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分子动力学研究集体.pdf
附件:研究集体公示内容模板 前沿分子动力学研究集体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详细机 制的学科,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联系物理和化学的桥梁。在 过去五年中,前沿分子动力学研究团队发展了各种态-态量 子波包理论和精确拟合势能面的方法,改进了利用里德堡态 标示时间飞渡谱技术的交叉分子束装置。同时,针对国际前 沿反应动力学问题,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做出了一系列原 创性的基础学科研究突破,包括阐明了反应散射共振的在化 学反应中的普遍性问题,首次揭示了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 应中的作用的问题,研究了各种不同振动模式对于化学反应 的影响等等。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包括在 Science 和 Nat. Chem.期刊各发表论文两篇,在 Nat. Comm.上发表 论文三篇等。自 2006 年以来,该团队共在 Science 期刊上发 表论文 9 篇。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突出贡献者姓名:张东辉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发展了高维量子波包方法和基于神经网 络高精度拟合势能面的方法,研究了分子各种振动模式对于 化学反应的影响 突出贡献者姓名:孙志刚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发展了高效的基于量子波包方法的态- 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方法,研究了反应共振态和几何相位 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突出贡献者姓名:肖春雷 工作单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发展了“态-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实验 装置,为阐明反应散射共振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遍性问题提供 了实验证据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姓名 工作单位 杨学明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戴东旭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傅碧娜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刘 舒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兆军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吴国荣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董文锐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未卿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袁开军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徐 昕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江 凌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谢 华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陈志超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贺志刚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任泽峰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周传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樊红军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附件:个人公示内容模板 张东辉 院士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在过去五年中,张东辉院士发展了各种高维量子含时波 包理论来描述多原子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多原子分子与表面 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发展了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精确拟 合绝热和非绝热势能面的理论计算方法。同时,针对国际前 沿反应动力学问题,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做出了一系列原 创性的基础学科研究突破,包括阐明了反应散射共振的在化 学反应中的普遍性问题,首次揭示了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 应中的作用的问题,研究了各种不同振动模式对于化学反应 的影响等等。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60 余篇,包括在 Science 和 Nat. Chem.期刊各发表论文两篇,在 Nat. Comm.上发表 论文三篇等。自 2006 年以来,该团队共在 Science 期刊上发 表论文 9 篇。 附件:个人公示内容模板 孙志刚 研究员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在过去五年中,孙志刚研究员发展了各种态-态分辨的 含时波包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态-态计算中的坐标 难题,发展了能够包含几何相位效应的量子波包动力学反应 散射理论方法。同时,针对国际前沿反应动力学问题,理论 和实验密切结合,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基础学科研究突破, 包括阐明了反应散射共振的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遍性问题,首 次揭示了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问题,研究了 各种不同振动模式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等等。共发表 SCI 收 录论文 50 余篇,包括在 Science 和 Nat. Chem.期刊各发表论 文两篇等。自 2006 年以来,该团队共在 Science 期刊上发表 论文 6 篇。 附件:个人公示内容模板 肖春雷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肖春雷研究员的研究方向是发展和利用交叉分子束散 射实验方法,结合新发展的激光技术,对化学反应的微观机 理和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近年来,为了揭示反应物分子的 振动激发对化学反应的过程的影响,他牵头研制了窄线宽、 高脉冲能量、高稳定性的激光系统,发展了高效制备振动激 发态氢分子的方法,利用里德堡态标示时间飞渡谱-交叉分子 束技术在“态-态”分辨的水平上研究了 H/F/Cl 等自由基和 氢分子(及其同位素分子)等基元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研究了反应共振态、几何相位以及分子取向对化学反应的影 响,加深了对化学反应中的动力学共振现象的理解。发表了 多篇 SCI 收录的文章,其中包括 Science 文章 5 篇和 Nat. Chem.文章 1 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