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植物学》申报书.PDF

babe 宝贝7 页 522.767 KB下载文档
《植物学》申报书.PDF《植物学》申报书.PDF《植物学》申报书.PDF《植物学》申报书.PDF《植物学》申报书.PDF《植物学》申报书.PDF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植物学》申报书.PDF

一、课程基本情况 1-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授 课 农学、园艺、烟草、 对 象 风景园林专业 植物学 课程类型 综合素质类 开课期数 第一学期 是否为马工 程教材相应 课程 □是 授课类型 ☑专业教育类 学 ☑否 线上课程 分 课 程 理论 32 学时,实验实 学 时 习 12 学时 3 是否使用 马工程教材 是 □线下课程 ☑否 ☑混合式课程 选用教材或 主要教学资 料 《植物学》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改革情 况 《植物学》课程 2008 年建设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 《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特色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 人才》项目获四川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新建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合作育人途径的探索与实践》项目 获四川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植物学》课程为学校首批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建设课 程。 1-2 课程团队基本信息 姓 名 职称/职务 研究方向 课 程 负 责 人 已获得的省 级及以上的 荣誉奖励、 已完成的课 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成果 袁 颖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7.06 副教授/人事 毕业学校 /学历学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 处处长 植物学教学 研究、植物种 手 机 13881469949 质资源利用 研究 2016 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四川省 优秀团干部”; 负责的《植物学》课程 2008 年建设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 课程; 参研的《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特色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经 济的应用型人才》项目获四川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研的《新建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合作育人途径的探索与 实践》项目获四川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2019 年,指导的 3 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互联 网+” “创青春”等大赛的省级奖励。 姓名 性别 强 男 1972.12 教 罗支铁 男 1962.10 副教授 陶际恒 男 1970.02 教 杨 军 男 1980.05 副教授 黄哲玲 女 1984.02 讲 罗 课 程 团 队 成 员 出生年月 职称/职务 授 授 师 任务及分工 课程改革研究,课堂 教学 课程改革研究,课堂 教学 挖掘思政元素,帮助 专业教师提升思想政 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 育能力 混合式教学改革研 究,课堂教学,指导 实验实习 混合式教学改革研 究,课堂教学,指导 实验实习 二、课程建设 2-1 教学目标 《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园林技术等所有植物生产 类专业以及生物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 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 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服务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务实创 新、体健心康、尚美爱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通过课程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达到能力提升 的目的;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 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具体如 下: 1. 价值引领目标: (1)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培 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培养学 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 知识传授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 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3. 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 本实验技能;(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作物、景 观植物和药用植物等;(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2-2 建设思路和课程设计 一、意义和优势 《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林业技术等所有植物生产 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开课专业广、学生人数多的特点,课 程覆盖面和影响面大; 《植物学》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 以后最早接触的专业类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当 中对达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植物学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我国丰富的植物 资源、独具特色的古代园林、悠久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古代诗词中以 植物言志的传统以及我国的生物科学家为世界作出的重要贡献等,这些思政 元素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 《植物学》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相关专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优势。 二、建设思路 《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是:1.培育“课程思政”新理念,明确 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专业课只注 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强化教 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 强化对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 认识,在教学内容上,选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加 强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3.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 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坚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采用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德育 元素的浸润作用;4.打造教学团队,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 和行为示范,教学团队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共同挖掘思政 元素参与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三、课程设计 围绕达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设 计的总体思路是精选内容、自然融入、达成目标。在课程设计总体思路的指 导下,挖掘出了 30 个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契合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通过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达成以下教育目标: 1.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和坚定信念,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例如,在讲授生物分界时, 介绍提出六界系统的我国著名昆虫学家、生物学家陈世骧献身科学的一生以 及为生物分类学理论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表明中国生物学的研究得到国际 同行的高度认可;讲授农学是植物学最重要的应用性学科时,介绍被习近平 总书记授予“共和国勋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心为民、造福 人类的崇高品德,让学生为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让 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执着追求的理想信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植物学》课堂教 学,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讲授植物 分类部分的菊科植物黄蒿时,介绍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 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从而发现青蒿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 化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示;在讲授植物分类部分时,将描写梅花的“零落成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写莲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海棠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识别植物 种类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 3.生态文明教育。 《植物学》课程教学包括植物学野外实习,野外实习是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好载体。例如,在大箐梁子实习时,通过对 天然林和人工林植物种类的调查,学生能明显发现人工林内植物种类少,进 而进一步意识到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对实习地高山杜鹃、野生山茶等 植物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植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对国家生态 移民政策对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与“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把不可降解的垃 圾全部带回,切实加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融入《植物学》课程教学,对 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例如,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遵 守实验室管理规定、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认真书 写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养成遵章守纪、遵守规程的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效果 3-1 教学效果 《植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贯穿理论、实验、野外实习全 过程,将思政元素有机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让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具体表现在: 1.《植物学》课程成为向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要渠道。通过课程思政 改革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充分体现了专业 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大 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效。课程中充分挖掘、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的 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职业 素养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2.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课程中我国科学家故事 的讲述、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依托“雨课堂”开展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使 “植物学”课程成为受学生欢迎 的专业课程。 3.课程考核中加入德育评价,更好落实了专业课程德育教育的价值导向。 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知识为本位,仅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张考卷定成绩”。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将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职业素养 的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的加强纳入考核内容,强化了对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 效果的检验,更好的落实了专业课程德育教育的价值导向。 3-2 示范辐射 1.《植物学》课程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园林技术等植物生 产类专业和生物教育、生物学等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的必修课程,开课专业广、学生人数多,对《植物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 革的覆盖面、影响面和受益面大; 《植物学》是上述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 的第一门专业类课程,通过《植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对大学新生进行价 值引领对“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学》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充分挖掘和融入 思政元素,提升自然科学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 教育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的有力举措,通过该课程 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实践可对其他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提供借鉴,进一步落实 专业课程德育教育的价值导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