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 年 9 月 目 录 应用经济学 ............................................ 3 管理科学 ............................................. 11 物流管理与工程 ....................................... 17 信息管理 ............................................. 23 工程与项目管理 ....................................... 29 会计学 ............................................... 35 企业管理 ............................................. 42 旅游管理 ............................................. 48 技术经济及管理 ....................................... 54 安全科学与工程 ....................................... 60 博士发表论文说明 ..................................... 66 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附表中论文环节的说明 经管学院学籍注册管理规定 最长修学年限的说明 2 应用经济学 (学科代码:020200 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的理论、 运行机制和规律,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科。具有理论联 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特点。它在整个经济学、经济管理和相关科技领域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由原“部门经济学”演变而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经济学及其各分支学科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了向 现代经济学的转变,在方法上借鉴西方先进经济理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用经济学 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并紧密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为政府与企业等机构 和组织提高决策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从产业经济学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已有相 当长的历史和传统。学科点的前身运输经济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 1981 年首批批准的硕士学 位授权学科点之一,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并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1 年起正式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 年本学科点又一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多年来本学科 专业逐步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经济类专门人才,并与技术经济、劳动经济、区域经 济、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等多个相关学科点一起,形成相互支撑的强大学术群体, 2010 年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为支撑,获得了教育部“应 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从研究特色看,本一级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 先地位,其他学科方向的发展也已经进入全国前沿。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 本科学方向围绕我国综合运输发展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课题,以及运输经济学本身发展中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探索,在运输经济学科体系重构、运输业组织分析、综合运输体系研 究以及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我国运输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科 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方面处于领跑地位。 2. 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侧重于使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探索与分析产业层次的问题,包括 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产业及企业组织的变化原理、以及垄断、竞争与管制理论、服务业创新和产 业安全等,研究成果为制定和完善有关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 劳动经济、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劳动经济方向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政策、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等;社会保障方向研究社会保障理论及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人力资源管理 方向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人员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及高端人才的培养等。 4. 金融学、金融工程和价格理论及政策 金融学方向侧重于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治理、企业并购、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投融资等问题 研究。金融工程注重微观金融学以及金融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侧重于金融风险度量、金融衍生品 定价以及其它投资银行业务等金融问题的研究。价格理论与政策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定价、投融 资问题等研究。 3 5. 区域、城市和资源环境研究 本研究方向注重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联系方式,其分析主要基于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包 括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等) ,研究内容包括集聚经济的内在机制、各种不同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 创新环境、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及规划,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 6.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本研究方向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究经 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应用经济学各研究方向提供方法论基础。分为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和数 量方法应用研究两个主攻方向。第一个主攻方向以建设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为目标,系统化、强化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方法的研究,包括计量经济模型、评价模型、系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博弈分析、 最优化分析等。第二个主攻方向力图对于经济学问题、金融问题、投资问题,特别侧重交通运输、 资源环境、区域与城市、基础产业等领域的政策和决策问题开展数量关系分析、测算和预测、影响 和效果评价等实证研究。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 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素质、良好的知识 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必须达到下述水平: 1.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2.具有坚实宽广和系统深入的经济理论基础,并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能正确 地运用经济学分析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科学地利用最新 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产业经济中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3.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开 展本学科领域的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模型创建、数据分析、实证检验和其他相关的科学研究实践, 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 听说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三个阶段培养。 1.第一阶段:第 1-2 学期,以硕士生课程学习为主,加强经济学理论、数理基础和方法论的学 习和训练、前沿外文文献研读。通过硕士生课程考核,成绩优良,并且优多于良,取得博士生资格, 否则,自动转为普通类硕士生。 2.第二阶段:第 3-4 学期,以博士生课程学习为主,高级经济学、高级运输经济学、产业经济 学前沿 3 门课程采取国际化合作双语教学方式,每门课程中外两位教授负责,学生完成文献综述并 通过中期科研考核,完成博士生候选人资格考试,进入博士论文创作阶段。 4 3.第三阶段:第 5-10 学期,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为主,其中第 5—8 学期应该参加海外 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大学进行为期不少 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包括选题、研究与撰写、答辩与定稿三个环节。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24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5 学分。硕士生阶段应修最低学 分为 25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20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 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包括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中 国工业经济学会年会、中国经济学年会等,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5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完成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 经过导师或导师小组同意而确定选题。博士生在系统阅读、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 发现和研究本学科的难点、热点和空白点等前沿问题,预期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成果。选题应注重科 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注重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注重学科前沿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对国家 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鼓励博士生把论文选题与个人的研究兴趣或特长相 结合,选择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问题,把论文选题与申请国家不同层级的科研课题或与导师主持研 究的课题相结合。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符合研究方法论的学术规范要求,能够清晰表述研究问题及其研究 的学术价值,在写作格式上具备国家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在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时间由导师根据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的准备 与研究工作的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6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 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24.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5 高级经济学专题 32 2.0 √ 考试 12003316 产业组织理论 32 2.0 √ 12003317 经济学研究方法 32 2.0 √ 12003319 劳动经济理论 32 2.0 √ 考试 12003318 高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 考试 12003322 高级技术经济学 32 2.0 √ 12003346 微观金融理论 32 2.0 √ 12003345 英文文献研读 32 2.0 √ 14003304 新制度经济学 16 1.0 √ 14003305 管制经济学 16 1.0 √ 14003306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16 1.0 √ 14003307 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 16 1.0 √ 14003324 高级资本市场理论 32 2.0 √ 14003309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16 1.0 √ 14003310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6 1.0 √ 14003311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16 1.0 14003312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 16 1.0 12003338 数量经济方法与运用 32 2.0 √ 14003321 金融风险管理 16 1.0 √ 14003313 企业理论 16 1.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7 秋 春 秋 √ 备注 考试 √ 考试 4.0 ≥4.0 ≥6.0 ≥4.0 √ √ √ √ 考核 √ √ 14003322 新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 16 1.0 16 1.0 60 2.0 √ 经管学院开设的其他博士课 程 00000011 补修课程 第二外国语 √ 附注一 导师指定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应用经济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5.0 分) 课程属性 公共课 士 阶 基础课 段 专业课 选修课 考核 春 方式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21009305 硕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究 秋 秋 √ 考试 6.0 √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考试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1008300 随机过程 I 32 2.0 24003378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32 2.0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92 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 32 2.0 √ 考试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24003456 经济学前沿讲座(中外专家) 32 2.0 √ 24003457 经济学说史与文献选读 32 2.0 √ 14003323 经济学类优秀博士论文研读 32 2.0 √ 8 备注 √ 考试 √ 考试 √ 考试 √ √ 4.0 考试 考试 考试 √ ≥9.0* 考试 ≥6.0 √ 24003401 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政策 32 2.0 考试 24003460 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研究 32 2.0 24003496 产权经济学 32 2.0 22003422 金融经济学 32 2.0 √ 24003544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32 2.0 √ √ 考试 √ 考试 导师指定的其他硕士课程 考试 考试 自选课程 补修课程 附注二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5 高级经济学专题(中外专家) 32 2.0 √ 考试 12003316 产业组织理论(中外专家) 32 2.0 √ 12003319 劳动经济理论 32 2.0 √ 考试 12003318 高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 考试 12003322 高级技术经济学 32 2.0 √ 12003346 微观金融理论 32 2.0 √ 12003345 英文文献研读 32 2.0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14003304 新制度经济学 16 1.0 √ 14003305 管制经济学 16 1.0 √ 12003338 数量经济方法与运用 32 2.0 博 14003306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16 1.0 √ 士 14003307 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 16 1.0 √ 14003324 高级资本市场理论 32 2.0 √ 14003309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16 1.0 √ 14003310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6 1.0 √ 14003311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16 1.0 14003312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 16 1.0 14003313 企业理论 16 1.0 14003322 新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 16 1.0 √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阶 段 选修课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导师指定 2.0 4.0 ≥4.0 √ 附注一 √ ≥4.0 √ √ √ √ √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9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10 管理科学 (学科代码:1201Z1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管理科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分别于 1981 年和 1996 年获 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专业一直是我国管理领域各层 次高级管理、科研及教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是国内最早的管理学博士点之一。近年来,管理科 学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日益壮大,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现代决策理论与科学管理 侧重于管理科学中的基础理论与创新方法研究,经济与管理实践中的模型创新、方法论创新、 系统工程分析与决策体系创新等。主要包括:科学评估理论与评价方法、复杂经济管理分析与决策、 智能科学与智能管理、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管理、软计算与智能决策,以及 AGENT 与计算经济学等。 2.市场分析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外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中国特色企业不但要 分析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更要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研究建立现代企业适应型管理与 战略发展体系理论。本方向主要包括:企业市场经济分析及预决策理论、中国特色企业效益型组织 理论、企业管理决策理论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理论等。 3.信息资源开发理论与信息化体系 IT 技术与社会信息化将企业、行业、单位,甚至个人引入了信息缤纷、环境多变的知识时代, 如何在复杂信息环境下利用信息、开发信息资源、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构建企业、行业效益型信息 化理论与应用体系等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体 系理论、信息资源整合理论、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理论、信息化体系理论,以及小概率事件与数据 挖掘理论等。 二、培养目标 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 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 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高 尚的学术道德。 具有宽广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理论创新、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科学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掌握 科学的方法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 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能够独立开展 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专 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应达到的水平。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11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4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2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30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12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环节有: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12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产业经济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论文选题应形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内容一般应包括: (1) 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 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 案等。 (3) 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 办法和措施。 (4) 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开题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具体开题时 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13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管理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4.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开课时间 考核 秋 方式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2 管理科学学 32 2.0 √ 考试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12003321 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12003307 企业创新学 24 1.5 √ 考试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导师指定至少一门本专业学 春 备注 √ √ √ 4.0 考试 ≥4.0 附注一 √ √ √ 附注二 术型硕士专业课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14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2.0 分) 课程属性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 阶 段 专业课 方式 学分 21009306 士 春 学时 21009305 硕 考核 课程名称 公共课 基础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学方法论 秋 √ 考试 √ 考试 √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5008300 模糊数学 32 2.0 √ 考试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18 经济数学模型方法 32 2.0 √ 考试 22003319 信息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4003334 企业资源规划 32 2.0 √ 考查 24003336 公司信息战略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4003337 知识管理 32 2.0 √ 考查 32 2.0 √ 考查 32 2.0 √ 考查 32 2.0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选修课 24003339 原理及应用 信息资源整合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 22003331 设计 √ 基础课 博 专业课 士 阶 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论文环节 36 2.0 √ 考试 √ 考试 管理科学学 32 2.0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12003321 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32 2.0 √ 12003307 企业创新学 24 1.5 √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16 1.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 24003590 补修课程 代 12003312 选修课 ≥8.0 ≥16.0 考查 开设的课程 11009010 考试 考查 经管学院及其他学院 公共课 6.0 考试 21008306 24003338 备注 业指导 一门基础课或专业课 √ 考试 考试 2.0 ≥4.0 附注一 √ √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15 4.0 科研环节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16 物流管理与工程 (学科代码:1201Z2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前身创建于 1946 年,分别于 1981 年 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校一直是我国物 流领域各层次高级管理、科研及教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是国内物流领域最早的管理学博士点之 一。近年来,本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日益壮大,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分析方法、系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对供货商、制造商、 销售商直至用户或消费者等主体所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的分析,研究由原材料供给直至最终产品送 达到消费者过程中,商品实体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规律、物流系统运行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影响物流系统功能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对物流系统的影响,从理论上解析供应链 的组织结构及功能、运作机制;从实践层面上,按照系统集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在不同经营环 境和新技术条件下、供应链中各组成成员间物流的管理提出系统规划,并进行集成物流系统的分析、 设计及其协同性研究。 2.物流网络工程 主要研究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物流信息网络的结构与模型、物流组织网络的 运作模式与创新机制、上述三个子网络间衔接机理和协调服务的均衡方法;研究物流服务资源配置 的网络化整合方法、物流网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3.循环物流工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定量化分析与实证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侧重于循环物流工程学 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循环物流系统特性、循环物流系统建模、资源循环型城市 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资源循环型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研究等。 4.物流信息管理 本研究方向运用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物流信息化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供应链与物 流系统的信息共享理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物流信息系统 规划与合理性评价等。 二、培养目标 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物流管理与工程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全面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 的同时,培养在物流管理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物流工程技术等领域更为坚实和具有特色的本领。本 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特别是将理论、模型、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1.物流管理与工程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 有较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具有宽广坚实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 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物流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 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3.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本学 17 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资料,并撰 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应达到的水平。 5.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 法,崇尚科学,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6. 能胜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中的物流管理、采购、物资管理等工作,能 胜任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航运、港口、仓储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4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51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24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27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18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论文选题 应形成选题报告,并进行开题答辩。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论文开题答辩工作一般应在第三 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需要对论文题目和内容做出重大调整的,须经过必要 程序并相应延迟答辩时间。论文选题报告一般应包括: (1) 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 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等。 (3) 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 法和措施。 (4) 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开题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时间由博士 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19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4.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开课时间 考核 秋 方式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2 管理科学学 32 2.0 √ 考试 20 春 √ 备注 考试 √ 考试 4.0 ≥4.0 选修课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 考试 13003320 供应链管理 32 2.0 √ 考试 13003321 采购与供应管理 32 2.0 √ 考试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补修课程 附注一 √ √ 导师指定本专业学硕专业课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物流管理与工程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51.0 分) 课程属 性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考试 32 2.0 √ 考试 32 2.0 32 2.0 √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009305 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 21009306 科学方法论 高级运筹学(确 硕 22003301 士 阶 22003410 段 基础课 21008300 定)(学术型硕士) 高级运筹学 II(随 机) 随机过程 I(理学 院) 秋 高级管理学 32 2.0 √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32 2.0 √ 48 3.0 24003463 Matlab 混合编程与 实践 物流系统选址规划 21 春 考核方式 √ 考试 √ 考试 备注 6.0 √ 22003302 24006335 专业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12.0 考试 √ 考试 6.0 24003459 36 2.0 √ 48 3.0 √ 48 3.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 11009010 当代 库存控制与管理 物流信息管理(硕 22003411 博连读试点班) 考试 2.0 √ 24003462 物流系统模拟 48 3.0 √ 13003320 供应链管理 32 2.0 √ 12003323 物流复杂系统理论 32 2.0 √ 22003381 运营管理 32 2.0 √ 32 2.0 √ √ 专业课 博 3.0 相关课程 24003461 基础课 √ 48 可选择学术型硕士 选修课 公共课 运输规划与管理 考试 19.0 采购与供应管理 13003321 (硕博连读试点 班) 士 阶 13003322 预测和决策 32 2.0 段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选修课 附注一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 24003590 就业指导 补修课 导师指定本专业学 程 硕专业课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论文环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节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科研环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 节 试 4.0 1.0 2.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22 信息管理 (学科代码:1201Z3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是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 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属北京市重点学科,分别于 1981 年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授予权。自创建以来,本学科一直依托中国铁路信息化大背景,以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建设为 目标,不断地发展壮大,主要特色表现在行业、企业信息化规划,以及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等方面。 2012 年,保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特设控制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成为信息管理的下位类的新兴学科或分支学科,重点研究人对信息的安全管 理和控制。 本专业将通过理论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企业信息化理论、信息系统开发 技术、保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在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咨询、信息化总体规划、 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保密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针对信息化的前沿问题,探讨信息化的理论及方法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理论等,重点掌握信息 系统规划、开发、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研究现代管理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物流信息化 研究物流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物流活动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问题,实现 对实体物流综合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一体化。 3.电子商务 研究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如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4.信息与知识管理 研究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信息、知识、决策实施有效管理,不仅对知识和知识过程进行 管理,也对与此相关的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 的管理。 5. 保密管理 以管理学、法学和技术科学中的相关理论为借鉴,结合保密管理实践的提炼和理论升华,研究 科学化、普适化和体系化的保密管理理论、方法、策略等。 二、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 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 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高 尚的学术道德。 具有宽广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 23 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 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专 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应达到的水平。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4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2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30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12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24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产业经济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论文选题应形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内容一般应包括: (1) 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 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 案等。 (3) 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 办法和措施。 (4) 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开题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具体开题时 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25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信息管理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4.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考核 秋 方式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2 管理科学学 32 2.0 √ 考试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12003321 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32 2.0 √ 12002338 信息安全与保密法 32 2.0 √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导师指定至少一门本专业学 √ 备注 考试 √ √ 考试 4.0 考试 考试 ≥4.0 附注一 √ √ 附注二 术型硕士专业课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26 春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2.0 分) 课程属性 开课时间 考核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论 秋 春 秋 方式 √ 考试 √ 考试 √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5008300 模糊数学 32 2.0 √ 考试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士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31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32 2.0 √ 考试 22003319 信息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18 经济数学模型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334 企业资源规划 32 2.0 √ 考查 24003336 公司信息战略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4003337 知识管理 32 2.0 √ 考查 32 2.0 √ 考查 √ 考查 阶 段 专业课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原理及 选修课 24003338 应用 信息资源整合 32 2.0 24003530 涉密信息系统与保密技术 32 2.0 √ 24003493 保密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0 √ 士 阶 段 基础课 专业课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2 管理科学学 32 2.0 √ 考试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12003321 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32 2.0 27 ≥8.0 ≥16.0 考查 课程 公共课 考试 24003339 经管学院及其他学院开设的 博 6.0 考试 21008306 基础课 备注 √ √ 考试 考试 2.0 ≥4.0 选修课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12002338 信息安全与保密法 32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补修课程 附注一 √ 一门基础课或专业课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28 工程与项目管理 (学科代码:1201Z4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1. 学科专业 “工程与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经教育部(2004)批准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 北京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前身创建于 1946 年,分别于 1981 年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 士学位授予权,并从 2002 年开始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工程与项目管理”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及工程法律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学 科。近年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培养出来的工程与项目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 日益增多,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 2.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工程建设管理 研究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揭示工程建设管理的内在规律,发展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的理论和方 法。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建筑产业发展政策;建设工程项目策划与决策、融资、管理组织、招投 标与合同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机制;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理论与方法;建设工程保险和担保;建 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等。 (2)建筑企业管理 研究现代建筑企业的活动规律,应用并创新适合于现代建筑企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主 要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方式、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要 素优化与组合、施工项目管理、企业内部结构和组织体制、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企业信息化等。 (3)项目管理 研究项目管理的内在规律,发展和完善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项目策划与 可行性研究、项目融资、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目标控制方法和手段、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信息化等。 (4)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研究房地产投资理论,丰富和发展我国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 预测、房地产投资项目策划、房地产投资项目融资、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及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 项目目标控制、物业管理等。 (5)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规划与决策、建筑节能经济与管理、绿色建筑评价等理论和方法。 二、培养目标 工程与项目管理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且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 才。 1.具有坚实宽广的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工程与项目管理知 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工程 与项目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2.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广泛了解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 29 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 基础和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 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应达到的水平。 5.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与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 高尚的科学道德。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4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2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30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12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30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论文选题应形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内容一般应包括: (1)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 方案等。 (3)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 决办法和措施。 (4)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时间由导师(导师团队)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 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31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4.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学 开课时间 分 秋 32 1.0 √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12003312 管理科学学 32 2.0 √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12003320 工程与项目管理方法论 32 2.0 22003475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2 2.0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4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11009300 英语读写 11009301 春 考核方式 备注 考试 √ 考试 4.0 考试 √ √ ≥4.0 √ √ √ 导师指定本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课 32 4.0 博士论坛 科研环节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2.0 分) 课程属性 学 考核 秋 方式 课程名称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25008310 时 学分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春 √ 考试 √ 考试 1.0 √ 考试 32 2.0 √ 考试 数学软件的应用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士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阶 22003418 管理实证研究 32 2.0 √ 考试 段 22003474 随机建模与应用 32 2.0 √ 考试 22003311 项目管理学 32 2.0 22003312 建设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4003306 建设监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307 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2003307 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24003309 工程网络理论与实务 32 2.0 24003501 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502 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及融资 32 2.0 √ 考查 考试 公共课 硕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 备注 6.0 ≥8.0 考试 √ √ 4.0 考查 √ 考查 ≥12.0 其他经济管理类硕士课程 博 士 公共课 基础课 阶 段 专业课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12003312 管理科学学 32 2.0 √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0 12003320 工程与项目管理方法论 32 2.0 22003475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2 2.0 33 √ √ √ 2.0 ≥4.0 选修课 24003590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 √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34 会计学 (学科代码:120201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会计学二级学科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会计学学科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 基本理论,运用本学科的会计、公司财务、审计、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理论及方法与社会经 济及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分析研究会计、公司财务、审计、管理会计主要研究 方向中所涉及的前沿性理论问题,同时密切结合国内实践中所涉及的各个主要研究方向中重大实践 问题,包括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财务政策、企业并购、公司治理、审计质量等问题。 在北京交通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会计学科,是学校中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学校 1986 年获得 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产业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和企业管理博士点,自 1988 年开始招收会 计学方向的博士生。2001 年开始在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会计方向的博士后。2006 年我校正 式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设立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会计学硕博连读试点项目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构建会计学科发展的基础平台。会计硕博连 读班旨在通过对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培养过程,借鉴国际先进的培养模式,引入优势名校的前沿课程; 发挥团队指导的整体优势,营造前沿研究的学术氛围;强化研究方法的基础训练,提高创新成果的 研究能力;全面提升了北京交通大学在会计学科主流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成果水平与国际化程度。 其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团队整体教学、国际合作培养;导师前沿指导、自主学术发展;突出基础 理论、强化方法训练;立足本土问题、定位国际前沿;创新研究成果,严谨学术规范; 会计学硕博连读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会计理论研究 会计理论研究方向侧重于运用会计概念框架及相关基本理论研究会计学基础性理论问题,包括 会计准则、会计计量方法、会计信息质量及信息披露及其与公司治理关系、内部控制、税收理论与 实践、并购重组中的会计问题、商誉会计、环境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财 务会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等问题。 2. 公司财务研究 公司财务研究方向侧重于运用财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代公司财务的基本性理论问 题与公司财务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包括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 论、公司融资、投资与股利分配财务政策与财务行为,股权与期权激励理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问题、投资估价与公司价值管理等问题。 3. 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研究方向侧重于使用审计学的概念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基本性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 政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制度与审计环境,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审计需求与 目标、审计准则与审计方法,计算机审计,审计国际化与国际审计,审计质量,审计定价,审计组 织内部治理与审计管理、审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等问题。 4. 管理会计研究 成本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成本管理以及管理会计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方法,主要包括价 值链管理、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定价、作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预算 与控制、转移定价、管理会计中的代理问题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博连读项目培养对本学科前沿学术思想与研究问题具有敏锐的辨析与判断力,具备高度 35 责任感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性学术研究素质的高 层次专业人才。同时,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良好,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与奉献社会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 服务。 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必须达到下述水平: 1. 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和深入系统的理论基础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全面而坚实的经济学与相关基础理论,掌握系统而深入的会计学 科相关专门理论,并能够通过阅读学术期刊的最新文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以及参与高水 平学术研究工作等方式,获取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最新进展。 2. 具备敏锐的学术鉴别能力与创新性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能够跟踪和吸收本学科前沿性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对本学科领域相关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能够对前沿性研究具有敏锐的辨析与判断力,具 有提出本学科领域重要性学术研究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形成有价值学术思想 与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能力。 3. 全面领悟研究方法论与系统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具备研究方法论的思维模式,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熟悉本学科领域的主 要理论分析范式,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技能。 4. 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与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能够结合中国社会与制度环境与境外优秀大学与学术机构展开前沿性、 创新性的合作研究,并能够独立在本学科重要的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 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使得信息、思想、观点得到舒畅有效沟通。能够在本学科主流的中、英文学 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在学术合作中,能够与他人紧密合作,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能够对会计学科前沿学术思想与研究问题具有敏锐的辨析与判断力,具备 高度责任感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胜任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从事学术研究与 教学、专业咨询与分析和相关专业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26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应修最低学分为 49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 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36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完成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 37 经过导师或导师小组同意而确定选题。博士生在系统阅读、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 发现和研究本学科的难点、热点和空白点等前沿问题,预期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成果。选题应注重科 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注重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注重学科前沿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对国家 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鼓励博士生把论文选题与个人的研究兴趣或特长相 结合,选择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问题,把论文选题与申请国家不同层级的科研课题或与导师主持研 究的课题相结合。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符合研究方法论的学术规范要求,能够清晰表述研究问题及其研究 的学术价值,在写作格式上具备国家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在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时间由导师根据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的准备 与研究工作的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38 表 1:会计学专业普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26.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考核 秋 方式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22003415 高级计量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419 宏观经济学 32 2.0 √ 考试 12003328 会计与财务研究方法(博士) 32 2.0 22003412 财务会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22003424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22003431 公司财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22003432 审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22003433 管理会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22003437 企业并购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22003438 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 32 2.0 √ 22003477 税收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春 √ 备注 考试 √ √ 考试 4.0 考试 √ 4.0 考试 ≥12.0 √ 附注一 √ 导师指定 附注二 本学科的前沿专题学术讲座 8 次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宣读论文 1 次)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 √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会计学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9.0 分) 开课时间 课程 课程 属性 编号 公共课 11012002 学 课程名称 时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39 学分 1.0 备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考核 单元 秋 方式 学分 考试 8.0 √ 春 秋 春 秋 春 基础课 专业课 √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考试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3 矩阵分析 I 32 2.0 √ 考试 22003323 中级计量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417 高级微观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419 宏观经济学 32 2.0 12003328 会计与财务研究方法 32 2.0 22003415 高级计量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412 财务会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考试 22003424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考试 22003431 公司财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22003432 审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22003433 管理会计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考试 12003340 财务会计专题研究★ 32 1.0 √ 考试 12003344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专题研究★ 32 1.0 √ 考试 22003434 公司财务研究专题研究★ 32 1.0 √ 考试 22003435 审计理论研究专题研究★ 32 1.0 √ 考试 22003436 管理会计研究专题研究★ 32 1.0 √ 考试 22003437 企业并购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考试 22003438 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 32 2.0 √ 考试 22003477 税收理论与前沿研究 32 2.0 √ 考试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考试 √ 考试 √ 考试 √ 14.0 ★外聘 教授 考试 √ 考试 √ 考试 21.0 ★外聘 教授 附注一 选修课 补修课程 √ √ 指定课程 附注二 本学科的前沿专题学术讲座 16 次 16 (第一、二学年平均每学期 4 次) 次 8 素质拓展活动 次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 本学科学术会议(至少 1 次宣读论文) 2 博士论坛(宣读论文 2 次) 次 1.0 √ √ √ 1.0 4.0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 √ √ 考核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41 企业管理 (学科代码:120202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企业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企业管理侧重于运用现代科 技成就,研究现代企业最新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揭示企业活动的规律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经 营管理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北京交通大学企业管理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以企业管理系、发展战略研究所、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机构为依托,开展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企业管理学科以重大研究项目为依托,不断获取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企业战略与发展规划、组织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价值管理与竞争力研 究等领域逐渐成为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信息库、智囊团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结构更 加合理的学术队伍,通过创新研究,加快了与国际企业管理学科发展主流融合的步伐,并逐步成为 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企业战略与发展规划 战略管理被西方誉为企业管理中的顶尖石。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创新战略以及相关的产业战略。其最大特色是以中 观与宏观战略研究为支撑,形成了企业战略与产业战略有机结合、战略理论与战略实践有机结合、 战略管理与物流管理有机结合的鲜明特色,已经为国家相关的产业战略与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与规 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组织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组织理论方面,形成了基于网络型基础产业的研究特色与理论体系。结合网络型基础产业特 征,引入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理论、协同理论等,对企业组织中的一般和特殊问题进行研究,对中 间层组织、调度指挥、专业外包、运输组织模块等进行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注 重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政策研究、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的研究,在人力 资源评价、收入分配、薪酬管理取得了突出成效。 3. 企业价值管理与竞争力研究 企业价值管理是企业财务、企业战略、企业投融资等多领域交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投融资分 析与决策,企业价值评估与管理,协同效应、企业整合和投资银行业务管理等。提高企业竞争力是 保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企业竞争力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 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企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 研究等。 二、培养目标 1.企业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具有较高的管理 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解 决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 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 42 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 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 学术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 5.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 高尚的学术道德。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 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 服务。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7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5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30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15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43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论文选题应形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内容一般应包括: (1)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 方案等。 (3)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 决办法和措施。 (4)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时间由导师(导师团队)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 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44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交通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7.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1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I 32 2.0 12003307 企业创新学 24 1.5 45 开课时间 考核 秋 方式 春 √ 考试 √ √ 考试 4.0 考试 √ √ 备注 考试 5.0 专业课 (四选 二) 选修课 √ 12003308 企业经济理论 24 1.5 12003309 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 16 1.0 √ 12003310 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16 1.0 √ 12003311 企业组织理论 16 1.0 √ 12003337 管理研究方法(博士) 16 1.0 √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补修课 ≥2.0 附注一 √ √ 指定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5.0 分) 课程性质 学 开课时间 考核 分 秋 方式 32 1.0 √ 考试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考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21012001 21012002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21009305 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1009306 基础课 硕 专业课 法论 春 √ 考试 √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 考试 21008303 矩阵分析 I 32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04 企业战略管理 32 2.0 √ 考试 22003305 营销管理 32 2.0 √ 考试 46 √ 备注 6.0 考试 ≥8.0 ≥8.0 士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阶 22003308 企业文化 32 2.0 √ 考试 段 22003310 工效学 32 2.0 √ 24003301 生产/运作管理 32 2.0 √ 24003302 组织行为理论 32 2.0 √ 24003505 管理沟通 32 2.0 √ 24003528 企业形象策划 32 2.0 √ 24003506 管理研究方法(硕士) 32 2.0 √ 选修课 ≥8.0 经管学院及其他学院开设 的其他课程 公共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1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I 32 2 12003307 企业创新学 24 1.5 √ 12003308 企业经济理论 24 1.5 √ 12003309 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 16 1.0 √ 专业课 12003310 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16 1.0 √ (四选二) 12003311 企业组织理论 16 1.0 √ 12003337 管理研究方法(博士) 16 1.0 √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16 1.0 基础课 博 士 阶 段 √ 11009010 选修课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24003590 补修课程 导 考试 √ 考试 5.0 科研环节 ≥2.0 附注一 √ √ 指定课程 论文环节 2.0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47 旅游管理 (学科代码:120203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侧重于运用现代科 技成就,研究旅游产业最新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揭示旅游产业运行及旅游企业活动的规律和创 新机制,提高旅游产业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旅游管理博士点以工商管理系、旅游系、会计系、信 息管理系等教学研究机构为依托,师资力量雄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产业 已成为世界经济以及我国经济重要的行业,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进程加速,旅游产业对我国社 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愈来愈突出,运用现代化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旅游产业与企业进行高效运营 与管理、提高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博士点在旅游产业运行及发展模式、旅游经 济理论、旅游产业战略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已有较大影响,承担并完 成了国家、省部级以及诸多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旅游产业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 本方向主要研究世界旅游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发展模式,中国旅游产业运行与发展规律,旅游产 业政策与旅游宏观管理原理、特点、方法和路径。该研究方向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是指 导和认识旅游产业运行与发展的理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旅游产业经济与其它产业经济具 有不同的特点,旅游产业是一般竞争性产业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本方向涉及经济学、管 理学、产业发展战略等相关学科。 2.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开发 本方向主要研究世界及中国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以及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涉及旅游经济学、 旅游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将规划学理论和经济地理分析方法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开发的 决策实践,因此本方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等相关学科。 3.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 本方向主要研究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规划、开发与管理。涉及区域发展,旅游交通,旅游经济 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将区域发展理论、交通运输理论,旅游学理论,应用于 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的决策与实践,研究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之间的关系与规律,因此,本方向涉 及区域发展、交通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 二、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与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具有较高的管理 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思想道德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2.学术水平培养目标 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旅 游产业、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3.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或 48 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同时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进 行科学研究,形成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就。 4.成果培养目标 培养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学术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具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4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应修最低学分为 47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 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49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一定的理 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旅游产业经济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论文选题应形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内容一般应包括: (1) 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 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 案等。 (3) 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 办法和措施。 (4) 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开题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时间由博士 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50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它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4.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考核 秋 方式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11008306 现代数学讲座 32 2.0 12003308 企业经济理论 24 1.5 √ 考试 12003325 旅游产业经济学 24 1.5 √ 考试 12003326 旅游规划理论与目的地管理 16 1.0 12003336 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 16 1.0 第二外国语 60 2.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24003590 时 指定课程 学分 开课时间 课程名称 选修课 补修课程 学 课程编号 春 √ 备注 考试 √ √ 考试 4.0 考试 √ √ √ 考试 ≥4.0 考试 考试 附注一 √ √ 附注二 51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7.0 分) 开课时间 课程 课程 属性 编号 课程名称 学 学 时 分 备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考核 单元 秋 方式 学分 春 秋 春 秋 春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考试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11008306 现代数学讲座 32 2.0 12003308 企业经济理论 24 1.5 22003338 旅游学理论与方法 32 2.0 24003521 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4003523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12003325 旅游产业经济学 24 1.5 12003326 旅游规划理论与目的地管理 16 1.0 √ 考试 公共课 8.0 √ 考试 基础课 专业课 52 11.5 √ √ 考试 考试 √ 考试 √ 考试 √ 考试 21.5 √ 12003336 区域发展与旅游交通 16 1.0 考试 24003520 旅游产业组织与运行 32 2.0 24003529 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与旅游发展 32 2.0 √ 考察 24003525 旅游与城市发展专题研究 32 2.0 √ 考察 24003524 旅游线性空间规划与设计 32 2.0 √ 考察 24003531 生态旅游与环境解说 32 2.0 √ 考察 24003572 旅游产业的空间分析 32 2.0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考察 √ 考察 附注一 选修课 补修 √ √ 指定课程 课程 附注二 本学科的前沿专题学术讲座 16 (第一、二学年平均每学期 4 次) 次 8 素质拓展活动 论文 环节 √ 次 本学科学术会议(至少 1 次宣读论文) 2 博士论坛(宣读论文 2 次) 次 科研 环节 1.0 1.0 3.0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1.0 √ 考核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53 2.0 技术经济及管理 (学科代码:120204 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我校自 2005 年取得博 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本学科由中国技术经济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徐寿波院士为领 头人,在学科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技术经济及 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在技术经济学、综合能源工程学的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1.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研究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与方法,包括:技术经济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技术经济比较理论与方法、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技术经济控 制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转移等技术发展与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等。 2.技术经济与管理的实践应用研究 技术经济及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包括:技术创新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基础行业以及交通运输等网络型基 础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政策评价、技术创新与进步、投融资分析、资 产评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产业发展、能源发展、环境评价、物流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等。 二、培养目标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技术经济理论与管理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北京交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 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 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素质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具有独立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和管理素质,能够适应 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的教学科研、专业技术及管理等工作需要的高级复合型 专门人才。 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必须达到下述水平: 具有宽广坚实和系统深入的技术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运用技术经济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科 学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并能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能够创造性 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学术 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 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高 尚的学术道德。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54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23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7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26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21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55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完成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 经过导师或导师小组同意而确定选题。博士生在系统阅读、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 发现和研究本学科的难点、热点和空白点等前沿问题,预期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成果。选题应注重科 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注重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注重学科前沿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对国家 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鼓励博士生把论文选题与个人的研究兴趣或特长相 结合,选择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问题,把论文选题与申请国家不同层级的科研课题或与导师主持研 究的课题相结合。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符合研究方法论的学术规范要求,能够清晰表述研究问题及其研究 的学术价值,在写作格式上具备国家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在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时间由导师根据博士生博士学位论文的准备 与研究工作的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56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2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科研环节 秋 方式 学时 学分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2003315 高级经济学专题 32 2 √ 考试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 √ 考试 12003337 管理研究方法 16 1 √ 考试 12003339 高级技术经济学专题 32 2 12003347 技术创新管理专题 32 2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春 √ 备注 考试 √ √ 考试 4.0 5.0 考试 √ 考试 4.0 附注一 经管学院开设的其他博士课 ≥4.0 程 24003590 论文环节 考核 课程名称 选修课 补修课程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指定课程 √ √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57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7.0 分) 课程属性 学时 学分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21009305 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 21009306 硕 士 专业课 阶 段 选修课 公共课 博 士 基础课 阶 段 专业课 选修课 考核 课程名称 公共课 基础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学方法论 秋 春 方式 √ 考试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22003316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32 2.0 12003347 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32 2.0 √ 24003510 行为金融理论 32 2.0 √ 24003324 技术创新战略管理 32 2.0 √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 16 1.0 知识管理原理和方法 16 1.0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 16 1.0 知识产权管理 16 1.0 研究与开发管理 16 1.0 风险投资管理 32 2.0 √ 36 2.0 √ 考试 √ 考试 2400359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11009010 代 12003315 高级经济学专题 32 2 12003313 管理数学模型方法论 32 2 12003337 管理研究方法 16 1 12003339 高级技术经济学专题 32 2 12003347 技术创新管理专题 32 2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58 √ √ 备注 6.0 ≥8.0 考试 考试 4.0 √ √ √ ≥8.0 √ √ √ √ 考试 2.0 5.0 考试 √ √ 4.0 附注一 经管学院开设的其他 博士课程 ≥4.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 24003590 补修课程 16 业指导 1.0 √ √ 导师指定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还需 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阳光 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59 安全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083700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运用安全科学原理及方法,研究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的规律,研究安 全技术、安全理论、安全工程、安全科学等方面问题的综合性一级工学学科,是我校“211 工程”重点 建设学科,于 1997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 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以人为中心,以安全系统思想为主导,以国家级“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 新中心”、“轨道交通安全评估中心”、“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安全行为与安全管理 研究所”为依托,围绕国家安全建设的重大需求,已在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公共安全平台支撑体 系、人-机-环系统安全设计和测评、人因安全科学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和企业的项目,取得重要 成果。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面向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安全科学教学和研究,培养面向社会 和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经济管理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安全科学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揭示安全客观规律的安全原理、安全风险管理、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安全经济方法 等安全学科理论。 2. 安全行为理论 本方向重点研究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安全系统中人的行为特性研究,安全关键岗位人员的职 业适应性研究。 3. 安全人机工效学研究 研究由人-机-环境所组成的安全系统的分析、设计、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人因分析,安全人机工 程学等。 4. 现代安全与应急管理 主要研究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威胁下,公共空间结构、关键基础设施等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 理论、方法、策略等。 二、培养目标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安全工程技术及两者的实践结合的学科、专业的总 称。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的安全科学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 究工作的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 具有宽广坚实的安全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安全科学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安全科学 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安全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有关理 论与实践问题。 2.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 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 3. 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 基础和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 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应达到的水平。 60 5. 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与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 高尚的科学道德。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导师指 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 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 3-5 年;直博生学习年限 5-6 年;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自转入博士阶段起 与普通博士相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 17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 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两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43 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 低学分为 28 学分,博士研究生阶段应修最低学分为 15 学分。博士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 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并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2。 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的考核由导师(导师团队) 进行。考核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参加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并在解决其中科学和技术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应当是国家科学技术中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2. 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阅读 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 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确立有利于开拓 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或启发新思维、或构建新理论等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解 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研究工作计划,独 立完成问题分析、理论证明、难点攻关、试验验证和成果梳理,培养研究生从逻辑推理、科学实验、 数据处理和科技写作等独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参与科研项目申请、论证、答辩、招投标等工作。 4. 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 5. 在科研训练中辅助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 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其他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并有论文入选。 7. 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期间,鼓励博士候选人通过多种途径与资助形式到欧美日或港台的 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 4 个月的学习或助理研究,进修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 8. 普通博士生实际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2.5 年,直博生参加科研时间不应少于 3 年。 六、学位论文 61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 生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 2 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所包括以下训练环节: 1.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是对博士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 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 3 个学期以上科研训练之后,在第四学期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 试,资格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内容和一级学科经典论文、著作。资格考试委员会由 3-5 位教授组 成,负责组织考试。 资格考试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提交书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承担研 究工作内容以及完成情况、是否申请博士创新研究基金及完成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与发表 期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情况,由导师对其是否达到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出评估。 第二,提交并报告一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 会与博士生进行提问与讨论,并依据论文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写作的规范性与报告情况给出评价意 见。 第三,提交一篇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由所在学科的资格考试委员会给出评 价意见。 2.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论文要 有广度和深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够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论文选题应形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不少于 1 万字,内容一般应包括: (1)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 (2)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 方案等。 (3)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 决办法和措施。 (4)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的程序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时间由导师(导师团队)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 情况确定,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 1 年。 3.相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学 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本学科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会 计学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要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流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在 发表论文的篇数要求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相关 规定执行。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原理和理论、研究方法 及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是对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特定研究对象作有价值的探讨,从而拓 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提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思想、命题和观点, 并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或者创建一系列可以构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新学说理论体 系的概念和范畴;或者引进或创立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增添新的研究工具、 方法和手段。 62 硕博连读与直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本学科的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至少 2 次,并至少 1 次投 稿论文被会议录用并宣读论文。 4.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博士学位论文在科学上或学科发展上应具有创造性成果,应反映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已有 的专业知识,高水平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其核心部分应达到国内 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科发展有 所创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开题后一年(或者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应进行中期检查,由论文中期检查小组(3-5 名教授组成)对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该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研究主题明确,立意新颖,结构 合理,逻辑严谨;资料数据翔实、充分且有效;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分析有序,论证严密,观点 明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字流畅、格式规范,并 能以一定篇幅,完善、系统、清晰地展现研究成果。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北京 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课程设置附表: 表 1: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17.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考核 秋 春 方式 √ 考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09301 英语听说 32 1.0 11009300 英语读写 32 1.0 √ 考试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 考试 11008306 现代数学讲座 32 2.0 √ 考试 12003334 安全管理工效学 32 2.0 12003342 安全行为理论 16 1.0 12003348 现代安全风险管理 32 2.0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备注 4.0 考试 5.0 考试 2.0 √ √ 附注一 √ √ 其他安全学科相关博士课程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环节 导师指定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63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博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0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英语读写与听说,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表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 43.0 分) 课程属性 公共课 考核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11012002 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32 1.0 √ 考试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 考试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21009305 基础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论与实践研究 秋 春 秋 方式 √ 考试 √ √ 考试 √ 考试 21009307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 21008303 矩阵分析 I 32 2.0 √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6335 现代控制理论 32 2.0 √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 24003331 心理测量 32 2.0 √ 22003310 工效学 32 2.0 24003479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32 2.0 √ 22006334 安全工程学 32 2.0 √ 22004327 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22006336 智能系统与控制 32 2.0 √ 12003335 安全科学导论 32 2.0 √ 32 2 √ 备注 6.0 考试 √ 考试 考试 √ ≥8.0 考试 硕 士 阶 段 ≥8.0 专业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4003329 选修课 (管理类) 24003302 组织行为理论 32 2 √ 24003330 安全经济学 32 2 √ 24003301 生产/运作管理 32 2 24003332 安全心理学 32 2 64 ≥6.0 √ √ 24003505 管理沟通 32 2 √ 24003333 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 √ 24003599 现代安全政策分析 16 1.0 36 2.0 √ 考试 考试 √ 其他安全学科相关硕 士课程 公共课 基础课 博 士 阶 段 专业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11009010 代 11008306 现代数学讲座 32 2.0 √ 12003334 安全管理工效学 32 2.0 √ 12003342 安全行为理论 16 1.0 12003348 现代安全风险管理 32 2.0 00000007 第二外国语 60 2.0 16 1.0 选修课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 24003590 业指导 补修课程 5.0 √ 考试 √ 考试 科研环节 2.0 附注一 √ √ 导师指定 论文环节 2.0 附注二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博士论坛 2次 1.0 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与资格考试 2.0 4.0 2.0 备注: 1.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博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对博士论坛的要求:博士主讲学术报告不少于 2 次。 3.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4. 附注二: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 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65 博士发表论文说明 一、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二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博士学 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各学院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试行)》 (校科发【2010】33 号)的有关内容,组织 专家讨论形成对博士生发表论文要求的初步意见,研究生院依据“不降低标准、重质量不重数量以及 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本原则,对不同学科提出了相应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 本要求,经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执行。 一、发表论文要求 1.工学门类 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公开发表 An3 以上论文不少于 1 篇; (2)公开发表 An4 或 An5 论文不少于 2 篇; (3)公开发表 B 类及以上论文 3 篇,其中至少有 1 篇 An 类论文。 注:发表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都市快轨交通》和 EI 会议检索论文可以计作 B 类论文,且和 ISTP 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只能计作 1 篇。 2.人文社科类: 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公开发表 As 或 An3 以上论文不少于 1 篇; (2)公开发表 B 类及以上论文 2 篇,其中至少有 1 篇 A 类论文; (3)公开发表 B 类及以上论文 3 篇。 注:发表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和 EI 会议检索论文可以计作 B 类论文,且和 ISTP 收录 的国际会议论文只能计作 1 篇。 3.理学: 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公开发表 An1 类论文 1 篇; (2)公开发表 An3 类论文 2 篇;或公开发表 B 类及以上论文 2 篇,其中至少有 1 篇 An2 类论文; (3)公开发表 B 类及以上论文 3 篇,其中至少有 1 篇 An3 论文或有 2 篇其他 An 类论文。 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会议检索论文可以计作 B 类论文,且和 ISTP 收录的国际 会议论文只能计作 1 篇。 二、说明 1.本规定中发表学术论文均需以北京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且公开发表的学术 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博士学位申请者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应为该 生博士生导师) ,其中至少有 1 篇博士生为第一作者论文。 2.本规定中的 A 类、B 类论文的分类方法以《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试行) 》 (校科发[2010]33 号)为依据。 3.学院学位委员会可制定不低于上述标准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需经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签字后到校 学位办公室备案,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审核的依据。 三、本规定自 2011 级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2010 级及之前博士研究生既可按照原标准执行,也可 66 按照新标准执行。 四、本规定解释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说明: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二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对第十一届学位委员会第八次全体 会议通过的《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做了修订,自发布之日 起开始实施,原文件同时废止。 二 O 一三年一月七日 67 二、 《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促进我校科学研究、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论文评价标准相衔接,推进我校 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分类办法 第二条 《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试行)将我校论文划分为 A、B、 C、D 四种类型。其中,A 类分为 An 和 As 两类论文。An 类论文为理学、工学 A 类 论文;As 类论文为人文社会科学 A 类论文。 B、C、D 三类论文不再区分理学、工 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第三条 A 类论文 (一) An 类论文(工学、理学):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 ISI)每年公布的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的学科分类目录和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情况,对同一学科中的期刊按 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科影响因子前 5%(含)的期刊为 An1 区期刊,学科影响 因子前 20%(含)的期刊为 An2 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 50%(含)的期刊为 An3 区 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后 50%(不含)的期刊为 An4 区期刊;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 EI)数据库核心部分收录的期刊为 An5 区期刊。在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 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 An1 类、An2 类、An3 类、An4 类和 An5 类论文。 (二)As 类论文(人文社会科学): ISI 公布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SSCI) 、艺术与 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 AHCI)收录期刊和《中国社会 科学》、 《求是》 、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哲学研究》、 《经济研究》 、 《法学研究》 、 《中 国高教研究》、《文学评论》、《历史研究》、《管理世界》、 《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 料为 As 区期(报)刊。在 As 区期(报)刊上全文发表或被其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和理 论文章称为 As 类论文。 第四条 B 类论文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CSSCI)来源期刊(核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公 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 CSCD)收录核心期 刊为 B 区期刊。在 B 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 ISTP)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为 B 类论文。 68 第五条 C 类论文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Citation Database, 简称 CSTPCD)收录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 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核心期刊为 C 区期刊,在其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 C 类论文。 第六条 D 类论文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 ISSN 号或 CN 号)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正式出版的论文 集(有 ISBN 号)全文收录的论文、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且 被评定为 3 星及以上的论文为 D 类论文。 第三章 附 则 第七条 以上条款中规定的有关检索系统收录期刊源,均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单位当年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八条 在对 JCR 公布的 SCI 收录期刊按其影响因子前 5%、20%、50%以及后 50% 分区时,将根据当年 JCR 的主题学科相关数据,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划分(包括期 刊总数不足 10 种的学科);同一期刊因学科交叉等因素,可能出现在多个学科中,以其 最高分区为准。 第九条 各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必须是全文发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理论 文章不少于 1500 字。 第十条 校内相关部门在制定学术评价、考核和奖励等办法时予以参照。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原《北京交通大学一类学术论文分类标准》 (试 行) (校科发[2005]28 号)以及与“一类论文”有关的规定、通知,包括“关于博士生在《交 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刊物上发表论文认定为一类论文的通知”(校技发[2005]9 号)、 “关于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期刊同等认定 的通知”(校科发[2005]5 号)、“关于博士生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发表论文认定为一 类论文的通知”(校发科字[2003]32 号)、“关于增补《北方交通大学一类学术论文分类 标准(试行) 》的通知”(校发科字[2002]87 号)等,同时废止。 69 三、 校 发 文 件 北京交通大学院(系)、部、处文件 发文编号:研通 [2012]17 号 签发人:绳丽惠 关于博士生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发表论文认定为有效论文的通知 为了鼓励博士生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的转载率,进一步扩大我校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经北京交 通大学第十二届学位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我校人文社科类学 科的博士生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论文认定为有效论文。 博士生发表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和 EI 会议检索论文、 ISTP 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只能计作 1 篇有效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2012 年 4 月 26 日 70 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补充规定 (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三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培养质量和学位 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十二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不同 学科提出相应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为 了鼓励博士生多投稿高水平学术期刊,经第十三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 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做了补充 规定,现予以发布执行。 一、 对 A 类论文认定的补充规定 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时,刊登其学术论文的期刊应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提供、学术论文发表年 JCR 公布的 SCIE、SSCI、A&HCI 收录期刊; 或学术论文已被 SCIE、SSCI、A&HCI 检索系统收录。 向 JCR 公布的 SCIE、SSCI、A&HCI 收录期刊投稿并被录用的学术论文, 在正式发表时,刊登其学术论文的期刊已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 供、学术论文发表年 JCR 公布的 SCIE、SSCI、A&HCI 收录期刊,发表的学 术论文也没有被 SCIE 检索系统收录,该学术论文级别计作 B 类论文,论文 作者须提供录用时间的相关证明。此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人文社科类发表学术论文补充规定 原人文社科类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继续执行,但如果只在光明日报理论 版、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纸全文发表的理论文章作为学术成果,虽被等同 于 As 类论文,还要求增加公开发表 B 类期刊学术论文至少 1 篇,B 类期刊 71 不包括 CPCIS(原 ISTP)检索论文及 CPCI-SSH(社科及人文会议录引文索 引)检索论文或 EI 检索的会议论文,此规定自 2015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 此规定发布之日起至 2015 年 7 月 1 日前的过渡阶段,只有光明日报理论版、 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纸上全文发表理论文章作为学术成果的博士生,送审 前须交学院学位委员会对其学术成果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匿名 送审。 三、本规定解释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 O 一四年七月十五日 72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补充要求 (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和促进博 士研究生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 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以下简称新标准,2013 年 1 月第 十二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基础上,对人文社科类博 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出了补充要求,经第十三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八次 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执行。 一、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按照新标准(2013 年)发表论文的补充要求 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全文发表不少于 4000 字的理论文章 1 篇,计作 1 篇 As 类论文,可以申请学位论文送审。 如仅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全文发表不少于 2000 字的理论文章 1 篇,须增加公开发表 B 类及以上期刊学术论文至少 1 篇,B 类期刊不包括 CPCIS(原 ISTP)检索论文及 CPCI-SSH(社科及 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检索论文或 EI 检索的会议论文,方可申请学位论文 送审。 此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2010 级及以前入学的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按照旧标准(2002 年) 发表论文的补充要求 (1)在《生产力研究》、《物流技术》、《中国国情国力》和《综合运输》 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国际会议 ISTP 检索论文,只能计作 1 篇。此规 73 定自 2016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在 2016 年 7 月 1 日前的过渡阶段,仅在《生 产力研究》、《物流技术》、《中国国情国力》和《综合运输》期刊上发 表的学术论文和国际会议 ISTP 检索论文,须经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其学术 成果,同意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送审(过渡期内,在校学位会投票前学位 办将对这种情况单独说明)。 (2)博士生按照旧标准申请博士学位时(学院学位会审核前),须增加公 开发表 B 类及以上期刊学术论文至少 1 篇,B 类期刊不包括 CPCIS(原 ISTP)检索论文及 CPCI-SSH(社科及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检索论文或 EI 检索的会议论文。此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三、本规定解释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 O 一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74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附表中论文环节的说明 一、前沿讲座 在读期间要求参加学院组织的前沿讲座 8 次。 管理办法: 1.“经管主页-学术讲座”中会不定期发布前沿讲座的通知,标题为“【前沿讲座】 -XXXX”,通知中会注明讲座信息及相关要求。 2.决定参加讲座的同学需要按照通知中的要求到指定地点提前进行讲座预约,在纸 版预约单上登记个人信息(不接受电话预约)。每位同学仅能预约一人。 3.讲座当天须携带一卡通或学生证提前到讲座场地,讲座工作人员会提前收取一卡 通或学生证记录考勤,讲座结束后归还一卡通或学生证。 4.预约而未参加讲座、讲座迟到者、重复预约者均倒扣一次前沿讲座次数,未预约 而去听讲座不计次数。 5.讲座结束的一周内,具体的考勤结果会发布在“经管主页-研究生公告”中,标 题为“前沿讲座刷卡公示”。学生自行记录已参加的前沿讲座次数,学院对于学生个人 历史次数不公示也不提供查询。 6.当学生前沿讲座参加满 8 次,学院会在学期末时录入成绩,学生在下一学期开学 两周内可以在综合教务系统中查询。 二、素质拓展活动 在读期间要求参加学院组织的素质拓展活动 8 次。 管理办法: 1.“经管主页-研究生公告”中会不定期发布素质拓展活动的通知,通知中会注明 活动信息及相关要求。 2.决定参加拓展的同学需要按照通知中的要求到指定地点提前进行预约,在纸版预 约单上登记个人信息(不接受电话预约)。每位同学仅能预约一人。 3.讲座当天须携带一卡通或学生证提前到活动场地,讲座工作人员会提前收取一卡 通或学生证记录考勤,活动结束后归还一卡通或学生证。 4.预约而未参加活动、活动迟到者、重复预约者均倒扣一次素质拓展活动次数,未 预约而去参加不计次数。 5.活动结束的一周内,具体的考勤结果会发布在“经管主页-研究生公告”中,标 题为“素质拓展活动刷卡公示”。学生自行记录已参加的活动次数,学院对于学生个人 历史次数不公示也不提供查询。 6.当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参加满 8 次,学院会在学期末时录入成绩,学生在下一学期 开学两周内可以在综合教务系统中查询。 三、博士论坛 博士生需组织两次博士论坛,具体见“经管主页-研究生培养-教学资料”中“博士 论坛管理办法”。 75 经济管理学院学籍注册管理规定 一、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 进研究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依照教育部 2005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我校《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结合我院具体情况, 制定本办法。 二、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应当按学院规定的时间持研究生证到学院报到并办理注 册手续。注册手续包括: 1.在注册登记簿上签字并登记学生当前联系方式; 2.在研究生证相应学期栏内盖注册章。 三、未按学校规定缴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或 其它特殊原因无法按时缴费的研究生,须在每年 9 月份办理申请贷款手续,办理缓交学 费手续后,予以注册。 四、不能如期注册者,必须在开学两周内向学院提出书面请假申请,提交“研究生 暂缓注册登记表”(经管主页-研究生培养-资料下载-教学资料),导师签署意见并签 字。 五、未能按期缴学费(住宿费) 、未请假或者虽有请假但未获批准,以及逾期两周 不注册或者超过请假期限仍未完成注册者,学校将对其发放退学通知书。同意退学或逾 期未领取通知书的,按自动退学处理。 六、此规定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七、此规定由学院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学校规定执行。 76 关于学硕及博士最长修学年限的说明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第二十八条规定:研究生应在 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全部学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 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五年;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四至六年。研究生未能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由本人填写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 经导师和院(系)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 限不超过四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学术型硕士入学三年,学校开始对其发放超期警示书,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毕业论 文答辩,否则将予以退学处理”;入学四年,学校对其发放退学通知书,予以超其退学 处理。 博士研究生入学五年,学校开始对其发放超期警示书,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毕业论 文答辩,否则将予以退学处理”;入学六年,学校对其发放退学通知书,予以超期退学 处理。 7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 年 9 月 目 录 产业经济学 ............................................ 2 劳动经济学 ............................................ 7 统计学 ............................................... 12 金融学 ............................................... 17 国际贸易学 ........................................... 22 区域经济学 ........................................... 27 管理科学 ............................................. 32 物流管理与工程 ....................................... 37 信息管理 ............................................. 42 工程与项目管理 ....................................... 47 会计学 ............................................... 52 企业管理 ............................................. 57 旅游管理 ............................................. 62 技术经济及管理 ....................................... 67 安全科学与工程 ....................................... 72 社会保障 ............................................. 7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81 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附表中论文环节的说明 经管学院学籍注册管理规定 最长修学年限的说明 1 产业经济学 (学科代码:020205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重要二级学科之一,是运用经济学 理论和方法,以现实经济问题对主要对象的新兴应用经济体系。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包 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核心探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近年来,产业经 济学的研究视角可以从传统的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从经济体系本身延展到经济、资源 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的产业经济学科拥有相当长的历史和优秀传统,其研究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 位。 。学科点的前身运输经济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 1981 年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之一,198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并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 年起正 式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 年本学科点又一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多年来本学科专业逐步发 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经济类专门人才。学科在突出运输经济学特色研究基础上,着重 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 1. 运输经济理论与运输政策 围绕我国综合运输发展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课题,以及运输经济学本身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 论问题,深入研究探索,在运输经济学科体系重构、运输业组织分析、综合运输体系研究以及综合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我国运输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科体系的创新 与完善方面处于领跑地位。 2. 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围绕着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命题,研究工业化、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视角从制造 业扩展到服务业,从经济体系扩展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等。重点研究市场竞争、 效率、管制、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产业转型、产业安全、新兴服务业发展和转型等。 3. 网络型基础产业改革与发展 着重围绕着网络型基础产业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研究以铁路、公路、民航、电力、城市基 础设施、电信等网络型基础产业转型、市场化选择、企业重组、市场竞争、企业行为、效率及管制 等各种问题。 4. 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 结合现代企业理论,研究企业能力和战略管理、新兴企业业态和管理创新等理论。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调查 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中高层次实务工作。基 于此,需要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文 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 2 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具 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产业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 分不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 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先补修附表中所规定的本科核心课程(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 式成绩单核准) ,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研修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3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4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产业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 考试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470 产业经济学英文文献阅读 32 2.0 √ 考试 24003511 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 32 2.0 √ 考试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 考试 22003320 劳动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22003324 社会保障学 32 2.0 2400351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32 2.0 √ 考试 22003337 时间序列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4003544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32 2.0 √ 考试 22003383 统计调查 32 2.0 √ 考试 24003401 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政策 32 2.0 √ 24003402 交通地理与区位 32 2.0 √ 22003316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32 2.0 √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 24003517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英) 32 2.0 √ 34003310 薪酬管理 32 2.0 √ 24003518 劳动保护概论 32 2.0 √ 24003442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32 2.0 √ 24003543 中国劳动经济史 32 2.0 √ 24003428 国家公务员制度 32 2.0 √ 24003513 结构方程理论和应用 32 2.0 √ 24003497 法律经济学 32 2.0 22003336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 32 2.0 √ 22003327 公共经济学 32 2.0 √ 5 秋 春 秋 √ 考核方式 备注 考试 √ 5.0 考试 √ ≥9.0* 考试 √ √ ≥8.0 考试 考试 ≥12.0 √ 22003335 中级区域经济学 32 2.0 24003496 产权经济学 32 2.0 24003361 区域经济专题 32 2.0 24003378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32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 √ √ √ √ √ 其它学科课程(导师批准) 自选课程 补修课程自选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实践环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学术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基础课所修学分为至少>9.0 学分(即采取 3+1 模式, 三门专业基础课,至少一门数学方向的课程) ,国际留学生必修学分≥9.0 方式。专业课和选修课加 一起必修学分为 20 学分(即≥20.0)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为学生配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学生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设计选择需要的课程。在选修课和自选课中,所有非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也可以作为选修对象。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6 劳动经济学 (学科代码:020207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动规律、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优化配置、就业与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以及相关的公共政策等。 研究方向为:①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 ②就业与收入分配; ③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达到如下培养目标: 1. 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 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调 查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中高层次实务工作。 3. 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 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 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劳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 分不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 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先补修附表中所规定的本科核心课程(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 式成绩单核准) ,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研修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7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8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 :劳动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学 时 分 秋 综合英语 32 1.0 √ 学术英语 32 1.0 √ 考试 36 2.0 √ 考试 18 1.0 √ 考试 √ 考试 课程名称 21012001 21012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开课时间 学 课程编号 论 春 秋 考核方式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20 劳动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22003324 社会保障学 32 2.0 2400351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32 2.0 9 备注 √ 考试 √ √ 5.0 考试 考试 ≥9.0* =8.0 选修课 √ 22003337 时间序列分析 32 2.0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4003544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32 2.0 √ 考试 22003383 统计调查 32 2.0 √ 考试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24003511 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 32 2.0 √ 考试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 考试 24003401 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政策 32 2.0 √ 24003402 交通地理与区位 32 2.0 √ 22003316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32 2.0 √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 24003517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英) 32 2.0 √ 34003310 薪酬管理 32 2.0 √ 24003518 劳动保护概论 32 2.0 √ 24003442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32 2.0 √ 24003543 中国劳动经济史 32 2.0 √ 24003428 国家公务员制度 32 2.0 √ 24003513 结构方程理论和应用 32 2.0 √ 24003497 法律经济学 32 2.0 22003336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 32 2.0 √ 22003327 公共经济学 32 2.0 √ 22003335 中级区域经济学 32 2.0 24003496 产权经济学 32 2.0 24003361 区域经济专题 32 2.0 24003378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32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考试 √ 考试 √ 考试 ≥12.0 √ √ √ √ √ √ √ √ 其它学科课程(导师批准) 自选课程 补修课程自选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实践 环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学术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基础课所修学分为至少>9.0 学分(即采取 3+1 模式, 三门专业基础课,至少一门数学方向的课程) ,国际留学生必修学分≥9.0 方式。专业课和选修课加 一起必修学分为 20 学分(即≥20.0)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为学生配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学生 10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设计选择需要的课程。在选修课和自选课中,所有非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也可以作为选修对象。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11 统计学 (学科代码:071400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北 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文件规定,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制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本学科主要以数理统计、计算机、 宏微观经济学和哲学为基础,运用统计方法描述和推断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为社 会经济数量分析和定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北京交通大学的统计学科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和传统,在建 国初期就设立有统计专业。统计学专业 2003 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011 年被批准为博 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本专业主要依据统计数据,采用定量方法研究经济与商业活动中的预测、管理决策及政策评估 等问题。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企业经济与管理决策定量分析 本方向以统计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实际数据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通过 对企业结构、规模、效益及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研究企业成长规律、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等问题, 探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或展开咨询服务。 2. 交通运输行业定量研究 本方向以统计学理论与运输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以计算机软件 为实现手段,研究与交通运输行业经济活动有关的问题。分析交通运输行业规模、结构、效率、竞 争力等,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依据或展开咨询服务。 3. 经济分析与预测 本方向以统计学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根据经济现象变化规律,探 讨宏观经济现象中各个因素之间演变规律,并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发展演变进行科学地推断和预 测。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和应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掌握前沿研究成果,并把最新理论和分析方 法应用到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中。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生的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 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努力成为具有较高素质、良好的知识 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须达到如下培养目标: 1. 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 2. 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调 查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中高层次实务工作。 3. 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 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 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12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统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不 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与 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先补修附表中所规定的本科核心课程(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 式成绩单核准) ,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研修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13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14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统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 质 公共课 学 时 分 秋 综合英语 32 1.0 √ 学术英语 32 1.0 √ 考试 36 2.0 √ 考试 18 1.0 √ 考试 √ 考试 课程名称 21012001 21012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学 课程编号 论 春 秋 考核方式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37 时间序列分析 32 2.0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4003544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32 2.0 √ 考试 22003383 统计调查 32 2.0 √ 考试 24003401 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政策 32 2.0 √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24003511 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 32 2.0 √ 考试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 考试 22003320 劳动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22003324 社会保障学 32 2.0 2400351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32 2.0 √ 24003402 交通地理与区位 32 2.0 √ 22003316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32 2.0 √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 24003517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英) 32 2.0 √ 34003310 薪酬管理 32 2.0 √ 24003518 劳动保护概论 32 2.0 √ 24003442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32 2.0 √ 24003543 中国劳动经济史 32 2.0 √ 24003428 国家公务员制度 32 2.0 √ 24003513 结构方程理论和应用 32 2.0 √ 24003497 法律经济学 32 2.0 22003336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 32 2.0 √ 22003327 公共经济学 32 2.0 √ 15 备注 √ 5.0 考试 √ ≥9.0* 考试 √ 考试 =8.0 考试 √ 考试 √ 考试 考试 ≥12.0 √ 22003335 中级区域经济学 32 2.0 24003496 产权经济学 32 2.0 24003361 区域经济专题 32 2.0 24003378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32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 √ √ √ √ √ 其它学科课程(导师批准) 自选课程 补修课 指定课程 程 论文环 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科研实 践环节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学术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基础课所修学分为至少>9.0 学分(即采取 3+1 模式, 三门专业基础课,至少一门数学方向的课程) ,国际留学生必修学分≥9.0 方式。专业课和选修课加 一起必修学分为 20 学分(即≥20.0)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为学生配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学生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设计选择需要的课程。在选修课和自选课中,所有非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也可以作为选修对象。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16 金融学 (学科代码:020204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金融学专业是从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 序号 研究方向 1 金融理论与政策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备注 主要研究现代金融学理论及我国的金融政策法规。该方向 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和金融宏观调控应用价值。 主要研究金融风险的度量、金融产品的设计、定价及其风 2 金融风险管理 险分析和管理。其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银行及风险投资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3 公司金融 主要研究公司投资、融资政策、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具 有较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二、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 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 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 工作的能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不 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与 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先补修附表中所规定的本科核心课程(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 式成绩单核准) ,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研修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17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2。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社会实践主要在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单位或实习基地 进行,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时间不少于 3 个月。要求研究生在社会实践告 一段落后,写出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取得实习单位的鉴定。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18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 本科非金融学跨专业录取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 类别 本科核心课必选 (6 学分) 经导师同意至少 选一门 (≥3 学分) 课程编号 计划开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会计学原理 48 3 1 财务管理(或公司金融) 48 3 2 金融市场学 48 3 1 投资学 48 3 1 金融工程 48 3 2 注: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式成绩单核准,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 19 学期 表 2:金融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秋 公共课 考核 开课学期 春 方式 秋 √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考试 √ 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论 考试 √ 考试 √ 考试 4.0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22003468 金融理论与政策 32 2.0 专业课 22003469 金融衍生品定价 32 2.0 (必修*) 22003416 高级投资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41 金融运行分析 32 2.0 √ 考试 24003591 金融法 24 1.5 √ 考试 24003592 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 24 1.5 √ 考试 22003337 时间序列分析 32 2.0 √ 考试 24003571 并购与公司控制 24 1.5 √ 考试 24003593 保险理论与案例 24 1.5 √ 考试 24003574 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 24 1.5 √ 考试 24003504 固定收益证券 24 1.5 √ 考试 24003594 中小企业金融 16 1 √ 考试 22003422 金融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4003415 项目投融资与资产评估 24 1.5 √ 考试 24003412 战略与风险管理 24 1.5 √ 考试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8次 1.0 8次 1.0 基础课 选修课 * 前沿讲座 论文环节 素质拓展活动 * 科研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 考试 √ 1.0 ≥5.0 考试 √ 考试 √ 考试 √ ≥5.0 考试 √ 考试 √ √ 备注 √ 考试 8.0 ≥11.0 √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0 2.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3.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21 国际贸易学 (学科代码:020206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一、专业及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202)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国家和地区之间 跨境商品、服务与要素流动及其影响和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 易、国际投资及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理论研究、政策规则和实务等内容,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 性相结合的学科。我校国际贸易学专业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0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本方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关税与非关税、鼓励出口等政策措施,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 济一体化、中国对外贸易等研究。 02 FDI 与产业安全 本方向包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产业与区位选择,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政策与影 响、产业安全等研究。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达到如下培养目标: 1.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 法,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针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调 查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实务工作。 4.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 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 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5.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 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6.能够胜任外资企业、金融企业、企业的国际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等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22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国际贸易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 分不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 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23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24 表 1:国际贸易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 质 公共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 考试 36 2.0 √ 考试 18 1.0 √ 考试 考试 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论 春 秋 考核方式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 √ 21008303 矩阵分析 I 32 2 √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 √ 考试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47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双语) 32 2.0 专业课 22003355 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 32 2.0 √ 考试 (必修) 22003472 国际贸易实证(双语) 32 2.0 √ 考试 22003473 国际经济专题(双语) 32 2.0 √ 考试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4003574 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 24 1.5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24003378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32 2.0 √ 考试 22003383 统计调查 32 2.0 √ 考试 24003513 结构方程理论和应用 32 2.0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22003335 中级区域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4003495 采购与供应管理 32 2 √ 考试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基础课 选修课 √ 5.0 考试 √ ≥9.0* 考试 √ 8.0 考试 √ 考试 √ √ √ √ 备注 考试 考试 ≥12.0 考试 √ √ 经管学院及其他学院开设的 其他课程 补修课程 论文环 节 科研实 践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25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学术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基础课所修学分为至少>9.0 学分(即采取 3+1 模式, 三门专业基础课,至少一门数学方向的课程) ,国际留学生必修学分≥9.0 方式。专业课和选修课加 一起必修学分为 20 学分(即≥20.0)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为学生配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学生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设计选择需要的课程。在选修课和自选课中,所有非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也可以作为选修对象。 3.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不少于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1/3。 4.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 ,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5.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26 区域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2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也称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学与地理学等多学科相互渗 透、交叉结合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变化、 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核心任务于将空间维度引入经济学之中,探索空间分 布下经济资源配置关系和规律,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研究推动区域发展的途径和 措施,在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研究方向: 1. 区域及城市群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及城市群经济增长与发展规律、城市(镇)化演进和形成机制、区域及城市的产 业分布和空间结构等理论和政策。 2. 交通运输与区域、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主要研究交通运输对区域和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与协调发展。包括区域交通一体化,快速城市 化与交通拥堵的关系与对策,交通枢纽与大都市及城市群形态的关系,区域(城市)协调发展的交 通规划与体制等内容。 3. 区域金融发展与基础设施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金融创新与发展、区域金融合作,区域(城市)投融资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 施公共政策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调查 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或中高层次实务工作。基 于此,需要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文 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 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具 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27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 分不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 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先补修附表中所规定的本科核心课程(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 式成绩单核准) ,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研修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28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区域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 质 公共课 学 时 分 秋 综合英语 32 1.0 √ 学术英语 32 1.0 √ 考试 36 2.0 √ 考试 课程名称 21012001 21012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开课时间 学 课程编号 践研究 29 春 秋 考核方 式 备注 考试 5.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论 18 1.0 √ 考试 √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21008304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35 中级区域经济学 32 2.0 √ 24003361 区域经济专题 32 2.0 22003336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 32 2.0 √ 24003401 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政策 32 2.0 √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24003402 交通地理与区位 32 2.0 22003468 金融理论与政策 32 2.0 24003415 项目投融资与资产评估 32 2.0 22003316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32 2.0 24003511 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 32 2.0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22003327 公共经济学 32 2.0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 22003470 产业经济学英文文献阅读 32 2.0 √ 24003497 法律经济学 32 2.0 24003496 产权经济学 32 2.0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22003337 时间序列分析 32 2.0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2003383 统计调查 32 2.0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 考试 ≥9.0* √ =8.0 √ √ √ √ √ √ √ √ √ ≥12.0 √ √ √ √ √ √ √ √ 其它学科课程(导师批准) 自选课程 补修课程自选课程 论文环 节 23003315 科研实 践环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30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学术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基础课所修学分为至少>9.0 学分(即采取 3+1 模式, 三门专业基础课,至少一门数学方向的课程) ,国际留学生必修学分≥9.0 方式。专业课和选修课加 一起必修学分为 20 学分(即≥20.0)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为学生配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学生 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设计选择需要的课程。在选修课和自选课中,所有非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也可以作为选修对象。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31 管理科学 (学科代码:1201Z1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管理科学是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分别于 1981 年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学科一直是我 国管理领域各层次高级管理、科研及教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是国内最早的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 点之一。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与管理科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相对应。近年来, 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也在日益壮大,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的声 誉。 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 1.现代决策理论与应用 重点研究管理与决策实践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科学评估理论与评价方法、复杂经济系统 决策分析与科学管理实践、智能化方法的应用与实践、基于 MULTI-AGENT 计算经济学分析与应用 等。 2.市场分析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 重点研究建立现代企业适应型管理与战略发展体系、企业、行业市场经济分析的适用方法与企 业现代管理理论、企业市场经济分析及预决策理论、中国特色企业效益型组织理论、企业管理决策 理论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理论等。 3.信息资源开发理论与信息化应用 重点研究信息资源体系的分析与开发理论、信息资源整合与企业信息化体系设计、信息系统设 计理论、软件工程方法,以及小概率事件与数据挖掘方法等。 二、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勇于创新、追求真 理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 作的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管理科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管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掌握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 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 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 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并具有用外语撰写专业论文的能 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32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 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 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33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34 表 1:管理科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21009305 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法论 秋 √ 节 考试 √ 考试 √ 数学软件的应用 32 2.0 √ 考试 25008300 模糊数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418 管理实证研究 32 2.0 22003318 经济数学模型方法 32 2.0 √ 考试 22003319 信息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4003334 企业资源规划 32 2.0 √ 考查 24003336 公司信息战略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4003337 知识管理 32 2.0 √ 考查 32 2.0 √ 考查 考试 √ 考查 √ 信息资源整合 32 2.0 22003331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32 2.0 24003540 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前沿 32 2.0 √ 考查 24003492 IT 企业创业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4003530 涉密信息系统与保密技术 32 2.0 √ 考查 24003493 保密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0 √ 考查 16 1.0 √ 考查 导师指定至少一门本专业 √ √ 考查 √ ≥8.0 考试 24003339 导 5.0 考试 2500831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科研实践环 √ 2.0 及应用 备注 考试 32 24003590 论文环节 方式 统计方法与计算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原理 补修课程 秋 21008306 24003338 选修课 春 考核 4.0 ≥12.0 附注一 本科专业课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35 2.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文献综述必须与论文选题比且相关,除经典文献外,必须是近 5 年在公 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文献的数量不少于 50 篇,并有不少于 20 篇的英文文 献。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门数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补 修课程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36 物流管理与工程 (学科代码:1201Z2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前身创建于 1946 年,分别于 1981 年 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校一直是我国物 流领域各层次高级管理、科研及教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是国内物流领域最早的管理学博士点之 一。近年来,本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日益壮大,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本研究注重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其研究 主要基于物流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包括从原材料等物质资 料投入的获取、到产成品销售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中,全网络的研发、采购、制造、 销售等经营作业环节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术。 2. 物流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管理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物流系统工程是将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方法应 用于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本研究方向研究物流系统的优化内容、优化原理、优化方法及应用; 物流系统的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实现;物流系统的合作对象的选择方法等物流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 3. 企业物流管理 主要研究企业物流与企业发展相互关系理论、企业物流战略理论与方法、企业物流组织、企业 物流运作模式、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回收物流的相互影响关系、生产物流规划模型与 方法、企业物流绩效分析等。 4. 物流信息工程 综合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物流过程中的物流信息运动规律,跟踪最新信息技术发展, 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过程中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内容有:物流信息规划,供应链物流信息集成, 数字物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的挖掘与利用研究等。 5. 区域物流研究 本研究方向注重分析物流活动的空间分布与联系方式,其研究主要基于物流学科、管理学科、 区域理论和产业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各种不同区域或城市的物流业发展、物流业结构升级、物流业 创新环境、物流业产业集聚、物流发展战略及规划、城市物流问题、区域物流政策以及各种物流基 础设施在资源空间配置中的作用等,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高效率地处理空间物流数据,为区域 物流研究提供依据。 二、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与工程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 较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思想道德方面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 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 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学术水平方面应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物 流活动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物流工程技术 方法解决物流管理与工程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能力水平方面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 37 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在成果水平方面应在学校规定的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要求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 外国语,要求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并具有用外语撰写专业论文的 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可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采购、 物资管理等工作,在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航运、港口、仓储等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物流管理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 总学分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 文环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38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39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附课程设置表: 表 1: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5008310 数学软件的应用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418 管理实证研究 32 2.0 √ 考试 22003474 随机建模与应用 32 2.0 √ 考试 22003328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32 2.0 22003329 现代物流管理 32 2.0 22003330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 32 2.0 √ 24003537 物流系统自组织理论 32 2.0 √ 24003534 物流成本控制 32 2.0 √ 24003527 企业物流理论与应用 32 2.0 √ 24003536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32 2.0 √ 24003538 物流协同优化方法 32 2.0 √ 24003499 服务运营管理 32 2.0 √ 24003495 采购与供应管理 32 2.0 √ 24003535 物流管理定量模型与方法 32 2.0 √ 24003539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建模 32 2.0 24003503 供应链风险管理 32 2.0 秋 春 秋 √ 考核方式 备注 考试 √ 考试 √ 考试 5.0 考试 √ 考试 √ √ ≥8.0 考试 考试 ≥4.0 考试 ≥12.0 选修课 40 √ √ 24003533 物流(供应链)建模与仿真 32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补修课程 √ √ √ √ 物流学 论文环节 科研实践环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文献综述必须与论文选题比且相关,除经典文献外,必须是近 5 年在公 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文献的数量不少于 50 篇,并有不少于 20 篇的英文文 献。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41 信息管理 (专业代码:1201Z3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是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 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分别于 1981 年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 士学位授予权。自创建以来,本学科一直依托中国铁路信息化大背景,以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与 建设为目标,不断地发展壮大,主要特色表现在复杂行业、企业信息化规划,以及信息系统开发设 计等方面。 本专业将通过理论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企业信息化理论、信息系统开发 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在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咨询、信息化总体规划、信息系统 开发设计,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包括长江讲座特聘教授 在内的教授、博导 6 人。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与信息管理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相 对应。该系负责的《电子商务概论》 、 《ERP 理论与实践》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 1.信息资源管理 重点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信息资源分析理论与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物联网与 云计算、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架构、流程重组、应用系统及信息系统效益评价等内容。 2.信息化规划与设计 重点研究行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方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企 业信息化理论、企业信息化详细设计、企业生产与业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管 理优化设计、信息化效益分析与保障、国内外信息化体制机制比较研究、优化与改革等内容。 3. 保密管理 重点研究保密管理、定密理论、保密技术、涉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与测评、信息安全技术等 内容。 二、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具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勇于创新、追求真 理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 作的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管理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信息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掌握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分析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 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 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 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并具有用外语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42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信息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 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 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43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44 表 1:信息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21009305 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法论 秋 √ 节 考试 √ 考试 √ 数学软件的应用 32 2.0 √ 考试 25008300 模糊数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418 管理实证研究 32 2.0 22003331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32 2.0 √ 考试 22003319 信息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18 经济数学模型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334 企业资源规划 32 2.0 √ 考查 24003336 公司信息战略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4003337 知识管理 32 2.0 √ 考查 32 2.0 √ 考查 考试 √ 考查 √ 信息资源整合 32 2.0 24003540 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前沿 32 2.0 √ 考查 24003492 IT 企业创业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4003530 涉密信息系统与保密技术 32 2.0 √ 考查 24003493 保密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0 √ 考查 16 1.0 √ 考查 导师指定 √ √ ≥8.0 考试 24003339 导 5.0 考试 2500831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科研实践环 √ 2.0 及应用 备注 考试 32 24003590 论文环节 方式 统计方法与计算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原理 补修课程 秋 21008306 24003338 选修课 春 考核 4.0 ≥12.0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文献综述必须与论文选题比且相关,除经典文献外,必须是近 5 年在公 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文献的数量不少于 50 篇,并有不少于 20 篇的英文文 45 献。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门数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补 修课程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46 工程与项目管理 (学科代码:1201Z4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1. 学科专业 “工程与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经教育部(2004)批准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 北京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前身创建于 1946 年,分别于 1981 年和 1996 年获得硕士学位和博 士学位授予权,并从 2002 年开始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工程与项目管理”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及工程法律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学 科。近年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培养出来的工程与项目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 日益增多,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 2.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工程建设管理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主要包 括:项目策划与决策、项目融资、项目管理组织、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投资与成本管理、质量 与安全管理、工期及进度管理、工程保险和担保、项目管理信息化等。 (2)建筑企业管理 以建筑企业为对象,研究其内部的生产管理规律和与建筑市场相关联的经营管理规律。主要包 括: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方式、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要素优 化与组合、施工项目管理、企业内部结构和组织体制、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企业信息化等。 (3)建设工程监理 研究建设工程监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工程监理的激励和 约束机制、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监理工程师的能力框架、监理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 建设工程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等。 (4)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研究房地产投资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预测、房地产投资项目策划、房 地产投资项目融资、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及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项目目标控制、物业管理等。 (5)项目管理 研究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项目融资、项目组织 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目标控制方法和手段、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信息化等。 (6)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规划与决策、建筑节能经济与管理、绿色建筑评价等。 二、培养目标 工程与项目管理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且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 才。 工程与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 入的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 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工程与项目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 47 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并具有用外语撰写 专业论文的能力。 工程与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与健康的体魄,较好地掌握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身心健 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具备较高的知识获取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能够 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 识,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能够有所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工程与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能够在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承包企业、工 程咨询机构及其他具有工程与项目管理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工程与项目管理相关工 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工程与项目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 总学分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 文环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48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49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开课时间 考核 秋 方式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5008310 数学软件的应用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418 管理实证研究 32 2.0 √ 考试 22003474 随机建模与应用 32 2.0 √ 考试 22003311 项目管理学 32 2.0 22003312 建设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4003306 建设监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307 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32 2.0 √ 考查 22003307 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309 工程网络理论与实务 32 2.0 √ 考查 24003501 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查 24003502 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及融资 32 2.0 √ 考查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建设项目管理 春 秋 √ 考试 √ 考试 √ √ 考试 √ √ 考试 √ 考试 √ √ 备注 5.0 ≥8.0 考试 √ 4.0 ≥12.0 √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50 1.0 3.0 科研实践环节 科研评估 1.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文献综述应包括中外文献内容概述、阅读体会及引起的思考等内容。文 献综述必须与论文选题比且相关,除经典文献外,必须是近 5 年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国际会议 上发表的论文,文献数量不少于 50 篇,并有不少于 20 篇的英文文献。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门数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补 修课程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51 会计学 (学科代码:120201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会计学二级学科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会计学学科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 基本理论,运用本学科的会计、公司财务、审计、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理论及方法与社会经 济及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分析研究会计、公司财务、审计、管理会计主要研究 方向中所涉及的前沿性理论问题,同时密切结合国内实践中所涉及的各个主要研究方向中重大实践 问题,包括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财务政策、企业并购、公司治理、审计质量等问题。 在北京交通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会计学科,是学校中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学校 1986 年获得 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形成了学术型硕士、硕博连读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结构完整的学术 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强化专业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方法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参 与多层次的学术研究与实务咨询项目,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对专业实务工作的适应能 力。 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会计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性质作用、结构内容、研究方法,包括会计基础理论、会计要 素理论、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会计规范理论、财务会计报告理论及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通过理论 与实际的结合及中西会计理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会计理论水平,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 性进行思维的能力,为适应现代化管理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及会计实践奠定基础。 2. 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 主要研究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相关理论、方法及其最新发展成果。在结合现代公司财务与资 本市场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财务学、资本市场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在现代市场 经济条件下公司财务契约、融资策略、投资方案评价、财务估价、股利政策选择、公司治理、证券 投资等领域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3. 审计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审计的历史发展、职能特征、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审计方法、审计报告 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中西审计理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审计理论水平,加强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和创造性进行思维的能力,为适应现代化管理和从事审计教学与科研工作及审计实践奠定基 础。 4. 成本与管理会计 主要研究企业成本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成本会计主要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 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以及成本管理体制改革和成本管理制度设计等环 节,进行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管理会计主要对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存货 的计划与控制,责任会计等专门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5. 企业兼并与重组 主要研究通过并购与重组获得战略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程序和具体 操作方法,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价值评估、资产管理与评估、税收等问题,国内外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典 型案例及其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与策略等。 二、培养目标 52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纪 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学术研究素质,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对 本学科某专业领域的的专业研究问题具有较好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应该到达如下要求 1. 系统和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体系,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文献 与资料检索,并能够通过阅读中英学术期刊的最新文献、参与科研研究工作等方式,获取本学科的 最新知识与最新进展。 2. 具备研究方法论的思维模式,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能够提炼与清晰表述本学科某专业领域的 主要研究问题与实务问题,并对研究状况具有一定的辨析与判断力,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本学科的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能,包括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与计量统计分析方 法,具备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项目研究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的能力。 3. 具备初步的独立研究能力与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能够针对本学科某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或 专业实务问题独立进行或与他人合作展开研究,能够提出个人有价值的思路与建议,形成具有一定 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 具备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未来从事专业管理及相关工作的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能够胜任各类大型企业、会计事务所、证券公司、经济管理与政府决 策部门的高层次综合专业管理人才需求。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不 少于 35.5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 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53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54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5.5 分) 课程类型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时间 学 学 时 分 秋 √ 春 考核方 秋 式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3359 统计软件应用 32 2.0 √ 考试 考试 22003323 中级计量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423 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420 会计与财务研究方法论(硕士) 32 2.0 √ 考试 22003364 会计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2003365 财务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2003366 审计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2003476 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4003312 成本理论与方法 24 1.5 √ 考试 24003409 会计准则专题研究 24 1.5 √ 考试 24003410 审计准则专题研究 24 1.5 √ 考试 24003313 企业并购 24 1.5 √ 考试 √ 考试 公共课 基础课 备注 5.0 专业课 √ 考试 11.0 8.0 选修课 55 ≥ 7.5 24003414 税务理论与方法 24 1.5 √ 考试 24003415 项目投融资与资产评估 24 1.5 √ 考试 24003412 战略与风险管理 24 1.5 √ 考试 24003595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24 1.5 √ 考试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 √ √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1.0 (个人陈述与教师点评) 科研实践 环节 科研评估 1.0 3.0 √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对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的要求:(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提交一份与硕士学位论 文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由导师进行评价;(2)在第三学期末提交并报告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 报告,由学位点导师组对其报告情况进行提问与讨论,并给出评价成绩。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科研评估:(1)硕士研究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参 与至少一项科学研究项目,在第三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 以来每个学期参与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 考与文献支撑,由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2)硕士研究生提交一篇已发表或拟定发表的 与硕士学位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告与讨论,由导师对创新性与 规范性进行评价。 5.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56 企业管理 (学科代码:120202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企业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企业战略管理 培养具有扎实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企业战略管理实务,能够胜任企业中高层管理决策 工作,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人才。 2. 市场营销管理 以管理学、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及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 析企业的营销环境,系统掌握企业的营销战略及营销策划方案制定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 品牌运作及广告方式,构建企业的营销网络及渠道,提高企业营销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 3. 人力资源管理 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保持、利 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与管理,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 效率,实现组织目标,重点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规划、职务分析、人员招聘与评价、职业技能鉴 定、绩效评价、培训与人员开发、报酬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4. 企业文化研究 重点研究企业文化形成的机理、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使命与愿景;企 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 企业管理专业是管理理论与企业经营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企业管理专业为适应市场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 理人才。 在思想道德方面,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 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极为国 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学术水平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 知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 法解决企业管理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开展企业管理相关实 践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具备合作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并拥有 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成果水平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 熟练阅读并运用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具备撰写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的能力。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管理咨询、管理实务、教学培训及相关岗位的管理和研 究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57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企业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 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 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58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59 表 1:企业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21009305 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学期 课程编号 法论 秋 春 秋 √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试 √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 考试 21008303 矩阵分析 I 32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 I 32 2.0 √ 考试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04 企业战略管理 32 2.0 22003305 营销管理 32 2.0 √ 考试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22003308 企业文化 32 2.0 √ 考试 22003310 工效学 32 2.0 √ 24003301 生产/运作管理 32 2.0 √ 24003302 组织行为理论 32 2.0 √ 24003505 管理沟通 32 2.0 √ 24003528 企业形象策划 32 2.0 √ 24003506 管理研究方法(硕士) 32 2.0 √ 16 1.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24003590 导 √ √ 5.0 考试 √ √ 备注 ≥8.0 考试 8.0 ≥8.0 √ 经管学院及其他学院开设 的其他课程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实践环 节 导师指定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60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专业文献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门数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补 修课程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61 旅游管理 (学科代码:120203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于 2000 年,2004 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与规划专业的硕士生。本专业主要为 旅游和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与决策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 主要研究旅游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旅游区开发与管理。是伴随着我国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发展 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旅游规划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环境 科学旅游经营管理和园林规划等学科的结合,该方向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规划的理论基 础和一般范式、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旅游区投资与开发模式、旅游开 发中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分析、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旅游产品开发、空间布局、土地利 用与目的地营销等。该研究方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2. 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 主要研究世界旅游经济的基本原理,旅游产业运行与发展,特别是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基本特 点及规律,旅游发展目标、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市 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旅游业一体化经营、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旅游行业管理和产业政策、旅游经济 影响等。该研究方向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和趋前性,是指导和认识世界旅游和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 一个重要的理性研究。因此,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二、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与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具有较高的管理 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 思想道德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2. 学术水平培养目标 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旅 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等问题,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3.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能够利用最 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 62 4. 成果培养目标 培养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学术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 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 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63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64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旅游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1009305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研究 秋季 春季 考核 秋季 √ 方式 考试 √ 考试 √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38 旅游学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4003521 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4003523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 32 2.0 √ 考试 24003520 旅游产业组织与运行 32 2.0 √ 考查 24003529 区域社会经济结构与旅游发展 32 2.0 24003525 旅游与城市发展专题研究 32 2.0 √ 考查 24003524 旅游线性空间规划与设计 32 2.0 √ 考查 24003531 生态旅游与环境解说 32 2.0 √ 考查 24003572 旅游产业的空间分析 32 2.0 √ 考查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考查 考试 √ √ 考查 补修课程 论文环节 科研实践环 节 5.0 考试 √ √ 备注 8.0 ≥16.0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65 3.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66 技术经济及管理 (学科代码:120204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是从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学位点,其前身为技术经济学学科,由 一批 1950 年代留学前苏联与 1950 年代前留英美的工程经济专家创立于 1960 年初期。技术经济及管 理专业主要研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投融资活动的可行性及风险、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以及创业活动等问题,涉及国家、产业、企业及项目等四个层面。北京 交通大学自 1990 年取得该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项目评价 本方向主要探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一般工程项目、重大基础性工程 项目和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的需求量预测、造价、成本、价格等的确定技术和方法,研究项目建设前、 建设期间、投产后以及运营中各阶段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同时掌握项目实施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先进 经验。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在进一步探讨项目财务评价体系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基础设施等特 殊项目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等的研究力度,以及信用评级等领域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 探索。 2. 项目投融资与风险分析 本方向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融资方式和投融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基 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创新研究、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析与规避、 基础设施投融资结构模型与量化分析等。其突出的特点是,以基础设施所共同具有的沉淀成本较大 和网络经济特性突出为基础,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基础设施特点,系统有针对性地研究基础设施投 融资的管理体制、创新方式、风险规避等理论模型与政策和实践建议。 3. 技术进步与创新创业研究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产业 结构升级、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创业则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创建及发展过程中的具 体体现,它是企业与产业创建及发展、地区与国家经济活力上升与繁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方向主 要研究技术进步与创新和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创新对企业创建及成长的影响等问题,包括技术创新 对宏微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引进及转移与产业化问题、新企业创建与成长以及企业创新战略管 理等。今后的重点研究领域为新产品开发、创业和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探索。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对象为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 特别是将理论、模型与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管理素质、良好知识结 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1. 思想道德: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 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 服务。 2. 学术水平:在掌握一般行业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在北京交通大学具备特色的交 通运输等领域培养更为坚实的基础,掌握技术创新理论、新产品开发及创业企业等领域的知识。具 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67 3. 能力水平:掌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项目财务评价、 经济效益费用分析、社会评价及后评价等方法,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方法;掌握有关技 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掌握技术创新有关理论,了解新产品开发及创业企业相关理论及实践过 程。具备良好适应专业工作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 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4. 成果要求:能正确地运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相关理论、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方 法解决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专业培养面向工程建设企业及研究院、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各类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部及政 府决策部门需要的高层次、务实型专业管理人才。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 总学分不少于 39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 文环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68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69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9.0 分) 课程性 质 公共课 学 课程名称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36 2.0 √ 18 1.0 √ 考试 时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21009305 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21009306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论 秋 春 秋 √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试 √ 考试 21008300 随机过程Ⅰ 32 2.0 √ 考试 21008302 数值分析Ⅰ 32 2.0 √ 考试 21008303 矩阵分析Ⅰ 32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5008303 数理方程 32 2.0 22003300 管理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1 高级运筹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 考试 22003316 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 32 2.0 √ 考试 22003317 项目评价 32 2.0 √ 考试 22003425 投资与融资分析专题 32 2.0 √ 考试 22003413 创新与创业专题 32 2.0 √ 考试 24003511 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 32 2.0 √ 22003334 中级运输经济学 32 2.0 √ 24003542 信用评级 32 2.0 √ 24003596 知识管理原理和方法 32 2.0 √ 24003512 技术战略与管理 32 2.0 √ 22003468 金融理论与政策 32 2.0 √ 24003496 产权经济学 32 2.0 √ 22003333 中级产业经济学 32 2.0 √ 考试 22003337 时间序列分析 32 2.0 √ 考试 70 备注 √ 5.0 考试 √ 考试 8.0 8.0 考试 14.0 √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24003598 项目管理 32 2.0 24003544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32 2.0 √ 24003532 数量经济方法与运用 32 2.0 √ 22003383 统计调查 32 2.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补修课 考试 √ √ √ √ √ 技术经济学 程 论文环 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科研环 节 考试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3.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71 安全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083700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于 2011 年被确定为一级学科,我校相应学科对应调整到该一级学科下,这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该学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的空间。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运用安全科学原理及方法,研究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的规律,研究安 全技术、安全理论、安全工程、安全科学等方面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是我校“211 工程”重点 建设学科。本学科以“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安全行为与安全管理研究所”为依托, 已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铁路机车安全监控、载运工具人-机-环系统安全设计和测评、交通运输系统、 电力生产系统安全科学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和企业的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安全技术及工程学 科培养从事安全科学教学和研究,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系统分 析与设计等工作的高、中级专业人才, 。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应用系统论、运筹学、组织管理学、安全工程学、运输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 术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系统分析、设计、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 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安全技术在交通系统的应用与推广等。 2. 人机与环境工程 本研究方向运用安全工程学理论、人类功效学理论、实验心理学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 术等先进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人-机-环境系统计算机仿真与模拟、人机界面信息流及认知、交通系 统中人员安全规划等。 3. 安全经济与安全行为 本研究方向应用安全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点研究安全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安全投入和事故经济损失,安全心理,安全系统中人的行为特性。 4. 现代安全风险管理 本研究方向基于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技术,配置各类安全资源,重点研究现代安全理论,现代 安全威胁辨识方法,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化,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管理,现代安全风险管理的相 关政策、原则和指南等。 5. 电力系统安全工程 本研究方向应用控制论、系统论、电力系统控制、安全工程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理论 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理论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包括大型火电机组及电力网络 的运行信息采集(测量)与分析管理、电力设备的调节与计算机分散控制及电力设备安全保护、电力系 统静态和动态安全稳定性等。 6. 职业安全适应性 本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行为学、组织行为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行业中的关 键岗位和危险岗位进行评价,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性进行适应性评价和选拔,对职业安全中 的疲劳、职业压力以及职业安全认知进行系统研究。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高层次研究及工程技术人员。 72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广泛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全面的专门知识,并熟悉各 交叉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从事 研究开发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 语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聘任本学科或交叉学科一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建 导师指导团队,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并备案。导师(包括导师团队)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基础学制 2.5 年,学习年限 2.5-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 总学分不少于 33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 文环节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具体课程与培养环节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与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73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74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表 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3.0 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开课时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21012001 综合英语 32 1.0 21012002 学术英语 32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21009307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21008303 矩阵分析 I 32 2.0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6335 现代控制理论 32 2.0 √ 21008302 数值分析 I 32 2.0 √ 24003331 心理测量 32 2.0 √ 22003310 工效学 32 2.0 √ 22003309 安全行为学 32 2.0 √ 22003479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 32 2.0 √ 22004327 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 22006336 智能系统与控制 32 2.0 √ 12003335 安全科学导论 32 2.0 √ 22006337 非线性有限元基础 32 2.0 √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22006361 机械优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32 2.0 24003470 安全人因管理 32 2.0 24003332 安全心理学 32 2.0 √ 24006358 三维机构运动仿真 32 2.0 √ 24003302 组织行为理论 32 2.0 24003330 安全经济学 32 2.0 24006340 虚拟仪器系统分析与设计 32 2.0 24004323 风险评估与管理 32 2.0 24003599 现代安全政策分析 16 1.0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秋 春 秋 √ 考核方式 备注 考试 √ 考试 √ ≥5.0 考试 √ 考试 √ √ ≥8.0 ≥6.0 √ √ √ ≥10.0 √ √ √ √ √ √ √ 其他安全学科相关硕士课程 补修课程 导师指定 附注一 论文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75 1.0 3.0 科研实践环节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科研评估 1.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对文献综述的要求:要求写出 5000 字以上综述报告,其中参考外文文献应在 20 篇以上。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只计成绩, 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 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76 社会保障 (学科代码:120404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本专业研究方向为:①社会保险;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③社会优抚;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 比较。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达到如下培养目标: 1.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针对现实公共管理中的问 题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方案、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中高层次实 务工作。 3.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 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 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 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 2.5 年,学习年限为 2-3 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 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社会保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 不少于 38 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类。此外,还包括论文环节 与科研实践环节。每学期选课课程学分不超过 15 学分。 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先补修附表中所规定的本科核心课程(以本科院校提供的官方正 式成绩单核准) ,并达到“中”等以上成绩,否则不允许研修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1。 五、科学研究及实践 科学研究与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环节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 77 本方法、步骤: 1. 科学研究 (1)在整个培养期间,研究生导师应结合自己或所在学术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至少 参加一项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研究 生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实验结 果分析等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能力。 (2)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本学科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撰写 文献综述,就本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制定切实可 行的技术路线或研究工作方案,进而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成果; (3)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的申报、论证、答辩等工作,并在导师指导团队的例会上报 告与讨论拟定发表的期刊论文,由导师对创新性与规范性进行评价; (4)在第四学期提交一份参加科研的书面汇报,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自入学以来每个学期参与 的科研项目、完成任务情况、科研能力提升与参加科研项目本人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与文献支撑,由 导师对其参与科研情况进行评价。 (5)研究生实际参加科研实践应不少于 1 年。 2. 专业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实习或项目研究,深入实际部门或企业,注重观察、跟踪和总结专业管理实 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研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性建议,并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管理岗位的实践工作。 六、学位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 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 完成,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 1 年。 学位论文所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 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 下进行。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开题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发展动 态的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特色与 创新点、预期成果和进度安排,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学生应该阅读数量应不低于 60 篇论文(其中 外文文献应不少于 1/3) 。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答辩,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三学期完成。 2. 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需提交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符合学术规范并在相应学术刊物发表水平的学术论文。相关要求参见《普研有效学术论文的修订意 见》 。 3.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汇报 78 在论文开题后至答辩前要求进行两次学位论文进展汇报,指导小组根据进展质量评定成绩。汇 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工作和开题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按开题报告中的进度进行,若有较大 差异,需说明原因;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中的内容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拟采取的解决办法;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交反映上述内容的详细的《学位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 通过中期进展报告环节,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学位点具体实施,并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完成。 4.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科学研究工作 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硕士学位的 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规范认真执行,具体要求按 照北京交通大学和学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的掌握了本学 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5. 学位论文匿名送审和答辩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规定办理。论文答 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的 3 月底前进行。 七、课程设置附表与其他要求 1.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 关规定执行。 2. 附课程设置表: 附 1:社会保障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8.0 分)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21012001 综合英语 21012002 学术英语 公共课 专业课 选修课 研究 考核方式 分 秋 32 1.0 √ 32 1.0 √ 考试 36 2.0 √ 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1009305 基础课 开课时间 学 春 秋 考试 2100930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0 √ 考试 22003302 高级管理学 32 2.0 √ 考试 21008306 统计方法与计算 32 2.0 22003426 微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2 宏观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60 中级计量经济学 48 3.0 √ 考试 22003324 社会保障学 32 2.0 22003306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2.0 22003326 公共管理学 32 2.0 22003320 劳动经济学 32 2.0 24003442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32 2.0 79 备注 √ 考试 √ √ 5.0 ≥9.0* 考试 考试 √ √ 考试 8.0 考试 √ ≥12.0 24003567 养老保险经济学 32 2.0 √ 24003568 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 32 2.0 √ 2400351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32 2.0 √ 24003302 组织行为理论 32 2.0 2400334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32 2.0 √ 24003569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32 2.0 √ 22003303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4003517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英文) 32 2.0 24003311 博弈论 32 2.0 24003541 薪酬管理 32 2.0 √ 24003518 劳动保护概论 32 2.0 √ 24003590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6 1.0 √ √ √ √ √ √ √ 自选课程 补修课程 导师指定 论文环节 科研实践 环节 附注一 前沿讲座 8次 1.0 素质拓展活动 8次 1.0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0 科研评估 1.0 3.0 1.0 备注: 1. 对前沿讲座选听及素质拓展活动的要求:参加学院定期组织前沿讲座 8 次。此外,硕士研究 生在校期间还需参加 8 次以上学校学期教育计划讲座要求,包括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阳光心理与生命健康、危机控制与安全管理等素质拓展活动。 2. 学术型硕士所修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基础课所修学分为至少>9.0 学分(即采取 3+1 模式, 三门专业基础课,至少一门数学方向的课程) ,国际留学生必修学分≥9.0 方式。专业课和选修课加一 起必修学分为 20 学分(即≥20.0)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为学生配置不同方向的课程,学生也可 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设计选择需要的课程。在选修课和自选课中,所有非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可 以作为选修对象。 3. 附注一: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补修由导师指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公共经济学》) , 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4.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均以开课时间为准。 (硕士第一外国语课程号 00000012 为特殊课程号,包含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一外) 院(系)审核意见: 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80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 实施办法》规定: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 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 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济管理学院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试行)》(校科发 [2010]33 号)的有关内容,组织专家讨论形成对学术型硕士生发表论文要 求的初步意见,经济管理学院依据“不降低标准、重质量不重数量以及保 持政策连续性”的基本原则,对不同学科提出了相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经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现 予以发布执行。 一、发表论文要求 公开发表 1 篇学术论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 公开发表 C 类及以上的论文; 2. 北京交通大学“慧光杯”学术文化节学术论坛上发表论文获得一、 二等奖; 3. 发表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论文; 4. EI 会议检索论文; 5. 发表在 CSSCI 扩展版上的论文。 二、说明 1.本规定中发表学术论文均需以北京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学术型 81 硕士生学位申请者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应为该生硕士生导 师)。 2.本规定中的 C 类及以上论文的分类方法以《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 法(试行) 》(校科发[2010]33 号) (附件)为依据。 3. 论文发表的时间必须为入学当年 9 月到毕业答辩审批前必须见刊。 三、本规定自 2014 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2014 级之前学术型 硕士研究生可按照原标准执行。 四、本规定解释权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 二 O 一四年十一月 82 附件: 北京交通大学文件 校科发[2010]33 号 a 签发人:李学伟 《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促进我校科学 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论文评价标准相 衔接,推进我校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分类办法 第二条 《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办法》(试行)将我校论文划分为 A、 B、C、D 四种类型。其中,A 类分为 An 和 As 两类论文。An 类论文为理 学、工学 A 类论文;As 类论文为人文社会科学 A 类论文。 B、C、D 三类 论文不再区分理学、工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第三条 A 类论文 (一) An 类论文(工学、理学):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 I SI)每年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的 学科分类目录和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收录 期刊影响因子情况,对同一学科中的期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83 学科影响因子前 5%(含)的期刊为 An1 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 20%(含) 的期刊为 An2 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 50%(含)的期刊为 An3 区期刊; 学科影响因子后 50%(不含)的期刊为 An4 区期刊;工程索引(The Eng ineering Index,简称 EI)数据库核心部分收录的期刊为 An5 区期刊。在 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 An1 类、An2 类、An3 类、 An4 类和 An5 类论文。 (二) As 类论文(人文社会科学): ISI 公布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 称 AHCI)收录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 明日报》、《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中国高教研 究》、《文学评论》、《历史研究》、《管理世界》、《新华文摘》、人 大报刊复印资料为 As 区期(报)刊。在 As 区期(报)刊上全文发表或被 其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称为 As 类论文。 第四条 B 类论文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 CSSCI)来源期刊(核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公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 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 CSCD)收录核心期刊为 B 区期刊。在 B 区期 刊上发表的论文与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 al Proceedings,简称 ISTP)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为 B 类论文。 第五条 C 类论文 84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 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Citation Database, 简称 CSTPCD) 收录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核 心期刊为 C 区期刊,在其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 C 类论文。 第六条 D 类论文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 ISSN 号或 CN 号)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正式 出版的论文集(有 ISBN 号)全文收录的论文、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 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且被评定为 3 星及以上的论文为 D 类论文。 第三章 附则 第七条 以上条款中规定的有关检索系统收录期刊源,均以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当年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八条 在对 JCR 公布的 SCI 收录期刊按其影响因子前 5%、20%、5 0%以及后 50%分区时,将根据当年 JCR 的主题学科相关数据,采用四舍 五入的方法进行划分(包括期刊总数不足 10 种的学科);同一期刊因学科 交叉等因素,可能出现在多个学科中,以其最高分区为准。 第九条 各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必须是全文发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 术论文、理论文章不少于 1500 字。 第十条 校内相关部门在制定学术评价、考核和奖励等办法时予以参 照。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原《北京交通大学一类学术论 文分类标准》(试行)(校科发[2005]28 号)以及与“一类论文”有关的规定、 85 通知,包括“关于博士生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刊物上发表论文认 定为一类论文的通知”(校技发[2005]9 号)、“关于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期刊同等认定的通知”(校科发[2 005]5 号)、“关于博士生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发表论文认定为一类论 文的通知”(校发科字[2003]32 号)、“关于增补《北方交通大学一类学术论 文分类标准(试行)》的通知”(校发科字[2002]87 号)等,同时废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86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附表中论文环节的说明 一、前沿讲座 在读期间要求参加学院组织的前沿讲座 8 次。 管理办法: 1.“经管主页-学术讲座”中会不定期发布前沿讲座的通知,标题为“【前沿讲座】 -XXXX”,通知中会注明讲座信息及相关要求。 2.决定参加讲座的同学需要按照通知中的要求到指定地点提前进行讲座预约,在纸 版预约单上登记个人信息(不接受电话预约)。每位同学仅能预约一人。 3.讲座当天须携带一卡通或学生证提前到讲座场地,讲座工作人员会提前收取一卡 通或学生证记录考勤,讲座结束后归还一卡通或学生证。 4.预约而未参加讲座、讲座迟到者、重复预约者均倒扣一次前沿讲座次数,未预约 而去听讲座不计次数。 5.讲座结束的一周内,具体的考勤结果会发布在“经管主页-研究生公告”中,标 题为“前沿讲座刷卡公示”。学生自行记录已参加的前沿讲座次数,学院对于学生个人 历史次数不公示也不提供查询。 6.当学生前沿讲座参加满 8 次,学院会在学期末时录入成绩,学生在下一学期开学 两周内可以在综合教务系统中查询。 二、素质拓展活动 在读期间要求参加学院组织的素质拓展活动 8 次。 管理办法: 1.“经管主页-研究生公告”中会不定期发布素质拓展活动的通知,通知中会注明 活动信息及相关要求。 2.决定参加拓展的同学需要按照通知中的要求到指定地点提前进行预约,在纸版预 约单上登记个人信息(不接受电话预约)。每位同学仅能预约一人。 3.讲座当天须携带一卡通或学生证提前到活动场地,讲座工作人员会提前收取一卡 通或学生证记录考勤,活动结束后归还一卡通或学生证。 4.预约而未参加活动、活动迟到者、重复预约者均倒扣一次素质拓展活动次数,未 预约而去参加不计次数。 5.活动结束的一周内,具体的考勤结果会发布在“经管主页-研究生公告”中,标 题为“素质拓展活动刷卡公示”。学生自行记录已参加的活动次数,学院对于学生个人 历史次数不公示也不提供查询。 6.当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参加满 8 次,学院会在学期末时录入成绩,学生在下一学期 开学两周内可以在综合教务系统中查询。 三、博士论坛 博士生需组织两次博士论坛,具体见“经管主页-研究生培养-教学资料”中“博士 论坛管理办法”。 87 经济管理学院学籍注册管理规定 一、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 进研究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依照教育部 2005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我校《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结合我院具体情况, 制定本办法。 二、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应当按学院规定的时间持研究生证到学院报到并办理注 册手续。注册手续包括: 1.在注册登记簿上签字并登记学生当前联系方式; 2.在研究生证相应学期栏内盖注册章。 三、未按学校规定缴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或 其它特殊原因无法按时缴费的研究生,须在每年 9 月份办理申请贷款手续,办理缓交学 费手续后,予以注册。 四、不能如期注册者,必须在开学两周内向学院提出书面请假申请,提交“研究生 暂缓注册登记表”(经管主页-研究生培养-资料下载-教学资料),导师签署意见并签 字。 五、未能按期缴学费(住宿费) 、未请假或者虽有请假但未获批准,以及逾期两周 不注册或者超过请假期限仍未完成注册者,学校将对其发放退学通知书。同意退学或逾 期未领取通知书的,按自动退学处理。 六、此规定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七、此规定由学院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学校规定执行。 88 关于学硕及博士最长修学年限的说明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第二十八条规定:研究生应在 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全部学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 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五年;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四至六年。研究生未能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由本人填写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 经导师和院(系)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可延长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 限不超过四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学术型硕士入学三年,学校开始对其发放超期警示书,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毕业论 文答辩,否则将予以退学处理”;入学四年,学校对其发放退学通知书,予以超其退学 处理。 博士研究生入学五年,学校开始对其发放超期警示书,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毕业论 文答辩,否则将予以退学处理”;入学六年,学校对其发放退学通知书,予以超期退学 处理。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