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交流小结(1).pdf
2017秋UCSantaCruz交流小结 2018-06-25 14:20:24 2017年秋季学期,我有幸入选了UCEAP交换项目,前往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UCSC)。陌生的校园、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驱使 着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回顾整个学期的交流生活,因为无数次全新的体验,显得分外充实。 校园篇 UCSC很 大,也很小。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相反,UCSC的校园面积非常之大,以至于往返宿舍教室之间都需要搭乘校内公交,但学校规模却 比较小巧,院系与学生数目都较少,在餐厅、图书馆、健身房遇到的也总是一些熟面孔。 相比一所大学,UCSC更像是一座森林公园。 校园坐落在旧金山湾区西南部、加州中部离海滩不远的山上。此前,我对美国高校的认知与印象就像哈佛、斯坦福那样:古朴整洁的校 园、古典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熙熙攘攘的学生。然而初到UCSC时,校园奇特的自然风貌让我大开眼界。从学校南部的downtown乘公 交车一路往南上山,离开城镇不久,视野中便只剩开阔的草原。学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门”,仅在公路边的一处草地上了块校名石, 刻着“UNIVERC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字样,经过这块校名石,就算是进入了校园内。随后不久,道路两旁的 景观逐渐变化,草原逐渐变成稀疏的树林,远处的山谷沟壑中灌木丛生,继续向北,高高耸立的红树林逐渐遮蔽了晴朗的天空、只剩阳 光从树林间投下的斑驳。不知不觉间,已恍若置身于深山密林中。 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公寓、体育场馆等建筑就像一个个孤岛一样散 落在校园内的红树林海中。校园内道路曲折蜿蜒,最初几天去教室、餐厅等地踩点时,即使全程跟着Google地图导航,也总难避免迷 路在林间小径中。等熟悉路线后,再搭上公交,校内出行就变得十分便捷。学校所在地加州非常富裕,学校学费也十分高昂(听留学生 小伙伴说高达6万美元一年),因此人均享受的设施资源相比复旦要丰富许多——图书馆自习区域非常大,从不用担心起晚了找不到座 位,并且提供了大量PC、iMac供学生使用,健身房设施齐全且维护较好,各类球场、游泳池、活动室一应俱全……甚至整个校园都可 以作为郊野远足的场地。 课业篇 与复旦相似,UCSC也十分重视通识教育,但具体实施上有所不同。按照学校规定,学生原则上一学 期所修学分必须在12-19分之间,绝大多数课程均为5学分,仅有部分实验课和实践类课程是2学分,因此多数同学一学期只修读3到4 门课程。与复旦一门课2-3学分,一学期修20学分左右的情况相比,似乎要轻松不少。但UCSC的课程十分注重课堂参与度,10-20人 的小课自然有很多参与讨论的机会,人数较多的大课则会开设小班讨论课,因此虽然修课门数不多,但很多的课余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 里阅读材料、准备讨论发言。 由于我是在大四上半学期参加的这次交换,此前已经修完了毕业所需的必修课,出国交换的学期没有转学 分的负担,选课方面就“任性”了一把,按照兴趣选了以下四门课: 1.Cosmology: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这门课由UCSC的强 势专业天文学专业开设,研究探讨宇宙的形成过程。授课方式由上百人的大课(lecture)和助教开设的小班(discuss section)结 合,此外还需课外阅读补充材料——霍金的《时间简史》。起初在惰性的驱使下,我找来了中文译本的《时间简史》对照原版阅读,但 后来发现由于翻译问题以及学术专有名词的中英对应问题,还不如费点劲读英文本效果好。也是托这门课的福,我第一次完成读完了一 本英文原版著作,并且在期末复习期间又重新读了两遍。回想起曾经买过几本英文小说,信誓旦旦要读完却半途放弃,读英文著作其实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需要的是多咬咬牙、多坚持坚持。 2.History: Modern East Asia 这门课研究的是以中日韩越等国为主的东 亚地区的近代史,老师是台籍华人,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于国内主流观点,有种西方历史观点与东方自我审视相结合的意味。与国内主 流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开端于鸦片战争不同,这门课从十七世纪开始讨论东亚近代历程,并且着重对比了中国、朝鲜以及日本在近代化历 程中不同的命运走向以及原因,对于历史学知识主要限于中国史的我来说有着不小的启发。 3.Japanese: First Year 日语课是我在复 旦一直想要选修,但由于激烈的选课竞争从未如愿的课程。借着UCSC抢课竞争相对较小的机会终于修读了这门课。老师是个地地道道 的日本人,秉承了我对日本人工作态度严谨的印象,在第一节课还没上之前,就给我们发了好几封邮件,详细说明了这门课的课程大 纲、参考教材、甚至教室的位置等信息。和想象中日本人为人冷淡的印象不同的是,老师对学生们都非常热情,第二次上课时就几乎把 全部近二十个人的名字都记全了。课上的同学很多都和我一样对日本文化比较感兴趣,早上9点钟下课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去教室对面 的餐厅吃早饭,渐渐地大家就熟络起来,每次下课后都会一起边吃早餐边聊天,最兴起的一次竟然直接聊到了午饭时间。 4.Fencing: Sabre UCSC开设了许多体育类课程,但和复旦将体育课纳入必修的做法不同,UCSC的体育课都是完全自愿、不纳入学分的,也许 是因为美国人的体育运动氛围更好,不需要通过强制必修体育课来提高身体素质吧。最初我在参加击剑社的社团活动时被安利了这门 课,击剑课每周二、四的下午三节课连上,分别是重剑、花剑、佩剑。虽然对每种击剑都挺感兴趣,但考虑到时间精力有限,最后选择 了看上去最帅气的佩剑(Sabre)。老师是退役的击剑运动员,也在校外的俱乐部兼职教练,经验非常丰富,教学时也非常耐心细致。 课上很多同学都有点基础,有些甚至连续选修了好几个学期的击剑课,因此我刚开始学时课上对战着实吃了不少苦头。逐渐熟练上手 后,每次课前都会有些小期待,尤其在繁忙的学习后,走进击剑馆挥舞一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最后,在考试方面,UC的课程大多 都有很多quiz、essay以及每学期1-2次的midterm,期末考试的占比一般不高,大约30%-50%。例如我修读的日语课,每周3次课后 作业和随堂小测,总共2次期中考试,课堂参与度也计入成绩考核,最后的期末考试仅占到30%。这种考核方式相当于把学业负担较为 平均地分摊到整个学期,学期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学业的压力,但临近期末时反而比较从容,不需要疯狂刷夜复习。Cosmology课 更是贴心地布置了额外作业,认真做完后就能拿到extra credit,对基础较差但努力学习的人来说是极大的鼓励。第一次在全英文环境 下学习,每门课都因为担心跟不上老师而高度紧张,课后反复温习,在期末备考时反而比较轻松坦然,最后也如愿拿到了4.0的满绩, 算是在课业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吧。 生活篇 UCSC坐落在山上,离最近的downtown也有20分钟车程,所以无法像去UC其他校区交 换的同学那样自己找房子租,只能住在昂贵的校内学生公寓,每天吃着昂贵的学校餐厅。也算是因祸得福,以高昂的住宿餐饮费为代 价,交换学期的生活品质提升了不少。 跟复旦的书院制度类似,UCSC也分成了约10个college,每个college单独在一片区域,有着 不同的主题(diversity,social justice,甚至有LGBT群体专属的住宿区域),学生入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college, 而不是根据专业划分。校方很贴心地把所有交换生和大多数地留学生集中在了同一片住宿区——ILC(International Living Center),在ILC完全不用担心融入困难的问题,因为这里的同学都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圈。 我入住的公寓总共6人,除了一同交流 的复旦同学外,其他室友分别是加州本地的拉美裔、墨西哥移民(正在申请绿卡中)、意大利交换生、中国留学生。本地的小哥是社交 和运动达人一枚,总是往来于橄榄球赛场和party间,但也会每周开车带着我们一起去downtown购物;墨西哥小哥略有些“宅”气,客 厅里摆满了他的电子游戏设备,他还特别精通厨艺——汉堡、墨西哥玉米卷、披萨、鸡尾酒、乃至宫保鸡丁;意大利交换生学习特别用 功,总是图书馆约自习的发起人,学霸到让人觉得有点nerd,但也有妙语连珠说骚话的时候——在某次闲聊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质都是暗 物质(dark matter)时,他随机接道:“所以我们white people才是minority”;而中国留学生每晚都要为了玩游戏的噪音和坚持早 睡早起的意大利学霸讨价还价。总的来说,虽然公寓里大家性格迥异,兴趣也不同,但相处非常融洽欢乐,无事的晚上大家还会一起聚 在客厅聊天看电影。 学期刚开始时,ILC社区几乎每天都有官方破冰party,刚到美国还没倒过时差的我生怕错过重要活动,几乎一场 不落地参加了所有社交活动,一度忙到都没时间刷朋友圈。欧美人确实热衷社交,几个人端着饮料凑到一起就能聊上几十分钟乃至数小 时。通过这些活动,ILC的同学之间很快熟络起来,后来还一起策划了旧金山两日游。 最后要提到吃。UCSC的食堂都是自助餐厅,有 周一到周五可以进入的的5-day meal plan和全周的7-day meal plan。我选择的是7-day meal plan,也就意味着整个学期里每天都 可以无数次进入餐厅。餐厅里伙食种类也非常丰富,汉堡等美式菜、意大利面、牛排、煎鸡胸、米饭、沙拉、水果、甜点应有尽有。自 助餐厅一度成为我在UCSC拼命健身(以便能吃得下更多)的最大动力。 旅行篇 UCSC地理位置比较尴尬,从学校到downtown要20 分钟车程,再转长途公交到最近的城市San Jose需要一个多小时,到了San Jose才能转乘火车或飞机去其他大城市,外出旅行颇为坎 坷,需要在行程制定上下足功夫。 我的第一次出行就是和ILC的小伙伴大部队去的旧金山,十余人正好包下了青年旅舍的一整间。整个 旅途都由leader德国小哥带着,最后也迷迷糊糊搞不清都去了哪些地方。 之后两次分别趁老兵节和感恩节的小长假独自前往了洛杉矶 和西雅图,并且特地从两地乘Coast Starlight海岸星光号火车回的San Jose,完成了Coast Starlight全线,打了些(很大的)折扣 完成了搭火车环游美国的小愿望。火车上还遇到过形形色色有趣的人:从洛杉矶返回时遇到3个几乎不懂英语的韩国老人结伴来美国旅 行,没有导游陪同;西雅图之行遇到的日本旅客,在纸上跟我用汉字笔谈,还惊讶于我能听懂她用日语讲的“新干线”(发音跟普通话非 常接近)。 旅途的趣事还能回忆出不少,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这次交换生活对我而言无论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是学科思维及视野的拓 展,都是弥足珍贵的经历,感谢复旦提供的海外交流机会,也希望未来学校能提供更多机会,让海外交流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