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践型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案探索:以“中韩口译”课程为例.pdf
实践型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案探索:以“中韩口译”课程为例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崔惠玲 一、项目背景、目的与意义 “中韩口译”是韩国语系的大四专业选修课,属于实践型高阶课程,具有应 用性强、专业度高、跨学科多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情景下灵活运用口译 技巧的实践能力。2020 年春季学期因疫情防控所需,首次采用线上教学方式, 发现基于课程网站的口译课程既可以弥补课时不足、口译实践欠缺等问题,也可 以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然而, 线上教学也有技术制约、情境教学不便、交流效果不佳、难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口 译表现等缺点。鉴于此,项目负责人总结在线教学经验,尝试线上与线下无缝对 接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通过课前、课堂、课后评测等三个阶段,探索适合实践型 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案。该方案已适用于 2020 年秋季学期的口译课程,经多次 整理和修改,已建设集文本、音频和视频等为一体的课程网站,并成功复制到 2021 年秋季学期的口译课程。 二、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方法 筹备阶段(2020.06-08):项目立项之后,教师搜集口译相关文本和视频资 料,建设课程网站,课程设计下沉到每周每课时,确保精细化课程规划。 实行阶段(2020.09-12):项目全程实践“课前-课堂-课后”无缝对接的混 合式教学。 课前,教师发布相关学习资源和下周口译实践主题。学习资源多为反映社会 和政治热点话题的材料,既满足实战训练的需要,也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教 师还在课前上传现场口译微视频,增强学生的沉浸式口译体验。学生在课前还需 查找与下周实践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术语。 实体课堂,教师提取并内化学生课前所学知识,并进入口译实践,具体包括 以下几种形式:1) 视译和交传练习;2)配对演练,即两人一组使用同一篇材料 进行翻译练习,互相纠正学习;3) 实践模拟,即播放国际会议、国内外政要重 要演讲等视频材料,在拟真的交际活动中锻炼口译能力和职业意识。 课后,学生将口译作业音频上传至课程网站,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口译评分 表(包含语言准确率、流利程度及口译技巧的运用等评价量表),开展“生生互 评” 。教师则依托课程网站的学情统计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参与度等 做出综合评估,既包括基于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也有针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 评价。据此多元化评价,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总结阶段(2021.01-08):学期末,教师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 教学的评价。问卷主要涉及学习行为、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教学 评价等维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资源更加丰 富,多模态学习资源较好地满足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90%) ;能主 动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学习自主性明显提高(80%);混合式学习环境延伸了 课内学习,口译作业展示和互评提升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了自我监督和自主 学习能力(90%) ,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强化(80%) 。对于多元化评价方 式,学生表示较高的认可度(90%)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经验,更新课程网站学习资源,整理和修改教学设 计和内容,进一步提升课程网站质量。 三、项目主要成果、成效与价值 3.1 建设课程网站,建构多模态教学资源。 实践型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案,突破传统教材和空间的局限,建构集音频和 视频等为一体的多模态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相互衔接的教学 内容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线下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实现 知识内化、实践应用的知行统一。 3.2 开展多元主体评价,实现“以评促学”。 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满足学生评价和学习他人成果的愿望,汲取他人的优 秀经验,有助于实现“以评促学”。 3.3 混合式教学方式满意度高,认同感强。 学生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方式新颖有趣、内容丰富、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有 明显改善和提高,激发对口译课程的兴趣,增强语言认知和应用能力,愿意在以 后的学习中继续采用该模式。 四、今后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如下三方面问题和挑战,待今后进一步解决和思考。 首先,教师需要收集、观看、甄选一系列学习资源,并上传到课程网站,而且网 络资源不断更新,需要持续关注和投入。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教师要花费大量时 间制作和维护课程网站,学生也要投入相比以往更多的时间,长期来看不利于课 程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即便提供详尽的生生互评量表,经常出现留于客套形式 甚至代评的情况,与客观公正的评价尚有一定距离。最后,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努 力和课程培养,练就较强的实战能力,报名参加国内口译比赛,却不敌其他高校 的 MTI 专业学生,发生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等现象。口译课程作为本科课程,难 以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