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为人做官之道 2018-09-17.pdf
家书中的为⼈做官之道 作者:张丁 《光明⽇报》( 2016年10⽉11⽇ 11版) 《廉政家书》 张丁主编 中国⽅正出版社 黄庭坚书信作品《糟姜帖》 资料图⽚ 曾国藩家书,民间收藏。(清)资料图⽚ 【著书者说】 如何为⼈是每⼀个⼈必须⾯对的问题,如何做官是每⼀个⼲部必须考虑的问题。为⼈ 做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那么,为⼈做官有没有普遍原则可供借鉴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廉政家书》中,就有不少与此相关的内容。 众所周知,家书是写给最亲近的⼈看的⽂字,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在这种私密性的个 ⼈⽂献中,⼈们往往能够吐露⼼声。当然,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常常要谈到如何为 ⼈、如何做官。为⼈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修⾝,“⾃天⼦以⾄于庶⼈,⼀是皆以修⾝为本”, “⾝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这是古代⼠⼈的最⾼理想。可见,修 ⾝是基础。⼀旦投⾝官场,必须明⽩为官之道,否则难做好官。那么,怎么修⾝,怎么做 官? ⾸先要有信仰。信仰是⼈们对于某种价值观的深度认可,乃⾄寻求⼀种⼼灵上的依归。 ⼈⽣在世,要有信仰,不管是宗教、政党、主义、国家,还是⽣活中的真善美,均可成为 信仰。古代有忠孝节义的信仰,近代有救国救民的信仰。信仰是⼀个⼈的灵魂,拥有信仰, ⼈才能辨明前进的⽅向;没有信仰,则如⾏⼫⾛⾁。 西晋⽂学家⽺祜在给⼉⼦的信中说:“恭为德⾸,慎为⾏基,愿汝等⾔则忠信,⾏则笃 敬”,意思是说恭敬在各种良好道德品质中排第⼀,⽽谨⾔慎⾏则是各种正确⾏为的基础。 在这⾥,⽺祜要求⼉⼦把恭敬、谨慎、忠信作为信仰来遵守。唐代⼥⼦卢⽒在写给⼉⼦崔 ⽞暐的信中说:“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她把忠实清正作为做⼈的⾸要条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后,那些先进的青年则把改造旧社会、挽救劳苦⼤众作为⾃⼰的信 仰,并不惜为之牺牲⽣命。上海共产主义⼩组的创建⼈之⼀俞秀松在第⼀次国共合作中加 ⼊国民党,并参加了孙中⼭讨伐陈炯明的北伐军。1923年1⽉10⽇,他在致⽗母亲的家书中 说:“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睹各处⼯⼈被军阀⽆礼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多数的劳苦 群众。”1937年初,⼤⾰命时期⼊党的韩雅兰瞒着⽗母去延安抗⼤学习,后写信给⽗母说: “⼉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奋⽃,为后来⼥⼦求幸福,也要和男⼈⼀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 做⼀点有意义的事业。”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才有了各阶层民众空前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 旗帜下,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 其次要有品德。品德指道德品质,是做⼈做事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古⼈在家书中教 育⼦弟,往往把品德放在重要地位。东晋陶渊明给陶俨等五个⼉⼦写信,在列举了古⼈兄 弟之间亲密相处、家庭和睦的故事后说,“诗⽈‘⾼⼭仰⽌,景⾏⾏⽌。’虽不能尔,⾄⼼尚 之。”意思是说,对于古⼈的崇⾼品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尚⾏为则遵⾏、学习。美好的 品德除了兄弟和睦外,也包括孝亲敬⽼、廉洁⾃律,尤其是为官者,更应该把“廉”字放在 ⾸位。对于做官者来说,廉就是德,守廉就是遵守官德。⼀个官员若不能守廉,那就失去 了官德。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就任两⼴总督,主持禁烟。他给夫⼈郑淑卿写信,⾔及⾃⼰ ⽣活孤苦,“决不敢于俸禄⽽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务使上可以答君恩,下可以见祖 ⽗。”林则徐虽历任多个要职,但始终恪守清⽩家风,世⼈敬仰。 再次要有才识。才识指才能与识别⼒,是⼀个⼈⽣存⽴世的基本技能。才能越⾼,⽣ 存的技能就越⾼,对⼈对事的识别⼒就越强。那么,才识从哪⾥来?⼀般⽽⾔,主要靠后 天的学习,学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有的⼈经过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在学 校认真读书,⾛向社会后还坚持学习,那么他就才能出众,识别⼒卓越。在⾃古以来长辈 教育晚辈的家书中,不乏指导学习的例⼦。北宋⼤学者苏轼给侄⼦苏千之写信,开始就拿 史学⼤家司马光和苏⽒兄弟饱读史书、“独⽴不惧”举例,指出“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 劝侄⼦“勤学⾃爱”。⾔下之意是说,熟读史书才能明⽩事理,才能做到内⼼强⼤,“独⽴不 惧”。⽼⾰命家陈云“⽂⾰”初期被下放到江西南昌的⼀个⼯⼚,仍然坚持读书,1970年12⽉ 8⽇他收到⼆⼥⼉陈伟华的来信,向他请教学习⽅法。14⽇陈云给⼥⼉回信说:“我万分欢 喜(不是⼗分、百分、千分⽽是万分),你要学习和看书了。咱家五个孩⼦中数你单纯幼 稚。你虽然已开始⼯作,但还年轻,坚持下去,可以学到⼀些东西的,不过每天时间有限, 要像你哥哥⼀样,每天挤时间学。” 古往今来,⼈们常常在家书中谆谆告诫⼦弟如何为⼈、如何做官,可见“兹事体⼤”。 志⾏⾼洁、廉洁清正、深仁⾼义、忠信笃敬、俭以修⾝、长才厚德、勤⼒务时、读书治学 等,都是家书中的常见⽤语,概括起来说,就是有信仰、有品德、有才识,⽬的是使⼦弟 健康成长,传承家风,光耀门庭,客观上也对官场⽣态产⽣了有利影响。⼈们常说,机会 留给有准备的⼈。准备什么?⽆论是为⼈,还是做官,都需要这“三有”。唯其如此,才能 做好⼈,为好官。 (作者系中国⼈民⼤学家书⽂化研究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