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

Damn couples30 页 1.141 MB下载文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
当前文档共30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pdf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处 二〇一六年七月 目录 一、课程说明........................................................................................................................... 1 二、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 3 专业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3 专业名称:材料工程(085203)................................................................................... 4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085216)................................................................................... 5 专业名称: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 6 专业名称:光学(070207)........................................................................................... 8 专业名称:仪器仪表工程(085203) ........................................................................... 9 专业名称: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 ..................................................................... 10 专业名称: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 12 专业名称:制冷与低温工程(080705) ..................................................................... 13 专业名称:动力工程(085206)................................................................................. 14 专业名称:核能与核技术工程(085226) ................................................................. 14 专业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 ..................................................................... 17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085229)................................................................................. 18 专业名称:计算机技术(085211) ............................................................................. 19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 20 专业名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 21 专业名称: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 ..................................................................... 22 专业名称:控制工程(085210)................................................................................. 23 专业名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 24 专业名称:凝聚态物理(070205) ............................................................................. 25 专业名称:生物物理学(071011) ............................................................................. 26 专业名称:生物工程(085238)................................................................................. 27 一、课程说明 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申请学位所需的学分由课程学 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包括课程学习学分不低于 30 学 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5 学分。课程学习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其中,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为专业选修 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科学岛分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全部在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集中进行。 (一)学位课 1、公共必修课,7 学分,包括如下课程: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英语 144 4 自然辩证法概论 54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2、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3-4 门,12 学分 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由指导老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 具体情况确定。要求加强基础性和系统性,兼顾学科前沿和应用技术, 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从事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一 般为 3-4 门,总学分应不低于 12 学分。 (二)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程,3-6 门,11-21 学分 为了拓宽知识面,更有效地开发智力,学生可选修一些跨专业的 课程。具体科目由学生与导师商讨后确定。要求研究生至少选修一门 本学科所属一级学科以外的课程。选文科及体育课程不计学分。在大 学期间未修过计算机和算法语言课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计算机课程, 但只能作为补修大学课程,不计学分。 (三)课程成绩要求 硕士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成绩要 求。其中: 1、公共必修课每门课程成绩必须为“通过”或不低于 75 分(含 75 分); 2、基础课加权平均成绩(各门基础课成绩乘以学分总和/总学分) 达到优良(不低于 75 分)为合格。基础课加权平均成绩不合格, 但每门课的成绩不低于 60 分并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允许参加论 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但不能申请学位。 3、专业课和非学位课的单门课程成绩不低于 60 分。 1 (四)必修环节(5 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 1 学分、中期考核 2 学分和学术报告 2 学 分。必修环节以考查为主,必修环节的总学分为 5 学分。 1、开题报告(1 学分) 研究生在经过广泛调研、系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拟研究方 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所选研究课题 应对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研 究生应针对选题意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基础与条件、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可行性、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 方面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进行开题报 告,广泛地听取相关领域专家意见,经导师和指导小组严格把关,填 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 。除涉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 公开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前完成。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开题报告环节采取统一标准集中考核, 实行相对比例的通过率。科学岛分院根据学生论文的研究方向对学生 进行分组,考核小组由 3-5 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正高或副高)的研 究人员组成,各考核小组组长应为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考核小组名 单须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定。考核小组针对学生的论文选题、文献综 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报告的表述和报告写作等几个 方面进行评审论证,评审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开题报告考核未通过 的学生,需参加下一年度的集中考核。两次考核均不通过者,按照《普 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分流、退学。 2、中期考核(2 学分)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士生在培养期间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 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 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研究生须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和 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评审表》,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 进行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 5 学期内进行。中期考核小组由 3-5 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正高或副高)的研究人员组成。除涉密论 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 中期考核的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中期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 工作;不通过者须在半年内重新考核一次。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分流、退学。 3、学术报告(2 学分)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 向,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 参加 10 次学术报告,且其中至少一次为报告人。学术报告环节为 2 2 学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的情况应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 表》中,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认可的表格提交科学岛分院备案,方 可取得学分。 二、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学 材料物理 80 4 科 材料化学 80 4 基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 80 4 础 固体物理 80 4 材料物理性能 60 3 材料合成化学 60 3 高等有机化学 80 4 电极过程动力学分析及电化学表征 40 2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60 3 40/15 2.5 X 射线基础 60 3 半导体器件原理 60 3 计算材料学 20 2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 80 4 50/30 3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 60 3 光电子材料导论 60 3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60 3 纳米材料学 60 3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60 3 化学气相淀积化学与薄膜工艺 40 2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60 3 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应用 60 3 功能高分子材料 40 2 固体表面与界面 60 3 非 热力学与相平衡 60 3 学 固体材料结构学 60 3 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40 2 课 材料科学进展讲座 60 3 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60 3 课 透射电子显微学 学 位 学 课 科 专 业 课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3 多变量函数逼近论 80 4 分离科学与进展 54/20 3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40 2 功能材料性能与表征 40 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40 2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40 2 利用 Matlab 建筑传热建模 40 2 40-80 2-4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材料工程(085203)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学 材料物理 80 4 科 材料化学 80 4 基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 80 4 础 固体物理 80 4 材料物理性能 60 3 材料合成化学 60 3 高等有机化学 80 4 电极过程动力学分析及电化学表征 40 2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60 3 透射电子显微学 40/15 2.5 X 射线基础 60 3 半导体器件原理 60 3 计算材料学 20 2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 80 4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50/30 3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 60 3 光电子材料导论 60 3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60 3 纳米材料学 60 3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60 3 化学气相淀积化学与薄膜工艺 40 2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60 3 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应用 60 3 功能高分子材料 40 2 非 固体表面与界面 60 3 学 热力学与相平衡 60 3 位 固体材料结构学 60 3 课 学 位 学 课 科 专 业 课 4 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40 2 材料科学进展讲座 60 3 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60 3 多变量函数逼近论 80 4 分离科学与进展 54/20 3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40 2 功能材料性能与表征 40 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40 2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40 2 利用 Matlab 建筑传热建模 40 2 跨学科课程 40-80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085216)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学 高等工程数学 80 4 科 绿色化学 80 4 基 电化学研究方法 60/40 4 础 应用电化学 40 2 纳米技术基础 60 3 材料合成化学 60 3 高等有机化学 80 4 电极过程动力学分析及电化学表征 40 2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60 3 透射电子显微学 40/15 2.5 X 射线基础 60 3 半导体器件原理 60 3 计算材料学 20 2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 80 4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50/30 3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 60 3 光电子材料导论 60 3 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60 3 纳米材料学 60 3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60 3 化学气相淀积化学与薄膜工艺 40 2 晶体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 60 3 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应用 60 3 功能高分子材料 40 2 课 学 位 课 学 科 专 业 课 5 生物无机化学 60 3 金属有机化学 60 3 立体有机化学 40 2 高等无机化学 60 3 固体表面与界面 60 3 热力学与相平衡 60 3 固体材料结构学 60 3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40 2 材料科学进展讲座 60 3 非 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60 3 学 多变量函数逼近论 80 4 位 分离科学与进展 54/20 3 课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40 2 功能材料性能与表征 40 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40 2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40 2 利用 Matlab 建筑传热建模 40 2 跨学科课程 40-80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类别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学 科 专 业 课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等离子体电磁流体力学 80 4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80 4 现代等离子体技术 80 4 等离子体物理理论 80 4 托卡马克先进运行模式 40 2 等离子体动理学 80 4 计算物理 80 4 高等电动力学 80 4 高等统计物理 80 4 高等电磁场理论 60 3 高等量子力学 80 4 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导论 80 4 物理电子学导论 60 3 近代物理进展 80 4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原理 60 3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 60 3 物理电子学逻辑设计与仿真实验 60 2 20/20 2 (超高)真空物理与技术 6 核安全学导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粒子探测技术 80 4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40 2 等离子体的粒子模拟方法 60 3 特殊环境等离子体诊断技术 60 3 微波激发等离子体原理 40 2 非线性磁流体力学 60 3 等离子体目标物理 60 3 固体表面与界面 60 3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 80 4 核电子学 60 3 核探测技术 60 3 微波技术 40 2 托卡马克平衡、稳定性 60 3 等离子体约束与输运 60 3 微波电路原理与设计 60 3 40/20 2.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题 40 2 信号统计分析 60 3 现代微波测量 40 2 固态电子学基础 60 3 微波系统与工程 60 3 测量误差分析 60 3 离散数学 60 3 非 并行算法 60 3 学 并行程序设计 60/20 3.5 位 尘埃等离子体基础 课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40 72/40 2 4 电磁场数值解法 54/20 3.5 数字信号处理 60 3 网络数据库系统 60 3.5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60 3.5 聚变等离子体数值计算 40 2 40-80 2-4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40 2 功能材料性能与表征 40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40 2 小波变换及应用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7 专业名称:光学(070207)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学 科 专 业 课 学 时 学 分 高等量子力学 80 4 激光光谱学 60 3 量子电子学 80 4 非线性光学 80 4 傅立叶光学导论 60 3 高等大气物理学 80 4 光学原理 80 4 近代物理进展 80 4 激光化学 80 4 晶体物理 80 4 非线性物理 80 4 高等电动力学 80 4 固体物理 80 4 计算物理 80 4 高等电磁场理论 60 3 高等线性代数 80 4 大气科学进展 40 2 大气遥感方法 60/30 4 大气统计方法 36 3 前沿光学综合 80 4 高等激光技术 80 4 光电子技术 60 3 光学信息处理 60 3 光电子材料导论 60 3 导波光学 36 1.5 信息理论基础与数字图像处理 60 3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 40 2 统计光学 60 3 X 射线基础 60 3 光电子学 80 4 近代光学基础 60 3 相平衡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40 2 数字图像处理 80 4 群论及其应用 80 4 现代晶体学 80 4 60/20 3.5 光波导技术基础 40 2 耦合模理论 40 2 介质导波结构及应用 8 微光学 40 2 纳米技术基础 40 2 纳米材料学 60 3 半导体器件原理 60 3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 60 3 质谱学基础 60 2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40 2 同步辐射应用专题 80 4 环境样品分析方法 20 3 空气污染气象学 60 3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60 3.5 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 60 3 非 数字信号处理 80/20 4 学 先进电子线路 80 4 位 模式识别 80 4 课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先进传感器技术 60 3 跨学科课程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关院 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仪器仪表工程(085203)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高等工程数学 80 4 学 现代控制工程 60 3 科 信息光学 60 3 基 工程中的有限元法 60 3 础 现代仪器光学 40 2 课 微细加工技术 40 2 微光学 40 2 先进传感器技术 60 3 振动理论与应用 60 3 学 测量误差分析 60 3 科 实用工程软件 60 3 专 数据采集与信号分析 60 3 业 现代制造系统导论 60 3 课 时间序列分析与系统建模 40 2 优化设计 40 2 机械故障诊断学 60 3 非 先进仪器技术实验 10 2 学 现代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进展 40 2 学 位 课 9 位 学科进展综述 40 2 课 跨学科课程 40-80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 类别 学 学 科 位 基 课 础 课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自动化装置及系统 60/20 4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5 高级操作系统 60/20 3 线性系统理论 80 4 先进电子线路 80 4 高等电动力学 80 4 现代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技术 60 3 核能物理及技术概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现代等离子体技术 80 4 等离子体物理理论 80 4 托卡马克先进运行模式 40 2 等离子体动理学 80 4 核安全学导论 60 3 (超高)真空物理与技术 20 2 高等电磁场理论 60 3 高等工程热力学 80 4 固体物理 80 4 高等流体力学 80 4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60/20 3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20 3 神经网络与应用 60/20 3 电磁场数值解法 60/20 3.5 非线性控制系统 54 3 智能传感系统 60 3 近代物理进展 80 4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原理 60 3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 60 3 物理电子学逻辑设计与仿真实验 60 2 20/20 2 核安全学导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粒子探测技术 80 4 (超高)真空物理与技术 10 辐射剂量与防护 20 1 电子储存环物理 40 2 束流光学 60 3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 80 4 束流不稳定性概论 40 2 自适应控制 36/20 2.5 决策支持系统 60 3 并行程序设计 60 3 高级过程控制 40/20 2.5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5 实变与泛函 80 4 线性系统理论 80 4 80/10 4 网络数据库系统 60 3.5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60 3.5 智能控制 60 3.5 高级操作系统 60 3 加速器磁场技术 40 2 加速器微波及高频技术 40 2 加速器束流诊断及控制 40 2 插入元件与自由电子激光 40 2 同步辐射应用专题 80 4 同步辐射实验技术 40 2 信号、噪音与抗干扰技术 40 2 文献阅读与分析 40 2 计算流体与传热传质 60 3 计算热物理 80 4 材料化学 80 4 计算材料学 40 2 热力学与相平衡 60 3 新概念机器人技术 40 2 机械故障诊断学 60 3 工程中的有限元法 60 3 现代控制工程 60 3 控制理论中的代数基础 60 3 现代检测技术导论 60 3 非 微波电路原理与设计 60 3 学 小波变换及应用 40/20 2.5 位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题 40 2 课 测量误差分析 60 3 离散数学 60 3 并行算法 60 3 60/20 3.5 模式识别 并行程序设计 11 尘埃等离子体基础 40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72/40 4 电磁场数值解法 54/20 3.5 数字信号处理 60 3 网络数据库系统 60 3.5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60 3.5 聚变等离子体数值计算 40 2 40-80 2-4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类别 学 时 学 分 托卡马克先进运行模式 40 2 核能物理及技术概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核安全学导论 核技术应用 生物光谱学 辐射化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高等无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 辐射防护与剂量学 60 80 36 50 80 80 120 40 3 4 2 2.5 3 3 4 2 生物有机化学 40 2 分子光谱 有机结构分析 近代物理进展 80 120 80 4 4 4 (超高)真空物理与技术 20/20 2 核安全学导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粒子探测技术 80 4 学 辐射剂量与防护 20 1 科 电子储存环物理 40 2 专 束流光学 60 3 业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 80 4 课 束流不稳定性概论 40 2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40 2 纳米材料学 60 3 文献阅读与分析 40 2 生物无机化学 60 3 环境科学进展(1) 60 3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12 生物信息学 非 学 位 课 40 2 自适应控制 决策支持系统 并行程序设计 高级过程控制 计算机控制工程 实变与泛函 线性系统理论 数字信号处理 36/20 60 60 40/20 60 80 80 60 2.5 3 3 2.5 3.5 4 4 3 网络数据库系统 60 3.5 60 3.5 40-80 2-4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制冷与低温工程(080705) 类别 学 科 基 础 课 课 程 名 称 高等工程热力学 低温物理实验原理与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 高等传热学 计算热物理(2) 超导电子学 超导物理 计算流体力学 学 时 80 60 80 80 80/30 60 80 80 学 分 4 3 4 4 4 3 4 4 太阳能热转换原理 40/20 2 40 2 学 张量分析初步 位 计算流体传热传质 24/16 2 生物质洁净能源转化 可用能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 对流传热与传质 相变传热 回旋式制冷压缩栅 制冷装置自动化 应用传热学 管网系统阻力特性研究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 (超高)真空技术 高等能源工程 流体工质热物性学 溶液热力学 传热传质学 利用 Matlab 建筑传热建模 跨学科课程 50/10 60 60 40 40 40 60 40 60 20 40 40 40 60 40 40-80 3 3 3 2 2 2 3 2 3 2 2 2 2 3 2 2-4 课 学 科 专 业 课 非 学 位 课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13 专业名称:动力工程(085206)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高等工程热力学 80 4 学 低温物理实验原理与方法 60 3 科 高等流体力学 80 4 基 高等传热学 80 4 础 计算热物理(2) 80/30 4 课 超导电子学 60 3 超导物理 80 4 计算流体力学 80 4 40/20 2 40 2 计算流体传热传质 24/16 2 学 生物质洁净能源转化 50/10 3 科 可用能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 60 3 专 对流传热与传质 60 3 业 相变传热 40 2 课 回旋式制冷压缩栅 40 2 制冷装置自动化 40 2 应用传热学 60 3 管网系统阻力特性研究 40 2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 60 3 高等能源工程 40 2 非 流体工质热物性学 40 2 学 溶液热力学 40 2 位 传热传质学 60 3 课 利用 Matlab 建筑传热建模 40 2 40-80 2-4 太阳能热转换原理 学 张量分析初步 位 课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核能与核技术工程(085226) 类别 学 学 科 位 基 础 课 课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自动化装置及系统 60/20 4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5 高级操作系统 60/20 3 线性系统理论 80 4 先进电子线路 80 4 高等电动力学 80 4 14 现代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技术 60 3 核能物理及技术概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现代等离子体技术 80 4 等离子体物理理论 80 4 托卡马克先进运行模式 40 2 等离子体动理学 80 4 核安全学导论 60 3 (超高)真空物理与技术 20 2 高等电磁场理论 60 3 高等工程热力学 80 4 固体物理 80 4 高等流体力学 80 4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60/20 3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20 3 神经网络与应用 60/20 3 电磁场数值解法 60/20 3.5 非线性控制系统 54 3 智能传感系统 60 3 近代物理进展 80 4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原理 60 3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 60 3 物理电子学逻辑设计与仿真实验 60 2 20/20 2 核安全学导论 60 3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粒子探测技术 80 4 辐射剂量与防护 20 1 电子储存环物理 40 2 束流光学 60 3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 80 4 束流不稳定性概论 40 2 自适应控制 36/20 2.5 决策支持系统 60 3 并行程序设计 60 3 高级过程控制 40/20 2.5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5 实变与泛函 80 4 线性系统理论 80 4 80/10 4 网络数据库系统 60 3.5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60 3.5 (超高)真空物理与技术 模式识别 15 智能控制 60 3.5 高级操作系统 60 3 加速器磁场技术 40 2 加速器微波及高频技术 40 2 加速器束流诊断及控制 40 2 插入元件与自由电子激光 40 2 同步辐射应用专题 80 4 同步辐射实验技术 40 2 信号、噪音与抗干扰技术 40 2 文献阅读与分析 40 2 计算流体与传热传质 60 3 计算热物理 80 4 材料化学 80 4 计算材料学 40 2 热力学与相平衡 60 3 新概念机器人技术 40 2 机械故障诊断学 60 3 工程中的有限元法 60 3 现代控制工程 60 3 控制理论中的代数基础 60 3 现代检测技术导论 60 3 微波电路原理与设计 60 3 40/20 2.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题 40 2 测量误差分析 60 3 非 离散数学 60 3 学 并行算法 60 3 位 并行程序设计 60/20 3.5 课 尘埃等离子体基础 40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72/40 4 电磁场数值解法 54/20 3.5 数字信号处理 60 3 网络数据库系统 60 3.5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60 3.5 聚变等离子体数值计算 40 2 40-80 2-4 小波变换及应用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关院 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16 专业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 类别 学 时 学 分 激光光谱学导论 60 3 分子光谱学 80 4 高等激光技术 80 4 付里叶光学导论 60 3 高等大气物理学 80 4 大气辐射学 60 4 大气遥感方法 60/30 4 环境科学进展(I) 60 3 水污染控制化学 60 3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60 4 环境科学进展(II) 60 3 大气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40 2 激光大气遥感 40 2 大气统计方法 36 3 大气化学 40 2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模拟方法 60 4 气溶胶、云和降水卫星遥感 60 3 空气污染气象学 60 3 学 物质成分的光谱分析 40 2.5 科 仪器分析基础 40 2 专 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40 2 业 环境样品综合分析 60 3 课 光电子技术 60 3 数字图像处理 80 4 数字信号处理 60 3 质谱学基础 40 2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60 3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40 2 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方法 80 4 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 40 2 环境污染材料 40 2 边界层气象学 40 2 卫星对地遥感及应用 40 2 非 大气科学进展 40 2 学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位 数字信号处理(II) 60 3 课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60 3.5 现代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进展 40 2 CAD 技术与系统 60 3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17 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 60 3 研究生化学物理专业实验 40 1 环境科学技术高级实验 120 3 跨学科课程 40-80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085229) 类别 学 时 学 分 激光光谱学导论 60 3 分子光谱学 80 4 高等激光技术 80 4 付里叶光学导论 60 3 高等大气物理学 80 4 大气辐射学 60 4 大气遥感方法 60/30 4 环境科学进展(I) 60 3 水污染控制化学 60 3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60 4 环境科学进展(II) 60 3 大气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40 2 激光大气遥感 40 2 大气统计方法 36 3 学 大气化学 40 2 位 大气科学中的数值模拟方法 60 4 课 气溶胶、云和降水卫星遥感 60 3 空气污染气象学 60 3 学 物质成分的光谱分析 40 2.5 科 仪器分析基础 40 2 专 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40 2 业 环境样品综合分析 60 3 课 光电子技术 60 3 数字图像处理 80 4 数字信号处理 60 3 质谱学基础 40 2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60 3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40 2 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方法 80 4 环境分子生物学技术 40 2 环境污染材料 40 2 边界层气象学 40 2 学 科 基 础 课 非 课 程 名 称 18 学 卫星对地遥感及应用 40 2 位 大气科学进展 40 2 课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数字信号处理(II) 60 3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60 3.5 现代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进展 40 2 CAD 技术与系统 60 3 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 60 3 研究生化学物理专业实验 40 1 环境科学技术高级实验 120 3 跨学科课程 40-80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计算机技术(085211) 类别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高级人工智能 60 3 现代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技术 60 3 学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5 科 并行算法 60 3 基 组合数学 60 3 础 高级人工智能 60 3 课 计算机数学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60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60 3 学 高级操作系统 60 3 科 高级软件工程 60 3 专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业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 课 高级人工智能 60 3 现代密码学理论与实践 60 3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60 3 智能计算模型与方法 60 3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60 3 自然计算与应用 60 3 多媒体技术 60 3 自然语言理解 60 3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60 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60 3 模式识别 60 3 19 信号与信息处理 60 3 网络安全 60 3 计算机系统仿真 60 3 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 60 3 现代操作系统前沿 60 3 多智能体系统前沿 60 3 数据库技术前沿 60 3 人工智能前沿 60 3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工具与环境 60 3 高性能处理器体系结构 60 3 非 复杂数字系统设计技术 60 3 学 网络处理器技术及应用 60 3 位 高级编译器构造 60 3 课 分布式计算 60 3 数据库与事务处理 60 3 40-80 2-4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 大相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类别 学 时 学 分 高级人工智能 60 3 现代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技术 60 3 学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5 科 并行算法 60 3 基 组合数学 60 3 础 高级人工智能 60 3 课 计算机数学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60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60 3 学 高级操作系统 60 3 科 高级软件工程 60 3 专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60 3 业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 课 高级人工智能 60 3 现代密码学理论与实践 60 3 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60 3 智能计算模型与方法 60 3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60 3 自然计算与应用 60 3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20 多媒体技术 60 3 自然语言理解 60 3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60 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60 3 模式识别 60 3 信号与信息处理 60 3 网络安全 60 3 计算机系统仿真 60 3 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 60 3 现代操作系统前沿 60 3 多智能体系统前沿 60 3 数据库技术前沿 60 3 人工智能前沿 60 3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工具与环境 60 3 高性能处理器体系结构 60 3 非 复杂数字系统设计技术 60 3 学 网络处理器技术及应用 60 3 位 高级编译器构造 60 3 课 分布式计算 60 3 数据库与事务处理 60 3 跨学科课程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高等线形代数 80 4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0 3 随机过程 80 4 随机过程理论 80 4 线性系统理论 60 3 学 模式识别 60 3 学 科 控制理论中的代数基础 60 3 位 基 实变与泛函 80 4 课 础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0 3 课 系统工程导论 60 3 智能系统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40 2 高级信息论 60 3 现代检测技术导论 60 3 非线性控制系统 60 3 21 最优化方法 60 3.5 随机估计与控制 40 2 系统辨识 40 2.5 自适应控制 40 2.5 学 运动控制 40 2 科 图像测量技术 60 3.5 专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 业 智能传感系统 60 3 课 人工智能 60 3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5 组合数学 60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60 3 人机交互 40 2 高级过程控制 40 2 最优控制 40 2 预测控制 40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60 3 智能控制 60 3 机器人学 60 3 遥感遥测 40 2 自动化装置及系统 60 3 离散数学 60 3 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60 3 非 学 位 课 跨学科课程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 类别 学 时 学 分 高等工程数学 80 4 现代控制工程 60 3 学 信息光学 60 3 科 工程中的有限元法 60 3 基 现代仪器光学 40 2 础 微细加工技术 40 2 课 微光学 40 2 位 先进传感器技术 60 3 课 振动理论与应用 60 3 学 测量误差分析 60 3 科 实用工程软件 60 3 专 数据采集与信号分析 60 3 学 课 程 名 称 22 业 现代制造系统导论 60 3 课 时间序列分析与系统建模 40 2 优化设计 40 2 机械故障诊断学 60 3 非 先进仪器技术实验 10 2 学 现代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进展 40 2 位 学科进展综述 40 2 课 跨学科课程 40-80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控制工程(085210) 类别 学 时 学 分 高等线形代数 80 4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0 3 随机过程 80 4 随机过程理论 80 4 线性系统理论 60 3 学 模式识别 60 3 科 控制理论中的代数基础 60 3 基 实变与泛函 80 4 础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0 3 课 系统工程导论 60 3 智能系统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40 2 高级信息论 60 3 现代检测技术导论 60 3 非线性控制系统 60 3 最优化方法 60 3.5 随机估计与控制 40 2 系统辨识 40 2.5 自适应控制 40 2.5 学 运动控制 40 2 科 图像测量技术 60 3.5 专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 业 智能传感系统 60 3 课 人工智能 60 3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5 组合数学 60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60 3 人机交互 40 2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23 非 学 位 课 机器人学 60 3 高级过程控制 40 2 最优控制 40 2 预测控制 40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60 3 智能控制 60 3 机器人学 60 3 遥感遥测 40 2 自动化装置及系统 60 3 离散数学 60 3 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60 3 40-80 2-4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类别 学 时 学 分 高等线形代数 80 4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0 3 随机过程 80 4 随机过程理论 80 4 线性系统理论 60 3 学 模式识别 60 3 科 控制理论中的代数基础 60 3 基 实变与泛函 80 4 础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60 3 课 系统工程导论 60 3 智能系统 60 3 高级计算机网络 40 2 高级信息论 60 3 现代检测技术导论 60 3 非线性控制系统 60 3 最优化方法 60 3.5 随机估计与控制 40 2 学 系统辨识 40 2.5 科 自适应控制 40 2.5 专 运动控制 40 2 业 图像测量技术 60 3.5 课 计算机控制工程 60 3 智能传感系统 60 3 人工智能 60 3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24 非 学 位 课 高级数据库系统 60 3.5 组合数学 60 3 算法设计与分析 60 3 人机交互 40 2 机器人学 60 3 高级过程控制 40 2 最优控制 40 2 预测控制 40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60 3 智能控制 60 3 机器人学 60 3 遥感遥测 40 2 自动化装置及系统 60 3 离散数学 60 3 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60 3 40-80 2-4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凝聚态物理(070205) 类别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学 科 专 业 课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高等量子力学 80 4 高等固体物理 80 4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 80 4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I) 80 6 高等计算物理 40 2 超导物理 80 4 半导体物理及器件 80 3 凝聚态物理前沿学术讲座及讨论(seminar) 40 2 高等电动力学(II) 80 4 高等凝聚态物理 80 4 固体理论 80 4 量子多体理论(II) 80 4 凝聚态物性导论:第一性原理方法 80 4 固体电子和光学 80 4 材料物理新进展 40 2 近代物理进展 80 4 晶体学 80 4 计算凝聚态物理 40 2 低温物理 60 3 薄膜生长 50 2.5 25 X 射线衍射 50 3 极低温物理 60 3 量子电子学 80 4 超导电子学 60 3 低温物理实验原理与方法 60 3 非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 80 4 学 光电子学 80 4 位 低温固态物理 60 3 课 物理学中的群论 80 4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 60 3 固体表面分析原理 60 3 物质结构的波谱能谱分析 50 3 40-80 2-4 跨学科课程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 大相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生物物理学(071011) 类别 学 时 学 分 细胞分子生物学 80 4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 60 3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80 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60 3 学 辐射化学 50 2.5 科 辐射防护与剂量学 40 2 基 生物有机化学 40 2 础 分子光谱 80 4 课 计算机数学 60 3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40 3 学 发育生物学 40 2 位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80 4 课 生物信息学 40 2 生物医学工程若干前沿 40 2 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实验 40/30 3 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40 2 分子免疫学 40 2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80 4 神经药理学与毒理 60 3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 40 2 生物大分子波谱学原理 80 4 实验动物学 40 2 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40 2 学 科 专 业 课 课 程 名 称 26 非 学 位 课 生物材料 40 2 固体化学 60 3 生物无机化学 60 3 环境科学进展(1) 60 3 生物信息学 40 2 模式识别 80 3.5 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80 3.5 智能信息处理导论 60 2.5 现代医疗仪器 60 3 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系统设计 60 3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100 4 纳米技术基础 40 2 污染控制化学前沿 40 2 材料有机化学 40 2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40 2 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40 2 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80 4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60 3 跨学科课程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专业名称:生物工程(085238) 类别 学 位 课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细胞分子生物学 80 4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 60 3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80 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60 3 学 辐射化学 50 2.5 科 辐射防护与剂量学 40 2 基 生物有机化学 40 2 础 分子光谱 80 4 课 计算机数学 60 3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40 3 发育生物学 40 2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80 4 生物信息学 40 2 学 生物医学工程若干前沿 40 2 科 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实验 40/30 3 专 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40 2 27 非 学 位 课 业 分子免疫学 40 2 课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80 4 神经药理学与毒理 60 3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 40 2 生物大分子波谱学原理 80 4 实验动物学 40 2 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40 2 生物材料 40 2 固体化学 60 3 生物无机化学 60 3 环境科学进展(1) 60 3 生物信息学 40 2 模式识别 80 3.5 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80 3.5 智能信息处理导论 60 2.5 现代医疗仪器 60 3 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系统设计 60 3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100 4 纳米技术基础 40 2 污染控制化学前沿 40 2 材料有机化学 40 2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40 2 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40 2 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80 4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80 4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60 3 跨学科课程 2-4 注: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具体课程,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参照中科大相 关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 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