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医学相关材料.pdf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 校长签字: 学校名称(盖章): 济宁医学院 学校主管部门: 山东省 专业名称: 基础医学 专业代码: 100101K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学位授予门类: 医学 修业年限: 五年 申请时间: 2023-08-20 专业负责人: 王传功 联系电话: 13608918151 教育部制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济宁医学院 学校代码 10443 主管部门 山东省 学校网址 http://www.jnmc.edu.cn 邮政编码 272067 学校所在省市区 山东济宁太白湖新区荷 花路133号 教育部直属院校 学校办学基本类型 已有专业学科门类 学校性质 公办 其他部委所属院校 民办 地方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综合 理工 农业 林业 医药 师范 语言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民族 曾用名 济宁医士学校、济宁医学专科学校 建校时间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 估类型 1952 首次举办本科教育年份 1987年 审核评估 通过时间 2017年11月 专任教师总数 1255 现有本科专业数 36 上一年度全校本科毕业 4655 人数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 上职称教师数 上一年度全校本科招生 人数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平均 就业率 666 4021 80.19% 济宁医学院创建于1952年,设医疗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专科临床 学校简要历史沿革 医学专业学生;1959年全国院系调整更名为济宁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1月 ,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重新定名为济宁医学院,同年招收临床医学专 业本科生。 济宁医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 需求,强化专业动态调整。近5年,先后增设医学影像学、儿科学、助产学 学校近五年专业增设、 、临床药学、假肢矫形工程、生物信息学、康复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开设 停招、撤并情况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方向),积极开展麻醉学紧缺人才培养。2021年撤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23年撤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结构布局不断优 化。 2.申报专业基本情况 申报类型 新增国控专业 专业代码 100101K 专业名称 基础医学 学位授予门类 医学 修业年限 五年 专业类 基础医学类 专业类代码 1001 门类 医学 门类代码 10 所在院系名称 基础医学院 学校现有相近专业情况 相近专业1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 开设年份 1987年 相近专业2专业名称 预防医学 开设年份 1987年 相近专业3专业名称 精神医学 开设年份 1989年 3.申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 识,掌握医学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医学基础各学科的 申报专业主要就业领域 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实践和从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 的基本能力。该专业就业面较广,可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药企 、生物公司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 合的医学研究工作,以及临床辅助科室相关技术工作。 根据“中国高校之窗”网站信息,截至 2023 年,全国开设医学大类基础医 学专业本科的有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方 医科大学等 29 所高校,山东省尚无院校开设基础医学专业本科,基础医学 本科毕业生仍然属于相对紧缺的专业。山东省基础医学专业从业来源有两方 面:一方面是本省和外省培养的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但人数很少。并且 人才需求情况 由于规范化培养的出台,报考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越来越少,仅能满足本 省较少的几家高层次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需求。另一方面学习生物学专 业的研究生,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缺少医学思维和以及解决医学问题的 能力。以基础医学专业的人才去向分析,继续在基础医学领域深造的学生人 数总体比例极高,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形式中升学趋向明显。随着各学校医学 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基础医学学科的科研环境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对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一定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对我省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 报考匮乏的现状会起到非常好的缓解作用。 申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情况 年度招生人数 30 预计升学人数 25 预计就业人数 5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2 济宁医学院 3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101K)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 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优秀品格、开放 视野、发展潜质和较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富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医学科研工 作能力,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 学、科研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领域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 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分析批判精神及创新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正确的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乐观和包容的素养。 5.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 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二)医学知识领域 1.具备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掌 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能描述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及其异常情况下的各种变化特 征。 3.了解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 治原则。 4.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能够应用常用 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5.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教学知识,掌握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有能力承担医学及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教学工作。 (三)科学和学术领域 1.具有较好的医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2.掌握生物医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医学科学研 究能力。 3.掌握人体生命科学各有关学科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运用信息检索和 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跟踪国外医学新进展和从事医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毕业后工作。 5.熟练掌握英语,具备交流与应用能力。 (四)健康与社会领域 1.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能够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有 效沟通,如开展健康教育等。 2.能够了解影响人群健康、疾病和有效治疗的因素,包括健康不公平和不 平等的相关问题,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经济、心理状 态和自然环境因素。 3.解释和评估人群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包括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患 者随访、用药、康复治疗及其他方面的指导等。 4.能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组成部门的职能和相 互关系,理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原则,以满足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健康需求。 5.能够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修业年限:5 年 弹性修业年限:5~7 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核心课程:医用高等数学、基础化学、医用物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 学导论、有机化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 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机 能学实验、临床医学导论、中医学、全科医学概论、循证医学、实验诊断学、 流行病学、卫生学、检体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生物 信息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医学论文写作、医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现 代肿瘤学基础、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五、教学时间分配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年 学期 二 三 军事技 临床 教育 能训练 实习 (1) 2 文(设 毕业 考试 假期 合计 16 1 6 25 2 19 1 6 26 3 19 1 6 26 4 19 1 6 26 5 19 1 6 26 6 19 1 6 26 7 1 6 26 19 1 6 26 2 26 7 四 毕业论 教学 1 一 入学 计) 教育 12 8 五 合计 9 24 10 18 1 42 1 (1) 2 12 19 137 8 50 252 六、课程教学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课程两类。 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外语类、体育类、国防教育类、 劳动教育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 尚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涵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诚实守信的品德。 专业必修课主要开设自然科学、医学人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 生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养 成较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学生。 专业必修课主要开设临床医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知 识以及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具备 初步临床诊疗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及专业拓展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艺 术类、创新创业类、信息素养类等 6 大模块,设各模块及累计最低选修学分, 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修各类课程,不断开阔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及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医学专业相关课程,旨在丰富专业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专业拓展选修课主要包括跨学校、跨平台、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由 学生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选修,原则上不低于 2 学分,超出 部分每 2 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创业实践 1 学分,最多可转换 2 学分。旨在满足个 性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促进医理、医工、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 七、实践教学 (一)通识实践 主要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等。入学教育 1 周,1 学分, 主要包括校史校情、教学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教育、图书馆入馆 培训、专业思想教育等内容;军事技能训练 2 周,2 学分;毕业教育 1 周,1 学 分,主要包括毕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培训等。 (二)专业实践 包括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课内实验(实践)、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 课外实践、临床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临床实习安排 12 周,包括内科 4 周、外科 4 周、妇产科 2 周和儿科 2 周。 毕业实习安排 42 周,包括科研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实践分德育教育实践类(1 学分)、文学艺术实践类(1 学分)、 劳动教育实践类(1 学分)、体育实践类(1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类(4 学分) 等 5 类,最低 8 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取最低总学分及分类最低学分后方可 毕业,另设菁英成长履历类,实践任务组织安排按照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实施办法》执行并予以认定;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可替代通识教育选修学分, 最多可替代 4 个学分。 八、考核要求 加强过程考核,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考试规范,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的考核体系,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 相结合的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九、各教学环节学时学分分配 各教学环节学时学分比例统计表 最低修读学时 课程 体系 课程 性质 课程 类别 必修 选修 实践 教学 必修 实验学分 学分 /实验学 分 248 41 8.5 16.0 9.0 专业基础课程 1800 512 86 16 33.6 17.1 专业课程 260 96 13 3 5.1 7.0 计 2838 856 140 27.5 54.7 3.2 通识教育课程 176 0 11 0 4.3 0 专业基础课程 628 0 32.5 0 12.7 0 专业课程 502 0 30 0 11.7 0 专业拓展课程 36 0 2 0 0.8 0 小 1342 0 64.5 0 25.2 0 通识实践 — — — 4 — — 毕业实习 — — 12 12 5.7 12.8 毕业论文 — — 42 42 16.4 44.9 — — 54 58 21.1 57.8 — — — 8 — — — — — 8 — — 4180 856 256 93.5 100 100 计 计 第二课堂 小 总 学分 其中实践 778 小 选修 实验学时 其中实践/ 占比(%) 通识教育课程 小 课程 教学 学时 其中实践/ 最低修读学分 计 计 十、毕业资格认定及学位授予 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全部教学环节,参加通识实践和第二课堂实 践,通过课程考核、实习考核、毕业综合考试,成绩合格,达到毕业最低规定 249 学分(含通识实践和第二课堂学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 定要求,符合本专业毕业条件,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 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及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十一、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附件 1) 十二、教学进程表(附件 2) 附件 1: 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 医学知识领域 科学和学术领域 健康与社会领域 思想道德与法治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四史”课程 ● 大学语文 ● 大学英语 ● 军事理论 ● 形势与政策教育 ● ● 公共体育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 创新思维导论 ● 劳动教育课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 医用高等数学 ● 医学导论 ● 基础化学 ● 医用物理学 ● 医学细胞生物学 ● 有机化学 ● 系统解剖学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理学 ● 临床医学导论 ● 医学伦理学 ● ● ● 医学微生物学 ● 人体寄生虫学 ● 医学免疫学 ● 医学遗传学 ● 卫生法学 ● ● 医学心理学 ● ● 局部解剖学 ● 病理学 ● 药理学 ● 病理生理学 ● 机能学实验 ● 中医学 ● 循证医学 ● ● 流行病学 ● ● 卫生学 ● ● 医学影像学 ● 诊断学 ● 内科学 ● 外科学 ● 妇产科学 ● 儿科学 ● 生物信息学 ● ● 实验室生物安全 ● ● 医学论文写作 ●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 神经生物学 ● ● 现代肿瘤学基础 ● ● 形态学实验技术 ●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 ● 免疫学实验技术 ● ● 附件 2: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进程表 学年及学期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课 程 性 类 质 课程名称 学 分 别 思想道德与 法治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通 马克思主义 识 基本原理概 教 必 论 育 修 毛泽东思想 课 和中国特色 程 社会主义理 课 程 第一学年 开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4 学期 第 5 学期 第 6 学期 第 7 学期 第 8 学期 16 周 19 周 19 周 19 周 19 周 19 周 19 周 19 周 总 理 实 见 课 学 计 论 验 习 外 期 ≥47 周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理 实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论 践 40 8 40 8 40 8 3.0 48 40 8 1 3.0 48 40 8 2 3.0 48 40 8 3 3.0 48 40 8 4 40 8 3.0 48 40 8 4 40 8 1.0 16 16 1 第 10 学期 实 想概论 “四史”课 第 9 学期 理 习近平新时 社会主义思 第五学年 设 论体系概论 代中国特色 第四学年 16 程 大学语文 1.0 16 16 1 16 大学英语 1 2.5 45 30 15 1 30 大学英语 2 2.5 54 36 18 2 大学英语 3 2.5 54 36 18 3 大学英语 4 2.5 45 30 15 4 军事理论 2.0 36 36 1 36 0.5 8 8 1 8 0.5 8 8 2 0.5 8 8 3 0.5 8 8 4 公共体育 1 1.0 36 2 24 公共体育 2 1.0 36 0 26 公共体育 3 1.0 36 0 26 公共体育 4 1.0 36 0 26 2.0 32 32 形势与政策 教育 1 形势与政策 教育 2 形势与政策 教育 3 形势与政策 教育 4 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 1 0 1 0 1 0 1 0 1 36 18 36 18 30 15 8 8 8 2 34 36 2 36 3 36 4 1 15 32 创新思维导 论 劳动教育课 1.0 16 16 2 16 2.0 32 32 2 32 1.0 16 16 778 530 大学生职业 发展与就业 1、 6 指导 小计 选 41. 0 人文科学类 2.0 32 32 社会科学类 2.0 32 32 自然科学类 2.0 32 32 文学艺术类 2.0 32 32 创新创业类 1.0 16 16 信息素养类 2.0 32 32 小计 11 176 176 2.0 40 40 168 0 8 0 188 8 57 16 16 16 修 课 — 8 16 程 专 必 医用高等数 业 修 学 基 课 基础化学 2.5 58 38 础 程 医用物理学 2.0 48 32 16 16 0 0 0 — 1 40 20 1 38 20 16 1 32 16 132 62 84 62 118 67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课 医学细胞生 程 物学 1.5 32 22 医学导论 1.0 16 16 有机化学 3.0 72 48 24 2 48 24 系统解剖学 4.5 104 60 44 2 60 44 3.5 76 44 32 2 44 32 5.0 102 70 32 3 70 4.0 70 70 3 70 1.0 16 16 3 16 1.5 28 28 3 28 2.5 60 40 20 4 40 20 1.5 36 16 20 4 16 20 医学免疫学 2.0 48 32 16 4 32 16 医学遗传学 1.5 28 28 4 28 卫生法学 1.0 20 20 4 20 医学心理学 1.5 30 22 8 5 22 8 病理学 4.5 96 60 36 5 60 36 药理学 3.5 64 64 5 64 病理生理学 2.5 44 44 5 44 组织学与胚 胎学 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 生理学 临床医学导 论 医学伦理学 医学微生物 学 人体寄生虫 学 10 1 22 1 16 10 32 机能学实验 1.0 28 0 28 3 1.0 28 0 28 5 1.5 40 0 40 6 5.5 116 90 26 6 90 26 4.5 88 72 16 6 72 16 妇产科学 2.0 40 30 10 6 30 10 儿科学 2.0 40 30 10 6 30 10 中医学 4.0 72 66 6 4 循证医学 1.0 18 18 诊断学 4.0 84 52 流行病学 1.5 28 卫生学 3.5 医学影像学 1 机能学实验 2 机能学实验 3 28 28 40 内科学(包 含神经病 学) 外科学(包 括手术学) 小计 选 大学计算机 修 基础 课 实验室安全 程 教育 66 6 5 18 32 5 52 18 10 6 18 10 82 58 24 6 58 24 2.5 48 40 4 4 6 40 8 86. 1800 1284 512 4. 0. 0 .0 .0 .0 0 0 2.0 58 32 26 1.0 16 16 32 148 46. 152 100 184 60. 202 62. 260 104 338 14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32 26 2 16 — 0 0 0 0 0 0 0 0 医学社会学 1.0 16 16 3 16 普通心理学 1.0 16 16 3 16 生物物理 1.0 16 16 3 16 1.0 26 14 3 14 1.0 18 18 3 18 1.0 16 16 3 16 1.0 16 16 3 16 2.0 36 36 3 36 1.0 16 16 4 16 局部解剖学 2.5 60 30 健康教育学 1.0 18 发展心理学 1.0 社会医学 医学信息检 索 12 12 “回望诺 奖”-生命医 学进步的阶 梯 科研实验动 物模型构建 细胞工程 医用高分子 材料 认知神经科 学 健康管理概 论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 业英语 卫生事业管 30 5 30 18 5 18 16 16 5 16 1.0 16 16 5 16 1.0 18 18 5 18 1.5 32 32 5 32 1.0 18 18 6 30 18 理学概论 行为医学 1.0 18 18 6 18 社会心理学 1.0 16 16 6 16 社区医学 1.0 16 16 6 16 1.0 16 16 6 16 1.5 26 26 7 26 1.0 20 20 7 16 1.0 22 22 7 22 1.0 16 16 7 16 1.0 32 14 1.0 18 18 628 542 1.0 16 16 8 16 1.0 16 16 8 16 1.0 16 16 8 16 基础医学前 沿讲座 分子诊断的 现状与未来 断层解剖学 基础 常用统计软 件包 医学科研概 论 SPSS 统计 软件应用 SPSS 实战 与统计思维 小计 生物信息学 必 修 课 程 实验室生物 安全 医学论文写 作 32. 5 18 86 0 0 8 14 8 18 — 0 0 48 26 62 12 102 0 130 30 84 0 80 0 32 18 18 0 0 0 0 医学分子生 物学 分子生物学 实验技术 神经生物学 现代肿瘤学 基础 形态学实验 技术 细胞与分子 免疫学 免疫学实验 技术 小计 2.0 36 36 8 1.0 32 32 8 1.0 16 16 8 16 2.0 32 32 8 32 1.0 32 32 8 2.0 32 32 8 1.0 32 13. 260. 228. 32. 0. 0. 0 0 0 0 0 0 1.5 32 32 2 32 1.5 32 32 2 32 1.0 16 16 3 16 1.0 16 16 3 16 1.0 16 16 3 16 32 36 32 32 32 8 — 32 0.0 0.0 0.0 0.0 0.0 干细胞技术 在现代医学 中的应用 选 生物力学与 修 临床应用 课 临床解剖与 程 影像诊断 染色体疾病 生物信息与 智能医学导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64 96. .0 0 0.0 0.0 0.0 0.0 论 肠道微生态 1.0 16 16 4 16 1.0 16 16 4 16 1.0 16 16 4 16 2.0 32 32 4 32 2.0 36 36 4 36 1.0 18 18 5 18 1.0 16 16 5 16 1.0 16 16 6 16 临床药学 1.0 16 16 6 16 康复医学 1.0 16 16 6 16 社区康复 1.0 16 16 6 肿瘤学 1.0 16 16 7 16 1.0 16 16 7 16 与健康 医学遗传咨 询与产前诊 断 基因大数据 的起源,现 状与未来 生物医用材 料导论 现代中医学 与肿瘤防治 脑科学与脑 疾病 肝脏疾病与 生活 天然产物药 物研发 医院感染管 理学 16 临床医学前 1.0 16 16 7 16 1.0 16 16 7 16 1.0 16 16 8 16 1.0 16 16 8 16 核医学 1.0 16 16 8 16 教育学原理 1.0 16 16 9 16 1.0 16 16 1.0 16 16 沿讲座 内科肿瘤学 及放射诊疗 概论 肿瘤靶向治 疗研究进展 临床思维训 练 教学设计和 评价 16 9 医学实验技 术的原理与 16 选择 前沿与学科 9 1.0 16 16 30. 502. 502. 0 0 0 2.0 36 36 小计 2.0 36 36 临床医学实 12. 12w 交叉 小计 拓 0.0 0. 0. 0 0 — 展 选 修 实 必 16 9 7 0.0 0.0 64. 0 0.0 48. 0 0.0 116 .0 0.0 34. 0 0.0 48. 0 0.0 16. 0 0.0 64. 0 0.0 112 .0 0.0 0.0 0.0 修 践 习 0 毕业论文 42. (设计) 0 教 小计 学 环 54. 0 第二课堂 8.0 小计 8.0 9、 42w 10 54w — 选 修 节 — 必修课总学分(学时) 14 数及学期学时数 选修课总学分、学时 数 总学分、总学时(含 通识实践和第二课堂 学分) 0 41 25 6 2838 2042 712 4 678 678 0 0 3516 8 0 0 — 336 0 0 — 10 3 0 284 162 268 64 0 48 12 2 0 320 116 12 9 0 260 104 346 144 0 0 164 96 0 0 0 0 34 0 48 0 16 0 64 0 112 0 0 0 5.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表 5.1专业核心课程情况表 课程名称 课程总学时 课程周学时 拟授课教师 授课学期 基础化学 58 4 杜中玉等 1 医学细胞生物学 32 4 季丙元等 1 有机化学 72 4 解增洋等 2 系统解剖学 104 6 程葆华等 2 组织学与胚胎学 76 4 郭岩等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2 6 马晓磊等 3 生理学 70 4 亚白柳等 3 医学伦理学 28 2 顾怀婷等 3 医学微生物学 60 4 薛庆节等 4 人体寄生虫学 36 2 李士根等 4 医学免疫学 48 4 马群等 4 医学遗传学 28 2 李学智等 4 医学心理学 30 2 赵维燕等 5 病理学 96 6 孔灵玲等 5 药理学 64 4 王传功等 5 病理生理学 44 4 王友等 5 机能学实验1 28 2 朱苏红等 3 机能学实验2 28 2 姚静等 5 机能学实验3 40 4 林娟等 6 内科学 116 6 林楠等 6 外科学 88 6 金真真等 6 妇产科学 40 4 王云飞等 6 儿科学 40 4 杨蕾等 6 中医学 72 4 孙冰等 4 循证医学 18 2 张雪文等 5 诊断学 84 6 孔令斌等 5 流行病学 28 2 魏胤等 6 卫生学 82 6 李欢等 6 医学影像学 48 6 于昊等 6 基础化学 58 4 杜中玉等 1 医学细胞生物学 32 4 季丙元等 1 有机化学 72 4 解增洋等 2 系统解剖学 104 6 程葆华等 2 组织学与胚胎学 76 4 郭岩等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2 6 马晓磊等 3 生理学 70 4 亚白柳等 3 医学伦理学 28 2 顾怀婷等 3 医学微生物学 60 4 薛庆节等 4 人体寄生虫学 36 2 李士根等 4 医学免疫学 48 4 马群等 4 医学遗传学 28 2 李学智等 4 医学心理学 30 2 赵维燕等 5 病理学 96 6 孔灵玲等 5 药理学 64 4 王传功等 5 病理生理学 44 4 王友等 5 机能学实验1 28 2 朱苏红等 3 机能学实验2 28 2 姚静等 5 机能学实验3 40 4 林娟等 6 内科学 116 6 林楠等 6 外科学 88 6 金真真等 6 妇产科学 40 4 王云飞等 6 儿科学 40 4 杨蕾等 6 中医学 72 4 孙冰等 4 循证医学 18 2 张雪文等 5 诊断学 84 6 孔令斌等 5 流行病学 28 2 魏胤等 6 卫生学 82 6 李欢等 6 医学影像学 48 6 于昊等 6 5.2本专业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拟授课程 专业技术 职务 学历 最后学历 最后学历 最后学历 毕业学校 毕业专业 毕业学位 研究领域 专职 /兼 职 王传功 男 1965-05 徐旭东 男 1963-08 温新民 女 1966-10 薛庆节 男 1973-11 孔灵玲 女 1971-11 马群 男 1974-07 林宇 男 1976-02 李兆楼 男 1964-05 李秀真 女 1970-08 刘洪美 女 1966-10 程葆华 男 1979-12 亚白柳 女 1981-04 李士根 男 1966-01 孔令斌 男 1966-07 季丙元 男 1976-12 安国营 男 1979-08 孙冰 女 郁昊 男 药理学 教授 大学本科 教授 大学本科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大学本科 公共体育 教授 大学本科 基础化学 教授 大学本科 教授 大学本科 教授 大学本科 系统解剖 学 基础化学 病原生物 学 病理学 医学免疫 学 病原生物 学 病理学 系统解剖 学 生理学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研究生 教授 研究生 外科学 教授 研究生 1964-02 中医学 教授 研究生 1986-05 生物信息 教授 研究生 病原生物 学 诊断学 细胞生物 学 泰山医学 院 青岛大学 医学院 华东理工 大学 医疗 学士 医疗 学士 药物化学 硕士 山东农业 环境生物 大学 北京医科 大学 山东大学 医学院 曲阜师范 大学 山东师范 大学 青岛大学 医学院 潍坊医学 院 山东大学 医学院 学 日本德岛 大学 首都医科 大学 山东中医 药大学 清华大学 专职 基础化学 专职 病原生物 学 专职 病理学 专职 临床医学 硕士 免疫学 专职 体育 硕士 公共体育 专职 有机化学 硕士 基础化学 专职 营养学 硕士 临床医学 硕士 人体解剖 与组织胚 博士 胎学 学 免疫学 博士 博士 病原生物 学 病理学 系统解剖 学 生理学 病原生物 学 专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学 外科学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中药学 博士 中药学 专职 生物学 博士 生物学 专职 与核医学 山东农业 发育生物 大学 学 硕士 华中科技 影像医学 大学 系统解剖 专职 病理学 首都医科 神经生物 大学 硕士 药理学 学 专职 学 吉峰 林立 张璟 女 男 女 1965-06 1967-11 1976-04 医学心理 学 卫生学 卫生学 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天津师范 发展与教 大学 华中科技 大学 育心理学 博士 劳动卫生 与环境卫 博士 女 1975-01 郭子林 男 1965-11 邓广耀 男 1969-03 尹克峰 男 1978-11 刘宁宁 女 李振泉 医学影像 与预防医 专职 生学 学 劳动卫生 公共卫生 复旦大学 与环境卫 专职 公共卫生 博士 生学 李娴 心理学 与预防医 专职 学 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临床医学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副教授 大学本科 山东大学 临床医学 学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副教授 大学本科 公共体育 副教授 研究生 1982-01 公共体育 副教授 研究生 男 1979-08 基础化学 副教授 研究生 黄志诚 男 1965-05 副教授 研究生 柳新平 女 1973-01 副教授 研究生 秦燕霞 女 1981-12 副教授 研究生 袁丽丽 女 1979-06 副教授 研究生 张慧 女 1981-05 副教授 研究生 朱宝亮 男 1963-12 生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王海英 女 1979-03 生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副教授 研究生 学 生物化学 系统解剖 学 系统解剖 学 系统解剖 学 系统解剖 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生物化学 韩晓琳 女 1971-12 与分子生 物学 济宁医学 院 山东师范 大学 山东师范 大学 河南师范 大学 学士 体育训练 硕士 公共体育 专职 体育训练 硕士 公共体育 专职 无机化学 硕士 基础化学 专职 北京大学 人体解剖 医学院 学 潍坊医学 人体解剖 院 学 滨州医学 人体解剖 院 潍坊医学 院 山东大学 青岛医学 院 学 北京医科 大学 硕士 硕士 硕士 学 系统解剖 学 系统解剖 学 系统解剖 学 组织学与 专职 专职 专职 专职 组胚 硕士 组胚 硕士 生理学 硕士 生理学 专职 硕士 生理学 专职 硕士 生物化学 专职 泰山医学 神经生物 院 系统解剖 临床医学 学 生物化学 胚胎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专职 专职 生物化学 黄延红 女 1979-12 与分子生 副教授 研究生 副教授 研究生 物学 病原生物 全芯 女 1973-04 李志华 男 1978-06 免疫学 副教授 李春霞 女 1977-11 免疫学 郭志英 女 1976-10 姜晓刚 男 1975-05 宋希元 男 辛勤 学 生物化学 昆明医学 病原生物 硕士 硕士 生物化学 专职 病原生物 学 研究生 中南大学 免疫学 硕士 免疫学 专职 副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免疫学 硕士 免疫学 专职 副教授 研究生 四川大学 病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兰州大学 1974-03 病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女 1967-03 药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崔立坤 男 1982-07 药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任启伟 男 1977-05 病理学 副教授 大学本科 郗鹏 男 1979-11 公共体育 副教授 大学本科 孙炜 女 1979-09 公共体育 副教授 大学本科 女 1981-09 病理生理 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泰山医学 院 沈阳药科 大学 沈阳药科 大学 济宁医学 院 山东体育 学院 曲阜师范 大学 病理生理 学 硕士 1969-09 病理学 副教授 大学本科 李军 男 1976-02 药理学 副教授 大学本科 姚静 女 1987-06 副教授 研究生 杜中玉 男 1981-03 基础化学 副教授 研究生 解增洋 男 1985-09 基础化学 副教授 马明放 男 1988-04 基础化学 杨丽杰 女 1986-08 徐香玉 女 1982-12 北京医科 专职 病理学 专职 外科学 硕士 病理学 专职 药学 硕士 药理学 专职 药理学 硕士 药理学 专职 临床医学 硕士 病理学 专职 体育 硕士 公共体育 专职 体育 硕士 公共体育 专职 硕士 学 女 学 硕士 大学本科 院/青岛大 临床医学 曹慧玲 病理生理 病理学 济宁医学 副教授 学 专职 院 郭岩 学 石河子大 组织学与 胚胎学 专职 病理学 硕士 病理学 专职 药物化学 硕士 药理学 专职 博士 药理学 专职 兰州大学 物理化学 博士 基础化学 专职 研究生 南京大学 博士 基础化学 专职 副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有机化学 博士 基础化学 专职 基础化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博士 基础化学 专职 基础化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博士 基础化学 专职 机能学实 验2 大学 安徽医科 大学 中国药科 微生物与 大学 生化药学 化学 哈尔滨工 化学工程 业大学 与技术 北京师范 分析化学 大学 中国科学 姜靓 男 1987-02 基础化学 副教授 研究生 院大学大 连物理研 物理化学 博士 基础化学 专职 究所 尹海燕 女 1981-07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病理学与 副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病理生理 学 成洪聚 男 1975-12 生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武汉大学 于婷 女 1981-05 生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陈飞 男 1991-07 生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副教授 研究生 武汉大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女 1985-11 与分子生 大学 物学 生物化学 宋志刚 男 1982-01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马晓磊 女 1981-01 与分子生 副教授 研究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于伟 女 1981-09 与分子生 副教授 研究生 物学 李运清 女 1986-10 刘昂 男 1988-03 明建扩 男 1966-11 戴军 男 张惠 病原生物 生理学 神经生物 学 东北农业 发育生物 生物化学 于红莲 博士 中国海洋 大学 北京协和 医学院 学 病原生物 学 微生物与 生化药学 专职 博士 生理学 专职 博士 生理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武汉大学 微生物学 博士 副教授 研究生 山东大学 微生物学 博士 免疫学 副教授 研究生 1976-12 免疫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女 1979-10 免疫学 副教授 研究生 董冠军 男 1988-03 免疫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南京大学 张俊凤 女 1985-08 免疫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四川大学 学 华中科技 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 大学 专职 生理学 研究生 病原生物 胚胎学 博士 副教授 学 组织学与 病原生物 学 病原生物 学 专职 专职 免疫学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免疫学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免疫学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生物学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史慧 女 1987-05 免疫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南开大学 与分子生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物学 王友 男 1978-01 王建礼 男 1980-03 刘雪 女 1987-04 薛建军 男 1977-04 顾怀婷 女 1983-06 病理生理 学 病理生理 中国人民 病理学与 副教授 研究生 医院 副教授 研究生 病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药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学 医学伦理 学 副教授 研究生 魏胤 男 1985-12 流行病学 副教授 研究生 林楠 男 1982-08 内科学 副教授 研究生 金真真 王云飞 李艳平 女 男 女 1986-04 1984-08 1986-11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医学遗传 学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乔艺 女 1985-12 卫生学 副教授 研究生 邵波 男 1985-04 卫生学 副教授 研究生 吴涛 男 1972-11 副教授 研究生 孙占国 男 1982-06 副教授 研究生 赵维燕 女 1979-08 医学影像 学 医学影像 学 医学心理 学 解放军总 病理生理 副教授 研究生 学 泰山医学 病理生理 院 第三军医 博士 学 博士 病理生理 学 病理生理 学 专职 专职 病理学 博士 病理学 专职 清华大学 药物化学 博士 药理学 专职 大学 华中科技 大学 儿少卫生 与妇幼保 大学 华中科技 大学 上海交通 大学 山东农业 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科学 院大学 浙江大学 内科学 北京师范 大学 与妇幼保 专职 健学博士 博士 化学 专职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基础医学 专职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畜牧学 人体解剖 与组织胚 胎学 妇产科学 动物遗传 育种与繁 专职 殖 食品营养 与安全 环境科学 影像医学 与核医学 泸州医学 影像医学 院 博士 健学 四川大学 分析化学 天津医科 儿少卫生 与核医学 博士 博士 食品科学 与工程 环境科学 与工程 专职 专职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心理学 学生发展 与教育领 域教育 专职 李文福 男 1984-04 刘海静 女 1978-01 朱苏红 胡力旬 孙芳 王国芳 女 女 女 女 1979-08 1987-04 1989-09 1976-11 医学心理 学 病理生理 学 机能学实 验1 病理生理 学 病理生理 学 药理学 副教授 研究生 讲师 大学本科 西南大学 青岛医学 发展与教 育心理学 博士 临床医学 学士 研究生 院/青岛大 临床医学 硕士 院 心理学 病理生理 学 专职 专职 济宁医学 讲师 生理学 专职 学 讲师 研究生 苏州大学 生理学 硕士 病理学与 讲师 研究生 大理大学 病理生理 硕士 学 讲师 研究生 昆明医学 院 病理生理 学 病理生理 学 专职 专职 药理学 硕士 药理学 专职 药理学 硕士 药理学 专职 中国药科 林丽文 女 1979-11 药理学 讲师 大学本科 大学/新乡 医学院 史才兴 男 1987-02 贺佳 女 1985-02 王晓梅 女 1989-06 严静 女 1983-10 林娟 女 1989-11 系统解剖 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生理学 机能学实 验3 讲师 研究生 讲师 研究生 讲师 研究生 讲师 研究生 讲师 研究生 生物化学 崔安芳 女 1984-11 与分子生 讲师 研究生 物学 生物化学 夏帅 男 1988-08 与分子生 讲师 研究生 物学 史兵兵 女 1991-03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讲师 研究生 中国医科 大学 厦门大学 人体解剖 与组织胚 图宾根大 学 中国农业 大学 中国医科 院 华中科技 大学 北京大学 博士 胎学 生理学 西北农林 临床兽医 科技大学 人体解剖 学 生物学 与组织胚 专职 胎学 博士 博士 组织学与 胚胎学 组织学与 胚胎学 专职 专职 博士 生理学 专职 博士 生理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动物遗传 育种与繁 殖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 物学 化学 物学 张世龙 男 1988-09 生物信息 学 讲师 研究生 中国海洋 大学 生物化学 白双 女 1991-08 与分子生 男 1984-10 赵龙玉 女 1989-12 盛兆安 男 1991-03 病原生物 学 病原生物 学 病原生物 学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博士 生物化学 专职 生物化学 讲师 研究生 厦门大学 与分子生 物学 杜峰 生药学 物学 讲师 研究生 讲师 研究生 讲师 研究生 中国医科 病原生物 大学 山东农业 大学 广西大学 学 微生物学 预防兽医 学 博士 博士 博士 病原生物 学 病原生物 学 病原生物 学 专职 专职 专职 生物化学 宁召臣 男 1986-10 免疫学 讲师 研究生 南开大学 与分子生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免疫学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免疫学 博士 免疫学 专职 博士 药理学 专职 博士 药理学 专职 物学 赵明升 男 1990-02 免疫学 讲师 研究生 王长莹 女 1990-10 免疫学 讲师 研究生 顾磊 男 1987-08 药理学 讲师 研究生 宋盼盼 女 1991-05 药理学 讲师 研究生 李欢 周聪 男 男 1987-12 1990-10 卫生学 内科学 讲师 讲师 研究生 研究生 李娜 女 1989-07 儿科学 讲师 研究生 杨蕾 女 1987-04 儿科学 讲师 研究生 张茜茜 女 1987-02 诊断学 讲师 研究生 于昊 男 1988-04 讲师 研究生 医学影像 学 5.3教师及开课情况汇总表 山东大学 天津医科 大学 中国科学 细胞生物 院大学 中国海洋 大学 山西医科 大学 昆明医科 大学 学 药剂学 劳动卫生 与环境卫 南京医科 大学 吉林大学 与预防医 专职 学 精神病与 精神卫生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中医学 儿科学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内科学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博士 临床医学 专职 学 学 南方医科 影像医学 大学 博士 生学 山东中医 中医儿科 药大学 公共卫生 与核医学 专职 专任教师总数 119 具有教授(含其他正高级)职称教师数 22 比例 18.49% 具有副教授及以上(含其他副高级)职称教师数 89 比例 74.79%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数 114 比例 95.80%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 75 比例 63.03% 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数 20 比例 16.81% 36-55岁教师数 85 比例 71.43% 兼职/专职教师比例 0:119 专业核心课程门数 58 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数 123 6.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王传功 拟承担课程 性别 男 及获奖情况(含教改项目 、研究论文、慕课、教材 等) 从事科学研究及获奖情 济宁医学院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从事药理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神经损伤机制研 究。主持、参与完成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级科 技奖项5项。 近三年获得 10.0 科学研究经 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 近三年指导 程及学时数 院长 目10余项,主编副主编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5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费(万元) 科生授课课 基础医学院 作为负责人承担省级教育教学改革及省社科规划课题5项、校级教学改革项 近三年获得 教学研究经 行政职务 药理学 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况 位 教授 1988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校、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务 现在所在单 药理学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 专业技术职 授课药理学课程学时300 本科毕业设 计(人次) 20.0 3 7.教学条件情况表 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 验设备总价值(万元) 3269.34 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 验设备数量(千元以上) 4473(台/件) 我校已将基础医学专业列为十四五重点建设专业方向,前期已投入经费进行 开办经费及来源 专业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为省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主要包括:1.教学 运行及专业建设经费50万元;2.人才引进及师资队伍建设100万元;3.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升级改造经费400万元。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 4440.58 出(元) 实践教学基地(个) 1 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为基础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 专业始建于1952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基础医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 教学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足,为开办基础 医学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已建成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 省级一流课程8门,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共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 教学条件建设规划及保 障措施 1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基础医学专业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 11人,占教师比8.66%;副教授48人,占教师比37.80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 师62人,占教师比62%。所有主讲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学院现有国家级教 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劳模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 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济宁市科 技功臣1人。2013年,基础医学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现有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泰山学者重点实验室1个,济宁市重点实验室 2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建设有省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级培育科 研团队2个,校级培育科研团队 8.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济宁医学院申请新增基础医学本科专业调研报告 一、申请增设基础医学专业的主要理由 (一)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科技的持续发展,2019 年 6 月,国家卫健 委提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的发展战略, “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已 经深入人心。由此,人们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医疗技术和医德品质提出 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高等医学学校,其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亦备受重视。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精神医学乃至整个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医学基础研究是推动医学科 技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发现致病新机制、寻找药物新靶点、研 制新药和疫苗、促进医疗技术创新、提升疾病诊疗水平的关键和前提。为了应对 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 展,迫切需要加强医学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基础医学专 业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并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础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 为高校基础医学教育、医学科研机构基础医学研究输送新鲜血液。但现今我国基 础医学本科教育院校数量较少,我省尚无院校设置基础医学本科教育,远不能满 足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发展的需要。 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培养水平,医学生培养质量下滑不 仅影响医院医疗水平,更会影响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后期实践教学工作。因此,医 学院校要加强基础医学教师队伍建设,造就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 勇于创新、高效精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加强 医德建设,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近年来,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但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水平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尤为严重的是,引进 医学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越来越难,非医学专业教师比例逐年升高,教学质量前 景堪忧。 (二)基础医学专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1.基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困难 基础医学是以培养从事高级医学研究人才为最终目标的专业。与临床、预防 等医学专业相比,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待遇相对较低。而且,基础医学专 业毕业后可能要将毕生精力投身科研,所以,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如外语能力、 计算机水平、身体素质、科研素养等方面。基于此,虽然我国的医学硕士研究生 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但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也持续降 低。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毕业后很少选择基础医学工作,也很少报考基础医学专 业研究生,报考基础医学专业的考生多为调剂生,不情愿地进入基础医学领域学 习和工作,使得基础医学专业严重缺乏人才的困难局面,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有效 解决。 2.基础医学教学人员缺乏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和基石,在全面健康保障体系中非常之重要。医 学院校是培养未来医疗专业人才的基地,基础医学专业教师是培养临床学生的主 力军,这无疑对基础医学专业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主要侧重 于对学生临床基础知识与临床思维的培养,而基础医学专业培养胜任教学与科学 研究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所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虽然能为基础医学发展 培养一定数量的人才,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不符合基础医学发 展的需求。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待 遇要比临床等工作低得多。而且基础医学专业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需承担较高 的科研压力,有读不完的文献、做不完的实验,能够忍受漫长的修炼过程,才能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医学背景的临床医学等专业研究生很少 愿意从事高校教学工作。这就导致引进医学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越来越难,非医 学专业教师比例逐年升高。 3.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院校较少 由于基础医学工作在体制、体系、发展环境和总体水平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构 成了双重的挑战。目前招收基础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比较少,已知的有北京大学 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 大学、皖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等。而山东省尚无设置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 院校。因此,基础医学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基本教学能力和国际交流沟 通能力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战略家。因此,发展基础医学教育,从 本科阶段开始培养,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更多符合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 的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山东省尚无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教育 全国目前招收基础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 30 余所,而山东省尚无设置基 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济宁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体,医、理、工、 管、文等多学科发展的省属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鲁西南应用型医疗人才培养 的核心。目前,我校许多基础医学专业,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 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常年招不到具有医学背景的教师, 而且科研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能 力,我校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学校签约联合培养学 术型硕士研究生,但因为报考基础医学专业的考生来源无法保障,招生指标连年 萎缩。山东省目前每年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远远无法满足各医学院校和科 研院所专业招聘的需求量,因此我校有必要新增基础医学本科专业,为我省乃至 全国医学院校提供报考基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 (四)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比较乐观。首都医科大学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设立于 2007 年,迄今已有 11 届毕业生,该专业毕业生的就 业形式相对稳定,其中继续攻读研究生人数约占 70%,出国人数约占 14%,就业 人数约占 16%,就业单位多为学校、医院与研究所等医药卫生行业,并获得就业 单位的广泛好评。 由于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的特点,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市场和用人 单位也相对固定,我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条件,通过参观、见 习、兼职或竞赛等平台,了解当前社会需求,掌握用人单位就业信息显得格外重 要。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供需关系,是保障学生就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已具备的建设基础 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为基础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 专业始建于 1952 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基础医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教 学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足,为开办基础医学专 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医学教育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基础医学院现承担多个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升本等)、多个专业(临 床医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法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卫 生检验与检疫、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基础医学实 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开设 35 门必修课程, 其中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 已建成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2 门、省级一流课程 8 门,拥有省级优秀 教学团队 2 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6 个。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省级 教学成果奖 10 余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 15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40 余篇。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拥有两 个院区,占地面积 357 亩,现开放床位 4600 张,门诊量 400 多万人次,年手术 量 12.8 万台。拥有 1 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9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 个省 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研究所。现承担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临床医学课程 教学任务,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地临床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分流分层培养,已组 成了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实践教学团队,为理论和实践教学 打下了良好基础。 基础医学专业专任教师 100 人,其中教授 11 人,占教师比 8.66%;副教授 48 人,占教师比 37.80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62 人,占教师比 62%。所有主 讲教师均符合岗位资格。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全 国劳模 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 人,省级教学名师 3 人,校级教学名师 11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3 人,济宁市科技功臣 1 人。2013 年,基础医学教 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科学研究 现有山东省重点学科 2 个,泰山学者重点实验室 1 个,济宁市重点实验室 2 个,校级重点学科 2 个。建设有省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 2 个,省级培育科研团 队 2 个,校级培育科研团队 4 个。建有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面积 3128 平方米, 资产总值 3000 余万元,为高质量科学研究提供平台支撑。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 上科研项目 40 项,纵向科研经费 980 余万元;发表论文 426 篇,高质量论文 136 篇。 三、专业发展规划 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以我国基础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建设和 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优秀学科,瞄准本 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加强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本地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争取承担国家或省级重大教学或科研项目,取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努力 促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建立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形成学术优势,成为具有创新 能力的国内先进专业。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具备一定学术 影响力的学科专业,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基础医学专业高级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和 基地,并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在同类高校的专业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1. 专业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 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及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能在高等医学教育和现代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医学基础研究 的人才。 2.专业建设规模:计划每年面向全国招生:30 人,为我国医学院校和科研 机构等培养基础医学专业专门人才。 3.专业发展主要任务:以社会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创新型"基础医学专业人 才为目标。 四、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知识,掌握医学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医学基础各学科的实 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实践和从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 能力。该专业就业面较广,可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药企、生物公司 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研究工 作;可在医院辅助科室,从事医学技术相关工作。 1.基础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明显不足 根据“中国高校之窗”网站信息,截至 2023 年,全国开设医学大类基础医 学专业本科的有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 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等 30 余所高校,山东 省尚无院校开设基础医学专业本科,基础医学本科毕业生仍然属于相对紧缺的专 业。山东省基础医学专业从业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本省和外省培养的基础医 学专业的研究生,但人数很少。并且由于规范化培养的出台,报考基础医学专业 的研究生越老越少,仅能满足本省较少的几家高层次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需 求。另一方面学习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缺少医学思维 和以及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2.山东省乃至全国对基础医学人才的需要量较大 以基础医学专业的人才去向分析,继续在基础医学领域深造的学生人数总体 比例极高,基础医学专业就业形式中升学趋向明显。随着各学校医学科研工作的 重视和投入,基础医学学科的科研环境和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对基础医学专业本 科生一定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对我省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报考匮乏的现状会起 到非常好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