社会最终产品的总价 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思路则相反,各部门增加值 值量与分配的量即增加值之间形成一种对应关 或收入由外在的机制事先确定,在技术给定的情况 系。对于上述两部门经济系统而言,最终产品价值 下,由这样一组给定的分配结果出发,进一步决定 总量与增加值总量之间一定是相等的,但是这种相 一组均衡的价格,而这种价格是成本价格,而非供 等关系对于该系统的任何一个单个部门而言却并 求价格。对于上述两部门经济系统,这意味着给定 不存在。这意味着,上述系统如果指代一个国家, 增加值,进而计算出该系统的均衡价格。从上述第 那么该国本身将构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经济系统, (3)式的列向平衡关系出发,有: 从而在最终产品和增加值的价值总量之间存在一 个既定的平衡关系,在核算上也表现为支出法 GDP pQq̂ -1 + vq̂ -1 = p (5) ^ -1 设 Av=vq 为部门增加值与部门实物产出比率的 与收入法 GDP 两者的一致性;如果上述系统中的两 行向量,这相当于实物型的增加值率。但这并不是 个部门指代的是两个国家,该经济系统就是一个由 我们所要讨论的增加值率概念。两者的区别不仅 两个国家构成的多国投入产出系统,那么在这样的 在于是实物量还是价值量,更重要的是在于通常意 一个系统中,两国之间进出口关系中包含了中间产 义的增加值率概念包括了更多分配的内涵。进一 品的供求联系,对任何一国而言,其最终产品价值 步有: 与增加值之间将不再保持原先既定的平衡关系,尽 (6) pA+Av=p -1 管在包含两国的总体经济层次上这一关系依然成 p=A(I-A) v 立。例如对于我们上表中的例子,这时产品 1 和产 上述模型表明当技术既定,而增加值给定的情 (7) 品 2 将由一国系统中的产业部门转而指代国家 1 和 况下,也就是说实物型的直接消耗系数 A 和实物型 国家 2 的两个国家,那么对于国家 1 来说,其最终产 的增加值率 Av 确定以后,相对价格也相应确定。 品 f1 所对应的价值量与该国的增加值 v1 之间将不存 对于上述两种思路,无论是外生给定的供求价 在相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其为整个经济系统所创 格还是事后确定的成本价格,增加值与最终产品价 造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所获得的增加值之间并不 值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始终成立,即: 相等,而作为两国的整体,f1+f2 所对应的全部最终产 品价值量与全部增加值量 v1+v2 是相等的。 无论是实际的相等还是核算意义上的相等,在 v1+v2=pf (8) 其中 f=(f1 ,f2)'为最终产品列向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结论:技 产出与收入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是价格体系。由此, 术、价格与收入三者间处于均衡状态,其中任何一 技术、价格与收入三者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平衡关 项的改变都会对其他两者产生影响。在技术给定 系。这种平衡关系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的条件下,无论是先确定价格继而确定收入或增加 - 36 - 《管理世界》(月刊) 2015 年第 2 期 值,还是先确定收入或增加值再确定价格,价格的 价格之下,收入与物耗投入两者价值的差额,进而 改变也好,收入分配量的改变也好,一国总的生产 成为市场供求机制下的一个结果。新古典理论还 成果在实物量上是不改变的,而改变的只是其价值 进一步将分配归结为要素边际生产力贡献的回 量,这一实物量生产成果,也就是 f,只是唯一地决 报。此外,对于技术的变化,两者间并没有太多实 定于技术。但是,在总量既定的背后,价格与收入 质上的差异。古典理论强调了成本最小化的技术 分配关系的变化对各个具体的部门产生不同的影 选择,而新古典理论则包含了要素替代,以及进一 响。把这一结论推广到国际范围,对于国际投入产 步的诱致性的技术变迁。在投入产出的多部门分 出 表 而 言 ,这 也 意 味 着 尽 管 全 球 最 终 产 品 的 实 物 析框架下,要素价格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在特定假定 量,进而其实际价值量没有改变,但是各国的增加 下则表现出“无替代定理”所表明的有关技术效率 值或收入所得却存在着相对份额的改变。 的 比 较 静 态 性 质(Koopmans,1951;Dorfman et al., 增加值率作为总供给量与其分配所得的收入 量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成为对上述影响和改变的 1958)。只是针对本文所研究的主题,我们更多关 注于包括技术在内诸多因素对分配结果的影响,而 一种很好的度量。在上述例子中,在各部门价格与 非分配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因而在这一方向上不做 收入确定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的以价值量来度量 更 多 的 讨 论 。 综 合 以 上 可 以 看 出 ,在 古 典 理 论 看 的各部门增加值率和全社会的增加值率也相应确 来,在成本价格的基础上,增加值率不仅取决于技 定 。 部 门 1 与 部 门 2 的 增 加 值 率 分 别 为 v1 /p1q1 ,v2 / 术,也取决于收入分配,而在新古典理论看来,增加 p2q2 ,而全社会总的增加值率为(v1+v2)/pq,实际上也 值率更多取决于技术,并受到市场紧缺程度所带来 等于 pf/pq。 的价格变化的影响。 从上述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增加值率的计算一 在理论上,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投 方面离不开技术,而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价格,而价 入产出方法的技术手段本身是中性的,其理论属性 格的决定无论是决定于分配还是决定于市场供求 只是来自于模型设定中所秉持的理论及其假定。 关系,都必然与分配制度相关。因此,增加值率不 在观点对立的背后,投入产出方法很好地展示了自 仅反映技术,同时也包含价值分配的内涵。增加值 魁奈以来到瓦尔拉斯的结构分析传统,其行模型与 率正是连接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关键变量,因而无论 列模型在数学上正好成为剩余产品生产与分配的 是对于一国内不同部门之间,还是国际间不同国家 一个对偶体系(Pasinetti,1977)。在现实中,从今天 间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联系,增加值率都提供了重要 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来看,也很难将这两种认 识截然分开。一方面,我们看到基于成本的价格如 的信息。 对于价格决定上的两种思路,其背后体现的则 何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这将使得脱离供求关 是 经 济 理 论 史 上 古 典(Classical)与 新 古 典(Neo- 系将很难对增加值率的变化给以全面的说明;另一 classical)理论之间的重要分歧。在古典理论看来, 方面,我们也看到企业不仅努力提高技术,也常常 (布劳格,2009) 。从重农学派开始到整个古典理 力,从而提高分配的份额,甚至对技术的垄断也成 工资是由生存工资(Subsistence Wage)外生地确定 通过控制市场占有率等手段,寻求对于价格的控制 论时代,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剩余产品的生 为控制定价权的一种手段,以及其他种种对于分配 产与经济剩余价值的分配,并把分配问题作为经济 活动的干预行为。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回报 理论研究的主题。价格在技术与分配的基础上衍 率直接取决于技术进步与市场供求所决定的价 生出来。但是在新古典理论看来,价格更主要是由 格。但是,从社会整体来看,一个企业又很难超越 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而供求价格的理论基础则是效 于特定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所限定的一个社会的 用。这就意味着对于上述投入产出的模型体系,外 基本分配格局。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下,一定技术水 生地引入一个价格决定机制。如果价格不是由成 平下增加值的实际量的大小是确定的,而分配的制 本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分 度格局则决定了不同经济主体对于全社会剩余总 配将不再是一个先决的因素,增加值成为外生给定 量的占有份额。因此,在增加值率的决定机制中, ④ - 37 -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技术、分配与相对价格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增加 有其他部门和整体经济的增加值率也提高。 值率的大小及其变动。只是,在新古典看来,在供 证明: 求关系与相对价格外在确定的基础上,增加值是单 对于一个 n 部门的实物投入产出系统,利用价 个部门技术进步的结果,而在古典理论看来,主要 -1 -1 格 模 型 p = vq̂ (I - A) ,可 以 得 到 一 个 与 各 部 门 实 的影响因素不在于外在的供求关系,而在于内在的 物产出所对应的价值型总产出或总投入行向量: 收入分配关系,在技术给定的前提下,分配的变化 pq̂ = vq̂ -1(I - A)-1 q̂ 对相对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反过来影响增加值率。 这里公式中采用符号的含义与上一节相同,只 综合以上可以认为,从实物的角度看,剩余产品的 是这里向量的维数为 n,而 A 为 n×n 方阵。进一步用 多少只取决于技术,这一剩余产品的量是固定的, u 表示各部门增加值率行向量,可计算为: u = v[diag( pq̂ )]-1 = v[diag(vq̂ -1(I - A)-1 q̂ )]-1 但是剩余产品所对应的价值的分配却包含了分配 的制度框架、企业的垄断行为,以及市场供求关系 = v[diag(v(q̂ -1( I - A) q̂ )-1)]-1 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技术之外的影 其中 diag( pq̂ ) 表示对总产出向量 pq̂ 对角化成为 响因素统称为分配因素。 对角矩阵。根据直接消耗系数与分配系数之间的 四、增加值率的变动: 若干性质的讨论 关系: 在对增加值率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 表示为: q̂ -1(I - A)-1 q̂ = (I - R)-1 其中 R 表示分配系数。增加值率公式可进一步 -1 础上,我们通过对若干增加值率变动的比较静态结 u = v{diag[v ( I - R ) ]}-1 果的数理证明,对增加值率的变化规律展开进一步 该式为用分配系数表示的各部门增加值率。 的讨论。 现在假设第一个部门由于技术提升,使其以同 (9) 首先我们对技术变化带来的产出增长与无技 样 的 投 入 获 得 产 出 的 增 加 α,其 他 部 门 产 出 不 变 。 术进步条件下某个部门增加值量的上升这两种情 这时,技术系数的改变会导致价格体系的改变,增 形下各部门及整个社会的增加值率变动情形进行 加值率也发生变化。对于上式,这时各部门增加值 对比分析。我们的结论是技术变化带来产出增长 v 不变,而分配系数 R 的第一行由于产出的增加而 不仅有助于本部门增加值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其他 下降,用 R α 表示产出增加后的分配系数,即: 部门及经济整体增加值率的提升;相反,在缺乏技 R ≥ Rα ≥ 0 术进步的前提下,某个部门增加值绝对量的增加, 且 R α 中第一行的元素随α的增加而单调递减, 在提高该部门增加值率的同时,其他部门的增加值 率是下降的,而整体经济的增加值率是上升还是下 而其他元素不变。由于 v≥0,如此有: -1 v ( I - R ) = v + vR + vR2 + ⋯⋯ ≥ v + vR α -1 降则取决于该部门与其他部门比较推动能力的相 +vR α2 + ⋯⋯ = v ( I - R α ) 对大小。我们称前者为增加值率变动的技术进步 进一步有: 效应,后者为收入分配效应。此外,我们还将讨论 {diag[v ( I - R ) ]}-1 ≤ {diag[v ( I - R α ) ]}-1 这意味着{diag[v(I-R α)-1]}-1 随着α的增加而单调 价格变化与增加值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价格 提高与增加值量提高两者间的等价效应。以下我 们将基于一个具有 n 个部门的实物型投入产出系 统,对上述性质给以证明。显然,这些基于部门的 分析结论将容易推广到一个多国模型系统。 性质 1: (技术进步效应) 对于一个具有 n 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在不 考虑供求关系的情况下,某一部门由于技术提升而 产出增加,将导致该部门增加值率的上升,同时所 - 38 - -1 -1 递增。因此有: (du/dα)≥0。 此外,一国总的增加值率可以表示为: -1 -1 uˉ = vi ( pq ) = vi évq̂ -1( I - A) qù ë û -1 -1 -1 -1 = vi évq̂ -1( I - A) q̂ q̂ -1 qù = vi[v ( I - R ) i]-1 ë û 其中 i 为全为 1 的列向量。根据同样的推论可 知: (du/dα)≥0。证毕。 性质 2: (收入分配效应) 《管理世界》(月刊) 对于一个具有 n 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系统,在不 = ( v1 + β + v2 + ⋯⋯ + v n ) 2015 年第 2 期 考虑供求关系的情况下,同时在实物的投入与产出 ×[( v1 + β )( d11 + d12 + ⋯⋯ + d1n ) 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部门增加值的增加, +v2 ( d21 + d22 + ⋯ + d2n ) + ⋯⋯ 该部门的增加值率将上升,而其他部门的增加值率 +v n ( d n1 + d n2 + ⋯ + d nn )]-1 却将下降,整体经济的增加值率的变化则取决于不 求 u 关于 β的导数: 同部门推动能力的相对大小,当增加值提高部门的 duˉ =[v ( d + d + ⋯ + d ) + ⋯⋯ 2 21 22 2n dβ 推动力系数大于以增加值份额加权的所有部门推 动力系数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整体经济的增加值率 是下降的。 不失一般性,假设第一个部门的增加值增加β, 其他部门增加值不变,那么对于一个 n 部门的经济 系统,利用上一性质证明中以分配系数表示的各部 +⋯⋯ + v n ( d n1 + d n2 + ⋯⋯ + d nn )]-2 因 此 du/dβ 的 符 号 将 取 决 v2(d21 + d22 +……+ d2n)+……+v( 与(v2 +……+vn) (d11 + n dn1 +dn2 +……+dnn) d12+……+d1n)的相对大小。 门增加值率公式(9),其矩阵展开形式为: ( u1,u2,⋯⋯,u n ) = ( v1 + β,v2,⋯⋯,v n ) 具体而言,因为: æ d11 ⋯ d1n ö ×{diag[( v1 + β,v2,⋯⋯,v n )ç ⋮ ⋱ ⋮÷]}-1 ç ÷ è d n1 ⋯ d nn ø v2( d21 + d22 + ⋯⋯ + d2n ) + ⋯⋯ 其中 dij 为矩阵 D=(I-R)-1 中的元素。展开后得 到的各部门增加值率表达式为: u1 = ( v1 + β )[( v1 + β ) d11 + v2 d21 + ⋯⋯ + v n d n1] -1 -1 ⋯⋯ u n = v n[( v1 + β ) d1n + v2 d2n + ⋯ + v n d nn]-1 因此,有: du1 = ( v2 d21 + ⋯⋯ + v n d n1) dβ ×[( v1 + β ) d11 + v2 d21 + ⋯⋯ + v n d n1]-2 du2 = - v2 d12[( v1 + β ) d12 + v2 d22 + ⋯⋯ + v n d n2]-2 dβ ⋯⋯ du n = - v n d1n[( v1 + β ) d1n + v2 d2n + ⋯⋯ + v n d nn]-2 dβ 由上述结果可以判断: du du1 du > 0,而 2 < 0,⋯⋯, n < 0 dβ dβ dβ 即第 1 部门增加值率上升,而第 2 至第 n 部门增 加值率是下降的。 此外,一国总的增加值率可以表示为: uˉ = ( v1 + β + v2 + ⋯⋯ + v n )[( v1 + β,v2,⋯⋯,v n ) æ d11 ⋯ d1n öæ 1 ö ÷]-1 × ç ⋮ ⋱ ⋮÷çç ⋮ ç ÷ ÷ è d n1 ⋯ d nn øè 1 ø × ( d11 + d12 + ⋯⋯ + d1n )] [( v1 + β ) × ( d11 + d12 + ⋯⋯ + d1n ) + v2 ( d21 + d22 + ⋯⋯ + d2n ) 证明: u2 = v2[( v1 + β ) d12 + v2 d22 + ⋯⋯ + v n d n2] +v n ( d n1 + d n2 + ⋯⋯ + d nn ) - ( v2 + ⋯⋯ + v n ) +v n ( d n1 + d n2 + ⋯⋯ + d nn ) - ( v2 + ⋯⋯ + v n ) × ( d11 + d12 + ⋯⋯ + d1n ) = v1( d11 + d12 + ⋯⋯ + d1n ) + v2( d21 + d22 + ⋯⋯ + d2n ) +⋯⋯ + v n ( d n1 + d n2 + ⋯⋯ + d nn ) - ( v1 + v2 + ⋯⋯ + v n ) × ( d11 + d12 + ⋯⋯ + d1n ) v1 v1 + v2 + ⋯⋯ + v n v2 × ( d11 + d12 + ⋯⋯ + d1n ) + v1 + v2 + ⋯⋯ + v n2 vn × ( d21 + d22 + ⋯⋯ + d2n ) + ⋯⋯ + v1 + v2 + ⋯⋯ + v n2 = ( v1 + v2 + ⋯⋯ + v n )[ × ( d n1 + d n2 + ⋯⋯ + d nn ) - ( d11 + d12 + ⋯⋯ + d1n )] 所以,当增加值提高部门的推动力系数大于以 增加值份额加权的所有部门推动力系数的平均水 平,即: d11 + d12 + ⋯⋯ + d1n > v1 ( d + d12 + ⋯⋯ + d1n ) v1 + v2 + ⋯⋯ + v n 11 v2 ( d + d22 + ⋯⋯ + d2n ) + v1 + v2 + ⋯⋯ + v n2 21 vn ( d + d n2 + ⋯⋯ + d nn ) +⋯⋯ + v1 + v2 + ⋯⋯ + v n2 n1 就有(du/dβ)<0,证毕。 我们看到提高一个部门的增加值会带来本部 门增加值率的上升与其他部门增加值率的下降,而 通过提高该部门的价格,同样可以提高该部门的增 加值。那么提高价格与直接提高增加值这两种方 式对于增加值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呢? - 39 -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我们将证明两者效应上的等价性。也就是说,通过 -1 即 A12 (I - A22)-1 = L11 L12,有: 提高价格,或者是直接提高该部门增加值,可以得 -1 ∆p1 L11 L12 = ∆v1 q̂ 1-1 L12 到相同的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增加值率的变化结果。 因此 性质 3: (等价效应) -1 ∆v1 = ∆p1 L11 q̂ 1 对于一个给定的实物投入产出体系,提高价格 与提高增加值实现相同增加值率变动结果的等价 条件是:∆v1 = ∆p1 L q̂ 。 -1 11 (11) 即此时第一类部门价格提高与增加值提高导 致的第二类部门增加值率的变化相同。 以下证明此条件满足时,第一类部门的增加值 率变化也相同。 证明: 将所有部门分为两大类,1 和 2,第一类部门为 价格或增加值将要提高的部门。根据价格模型: -1 A12 ö ö æ q1 ÷ + (v1,v 2) ç ÷ A22 ø q 2ø è A11 ( p1,p2) = ( p1,p2)æç A è 21 p1 A12 + p2 A22 + v q̂ 进一步有: p2 = ( p1 A12 + v q̂ -1 2 2 ( p1,p2) = ( v1,v2)æç 1 q ö÷ éêæè I 2 -1 -1 ø ë -1 -1 +v2 q̂ 2-1( I - A22 ) )A21] ( p1 + ∆p1) = u1' -1 ö - çæ A11 I ø è A21 A12 öù ÷ú A22 øû -1 -1 v1(q̂ 1)-1 + ∆p1[( I - A11) - A12 ( I - A22 ) A21] = u1' ( p1 + ∆p1) -1 -1 q̂ 1 ,则 第 一 类 部 门 若 增 加 值 增 加 ∆v1 = ∆p1 L11 的增加值率变为: 可以得到: p1 = v1 q̂ 1-1 L11 + v2 q̂ 2-1 L21 p2 = v1 q̂ 1-1 L12 + v2 q̂ 2-1 L22 uˉ1' = (v1 + ∆v1)q̂ 1-1( p1 + (∆v1 q̂ 1-1 L11)) -1 由于 ∆v1 = ∆p1 L11 q̂ 1,有: 结合关于 p2 的两个表达式,因此有: -1 ∆v1 q̂ 1-1 L11 = ∆p1 L11 q̂ 1 q̂ 1-1 L11 = ∆p1 ( p1 A12 + v2 q̂ 2-1)(I - A22)-1 = v1 q̂ 1-1 L12 + v2 q̂ 2-1 L22 若 p1 提高△p1 ,则第二类部门的价格 p2 将提高。 -1 因此 -1 -1 uˉ1' ( p1 + ∆p1) = (v1 + ∆p1 L11 q̂ 1)q̂ 1-1 ∆p2 = ∆p1 A12 ( I - A22 ) -1 = v1(q̂ 1)-1 + ∆p1 L11 若第一类部门的增加值 v1 提高,其他部门的增 根据逆矩阵的性质,有: 加值 v2 不变,则第二类部门的价格将提高。 L11( I - A11) - L12 A21 = I ∆p = ∆v q̂ L12 L11 A12 = L12 (I - A22) 由于第二类部门的增加值不变,若第一类部门 可得: -1 1 1 -1 价格提高导致的第二类部门的价格变化与提高第 ( I - A11) - A12( I - A22) A21 = L11-1 一类部门的增加值导致的第二类部门的价格变化 从而 相等时,这两种变化带来的第二类部门的增加值率 u1' ( p1 + ∆p1) = uˉ1' ( p1 + ∆p1) 的变化相同,因此等价的条件为: u1' = uˉ1' -1 ∆p1 A12 ( I - A22 ) = ∆v1 q̂ 1-1 L12 (10) éL11 L12ù éI - A11 -A12 ù éI ê úê ú= ëL21 L22û ë -A21 I - A22û ë - 40 - -1 -1 q̂ 1 时 ,二 者 变 化 带 来 的 第 一 即 在 ∆v1 = ∆p1 L11 类部门增加值率的变化相同。 由于 有:L11 A12 = L12 (I - A22) 21 -1 [( p1 + ∆p1)( I - A11) - (( p1 + ∆p1)A12 ( I - A22 ) æ q1 ö æ L11 L12 ö ÷ = ( v1,v2 )ç ÷ ç q2 ø è L21 L22 ø è ' 2 )A 则价格变化后 -1 -1 è ( = u1 p̂ 1 = v1(q̂ 1) 另外从价格模型同时有: q ) p1( I - A11) - p1 A12 ( I - A22 ) + v2 q̂ 2-1( I - A22 ) = p2 )(I - A22) ( éêp ( I - A ) - p A ( I - A )-1 + v q̂ -1( I - A )-1 A ùú p̂ -1 11 1 12 22 2 2 22 21 1 ë 1 û -1 ̂ = u1 = v1( p1 q̂ 1) 有: 得到 1 和 2 的价格关系有: -1 2 2 首先,价格变化前的增加值率为: ù Iû 证毕。 提高价格与提高增加值对于提高一个部门的 增加值率具有等价性,两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 《管理世界》(月刊) 2015 年第 2 期 得同样的收入份额。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通 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因此我们将主要基于 过掌握价格控制权,最终实现本企业或本行业更高的一个分 WIOD 数据 重 点讨 论 1995~2007 年期 间中 配份额,尽管相比于技术进步,这样会损害其他行业的增加 值率的回报。 封闭经济下的上述性质可以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随 国增加值率变动所出现的转折。为此,我 们提出从如下 3 个方面对其变动的原因给 以分析说明。 着一国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也 首先,我们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所 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之间。一国的增加值率不仅取决于本国 揭示的产出的使用去向和收入份额之间的 的生产技术与相对价格,还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与联 联系来理解和认识。 系中的地位。开放经济条件下,相互联系的不同国家构成一 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框架结构中, 个更大范围的经济系统。特别是随着产品贸易从简单的最 第二象限的最终使用与第三象限的收入之 终产品贸易扩大到中间产品贸易,以及随之而来的越来越紧 间的核算平衡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竞争型投 密的国际产业链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界限被打破的同时,国 入产出表,其最终使用的价值总量等于进口 与国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封闭经济中不同行业之间关系的 中间投入价值总量加上增加值总量。进一 类似性质。对于不同国家增加值率的变化,我们也需要从技 步,利用投入系数之间的平衡关系: 术与分配,以及上述性质出发来给以具体的分析。一国增加 iAD + iAm + A v = i 值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技术能力,也与诸多全球范围的 有: 分配因素有关,这些分配因素包括从基础资源的价格垄断、 (iA + A )( I - A ) = (i - iA )( I - A ) = i ( I - A )( I - A ) = i m 国际贸易准则及制度,到国际汇率机制等等,从而最终使得 D 五、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 趋于下降的原因分析 D D -1 D D -1 -1 其中:i 为全为 1 的行向量,Am 为直接进 一国增加值率的变动成为一国的技术努力与全球的分配格 局综合作用的结果。 v 口系数矩阵,Av 为初始投入系数或增加值率 行向量,AD 为对本国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 因此,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核算平 衡关系的背后意味着任何一项最终需求, 如引言中所指出的,我国增加值率,特别是制造业的增 拉动产出增长 ,进而带来收入的增长 ,而 加值率明显偏低且下降尤为明显。在此,我们将沿着上文理 且对于一个开放型经济而言,在所拉动的 论分析的线索,在全球变化的格局中尝试对我国增加值率的 总收入中就不仅包括对本国收入的拉动 Av 变动原因给以分析说明。 (I-AD)- 1 ,还包括对进口的拉动 iAm(I-AD)- 在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考 1 ,这也相当于对国外收入的拉动。也就是 察一下不同数据来源我国增加值率的具体变化趋势。WIOD 说,一国的最终需求将同时拉动本国收入 数据是年度数据,但是只是从 1995 年开始,而且以该数据库 与进口。结合核算平衡关系,有: 最近更新的 2008~2011 年数据计算的各年增加值率与 2007 年均相同,这说明 2007 年之后的数据是从 2007 年中国投入 产出外延推导而来的,故此我们对其 2007 年之后的数据不 予采用。作为补充,我们同时列出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至今 为止公布的所有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的增加值率。两者所 表现出来的增加值率的变动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其变动趋 势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无论是从 全行业的增加值率,还是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变动看,1987~ 1995 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 1995~2002 年则基本稳定,2003~ 2004 年缓慢下降,而 2004 年后则呈快速下降趋势。考虑到 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仅仅是 表 3 WIOD 与中国国家统计局 增加值率计算结果对照 WIOD IO 表(国家统计局) 全行业 制造业 服务业 全行业 制造业 服务业 1995 0.385 0.268 0.518 1987 0.445 0.322 0.590 1996 0.384 0.271 0.517 1990 0.415 0.292 0.572 1997 0.384 0.273 0.514 1992 0.389 0.274 0.509 1998 0.385 0.271 0.516 1995 0.380 0.266 0.552 1999 0.385 0.270 0.518 1997 0.379 0.276 0.503 2000 0.383 0.268 0.522 2000 0.359 0.256 0.492 2001 0.384 0.266 0.526 2002 0.389 0.262 0.532 2002 0.383 0.265 0.532 2005 0.341 0.230 0.490 2003 0.368 0.250 0.531 2007 0.325 0.208 0.535 2004 0.360 0.237 0.529 2010 0.322 0.197 0.551 2005 0.346 0.226 0.527 2006 0.332 0.215 0.529 2007 0.325 0.206 0.534 资料来源:根据 WIOD 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数 据计算。 - 41 -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最终使用/总产出)=(中间产品进口/ 总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如果我们称中间产品进口与总投入 的比率为进口率,而增加值与总投入的比 率就是增加值率。也就是说,在进口率、 and Optical Equipment)行业,从 2007 年 WIOD 数据看,是制造 业部门中增加值率最低的部门,只有 16.1%,而相反进口率却 是最高的部门,为 19.4%,对比该行业 1995 年数据,增加值率 为 24.9%,进口率为 12.4%。 因此当最终需求在总产出中所占比例较低的情况下,随 增加值率和最终使用占总产出比率三者 着我国进口率的不断上升,增加值率不断下降。但问题是最 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最终使用 终需求占总产出比率较低背后的经济原因却没那么简单。 占总产出的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进口与增 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既来自于消费需求等最终需求的不足, 加值率将呈反向关系。 并反过来归结为分配上收入偏低的结果,也来自于工业化阶 我 们 利 用 WIOD 数 据 计 算 了 1995~ 段产业联系上中间需求扩张的结果。后者更多从生产内在 2007 年我国中间使用占总产出的比重,并 的规律来说明,而前者则归因于收入分配的外部原因。中国 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经济作为一个生产不断扩张的经济,低的最终使用份额可能 我 国 中 间 使 用 占 总 产 出 的 比 重 在 55% 到 正是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0%之间,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均在 45%以 其次,我们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化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显上升趋势。中间使用的比率高,最终使 环节转移到中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低附加价值的产品由 用占总产出的比率也就低。这也意味着 于简单重复的性质,而缺乏定价权,在产出品价格下降的同 拉动的总收入在国外收入与本国收入之 时,核心零部件的价格往往价格稳定。此外,中国大规模生 间可供分配的比例也低。 产还引致了大宗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些往往 下,而且 2004 年以后我国的这一比率呈明 中国增加值率的偏低与发达国家把低增加值率的加工 进一步,在最终使用占总产出比率较 也导致了进口率的上升,以及增加值率的下降。例如对于金 低的水平下,增加值率和进口率之间表现 属原料和金属锻造(Basic Metals and Fabricated Metal)行业, 出明显的反向关系。1995~2007 年中国制 造业各部门增加值率与进口率的散点图 表明了两者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从个别产业的数据来看,也是如此。 例 如 我 国 的 电 子 与 光 学 设 备(Electrical 根据 WIOD 数据 2002 年时增加值率还保持在 24.2%,进口率 7.2%的水平上,但是随着铁矿石等金属原料的价格上涨,进 口率不断攀升,至 2007 年上升至 10.7%,而增加值率则下降 为 19.7%。不同行业所经受的产出与成本间的相对价格变 化,通过行业间的相互联系,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扩散,导致我 国整体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下降。 为进一步分析验证进出口产品价格相对变化对我国增 加值率的影响,我们建立如下形式的分析模型。 假定进出口价格由国际市场确定,是外生给定的。这一 外生价格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可以分别从投入产出表的 图 1 中间使用占总产出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 WIOD 数据计算。 投入面与产出面两个角度来模拟。从投入面的价格变化来 说,产品的成本不仅直接受进口品价格变化的影响,而且进 口品价格变动也影响到国内中间投入产品的价格;从使用面 的价格变化来说,国内使用的产品价格受进口产品价格变动 的影响,而出口定价则直接由国际市场来决定。 设进口产品与出口产品价格分别为 pm 和 pf 。国内中间使 用与国内最终使用价格受进口价格变动的影响为: 图 2 1995~2007 年制造业各部门 增加值率与进口率散点图 资料来源:根据 WIOD 数据计算。 - 42 - ∆p = ∆p m Am (I - A)-1 (12) 出口则受出口价格变动△p 的影响。因此,受进口价格变 f 动影响导致产品的总销售价值,即各部门总产出的价值变动: 《管理世界》(月刊) f ∆x = ∆p̂ Zi + ∆p̂ y d + ∆p̂ y f (13) 其中 Z 为国内中间使用矩阵,yd 为国内最终使 用列向量,y 为出口列向量,变量上的^号表示该向 f 0。 这 表 明 2005 年 之 前进出口价 量展开得到的对角矩阵。增加值的变化为产出价 格基本上是 值扣除投入价值,即: 有利于我国 ∆v = ∆x ' - ∆pZ - ∆p m M (14) 2015 年第 2 期 增加值率的 图 3 现价实际增加值率对未受 进出口价格影响的增加值率的偏离 资料来源:根据 WIOD 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 计算。 其中 M 为中间产品进口矩阵。 提 升 的 ,而 假设当进口价格变化使整个价格体系均改变 在 2005 年之后则对我国增加值率产生明显的负面 的情况下,即不仅国内中间使用、国内最终使用,而 且出口都按变化了的价格决定其新的价值量,这时 影响。这一点对于制造业尤为明显。这一数据分 析结果表明,我国增加值率的下降至少在 2005 年之 增加值不变,即△v=0。这一新的价格体系下表的 后,进出口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其中的一 投入与使用价值的平衡关系有: 个重要原因。 f i'Z'∆p̂ + y d '∆p̂ + y '∆p̂ = ∆pZ + ∆p m M (15) 即在变化了的价值量基础上,列向的总投入等 实际上,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 向的。一方面,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 的增加值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开放并加入 于行向的总产出。 到 国 际 分 工 体 系 ,中 国 以 大 规 模 的 生 产 降 低 了 成 上式进一步变形,有: f i' Z ' ∆p̂ + y d' ∆p̂ - ∆pZ - ∆p m M = -y '∆p̂ 本,大规模的供应也从需求面进一步拉低了产品价 利用上式的平衡关系,带入到刚才得到的增加 格,这样就会使得中国增加值率的下降在国际上形 值变化公式(14)中,就有: f f ∆v = i' Z ' ∆p̂ + y d' ∆p̂ + y ' ∆p̂ - ∆pZ - ∆p m M 成外溢效应。我们以 WIOD 数据计算了服务业的增 加值率,并与制造业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与制造 = y ∆p̂ - y '∆p̂ 业增加值率的下降相比,服务业的增加值率要稳定 因此得到: 的多。服务业由于其本身行业性质,除了软件等少 f' f f f f ∆v = y ' (∆p̂ - ∆p̂ ) (16) 数行业存在外包现象外,远不如制造业国际分工与 也就是说,进出口价格变化对于增加值的影响 相互联系的广泛与深入程度,其收入受别国影响的 为出口价格变化与受进口价格影响的本地价格变 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率 化之差,并以出口量为权数。 变动程度的不同,部分说明了制造业国际分工带来 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进出口产品数 量与金额计算投入产出部门口径的进口与出口价 格指数(这里我们计算的是环比价格指数)。然后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出的增加值的变动△v 与产出的 变 动 △x 用 来 调 整 WIOD 数 据 的 现 价 增 加 值 和 产 出,并计算调整后的增加值率,得到的结果就是未 受进出口价格变化影响的增加值率。我们用现价 的全球范围收入分配调整的巨大影响,并对近年来 全球范围增加值率的下降趋势给以部分的说明。 最后,在外部原因之外,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 持续下降,还来自于我国服务业高回报率的挤占。 尽管从全球数据上看,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率 也同样偏低,但是 2000 年以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率 有明显的上升。此外,我国服务业的部分行业增加 的实际增加值率减未受进出口价格影响的增加值 值 率 过 高 ,且 上 升 过 快 ,例 如 金 融 业 长 期 来 都 在 率,得到两者的偏离值。当偏离值大于 0 时,意味着 60% 以 上 ,2007 年 接 近 69% ,而 房 地 产 业 更 是 在 反,如果偏离值小于 0,则意味着进出口价格变化会 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等部门逐渐从制造业中分 计算的结果表明,2005 年之前无论是全部产业 部分,这些服务行业以其在全球的影响力,本身成 总 体 上 是 大 于 0 的 ,而 在 2005 年 之 后 则 明 显 低 于 本身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其过高的回报必将是以损 进 出 口 的 价 格 变 化 是 有 助 于 提 升 增 加 值 率 的 ;相 导致增加值率下降。 还是制造业,这一偏离值尽管个别年份在 0 左右,但 70%以上,而 2007 甚至达到 83.4%。对比发达国家, 离出来,这一变化是整个国际分工进程的一个组成 为这些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相反,在我国服务业 - 43 -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害而不是有助于制造业增加值率的提升为代价。 除以上所讨论的原因以外,汇率的变化也构成 对于增加值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篇幅 所限,对其展开的讨论希望留待将来专文的分析。 六、结论 贸易增加值的测算反映了贸易与收入之间的 偏离程度,但是仅仅基于贸易的测算与分析却难以 揭示整个收入格局变化的全貌。相反,基于增加值 率概念,则更好地反映出当今全球格局下生产、贸 易与收入变化的全貌。增加值率的高低不只是反 映技术,也受到各种分配因素的影响。技术进步在 提高本企业或本行业增加值率的同时,让其他行业 和整体经济受益,而分配因素则是以降低其他部门 的增加值率为条件,而使本国或本行业的增加值率 提升。任何一个部门增加值率的改变可能是两者 中某个因素,也可能是多个因素效应叠加的结果。 一国增加值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努力, 也同样与现有的国际分配体系及制度等诸多因素 密切相关。由此,我们在分析某个国家或某个行业 增加值率的变动原因时,不能仅从该行业本身来寻 找,同时要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行业间相互影响的 角度来分析。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世界,同时也深刻 地塑造了自身。我国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且 持续走低一方面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 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受进出口价格变动的不利影 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国际分工背景下技术与 分配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也为我国经济 结构调整路径的讨论带来某些启迪,要求我们不仅 关注于技术进步,也要注重为企业创造发展所需的 公平合理的分配环境,通过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企业和行业的出现进而获得国际上更大的 话语权。 (作 者 单 位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责 任 编 辑:蒋东生) 注释 ①关于 Trade in Value Added 的翻译问题,国内仍存在争 议。有学者翻译为增加值贸易,但是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公 布的文件材料中通常将其翻译为贸易增加值,本文采用这一 译法,同时把另一与之相关的概念 Value Added in Trade 翻译 为增加值贸易。 ②Tukker 和 Dietzenbacher(2013)指 出 近 年 来 该 类 数 据 的 - 44 - 大量编制主要是受两个方面的研究所推动的,一个是碳排放 问题,另一个就是货物与服务的国际贸易问题。该文献对当 今 主 要 的 全 球 多 区 域 投 入 产 出 框 架(Global Multiregional In⁃ put-Output,GMRIO)进行了介绍。 ③例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在对中 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进行测算的分析中,指出在中美 贸易背后,中国与日、韩所形成的紧密联系,强调中国垂直专 业化水平的上升预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参与程度的上升。 ④这一古典工资决定机制也正衍生出后来二元理论中的 重要一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元理论不仅是经济性质上的 二元,也是理论分析中古典与新古典理论上的二元。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出口贸易 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 《世界经济》,2006 年第 5 期。 (2)马克·布劳格: 《经济理论的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9 年。 (3)Lawrence J. Lau 等: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 《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5 期。 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 (4)Dorfman,R.,Samuelson,P. A. and Solow,R. M.,1958, 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 Analysis,Dover Publications, INC. (5)Hummels,D.,Jun Ishii and Kei-Mu Yi,2001, “ The Na⁃ 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our⁃ 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54,No. 1,pp.75~96. (6)Johnson,R. C. and Noguera,G.,2012,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86,pp.224~236. (7)Koopmans,T. C.,1951, “ Activity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John Wiley & Sons,INC. pp.142~165. (8)Koopman,Robert,Powers,William M.,Wang,Zhi and Wei,Shang-Jin,2010,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 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NBER Working Paper No. w16426. (9)Miller,R. E. and Bair,P. D.,2009,Input-Output Analy⁃ 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Cambridge Press. (10)OECD- WTO,2012,TradeinValue- added:Concepts, Methodologiesand Challenges,www.oecd.org. (11)Pasinetti,L. L.,1977,Lectures on the Theory of Produc⁃ 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2)Pei Jiansuo,J. Oosterhaven,and E. Dietzenbacher, 2012, “How Much Do Exports Contribute to China’s Income Growth?”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Vol. 24,pp.275~298. (13)Robert C. Johnson and Guillermo Noguera,2012, “Ac⁃ 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86,pp.224~236. (14)Stehrer,R.,2012, “ Trade in Value Added and the Val⁃ ue Added in Trade”,wiiw Working Paper No.81,pp.1~19. (15)Trefler,D. and S. Zhu,2010, “The Structure of Factor Content Predictions”,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82,pp.195~207. (16)Tukker,A. andDietzenbacher,E.,2013, “Global Multi⁃ regional Input- output Frameworks: An Introduction and Out⁃ look”,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Vol. 25,pp.1~19. (17)UNCTAD,2013,Global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 ment: Investment and Value Added Trade in the Global Economy. (18)WTO & IDE-JETRO,2011,Trade Pattern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 From Trade in Goods to Trade in Tasks. (19) WIOD,2013,the World Input- output Database (WIOD),www.wiod.or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