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代山:散杂居少数民族志书写的继承与创新_省略_背_散杂居蒙古族....pdf
书 评 散杂居少数民族志书写的继承与创新 ——读王希辉新著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莫代山 (长江师范学院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6)03-0113-0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发展过程 等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部分学者对散杂居 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了“你中 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基本状况做了较 有我、我中有你”、“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为详尽的记述,但总体上来说,在散杂居少数民族 的居住格局。对此,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 志书写方面仍然缺乏标准的范式和代表性范本。最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宏观上给予了非常精准的概 近,笔者有幸读到了王希辉博士的专著《从马背到 括。从学理上来讲,散杂居少数民族(以下简称“散 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重庆彭 杂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而言的, 水向家坝村为考察中心》 (以下简称“《从马背到牛 是指在历史上因政治压迫、军事驱赶、自然灾害、 背》”),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自然迁徙等原因而脱离聚居区生存发展的少数民 族成员,也指在现实社会中因就业、婚姻、贸易等 原因脱离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成员。如今,中国的散 一、在长期跟踪调查基础上书写典型个 案的民族志 杂居民族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1/3 以上,广泛分 布于全国所有的省、区(直辖市)。散杂居民族问 《从马背到牛背》一书 2015 年由中国社会科 题因为敏感性强、扩散性快、影响力大的特点,已 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王希辉博士在博士论文 经成为我国当下社会问题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做好 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也是他自 2009 年以来 5 年时 散杂居民族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间持续到重庆市彭水县向家村田野工作的学术结 民族志是人类学、民族学最经典的解释性研究 晶。学界一般认为,由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经典 方法。按照高丙中先生的梳理和概括,民族志发展 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其一是有 至今已经走过了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 特定的社区;其二是至少有一年时间的现场调查; 族志三个时代 。但不管怎么变换,民族志一直以 其三是能够使用当地语言;其四是与调查对象一致 来都是人类学者“看家本领”,如果没有她, “人类 的客观认识 。王希辉博士受过专业的田野调查训 [1] [3] 学就无法翱翔”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我国散杂 练,在长期跟踪田野工作中,采用了人类学、社会 居民族的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特 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多种调查方法,尽可 别是在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民族关系、民族发展 能地收集到了各种类型的珍贵资料。在这一过程中, [2] 作者简介:莫代山(1979-),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 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113 《三峡论坛》2016 年第 3 期,总第 298 期 他与调查地的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有很多资料都是 设计和内容选择上,本书均体现出了其独特价值。 在与群众相互探讨基础上发掘出来的。可以说,王博 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规范的“科学民族志” 。 三、带着理论写的民族志 蒙古族聚居于北方草原,在经济文化类型上属 于戈壁草原游牧型,而《从马背到牛背》的调查点 民族志研究方法需不需要预设理论,是应先有 位于重庆市彭水县,是一个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该 理论指导还是后有理论总结?这是学界一直在探 县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属于山地农耕型。两种不同经 讨的一个重要话题。自人类学进化学派产生后,基 济文化类型的民族相互生活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 于某一种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志书写一度成为人类 文化差异、文化碰撞、文化调适和文化认同无疑是 学研究的经典范式,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现代思 书写散杂居民族志最鲜活的案例。在学术研究中, 想影响下,民族志研究更多倾向于用被研究者话语 学者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如:在个案选择调查上, 体系来讲述“文化真实”,带着理论进调查点的做 或者是已经是一块学术“熟地”而无法挖掘,或者 法一度受到质疑。王希辉博士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 是一大片看上去毫无差异的“生地”而无法选择; 另外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那就是“装着理论进, 而在理论验证中,无法找到一些鲜活的个案。王博 带着理论出” 。 士的经历告诉我们,深入挖掘、寻找特点,把“熟 地”耕透、在“生地”中运用成熟的理论、思想和 技巧将会成为以后学术研究的着力点。 二、写符合散杂居民族特点的民族志 毫无疑问,《从马背到牛背》一书是在文化变 迁理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著者的调查也遵循着这 一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恰如著者在书中所表述的 基本观点那样,本书主要讲述了蒙古族文化变迁的 内容、原因、动力机制。但难能可贵的是,著者并 与聚居区的少数民族相比,散杂居民族在社会 不是一味描述文化变迁的过程,而是在过程中发现 和文化上表现出的特点比较明显,如:一般情况下 其特殊性,也就是著者所说的文化“相对稳定状 他们文化变迁的程度更快、文化变迁的过程更为复 态”。通过“向后”研究的视角,发现文化变迁过 杂,可以说,文化变迁是散杂居民族研究必不可少 程中社会与文化体系的“稳定结构”,从而提出了 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散杂居民族的文化认同意 自己的“文化固守”理念,这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 识和民族认同意识又格外强烈,为了维系这些意识 学术创新。“除了关注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变迁 会有一些特别的制度设计,在社会组织、家庭关系、 原因、变迁动力机制外,尤其注重文化固守的基本 信仰、教育等方面会存在一些独特的地方;在不同 内涵、实现形式、基本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的追究,这 的社会环境中,散杂居民族在社会交往、社区参与、 是本书的最具新意之处。 ” 这一评价无疑十分中肯。 婚姻制度等方面也表现出特殊性。因此,在散杂居 总的来看,作为经典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民族 民族志书写过程中,就应该结合散杂居民族的实际 志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在书写方式上也在不 特点写符合散杂居民族特点的民族志。 断创新,随着学术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扩展,这种创 [4] 在《从马背到牛背》写作中,著者针对居住在 新无疑将会表现出足够的多样性。 《从马背到牛背》 苗族、土家族聚居区的蒙古族村落的历史脉络、发 就是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些经 展特点,剥茧抽丝,用民族志的方式将山地农耕区 验:散杂居民族志书写应该“规范”、应该符合散 散杂居蒙古族的经济生活、社区治理、宗教信仰、 杂居民族自身特点、也应该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 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民族认同等内容进行了详尽描 论诉求。 述,并概括出了处于“文化孤岛”的散杂居蒙古族的 文化选择与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在宏观思想、框架 114 散杂居少数民族志书写的继承与创新 [4] 王希辉: 《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 迁——以重庆彭水向家坝村委考察中心》,中国社会科 注 释: 学出版社,2005 年。 [1] 高丙中: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3 期。 [2] 张小军、木合塔尔·阿皮孜:《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梁艳麟 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 《民族研究》 ,2014 年第 4 期。 [3] 高丙中: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思想 战线》 ,2005 年第 1 期。 湖北省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在三峡大学顺利召开 2016 年 4 月 20 至 21 日,湖北省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三峡大学 召开,来自全省高校的 30 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三峡大学副校长邹坤出席会议并致辞,校长助理 陈和春看望了全体与会代表。 会议总结了档案学会 2015 年工作,研究布置了 2016 年工作要点,通报了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 论文评选情况,研究讨论了湖北省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理事、常务理事换届事宜,并就高校档案管理 有关工作做了交流发言。 三峡大学档案馆是湖北省档案工作规范管理 AAA 级复查评审通过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逐年 提高,此次常务理事会议在三峡大学召开充分体现了三峡大学档案工作在湖北省业内的影响力和受关 注度。会上,三峡大学档案馆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档案管理工作经验。 会后,代表们参观了三峡大学校史馆和档案库房,大家对三峡大学馆藏资源、校史资料和库房建 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杨寅庆/文)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