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波勒分校交流小结(2).pdf
UNC交流小结 2015-03-10 15:12:03 前奏 令人难忘的、收益匪浅的一学期交流终于还是画上了句号。这段美妙的时光改变了我许多,教会了我许多,更重要的是让我成熟了 许多。在异国他乡交流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在学习如何生活。5月份订机票的时候其实心里对这次交流究竟能带给我什 么完全没有底,甚至有时觉得还不如留在学校里努力提升GPA。但是很多时候无法简单地判断一个决定对于某个人的人生来说到底是对 是错,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永远对所有的可能性开放,现在回首,当初的决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这段经历对我的价值远胜 于本学期在复旦拿到满绩。 UNC的研究生计算机专业排名在全美是非常不错的(当然这仅限于某些分校),选择UNC有这方面的考 虑。Durham、Raleigh和Chapel Hill组成的Research Triangle是全美仅次于硅谷的IT中心——Red Hat全球总部、联想北美总部 都在Raleigh。最后被分配去了UNCG,一所以音乐著称的学校。虽然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也算可以接受。 大致介绍一下北卡的情 况:Charlotte是全美第二大金融中心;北卡还是百事可乐的发源地;全美最大的国家公园、著名的Blue Ridge Parkway的终点—— Great Smoky Mountain(大雾山)坐落于北卡的西边,我们都亲切地叫它“大烟山”。Greensboro据说是北卡第三大城市,但其实 downtown部分连五角场都比不过——“大农村”名不虚传,哈哈。有可能因为北卡本身是农业大州,从飞机上望下去一片绿色(深秋叶 子变色那叫一个美不胜收)。其实这片地方都挺村的,你想隔壁是田纳西,北边是”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的Virginia以及 West Virginia。中秋节的时候多云没看到月亮,是不是更圆不好说,不过天蓝、空气清、环境好是不假。想我大魔都2001年开 APEC,那时候天也是APEC蓝。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大概就是机票早点买,衣服可以少带点,享受交流生活吧!每个人的体验, 对美国的理解可能会很不同,所以过多细节剧透也没什么用,接下来我来挑主要的方面说一下真实经历以及我的感悟吧。 学习 总评 98以上是A+,最后四门课中两个A+,两个A,基本没有辜负“Chinese Students”这个名词。本科课程的确较国内更为简单,除了没 有30%的A类限制外,exam次数从传统的“期中+期末”变为三个占总评权重相当的Exam。许多考试都允许带Formula sheet,而且 绝大多数是Non-accumulative。这对于习惯了闭卷+accumulative的我们简直是从hard难度降到了beginner难度。不过想要成 功,负担不可能轻,尤其在社会阶层相对固化、“二代”特别多的现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中国教育体制和美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可能 就体现在:从小到大,美国教育施加的学业负担小(多数课程单位学时内要求掌握的知识同比国内来说要少一些,课程的设置会更加注 重进阶性而分成多学期上,简言之:上的慢),培养出的精英他们所承受的“额外负担”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是主动的(当然也有 大批的人选择做完作业就去party);而中国则是学业压力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分配的时间相对少很多。考试作业负担的减轻 腾出了大量课余时间——美帝本土同学们对于这些时间的利用上两极分化,有一派用来party,还有一派用来泡图书馆,自习感兴趣的 东西然后party(很可能是因为未满21不能喝酒,哈哈,开个玩笑)。 语言上,除了上课的时候听印度同学的英语提问颇有挑战性以 外,语言交流啥的都不是大问题,毕竟在国内计算机很多课都是英语教材、全英语课程。除了四门专业课以外,还旁听了一些心理学课 程,教授非常儒雅有风度,还经常拿我这个学计算机的外国生举栗子说明不同的认知模式。课程都很有趣,听着就和托福听力的 lecture一模一样,无论是语音还是语速,还是自然而然的互动。UNCG硬件设施非常棒——5d/24h通宵开放的图书馆,有适合各类 需要的不同大小的隔音讨论室,特别好使。相比之下我旦图书馆差很多。此外还有大型室内体育馆、跑道。特别地,作为网球粉,全天 候不收钱、早七点开到晚十一点,灯光自己调节、有人定期打扫场地的、总数是我旦南区北区张江网球场数量之和的四倍的网球场地 们,实在是太让我流口水了。 生活 上文提到了体育活动,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NCAA,男女生的州级、国家级football、soccer联 赛也是很受欢迎。学校组织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周末的志愿者活动,秋游,各类社团活动,还有专门为所有交流学生开设的一系列项 目用来促进增加我们和有出国意愿的美国本土学生以及当地社区的交流。 生活上收获之一是买汰烧各种家务活和生活琐事都要自己来 干,切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美帝的食物,虽然简称是“美食”,但是就算是中餐也真 的是不合胃口啊,要么很甜很腻,要么就是不放盐,还有可恶的cinnamon,不知道为什么美帝人民似乎特别喜爱。美式食物不是炸过 头就是生的,各种生的蔬菜,导致现在回来看到色拉就反胃(还有肉质的口感真的和国内的不同,虽然知道肯定是没激素和添加剂,但 是真的不好吃啊)。其实牛排、海鲜大餐,好吃的也有,就是要用心去寻找,不要全信Yelp,老外口味毕竟是不同的。作为喜欢吃甜的 上海人,回国前一称体重发现比来之前瘦了两公斤。 生活上最大的收获是心理上的。十一月有那么两周似乎各种倒霉事扎堆来了:在图 书馆自习的时候ipad mini弄丢了,晚上抄小路回宿舍的时候手机丢了,想要预订一个hotel+flight的package结果因为对方网站的罕 见错误导致信用卡全额度被冻结一个月,恰巧此时现金眼看要告急……不过事情总会有转机:在人生中第一次和美帝警察蜀黍打交道之 后,一个帅大叔detective十天以后找到了我的pad;手机和信用卡的事也各自得到了解决。从丢失pad的沮丧郁闷到失而复得的喜 悦,也算玩了一大把“心跳”。魔鬼般的两周过后,我确信比以前更能沉得住气、更冷静了。遇事先要淡定。学校校警和当地911有一套 紧急事件通知系统,隔三差五就能收到提醒,什么隔壁街区出现持枪可疑男子,某路口出现不明包裹之类的,还有一次在围捕持枪抢劫 逃犯封锁了学校附近的主干道,虽然最后好像还是没抓到。 交流期间不仅结识了从别的学校同样是参加交换项目的同学,还认识了当地 的一些留学生甚至是他们的墨西哥裔、印度、菲律宾室友,大家成了很好的朋友,甚至我回国后还一直保持着微信联系。从平时生活交 际圈上来说,基本仍然是华人亚裔自成一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包括美帝同学的party生活方式、对酒精的痴迷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即使是长期居住在读本科、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也很少参与到本土白人的社交圈中。若不是合租的室友,则至多在小组讨论、小组学习 的时候会有交集。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是天然的鸿沟。 社会及其他 有幸利用秋假,感恩节,其他一些节日以及周末去美国各地 转了转。和去过的几个大城市相比,北卡的治安还是比较好的,税率也较低。除了夏洛特以外,其实北卡就没有“像样”的大城市了,人 们的生活平静但充实——滑冰场、射击场、电影院、outlets依然人头攒动。路上的行人虽少但是都非常热心、热情,开车都相当文明 (可能也是因为法律的缘故)——和国内形成鲜明对比。但大城市都差不多:纽约的行人几乎逢红灯必闯,洛杉矶的豪车连续变道却不 打转向灯——也许上海还好一些。 Fall break 大约有四五天,和小伙伴们去到迈阿密和Key West,一路逛了大沼泽啊,海明威故居 还有热火队的主场啥的。风景真是漂亮的没话说,由于地处热带且离中拉美、加勒比海咫尺之遥,迈阿密充满了拉美风情。初秋时节, 路上的人们大多或比基尼或赤膊上阵,十分豪放(词汇量有限,好像还是这个最合适)。 人生四大喜事中有一样是“他乡遇故知”。感恩 节去了芝加哥和以前的初中、高中同学碰面。有些是在美国读本科,有些同样是交流生。大家从旧金山、伯克利、圣芭芭拉、洛杉矶、 纽约、佛蒙特、北卡飞到芝加哥什么景点都没参观,只干了三件事:聊天,找好吃的和black Friday血拼。能在芝加哥和多年不见的老 同学、铁哥们聚首,话匣子自然是关不上了,三天彻夜畅谈。感恩节许多餐馆都关门了,当然中餐馆是全天候的。芝加哥的唐人街很不 错,很新而且味道好;纽约的太脏太乱了;LA的China Town房子都是墨西哥拉美风,不过味道还不错,旧金山的China Town历史 悠久,长的也最有家乡的味道。 黑人问题在美国是一个禁区。究竟是:“白人看不起黑人”这一印象在黑人群体心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 至于成为了一种不分事实、“只要不平均一定是歧视”的偏见,还是:贫穷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带来的社会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均 使得聚集起来的黑人其成长环境相对于白人来说较差导致发展机会不足所以难以摆脱生活现状,这样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抑或:为了纠 正以前错误而实施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却是对白人的歧视,还有警察滥用执法权,除非裔外同样弱势的亚裔、拉美裔族群,这些议题都存 在巨大争议。弗格森案及其判决导致发酵引起了一系列黑人与警方的冲突都说明这个社会问题已经愈发尖锐,而有时一些生活中只对个 人的小事也经常会被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其实国内的所谓“地域歧视”也是同一类型的社会问题,窃以为本质仍然在于社会各群体的 经济能力发展不平衡导致生活水平差异、贫富差距以及公民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结语 为期四个月的交流意犹未尽,对美国社 会的风土人情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不过经历了那么多事,尤其是生活细节上和普通百姓打交道,去到过许多主要城市(NYC , LA , San Francisco , Raleigh , Durham , Charlotte , Chicago , Miami , Philadelphia , Baltimore , Washington DC)之后,形 成了对美国的初步感受。感到国内国外(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各有利弊,见仁见智。 美国社会是个精英社会,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水 平大家都懂。在和老师同学甚至普通人的交流过程中有时也会感受到某种对中国的静态的、僵化的认识。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思维定 势(甚至是一些本地教授)反映出了一种“久居柏拉图之洞穴”的心态,他们不愿承认、不想相信、不敢面对如今的变化巨大的中国,根 本没有意识到“中国和他们想象中不一样”这个可能性。其实,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认知能力上的先天、后天不足等诸多原因, 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知识和信息都只不过是我们相信的东西罢了,完全有可能和实际情况不同,这并不是平庸,亦不是 人性的缺点,但是意识到“洞穴”之外还有另一番天地的可能性的存在,即由自己认知构建的“世界”的局限性,却是不平凡甚至是卓越。 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当然也遇到过不少热爱中华文化、热衷于学习汉语的“中国通”。在弗吉尼亚就遇见过一 位从四川大学专程回美国参加儿子婚礼的教授,看到我们非常热情亲切,全程开汉语无压力,甚至还教我四川话。话说回来,NC、VA 这片民风真是好,白人和少数族裔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Acknowledgments 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交流项目!去交流之前别人问“你为 啥要出国交流呀?”,回答中总免不了“长见识、开眼界”,经历过之后现在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样的经历终身受益。最后衷心感谢旦 大和旦大外事处的各位老师,感谢UNC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的出色工作和耐心解答,我就不 会有这样一段顺利、愉快、难忘的交流之旅!祝学弟学妹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