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工作简报(总第十一期).pdf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 工作简报 2019 年第 3 期 (总第 11 期)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编 目 2019 年 10 月 16 日 录 【重要活动】 第四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成功举行 我校举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 开题论证会 【工作动态】 美育研究中心举行第二批科研课题结项会 美育研究中心举行第三批科研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会 【媒体视角】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举行开题 论证会——文艺报 为“微时代”文艺批评注入温度于力量——专家研讨“微时代”文艺批 评——中国艺术报 1 【重要活动】 第四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成功举行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 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四期“中国美 学暑期高级研修班”,于 2019 年 7 月 22—27 日在北京成功举行。 “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是我校美育研究中心与教育部人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共同创办的高 层次专题学术研修活动,旨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断推动 美学研究和美育教学的发展,积极促进美学前沿成果交流。2016、2017 年、2018 年夏,第一、第二期、第三期研修班在京连续举办,张世 英、叶朗等近 24 位知名学者为来自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100 多位 青年学者进行专题演讲,社科文献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研修班学员论文集《香山美学论集(一)》 和《香山美学论集(二) 》 、《香山美学论集(三) 》 。 本期研修班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叶朗、中国人民大学陈 剑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北 京大学顾春芳教授、南京大学周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 浙江大学潘立勇教授等美学、哲学和艺术理论界的著名学者,围绕当 前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就艺术评论工作者的文化修养、 中国美学与传统地理空间、哲学视域中的感受、基于美学研究的艺术 阐释学、美学研究的文献学问题、微时代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 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等专题,做了 8 场高水平的报告。全国各大高校 和科研机构的 35 位从事美学、艺术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及科研人 1 员参加了本期研修班。 我校举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 开题论会 2019 年 9 月 15 日,由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王德胜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 201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 大厦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科处二级调研员王彦、全国艺术科学 规划项目管理中心姚宇航、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等出席会议。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文学部召集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 先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华 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扬州 大学文学院姚文放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研究员,中 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教授, 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牛宏宝 教授等组成的论证专家组,以及项目首席专家王德胜教授与各子课题 负责人胡智锋、胡友峰、杨光、李雷、刘建平及项目组成员等 40 余 人参加了开题论证会。 王彦代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全国艺术科学规 划项目管理中心讲话,指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作为级别最 高、权威性最强的科研项目,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和哲 2 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讲话为指导,强化社会责任,把握价值方向,真 正起到引领艺术科研方向的作用。 《 “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作为一 项前沿性探索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项目,有着明确的理论 价值和实践价值,要在精心组织、深化合作、潜心研究基础上,形成 体现国家水平的优秀理论成果,同时积极介入文艺批评实践,充分发 挥国家文化建设智库的作用。 郑萼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艺术学科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优势特色学 科之一,王德胜教授领衔的《 “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 ,实现了学校 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上零的突破。该项目直面文艺发展的 重大现实问题,努力为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话语体 系、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实践做出理论贡献。这不仅契 合了学校倡导的学科协同、优势互补的科研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学校 将办学特色与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相结合的办校宗旨。 项目开题论证阶段由专家组组长曾繁仁教授主持。首席专家王德 胜教授汇报了项目研究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以及研究计划等,强调全面理解和阐释深化“微时代”文艺批评的特 殊性,是当前文艺研究中具有强烈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感的重要问题。 项目研究将以“微时代”文艺批评范式转换及话语体系建构为总问题, 以纵向定位历史、横向分析问题、深度阐述理论、实证研究问题、具 体探索标准为路径,力求从转变观念、更新方法、重构话语等方面, 为中国文艺批评实践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实施体系,积极促进文艺批评 提升质量、突显引导功能。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 3 和重点问题等,在会上做了补充汇报。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在质询、讨论和评议基础上,一 致认为,该项目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作为文 艺批评研究的核心原则,紧贴现实文艺实践,面向未来文艺发展,力 求通过深入分析“微时代”文化特性,广泛探究“微时代”文艺批评 的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理论站位高,学术视野开阔,对于改善 文艺批评生态、端正文艺创作风气、引领文艺审美风尚,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项目前期研究基础扎实,研究思路清晰, 重点领域突出,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组还就深刻把 握当下文艺批评现状、有效推进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 意见。 王德胜教授代表项目组表示,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宝贵建议, 进一步细化现有研究方案,强化各子项目间的联动,优质高效地完成 预期研究目标。 开题论证会后,项目组全体成员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对项目 研究内容和计划进行了认真讨论和深入交流,进一步落实了项目研究 的任务分工。 4 【工作动态】 美育研究中心举行第二批科研课题结项会 9 月 19 日下午,我校 美育研究中心举行第二批美育课题结题会。扬州大学文学院姚文放教 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桃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 教授、社科处长兼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德胜教授、常务副主任栗睿副 教授等参加会议。结题会上,胡疆锋教授、叶磊蕾老师、夏兵副教授、 周杏老师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结项成果。 美育研究中心年度课题旨在站在美育前沿,探求新时代美育问 题,在不断深化美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提升美育研究的学术水 平与成果质量,以更好地服务学校及北京市的美育建设工作。 美育研究中心举行第三批科研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会 9 月 20 日下 午,美育研究中心举行第三批科研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会。社科处处长 兼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德胜主持报告会。文学院副院长孙士聪教授、 美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栗睿参加报告会。 教务处副处长邝向雄、文学院副教授李圣传、文学院副教授凌燕、 文学院副研究员李雷、学前教育学院刘刈老师依次汇报了项目的进展 情况,交流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各项目均提交了阶段性成果。 王德胜教授、孙士聪教授对各项目进行了点评。王德胜主任充分 肯定了各课题前期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同时针对各课题研究思 路、研究重点及后续工作、成果形式等,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强 调基础理论课题的研究可重点聚焦一两个关键问题;应用性研究要关 5 注当代美育实践对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王德胜主任还指出,开展美 育理论研究是学校美育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各课题负责人 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美育课题的培育作用,深化研究思路, 高质量地完成预期目标,为提升我校美育研究水平做出贡献。 【媒体视角】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举行开题 论证会 9 月 15 日,201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微 时代”文艺批评研究》在京举行开题论证会。项目开题论证阶段由专 家组组长曾繁仁主持,首席专家王德胜详细汇报了项目研究的总体框 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理论创新以及研究计划等,指 出随着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全方位渗透到整个社会文化和 人类生活之中,当今世界俨然进入媒介化生存全面兴盛的“微时代” 。 全面理解和阐释深化“微时代”文艺批评的特殊重要性,成为当前文 艺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具有强烈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感的重大实践问 题。项目研究突出了“微时代”文艺批评范式转换及批评话语体系建 构这一总问题,研究对象则涉及“微时代”基本文化特征及其发生轨 迹, “微时代”文艺批评在整个文艺批评历史谱系中的范式转换, “微 时代”文艺批评话语的理论来源、构成及其运用, “微时代”文艺批 评的多样实践形态及其具体方法,“微时代”文艺批评的价值立场及 其评价标准的综合确立等多个方面。会上,各子项目负责人围绕各自 的任务分工、重点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进行补充汇报。 6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在质询、讨论和评议基础上, 一致认为,该项目紧贴社会文化现实,面向我国文艺未来发展,积极 介入当下文艺批评实践,对于改善文艺批评生态、端正文艺创作风气、 引领文艺审美风尚等,具有鲜明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 艺报:许 莹) 为“微时代”文艺批评注入温度于力量--专家研讨“微时代”文艺批 评 “当今世界俨然进入媒介化生存全面兴盛的‘微时代’。全面 理解和阐释‘微时代’文艺批评的特殊重要性,成为当前文艺研究中 的重要方面,也是具有强烈现实性和鲜明时代感的重大实践问题。 ” 近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 201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 目《 “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开题论证会上,文化和旅游部科技 教育司社科处二级调研员王彦如是强调“微时代”文艺批评的重要性, 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该项目课题的深入研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德胜指出, “微时代” 文艺批评总体来说有以下特征:首先,由精英独白走向与大众“对话” 。 “微时代”文艺批评的重要体现,是各种“微媒体”普遍拒斥学院化、 专业性的理论术语,而偏于口语化、浅表化的日常表达,且多为三言 两语的碎片化表达或直观体悟,一方面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 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一方面也使“微时代”文艺批评面临专业批评 家主导性话语日渐失落、“审美失范”的危机。其次,“微时代”文 艺批评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有着明显的“架空化”、 7 娱乐化趋势,它有别于传统形态文艺批评的理性分析、逻辑论证套路, 而以碎片和零散的直观体验为主,具有从历史情境中脱离的可能性, 由此,“微时代”批评呈现出快餐化“用过即扔”“写过即忘”的“消 费文化+视觉文化”特征。最后,当前“微时代”文艺批评在传承文 化、引导趣味、涵养心灵方面的美育作用有所缺失。 “‘微时代’文艺批评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即它由单向的专业 批评家主导转向批评家与普通读者、观众构成了共同主体。 ”中国 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指出,在“微 时代” ,每个读者、观众都可以是媒体,都可以成为文艺批评的主 体;此外,“微时代”的文艺批评形态也复杂多样,它可以通过论坛、 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客户端等等媒介进行,“不需要像学者一样 动辄写几万字的论文,它可以用一句话来推荐一部小说,也可以用一 句话来否定一部电影” 。因此,王一川认为,要对当前的文艺批评 进行系统化研究,必须重点把握批评主体和形态的多样性问题。 怎样才能将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文艺批评落实到文艺创作 与生产的实处?如何在“微时代”充分借鉴各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 建构和开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艺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党委 书记郑萼认为,必须在话语体系的创新方面下功夫,更新传统的术语 体系,将新鲜的、有生命力的语汇纳入进来,立足古今中西理论的交 汇视野,积极探索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文艺思想资 源、西方最新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在“微时代”文化语境的特异性 中寻求文艺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 8 课题组子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 认为,文化研究的很多术语已经普遍进入“微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 实践之中,如文化、大众、表征、接合、抵抗、身份、狂欢化、亚文 化、生产者文本等等,其中包含大量从西方文化研究中引入的概念,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特质等差异,很多 术语并不能直接作为审视当前中国“微文化”的话语工具。“要解决 这个问题,可以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批评话语中,如传统言 论关于‘道器不离’‘技以进道’等技术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 意’‘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等艺术观,再如具体的‘味’‘触’ ‘熏’‘浸’等非视觉感知的审美范畴,其重视形象联想、一针见血 的批评效果与段子、弹幕等短评偏重交流语境和想象趣味的特征不乏 对应之处。”胡智锋说。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在质询、讨论和评议基础上,一致 认为,该项目紧贴社会文化现实,面向我国文艺未来发展,积极介入 当下文艺批评实践,对于改善文艺批评生态、端正文艺创作风气、引 领文艺审美风尚等,具有鲜明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教育部 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文学部召集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指出,项 目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整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各子课题间交叉印 证、关联递进,具体技术路线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将 研究推向深处,必须坚持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 准作为文艺批评研究的核心原则,注重通过总体分析“微时代”的文 化特性,深入探究“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 9 “既包括对‘微时代’文艺批评总体特征、文艺批评谱系的宏观把握, 也具体涉及‘微时代’文艺批评范式转换、话语构成、理论资源、实 践形态、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深入地把握‘微时代’文艺 批评现状,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鲜活、生动的当代 话语,不断为‘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注入温度与力量”。(中国艺术 报记者王琼) 中国社会科学网、文旅中国等多家媒体同步报道此次论证会 10 编辑:霍 达 周 杏 核审:栗 睿 核发:王德胜 报:北京市教委 送:校党政领导 发:各院系、单位党委、党总支,机关各部处 印数:200 电话:010-6890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