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班级协同创作《语言观察志》——“语言学概论”的学研结合教改实践.pdf
班级协同创作《语言观察志》——“语言学概论”的学研结 合教改实践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一、 冯予力 项目背景 《语言学概论》为英文系语言学模块入门课程,是激发学生学术兴趣、建立 学习习惯、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术伦理的关键第一步。课程旨在带领学生走近 现代语言学,了解其研究对象、主要议题及发展方向,学会发现身边有语言学意 义的现象并用较规范的学科思维及术语进行初步分析归纳,从而对语言研究的人 文思想和科学精神有所体悟,实现育人的目标。《概论》2018-19 年开展混合式 教学改革,设计了完整的在线教学资源和测试并实践混合教学以打破高教学强度 与传统授课方式之间的不匹配,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本项目 基于“主动学习”的概念,增设单元配套拓展研究活动,以研讨引导学生自主选 择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进行个别化深度学习,并最终形成了一项贯穿整学期的特色 活动——班级共同创作《语言观察志》。课程的学研结合教改实践,为学生提供 更多学术训练,促进学习效果最大化,同时亦塑造其专业学习和生涯发展所需的 习惯和伦理,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语言生活的观察,培养起“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研究学习的意识。 二、 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观察志》活动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研讨为载体、成果为导向,旨在给予 每个学生一次完整的学术研究、汇报和写作发表体验,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树 立学习习惯,深化价值引领。 实施流程 活动由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自主创作、最终形成形式规范的《观察志》文集。 流程如下: a. 发布要求:教师在课程网站《观察志》公布操作细则并作相应解释(第 2 周) b. 启发选题:教师提供往届学生《观察志》样例并分享自己的语言学观察(第 3-5 周) c. 确定选题:学生通过观察以及线上线下沟通研讨自主确定选题(第 5-7 周 ), d. 提交初稿:学生提交《观察志》初稿(第 8-9 周) e. 交流心得:选取初稿较好的学生作课堂汇报,线下讨论、点评(第 10-13 周) f. 修改定稿:学生根据交流经验修改确定终稿(第 14 周) g. 汇报分享: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及所属语言学分支组织一次小型学术论坛(第 15-16 周) h. 成果汇编:教学团队根据所属分支学科及内容将《观察志》分类并汇编成册, 发布给每位班级成员 上述流程中,要求明确、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研讨渠道多样、准备时间和创 新空间充足、具有严肃学术活动的仪式感。 支持措施 作为贯穿一学期的学术创新活动,《语言观察志》活动要求高、难度大,为 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潜力,项目设计了多项支持措施以启发和激励学生做出拿 得出手的、规范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a. 单元配套研究性活动 课程单元对应语言学 6 大核心分支,每个单元设有章节研究性活动,如“语 言的标准到底如何制定?”、“汉语光杆名词可以有多少种解读”、“真实的语 言交流由多合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基于课程知识点 构建合适的语例、对于给定的语例给出语言学分析;教师对每次研究性活动 都会加以总结反馈,指出其中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学生的《观察志》 选题提供灵感。 b. 单元特色栏目《语言拾趣》 根据单元内容,教师开设并定期更新《语言拾趣》栏目,通过图片和文字分 享自己对于身边语言现象的观察,以实例教会学生如何生活中具有语言学意 义的、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现象。 c. 课程在线答疑库 为了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态度、严谨准去的表达以及分享互助的精神,提升 班级《语言观察志》的最终质量,项目对课堂答疑活动亦进行改革,鼓励生生互 助书面答疑、教师审核整理的形式,最终形成课程在线答疑库,为《语言观察志》 的知识分享打下基础。 传统答疑活动往往限于师生之间,为课内/课后口头答疑、邮件书面答疑, 相对私密,仅限于解答个别学生的疑惑,无法惠及所有学生;而教师则可能针对 同样的问题反复答疑,也往往无法确定答疑效果,学生可能入耳不入心,口头答 疑与正式的严谨精确的学术表达亦有差距。因此,项目希望化“答疑”为“研讨” , 化“私密答疑”为“知识共享” ,做到: 私密答疑的“公开化”: 教师在课堂点评有代表性、有思想性的问题,鼓励学生 勇于提问,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答疑活动“对等化”:明确学生可在讨论区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他人的提问 口头答疑“书面化”:针对对于优质的问题,在私密口头答疑后,要求学生将老 师的回答总结记录,并发布在线上讨论区 三、 项目的主要成效 项目实施一年中,基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身边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绝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课内知识以及课外的拓展学习(阅读文献或请教老师、学院 内外的朋辈)给出较为合理的分析;班级内形成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部分学生 能对同一现象给出不同角度的观点碰撞;课堂研讨提升最终成果质量,近一半学 生经过研讨在学期内修订、重写或提交多篇观察志;由于文集的共享特质,观察 志的原创性亦得到保证。该活动为学生今后的科创活动以及生涯发展提供了最初 的灵感和动力,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后续参与相关科创项目、参加语 言学课题组或继续修读高阶课程。活动亦令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语言生活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活动中有学生访问自己的祖辈,在乡音中感悟乡情探索自己的祖根, 也有学生走出城市走近边远地区,记录中华语言资源,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 时,也促进了其人生志趣以及德行涵养的发展。2021 年春,课程主动学习改革 匿名调查中,77%的学生表示会通过观察身边的语言使用来选题,85%的学生在观 察志撰写中运用了课程内容,82%的学生为了撰写观察志主动从课程以外的渠道 了解更多语言学理论,超过 80%的学生表示享受撰写过程并有所收获,63%学生 明确认为活动没有对他们造成额外的负担,74%表示会从《语言观察志》出发做 更深入的研究。学生评价,“学习活动让我对知识点有更深的记忆”,“对生活 中早已习惯了的语言现象有了更理性理论化的认识”、“对纷杂的现象学会做条 分缕析的思考”、“提升了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 项目的支持措施亦获得了积极的反馈,自推出在线互助答疑活动以来,课堂 的学术氛围更积极,学生逐步养成不耻下问、平等互助的习惯,学生与教师在答 疑中的角色转换,提升了起获得感。而由学生答疑活动累计形成的在线“答疑” 库,令在线学习有了知识共享社区的良好氛围。此外,书面化的答疑也令学生的 学术表达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证据与结论的关联性论证、学术写作的 格式规范等方面。2021 年春,课程主动学习改革匿名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对 各类支持措施持肯定态度,80%表示愿意参与讨论区的答疑,88%认为单元配套活 动可以帮助理解课程内容,77%会阅读并思考《语言拾趣》栏目中的现象。 四、 有待研究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课程将继续观察“主动学习”的理念,进一步追踪修 课学生的后续发展,评估课程对其后续专业学习的影响,并据此对课程设计进行 持续改进。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编写学研结合的课程教材、探索更多学术分享 形式、构建更活跃的在线分享社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