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北京建筑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选修手册.pdf
目 录 说明 ........................................................................................ 1 一、课程模块设置 ........................................................................... 1 二、课程课时安排 ........................................................................... 1 三、课程修读规定 ........................................................................... 1 四、课程实施程序 ........................................................................... 1 五、课程师资标准 ........................................................................... 2 六、课程教学管理 ........................................................................... 2 七、课程考核办法 ........................................................................... 2 八、课程运行保障 ........................................................................... 3 九、课程教材建设 ........................................................................... 3 十、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负责解释。 ................................ 3 选课操作指南 ................................................................................ 5 选课系统 ................................................................................... 5 课程介绍 ................................................................................... 11 第一模块、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 12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 13 2、世界文学概论 ......................................................................... 14 3、古代经典小说选读 ..................................................................... 15 4、跨文化交际语英美影视赏析 ............................................................. 16 5、周易文化精读 ......................................................................... 17 6、 中国书法篆刻(工作坊) .............................................................. 18 7、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 19 8、中华诗词之美 ......................................................................... 20 9、古典诗词鉴赏 ......................................................................... 21 10、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 22 第二模块、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 23 1、西方文明史话 ......................................................................... 24 2、中国历史文明概览 ..................................................................... 25 3、西方哲学智慧 ......................................................................... 26 4、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 27 5、美国社会文化 ......................................................................... 28 6、文明的足迹:中西文明历史沿革比较赏析 ................................................. 29 7、中国哲学概论 ......................................................................... 30 8、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 31 9、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 32 第三模块、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 33 1、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 ................................................................. 34 2、创业投资与公司法治 ................................................................... 35 3、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 36 4、城市社会学——城市与城市生活 ......................................................... 37 5、心理发展与人生规划 ................................................................... 38 6、数学大观 ............................................................................. 39 7、探究万物之理 ......................................................................... 40 8、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 41 9、科学通史 ............................................................................. 42 10、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 ................................................................ 43 11、物理与人类文明 ...................................................................... 44 第四模块、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 45 1、中西城市建筑设计文化的诗意 ........................................................... 46 2、建筑与伦理 ........................................................................... 47 3、工程文化与美学 ....................................................................... 48 4、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 49 5、中外园林文化与艺术 ................................................................... 50 6、桥梁美学与概念设计 ................................................................... 51 7、建筑艺术赏析 ......................................................................... 52 8、中国传统建筑经典与赏析 ............................................................... 53 9、中国古建彩画(工作坊) ............................................................... 54 10、新手工艺创新设计(工作坊) .......................................................... 55 11、建筑影像与韵律赏析 .................................................................. 56 12、音乐鉴赏 ............................................................................ 57 13、世界建筑史 .......................................................................... 58 14、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 59 15、美术鉴赏 ............................................................................ 60 第五模块、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 61 1、北京历史变迁 ......................................................................... 62 2、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 ........................................................... 63 3、智慧城市 ............................................................................. 64 4、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水环境保护 ......................................................... 65 5、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 ................................................................. 66 6、生态城市建设与固废管理 ............................................................... 67 7、探索发现:生命 ....................................................................... 68 8、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 69 9、家园的治理:环境科学概论 ............................................................. 70 10、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 71 11、全球变化生态学 ...................................................................... 72 说明 为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在原 有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本科生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形成以通识基础课、通识核心课和通识任选课为 主要内容的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通识核心课程是建设的重 点,为保证教学质量,加强通识核心课管理,特制订本方案。 一、课程模块设置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哲学视野 与文明对话”、“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五个模块。此学期共设置课程 56 门,其中 35 门为面授课程,21 门为线上课程。 二、课程课时安排 按照“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门课原则上为每周 2 学时、一般 安排在工作日的下午(或晚上)以及周六日排课,每学期 32 学时(计 2 个学分),并在一学期内完成。 三、课程修读规定 凡 2016 年 9 月以后入学的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原则上在前 6 个学期内完成,在 5 个核心课程模块中任选其中 4 个课程模块,各选 修 2 个学分,共计 8 个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四、课程实施程序 1.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组织各教学单位推荐相应系列的通识教 育核心课,并组织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统一规划评估, 1 相关教学单位负责课程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行动态管理,保持 相对稳定。教师如果申请开设新的通识教育核心课,学校将组织教学 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专家严格审核,申请教师要进行试讲,并 接受专家现场质询,通过审核方可增设。 2.教师每学期申请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须提交《北京建筑大学 通识教育核心课申报表》和教学大纲等材料,由教学单位审核后,统 一提交教务处。 五、课程师资标准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主持 人一般由教授担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 学效果好的 3 至 5 人的教师梯队。 六、课程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可选定一名助教,协助老师管理课堂秩序和有关日常 教学工作。 2.任课教师要严格考勤(对于旷课 3 次以上(含 3 次)者,以“零 分”记入该学生成绩档案。 3.对于到课人数连续 3 次少于 50 人的通识教育核心课,于次周停 开该门课程。参加停开课程学习的学生不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也不 能在中途重新选修其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可在下学期重新选课。 七、课程考核办法 1.任课教师要严格课程考核,将考勤、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和考 试成绩相结合,综合给出相应的成绩。 2 2.课程成绩应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 测指标评定。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办法,检测学生 的学习质量。 3.通识教育核心课开出后,任课教师一般调课或停课应按照学校 教务处相关规定申报。对于随意调课或停课者以教学事故论处,并取 消该授课教师两年内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的资格。 4.通识教育核心课不安排补考,不及格者可重修原课程或另修其 他通识教育核心课。 八、课程运行保障 学生处、各院(部)学工组应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学风教育, 使学生端正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的态度,正确认识通识教育核心课开设 的目的和重要意义,督促学生按时上课,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本科生导 师应认真履行职责,帮助学生制订修读计划,指导学生选课,引导学 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及时向学校和院(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 求。 九、课程教材建设 1.任课教师应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 根据课程需要建立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结合教学 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依据教学大纲选用自编教材,不断提高教材与 教学质量。 2.通识教育核心课一般不规定学生统一购买教材,教师可给学生 指定参考书。 十、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负责解 释。 3 4 选课操作指南 选课系统 1.网址:http://jwmis.bucea.edu.cn/fzjh.jsp; 2.账号:学号;初始密码:学号。建议修改初始密码; 3.操作流程: (1)登录界面: (2)点击“选课管理” 5 (3)点击“选课方案” (4)必修课选课--点击“计划课程” (5)点击课程后面的方框,然后点击右下方的“确定”,则该课程完成选课。 6 (6)校级任选课选课:点击“校任选课” (7)点击“选择”下方的方框, 7 (8)查看已选课程 (9)删除已选课程:点击“已选课程删除”,然后点击“删除” 8 注: 选择尔雅网上课程的同学,按照《尔雅使用手册》进行即可。 9 10 课程介绍 11 第一模块、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12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eries: the Wisdom of Classics 开课院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罗安宪、许亮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承载着人类最基本 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指包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典籍著作,其精华主要凝聚在 经、史、子、集四部经典之中。按照《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等对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经”是 指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等,主要为儒家典籍,包括《周易》《尚书》《礼记》《诗 经》《春秋》等。“史”是指历史典籍,其主要代表为《史记》等为主体的“二十五史”。“子”是指春 秋战国以来的诸子著作,主要包括《老子》《墨子》《韩非子》等。“集”是指中国古代诗文经辞赋类的 著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 特标识。 古今中外,经典教育都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早 20 世纪中叶,朱自清先生在《经 典常谈》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 而在文化。”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开设经典选读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学素养,增进大学生 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13 2、世界文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ies & World`s Literature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陈素红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世界文学概论》是将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引介相结合的一门文学体验课。课程把 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大类,先后选择部分作品解读赏析。在解读赏析各类作 品前,依次穿插介绍相关文学理论基础知识:认识抒情作品、叙事作品;了解文学的起源、文学的定义、 文学活动;认识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了解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文学作品的消费与接受;其中尤其强调对文 学四要素、文学审美、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的总体认识和了解。本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文本阅 读能力、主题定位意识及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使学生熟悉以诗歌、小说为主的多种文学体裁文本,并能对 选择文本和全文本进行相应的文学赏析,包括对作者生平和作品所寄人文背景的解析;同时,通过课堂讨 论、展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流畅表达对文本的解读赏析和相关思考。本课程最终目的是通 过对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研学,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综合认知,使文学阅读成为增强 人文知识和拓展思考视角的重要途径,并助力知识积累和个人成长。 14 3、古代经典小说选读 Selective Reading of China's Ancient Classic Novels 开课院系:首都师范大学 任课教师:汪龙麟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选取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包括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作为解读对象,既从纵向上着眼 于这些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阐释,也通过横向与同时代各体文学的比较,挖掘这些经典之作 的时代蕴含,同时还通过对一些有争议作品或话题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 古代神话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黄帝 擒蚩尤 女娲补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先秦寓言 杞人忧天 守株待兔 揠苗 助长 叶公好龙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 列异传(曹 丕) 宋定伯卖鬼 谈生 博物志(张 华) 四、 补江总白猿传(无名氏) 纪闻(牛 肃)巴峡人 五、宋元话本 碾玉观音 简帖和尚 快 嘴李翠莲记 六、明代小说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 浒传(施耐庵 罗贯中)西游戏(吴承恩) 15 4、跨文化交际语英美影视赏析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Film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窦文娜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所以英语教学应该将语言 教学与文化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英文电影是对西方国家文化生活的生动再现, 因此本课程内容选材均 为具有典型西方文化代表的英文影片,剖析电影中跨文化的相关知识,所讲授的跨文化要素有:美国电影 发展史简介,中西消费文化差异,中西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历史文化差异,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和中西爱情观差异。 除此之外,本课程科学安排教学体例,遵照从跨文化交际概念的导入;到具体中西文化元素的剖析; 影片介绍及精彩片段赏析;再到观后反思,小组讨论和语言学习,主要通过就所观看的片段给出学生思考 的问题;通过分析难懂的句子,让学生阐述大意,就各自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最喜爱的剧中人发表自己的评 论并阐述理由;讲解重点语言点,欣赏经典台词; 邀请在跨文化领域中的知名学者给学生进行一次“跨文化之旅”的讲座;并安排一次以“英文电影之 我见”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了解西方文化知识、跨越文化障碍、培养学 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为成为国际一流人才夯实基础。 16 5、周易文化精读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刘炳良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源头,历代思想家往往借阐衍易理以立己说。学习本课程,可以帮 助我们正确理解《周易》一书的基本性质,撩开一些人有意或无意的遮盖在《周易》上面的神秘面纱,澄 清思想是非,把握《周易》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精神,认识《周易》哲学与文化的现代使命,厘清《周易》 与中国哲学、尤其是《周易》与诸子之学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文化之发生、发展,以服务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7 6、中国书法篆刻(工作坊)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 任课教师:张庆春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40 学分/课时:2/32 “中国书法篆刻(工作坊)”系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之“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模块的一门课, 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中国书法篆刻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精粹,书法艺术, 线条造型意蕴无限;篆刻艺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书法篆刻文化概述、基本常识、技法临摹、作品鉴赏、创作体验等内容。其教 学方式为理论学习与技法实践兼顾,课上学习与课下作业兼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与技能,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 化的决心与信心,增强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健康审美 情趣,提高对中国书法篆刻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以美怡情,达到弘扬我国传统之精华,继承优秀文化传 统,树立文化自觉和民族情感,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与人生境界。" 18 7、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开课院系:中国传媒大学 任课教师:耿波、王永、王克家,李有兵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80 学分/课时:2/32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是一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讲解的课程。本课题分别从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里、父子关系、天命、《诗经》等,共分 10 个专题进行了讲解。 本课程的讲解力避照本宣科, 而是希望从一些鲜活的例证入手,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尽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 国的联系。 本门课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有个大致了解;学会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来看待现实问题;同时,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格气象与担当意识。 19 8、中华诗词之美 The Beauty of Chinese Poetry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叶嘉莹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 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 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这是一门尔雅网络课程。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 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 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 化生活的缩影。 20 9、古典诗词鉴赏 Guided Reading in Classical Poems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骆玉明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选取近百首中国古典诗词,由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以切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对诗的品鉴解析之 中,富有灵气的解读凸显诗的意境,发掘诗的内涵,帮助大家体会诗词固有的鲜活之气,更好地从诗中寻 找属于自己的共鸣。 21 10、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Selected Reading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Fictions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金理 通识类别:经典赏析与文化传承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文化为时代提供了灵魂的力量,时代为文化提供一个唱念做打的舞台。本课程以时代发展为轴,从故 事、人物、情节、节奏、模式等角度,精选当代小说进行由浅入深地讲解分析,以小说为代表展示文化创 造的力量。通过比较分析经典小说的构成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文学创造的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文 学鉴赏力和文化创造力。 22 第二模块、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23 1、西方文明史话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开课院系: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王晓朝、靳凤林、高春花、郭晓东、石磊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西方文明史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西方文明发展历程、理解西方文明精神内核是大学生 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本课程遵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撷取西方 文明发展中的重要阶段,突出各个阶段的文明主题,为学生奉上一幅独具特色的西方文明画卷。该课程开 篇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选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重要思想家,展示那个时代最强劲的精 神: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理论;第二篇为基督教文明,通过讲解基督 教文明的发展历史,分析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联;第三 篇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在介绍两波运动的基础上,挖掘运动中生长出的人文精神和法 治精神;第四篇为科技文明与科学精神,介绍西方现代科学发展概 况,分析科技文明与工业化浪潮的关系以及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影响;第五篇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对全球化思潮、绿色和平 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哲学阐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探视解决这些问题的多重路径。 24 2、中国历史文明概览 Chinese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An Overview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肖建杰、王德中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黄帝时代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 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历史文明概览》,是一门讲述中国历史文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历 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给人留下了几千年的记忆,一旦你面对这片历史的记忆,就能从中发现许多可 贵的知识点和智慧点。因此,能够与中国历史文明想亲近,是人生求知路途上的一大收获。本课以时间为 线索、以专题内容为要点去讲述、分析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史,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并 把这个重点放到时间的长河中去加以来考察,以便获得新知。 25 3、西方哲学智慧 Wisdom in Western Philosophy 开课院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张溢木、尹保红、束东新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通识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 使学生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清晰理解西方智慧的主要特征与思想特质,以批判的精神对哲学史 上的问题做出思考与认知。课程力图以深入浅出的问题式讲述,介绍西方哲学的扼要历史、主要人物、精 彩智慧,拉近每一位普通学习者与精深哲学之间的距离。 本课程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带领 21 世纪的我们畅游 2500 多年的西方哲学世界,从历史、 人物与故事三个层面,将我们带入西方哲学的智慧殿堂,清晰而简明地告诉我们作为西方文明核心的哲学 智慧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以及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大致关系。课程以“思想链”“问 题链”“兴趣链”为导向,引导学 生踏上哲学运思的道路,进一步思 考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哲学问题。 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开 设专题讲座与主讲教师进行问题 式讲授相结合,同时使用微信公众 号等教学载体和翻转课堂等教学 手段,多渠道实现课堂内外教与学 的无缝衔接。 26 4、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张守连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在当代西方社会生活的长河中,不时涌动着社会思潮的波澜,它们是变动着的社会生活的精神之流, 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西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 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 本课依据翔实材料客观地介绍述了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对 每一种思潮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态度鲜明,期望能为青年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7 5、美国社会文化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侯平英、武烜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理解英语语言背后的 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整个课程涵盖面较广,涉及美国文明的方方面面。就美国文化而言,它包括 宗教、文化区域、价值观、大众媒体和民族特性等。就美国社会而言,它包括政治制度、种族关系、妇女 运动、劳工组织和社会福利等。本课程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含有一定的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基 本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客观地了解美国,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本课程以教师自 制教材为主,补充电影报刊及网络资源等多媒体材料,旨在通过阅读英语文字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 然后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美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在 欣赏了解的同时,联系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兴趣,开拓视野,提高英语和跨文化学习水平。 28 6、文明的足迹:中西文明历史沿革比较赏析 The Footprint of Civilizati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武烜、王隽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该课程内容丰富,从中西方神话起源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事件与历史意 义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西方文化常识,包括神话、宗教、发展规律等;要求学生能够识别 有代表性的西方文明现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知识储备,增强民族自信心。 此外,该课程还会引导学生对中西神话形成的差异对中西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将中 国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圣经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进行对比。除传统的讲授形式外,还会在相关 课程内容中安排学生进行古代神话经典片段全新演绎与解读,组织学生参观欣赏课外对与课程相关的展览 或演出,力争将趣味性和指导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29 7、中国哲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陆建猷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依循经典原理,撷取历代文献的思维智慧哲说,寻绎时代问题,证实概念义涵,编辑论域范畴, 考据哲义语源,证得译他法则,将民族理论思维的哲学质素依照学科法则,概设成中国哲学的“本原论、 格致论、名辩论、美识论、伦理观”的基本论域。 30 8、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高旭东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宏观的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中国是伦理型、审美型的文 化体系,强调的是道德与和谐;西方是宗教型、科学型的文化体系,强调的是分析与严密。这两种截然不 同的文化应该如何对话,如何沟通?本课程将抽丝拨茧引导学生解开心中疑惑。 31 9、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Masterwork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吴根友 通识类别:哲学视野与文明对话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吴根友教授将为你梳理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 18 世纪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跨越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解析经典哲学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理解与思考,将深奥的中国 哲学娓娓道来,拉近大家与哲学的距离。 32 第三模块、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33 1、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 Insight into Hot Chinese Issue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常宗耀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是向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发展基本理论与问题教育的一门通识课。课程从 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发展矛盾论、社会发展代价论、社会发展政策论、社会可持续发展论等视角,透视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增加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基本 理论与问题的系统认识,同时深入认识当代中国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意义。 34 2、创业投资与公司法治 Venture capital & the company legislation 开课院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李显冬、张明若、李志国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创业投资与公司法治》,是一门讲述创业者和投资人关系以及相关法律规制的课程。它以业已成熟 的创业投资模式为基础,从诸多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创业故事中分析体会人力资本价值的决定性作用,并将 此上升到哲学层面,弘扬人本精神。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与公司法治息息相关,本课程意在普及法律精神 和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深刻认识人、人力资本价值、公司和社会的关系,将我们带入创业情境,激 发自身的创业精神,探索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生成、交换和升值的内在机理,鼓励大胆尝试,发掘自身潜 力,内化人本思想。 35 3、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al Progres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张华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属于“科学学”、“科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会学”(STS)的范畴,是我 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科学技术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 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现 代自然科学与世界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新技术革命与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重任等。教 学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板书与课堂讨论。 36 4、城市社会学——城市与城市生活 Urban Sociology(cities and urban life) 开课院系: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朱启臻、高春凤、黄华贞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持续推进在人类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社会学课程主要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理解、解释城市社会中出现的大量现象与问题。课程在广泛吸收城市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紧密联系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案例,系统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 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城市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城市 的空间结构、生态结构、社会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城市化 的特点、动力、进程和我国城市化的道路、目标、模式及其存在 的问题,探索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城市社会 学研究方法、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态 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管理、 城市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社会学的基本 概念和学科理论,了解城市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具备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 37 5、心理发展与人生规划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 Life Planning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郑宁、孟莉、王伟、刘颖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心理发展与人生规划课程是一门专门针对我校大学本科学生素质教育与身心发展方面的指导性课程。 课程遵循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成长规律,针对大学生生活学习适应;学业发展及人生规划;情绪自我 管理;人际关系调节,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等问题开展指 导和教学。 课程的内容包括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适应;依据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分别就不同成长时期人生各个阶 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任务,以及在每个发展阶段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议题开展教学及讨论;课程还会根据 学生的需求,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就大学生所关心的人生价值、家庭、情感、人生规划、生育与死亡等人生 重大人生课题开展专题讲座。同时就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经济压力、未婚同居、同性恋、网络依 赖、赌博、传销等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课程中采用讲座、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工作坊等多种教学形式。 38 6、数学大观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s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李尚志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它在科学发展和现 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这是一门尔雅网络课程。本课程旨在颠覆人们对以往数学的看法,使人们对数学思想产生新的认识与 改观感触和体悟数学之纯美。课程一方面强调思维,从个案中抽象出本质,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认知;另 一方面强调技巧,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用简单的手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39 7、探究万物之理 Explore the Theory of the World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吕乃基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自然界既是人类社会的由来:自然界的演化造就了人类;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运 行和发展都建立于自然界的基础之上。 这是一门尔雅网络课程。人类历史之于自然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已经创造出大量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工 自然,构建了“人类意义上的自然界”。“万物之理”当然要包括人工自然,这是古代哲人所没有料想的 课题。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一点或许更为紧迫。本课程旨在带领大家去探究万物之理,了解自然与人类之 间的奥秘。 40 8、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The Changes of Theories about Cosmos from Einstein to Hawking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赵峥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以及相对论的诞生,宇宙的发展历程探索,放射性与原子 弹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关于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的介绍,霍金生平及其黑洞研究,膨胀的宇宙、 虫洞与时间机器,时间的性质,文明的诞生,文明的演进等方面内容,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41 9、科学通史 General History of Science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吴国盛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古希腊超越功利的自由科学、希腊化的罗马科学、阿拉伯科学、欧洲科技文明的发展、 科学的制度化、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20 世纪科学技术的变革、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晚清时 期的西学东渐等内容。通过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剖析解读科学的发展走向。 42 10、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丘维声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现代数学和信息时代有重要应用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学概 念,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这些知识,点评其中的创新点或创新的想法,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 和训练,并且领略数学创新的风采。 43 11、物理与人类文明 Physic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叶高翔、盛正卯 通识类别: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人类物理发展进程为背景,结合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东方与西方文 化,将人类重大物理成就以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进行阐述。通俗易懂又严谨求实地阐述物理学发展的 重大成就、发展规律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 44 第四模块、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45 1、中西城市建筑设计文化的诗意 Cultural Poetry of the Urban Design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贾荣香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英国诗人威廉·库珀(1731~1800)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者 的设计,设计者的设计离不开诗意,城市设计文化中的诗意离不开所有人的诗性,包括设计者、诗人和普 通民众,而诗性根据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存在”的审美尺度,由此从美出发 回到了美,完成了诗意的循环。过程中,设计要坚守设计之道,每个人诗性的显性差异要得到尊重,诗人 要完成歌唱城市建筑的使命。 46 2、建筑与伦理 Architecture & Ethic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秦红岭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从人类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所表现出的丰富精神特质,使人们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建筑与房 子划上等号。本课程将从建筑伦理视角探索人类建筑文化,引领大家认识建筑与伦理这个话题。本课程通 过十讲内容,回答这些问题,诸如:建筑究竟是什么?人类如何才能诗意的栖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反映 了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建筑审美有何伦理价值?建筑有美德吗?如何从性别视角审视建筑文化?城市规 划有哪些伦理问题?中西建筑史上有哪些典型的建筑伦理案例……。 本课程主要讲授建筑与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其定位是建筑类高校本科生的 STS 课程(即科学、技术、 社会),旨在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扩大理工科学生的知 识面。 47 3、工程文化与美学 Engineering culture and aesthetic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 任课教师:王锐英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工程文化与美学》是一门讲述人类工程史、了解工程文化底蕴和体验工程美学意涵的课程。工程是 人类文化之锤所雕凿的文明结晶,人类工程史与人类文明史可以说等量齐观,其中尤以土木工程及建筑工 程最为久远深厚,无论是宏大的城邦还是一木一石,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敬畏之心、审美思想和创造精神。 本课程所关注的工程审美,第一在于它的起源,包括了神性与人性、感性与理性、科技和文化各方面的深 邃魔力,护持着人类生命在宇宙中的流转。第二在于它自身的构造与演进来自于强大的宇宙法则——数学、 力学和物理学。所以,工程是文化、艺术、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本课程将揭示人类东西方工程演化的 历史脉络,以城市文明进程中的建筑文化与市政文化为观照,以建筑喻示人类上半身的文明素养,以市政 暗示人类下半身的文化底蕴,以片刻审美而引发的绵绵思绪引导同学们探寻从古至今的城市建设伦理与文 化问题,使同学们了解、体验和思考一个发展着的、关于人类之家与人类工程环境的美学思想。 48 4、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Heritage 开课院系:建筑遗产保护院 任课教师:汤羽扬、张曼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是一门面向我校各专业 1-2 年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本课程是基于北京 建筑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已经形成的学科专业优势,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从宏观到 微观进行分层次、分专题的讲授。课程以向学生普及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核心理念和发展趋势 为核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在世界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 提升民族自豪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讲述国内外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想与主要理论,介绍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实践案 例和主要方法。课程以国内外各类案例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性,以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训练。 49 5、中外园林文化与艺术 The world landscape culture & art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任课教师:丁奇、李利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了解中外园林文化与艺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外传统园林的发展历史,熟悉中外古典园 林的设计思想和造园手法。讲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建立历史、自然、生态、 文化、社会等多元价值观,内容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立意构思、平面构成、组织原则、 空间设计等,还偏 重于具体中外园 林工程实践的要 素分析,如中外园 林六大要素的具 体设计方法及相 关应用规范,其中 包括场地规划与 设计的规范,空间 设计的方法,材料 的认知选择,水体的景观设计及与水文系统相关的设计方法与规范,以及十大植物区内代表的 乔木、灌木、草坪的种类及应用。此外,还包括照明、小品、雕塑等景观细节的处理;掌握 中外园林发展趋势。 50 6、桥梁美学与概念设计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学院 任课教师:焦驰宇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桥梁美学与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and Aesthetics of Bridge Engineering)是面向全校所有 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桥梁发展演变历程、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原 则、掌握桥梁方案设计基本原则,深刻理解各种桥梁构件的受力特点、材料类型、适用条件。通过对典型 桥梁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系统应用理论知识开展桥梁方案设计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工程美学思维 及人文素质的目的。 51 7、建筑艺术赏析 Appreciation and Desig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任课教师:李春青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建筑艺术赏析》是一门将建筑、村落和城市等人居环境内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学习和赏析 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风格嬗变、哲学内涵、美学标准 等,为学生建立起全面、清晰、专业的建筑艺术欣赏与评价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建筑艺术 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对大学生的人 文品位、艺术修养和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内容采用多位教师和专家专题性讲座的形式,从传 统建筑、村落和城市的文化艺术欣赏开始,到现代建筑设计与评析,再到中国园林的艺术化特色,最后到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内容丰富,分析透彻,专题性强,有利于大学生对建筑艺术内容解析和保护形成 整体性的认识。 52 8、中国传统建筑经典与赏析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CS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任课教师:何力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经典与赏析。主要以通识课方式,面向大学生进行建筑美学修养的研讨。它既要涵盖对 中国传统建筑经典的历史、理念、文化、人物传记、匠作技艺的阐释,也侧重人文精神、文化复兴以及品 味鉴赏的评析。 53 9、中国古建彩画(工作坊) The Polychrome Paintings of Chinese Historic Building (Workshop)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任课教师:李沙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4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中国古建彩画是通识教育核心课,属于工作坊性质。教学内容包括明清官式木构建筑彩画设计规律, 造型特点、色彩配置、工艺做法,及其等级定位。中国古建彩画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及审美理念。它与历 史时代相吻合,并与建筑环境相适应。经过动手实践,掌握古建彩画实际操作过程,了解古建彩画与木构 建筑的内在联系,经过整理画稿,了解材料及制作工艺,并绘制复原图的一系列操作。通过工作坊形式,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建彩画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历史建筑艺术特点的认识,从而提升对优 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54 10、新手工艺创新设计(工作坊) New Handicraft Creative Design(Workshop)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任课教师:赵希岗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4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传统手工艺是传统设计和工艺美术体系的具体表现,是我们文化思想进步的重要源泉。通过教授传统 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学习人类优秀的工艺美术设计遗产和宝贵的传统设计经验;了解传统工艺设计的历史 发展及基本设计特征,学习传统手工艺造物精神;学习现代设计的时尚化、国际化艺术风格,以及现代文 化创意产品知识;接触新手工设计的一些实践,加深对新手工艺文化本质的理解,学习新手工艺的创新设 计方法。 55 11、建筑影像与韵律赏析 Appreciation of Architectural Images And Rhythms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驻校大师 任课教师:林铭述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3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建筑影像与韵律赏析》是一门讲述建筑、摄影、音乐关系的课程,课程结合主讲人林铭述先生近四 十余年对音乐、建筑、摄影的漫漫求索之路,带领学生体验了跌宕起伏的跨界艺术之旅。 课程提供建筑摄影、音乐的艺术赏析和体验教学,通过理论讲授、作品赏析、外景拍摄、作品点评、 举办展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建筑摄影,两种艺术之间互联互通、相得益彰的关系。增进大学生的 人文艺术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文化艺术“化”人的效果。" 56 12、音乐鉴赏 Music Appreciation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周海宏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随着近些年各类音 乐的创新与突破,市场上的音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从音乐起 源、民歌、器乐、声乐、戏曲、流行音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 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和“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心智,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同学们基本音乐素质与 欣赏水平,提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情感,调整紧张的学习状态。具有其他学科多不 具备的优势。 这是一门网络尔雅课程。音乐能为人生增色添彩,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本课程用优美音乐 打开你的耳朵,并从音乐表现的机制、阐释的权力、音乐欣赏的方式与层次等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把握音 乐所表现的寓意,提升音乐修养。 57 13、世界建筑史 The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陈仲丹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凿洞而居,到今天的万丈高楼,期间经历了难以描述的艰辛与努力。一座伟大的建 筑,容纳了人类物理力学的丰厚底蕴,彰显了人类手工业制造者的巧夺天工,承载了人类开拓创新的勇气 与决心。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每一座建筑的年轮都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每一座 建筑的脚步都烙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本课程介绍了世界著名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带领学生探寻神州城 苑、东方灵光、地中海明珠等世界建筑遗产。 58 14、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Appreciation and Desig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柳肃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发展历史、类型风格、平面设计、立面造型及结构设计等方面进 行了详细而丰富的介绍,并采用了大量实例和图片来分析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特点和造型风格,让抽象复杂 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术语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59 15、美术鉴赏 Art Appreciation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李松 通识类别:建筑艺术与审美教育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 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艺术 作品的特殊规则,获得审美享受,并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能力。 60 第五模块、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61 1、北京历史变迁 Beijing’s Historical Changes 开课院系:北京史学会、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任课教师:李建平、孙希磊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北京的历史变迁》,是一门讲述北京城市历史的课程。它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历史发 展、文脉继承、文化遗产三个层面,将我们带入时间、空间的历史隧道,清晰而简明地告诉我们作为世界 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是如何诞生与发展的,北京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以及城市规划、城市风貌与城市变 迁之间的关系。本课程带领 21 世纪的我们游历三千年古城、八百年都城的魅力风貌,探索中国城市文明 的源起、发展脉络与精粹文化。 62 2、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 Moder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Sponge City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 任课教师:李俊奇、张明顺、马文林、杜晓丽、张伟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与发展,人们对大自然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加 让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水资源的匮乏已经不再是新鲜的问题,在城市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 寻求与生态平衡发展的措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让现代化城市建设找到了全新的思路。 《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是一门讲述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大学生 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城市生态科学与相关学科的结合以及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复 合生态系统耦合关系。“海绵城市”是以城市雨水问题为切入点,在现代雨水管理体系基础上提出的新理 念和方法体系,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城市新型发展方式。本课程从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结合海绵城市 建设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对诸多重要城市问题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专题讲述,使学生可从系统工程 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掌握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理论和重要体系。 63 3、智慧城市 Smart City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科技处、电信学院 任课教师:张雷、孙卫红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智慧城市概论》,是一门讲述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城市是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的中心。目前,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城市 建设已进入多领域、多方位智能化跨越发展时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多学科 交叉融合信息化技术已成为现代智慧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方向。本课程以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为背景, 在系统讲述分析智慧城市概念、基础理论、体系构架等基础上,通过专题前沿技术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全 面了解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思想、跨学科领域观察、激励创新意识等,提高学生全面 能力素质。 本课程的中心内容概括为:智慧城市的概述、智慧城市基础理论、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智慧城市案例 分析四部分。智慧城市的概述主要包括:智慧城市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包括:物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智慧城市应用从智能交通、建筑、电网、农业等专 题进行讲述,进行典型城市建设研讨。 64 4、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水环境保护 Polluted River Restoration and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 任课教师:张伟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水环境保护》是一门讲述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水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大学生素 质教育通识课程。城市黑臭水体是城市水环境的突出问题,其整治已成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 容。由于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其整治工作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共同 努力来实现。城市水环境保护是以构建城市良好、可持续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包括水体黑臭在内一系 列城市水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自然、社会、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手段耦合,以及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的协同推进,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环境质量保障,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本课程 结合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相关政策、战略和实际需求,对黑臭水体治理方案、关键技术和维护管理,以及城 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理论进行专题 讲述,使学生可从系统工程的角 度了解未来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 和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理论和实 践,培养学生以系统、跨学科思 想来发现、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 的能力和素质。 65 5、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网信中心 任课教师:魏楚元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中,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将产生反映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百万兆(TB)级到十 亿兆(PB)级和万亿兆(EB)级数据。越来越多的数据使世界进入真正的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 据经过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后,能更好地用于各类应用从而提供智慧服务,满足各类智慧应用。人类 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大数据非常火爆,而到底什么是大数据?恐怕很多人并不了解真正的内涵。 本课程主要讲授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主要面向建筑院校各类本科生,旨在让大家掌握什么是大数 据?大数据有哪些基本的思维和方法?大数据怎么在智慧城市和建筑行业中应用起来?有哪些大数据分 析实用技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基本方法的人才。 66 6、生态城市建设与固废管理 Modern urban ecology & environment 开课院系: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 任课教师:王思思、李颖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我校通识课“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类的核心课程。它以城市生态学、环境学、固体废物管 理和资源化利用为理论基础,围绕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的污染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固体废物大量露天堆置、 垃圾围城、邻避现象日益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系统讲述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以及生 态规划和优化的方法;介绍城市固体废物的基本组成、分类和基本处理、处置和管理方法;以城市建设为 背景,介绍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管理、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应用等内容。通过课程 学习,使学生能把握城市生态系统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正确理解城市 化与生态环境、固体废物管理等相 互协调关系,获取改善和管理城市 生态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为构建更加健康、宜居、和谐的生 态城市奠定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生 态环境保护意识起到推进作用。 67 7、探索发现:生命 Discovery - Life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黄耀江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 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 这是一门网络尔雅课程。本课程以生 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 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 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文明 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学 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 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 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 68 8、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Modern Urban Ecosystem and Environics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李建龙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论述了现代城市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与内涵,主要基础理论和原 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理和方法,城市生态 建设与管理内涵,力图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69 9、家园的治理:环境科学概论 Earth Management :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戴星翼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人口增长、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人类社会的共同关 注,这些危及世界前程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本课程内容涵盖当前环境热点问题,从中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入手,深度剖析资源环 境问题的成因,探讨了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环境与 发展关系。 70 10、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Ecology inHumanistic View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包国章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春秋》为何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为何中国的多数王朝均建都北方而非南方? 男人为何在意女人的身材?为何利他行为是小公有私而非大公无私?生态与人文,看似文理 两重天,两者却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根,又是怎样的一种节? 本课程将带领您进入一个赏析生态学的人文视野,在生态的原野中去把握人文的韵律。你会 发现,人文与生活原来竟这般的“生态”! 71 11、全球变化生态学 Global Change Ecology 开课院系:尔雅网络课程 任课教师:古松 通识类别:生态文明与未来城市 开课人数:50-80 学分/课时:2/32 课程简介 全球变化生态学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球科学、生物学、 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相互交叉的学科。本课程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等方面说明全球变化生态学所包含的主体内容,重点介绍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的基本生态 学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全球碳循环,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全球变化对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 响应;卫星遥感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等内容。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