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A°Curtain 私念186 页 4.297 MB下载文档
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18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南京财经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目 录 学校概况................................................................................................................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1. 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4 2. 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4 3. 学生规模....................................................................................................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8 1. 师资队伍.................................................................................................... 8 2. 办学基本条件.......................................................................................... 1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3 1. 专业建设.................................................................................................. 13 2. 课程建设.................................................................................................. 15 3. 教材建设.................................................................................................. 16 4. 实验实践教学.......................................................................................... 17 5. 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18 6. 创新创业教育.......................................................................................... 26 7. 国际交流与合作...................................................................................... 28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0 1.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30 2. 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30 3. 教师发展提升教学.................................................................................. 30 4. 全方位质量监控保障教学...................................................................... 32 五、学生学习效果.............................................................................................. 35 1. 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2.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稳中有升.......................................................... 35 3. 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37 六、特色发展...................................................................................................... 38 1. 持续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财经人才.............. 38 2. 扎实推进“实验班”建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39 3. 翻转课堂,激活课堂新生态 .................................................................. 40 七、学校下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41 1. 优化课程类型结构,丰富优质课程资源.............................................. 41 2.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育人水平...................................................... 41 3. 提升教学信息化条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支撑度...................... 41 八、各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44 附件 1:报告支撑数据(全校)..................................................................... 180 附件 2:报告支撑数据(分专业)................................................................. 183 学校概况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 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56 年,学校前身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成立。1981 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在原南京 粮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3 年,学校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 年,南京物 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 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 年,经教育 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 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南京财经大学的知名度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 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 3 个校区,占 地面积 119.84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71.36 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学院(部)18 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1 个,“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博士 人才培养项目 1 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2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9 个, 本科专业 49 个。现有在校普通本科学生 15923 人,硕士研究生 2428 人,博士研 究生 24 人。现有专任教师 1133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 591 人,具有博士 学位教师 564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 83.05%。教师中有国家教学 团队 1 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 人,全国文化 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 人,“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 “新世 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 4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5 人,江苏省 特聘教授 2 人,江苏省教学名师 4 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 3 人,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 “青蓝工程” “六大人才高峰”三大人才工程 196 人次;获首届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称号 1 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1 人, 财政部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1 人,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 2 人。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2005 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 项,国家精品课程 2 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门,国家级优秀教学 团队 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4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 项,国家级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个,国家级规划教材 9 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5 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6 个, 1 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8 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6 个, 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1 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12 个。 2006 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 年,学校被评 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 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 评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五月的鲜花” 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获奖。高水平运动 员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层次和社会 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拥有应用经济学、工 商管理、粮食安全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3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苏省重点 学科 1 个,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江苏省重点 (培育)学科 5 个。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 新中心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2 个。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 2 个,国家级国际联 合研究中心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 个,省部共建工程实验室 1 个,省部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 3 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智库 1 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2 个,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个,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 1 个,江苏省厅局共建科研机构 6 个,江苏省首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 究基地 1 个。2010 年,学校科研团队参与完成的 1 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奖”一等奖。 “十二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 450 多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240 余项,70 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学校出版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 CSSCI 来源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 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积极推动政产学研 一体化。“十二五”以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开 展持续性研究,承担了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 发展报告》和《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开发了一批新型、 高效、快速的粮油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和产品,在粮食流通制度、机 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卓有见地的成果,并对现实经济活动起 到了指导作用,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与评估体系等多项粮食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已 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围绕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现 代服务业理论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推广和政策咨询,已累计引进、孵化和培育 现代服务企业 30 多家,承担各类研究课题 200 多项,撰写了《江苏服务业发展 2 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 30 余篇,多篇咨询报告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研究成 果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现代服务业科技园通过省级大 学科技园评估验收。每年举办一次“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为推进南京都市圈 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 60 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 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与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建立了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并举、学 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相结合的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 及科隆商学院、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科研平台。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 精神,坚持“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 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 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牢固树立“大财经”的理念, 大力实施“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人才集聚、深度开放”战略,全面推进从严治 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办学 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止 2018 年 8 月) 3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面向粮食与财经行业,辐射全国, 走向世界。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 会责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具备经济管理知 识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按照“调整结构,凸显特色,争创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原则,逐步形 成了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的学科布局。学校设有 18 个教学院 (部),49 个本科专业,本学年未申报新专业。 (图 1:现设专业结构与学科分布 情况) 图 1 专业结构与学科分布情况 3. 学生规模 本学年,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 18375 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 15923 人,硕士研究生 2428 人,博士研究生 24 人,普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占全 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86.66%。 2017 年,我校共有 47 个本科专业在全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实 4 际录取 4025 人,其中艺术类 190 人,高水平运动员 18 人,贫困地区专项计划 78 人,内地高中班 35 人(新疆 21 人、西藏 14 人),新疆民考汉预科 6 人,上 海、浙江、山东、海南本科批 203 人,本一批 3374 人(江苏 2241 人、外省 1133 人) ,本二批 121 人(江苏 4+0 项目 40 人、外省 81 人)。生源充足,生源质量稳 中有升。普通类专业院校平行志愿录取率达 98.51%。新生录取分数较高,在合 并批次的 4 个省份录取分数线与当地本科批分数线分差和录取最低位次均超过 往年;在 19 个列为本一批次招生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超过当地本一分数线 30 分 以上的有 14,其中 5 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超过当地本一分数线 50 分以上;在 3 个列为本二次招生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均高于当地省控线 70 分以上,均接近当 地本一分数线。 2017 年,我校本科新生实际报到 3936 人,报到率为 98.77%。 表 1 2017 年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及报到率统计 学 院 经济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 金融学院 财政与税务学院 会计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招生人数 报到人数 报到率 经济统计学 148 144 97.30 经济学基地班 148 148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77 174 98.31 贸易经济 105 105 100.00 电子商务 99 98 98.99 金融学 224 222 99.11 金融工程 98 97 98.98 保险学 50 50 100.00 信用管理 58 58 100.00 投资学 50 50 100.00 财政学 98 98 100.00 税收学 140 138 98.57 会计学 215 213 99.07 财务管理 120 119 99.17 审计学 100 100 100.00 资产评估 79 79 100.00 工商管理 116 114 98.28 40 39 97.50 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国 际课程实验班) 5 人力资源管理 100 99 99.00 旅游管理 55 55 100.00 6 学 院 专 招生人数 报到人数 报到率 市场营销 100 100 100.00 广告学 77 77 100.00 物流管理 97 95 97.94 法学 120 118 98.33 社会工作 30 29 96.67 食品科学与工程 68 66 97.06 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化学 36 29 80.56 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68 68 100.00 粮食工程 40 38 95.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6 86 100.00 50 50 100.00 50 50 100.00 物联网工程 50 48 96.00 管理科学 50 50 100.00 工业工程 54 53 98.15 质量管理工程 50 49 98.00 公共事业管理 50 49 98.00 劳动与社会保障 58 57 98.28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54 54 100.00 英语 70 70 100.00 法语 30 27 9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50 49 98.00 金融数学 110 110 100.00 网络与新媒体 79 78 98.73 新闻学 48 47 97.92 环境设计 70 70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 70 70 100.00 动画 50 49 98.00 3985 3936 98.77 营销与物流管理 学院 业 法学院 软件工程(嵌入式 信息工程学院 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应用数学学院 新闻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合 计 7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 师资队伍 (1)数量与结构 学校牢固树立师资立校、师资强校的发展理念,把师资队伍、学术人才作为 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明确导向,完善机制,优化氛围、深化改革” 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培育、使用、服务等各个环节,努力更新 观念,营造宽松的人际氛围,构建广阔的合作空间,搭建事业平台,营造“公正、 规范、有序”的爱才、惜才、用才、育才的氛围和服务方式。 学校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团队),黄大年式教 师团队 1 个(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团队),省优秀教学团队 1 个(贸易经济 专业教学团队) ,省优秀学科梯队 2 个(产业经济学、统计学) ,省科技创新团队 3 个(现代金融风险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研究、 电子商务智能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 人,全国文化 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 人,“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 “新世 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 4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5 人,江苏省 特聘教授 2 人,江苏省教学名师 4 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 3 人,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 “青蓝工程” “六大人才高峰”三大人才工程 196 人次;获首届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称号 1 人,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1 人, 财政部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1 人,全国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 2 人。形成了一 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满足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截止到 2018 年 8 月 31 日,学校有专任教师 1133 人,教师队伍规模适当, 结构合理。其中,教授 185 人,副教授 346 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315 人,36—45 周岁教师 411 人,4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 比为 64.08%;46—55 周岁 332 人,占比 29.3%;56 周岁以上 75 人,占比 6.62%。 一批优秀青年博士正快速成长。 教师结构表明,近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具有 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 83.05%,其中博士 564 人,占教师比例为 49.78%。 学校一方面花大力气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提供配套资助,鼓励和引导教 师积极申报国家、省留学奖学金、自费出国出境。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明显提 8 高,教师中具有 3 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数达 234 人,占教师比例的 20.65%。 2017 年,我校教师共申请专利 14 项;出版专业教材 10 部;出版专著或译 著 46 部;在 SCI、CSSCI、CSCD 发表论文 279 篇(其中 SCI 收录 79 篇、SSCI 收录 17 篇、CSSCI 收录 152 篇、CSCD 收录 31 篇);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 (科学技术)1 项,获 2018 年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类)12 项目,获 2018 年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高校自然科学研 究类)1 项。 图 2 2018 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图 3 2018 年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9 图 4 2018 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2)教授授课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1〕4 号和教高〔2005〕1 号文件精神, 高度重视教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在津贴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教师实行基 本教学工作量制,所有教授必须“承担 2 门或 2 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其中 1 门为 全日制普通本科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学校通过明确 岗位职责、加强聘任考核、严格职务晋升等措施,切实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要 求落到实处。2017—2018 学年,教授授课 521 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 64 门次, 公共选修课 53 门次,专业课 404 门次) ,占课程总门次的 13.62%,主讲本科课 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6.19%(除外出进修等原因不能承担教 学任务外,教授均担任本科生教学任务);副教授授课 1488 门次(其中公共必修 课 471 门次,公共选修课 65 门次,专业课 952 门次),占课程总门次的 38.91%。 2. 办学基本条件 (1)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积极调整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最大限度地保 证教学经费足量投入,经费预算中优先安排本科教学日常经费和本科教学专项经 费。除常规教学经费投入外,学校每年安排专业建设专项、课程建设专项、实验 室建设专项、教学改革专项、大学生创新计划专项、实习实践专项、学生活动专 项等经费用于支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确保教学经费逐年增长,生均教学经费持 续增长,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2017 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8780.61 万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5013.83 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362.26 元,生均本科实 习经费 58.09 元(2016 的数据) 。 (2)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 1113633 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61.10 平方米。学校仙林校区 校舍建筑面积 527942.59 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48747.46 平方米,生 均 13.74 平方米;本科生宿舍面积总量为 219628 平方米,生均 12.05 平方米;学 生食堂面积为 35981 平方米。生均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教育部的要求,有效保障了 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3)体育场馆 南京财经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体育场馆环境设施的建设力度。学校 10 现有 3 个田径场,其中 2 个标准 400 米田径场(1 个塑胶跑道、1 个人工草坪) 和 1 个 300 米田径场(人工草坪,内设足球场) ;83 个球类运动场,其中 24 个 是塑胶地面和人工草坪高档球场;1 个标准游泳池和 1 个跳水池;2 个综合体育 馆,均为上下两层,可以承担全国性的大小球类、艺术体操、健美、健美操、武 术、跆拳道等运动项目的比赛。运动场馆总面积达 121954 平方米,生均面积 8.37 平方米,室外场地面积 98794 平方米,生均 6.78 平方米,室内场地面积 23160 平方米,生均 1.27 平方米(按全日制在校生计算) ,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室 外场地生均面积 4.7 平方米,室内场地生均面积 0.3 平方米)。各场馆均按国家标 准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配备了功能完备的体育器材设施,完全能满足教学、训练、 群体活动的需要。 (4)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47300(不含 桥头馆 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 4983(不含桥头馆)个。截止到 2018 年 8 月 31 日,学校图书馆累计纸质馆藏总量 224.4087(不含桥头馆)万册,外文图书 3.5752 万册;纸质期刊 2521 类;各类电子图书 385 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 39965 种。拥有中、外文期刊论文、电子图书、CNKI 世纪期刊等数据库 48 个。 2017 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 1020 万元,电子资源建设经费 599 万元,比 2016 年增加 0.68%。当年新增纸质中文图书 66317(不含桥头馆)册,电子图书 20 万 册(不含桥头馆),外文图书 10497 册(含电子外文图书) 。 2017 年,图书馆全年读者入馆 9.6999 万人次,借还图书 10.8124 万册。 (5)仪器设备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环境不断改良。目前,学校搭建了由 1 个 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实验室) ,1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5 类校级集成化实验室群和一批先进的专业实验室组成的覆盖经济、管 理、工学、法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国家级、省级、校级和专业实验室层次鲜明, 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体系,创造了面向全体学生、运行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学校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场所面积 共 20511 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共约 20511 平方米,生均 1.17 平方米。 2017 年,学校在用的教学科研仪器总值 27477.95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值 1.37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077.08 万元。 (6)信息资源 11 学校坚持通过信息化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提 高服务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三校区的主干网络由千兆升级为万兆, 校区之间的网络互联升级为环网互联,办公教学区校园网主出口 Ipv4 带宽由 700M 升级为 1.8G,外加 1G 的 IPv6 独享通道。三校区已分步骤实现了网络实名 制认证,学生宿舍通过对网络设备逐步更新换代,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扩容。 三校区已分步骤实现了网络实名制认证,学生宿舍通过对网络设备逐步更新换 代,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扩容,仙林校区的主要户外区域已实现无线网络覆 盖。将原校园有线电视网络纳入例行维护,对仙林教工宿舍区和研究生宿舍区提 供稳定的有线电视信号。初步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共享数据中心 三大平台,新建、集成了协同办公、财务、迎新等 15 个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 各部门之间数据整合、资源共享、管理流程优化。2017 年我校数据中心存储系 统扩建完毕并顺利通过验收,将原有的数据舱容量扩大 3 倍,将极大的满足全校 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存储需求。同时,我校建设的两个基于 vmware 虚拟化技术的 云平台作为全校的信息化系统承载运行正常。该平台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全校信 息系统的稳定性和管理效率。本学年我校初步建成校级数据容灾备份系统,该系 统的建设,可对我校现有信息化系统、对外发布网站、以及全校各部门申请的虚 拟服务器进行为期三周的整机数据备份服务。校园一卡通工程顺利实施,建成了 校园智慧卡、电控、无障碍通道等应用,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学年,学校持续提高本科教学管理现代化程度。在原有的精品课程网站、 天空教室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经济管理案例 库基础上,新增了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公共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各 类资源总量达 160TB。学校正在积极建设在线移动学习平台、VBSE 虚拟商业社 会环境等平台,进一步完善课外网络辅助教学、实训实践平台、虚拟实验室平台 和网上考试、师生在线讨论交流互动、学习过程监管等功能模块,为广大师生提 供互通共享、运行高效的高层次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12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 专业建设 学校全面加强专业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努力打造专业高地。学校出台《南 京财经大学本科专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南京财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 整管理办法》 (南财大教字〔2017〕197 号),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与 特色发展,逐步打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充满张力的专业结构和具有 活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体系,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保持动态平衡,逐步形成 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法、工、理、文、艺等专业相互协调、支撑配套的专业 布局。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 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校积极构建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个性化培养体系,建设多样化的学习资 源,探索第一课堂培养模式改革和第二课堂体系建设。2017 年学校出台了《南 京财经大学本科辅修专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两年来成功面向 2016 级、2017 级开设了英语、法学、会计学三个辅修专业,并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管 理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渠道。 (2)重点专业建设 学校继续做好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重点专业建 设。努力将 5 个品牌专业打造成在同类专业中有领先优势、能体现学校发展特色 的专业;2017 年,学校出台《南京财经大学校级品牌专业遴选与建设实施办法》 (南财大教字〔2017〕218 号) ,并于 2018 年 3 月遴选出经济学、贸易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法学 5 个校级品牌专业,进一步鼓励各专业加强内涵 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资源建设,完 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打造标志性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品牌 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申报入选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做准备。 (3)新专业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打造符合 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充满张力的专业结构和具有活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体 系,学校了出台《南京财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2018 年,按照 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开展了首次专业预警,共有两个专业在本年度缩减招生计划。 13 (4)专业评估 2018 年,江苏省教育厅试行开展专业综合评估,其对于高校建立专业建设 和调整的自律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 作用。2018 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接受了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方案,我 校积极组织开展校内自评工作,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把 脉” ,查摆问题,为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2017 年下半年,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信用管理专业三 个新设专业接受了省教育厅开展的新设本科专业评估,并通过了网上评议与现场 考察。 表 2 校级及以上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类)一览表 序号 “十二五” 重点专业(类) 所含专业 金融学★ 金融学类 其他品牌、特色专业 所属学院 2006 年省特色专业 2012 年省品牌专业 2013 年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 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5 年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金融学院 一期项目 保险学 金融工程 “十二 五”省重 点专业 (类) 会计学★ 2006 年省品牌专业 2009 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3 年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 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5 年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一期项目 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 2012 年省特色专业 工商管理类 审计学 资产评估 经济学类 经济统计学★ 2006 年省品牌专业 2008 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经济学院 2015 年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一期项目 14 经济学 贸易经济★ 经济与贸易类 2006 年省特色专业 2010 年省品牌专业 2009 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8 年校品牌专业 2006 年省品牌专业 2018 年校品牌专业 2006 年省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5 年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一期项目 2010 年省特色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7 年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食品科学与工 ★ 2015 年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程类 一期项目 国贸学院 食工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法学 2010 年省品牌专业 2018 年校品牌专业 市场营销 2006 年省特色专业 物流管理 2018 年校品牌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2018 年校品牌专业 财政学类 财政学 2010 年省特色专业 财政学院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 2010 年省特色专业 国贸学院 法学 非“十 二五” 省重 点专 业 (类) 工商管理类 法学院 营销与物 流学院 注:标★者为“十二五”省重点专业(类)的核心专业 2. 课程建设 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注意总结和吸收教学内容 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和经验,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按照整体规划、校院分工的原则,以学院为主体分阶段推进实施课程建设工程, 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形成了适合新时期要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在巩固历年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借鉴国际标准,彰显南财特色,结合 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和社会需求,继续优化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 课程、专业选修课四大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标准;按照重点突出的原则,重点抓学 生受益面广、承载量大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建设;针对不同专业课 程性质或教学内容,鼓励设置教学特色课程;以研究性教学引导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 15 体验式等多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阔学生的专业思维,将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 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引导教师开展微课和视 频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深入;按照分批建设、协同发展、分批上网、 开放共享的原则,一方面依托信息化平台,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已 验收的校级视频课程的使用和 8 门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为全面 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努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推动我校全英文课程 教学工作,学校立项资助建设 10 门全英文课程,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对全英文课 程建设的积极性。 2017-2018 学年,面向本科生开设 3824 门课程,其中选修课 1354 门,双语 课 235(双语和全英文)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选课内容和选课自由度。 表 3 “十三五”以来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主 讲 课程类别 1 统计学 陈耀辉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 贸易经济学 高觉民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3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 杨智华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4 金融学 卞志村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5 统计模型与统计实验 王 庚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6 统计学 陈耀辉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7 证券投资学 王玉宝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8 微生物学 周建新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9 审计学 阚京华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10 市场营销学 乔 均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3. 教材建设 学校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 用。要求教材体现内容的研究性、知识的过程性、评价的多样性、结论的开放性。 按照《南京财经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 度,对教材选用、自编教材管理、教材基金使用、教材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规 16 范。在教材选用上,尽量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精 品教材、国外原版教材以及有特色的教材;学校积极鼓励精品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针对优势学科,通过严格评审,遴选出能够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能够填补 学科空白,能够体现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教材进行规划立项,给予 专项资助,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教材建设资金的落实;在教 材管理上,实施院校两层管理,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确保教育部各学科专 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国家规划教材、面向 21 世纪教材和重点大学出版 的教材使用率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 2017 年,我校编写出了一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适应教学对 象需要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其中 10 部教材江苏省“十 三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 4. 实验实践教学 学校立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坚持针 对性,突出配套性,强调先进性,凸显创新性,着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1)优化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 要求,积极探索从知识传授为中心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打破学科和专 业界限,按照重视应用性、突出实践性、激发主动性、强调研究性的思路,全面 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做到认知性实践、课程或专项实践和毕业实习的 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了创业教学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体系,为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与 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构建了 网上虚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了丰富的实验教 学资源库。依据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位一体的要求,设计出跨 专业、跨学科、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开放性的网络结构实验教学新系统, 并不断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包 括专业知识技能导入学习、信息技术与数据处理学习、决策仿真模拟学习、决策 全真模拟学习、创新设计与创业实践学习等五大实验模块组成的全校性实验实践 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综合实验多种实验实践 模式的有机组合。 17 (2)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学校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场所面积共 20511 平方米,生均 1.16 平 方米。学校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严把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关。2017-2018 学年学校实验教学总时长达到 106 万学时,设置实验课程 191 门,开设实验项目 1218 项,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占 47%左右。2017-2018 学年学 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投入,完成了 3D 电子沙盘实验室、计算机绘画 实验室升级改造,开发了粮食仓储磷化氢环流熏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 项 实验教学案例入选《中国经管实验教学案例库》 。2017-2018 学年学校进一步强化 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4 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项目。 (3)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2018 年 6 月,3863 名学生参与 毕业论文(设计) ,优良率达 79.8%。获评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7 项,团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3 项。我校引进的毕 业论文智能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论文工作的管理效率,进一步优化了本科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流程。为了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出台了《南京财经 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办法(试行)》和《南京财经大学本科生 团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培育和立项资助的形 式,激励老师积极投入论文指导,争取获得更多更高级的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设 计) 。 5. 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设立教改立项课题、高教研究、教学成果等项目专项经费并出台相关管 理办法,支持教师参与国家、省、校三级教学改革项目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高 教研究项目。本学年,我校获省教学成果奖 4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2 项;获省教改课题立项 7 项。 (1)教改立项 学校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开展教学 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科 学研究的先导作用。结合学校内涵建设实际,2017 年我校共组织了教育教学改 18 革课题、教学成果奖培育课题等各类教改课题申报,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 题 75 项,其中重点课题 8 项。学校评估办公室对前一年立项的 4 个教学成果培 育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与评估,对每个培育项目的后期改进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 议,同时批准立项了 4 个新的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2)教学改革实践 2017-2018 学年,我校继续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教学 管理、教务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案例 1: 英语课堂中的快乐元素有机构建 相对于相同教育阶段的西方学生而言,中国传统课堂教学(小学,初中,高 中)模式下走出来的大学生,一般而言,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消极被动与拘谨” “互动与融入意识薄弱”“批判思维弱”“面子感强”“自身任务感弱”等等行为 特征。对于英语语言学习来说,这些特征严重制约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果。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心理层次的愉悦与放松是课堂学习效果高低的重要前提,对 于中国式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层次的愉悦与放松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构建有效 的、服务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课堂快乐元素是教学方法论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学 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以我院胡阳老师教授的国会 1701 的《高级英语》雅思 课程为例,说明英语课堂中的快乐元素是如何构建的。 11 月 14 日下午第 8-9 节在仙 z3-104 的《高级英语》雅思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中的一篇文章是关于 World Englishes(English 一词通常是不可数单数名词, 此处的复数形式表达世界各地基于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发展出的本土化的语言 变体,体现在语音层、语法层、词汇层等方面)。为了使学生们在实践层面感受 到“Englishes”的内涵,辅助学生该篇文章的讲解,以及构建出英语课堂中的快 乐元素,任课老师没有直接从文章出发,而是设计了一个真实语境 (at the airport: Check-in),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不同英语口音,例如,印度,日本,中国,韩国等, 来完成办理值机手续(学生在课前被要求去观看相关视屏,但任课老师在布置任 务时没有说明该任务的目的)。 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融入“快乐元素构建”的英语课堂,有效 的弱化了学生上课过程中的“消极被动与拘谨” “互动与融入意识薄弱” “批判思 维弱” “面子感强” “自身任务感弱”等等行为特征。然而,英语课堂中的快乐元 素的构建,并使之与教学内容与目标融合,成为有机的系统体系,以达到提升教 19 学效果的目标,同时适应具有某一特征的学生群体,还需更多量化研究。 20 案例 2: 场景教学法纪实 4 月 26 日上午第 1-2 节在仙教 Z-114 的《财政学》课上进行了“场景式”模 式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满堂灌,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 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交流互动的原则。 “场景式”教学法或教学模式是“将关联知识点通过场景再现式在课堂上展 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次教改选择财政政策效果分析内容进行现场式互动 授课,由陶学荣老师主讲,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作用和效果通过 场景实例再现,板画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学生惊喜连连,课堂活跃度居高 不下,全程高能,牢牢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收获满满。 这种“场景式”教学改革在财经类课堂教学中使用是非常难得的尝试,是一 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有益探索。 图 5 陶学荣老师介绍场景 21 图 6 陶学荣老师在讲解再现内容 图 7 陶老师再现内容 22 图 8 场景再现授课中 案例 3: 全英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 自 2006 年秋季开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便以双语的形式向国际经济与贸 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在 12 年的教学过程中,大纲、教材、课件、习题、试题等 教学资源和授课语言的英语比例在不断地增加。尽管部分老师的课堂上已经实现 了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但是双语师资短缺和学生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差异化显著 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对于即将执行的新版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全英文课 程,大家都会谈虎色变。 在线课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较为有效的途径。在线课程具有大范 围共享、个性化学习方案订制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师资短缺和学生差 异的难题。经过课程组近半年的努力,2017 年 9 月 4 日,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 》 课程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上首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首次选 课人数近 3500 人,在同类课程和双语课程中均列首位。 23 图 9 中国大学 MOOC 平台第 1 次开课 依托在线课程资源,2017 年秋季学期,杨智华老师在国贸 1501 班进行了首 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尝试。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环节被转移到了线 上,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在线资源实现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课堂上,学生不 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运用习得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成果汇报等活 动。70%的学生反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感知的是压力、习得的是能 力。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更要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运用。 图 10 学生对于第一轮翻转课堂的评价节选 首次的教学实践改革是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课程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进一步尝试“全英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24 二、 “全英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2018 年 9 月,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顺利实现了质的飞跃。 自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 在线课程和校内学生的主教材; 图 11 自编全英文版教材封面 在线开放课程第 3 次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开课,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测 验、作业与考核更加全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6 级的 4 个班开始全面实施“英文授课”;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6 级实验班同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二 次尝试。 通过阅读教材、拓展资料和在线自学,学生能够熟悉课程相关的专业词汇和 专业知识,更加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全英文教学。 25 图 12 学生对于第二轮翻转课堂的评价节选 借鉴复旦大学的改革经验,杨智华老师在本次的《国际贸易实务》 “翻转课 堂”尝试了“模块化”的改革实践。课程的内容被细化为 9 个模块,要求学生每 2 周完成 1 个模块的学习。在自学阶段,学生除了需要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内容, 还要根据教师布置的“重点内容提示”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在课堂教学环 节,学生通过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汇报加深理解,并通过参与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应 用知识。实验班的学生线上学习活跃,课堂讨论积极踊跃。 图 13 翻转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 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在全英文专业课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创新做 法,在国内当属首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6. 创新创业教育 2018 年,我校坚持以更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为重点,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将创 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加大 投入,加强建设,并在以下几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系统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2018 年,学校党政领 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主持召开“南京财经大学就业创业表彰大会专题会 议”等专题会议 4 次,并多次带队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工作 26 年会及第三届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学术论坛,前往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兄弟高校调研学习相关经验。 2.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随着创业教育在我校的蓬勃发展,广大教师纷 纷聚焦创新创业研究,并在教材编写、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比如,江苏省教学教育改革一般立项课题 1 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2 项,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1 个,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理 论与实践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1 个,校级以上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立项 6 个,发表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10 余篇。 3.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努力营造 创业教育氛围。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讲座,导师团体辅导、个性化指导,举办创业 类大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内容,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2018 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创 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 1 项,在第三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 赛中获“一等奖”1 个、 “三等奖”1 个,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 中获省级“二等奖”1 个、 “三等奖”1 个。2018 我校学生创业项目获江苏省优 秀创业项目 1 个、南京市优秀项目 2 个。 4.加强与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南京市人社局、 南京市科技局的联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今年学校和北京大学斯坦福研究中心 开展国际创新创业研讨 1 次,联合上海 GCC 培训创业学生 12 人。多次选拔相关 教师参加教育部、人社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及南京市人社局举办的 创业培训班。同时组织了 200 余名学生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创业培训活动。 5.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树立创业先进典型。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开 展,我校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目 前有 38 个项目入园孵化,入园项目中已成功孵化 10 家企业出园发展。在校创业 企业带动社会就业 300 余人,创业园运营两年多来已形成经济产值 1000 余万元。 创业园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近 30 人,接待“省市区主要领导”等各级来校参观 学习团体 30 余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导师面对面”等 30 余次,成功签约 句容宝华创业孵化合作基地“栖霞区科技开发创业中心”“南京经济开发区创业 合作园区” “全球创业周校园中心授权单位”等 4 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集聚 创业教育资源,融通创业教育平台,规范创业教育活动,充实创业教育队伍,优 化创业教育机制,构建协同高效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 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获评首批江苏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联 盟单位、南京市众创空间。 27 7.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满足学生赴海外高 水平大学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学校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 西兰等国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搭建 了国际化的学习平台。其中不乏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埃克塞特大学、美国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百强名校,建立了交流合作项目,采取“2+2” “3+1” “4+1”、 暑期课程等合作形式,为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搭建了广阔 平台。通过学生海外交流高端平台的打造,学生获得了赴国外名校学习深造的绿 色通道。 2017-2018 学年,全校在籍本科生中参加学校项目在海外进行中长期学习的 人数为 164 人,参与寒暑期项目等短期交流的人数为 149 人。其中,144 人在海 外攻读学位,293 人在海外交流。另外,本科毕业生中,302 人赴海外攻读硕士 学位。具有 3 个月以上海外经历的学生占比约为 3.4%。学校坚持实施“以学校 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国际交流机制,在学校层面举办国际合作的同时,鼓 励各学院在院级层面开展国际交流。 据统计,参加我校海外留学项目的本科学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英国项 目为例,2017-2018 学年归国的 46 人,一次性升学率达 91%,继续攻读海外硕 士。录取研究生院校包括: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 华威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曼切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 世界知名高等学府。 在打通学生赴海外交流渠道的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加 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 目 2013 年首次以合作办学形式招生,2015 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2016 年获教 育部批准延期。合作办学学生培养质量高,出国率达 75%以上。该专业引入了加 拿大先进的 CO-OP 教育模式,是目前国内唯一将工商管理和环境商务理论与知 识结合起来的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学和商务管理学基本理论,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环境管理理论与动态、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环境经 济学、环境决策管理、废物管理、环境保护法律等方面的方法和知识,同时懂得 企业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应用和 分析工具的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该培养目 标设定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需 要。 28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规模 192 人。2018 年该专业迎来了第一届 毕业生。据初步统计,第一届 40 名同学中,32 人赴加拿大学习,出国率达 80%。 这 32 名同学全部顺利获得滑铁卢大学学位,通过率达 100%。获双学位的这 32 名同学中,20 名同学继续在海外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升学学校包括美国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 技大学等世界名校。另外 12 名同学实现就业,就业单位不乏加拿大 IBM,联合 利华、中国工商银行等世界 500 强企业。 在来华留学生方面,2017-2018 学年,我校共有 152 名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 攻读学士学位。学习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广告学、视觉传达设计、英语、金融学等专业。生源国多为“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 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随着在校留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国际 教育学院及时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对在校留学生严格管理。根据教育部《招收培 养国际学生规定》和江苏省《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及时出台了《留学生手册》 《留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留学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留学生本科教学管理办法》 《留学生课程成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同时实行了课堂考勤制度、请 销假制度、宿舍查寝制度、一对一帮扶制度,将留学生在校表现与其签证延期、 奖学金评定挂钩,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外专外教方面,我校十分重视引智工作,通过引进高水平外专,充实教师 队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2017-2018 学年,学校长期外国专家数量为 36 人次。 外国专家教学科目涉及商务英语口语、求职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等;部分外教 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如统计学、公司金融等;以及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专 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等。此外,我校秉承优良传统,连续多年开展 “中 西文化论坛” ,每期讲座时间约为 2 小时,论坛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个范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受到了师生好评。 29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并从战略定位、制度保障及日常 工作各方面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兼顾学生 个性化发展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 本,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大财经”的视域下推进人才培 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努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 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具备经济管 理知识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及时 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布置和 总结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校督导委员会定期例会提出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合理化建议;教学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定期例会制度,深入研讨、解决教学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形式进行与本科教学相关性研 究,召开校教学委员会会议、校教学督导工作会议、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等与教学 相关的全校性会议。2018 年初,出台《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奖励管理办法》 《南 京财经大学教师教学综合考核管理办法》,在顶层设计、政策导向、队伍建设、 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各方面,突出、强化、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中 心地位。 3. 教师发展提升教学 学校一贯重视教师发展和培养。通过名师讲坛、教学工作坊、专题培训、送 讲座进学院、专题沙龙、公开观摩课、教学评选、教学公开赛等方式,构建教学 培训、研究交流、咨询服务一体化的教学服务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调 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学。 2017—2018 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共有 157 人参加培 训,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融入校园、参与教学;组织校教学公开赛,并开展各环 节点评、指导。评选出一等奖 5 名,二等奖 10 名,三等奖 11 名;组织校级教学 名师评选。经学院推荐、学校资格审查、课堂教学评比、专家评审等环节,共评 30 选出校级教学名师 3 名。通过教学公开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的评选活动,凸显 了教学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了全校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表 4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部分活动 序号 参加人员 讲座专家 教学类称号 讲座名称 1 在线开放课程 立项项目成 员、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立项成员 蒋爱民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信息化教学、应用与信息化 课程建设模式 2 感兴趣教师 陈昌凯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关于混合式学习的思考 3 工商管理学院 全体教师 张为付 所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 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如何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4 金融学院全体 教师 丁志杰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变革 与创新 5 校级在线开放 课程、翻转课 堂项目负责 人、校级示范 课堂申报人 郑伟娟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一、二等奖 宝钢优秀教师奖 李政军 江苏省优秀中青年 骨干教师 江苏省微课比赛三等奖 6 感兴趣教师 31 理科专业核心课的翻转课 堂设计和实践 如何讲好一门课 4. 全方位质量监控保障教学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 全日常监督、定期评估、年度考核等正向监控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 等反向监控有机协调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加强各教学主 要环节关键点的监控与评估,不断增强质量监控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图 14 教学质量监控图 (1)领导干部听课监控 学校、学院领导及有关中层干部认真执行《南京财经大学领导干部听课管理 办法》,积极深入课堂,了解教学过程,掌握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交流,收集教 学质量的相关信息。本学年,各学院领导干部对本科生听课共计 892 次,授课教 师被评为优秀的人(次),占总人次的 92.10%。 (2)教学督导听课监控 教学督导组注重工作实效,深入教学一线,关注教学,研究教学,诊断教学。 通过随机听课诊断教学,并在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流,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办 32 法;通过参与系(教研室)、课程组教研活动,共同研究教案准备、教学手段使用、 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讲解等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开展督导工作会,分析教 学第一线信息,分析教风、学风及学校教学工作各方面的情况,指导教师发展, 为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2018 学年,校教学督导组共听本本科生课程 761 门次,计 761 课时。 其中授课教师被评价为优秀的 255 人(次),占 33.51%;良好的 495 人(次)占 56.90%;评价为中等的 62 人(次)占 4.07%。参加试卷抽查与评估工作 2 次, 其中一次的试卷评价中,分别有 3 个学院为优秀,9 个学院为良好,4 个学院为 合格。参加教研室活动共 9 次,参加教师座谈会 9 次,参加学生座谈会 9 次。 受教务处委托,对各学院开展试卷抽查与评估工作 2 次,其中一次试卷评价 中,3 个学院为优秀,10 个学院为良好,4 个学院为合格。 协助人事处,督导约 160 人(次)参与引进人员试讲约 434 人(次) ;协助 教务处,参与期末考试考场巡视,2018 年 1 月 15 日至 1 月 24 日共有考场 1118 个,涉及 2236 人(次)监考教师,督导组每场考试巡视。 (3)教学检查监控 学校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检查期间,通过抽查教学周历、 教案,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随机听课,观摩教学等形式,了解和反馈教学准 备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各学院填报期中教学检查的各项基 本数据,集中反映学院领导听课、课程教学基本情况、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等。 通识教育检查,其中管理人员对授课教师本次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情况。整 体评价很好的有 93 门次课程,占总门次的 53%;73 门次较好,占 42%;7 门次 一般,占 4%。 54 门次课程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度很活跃,占总门次的 31%;66 门次较活 跃,占 38%;42 门次不够活跃,占 24%;12 门次很不活跃,占 7%。 (4)专项调查监控 学校定期开展以下系列专项教学评估:每学年 3 月份和 9 月份进行试卷检查, 每学年 9 月份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检查,每学期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开展待考 课程试卷的审查工作,同时不定期开展实验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工作。 (5)教学部门教学工作考核监控 33 学校实行教学部门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每年对各教学部门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奖励先进,充分调动各教学部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创造性,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6)同行评教监控 各学院积极组织学院教师开展随机听课、公开观摩课等形式,通过现场点评、 深入交流,探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17-2018 学年,全校共组织教 学公开观摩课 91 次,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创新,有效鉴别和提升了教师教 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各学院同行对本科听课共计 511 人 (次), 授课教师被评为优秀的共计 412 人(次) 。 (7)学生评教监控 学校坚持通过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校领导开放日等形式广泛收集学生对 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评价教师教学情况,也可 以通过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直接沟通。2017-2018 学年,两个学期学生 评教的平均值均为 91.8,整体而言,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评价稳定 且评价结果良好。 (8)毕业生反馈监控 学校重视毕业生质量跟踪和社会对毕业生质量评价。通过委托江苏省统计局 和学校组织的对我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调查,收集、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我校 毕业生总体评价、用人需求,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听取社会对我校毕业生评价, 积极吸收各方面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有益建议,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9)质量反馈监控 通过《教学简报》 《教学督导简报》 《学生工作通讯》和教务网站、微信公众 号等途径,及时将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学生的反馈等教学信 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告知全校师生员工,及时有效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整、改进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工作,并加以监督、调控。 34 五、学生学习效果 1. 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1)体质健康 学校非常重视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工作。体育课 实行选修制,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 2 种体育 项目的锻炼方法。2017 年我校本科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为 96.93%。 (2)专业知识扎实,艺术文化素养并举 我校注重对学生在思想、体质、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学生的高素质 已全面体现。学生基本技能过硬,外语、计算机等通用知识能力保持较高水平。 我校 2018 届本科毕业生共计 3964 人,毕业率为 97.48%,学位授予率为 95.91%。 毕业学生中,计算机考试通过率为 98.11%;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 98.14%(不含艺术、外语),六级通过率达到 68.41%(不含艺术、外语)。 艺术教育形式多样,学生综合素质高。学校为全体学生开设了戏剧、电影、 音乐、舞蹈、书法等十多门艺术通识选修课。我校的大学生艺术团是江苏省重点 建设的学生艺术团,下设舞蹈团、合唱团、桐馨剧社、民族乐团、流行乐团等多 个学生艺术团体。本学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文体竞赛,获奖 172 项,其中国家 级 78 项,省部级 94 项。在教育部主办的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共获得 过 3 个一等奖和 1 个二等奖,连续 6 年代表江苏高校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共 青团中央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会演活动。 科技、学术活动形式丰富,成果显著。本学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 竞赛获奖总数 473 项,其中国际级 16 项,国家级 174 项,省部级 283 项。2017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1 项,二等奖 8 项;2018 年“学创杯”2018 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江苏省省赛二等奖 3 项;参加国家级及以上创新活 动、技能竞赛获奖 388 项,发表学术论文 22 篇,获 17 项专利,充分展示我校学 生在学科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艺术文化等方面的良好素养。 2.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稳中有升 近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稳定在 98%左右,始终位居江苏高校前 列;毕业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地 区就业,其中江苏省就业毕业生占 57.04%(在宁、苏、锡、常等地就业毕业生 35 占江苏省内就业总数的 80.46%) ;京、沪、浙、粤等地就业毕业生占 10.94%。 与其它院校同期毕业生相比,我校毕业生的职级水平和薪资水平总体较高,毕业 生月薪增长较快,呈现出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 我校 2018 届本科毕业生共计 3920 人,就业人数 3740 人,截止 2018 年 11 月 20 日,总就业率(包括签约就业、考研、出国、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国家 基层项目等)为 95.41%,初次就业率为 93.60%,协议就业率为 95.38%。其中, 升学人数 457 人,出国人数 301 人。 表 5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情况 项 目 人 数 免试推荐研究生 1.应届毕业生 升学基本情况 (人) 考研录取 0 总数 457 考取本校 125 考取外校 332 出国(境)留学 300 学校所在区域总数 学校非所在区域总数 就业去向 2.应届毕业生 就业基本情况 (人)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数 2397 71.13 973 28.87 政府机构 59 69.41 26 30.59 事业单位 35 64.81 19 35.19 企业 2052 74.75 693 25.25 部队 0 0 0 0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 业 14 63.64 8 36.36 升学 230 30.38 527 69.62 灵活就业 1 100 0 0 自主创业 6 100 0 0 其他 0 0 0 0 36 图 15 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升学、出国人数 3. 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用人单位对本校 2017 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 90.49%,对毕业生知识的总 体满意度为 53.64%,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总体满意度为 56.88%,对毕业生职业 素养的总体满意度为 60.73%。 37 六、特色发展 1. 持续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财经人才 作为一所省属重点财经类大学,我校一贯重视面向全体本科生的高水平通识 教育,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校的通识教育始终坚持“通”“宽” “厚”“透”四个基本理念。以价值观念的传递、科学思维方法的确立以及完整 人格的塑造为主要目标,促使学生涉及不同学科领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开 阔思维,使之具备宽广的学养基础,获得充足的精神成长以及终身受益的基本素 质。 所谓“通” ,即贯通:有机的课程体系、融通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 所谓“宽”,即宽广:广博的知识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宽广的育人胸襟;所 谓“厚” ,即厚实:坚实的教学构架、丰盈的理论资源、多维的课堂模型;所谓 “透”,即透彻:深刻的知识精髓、独到的分析视角、深远的人生影响。 教学内容的选择须坚持四大原则 (1) 真实、具体:杜绝伪知识,讲授内容应当做到客观、具体、公允,使学 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各种真实、具体、基本的知识、理念和研究方法。 (2) 鲜明、独特:横向上融会贯通,纵向上点线结合,凝练鲜明独特的教学 内容,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启发学生的心智。 (3) 深刻、感召:无论是科学的真理还是人文的知识,都应该深入人心、打 动情怀、启迪人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才能有所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完备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 (4) 新颖、普适:讲授内容具有时代特征,既能够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 新信息,又能够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适合全体学生学习, 不以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构建六大系列通识模块,奠定扎实宽广的学养基础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 未来学习、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我校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 结合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整为经济管理与 社会责任、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哲学智慧与思维训练、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 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生命关怀与艺术审美六大模块。 优秀师资保证 38 为保证学校通识教育质量,学校严格通识课程主讲教师遴选流程,学校分年 度、有计划地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建设,争取在公平竞争的 机制下逐渐推出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和主讲教师。 课程更新及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动态优化、逐步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思路, 学校每年开展一次通识教育新增课程申报工作,并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选课情况 和检查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增删。同时通过通识教育质量管理专项检查、学生 评教等多种途径,对课程和教师进行有效检查和评估,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 师选聘。 2. 扎实推进“实验班”建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探索理科精英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校充分整合资源,陆续开设了国贸国 际班、会计天职班、会计 ACCA 班、金融 CFA 班、创业实验班等,以此为载体 开展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金融 CFA 班为例,金融学本科专业及金融学 硕士专业于 2016 年 3 月底同时顺利通过 CFA 协会审核,成为 CFA 大学认证项 目,是江苏省内高校唯一获此殊荣者;2017 年 6 月,成为 CFA 协会 University Affiliation Program(大学联盟)项目成员。 动态进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实验班”坚持高标准和高挑战性,每年在 新生入学之后进行二次遴选;在学期间,采用淘汰制度,保障最优秀、最适合的 学生留在实验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向上的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向上的发展空间,拉动学生向上动力。为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助力学生的多元化就业发展,实现校 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2016 年我校与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签 署了“天职南财精英班”合作协议,每年下半年开班,主要面向会计学院大三在 读学生,经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多轮考核选拔后组建培训班,接受由天职国际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的近两年的系统培训。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百强事务所前十、内资所排名第五的大型事务 所,近些年来稳步发展、业绩显著,备受毕业生的关注和青睐。 班级配备具有多年审计经验的教师,接地气的专业课件以及提升自身软实力 的课程,优先安排学生参与事务所的实习,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提 前了解审计行业、融入天职文化;为学生安排实习,经考核优异的学生将择优录 用。 2017 年起,天职南财精英班成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南财校招的主要 39 渠道。 3. 翻转课堂,激活课堂新生态 我校一贯重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2014 年,我校立项第一批校级在线开放 课程,2016 年底建设校网络教学平台,2017 年基于丰富的校本网络课程资源开 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将现代信息技术以恰当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 中,形成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改革教与 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化需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项目立项以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翻转课堂需 求,制定了明确的政策给予支持。第一,联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构建培训、 讲座、沙龙及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式培训服务支撑体系,传递新理念、新方法、 新经验,着力解决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等问题。第 二,修订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认定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工作 量,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第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教学 学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 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要提高信息筛选能力;广大教师 应以新技术为契机,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助推学习者 深度参与学习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要赋予师生完整深入的教与学体验,在创新教学流 程及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师生的角色与作用。我校推行翻转课堂教学,希望 有效结合课堂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通过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既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为学生创造自主协作和探究学习提供了机会。 然而实践表明翻转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与理想期待还存有一定差距。具体而 言,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还存在以下共性问题:第一,未能体现翻转课堂“以学定 教”的本质,知识内化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反思和升华环节:须 完全实现已学知识的迁移,提升学习者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0 七、学校下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1. 优化课程类型结构,丰富优质课程资源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和开发基于问题、 项目、案例、实践的校企共建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开通识教育课程, 打通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可选性强的选修课程。积极构建 国家、省、校三级精品在线课程,自建和引进相结合,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构建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总结和探索在线课程建设经验和 评价体系,提升我校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在线开放课程,使线 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利用。 2.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育人水平 首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我校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 风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 专业化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 效性。 第二,教师增能。着力于教师发展与服务,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的,系统性、 针对性地 开展教师培训,强调教师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融合。建 立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标准 的个体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 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教学信息化条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支撑度 第一,信息化手段与课堂的深度有机融合。所谓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 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 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 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但是仅做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信息化,远远达不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要求。 第二,智慧教室、高清晰录播教室等信息化教室,难以满足教师开展互动式、 研讨式等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将进一步改善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快新型教室的建设。通过加强硬件设 41 施配备,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便利,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教与学的需要,创造良好 的学习氛围。同时,继续加强数字化校园、网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教务管 理智能化系统建设,为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丰富便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和手 段,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缩小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教学信息化条 件之间的差距,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使用先进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 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提供有力的保 障。 42 43 八、各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我校现有专业一览表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予 门类 备注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1996 年设置 经济统计学 四年 经济学 1982 年设置 财政学 四年 经济学 2000 年设置 4 税收学 四年 经济学 2003 年设置 5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1996 年设置 6 金融工程 四年 经济学 2004 年设置 保险学 四年 经济学 2003 年设置 8 投资学 四年 经济学 2016 年批复、招生 9 信用管理 四年 经济学 2014 年批复、招生 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1999 年设置 贸易经济 四年 经济学 1984 年设置 电子商务 四年 管理学 2002 年设置 法学 四年 法学 1997 年设置 14 社会工作 四年 法学 2001 年设置 15 英语 四年 文学 2000 年设置 法语 四年 文学 2012 年批复、招生 商务英语 四年 文学 2018 年批复、未招生 新闻学 四年 文学 2005 年设置 网络与新媒体 四年 文学 2014 年批复、招生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2002 年设置 金融数学 四年 经济学 2013 年批复、招生 22 应用化学 四年 工学 1994 年设置 23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997 年设置 四年 工学 2003 年设置 序号 1 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 2 3 7 11 财政与税务学院 金融学院 国际经贸 学院 12 13 16 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17 18 新闻学院 19 20 21 24 应用数学 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25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2016 年停止招生 26 粮食工程 四年 工学 2013 年批复、招生 44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予 门类 备注 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1999 年设置 28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2014 年批复、招生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016 年批复、招生 3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 四年 管理学 2018 年停止招生 31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四年 管理学 2018 年批复、招生 32 审计学 四年 管理学 2004 年设置 资产评估 四年 管理学 2005 年设置 34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1981 年设置 35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0 年设置 36 管理科学 四年 管理学 2002 年设置 工业工程 四年 工学 2003 设置 38 质量管理工程 四年 管理学 2013 年批复、招生 39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1999 年设置 工商管理(环境商务) 四年 管理学 序号 29 33 37 40 所在学院 信息工程 学院 会计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院 工商管理 学院 41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0 年设置 42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学 1994 年设置 43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1992 年设置 物流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 年设置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1994 年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2 年设置 劳动与社会保障 四年 管理学 2001 年设置 48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13 年批复、招生 49 动画 四年 艺术学 2007 年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2001 年设置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2001 年设置 44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 院 45 46 47 50 51 公共管理 学院 艺术设计 学院 45 经济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经济统计学复合型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既能够全面掌握经 济学相关理论,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统计工具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统 计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培养能力简报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建设,把质量工程作为提高本科教学 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以下将经济学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凝练为 理论与应用结合有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具亮点和教学模式改革创品牌三个方 面。 (一)理论与应用结合有特色 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经济理论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以理论 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技能方法规范、创新能力突出为专业培养特色。一方 面,核心课程扎实理论基础,开设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微观经 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资本论》 导读、经济思想史、博弈论等覆盖全面的经济学理论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培养 类型和就业方向引导学生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开设体现本专业特色的理论应用型 课程,如经济学论文写作、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 创新创业实践等。经济学系还充分调动有利资源,利用统计系的师资力量和传统 优势,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其具备数理分析方法 和计量分析方法,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就业毕业生能够在政府综 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分析工作。 (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具亮点 经济学系鼓励并推动教师将教研方向与教学活动结合,使教研成果转化为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依靠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鼓励教师指 导本科生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经济学系创新创业竞赛指导 教师已达教师总数的半数以上,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2018 年新增国家级大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项目 1 项,获学科竞赛奖励若干项,省暑期社会实践 重点项目若干项,连续几年有团队和个人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团队项目、个人项目。2018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 实践中,我系教师指导的“同在屋檐下”高质量发展守望者团队荣获团中央“优 秀团队奖”。 46 (三)教学模式改革创品牌 经济学系承担全校大量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 保障关系到全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 经济学系教师 2018 年立项省级教改项目 2 项,校级教改项目近 10 项,在国家级、 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论文 10 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各类教学改革,《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中 级宏观经济学》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主体课程均有在翻转课堂、全英文课 程、创新创业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方面的创新和实践,2018 年校级创新立项近 10 门课程,教师们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 面的教学创新蔚然成风。2018 年,经济学专业获校级“品牌专业”立项。 除此之外,经济学系以生为本,强化素质;重视团队协力、名师引导;能够 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学在未来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管理,明确 责任,细化成果,科学评价,制度跟进,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适 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47 经济统计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理论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理论功底扎 实、知识结构合理、技能方法规范、创新能力突出,部分学生继续攻读更高层次 学位,就业毕业生能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 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分析工作。 二、专业培养能力 经济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始终把人才培养 质量作为检验专业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经济统计学专业以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为契机,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创新传统课程 考核方式,旨在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所亟需的专业统计分析人才。 (一)人才培养理念先进 经济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经济统计学复合型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既能够全 面掌握经济学相关理论,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统计工具和方法,并能够运用 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社会问题。 专业建设秉承“以学生为本,分类培养”的理念,围绕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 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建设优良学风为抓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 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经济统计学专业制定“2+2” 培养方案,学生大一、大二年级打基础,大三、大四年级根据对未来的规划和兴 趣,选择毕业时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有目的地选择学习课程,按照提升型和就 业型两类人才实行分类培养。 (二)立体教学资源丰富 教学团队注重专业《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 《多元统计分析》(双语)《时 间序列分析》(双语)等主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各课程组编写出版了《统 计学》 《现代金融统计》 《现代工业统计》等课程配套教材。其中,教材《统计学》 已更新至第三版,现正修订编写《统计学》(第四版);同时,积极构建与教材相 配套的网络资源, 《统计学》课程 2011 年和超星图书馆合作,全程录制了课程的 网络教学视频,2013 年遴选为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向社会共 享。 《统计学》《统计模型与实验》2016 年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立项, 并已建成上线并对社会免费开放共享;此外,还建设了包括习题册、微课视频、 48 电子教材、课堂 PPT、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 为切实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将多门课程的考试形式改变为 上机考试,研制了“Sigma 统计学网络考试系统”,每年承担大约 4000 人的考试 任务。通过这个考试系统,一方面促进学生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另一方 面使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公平竞争,真正做到考、教分离。本网络考试系统已被 东北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引进。 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会始终注重教学质量的过程 控制与管理,明确责任,细化成果,科学评价,制度跟进,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 质量,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 49 财政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良好的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 论和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系统掌握财税和财 会业务技能,能在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与评估、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管理 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等相关领域或岗位,从事财税应用、管理与 咨询等工作,富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国际视野, 擅长财政治理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能力简报 财政学专业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掌握良好 的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 行情况,系统掌握财税和财会业务技能,能在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与评估、 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相关领域岗位, 从事财税应用、管理与咨询等工作,富有团队精神、公共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 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我系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了财政学专业 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模块,培 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税人才的知识需求相符合。与此同时,我 系重视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不仅专门开设了财政学专业基础实验、财政专 业综合实验、财税管理模拟实验、财经软件应用实验以及案例教学实践等课程, 还加大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财 政学不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自发形成多个教学团队,通过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提 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是财政系长久以来特别重视的教学环节。近年来,我系协同税 收系教师,为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并组织和指导学生 参加了学校和省部级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增强了学生 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系现有专任教师 19 名,其中,教授 6 名,副教授 8 人,高级职称的比例 达 73%;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为 14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11%;35 岁以下青年教 师 5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73%。在 2017 年 9 月—2018 年 8 月期间,我系在研国 家级课题 4 项,科研骨干教师在《经济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科学学报》 50 等期刊发表核心期刊文章十余篇,指导的研究生学术论文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多 项省级奖项。长久以来,我系重视财税相关教材建设,组织主编了《财政学》 《中 国税制》等多部优秀教材。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为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我系协同税务系多次组 织立德树人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我系高度关注学生学风问题, 引进了本科导师制度和班主任制度,通过加强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时时 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强化学风学纪。 三、特色举措 场景教学法纪实 4 月 26 日上午第 1-2 节在仙教 Z-114 的 《财政学》 课上进行了“场景式” 模式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满堂灌,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 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交流互动的原则。 “场景式”教学法或教学模式是“将关联知识点通过场景再现式在课堂上展 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次教改选择财政政策效果分析内容进行现场式互动 授课,由陶学荣老师主讲,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作用和效果通过 场景实例再现,板画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学生惊喜连连,课堂活跃度居高 不下,全程高能,牢牢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收获满满。 这种“场景式”教学改革在财经类课堂教学中使用是非常难得的尝试,是一 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有益探索。 图 1 陶学荣老师介绍场景 图 2 陶学荣老师在讲解再现内容 51 图 3 陶老师再现内容 图 4 场景再现授课中 52 税收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国际视野,富 有持续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 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税收、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 在税务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和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税工作的应 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一)培养方案特点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税收经济 学、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检查、国际税收、税务筹划、基础会计、中级财 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选修课采用按照教学模块捆绑选修。根据就业导向,学生 在设定的三个发展方向模块中,选定其中一个模块以后,按照该模块的课程设计 选择相应的选修课。在进行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同时,适时安排学生结合专业 所学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实习,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开展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 队学习、案例分析、专题报告、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分析能力和创 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一方面加强党委对学院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管理,领 导学院德育工作,确保学院政治安全;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 立德树人工作任务,力避党委、行政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出现“两张皮”现象,建立 党政协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运行顺畅的工作机 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思想理论教育, 完善考评机制,加大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考评中的权重,完善师德师风考察机 制,建设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精湛高效的教师队伍;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 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满足学生合理的需 要为出发点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育人工作。 (三)实践教学 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认知性实践、综合性实验、毕业实习。此外,学生 还需在相应学期撰写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等。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税务会计 实验、税收信息化实验、财税计量应用实验、中国税制实验、税务检查实验、税 53 务筹划实验、税务管理实验等。税收专业综合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企业会计基本 流程和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掌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纳税 申报表的填写方法;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填写与分析方法,掌握纳税申报 的流程。 (四)创新创业教育 主要包括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社会实践和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个性发 展的创新创业性活动(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计划书等)、 面向社会培养学生能力的潜能挖掘与展示性活动(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 通、综合写作、科技文化活动等)。 (五)学风管理 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和举措,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 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之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考风考纪,确保课堂纪律良好,提高上课出勤率,增强学习 效果,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特色举措 “外聘与校内教师配合”教学纪实 针对税收 15 级学生,财政与税务学院韩瑜老师开设了税收信息化课程,于 每周五第一至第四节课在教 A-311 教室讲授。 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教学的理论性较强,未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学习内 容在实践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恰巧税收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 程,随着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意欲在这一领域从业的学生应 该既通晓财税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该课程旨在通过教和学, 使学生了解在信息环境下税收征管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为实现课程目标,财政与税务学院与江苏省国税局合作,探索搭建与税务机 关合作培训实践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推动他们更新知 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有效交流。具体地,该课程引进税收信息化管理专业领 军人才吴堃为外聘教师,实行双师教学。吴堃老师对税收信息化的的有关知识进 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利用来自税务局的优势,将税务局的实务结合理论进行讲述, 课程内容新颖,且具有启发性。韩瑜老师则重点对电子商务与税法进行了讲解, 体现出课程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特征。 通过外聘与校内教师配合教学,实现课程的较强技术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论 课和实验课的衔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断熟悉当前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和计 54 算机基本知识,并上机运行操作现有税收征管应用软件。 外聘与校内教师配合教学的模式结合了具备行业和高校背景的两位任课教 师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与合作性,也体现出了 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韩瑜老师讲解背景 与问题、原理,吴堃老师负责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的讲解以及具体的实践,均能与 学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能理解学习内容的 实践价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这种“外聘与校内教师配合”的教学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我校 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方案。 55 金融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 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金融法规和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具有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潜质和实践能力,具 有良好素质和优秀品格,适合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 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成立于 1994 年,2004 年取得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 授予权。2003 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5 年,金融学专 业被评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 A 类建设项目。经过近 20 余年的建设 与发展,现在金融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 验丰富、研究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组建了以《金融学》 《国际金融学》 《金融市 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组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和科研建设 上互促互动,强化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坚持“入主 流、定好位、办特色”,确定了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 金融经济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实践教学 质量,把金融学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目标清晰、学生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完善、教 学质量优良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江苏省特色专业,成为江苏省和 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建设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一)生源质量。金融学专业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都在校内各专业前列,生 源质量优秀。2017 年金融学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为 100%,金融学专业进档线文 349、理 351 分(江苏省控线文 333、理 331)。 (二)师资力量。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且教学和学术水 平高。截止 2018 年 11 月,金融学专业共有教师 16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6 人,博士 5 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1 人,全国文 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 人。金融学专业所依托的金融学系至今已承担多项 国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教育部和江苏省的社科研究项目、决 策咨询项目等等,取得众多研究成果。 (三)教学研究。在教学研究方面,2017-2018 年期间,金融学系老师获得 校级教改立项 4 项,发表教改论文 1 篇,出版《国际金融》《金融学(第 3 版)》 56 和《<金融学>学习指导(第 3 版)》教材共 3 部。 (四)课程改革。金融学专业共开设 12 门专业课程,其中《金融学》课程 已在爱课程(中国大学 MOOC)向社会公众开放,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选课人数分 别达 6016 和 4899 人。其中,本校选课学生人数在两学期内分别为 1678 人和 989 人,占比达 28%和 20%,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 审计大学等 124 所外校的 233 名学生(第一学期)及 97 所外校的 184 名学生(第二 学期)参选了本课程。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优点不仅在于开放、方便和 资源丰富,还在于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已将本课程作为辅助学习 的工具。另外,本课程已用于本校的混合式教学及翻转课堂的实践。当前,《金 融学》课程组正积极开展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申 报工作。 (五)实践教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覆盖率达 100%。2017 年和 2018 年暑期,金融学专业部分同学分别赴美国杜克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VA) 进行暑期创新创业研修班实践交流活动。 (六)实验课程。2017-2018 年间,主要开始《专业综合实验》的实验教学 与《信托与租赁》的实验教学。 《专业综合实验》授课对象分别是金融 1501-07, 信用 1501,保险 1501,共 36 课时,2 学分,每周 4 课时教学,第 1 至第 9 周起 止。四个班级实验课程教学安排。教学使用国泰君安模拟软件,银河证券交易软 件,EVIEWS 软件。实验教学大纲符合课程目标,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的 100%以上,能体现教学改革成果,科学可行;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验室 建设结合紧密,能体现建设成果,教参、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授课计划及教学日历 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技术发展,更新及时,能使学生 得到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教案齐全、清晰、翔实,具有可操作性。考试内容以实 验报告形式,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广,难 度适中,实验报告有评分标准。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配套,且有评分标准,实验 报告能够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托与租赁》授课对象是经管打通 选修学生。该课程的实验课时共 9 时,0.5 学分,分阶段进行 3 次实验教学。教 学使用计算机查找信托所获取的资料与数据。实验教学大纲符合课程目标,能体 现教学改革成果,科学可行;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结合紧密,能体 现建设成果,实验教案齐全、清晰、翔实,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实验教学内容, 随堂布置学生撰写 1 次实验报告,撰写“信托计划书”,该实验成绩计入学生平 时分考核中。 (七)培养效果。2018 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完成率达 100%,毕业 57 实习实训完成率达 100%,学位授予率达 99.42%,初次毕业率达 99.42%,升学 率约 20%。2017 年, “卓越应用型金融人才‘四维’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 教学成果获得南京财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荣誉。 58 金融工程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扎实理论基础, 系统掌握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良好的数理分析及计算机基础,富有社 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潜质和实践能力,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 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开发、资本运作、公司理财等相 关工作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金融工程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扎实理 论基础,系统掌握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良好的数理分析及计算机基础, 富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潜质和实践能力,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 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开发、资本运作、公司理 财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继承南京财经大学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基础上, 以创新为目标,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国际化为特色,围绕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与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考试要求,坚持“国际化、职业性、前沿性”的教 学方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不 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探讨。 (一)教学方面 2018 年度,金融工程专业以教学为中心,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准确定位, 形成特色。围绕刚刚修订完成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完成金融工程学(包 括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四个课程组建设; 《证券 投资学》于 2017 年被立项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投资银行学》课程 被立项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并于本年度申请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的立 项建设。同时,增加选修课、专题讲座、强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能力, 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2018 年,金融工程系聘请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江苏分 公司投行部相关人员开展金融知识送课堂活动,聘请专业人士讲解投行实务。同 时,聘请数学和计算机助教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功底和计算机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面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素质教育课的比重。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学生在课余开展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59 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全面 发展。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和纪律等 方面的提高和发展。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60 保险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保险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 政治素质和扎实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保险学基本原理与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数 理分析及计算机基础,富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潜质和实践能力,能在保 险、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保险监管、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 保险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成才为 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继承南 京财经大学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基础上,以创新为目标,以内涵建设为主 线,遵循北美精算师(FSA) 、英国精算师(FIA) 、中国精算师(FCAA)考试要 求,坚持“国际化、职业性、前沿性”的教学方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引进国 内外成熟的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探讨。 (一)教学方面 2018 年度,保险学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准确 定位,努力形成特色。按照不久前修订完成的《保险学专业培养方案》 ,完成了 保险学(含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再保险、保险学专业 综合实验)、精算学(含寿险精算、利息理论、非寿险精算、风险管理(双语)) 、 保险经济(保险经济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学)三个课程组的建设;同 时,增加选修课、专题讲座、强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学生 专业素质的培养。2018 年,保险学系聘请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相关从业人员开 展保险知识送课堂活动,聘请专业人士讲解保险实务。同时,聘请数学和计算机 助教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功底和计算机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面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素质教育课的比重。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学生在课余开展和参加包括挑战杯和创新创业大赛在 内的各种比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 提升,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保险学专业的本科 生廖怡琳主持完成的项目“ ‘银发时代’普惠保险助力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 (团 队成员:廖丽耘,胡进展;指导教师:姚定俊,戴文红)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大学 生创新创业年会。该项目是江苏省唯一的经济类入选项目,也是全国 3 项经济类 61 入选项目之一。该项目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究了社区养老问题。经过大量调研 走访和精算评估,项目组提出了“慈赡保险,共养爸妈”的社区互助养老保险新 模式,为解决我国养老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保险专业还定期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促进学生 思想道德和纪律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不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开展各种体育 比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62 投资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协会大学认 证项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潜质和实践能 力,系统掌握投资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作为金融学院目前最年轻的专业,投资学系在 2018 年秋季刚刚迎来第三批 学生。尽管起步较晚,但依托金融学院良好的品牌专业资源,在领导和同事们的 指导与支持下,过去的近三年时间里,投资学专业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一)师资团队 随着学院引进人才工作的不断开展,团队也不断得到充实。2018 年,投资 学系引进了两名师资,其中一位符合“培育计划” ,另一位属于“攀登计划”引 进人才。目前,整个教研室团队由 9 名教师组成,教授 1 人,副教授 3 人,讲师 5 人;团队年龄区间为 26—55 岁,40 以下青年教师 6 名,整个梯队职称与年龄 结构合理。其中 5 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2 人有国际访学经历,团队国际化程度 高达 67%,且有 7 位老师参与了金融学院的 CFA 国际实验班教学服务工作,构 成了实验班师资团队的中坚力量。 (二)教学教研 围绕着 2016 年制定的《投资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投资学的专业课程一直 稳步开展,并根据课程系统特点,成立了“投资学理论” “投资学实务” “金融衍 生工具”以及“互联网金融”四个课程组,有效互动。2018 年度,除整个系组 织的 9 次教学研讨交流会之外,各课程组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部分老 师还为其他专业一些课程组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工作提供了帮助。相互听课学习 达到 64 人次,参加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师德教育培训达到 15 人次。下一阶 段,投资学系计划将双语课程的设置及启动在线视频课程作为 2019 年的学科建 设重点工作。 (三)学生工作 目前在 2016、2017 以及 2018 级,各设有一个行政班,人数分别为 31、44 以及 48 人。相较于 2017 年 6 月第一批学生因为对于专业认知程度不够而出现的 较大幅度的转专业,2018 年 6 月这一情况得到明显好转,转出率由 31%下降至 16%,且出现其他专业学生申请转入。这说明尽管投资学专业暂时还没有毕业生 就业状况作为论据引导,但专业吸引力大幅度上升。尽管目前班级数量较少,但 63 在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赛事中,投资学专业学生组队参与及获取荣誉比 例均远高于均值。2018 年度,参与数学建模培训达 16 人次,组建 3 支暑假社会 实践团队。投资学系有 5 名教师承担了 7 支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工作,队均 表现出色,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立项支持,其中王慧老师指导的金融豫金膺团被评 为全省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并入选 2018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 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谌伟老师指导的 2016 级金融衍生品 调查小分队所撰写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功能与实体经济发展》被评为全 校十佳实践调研报告。2018 年秋季刚刚入学的 2018 级胡月同学获得全校演讲比 赛唯一一等奖。 (四)实习实践 2018 年,锦泰期货公司成为金融学院新的实习基地,并开始接受投资学系 学生的暑期实习。在以谌伟老师为代表的数位投资学系教师的积极努力联系下, 银河证券及民生银行等机构也开始对口提供实习名额给投资系学生,其中 2016 级的朱恩杰同学获评民生银行南京分行“优秀实习生”。未来一年,投资学系即 将迎来新专业的第一轮评估。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贯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继承南京财经大学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基础上,以 创新为目标,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国际化为特色,坚持“国际化、职业性、前 沿性”的教学方针,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教材,不断更新教学 内容,将投资系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 64 信用管理 一、专业培养目标 信用管理专业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社 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系统掌握信用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 信用中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相关工作,厚 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成才为 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继承南 京财经大学自谦、自信、务实、超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创新为目标,以内涵 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信用风险管理专家”这条人才培养主线,配合学校、学 院积极引进内外部人才,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8 年信用管理系引进 4 名知名大学毕业的优 秀博士,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的科研水平。依托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年轻教师与 科研能力强的老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加强科研梯队建设,组织经验丰富的资深教 师在备课、授课、作业及考核各环节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及时交流,促使青年 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省教育厅和学校公派出国机会, 并积极选派本专业教学骨干、青年教师到国内一流大学进修访学。2018 年,信 用管理系累计有 10 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各类教学科研会议、调研,不断丰富和 更新教师的知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在科研成果方面,2018 年 信用管理系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出版学术专著 3 部,录用、发表包括一 类刊物在内的 CSSCI 以上的学术论文 6 篇。 (二)教学及课程建设方面。2018 年度,信用管理专业以教学为中心,不 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刚刚修订完成的《信用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建立了 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信用管理学、信用评级、征信理论与实务等四个课程小组, 为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搭建了平台;《金融风险管理》已经完成校级在线课程的 基本建设,即将于 2018 年 11 月底上线,可供同学们线上学习使用。同时,2018 年信用管理系邀请了高校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强化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 生专业素质。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处专家深入课堂,为学生讲授专业知 识,着重讲授征信理论实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人才培养与师生交流方面。信用管理系将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专家作 65 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同本专业的目前就业、考 研、出国,我们系多次召开师生见面交流会,增进师生及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支持、组织学生筹建信用管理研究会这一校级社团组织,进一步扩大信用管理系 的影响,并提高系内同学的凝聚力。鼓励学生在课余开展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身 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系建立了“学术导师 制度”,全面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竞赛等活动。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间 的沟通与交流,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日常学习困扰,我们系将每个周三定位“信 用管理系师生交流开放日”。 66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大财经”视野,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发展思 路,积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了 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专业业务运作方式,具有国际视野、社 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综合实力 在各项措施有效执行的大力保障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国贸系在本科教学和 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 、武汉 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 价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始终排名进入全国前 10%,综合考核等级为 A。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二是学生就业层次较高,就业率 100%,毕业年薪超出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 20%。三是学生年均出国考研 率超过 17%。 三、专业建设主要经验 1.坚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培养”是关键的办学理念,将全面提 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在抓好书本知识传授的同时,鼓励学 生参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 调能力,将书本知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融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坚持“课堂教学”重基础、“学术研究”重前沿的原则,以研究促教学作 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发挥教师学术研究特长,将学术成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 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坚持“常态教学”规范化、“创新教学”现代化的原则,以教学模式、方 法及内容创新拓展专业建设新领域。在抓好“常态教学”规范化的同时,鼓励教 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参与式教 学、互动教学交流平台等创新教学模式,拓展专业建设新领域。 四、专业建设的特色 1. 培养目标复合化 67 基于“大财经”视野,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发展思 路,在除了学好课外知识之外,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和各类实践 与创新活动,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全国挑战杯、 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综合成绩进入国内 高校前列。 2. 课程体系模块化 本专业制定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选修课 程”的课程体系指导方案,其中突出了基础课、通选课和实践课。除了公共课程 和基础课程以外,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跨学科自主选择学习课程。 3. 实训实践集成化 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亿达工作室、雪豆工作室、飞购校园等实践平台, 将内贸、外贸、电商跨界融合,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在校外,与牵牛电子、 焦点科技、汇鸿国际、国泰亿达等知名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4. 教学手段信息化 本专业所有课程都实行多媒体教学,并通过天空教室、公共邮箱等多种网络 形式及时更新课程课件和相关学习资料,建立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网上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各种教学资源的平台,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营造了促进 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环境。 5. 专业建设国际化 本专业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教师队伍国际化交流计划,积极鼓励教师出国 访学、进修、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针对 学生培养,制定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与世界知名 高校建立了常态化留学生互换机制,学生出国学习交流较为便利。 五、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1.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的力度,特别是在师资的选留、引进和培养等各个 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形成了一支以专任 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截止 2018 年底,国贸系专任教师共计 31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9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较高,占到 77.4%。新进教师 80%以上来自于 985 高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超过 70%,其中在国外学习经历长于 1 年的教师比例超过 40%。主持国家级课题的教 师比例超过 45%。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比例超过 60%,能够在国际会议上用外 语发表演讲的教师占比超过 50%。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权威期刊发表学 68 术论文的教师占比超过 40%。15 人次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 “青蓝工程” “六大 高峰”等项目,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各一个。 2. 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本专业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成果。2017-2018 年 间, 《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 》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 贸易实务》为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多个课程为校级教改课题, 切实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被立为“十 三五”省重点教材。 3. 集成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与政府合作的实训基地。与江苏省发改委共同成立了现代服务业研究 院;与江苏省科技厅合作建立了江苏科技创新思想库;与连云港市联合成立南京 财经大学连云港产业发展研究院;与省社科联共建省决策咨询基地。二是与企业 合作的实践基地。拥有多家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和优越的实习环境是南京财经大 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条件。我校建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相关的实训基地不仅包括与外向型企业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实习基地,如阿里 巴巴、江苏舜天、江苏汇鸿、苏美达、ebay 等外向型企业,还包括与企业联合 成立的商学院,如哈森商学院、常熟商学院、苏商研究院等,定期安排学生实习 实训。 六、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自 2016 年起实施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的培育模式,用高水平教育分类培 养高质量人才,满足新时代下社会人才的需求变化,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 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本科生导师制 全英文教材,每 4-5 人配备一名研究生导师,参加导师的研讨会(seminar)。 为实验班学生配备的指导老师不仅是研究生导师,更是中青年骨干,江苏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 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且主持过国家 级、省级课题。 “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 师团队,学院教学依托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将前沿成果融入教学,无疑为学生 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贴近国贸实际 在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是有深厚理论功底,能适 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通晓国际贸易专业业务运 69 作方式的高层次战略性人才。仅仅懂外语,专业对口已经不能满足外贸产业高质 量发展需求。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科学设计课程模块,比如一半的课程都 是全英文授课,原本占 1/3 课时的实务性课程被适量压缩,增加的是夯实底基的 理论性课程,同时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学术前沿性专题课程等选修课深受学 生欢迎。 打通线上线下培养 学院每年开设 3 门以上在线开放课程,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项、 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一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开课,选课人数位列平台实务课程榜首。同时,国贸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 同设计,重构课程模块,打通知识壁垒,让“通识”和“个性”有机融合。课程 打通内贸和外贸,增加了国内贸易经济课程;打通线上线下,增加网络经济课程; 打通经济和管理学,围绕国际经济管理方向的深度学习。由于课程模块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根据兴趣规划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选修 课程,教师分类授课,分层指导。 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国贸专业实验班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环境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学院每年派遣 5%的教师和学生出国访问学习,除此之外正在与英国阿斯顿大学 商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同时,学院 联系了经济学院、数学学院等七大相关学院的优秀教师,还从新西兰、美国、加 拿大等不同国家和地区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定期来校授课。 深化产教融合 学生最终是要离开学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的。创 新来源于实践,学校大量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国 贸院通过与苏美达、国泰亿达、京东等名企互动,依托京东校园实训中心等项目 平台,切实做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 接,校企联手共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70 贸易经济 一、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围绕贸易经济现实,有考虑一定的前瞻性,最大限度贴合 目前我国商贸业的发展潮流。 本专业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着眼国内市场化、 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 素质结构优化,通晓内外贸理论与实务,熟悉现代商业技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事批发、零售、物流、 销售代理、对外经贸等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使学生掌握现代贸易经济活动的理 论与方法、具有商务活动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能够从事经济与管理相关领域的 应用型高级商务人才。 培养方案中主要分为两大模块,一是考研出国模块,重点夯实学生贸易经济 学的系统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二是就业模块,包含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和电子 商贸流通两个方向。通过对商业流通、零售管理和批发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学 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一)学科团队优化与人才培养机制 贸易经济系拥有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治学 严谨并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 14 名,其中教授 6 名, 副教授 4 名,讲师 4 名;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的教师 10 名, 青年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教师学缘结构良好,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安 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副教授、教授参与本科教学课程至少 2 门,参与率 为 100%。 副系主任李冠艺副教授每年参加全国贸易经济年会,并通过“老带新”机制 和听课反馈机制,形成专业课程小组,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学院讨论小组, 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原小能教授、杨向阳教授、胡雅蓓教授、陈启 斐副教授(校聘)和张晓磊讲师还是国家级团队“黄大年团队”成员。 (二)努力打造品牌特色精品课程 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贸易经济学基础上,继续打造“产业经济学”,努力 将产业经济打造成为省级开放精品课程。 课程团队成员皆为贸易经济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71 骨干成员,全部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程负责人从事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 11 年,为国家精品资源课程的主讲教师, 曾先后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长岛大学进修学习,并参加联合国国际劳工组 织的产业创新专业培训,持续跟踪产业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前沿。团队其他成 员中,1 位教师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并赴加拿大参加过教师培训,1 位教师曾赴 加拿大访学且即将赴英国进行访问学习,4 位教师曾在企业挂职锻炼,具有较强 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团队共参编教材 4 部,人均主持教改课题 1.3 项,人均发表教改论文 1 篇。 产业经济学 2003 年开设,最初为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金融学、经济学、 经济学基地班的选修课。后来拓展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双语课 +专业选修课+学位课+学位选修课”七位一体的完整课程体系:①面向全校所有 本科专业的通识课;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③经济学、经济 学基地班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④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双语课;⑤电子商务本 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⑥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的学位课;⑦面向全校经济类学科研 究生的学位选修课。 目前已开设 15 年,授课教师团队共 6 人,近 5 年每人年均授课超过 1000 人 次。目前相关的视频课程正在录制,将在 2019 年 4 月前上线并向校内外人员开 放。 72 电子商务 一、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围绕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并结合学院特色, “三化融合” ,拓展专业口径,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创新型。 南京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依托我校应用经济学优势学科,按照“厚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培养要求,构建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 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通晓电子商务实务运作,熟悉电商发展新趋势,综合素 质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从事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 创新复合型人才。 基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特点,融合内贸外贸的背景特色,本专业提出了“三 化融合”的理念,努力实现内贸外贸一体化、经济管理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 的融合。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中除了夯实电子商务专业基础外,在多 门课程教学中教师均注重融合吸收国际贸易和贸易经济的特色,比如在选修课程 中添加了国际贸易实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和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同时还逐步 推进以《电子商务导论》为代表的专业课程网络资源库建设。教师教学中除了注 重相关知识的融合,更注重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 面,人才培养强化国际接轨。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学、进修、交流,邀请海外知 名学者来校讲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同时,针对学生培养,制定 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使用了国际流行的外文原版 教材,与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常态化留学生互换机制,开设了短期培养和高层次 培养相结合的国际交流课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二、专业师资力量逐步提高,通过新教师的引入和老教师的学习,并 结合科研热点,不断开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课程,促进优秀教学团队 的形成。 电子商务系成立于 2001 年,2006 年电子商务专业被列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 色建设专业。该专业现有研究生导师 3 人,教授 3 人,副教授 3 人,讲师 6 人, 共 12 人。专任教师中四十岁以下 6 人,占专任教师的 50%;41-50 岁 4 人 33.33%; 50 岁以上 2 人,占转任教师的 16.67%。正高职称 3 人,占专任教师的 25%;副 高职称 3 人,占专任教师的 25%,讲师职称 6 人,占专任教师的 50%。具有硕 士学位 2 人,占专任教师的 16.67%;具有博士学位 10 人,占专任教师的 83.33%。 73 专任教师普遍年轻化,学历结构也不断上升。为适应电子商务专业的社会需求变 化,专任教师不断学习,并与科研相结合,不断进行课程创新,先后增加了跨境 电子商务、移动应用开发、社会化媒体开发与运营、大学生网商创业实践等与紧 跟时代的课程;在课程授课方式上也将尝试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新 型模式。 同时,我校拥有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 联合中心,定位是科研为主,教学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系里为适应电子商务教 学的需要,设有电子商务教学实验中心。 三、实践教学中实验开出率达 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 例高 本专业共开设有实验内容的课程 18 门,具体见专业主干课实验项目简况表 1 和专业选修课实验项目简况表 2。计划开设 104 个实验项目,其中演示性实验 课时为 14,验证性实验课时为 58、设计性实验课时为 129、综合性实验课时为 55 个,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为 14 门,占总开设门数的 78%。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为 71.9%,满足不低于 60%的基本要求。本专业实验项目 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等情况如下表,具体的开出情况也可见相关的支撑 材料。近三年实验开出率为 100%。 表 1 专业主干课实验项目简况表 课程名称 电子商务导 论 网络营销与 客户关系管 理 网络支付与 安全 课程设 置实验 实验实 实践课 实践方式 项目总 践性质 时设置 数 8 6 5 验证性 3 演示性 4 设计性 1 综合性 1 验证性 6 设计性 3 验证性 9 工具 备注 理论与实践课穿插 电子商务应用(奥派提供电子商务专 流程模拟 授课(两节理论课两 业教学软件) 节实践课) 网络营销; 理论学习与线上相 流程模拟 线上教育平台(奥派提供电子商务专 结合,理论与实践课 业教学软件) 穿插授课; 流程模拟+ 金融支付教学软件;电商案例云平 案例分析+ 台;线上教育平台(奥派提供电子商 线上学习 务专业教学软件) 74 网站设计与 网页制作 4 设计性 15 编程训练 DreamWeaverCS5 JAVA 语言 程序设计 (双语) 5 设计性 15 编程训练 JDK,Notepad++等 网络数据库 5 设计性 15 编程训练 IIS、SQLServer 等 WEB 应用开 发技术 5 设计性 10 编程训练 JDK,Tomcat,SqlServer2000 等 表 2 专业选修课实验项目简况表 课程设置 实验实 课时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践性质 设置 总数 跨境电子 商务 移动 UE 设 计 验证性 12 演示性 6 实践方式 工具 备注 线上教育平台;跨境电商 线上学习 10+流 理论学习与线上相结合, 综合实训平台(奥派提供电 程模拟 24 理论与实践课穿插授课; 10 子商务专业教学软件) 14 设计性 线上教育平台;移动 UI 线上学习 14+流 理论学习与线上相结合, 20 (奥派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教 程模拟 20 理论与实践课穿插授课; 学软件) 大学生网 商创业实 践 6 综合性 大学生网商平台 线上学习 14+创 理论学习与线上相结合, 20 (奥派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教 业实践 20 理论与实践课穿插授课; 学软件) 数据结构 6 设计性 14 计算机网 络 验证性 4 4 设计性 6 商务智能 5 设计性 电子商务 系统分析 与设计 5 电子商务 运营管理 5 编程训练 编程语言工具 动手操作 Windows2003V 或 DELPHI 10 编程训练 SQLServer2000/Weka 设计性 10 编程训练 Java 环境 验证性 10 GA、微信等 75 搜索引擎 优化 5 设计性 10 中国站长网工具、 Webmaster 工具箱、谷歌站 长工具箱、各大搜索引擎 等 微信微博开发环境 (奥派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教 学软件) 社会化媒 体运营 3 验证性 12 电子商务 综合实验 11 综合性 34 编程实现 Access 数据库、ASP 注:线上资源包括视频、微课等。线上学习一般流程: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通过线 下课堂引导、讨论、体验等方式教授学生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通过开展线上扩展 课程,深挖知识内容扩展学生学习层次。 76 法学 一、结合学校优势和就业形势,合理优化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具体部门法律制度, 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具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具 备财经金融知识基础、先进的法治理念和完善的法律知识的创新应用型、复合型 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各类行政管理部门从 事立法、司法、执法等法律专职工作,也可在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银行、 证券、保险、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机构中从事具体的法律实务 工作与财经法律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后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 教学工作。 二、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在明确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后,应该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的体 系。法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应该结合本校经济学、会计学的课程优势,以法律课 程为专业课程核心,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为专业研究切入点,构 建三大专业基础课、法律与经济、法律与会计的专业课有机联系、相互支持、阶 梯推进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要求 法学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紧密与 社会相关需求吻合。不仅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 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解决 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较强的 财经底色与实务操作能力。熟悉法学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自 主学习、独立获取法律知识、财经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具备独立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解 决司法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人际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基本能力的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新型复合型高端法律人才。 (二)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科学的优化设计 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性文件。首先,法学人才培 养方案的(制)修订程序科学合理。2016 年,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最新的国 家就业形势和学校优势学科的良好发展态势,学院结合法律人才需求和财经大学 自身办学特色,确定本专业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制订出初步教学计划,经法 77 学院法律系的教师们充分、反复的讨论修改后,再请校内外一些著名的法学专家 审查、指导,最后由学院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审定,校教学委员会通过。根据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规范等要求,法学院结合专业定位目标及师资配备 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组织力量进行多次反复讨论、论证,目前已形 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其次,科学设置法学课程的体系。为了实现法学 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法学专业的特色,根据学校“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 强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课程体系以打好法学理论基础、提高 法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旨,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强调法律知识与财 经知识的整体优化和组合,从而增强法学专业的适应性和法学本科生的社会竞争 能力。 2.课程体系跨专业与法律实务、社会需求对接融合 目前法学专业的法律系内较多教师的课程,都进行了小班化教学,保证了学 生的课堂参与、师生互动与学习的深度,也倒逼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基于法 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系的课程结构体系可 分为三大类特色课程: 第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含法律的基础课、法学专业主干课。 (1)学科基础课程是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科基 础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法学等核 心课程。 (2)总学分的合理化,各学期学分均衡在 20 学分左右,鼓励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 (3)法学专业主干课是专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和重要部分,法律基础理论是 法学专业学习的开始。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以帮助法学学生备课司法考试、提高学 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做好法学基础的科研准备。 第二类为专业公共课和选修课,该类课程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专业任意 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 (1)积极与相关学院沟通协调,在公共基础课中增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 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大学文科数学;培养学生的政治、人文、科学、管理 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仅实现了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而且设置特色课 程、与法学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复合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2)法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为法学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法学专业 14 门主干课程的补充和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在 14 门主干课程的某一个方向上有更 深入的学习,或拓展新的学习方向。 78 (3)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原则设置,以专业交 叉复合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为前提,开设了法律英语、国际贸易法、国际私法、国 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等双语课。通识教育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体系立足于全 校,按照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的拓展。 第三大类课程为实践性教学课程,有助于培养法学学生的实践能力,该类课 程又可以细分为课程实践、调查实习、科研训练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 课程实践方面开设有模拟法庭、刑事案例分析、法律诊所、模拟仲裁庭、法 律实训课程等实践教学课程;调查实习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等;科研训练包括撰写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包括组织学生参 观、旁听等认识学习。开展大学生法律援助等。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 兴趣。这一环节包括读书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房地产专业综合实验、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 以上三大类课程并不是相互割裂和一成不变的,各类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构 成了法学专业与财经、金融相融合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及市场需求,并结合对 自身师资力量的考量,适当删除了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曾实际开设的“僵尸性” 课程。本学年,有 3 位老师获得校级以上微课大赛奖项,2 位老师获校级示范课 堂立项。 三、积极适应社会需求,优化学院的教学条件 (一)师资结构 法学院目前有 50 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 33 人,占 66%.其中教授 14 位, 副教授 21 位。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 28 人,11 人拥有高级职称,19 人具有博士 学位。本科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 11.62(581-50) ,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潜力大;且专任教师中有较多的青 年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的学缘结构优异,主要毕业于南京 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 外知名院校。而且法学院的新引入的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在职称结构的优化 潜力巨大,学院有较好的科研氛围。 (二)教学经费 法学院教学经费的来源为学院“十二五”省重点专业余留经费、学科建设经 费中的相关部分、行政经费、学院基金等对于教学、课程建设、师生实习实践等 方面的资助与支出,其中“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使用 10.3 万元,基金 支出 39.3 万,学科建设经费、行政经费约支出 15 万元,2017-2018 学年。法学 实践教育中心完成建设,建设经费为 40 万,因而 2017-2018 学年以上经费总额 79 约为 105 万元。 (三)教学设施 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情况:2017-2018 学年重点建设了法学实践教育中心, 主要为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个案工作室等改造升级,并接受知 名律师事务所捐赠的模拟法庭全套设备等。 图书资料情况:2017-2018 学年继续丰富、充实学院专业图书室,同时动员 教师使用台湾月旦法学知识库、WestlawAsia 等网络资源库。 教材资源情况:根据“马工程”要求修订和使用相关教材,本学年有 2 位老 师教材获省重点教材立项。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一直是法学院法学、社会工作两个专业教学特色,2017-2018 学年, 结合学校相关精神,学院探索将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以实践操作 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素养,以法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性为 依托,主要探索“思维创新” “方式创新”以及“公益创业”。法学院落实并完善 现有的认知-模拟-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 案例诊断实验室及团体实验室在内的多个实验室为平台,通过校地合作、学校与 律师事务所合作的全方位合作模式,促使合作单位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法学 院在栖霞区司法局、栖霞区法院、检察院、镇江丹阳司法局、丹徒司法局、北京 德和衡(南京)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了法学毕业生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使 学生拥有优质的实习实践资源,增强法学本科生运用法律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 力,锻炼其创新意识为适应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学专业大力推动法学社会 实践工作和法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80 社会工作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依托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相关专业的支撑,本 着立足本专业、依托相关专业、突出自身特色的原则,已经树立起自身的学科地 位,学科特色不断彰显,在江苏省内高校的社会工作本科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当前新时代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培养复合 型、应用型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 技能,懂经济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有 较强的需求,毕业生去向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业、各类中外调查咨询机构、基金 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等,既能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又能从事策划与 管理工作。 人才培养特色:司法社会工作:懂社工、懂法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 业方向:司法部门从事矫正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懂社工、懂经济管理的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银行、企业等;社区社会工作:在民政系统、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从事社会工作。 二、人才培养分类培优,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 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分类培优,有三个培养方向: 1. 专业研究型人才。学生目标是考研和出国,重点夯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系统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近几年来,社会工作学生在国内 和国外继续深造求学率平均为 30%左右,且绝大多数考上的都是名牌大学,学生 考研方向选择的基本上是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的 认同还是比较强的。(附录:近年来考研和升学情况) 2. 专业实务型人才。学生未来会进入到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就业,比如相关 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大量的社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职 业能力和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学四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提升 了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尽管学生毕业后未必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但是总体 就业质量很高,不是有些人所误解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反而是有很多社会工作岗位,有些学生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愿意去。再以 2018 届 为例,除了有 1 位同学准备继续考研外,均实现了就业。 81 3. 专业创业型人才。学生有志于创业,我们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申请各类 创业机会,支持学生完成相关领域的创业。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成功申请到了 南京市第二届大学生公益梦工厂项目,成功运作了公益项目“玩具图书馆”,落 地社区,并注册成为独立运作的社会组织,目前为止已经有了马群街道党群服务 中心、仙林党群服务中心、仙林新村、亚东社区、建邺区怡康社区共五家玩具图 书馆,获得了省内多家媒体的报道,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两年,学生 还成功运作了南京市公益创业项目“食品银行”、 “高校慈善超市”等,均落地社 区,运作良好。学生社团“普爱社会工作者服务社”成立 10 年以来,队伍不断 壮大,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卓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曾深入学校周边 社区进行社会帮扶工作、远赴苏北贫困区支教、到河南艾滋病村捐赠物资等,并 于 2015 年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贡献奖”。 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合理,教学方法有特色 社会工作系历经 17 年的本科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与教学经验,老师们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式与行动教学方法,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培 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我们专业特色课程“大一新生自我探索与成长 小组”已经连续开设 13 年,并且逐步探索在其他院系开设。针对大三学生,我 们实行了“捆绑式实习”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2018 年许芸老 师的“基于 TPR(教学-实践-研究)融合理念下《社会政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是校创新示范课堂,培养学生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能力。 四、注重学生创新实践、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学生基于专业特性,坚持以解决问题和服务社会为导向,开展各项创 新实践活动,学生在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上均能获得各种奖 项。2015 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作品《大手牵小手— —基于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的介入性帮扶研究》取了国家三等奖、江苏省一等奖 的好成绩。大学生创新项目《和谐法治:社区综合治理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模式 探索》被评为江苏省重点项目。2017 年项目《拾携盲人的梦——以盲道为例对 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施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荣获“挑战杯”江苏省二等奖,入 选 2017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近几年来,我们的本科生 还陆续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比如潘梦婕等写的《流浪儿童主要成因分析及 救助模式创新》发表于《社会福利》2014 年第 1 期;高秋烨等写的《拆迁安置 社区儿童的增能社会工作服务——一项行动研究》发表于《青少年理论与实践》 82 2015 年第 4 期。 五、专业师资实力有所增强,通过定期的“科研小组”活动,挖掘和 提升老师的科研能力 目前,我系拥有专业教师 11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7 人、讲师 3 人, 其中博士 7 人。年龄结构上,45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 70%,整体结构合理,具 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五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课题 10 项,在 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20 多篇,出版专著 4 部,同时获得省部级和教育厅教学与科 研奖励多项。在南财大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系还多次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外及 香港等地区进行专业培训交流,总体专业能力比较强。今年,我系还通过定期开 展“科研小组”的方式,进一步激励老师投入科研,提升科研能力。 六、“校社合作”成果突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本专业教师强调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与政府 和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开展了多项横向课题和调研,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 专业教师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劳动保障、医疗卫生、残联、民政、妇联、共青团、 工会、监狱管理局和流浪儿童救助站等部门及社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政策咨询和 培训工作,就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弱势群体保障制度、流动人口的社会 适应、老龄人口的社区照顾等问题做了专项研究,相关的报告得到了有关部门的 重视。目前,本专业已经建成爱德基金会、南京市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江苏团省委、鼓楼区民政局、栖霞区民政局、鼓楼区 司法局、栖霞区司法局等 10 多家实践基地。李宁教授发起领办的社会工作机构 “普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提供更好的平台。2018 年,承担了区残联《栖霞区残疾人精准康复供需状况的 调研研究》,入选江苏省政府内参。在校内,本专业老师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 服务。比如甘诺老师与学生处紧密合作,成立“甘诺工作室”,在本科生招生咨 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作了很多贡献,扩大专业影响力。 我们期待,在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在院领导的帮助下,我校社会工作专业 一定会有又好又快发展! 83 附表:历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考研和出国情况 序号 姓名 考取学校 考取专业 年份 1 周焱 南京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2005 届 2 高福罡 苏州大学 法律硕士 2005 届 3 成翠萍 苏州大学 社会学 2005 届 4 王寅 河海大学 社会学 2005 届 5 孙洁 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 2005 届 6 庄蓉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学 2005 届 7 白莎莎 中国人民大学 行政管理 2006 届 8 林春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律硕士 2006 届 9 王柳方 山东大学 法律硕士 2006 届 10 姚进忠 厦门大学 社会学 2006 届 11 张婷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2006 届 12 钱倩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2006 届 13 贺华玲 四川大学 传播学 2007 届 14 戴惠黎 复旦大学 法硕 2007 届 15 黄海荣 人民大学 社会学 2007 届 16 郑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学 2007 届 17 张佳华 南京大学 社会学 2007 届 18 郑海照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届 19 程先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届 20 苏倩 上海交通大学 法硕 2007 届 21 孙霞 中国人民大学 老年学 2008 届 22 刘思诗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2008 届 23 李朝波 南京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 2008 届 24 李金德 南京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 2008 届 25 陈绪龙 中国传媒大学 影视传媒 2008 届 26 姜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行政管理 2008 届 27 李绯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学 2008 届 28 陈德明 中国人民大学 2009 届 29 顾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09 届 84 30 唐紫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09 届 31 杨晴晴 四川大学 2009 届 32 张朋 中国人民大学 2009 届 33 朱敬初 暨南大学 2009 届 34 余园园 中国人民大学 行政管理学 2010 届 35 欧阳华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 2010 届 36 李雪姬 上海外国语大学 朝鲜语 2010 届 37 张可欣 南京大学 新闻编辑 2011 届 38 赵园 南京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1 届 39 支慧 苏州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1 届 40 季钦 南京大学 社会学 2011 届 41 顾浩 复旦大学 社会学 2011 届 42 卜树俊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1 届 43 茅润 武汉大学 行政管理 2011 届 45 柯常云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保障 2011 届 46 姚欣颖 北京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1 届 47 夏天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1 届 48 何志娟 香港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1 届 49 伦智慧 天津科技大学 经管院 2012 届 50 张岩 北京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2 届 51 周盼凤 东南大学 研究生在读 2012 届 52 周艳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2 届 53 刘晓曦 南京财经大学 研究生在读 2012 届 54 陶昱立 南京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法 2012 届 55 朱慧劼 南京农业大学 社会学 2012 届 56 林芳 Bocconi(意大利) 研究生在读 2012 届 57 孔思齐 厦门大学 会计学 2012 届 58 盛湉湉 北京科技大学 法律硕士 2013 届 59 丁思雨 南京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3 届 60 龚源远 南京大学 行政管理硕士 2013 届 61 滕昊 上海财经大学 区域经济学硕士 2013 届 62 吉福军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3 届 85 63 梁雅东 中共中央党校 法律硕士 2013 届 64 胡波 北京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3 届 65 王斌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硕士 2013 届 66 郑婉璐 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 学生 2013 届 67 胡伟 上海海事大学 法律硕士 2014 届 68 李琳琳 南京大学 出版编辑 2014 届 69 汤婷婷 南京财经大学 2014 届 70 朱碧莹 长春工业大学 2014 届 48 王珂 华中农业大学 49 于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2014 届 50 麻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2014 届 51 金彤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 2015 届 52 滕硕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 2015 届 53 王盛 南京大学 社会工作 2015 届 54 冉慧慧 四川大学 应用心理学 2015 届 55 杨蕊 云南大学 社会工作 2015 届 56 陈志慧 上海师范大学 法律硕士 2015 届 57 徐芸 瑞士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 2015 届 58 潘美娜 北京大学 社会工作 2016 届 59 孙丹薇 南京大学 社会工作 2016 届 60 高倩莹 南京大学 社会工作 2016 届 61 张桂云 南京大学 社会学 2016 届 62 韩萌 南开大学 社会学 2016 届 63 何晓枫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 2016 届 64 陈逸琪 上海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思政) 2016 届 65 高秋烨 华东政法大学 社会工作 2016 届 66 麻争旗 安徽师范大学 应用统计 2016 届 67 杨州 悉尼大学 金融学 2016 届 68 卢豪杰 复旦大学 社会工作 2018 届 69 唐梓健 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 2018 届 70 赵晴怡 中华女子学院 社会工作 2018 届 71 武怡辰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公共管理与战略分析 2018 届 社会学 86 2014 届 87 英语 一、专业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 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 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具体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 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又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 一专多能的人才。 英语系在保证《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人才培 养目标内涵不变的前提下,突出财经类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即一方面 强化英语技能,提高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财经类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竞 争力。具体说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 具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思想品德、浓厚的爱国情怀、严格自律的自主学习 能力、 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敢于拼搏的创新创业精神; (2)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掌握较 扎实的英语文 学、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好的中西方文 化素养; (3)能基本掌握财经类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外贸、金融和管理 行业的基本技 能,成为外语和商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第二外国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独立 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能 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英语系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职称结构较为科学的师资 队伍。近几年,为响应学校号召,英语系一直在积极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不断 优化师资结构。英语系现有教师 29 人,其中 2017 年引进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 1 人,2018 年引进具有国内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教师 2 名,极好的充实了年轻教师 88 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英语系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为 15 人, 占 5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为 12 人,占比 41%。52%教师拥有一年及以上 的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国际化程度较高。2018 年度,英语系共有 3 名教师赴 英美知名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访学。 (二)教学资源 1.经费投入方面,院系建立了以师均生均为主、公开透明的经费分配使用制 度,确保教学经费的投入及时、到位,并力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 根据学院的制度,分别按照日常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和 专业实习实践等项目做出资金分配,并在学年中严格按预算支付各项费用。 2.硬件设施方面,英语系实验中心现有 2 个语言实验室和 1 个同声试传译实 验室,1 个商务英语环境模拟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学设备价值约 181 万元,人 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基本符合实验教学需 要。商务英语综合实验的所有实验项目均在实验中心进行。针对设备陈旧问题, 学院领导正积极申请经费,计划于 2019 年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换或改造。 三、教学改革 在新任院领导的大力推动下,2018 年,英语系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教学公开 赛,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2018 年,英语系程水英老师获得校教学公开赛一等奖,唐素文老师获二等奖, 取 得 了 英 语 系 历 史 上 的 较 好 成 绩 。 孙 勇 彬 教 授 的 课 题 StartingaStartupforEnglishmajors 获得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立项。同时,英语系刘婷 婷老师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获得学校思政教学改革立项资助。2017 年新引进 的胡阳老师拥有海外从教经历,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对课堂内容 进行大量延伸拓展,同时设计了各种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 视野,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这些 教师在本科教学方面做出的成绩和创新,很好的带动了英语系教师教学改革的热 情,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培养效果 依据 2016 年修订的培养方案,英语系实施英语专业教学和财经类基础课程 教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2018 年,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以下成绩: (1)专业四八级考级方面,专业四级通过率达到 90%以上,专业八级通过 率超过 8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9 (2)英语类竞赛指导方面,英语系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讨论结果为依据, 经过选拔,遴选出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素质较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初赛和复 赛指导老师。在 2018 年度的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阅读和写作比赛中,经 过对 9 名复赛选手的精心指导,有 3 名学生获得江苏省一等奖,4 名学生获得二 等及三等奖。 (3)就业率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100%,在全校各专业就业率排 名中位于前列。 (4)学生获奖方面,2017-2018 年度,英语专业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奖项共 6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 10 余项,省部级 40 余项。英语专业学生胡宇恺在第 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佳绩。 英语课堂中的快乐元素有机构建 相对于相同教育阶段的西方学生而言,中国传统课堂教学(小学,初中,高 中)模式下走出来的大学生,一般而言,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消极被动与拘谨” “互动与融入意识薄弱”“批判思维弱”“面子感强”“自身任务感弱”等等行为 特征。对于英语语言学习来说,这些特征严重制约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果。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心理层次的愉悦与放松是课堂学习效果高低的重要前提,对 于中国式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层次的愉悦与放松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构建有效 的、服务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课堂快乐元素是教学方法论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学 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以我院胡阳老师教授的国会 1701 的《高级英语》雅思 课程为例,说明英语课堂中的快乐元素是如何构建的。 11 月 14 日下午第 8-9 节在仙 z3-104 的《高级英语》雅思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中的一篇文章是关于 WorldEnglishes(English 一词通常是不可数单数名词,此处 的复数形式表达世界各地基于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发展出的本土化的语言变体, 体现在语音层、语法层、词汇层等方面)。为了使学生们在实践层面感受到 “Englishes”的内涵,辅助学生该篇文章的讲解,以及构建出英语课堂中的快乐 元素,任课老师没有直接从文章出发,而是设计了一个真实语境 (attheairport:Check-in),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不同英语口音,例如,印度,日本, 中国,韩国等,来完成办理值机手续(学生在课前被要求去观看相关视屏,但任 课老师在布置任务时没有说明该任务的目的)。 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融入“快乐元素构建”的英语课堂,有效 的弱化了学生上课过程中的“消极被动与拘谨” “互动与融入意识薄弱” “批判思 维弱” “面子感强” “自身任务感弱”等等行为特征。然而,英语课堂中的快乐元 90 素的构建,并使之与教学内容与目标融合,成为有机的系统体系,以达到提升教 学效果的目标,同时适应具有某一特征的学生群体,还需更多量化研究。 91 法语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熟悉经贸、管理等知识,熟练使用 现代办公设备,能在外事、外贸、金融、商业、涉外企业、教育、管理、文化等 部门从事翻译、外贸实务、涉外文秘、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法 语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主要成果 2017—2018 学年我系教学和科研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资料建设 法语专业的图书资料室,购买了近 200 册法语原版文学、哲学和文化类的书 籍,以及基础的科研类著作,为本专业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导下,我系近几年采取了以下措施: 采取了“人才引进、调入和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措,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 完善师资培养计划,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学历层次方面都有 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法语专业现有 6 位全职教师,2 名法语外教。其中教 师中博士 3 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 3 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专业教师总数的 100%。 完善年轻教师的培养规划和措施。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6 名在职 专职教师中,1 人长期在国外开拓对外合作办学项目,1 人为博士,2 人在职读 博;为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学校在积极引进博士人才的同时,还通 过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进修和参加研修学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办法来提高教师 的学术与教学水平。 (3)提出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以增大授课信息量,保证教师授 课质量持续提高的主要措施; (4)加大师德建设,从多方面培养教师敬业精神,鼓励教师参与教改和研 究,采取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 三、法语专业科研和教研现状 法语专业总的教学改革思路为:加强和优化课程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 加强学生的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变单一语言能力训练为语言能力与社会能力 92 并重的双重目标,强调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加强交际能力、人文素养和思辨 能力的提高。 本专业全体教师坚持开展好教研和科研工作。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9 月, 法语系专职教师发表专业论文 4 篇,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 项,校级科研教研项目 3 项,或省级奖项 1 项(顾晓燕老师的微课《介绍用词》 获得 2017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教改项目具体为: 《基础法语 1》,顾晓燕主持,南京财经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研至今; 《基础法语 1》,顾晓燕主持,南京财经大学翻转课堂项目,2017 年至今; 《互联网时代的翻译项目管理》,顾晓燕主持,南京财经大学创新示范课堂, 2018 年; 经过建设与实践,我院法语专业的主要改革成果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索 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与中国目前的法语教学相对比,并进行衔接,旨在提高 学生在生活真实环境下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二是研究与构建了“基础法语 1” 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一整套视频课程,采用多媒体的新技术,用反转课堂的方式, 使教学手段多元化,外化课堂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该课程目前正申报省级在 线开放课程;此外我系还针对“法语笔译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以团 队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 四、教材使用和建设 我系专业全部使用权威性教材,专业基础课程使用外语教学和研究社的经典 教材《法语》1-4 册和法国 Hachette 出版社的原版教材《AlterEgo》B1-B2 两者 衔接,中法教材互补。专业主干课使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比例达到 75%。所选教 材是各类出版社中专业水平排名靠前的出版社,口碑好优秀的专业教材。其次,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教材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教材建设选题计划,鼓励教师 编写教材。 五、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 我系积极为学生开展文化活动,每两周组织一次“法语面面谈”活动,由外 教组织,每次设置一讨论主题,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法语表达水平。 外国语学院共有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商务环境模拟实验室等语言 专业系列实验室,保障了教学计划所列实验课程保质保量的开出。法语专业与英 语专业共享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设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8 个。根据各实习基地业 务方向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指导,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专 业实习与实践。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到部分基地进行暑期实践和语言实习,与这些 93 企业签定了校外实习基地合同,保证了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 六、国际交流 我校与法国克莱蒙-奥维涅大学(UniversitéClermont-Auvergne)正 式签署合作协议,开展“3+1”和“2+1+1”的合作办学模式,旨在拓宽学生的 国际视野,进一步提高语言应用的实践能力,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好地 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潮流以及将来的工作岗位,17 至 18 年期间共有 4 位 同学赴法国克莱蒙-奥维涅大学交流。 2017 年 4 月,我系与法国南特大学(UniversitédeNante)IAE 企业管理学院 建立硕士项目培养协议,目前已有 1 名学生在我校毕业后赴南特大学继续硕士学 业。 七、学生成就 (一)获奖情况 我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赛事,法语 1701 班朱诗雨同学获得 2017 年江苏 省大学生“军训之星”称号。法语 1501 班王沁晔同学获得 2017 年全国法语演讲 比赛赛区优胜奖。 (二)学生毕业和就业情况 2017 届法语专业学生为 26 人,25 人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率和学 位率都为 96%。共有 24 人顺利就业,主要就业领域为教育和电子商务等,2 人 赴法国继续深造(1 人被法国 SKEMA 高商录取,另 1 人被南特大学 IAE 学院录 取) 。 八、总结 总体而言,2017-2018 学年我校法语专业在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建设科研、教 学和科研、师资力量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得益于学校 和学院的重视和支持。尽管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相信在未来法语专业一定能凸 显财经院校的特色,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 财经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九、特色举措 关注教学课堂改革——《基础法语 1》翻转课堂 由外国语学院法语系顾晓燕老师负责,多名教师共同参与的《基础法语 1》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针对的是法语专业大一的新生,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在 94 一起,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课堂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将主要教学任务(语 音、语法、词汇及课文讲解)纳入网络课程,供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所以课堂 时间主要用于语音语调纠正、课文内容提问和检查、课后练习难点和易错点讲解 和相关知识补充,课堂时间将着重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检查,让学生在讨论和提问 中不断巩固和回忆预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 本课程于 2016 年 8 月底初步建成,所有课件、视频和习题上传至南京财经 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该课程在 2016 年 10 月底开始试运行,由 15 级法语专业的 学生先行进行学习和测试,学习效果良好,学生表示之前没有理清的一些知识点 经过再次学习后终于完整地掌握了,而且知识点的梳理更加清晰。 同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因而可以将视频课程作为听力 材料,逐步适应全法语教学的环境,为将来留学法国做好准备。16 级学生自 11 月开始适应该课程,反响良好,通过浏览微课视频和完成任务点的作业可以在课 堂前准备好所学知识点,并做到一 定的提前自学,任课教师反映学生 的课堂反应能力相对有所提高,知 识点测试结果表示学生能够自主整 合和比较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做到 举一反三,听力水平有所提高。目 前《基础法语 1》翻转课堂已经过 17 级和 18 级的法语专业学生的两 轮学习。 95 新闻学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新闻学专业(财经新闻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一定 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素养,系统掌握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 具有较强的新闻报道与策划能力、经济信息传播和舆情研判能力。 二、培养方案特点 第一,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了我院与实务部门(主 要是报纸、电视台、网站等)的合作,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 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形成 常态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探索“大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学科,新闻学(经 济新闻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 识与素养,系统掌握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新闻报道与策划能力、经 济信息传播和舆情研判能力。 三、教师队伍 (一)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新闻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三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和通识选修课除外):专业 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第二部分为经济 学院的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第三部 分为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管理学原理”等课程。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朱云研究员是河海大学商学院的博士。朱云老师的 专题研究报告不但同时获得江苏省省委书记和副省长的批示,而且还在我校认定 的一类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加强制度建设,于 2017 年 11 月出台了《南 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关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 ,明确了教师 担任班主任在思想引领、学风建设、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要求,为发挥教 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加强日常理论学习的同 时,学院组织了“师说十九大”主题演讲、“追思先烈、铭记党史”主题教育活 动,不断提升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 96 党建带团建,逐步完善初级团校、学院青马班、学院分党校三级培养体系;积极 发挥党支部和团支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定期开展主 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党日和团日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深刻教育,进一步增 强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在 2018 年 5 月,学校开展的 “思想巨人伟大旗帜——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我院 获得一等奖。 教授授课新闻专业教授为本课生授课: 谢鼎新教授开设:视听传播原理,授课班级新闻 1601 班 朱云教授开设:文化企业理财学,授课班级新闻 1701 班 黄建远教授开设:传媒经济学,授课班级新闻 1501 班 四、教学资源 (一)教学经费投入 日常教学费用:2.5 万元。实验室改造费用:100 万元。合计:102.5 万元 (二)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序号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1 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 2017.07 2 江苏网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7.09 3 广州汇志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2017.10 4 南京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2017.12 5 南京六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8.06 6 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 2018.10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课程的多层次开发。 第一,加强人文基础教育课和学科通识课教育课设置。如开设《中国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媒介素养》《外国文学》《科学素养》等课程。 第二,加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实现新闻基础教育+学科交叉特色相结合的 课程体系。开设《新闻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中外新闻史》 《新闻编辑学》 《新 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评论》 《新闻摄影》 《管理学原理》 《财政学》 《金融市场学》 等课程,其中, 《管理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市场学》的开设,为经济新闻专 业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学科知识基础教育 第三,打造经济新闻特色。开设《经济新闻理论与实务》《经济新闻作品赏 析与写作》《经济新闻深度报道采写》《经济新闻与传播专题研究》等课程。 2.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97 部分专业课程分设理论和实验学时,实践课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策 划、制作等作业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新闻编辑、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 与摄像、金融信息数据实验平台;配备报纸编排软件,AvidMediaComposer 非线 性编辑软件和方正智思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等常用新闻采编软件,金融数据终端 集群版、Wind 金融咨询数据终端、Tableau 数据分析及可视化软件。 (1)实践教学 新闻学院一贯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教学要与课堂 教学相结合、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围绕新闻传媒的行业需求这一个中心,以社会 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为两个基本点全面展开实践教学工作。 1 学院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实践教 ○ 学基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构建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基础 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引入社会资源,与新闻传媒行业匹配度较高的知名企业确立深度合作关 ○ 系,建立实践、实习、就业基地;利用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探索建立专业竞赛 的平台;探索建立社会导师的工作体系,为学生与社会对接开拓更多渠道。 3 搭建学生能力发展平台,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几年,学生的 ○ 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敬礼老兵》、 《韶华食光》、 《南财纪事》等,均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 力争每年在学院内部有 2 个以上的学生创业团队在运作,参与创业的在校生人数 比例达到 10%以上。 (2)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学 院与南京六策文化传媒、有唐传媒文化等公司合作,开展了多次创新创业讲座, 与腾讯众创空间联合举办了“腾讯企鹅号内容创业大赛” ,与江南丝绸文化博物 馆合作承办了学校 2018 年第二期创新创业沙龙,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在学生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 2017 年 10 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 分会举办的“创智青羊杯”第二届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有五名 学生获得三等奖。在 2018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我院学生获得四 项省级立项,其中一项重点立项。 五、学风管理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将塑造良好学风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学院坚持教学相长的工作理念,将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以教风带学风, 98 以管理抓学风,以活动促学风。 通过教学督导、日常听课、青年教师培训等方式,学院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 设和教学能力素质培养。通过日常学风检查、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业预警和学 业帮扶,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课堂纪律,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调动 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如院学生会与校学生处学管会 联合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以及考研交流会、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向 学、乐学氛围的形成。学院于 2017 年 9 月出台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三 步走’”计划,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仙林校区 3 号宿管站建立“明灯书屋”分站,进一步推动寝室良好学风的形成。在 2017-2018 学年,新闻 1601 班、网媒 1601 班获得校“先进班级”。孙惠丽、潘疆微两位同 学获得 2018 年度“国家奖学金”。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摄影比赛等专业 实践比赛中,我院学生也多次获奖。 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新闻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例如,刘泱育老师在讲授新闻评论课的相关内容时,自费给学生购买当天的《扬 子晚报》 《金陵晚报》等报纸,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从“时 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复杂性、异常性”等方面运用相关新闻传播学理论练习 新闻评论选题,进行新闻评论写作的积极性。 99 网络与新媒体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 具有较高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与实践技能,能够进行网络与新媒体信息采集、生 产和传播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二、培养方案特点 第一,培养方案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基础,人文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 识为积淀,新闻传播学知识为依托,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和知识技能为核心来设计。 第二,方案内容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把握相关新兴学 科知识的能力,从而构建出学科多层级知识结构。 第三,培养方案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实行课程实习、专业见习与 专业实习的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 第四,培养方案注重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选择与决策能力。 三、教师队伍 (一)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系的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网络传播学”、“新媒体概论” 等课程;第二部分为经济学院的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微观经济学” 、 “宏观 经济学”等课程;第三部分为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管理学 原理”等课程;第四部分为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数字图像 处理”和“计算机平面设计”等课程。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宋祖华副院长(主持工作)和刘成付副教授是复旦 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系主任肖璐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刘辉教授是南京大学社 会学院的博士,王漱蔚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恒山博士毕业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苏秋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刘泱育 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 年,宋祖华老师在新闻传播 学顶级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论文。教学条件好,授课场所主要为 多媒体教室或专业实验室。 (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加强制度建设,于 2017 年 11 月出台了《南 100 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关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 ,明确了教师 担任班主任在思想引领、学风建设、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要求,为发挥教 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加强日常理论学习的同 时,学院组织了“师说十九大”主题演讲、“追思先烈、铭记党史”主题教育活 动,不断提升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 党建带团建,逐步完善初级团校、学院青马班、学院分党校三级培养体系;积极 发挥党支部和团支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定期开展主 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党日和团日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深刻教育,进一步增 强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在 2018 年 5 月,学校开展的 “思想巨人伟大旗帜——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我院 获得一等奖。 (三)教授授课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宋祖华教授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授课班级网媒 1801 班、网媒 1802 班 刘辉教授开设:网络内容生产与设计,授课班级网媒 1501 班 四、教学资源 (一)教学经费投入 日常教学费用:2.5 万元。实验室改造费用:100 万元。人才引进费用:20 万元。合计:122.5 万元。 (二)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序号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1 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 2017.07 2 江苏网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7.09 3 广州汇志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2017.10 4 南京万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2017.12 5 南京六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8.06 6 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 2018.10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大部分,即: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 课程、专业综合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过硬思想政治素质,良 好社会公德,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 业道德感。 第二,专业教育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及 101 专业任意选修课四大块。其中专业基础课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与经济管理学理 论为主,旨在为学生构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专业主干课以新媒体理论与应用、 传媒经济为主,旨在训练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媒介与受 众研究、人文科学、计算机技术为主,旨在扩展学生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知识;专 业任意选修课以专题研究、经典作品导读、研究方法分析为主,旨在扩充学生知 识面的同时导入学科研究思维方式。 第三,专业综合实践包括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 习、毕业设计。其中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毕业实习可充分训练学生实 践能力;文献综述与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科研究能力。 第四,第二课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 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与技能等 7 个模块。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 (四)实践教学 新闻学院一贯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教学要与课堂 教学相结合、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围绕新闻传媒的行业需求这一个中心,以社会 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为两个基本点全面展开实践教学工作。 1.学院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实践教 学基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构建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基础 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引入社会资源,与新闻传媒行业匹配度较高的知名企业确立深度合作关 系,建立实践、实习、就业基地;利用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探索建立专业竞赛 的平台;探索建立社会导师的工作体系,为学生与社会对接开拓更多渠道。 3.搭建学生能力发展平台,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几年,学生的 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敬礼老兵》 《韶华食光》 《南财纪事》等,均产 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力 争每年在学院内部有 2 个以上的学生创业团队在运作,参与创业的在校生人数比 例达到 10%以上。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学 院与南京六策文化传媒、有唐传媒文化等公司合作,开展了多次创新创业讲座, 与腾讯众创空间联合举办了“腾讯企鹅号内容创业大赛” ,与江南丝绸文化博物 馆合作承办了学校 2018 年第二期创新创业沙龙,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在学生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 2017 年 10 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 102 分会举办的“创智青羊杯”第二届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有五名 学生获得三等奖。在 2018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我院学生获得四 项省级立项,其中一项重点立项。 五、学风管理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将塑造良好学风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学院坚持教学相长的工作理念,将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以教风带学风, 以管理抓学风,以活动促学风。 通过教学督导、日常听课、青年教师培训等方式,学院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 设和教学能力素质培养。通过日常学风检查、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业预警和学 业帮扶,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课堂纪律,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调动 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如院学生会与校学生处学管会 联合举办读书沙龙活动,以及考研交流会、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向 学、乐学氛围的形成。学院于 2017 年 9 月出台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三 步走’”计划,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仙林校区 3 号宿管站建立“明灯书屋”分站,进一步推动寝室良好学风的形成。在 2017-2018 学年,新闻 1601 班、网媒 1601 班获得校“先进班级”。孙惠丽、潘疆微两位同 学获得 2018 年度“国家奖学金”。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摄影比赛等专业 实践比赛中,我院学生也多次获奖。 103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数学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 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语水平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数学与经济管理有机结 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能够在经济、金融、管 理以及教育等部门从事经济及金融问题的数学建模与分析、实际应用开发与研 究、管理及教学等工作。 二、举措人才培养 (一)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以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数学理论基础扎实、掌握经济管理等 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 础上,接受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以及利用数学解决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编程等方面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数学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分析、代数、几何等的数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 识;能够解决数学领域和应用领域中提出的基本数学问题; 应用能力:能够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相互结合,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分析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应用数学软件计算模拟,提供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学习能力:主动培养数学兴趣,增强求知欲;能够利用网络等渠道获取相关 科学文献,并能够学以致用; 表达及交流能力:勇于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书面表达逻辑严 谨;能够阅读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在数学、经济和管理领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 决。 (二)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以数学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专业课程核心,以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相 关课程为应用数学专业研究切入点,构建以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 课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循序递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三大显著特征: 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 (1)专业性。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理论知识,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 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常微分方程等数学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学生具备扎 实的数学理论功底,为后续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每年组织 104 数学文化节等方面的专业活动,积极调动学生从事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效果 显著。 (2)应用性。结合学校大财经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经济、 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证券投 资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掌握良好的经济学、金融 学的基础理论,并能用数学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为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 基础。 (3)创新性。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在数学、经济和金融领域提出数学 问题并解决的能力。除了开设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外,还开设运筹学、 数理统计、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保险精算、统计分析软件等方面的课程,学生 具备基本的数学建模能力,熟练掌握 Matlab 以及若干统计分析软件,在历届全 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屡获佳绩。 三、教学条件 1. 师资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任教师共 55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26 人,生师 比为 9.5:1,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 100%,满足专业人才培 养的基本条件;40 岁以下专任教师均为青年博士,其学历层次高,教师队伍的 整体发展潜力大,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的学缘结构优异,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武 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其中有数十 位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由于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在职称结构的优化潜力大。 2. 教学设施 我院依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支持, 现已基本完成了实验室的硬件及配套建设,位于理工教学楼 201 室,其使用面积 达到 118 平方米,目前已购置电脑设备达到 73 台、以及多媒体终端一体机、投 影机等配套设备,同时购置并安装了相关教学软件,基本满足了本专业的实验教 学需要。 3.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环节,结合专业课程合理设计含在这些课程中的实验 课,加强数学软件的学习;同时开展公共基础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第二课堂 活动有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数学 文化节活动等,此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在南京弘道教育 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夸美文化艺术培训有限公司、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 公司、盐城聚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 105 实习基地。 学院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 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中设立创新创业模块;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 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在第二课堂中,结合学生活动积极开展 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 动获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106 金融数学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金融专业的基本知识 和相关技能,具有运用数学、统计、计算机等工具研究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能 凭借良好的数理功底和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部门, 从事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金融风险评估与管理、金融产品研究与开发等实务工 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举措 为了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根据学校“厚基础、宽口径、 重应用、强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我们在专业培养设置上,突出数学 基础和金融应用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和组合,来增强本专业 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这一思路主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金融数 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可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公共基础课程。反映最新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奠定本专业学生 所应有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政治、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综 合能力(包括中国历史、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真正使学生能 在更高的平台上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二模块为专业必修课程。该模块含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学科基础课 程是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金融学、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同时强化数学理论与经济金融专业基础课 程学习。专业主干课是专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和重要部分,是专业学习的开始。专 业主干课程包括数理统计、随机过程、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 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旨在传授金融数学专业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课程。 第三模块为选修课。该模块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程、通 识教育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 专业主干课程的补充和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干课程的某一个方向上有更深入 的学习,如实变函数、偏微分方程、金融分析方法等课程是进行金融产品研究与 开发所必需的,运筹学、多元统计学、保险精算、金融综合实验分析等课程是进 行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金融风险评估与管理所必需的。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以复 107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原则设置,以专业交叉复合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为前提。 通识教育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体系立足于全校,按照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学 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的拓展。 第四模块为实践性教学环节。该模块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金 融应用经验的积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这一环节包括读书活 动、暑期社会实践、金融综合实验、文献综述、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 以上各课程模块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各课程模块之间的有效整合构成了本专 业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条件 1. 师资结构 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导下,本专业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完善 师资培养计划,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师资队伍的 数量、质量和学历层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金融数学专业现有 专任教师共 55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26 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的 比例为 96.9%,博士学历占比 78.8%,基本形成了高、中级职称相协调的职称结 构和学科梯队。生师比为 9.5:1,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 100%, 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制定了年轻教师的培养规划和落实措施,青年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迅速提 高。 组建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理金融等教学科研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 积极推进教改项目申请与教学论文发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2. 教学设施 本专业实验室及图书资料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学院更新和改建了符合金融数 学专业教学要求的专属实验室——经济(金融)数学实验室,位于理工教学楼 201 室,其使用面积达到 118 平方米,目前已购置电脑设备达到 73 台、以及多 媒体终端一体机、投影机等配套设备,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 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学校图书馆每年购置大量的金融数学类图书资料,拥有 40 余个与金融数学专业相关的数据库。应用数学学院还建有专业图书资料室,购买 了专业类的书籍和期刊,为本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研究和学习的基础条 件。 3. 实践教学 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调研能力、 创业能力等。 108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开设了多门含有实验或上机内容在内的理论与 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如: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金融综合实验分析、统计分析软 件、多元统计学、运筹学等,涵盖数学、统计、金融、经济等多个学科门类。实 验开出率均达到 100%。 为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大力推动社会实践工作和社会实践基地 的建设。与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射阳农商银行、南京弘道教育咨询 有限公司、南京夸美文化艺术培训有限公司、盐城聚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已有实习基地数量与 质量能够满足专业实践的教学需要。 109 应用化学 一、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国家创新创业 人才需求为指引,对实践环节进行加强,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大强化学生 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条件 1. 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化学专业 2018 年度新引进教师 1 名,现有专任全职教师 10 名,其中教 授 3 人,副教授 3 人,讲师 4 人,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位 8 人。以 教授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建立教师梯队,加强学术研究与内部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核心队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尽量让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上教学第一线,对青年教师实 施听课培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进修, 目前本专业派出一名博士去国家粮食局挂职进修。 2. 教学体系建设 组织专业内部教师对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讨论,并对规 划与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以专业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核心成立系列课程建设小 组,对系列课程的构成、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以及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课程 标准的制定等具体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进行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和教 学法研究,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交流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 参与全国或地区性的高等教育和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经 验。 3.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 50 万元,对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的台套数、质量 和水平进行了提升完善,实验室的环境和本科教学实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本 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设备、仪器使用率达到 96%以 上。实施开放式管理,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和实验项目的整合优化,大幅度增加了 研究创新性实验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为学生动手能力 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结合专业特色,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并制定 和完善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对实习环节进行全程把关。 三、人才培养成效 110 人才培养成效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今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仍然保持在 95%以上,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本届毕业 生考上研究生的升学比例达到 33.3%,其中南京大学 2 人、福州大学 1 人、中国 石油大学(华东)1 人、南京师范大学 1 人,南京财经大学 2 人,说明我们人才 培养的方案、过程和结果是优秀的。 四、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发展方向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教师的职称、 学历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在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将继续按 照“引进来,送出去”的思路,吸引优秀人才,培养和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重点加强教学内容、 系列课程建设;专业基础精品课程、专业优秀课程的建设和特色课程的建设,符 合教学规律要求具有创新的多媒体课件的建设方面还需要花大力气;教学管理的 现代化还需进一步提高层次和水平。 111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适应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食品产业,服务长三角经济带和江苏省社会经 济建设的需求,努力探索“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 人才培养原则。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知识及实践能力,及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特别是经济、管理等方面综合知 识,能适应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对综合性、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特点 本专业传承粮食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 “技术能力” 、“现代商业思维模式”和“管理能力”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工-商融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食品科学 与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现代物流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的综合知识,成为食品 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管理调控及经营等综合能力的 专业人才。 三、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 现有专任教师 20 人,本科生 280 名,生师比 14:1;专任教师中教授 9 人, 副教授 7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 15 人,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为 100%。 四、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7.9-2018.8,本科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共 260 万元,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经费,加上学校每年下拨的行政经费。这些专项经费主要用 于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精品课程建设、视频课程的录制、英文课程建设、 院级 SRT(Student Research Techniques,简称 SRT)项目资助、教学研究、本科生 创新创业训练、本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实践及教师的培训。 五、实践教学 通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教育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加强 了实践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模块中,以科技创新为抓手,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 项目资助计划,增设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融入教师的自选综合开放实验项目等活 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业教育模块中,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大 学生挑战杯、食品科技论坛等竞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在综合素 质教育模块中,以第二课堂为抓手,通过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 112 素质。本年度本科生主持和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江苏省大学生实践 创新训练计划、以及参加校级 SRT 等项目 20 余项,本科生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明 显增多。 六、国内外专业合作 本专业自 2004 年起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开展了“2+2”模式联合培养。同 时, 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经费,2018 年派出 25 名同学赴英国 Chester 大学进行暑期交流访学,极大地拓宽了本科生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 七、立德树人与学风建设 教学相长,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风,教风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学风,本专 业非常重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的主导作用,引导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和 维护,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对青年教师的教学 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在学风建设方面,以基础制度建设为根,着力夯实学风, 同时,做好素质拓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最后,以评促建,树立 一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 标,明确努力的方向。 八、培养成效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年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 保持在 95%以上,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本届毕业生升 学比例达到 28%,其中出国读书 5 人,考上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12 人,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的方案、过程和结果是优秀的。 113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培养目标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具有食品领域分析检测、质量管理、安全控制、风险分析与认证的基本技能,熟 悉国际、国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法规与标准,能够胜任食品及相关领域内分析 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专 业人才。2018 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为 27.8%,其中 8 人出国深造,占比 10.2%,一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另外 7 人在伯明翰大学、利兹大 学、波士顿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14 人在国内知名高校 厦门大学、江南大学等攻读研究生,占比 17.8%,其中 5 人选择在本校继续深造, 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的方案、过程和质量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另外, 其他同学选择在中粮贸易江苏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南京)有限公司、杭州 市余杭区食品药品监测中心、中储粮镇江粮油有限公司、中粮(东莞)粮油工业 有限公司等国有行业龙头企业和食品检测行业就业,发展空间广阔。以上情况充 分说明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当前社会对综合性、复合型、国际化管理 和研究人才需求高度匹配。 (二)培养方案特点 该专业为突出与“经管法”深度融合特色,增加《经济法》《管理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 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 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现有专任教师 18 人,本科生 264 名, 生师比 14.66;专任教师结构如下: 114 教授人数 教授比例 副教授人数 副教授比例 讲师人数 讲师比例 7 50.00% 6 33.33% 5 27.78% 博士人数 博士比例 硕士人数 硕士比例 学士人数 学士比例 14 77.78% 2 11.11% 2 11.11% (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为了规范教学经费的使用,保证教学活动 的正常进行,根据教务处下拨的总体教学经费,学院对教学经费进行统一调整、 核算、下拨,初步建立“切块划分、合理使用”的运行机制。投入 10 多万元, 建设了《食品营养学》在线课程;投入 50 余万元采购和维护食安专业相关的教 学实践类仪器设备;10 万元用于学生在校创新创业实践及专业实习。 (三)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认知性实践、 综合性实验、毕业实习。此外,学生还需参加“读书活动”,撰写学年论文和文 献综述,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本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设备、仪器使用率达到 95%以上,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 比例超过 30%。 三、特色举措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本专业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 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本专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同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共同育人的格局。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将行业的前沿知识整合到现行教学内容中,围绕 强化应用型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突出针对 性和实用性,体现专业性质和专业特色,初步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了 包括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 全控制、食品标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同时,本专业开设《食品安全导论》,该 课程由本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就自己研究的领域进行讲授,使新入校的学生 了解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国际标准。 教授授课:本专业提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科研实践创 新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本专业 7 名教授,6 名副教授全部深入专业教 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创新创业教育:本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选修课、创新创业 实践课、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 学风管理:本专业始终加强教师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端正教与学动机;严 115 肃考试纪律,抓考风正学风;同时,强化班级管理,抓班风建学风。目的是使师 生达到“乐教、乐学” ,形成良好学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发展方向:强化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 今后,我们将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类教学内容、系列课程建设,包括在线课程、 专业基础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扩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覆盖规模,进一 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16 生物工程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 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 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主要专业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生物工 艺学、生物工程设备、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代谢控制发酵、酿造 酒工艺学等。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生物医学、生物化工、微生物工程、食品生物技术、 食品酿造、食品轻工、药检、海关、能源、环保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从事生 物工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监督管理及市场营销工作, 亦可在相关的院校和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117 粮食工程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粮食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粮食加工、粮食化学、粮食工 程、品质分析、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的工程设计、新 产品开发、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基于粮食行业对高水平粮食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深度融合了我 校粮食专业和经、管、法类专业的优势,为粮食行业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条件 1. 师资队伍建设 粮食工程专任教师 14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1 人,拥有博 士学位占比 50%,生师比为 7.5:1。2018 年度,粮食工程专业新引进副教授 1 名,并获得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项目支持。专任教师以教授和副教授为主 体建立教师梯队,加强学术研究与教学交流,科研反哺教学,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传帮带制度,教授和副教授主要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新 进青年教师实施科研为主岗,前三年听课助教,担任班主任,帮助青年教师提高 教学水平。 2. 教学体系建设 组织专任教师对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讨论,并对规划与 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以专业课程为单位,成立系列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的构 成、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以及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具体教 学内容改革与建设进行工作;鼓励教师对授课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对教学内容与 方法进行交流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动员组织教师参加学校教学公开 赛,丁超博士喜获学校教学公开赛三等奖;积极参与全国或地区性的高等教育和 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 3.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专项经费比如教学设备费、实习经费、社会实践专项等, 用于支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提高粮工专业学生工程专业能力,2018 年学院 集中力量建设粮食工程专业教学资源,投入 145 万元建设了粮食储运加工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平台;投入 10 万元,建设了具有粮食特色的《食品营养学》在线课 程;投入 70 余万元采购和维护粮工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类仪器设备;10 万元用 于学生在校创新创业实践及专业实习。 本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设备、仪器使用率达到 118 98%以上,粮工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比例超过 50%,发表相关论 文 5 篇,申请发明专利 2 件。另外,学院积极拓建粮食工程领域校外实习基地, 2018 年学院与洪泽湖粮食储备直属库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组织 10 余 名粮工专业学生前往中国储备粮镇江基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社会实践,深 入一线了解粮食加工收储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工作模式。 三、人才培养成效 近年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但今年粮食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在 95%以上,就业专业吻合度较高,分布在食品加工、安全监管和检测等多个领域, 在粮食行业就业的比例为 60%左右,尤以在国有粮食企业最为集中。我们培养的 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本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为 41.6%,其中 2 人出国深造,占比 8.3%,分别前往英国利兹和南安普顿大学,8 人在国内攻读研 究生,占比 33.3%,包括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 校,其中 4 人选择在本校继续深造,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的方案、过程和质量受到 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另外,其他同学选择在益海嘉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粮 贸易江苏有限公司等全国性粮油食品类企业就业,发展空间广阔。 四、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发展方向 1.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年龄超过 60 岁的 有 4 人,涉及学科领域主要为粮食干燥、虫害防控及粮堆物性方面。虽然今年引 进谷物加工领域教师 1 名,粮食储运工程方向师资力量仍十分紧缺,人才断层较 为严重。后续将继续大力度引进工程类人才,补齐专业短板。 2.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重点加强粮食类教 学内容、系列课程建设,包括在线课程、专业基础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 扩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覆盖规模,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坚持以生为 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目标。该专业围绕学校“大财经”发展理念,依托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面向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应用领域, 着重培养掌握扎实计算机专业知识,熟悉电子商务与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的 复合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以下分别从专业特色与专业实践平台、课程教材及教 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凝炼本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采用“夯实基础、注重交叉、突出应用”的培养原则,培养既掌握扎 实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 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了解财经领域的业务与管理模式,熟悉金融管理实务分析 和运用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学校的财经背景并尊重学 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生毕业后应能胜任在公司、企业集团以及科研部门等从事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管理,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单位从 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大数据管理系统研发及架构设计、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二、专业特色鲜明,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明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紧密围绕电子商务大数据处 理,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 室、江苏省商务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省级科研平台。通过电子商 务行业应用的广泛合作,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立形式多样的环 境,并通过实践学分认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基础实验平台上,目前 有国民经济信息化、经管信息系统 2 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 6 个独立 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基本课堂实验;本专业依托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电 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工程实验室,为学 生提供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实践平台;此外,学院为本专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 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课程,请具 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讲授相关课程,使学生在读书期 间就可以更为准确的了解到社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特点。近年来与 社会企业共办多个实习基地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并在新版人才培养计划中广泛 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开设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讲授的专业课程,如吾曰思程公司 120 人员讲授《现代数据通信与互联网技术》、联迪恒星公司人员讲授《JAVA 程序开 发》等实践课程。 三、规划 8 门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有成效 本专业由学院规划建设 8 门专业精品课程,经学科带头人及院教学委员会的 研究,学院将《商务数据概论》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大 数据技术及应用基础》 《推荐系统导论》等 8 门课程作为近两年的学院建设专业 精品课程。2018 年《商务数据概论》 《经济管理信息的检索与利用》课程均获省 级规划教材, 《R 语言与商业智能》 《电子商务推荐系统导论》等教材已纷纷出版。 两年内,将完成这 8 门课程的互动教学交流平台的建设,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网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各种教学资源平台。 四、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包 括:a)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及时了解 把握教学工作现状,我院实行院领导和院属系室管理干部听课制度,严格执行学 校推出的本科生教学评价制度。b)强化岗前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 的基本理论水平,凡我院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参加学校人事 处的岗前培训班,圆满完成岗前培训任务,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c)实行上课 前试讲制度,使学院教学质量得到保证。青年教师到岗后,应根据各系(室)安 排的授课任务,认真备课。在正式上课前,由各系部安排,系主任参加,在教研 室内部进行试讲,并就试讲情况提出具体参考建议。试讲过程应做好记录,包括 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试讲人、试讲过程及内容,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情况, 具体建议等。新教师只有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和试讲合格后,方可开课。d)加 强教学检查和督导。学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室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 实习、实验等工作,使青年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迅速成长。学院教学督导组对青年 教师的教学、实验课讲授、备课、讲授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指导,每学期要对 每位教师听课 2-3 次,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并 及时反馈意见和信息,进行即时在线督导。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方法,促使本专 业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2018 年本专业教师在江苏省微课教学竞赛中获省级 奖项。 121 软件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发 展的新要求,认真探索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适时地修订和完善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体现基础宽厚、导向明确、交叉 复合、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严格教学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营造 良好氛围,提高就业层次。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 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 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先进的培养理念 本专业旨在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首先我们 会对新生进行计算机专业理念入学教育。每年新生入学以后,在进行大学入学思 想教育的同时还要深入开展软件工程专业理念入学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思想的转 变、尽快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并掌握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其次是加强学术氛围, 提高学生专业修养。学院定期开展一些专业学术性的讲座或论坛,有针对性地向 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经验的交流 与借鉴活动,创建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加强并保持良好的学术 氛围,可以熏陶学生的思想,巩固专业认同感;另外从 2017 年起本专业开始实 施嵌入式培养,采用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模式,旨在建立一个符合软件工程专业规 范的高效、可持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卓越 软件工程师标准。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 本专业拥有一支总量适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 任教师 20 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75%。同时不断完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 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与完善了青年教师培养机 制《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 名高校和研究院所脱产学习、在职进修,进一步提高学术能力。 专业依托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级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 联合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商务软件工 122 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省级科研平台。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为软件 工程专业教学服务,目前已有的专业实验室使用面积 500 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 备总值 200 余万元。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用于支撑本专业开展三层实验教学体 系的实施,实现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专业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年)》的要求和 IEEECS 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本专业在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时,所设置的 课程体系充分覆盖了专业知识要求的全部内容。课程类别涵盖通识教育课程、公 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综合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撰写教学大 纲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写出该门课程的概述,更要写出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要 求、教学要点及课时分配等。教师在讲授每门专业课的第一次课都要适当地介绍 一下本课程的前序课程或者可能作为哪些课程的前序课程,本课程的大致功能、 价值、重要性和生命力等,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根据本专业课程 的特点,对于不同类别的课程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从多个维度开展学生能 力考核、评价和跟踪,为教学改进提供更准确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23 物联网工程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夯实基础、注重交叉、突出应用”的培养原则,旨在能够培养 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技开发与工程实施及研究 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等交叉集成学科领域有扎 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从 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专业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学生 毕业后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科研部门从事物联网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 能胜任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建筑、粮食存储运输 (粮食物联网)、信息收集和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等多个领域中 的应用工作,亦可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 士学位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要求 本专业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公民素质与职业道德、知识与能力培养、身 体与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以下要求: 在公民素质与职业道德方面,希望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自 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在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的知识和素养;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 综合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 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 流的能力;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熟练掌握物联网系统 的实际应用工作,熟悉物联网技术的软硬件配置;具有较高的物联网应用开发能 力,能从事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物联网软件开发工作的高层次应用 型专业技术人才;熟悉经济、管理以及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 处理与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本专业领域较强 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身体与心理素质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 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健康;掌握一定的心理 124 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理性、严谨,乐观、开朗。 2. 课程安排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个部分: 必修课程主要包含必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部分。公 共基础课奠定本专业学生所应有的知识基础,例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学英语、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培养学生的政治、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综合 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占总学分的 38.04%。专业基础课程 是深入学习物联网的基础和前提,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导论、物联网技术概述、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和 C/C++程序设计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占总学分 的 15.95%。专业主干课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的开 始,课程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EFID 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嵌入式系统、ZigBee 技术及应用等,这些课程能够培养学 生的学科意识,而且为学生做好基础的科研准备,专业主干课占总学分的 13.50%。此外必修课还有专业综合实践等部分,必修课占总学分的 74.85%。 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通识教育课。专业限定选 修课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专业主干课程的补充和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在 主干课程的某一个方向上有更深入的学习,或拓展新的学习方向,专业限定选修 课占总学分的 7.36%。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以复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原则设置, 以专业交叉复合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为前提,专业任意选修课占总学分的 7.36%。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立足于全校,按照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 的拓展,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 7.36%。选修课还有第二课堂等部分,选修课程 占总学分的 25.15% 实践教学是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实践教学是穿插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 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实践教学包含读书活动、暑期社会实践、 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等若干部分,实践教学占公共课程的 9.6%,占专业课程的 15.38%,还有专业综合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等,按照要求,物联网专业的实践教学 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 20.86%。 3. 创新创业教育 定期举办系列化的专业技术讲座,向学生介绍物联网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 果;每年开展例行的校园信息文化月活动,设置“电脑 DIY”“学生信息论坛” “计算机百科知识抢答” “物联网企业走进校园”等基本内容并实时扩充,丰富 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选拔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区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大 125 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 三、教学条件 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前物联网专业专任教师 7 人(详见表 1) ,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7 人,占专任教师的 100%,青年教师均为博士,学历 结构不断优化。为了更好地建设本专业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未来几年仍旧会引进 高质量人才任教。 表 1 物联网系专任教师情况表 编 号 姓 名 性 别 学 位 职 称 1 刘金良 男 博士后 校聘教授 2 毛波 男 博士 副教授 3 刘健 男 博士 讲师 4 解愉嘉 男 博士 讲师 5 胡号 男 博士 讲师 6 张银 男 博士 讲师 7 赵庆华 男 博士 讲师 注:刘金良、毛波、刘健、解愉嘉、胡号、张银、赵庆华等老师在 SCI 期刊上发表了 40 多 篇论文,科研成果丰硕,今年刘金良老师为第 1 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 Hybrid-driven-basedH-infinity filter design for neural networks subject to deception attacks 入选 全球 ESI 高被引论文(Top1% highly citedpapers in the last 10 years) 。 2. 实验室配置 物联网专业除了使用学院的现有的微机实验室外,近两年计划建设成物联网 工程实验室,包含网络通信(通信原理、光通信原理、无线通信原理和计算机网 络等)和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以及信号预处理等) 两个方向的实验设备。目前拥有 40 多台(套)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满足现阶段 的教学实验工作。 12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一、人才培养方向持续优化 在专业培养内容设置上,我系侧重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应用的结合,重点培 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经管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常见的应用领域有企业信息 化(包括 MIS 等)、信息咨询(ERP 实施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检索、 信息组织等)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我系教学 内容也及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面向电子商务领域的大数据处理方面结合已有 的科研平台和资源陆续开设多门相关课程,如《高级数据分析方法》《现代电子 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 《移动电子商务》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基础》 《Python 及数据分析应用》等。 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外,还注重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 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与运用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信息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管理理论及相关知 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此外,我们重视增强学 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每学期定期召开优秀学生座谈会,及时组织、指导考研 学生的复习、报考等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 二、科研教学相辅相成 以科研反哺教学,本专业形成了教学科研并举互助的有利发展形势,尤其面 向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领域,在教学团队、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鲜 明的优势和特色。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各类教改项目 5 项,出版教材 3 部,专 任教师获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或荣誉称号 1 项。2017 年开始,本专业进一步将 经济与商务管理特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之中,规划建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导论》《经济管理信息的检索与利用》《R 语言与商业智能》《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导论》等 8 门专业教材,并已陆续出版。丰富的教学成果极大促进了专业人才培 养质量的提升,本专业近五年毕业率和学位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018 年学生毕 业率为 100%,2018 年学位授予率为 97.83%。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 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本专业采取“基础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实践教 学形式。专业课程广泛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部分课程采取企 业独立授课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基础实验平台上,目前有 2 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 127 范中心,拥有 6 个独立实验室,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专业实验需求。同时,本专 业依托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省 级平台,为学生提供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实践服务。近五年来,新增校外实习基 地 6 个。 128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一、专业定位特色鲜明 该专业为 2018 年我校新增本科专业,也是教育部 2018 年新增本科专业之一, 全国共有 5 所院校成功报批。该专业符合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企业人才需求现 实,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智能数据计算领域,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科学基础理论、数据预处理、数据计算和数据管理和分析 等,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活动环境下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整理、 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等的方法和技术。从地区定位来看,作为电子商 务大省,江苏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对商务数据处理、分析和管理等提出了更 为现实和迫切的人才需求。因此,开办商务数据科学本科专业将符合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时代需要、也符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及江苏省经济建设需要,同时也是 适应我校未来发展战略的需求,这是我校办学效益、规模、质量、结构的战略调 整。 二、教学内容体系完备 以科研反哺教学,本专业形成了教学科研并举互助的有利发展形势,尤其面 向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领域,在教学团队、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鲜 明的优势和特色。主要教学围绕着计算机技术基础、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管理和 电子商务应用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建设特色。在教学实验实践环节,通过与东软和 甲骨文等公司的合作,准备在舆情抓取、微博信息存储、推荐系统、互联网用户 行为分析、大数据营销等方面开展以学生实训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同时, 在与电子商务结合方面,目前已经开设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学、移动电子商务、 现代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互联网金融等课程。同时,我系于 2018 年启动了大数 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教材建设工作,计划出版系列专业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大数 据管理与应用导论(科学出版社,2018) 》和《经济管理信息的检索与利用(第 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皆获批江苏十三五重点建设教材。同时正在 出版的有《复杂网络与大数据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和《现代电子商 务平台设计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正在编撰的还有《大数据采集与 处理》 《大数据存储与计算》 《大数据预测与分析》 《现代商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等,预计 2019 年能全部完成。同时,以专业建设成功 申报 2017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面向大数据经济的商务数据科学专 业建设研究与探索” 。 129 三、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本专业采取“基础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实践教 学形式。专业课程广泛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部分课程采取企 业独立授课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基础实验平台上,目前有 2 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拥有 6 个独立实验室,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专业实验需求。同时,本专 业依托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省 级平台,为学生提供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实践服务。近五年来,新增校外实习基 地 6 个。 130 审计学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诚信务实品质、人文精神和科 学素养,拥有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精通审计、会计准则及相关 的法律法规,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会计和 管理咨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审计、会计、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审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审计基本问题的能力。毕 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有关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基本业务技能; 3.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4. 熟悉国内外关于审计的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5. 了解审计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科学 研究能力。 三、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本专业在总结和吸收教学改革取得 的新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适合新时期 要求、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审计学专业强化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重视实验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 环节,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本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可分为 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 四大模块课程相互协作,构成了多样化、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体系。 (1)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 修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学科导论、管理学原 理、宏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金融学、金融学、统 计学和财务管理等;专业主干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审计 131 (双语) 、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国际审计(双语)等。这些核 心课程是本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学 科意识、增强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课程。 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包括高级财 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双语)、资产评估学、建设项目 审计、内部审计、财务共享服务、非盈利组织会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等;专 业任意选修课包括税法、金融企业会计、企业社会责任、税务会计、市场营销、 国际贸易、财务建模等。这些选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拓展,专业 交叉复合的课程设计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学生选择具体的方向 深入学习,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2)实践性教学环节 表 1 审计学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 学期 实践教学 学 分 审计综合实验 Audi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3 创新创业实践 Practiceof 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 2 3400050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1 3400091 毕业实习 Graduation Practice 2 8周 3400080 毕业论文 Graduation Thesis 3 20 周 小计 11 课程代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 ★ 注:请将★放置于开课学期。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文献综 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 业能力。 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容的课程实验、会计综合实验和审计综合实 验;第二课堂包括参加审计、财务会计和相关知识大奖赛,如会计知识大赛、绿 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上市公司财 务报表阅读大赛、审计案例大赛、企业管理大赛、ERP 沙盘大赛、模拟联合国大 会等,参加审计活动,模拟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3)创新创新教育 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大学生挑战杯、科技 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 132 备 注 另一方面,会计学院进一步强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主要以南京市为 中心、在周边地区,建立了大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 城市也建立了部分实习、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实习实践基地质量,为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选择空间。 四、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本专业不断深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积 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热情。建立教学研究改革转向,推进通识教 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创新能 力培养,注重课程结构优化,妥善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课内与课外、理论与时 间的关系,让本科生有更多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的实践,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本专业坚持以研究型教学引导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 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 学生学习效率;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以《审计学》为起点,引导开展 视频课程建设,依托信息化平台,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课程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加强优势学科特 色课程建设,培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学科团队优化与人才培养机制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学质量改进和提升的基石,优秀的本科教育,不仅需 要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更需要教师持续地学习、研究和创新。目前审计学专业 专任教师 17 人,多数为 45 岁以下年轻教师,教授 6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6 人。 本科生共计 448 人,师生比为 1:26。青年教师均为博士,学历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本专业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课程组建设基础上, 组建多个教学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积极推进教改项目申请与教学论文发表。 本系一贯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各种教学研修机会,以 满足教师多元的发展需求,鼓励并开展新进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各类具有针对性 的学习和研究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南京财经大学教学公开赛,推荐优秀教师 参与南京财经大学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评选。通过组织教师参与这些活动,凸显了 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本系通过定期与随时交流、 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个别与群体形式、青年教师教学反思与老教师教学指导的 传帮带模式提高和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133 资产评估 一、依据就业概率与方向,适度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南京财经大学资产评估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 实践能力,本专业着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 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资产评估能力,解决学生理论 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主要包括: (1)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 (2)培养懂评估的金融 与地产行业人才; (3)培养懂评估的企业管理型财务人才。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 要包括: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银行、 保险、证券、投资管理公司等) 、房地产企业、房地产咨询公司、国有资产监督 管理机构、司法机关、产权交易机构、大中型公司财务部门和内部评估部门等。 本专业培养符合社会动态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知识应用能力和 诚信务实品质,拥有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精通资 产评估的专业原理与方法,熟悉资产评估师、金融与地产评估人才、企业管理型 财务人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资产评估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的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产评估、会计、经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资产评估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资产评估基本问题的 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资产评估、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有关资产评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资产 评估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关于资产评估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5.了解资产评估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以 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培养方案结合本专业课程优势,以资产评估原理为专业课程核心,以企业价 134 值评估为专业研究切入点,构建三大专业基础课、资产评估专业课有机联系、相 互支持、阶梯推进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课程体系 建设具有三大显著特征:综合性、专业性、时新性。 (1)综合性。立足资产评估专业的交叉学科特征,强化学生在管理学、经 济学、社会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与能力,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相结合, 巩固学习成效。 (2)专业性。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按照“基础理论—核心课程 —专业技术—课程实践”的专业课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专业培养 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打造懂评估的金融与地产专业人才、懂评估的企业管 理型财务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等优势课程。 (3)时新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 进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企业并购和价值评估热点问题总结、辩论赛、资 产评估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和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四、学科团队优化与人才培养机制 资产评估系拥有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治学 严谨并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 10 人,其中教授 3 人, 副教授 3 人,讲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5 人,全部为博士。专业教师学缘结构良好, 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副教授、教授参与本 科教学课程至少 2 门,参与率为 100%。本专业本科生 240 人左右,师生比为 1:24。 该系教师在科研、教学和社会上有较强影响力。周友梅教授是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特邀理事、江苏省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胡 晓明教授是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首批特约研究 员、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资产评估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于 成永教授是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专业青年教师在入职当年参加全国资产评估学会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培训, 并通过“老带新”机制和听课反馈机制,形成专业课程小组,保证青年教师的教 学质量。 该系教师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人均科研成果在全校名列前茅。近 5 年,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子课题 1 项,教育部人文 社科基金项目 2 项,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课题 3 项,其他课题 16 项。在《中国资 135 产评估》《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 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 11 部,多项作品获奖,其中,该系与王开田教 授合作的著作《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商标战略研究》获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一等奖;周友梅教授等主编的《资产评估学基础》是省“十二五”高等学 校重点教材。 依托全国资产评估教育研究会,以及学院实验室、小型研讨室,开展以企业 价值评估为核心的、专业综合实验等在内的教学实践课程与活动,培养优秀学生 的科研能力,学生已经具备计量和精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其中资产评估专 业本科生程涵修同学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全国第五届资产评估教学案例大 赛二等奖,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 2 项,三等 奖 1 项。 表:资产评估专业各培养方向课程分布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具有创新能力 的资产评估专 业人才 专业主干 限定选修 任意选修 实践与创新 课程 项目评估与项目投资(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 资产评估原理(2) 无形资产评估(5) 工程识图与预算(4) 机电设备评估(4) 财务分析(5) 商业计划实训(4) 企业价值评估(6) 国际评估准则(7) 绩效管理(5)等 懂评估的金融 金融资产评估原理(4) 房地产评估(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6) 资产评估综 与地产专业人 建筑工程评估(5)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4) 投资银行学(6) 合实验、创新 才 信用评估(7) 证券投资学(6) 中国税制(5)等 创业实践、文 献综述、毕业 高级财务会计(4) 企业资源计划(5) 懂评估的企业 实习、毕业论 中级财务会计(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6) 管理沟通 管理型财务人 文、经济管理 审计学(5) 管理会计(6) 市场营销学(6) 才 类实验、社会 高级财务管理(7) 审计案例分析(7)等 实践等 学科导论(1)微观经济学(1)管理学原理(1)政治经济学 专业基础能力 (2)基础会计(2)宏观经济学(2)财务管理(3)金融学(3) 经济法(4)统计学(4) 公共基础能力 (含人文与科学素 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 养) 注 1:各个培养方向相互交叉,融为一体;注 2:括号内为课程开设学期 136 五、定期开展专业教学特色活动 1. 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文献综 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 业能力。 其中,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容的课程实验、会计综合实验和资产评 估综合实验;第二课堂包括参加资产评估、财务会计和相关知识大奖赛,如会计 知识大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大赛、绿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 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财务金融案例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ERP 沙盘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参加资产评估活动,模拟资产评估师考试、注册 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等。 2.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基础课、创 新创业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37 会计学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优 势,培养拥有会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诚信品质、 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务实创新,精通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并熟悉英国 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的业务知识、掌握财务总监(CFO)的专业技能,适 应“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在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从 事会计、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 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二,掌握会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 通晓我国会计准则,了解国际会计惯例,具备中国注册会计师(CPA)的业务知 识,掌握财务总监(CFO)的专业技能;第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 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五,了解本学 科的理论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第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五大模 块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综合实 践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其中,核心课程又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 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双语) 、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双语)、 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共享服务等。会计学专业具体课程结构详见表 1。 3.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 习和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 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部的课程实验、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会计专业综合 实验等。 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包括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综合写作、演讲沟通、会计 知识大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大赛、绿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撰写; 138 此外,还包括组织 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财务金融案例大赛、审计案 例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ERP 沙盘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 表 1 会计学专业课程结构分析表 课程性质 必修 / 选修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 课程 专业教育 课程 含创新创 业教育 学分 7.59% 204 0 2 58 36.71% 1020 7 2 4 2.53% 68 0 2 62 39.24% 1088 7 4 学分数 选修 12 必修模块 必修 选修模块 选修 小计 专业基础 课 必修 24 15.19% 408 0 0 专业主干 课 必修 19 12.03% 324 4.5 0 专业限定 选修课 选修 12 7.59% 204 6 0 专业任意 选修课 选修 12 7.59% 204 0 0 67 42.41% 1140 10.5 0 小计 专业综合 实践 学时数 含实践教 学学分 占总学分 比例(%) 必修模块 必修 11 6.96% 11 2 选修模块 选修 0 0.00% 0 0 11 6.96% 11 2 小计 必修模块 必修 5 3.16% 5 0 选修模块 选修 1 0.63% 1 0 小计 6 3.80% 6 0 必修模块合计 117 74.05% 27.5 4 选修模块合计 41 25.95% 7 4 实践教学环节合计 34.5 21.84% 34.5 创新创业教育合计 8 5.06% 毕业应修总学分 158 100.00% 第二课堂 活动 139 8 34.5 8 会计学专业(ACCA 方向) 一、培养目标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优 势,培养会计学专业(ACCA)将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有机引入会计学本科学历教 育,旨在培养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需求,具备扎实的会计学、审计学专业知识 和业务技能,知晓中国和国际会计、审计惯例,面向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审计机 关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资机构及其他涉外、 境外组织和单位从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工作,具有国际专业执业能力的应 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要求 本专业(ACCA)学生主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 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 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二,掌握会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 熟悉我国会计准则,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具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的 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第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 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 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第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 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五大模 块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综合实 践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 其中,核心课程又包括: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师与企业(英语) Accountantin Business (English) 、 管 理 会 计 ( 英 语 ) Management Accounting (English)、财务会计(英语)Financial Accounting (English)、公司法与商法(英 语 ) Corporateand Business Law (English) 、 绩 效 管 理 ( 英 语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nglish)、税法(英语)Taxation(English)、财务报告(英语)Financial Reporting (English)、审计与认证业务(英语)Auditand Assurance (English)、财务 管理(英语)Financial Management (English)、治理、风险与道德(英语)Governance, 140 Riskand Ethics (English)、公司报告(英语)Corporate Reporting (English)、商务 分析(英语)Business Analysis (English)、高级财务管理(英语)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English)、高级绩效管理(英语)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nglish)等。会计学专业(ACCA)具体课程结构详见附表。 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 习和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 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部的课程实验、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会计专业综合 实验等。 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包括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综合写作、演讲沟通、会计 知识大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大赛、绿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撰写; 此外,还包括组织 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财务金融案例大赛、审计案 例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ERP 沙盘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 表:会计学专业(ACCA)课程结构分析表 占总学分 学时数 比例(%) 含实践教 学学分 含创新创业 教育学分 204 0 2 36.94% 1020 7 2 4 2.55% 68 0 2 62 39.49% 1088 7 4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学分数 通识教育课程 选修 12 7.64% 必修模块 必修 58 选修模块 选修 公共基础 课程 专业教育 课程 小计 专业基础课 必修 22 14.01% 374 1 0 专业主干课 必修 20 12.74% 340 6 0 专业限定选修课 选修 12 7.64% 204 3 0 专业任意选修课 选修 12 7.64% 204 0 0 66 42.04% 1122 10 0 小计 专业综合 实践 第二课堂 活动 必修模块 必修 11 7.01% 11 2 选修模块 选修 0 0.00% 0 0 11 7.01% 11 2 小计 必修模块 必修 5 3.18% 5 0 选修模块 选修 1 0.64% 1 0 小计 6 3.82% 6 0 必修模块合计 116 73.89% 30 4 选修模块合计 41 26.11% 4 4 141 实践教学环节合计 34 21.66% 创新创业教育合计 8 5.10% 毕业应修总学分 157 100.00% 142 34 34 8 会计学专业(3+2 方向) 一、培养目标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优 势,培养适应符合社会动态需求,具备诚信品质、人文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创 新精神,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 计师、注册会计师(CPA)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互联网+”环境下的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在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财务和经济管理 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要求 本专业(3+2)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 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二,掌握会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 熟悉我国会计准则,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具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的 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第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 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 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第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 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开设了六大模 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 课、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 其中,核心专业课程具体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双语) 、审计学、 高级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双语)、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 3.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 习和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 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部的课程实验、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会计专业综合 实验等。 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包括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综合写作、演讲沟通、会计 知识大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大赛、绿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撰写。 143 此外,还包括组织 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财务金融案例大赛、审 计案例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ERP 沙盘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 144 会计学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 一、培养目标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优 势,培养本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既了解中国实际又精通国际会计、审计惯例, 能在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证券部门等从事会计 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 1. 培养要求 本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 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 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二,掌握会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 熟悉我国会计准则,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具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的 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第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 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 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第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 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三大模 块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 其中,核心专业课程又包括:高级英语、基础会计、微观经济学、中级财务 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统计学、公司金融、经济法、Introduction to Financia lAccounting、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Management Conceptsand Practices、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等。 3.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文献综述、毕业实 习和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 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部的课程实验、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会计专业综合 实验等。 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包括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综合写作、演讲沟通、会计 知识大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大赛、绿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撰写。 145 此外,还包括组织 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财务金融案例大赛、审 计案例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ERP 沙盘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 146 财务管理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坚持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总体目标,依托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工商管理优势学科)和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 协同创新中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诚信务实品质、创 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知识应用能力,拥有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精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财务总监(CFO)、财务分析师(CFA) 、财务策 划师(CFP)等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工商企业、政府机关、银行、证券 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证券投资、会计等 工作的人才。优秀学生将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与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 计、财务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与会计问题的能 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晓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4.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管理、会计与金融等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和科学研究 能力。 三、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工作,本专业在总结和吸收教学改革取得 的新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适合新时期 要求、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专业强化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重视实验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 学环节,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本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可分 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 四大模块课程相互协作,构成了多样化、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体系。 147 1. 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 修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微观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和公司财务等;专业 主干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双语)、高级公司财务、 跨国公司财务(双语)和财务分析等。这些核心课程是本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的 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意识、增强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 课程。 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包括高级财 务会计、审计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企业价值评估、成本会计、个人理财、 财务建模和高级管理会计等;专业任意选修课包括税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投 资银行学、公司战略管理、金融市场学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这些选修课程是专业 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拓展,专业交叉复合的课程设计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有效 补充,有利于学生选择具体的方向深入学习,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进一步深造 打下基础。 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 柱。为适应会计学院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通过校内实验 课程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为本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实践机会, 帮助本科学生尽早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 有益的帮助。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实践、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第 二课堂、文献综述、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 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程实验包括相关课程内部的课程实验、财务管理专 业基础实验、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验、财务共享服务等。第二课堂包括会计知识 大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阅读大赛、绿色会计宣传、个人社会责任报告、CMA 案例大赛、AIA 案例大赛、财务金融案例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大赛、ERP 沙盘大 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 148 表 1: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及课时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理论教学课时 实验教学课时 财务管理 金融企业会计 34 17 财务管理 计算机财务管理 34 17 财务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 26 25 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会计 51 17 财务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 34 34 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 34 17 财务管理 成本会计 34 17 另一方面,会计学院进一步强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主要以南京市为 中心、在周边地区,建立了大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 城市也建立了部分实习、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实习实践基地质量,为学生提供了 丰富的选择空间。 3.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本专业不断深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积 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热情。建立教学研究改革转向,推进通识教 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创新能 力培养,注重课程结构优化,妥善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课内与课外、理论与时 间的关系,让本科生有更多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的实践,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本专业坚持以研究型教学引导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 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 学生学习效率;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以《财务管理》为起点,引导开 展视频课程建设,依托信息化平台,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课程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加强优势学科 特色课程建设,培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学科团队优化与人才培养机制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学质量改进和提升的基石,优秀的本科教育,不仅需 要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更需要教师持续地学习、研究和创新。目前财务管理专 业专任教师 20 人,多数为 45 岁以下年轻教师,教授 2 人,副教授 9 人,讲师 9 149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11 人,具有硕士学位 4 人;青年教师均为博士, 学历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本专业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 课程组建设基础上,组建多个教学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积极推进教改项目 申请与教学论文发表。 本系一贯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各种教学研修机会,以 满足教师多元的发展需求,鼓励并开展新进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各类具有针对性 的学习和研究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南京财经大学教学公开赛,推荐优秀教师 参与南京财经大学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评选。通过组织教师参与这些活动,凸显了 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本系通过定期与随时交流、 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个别与群体形式、青年教师教学反思与老教师教学指导的 传帮带模式提高和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150 管理科学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管理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必要的数学、 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用定量分析方 法与信息管理技术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 为企事业及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分析和管理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强调管理问题 导向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原理,既关注应用也关注方法创新。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凸显了管理科学专业培养的四大特点: (1)突出了商 务数据处理和分析; (2)夯实了四大基础: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商务基础和管 理决策; (3)主要掌握四类专业工具:数据处理系统、商务量化分析软件、数据 库管理系统和系统仿真软件; (4)重点培养学生四种专业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 管理建模能力、商务策划能力、管理决策能力。 二、问题与困难 管理科学专业现有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 12 名,其中副教授 3 名、讲师 9 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7 名。专业教师队伍年龄、职称结构特别不合理,严重缺乏正 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缺乏培养骨干教师以及学术梯队 的机制和环境。 缺乏学科带头人的现状导致目前管理科学专业科研力量薄弱,国家级和省部 级项目不多,在国内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较少,缺乏专业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 都降低了管理科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度和认可度。 151 工业工程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工业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 兼顾制造业,强化工业工程的管理学科的学习,培养既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 又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指现代生产性 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 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 题等。这种专业定位既能发挥我校的优势,又能与原有办学基础(我校于 2000 年和 2001 年曾经招收过两届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很好 地结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方面。 二、问题与困难 工业工程专业现有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 8 名,教授 1 名、副教授 4 名、讲师 1 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 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2 名,具有学士学位教 师 1 名;年龄在 35 岁以下 2 名、35-45 岁教师 3 名、45-55 岁教师 3 名。通过 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都不合理, 教师职称中正高比例低,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少,而 45-55 岁中年教师比例较 大,且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缺乏培养骨干教师以及学术梯队的机制和环境。 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 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不少教师具有机械 专业背景,但既懂工程又懂管理的教师比较缺乏。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工业 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基本是机械专业转过来的,来自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 业,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的教师较少,即使新引进的教师也不是工业工程专业毕业, 部分工业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无法满足。 目前工业工程专业科研力量薄弱,没有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强大的 学科是办好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而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学科地位不强,与国内及 省内等名校同学科有明显的差距,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学术成果不多,标志性的 科研成果较少,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尤其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加。 152 质量管理工程 一、专业培养人才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 有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系统地掌握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产品质量、服务 质量等领域从事质量策划、质量设计改进、质量统计、质量检测、质量监督与认 证的高级质量管理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简报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2013 年开始招生,经过 6 年的专业建设,秉承立足大财 经,面向质量经济管理,聚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夯实质量“管理、检测、统 计、标准”基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复合质量管理人才的办专业 理念。本专业作为全国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常务理事单位,在《武书连 2016 中国 大学学科门类排行榜》 《武书连 2017 中国大学学科门类排行榜》中,均列全国排 名第 3 名,等级为 A;在“2017 年校友会中国大学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排行榜” 中,全国排名并列第 1 名。 (一)提出专业建设“12345 课程体系”,宣传建设经验 1 个目标:复合应用型质量管理人才;2 大领域:产品质量、服务质量;3 类理论:质量管理与标准化、质量计量检测、质量大数据统计;4 种能力:质量 体系认证能力、质量计量检测能力、质量数据分析能力、质量管理监督能力;5 件工具:Minitab、SPSS(SAS)、Matlab、可靠性软件、分析仪器工具。 (二)打造专业四大课程群,形成一体化体系 在通识课程体系、经管工类课程体系、专业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性教学体 系的基础上,对 3 类理论的专业类课程体系打造四大课程群:质量管理模块、质 量计量检测模块、机电材料检测模块、质量数据统计模块。通过课程模块相互支 撑,培养具备质量管理监督能力、质量体系认证能力、质量检验检测能力、质量 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开展专业教材资源建设,满足新专业需求 坚持基础核心课程教材经典化、特色优势课程自主化的教材建设与选用原 则。注重教材资源建设,围绕质量管理领域出版 5 本教材,其中《质量分析与质 量控制》列为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服务质量管理》 《质量分析与质量控 制》获得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财经类优秀教材。 专业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已经完成《质量分析与控制》 153 《质量工程设计试验》2 门课程的 PPT、视频录制、电子习题、电子教案等相关 慕课资料的上线工作。 (四)创建本科生科研活动小组 为加强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的 衔接,学院根据学生兴趣设立质量检验检测 小组、质量标准化与认证小组、质量数据统 计分析数学小组、服务质量、质量信息挖掘 小组供学生讨论学习,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 154 工商管理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符合“社会动态需 求”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 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系 统掌握现代商务运作管理和创新创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 单位从事战略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等以及相关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能力简报 工商管理专业是南京财经大学品牌专业,所属工商管理学科为江苏省高校优 势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原企业管理专业)1985 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毕业生就 业率达 100%,其中 10%以上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10%以上的学生去国外留 学深造,50%以上的学生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工作。工商管理专业培 养适应新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符合“社会动态需求”的厚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 业潜质,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商 务运作管理和创新创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战略 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等以及相关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155 人力资源管理 一、专业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已经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南 京财经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具有企业管 理(含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通过本专业四年本科的系统学习,学生 可以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理论、方法和技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管理咨询服 务等相关工作,并为国内外优秀院校输送优质研究生资源。 二、主要专业课程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战略管理、心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 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 招聘与测评、员工培训、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诊断与决策实训、人力资源管 理综合实验等。 三、专业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为我校品牌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浓郁。本专 业强调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实行管理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分类培养模式,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尤其注重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 能和创新工作能力。 四、主要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其中 10%左右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大部 分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人事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 作,也可在管理咨询公司、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相关工作。 156 旅游管理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从事旅 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市场营销以及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事业 单位管理工作,也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管理、教学和 科研等工作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简报 1994 年成立旅游管理教研室,同年招收第一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江 苏省较早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2003 年成立旅游管理系。2004 年,旅 游管理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2007 年,旅游管理专业成为校级品牌专业,旅 游管理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旅游管理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 授予权,并于 2012 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14 年,南京财经大学旅游产业 发展研究院成立。2015 年,江苏省旅游产业经济研究分会成立,我校为会长单 位。经过多年建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和学科实力不断增强,2018 年成为江苏 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单位。 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为管理学类,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 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的旅游职业素养,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基础知识系统的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产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大型 旅游企业集团以及酒店、景区、政府管理部门等旅游企事业本位的现代旅游管理 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双语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双 语课程))、饭店管理原理、饭店战略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经营 与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一是强化学生经营管理能力。依托 学校和学院雄厚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功 底和有关能力。二是提升学生应用水平。通过校内大量案例教学、实验模拟教学 以及到校外著名旅游企业实习实践,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 平。三是注重学生国际化发展。通过大量的双语教学,提升学生国际化发展所必 需的英语水平;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为学生出国学习和继续深造提供便利 条件。 目前就业方向上,7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5%以 上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0%以上的学生赴国外留学深造。 157 市场营销 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就业发展规律,体现就业方向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 广适应”的原则,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营销管理人才”,主动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对营销管理人才的新需求。对本专业课程建设进行分步建设,以课程建 设带动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对用人单位广泛调研和学生历年就业方向及规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调整 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在互联网+商贸、互联网金融、金融保险、高科技企业 等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营销管理工作,并且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 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精通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和市场分析方法,拥有从事市场营销 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全球视野、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创业潜 质等素质。 二、增强专业师资,建立并完善“老带新”制度,优化课程组建设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专任教师 19 人(见表 1) ,学生 365 人,生师比 19.21:1。 专任教师中 40 岁以下 4 人,占专任教师的 21.05%;41-50 岁 5 人,占专任教师 的 26.32%;50 岁以上 10 人,占专任教师 52.63%。正高职称 5 人,占专任教师 的 26.32%,副高职称 8 人,占专任教师的 42.11%,中级职称 6 人,占专任教师 的 31.57%。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14 人,占专任教师的 73.68%,具有硕士 学 2 人,占专任教师的 10.53%;青年教师均为博士,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专任 教师学缘结构多元,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 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及台湾中央 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近年来加快引进青年教师的步伐,帮助青年教师完成身份转换,在继续发挥 科研能力的同时,将科研能力转化成教学内容,拓展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协 同发展。落实老带新制度,成立主干课程、基础课程等的课程组建设,定期与随 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交流与学习,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改革 研讨会议和培训班。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改课题,发表相关教改论文。经过实施, 青年教师在教学听课与试卷、毕业论文检查中表现优秀。 158 表:市场营销系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位 毕业院校 1 乔均 男 56 教授 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 2 张太海 男 55 教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3 胡理增 男 55 教授 博士 南京理工大学 4 陆定光 男 教授 博士 香港理工大学(外聘) 5 张敏 男 48 教授 博士 南京大学 6 岳琳 女 54 副教授 学士 浙江工商大学 7 任晓峰 女 52 副教授 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 8 刘杰 男 49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大学 9 高春亮 男 44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大学 10 张国军 男 52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大学 11 项银仕 男 54 副教授 学士 大连理工大学 12 刘汉进 男 48 副教授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13 陈效林 男 46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大学 14 于信阳 男 54 讲师 学士 北京师范大学 15 申伟 男 51 讲师 硕士 南京大学 16 徐冬莉 女 34 讲师 博士 上海财经大学 17 张庆垒 男 31 讲师 博士 南京大学 18 邹俊 男 32 讲师 博士 韩国岭南大学 19 陈铭 男 29 讲师 博士 台湾大学 3.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 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重点。本专业在未来三年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纳入重点建设范围, 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 AB 角教师制度,培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校级精品 课程,并按省级重点和精品课程的标准加强建设。积极推进专业基础课《市场营 销学》等探究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有选择地建立 2 门特色专业主干课程,突 出实验性、研究性和设计性教学特色,推进《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谈判》等 课程建设。 二是小班化教学。我系生师比仍然比教育部要求的 16:1 要高,为了进一步 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育部要求。系里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开展小班化教 学,同时结合课程组合老带新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课程组与老带 159 新的协调效应优势,力争最大化发挥现有教师教学师资优势和力量,努力提升教 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鼓励开设符合“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新课程。近年来,结合市场营 销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专业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时代需求,先后增设了《营 销哲学》 《大数据营销》 《营销专业英语》等 7 门新课,并且有效推进新开课程的 课程大纲、课件等基础资源的建设。 四是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相关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深入贯彻 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努力建设好《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国际商务 谈判》等体现创新创业特色和教学创新特色的课程。 160 物流管理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 广适应”的原则,紧密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 创业品质,具备财经+工程背景的电商+物流、营销+物流、流通+物流、互联网+ 物流、行业+物流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物流 管理人才。对本专业课程建设进行分步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人才培养与经 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持续提升培养质量和就业服务满意度,本专业积极开展面向用人单位、应 届毕业生和历届校友的跟踪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情况和素质能力得到社 会充分肯定,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物流管理本科生平均协议就业率 99%,主要从 事物流、金融、IT/通信/电子/互联网等行业;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升学、赴海外求 学的人数比例稳步提升。 二、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组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专任教师 16 人(见表 1),学生 352 人,生师比 22:1。 专任教师中 40 岁以下 7 人,占专任教师的 43.75%;41-50 岁 6 人,占专任教师 的 37.5%;50 岁以上 3 人,占专任教师 18.75%。正高职称 6 人,占专任教师的 37.5%,副高职称 5 人,占专任教师的 31.25%,中级职称 5 人,占专任教师的 31.25%。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16 人,占专任教师的 100%,教育部相关专 业教指委委员 2 人,占专任教师的 12.5%,取得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教师 4 人, 占专任教师的 25%,海外进修 1 年以上教师 4 人,占专任教师的 25%。专任教 师学缘结构多元,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 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韩国仁荷大学、 韩国高丽大学、韩国中央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近年来加快引进青年教师的步伐,帮助青年教师完成身份转换,在继续发挥 科研能力的同时,将科研能力转化成教学内容,拓展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协 同发展。落实老带新制度,成立主干课程、基础课程等的课程组建设,定期与随 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交流与学习,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改革 研讨会议和培训班。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改课题,发表相关教改论文。经过实施, 青年教师的在教学听课与试卷、毕业论文检查中表现优秀。 161 表:物流管理系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位 毕业院校 1 倪明 男 44 教授 博士 上海理工大学 2 陶经辉 男 49 教授 博士 东南大学 3 邱玉琢 女 44 教授 博士 东南大学 4 吴志华 男 55 教授 博士 河海大学 5 王亮 男 54 教授 博士 上海理工大学 6 韩世莲 女 48 教授 博士 东南大学 7 马永刚 男 55 副教授 博士 河海大学 8 金汉信 男 45 副教授 博士 韩国仁荷大学 9 陈建军 男 46 副教授 博士 同济大学 10 肖玉杰 男 35 副教授 博士 韩国高丽大学 11 徐顺志 男 37 副教授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李芹芹 女 31 讲师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3 徐小玲 女 31 讲师 博士 东南大学 14 牛文举 男 31 讲师 博士 南京大学 15 卓文炎 男 30 讲师 博士 湖南大学 16 金梦洁 女 27 讲师 博士 韩国中央大学 三、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完善,成效显著 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重点。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纳入重点建设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课 程 AB 角教师制度,培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校级精品课程,并按省级重 点和精品课程的标准加强建设;积极推进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建设;有选择地建 立 2 门特色专业主干课程;突出实验性、研究性和设计性教学特色,推进并完善 实训体系建设,推进《物流学》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建设;增设相关课程, 并有效推进新开课程的课程大纲、课件等基础资源的建设。 二是小班化教学。我系生师比仍然比教育部要求的 16:1 要高,为了进一步 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育部要求。系里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开展小班化教 学,同时结合课程组合老带新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课程组与老带 新的协调效应优势,力争最大化发挥现有教师教学师资优势和力量,努力提升教 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鼓励开设符合“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新课程。按照“厚基础、宽口 162 径、能力强、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 的新需求。对本专业课程建设进行分步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人才培养与经 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 2019 级本科教学计划调整中,进一步明确课 程大纲和教学方向,梳理课程脉络,增设了《城市物流学》 《物流信息管理》 《物 流市场营销》 《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4 门新课程。 四是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互动渠道,专业教师、辅导 员、班主任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案例,尝试由创业课程向课程创业转 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已参与省级大学生创 新训练计划项目多项、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63 广告学 一、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 广告学专业致力于培养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当代广告事业发展的需 要,能掌握广告经营与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广告经营与管理+互 联网广告”的广告策划与调研能力、广告经营与管理的综合能力、广告推广与运 营能力和广告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传统广告媒体以及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 集、策划、传播,胜任企业广告运作、品牌传播、市场营销和各类媒体宣传策划 等工作,兼具广告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需求适应性较强,该专业面向市场,一直以来名列我校就业率前茅。毕 业生适合任职于国家政府机关的宣传策划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营销品牌推 广部门、各类型包括互联网广告公司、各类新闻媒体的广告部、网络公司等机构, 能够胜任市场调研与民意调查等信息咨询、营销与广告活动策划、广告的经营管 理、广告及公关宣传、广告作品的设计制作与广告文案的撰写、客户服务及人际 沟通等工作要求。 二、专业师资队伍稳定,课程组专业建设与时俱进。 在师资方面,我系共有专任教师 9 人。目前生师比约 20:1,专任教师高级、 副高、中级职称占比为 11:22:67,博硕士比为 44:33。青年教师均为博士, 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广告学系学科带头人为乔均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广告教 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广告协会副会长、江苏 省品牌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国内多项广告赛事评委,被誉为“中国十 大广告学人”之一。骨干教师有姚杰博士、教授,为中国广告协会专业委员会委 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国家级多项广告赛事评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 赛优秀指导老师。何卫东副教授,曾入选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梯队,多项广 告大赛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获南财第三 届“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刘明副教授,多项广告大赛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全 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指导老师。陈锦伦老师为中国高教学会公关专业委员 会常务理事。目前我系拥有一支合理实用的师资队伍,同时正在加大师资引进力 度,新引进博士两人,力争使师资队伍更加年轻而有活力。 课程体系建设较完善,包括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核 心课程包括广告经营与管理、互联网广告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传播学、市场 营销学、品牌管理、整合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媒体研究、广告学(双语)、 164 广告战役学(双语)、互联网媒体研究、广告效果研究、营销与广告策划、广告 伦理与法规、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基础、广告摄影与摄像、网络广告设计、 数字媒体非线性编辑等。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实习调研、科研训练和课 外实践四个环节。课程实践设置广告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其他包括结合教学组织 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此外,学生还需参加读书活动,撰写 毕业论文等。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到业界各类型 广告公司、教学实习基地学习,对实务产生感性认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另一方面,请业界各类型广告公司的从业专家到课堂传授实战经验,作专题讲座, 采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共同授课的方式;除此,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积极作 用,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主题的讨论,并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国内各项比赛,为今后 的就业既提供实践经验,又能积累专业心得,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三、坚持广告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入专业赛事取得 积极成效。 广告学专业始终坚持广告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成为国内大学中深 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方向。该专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并重, 强调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改革,如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体 系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方面都与产业界紧密结合。面对更为宽泛的应 用领域,学生除了必须掌握更加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更加综合全面的能 力与素质。 在此基础上,把专业赛事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学生 在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金犊奖等在内的各种专业赛事中成绩 优异,无论参赛人数、参赛作品,还是获奖数量、获奖档次,均能在省内夺得头 筹,在全国名列前茅,体现出了较好的办学成效。从创立一直到现在,广告系的 大学生奖项成果成为学校杰出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江苏省乃至全国 业界中打下了良好的口碑。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广告大学生艺术大赛全国江苏分 赛区一直以来设立在我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作为唯一由教育部主办面向 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实践赛事,在各个高校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大赛 的承办工作为我校以及营销广告专业在全国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还成功 承办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的两届全国性赛事,影响广泛。近年来,还 承办了江苏省的多项广告赛事,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2013 年至今,我院广告 学子在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共获得国家级奖项 62 项,省级奖项 127 项,市级奖项 58 项。 165 广告实验室的设立。1999 年设立省重点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积极为社 会服务,并为美国 Adobe 平面设计师培训管理中心授权的江苏省 Adobe 平面设 计师培训中心,现已累计培训 200 余人,有近百人获得合格证书;此外受省广告 协会委托,承担我省广告行业从业人员广告助理师与广告师职业资格的上岗培 训,先后为全省各市培训多期,社会效益显著。2014 年,广告摄影课程成为省 精品课程,成为我院专业课程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166 公共事业管理 一、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围绕我国公共管理现实,有考虑一定的前瞻性, 最大限度改进该专业口径较宽的先天特质。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优 势,培养适应现代国家与社会治理需要,拥有扎实公共经济、公共管理、公共政 策理论基础,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方法和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组织领 导、沟通协调与运营能力,能在政府、事业与企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分析、 公私合作运营、资金募集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中主要分为两大模块,一是考研出国模块,重点夯实学生公共管理 学科的系统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二是就业模块,包含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两 个方向,通过公务员制度、行测等课程进行公务员考试的相关训练;通过非营利 组织管理、公共项目管理、PPP 模拟与演练等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二、专业师资实力有所增强,通过“老带新”制度,优化课程组建设, 促进优秀教学团队的更快成长。 目前公事管专业专任教师 18 人(详见表 1),学生 163,生师比为 9:1。专 任教师中 40 岁以下 8 人,占专任教师的 44.45%;41-50 岁 6 人,占专任教师的 33.33%;50 岁以上 4 人,占专任教师的 22.22%。正高职称占专任教师的 22.22%, 副高职称 7 人,占专任教师的 38.89%,中级职称 7 人,占专任教师的 38.89%。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14 人,占专任教师的 77.78%,具有硕士学位 3 人,占 专任教师的 16.67%;青年教师均为博士,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学缘结 构多元,主要毕业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 学、杜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 优质的师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在快速引进青年教师的过程 中如何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更幸福地进行组织融入、 掌握教学规范,引导他们把较强的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系里扎实落实“老 带新”制度,保证每位青年教师都与研究方向相近、热爱教学、教学能力强的老 教师结对子,形成定期与随时交流、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个别与群体形式、青 年教师教学反思与老教师教学指导的传帮带模式。这两年我系新进教师在学校各 167 项听课与试卷、毕业论文检查中表现优秀。 表:公共事业管理系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位 职称 毕业学校 1 朱广忠 男 61 学士 教授 武汉大学 2 胡晓波 男 56 博士 教授 杜克大学 3 黄斌 男 43 博士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4 黄建伟 男 41 博士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吴文俊 男 52 博士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6 赵强 男 51 博士 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7 王永生 男 44 硕士 副教授 南京大学 8 金志云 女 42 硕士 副教授 河海大学 9 阮爱莺 女 47 硕士 副教授 厦门大学 10 江永清 男 42 博士 副教授 北京大学 11 汪栋 男 31 博士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2 方超 男 29 博士 讲师 南京农业大学 13 曾迪洋 女 32 博士 讲师 清华大学 14 詹国辉 男 30 博士 讲师 南京农业大学 15 李波 男 30 博士 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 16 尹璐 女 31 博士 讲师 谢菲尔德大学 17 缪燕子 女 31 博士 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 18 张颖聪 男 30 博士 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 随着师资力量的充实,专业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课程组建设基础 上,组建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公共项目管理 3 个教学团队,定期进行教学 研讨、积极推进教改项目申请与教学论文发表。 三、充分发挥生师比 9:1 优势,进行小班化、翻转课堂、案例分析 等研究性教学,引新提优、去水炼金,打造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 等金课。 相较于教育部对本科院校的 16:1 的生师比要求,我系生师比接近于研究型 168 高校,为此如何充分利用发挥现有师资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题中应有 之义。结合学院开展的“引新提优、去水炼金”教学系列讲座,鼓励教师进行课 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表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改创新实践表 编号 课程 任课教师 教改创新要点概括 1 公共管理学 金志云、方超 热点传真、案例、批判性思维训练 2 非营利组织管理 吴文俊 非营利组织工作坊、翻转课堂 3 社会心理学 曾迪洋 心理测试、翻转课堂 4 公共政策学 汪栋 热点传真、案例写作 5 公共项目管理 缪燕子 传纸条、全员参与的课堂模式 目前本专业的所有系内教师开设课程,都进行了小班化教学,保证了学生的 课堂参与、师生互动与学习的深度,也倒逼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 同时曾迪洋、吴文俊老师运用雨课堂等软件实践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增加 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与创新性。汪栋、金志云、方超等老师在公共政策学、公共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搜集分析社会热点、提炼公共管理案例素材、进行实 地调研,撰写了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为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水平案例分析大赛 打下扎实基础。 169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一、依据就业概率与方向,适度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立足国际化、信息化、复 合化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管理 技术与方法,精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及现代管理技术,并具有博 爱情怀、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根据学生历年就业方向和就业概率统计,优先培养学生到公共部门、非营利 组织、企业从事劳动就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经办、薪酬福利管理、 劳动关系协调以及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等工作的管理、实践能力。 二、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培养方案结合本校经济学课程优势,以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保险精算为专业 课程核心,以社会保障与民生治理为专业研究切入点,构建三大专业基础课、劳 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有机联系、相互支持、阶梯推进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 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三大显著特征:综合性、专业性、时 新性。 (1)综合性。立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交叉学科特征,强化学生在管理 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与能力,通过必读书目、“励学青年学 术坊”、集体谈判大赛等特色活动,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巩固学 习成效。 (2)专业性。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按照“基础理论—核心课程 —专业技术—课程实践”的专业课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专业培养 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打造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精算、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优势课程。 (3)时新性。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改革与发展阶段,结合社会热点问 题和理论研究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社会 保障热点问题总结、辩论赛、社会互动小游戏、人力资源管理与谈判情境模拟、 心理测试、课堂派管理软件等多种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 习积极性,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三、学科团队优化与人才培养机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在读本科生 200 人,生师比为 15.39:1。拥有一支 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治学严谨并富有创新和奉献精 170 神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 13 名,其中教授 3 名,副教授 5 名,讲师 5 名; 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的教师 11 名,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84.6%,青年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 40 岁以下的教师比例为 46.15%; 专业教师学缘结构良好,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爱尔兰都 柏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副教授、教授参与 本科教学课程至少 2 门,参与率为 100%。 专业青年教师在入职当年参加全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培训, 并通过“老带新”机制和听课反馈机制,形成专业课程小组,保证青年教师的教 学质量。 依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社会保障研究院教师课题组, 以及学院实验室、小型研讨室,开展以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为核心的、包括社会保 险精算、社会保障基金核算、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专业综合实验等在内的教 学实践课程与活动,培养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已经具备计量和精算的理论 和实证分析基础,其中劳社保 1401 班马茜雯、1501 班任童等同学在指导老师的 指导下,已经发表学术论文。 四、定期开展专业教学特色活动 1. 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读书目。 为强化专业课程学习成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 读书目,配合导师制度和班主任制度,定期举办专业书目阅读活动。必读书目结 合培养方案和社会热点问题,按年级分类,每年学生阅读量为 5 本左右,由浅入 深,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改善学风奠定良好基础。 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读书目 大一: [1]泰勒,桑斯坦.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M].中信出版 社,2015. [2]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M].中信出版社,2014.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贝弗里奇报告[M].中国劳动社会保 障出版社,2004. [5]郑成功.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商务印书馆,2000. 大二: [1]NeilGilbert,Paul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71 [2]古斯塔夫·勒庞,勒庞,陈昊.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2011. [3]彼得·泰勒-顾柏.新风险新福利:欧洲福利国家的转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10. [4]朱幼棣.大国医改[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新 2 版[M].格致出版社,2008. 大三: [1]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莱斯特·M.萨拉蒙,萨拉蒙,Salamon,等.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商务印书馆,2008. [3]哈特利迪安著,岳经纶等译.社会政策学十讲(第二版)[M].格致出版社,2015 [4]布伦诺 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弗雷,等.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 人类福祉的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商务印书馆,2001.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举办“励学青年学术坊”系列活动。 试点实行“励学青年学术坊”系列活动,通过读书会、微讲坛、调查行等多 项活动,知行合一,寓乐于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研实践能力,增强学 生的专业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 3. 组织参与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 劳动关系协调成为当下与未来就业的热点。为提升学生劳动关系、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选拔学生参与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在 第七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中,参与团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172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一、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目标,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科优 势,培养融房地产开发经营、市场运行与政府管理为一体,财经管理、法律和工 程技术知识相渗透,熟悉并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市场运行与政府管理的基本理 论、方法或技能,能在国土规划、房屋管理和住房保障等政府部门从事房地产行 政管理工作,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资产运营、金融服务、市场营销、中介咨询和 物业管理等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具有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举措 (一)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以“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管理学、 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房地产开发经营与政府管 理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投融资、营销策划、中介 咨询及物业管理等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 原理和现代房地产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房地产开发流程,具备房 地产开发项目运作管理的能力;熟悉房地产市场调查、中介咨询和投融资等相关 业务;熟悉中国房地产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 能,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房地产领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利用信息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的能力;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 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质 疑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具备独立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解决问题的基本 能力;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人际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健康 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培养方案 1. 科学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 (制)修订程序科学合理。2013 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之初, 学院结合房地产类人才需求和财经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确定本专业的教学定位和 培养目标,制订出初步教学计划,经公共管理学院内部专业教师充分、反复的讨 论修改后,再请校内外专家审查、指导,最后由学院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审定, 173 校教学委员会通过。2013-2016 年期间,根据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规范 等要求,学院结合专业定位目标及师资配备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组 织力量进行多次反复讨论、论证,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其次,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为了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根据学校“厚 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本专业课程体系以 打好理论基础、提高房地产开发管理实践能力为主旨,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 合,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和组合,从而增强本专业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能力。 2. 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 结构体系可分为四大模块课程: 第一模块为公共基础课程,反映最新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奠定本专业学生 所应有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政治、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综 合能力(包括中国历史、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真正使大学生 能在更高的平台上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二模块为专业必修课程,该模块含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学科基础课 程是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导论、公共管理 学、公共政策学和会计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是专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和重要部分, 是专业学习的开始。专业主干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投资、管理能力为主,并兼 顾房地产相关理论导读,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做好基础的科研准备。 第三模块为选修课,该模块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程、通 识教育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 专业主干课程的补充和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干课程的某一个方向上有更深入 的学习,或拓展新的学习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以复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为 原则设置,以专业交叉复合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为前提,如商业地产运营与管理、 中国土地制度史和城市文化经济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体系立足 于全校,按照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的拓展。 第四模块为实践性教学环节,该模块有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房地 产开发、投资、管理经验的积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这一环 节包括读书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房地产专业综合实验、文献综述、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等环节。 以上各课程模块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各课程模块之间的有效整合构成了本专 业的知识体系。 174 三、教学条件 (一)师资结构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现有 12 位专任教师参与讲授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 的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其生师比达到 14.83:1,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 条件;专任教师均为 40 岁以下的青年博士,其学历层次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发 展潜力大;且专任教师中有 33%的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的 学缘结构优异,主要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冈山 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目前 12 位专 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为 3 位,占专任教师的 25%,中级职称为 9 人,占专任教师的 75%,但由于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在职称结构的优化潜力大。 (二)教学经费 我院已经启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首批建设经费 200 万 元,可支持本专业建设及实验室软硬件配套建设。学院的学科建设经费和本专业 教师申请的各级各类教改与教研课题也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了经费支持。因此,本 专业的建设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设施 我院依托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支持,现已基本完成 了实验室的硬件及配套建设,其使用面积达到 120 ㎡,目前已购置仪器设备达到 72 台(件)、主实验室、小组案例讨论室和沙盘模拟演练室的硬件设施以及多媒 体终端一体机、投影机等配套设备,同时购置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部分专业软 件,比如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的教学软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模拟训练系统(3D 版) 、房地产数据库等软件,同时实现依托该中心开设了《房地产专业综合实验》 等专业实验课程,基本满足了本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 四、实践教学 (一)实验开设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开设了多门含有实验或上机内容在内的理论与 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如:房地产项目管理、房地产策划、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 息系统基础与应用、房地产专业综合实验等,涵盖工程、规划、经济学、地理学 等多个学科门类。实验开出率均达到 100%。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除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外,在房地产策划、城市规划原理、房地 产项目管理、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工程识图、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增加设计性实验课时,增加学 175 生观摩、体验和深入领悟专业知识的机会。 (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大力推动社会实践工作和社会实践基地 的建设。与同策房产资讯有限公司、银城地产、合富辉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南京金岳地产销售有限公司、南京峰恒土地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 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已有实习基地数量与质量能够满足专业实践的教学需要。 176 动画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已经创办 11 年。专业建设方向和课程讲授内容也随 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就目前的应用范围来看,动画可以细分出的行业 很多,全国各个高校的动画专业也各自有所侧重。我校动画专业方向长期以来以 三维动画为主,从 2010 级毕业生和 2013 版培养方案开始,逐渐改革部分基础课 程,明确各门课程目的,努力扩大动画专业的创作方向,形成以三维动画为主, 二维动画、增强现实动画、游戏美术设计、微电影、漫画以及绘本创作等方向为 辅的多元化培养格局。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能够尽可能多得接触到动画行业的各 个方面。近年来,动画毕业生质量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部分 优秀毕业生就职于国内大型动漫、游戏企业,如网易游戏、腾讯漫画、上海笔酷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如 15 届毕业生邓元坤为腾讯漫画提供专稿,作品点击量 数十万。华伟霞在网易游戏担任部分游戏项目组长,参与《风暴英雄》等游戏的 美术设计。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专业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建设,一直持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 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目前的着力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培养方案建设与调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如果将动画所有方向的课程都覆盖在学生 四年的学习中,那动画专业便显得对于软件的要求较高,专业难度比较大,学生 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软件主体即有 10 个左右,加上各类软件插件,数量更加庞 杂。而动画行业与很多其他的设计行业有所不同,高度强调团队合作,学生毕业 面试时被要求必须精通其整个创作环节中的一环。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感 到与其要求讲授内容大而全,实际只能做到各科均浅尝辄止,那不如让学生自行 选择主攻两到三门课程,以适应将来的就业。因此,动画专业的发展紧随行业需 要,主动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将维持原先的几大专业方向不变,但在保留这几 个方向的基础课和前置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将其后置课程放入专业限选课和专业 任选课的可选课程,即通过压缩基础课,加大专限和任选课的可选课程比重,以 便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可以更自由但谨慎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 程。这种方式实际是通过选课让学生确立自己在动画专业里的主攻方向。同时, 在大一新生的学科导论课上即清楚明晰地交代学生要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选修 课程的安排。在学科导论之后亦要通过系部讲座和班主任召开的班级会议为学生 177 在这方面答疑解惑。 (二)积极参与各项竞赛 近年来,动画专业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外各项赛事,并多次获奖,取得了诸 多成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庄唯老师在 2017 年创作的三维动画作品《麽乜》入 围 21 届首尔国际动漫节短片组竞赛单元。动画是个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的行业, 今后本专业的教学将更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比赛中,通过组建团队来完成 作品。同时要多走出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厅级等各项赛事。注 意比赛要和课程内容相结合,用以赛代练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对获奖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并从系部或学院层面给予一定的奖励,达成示范 效应,从而在专业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关于今后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增加课程作品展,通过对外展示,让学生的课程作业能及时得到来自 外界的反馈。 第二,增加学院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多给担任新课程教师培训 的机会。 第三、动画专业的实战性很强的专业,不反对学生在不影响学校课堂学习的 前提下,自行参与校外机构的组织培训。 第四,多邀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校开办讲座,引进校外企业或机构一 线讲师以讲课的形式给学生作讲座,内容注重在技术的传授。 第五,积极创造条件,将部分艺术楼教室改造为动画工作室,方便创作团队 在工作室学习与交流。 第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 178 视觉传达设计 一、专业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教学目标为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掌握视觉传达专业基 本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能在视觉传达设计相关机构从事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 CIS 策划设计、出版物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视觉传达相关 设计工作,具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同时具备一定项目 策划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视觉传达设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及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素质。 (一)加强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科学评估近几年系部人才培养质量,2017 年全面修订和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侧重加强视传方向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 的结合,并根据学科特殊性,适度调整课程的学时安排。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学院与系部自上而下制定了有利于激发教师教育 教学改革热情的导向政策,加大教师绩效考核中教学成果与教改课题的分值比 例。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系部教师主持或参与高水平 教材的编写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大赛。 (三)加快优质、紧缺课程的建设,重点支持建设系部若干门精品课程,适 度增加视传专业相关选修课程门数,杜绝大班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 生学习实际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实训,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建立并完善 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专职实验员队伍建设,系部逐渐增加实践教学经 费投入,已投入使用两个全新的现代化机房,极大改善了实践教学设施条件。 (五)系部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加强合作与联络, 为视传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相关的经费扶持落地。并加 强就业指导,帮助拓展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鼓励学生从事与专业相 关的行业或创业活动,增强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坚持以教师为办学主体,全面增强系部师资队伍建设 (一)视觉传达专业现有专职任课教师 9 人,其中教授 1 名,副教授 5 名, 讲师 3 名,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拥有专业相关博士学位的教师为 2 名,博 士在读 1 名,海归硕士 1 名,这是一支梯队合理、业务水平精进、治学态度严谨 并富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学科团队。近三年,系部发表校奖励期刊论文 13 篇, 获国家级课题 1 项,省哲社及重大课题 3 项,省重点创新创业课题 1 项。系部教 179 师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专业奖项若干。 (二)学院及系部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境内外研修和交流合作,提高教师中有 海外研修或短期工作经历的比例,进一步拓展教师教学与科研业务的发展空间, 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整合和优化系部教师资源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快打造优秀的 教学团队,全面提高系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近年,系部已 有两位教师出境、出国访问学习,将境外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现实 教学中,并组织阶段性的成果汇报。 (三)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第二课堂模块中的重要作用, 突出专业特色,系部配合学院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广泛 开展由导师指导与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 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四)系部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机制,创新办法, 积极关注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学院自上而下的建立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度,杜绝个别教师上课散漫、不负责任, 杜绝个别教师挑课,霸课的现象,实施晋职、升级、评优、推先、年度考核师德 师风一票否决。 180 环境设计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差 异化、个性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坚持培养创新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为主的专业发 展路线,以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 空间设计、城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等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具有社会责任、国 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质,同时具备一定项目策划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 环境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条件 (一)师资结构及规划 环境设计专业目前拥有 10 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 1 名,副教授 5 名,讲师 4 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 5 名,博士学位在读 3 名;50 岁以上教师 1 名,50 岁 以下教师 3 名,40 岁以下教师 5 名,30 岁以下教师 1 名;拥有海外留学访学经 历的教师 3 名。未来计划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高水平人才 1 人,提高专业教师 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力争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0%以上;鼓 励教师获取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并加入专业相关协会组 织,实现“双师型”素质要求;选取教师外出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教师参加国 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加大专业内部培训,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 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聘请行业具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 (二)教学设备及工作室建设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教学设备的台套数,并申请 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专业图书资料。对现有模型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 更新与升级。目前正在申请筹建综合实验室,包括装饰材料与构造实验室、装饰 照明实验室和样板间观摩室等。同时申请筹建专业工作室,更多的引入社会项目, 提供更多实践教学案例。 (三)实习实验建设 运行实习实验管理体制,与设计企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职业岗 位标准确定实习实训标准,由专业老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实习实训环节的 指导,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专业课程的要求,进行课程 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研究,学会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按 照实习实训要求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完成校内学习和校外社会实践 181 的接轨。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破传统的课程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限制,建立一套以专 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 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以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以行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行 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从职业发展需要入手,引入典型工 作任务,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增强 实践能力、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重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发展方向 拓宽丰富专业主干课程,由以室内设计为主的专业主要方向逐渐转变为建筑 创意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和展示空间设计并行发展的多维度 专业发展方向。 (三)探索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探索在一至二年级采取专业基础课程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三四年级采取 专业主干课程串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即 4 周一门专业主干课,每周 2 次课,力求 避免学生在同一时间同时开设多门专业主干课程。 (四)探索平台和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设计实践能力模块、创新能力拓展模 块三大部分。其中设计实践能力模块以课程实践课题和专业训练项目为主线,培 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五)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补充完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认真梳理、修 订相关课程教学文件,鼓励教师和学生举办课程作业作品成果展览。重视专业综 合实践教学环节,定期举办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作业展,积极筹建专业工作室,为 学生专业实践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以各级各类设计竞赛为载体,开展专 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以设计项目为依托,加强校企合作,对大学生职业 发展和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