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典型自编教材.pdf

Mi amor 爱我别走151 页 20.817 MB下载文档
典型自编教材.pdf典型自编教材.pdf典型自编教材.pdf典型自编教材.pdf典型自编教材.pdf典型自编教材.pdf
当前文档共15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典型自编教材.pdf

典型自编教材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3.5 目 录 一、《印刷材料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印后加工技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印刷设备与工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教材 四、 实验讲义 E 录 第-章 植物纤维原料 ¨ 第一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种类 ¨ ¨¨ l l ¨¨¨ … ¨ ¨¨ ¨ … ¨ … … ¨ ¨ ¨¨ ¨ ¨¨¨¨¨…………………… 一 木材纤维原料 ¨¨¨¨¨¨ ¨ l … …… … … ¨¨ ¨ ¨ ¨ ¨ ¨¨¨¨… ’ 二 非木材纤维原料 ¨ ¨¨¨ ¨ ¨¨¨¨¨………… 二 、半木材纤维原料 1 二次)纤 维原ll¨ ¨¨… ¨¨¨¨¨¨¨¨…… 四 废纸 〈 ¨¨¨¨¨ ¨ 第二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 … ¨¨ ¨¨… 刂 … ¨¨ ¨ ¨ … ¨6 ¨¨ ¨¨………… … ………… … 一 纤维紊 ¨ ¨¨ ¨¨ ¨ ¨¨¨¨ ¨… 6 ¨¨ ¨ ¨¨¨¨¨ ¨¨¨¨¨… … … 7 二 半纤维素 … ¨ ¨¨¨…… ¨ ¨¨¨¨ ¨ ¨¨¨¨ 二、木素 ¨¨¨¨¨¨¨ 8 ¨ 四、萁他 少量组分 …¨¨¨……… ……¨ ¨ ¨¨ ¨ ¨ 氵 … ¨¨¨ ¨ ¨ ¨¨ 9 第 三 节 植 物纤 维 原 料 的⊥ 物结 构 ¨ ¨ ¨ ¨ ¨ …… ¨¨¨¨¨…………………… ¨¨¨¨ ¨ ¨ 9 一 纤维细胞的形成 ¨¨¨¨¨ ¨¨¨¨¨¨ 1】 二 不同植韧原料Hl纤 维细胞 ……… …… ¨ ¨ ¨¨¨¨……… ¨¨¨¨¨¨¨… 二 纤维的形态 ¨¨¨ ¨ 11 第 四节 纤 维 幕本 特 性 ¨ ¨ ¨ ¨ ¨… ¨¨ ¨ ¨ … 12 ¨¨¨¨… … ¨ ¨¨ ¨¨¨¨¨¨¨ ¨ ¨¨¨¨¨¨ ¨ 一 纤维 Hl吸 湿 润胀和溶解 12 ● ¨¨¨ ¨¨¨¨¨¨………… ¨¨ ¨¨¨¨ ¨¨ ¨ ¨¨… 13 二 纤 E的 电化学性能 ¨ ¨ ¨¨¨¨ ¨ ¨¨¨¨…………… 13 二、纤维的热降解 和机槭F+解 ¨ 四、纤缑化学 陧能 第 五节 ¨ ¨ ¨ ¨ … …………¨ 不 同种类植物纤维的性质 比较 ¨ ¨ ¨ ¨ ¨… 、 概述 ¨ ¨ 木材纤维原料的陛质坡萁刘成纸 陛质的影响 … 三 、非木材纤维原料 ’ J性 质及真刈成纸性质的钐响 参 考文献 ¨ ¨ … ¨ … … …… 第 二章 纸张 的 生产 工 艺 ¨ 第 一 节 制浆 ¨¨ ¨ ¨ ¨ … -、 化学法制浆 ¨¨¨¨¨… …… ¨¨ 二 二 纸张 r|咸 形 纸 张的湿压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21 ¨¨¨¨…………… 23 ¨¨¨¨¨……… …… ¨… ¨ 16 lf 17 18 ¨ ¨¨ ¨¨ ¨¨ ¨ ¨¨¨ ¨ ¨ ¨ 化学机械法制浆 四 再生纸浆 ¨ ¨¨¨¨¨¨¨¨¨………………………… …… … 第 二节 漂 白 ¨¨ ¨ ¨ ¨ … … …… … … 第 三节 纸 张 的抄造 ¨ -、 纸料的制备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14 ¨¨¨¨¨¨ ¨¨ … ¨11 ¨ ¨¨¨ ¨ F ¨ ¨¨¨¨ ¨ ¨ ¨ 14 … ¨¨ ¨ ¨ ¨ ¨¨¨… ……………… …… 二 二 、和1槭 法制浆 ¨¨¨¨¨¨¨¨ - ¨ ¨… 乙 26 … ¨ ¨¨ ¨ ¨ ¨¨¨… ¨… ¨ ¨¨ ¨ 27 ¨ ¨ ¨27 ¨¨¨¨¨¨¨ ¨ ¨ ¨ 3a ¨ ¨ ¨ 35 …………… … 吓刷材料学 t 氧 张的表 面施 胶 六 纸张的L光 与卷取 …… 七 ¨¨¨¨¨¨¨ˉ ¨¨¨ ¨¨¨ 纸张的亢成 整理 常用非涂布纸的主要忤能指标 ¨ ¨ 第 `"市lF阊 纸 -、 12 …¨¨¨ 12 ¨¨ ¨¨¨ ¨¨¨ ¨¨¨ … ¨ ¨¨¨ ¨ ¨ ¨…¨ ¨¨ ¨¨¨ ¨¨ 二 胶版日 纸 ¨¨ "洲 ¨ ¨¨ ¨¨ … 三 噍面白纸板 ¨… ¨¨ ¨¨¨ 参 考文 献 ¨¨ ¨¨ 第 三章 ¨ ……… ¨ ¨¨ 纸 和纸 板 的涂 布 加 工 39 ¨¨¨¨ 11 ¨¨¨¨¨…………… ¨¨¨ ¨¨¨ ¨¨¨ 3F … ¨ ¨¨¨¨ ¨¨¨¨ ¨¨¨ ¨¨ 3‘ ¨¨¨ ¨¨¨¨……… ¨¨¨ ¨¨¨ 二 丢 张的干燥 …… =3 14 ¨ ¨¨¨ 46 ¨¨… ¨ ¨ 47 ¨÷ ¨ ¨ ¨¨ … …¨ ¨ … ¨ ¨ F 第 一 节 加 工 纸概述 ¨ … ¨ ¨¨ ¨ ¨¨¨¨¨¨¨¨ … ¨¨¨¨¨ ¨¨¨¨ 47 一 加⊥纸的定文 ¨¨¨ ¨¨¨ 47 ¨¨¨ ¨¨¨¨¨¨ 艹 ¨¨¨¨¨ ¨¨¨¨ ¨¨¨¨¨ ¨……… 〓 “ 三 、涂 F- ¨¨¨¨¨……………… ¨¨¨ ¨¨¨¨¨ …… 涂料 △ 二 雷 ¨ ¨ ¨ … ¨ ¨ ¨¨ … ¨ ¨¨ 第 二 节 颜料 涂布纸的组 成及 其 性质 ¨¨¨¨ ¨¨¨¨¨¨¨…… ¨¨¨¨ ¨¨¨¨ 一 涂彳原纸 亠 ¨¨¨¨ ¨ ¨¨¨ 二 纸和纸极加⊥的 日的 ……… ¨¨¨¨¨ 三 纸和纸扳的自ΠT方 法炭分类 ……………… m⑾ ˉ ¨ ¨¨¨ ¨ ¨ ¨¨¨ ¨ ¨¨ 第 三节 颜料涂布 加lt工 艺 ¨¨ ¨ ¨¨¨¨ ¨¨¨¨¨¨¨ … ¨¨¨ ¨¨¨¨ 涂杓j万 式 ¨¨¨¨¨ ¨¨¨ ¨¨¨¨¨¨ 工、涂层的+燥 … …………¨ ¨ ¨¨¨¨¨……… …… ¨¨¨¨¨ …………… △ 涂如纸H,鸭 饰 ¨¨ … … ¨¨ ¨ ¨ … … ¨¨¨ ¨ ¨ 第 四节 颜料涂 布加 工 纸 ¨¨¨¨¨ ¨¨¨¨ ¨¨¨¨¨ -、 颜料涂布纸的分类 …… ¨¨¨¨¨¨¨¨……… ¨ ¨ ¨¨¨¨¨ 二 常用颈料涂布纸的恺质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第 四章 纸张 的基本结构 和主要物 理性质 ¨ ¨ … ¨ ¨ ¨¨ s7 ¨… ¨ … …¨ ¨ ¨ 第 一节 概述 … ¨ ¨ ¨ ¨ 68 ¨ … ¨ ¨ ¨ ¨¨ ¨ ¨ …… ¨ ¨ ¨¨ 第 纸 张 的基 本结构 叹 ″ 咿 “ 〓 钌 =节 ‘8 一 纸张 i9二 维结徇 〈 纸张的水平结构 ) 工 纸张的二维绮构 〈 纸张的垂直结构) △ 纸张H/l孔 隙结构 ¨¨¨¨ 第 二节 ¨¨¨¨ ˉ △ 表 观 密庋 (紧 度 )和 松厚度 四 平滑 度和粗糙度 … 五 透 气度 七 水分命量 … ¨¨¨¨ 八 、纸 张的形稳 拦 …………… 第 四节 2 纸和纸板 的力学性质 ¨ ¨¨¨¨¨¨ ¨ ¨ ¨¨ ¨ ¨ ¨¨¨¨ ¨¨¨ ¨¨¨¨¨ 六 、匀 度 ¨¨¨¨ ¨¨…¨¨ ¨¨¨¨¨ 75 ¨¨¨¨¨¨¨ f8 ¨¨ 78 ¨¨¨¨¨¨¨……… ¨¨ ¨¨ ¨ ¨¨¨¨¨ ¨¨¨ ¨ 72 ¨¨¨¨¨ F3 ¨¨¨¨¨¨¨ ¨ F3 ¨¨¨¨ ¨¨¨ ……… ¨¨¨¨¨¨¨ … ¨¨¨¨¨¨¨…………… ¨¨¨ ¨¨¨¨¨ …………… 厚度 ¨ ¨ ¨ ¨¨ ¨ 72 ¨¨… ¨¨ ¨ ¨ 纸张 的结构性 能 定 景 ……… 工 6p ¨¨¨¨¨ 70 ¨¨¨ ¨¨¨ ¨¨¨¨¨¨¨¨ ¨ ¨ ¨ ¨¨ ¨¨¨ … ¨ 80 81 81 - 纸ˉ|纸 板的流变特性 第 五节 纸张 的液体吸收性能 ¨¨¨¨ ¨¨¨¨ 84 ¨ ¨¨¨¨¨ ¨ ¨¨¨ 92 ¨¨ ¨ … ¨q3 ¨¨¨ … ¨ ¨ ¨¨ ¨ ¨¨¨ sl ¨¨¨¨¨ ¨ ¨¨¨¨¨ ¨¨¨ ¨¨¨¨ 二 纸和纸lr妁 动态强度性能 ¨ ¨¨ 工 、纸和纸板 的恤态强度性能 … 一 纸:Kf|吸 湿恪 ……… ¨¨¨ ¨ ¨¨¨ˉ ¨¨¨ 二、纸张钓油岑叹收 跬能 ¨¨ 93 ¨¨¨ 97 ¨¨¨¨¨¨ ¨ ¨¨¨¨¨ lO0 ¨¨¨¨ 二 纸和纸极液体吸收陟能 的测定 ……… ¨ ¨ ¨¨¨ … … ¨ ¨ 102 ¨¨ ¨ ¨¨¨ 第 六 节 纸 张 的光 学 性 能 ¨ ¨¨ ¨ lO2 ¨¨¨¨ ¨¨¨¨¨¨ ¨¨¨ ¨¨¨¨ 一 纸张 的光学现象 …… ¨¨¨¨ l03 ¨ ¨¨¨¨ ¨¨ ¨¨¨ ¨¨ ¨¨¨¨ i、 口度 ¨¨¨¨ l04 ¨ ¨¨¨¨¨¨¨ ¨¨¨ ¨¨¨ ¨¨¨ 二 不遘 |H庋 ¨¨ 108 ¨¨¨¨¨ ¨¨¨ ¨ ¨¨¨¨¨ 四 北泽度与印扇刂 光泽度 ¨¨¨¨ ¨¨¨¨¨ ll0 ¨ ¨¨¨¨¨ ¨¨¨ 五 纸张的表面效率及其影u,l冈 素 ………… ¨ 112 ¨¨¨¨ ¨¨ ¨¨ ¨ ¨…¨ ¨¨ ¨ 参 考 文 献 ¨¨ ¨ ¨ ¨ ¨ … ¨ 113 ¨ ¨¨ ¨ ¨ ¨ ¨¨ 纸 张的印刷适性 ¨ ¨ ¨¨ ¨¨ ¨¨ 11: ¨¨ … ¨ … ¨¨ ¨ ¨ ¨ ¨¨ 第一 节 概述 ¨ ¨ 113 ¨ ¨¨¨¨ ¨¨¨ ¨ ¨¨¨¨¨ ¨ ¨¨ -、 印刷适性钓定义及内涵 ¨ ¨ ¨¨¨¨ ¨¨¨¨ 114 ¨¨¨¨ ¨ 二、印刷适陛㈨研究 H的 ¨¨¨ ¨ ¨¨¨ ¨¨ ¨¨¨¨¨¨¨¨ ¨ ¨¨¨¨¨¨ ¨114 △ 印Ⅲ刂 适P+研 究的内容 ¨¨¨¨ ¨ ¨ ¨ 11钅 ¨¨… ¨ ¨ ¨… ¨ ¨¨ ¨ 第 二节 纸张 的运行适性 ¨ ¨ ¨¨¨ ¨¨¨¨¨ l15 ¨¨¨¨¨¨¨ ¨¨¨¨ ¨ ¨¨¨ -、 有关运行适性问题 …… 第五 章 ‘ ¨¨¨¨¨¨¨ ¨ ¨¨¨¨ ¨ ¨¨ n5 二 单张纸平 版印刷 啊运行性 ………… ¨¨¨¨ 119 ¨¨¨¨¨… 三 卷筒纸平版印刷 的运行性 ¨ ¨¨¨¨¨ ¨¨¨¨ l 9 ¨ ¨¨ ¨ ¨¨ 122 ¨ ¨¨ ¨ ¨¨ … 纸 张 的质 量适 性 ¨¨ ¨¨¨ … ¨ ¨ ¨ - 皋本概念和内容 …… ¨¨¨¨¨ ¨¨¨¨¨ ¨¨¨¨¨¨¨¨ … ¨¨¨¨¨ ¨ 〗″ ¨ ¨¨ 122 ¨ ¨¨¨¨ ¨¨¨¨¨¨ 二、影响实地印品质量的纸张质量适性因素 … ¨¨¨¨¨…… ¨¨¨¨¨ 124 三 影响半色调印晶质量的纸张质量适性 囚素 ¨¨¨ ¨ ¨¨ ¨ ¨ ¨¨ ¨ ¨ 126 ¨ ¨ ¨ ¨ ¨¨ ¨ 第 四节 纸 张 印刷 适 性 的评 价 i2 第 三节 ;3 ,0 :i 5i ;8 一 测试 和评价方怯 的特 点 …… … 08 二 、基于不 冂 H的 的几种 恻试方法 …… ,g 70 72 72 73 73 7亏 = 不 同印刷方式 纸张 的相天 测试 因春 一 常用印ll lll纸 的分类 ¨¨¨¨ ¨¨¨¨¨ ¨¨¨¨¨¨¨ 78 一 80 二 ¨¨¨¨¨¨ ¨¨ ¨¨¨ 二 、当今 印刷用纸的现状及发展造势 ……… 第二节 81 … ¨¨¨¨¨ ¨ ¨ 1孙 ¨ ¨¨¨¨¨ 12? ¨… ¨¨¨ … … ¨¨ ¨1· q ¨¨… ¨ ¨ ¨¨¨ ¨¨ 参考文献 ¨¨ ¨¨ ¨ ¨¨ ¨ 130 ¨ ¨¨¨ ¨¨ ¨ ¨¨ ¨ ¨ 第六章 常用印刷用纸的性能 ¨ ¨¨ ¨ ¨ ¨¨ …… 130 第 一 节 概述 ¨¨ ¨ 78 81 ¨ ¨¨¨¨ ¨¨ ¨¨¨¨¨ lz6 ¨¨¨¨¨… ¨¨¨ ¨¨¨ 机械浆为主要组成 的印刷用 纸 ¨ 新 闻纸 … ¨¨¨¨ ¨ ¨¨ ¨¨ ¨¨ ¨¨¨¨¨ la0 ¨¨¨¨¨¨ ¨¨¨¨ ¨¨¨¨¨¨ ¨¨ 130 ¨ ¨¨¨¨ ¨¨ ¨… ¨ ¨¨¨ ¨ ¨ ¨ 132 ¨¨ ¨ 132 ¨¨¨¨¨¨ ¨¨¨¨¨ la4 ¨¨¨¨ ¨¨¨ ¨ ¨¨¨ 超 级压光纸 ……… ¨¨¨¨¨¨ ¨¨ 135 ¨¨¨¨¨ ¨ ¨¨¨ ¨¨¨ 三 、含机搬浆涂布纸 ……… ¨¨ 第二节 化学浆 为主要组成的印刷用纸 … …… ¨¨ ¨¨¨ ¨ ¨¨¨ 137 3 印刷 材料学 ¨¨¨¨ ¨ ¨¨¨ ¨¨ - ¨ ¨¨ 1〗 8 … … … …¨¨ ¨¨¨¨ i 高级涂布纸 ¨¨ ¨¨¨¨ ¨ ¨ ¨ 1“ ¨¨¨ ¨ ¨¨¨¨ ¨¨¨ ¨¨ ¨ ¨∴ ¨ 工 特殊用纸 ¨ lⅡ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140 -、 高级耒涂布纸 第七章 ¨ ¨¨ ¨¨ ¨ ¨ ¨ ¨ ¨ ¨ 其他承 印材料 ¨¨ … ¨¨ 塑 料类 承 印+l料 … … ¨ ¨¨¨ -、 塑料的种类 ¨¨¨¨¨ ¨ 第 一节 ¨ ¨¨ ¨ … ¨¨ … ¨ ¨ ¨¨¨ ¨¨¨ ¨ ¨1‖ ¨¨¨ ¨ ¨¨ 1|l 111 ¨¨¨¨¨ ¨¨¨ 二 塑料fl珞 本忤质与特点 ¨¨¨¨ ¨¨¨¨ ¨¨ 】41 ¨ ¨ ¨ ¨¨ … ¨¨¨ ¨¨ ¨ 三 改普羽料印删适性ll方 法 ¨¨¨¨¨ 117 ¨ ¨¨ ¨¨ ¨ ¨¨ ¨¨… ¨¨ ¨ ¨¨¨¨ ¨¨ 150 四、主要应用领域及ll点 lΙ 、璎料薄膜的印“刂 t艺 塑料容器印铞刂 工艺 ¨¨ ¨¨¨¨ ¨ ¨¨¨ ¨ ¨ ¨¨ ¨¨¨ ¨ ¨ ¨¨¨¨… ^ ¨¨¨¨¨ 第 二 节 全 属 类 承 印杨 +l¨ ¨ ¨¨¨ ¨ ¨¨¨¨¨ ¨ - 概述 ¨¨¨ ¨¨¨¨¨ l:l ¨¨¨¨ ¨¨¨¨¨ ¨ ¨¨ ¨ ¨ ¨ ¨¨¨ ¨ ¨¨¨ ¨ 1,2 … ¨ ¨ ¨ 153 ¨¨¨¨ ¨ 15: ¨¨¨¨¨ ¨¨¨¨¨ 二 、全属承印材料 …… ¨ ¨¨ ¨¨¨¨ ¨¨¨ 156 ¨¨¨¨ ¨¨¨¨ ¨ ¨¨¨ F 全属表面处理 ¨¨ ¨¨¨¨ 159 ¨ ¨¨ ¨ ¨ ¨ ¨¨¨¨ ¨ ¨ 160 第 三 节 陶瓷和玻璃类承 印材料 ¨ ¨¨¨ ¨ ¨¨¨ -¨ ¨¨ ¨ ¨¨¨ ¨¨ 一 胸瓷承印材料 ¨¨¨¨ ¨ 160 … ¨ ¨¨ ¨¨¨ ¨ ¨ 二 蔹璃承印材料 ¨¨¨ ¨¨ ¨ ¨¨¨ 162 ¨ ¨ … ¨¨ ¨¨¨¨ ¨ ¨¨ ¨¨¨ 参考文献 ¨ ¨ 1心 ⒗ 第八章 第一节 一 印刷油墨 的基本 组成 及 其性质 ¨ ¨ ¨ ¨ ¨ ¨¨ ¨¨¨ ¨ ¨¨¨ 印刷油墨 的组成 与分类 汕墨 的组成 ¨ ¨¨¨ 工 、油粤分类 ¨¨¨¨ ¨ 167 … ¨¨¨ ¨ ¨ ¨ ¨ 16氵 ¨¨ ¨ ¨¨ ¨ 167 ¨¨¨ …¨¨ ¨¨ ¨ ¨¨¨¨ 168 ¨¨¨¨ ¨ ¨¨¨¨ ¨¨¨ 二 承印物 ,l油 墨的要求 ¨¨¨¨ ¨¨¨¨¨ ¨ 1⒗ ρ ¨¨ ¨¨… ¨ ¨ ¨¨ ¨ ¨ ¨ ¨¨… ¨ 170 第 工 节 颜 料 和染 料 ¨ ¨¨¨ ¨ ¨ ¨¨¨¨ ¨ ¨¨ ¨¨ ¨¨¨ -、 颜料 ¨¨ ¨¨¨ 170 … ¨ ¨¨¨¨ ¨¨ ¨ ¨ ¨ ¨¨¨ i 有机染料 ¨ ¨ ¨¨ ¨ 18‘ 二 颜料和染 料 |i~Lr· l 笫三节 ¨ ¨¨¨ ¨¨¨ 常用迮结料的种类及性质 一 油类迮筘料 … ¨¨¨¨¨ 二 、树脂迮结料 ¨ ¨¨¨ ¨¨¨¨ 三 水墓油筌迮结料 ¨ 二 油墨输助材料 …¨ ¨¨¨¨ ¨…¨ ¨¨ ¨ ¨ ¨¨¨¨¨¨ ¨¨¨ ¨ 192 192 ¨¨¨ ¨ ¨¨ 193 ¨¨¨ ¨ ¨¨¨ ¨¨¨¨ ¨ ¨¨¨¨ ¨ 191 ¨¨¨¨ ¨¨ ¨¨¨ ¨ ¨¨¨ 199 ¨¨ ¨ 四 无水胺印捎罴迮结 ,J勹 llhill… 第 凹节 油 墨溶剂 与辅助材料 ¨ ¨ ¨¨¨ -、 溶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 20l 201 ¨¨- 204 ¨¨ ¨ ¨ ¨¨¨ 参考文献 ¨¨ ¨ ¨ ¨¨ ¨ ¨ 209 ¨ ¨ ¨ … … ¨ ¨ ¨ ¨ ¨ ¨ ¨ ¨ ¨ ¨ ¨ ¨ ¨¨ 210 第 九章 印刷 油墨 的制备 ¨ ¨ ¨ ¨ ¨ … ¨¨ ¨ ¨ ¨ ¨ ¨ 210 第 一 节 印刷油墨制备 的基础理论 ¨ ¨¨ - 油鎏的表面和胶休化学性质 …¨¨¨¨… ¨ ¨¨¨¨ ¨¨¨¨¨¨¨ ¨¨ ¨ 210 ∠ Gl 01 01 09 |10 }lO !l0 二 油 筌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 ¨¨¨¨ ¨ ¨¨ ¨¨¨ ¨ ¨¨ 214 ¨¨¨ 216 ¨ ¨¨¨¨¨¨ ¨¨¨ 三 、表面活陉∷ 刹与酒墨分 故 ¨¨¨ ¨ ¨¨ 夕。 ¨ ¨¨¨ ¨ …¨… ¨ 油 墨 的 制 造 t艺 ¨ ¨¨ 第 二 节 印 吊刂 ¨¨ 220 ¨ ¨¨¨¨ ¨ ¨¨¨ ¨ ¨¨¨ 一 印刷油墨⊥产 ll况 … ¨¨¨¨¨ 221 ¨ ¨ ¨¨¨ ¨ ¨¨ 二 浆状油墨 ll造 t艺 … ¨ ¨¨¨¨ ¨ ¨¨¨¨¨ ¨ ¨ 223 ¨¨¨¨¨¨ ¨¨ ; 液状汕墨制选工 艺 ¨¨ … ¨¨ ¨ ¨ ″亠 ¨ ¨¨ ¨ … ¨¨… ¨ 第 三节 印刷油 墨 的生产设 各 ¨ ¨ ¨ ¨¨¨¨¨ ¨¨ ″5 ¨¨¨¨ ¨¨¨ -、 预混 命搅抨设斋 … ¨¨¨ ¨ 22‘ ¨ ¨¨¨ ¨¨¨¨¨¨¨¨ ¨¨ ¨ ¨¨¨ 二 、油婴牛产 的球胯设备 ¨ ¨¨¨¨¨ ¨ ¨¨ 2孙 ¨¨¨¨¨… ¨¨ △ =辊 机 ¨¨¨ ¨¨¨¨¨ ¨¨¨ 2⒛ ¨ ¨¨¨¨¨…¨ ¨ ¨¨¨ ¨¨¨¨ 四 汕墨过滹器 ¨ ¨¨¨¨ 参考文献 ¨ ¨ ¨ … … ¨ 第+章 油墨 的流变特性 ¨¨ ¨ ¨¨¨ ¨¨ 第 一 节 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231 ¨ ¨¨ 231 ¨¨¨¨¨¨¨ ¨ ¨¨ ¨¨ 231 ¨¨¨ ¨ ¨¨¨ ………… 一 应力· l变 形 ¨¨¨ ¨¨ ¨¨¨¨ 2:2 二 理想婢性变形 ¨¨¨ ¨ ¨¨¨ ¨ ¨¨¨¨………… ¨ ¨¨¨ ¨¨¨¨ 233 工 流动及其形式 ……… ¨¨ ¨ 235 ˉ ¨ ¨ ¨¨ ¨ ¨¨ ¨ ¨ ¨ ¨¨ 油 墨 的黏 滞 变形 ¨ ¨¨¨ 2“ ¨¨¨¨¨…¨ ¨¨¨ ¨¨ ¨ ¨¨¨¨ ¨¨ -、 黏度 ¨ ¨¨ ¨¨¨¨¨ 2a8 ¨¨¨¨¨¨¨ ¨¨¨¨ 二 触变性 … ¨ ¨¨ ¨ ¨ ¨ … ¨ ¨¨¨¨¨… ¨ 2圯 ¨¨¨ ¨ ¨¨¨¨¨¨¨ ¨¨¨¨ △ 泊璧的黏温特性 ¨ ¨ ¨¨ ¨ ¨¨ ¨ ¨ ¨¨ ¨ ¨ ¨ 243 ¨ ¨ ¨ …… … 第 三 节 油 墨 的黏 弹 性 ¨¨¨¨¨¨¨¨¨¨¨ ¨¨¨¨¨ 2妃 ¨¨¨¨ ¨ ¨¨¨ -、 汕墨的黏弹性模型 ¨¨ ¨ 246 ¨¨¨¨¨¨… …¨ ¨¨¨¨ ¨¨¨ 二 油箜黏弹惟的测定 …¨¨¨¨… ¨¨¨ 2灬 ¨¨¨¨…… ¨ ¨¨¨ ¨ ¨ ¨ ¨¨ 三 、汕墨的黏性 b分 裂 ¨¨ ¨¨¨¨¨¨ … 驷9 ¨¨¨¨ ¨¨¨¨¨ ¨¨¨¨¨¨¨¨ 四、汕墨的流动忤 ……… ¨¨¨ ¨ ¨¨ ¨ ¨ ¨ … … ¨¨ ¨¨ … …¨ ⒛o 参 考 文献 ¨¨ ¨ … ¨¨ ¨ ¨ … ¨ 251 ¨¨¨ …¨ ¨¨ ¨¨¨ 第 +-章 泊 墨 的于燥 性 质 ¨ ¨ ¨¨ ¨ ¨ … … … …¨¨¨ Ⅱ3 第 一 节 油 墨 在 承 印物 上 干燥 的基 本 过程 第工节 油鲞f燥 ,l两 个阶段 …… ∷ ¨¨ 二 、油墨的附舂 ¨¨¨ 一 ¨¨¨ ¨¨ ¨¨¨ ¨¨¨¨¨¨……… ¨¨¨¨¨¨ ¨¨¨¨¨ ¨¨¨¨¨ ¨ ⒛3 ¨¨¨ 253 ¨¨¨ ¨ ¨ ¨¨ ¨ Ⅱ6 ¨ ¨ ¨ ¨ ¨¨ ¨ ¨¨ ¨ ¨ ¨ 第 二 节 油 墨 的渗 透 干 燥 ¨¨¨¨¨ ¨ Ⅱ6 ¨ ¨¨ ¨¨¨¨¨¨…… 一 渗透千燥 的过程和机理 ¨¨ ¨¨¨ ¨ ¨¨¨ ¨¨ ¨ ¨¨¨ ⒛6 ¨¨¨¨ ¨¨¨¨¨¨ 影响油鲞渗透干燥H9囚 素 ……… =、 ˉ ¨¨¨ ¨¨¨¨¨¨¨¨ ¨ ¨¨¨¨… z58 二、瘳透ilk收 干燥 … ¨¨¨ ¨¨¨¨ … …… … 鄹 ¨… ¨¨ ¨ ¨ ¨ ¨ ¨…¨ ¨¨¨ 油 墨 的氧化 结 膜 干燥 ¨ 第 =节 ¨¨¨ 258 ¨¨ ¨¨¨¨¨ ¨¨¨¨¨ ¨¨¨¨ -、 氧化结膜千燥的过程和机理 …… ¨ ¨ ¨¨… ¨¨¨¨¨¨¨¨¨ ⒛0 二 、彤响油墨氧化结膜干燥 nl囚 素 ¨¨¨ ¨ ¨¨¨ ¨¨ ¨ ¨ 263 ¨¨ ¨ ¨ … ¨ … …… ¨ ¨ ¨ ¨¨ 第 四节 油 墨 的挥 发 干燥 ¨¨¨¨ 2“ ¨¨¨¨¨¨ ¨¨¨ ¨¨¨¨ 一 挥发干燥 的过程和抄1理 ¨ ¨¨¨¨ ¨¨¨ 263 ¨ ¨¨¨¨¨ ¨¨¨ ¨¨¨¨¨ ¨¨ 二、影晌油筌挥发干燥 的因素 … 5 印属刂 材料学 … 第 五 节 辐射 干燥 ¨ ¨ ¨ ¨ 一 紫外线T燥 …… i …… … ¨¨ ¨ 2Ⅱ 267 ¨¨¨ ¨¨ 2e8 2^U ¨¨ˉ ¨¨ ,0 双 /JL分 反应干燥 ¨ ¨ ¨¨ 2m ¨¨ ¨ ¨¨ ¨ ¨ ¨ ¨ ¨ˉ 油墨 的其他干燥方式 ¨ ¨ ¨ ¨¨¨ ¨¨¨ ¨¨ ¨¨ -、 湿凝同 f臊 ¨¨ ¨¨ ¨¨¨ ¨¨¨ ¨ 工 冷凝f燥 ¨¨ ¨ 第六节 Ⅰ 胶化干燥 206 ¨¨ 电子束 +燥 ¨¨ ェ 红外线干燥 ¨ ¨ ¨¨ ¨¨ 四 过滤 +燥 …… 2‘ 9 270 ¨ ¨¨ ¨¨¨ ¨¨ 269 …¨ ¨… ¨¨ ¨¨ ¨¨ ¨¨ ¨¨ ¨¨ ∶ ¨¨¨ ¨ 六 渗透凝 固 氧化结膜相结合 d,+悚 形式 270 ¨¨ 270 ¨ 五 沉淀干燥 ¨ ¨ … ¨¨ 第七节 油墨干燥 的测 定 ¨¨ ¨ ¨ ¨ ¨ ¨¨ 参考文献 ¨ ¨¨ ¨¨ 第+二 章 油 墨 的光学性质 第一节 光和颜色的关 系 ¨¨ ¨¨¨ 270 ¨¨ 270 ¨¨ ¨¨ … 272 … 273 273 …… ¨¨ … ¨¨ 一 颜色庸 r| ¨¨ 二 色 光二原色和色光加色f△ … ¨ 273 2f逡 ¨¨¨ ¨¨¨ 275 ¨¨¨¨¨ ¨¨ ¨ ¨¨¨ 色和着色剂减色法 … =原 ¨ ¨ ¨ ¨¨¨ 27⒖ ¨¨ ¨¨ …… ¨¨ ¨¨ 膜 层 的透 明度 与光 泽 第 =节 ¨¨¨¨ ¨¨¨¨¨¨ ¨¨ ¨¨ 2胚 ¨¨ ¨¨ 一 膜层的遘ll度 ¨¨¨ ¨¨ ¨¨ ¨¨¨ ¨¨ ¨¨¨¨ ¨¨¨¨ z76 ¨¨ ¨¨ 汕冬的光泽度 …¨¨¨¨ △ 着色剂 = 第 三节 ¨¨¨ ¨ ¨ 膜层 的颜色 ¨ ¨ ¨¨ ¨ 276 ¨ ¨¨ 璧膜皇色 l/J影 响因素 ¨ ¨ ¨¨¨ ¨¨¨ ¨¨ 二 、抽墨网点叠印 … ¨¨ 27亍 一 第 四节 GATF法 评 价油 墨颜 色 ¨¨ - r.射 率 ¨¨¨ ¨¨ ¨¨ ¨ ¨ 278 ¨ ¨ ¨ ¨¨ ¨ ¨ ¨¨ ¨ ¨ 2s0 ¨ ¨ ¨¨ 280 ¨¨ ¨¨¨ ¨ 281 二 色骣度 〈 着 色力) 三 ¨ ¨¨ 色耙误差 …… ¨ ¨¨¨ ¨¨ ¨¨¨ ¨¨¨ 四 灰度 …… ¨¨ fL 色效率 …¨¨ ¨¨ ¨ ¨¨ ¨ ¨¨ ¨ ¨ 六 明度和饱 和度 ¨ 281 ¨ 282 ¨¨ 283 ¨¨ ¨ ¨¨ ¨ α E标 色 系统 ¨ … … ¨ ¨¨ - CIE标 色系统 ¨¨ ¨¨ ¨¨¨ ¨¨¨ ¨ ¨¨ ¨¨ ¨¨ Ⅰ剌激值与 C正 色谱图 ¨¨¨ 283 第 五节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第十三章 油墨的其他性质 ¨¨ ¨ ¨ ¨ ¨ … …… 第一节 油 墨的物理性能 ¨ 一 一一 一 一 一 283 z83 ……… ¨¨¨ ¨ 28犭 286 ¨¨¨ ¨¨ 286 密度 ¨¨ ¨ 细度 … 28‘ 287 ¨¨ 硇 墨的着 色力 282 …… ¨ ¨¨¨¨ … …… ¨¨ ¨ ¨¨ ¨ ¨ 288 录 囚、抽墨的透明度和遮盖力 …¨ 五 、光泽度 … ¨¨¨ ¨¨ 289 ¨¨¨ 油 墨 的化 学 性 能 … ¨ ¨¨¨¨¨¨ ¨¨ ¨¨ -、 耐光性 z91 290 第二 节 二、耐热性 ¨¨ ¨¨ 2ρ 1 292 ¨¨ ¨¨¨… ¨¨ ¨¨¨ ¨ ¨¨ ⒛3 ¨ ¨¨ ¨¨¨¨¨ ≡、耐水性 …… ¨¨¨ ¨¨ ¨ ¨¨ ¨¨¨¨ ¨ 2θ 3 ¨¨¨ ¨¨¨ ¨ ¨ ¨¨¨ ¨¨ 囚、耐酸碱性 ¨ ¨¨ ¨¨¨ ¨¨¨ ¨¨¨¨¨¨ ¨¨¨ ¨ ¨¨ ¨ ¨ ¨ ¨“¨ ¨ 2ql 五、耐溶剂性 ¨¨¨ ¨¨ ¨¨¨ ¨¨¨¨ ¨¨ 2呖 ¨¨¨ ¨¨¨ ¨¨ ¨¨ ¨¨ 六、其他耐抗牲能 …… ¨¨¨ ¨¨ ¨ ¨¨ ¨ ¨ ⒛6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⒛7 第+四 章 常用油墨及其性能 ¨¨ 298 ¨¨¨ ¨¨ 第一 节 平版 胶 印油 墨 ¨ ¨ ¨ ¨ ¨ 298 ¨¨¨ ¨¨¨¨ ¨¨¨ -、 单张纸胶印油墨 ¨ 二 、翻 笥纸胶印舳墨 ¨¨¨ ¨¨¨¨¨¨ ¨¨ 三 平版印铁抽 墨 ¨¨¨ ¨¨ ……… ¨ ¨¨¨¨ ¨¨¨¨¨¨¨¨¨ 四、其他胶印im墨 ………¨¨¨ … … ¨ ¨… ¨¨¨ ¨ ¨¨ 第 二 节 柔 性 版 印刷 油 墨 ¨¨ ¨ ¨¨¨¨¨ ¨¨¨ ¨¨¨ -、 柔性版印刷油墨分类 二 、溶剂型柔性版印刷油墨 ¨¨ ¨¨¨ ¨ 299 ¨ ¨ 300 ¨¨ ¨¨ ¨ 301 302 302 ¨¨ ¨ 303 ¨¨¨¨ ¨¨¨¨¨ ¨¨ ¨¨¨ 303 ¨¨¨ ¨¨¨ ¨¨ 三 莱性版水基油墨及其牲能 ¨¨¨ ¨ ¨¨… ¨ ¨ … ¨ 305 ¨ ¨¨ … ¨¨ … … ¨ ¨ 第 三 节 凹版 印刷 油 墨及 其 性 能 ¨¨ ¨ ¨¨ ¨¨¨¨ ¨¨¨¨¨¨¨ 306 ¨¨ ¨¨¨ 一 凹版印刷油墨的基本组戚及分类 二 二 ¨ ¨¨ ¨ ¨ ¨¨ ¨¨ ¨ ¨ ¨ ¨ 凹版 印刷舳墨的性质 ¨ ¨ ¨¨¨ ¨¨ ¨¨¨ ¨¨¨¨¨ 凹版 印扇刂 油墨的图方设计 第 四节 ¨¨ 网版印刷油 墨种类及其性能 …… … ¨ ¨ ¨ ¨ ¨ …… 30? ¨¨¨ 308 ¨ ¨¨ 308 ¨¨ ¨¨ 308 ¨¨ 网版印吊刂 汕墨uJ种 类 ¨¨ ¨¨ ¨ ¨¨…¨ ¨¨¨¨¨¨ ¨ ¨¨ 二 网版印刷油墨的特性 ¨ ¨ ¨¨¨ ¨¨¨¨ … … ¨ ¨ ¨ ¨¨¨ ¨¨¨¨ ¨ ¨ ¨¨ 三、0△ 版印刷油墨配方实例 - 第 五节 特 种油 墨 ¨ ¨ ¨¨ -、 紫外光固化油墨 ¨ 309 ¨ 310 … …¨ ¨ ¨ 310 313 ¨¨¨ … … … 317 ¨¨¨ ¨¨ ¨¨¨¨¨¨ 二、喷绘舳墨 ¨¨ ¨¨¨¨¨¨ ¨ ¨ ¨ 321 ¨¨¨ ¨¨¨¨¨¨¨¨¨ ¨¨¨¨ ¨ ¨ 三 、全属油墨 ¨¨ ¨¨¨ ¨¨¨ ¨ ¨ ¨ ……… 3z2 ¨ ¨¨ ¨¨¨ ¨¨ ¨¨¨ ㈣、导电油墨 ¨¨¨¨¨ ¨ ¨ ¨ ¨ ¨ …… 322 ¨¨¨¨ ¨¨¨¨¨ 五 磁性汕鳘 …¨¨¨ ¨¨ 323 ¨¨ ¨¨¨¨ ¨¨ ¨¨ 六 、光致发光油墨 … 323 ¨¨¨ ¨¨¨¨ ¨¨ ¨“ 七 、蓍光腩墨 ¨¨ ¨ 323 ¨¨¨ ¨¨¨ ¨¨ 八 、热敏捆墨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32饪 第 五章 纸 张 的印刷 适 性 本章知识点 印刷适性 的定义和内涵 . 纸张的运行适性 和质量适性 . 平版 印刷运行适性的常见现象及影响因素 . 平 版印刷质量适性的常见现象及影 响因素 : , 第一节 概 述 印刷用 的纸张 (包 括纸板)是 传播信息 的主要载体 之一 ,随 着科技水平 的不断提高 不 地 芍满足市场对越来越多种类 印刷 品的需求 ,用 于印刷的纸张种类和印刷油墨也层出 穷 以适应印 彐现 ,致 使 印刷者使用 的纸张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不 断 了解纸张的各种性能 一 rl过 程和印刷晶质量的要求 。本 章是在 了解纸张结构 和基本性质 的基础上 ,进 步讨论作 种性能 讠重要承印物的各种纸张所应具备 的印刷适性及其影响因素 ,前 面提到的纸张的各 均会不 同程度地影响纸张的印刷适性 ,但 这些性质本身并不是印刷适性 。 , 一 、印刷 适 性 的定 义 及 内涵 ,这 些原材料 的质 从 印刷晶和印刷生产 的角度来看 ,印 刷纸和油墨都是 主要的原材料 适应生 昼直接影响着 印刷品的晶质 ,如 何按照最终产 品的质量要求选择适合 手产 品质量和 =过 程要求 的材料是 每个 生产者首 先必须面临解决 的问题 ,就 是我们 经常所说 的材料的 Ξ性 , 下,有 不 对于印刷适性 ,在 不 同材料 间的匹配 、不同的印刷方式 以及 不 同的印刷条件 ,印 刷材料及 胃的理解和定义 .总 体上讲 ,印 刷适性是指 印刷 晶在达到预期质量的前提下 《关印刷条件能保证图像批量复制一致性所应具备 的能力或性质要素 。 也有一些共 就纸张雨言 ,不 同用途的印刷纸所应具备 的印刷适性也是不 同的 ,但 其 中 对印 ≡询性质 和规律 .从 字面上来看 ,概 念似乎不难理解 ,纸 张的印刷适性是指所用纸张 己过程 的适应能力 ,即 纸张能够满足印刷生产及产 品质量所应具有的性质 (如 纸 对手通常 的印刷方 式来讲 ,印 刷适性 至少应该包含 =个 主要要素 ,即 承印物 I 薄膜 、金属 、织物等 )、 印刷油墨和印刷机械 ,而 印刷适性是各要素 之间相互 作用 的 ≡杲 .实 际上 ,任 何一种材料 的印刷适性实 际上是基 于一定的前提条件 的 ,即 其他条件 固 ,印 刷 亏或优化 ,所 以 ,印 刷适性 的实质是印刷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广泛意义上来讲 应包括印后加工等后加工过程的适应性 . 也 纸张 通常所说 的纸张的印刷适性实 际上是一个广义的 、高度概括的概念 ,有 时 称作 并达到 昂刂 性能 (P⒒ ting Pe亻 o衄 ncc),是 指能使 纸张顺利完 成印刷过程及相关操作 =匀 (Run衄 blhtD和 质量 适 ≡葡产品质量 的印刷 品所具备 的全部性质 .主 要包括 运行 适性 ≡ =也 t△ ll3 印刷材料学 111formau。 〈 Ⅰ f|nta“ htD,有 资料显示 .还 应包括信 息容量 n Calaoty),这 里不做更 F1∷ = 成纸张所应具各 的性质 ,主 要指 千谓纸张的运行适性是指使 印刷生产过程能够顺利完 的运行性能够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不 ≡享 明显影 响印刷生产过程的纸张因素 ,纸 张 良好 量和规模越大 ,运 行适性显得更 二宝漳,囚 而运行适性是生产效率 的直接保障 ,而 且生产 三 矢 o 下 ,能 够适应于图像复制质量要求 的所 而纸张 的质量适性是指在给定的印刷工艺条件 (如 纸张 的抗张强度 、表面强度 、自度 、不透明 肓纸张相关性能 的组合 ,是 纸张各种性质 影响程度 的反映 芟、光泽度 、吸收性 、粗糙度等)对 印刷质量 量适性都非常重要 ,但 两者所起 的作 用 对于印刷品的生产来讲 ,纸 张 的运行适性和质 而出现中断或难 以进行 ,印 刷 晶无法正常生 是不同的.如 果运行 适性难 以保证 ,生 产 因此 义上来讲 ,运 行适性是前提和基础 ,而 质量 产 出来 ,其 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因 此从这个 意 适性是 印刷 品最终质量 的保障 , , 二 、 印 刷 适 性 的研 究 目的 的重要性 印刷复制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过 从 印刷适性 的概念可 以比较容易理解其研究 生产 ,要 控制 的因素就更多 ,而 且要求也 程 ,涉 灰 的因素很多 ,尤 其是对 干精 细印刷 品的 非常 困难 的 . 就更高 。囚此要想达到较高 的质量 ,本 身确实是 的各个要素逐一优化 、控制并相互协调 印刷适性 的研究就是要将可能影响印刷 品质量 起来 ,以 达到最终的质量标准 . 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 ,最 由此可见 ,印 刷适性 的研究 实际上是探讨各种 理论研究 的成果反过来 又会指 导生产 实践 终必然上升到完全的理论研究 ,而 深人系统 的 问题 .因 此 ,研 究印刷适性是从 源头上保证 采取科 学的而不仅仅是经验的方法去解决实际 印刷 品质童 的根本方法 . , 三 、印刷 适 性 研 究 的 内容 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按照印刷适性 的涵义 ,其 研究主要应包括 (包 括各种物理性质 和化学 (1)构 成要 素中各种材料 (如 纸张和油 墨等 )的 内在性质 性质 )对 运行适性 和质量适性 的影 响 . (如 接受性能 、吸 收性 能 、吸附性能 (2)材 料这些性质 之 间 的相 互影响和适应关 系 等 )对 运行 适性 和质量 适性 的影 响 . 适 (3)构 成印刷适 性 三要 素在一 定 印刷 条件 下相 互作 用 的适 应关 系对 运行适性 和质 量 : 性 的影 响 . 第二节 纸张 的运行适性 于纸张的性质对高质量印刷 品质 遣 常情况下 ,绝 大 多数纸张适性 的研究都把精力集 中 题最多 、对印刷生产影响最大的 户翟壹,雨 恰恰相反 ,在 实际印刷生产 中 ,遇 到 问 量 =影 单元直到收纸的整个过程 ,实 践 ≡≡是≡≡ 封基本性质是否能满 足顺利从输纸经印刷机各 第五章 纸张的印al适 性 Ι 月.纸 张运行性 的要求对干能否 提 高印刷速度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也 就是 ,好 说 的运行 :± 是高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 , —、 有关 运 行 适 性 问 题 提到运行适性 ,通 常首先联想到的 总堤 与生产效率相反 的概念-— 运行适性 出现 的问 张在 印刷的全过程 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力 的作用 .而 芷是这些作用力对纸张 的直接 =-纸 作 △言可能使纸 张 出现运行适性 问题 .囚 此 .也 有一种 说法将纸张的运行适 l± 定义 为 ;在 印 :t≡ 中 .当 外力 的作用 超出 了纸张本 身所 能承受 的范围 .就 会出现所 谓的运行 适性 问 =F 不同的印刷方式所经历 的作用是完仝不 同的 ,因 此运行适性 出现 问题的种类也各不相 旦归根结底纸张所受到的作用力可分 为以 F几 种 械作用力 (纸 幅张力 、摩擦力 、压 印压力 、 弯 曲折叠力、油墨分裂张力等 ). =机 -化 理 学作用力 (静 电作用 、干燥 等过程 中的各种辐射作用等 ), =物 :化 学作用力 (润 版液 中的添加剂 、油墨 中的溶剂 、罩光油等的作用 ), : F孰 霉 ∶ 翥霉 詹 霪 最 丢 彗 ;f ∶ ∶ ∶ 曹 丨 ξ亏 屋 鹰 挈 誓 着 窒 阝 查 苄 霁 事 圣 罱 龛 墅 呆 驽 酤 套 量 阝 璧 l查 分为 :种 类 型 = 全蚕笪Ξ 樊然 罕f罗 , 裂 、输 纸和 收纸 障碍 等 即属 于这一 类 问题 ,这 类 问题具 有不 确 类 问 题 的 特 ∵:圭 :男Ξ 点 一 是 每 隔 段 时 蓊 卢 斑 堇 1薹 雾 霎 雳 霸 舅 霹 F臌曷 墅 矍 .这 ≡续 干扰 这类 问题 会适成生 产效率的下降和 印刷品质量 的 降低 , 蹑棱 掣 龊 二 、单张纸平版 印刷 的运 ===二 版印刷中 ,与 纸张相关 的运行 、 行性 性 问题理论上 ˉ主要来源于纸张 的生产、 储存和 :’ i;左 rΠ 踟 广 口 ˉェⅡ~ˉ `¨ △在印 刷 厂便 △ 但单就使用毓 霰 置蛋葚 `静 用过程 咩 趸 -≡ 粜 £莒菇雾 缶 瘛 甜 |∷ ∴ 言 ‘i妊 lf朵 缸 冖衤 ~亠 ¨ ¨ 包括灿 纸 出厂 鲫"'¨ 脯 的聒 妹 击 谝 褊 而 ⒕ 龋 镒隹飞 :虽 贾雪 ∷ ∶ :· =.'in灬 酝 厶 H妇 廿 自 ∷Ⅱng)的 -ˉ ˉ 全过程 .其 髟'~ˉ 响因素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 . -:=京 因,纸 张的几何 尺寸 由于某种 原因发生 变化 ,导 致 纸张变形 ,从 Ⅱ = = 而影 响 灬 "‘ =:烹 彐,纸 张的内部应力 变化及 纸 张 的挺度不足 ,难 以保证单张纸 i=二厶:重黥 高 . 于摩擦和静 电作用 使得 纸张之 间 从 输 纸 到收 或纸 张与印刷 (印 后 )设 备 f二 i印 刷 过程 中的运行性问题 通常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 面. 】15 FP,刷 材料学 (-)单 张纸边缘 问题 (edge pmbIell△ s) -个 基本条件就是纸张的每个边缘要保持平直 、方 对于单张纸来讲 ,能 够用 丁印刷 的 ∷ 直接造成套印不准确 问题 . 正 ,雨 由于不恰 当的切纸操作引起 的边缘 不 平 卣会 (如 带有波浪状边缘或 紧边 的纸张 )进 行切纸时 ,有 可能会造成 对本身不平服的纸张 起 毛 、蓬松不齐等 问题。此外 .只 进行某单 弓形纸边 ,切 纸刀不够锋利 ,也 可能引起纸边 .同 样会引起类似 问题 边一次性 切纸 ,由 于参 照边没有进行切齐操作 (二 )单 张纸平整性 问题 (flatnes⑼ 键 ,不 平 整意味着 纸张会 H刂 现皱褶 、 用于印刷 的整张单张纸是否平整对干印刷尤 为关 致输 纸和收纸障碍 ,而 且还 可导致 套印 问 呈波浪状 、紧边和卷曲等 现象 ,这 将会 直接 导 、不当的包装方式或是纸张水分与印刷 题 ,造 成 纸张不平整 的主要原 囚是不 当的储存条件 纸张内部不同位 置水分分 布 不均 的结 果 。囚 车问环境湿度 的差异太大等 .但 归根结 底是 上运行 时 ,其 水分含量 △以适应所有 的印刷车间环境 ,但 纸张在 印刷机 此 ,没 有一种 纸张 ● 不应有明显 的波动和变化 。 , 戆 ˇ1 纸张 ¨ 边 …灬韵紧 图⒌ ^~ 5-1. 2波 浪形纸边 (w扭 y edges) 量相对较小的一垛 纸置于相对潮湿 的环境 与紧边相反 ,波 浪形 纸边通常是 由于将湿含 得纸垛 四边缘 出现波 浪 中 .纸 边 由于优先 吸收水分 而伸长 ,使 羝 图 ⒌2 纸张的波浪形纸边 显的波浪形纸边 。 浪形 纸边现象 的解决办法 ,就 是要采取有效 从上述成 囚不难看 出 避免 出现紧边或波 环境 隔绝 。 措施 (如 恰 当的防潮包装 ), 保证 纸垛和 3卷 曲 (CurD K本 身不可避免 的应力变化造成 的 ,而 由于纸亏 卷 曲是单张纸常见 的现象之一 ,有 些是 生 纸张 的卷 曲由多方面 因素造成 ,可 发生于纸张 有些则是 由手环境湿度变化 引起 的 ,因 此 型。 (目 j印 刷或印后加工)等 过程中.由 此可分为 以下 儿种类 产 、储存 与运输 、使用 纸过程 ,由 于纟 (1)结 构性卷曲 (⒌ lt cttlra1Curl) 结构性卷 曲一方面是指发生于造 的岩 维被过多打浆 或 成 纸 f燥 不 均匀 弓|起 工F 曲 ;另 一方面则是指 纸张进行涂布加 吾 由于纸张 正 反两面涂布 的涂料 量 或其 拖 ⒌3所 示 件存在差异时造成的卷曲 ,如 图 结构性卷 曲是印刷 过程 无 法消 除 私三 圄 ⒌3 纸张的结枸性卷曲 . , 116 | 第 五章 纸张 的 印刷适性 i的 (2)缠 绕性卷曲 (Re· 1Ctlr1or Wrap Cun) 缠绕性卷曲 也发牛于造 纸厂 ,但 与结构 △卷曲不 同的是 ,该 现象发生于成纸卷 取之后 ,而 不是纸张生产过程中。顾名忠义 ,缠 绕 ±卷 曲是指纸幅在被卷 取后但 还未进行切 纸 前的过程 中 ,靠 近纸轴芯的部分被包褰在较小 彐圆周范 围内 ,使 得切纸后的纸张发生不同程 度的卷 曲现象 . 生 很 明 显 .越 靠近纸轴芯的部位 ,纸 张越容 易发生卷 曲 ;纸 张朐定量越人 .越 容易发 以通过 忘曲 ;切 纸操作 之前 ,卷 取的时间越 长,纸 张越容易发牛卷曲 这种形式 的卷曲可 ≡择适 当位 置 的裁切点来避免 . (3)胶 印卷曲或湿卷 曲 (0ffse1Cun or Mols1ure Ctllb 这种形式 的卷曲发生于单张 Ⅱ 羞皎印过程中.当 低定量纸用 干油墨遮 盖率较低的印刷品时 ,胶 印卷曲易 「发生 .原 因是 ,这 便得 印 容易理解 的 ,由 于 图像 区面积较少 .印 刷面接触到的润版液 自然就会增多 =较 rJ面 在印刷过程 中会吸收较多 的水分而发生仲长 (尤 其是纤维排列方向与印刷滚简 方向平 i时 ),当 进人干臊阶段后 ,伸 长的印刷面又会由于干燥 而发生收缩 ,结 果造成 纸张在印 j面 一侧发生卷曲. 志 在实 际操作中,应 尽可能设法降低胶印卷曲的发生 ,一 方面 .尽 =J能 减少润版液的使用量 ,另 一方面 ,尽 量选择使用有较好尺寸稳定 纸张 〉背边卷曲 (Bacredge cun) 另外一种出现于单张纸胶印过 ≡中的卷曲称作背边卷曲 ,如 图 ⒌4所 示 。这种卷曲现象 的出现一般 备两个必要条件 :所 使用 的油 墨黏度相对较高 ,与 此同时 ,印 刷 =的 (尖 , =具 二图像 的实地区域分布于纸张 的拖梢部位 . 采取 以 F几 种措施可 以减少或避免背边卷曲现象 的出现 ,选 择 黏 夏适 中的油墨进行印刷 ;调 整 印刷图像 中实地 区域所在的位置 ;选 择 ≡叟较大 的纸张进行印刷产品 ;适 当降低 印刷机的车速 , (≡ )纸 张的静 电问题 51 纸 张 的 图 单张纸带有静电是造成输纸和收纸困难 、套印误差等问题的重耍 背边卷 取 ≡素 纸张的水分含量过低或环境 的相刘湿度较低 均是造成静电问题 i要 原因.此 外 ,由 于纸张表面带有静电 .吸 附诸如纸毛 、灰尘等 =。 £小颗粒 ,这 必然会降低纸张表面的洁挣度 ,从 而在印刷中引发掉毛和掉粉 ,影 响生产效 Ξ和产品质童 . 克服静电问题最有效 的措施就是加湿 ,如 有条件还可 以在印刷机 L安 装抗静电设各 (四 )纸 张的纹路 (Paller GI aln) -定 方 l句 排列 的 ,从 雨形成 了纸 纸张成形的固有方式使得纸张中的植物纤维总是按照 以通过 _· ,纹 路 。纸张纹路 的形成对纸张在不 同方 向上的物理 跬质有明显的影晌 ,通 常 =△ , 砸 :张 生 s于 纤 亘驹 卷 |ェ 时 , 熹他 条 昕示 . 除 和苋 跬质的差异来辨别纤维的排列方向.为 了便 于印刷生产者 的统一称 呼 与识别 ,通 常将 (Grailt1ong).而 将 纤维 乒嬉排列方 向与印刷滚筒轴 向平行 的纸张称为直丝绺或顺 丝绺 (Grirshor0. 方向与 印刷滚筒轴向垂直 的纸张称为横丝绺 =列 对于单张纸来讲 ,单 从挺度 的角度来看 ,进 纸应选择横丝绺纸 ,因 为纸张纵向的挺度 印刷 表璜向的挺度大 ,进 纸容易 ,可 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 如果考 虑到多数纸张要进行多色 =差 】17 乳刷材料学 敏 印刷滚筒轴 平行 的,,向 L对 湿度 的变化 比较 时 ,情 况就会截然不同 ,由 于磺 丝绺纸在 ,容 与 印刷滚筒轴平行 的方 向上尺寸变化较大 感 ,也 就是说 ,含 水量发生变化 时 .纸 张在 丝 上 的尺寸是无法进行 调蹩 的.相 反 ,当 采取直 易产生各色组之间的套 印误差 ,雨 该方 向 的 化较大 的是沿 印刷滚筒 的周向,但 由于滚筒 绺纸迸纸时 、当纸张水分发生变化 .尺 寸变 时 尺 扌变化 .·r以 避免套印问题 ,因 此 .多 色印刷 月向可以作适当的调整 ,以 适应纸张 的 .囚 纸方 向还要考虑到有利 F印 后讪 △操作 等情况 串张纸进纸宜采取直丝绺纸 .纸 张 的进 印刷 时单张纸进纸宜采取 卣丝绺纸 此 ,综 合各种因素和利弊 ,一 般 认为 ,多 色 L● 〈 五)纸 张的拉毛 (pltlF烛 .所 谓的拉毛是指在 印刷过程 中,纸 张表面 的 拉毛是胶 版印刷 中较 为常 见的现象之一 纸张 成 的从 纸张表面脱落 的现象 其主要原 因是 纤 维或耆其他粒子由于油墨的分离作用造 力 ,拉 (即 纸张 的表 面强度)低 于作用于纸张表面的油墨的分裂外 表 面组分 的内部结合 力 (fiber pl扶 )和 涂料拉毛 (c。 ating∮ cl【 );按 照 毛现象按照粒子 的类 型可 以分 为纤维拉 毛 (山 y∮ cl【 )和 湿拉 毛 (we1lDlck or Ⅱ⒈ 拉毛 的成 因可 以分 为十拉 毛 ) 图⒌5 纤维拉毛 5助∶ 示 ,纤 维拉毛主要是 由于油 墨 嵛品示氵i∶ 置粜缶较粗糙 ,如 l⒌ 之 的键合力偏低而造成 的 囚此适 当降低 油墨黏 的黏度过高 ,雨 同时纸张中纤维与纤维 问 L’ 均要 高于汕墨对纸张 图 :6 涂料拉毛 组分之间的结合力 以及基纸与涂料之间的结合力 ,很 显然 ,涂 料拉毛的出 表面的分裂作用力 ,否 则就会 出现拉毛现象 造 成的 .期 解决方法与前 面类似 . 现 主要是 由于涂料本身 的内部黏合强度不足 印刷 品中的图文 区域 的拉 毛现象 ,在 单色 印 干拉毛是在没有水参与 的情况下 ,发 生于 表 毛 在润版液存在 的情 况 下,由 于所便用 的纸张 刷和多色印刷中均有可能 出现 ,雨 湿拉 是 (包 括 细 ,其 非图文 区域表 面的细小颗粒 (m。 stureˉ resist,an0台 毖 力 斥 湿排 的 有足够 面没 上的现象 . 小纤维 、颜料颗粒等)被 润版液带到橡皮布 和橡皮布表而的非 图文 区域 ,继 而颗粒 的 湿拉 毛 的发生会将 -些 细小颗粒带人润版液 油墨进 人这部分 区域 ,发 生印版粘脏 ,湿 拉 积累会造成该 区域印版表面的磨损 .最 终导致 等 因素有关 ,因 此严格控制这些 因素会有效 毛与 印刷 中水量 的大小 、水与纸张接触 的时问 减少湿拉 毛的发生频率 与油 墨黏性 之间的关 系 ,还 要考虑各色不 在多色印刷中 ,拉 毛不仅涉 及纸张表面强度 表面 个典 型的例子 ,当 第一 色 油 墨印刷在 纸张 同油 墨之间的色序 和黏性 差异 .以 下是一 表 性会 立刻持续提高 ,有 可能会达到超过纸张 后 ,耒 发生拉 毛现象 ,随 即第 一色汕墨 的黏 , 】18 第 五章 纸张 的 印昂J适 性 三:芰 的水平 ,此 时印 有笫一ˉ 色油墨 的纸张 △ z向 强度最薄弱的环节 ,所 以 此 时如 :=张 贝刂 拉毛会出现在第 工色油墨 的印刷 ,也 jI表 面的纤维 或涂料颗粒。依此类推 .即 ≡ =,对 于多 色印刷来 讲 ,要 想得知发士社 雪≡组印刷单元 的橡皮布 . : 羸吊 鎏 ⅠT大 ∴尔 童 的细 小 颗 粒 愆 鞲 ,以 齄戆 糗 紧,搬 焉 拒 氡 至 于最 后 不 得 不 作 , 9印 碥 隽 轳髦髦端霪 霍 箍佟 量 詈 訾 薹 章 ξ 豪 橐 重 晷 营 霪 詹 卺 :营 :F耋 三 、卷筒纸平版 印刷的运行性 乓 大 舅 堇 F嚣 濯 簟 髫 墅 荔 蔹 宣 嚣 裴 蘖 秽 产 爨 鞣 晏 煅 豕景 荤 土刂 嬲 ’自于纸张的生产 、运 输和储存 过程 .生 产 可见 的接 口、皱褶和 可变 的纸 幅张 力等 =、 , ∶颉 鎏 晷 霎 莒 罩 量 号 景 慝 重 意 曹 :l鲁 (-〉 卷 筒纸纸幅断裂 (Web BIeahs) E∶ 卷筒纸 印刷 中最常见 的敌障是纸 幅断裂 . 骥妾 蜊 黠 ll9 印刷材料学 正常情况下 ,供 印刷使用 的成卷 的纸卷应该是圆的 ,不 应该有变形 ,而 实际⊥ ,通 常 由手某种原 因发生变形 .比 如 ,卷 纸轴 由 f被 压而发生变形或损坏会使得成卷 的纸卷发生 E 变形 ;又 如 ,纸 卷在储存 时由于周向边缘着地而使纸卷发生变形 .雨 变形的纸卷在纸架 放纸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纸幅的抖动 ,纸 幅张力随之会发生较大变化 .高 速运行中极易发生 纸幅断裂 , 与单张纸的情况有些类似 ,如 果水分含量较高 的纸卷存放在较 冖燥的环境 中 ,纸 卷就 环 巾 会发牛紧边现象 ,继 而也会 造成 纸幅断裂 .相 反 ,当 较 △燥的纸卷存 放在潮 湿的 境 过程 中就会 出现皱褶 ,这 时如果为了减少皱褶 时 ,纸 卷边缘容易 出现松边的现象 ,在 印吊刂 雨增大纸幅张力 ,就 很容易造成纸幅断裂 ,也 容易发生断裂 这 含水量较 少的纸张在纸 幅张力发生变化 时 ,由 于其伸长量有限 。 类纸还 容易带有较强 的静电 ,这 也进 -步 加大 了产生纸幅断裂的风险 此外 ,各 种纸 幅边缘 的缺陷和损坏都会引发撕裂 ,并 最终导致 纸幅断裂 以 L足 引起纸幅断裂的几种常见 的情形 ,基 于⊥述原因 ,要 想避免纸幅断裂 ,应 该 注 意 以下儿 点 :① 纸卷在储存 和nl· 运 中 ,受 力面尽可能选择 两个端面 ,避 兔纸卷周边受力 造成整体变形 ;② 采取必要措施将纸卷包装好 ,以 免边缘受到损坏 ;③ 良好的防潮包装对 , , , 于纸张的储存和运输是非常重要的 ;④ 保证合理 、均匀一致的纸幅张力 (=〉 进纸 (Feedlng)中 的问题 理想状态下 ,卷 筒纸纸幅必须 足够平整 以保 证 能顺利通过 两个橡皮 滚筒构成 的压 区 纸卷廾卷时保持较均一 的张力 、纸幅横向平 整无变形有利于套准并可减少皱褶 和废 品率 . , 但如果纸幅 的边缘或中心位置由于水分分布 的不均而出现松弛的现象 时 ,无 论如何 纸幅是 难 以正常通过印刷机的 (三 )收 纸 (DeIl△ en)和 折纸 (FoIdlllg) 纸张中的水分是保持纸张纤维具有 良好塑性 的物质 ,纸 张水分含量越高 ,其 被弯 曲折 断的风 险就越小 。不含水分 的纤维不具有耐折能力 ,实 际生产 中 .对 于采用较为普遍的热 固型油墨进行的印刷 ,纸 张在强化千燥过程中必然失去较多的水分 ,这 便得纸张在后续 的 , 折页操作 中存在着被折断的风险 ,而 对于涂布纸来讲还存在着涂层断裂 的问题 。 为 F解 决或降低这类问题发生的频率 ,可 选择采用 以下几种方法 .从 纸张 的角度 ,应 合理搭 配纸张的纤维原材料种类 ,对 于涂布纸 .还 要适当考虑涂层配方 的柔韧性 ;从 油墨 的角度 ,应 选择易于在较低温度下干燥的油墨 ,这 样 可 以减 少 由于干燥造成水分 的流失 ; 从设备 的角度 ,应 考虑优化折 页设各 的元件 以减少对纸张 的压力 (四 )脏 污 (ColltamnatiQn)问 题 与单张纸胶印相 比,由 于印刷方式 的改变 ,卷 筒纸胶印对手纸张的强度要求较少 .除 F纵 向抗张强 度 以外 .对 其他强度指标均没有特殊要求 .这 一方面是由于纸张是双面连续 印刷 ,另 一方面 ,所 使用油墨的黏度都 比较低 ,对 纸张的表面强度要求也较低 .但 如果便用 定量较高的纸张进行印刷时 ,由 于纸张内部结合强度相对较低 ,在 高速印刷中仍然容易出现 脱层问题 ,尤 其是涂料拉毛和掉毛等问题 .这 与单张纸的情况类似 ,这 里就不再讨论了 , `、 哜 纸张的不稳定运行 ,即 纸张在通过 印刷机时发生各方 向的抖动 ,是 造成卷筒 纸印刷套 印问题 的根本原因 .纸 张的抖动 主要是自于不 良酌卷纸 、不 良的导纸设备 以及控制不当的 孝 (五 )套 准 (Register)问 题 第五 章 纸张 的Fl而 J适 性 张力等 冈素造成的 ,套 印不准不仅表现在纸 幅运行方 向,还 出现在与纸 幅运行方向垂 =停 宣 向 L,在 纸 幅运行方向 L.主 要是冉于纵向纸幅张力的变化以及其他 囚素造成的纸 =方 ≡ 趸 F~不 均所弓起的 ;在 与纸 幅运行方向垂 苜的方向 ,主 要是纸 幅横向不 同位置由于 含水 膏÷布不均或其他诸如紧边 、松边 、局部皱褶等因素所引起 的 针对这一类问题 ,通 常的解决办法是 .适 当提高纸幅张力 ;采 用特定导纸辊使纸幅展 二· 印刷前纸幅进行充分的湿度调节 ;设 法调节纸幅张力 ,使 之尽 刂能一致 (六 )鼓 泡 (Blistering)问 题 在涂布纸上采用热月性 油墨进行 印刷时 ,有 时出现所 渭的鼓泡现象 这种问题形成 的 责:主 要是 .在 纸幅印吊J后 进行干燥时 ,由 于纸张内部 的水分短时问内急剧蒸发 ,局 部来 =△ 释放而冲破纸张表面 .这 种现象在非涂布纸张的印刷中不会出 . 现 , 从纸张方面来看 ,与 出现上述现象相关的影响囚素主要有纸张的水分含量 、内部结合 E牡 以及孔隙率 .纸 张的水分含量越高 、内部结 合强度越弱 、孔 隙率越小 ,发 生鼓泡 的几 ≡乏高 ,其 中纸张 的孔隙率是控制 因素 .换 句话说 ,具 有 高孔隙率的涂布纸 ,即 使其水分 f叠 较高 、内部结合强度较小 ,也 有可能不会出现鼓泡现象 ;相 反 ,如 果涂布纸 的孔隙率 t云 .但 内部结合强度足 以抑制水分蒸发所带来的压力 ,同 样不会出现鼓泡现象 ,从 提高 言 抗鼓泡的角度 .纸 张应选用比较粗糙的纤维 .但 这必然会造成纸张平滑度 、光泽度 =纸 ∷萼低 ,这 两者是相矛盾的 .因 此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在 纸张水分含量 纤维组成 、平 骨肓、光泽度等方面进行 全面权衡 ,以 适应 印刷对纸张 的要求 卷筒纸 印刷 中的鼓泡通 常出现在印刷品油墨量较 大的暗调区域 ,并 且两 面同时 出现 二是因为油墨在这部分 区域的覆盖进一 步降低 了纸张的孔 隙率 ,阻 止了水 蒸气的释放 ,尤 经多色叠印后形成的暗调区域 与此不 同的是 .鼓 泡现象在卫呈式卷筒 印刷机上 较少 =是 Ⅰ≡ 这是 由于这种形式的印刷采用两 画依次印刷 ,在 纸张正 而印刷 ,加 时 热后纸张 内部 =≡ 的蒸汽可以通过未印面散发 ,而 在进行反面 ,由 印刷时 于纸张内部的相 当一部分水分 ±经逸出 ,因 此在这个环节发生鼓泡的几率就很小 了. 相比之下 ,高 定量的纸张由于含有水分的总量 比较大 ,同 时其内部结合强度的提 高却 亏育限 ,所 以出现鼓泡现象 的趋势比较 明显 ,鉴 于这种事实 ,为 了减少 鼓泡的出现 ,采 用 寻≡量纸张 的印刷应选择水分含量比 -般 低定璧纸 张更低的纸 张 . 针对出现 的纸张鼓泡觋象 ,在 印埽刂 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予以解决 .① 适 当降低干燥 星呈|② 如杲干燥是分段进行的 ,可 以适 当降低第一个干燥部的温度 ;③ 如可能的 ,可 话 , . 言 ’ 一 兰 一 亏 一 考虑进行预加热 ;④ 在 印扁J速 度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印刷速度 ;⑤ 考虑 采 亨 天能干燥 的热固型 印刷油墨 ;⑥ 利用网屏底色替代实地或者 少 减 底色, 印刷运行性问题包含 的内容和实际的具体情况非常复杂 ,这 里涉及 的只是胶版 印刷中 一些 比较常见 的现象 ,综 合各方面因素 ,从 总体上来看 ,运 行性 问题 均可以通过注意下列 :乏 而得到解决 ;① 卷纸过程中适 当 、均一 的纸 幅张力控制 ;② 提 纸 供 张必要的仲长所需 ∷:够 湿度 ·③ 防潮包装 中良好的包装 ;④ 纸张边缘的良好 保护 ,⑤ 储存和运输中避免损 破坏 ;⑥ 良好 的储存条件 =审 实际上 ,运 行适性的问题不仅是对于胶版 印刷 ,在 其他 印刷方式中同 样非常重要 .虽 △这里讨论 的重 烹主要是 针对胶版印刷过程 ,但 涉及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与在其他 印刷过程 ==是 类似 的 ,这 里就不再赘述 . , 121 产生 相当趵捌 管作用力 . Li△ 词时 ,必 须 傺证纸张羡面对 水和泊的吸坡保持大 速率 (五 〉印品反差 (prin‘ llltrast) , c】 图像 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 于图像 中各部分密度值差异 的大小 ,也 就是说 ,胃 图像的暗调 、中问调 、亮调的光学密度值差别越大 ,图 像中细节 的分辨能力越强 ,这 种各 阶调密度的差别叫做印品反差 印品反差取决于纸张的亮度和油墨 的密度 ,由 于纸张不透 明度不足而弓起的透背会降低印 品反差 ,囚 此 ,采 用具有足够不透明度的高亮度纸 ,同 时 使油墨膜达到最高密度 ,此 时可 以获得最大 的印品反差 。 (六 )墨 斑 (n△ll廿 Iel 象 匀 所谓墨斑是指在印刷 品上出现某种表观性质 (如 光泽 、色密度 、颜色〉不均匀性 的现 就一 幅印刷品的图像 而 言,墨 斑 主要表现为印 品光泽度的不均匀和光学密度的不均 即光泽墨斑 (b,lrlss m° tdΦ iil逆 套印墨斑 (baertlap mottle,, 光泽墨斑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一 方 面 ,涂 布 纸的原纸 表 面存在一 些不 应有 的纤维 束 ,压 光操作使得相应的地点出现光泽 点或透明点 ,直 接影响到印刷后出现与月围光泽度 或颜色不 同的墨斑 ;另 一方面 ,油 墨固着 的不均匀性会导致光泽 墨斑 .当 纸张表面不 同位 置 的吸墨性有较大 的差异时 .油 墨吸收性差的位置 ,其 印刷光泽度 和密度均较高 ,而 汕墨 吸收性好的位置 ,其 印刷光泽度和密度均较低 ,这 样在印刷晶上就形成 了墨斑 ,这 种现象 在高定量的纸张 印刷中尤为多 见. 逆套印墨斑是 由于纸张的吸墨性在不 同位置有一定差异 ,使 得在第一色印刷后纸张表 面不 同位置油墨膜 的黏度产生差异 ,在 进行后续的印刷中,一 部分油 墨吸收较差 区域的油 墨会返回到下一 印刷单元的橡皮布上 ,因 此称作逆套印墨斑 .产 生逆套印墨斑有三个必要 条件 ,即 固着速度较快 的油墨 、高吸收性的纸张 以及多色印刷 . 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墨斑叫做颗粒 伏墨斑 ,也 是 由于纸张对油墨的接受性和吸收性的 不均匀造成的 。究其原因 .主 要是由于纸张或印刷平滑度 的差异 、纸张的不均匀性 以及涂 布纸涂层的遮盖力不足等造成的 。 此外 ,造 成各种 墨斑现象发生的因素还有 承印物表面的可变性 、纸张的微细结构 、纸 张的成形 、表 面粗糙度 、涂层或 油墨的不 均 一 性 、油 墨 中颜料分 散 的程 度 以及 印刷 工 艺等 , 三 、影 响 半 色 调 印 品质量 的 纸 张 质 量 适 性 因素 在几乎所有 的印刷工艺过程中 ,利 用半色调可 以产 生多层次 、多级别 的颜色 和灰度 . 半色调印刷品的质量适性包含两方面内容 ,即 阶调复制 和网点特性 ,前 者属于宏观性质 , 后者属于微观性质 。 (— )阶 调复制 与阶调 复制 曲线相关 的两个最重要 闸题是 .一 方 面 ,中 间调和暗调 区域网点 的扩大和 碜死 ;另 一方面 .较 小 的半色调网点 的漏印 . 刍亍网点糊版 (Ⅱ lling in)是 网点扩大 的直接结果 ,因 此这两种 现象 均可用半 色调反 (晶 srJ1ute ha1ftone∞ r 差 (hdftone co血 ras0来 描述 .半 色调反差分 为绝对半色调反差 st∶ 句相对半色调反差 (re1adxe ba1ftone colltrast),具 体定 义如下 =Ξ ; — — — — 第五章 纸张 的fP刷 适性 葙对半色调反差 ‰ — == DⅡ 0— 实地密度 — - =黧 Dr-75%区 域 的网 点密度 较高的半色调反差意味着在图像 的暗调区域可以表现 出更 丰富的层 次 ’乏半色调反差 的下降 .如 57所 图 示 ,随 ‘ 言 =刷 油 墨 用 童的不 断增加 .半 色调 反 差 (二 )网 而 网点 lr大 会 图 ⒌7 半色调反差与油墨量的 关系 点特性 霉 鬣 鬻 点 骷 =贾 挈箩厮璀罨 黠 | ooo , , 勺 颉轧 露 诌罢男 刷 网点 扩 大 都 有 较 大 影 | (a) 清晰阃点 (b) 图 ⒌8 几 种问题 印刷 网点 a)闷 点丢失 (1)边 缘参差不 〈 齐 (c)边 缘噪芦 (d)锐 庋不足 ≡,在 喷墨印刷 中,由 于油墨 的飞溅 ,也 会 匪 ’ 有 许 多 是 不 勇 避 免 ∶ 晷 晷 营 量 鐾 晷 景 覃 景 奈 量 量 詈 景 量 章 景 覃 ∷ 霭 矍 霰 霜 曩 室 置 鬈 罗 可 上述非理想 网点 的特性可以通过图 像 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定 量描述和 比 较 , 125 印属刂 材科学 第 四节 纸张印刷适性的评价 纸张的最终用途不同 ,对 其 质簋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别 .与 纸张的印刷适性相关的纸张 ,因 此 基本性质非常多 ,用 于不同的印刷方式 时 ,测 试 和评价 的性能指标 也不完全相同 要根据测试的 目的和应用的实际要求选用相应的检测方法 , , — 、测试 和评 价方 法 的特 点 根据硷测 的目的性 ,评 价纸 张 洼能井 预测其 印刷潜 能 通 常有 以下 几个方 面的需求 (印 刷生 ①作为纸张生产者或经销商 ,测 试印刷用材料 的基本性质 ;② 作为纸张的使用者 —— 纸张 的运行适性 产或加工企业 ),测 试纸张在印刷或其他加⊥ 过程 中适应 生产 的性质 : 和质量适性 ;③ 作 为印刷生产 的最终用户 ,测 试 纸张对产 晶和最终使用 的影响 根据这些需求和实际的 目的性 ,可 以将 纸张印刷适性 的评价的方法分 为实验室规模测 (pd。 ⒈sca1e testing)、 生产规模 测试 (prⅡ 试 dabc,atorrscak testing)、 中试规模 测 试 (如 印刷 适性 ducu。 r义 ak testing〉 。其 中 ,实 验室规模 恻 试 采 用较 小 的模 拟 印刷设 各 .中 试规模测 仪 ),条 件可控 ,测 试成本低 ,但 与实际的印刷 条件相差较大 .不 具代表性 试通常采用一些小型 的商用印刷设备或具有某些功能性设备 的组合 ,实 验条件容 易控制 .生 产规模测试的 接近实 际生产 ,测 试 可重复进行 ,测 试结果具 有一定 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测 试成本较 高 . 结果最直接 、最具说服力 ,但 测试条件通常非常具体 ,不 具 有普适性 设备可明显分 为低端 、中端和高端三种类 型 ;低 端打 与传统印刷方式不同 ,数 字印吊刂 的十分 印机可 以作为实验室规模 的设备进行简单 的测试 ;中 端设各 的价格大概是高端设备 。 之一 .非 常适合用于中试规模 的测试 ;而 高端设各则适合 于印刷标准条件下的各种测试 , 表 ⒌2列 出了三种规模印刷测试方法 的适用性 , 三种规模印刷测斌 的适用性 表 ⒌2 项 目 实验室枧麋 中试规摸 印删方法 逵续 实验月纸 单张或眷筒 常张或卷简 可逛 可选或根据±产熏术 l~刂 自 ^牮 或双面 1~刂 色 ,嚓 或 双面 1~‘ ~8色 ,单 或双面 干檬方式 · 无 F燥 ⅡRv风 /UⅤ ⅡR 各利 于燥方式 TT桩 配宣 适用隈 基夺印刷质量适惟 质叠适惟 日Jfl质 昂 塞本 · 运行适性 宽容域 质量适 陛 F「 刷 质 黾 iˉ 行适性 叠印测试 1t· %表 画 Ⅱ 宽容域是指廓刷绮果剂印刷条件变化的鲅感匙 二 、基 于 不 Fol目 的的 几 种 测试 方法 传统的印刷生产设备是由各 个不同功能的单元组合而成 ,但 油墨往往是确定的并独立 于设备 .雨 对干数字印刷来讲 ,墨 水或墨粉通常是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雨 且不同设 各在油墨转移或纸张输送路径上差别很大 .因 此 ,数 宇印刷的测试结果缺乏通用性 . 许多方法都可以用于测试纸张的印刷适性 ,不 同的是 ,所 适用的印刷原理和参数条件 126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l∴ · 一 一 一 一 ∷ ∷一 _ 一 ∷ 第五章 纸张的F「 刷适性 ∷习,纸 张 刷适性il试 的最佳方法取 决于测试的目的和可使Ⅱ的设备 .表 a3列 举 了不 即 亏彐的情况 下测试纸张印刷适性的五种方法 . 豪 5衤 =弓 五 种纸 张印刷适 悭的测试方法 实驸室印刷 Ⅱ试印刷 j条 件 △为参数 i准 煮仟 i岣 印硐刂 一 一 一一 一 一 喜刊洋品 ㈩ 完亿印刷 = i十 分 △试 · 适 于监控预期 性贡 覃复性试验 圆难 生产 Flj抑 刂 实验室印刷 苎产 l± 试验为 目内 艹试 钔刷 生产印删 优化参致及 印刷过淫 优化参数及印刷过詹 实验穹印刷 童考纸样在标 ≡:仵 下的印席刂 中斌 钔刷 生产印刷 实验宣印刷 =刷 机优化 △试印刷 ÷△下uJ却 刷 生产 印刷 △· Ι :亭 生产印刷 灾验室印删 牛试 日J刷 适用T在 可用细参叛条件下砍得基本信 宝 适用于对纸张除能内叁本评价和判断 ,或 · F张 对F9刷 条件变化灿敌感 哇 毒用受限 优化蕞重要的印刷参数 不适用 适用手印刷红样与参考纸样柑同的情 l t· 逅用子相 同的印刷条艹 不适用 不d··用 蕞适 个岣方法但对 随+l冈 萦敏感 在数字印刷中 .采 用低端印刷设各测试纸张印刷适性时 .由 于设备的稳定性 较差 ,每 一穴测试要求必须在标准测试 条件和环境下进行 ,实 践证 明 ,墨 盆 中墨粉和墨水数量的变 ==会 明显影 响到印刷质量 莨而中高端数字 印刷设备 提供 了较为完备的控制 .尤 其是在供 昌堇、干燥和固着温度等方面的控制 .由 此进一步证 明 ,测 试结果应 始终保证具有足够的 T昊 生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 的是 ,尽 管很多测试程序的原理相同,但 所使用 的设 备利仪器 可能有很大差 三 听以有效 的测试必 须保证得到具有代表性 的结果 .正 确的方法是 ,首 先测试试验设各 ∷ 参数 ,然 后再 确定测试 程序 ,这 样才 能保 证 符 合得到 具有 代表性的结果 的 基本 =变 三 、不 同 印刷 方 式 纸 张 的相 关 测 试 因 素 = =藁 ∶ 纸张用于不 同印刷方式的质量标准有很大差别 .因 此评价纸张 印刷适性的标准和测试 ≡景也会完全不 同。表 54列 举 了不 同印刷方式中纸张 印刷适性 的测 试因素 . 永 享蕻双 面 4 天 ●ˉ 星 al巾 | 印刷适仨 |迨 性 不 同印刷方式中纸 张印刷适性的测试因素 新闫纸肷印 热固型暌却 萆张纸肚印 ull llll 静屯· 喷鉴印刷 背 田沽脏 起皱 定的并 丽且不 ,e∶ 言印误差敏感性 l「 油量需妻 童 匀性 用 性. ÷:泻 ^妁 反 差 弓网点增大 和参数奈 吝 √ 127 印刷材料学 续表 印刷适性 新闽纸胶印 热 团型胶印 中张纸胶 印 静电Hl舢 喷墓印刷 色空 问 抗 摩擦 陲 叠官 卩 √ 光泽庹及均匀性 |I度 √ 波纹 √ 纤绁粗化 √ 鼓泡 尺寸稳定性 √ 卷曲 √ 摩揉 · l题 V 网点丢失 溶剂琰 留 虽然表 5乏 中所列的测试项 目不是绝对的 ,但 至少反映了各种印刷方法对 印刷适性所 要求的质量是有很大差异的 ,可 以依据这些项 目做具体测试 ,以 达到正确评价的 目的 , 本章小结 本青系统 阐述 了纸张印刷适性 的概念和内涵 ,重 点介绍了胶版印刷中涉及的运行性能 和质量性能的现象及对 印刷品质量的影 响 ,并 有针对性地分析 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 应采取的措施。了解和掌握 各种影响要素之间相互 作用的内在规 律对于指导生产实践过 程 ,提 高印刷品质量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 重要概念和术语 印刷运行适 性 (ruluabn止 y)印 刷质量适 性 〈pintabd讧 y)卷 曲 (Cur1)纸 张纹 路 (Paper Gron)拉 毛 (Plcking)掉 毛 (Ijn讧 n妙 掉粉 (Dusting)纸 幅断裂 (Web Bre扯 s) 套准 (Reglster〉 鼓泡 (Bhstchng〉 油墨需要量 (ink requlrenen0透 印 (pnrlt thr。 ugh) 透背 (show thrDuglll印 刷光泽度 (prillting gl。 ss)光 泽度反差 (gloss Golltrast)印 品反 差 (p“ llt contnδ 0叠 印 (t1.apping)墨 斑 (n° tt1e〉 复习思考题 1印 刷适性的概念和 内涵是什 么? 2单 张纸胶版 印刷中影响运行性的因素 主要有哪些 ?说 明其 内在原因和解决方法 。 3卷 筒纸胶版印刷中影响运行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说 明其内在原 因和解决方法 4影 响实地 印晶质量 的纸张质量适性因素有哪些 ?分别 与纸张本身 的性质有何关系? . :影 响半色调 印 品质量 的纸张质量适 性 因素有哪些 ?分 别与 纸 张本 身的性质有何 关系 ? 128 第五章 纸张的印刷适性 参考文献 [l] Chades Π nIey P冖 ″Ⅱ″g%ヵ ″ “″″ J磁 r ll,any.Ngv Yoll● .Dclm。 lP,bhsl△ ·rs,199氵 [2] Lawrence A Wllson Wh● 犭浊召 P,● 〃e/SJ o`dK″ ●v〃 乙o〃 扌P曰 ″‘/3° l E山 u° nP"tsburgb; (,ATF Prt心 s, 1998 [3] jcr° 血0Mo● ss硐 d Patl H、 on T,〃 〃 "l· 20Ol [饪 ] tP匆 c'ss Atlal△ ta;T cPPI Press, o冖 〃 P'pk|roa l灯 ″ jo″ s枷 Ι ″火 ·o Plp''】 Vc乃 ″。〗 og Ⅺ cxandra Pekarovicova and patl D Flem ng助 t● v〃 扌 P厂 j刀 厶9犭 ″ jF● Pira htcIη [5] Colln Bakor r,z扌 ∶问 's^● 么 t● onal mΙ ″饣p/· 。t Ltd, 2005 ″。 c扌 i° ″ f.P'pe'Pira Il△ ,er△ at1· nal Ltd,2005 '。 Rl,ko oit“ r,en ar,l Hannu岛 缸 dm P曰 p″ s,氵 ″ c召 “记 %c尼 orzoε y B° 荻 l⒊ P汀 /1|,9g Pubhsh· dh penuon、vi小 伍 e Finnish PaIer EngⅡ 妒 rs’ c。 。 △ssoCiation arld TAPPl, 2000 129 肘 艹 曰 “ ” 本书是印刷工程专业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近年来 ,我 国的印刷行业有了长足 的进步 ,新 材料 、新工艺 、新技术 、新设各发展迅 速。人们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已 经不满足于仅仅用文字 、色块 、简单图案介绍和宣传 商品 ,需 要对包装物表面和书籍进行整饰和装潢 ,提 高品位和价值 。 印后加工是印刷品实现应有的功能和增值 的重要 方法 和有效途径 。作为包装的印刷 品 ,通 过印后加工 ,大 幅度提嵩品质和使用勃能。作为书刊的印刷品 ,通 过印后加工 ,变 为精美的书籍 。没有印后加工 ,大 部分印刷品都不能实现其作用 。 j 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 了印后加工技术的工作原理 、加 工工艺 、材 料 和设备 ,包 括覆 膜 七上光 、模切压痕 、烫 印、凹凸压印、金银墨印刷 、滴塑 、复合 、装订 、金属罐和软管 的印后加工 以及数字印后加工技术 。并对它们的原理 、工艺 、材料 、设备和故 障检查都做 了详尽讲解 ,给 出了具体参数和方法 ,并 附大量复习题 ,技 术新颖 ,实 用性强 ,具 有较高 的使用价值 : 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 ,我 们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着 重基础理论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 手能力 ,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本书力争做到系统性 、完整性与先进性统 一 ,传 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统∵ 。本书注意在教学上的适用性和启发性 ,便 于学生 自学 。 本书作为印刷工程 、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教材 ,也 可供相关专业高职学生做教材使 用 ,还 可以供从事印后加工 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 。 本书第一章至第七章 、第九章由天津科技 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 院教授唐万有编著 第八章由天津科技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副教授 、工学博士蔡圣燕编著 ,第 十章由绵阳 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工学硕士王文凤编著 ,第 十ˉ章由天津科技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 , 讲 师 、工学硕±王丰军编著 :全 书由天津科技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教授赵秀萍 、天津 科技大学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副教授陈蕴智主审 。 由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和资料收集范 围有 限 ,书 中难免出现疏漏和谬误 ,恳 请广大读者 指正 。 编 者 2Q07+10月 目 录 ¨∴.¨ …∶ 。 ¨¨…¨¨¨∴· ……… … ¨ … …… ∵…¨…… ¨…¨∵ ¨…¨∴… 1 第∵章 概论 ∴· 第一节 印后加工的分类相特点 ¨… ¨… ∵………… ……… ……… ∵ …… ¨ … ˉ :· 一 、印刷品的表面整饰 ¨………∴,… .… ……¨……¨………………¨……¨…¨………¨· ……¨ 1 …………………¨¨∴ 。 …¨…∴.∴ .¨ ………∴.∴ ,∴ ∶ 二 、装订 ¨…¨…· .¨ ∴ .¨ ∴ .:.,… ∶ ,¨ .2 .∶ .∶ .∶ ,∶ …………¨…∴· ∴。 ∴。 ¨……¨………∶ 三、纸容器加工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2 第二书 印后加工技术的发展 ∴:∴ · · … …… … Ⅱ… … ¨… ¨… … … ¨ ¨ ¨ … ¨¨ ¨…¨∵ 5 第二章 覆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一节 覆膜的作用和特点 ∴· .… … … … … … 第二节 覆膜工艺 ¨… … ∵ ∴¨∵ ¨ …∶ ∵……¨∵……… ……… 6 一 “印刷晶覆膜前处理 ∵……………………………………¨∵………¨¨¨¨…………………… 6 ¨¨∶ · ,… ………¨……………… …¨………………¨…¨ 二 、覆膜方法 ……∵……………¨…· ∵ 7 ……¨¨¨¨…………………¨………………¨……¨¨……… 三、黏合剂涂布方法 ¨………· 11 …………¨……………………………… ………”¨¨ 1钅 四、开机 -… ………………¨…¨……∴· ∵ ¨ ………¨……· ………… ∴ · ¨… ¨¨… …¨………¨ ¨¨¨ 膜检验 ¨…………∴。 、 ¨ 16 再 覆 Ⅲ ∵ …∶ · ¨…∶ ,… …¨………,… ¨………………¨… ……·……· 六 、覆膜质量要求和检测标准 · ∵ 17 ……………¨…¨……………¨¨¨……………¨ 17 七 、覆膜常见故 障及排除方法 ¨……………· · …Ⅲ……”屮 ………屮………¨…………¨¨…¨ 第 三 节 覆 膜 材 料 ¨… …∶ 19 … …· ¨……… …¨¨¨… …∴ 。 …¨… ……¨…… ……¨………· · ¨¨……¨¨¨ 黏合剂 :● :· :· 19 :… =、 ……….… ……………∶ · ¨…………… ……¨· · · …………………Ⅲ· …¨…¨ 23 二 、塑料薄膜 ¨∴· ∵ · · ……,… ………………¨¨…………………………………¨ · 三 、纸张 ¨……¨……∶ .… …… 29 ∵· “∴¨……屮…∴· …Ⅲ¨ …¨……………¨∶ 第四节 覆膜设备 ¨ · …∷∶ 。 ∵ 。 ¨… 函 ∵ ¨…………¨…∴Ⅲ…¨¨…¨…………¨…¨………¨…·………… -、 干式覆膜机 ¨……· 32 :· …………………Ⅱ…¨…¨… … …… …… ¨ · 二 、湿式覆膜机 ¨…· · · ° · …………∵¨ 35 ∵ ∵· ∵ ∵ ∵ · …………… ……· ¨· …∴¨……¨…¨……¨…¨∵¨∵∵¨……¨……¨ 36 三、预涂膜覆膜机 ¨ ……¨ ……………¨…¨……………∵………¨… 38 四、覆膜机操作程序 ∵ ∵…………………· · …¨· …….… ¨¨¨…¨¨¨Ⅱ¨………… · 五、覆膜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 39 ?· 。 … ¨ Ⅲ¨¨∴· ¨¨…… ¨… ¨… ¨ ¨… ¨ … ¨ ¨ … … ” ¨… ¨ … 第 三 章 上光 '¨ Ⅲ…∶ ∵ 妮 ∵ ∷第 一 节 上 光 的作用 和 特点 … ¨… Ⅱ… ¨… … … … ¨… ¨… … … ¨ ¨¨ ∵¨∴ · Ⅱ ¨… … 妃 第 二 节 上 光 工 艺 ¨… ∴ … ¨… … ∴ ¨ ¨ … ¨… ¨… ¨… ¨¨ … ¨… … … ¨¨ … … … 姒 · ¨…· ………………· · · · · ∶ 。 ¨…¨…¨……∵¨¨……¨¨…∴∵∶ 。 …∶ .¨ ……Ⅱ.,妃 一、涂布上光 二 、W上 光 ¨¨¨¨… …¨¨¨¨ …………… ……¨ ……… ∵ …………………… … ¨ …… Ⅱ ¨ 47 ∶ 三 、压 光 … ¨ …………… ……¨…… … ¨ …¨ ¨ … … …¨ … ¨ ¨… … ¨ …………· · · ………… 50 ∵ ∵ Ⅲ¨ ¨…… ¨ …∴…… ………… …。 Ⅱ …¨ ∵ … Ⅱ …… … Ⅱ ¨… … … … 51 四、特殊上光 方法 ∴· …∶ · …¨ ∵ ¨ ……… ¨ ……¨· 。 。 …………¨ ¨……¨…………… 五 、上 光 常见质量 故 障及处理 · 1· 53 … ¨ … … … ¨ … … … … … 屮 … ¨ … ¨弘 第 三 节 上光 材料 ¨¨ … … ∷.¨ … … … ∴· ∴· ………………¨…¨∶ · ….… …¨…¨………………………∵|.:¨ ¨· ¨… 54 一 、∷ 普通上光涂料 · 1 ¨ ¨ ¨¨ “ ¨¨¨¨ ¨¨¨¨¨¨¨ ¨¨¨¨¨¨¨ ¨¨¨¨¨ ¨¨¨ ¨¨¨¨¨¨¨¨ ¨¨¨¨¨¨¨ ¨¨¨ ¨¨¨¨¨¨¨ 57 二 压光纸 … ¨¨¨ ¨ ¨¨ ¨¨ ¨ ¨ ¨¨ ¨¨¨¨¨ ¨ ¨¨¨¨ ……¨ ¨¨ ¨∵¨ ¨¨ 57 第 四节 上 光 设 备 ¨ - E光 机 ¨¨¨ ¨¨¨¨¨¨ ¨¨¨¨ ¨¨ ¨¨¨¨ ¨¨¨¨¨¨¨¨¨¨¨¨¨¨¨¨ 57 ¨ ¨¨∴ ¨¨…¨¨¨¨¨¨¨¨¨¨¨ ¨¨ ¨ ⒗3 二 、压光机 ¨¨¨¨ ¨¨ ¨¨¨¨ ¨ ¨ 64 二 联机⊥光设备 ¨¨¨ ¨ ¨¨ ¨¨ ¨ ¨¨¨ 64 ¨¨ ¨¨¨¨ ¨∴ ¨¨¨¨¨ ¨¨¨ ¨¨¨ 四、常用机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第 四章 模 切 压 痕 ∴ ¨¨ ¨¨ ¨ … ¨¨ … ¨ ¨¨ ¨ ¨¨ ¨ ¨¨¨ … 67 第 一 节 模 切 压 痕 的 特 点 和作 用 ∵ ¨ ¨¨ ¨¨ ¨ ¨¨¨¨ ¨¨¨ ¨¨¨ 67 ¨¨¨¨¨¨¨¨¨¨ 、 模 切斥痕 的特点 …¨¨¨¨…¨ ¨ ¨ ¨¨¨¨ ¨¨¨ ¨¨¨¨¨¨¨ 67 二 、模切斥痕 的作用和产 品种类 ¨ ¨ ¨ ¨¨ ¨ ¨ ¨ ¨¨ ¨ ¨¨ … ¨∴ … ¨¨ ¨ ¨ ˉ 68 第 二 节 模 切 压 痕制 版工 艺 ¨¨¨¨ ¨¨¨¨¨ ¨¨¨¨¨¨¨ ¨¨¨ ¨¨¨¨¨¨ 悃 -、 攥切压痕刀具 ¨¨¨¨¨ ¨¨ ¨¨¨¨¨¨¨ ¨¨ ¨¨ 70 二 压痕模 ¨¨¨¨ ¨¨¨¨¨ ¨¨¨¨ ¨¨¨¨¨¨¨ ¨¨¨¨¨…… ¨¨¨¨¨¨¨ ¨¨¨¨ ¨¨¨¨¨ 73 二 徘版 ¨ ¨ ¨ ¨¨¨¨ ¨¨ ¨ ¨ ¨¨¨¨ ¨¨¨¨¨ ¨ ¨¨¨ ¨∴ i¨ ¨¨¨¨ ¨ 78 四 产 浔l洳 眭 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78 第 三节 模 切 压痕 工艺 ¨ ¨ ¨¨¨¨¨¨¨ ¨ ¨ ¨¨ ¨¨¨¨¨ 78 一 装版 … ¨¨¨¨…¨¨¨ Ⅱ¨¨¨¨¨ ¨¨¨¨ ¨¨¨¨¨ ¨¨ ¨¨ ¨¨ ¨¨¨¨ ¨¨¨ ¨¨ ¨¨¨¨¨¨¨¨¨ 80 二 、开机 ¨ ¨¨¨¨¨¨¨¨¨¨¨ ¨¨ ¨¨¨¨¨¨¨ ¨¨¨ 80 二 整理 ¨¨¨¨¨ ¨¨¨ ¨ ¨¨¨¨¨¨¨¨¨ ¨¨¨¨¨¨¨ ¨¨¨ ¨ 8O ¨¨¨¨¨ ¨¨¨¨ 四、标签模切 ¨¨¨¨¨¨¨¨¨¨¨¨¨¨¨¨¨¨¨¨¨ ¨¨ ¨ 81 五 、激光数宇模切 … ¨¨¨¨¨ ………… ¨¨ ¨¨ ¨¨¨¨¨¨¨¨ ¨¨ ¨¨¨ 82 六 模切压痕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第 四 节 模 切 压 痕 产 品材 料 ¨¨¨∶¨¨¨¨ ¨¨ ¨¨¨ ¨¨¨¨¨¨¨¨¨ 83 -、 黄纸板 …¨ ¨¨ ¨ ¨ ¨¨¨¨ ¨¨¨ ¨ ¨¨¨¨¨¨… ¨¨¨¨¨¨¨ ¨ ¨¨ ¨∴¨¨¨ ¨¨¨¨ ¨¨ 8座 工、箱纸板 ¨¨¨¨ ¨¨¨¨¨ ¨¨¨¨¨¨…¨¨¨¨ ¨¨¨¨¨¨¨¨¨¨¨¨¨ ¨ 84 三 瓦楞纸 …¨ ¨¨¨… ¨¨¨¨¨¨¨¨ ¨¨¨ ¨¨¨¨¨ ¨¨¨¨ 85 四、模切压痕产 乩的造型结构 二 UV卜 光涂料 … ……∴¨ ¨ ¨¨¨ 第五节 模切压痕设备 ¨… …… ¨¨¨ ¨¨ ¨ ¨ … ¨ ¨¨¨¨¨“ ¨ ¨ 87 ¨ 一 平压辛 型模切压痕机 ¨¨¨ ¨¨¨ ¨ ¨ ¨¨¨¨¨¨¨¨¨¨ 90 二 、卷筒纸糗切压痕机 …… ∵¨¨¨¨¨∴ ¨ ¨¨¨ ¨ ¨¨¨¨ ¨¨¨¨¨∴ ¨¨¨¨………. ¨ 90 ¨¨¨¨ i、 圆压平模切压痕机 … …… ¨¨¨¨¨……¨¨¨ ¨¨ ¨¨¨ ¨¨ ¨¨¨¨¨ 90 四、圆压圆模切压痕机 …¨ ¨ ¨¨ ¨¨ ¨¨¨¨¨¨¨¨ ¨¨¨ ¨¨¨ ¨¨¨¨¨¨ ¨¨ 91 五 、联机摸切压痕机 ……¨¨¨¨¨ ¨¨¨¨¨¨¨¨¨¨ ¨¨¨ ¨¨¨ ¨¨¨¨¨¨¨¨ ¨¨ 92 六 模切压痕打样机 ¨¨¨¨ ¨ ¨¨¨¨¨ ¨¨¨¨¨¨¨¨¨¨¨¨¨¨¨¨¨¨ 田 ¨¨¨¨ 七 常用模切斥痕机 ∵¨¨ ¨ ¨¨¨ ¨¨¨¨¨¨ …¨¨¨¨ ¨ ¨ ¨¨¨ … ¨¨ … ¨ ¨ ¨ 9s 第 五 章 烫 印 ¨ ¨ ¨ ¨¨ 第一节 第 =节 ¨¨¨ … ¨ ¨ ¨ ¨¨ ¨ ¨ ¨ ¨¨ 95 烫印的特点和作用 ¨¨¨¨¨¨ …¨¨¨¨¨¨ ¨ ¨¨¨ ¨ ∴ ¨¨¨ ¨ ¨ ¨ ¨ …95 烫印方式与材料 ¨ ¨ ¨ ¨ ¨… ¨ ¨¨∴ 二 、粉箔 =、 2 ¨¨ ¨¨¨ ¨…… ¨¨¨ ¨¨……¨¨ ∴ ¨¨ ¨¨ ¨ ¨ ¨∷ ¨¨¨ 阢 ¨¨¨¨¨ ¨ ¨¨¨¨¨ ¨¨¨¨¨ ¨¨¨ ¨¨¨ ¨ ¨¨ ¨¨ ¨ ⒚6 … ¨¨¨ -、 金 属箔 ¨¨¨ 电化锝箔 … ¨ ¨ ¨¨ ¨¨¨¨¨¨ ¨ ¨¨¨¨¨ ¨¨¨¨¨¨¨¨ ¨¨¨ ¨¨ ¨ 97 四、烫印辅gll材 料 ¨¨ ¨¨¨…… ¨¨¨¨¨ ¨¨¨ ¨¨¨¨¨… …… ¨ ¨ 10o ¨ ¨ ¨ … ¨¨¨¨ ¨¨ …… ¨ ¨ ¨ ¨ ¨ ¨ ¨¨ … … 电化 铝 烫 印 工 艺 lOl ¨¨¨¨¨¨¨ ¨¨¨ ¨ lOl -、 电化铝筘的裁切 …¨ ¨¨¨¨¨∵¨ ¨…¨¨¨¨¨¨ 笫三节 工 、印版缶刂 作 与装版 …… …… … … ¨¨¨¨¨ ¨¨¨¨¨¨¨ ¨¨¨¨ ¨¨¨¨¨¨ ¨¨ 101 ¨¨ ¨¨¨¨¨¨ ¨¨¨¨¨¨¨ ¨¨¨¨¨¨¨¨¨¨¨¨¨ 102 三 、烫 印 ……… …¨¨ ¨ ¨¨¨¨¨¨¨¨…… ¨¨ ¨ lO4 四 特殊烫 印工艺 ¨¨¨… … ……… ¨¨¨¨¨… ∷ i、 电化铝烫印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 106 ¨ … ¨¨ ¨…… … ¨ ¨ ¨ ¨ ¨ … ¨ ¨¨ ¨ ¨ ¨ …… lO9 电化 铝 烫 印设 各 … ¨ ¨ ¨ ¨ ¨ ¨¨¨¨¨ ¨¨¨ ¨¨¨¨¨¨¨¨ … ¨¨ ¨ 100 平盂平烫 印机 =¨ 第 四节 - 二 、圆压平 烫印机 ……… …¨ ¨¨¨¨¨¨¨¨ ¨¨¨¨¨ ¨¨¨¨¨¨¨¨ ¨¨¨ 110 凹 凸压 印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第 一 节 凹 凸压 印 的作 用 和 特 氓 ¨ ¨ ¨ ¨ ¨ ¨ ¨ ¨ ¨…¨ ¨¨ ¨…… ……… … l12 第 六章 凹 凸压 印 ⊥ 艺 ¨ ¨ ¨ ¨ ¨¨ ¨ ¨¨¨¨ ¨¨ ¨ ¨ ¨ ¨ ¨¨¨ … … … …… l12 -、 准各 图文原稿 ¨¨¨¨ ¨¨¨¨ ¨¨¨¨¨ ¨ ¨¨ ¨ ¨¨∶ ¨ ¨¨¨¨¨¨¨¨¨ llz 第二节 二 、印版 ¨¨¨¨ ¨¨¨ ¨ ¨ ¨¨¨ ¨¨ ¨¨¨¨¨¨ ¨¨¨¨¨¨¨¨¨ ¨… ¨ ¨ 113 三、装版 ¨ ¨ ¨¨¨¨¨¨¨…… ¨¨¨¨¨¨¨¨¨¨¨¨¨…¨¨ ¨¨¨¨¨¨¨¨ l15 … ¨ ¨ ¨ ¨… … … …… 116 四、压 印 ¨¨ ¨ ¨¨… … … …… … ¨ ¨ ¨… ¨ ¨ ¨¨¨ ¨¨¨¨ 116 π、烫金 、凹凸压 印一次完成工 艺 ¨¨¨¨ ¨¨¨¨¨ ¨ ¨¨¨¨ ¨¨¨¨ ¨¨ 六 凹凸压 印常见嵌障汲处理力法 …… ¨¨¨¨¨¨¨¨¨¨¨¨¨¨ ¨¨¨¨……………¨ l17 ¨¨ ¨ ¨ ¨¨ ¨ ¨¨ ¨¨ ¨ ¨ … … I18 压 花 ¨… ¨ ¨ ¨ ¨ ¨ ¨ ¨¨ ¨ ¨ - 丘花 …… ¨¨¨¨¨¨ ¨¨¨¨¨ ¨¨ ¨¨¨ ¨¨¨¨¨¨ ¨ ¨¨¨¨¨………… l18 二 、压花机 ¨¨¨¨¨¨¨ ¨¨¨¨¨¨¨¨¨¨¨¨¨…… ¨¨¨¨¨¨¨¨…… ¨¨¨ 118 第二节 三 、压化纸 ………… ¨¨ ¨¨ ¨¨¨¨ ¨ ¨¨¨ ¨ ¨ ¨¨¨¨¨ ¨¨¨¨¨¨…… 】19 第 四节 凹凸压 印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121 第七章 全银墨印刷与滴塑 ¨ … ¨ ¨ ¨…… ¨ ¨ ¨¨ ¨ ¨ ¨… ¨¨… ¨ … … ¨ ¨ 122 第一节 全银墨 印刷的作用和特点 ¨¨ ¨¨¨ … ¨ ¨… … ¨ ¨ ¨ ¨ ¨¨… … ¨122 第二节 全银墨 印刷工艺 ¨ … ¨ ¨ ¨¨ … … ¨ ¨ ¨ ¨ ¨ ¨ ¨ ¨¨¨ ¨¨… … ¨122 -、 版 面设计和匍版 ……… 二 、印刷 =艺 ¨ ¨ ¨¨¨¨ ¨ ¨¨¨¨ ¨¨¨¨¨ ¨…………… ……∴¨ ¨¨¨¨ ¨¨¨ ¨ 122 ¨¨¨¨ ¨¨¨¨¨……… ¨¨¨ ¨ ¨¨¨¨¨ 123 ¨¨¨¨¨¨ ¨¨¨ ¨¨¨¨¨ ¨¨ ¨¨¨¨ ¨¨¨¨¨¨¨¨¨¨…¨ ¨ 126 工 = 艺控制Jm l常 四、全锒墨日 见放障及獬决方法 ¨¨¨¨¨ ¨¨¨¨ ¨¨¨¨¨ ¨¨¨¨¨¨¨ ¨¨¨¨ 127 全 银 墨 印 刷 材 料 ¨ ¨ ¨¨¨ ¨¨ ¨ ¨ ¨ ¨¨ ¨ ¨ ¨ … ¨¨ ¨ ¨ …………… 129 -、 全缀墨 ¨¨ ¨¨¨¨ ¨¨¨¨¨ ¨¨ ¨¨¨¨¨¨ Ⅱ¨¨¨¨ ¨¨ ¨¨¨¨ ¨¨¨ 129 第 =节 二 、印刷用纸 第 四节 滴 塑 -、 滴塑豺料 … ¨¨ ¨¨¨¨¨¨ ¨∵¨¨¨ ¨¨¨¨¨¨¨¨¨¨¨………… ¨¨ 131 ¨¨ … ¨ ¨ ¨ ¨Ⅱ¨… … … ¨¨¨ ¨¨ ¨¨¨ ¨¨ ¨ ¨ ……… 132 ¨ ¨ ¨ ¨¨¨ ¨¨¨¨¨¨¨¨¨¨¨¨¨¨…¨¨¨¨¨¨¨¨¨…… 132 二 滴塑I艺 ¨¨¨¨¨¨ ¨¨¨ …¨¨¨¨¨¨¨¨¨¨……… ¨¨¨¨¨¨¨……… 133 ¨¨¨¨¨…… …… l3亻 三、水 晶标脾 0J制 作 ¨¨¨¨¨ ¨¨ ¨¨¨¨¨¨¨¨¨¨¨ ¨¨ ¨¨¨¨¨¨¨ ¨ :¨ ¨¨¨ ¨¨ ¨ ¨¨¨¨¨¨¨¨ ¨¨ ¨ 136 ㈣、滴黝 1¨ ¨¨¨¨¨ 复合 ¨ ¨ ¨ ¨ ¨… ¨ ¨ ¨ ¨ ¨¨¨¨ ¨ … … ¨ ¨ ¨…… … … ∴ i 137 第一节 复合方法与工艺 … ¨ ¨ ¨ … …¨¨¨¨¨¨ ¨… ¨¨¨ ¨…¨…… … …… lv 第八章 3 +法 复合 ………¨ ¨¨ ¨¨ ¨¨ ¨¨¨ ¨¨¨¨¨¨¨¨………… ¨¨¨ ¨¨ ¨ 137 ¨¨¨¨¨¨ ¨¨ ¨¨ ¨¨¨¨¨ ¨ 139 二 湿法复合 …¨¨¨¨…¨¨¨¨¨¨¨ ¨¨¨ 三 、挤 出复合 ¨¨ ¨¨¨¨… ¨¨ ¨¨ ¨¨¨¨¨¨¨¨¨………… ¨¨∴¨¨¨¨¨ lIo 四、无溶剂复合 … ¨ ¨ ¨¨ ¨ ¨¨ ¨¨¨¨¨¨¨¨¨¨¨¨¨¨¨¨ ¨¨ ¨ ¨¨¨ l⒓ 五 、热熔复舍 ¨… ¨¨¨∷¨ ¨¨¨¨¨¨¨¨¨¨¨¨¨¨¨¨¨…¨¨¨¨¨……¨ l奶 -、 六、涂覆 ¨¨¨¨¨¨¨ ¨¨¨ ¨¨¨¨ ¨¨¨¨ ¨¨¨¨¨¨¨…………¨¨¨¨¨¨… l姐 ¨¨ l姐 七 、印刷对复舍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第 二 节 复合 材料 一 基材 ¨¨¨¨ ¨…¨¨¨¨¨ ¨¨¨¨¨¨ ¨¨¨¨¨¨¨¨¨¨ ¨¨¨¨¨¨ ¨¨ 145 二 、复合膜 ¨¨¨¨¨ ¨ ¨¨ ¨¨… ¨¨¨¨¨¨¨¨¨¨ ¨¨¨¨¨¨¨¨¨…¨¨ 1奶 二、黏合剂 ¨¨¨¨¨¨ ¨¨¨¨¨¨¨¨ ¨¨¨¨¨¨¨ ¨¨¨¨¨¨¨¨¨¨¨¨ ¨… ¨ 1躬 第 三 节 复 合 设 备 ¨ ¨¨ ¨ ¨ ¨ ¨¨ ¨ ¨ ¨¨ ¨ … ¨¨¨ ¨ ¨¨¨ ¨ ¨ ¨ ¨ …… l‘ 8 一 干法复合机 ¨¨¨¨¨¨ ¨¨¨ ¨¨¨¨¨¨¨¨¨¨¨¨¨¨¨¨¨¨ ¨¨¨¨¨¨¨ l亻 8 二 、挤出复合机 … ¨∴¨¨¨¨ ¨¨¨¨ ¨ ¨¨…¨¨¨¨¨………… ¨¨¨¨¨¨ 149 第 四节 真 空 镀膜 ¨ ¨ ¨ ¨ ¨ … ……… … ¨¨ ¨¨… ¨ ¨¨ ¨ ¨ ……¨ ¨ ¨ ¨ 150 ¨¨¨¨¨¨¨ ¨¨¨¨ ¨¨¨¨¨¨ ¨¨ ¨¨¨¨¨ ¨¨¨¨¨ 150 二1真 空镀铝膜基材 …………¨¨¨ ¨¨¨ ¨¨¨¨¨¨¨¨¨¨… ¨¨¨¨¨¨¨¨¨ ¨ 151 三、真空镀铝原理 ¨¨¨¨ ¨¨¨¨¨¨¨ ¨¨¨¨¨¨¨¨¨¨¨¨¨¨ ¨¨ ¨¨¨¨¨ 151 四 真空镀铝⊥艺 ¨¨¨¨¨ ¨¨¨¨¨¨ ¨¨¨¨ ¨¨¨¨¨…… ……¨ ¨¨¨¨¨… ¨ 151 -、 真空镀铝膜的特点 裱 纸 、糊 盒 、制 袋 ¨ … ¨ ¨ ¨ ¨ ¨ ¨ ¨¨¨… ¨¨¨ … … ¨¨ ¨ ¨ ¨ 153 -、 裱纸 ¨¨¨¨¨¨¨ ¨¨¨ ¨¨ ¨¨¨¨¨¨¨¨¨¨¨ ¨¨¨ ¨¨¨¨…¨¨¨¨¨ 153 二1颓 盒 ¨¨¨ ¨¨¨¨¨¨¨¨¨¨¨¨¨¨¨¨¨¨¨¨¨¨¨ ¨¨ ¨¨¨¨¨ ¨¨ ¨ 15s 二 hil袋 ¨¨ ¨¨¨¨¨¨¨¨¨¨ ∴¨¨¨¨¨ ¨¨¨¨¨¨ ¨¨¨¨¨¨……… ¨¨ 159 第五 节 ¨¨¨ ¨¨ … …¨¨¨ ¨¨ ¨¨¨¨ ¨ ¨ ¨¨∴¨ ¨ ¨¨ … ¨ ¨¨∷ ¨ … 164 第 一 节 装 订 的作 用 和 范 围 ¨¨ ¨… ¨ ¨ ¨ ¨¨¨¨¨¨ ¨¨¨¨ ¨ ¨ ¨¨¨¨ ¨ ¨ 164 -、 装订方法 ¨¨¨¨… ¨¨¨¨¨¨¨¨¨¨¨¨¨¨¨¨¨ ¨¨ ¨¨¨¨¨… ¨¨¨¨¨ 16攴 二、书刊的形式 ¨¨¨¨¨¨¨ ¨¨ ¨¨¨¨¨¨¨¨¨¨¨∴¨¨¨ I¨ ¨¨¨∴¨¨¨¨ 165 二、装订基本知识 …¨¨¨ ¨¨¨ ¨¨¨¨ ¨¨¨¨¨ ¨ ¨¨¨¨¨¨¨ ¨¨¨¨¨ …¨ 165 第 九章 第二节 ∷ 装订 装 订 工 艺 ¨¨¨¨ ¨ … ¨¨¨ ¨…¨ ¨ ¨ … ¨¨¨¨¨¨ ¨ … ¨ ¨ ¨ ¨ ¨ 168 一 装订方 l=∵ ¨ ¨¨¨¨¨¨ ¨¨¨¨¨…¨¨¨¨¨¨¨ ¨¨¨¨¨¨¨ ¨¨¨ ¨¨¨ 168 二 、装订质量要求 ……∵¨¨¨¨¨¨ ¨¨ ¨¨ ¨¨¨¨¨¨¨¨ ¨¨¨ ¨¨¨¨ ¨¨¨ 183 三 、装订工艺流程 ………¨¨¨¨∴ ¨¨¨¨¨¨¨ ¨¨¨¨¨¨¨¨¨ ¨¨¨¨∴……¨ 18座 四、装订生产线 ¨¨ ¨¨… ¨¨¨¨¨¨¨ ¨¨¨¨¨¨¨¨¨¨¨¨……¨¨¨¨¨¨¨ 185 五 特殊装订方法 ¨¨¨¨ ¨¨¨ ¨i¨ ¨¨¨¨¨¨¨¨¨ ¨¨¨¨¨¨¨ ¨∴∴¨0 189 第 三 节 装订材料 ¨… ¨¨¨… ……∴ ¨ ¨ ¨ ¨¨¨¨¨¨¨ ¨¨ ¨ ¨ ¨ ¨ …… ¨ ¨192 亠、装切胶 ¨ ¨ ¨¨¨∵i¨ ∴¨¨¨¨¨¨¨¨¨ ¨¨ ¨¨¨¨¨ ¨¨¨¨¨¨¨… 192 二 、装订全属丝 …¨¨¨¨¨¨ …¨ i¨ ¨ ¨¨¨¨ ¨ ¨¨¨¨¨¨¨ ¨¨ ¨¨¨¨¨ 194 ¨ ¨¨ ¨¨ ¨ ¨¨¨¨¨¨ ¨¨¨¨ ¨ ¨ ¨¨¨¨¨ ¨¨¨¨¨¨¨ 三 、装 订线 ¨¨¨ ¨¨ 195 四 其 他 材料 ¨¨¨ ¨…… ¨ ¨¨¨¨¨¨ ¨ ¨¨ ………¨¨¨¨¨ ¨¨ ¨¨¨¨ ¨¨¨ 196 五 装订用纸 …… …¨¨¨¨¨ ¨ ¨¨¨¨ ¨¨¨…¨ ¨¨¨ ¨¨ ¨¨ ¨¨¨¨¨¨¨ 19? 第 四节 装订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 ¨¨¨¨¨ ¨ ¨¨¨ ¨¨¨¨¨ ¨¨¨¨¨¨¨¨¨¨¨¨ 198 -、 折页设各 ¨ 座 配页设备 ¨¨¨¨ ¨¨¨¨¨¨……… ¨¨¨¨¨¨¨…………………………………… 200 ¨ ¨¨¨¨ ¨…¨ ……… 203 三 、书芯装订设备 ∴¨¨¨¨¨¨¨¨¨………… ¨¨ ¨¨ 二 四、包本设各 …… … ………… ……¨¨¨¨ ¨¨¨ ¨¨¨ ¨¨ ¨¨¨……………… 2O7 …… …¨¨…… ……… ¨¨ ¨ ¨¨¨¨¨¨ ¨¨¨ ¨¨¨……………¨¨ 210 π、裁切设各 六 、装订联动设各 ¨¨¨¨¨¨¨¨¨ ¨¨ ¨¨¨¨¨¨¨¨¨………………………………… 211 ¨¨¨¨¨¨¨¨¨………… ……… ¨ ¨¨ 215 七 、常用装订设备 …… …i… ¨¨¨¨i¨ 第 +章 全 属 罐 和 软 管 ¨∴ ¨ … ¨ ¨ ¨ ¨¨ ¨ …… … … … ¨ …¨ ¨ ¨ ¨ ¨ … ¨ ″0 第 一 节 全属 印后加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0 -、 成型加工 ¨ …¨¨¨ ¨¨¨¨¨¨¨……………¨¨¨¨¨¨¨¨¨¨¨ ¨ 2⒛ 二、加工设各 …… ¨i 第 二节 软 管印后加 工 ¨¨ ¨ ¨ ¨ ¨¨ ¨ … … …… … … … … … … … … … … 狲 …………¨¨¨ ¨¨ ¨¨ ¨¨¨¨¨¨¨ ¨¨¨¨¨¨…………… 2琊 -、 软眢的分类和特点 … 二、软管制作 ………… ∴¨¨¨¨¨¨¨ ¨¨ ¨¨ ¨¨¨¨¨¨¨ ¨¨¨¨¨¨¨………… 2药 第 十一章 第一节 数字 印后加 工 ¨ … … ¨ ¨ ¨ ¨ ¨ ¨ … … ¨ ¨¨ …… … … …… … …″8 数字印刷 的 印后 加 工 … ¨ ¨ ¨¨ ¨ ¨ … ¨…… …… … …¨……¨ ¨ ¨ ¨ 2z8 ¨¨¨ ¨¨¨¨¨¨¨¨¨¨¨¨ ¨¨¨· ¨¨ ¨¨ ¨ ¨¨ 2如 二 、数宁印刷的印后翔l工 解决方案 ………∴ ¨¨¨¨¨¨¨¨¨¨ ¨¨¨¨¨¨¨¨¨ ¨¨ 2⒛ 数宇印柿刂 的印后加工工艺 …………… ¨¨¨ ¨¨ ¨¨¨¨¨¨¨¨¨¨¨¨¨¨i¨ ¨ 231 =、 ¨¨ ¨¨¨¨¨¨¨¨¨¨¨¨…¨ ⒛2 四、数字印刷 的印后加工设各 ……¨¨¨¨¨¨¨¨¨ -、 概述 ¨∴ ¨ ¨¨ 五、数宇印刷的印后加⊥应,J意 的问题 ¨¨∴¨¨¨¨¨¨¨ ¨¨¨¨¨… ……¨”¨¨¨¨ 肛1 第 二 节 数 字 化 印 后 加 工 ¨¨ … ¨ … … ¨∵ … … ¨ ¨ ¨ ¨ … … … … … … … … 9+2 -、 数字装订联动生产线 ¨¨¨¨¨¨¨¨¨¨¨¨¨¨¨¨¨¨¨¨¨¨¨¨……………… 242 二 、按需锕书 (Boor。 ⒈D。 n and)系 统 ¨¨¨¨¨…… ¨¨¨¨¨¨¨¨…………………… 2妮 三、数字精装系统 ¨ ¨¨¨¨¨ ¨¨¨¨¨¨¨¨¨……………¨¨ ¨¨¨…¨………¨ 2妞 四 数字化装订联动机 ……………¨¨¨¨¨ ¨¨ ¨¨¨¨¨¨¨¨… …………… ……… 扭3 五、激光数字摸切 ………………∴…∴ …¨¨¨ ¨ ¨…… ………¨¨ ¨¨¨¨¨¨¨¨…… 2姐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⒛7 印后加i战 术 纸或纸板的尺 丨稳定性对多色印刷 爷关重要 ,印 刷刖要求纸或纸板尺 △稳定性好 ,否 则印刷 时容易变形 .多 色套印不准 ,易 出现重影 。 11仲 长率 纸张仲长率是纸或纸板受 到外界拉伸直至拉断时长度 与原长度的百分 比.纸 张在印刷 时要受到拉伸力 ,纸 张仲长越明显 ,印 刷质量越差 ,套 印不准 . 12掉 毛 、掉粉性 纸和纸板表泊T受 到擦拭 、折叠 、抖动等作用使和表 面结合不牢 的纤纯 、添料等脱落 的 能力 ,称 为掉毛 、掉粉性 . 掉毛 、掉粉在印刷过程 中容易造成糊版 ,严 重影响印刷质量 , 第 四节 覆 膜 设 各 覆膜设备主要有干式覆膜机、湿式覆膜机和预涂腴覆膜机 — 、 千式 覆 膜 机 干式覆膜机也称 即涂 型覆膜机 . (-)干 式覆膜机工作原理 干式覆膜机工作原理如 图 ⒉11所 示 . 塑料薄膜卷首先 放卷 ,经 过涂布装 置使薄 膜涂布上 黏合 剂 .涂 布黏合剂 的薄膜 经过干 燥烘道进行干燥 ,使 黏合 剂 中 的溶 剃挥发干净 .印 刷 品从输 纸台输 人 ,与 烘 干后 的薄膜共 同进 人 热 压 复合 装 置 ,这 时 涂布黏合剂 并经烘干 的塑料薄 , 图 ⒉11 干式覆 膜机 ⊥ 作原理 图 1一 复合装置 2一 印刷品输人装置 ⒊-∫ 燥装置 4 逃蔫装置 弓一潦布装置 ⒔一收卷装置 膜在热 压复合装 置 与印刷 品相 遇 ,经 上 下 两个热 压复合辊加 热加 压 ,并 通过 黏含 剂 的作 用 便纸塑两层复 合起来 ,获 得 中 间不夹空气而光滑明亮 的覆膜产品.覆 膜后的产品进人印刷品复卷装置进行复卷 ,复 卷后 进行割膜 . (二 〉干式覆膜机的主要机构 干式覆膜机 主要 由进卷装置 、涂布装 置 、干燥装置 、复合装置 、收卷装置和印刷品输 人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 1进 卷装 置 进卷装置主要由塑料薄膜支承架和张力控制装置组成 .塑 料薄膜材料装 于进卷机构支 承架 的送膜轴上 ,开 机前薄膜按规定运动方 向经导向辊等进人涂布装 置涂布黏合剂 。 覆膜生产中 ,塑 料薄膜 的进卷作业要求薄膜始终倮持恒定张力 ,张 力太大 ,薄 膜容易 32 第二章 覆 艨 产生纵 向皱褶 ,拉 长变形 ;张 力太刂、,薄 腴容易产生横 向皱褶 ,并 产生飘动 .张 力太大和 太小都会影 响覆膜产 品质量 ,甚 至不 能正常生产 。为保持覆膜作业合适的张力 ,进 卷机构 一般设置张力控制装置 ,张 力控制装置可以起制动作用 ,根 据塑料薄膜运动中的张力大小 进行 自动调整 。张力大时 .张 力控制装置制动力调小一些 ;张 力小时 ,张 力控制装置的制 动力调大一些 .张 力控制装置 般安装在送膜轴上 ,常 见的张力控制装置有机械摩擦盘式 一 制 动器 、交流力矩电机和磁粉制动器 ‘ 2涂 布装置 卷筒塑料薄膜从进卷装置经过导辊等进 人涂布机构涂布黏合剂 .常 用的涂布形式有逆 向辊涂布 、网纹辊涂布 ,有 刮刀涂布和无刮刀涂布等 : 逆向辊涂布和网纹辊涂布原理与过程参见第二章第 後膜⊥ 艺 。 =节 有刮刀涂布是涂布辊直接浸人胶液 ,并 不斯转动 ,从 贮胶槽中带起胶液 ,经 刮刀除去 多余胶液后 ,同 塑料薄膜表面接触完成涂胶 . 无刮刀涂布是辊压式涂布 ,涂 布辊直接浸人胶液涂布时 ,涂 布辊带 出胶液经匀胶辊匀 胶后 ,靠 衬辊与涂布辊间的挤压力完成涂胶 . 3干 燥装置 干燥装 置也 称干燥烘 道 ,主 要 由滑动辊 、外罩 、电热装 置 、热 风机、排 风 装 置 等 组成 。 涂布黏合剂的塑料薄膜经过烘道进行干燥处 理 ,使 溶剂 挥发 .烘 道 上一般右 2~5台 风机 ,2≈ 3台 装于烘道前端 ,一 台装于烘道上 ,启 动风机可将电热 管产生的热量向整个 烘道均匀吹送 .另 一 台风机安装于烘道末端 ,作 加速排除废气之用 。风机有调速装置 ,以 便控制所需风量 . 烘道的长度根据机型不 同一般为 15~55m。 干燥烘道分成二个 区 :蒸 发 区、硬化 区 和溶剂排 除区。三个 区域中 ,能 量消耗几乎相等 。 蒸发 区尽可能在塑料薄膜表面形成紊 流风 ,使 溶剂挥发 。 硬化 区也称熟化 区 ,使 黏合剂在塑料薄膜 表 面硬化 ,温 度控制在 蛎 ~6℃ ,用 红外 线加热 、电热管直接辐射加热或其他方法加热 。硬化 区还安装 自动平衡 温度控制装置 。 溶剂排 除 区是及时排除黏合剂干燥过程中挥发出的溶剂 ,减 少干燥烘道 中的蒸汽 压。 该 区一般用排风扇或弓l风 机进行排风抽气 。 4复 合装置 干式覆膜机复合装置由热压辊 、橡胶压辊及压力调节机构组成 。 热压辊表面镀铬 ,十 分平滑 。热压辊 为空心辊 ,辊 内安装 自动控温装置 ,采 用远红外 石英管的电能热 能辐射转换对热压辊表面进行加热 ,热 压温度一 般为 ∞ ~⒛ ℃ ,热 压辊 转速采用电控无级变速 ◇ 橡胶压辊的作用急 挣覆膜产品以一定压力压 向热压辊 ,使 其圃化粘牢 ,橡 胶压辊由两 个轴承支撑 ,工 作时 ,液 压或机械加压 ,将 橡胶 压辊提升进行压合 。压合力的大小 ,由 高 压洫泵或机械装置控制 。液压加压装置加压 均匀 ,操 作方便 。覆膜时的接触 压力一般 为 (10~⒙ )WlPa.橡 胶压辊要适应长期高温工作 ,辊 面平整 、光滑 ,横 向变形小 ,抗 撕裂性 和抗剥离性能良好 。 复合装置 的压力调节机构是凋节热压辊 和橡胶 压辊之间的工作压力 .压 力调节机构有 33 印后加工技术 偏心机构 、偏 'b凸 轮机构 、丝杠螺母机 构 ,这 些机 构都 能完 成 两辊之 阃 的离合及压 力调 节 .目 前广泛采用液压或气 动压力调节机构 。液压 或气动压力调节机构控制准确 、结构简 单 、操作灵 活 便。 5收 卷枥`方 悔 干式覆膜机多采用 自动收卷机构 ,收 卷轴 以 可 把覆膜后 的产品 自动收成卷筒状 .收 卷 机构有两根转动轴 ,可 以轮换使用 .收 卷速度 与覆膜速度同步 ,这 样可以保证收卷松紧一 致 。收卷速度由无级调速机构和制动系统控制 . 6印 刷 品输人装置 印刷品的钸人有手工输人和 自动输人 两种方式 。 工 手 输人是由主机带动传送带 ,传 送 带与塑料薄膜线速度相 配合 .输 人 装置上有 印刷品 定位机 构 ,保 证 印刷品覆胰 时位置 准 确 ,由 操作工人 手工输纸 ◇ 自动输人方式有气动 式和摩擦式两种 ,其 结构原理与印刷机输 纸装置相似 . 7控 制系统 控制系统主要控制驱动郜分和 电热部分 .驱 动 部分为电机 ,通 常电机为调速 电机 :电 机驱动 孝 卷 、收卷和 复合 装置 . 电热部分包括热压辊加热 、烘道 加热 、排风及温度控制 。控制 系 统 的控制元 件安 装在 控 制柜 内 , 控制柜 西板上 有 按钮和 显示 仪 表等 . lkl⒉ ⒓ f式 覆膜机 干式覆膜机适用 于各类 书刊 封面 、图 画、地 图、各类证 件 、 广告 、包装装潢及食品盒等制品 的覆膜 。操 作简单 ,调 速方 便 自动化程度较高 ,禾 用桥状外形 ,烘 干通道较 ,维 护保养方便 ,采 用拼装式设计 ,工 艺 尽 合理 ,装 拆方便 ,最 大覆膜宽度 1200m1△ 左右 ,最 大覆膜速度 孔m/汛 n左 右 .图 ⒉12为 干式覆膜机外形图◇ 自动干式覆膜机将印刷品 输人装置用 自动输纸杌代替手 工输人 ,减 轻了劳动强度 ,输 人 准 确 ,自 动 化 程 度 高 ,图 ⒉B为 自动覆膜机外形图 . , 开窗式覆 腴机适用 于经模 切开窗的包装纸 盒的覆膜 ,还 可用于书刊 、图片 、包装 盒 等 印刷品的预涂膜覆膜 。开 窗式 覆膜机 一 机 多 用 ,结 构 紧 凑 , 工艺先进 ,使 用 方便 ,适 用范 围广 ,使 覆 膜 产 品 光 亮 i清 34 图 ⒉I3 自动覆膜秒1 第二章 腹 铰 晰 、防潮防污 、关观耐用 .L/l ˇ . { 214为 廾窗式覆膜机外形团 ˉ · 一 二 、湿 式 覆 膜 机 湿式覆膜机采用水溶性黏 合剂 ,所 以也称为水溶灶覆膜 机、水性覆腴机。 湿式棱胰机可以在黏合剂 LFl⒉ ⒈ 开 窗式覆暌和1 未干 的状况 F,通 过压辊使 塑 料薄膜与纸张复合 ,不 残留溶剂 冈此 口前常用 的湿式覆嫫杌不设十燥烘道装置 ,有 的在 压合之后设置烘I装 置 . 泣式覆膜机也为 即涂 趔後膜机 `图 ⒉15为 湿 式棱 机外形 图 , JI· , !湿 式 e帙 机工作原理 r° 湿式覆膜机 与干式後腴机⊥作原理 基本相似 .所 不 处足干式棱膜机是 "之 将涂布黏合剂的薄 膜经过烘道加热 .待 黏合剂中有机溶剂挥发后 ,冉 与纸或纸 板 复合粘接 ,湿 式覆膜机是将涂 布黏含 剂的薄膜未经烘道 干燥直接与纸或纸板 复合 ,然 后再进 人烘道干燥或直接卷取 图 ⒉15 痖式覆腠杌 2湿 式覆膜机的主要机构 而不需要十燥 .黏 合剂中的水 溶剂在搜 膜后 仍 刂挥发干燥 ,不 会 侵 蚀 塑料 薄 膜 ,而 不会影响厦膜质量 ,不 会起泡 . 湿式搜膜机主要 由进卷机构 、涂布机构 、复 合装置 ,收 卷机构 ,印 刷晶输人装置和控 制系统等组成 . 常用的湿式覆膜机没有干燥装置 ,所 以湿式覆膜机结构紧凑 ,操 作容易 ,维 修 、保养 方便 . 湿式覆膜机 的主要结构和⊥作原理与干式覆膜机基本相同。 湿式覆膜机适用于书刊封面 、扦历 、手提袋 、礼 品盒 、泗盒等纸制品的覆膜 .湿 式覆 膜机机构简单 ,性 能稳定 ,变 频调速 ,自 动椿温 ,设 有缺纸 自停机构 ,纸 张 自动计数 ,外 形美观 ,占 地少 ,功 耗低 、速度快 、 自动化程度 高 、劳动强度低 、无 毒无 味 ,覆 膜 压力 低 。最大覆膜宽度 120Ⅱ m左 右 ,最 大覆膜速度 5Om/血 n左 右 ,可 以加热覆膜 ,也 可以 不加热楦膜 。有的机型没有加热干燥装置 ,有 的机型在复合之后 ,增 设烘十装置 ,捉 高干 燥 速度 . 十湿两用覆膜机适用于一般 干式後 膜机 和湿式覆膜机 能够覆 膜的产 晶 ,包 括书刊封 面、挂历 、包装盒等 的覆膜 . 十湿两用覆膜机乓有干式和湿式覆膜机的特点 ,可 以使焉普通溶剂型黏合剂或水溶性 黏合剂进行镬膜 ,还 可以用预涂膜进行覆膜 .干 湿两用覆膜机有普递机型和立式机 型 .图 35 印后珈⊥技术 ⒉16为 普 通 干 湿 两 用 覆 膜 机 外 ∷ 形图 . 自动湿式覆膜 机装配有 自动输 纸装置和不停机续 纸装 置及 自动收 纸装 置 .主 传动 采 用变 频调 速 电 机 ,输 纸装 置无级变 速 ,纸 张输人 精确度高 。图 ⒉17为 自动湿式覆膜 机外形图 . 卷筒纸覆 膜 机适用于卷筒纸覆 膜 ,也 可用于单张纸覆膜 .卷 筒纸 kl⒉ 16 f逗 两用覆膜机 覆膜机适应性强 ,能 耗低 ,覆 膜速 度高 ,操 作方便 ,故 障率 低 ,一 般 不需要干燥装置。图 ⒉18为 卷筒纸镬膜机外形图 . 图 ⒉17 自动湿式覆膜机 三 、 预 涂 膜覆 膜 机 预涂膜覆膜机是把 已涂布黏合 剂 的预涂膜和纸张复合起来 。预涂膜覆 膜机与干式援膜机最大的区别是没有 干燥烘道和涂布装 置。 预涂膜覆膜机是将印刷 品 同预涂 塑料薄膜复合到-起 的专用设 备 ,结 构 紧 潦 、体积小 、造 价低 、操 作 简 便 、随用随开机 、生产灵活性大 、效 率高 。预涂膜和纸张印刷品的复合 只 要热压 即可 .适 合 +各 类有热压功能 图 ⒉18 卷筒纸覆胰 觇 的覆膜机 、复合机、塑封机 .即 涂胶 湿法复合工艺的桥式组含覆膜机不需做任何改动 ,完 全可用于预涂膜覆膜。 36 第二章 覆 膜 1预 涂膜覆膜勺1⊥ 作原理 图 ⒉19为 预涂膜覆膜机 =作 原 理 FJ.预 涂黏合剂 的塑 料薄膜材 料 成卷简状放在进卷机构的送膜轴 上 开机前将预涂 薄 膜按 规定前进方 向 经调节 辊 和 导 向辊 等 机 构进 人 复合 , 机构 ,这 时从 印刷 品输 人 装 置 输 人 的印刷品也 一 起进 人 复 合 机 构 ,经 过复合 机构 的热压 辊和 橡胶 压 辊进 行热压合 后 ,传 送到收卷机 构 的收 料轴上 .收 卷机构在 电动机带动下 按调好的速度拉 动已覆膜的印刷 品 , 图 ⒉19 硕涂膜覆膜机⊥ 作原 理 图 1一 收卷 2獭 涂膜 3 复合 ← 印刷踟 人 , 预涂膜也按上述路线 向前输送 .卷 成卷筒的覆膜印刷 品 ,经 割膜成为单独覆膜产品 。 2顼 涂膜菝膜机 的主要汐1构 预涂膜稷膜机主要 由进卷机构 、复合装置、收卷机 构 、印刷 晶输 人装置和控制系统 组成 . 与干式覆膜机相 比 ,预 涂膜覆膜机没有干燥装置和涂布机构 ◇ (l)进 卷机构 .预 涂膜覆膜机迸卷机构生要由塑料薄膜 支承架和薄膜张力控制系统组 成 .预 涂膜卷筒放置在进卷机构的文承架上用送膜轴支撑放卷 .预 涂膜在 过程中必须 保持恒定 的张力 ,张 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覆膜质量 . =作 (2)复 合装置 .预 涂型覆膜机的复合装置主要由 压 热 辊和橡胶压辊及压力调节机构组 成 .热 压辊为 中空钢辊 ,表 面镀铬 ,内 装加热和温度调节装置 ,一 般情况下 ,采 用远红外 石英管加热即能满足工 艺要求 .热 压辊内装有铝合全衬套 ,保 证热压辊表面温度均衡 。橡 胶压辊表 面包橡胶 ,橡 胶要平整 、光滑、耐热 .热 压辊为硬辊 ,橡 胶辊为软辊 ,软 硬辊相 压使覆膜压力均匀 ,覆 膜质量好 。压力调节机构常用液压机构和气动机构 ,有 的覆膜机采 用机械机构调节压力 . (3)收 卷机构和 印刷晶输人装置◇预涂膜覆膜机收卷机构和 理与干式覆膜机基本相 同。 | 印刷品输人装置 的工作原 “)控 制系统 .预 涂膜覆膜机的控制系统主要控制进卷 、收卷 、复合装置 的驱动 、变 速和热压辊的加热系统 。 电控装置安装于控制柜内 ,控 制柜面板上安 装各种控 制按钮 ,面 板上还装有 显 示仪 表 ,对 整机进行控制并显示工作数据 。 驱动机构采用电秽1驱 动 ,进 卷 电机、收卷电机 、热压辊电机都采用无级凋速 电机 ,电 机转速可在 120~1200〃 ”in内 无级调速 。 热压辊的电热笨 置-般 采用远红外石英加热管 ,安 装在热压辊内,温 度 自动控制装置 保证 热压辊温度平衡 ,满 足 要求 。 =艺 预涂膜覆膜机适用于课本 、各类书刊封面、图片 、广告 ,产 品祥本 、文件 、卡片 、包 装纸盒等预涂膜覆膜 ‘预涂膜覆膜机结构紧凑 ,操 作方便 ,维 修简易 ,节 省能源 ,没 有污 染 。lla度 i压 力 、速度可调 ,很 方便地保持薄膜趵平展 。热压性 能稳定 ,适 应大批量生产 37 印后加△技术 需要 .无 起泡故 障 、无 毒 、无 味 、洁 净卫 生。最 大 覆 膜宽 度 1200nm左 右 ,最 大 覆膜 速 度 ⒛Wmh左 右 . 图 ⒉⒛ 为预涂膜覆膜机外形图 , 四、覆膜机操作程序 】 干式和湿式覆膜机操 作租序 图 ⒉2ρ 淮 各 勺检 查 机 器 各 部分状 加 油润沿 ,如 机器无异 常状况进 (1〉 预涂膜覆膜机 况 人下 , 工序 ‘ ∷ =步 (2)加 温 .接 通 电源 使热压辊温度升至 50~65℃ . 峥 耽蔟 裂 鎏 景 龈 罕 髯 悫 t呷 (4)上 膜 .检 查 ` :丨 ;i子 浓度和辅料 .配 制好黏合剂后 , :震 塑料薄膜上的电晕处理面标记 ,让 电晕处理面和 涂布辊接触。 6)整 理纸张.纸 张在印刷、存放过程 中可能受湿变形 ,把 变形部分整理平整. (6)调 节胶辊间隙。 根据覆膜要求调节上胶辊与涂布辊间的工作间 。 隙 调间隙时 |可 把塞尺塞人两辊之间lml量 ,旋 转调节手轮 ,直 至获得满意间隙。手轮端部装有刻度盘和指 针 ,每 小 格 读 数 为 0Olmlll,每 角 读数 为 15「 ,F。 手 铃 转 动 1小 格 ,涂 布 辊 移动 j° 弘 鬈 翼俨 寇在族嫉里后Ⅱ 方能使齑辊正常运 ∶∶苔叠莒菅詈鬈量霪最 晕 髁 操纵刮胶刀要小'山 ,让 刮胶刀慢慢地与涂布 辊贴合 ,适 当施加压力 ,然 后拧紧固定 螺 钉 ,刮 胶刀片与涂胶辊贴合要平整 . 停止工作时 ,上 胶辊、刮胶刀、涂布辊互 相分升 . (7)开 启烘道。对干 式覆膜机 ,打 开烘道、收料和排风开关 . (8)调 整印刷品输送辊 间隙 。调整 印刷品输送胶辊与光辊 间的间 ,保 隙 证纸张输送 可 靠 .间 隙不合谭 时 ,调 节胶辊调整螺钉 ,直 到阃隙合适为止 1 (9)加 压 、送 膜 、切 白 边 启 劫 主 机 ,加 压 力 便 橡胶压 辊 升起 ,一 般 加 压至 l0~ ⅡRlPa。 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 响覆膜质量 。 送膜时 ,调 整好薄膜面松紧度 ,电 晕处理 面要正确 ‘薄膜进人切边装置进行切边 ,保 证薄膜正确宽度 ,将 切下 的边条料缠绕 在收条辊上 .切 边 宽度根据覆膜要求将 多余部分切 下来 ,切 边要齐 . (Ⅱ )调 规 .调 整规矩以倮证 印刷 品在输 送带上 的运行方 笮 向与热压 辊 锸线 垂直 .同 时 ,印 烈 品与塑料薄膜宽度⊥位置准确 ,使 印刷品不露膜 ,不 跑边 。 调规矩 时 ,先 松开规矩固定螺钉 ,两 手同 时 向前推或向后拉 。规矩位置要准确 ,不 要 “ 出现 掉规矩 ”或 “上规矩” 的现象 ,保 证 印刷 品不倾斜 ,不 跑偏 . (】 1)猃 查机器。检查机器 各部位运袈是 否正 .温 常 度压力是否符合ェ 艺要求 ,一 切 正常后 ,涂 布黏合剂 。 (l9)涂 布黏合剂 省 馒慢而平稳旋动胶辊 压力装置 ,便 薄膜 展 平 地 与涂布辊 接触 ,让 38 第二青 覆 膜 胶 液槽中的黏合剂均匀地涂布到塑料薄膜表面 . 涂布黏合剂时 ,检 查塑料薄膜运行情况 ,薄 膜松紧一致 ,无 损伤 ,无 跳胶等现象 . 13)收 卷 .收 卷时 ,从 复合装置 出来的半成品要拉平 ,松 紧一致 ,收 卷整齐 。收卷 〈 时不要过松或过紧 ,过 松收不 齐 ,过 紧会缠皱。收脊 控 制机构要调 整好 ,保 证 适当摩 擦 力 ,收 卷轴不打滑 . (l4)检 查覆膜质量 ,要 经常检查覆膜质量 ,随 时观 塑 察 料薄膜 的平整度和黏合剂涂 布的均匀度 、厚度 、干燥程度 ,观 察烘道和热压 辊的温度 、覆膜压力 及 覆膜后 的黏合牢 度 .发 现不正常情况及 时调整 .进 卷机构 和收卷机构⊥ 的薄膜卷直径随时变化 ,防 止这种 变化引起 薄膜线速度变化 ,而 影 响薄膜运行中张力变化 ,以 致影响覆膜质量 .及 时补充胶 液槽中的黏合剂 ,保 证整机生产正常 . (15)机 器润滑 ‘按照覆膜机说明书规定 ,定 及 期 时对转动和滑动部位进行 润滑 ,以 保证机器正常运转 . 2预 涂膜覆膜机操 fI程 序 预涂膜覆膜机使用预涂薄膜作为覆膜材料 ,覆 膜时 ,省 去了黏合剂配制 、涂布和干燥 过程 .预 涂膜覆膜机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工艺简化 。 (1)淮 备 。检查机器各部件是否正常 ,进 行开机 前例行检查和润滑、清理 . (2)加 温 ,接通 电源 ,打 开热压辊加热开关加温 ,加 温时 ,将 温度控制指示调节到适 应△艺要求的位置。 “)上 膜 。根据需覆膜 印刷晶的尺寸 ,选 择合适尺寸的预涂薄膜 ,把 预涂薄膜装到送 料轴适 当的位置上 固定 . (4)整 理纸张 。把 印刷品在 印刷 、存放过程 中发生的变 形整理平整 ,便 纸张印刷品能 平稳地进人并通过热压 辊加压复合 ,不 出现质量问题 . (5)调 规矩 ,保 证 印刷 品在覆膜过程 中不歪斜 ,不 出膜 ,不 跑边 ,规 矩调节要正 确 . 调规矩 时 ,松 开规矩架的紧圃螺钉 ,同 时前推或后拉 ,直 到位置准确 ,薄 膜与印刷品芷好 复合 为准 ,调 节后加 以紧固 (6)切 边。使印刷品的宽度与薄膜的宽度相适应 ,如 有露膜现象 ,需 要切边 。首先把 切边刀放下 多余 的薄膜边条切下来 ,并 缠绕在收边纸管上。 `把 (7〉 穿膜 。把进卷轴上 的预涂薄膜穿过仲展辊 、调膜光辊 ,弓 形调整辊 1导 向辊和胶 辊后进人主机。 , (8)调 膜 .穿 膜后 ,因 每卷预涂薄膜松紧都不-致 ,要 将预涂薄膜面调平 。调平机构 有三套 ,进 卷部分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进 行初调 ;机 器 顶部的调整辊可 以前后上下调整 弓形调整辊可将薄膜展平 .经 过调整使 预涂薄膜平整稳定进人复合机构 洄 (9)加 压 .主 机启动后 ,对 液压加压装置手 动加压 ,使 橡胶压 辊通过两边滑道 升起 , 与热压辊接触产生覆膜工艺需要的压力 ,一 般为 10ˉ 12iv1Pa.橡 胶压 辊在热 医辊 的摩擦 带动下转动 . ; (10)收 卷 ,覆 脚 雷,开 动收卷装置 ,覆膜产品能 整 够 齐地卷在空芯纸管上 . 五 、 覆 膜 机 常见 故 障 及 排 除方 法 ∷ 覆膜机在运行过程 中 ,会 发生一些故障 ,影 晌覆膜质量 ,影 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有 的 39 印后加工技术 故 障可以通过覆膜 中出现 的质蚩 问题确定故障原因和羽信 除方法 . (-)涂 布机构故障 1世丿 恣 月 g之 原因 :塑 料薄膜运行不 平行 ,一 边松 ,一 边紧 . 排除方法 :调 整薄膜松紧度 ,使 之运行平整 . 2横 l句 跚狡 原因 :涂 布黏合剂时 ,有 时出现横向跳胶 ,是 由于主机转速和进料电机转速不 同步或 高于进料转速 . 排除方法 :调 整主 电机和送料电机转速 。 3塑 料薄膜运转中左右移动 原因 ;进 卷轴锥形 固定攴座的固定螺钉松动 。 排除方法 :紧 圃此固定螺钉 。 4断 膜 原因 :上 膜轴阻力大 . 排除方法 :调 节上膜轴左右顶套及制动器 . (二 )干 燥装置故障 1烘 道温度不正常 原因 :温 度调整不正确 . 羽仁 除方法 :按 工艺要求调整烘道温度 . 2覆 膜不牢 、起泡 原因 ;热 风温度下降 ;烘 道温度过高或过低 ;烘 道风力过小 , 排除方法 :调 整烘道加热温度至工艺要 求温度 ;适 当加大风力 。 (三 )复 合装置故障 1覆 膜压 力下降或无压力 原因 :调 压液压泵漏油或缺油 。 爿拦 除方法 :检 奄手动压力泵 ,油 管是否破裂 ,待 维修或加油后再生产 . 2覆 膜不牢 原因 :热 压辊温度过低 ;压 力过小 . 排除方法 :调 整热压辊加热温度和覆膜压力 。 3.起 泡 原 因 ;热 压辊温度过高或过低 ;压 力过小 ;覆 膜速度过怏 ;热 压滚筒表 面有胶 。 排 除方法 :调 整热压辊温度至工艺要求温度 ;调 整覆膜压力至工艺要求压力 ;调 整覆 膜速度至合理速度 ;擦 净热压辊表面 . (四 )进 卷收卷装置故蜂 1.薄膜过松过 紧 原因 :松 紧度调 整不适 当 ,造 成不规则间断跳泡或覆膜产品上翘打卷 ,黏 合不牢等 书仁 除方法 :调 整进卷制动带 ,使 制动阻力适 当 ;调 整收卷摩擦盘 2纸 张托架水平位置偏侈。 . . 原因 :托 架 圃定螺丝松动 .使 纸 张不能平稳 、平行地进 人 主机 ,出 现纸张上 翘 、下 40 第工章 覆 膜 扎 ,造 成皱 褶或造成 -边 向后 偏移而歪斜 ,一 边跑边 ,一 边露膜 . 排 除方法 ;松 动托架 紧 固螺丝 ,然 后将 托架调 线 的位罩 ,再 把 螺丝 L=l定 。 (五 )控 制 系统故 市到与输送带和加 热辊 下切 面成 一 条直 障 1主 电汐1速 庋突然减悭 或停杌 原 囚 :三 相 电源 缺⊥ 相 电 ;误 动调 速装置 ;中 间继 电器 自动断 串台 除方 法 :发 现 主机速度减慢 可 能是误 动调速装 置 ;如 果 有异 电 ,榆 查 保 险是 否烧 断一 相 ,电 机发 热毫是否超 过标 准 ,如 不超 查 中间断 书器 ,可 能囚负 载过大而 自动 断 电 .我 出原 因 ,接 通 2三 相 电不缺 ,按 开关不 启动 电 ,保 险烧 断 。 常响声 ,可 能是 缺 相 标准 ,接 通保 险即可 ;检 电源 ,鼋 新开机 。 原 因 :除 中问继 电器 自动断 电外 ,还 有可 能是 电线接头 、保脸松 爿仁 除方法 ;停 机检 查 电路 ,紧 固电线接头 ,或 更换 电线 ,检 查 动或烧 断 , 或更换保 险 。 复 习思 考题 l覆 膜的作用是什么? 2覆 膜有几种方法?各 自的特点是什么? 3黏 合剂的涂布方法主要有哪些?各 自的特点是什么? 4覆 膜用黏合剂由哪些成分组成?各 有什么作用? 5甥 料薄睽灼表面处理方法有哪些?工 作原理是 什么?作 用是什么? 6常 用 Ⅱ”P薄 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覆 膜产品Hl质 量耍求有哪些?怎 样检验覆貘产品质量? 8覆 膜对 。 l合 剂有什么要求?覆 膜常用的黏合剂有哪些? 9黏 合剂忤能对覆膜质童有什么影ll? 1。 复合温度和盂力对覆膜质量有 影响? 11叙 述干式覆膜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么 11叙 述湿式覆膜机 晌组成和△作原理 12叙 述预狳腠覆膜和1昀 组成和工作原理 13叙 述覆膜 的工艺流程 . l奎 一 覆膜 常见故障及排 除方法是什么? `吁 实 验 讲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3.5 义 实验讲义目录 印刷材料学实验讲义................................................................................................................1 印刷原理及工艺实验讲义......................................................................................................19 特种印刷工艺实验讲义..........................................................................................................45 摄像实验讲义..........................................................................................................................48 色彩管理实验讲义..................................................................................................................66 数字出版综合课程设计实验讲义..........................................................................................72 印刷色彩学实验讲义..............................................................................................................76 彩色印刷复制过程实验讲义..................................................................................................81 印刷材料学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课程名称: 印刷材料学 制 定 人: 张正健 审 核 人: 陈蕴智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1 第一部分 测试准备 一、试验样品的准备 (一) 试样的采取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给用户提供合格的产品,除了生产上按时对产品进行取样检查外,在交付使用前, 用户也要对整批产品进行抽样检查。抽样的原则是,取样尽量要有代表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标准规定,从整批产品中采取试样时,应先从其中抽出若干包装单位(规定平板和卷 筒包装抽取 3~5%的包装单位;卷盘包装抽取 0.2%的包装单位)。然后再从抽出的包装单位中采取试样, 进行检测。要检测的试样应能代表整批产品所具有的性能;试样要保持平整,不折不皱,没有破损或其它 纸病;要避免阳光照射,防止潮湿或局部温、湿度变化;供测水分的试样应立即置于干燥、严密的容器内。 以上为成批产品交付使用时的抽样方法。在生产中,可根据各厂的具体情况,按时或按纸辊取样进行检测, 以及时掌握生产情况,控制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产品的采样方法,目前各国尚不一致,ISO 国际标准采取数理统计的方法,我国参照 ISO 标准制订了 GB132828—81《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标准。该抽样方法已在我国一些行业得到贯彻,造纸行 业也正在探讨采纳,以取代现行的百分数抽样方法。 (二) 试样的裁切 按检测所规定的尺寸大小,用切纸刀从纸样上切取一定长宽的纸条或纸片,并注明其纵、横向和正、 反面。对有缺陷和有纸病的纸样应废弃不用。 (三) 试样的处理 构成纸和纸板的纤维材料具有亲水性,因此,周围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纸页水分含量的 变化,而水分含量的变化使纤维间的结合状况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纸张的技术性能受到影响。因此,纸与 纸板在进行检测前,必须先在一定的相对湿度和温度下进行处理,使水分达到平衡后再进行检测,这样才 能得到准确、可比的结果。 试样在进行空调处理时,其原始湿度状况对纸张的性能指针有一定影响。因为试样在某一湿度状态向 标准湿度状态平衡时,由高湿状态过渡到标准湿度状态时要高。这种“滞后现象”所引起的水分含量的变 化必然对纸页的技术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消除滞后现象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一般要求处理纸样从较低 的湿度状态向标准湿度状态过渡。为此,可将纸页在低于标准湿度下预处理(在放有硅胶的干燥器中或在 低于 6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纸样),使试样水分降至标准湿度下水分含量的一半左右,然后再将试样在标 准温、湿度状态下进行处理。 试样处理的温、湿度条件,过去国际上和我国采用的条件:温度 20±2℃,相对湿度 65±2%,但是, 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条件不利于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湿度高对仪器的腐蚀大,影响其寿命。由此, 1984 年 5 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会议后,国际上最大的两个标准化组织 ISO 和 IEC 决定采用温度 23±1℃、相 对湿度 50±2%的处理条件,并要求 1990 年后全面执行。 为了适应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我国决定逐步采用温度 23±1℃、相对湿度 50±2%的处理条件,并于“七 五”期间完成温、湿度条件的调整、过渡工作。1990 年以前仍以温度 20±2℃,相对湿度 65±2%的处理 条件为准。试样的处理时间,以其水分与空气中的水气达到平衡为准。即经过一段时间处理,试样的重量 前后两次称量变化不超过 0.1%。一般不施胶或轻施胶的纸和制版处理时间控在 2—4 小时,重施胶的纸和 纸板控制在 4—24 小时,即能达到平衡。 二、纸和纸板纵横向和正反面的测定 (一)纵横向的测定 纸和纸板经造纸机成型后具有一定方向性。通常把纸张分为纵横两个方向:与造纸机运行平行的方向 为纵向;垂直于造纸机运行的方向为横向。纸张的许多性能因纵、横向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抗张强度和耐 折度,其纵向大于横向,撕裂度则横向大于纵向。很多纸张在使用时要求纵、横向强度尽量接近一致,但 有些纸则要求纵向强度要大。因此,在测定纸张的性能时,一定要区别其纵、横向。未经起皱处理(含弹 性处理)的纸的纵、横向按下述方法之一测定: 2 (1)从所取纸样切取两条相互垂直的长约 200mm、宽 15mm 的纸条。将其折叠,用手捏住一端,使另 一端自由弯向手指的下端,若两纸条重合,则上面的一条为横向;若两纸条分开,则上面的一条为纵向。 (2)沿原试样平行方向切取 50×50mm 见方的试片,标注方向,将其置于水面上,观察卷曲方向,与 卷曲轴平行的方向为纸的纵向。皱纹纸(含经弹性处理的纸)纵、横向的测定:与皱纹平行的方向为纸的 横向。 (二)正、反面的测定 纸张分正、反两个表面。贴向铜网的一面为反面,亦称网面;接触毛毯的一面为正面,亦称毛毯面。 纸张的反面固有网痕,加之细小纤维流失率大,因而使纸面较粗糙且疏松,正面相对较紧密。纸张两面结 构组成的差异,使纸张的一些性能如平滑度、白度、施胶度等因纸张正、反面而呈现差别,成为纸张的两 面性。 纸张的一些检验性能,习惯上正、反面都能做,若只检验一面,必须说明检验的是哪一面。 纸张正、反面的鉴别方法: (1)将纸页折叠,使两面处于同一方位上,观察两面的状况,有纸机网印者,即为反面(网面),另 一面即为正面。 (2)若用眼直接观察不清楚时,可借助于放大镜或用水(或弱碱液)将纸页湿浸,放置数分钟后再观 察,呈现纸机网印者,即为反面。 3 第二部分 纸与纸板的物理性能检测 一、纸与纸板定量、厚度、紧度和松厚度的测定 (一)定量(Grammage) 定量是指纸和纸板每平方米的重量,以g/m2表示。定量是纸和纸板重要的指针之一,定量的大小会影 响纸张的技术性能,但为了节约原料,增加单位使用面积,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纸张的 定量。 1. 仪器 用感量为 0.01g 的天平进行称量。天平要每隔半年用标准砝码校对一次。 2. 操作步骤 从每张试样上切取 100×100 ㎜的试样至少 5 张为一组,一并称量;宽度在 106 ㎜以下的盘纸应按卷 盘全宽切取 5 条长 300 ㎜的纸条,一并称量。并测定纸条的长、短边(准确至 0.1 ㎜),计算面积。 3. 结果计算 定量按下式计算: G = M/A = M/(a×n) G—试样的定量,g/m2; M—试样总重量,g; A—试样总面积,m2; a—单张试样面积,m2; n—试样张数。 以所有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并报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 式中 (二)厚度(Thickness) 厚度是指纸样在测量板间经受一定压力所测得的试样两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结果以㎜表示。 厚度能影响纸和纸板的很多技术性能,要求一批产品各纸张之间的厚度应趋一致,同一张纸不同部位 之间的厚度亦应一致,以保证使用效果。 1. 仪器及工作原理 厚度测定仪(厚度计),有电动和手动两种形式。 (1)仪器结构 包括四部分 ① 测量机构:由重锤、测量头和量砧组成。规定测量面积为 0.05cm2,测量压力为 100±10kpa(1 ±0.1kg/cm) 。 ② 指示机构:为一标准型百分表或千分表,用以记录厚度数值。其刻度的精确度在 0.005mm 之内。 ③ 提升机构:用以升降测量头,以取放试样。座体:由底座与上述三部分机构连接构成仪器的整体。 (2) 工作原理 置纸样于测量头与量砧间,并受重锤一定的压力,纸样所占据的厚度通过测量杆的位移传递给量表内 的齿轮机构,使表针转动一个角度而得到厚度的读数。 2. 仪器的校准 (1)测量面平行度的校准 将直径 1.5 ㎜左右的钢珠,夹持于金属薄片上,置于两测量面间,在测量面的 5 个不同位置测量其厚 度,各点所测结果相差不得超过 0.005 ㎜。 (2)测量面单位压力的校准 用一根金属丝,一端系在厚度计压力杆的顶部,另一端连在事先校准的准确度不小于 100mN(10g) 4 的天平上,测定拉力测量板所需的力,将其换算成测量板上的单位压力应为 100±10Kpa(1±0.1kg/㎝2)。 (3)刻度值的校准 将指针调至零点,然后用精度 0.001 ㎜的标准厚度块规,或经校准的塞缝尺,在全部测量范围内校准 若干点的刻度值。 3. 操作步骤 ⑴ 按标准规定采取试样,以每张试样上切取 100×100 ㎜的试样至少 5 张。 ⑵ 按下拨杆,抬起测量头至足以放入试样的高度(电动的由仪器自动控制高度)。置纸样于测量头于 量砧之间。 ⑶ 缓慢放松拨杆,使测量头与纸样接触(电动的则自动下降接触纸样) ,待指针稳定后读数。在纸样 的不同位置测量厚度,至少两处。 ⑷ 宽度在 100 ㎜以下的盘纸,应按全宽切取 5 条长 300 ㎜的纸条,在每条不同位置测量气候度,至 少两处。 4. 结果计算 以所有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并报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厚度小于 0.05 ㎜的纸准确至 0.001 ㎜。 厚度小于 0.2 ㎜的纸,准确至 0.005 ㎜。厚度在 0.2 ㎜以上的纸,准确至 0.01 ㎜。 ㈢紧度(Apparent Density)和松厚度 紧度又称表观密度,是指每立方厘米的纸或纸板的重量。它是由定量和厚度计算而得,单位为g/cm3。 紧度与纸浆品种、打浆情况以及抄造条件有关。它是衡量纸和纸板组织结构紧密程度的指针,它决定着纸 张的透气度、吸收性、刚性和强度性能等。因此,紧度是纸或纸板很重要的性能指针之一。 紧度按下式计算: D = G/(t×1000) D—紧度,g/cm3; G—定量,g/m2; T—厚度,㎜。 计算结果准确至 0.01g/ cm3。 松厚度为紧度的倒数,单位为cm3/g 。 式中 二、水分(Moisture)的测定 1. 定义 水分是指纸或纸板在规定的烘干温度下,烘至恒重时,所蒸发的水分与试样原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 示。水分含量对纸张的物理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2. 仪器 (1)天平 感量 0.001g。 (2)试样容器 装试样及称重用,要求密封性好。 (3)干燥器。 (4)温度可以控制在 105±2℃的烘箱。 3. 试样的选取、制备和称量 (1)当单位是令或包时 a.纸或纸板的定量小于或等于 225g/m2; 从每令或每包的中央至少连续取 4 张试样,将试样快速折叠或切开,装入容器中,容器内装的试样质 量至少为 50g,称量装有试样的容器,并计算试样的质量。 b.纸或纸板的定量大于 225g/㎡; 从每令或每包的中部取一张或多张试样。取宽度 50~75mm,长度不小于 150mm 的样品条。其总质量 5 至少为 50g,立即装入容器中,称量装有试样的容器,并计算试样的质量。 从每令或每包的中部,连续取若干张样品,将这些样品切成 50~75mm 试样条,并切取距离原样品页 边 150mm 以内的纸或纸板,切好后去掉顶层和底层试样条,将中间的两组合并成一种试样,从边上切取 的两组试样组成另外两种试样,每种要有两份试样,每份试样质量至少为 50g,立即将各份试样放入容器 中,分别称量装有试样条的各容器,计算出每个试样的质量。 (2)当单位是卷筒时 将卷筒外部的损坏层全部取下弃去,如果定量小于 225g/m2,至少再去三层未损坏层。如果定量大于 225 g/m2,至少再去一层未损坏层。将卷筒按横向切取至少厚 5mm的样品层,然后将样品层平铺,纵向切 取宽 50~75mm的试样组条,从靠近卷筒两边上各切取一组试样条,在两边之间的中部处切取另一组试样 条,或从卷筒上整幅切取。试样切样时注意不要使一叠样品中的纸页或一组样品中的纸条分开。弃去每组 试样条的上层和底层纸页,将余下的试样条合并在一起组成试样,并将不少于 50g的试样装入容器中。若 50g试样体积过大,可用较少量试样,但需在实验报告中说明。 4. 操作步骤 取样前,将足数洁净、干燥的容器编上号,并在大气中平衡,然后将每个容器称重,并盖好备用。 将试样放入已烘干至恒重的容器中,打开容器的盖子,连盖一起放入 105±2℃的烘箱中烘干,试样也 可以从容器内取出来翻开烘,容器和盖也在同一烘箱中烘干。当烘干结束后,应在烘箱内将容器盖好。如 摊开烘,应将纸条放回容器中盖好。移入干燥器中,冷却 30min 称重,重复上述操作,直至两次称量相差 不大于原试样重的 0.1%时,即可认为达到恒重。 5. 结果计算 水分 X(%)按下式计算: X=(m 1 -m 2 )/ m 1 ×100% m 1 —烘干前试样质量,g; m 2 —烘干后试样质量,g。 测试结果准确至 0.1%。 式中 三、抗张强度(Tensile Properties)和伸长率的测定 抗张强度是指纸和纸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N)。通常以以下几种方式表示 (1) 抗张强度 一定宽度的试样断裂时所承受的张力,以 kN/m 表示。 (2) 裂断长 一定宽度的试样由本身重量将其拉断时的长度,以 m 表示。 纸和纸板的抗张强度受纤维的结合力和纤维本身的强度影响,而纤维的结合力是影响抗张强度的决定 因素。抗张强度是很多纸种应予测定的性能指针,对于包装纸和纸板尤为重要,是纸袋纸、包装纸、纸绳 纸、纸管纸、电缆纸等的重要指针。 伸长率为纸条受张力至断裂时所增加的长度对原试样长度的百分率,伸长率是衡量纸张韧性的一项指 针,其值越大越能减轻外力冲击的破坏作用,对纸袋纸、包装纸等都是重要的性能指针。 ⒈ 仪器结构 测定纸与纸板用的抗张强度测定仅有摆锤式、扭力棒式、电感应式等。近年在仪器的更新中出现了自 动记录带数字显示测试结果的台式抗张力测定仪。目前用的较多的还是摆锤式,即肖伯尔式抗张强度仪, 下面介绍这种仪器。 (1) 传动变速机构 由电机通过皮带、摩擦轮、蜗轮蜗杆系统,驱动试样下夹头升降。当启动电机后,右手操纵手柄,控 制离合器,使下夹头下降、停止或上升。下夹头的行程为 229mm,待达上、下限位时均能自动停机。转动 变速上的手柄,可进行无级变速,变速范围为 40~500mm/min。 (2)抗张测量机构 6 作用在下夹头上的牵引力,由试样传给上夹头,再通过链条使用沿扇形板缓慢均匀的向左摆动一定角 度纸达到平衡。当试样被拉断时,摆被刺动爪卡住,摆上的指针即在刻度盘上指示出拉力数值。刻度盘上 的刻度有的分 A、B 两档,有的分 A、B、C 三档,使用时可根据被测试样抗张强度的大小选择适宜的砝 码。 (3) 伸长测量机构 实际上是指示上下夹头在测定过程中的位移之差。指示伸长的标尺通过执杆滑块及挂钩与下夹头连接 在一起,随下夹头做相对运动,伸长指示牌与上夹头固定在一起,当试样断裂时,挂钩脱开使标尺不再随 下夹头下降,这时指示牌在标尺上即显示出试样的伸长值和伸长率。 2. 工作原理 根据摆动平衡原理进行测定。仪器工作时,由下夹头的运动通过试样、上夹头,链条使摆沿刻度尺转 动一定角度而指示出试样的抗张强度值。 2.仪器的校准 1)抗张力标尺的校准 右起摆上的制动爪,在上夹头口悬挂一个已知重量的砝码,让摆慢慢达到平衡位置,读出指示纸,同 砧码比较,其误差不应超过±1%。 2)伸长标尺的校准 锁住摆,使下夹头升至开始测定时的位置,用内卡尺测量两夹头间的距离。调节指针至伸长标尺的的 零点,开动电机使下夹头下降,测量下夹头在任何一点停时两夹头的距离的增加值,应与伸长标尺的实际 伸长值箱负荷,其误差不应超过 0.5 ㎜。 3.测量步骤 ⑴切取宽 15 ㎜、长约 250 ㎜纵、横方向的试样至少各 5 条,按标准规定的条件进行处理。 ⑵调节仪器各部件,使指针指零,下夹头升至最高位置,夹距一般控制在 180mm,若试样较短,可用 150 或 100mm 夹距。 ⑶分别按纵、横向将纸条夹在上夹头上(可同时夹 10 条,纸板应逐条夹入)。调节试样至平行,拧紧 上夹头,松开上夹头固定螺丝,取一条纸样于下夹头内,用手轻轻拉直,然后夹紧下夹头。根据试样强度 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重砣,调节下夹头下降速度,待下降速度能在 20±5 秒使试样断裂时,即可进行正式 测定。读取试样断裂时的抗张强度至三位有效数字,伸长率准确至 0.2%。纸条若在夹头内部或距夹口 10mm 以内断裂时,该资料应弃去不计。 根据特定的质量标准要求,测定厚纸板的抗张强度时,采用的宽度为 50mm(若采用 15mm 宽度时, 其结果应乘以 3.3),夹距为 100mm。 注:调节下夹头下降速度可采用秒表测试外,还可以用 2~3 条试样做试探性测定。为此,可将试样断裂时下夹头下降 距离(mm)乘以 3,即可求得调速盘上每分钟下夹头应该下降的速度,按此速度进行测定,便可保证试样断裂时间在 20± 5s。 4. 结果计算 1)抗张强度(Tensile strength) 当试样断裂时,由仪器上指示的数值计算,以 kN/m 表示。 S = F/L w S—抗张强度, kN/m; F—平均抗张力,N; L w —试验纸条的宽度,mm。 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 2)断裂长(Breaking length) L B = (1/9.8)×(S/G)×103 式中 7 或 L B =(1/9.8)×(F/ L w ·G)×103 L B = FL 1 /9.8m 式中 S—抗张强度, kN/m; F—平均抗张力,N; L w —试验纸条的宽度,mm; L B —裂断长,km; G—定量,g/m²; L 1 —夹子间初始长度,mm; m—夹子间纸条的平均质量,mg。 3)抗张指数(Tensile index) Y = (S/G)×103 或 Y = F/( L w ·G)×103 式中 Y—抗张指数,N• m/g。 G—定量,g/m2; S—抗张强度, kN/m。 4)伸长率 ξ= Δl/l 0 ×100% = (l-l 0 )/l 0 ×100% 式中 ξ —伸长率,%; Δl —伸长,mm; l —试样断裂时试样夹间的距离,mm; l 0 —试样夹之间的起始长度,mm。 试样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按纵横向进行测定,分别以所有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并报以最 大值和最小值。 计算结果准确至三位有效数字。 四、纸和纸板耐破强度的测定 耐破强度是指纸板在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均匀增加的最大压力,以 kPa 表示。 耐破度测定简单,广泛用于生产中的测定。它是纸带纸、包装纸及纸板纸的一项重要性能指针。耐破 度与纤维长度和纤维结合力有关,纤维长度和结合力高的纸张其耐破度亦高。浆料的机械处理方式及打浆 程度直接影响纤维的平均长度及纤维的结合力,提高打浆度,则耐破度增加,但打浆度过高,反使耐破度 下降。耐破度是纸张许多强度的综合反映,它是抗张强度、伸长率、撕裂强度都互相影响。 1. 仪器及工作原理 目前用的为缪伦(Müllen)式耐破度仪,分油压和气压两种。油压耐破度仪是以甘油为压力传递介质。 气压耐破度仪是以压缩空气为压力源传递压力。 1)仪器结构 纸与纸板所用耐破度仪的基本结构相同。其组成包括压紧机构、传动加压机构和指示机构三部分。 试样的压紧采用凸轮杠杆机构。在上、下环的接触面上刻有 V 型同心槽,以压紧试样。压紧杠杆一般 采用人工操作,新型仪器采用压缩空气或液压装置自动压紧试样。 由电机通过皮带或联轴器驱使蜗杆、蜗轮和齿轮系统运动,并通过离合器带动蜗杆轴做正反旋转,使 带有皮碗的活塞在油缸内做往复运动,从而信道油介质对试样进行加压和泄压。 指示机构唯一与油缸相通的双针压力表。加压时压力表指针随油缸的压力增加而转动。试样破裂后, 油缸泄压,表的主针即退至零点。副针仍停留在破裂时所达到的压力值位置上。蜗式耐破仪的指示系统有 压力传感器、A/D转换器和光电显示器等组成。 2)工作原理 仪器是根据压力传递的原理设计的。开动电机,驱使活塞运动,对介质施加压力,通过橡胶膜见压力 传递到压环中间的试样,使之逐渐凸起,直至破裂,试验破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即为试样的耐破度。 8 2. 测定步骤 (1) 切取 70×70mm 的试样(纸板式样为 100×100mm)10 张。 (2) 置试样子压环间,并夹紧。 (3) 启动;由于压力的逐渐增加,试样破裂。 (4) 记录数值。 (5) 提起上压环,取出破裂的试样,放入新的试样,进行下一个测定,正、反面各做五次。 3. 结果计算 (1)耐破度 试样破裂时,压力表指示的数值耐破度 (2)耐破指数 由耐破度除以定量而求得,以kPa m2/g表示。 以所有测定纸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并报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五、纸和纸板耐折度的测定 耐折度是指试样在一定张力下,抗往复折叠的能力,以折叠次数表示。耐折度手纤维的长度、纤维本 身的强度和纤维见的结合状况影响。反纤维长度大纤维的强度高和纤维结合力大者,其耐折度就高。耐折 度也受纸张水分含量的影响,水分含量低纸张发脆,适当增加含水量,纸张的柔韧性提高,耐折度随之增 大,但水分含量超过一定限度耐着度开始下降。另外,耐折度受打浆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内,耐这度 随打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继续提高打浆度到一定程度,由于纤维的平均长度下降,纤维交织紧密,纸质 变脆,则耐折度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上控制好影响因素,对保证纸张有较好的耐折强度甚为重要。 许多纸和纸板如柏纸板和箱纸板登载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要经受多次折叠,而耐折度则能较好的反映出 纸张抗反复折叠的能力,因此,耐折度的检测被广泛采用。 常用的耐折度仪有两种,一种为卧式的,称作肖伯尔(Schopper)式,在工作是将式样往复折近;另 一种为直立式的,称作 MIT 式,在工作是式样往复折盈角度为 135 度。 肖伯尔式耐折度仪 1.仪器及工作原理 (!)仪器结构 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①传动部分:电机通过皮带轮带动两个曲臂,使折叠刀往复运动,由曲臂控制计数器的运动,下部的 保护开关能使电机停止运转。 ②测试部分:包括弹簧筒、夹头、折叠刀、计数器各一对。弹簧筒中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弹簧座上,一 端与夹头相连,弹簧筒能在底座上移动。拉伸弹簧能施于试样一样的张力,提起弹簧销,弹簧解除张力, 恢复原位。折叠透的中心装有两对滚轴,期间有一对折叠刀。纸条在折叠刀间与其成垂直方向测试实在滚 轴之间与折叠刀做垂直运动,计数显示折叠次数,为控制计数器在纸条断裂时能停止,在弹簧下安有一扳 手,以操计纵数器运转和停止。 (2)工作原理 测定时,将式样置于夹头间,在两端施加规定的初张力。然后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折叠刀做往复运动, 试试样在锟轴间随之做近于 180 度的反复折叠,式样做周期性的变化,当着跌倒做周期性的变化,当折叠 刀移至极限位置时式样受的张力大。式样在折叠的反复作用下,纤维结构被松弛,强度逐渐下降,至不能 承受张力即断裂,断裂试试样所能承受的折叠次数即为耐折度。 2.仪器的校准 (1)刀片与折叠辊轴间距的校准 用缝尺插入缝隙间,测量其间距应符合如下要求:纸测定仪两刀片间的缝隙宽为 0.5mm:纸板仪为 2.0mm、纸测定仪与式样垂直方向的折叠辊间距为 0.5mm;纸板仪为 2.0mm.。纸测定仪刀片与折叠辊的距 离为 0.38mm,纸板仪为 2.0mm.若间距不符合要求或不平行,应与调整. (2)弹簧张力的校准 9 拆下仪器之夹头组件,按垂直方向固定,在夹口中心悬挂砝码进行校准。对纸测定仪,砝码加 7550mN (770g)的张力(含夹头重量);对纸板测定仪,砝码加 9810mN(1000g)的张力(含夹头重量) ,这时夹 头被拉伸的距离应为 5mm,即夹子的第一条刻度线。纸测定仪,砝码加 9810mN(1000g)的张力(含夹 头重量),纸板测定仪,砝码加 12750mN(1300g)的张力(含夹头重量) ,加 12750mN(1300g)的张力 (含加头重量)时,夹头被拉伸的距离应为 13mm,即第二刻度线。 3. 测定步骤及结构计算 (1) 按纵、横向切取宽 15mm、长 100mm(纸板长为 140mm)的式样各 6—10 条。 (2) 松动夹头上的螺母,将试样平直地置于夹头中,拧紧螺母,并使式样平直。 (3) 向左右同时拉伸弹簧筒,将试样施加 7550mN(770g)的初张力。若为纸板测定仪,须给式样施加 9810mN(1000g)的初张力。试样在测试过程中的最大张力,纸为 9810mN(1000g),纸板为 12750mN (1300g)。 (4) 启动仪器,进行测定,往复折叠纸断裂,纪录折叠次数。 (5) 松开螺母,取出断裂式样,提起弹簧销,使弹簧退回原位,拨回计数器至零(数字显示的仪器自动 回零),进行下次测定。 (6) 纵、横向各测定 6-10 各式样,分别以纵、横向所有测定值的算术平表示结果,并报出最大值和最小 值。 计算结果取至整数。 4.注意事项 1)正反面性质有显著区别的式样,应使一半试样的正面,一半试样的反面向着操作测进行测定。 2)耐折度受湿度的影响大,测试时操作者要离开仪器远一些,更不要对折叠头呼吸。另外,不要用手 摸试样的折叠部分,严格操作应戴手套进行。仪器长时间工作,温升明显时,应停一段时间,再进行测定。 六、纸和纸板平滑度的测定 1. 定义 平滑度就是指一定面积的试样在一定的压力和真空条件下,通过一定量空气所需的时间,以秒表示。 测试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介绍“空气泄漏法”。采用“ZPD—10A 型无汞纸张平滑度测定仪”。 2. 工作原理 此仪器是根据“别克式”平滑度仪的原理设计的。采用空气泄漏法,这种方法是一定的真空度一定的 面积和一定的实验压力下,测定一定容积的空气,通过试样和玻璃砧之间的接触表面所需的时间。试样越 平滑,它与玻璃砧接触就越紧密,需要的时间就愈长,表明试样就愈平滑。单位以秒表示。 3. 仪器结构 (1)加压部分:金属压盖、胶垫、玻璃砧、加压杠杆等部分。 (2)密闭系统部分:抽气及真空泵。 (3)测试部分:数字显示盘,自动显示部分,水银部分。 仪器符合下列要求: (1)玻璃砧呈环形,外径 37.4±0.1mm,内径 11.3±0.1mm,孔面积为 1 厘米环面积为 10±0.05 厘米2, 即试样的有效面积为 10±0.05 厘米2。 (2)仪器容积:总容积为 380±8 毫升,小容积为 38±0.8 毫升。 (3)水银柱由 380 毫米下降至 360 毫米时,用大容积进气量为 10 毫升,用小容积进气量则为 1 毫升。 (4)加于试样上的压力为 1±0.1 公斤/厘米2 4. 测试步骤 (1)开机:打开电源开关,指示灯点燃,使机器预热 30 分钟。 (2)试样处理:要按 GB450—79 的规定采用及处理,并在标准温、湿度下进行测定。将试样切取成 50 ×50mm,至少测试 10 个样品(要测一半正面,一般反面),每面只能册一次。 (3)放试样:将切好处理好的试样,放在玻璃砧上,放上带胶膜的压盖,即可压紧。此时的压力为 1 公斤/厘米2。 (4)操作:按动操作钮显示部分自动请零,真空泵开始工作。当抽空到约 400 毫米汞柱指示灯亮时。 10 真空泵停止工作。当 380 毫米泵指示灯一灭。数字显示器开始计数,当 360 毫米泵柱指示灯一灭计数停止。 此时显示器上显示出的数值即是该纸样的平滑度值。单位是秒。 5. 实验结果处理: (1)平滑度以在纸面上通过 10 毫米空气所需的时间表示。 (2)在每一包装单位中,从取出的不同纸样上应沿横向纸幅切取试样,以正、反面各不少于 5 个贴向 玻璃砧进行测定,分别以正、反面所有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并报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6. 注意事项: (1)此仪器要放在清洁无尘的房间内,室内保持恒温、恒湿,工作台稳固水平。 (2)实验时,400 毫米泵柱指示灯必须燃亮 3 秒以上,否则资料不准。 七、纸与纸板表面强度的测定 1. 表面强度的定义 表面强度是指纸或纸板的印刷表面拉毛阻力。 2. 仪器 采用“YQ—Z—28 型印刷适性仪” ,其结构如图所示。 ⑴仪器简介:此仪器是直接测定纸张及其油墨的印刷适应性的,能反应出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各项物理 指针。此仪器相当于一个小型双色印刷机,用它对纸张作预印控制实验,可对纸张的表面强度,印刷平滑 度,油墨吸收,油墨转移,印刷密度,网目清晰等印刷适应性的实验。 ⑵仪器构造:该仪器分两部分。 ①油墨分布仪 油墨吸管容量 2ml,刻度 1/100ml; 聚氯酯树脂辊 60mm,长 144mm; 主动铬辊 107mm,长 144mm; 小型分布传动辊 107mm,长 155mm; 油墨盘:铝制的宽 10mm; ②印刷实验仪 印刷扇形体:宽 22mm,半径 85mm; 摆速度:0~116 cm/s; 弹簧速度:A 速:0~250cm/s; M 速:0~300cm/s; B 速:0~350cm/s; 印刷压力装置:0~75kg; 速度与距离的曲线图表。 3. 测试原理 IGT 印刷适性仪是模拟印刷机的一种小型测试仪器,可以使纸或纸板在一定的压力下,用不同粘度的 拉毛油和不同的印刷速度进行表面强度试验。测量纸面连续产生填料点、涂料点,起毛以及破坏纸面造成 的起泡,撕裂,撕断时的距离,求出印刷拉毛速度,即纸或纸板的印刷表面强度,以 cm/s 或 m/s 表示。 4. 取样及处理 试样按国际 GB450—79 中的规定采取和处理,并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5. 测试方法 ⑴用 IGT 试验主机作表面强度的测试 ①油墨的分布 先用溶剂(汽油)将分布仪的各辊清洗干静,再用吸墨管吸取 2ml 的拉毛油或油墨 ,然后挤出 1ml 的油墨于聚氨酯树脂辊上分布均匀。开动分布仪,即将聚氨酯树脂辊放下,并将小型分布辊与主动铬辊接 触,使油墨分布 8min。 将 10mm 墨盘与聚氨酯树脂辊接触运转 45 秒取下。 11 ②印刷实验步骤 a.取试样:切取宽 22mm,长 250~270mm 的纸条,试样方向为纵向正面、反面、横向正面、反面、 每一方向每一面各取 5 条。 b.夹试样:将实验纸条一端固定并夹紧,使试样紧贴在纸垫或胶垫上(新闻纸,凸版纸用纸垫。胶版 纸、涂料纸用胶垫)。 c.测试:反带有油墨的墨盘放在印刷仪上、使扇形体带着纸条与墨盘接触,并调节印刷压力指示到 35±1kg,放开扇形体,即进行印刷实验。 d.划出起毛点:首先印刷后立即取下印好的纸条,在荧光灯下使视线与纸面约成 15 角观察纸条表面, 划出开始连续起毛的位置。 e.测拉毛速度:测量印刷开始点至起毛和起泡,撕裂点的距离,印刷开始点要以连续起毛点算,在 连续起毛点前的个别起毛点不计,同时要去掉扇形摆与墨盘初接触的 5mm 以 5mm 为中点为“O”点到期连续 起毛点的距离,在速度——压力曲线图表上查出该纸条的拉毛速度。 f.清洗:每实验完一条,即用溶剂清洗墨盘,后再用高档卫生纸将残余溶剂擦净。每实验 10 条试样 后,即在聚氨酯树脂辊上再补充 0.16ml 的拉毛油或油墨,再分布 3min。再放上墨盘继续实验。试印 50 条 试样后,就全部清洗干净,重新上拉毛油或油墨,步骤同上。 ③试验结果及报告 a.记录实验纸条的方向纵向或横向,正面或反面。所用油墨粘度,印刷压力,拉毛或起泡,撕裂或 撕断速度以及仪器型号和所用速度范围。 b.分别报告表面强度纵向正面、反面及横向正面、反面的平均值及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单位为 cm/s 或 m/s,修约至三位有效数。 ④注意事项: a.印刷开始点为墨盘与纸条接触的地方,在纸条显有较深的印痕的中点为零点,由此点量到起毛点的 距离,对照图表距离查出表面强度(拉毛速度) 。拉毛起点规定是在拉毛观察仪下观察得到的。 b.试验时必须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进行,因为温度影响油墨粘度,湿度影响纸张强度。 12 第三部分 油墨性能的测定 一、油墨粘度的测定 利用 NDJ-79 型旋转粘度计进行测定。 1. 测定原理 液体在外力作用下,液层发生位移,分子间发生摩擦,对摩擦所表现的抵抗性称为绝对粘度,单位以 厘泊表示。旋转粘度仪是由两个同心圆筒组成的,在两圆筒之间有一空间,用以装被测液体。其中一个圆 筒以 70 转/分的恒速旋转,当游丝的力距同转筒上的力矩两者平衡时与电机壳体相连的指针给出了一个刻 度数。这个读数同圆筒的转动阻力成正比,于是刻度读数就表示动态粘度的量值。 2. 仪器及器材 (1) NDJ-79 型旋转式粘度计; (2) 超级恒温水浴; (3) 汽油; (4) 检测样品。 3. 仪器简介 仪器结构如图所示。本仪器带有四套测定器,分别说明如下。 (1)a 系统 ①系统组成:有四个转片成圆币型,转片沿直径旋转,测定用的容器可以是随仪器提供的玻璃杯,也可以 是烧杯类容器; ②转轴的固定:用一带有孔圈的滚花螺帽固定在电动机轴的端部螺丝上即可; ③拆装转轴时,要用 3mm 直径的细杆插入圆盘边上小孔中,卡住电动机轴使其不能转动。 ④转片的连接:把 a 单元转片上的挂钩穿进转轴的孔圈中即可。 (2)b 系统 ①系统组成:此系统有一静止的测定容器,上部有两个螺孔,一个用来插入双金属温度计,另一个用螺栓 封闭.三个标准转筒,各自的因子为 1、10、100,测定范围分别为 10~100 厘泊,1000~1000 厘泊,1000~10000 厘泊,还附带有两个减速器。 ②转轴的固定:用一带有小钩的滚花帽,装到电动机端部的螺丝上固定住。 ③转筒的连接:转筒是通过一只位于筒内的 U 形弹簧同转筒相联,再把装筒上的挂钩悬挂在转轴的钩上即 可。 ④拆装转轴的方法:同 a 系统。 (3)c 系统 ①系统组成:一个静止的测定容器及四个转筒,这四个转筒的各自的因子为 0.1、0.2、0.4、0.5,测定范围 分别为 1~10 厘泊,2~20 厘泊,4~40 厘泊,5~50 厘泊。 ②转轴的固定:用一带有小钩的滚花螺帽,装到电动机端部的螺丝上固定住。 ③拆装转轴:同 a 系统。 ④转轴的安装:同 b 系统。 (4)d 系统 ①系统组成: 一个静止的测定容器及两个长度不同的转筒,两个转筒的因子为 2.5 和 12.5,测定范围为 0~250 厘泊,1~1250 厘泊。 ②转轴的固定:本系统自带有一螺钉,可以固定在电动机的端部。 ③拆装转轴:时同 a 系统。 ④转筒的安装:用一根柔软的钢丝接至电动机转轴,钢丝由一个螺钉固定在转轴中。 4. 检测步骤: (1) 校正零点:首先要检查仪器装液的容器是否干净,使仪器放置水平位置,再让电动机空载旋转,用 调零螺钉将指针调到刻度读数的零点 13 (2) 选择合适的测量系统:按照试样粘度的大小和测量的要求进行选择。 a 系统是用对比法进行测定,测定范围为 1000~10000 厘泊,需要的液体的容积为 50ml; b 系统是用绝对单位厘泊表示的,测定范围是 10~10000 厘泊,试液的容积为 15ml; c 系统用绝对单位表示,用于测定低粘滞性液体,测定范围为 1~15 厘泊,需要液体 70ml; d系统可测定牛顿液体和非牛顿液体,可测的最大切变力为 1300 达因/厘米2和 6500 达因/厘米2,测定容 器同转筒的间隙均为 0.060 厘米,间隙中的切变比约为 5200 秒-1,切变比的大小与刷子进行油漆时所产生 的切变比相同,故适用与测定油漆类产品的上刷性能(此系统是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而定的)。测定范围为 0~1250 厘泊,需要的液体容积为 2ml。 (3)保温:将试样注入测定系统内,开启超级恒温水浴,保持温度为 25℃; (4)校正数据:经 15 分钟保温运转,待仪器上读数指针保持在一固定点时,记录所指数据。关闭仪器 让指针回到零点,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开动仪器,待指针稳定后记录所指数据。核对两次数据是否相 同,相同即为正确数据。 (5) 测试:分别将 4 个测量系统介绍如下。 <1>用 a 系统测试 通常尽可能采用大的转片,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 ①测试步骤: 注入液体:将待测的液体注入玻璃杯,直到液面高度低于杯口 2cm 处,把玻璃杯放入塑料杯内。 安装:转轴的固定可用一带有孔圈的滚花螺帽固定在电动机轴的端部螺丝上即可。 转片的连接可将转片穿进转轴孔圈,并将转片放入玻璃杯内,转片钩应保持在液面上。 ②测定结果:启动电机,当指针稳定后方可读数。按照所使用转片的大小,用刻度数乘以它的每时刻度 粘度值就是所测液体的粘度值。 ③注意事项: a、如果读书小于 30,则应换用更大一号的转片。如果大的转片给出的读数低于 10,则应使用别的系 统进行测量。 b、当拆装转轴时,要用 3mm 直径的细杆插入圆盘边上的小孔中,卡住电动机轴使其不能转动。 <2>用 b 系统测试 ①测试步骤 a、 注入液体:将选定的转筒放入测定容器内,在将要测试的液体小心地注入测试容器,直到它的高度 达到锥形面的下部边缘,并将转筒完全浸没为止。 b、安装 转轴的固定:用一带有小沟的滚花螺帽,装到电动机端部的螺丝上固定。 转筒的连接:转筒是通过一直位于筒内的 U 性弹簧同转筒相联,再把转筒的挂钩悬挂在转轴的沟上即 可。 c、测定:启动电机,并将测试容器在托架上向前后左右移动,使其转筒垂直并对准中心。在一分钟内 使指针稳定,即可进行读书。 ②测试结果:将所用的转筒的因子乘以刻度读数便可得到该液体的粘度值。 ③注意事项: a、 读数小于 10 应当换用大一号的转筒进行测量。 b、在b系统测定时可以使用两个减速器F 10 和F 100 ,它们可以是转筒的转速度相应地降低为原始只得 1/10 和 1/100。减速器只能同因子为 100 的转筒时使用。测定范围为: 约在 18 秒-1 101~103厘泊 103~105厘泊 约在 2 秒–1 测量方法同上,只是要把减速器套入电动机的端部,并应当使用随同减速所提供的短挂钩。 测量结果要把所用的转筒因子 100 乘以减速器的因子,在乘以刻度读数所得便是测定的液体的粘度值。 <3>用 c 系统测试 测试同 b 系统,但是不能同减速器一起使用。 14 <4>用 d 系统测试 ①测试步骤 a、 注入液体:放入转筒,将液体注入测定容器中,直到液体浸没锥形表面的一半,然后将转筒浸下, 再将其提起,放下数次,每次都要是它全部浸没避免气泡进入间隙。 b、固定转筒:用本系统自带的一个螺帽将转筒上的柔软钢丝固定在轴上。 c、 测试:启动电机,并将测试容器在托加上向前后左右移动,是转筒从开始置动直到安全对准中心 为止。指针稳定后方可读数(注读数时间必须在一分钟以内)。 ②测试结果:用转筒的因子乘以刻度读书,即为该液体的粘度值。 5. 注意事项: (1)每一种测试液体要做三次,取其平均值,但三次测试之不要相差太大; (2)测试液体的温度要保持一致。 二、油墨粘性的测定 1、测定原理 油墨粘性用油墨粘性仪进行测定。油墨粘性仪在旋转的情况下测试阻止油墨薄层分离或被扯开的阻 力,仪器只给这个相对力的大小,故没有单位,以数字表示之。 2、检测仪器 (1)YQM—1 型油墨粘性仪一台; (2)金属吸墨器一个; (3)调墨刀一把; (4)秒表一块; (5)汽油及擦布等。 3、检测仪器简介 (1)结构如下图。 (2)仪器测试原理如下图所示。 15 该仪器主要由两个辊筒组成如图 17 中的 1、2。1 是金属辊,可通入循环水保温。1 辊由 3 轴带动旋转, 3 轴是与动力连接的。2 是合成橡胶辊,以 4 为轴并以自身重量自然压在 1 辊上。两个辊筒都是装在框架 5 上的,框架连同辊筒都以 3 为轴而可以摆动,框架下端的 6 是平衡锤。7 是杠杆,可以加重来平衡整个系 统的摆动。图 17 中(甲)是仪器静止的状态, (乙)是在辊筒没有油墨时的转动一个角度,(丙)是在杠 杆 7 上加一较小的重力 G 是整个摆动系统重新平衡的情形, (丁)是当辊筒上涂上油墨后,由于油墨粘性 而使整个系统产生一个转距的情形, (戊)是杠杆 7 再加重力 W 使系统再一次平衡的情形。实际上 W 是以 平衡驼的力臂长短来表示的,平衡后力臂越长表示油墨的粘性越大,力臂越短,油墨的粘性越小。 4、检测步骤 (1)调水平:将仪器置于稳固的工作台上,调节水平调整螺丝 1 使水平仪 16 处于水平位置。 (2)加油:将匀墨辊的两个孔内注入机油。 (3)调温:通入电流,开启恒温浴开关,使红绿灯同时发亮,红灯亮时表示电热工作,升温至 32℃(温 度调节是用恒温水浴器盖上的螺旋调节器进行的),并保持在 32℃。 (4)恒温:将变速杆置于低速位置上,抬起手把 6 把合成胶辊 8 搁于金属辊 9 上,亦将有 8 镑压力的 墨辊压于金属辊 9 上,开启马达开关,旋转 15 分钟,使其恒温。 (5)调节标尺的平衡:在停机状态下,把游标上的刻度调到“0”。检查标尺是否与辊子平行。如不平 行,就用杠杆 4 上的螺栓上下转动使之处于平行状态。 (6)调节第一平衡:将游标置于标尺上“0”的位置,开动机器,把制动器 15 合上并观察标尺 7 是否 平衡,如果不平衡,则可调节左边后面连于金属辊 9 上的平衡螺旋,使标尺处于平衡状态,为第一平衡(即 为仪器平衡) ,停机时先关制动器,再关闭开关。 (7)上墨及测定:在吸墨器 17 内灌满调匀的油墨,然后将油墨均匀涂在胶辊 8 上,先用手旋转马达轴, 使辊子旋转而油墨均匀涂于辊子上,然后再打开开关,使辊子旋转 1 分钟,把制动器合上再开始测定数据, 在一分钟内测定完并读出所指示数值。此值即为此墨之粘性。具体步骤是先合上制动器 15,移动游标 5, 使标尺 7 处于平衡状态。 (8)如果测试取中速或高速数字,可以改变变速杆 13 的位置。但必须在关闭机器的状态下方可进行。 5、注意事项 (1)将齿转组箱内转动到轻松易动位置后,方可开动电钮,马达开动后,不可移动变速棒,以免损坏 齿轮; (2)油墨必须用吸墨器轻轻均匀涂于胶辊上; (3)测试完毕后迅速将仪器各部位擦拭干净; (4)匀墨辊的两端应经常加油润滑; (5)实验应保持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t=23±2℃,RH=50~60%)。 三、油墨细度的测定 1、测定原理; 油墨的细度表示油墨中颜料(包括填充料)颗粒的大小与颜料颗粒分布在连接料中的均匀度。将油墨 稀释后,用刮板细度计测定颗粒研细程度及分散状况称为油墨细度。以微米表示。(表示油墨颜料颗粒的 最大直径) 2、检测器材: (1)0~50 微米刮板细度仪一套(每一刻度为 2.5 微米) (2)0.1ml 吸墨管一支; (3)注射器(每刻度 0.1ml)或滴定管一支; (4)调墨刀; (5)放大镜(5~10 倍); (6)6 号调墨油(粘度 140~160 厘泊/25C) ; 16 (7)玻璃板一块; 3、测定步骤: (1) 挑墨:用吸墨管吸取一定量的受试油墨(例如:0.5ml)于玻璃板上。 (2) 加调油墨:根据流动的大小用注射器加入 6 号调墨油进行稀释。 稀释范围:流动度在 24ml 以下加 18 滴(或以每滴 0.02ml 计算加上 0.36ml)。 流动度在 25~35ml 加 14 滴(或加 0.28ml)。 流动度在 36~45mm 加 10 滴(或加 0.20ml),流动度 46mm 在以上不加油。 (3)刮墨:用调墨刀充分调和均匀,挑取以稀释均匀的油墨,置于刮板细度仪凹槽度 50μm 处,将刮 刀垂直置于细度仪凹槽处的油墨上,刮刀保持垂直,双手均匀用力自上而下徐徐刮至零点处停止,使油墨 充满刮板细度仪凹槽。 (4)观看:刮好后即将细度仪表面以 30o角斜对光源。用 5~10 倍放大镜检视颗粒密集点数值(在一个 刻度范围内超过 15 个颗粒的算上刻度值,不超过 15 个颗粒的算下刻度值)。 4、注意事项: (1)油墨稀释时,必须调匀,不能用力研磨。防止掉入灰尘。 (2)双手横执刮刀时,用力不易过猛,勿使一边偏重,细度板槽外两边油墨必须刮净。 (3)油墨细度检测需重复 2~3 次,取平均值,如果相差一刻度应重新测试。 (4)吸墨管与细度仪用后必须用软布或棉纱擦净,并涂油脂防止锈蚀。 17 第四部分 纸张油墨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纸张和油墨基本性能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探讨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纸张临界拉毛速 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IGT 印刷适性仪是模拟印刷机的一种小型测试仪器,可以使纸或纸板在一定的压力下,用不同粘度的 拉毛油和不同的印刷速度进行表面强度试验。测量纸面连续产生填料点、涂料点,起毛以及破坏纸面造成 的起泡,撕裂,撕断时的距离,求出印刷拉毛速度,即纸或纸板的印刷表面强度,以 cm/s 或 m/s 表示。 三、实验用主要仪器: 1 NDJ-79 型旋转式粘度计; 2 超级恒温水浴; 3 YQ—Z—28 型印刷适性仪 四、实验要求: 1 探讨在相同印刷压力、印刷速度下,油墨粘度对胶版纸表面强度的影响; 2 探讨在相同油墨粘度、印刷速度下,印刷压力对胶版纸表面强度的影响; 3 探讨在相同油墨粘度、印刷压力下,印刷速度对胶版纸表面强度的影响; 4 按照科技论文规范,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18 印刷原理及工艺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课程名称: 印刷原理及工艺 制 定 人: 唐万有 审 核 人: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19 实验一 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通过在不同印刷压力条件下,用印刷适性仪打样出印刷样张,测试油墨转移率, 从而了解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要求做出油墨转移率与印刷压力的关系曲线,分析 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二、实验基本内容: 使用印刷适性仪模拟印刷过程,通过调节印刷适性仪的印刷压力,测量油墨从印版转移到 承印材料上的墨量。 三、实验仪器、工具及材料: 印刷适性仪、匀墨器、精量注墨器、电子分析天平、调墨刀、烧杯、玻璃板、油墨、纸 张、汽油、棉花。 样条准备:纸张类型:128g 或 157g 铜版纸 裁切尺寸:55mm×340mm 裁切数量:20 条 四、实验原理: 印刷中的墨量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油墨重量,即g/ m2来表示,也可以用单位面积上油墨 的体积,即ml/m2来表示,还可以通过计算,用墨层厚度(µm)来表示。 印刷前印版上的墨量叫印版墨量,用 x 表示,印刷后转移到纸张或其它承印材料表面上 的墨量,叫转移墨量,用 y 表示。 转移墨量 y 与印版墨量 x 之比,叫油墨转移率,用百分率表示,记作 f,即: f = y/x×100% 以 x 为横坐标,分别以 y、f 为纵坐标,便可以作出 y-p、f-x 曲线;分别叫转移墨量与印 刷压力关系曲线和油墨转移率曲线。 油墨转移量用称量法进行测量。实验室测得油墨转移量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称量纸张印刷前、后重量的变化,计算油墨转移量 y,此方法受测定环境的温、 湿度影响,不够稳定和精确; 方法二:称量印版印刷前、后重量的变化,计算油墨转移量 y,此方法相对精确,但只 适用于质地较轻、幅面较小的印版。 本实验采用方法二,通过测量印版辊印刷前、后的重量变化,其差值即为油墨转移量。 五、实验步骤: 20 1.开机。打开印刷适性仪前显示板上的电源开关,接通电源。 2.印刷速度的调整。在扇形盘上将速度类型选择滑档拨到“ ”位置,按下主机右侧方的 马达启动键并保持住,转动速度调节器来调整速度,速度数值可由前显示板的速度表读出, 本实验速度设置为匀速 0.2m/s。 3.印刷压力的调整。顺时针将印刷盘合压柄转到底,放上所需的印刷盘、纸条,将扇形 盘转到起始位置,红色指示灯亮,再将合压柄反方向转到底,使印刷盘与扇形盘接触,转动 压力调节手柄将压力调到所需的量值,压力值可由标尺读出。本实验应分别选择在不同压力 下,进行打样测试,压力值分别为:50N/100N/200N/300N/500N/625N/750N/900N。 4.上墨、匀墨。根据IGT所提供的印刷盘、墨膜厚度及施墨量间关系表,计算出要达到印 刷盘墨膜厚度为 3µm时,匀墨器上墨量。由于本实验使用的是 5cm宽的包胶盘,根据表 1 可 得,在匀墨器左半部加墨 1.82cm3、右半部加墨 1.16 cm3,可以在印刷盘上得到 10µm墨膜厚 度,并可以上墨 8 次。要得到印刷盘墨膜厚度为 3µm,计算方法如下: 左半部加墨量:1.82÷10×3=0.546 cm3 右半部加墨量:1.16÷10×3=0.348 cm3 在向匀墨器上加油墨时要使用IGT精量注墨器,上墨量可以精确到 0.001 cm3。施加所需 墨量时,尽可能使油墨均匀的涂在匀墨器左右单元的前滚筒上,之后合压匀墨 90s,使油墨均 匀分布在匀墨单元上后,将印刷盘在左单元匀墨 60s后,再移到右单元匀墨 60s,便可以得到 准确的油墨量。 每一次印刷完成后,印刷盘必须很好地清洗,匀墨 8 次以后,匀墨器滚筒及匀墨辊都要 彻底清洗干净。 5.称量方法。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称量步骤为: 称量未上墨印刷盘重量→天平清零→称量上墨后印刷盘重量(x)→天平清零→称量印刷 后印刷盘重量(y) 。 即可得到印版墨量 x 值、转移墨量 y 值。 6、试样印刷。在扇形盘上装上纸条,将扇形盘转到起始位置,红色指示灯亮,将上墨后的印 刷盘装在主机印盘辊上,逆时针转动合压柄,先按下马达按钮保持住,待马达运转平稳后, 即按下印刷按钮,保持住直至整个印刷过程完成。 将印刷盘清洗干净后,再匀墨。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相应的印刷压力,再进行称量、印刷。 ***注意***:不要让溶剂滴到匀墨器驱动装置中和快速匀墨辊的轴上,每次使用润滑油润滑驱动轴及辊轴! 表1 得到10.00±0.25ban的墨膜厚度所需的墨量 21 印刷盘类型 左半部 加墨量 cm3 右半部 加墨量 cm3 上墨 次数 左边增加 墨量 cm3 右边增加 墨量 cm3 可再上 墨次数 铝盘 1cm 宽 1.67 1.17 38 0.79 —— 38 铝盘 2cm 宽 1.73 1.16 20 0.72 0.02 18 铝盘 3.2cm 宽 1.89 1.12 14 0.79 —— 12 铝盘 5cm 宽 2.06 1.07 10 0.82 —— 8 包胶盘 2cm 宽 1.73 1.16 18 0.69 0.02 16 包胶盘 3.2cm 宽 1.80 1.15 12 0.68 0.03 10 包胶盘 5cm 宽 1.82 1.16 8 0.61 0.04 6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书,熟悉实验步骤、方法,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实验中使用实验设备要轻拿轻放,按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注意安全。 3、仪器、设备清洗干净。 4、印刷适性仪的使用方法见附录。 七、思考题: 1、什么是油墨转移率曲线、油墨转移量曲线、油墨转移系数曲线? 2、印版墨量、转移墨量的各种称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 八、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实验名称、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仪器、材料。 4、实验数据、图表及分析。 5、收获与体会。 22 实验二 油墨转移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学习《印刷原理》课程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利用印刷 适性仪测试所需数据,建立油墨转移方程,探讨印刷工艺中影响油墨转移的各种因素。要求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经审核通过后,根据试验方案进行实验。用图表清晰地表示各个因素对 油墨转移的影响,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说明对实际印刷的指导意义。 二、实验设备、工具及材料: 印刷适性仪、匀墨器、精量注墨器、电子分析天平、调墨刀、烧杯、玻璃板、油墨、纸 张、汽油、棉花。 样条准备:纸张类型:128g 铜版纸、80g 胶版纸、50g 新闻纸 裁切尺寸:55mm×340mm 裁切数量:各 50 张 三、实验基本内容: 改变纸张、油墨、印刷条件等参数,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从下列四项实验中选择一项。 实验 1:改变不同纸张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种纸张: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 实验方法(供参考) : 1.铜版纸上墨量:以小墨量上墨法,起始墨量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05ml、递加墨量 3 个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2ml 2.胶版纸上墨量:以小墨量上墨法,起始墨量 0.1ml,递加墨量 2 个 0.05ml、递加墨量 2 个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2ml,递加墨量 2 个 0.3ml 3.新闻纸上墨量:以小墨量上墨法,起始墨量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2ml,递加墨量 3 个 0.3ml 实验 2:改变不同油墨粘度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种油墨:原墨,加 2%调墨油的油墨、加 5%调墨油的油墨 实验方法(供参考): 铜版纸上墨量:以小墨量上墨法,起始墨量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05ml、递加墨量 3 个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2ml 23 实验 3:改变不同印刷压力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种印刷压力:300N、625N、900N 实验方法(供参考) : 铜版纸上墨量:以小墨量上墨法,起始墨量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05ml、递加墨量 3 个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2ml 实验 4、改变不同印刷速度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个印刷速度:0.2m/s、0.4m/s、0.6m/s 实验方法(供参考): 铜版纸上墨量:以小墨量上墨法,起始墨量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05ml、递加墨量 3 个 0.1ml,递加墨量 3 个 0.2ml 四、思考题: 1、纸张影响油墨转移方程的哪个参数?如何影响? 2、油墨如何影响油墨转移? 3、印刷压力如何影响油墨转移?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与印刷压力有什么关联? 五、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实验名称、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案。 4.实验仪器、材料。 5.实验数据、图表及分析。 6.收获与体会。 24 实验三 油墨叠印实验 一、实验内容 在印刷适性仪上进行单色印刷和湿式油墨叠印,用密度计测试单色密度和叠印密度,并 计算湿式油墨叠印率。 二、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印刷适性仪,观察影响叠印色序的因素,计算油墨的叠印率。 三、实验原理: 湿式叠印的时间间隔及其短暂,只有几分之一秒甚至更短。在这极为短暂的时间内,第 一色油墨来不及向纸张渗透或凝结,第二色油墨便叠印上来了。湿式印刷第二色油墨一般是 在两色油墨叠印总墨层的中心线分裂,少数转移到第一色油墨未干燥的墨层上,大部分仍留 在橡皮滚筒表面,因此叠印率较低。影响湿式叠印率的因素有很多。 四、器材准备 YQ-Z-28 型印刷适性仪、X-RITE418 型彩色反射密度计。 黄、品油墨、铜版纸、双胶纸、书写纸、棉纱、汽油、墨铲、玻璃、调墨油。五、实验 步骤 1. 调墨(黄、品两色) 2. 给串墨辊上墨(墨量须少些,0.90cm3左右) 3. 匀墨器匀墨(需八分钟左右) 4. 给印刷盘上墨(45 秒) 5. 调节印刷适性仪(印刷压力:294 牛顿(6.5N/m) ;印刷速度:m 或 0.2m/s) 6. 在纸张上印刷黄墨 7. 在纸张上印刷品墨 8. 叠印 9. 更换纸张印刷 10. 用密度计测定D y 、D m 、D y+m 。测叠印色的密度时用第二色的补色滤色片。 计算结果及结论: 用下列公式计算叠印率: f D(M / Y )  ( DY  M  DY )  100% DM 五、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25 1.实验名称、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案。 4.实验仪器、材料。 5.实验数据、图表及分析。 6.收获与体会。 26 实验四 检测实验 一. 实验内容: 使用反射密度计和放大镜在印刷测控条上测试:  实地密度D v  网点百分比/网点扩大率  印刷相对反差  叠印率  套印精度  色相误差/灰度 二.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 X-RITE 418 反射密度计测试印刷品各项质量指标。 三. 实验原理: 胶版印刷质量控制原理 四. 器材准备: X-RITE 418 彩色反射密度计,40 倍放大镜,带测控条的样张若干张。 五. 实验步骤:见附录 X-RITE 418 反射密度计使用说明 六. 计算结果: D50%细网  D50%粗网 网点扩大率: f  印刷反差: K  灰度: G   100% Dv  D R  100% Dv 叠印率: f D ( 2 / 1)  色相误差: H  Dv D21  D1  100% D2 DM  D L  100% DH  DL DL  100% DH 七、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实验名称、目的。 27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案。 4.实验仪器、材料。 5.实验数据、图表及分析。 6.收获与体会。 28 附录一 X-Rite 418 型彩色反射密度仪使用说明 校准 同时按住[FUNCTION]和[COLOR]键,进行校准。 校准有两种方式:标准校准和快速校准 1. 标准校准(CALIBRATION-CAL) I. 同时按下[FUNCTION]键和[COLOR]键,松开,屏幕显示“N cal X Y”。 II. 按[ZERO]键表示 YES,又出现“N Qcal Y”,按[FUNCTION]表示“NO”。 III. 闪现“SET LO”,以白色块的参考值按[COLOR]键依次输入 Vis(黑)、Cyan、Mag、Yel 的值,输入值使用 []  [] 或 []  [] 。 IV. 闪现“SET HI” ,输入黑、青、品、黄色块值。 V. 2. 测试参考色块:读白、黑、青、品、黄,校准完毕。 快速校准(QUICK-CAL) I. 出现“N Qcal Y”时,按[ZERO]键表示 YES II. 读参考白 颜色测试方法选择 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SINGLE、AUTO、ALL。 按住〖COLOR〗键 2 秒激活此功能。用〖COLOR〗键选择方式。 注意:SINGLE 方式不可测试 DOT 和 PC EFS、TRAP、H/G 只能用 AUTO 方式测试。 建议:测试印刷控制条使用 AUTO 方式; 非三原色油墨测试用 SINGLE 或 ALL。 操作 重复按[FUNCTION]键,可实现下列功能: 1. 电脑功能选择(EFS) 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EFS”,出现 PAPER,测试纸张,若出现 PAPER ?Z,按[ZERO] 键,表示重新输入纸张的值。显示 SOLID,测试实地或叠印,测试叠印用叠印方式。 2. 密度(Density)测试 能测绝对密度值和纸张减色密度值 绝对密度测试: I. 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DEN”,如果出现“DEN-R”,按[ZERO]关闭参考,以前的 密度测试值出现。 29 II. 测试色块。 纸张减色密度值测试同上。 3. 网点测试 网点测试分为网点面积率测试和网点增大值测试。 1) 网点面积率测试 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DOT AREA”,如果显示“DOT GAIN”,按[ZERO]转换。测试 纸张,测试实地,测试色调。 1  10 Dr 网点计算用 Murry-Davis 公式: a  1  10 Ds 2) 网点增大值测试 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DOT GAIN”,如果显示“DOT AREA”,按[ZERO]转换。 测试纸张、实地,显示纸张减色密度。测试第一个色调,显示与 25%比较得到的网点增大 值;测试第二个色调,显示与 50%比较得到的网点增大值;测试第三个色调,显示与 75% 比较得到的网点增大值。 制造厂预先设置 G&T 光学组: r1:25%(偏离范围:1%~45%) r2:50%(偏离范围:46%~64%) r3:75%(偏离范围:65%~100%) 4. 叠印(Trap)测试 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TRAP”,如果出现“TRAP-R”,按[ZERO]关闭参考,显示 “PAPER”,测纸张。测叠印色、第二色、第一色,以黑、青、品、黄显示叠印值。 Preucil 叠印计算公式(显示为 TRAP): TP  DOP  D1  100% D2 还有 Brunner 公式(显示为 TRAP B)、Newprint 公式(显示为 TRAP N)。 5. 印刷反差(Print Contrast) 印刷反差绝对值测试: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PC”,如果出现“PC-R”,按[ZERO] 关闭参考,显示“SOLID”,测试实地,测试相应的 75%色调密度。 纸张减色印刷反差测试: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PC-P”,显示“PAPER”,测试纸 张、实地、75%色调,显示纸张减色印刷反差值。 30 印刷反差差测试: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PC-R”,如果出现“PC”,按[ZERO]打 开参考,测实地、75%色调处。 6. 色调误差(H)/灰度(G) H DM  D L  100% DH  DL G DL  100% DH 按[FUNCTION]直到屏幕显示“H/G”,屏幕显示前一次测试的 H/G 值。 测试色块。按[COLOR]键依次显示 H/G。 四.设置 同时按下[FUNCTION]键和[COLOR]键,松开,屏幕显示“N cal X Y”。 按[FUNCTION]键表示 NO,就出现各项设置选择。 31 附录二 印刷适性试验机的结构、调节与使用 1.型号 2.压力 9.下合压轴 3.压钮 4.加速符号 5.毛刷 10.三个小孔 11.大螺丝 12.小螺丝 17.时间调节钮 18.速度调节钮 16.时间增减钮 22.调下压力钮 23.速旺档 24.扇形轮 15.红灯 6.上轴合成钮 7.上印盘轴 8.下印盘轴 13.下压力 14.启动钮 15.速度表盘 19.开关 20.显示灯 21.时间表 16.调上压力钮 17.调速度钮 28.开机钮 图1 AIC2-5型印刷适性试验机结构图 一、AIC2-5型印刷适性试验机的构成 AIC2-5型印刷适性试验机(以下简称“AIC2-5”)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 1.“AIC2-5”的主机 它是“AIC2-5”的印刷部分,也是印刷适性试验机的核心部分,“AIC2-5”的结构如图1 所示,主要由一个扇形盘和两个间隔距离为7cm的上、下轴组成,轴上可以安装印刷盘。扇形 盘相当于印刷机的压印滚筒,印刷圆盘相当于印刷机的印刷版滚筒。 2.“AIC2-5”的匀墨系统 此系统是“AIC2-5”的供墨系统,可以给印刷盘提供厚度均匀的一定量的油墨。 3.“AIC2-5”的注墨系统 该系统是“AIC2-5”精密的油墨计量供给的器件,精密度可达0.0lcm3。 4.“AIC2-5”的附件 “AIC2-5”的附件可按测试项目选择,选择合适的附件和主机相配合进行印刷适性的测 试。 二、“AIC2-5”主机的功能 1.“AIC2-5”型号的含义 “AIC2-5”表示了此试验机的主要性能,说明该机能进行加速、匀速以及时间间隔的印 32 刷。其中“A”表示加速运转,“I”表示时间间隔,“C”表示匀速运转;“2”表示主机上 有两个印刷盘,“5”表示扇形盘的宽度为5cm。 2.主机面板图示符号的含义 在主机正面各操作按钮旁均有一些指示符号,它们的含义见表1。 表 1 红色符号 标 含 志 义 表示凡是在“AIC 2-5 ”面板上标有这种符 号的,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加速运 转。 表示在这个范围内不能进行加速动转 表示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进行匀速运转 L 表示低速运转 H 表示高速运转,但不能超过 7m/s 的红线 ↑ 表示增大数值 ↓ 表示减小数值 ON 表示打开 OFF 表示关闭 在操作使用这些按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图1印刷盘7的上方标有“⊿□”这两种符号,说明在这个印刷盘的位置上能进行加 速或匀速的印刷。而在印刷盘8的下方只标有“”这一种符号,说明在下轴的位置上只能进行 匀速印刷,而不能进行加速印刷。 ②图1中的24代表的是扇形盘,在它中央23速度档左、右角上各标有“⊿及□”这两种符 号。意思就是当进行加速印刷时,要把滑块拨到最左边的“⊿”加速档上。当进行匀速印刷 时就要把滑块拨到最右边的“”匀速档上。但是要注意拨动滑块时,必须把扇形盘转到启动 位置,也就是扇形盘右上方的红灯亮的位置方可拨动。 ③图1中18为速度调节钮。在L处标有“,□□,⊿”三种符号,说明在低速下进行印刷 时可以采用匀速、时间间隔以及加速的运转。在H处只标有“及⊿”这两个符号,并注明最大 加速度为7m/s,说明在高速下可以进行匀速和加速印刷,但在进行加速印刷时不能超过7m/s。 ④图1中17代表时间开关钮。在其上标有“□□及”两种符号,说明在使用时间间隔时, 不能在加速印刷的情况下使用。 3.印刷适性试验的工艺条件 ①匀速印刷:速度可以在0.2-5m/s之间进行调节。 33 ②加速印刷:通过一个特殊的速度转换器得到加速度,其速度随着印刷样条的长度均匀 地增加,其加速度可以在0.6-7m/s的范围内进行调节。 ③印刷压力:印刷圆盘与扇形盘之间的压力可在0-1000N范围内调节(配有上下两个压力 区)。 ④湿式印刷油墨叠印及时间间隔。 “AIC2-5”上配有时间钮,时间可以在0.2s-9.9s的范围内进行调节。这样它就能进行湿 式印刷中油墨的叠印,找到最佳的叠印时间。 三、“AIC2-5”的匀墨系统 1.匀墨系统的结构 匀墨系统是由两个输墨装置组成的,每个输墨装置都包括二个弹性胶辊,二个金属辊(其 中一个是串墨辊,一个是主动辊),还有两个装印刷盘的轴,如图2所示。 1.印盘轴 4.销子 7.开关钮 图2 2.印盘 3.小串墨辊 5.大串墨轴 8.串墨搬手 6.从动辊 9.主动辊 匀墨系统结构图 这种匀墨装置匀墨时温度不会升高,滚筒和辊子的尺寸局限在很小的公差范围内。输墨 装置的表面积大,可以得到精确的墨膜厚度。 因为它具有两个输墨装置,这样就可以同时进行两种颜色或两种类型油墨的测试,从而使 油墨在两个墨层厚度下进行测试成为可操作的现实。 匀墨系统的加墨量,印刷盘着墨次数以及补充墨量的关系,可参阅表2,表3。 表2 小量测试用图表 34 印盘宽度 印盘个数 墨膜厚度μm 为 3 用两个印盘时所需再 得到 8μm 的墨膜厚 cm (个) 1cm 的墨得到的) 加的墨量(cm 3 ) 度所需的墨量(cm 3 ) 1 1 8.19 — 0.98 1 2 8.05 0.03 1.00 2 1 8.04 — 1.00 2 2 7.76 0.07 1.03 3.2 1 7.88 — 1.02 2.2 2 7.48 0.10 1.07 5 1 7.65 — 1.04 5 2 7.09 0.15 1.14 表3 得到10.00±0.25ban的墨膜厚度所需的墨量 上墨 左边增加墨 次数 量 cm 1.17 38 0.79 — 38 1.73 1.16 20 0.72 0.02 18 1.89 1.12 14 0.79 — 12 2.06 1.07 10 0.82 — 8 1.73 1.16 18 0.69 0.02 16 1.80 1.15 12 0.68 0.03 10 1.82 1.16 8 0.61 0.04 6 印 盘 左半部加墨 类 型 量 cm 铝 盘 1cm 宽 铝 盘 2cm 宽 铝 盘 3.2cm 宽 铝 盘 5cm 宽 包胶盘 2cm 宽 包胶盘 3.2cm 宽 包胶盘 5cm 宽 右半部加墨 3 量 cm 1.67 3 2 右边增加墨 量 cm 3 可再上墨 次 数 2.匀墨系统操作方法 ①起始位置:将手柄置于顶端上面的凹槽处,装上两个墨胶辊5及3。 ②匀墨:在金属辊6上加入所需的墨量,沿全长均匀分布。放下手柄8使匀墨系统运转, 90秒后油墨分布均匀,这时就可以把印刷盘2插入印刷轴上匀墨30秒,然后拿下来插入图1中 的印刷轴7上进行印刷。 四、“AIC2-5”的注墨系统 1.注墨系统的结构 注墨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千分尺螺旋,墨缸,喷嘴,如图3所示。下面分别介绍。 35 1.注墨嘴 2.紧定套 图3 3.尼龙柱塞 4.轴套 5.套筒 注墨系统结构图 ①千分尺螺旋:包括计量套筒,轴套和螺杆。计量套筒刻度的读数从0~2cm3,分刻度值 为0.1cm3。轴套圆刻度从0~9,刻度值为0.Olcm3。 ②墨缸:内部装有尼龙柱塞,它和简体配合得很精确。柱塞借助钩子与千分尺上的螺丝 相连接。拧动轴套,便能准确地吸墨和挤墨。 ③喷嘴:吸墨管前部的喷嘴有一小孔,把它紧贴在墨缸上,油墨通过小孔喷出。由于小 孔很小,使挤出的油墨具有较高的精度。 2.注墨系统的操作方法 装墨:按照图3所示拧开紧定套2,卸下喷嘴1,转动轴套4,使活塞下降。用调墨刀将待 测的油墨徐徐的压入墨缸,务必不使其产生气泡,至适量为止。然后把喷嘴盖上,装上紧定 套,转动轴套4,油墨即从喷嘴挤出。记取刻度值(最好使轴套上的刻度0与计量套筒的0刻度 对齐),等待使用。 3.墨膜厚度的计算 墨膜厚度的计算通常须按照表2、表3进行。表2是为1cm3的墨量可以得到的墨膜厚度和要 得到8μm的墨膜厚度的墨量而设计的。表3是为得到10.00±0.25μm的墨膜厚度所需的墨量而 设计的。 例如,要在印刷盘上得到2.4μm的墨膜厚度,用5cm宽的胶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得到。 方法l:用表2供给印盘一次或二次墨量的方法。在表2中查到5cm宽包胶盘一栏,查到上 墨量为1.04cm3的墨量得到的墨膜厚度为8μm。那么得到2.4μm的墨膜厚度就可以计算出来, 计算式为1.04cm3÷8μm×2.4μm≈0.3lcm3。在匀墨器上注入0.31cm3的墨量,匀墨后就可在 36 印盘上得到2.4μm的墨膜厚度。 方法2:用表3可以在印盘上得到多次的2.4μm的墨膜厚度。在表3中找到5cm胶盘一栏, 先计算出左边的上墨量,计算方法同上,1.82cm3÷lOμm×2.4μm≈0.44cm3,再用同样的方 法计算出右边的上墨量,1.16cm3÷lOμm×2.4μm≈0.28cm3。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在匀墨器左 右两边注墨。匀墨90s再把印刷盘先放到左边匀墨30s,再放到右边匀墨30s,此时所得到的印 盘上的墨膜厚度为2.4μm。按照此方法可以连续供给印盘8次墨。第9次再上墨时就要按照表 中所规定的量补充油墨。 “AIC2-5”的附件很多,测试功能也很多,如测试纸张表面强度用的“韦氏棒”,测试 印品摩性用的“摩擦仪”以及供测试用的印刷盘系列等。印刷盘大部分是铝制和包胶盘,也 有部分网点盘,金属丝盘(供凹印用)等等,这一系列附件将在以后的测试功能中一一做介绍。 37 印刷适性试验机主机的调节与操作 一 “AIC2-5”的印刷压力测定方法 1.实验目的 在一般的印刷机上,印刷压力是通过在印版和压印滚筒间的固定距离上加入可压缩性草 料(即包衬)进行调节的。这种可压缩性随所施加的力而有所变化。故印刷机的印刷压力来源 于包衬的压缩变形量。若包衬的压缩变形变化,则印刷压力也变化。 印刷在压力“AIC2-5”中,是由轴带着印刷盘被一个趋向扇形盘的弹簧拉着而产生的, 没有固定的距离。同时这个弹簧的压力,在每次的实验中都能调节到同样的数值,重复性好, 能保证实验的精度。长时间使用的弹簧被拉长后,可以能过测力计重新进行标定。 2.实验原理 当发现“AIC2-5”的印刷压力有不稳定的现象时,可把压力计装在主机面板的上轴7或下 轴8上。也就是说,校准下轴的印刷压力时,就把压力计装到下轴,使压力计中间的一个弹簧 片和扇形盘相接触。在扇形盘和印刷轴之间加大负荷时,弹簧片产生反应,从压力计上就可 看到印刷压力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施加已知负荷来标定印刷压力。 3.实验器材 标定印刷压力采用:“压力计”。其结构如图4所示。由支撑架和片式弹簧组成。 1.样条 2.毛刷 3.压力表 4.压力计 图4 印刷压力校正仪结构图 4.实验步骤 (1)压力计标定的步骤: ①调整主机:在“AIC2-5”主机的扇形盘上不加放包衬,并把它放到起始位置。 ②安装压力汁:若校正上轴的压力,应把一个黑胶圈装在主机的上轴上,再把压力计整 体装入。在印刷压力为零时,把压力计的零点调整好(可以转动压力计上的表盘进行调整)。 38 ③标定:先合压,使压力计的表架上弹簧片与扇形盘面接触。然后再转动印刷适性试验 机主机上的加压旋钮26(图1),使其施加一定的压力。此时表盘上的表针就要产生偏斜,读出 表针上的读数。用这个数在图4-1的压力图表中查到相对应的压力值,此数值就是主机上的压 力值。把这个数与实际施加的压力数值相比较,如果数值相等,则说明压力是精确的,如果 有差别,则悦明压力需要校准。 (2)印刷压力的调整: 在印刷适性的实验中,印刷压力往往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实验前必须把压力调整到要 的数值。 调整的方法是:在图1中先把扇形盘上24转到启动位置,再把印刷盘滑入第一个印刷轴7 上。把合压钮6按逆时针方向转到ON处,合压。旋转调压手柄26,把压力数值2调到所需要的 数值上。再把合压钮6按顺时针方向转到OFF处,使其离压。此时可以看到印刷压力比所调整 的数值略大一些,但是合压后压力值到位。这是正确的。 绘制一条校准曲线:根据图4-1绘制。 5.实验结果分析 校准压力表的纵轴代表压力计表盘上的读数值,分度值为0.001mm。横轴代表“AIC2-5” 上所施加的印刷压力值。为了绘制校准曲线,首先把压力计装在上轴上,主机上的压力调节 到20N,合压,使压力表盘的指针运动,记下表盘上的读数,然后离压。此时压力计上的读数 可以在已知的压力图表中查到。所查到的数值就是当主机上的压力为20N时的真正压力值。 接下来逐步提高主机上的压力,按照前面的标定方法进行测试,再从图表中找到第二个 点。以后的点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很多的点。在绘制曲线时,横坐标为主机上所施加的压力 值,纵坐标为实际的压力数值。各点的连线即为压力校正曲线。 注意:当压力计与扇形盘相接触时,不能转动扇形盘,否则压力计会被损坏。 39 图4-1 压力计标准曲线标 二“AIC2-5”的印刷速度标定方法 1.目的 在印刷机上印刷速度是用张/小时或转/小时来表示,其数值的大小可以调节,而且全部 采用匀速印刷。 在“AIC2-5”上安装了一个电力传动装置,通过速度转换器,可以获得理想的匀速和加 速。在这两种速度范围内,又可获得许多不同的速度。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度,速度要定期 标定。 2.标定原理 标定方法如图所示。把一条腊纸压在滚轴下方,滚轴下方有一个记录针。当通电时,电 磁感度线圈产生感应,把软铁吸过去,使弹簧产生了伸缩。通过它们中间的一个支点使记录 针也产生运动,这样在记录针所接触的蜡纸上就得到划痕,根据划痕可以算出主机的印刷速 度。 3.器材 (1)附件 40 检测印刷速度采用“印刷速度检测仪”,结构如图5所示,由速度检测盒及压纸辊和走纸 轨道三大部分组成。 (2)材料 标定所用的材料包括腊纸,包衬(纸包衬或者胶包衬),5cm宽的铝印盘。 1.铝印盘 2.滚轴 3.速度计 4.电源线 5.蜡纸条 6.指示灯 7.开关 图5 印刷速度校正仪结构图 4.标定步骤 (1)速度标定步骤: 在“AIC2-5”的同一速度档中可以进行匀速也可以进行加速,因此,只要标定出其中一 个速度就行了,另一个相对应的速度也就可以测出了。下面举匀速一例说明标定方法。 ①调整主机:把扇形盘中央的滑块拨到匀速位置上,在扇形盘上安装包衬,并旋转到启 动位置。印刷压力调整到35N。 ②选择速度点:测定2~3个点就可以了。选择一个高速2m/s,再选择一个低速lm/s。 ③安装速度检测仪:把主机上的毛刷5取下,把速度检测仪插入此孔内,位置放正,并拧 紧螺丝。在主机的第一个印刷轴上装上5cm宽的铝盘。 ④装腊纸条:把腊纸条的反面朝上,红面朝下。从测速器上的弹簧下方穿过去,再经过 滚轴下方压轮紧贴着从轨道上穿过去,前端夹到扇形盘的前夹口处夹紧。 ⑤标定:此操作需要两个人同时进行。一个人按动测速器上方的按钮6,一个人操作主机, 开机,合压,启动扇形盘。在按动扇形盘启动钮的同时也要按动测速器上的按钮6,使它们同 步工作。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测试条,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另一个测试条。 (2)印刷速度的调节 41 进行印刷适性实验之前,一般要对印刷速度进行调节。首先在马达不开动的情况下,检 查一下速度表盘中的指针是否指在零位上。如果有偏差,则可拧动图1中速度表盘15上的小螺 丝予以调整。当要更换速度或是进行第二次开机工作时,都要等速度指针回到零位后才能进 行。 具体的调整方法是,首先要设定是在什么速度下操作。把图1中扇形盘24中心的滑块23调 整到匀速位或加速位。拨动速度钮18调整好是在高速H下工作,还是在低速L下工作。然后后 用速度调节钮27把速度大小调整好。调整时,先按动开机钮28,使速度表盘15中的红色指针 稳定,再转动速度调节钮27,调整到所需要的速度。 5.实验结果分析 (1)恒速计算法定期的标定。 分析标定试条,首先要从开始点记录20c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找出几条连续的线段。 从该连续线段的第一个线段的端点量到最后一个线段的端点,记录这段距离的长度,以及这 段中间有几条线段。例如图5-1,7条线共计9.8cm,此时速度V可以利用下式计算出来: V=M/X*100 式中:V—实际使用的印刷速度m/s M—连续几条线段的长度cm X—在M中的线段数 100—电流的频率 比较结果:V=9.8/7×100=140cm/s=1.4m/s,比较测出的速度与主机上所采用的速度。 如果误差在千分之十以下,就可以忽略不计。超过误差范围,就要做出校正图表,以供测试 者使用。 (2)加速计算法(用3米/秒为例) ①求出印刷速度Vc: 分析加速的标定试条,按照图5-2所示,在起始点标注“0”,在距“0”点20厘米处的前 42 一条线的起始端标注“B”,测量A与B之间的距离。用A与B之间的距离乘以100即求出印刷速 度Vc。 ②求出V20处的速度: 首先在A与B之间选一点“C”,测定“0”与“C”之间的距离,设为Dc,用以下公式推断 出在20cm处的印刷速度V20: 从图5-2中可以看出A-B之间的距离为2.8cm,则 Vc=2.8×100=280cm/s=2.8m/s Dc=19.3cm 说明加速在3米/秒处基本上符合要求。 三“AIC2-5”包衬的使用 1.包衬介绍 在印刷机上使用包衬是很重要的。包衬材料的弹性好,就可以改善接触面上的压力的分 布,增加纸与印版接触表面的面积,可以提高油墨转移量,使印张上的墨迹显得均匀。在 “AIC2-5”型机上的包衬有两种,一种是橡胶包衬,一种是纸包衬(由六张纸组成)。 2.包衬安装的方法 扇形盘上的夹头两端各有两个滚花螺丝,一大一小。大的用来夹紧包衬,小的用来拉紧 拉直包衬。在扇形盘晌两端各有一个把手,按动把手,夹口即可打开。第一个夹口夹试样, 第二个夹口夹包衬。 包衬的安装方法以纸包衬为例,胶包衬的安装方法同纸包衬一样。纸包衬是由六张纸组 成,一端印有IGT字样,把此端夹入扇形盘的起始端。另一端下面的五张纸的末端都有虚线, 把虚线部分撕掉,再把此端夹入扇形盘的末端,顺时针拧动两个大螺丝,把包衬夹紧。然后 再顺时针同时转动两个小螺丝,把包衬拉紧、拉直,这样就算安装好了。 注意:在“AIC2-5”型上用包胶印盘时不安装包衬,用铝印盘时都要安装包衬。 四“AIC2-5”轮齿间的调整 轮齿间的调节实际上是指印刷轴和扇形盘之间距离的调节。当装上印盘合压时,尤其快 要合上压的一瞬间手感要松,这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要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法:正常的轮齿间为3个刻度。调整时,先把图1中合压手轮6上的内六角螺丝拧 松,把一个特制的插口搬(设备自带)放到手轮上的两个缺口处插住,倘若感觉齿间大了,就 把搬手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合压钮6上的手把与搬手成直角,此时即可拧紧内六角螺丝。倘若 齿间小了或者是无齿间时,都要逆时针方向转动搬手进行调节。调节的方法同上。 五“AIC2-5”操作步骤 43 1.调整印刷压力 2.调整印刷速度 3.夹纸样,插入印刷盘 4.启动马达,合压,马上启动扇形盘。工作完成一次。 注意:启动两个按钮工作时要一直按住不动,直至扇形盘工作完成后方可松手。先松左手,再松右手。 离压,把样条拿下来。 44 特种印刷工艺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课程名称: 特种印刷 制 定 人: 陈永利 审 核 人: 蔡圣燕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5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将前期课程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本课程及实验中。 2、掌握丝网直接制版法的工艺流程; 3、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掌握影响丝网印刷质量的因素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二、实验内容 1、运用学过的图像和图形处理软件,自己动手设计一幅彩色原稿,输出分色片; 2、使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曝光参数和最佳张力值。 3、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印制彩色装饰图案或彩色阶调的图像。 三、实验原理 丝网印刷,首先要将印墨调放在丝网印版上,然后用刮板与丝网印版接触并形成一定的夹角, 边施加压力边移动,从而使印墨通过丝网印版漏印到承印物上。 丝网印刷原理图 四、实验仪器 绷网机、曝光箱、烘箱、丝网印刷机、张力计等。 五、实验耗材 尼龙或涤纶丝网、感光胶、彩色油墨、封网胶、承印物等。 六、实验步骤 1、 设计图案,并输出分色片; 2、 选择丝网材料,绷网,测量张力大小; 测试点 3、 配制感光胶,放置 8 小时后使用。 46 4、 涂布。背面涂 2 次,正面涂 1 次,要薄而匀。烘干。 5、 晒版。测定曝光量,确定正确的曝光时间;药膜相对,密合。 曝光时间记录表 50s 55s 60s 65s 1组 效果 效果 效果 效果 2组 效果 效果 效果 效果 6、 寻找最佳定位方法、压力大小、刮压角; 7、 油墨的调配(色相、粘度等) 8、 在承印物上印制装饰图案或彩色阶调图像。 五、实验要求 1、 以 6 人为一小组,从原稿设计到印刷出成品,独立完成。 2、 每人撰写实验报告一份,每组交作品一张。 3、 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原始数据,做正交试验,找出最佳曝光时间和最佳张力值。 4、 以每组为单位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分析和讨论,并对实验作品的印刷质量作 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47 摄像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课程名称: 摄像 制 定 人: 贾兆阳 审 核 人: 赵小梅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8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 《摄像》课程设计是印刷工程电子出版方向综合了解数字视频信息摄制、采集、简单编 辑的一门课程。 2.目标: 《摄像》课程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实践操作,对影视节目的摄制,尤其是对 摄像机的使用及节目的编辑制作能熟练掌握,引导学生根据电视摄像及编辑的基本特点和规 律,认识与参与实践活动。摄像实验是在平面构成等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 生的创造性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数码摄像机的操作和使用,熟悉和掌握影视摄 像的基本技术规律和艺术规律,并掌握基本的数字视频采集与编辑的方法与技巧。 3.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科目: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多媒体技术等。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重点掌握摄像机的使用,正确的拍摄方法与技巧,数字视频信息的采集与简单 编辑的方法。 2.难点:蒙太奇拍摄技艺构思与训练,综合以前学习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艺术课程 内容于摄像拍摄环节中。 三、课程设计内容 1.掌握如何运用镜头表现物体某些属性以及画面构成、拍摄角度的选择;如何考虑光线 的因素对拍摄的影响;如何拍摄运动的物体;掌握拍摄的具体步骤和正确操作方法; 景别、角度与构图的训练等内容。 2.掌握保持画面稳、清、平、准、匀的要领,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使用方法,如推、 拉、摇、移、跟、综合运动镜头拍摄练习等。 3.构思并运用蒙太奇的表现功能拍摄 5 分钟以上的影片(有一定主题内容),掌握蒙太 奇的构思方法及其实际运用能力。 4.掌握数字视频采集的基本方法,并在计算机上实现数字视频的采集工作,比较不同数 字压缩格式对采集视频效果的影响。 5.运用采集卡提供的编辑工具对采集的数字视频进行编辑制作(简单的蒙太奇编辑), 制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影片(3~5 分钟);并使用 Cool3D 等工具为影片制作简单的 序幕与结尾效果。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 49 1.影片拍摄方案——剧本简介(不少于 500 字) 2.影片拍摄、采集、编辑成品,配以背景音乐、片头片尾,并输出成 VCD 或 DVD 格 式,影片长度为 3~5 分钟,具有一定的主题与意义。 要求:利用“会声会影向导”编辑视频文件; 给视频文件添加字幕 生成视频文件 3.设计说明书(每组一份,不少于 2000 字,有简单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字,正文包括 主题构思、剧本简介、拍摄方法与技巧处理、蒙太奇技术的运用、视频采集与编辑的 过程等,后附参考文献) 五、时间安排 1.学习摄像机的使用与拍摄技巧等相关技术,查找资料确定主题与剧本内容 2~3 天。 2.依据主题拍摄影片,3~4 天。 3.采集、编辑与后期制作 3~4 天。 六、参考资料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家庭 DV 摄像及数码影片制作入门与实例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周元兴 王健,第 1 版,2006.4 2.数码摄像完全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远望图书部,第 1 版,2004.6 50 附 1: 一、摄像机拍摄技巧 1. 拿稳摄影机 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 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量减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人犯的 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千万记住画面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 件。 2. 固定镜头 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 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 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 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 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 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 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 摄,这是许多 V8 族常犯的毛病。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 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摄,除非你用三角架 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一定会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 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 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当。 3.如何运用变焦镜头 摄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样具有变焦镜头,但是最大不同点就是,摄影机可以在拍摄的同时 做变焦的动作,改变画面大小的取景。例如想拍摄远处某个目标,你可以利用变焦镜头推近 来取景,当推到你想要的画面大小时,才按下录像键,摄取你想要的画面。就像固定镜头拍 摄的方式一样。那么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什么时机来运用才恰当呢?当你要表达某件物品 或人物的位置时,例如: 特写一个烛光约 3 秒,然后慢慢的将镜头拉远,画面渐渐出现原来 是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这个动作让画面更为生动有趣。不需要旁白及说明,你可由画面的 变化看出,拍摄者所要表答的内容及含意,这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如果反之以推近的变 焦拍摄,用意在说明特定的目标或人物,例如: 画面开始是一群小孩在表演舞蹈的全景,几 秒钟后画面渐渐推近到其中一个小孩的半身景,然后镜头就跟着他。这种拍法就像在告诉你, 这个小孩就是我儿子,用意在引导观看者你在拍什么。以上这两种常用的拍法各有意义,运 用的恰当,则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反之则不知所云,漫无目标的像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 处乱飞。滥用变焦镜头,画面忽近忽远重复的拍摄,这是目前许多 V8 族常犯的禁忌,记得 推近或拉远的拍摄动作,每做一次后就暂停,换另外一个角度或画面后,再开机拍摄。从现 在开始改变拍摄方式试试看,享受拍摄的乐趣,欣赏拍摄的成果。 4.摄影机动态拍摄的技巧 相信各位常常会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这时候大家一定是将摄影机 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扫摄,这也是摄影机的优点之一,但是有许多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画 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总之看起来非常不顺畅。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身体转动方式 不对,或是转动角度太大,还有就是犹豫不决,没有一气呵成。 51 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上半身移动。就像你要过马路时左右观望是 否有来车,只有头在左右转动肩膀以下是不动的道理。例如你要拍的景物,需要从甲点扫摄 到乙点,首先将身体面向乙点后下半身不动,然后转动上半身面向甲点,此时摄影机是对着 甲点的方向,接着按下录像键先原地不动录 5 秒钟,然后慢慢扫摄回到乙点,到了定位时不 动继续录 5 秒后关机。 二、摄像的第一要素 画面的稳定是摄像机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要求,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定展 开工作。而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 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摄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 像作品来。 1. 手持摄像机拍摄对姿势的要求 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 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摄录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 来。 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 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录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 确保摄录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 平衡。 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录机,可以获得最 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 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 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现在的 DV 机日趋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 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就是因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简化了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 52 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越是“掌中宝”受摄影者的影响越大,稳定性更为突出。在使用时 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在操作这样巴掌大的小型摄录像机时也一定要用双手支持,要知道机 器越小越不利于稳定,越是这样娇小的机器越容易震动。 依靠身体的支撑保持机器稳定,对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正确掌握持机要领, 多多练习。 2. 脚架的使用 保持持机的稳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摄录像机三脚架,用带云台的三脚架来支撑摄像机效 果最好,不但会有效的防止机器的抖动,保持画面的清晰稳定、无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摄与 左右摇摄时也会运行平滑、过度自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利用控制摄像机的遥控器 和控制云台的遥控器来完成拍摄的全部过程。 在固定场合长时间拍摄一定要使用三脚架,比如拍摄婚礼仪式、生日 party、广场音乐会等, 不然那将是个苦差事,把你累趴了也不会拍出好的带子来。三脚架一定要选用坚固的,把它 放在稳固、平坦的表面上,尽量远离地震源(如有汽车跑的公路、振动的机械)。如果有风, 可以在三角架上加佩重物以加大三脚架的稳定性,比如背包、石块等。 支撑摄像机的常用设备还有独脚架、胸架等,它们更简单、轻巧、携带方便,山上、石上都 可以用,对那些经常出去拍摄的人士来说那可是一个好东东。 3. 眼睛的取景方式 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影 与摄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寻像 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生的一 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毁了自己的作品,譬如结婚摄像时乱窜 的小孩往你身上撞啦,马路摄像时要躲避车辆啦;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而漏掉了周围其 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 现在的摄像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因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许多人抛 弃了取景器喜欢上了液晶屏。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晚上 和室内还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解决方法是:右手持机,左手掌 五指并拢,成圆弧状扶住液晶屏的左边沿并罩在其上方,挡住左方和上方射进来的光线,这 样看起了就好多了。但是还是要提醒您一句,一定是要用双眼取景,可不要遗漏精彩镜头的 哟! 用手遮挡光线,如果再戴上一顶长檐帽,效果会更好。 4.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你的摄像机具有图像稳定功能,在手持机器拍摄时打开此功能,这样会有助于改善 其图像的不稳定。但是你要知道这种抑制作用使有限度的,并非万能。轻微的抖动还能奏效, 幅度稍微一大,他就无能为力了。而且对色彩平淡、亮度暗弱的主体或主体在快速移动的情 53 况下,画面稳定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是以电子式补偿,还会牺牲一些画质。如果在上下移摄 与左右摇摄时请务必解除此功能。 在拍摄时要多多运用广角镜头,将变焦镜头调到广角(W)的位置进行拍摄。如果将镜头调 到最大倍数的变焦位置(T)时,只要稍微有一点颤抖都会使镜头产生相当大的晃动,为此 需要特别留意。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按动某些功能键或手动变焦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牵动 镜头引起晃动。 有些人喜欢单手持机边走边拍,看上去蛮潇洒。哎,真不知这位朋友拿回去欣赏自己的 大作时会不会看得脑袋痛!拍摄时应尽量避免边走边拍,除非实在需要。大多数非专业摄像 者在采这种方式往往拍摄不到好处:放像时画面抖动很厉害,让人看得头昏眼花。 要知道,观看者对抖动的画面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谁也不愿享受晕船般的感觉,即使 您讲述的故事有多么精彩,画面多么绚丽,而镜头却总是摇摇晃晃像醉八仙,视频的可视性 就会大大降低。所以画面要尽可能拍得稳,除非你有这样做的正当理由,否则就不要去尝试 这种所谓的“另类”表现手法。 当然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效果,譬如要表现出车的颠簸、船的摇晃、行人的拥挤……表现好 了会有很强的临场感。但一定要注意做的有板有眼有分寸,不要过量,不要让人看出破绽。 总之一句话,稳定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图像稳定的东西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持机方式 就是好的摄像作品的开始。 三、拍摄画面的构图 1. 保持画面的构图平衡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是 自己所需要的;这就是在构图。摄像的构图规则跟静态摄影的构图规则十分类似,不但要注 意主角的位置,而且还要研究整个画面的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之间 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 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这的注意力,降低可视度, 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不相干 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 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2. 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 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但你也必须在主 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角人物之间不会有 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如果你拍 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 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 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些抢眼的 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 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54 上图:不平衡的构图。拍摄距离太远,背景太杂、太多、太乱,主要人物不能很好的突 现出来。 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摄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 面 1/3 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 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 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 4 个点,这就是画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 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 人物位于画面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 构图原则的。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 3. 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空间; “前视空间”,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 ,应该将“多余空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比较左面两幅图像,第一幅为不平衡的构图。图中小姐身后多余的空间多于前进方向的 空间,看起来不舒服。第二幅为平衡的构图,是合理的。 55 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 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时间稍长就会感到 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 1/3 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个高度以下,这个人 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比较左面两幅图像,第一幅为不平衡的画面,头顶的空间过大。第二副为平衡的构图,看起 来舒服多了。 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 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 关于裁身点。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 人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 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膝盖、腰部和颈 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进行的是脸部或身 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 4. 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 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 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 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 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 (2)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 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 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 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 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 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 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四、拍摄角度技巧 1.不同的角度拍摄出不同的内涵 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录影带要以平摄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 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 往下拍摄)。 (1)水平方向拍摄 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 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 如果被拍摄的主角的高度根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录像机放 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握着录像机最舒适的位置。 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 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 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者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56 (2)由下往上拍摄 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同。同一种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 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象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 人还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摄者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 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 拍摄人物的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替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 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 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 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地尤为强烈, 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有些威胁感。 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因为面部表情 会太过于夸张,时常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种视角可能会扭曲丑化主体。 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 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拍摄者就是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 果。 (3)从上往下拍摄 摄像机所处的位置高于被摄体,镜头偏向下方拍摄。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 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 面的层次感、纵深感。 如果从较高的地方向下俯摄,就可以完整地展现从近景到远景的所有画面,给人以辽阔宽广 的感觉。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拍摄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有时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 具有戏剧化。 同仰摄的效果相反,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 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 57 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进行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 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 显得孤单。 (4)物视角的拍摄 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 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 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 再如,一个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 度(与蹲着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进行仰摄, 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 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 58 2.移动拍摄 前几次我们讲述了数码摄像的基本技巧,下面应该是我们进一步学习更高级一些的技巧 的时候了。除了推拉、摇摄,电视与电影的拍摄中还经常使用“移摄”的拍摄方法,就是一边 录像,一边把摄像机向前后或左右移动。移摄与推拉、摇摄不同,后两者是拍摄者的位置不 变,变化的只是摄像机的焦距或角度,而前者变化的可能不只是焦距或角度,拍摄者的位置 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1)运用移动拍摄方法增加剧情的感染力 用“移摄”手法拍摄出来的镜头极富临场感,有着单靠推拉、摇摄不可比拟的视觉效果, 运镜更能贴近拍摄目标,非常适合长镜头的拍摄。 在拍摄移动的目标时,我们可以用摇摄或推拉镜头的方法也可以用移摄的方法去表现。但拍 摄同一个目标,运用的拍摄方法不同,其效果会迥然不同。 在介绍较大的场景时,摇摄有他自己的优点:可以在几秒内从水平线的这一头扫摄到另一头, 但大部分画面都在相当距离外,细微部分无法拍出来。如果采用移摄法,就可以靠近所欲拍 摄的目标;就可以在同-片段中显示出不同角度的几个画面;就可以拍出移摄无法拍出的细微 处。 而对静止目标的拍摄;例如要拍一组表现走近一座大楼时的情景时,这时使用移摄法向 前移动拍摄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会让人真正感觉到画面在动,其效果比较自然。 虽然变焦镜头和这种移摄法有点相似,但要是换个方法:利用变焦镜头来拍这个片段, 拍出的画面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利用变焦镜头把画面拉近,是很不好的权宜做法,因为这 无法产生移摄像机前进或后退相同的感觉。 (2)使用辅助设备 一般来说,你应该避免一边捧着摄像机走路一边拍摄,因为这可能造成你所拍摄的画面 很不稳定,但在质量第一的情况下,却非这样做不可,使你别无选择。 移动拍摄所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防止摄像机的晃动。在拍摄移动物体时,最好 能有某种带轮子的支撑物,最专业的做法是使用摄影台车,就是拍摄移摄镜头时在地上铺设 简单的铁轨:把摄影机装设在一架装有轮子的平台上,然后推着这个平台在铁轨上移动,这 种平台就称作摄影台车。这是目前专业摄像最常用的做法,也是保证摄像质量最有效的做法, 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中可以看到。 但是这种平台的造价是昂贵的,对于一般的摄录机使用者来说是个奢望。平民一点的做 法就是使用三脚架台车:就是在三脚架的底部装上轮子,让它可以在平坦的地面活动。在差 一点的做法就是利用任何有轮子的东西用来做替代品:包括轮椅、汽车、超市的购物车,只 要车子行驶得很平稳就可以。这样做虽然以牺牲作品质量为代价的,但如果你的作品只要不 是影视级的,这样拍摄出来的片子的效果还是能让人接受的。 (3)徒步移摄 许多情况下是无法借助器材来移动拍摄,如家庭录像、新闻采访、旅游摄像等,只能依 靠摄像者的步法来维持摄像机的稳定。这就要求摄像师不能像平常那样随便走步,而应双腿 曲膝,身体重心下移,蹑着脚走。腰部以上要正直,行走时利用脚尖探路,并靠脚补偿路面 的高低,减少行进中身体的起伏。腰、腿、脚 59 三者一定要协调配合好,这样就可以使机器的移动达到滑行的效果。 按行走路线的不同移摄可分为三种:前后移动拍摄、左右移动拍摄、弧形移动拍摄。 “前后移动”是移摄最基本的步行方式。在拍摄移动的目标时(例如一对缓缓步入新婚殿 堂的新人),摄像者应在移动目标的前面并保持适当的距离,镜头对准被拍摄者的正面。摄 像者随着两位新人的前进而平稳的向后退步,注意其行走路线一定要与被拍摄者一致。由于 是面对面的拍摄,被拍摄者的一切表情、动作一览无余,便于摄像者捕捉行进中人物面部的 细微之处,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这种情况下,应把特写镜头很好的利用起来。 在使用前后移动的步行方式拍摄时,还有一个应注意的问题就是:拍摄前一定要搞清目 标的行走路线,以及路况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路面不平或有障碍物,就应该提前做好 应对措施,以免影响拍摄效果,甚至栽跟头。 “左右移动拍摄”也就是侧步行走拍摄,摄像者与被拍摄的主体的线路平行,这是就需要 侧步行走去拍摄。这种移摄方式与“前后移动拍摄”不同,在拍摄过程中一般很少采用大特写 镜头去刻画人物的细节,而通常用它强调的是主体行走的路线或周围环境的变化。 左右移动,顾名思义,脚的行走路线是左右的而不是前后的,因此这种走法与“前后移动” 的步伐有很大不同。如果你想向右边侧步行走,首先要两腿微曲,再把左脚移到右脚前,让 右膝的前端碰到左膝的背部,当左脚碰到地面时,把身体的重心慢慢移转到左脚上,然后把 右脚向后绕过左脚站稳……依次重复以上的动作,就会完成整个拍摄过程。同理,用同样的 方法也会完成向左边侧步行走的过程。 “弧形移动拍摄”就是把摄像者以圆形或弧形方向移动,而不是直线移动。“弧摄”的步行 方式基本与侧步行走的步行方式拍摄大致相同,只是行走路线有区别。弧摄的弧度不宜过大 或过小,应该控制在 120°-180°之间。在整个片段中,主要目标都应该维持在画面中央。 用这种“弧摄”的方法去绕着一个静止的景物;如一座喷泉、一座雕像甚至一束花;进行拍摄, 要比站在原地拍摄的画面生动有趣得多,这样就可很好的反映出静止景物的深度和层次。 60 61 附 2: 视频信息的采集 1.将摄像机调节成“读取磁带”状态,并使用 1394 线连接摄像机与视频采集卡。 接口如图: 2.启动会声会影,并选取“捕获\捕获选项”菜单。 3.在选项中设置,并修改捕获文件位置。 4.单击“捕获视频选项”,实现视频捕获。 5.启动会声会影程序,进入“双模式界面”提供的两种模式中,“会声会影影片向导”模式简易 实用,操作过程异常简单,但是编辑功能也相对简单,而“编辑器模式”虽然功能强大,但是 操作起来也相对复杂。因此“会声会影影片向导”模式更多的获得了广大初级视频编辑爱好者 的青睐,下面我们主要以“会声会影影片向导”模式来做详细讲解,点击此界面中的“会声会影 影片向导”,弹出“会声会影影片向导”界面。 62 6. 在“会声会影影片向导”界面中,点击素材库按钮,将采集的素材拖动到每题素材列表中, 然后单击“下一步”。 7.在上图对话框中,在“样式模板”中选择“自然”,背景音乐默认,文字可以选择“the great outdoors”,然后单击“下一步”。 63 8.在下图对话框中,我们单击“会声会影编辑器”中变焦的选项,打开“会声会影编辑区”界面, 点击播放 按钮,预览视频文件的效果。 会声会影编辑区 9.编辑文字。预览后你会发觉标题文字不是很确切,两段视频文件主要是介绍动物的,所以 我们能要更改片头和片尾的字幕。单击“会声会影编辑区”界面上的“标题”按钮,出现下图界 面。 10.拖动下方的水平滚动条,找到“then great doors”和“please don’t pick the flowers”,选中后 按键盘上的 delete 键,将它们一一删除并修改为“Animal World”和“The End”。 64 11.生成视频文件。单击“分享”按钮,然后选择“创建视频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PALDVD”,弹出的保存对话框,将文件取名并保存。 65 色彩管理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课程名称: 色彩管理 制 定 人: 蔡圣燕 审 核 人: 赵秀萍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6 实验一 EyeOne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4 学时)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 Gretag-Macbeth Eye-One 分光光度计各配件及其功能; 2. 掌握 Eye-One 分光光度计点测量和行式测量的方法; 3. 掌握 Eye-One 分光光度计配套测量软件 MeasureTool 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 Gretag-Macbeth Eye-One 分光光度计各配件及其功能; 2. 使用 Gretag-Macbeth Eye-One 分光光度计,结合 MeasureTool 软件对样张的色块进行点测 量和行式测量。 三、实验原理 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色散装置、光电转换器件和数据处理与显示输出几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是: 由光源发出足够强度的连续光谱,先后或同时(将光束一分为二)照射到待测样品及标准样品上,由样品反 射(或透射)的光线经色散装置分解为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排列而成的色散光谱。然后分别将不同波长的单 色光用光电转换器件接收并转变为电信号,从而记录和比较电信号的大小,得出样品的光谱反射比(或光谱 透射比)。最后利用光谱反射率 r()或光谱透过率 ()计算得出三刺激值、色品坐标、色差等结果。其结构 和工作原理简图如下: 图1 分光光度计结构和工作原理简图 四、实验设备、软件及所需材料 1. Gretag-Macbeth Eye-One 分光光度计 2. MeasureTool 测量软件 3. 测试样张 五、实验步骤 1. 了解 Gretag-Macbeth Eye-One 分光光度计的配件及其作用; 2. 了解配套测量软件 MeasureTool 的界面及功能; 3. 利用 MeasureTool 点测量功能对色样进行测量; 4. 利用 MeasureTool 行式测量功能对色条进行测量。 六、实验注意事项 测量时,左手固定样张,右手握住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行式测量时,握分光光度计的手 用力要适度,保持匀速移动,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观察老师示范操作后,学生进行耐心练 67 习。 七、实验要求 1. 以 10 人为一小组,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测量操作; 2. 每人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3. 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原始数据,做数据分析。 实验二 扫描仪的特性化(2 学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利用 ProfileMaker 软件进行扫描仪特性化的方法; 2. 掌握扫描仪特性文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给扫描仪制作特性文件,然后对图片进行扫描,保存成嵌有扫描仪特性文件的图像文件。 三、实验原理 扫描仪特性化原理:通过扫描仪扫描 IT8.7/3 色标,得到扫描仪对反射色标的设备值(RGB 值) ,然 后在 ProfileMaker 软件中载入扫描图像和色标的参考数据(XYZ 值),由 ProfileMaker 建立扫描仪设备值 和标准色空间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创建扫描仪的特性文件。 四、实验设备、软件及所需材料 1. ProfileMaker 软件 2. IT8.7/2 反射色标 3. Microtek 专业扫描仪 4. Photoshop 软件 五、实验步骤 1. 关闭扫描软件中的色彩自动调整功能; 2. 在扫描软件中设定扫描参数; 3. 扫描 IT8.7/2 色标,保存成 tif 文件; 4. 在 ProfileMaker 中生成扫描仪的特性文件; 5. 结合 Photoshop 软件学习扫描仪特性文件的使用方法。 六、实验要求 1. 以 10 人为一小组,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测量操作; 2. 每人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3. 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原始数据,做数据分析。 实验三 显示器的校准及特性化(2 学时) 一、实验目的 68 1. 掌握利用 Monitor Calibration 软件进行显示器校正的方法; 2. 掌握利用 ProfileMaker 软件进行显示器特性化的方法; 3. 掌握显示器特性文件的使用方法; 4. 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中对显示器的色彩管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利用 Monitor Calibration 软件进行显示器校正; 2. 在 ProfileMaker 软件中制作显示器的特性文件; 3. 将此特性文件设置为该显示器的默认特性文件。 三、实验原理 显示器特性化原理:由显示器显示一组既定 RGB 值的色块,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显示色块的 XYZ 值, 并传递给 ProfileMaker 软件,由 ProfileMaker 建立显示器设备值和标准色空间之间的转换关系,最后创建 显示器特性文件。 四、实验设备、软件及所需材料 1. Gretag-Macbeth EyeOne 分光光度计 2. ProfileMaker 软件 3. Monitor Calibration 软件 4. 专业显示器,如 EIZO 显示器 5. Photoshop 软件 五、实验步骤 1. 利用 Monitor Calibration 软件校正显示器; 2. 由 ProfileMaker 软件控制显示一组给定 RGB 值的色块并进行联机测量; 3. 在 ProfileMaker 中创建显示器的特性文件; 4. 学习 Windows 操作系统中对显示器的色彩管理方法; 5. 结合 Photoshop 软件学习显示器特性文件的使用方法。 六、实验要求 1. 以 10 人为一小组,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测量操作; 2. 每人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3. 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原始数据,做数据分析。 实验四 打印机的特性化(4 学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利用 EFI Colorproof 软件对打印机进行基本线性化的方法; 2. 掌握利用 ProfileMaker 软件创建打印机特性文件的方法; 3. 掌握利用 EFI Colorproof 软件对打印进行色彩管理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利用 EFI Colorproof 软件对打印机进行基本线性化; 69 2. 利用 ProfileMaker 软件创建打印机特性文件; 3. 利用 EFI Colorproof 软件进行打印,设置色彩管理选项。 三、实验原理 通过基本线性化对打印机的各通道进行线性化校正,在此基础上对打印机进行特性化,然后将特性化 结果载入到 Colorproof 软件中控制各类流程精确的打印。 四、实验设备、软件及所需材料 1. Eye-One 分光光度计 2. EFI Colorproof 软件 3. ProfileMaker 软件 4. 专业打印机 5. 数码打样纸 五、实验步骤 1. 利用 Colorproof 中的 EFI LinTool 模块对打印机进行基本线性化,生成.epl 文件; 2. 在 Colorproof 基本线性化流程中控制打印机打印电子色标 IT8.7/3,并在 ProfileMaker 软 件中测量样张、创建打印机的特性文件(.icc 文件) ; 3. 在 Colorproof 软件的 EFI LinTool 模块中将上述两个文件捆绑成新的.epl 文件; 4. 利用特性化结果在 Colorproof 软件中创建新的工作流程,控制打印机精确打印或打样。 六、实验要求 1. 以 10 人为一小组,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测量操作; 2. 每人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3. 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原始数据,做数据分析。 实验五 色彩管理流程的建立及评价(8 学时)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完整色彩管理流程的建立和使用; 2. 掌握色彩管理流程的评价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利用实验室相关的软硬件建立完整的色彩管理流程,包括输入、显示和输出; 2. 利用该色彩管理流程进行图像和颜色的复制; 3. 对该色彩管理流程进行精度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三、实验原理 利用 ICC 色彩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色彩管理流程,并利用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进行 流程的评价。 四.实验设备、软件及所需材料 1. IT8.7/3 色标 70 2. Microtek 扫描仪 3. EyeOne 分光光度计 4. ProfileMaker 特性化软件 5. EIZO 显示器 6. EPSON 7600 喷墨打印机 7. 数码打样纸 8. 标准光源 五、实验步骤 1. 对扫描仪进行特性化; 2. 对显示器进行特性化; 3. 对打印机进行特性化; 4. 设计一个包含标准图像和梯尺色块的测试版面,利用色彩管理流程进行复制; 5. 在标准光源下对原稿和打印样张进行主观评价; 6. 利用色差公式对原稿和打印样张进行客观评价; 7. 对色彩管理流程进行综合评价; 8. 总结色彩管理流程建立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六、实验要求 1. 以 10 人为一小组,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测量操作; 2. 每人撰写实验报告一份; 3. 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原始数据,做数据分析。 71 数字出版综合课程设计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名 称: 数字出版综合课程设计 制 定 人: 刘瑞芳、贾兆阳 审 核 人: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72 一、设计题目: 题目不限。题目内容可以是专业相关(印刷或出版专业知识,包括跨媒体出版、数字出 版、数字印刷、色彩管理等,可选择专业某一相关专题);也可以是学习,生活,工作,理想, 爱好,朋友,随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知识、经验小集锦等。选题内容不限,但主题要 健康、积极向上。 二、设计目的: 数字出版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是印刷工程(电子出版方向) 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 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将本专业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最后以多媒体作品 和网页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旨在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作品欣赏能力、实践能力和 自学能力,为今后创作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步骤: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主题分析、脚本设 计、脚本细化、系统集成、产品测试、打包发布、刻录等。 一般而言,网站的设计制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网站主题的确定、素材收集与编辑、网 站总体规划、网站的细节设计、网站的制作、网站的测试、网站的发布与维护七部分。 四、设计要求: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设计基本要求: 1.掌握多媒体合成工具(Director)的使用,并能够写出简单的脚本语言用于出版物的 交互性控制。 2.主题明确,页面设计美观、大方,充分运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交互性 等多媒体元素。 3.各类素材需经过自己的整理、加工、归类,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内容较为充实、完整。 网站设计基本要求: 1.数量:≥35 页,其中≥10 页内容较为全面、充实; 2.Logo,Banner 必须由自己设计制作,且必须与网站相符,其他相关图片、动画最好 由自己创作;至少 1 幅 Flash,完全由自己设计制作,适合网站内容; 3.文字资料必须经过自己整理,分析,归类,提出网站框架,并合理布局; 4.符合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的一般规则等。 73 动态功能: (1)实现网站内容的动态功能; (3)数据库的设计等; (4)留言板、论坛可以选做等。 注意: 1.可以借鉴其他网站,但必须为我所用;严禁全盘抄袭; 2.可以使用一些特效、源代码(包括动态部分,比如后台管理等,不过建议大家最好自 己写动态部分的源代码) ,但要求能够进行修改、完善。 五、设计说明书内容: 1.题目;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网站开发选题进行说明; 3.开发环境、主要技术及软件工具; 4.出版物设计开发过程,网站设计制作和开发过程; 5.出版物设计说明:选取部分交互式功能,结合脚本控制说明功能的实现;网站说明: 主要功能模块及实现代码,至少选择 2 个典型模块为例; 6.设计总结; 7.参考文献; 8.B5 纸打印(加封皮)。 六、设计步骤及时间安排: 1.明确选题、查询资料(上网) [8 学时] 2.各种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12 学时] 3.数据库的设计 [4 学时] 4.电子出版物脚本框架设计,网站布局、结构 [10 学时] 5.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设计开发网页设计、网站开发 [20 学时] 6.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发布,网站测试维护,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6 学时] 七、具体任务: 1.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可制作成光盘形式)。 2.网站。 3.设计说明书一份。 八、评分标准: 本课程设计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查,成绩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 74 1.答辩:10%; 2.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30%; 3.对作品内容、质量进行评定,占 60%。 八、上交内容 1.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网站; 2.《数字出版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 75 印刷色彩学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 所属课程: 印刷色彩学 实验学时: 12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76 实验一 印刷品颜色的观察与密度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加色混色与减色混色原理; 2.体会印刷品颜色的形成及网点混色规律; 3.学会利用仪器测量胶片及印刷品的密度、网点面积率等。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具有单色、双色梯尺、三色梯尺和各种色块 2.图像的印刷样张、放大镜 3.X-Rite 528 反射密度计、X-Rite 透射密度计 三、实验内容 1.目视观察各级单色梯尺宏观颜色感觉变化规律,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各级单色梯尺的 网点变化规律,注意观察网点的三个要素,即网点排列的规律和形状,网点大小改变与颜色 浓度变化的规律,总结单色颜色变化与网点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 2.观察双色梯尺不同阶调级的颜色改变规律,再用放大镜观察各双色梯尺级的网点,注意观 察色块是由多少种颜色的色点组成,分析颜色混合的规律。 3.观察图像中任意颜色的组成网点,总结图像颜色(包括明度、色调、彩度感觉)变化与油 墨颜色和网点面积率大小之间的规律。 4.数据记录 (1)反射密度 (2)透 1 射 2 3 4 5 6 7 8 9 10 网点面积率 密 D 度 1 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 2 2 2 8 9 0 1 2 D 注意 事项 1.注意观察不同颜色感觉变化与印刷颜色种类、数量和油墨网点面积率大小之间的关系,总 结规律,体会颜色混合。 77 2.测量反射样品密度时设置为 T 状态密度。 五、实验分析 1.记录实验步骤与现象,分析观察到的规律 2.仔细观察双色和三色色块中有多少种色点、分析和说明你对印刷品呈色原理的理解。 78 实验二 颜色色样三刺激值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颜色量化的方法; 2.掌握分光光度计测量颜色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的方法; 3.学会使用 EYEONE 测量色度值; 二、实验内容 1.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给定色样的三刺激值和色度值; 2.用 EYEONE 和 Profile maker 软件测量给定色样的色度值等,并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色品坐 标; X X Y  Z Y y X Y  Z z  1 x  y x 三、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分光光度计(QA-Lite1.02 简体中文版) (1)仪器校准 打开 QA-Lite1.02 软件后,点击<仪器>中的<校正>选项 ①白校正:移开灰色盖子,关闭样品固定器,单击<测量>②黑校正:将灰色盖子放回原处,打开样品固定器,准备好后,单击<测量>。仪器会进行五 次测光取平均值,注意不要遮挡光线 (2)测量标准样品: ① 将色样夹在样品固定器上,关闭样品固定器 ② 点击<标准>中<创建>,点击对话框右下角“仪器图标”进行测量,待数值出现后。点击< 确定>,关闭对话框。 (3)测量色样 ① 直接点击左下角“仪器图标”按钮; ② 将出现的数值记录在表格中 色样值 L* a* 色样 1 色样 2 色样 3 79 b* C* h 2.EYEONE 测量色度(Profilemaker5.0) (1)打开 Profilemaker5.0,点击 Measure Tool; (2)利用 EYEONE 测量中国颜色体系样册中某一色调下的颜色,并将色样的 Lab 和 XYZ 数值记录在表格内。 色调: 明度: 色样值 L a b X Y Z L a b X Y Z 色样 4 色样 5 色样 6 色样 7 色样 8 彩度: 色样值 色样 9 色样 10 色样 11 色样 12 色样 13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色样色品坐标,并在 CIE1931 色品图上绘制出这些颜色的位置。 (3)根据测量数据和色域图分析颜色测量的误差及油墨的显色性。 80 彩色印刷复制过程实验讲义 开 课 系: 印刷工程系 课程名称: 彩色印刷复制过程综合实验 制 定 人: 唐万有 审 核 人: 赵秀萍 印刷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81 一、实验内容: 使用现成的制版底片晒制 PS 版,在印刷机上印刷。调节印刷机,通过印刷测控条控制印 刷质量。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学习操作胶印工艺全过程,初步学会操作印刷机,体会影响胶印质量的各项因素 及质量控制的方法。 2.通过晒版,使学生了解晒版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步骤、PS 版显影原理。 3.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 (1) 晒版机 (2) PS 版自动显影机 (3) 梯尺、色标、测试条 (4) 定位尺 (5)放大镜 2.实验主要消耗材料 (1) 底片 (2) PS 版、PS 版冲洗药 (3)修版液、桃胶 四、实验过程、原理及方法 (一) 制版实验 本实验制版所用版材为 PS 版,即预涂感光版。 1.晒版机的操作 晒版是用接触曝光的方法,把阳图底片的图文信息转移到印版上的过程,我们在实验中 所用的晒版机是碘镓灯晒版机。 (1)碘镓灯晒版机 该机晒版自动完成,曝光速度快,效率高。晒版架由于采用橡胶密封垫与玻璃接触,密 封性好,且利用真空泵负压原理使印版与原稿紧密贴合。还可自动实现二次曝光,除去版面 底灰和脏点。 该晒版机由机架、晒版架、真空装置、辅助曝光装置、光源、程控电路与防护帘等机构。 (2)晒版操作 A.开启电源开关,使机器预热 15 分钟以上: B.将 PS 版放置在晒版玻璃架下,即曝光台上的中央; C.在 PS 版上放置底片,量好咬口距离,进行检查; E.合上晒版玻璃架,将晒版锁紧搬手锁住,程序就会自动按照设置的各参数进行执行; F.待曝光完成,打开锁紧搬手,取出原版,对 PS 版进行显影。 82 2.PS 版显影 显影的目的就是去除曝光部分的感光层,使铝版表面接受水分,将图文部分留在铝版上。 显影方法采用自动显影剂显影。在显影机槽内,倒入足够的显影液,保持一定显影浓度, 将 PS 版放在显影机输入端,将有图文的感光面朝上,开机并打开水阀门。显影时间控制在几 十秒至 2 分钟间,根据 PS 版感光情况与显影液浓度与温度而定。显影至图文清晰、网点饱满。 整版:用修版液除去版面脏点,用水冲洗,检查 PS 版没有质量问题后,进行提墨,用布 蘸取一定量油墨在 PS 版表面进行擦涂,再次用水冲洗,然后均匀地在 PS 版面上擦上一层封 版胶,使 PS 版自然晾干或风干,以供印刷使用。 3.晒版时的注意事项 ①在了解 PS 版的性能、显影液的要求后,针对不同的原稿,选择抽真空时间、主曝光时 间和辅助曝光时间。 ②放置 PS 版时,一定要将版材放在曝光台的中央处,避免光源的光照不匀而影响 PS 版 的晒版质量。 ③严格检查拼好的原版质量,将原版放置在 PS 版表面的中央处,按照印刷机器的要求, 测量咬口距离,如有必要可用铅笔在 PS 版上轻轻地划上一条咬口线,放置原版就能保证放正。 ④显影时一定要将 PS 版感光面(图文部分)朝上,并注意观察显影情况,掌握好显影时间。 ⑤显影后一定要用水冲洗,冲掉 PS 版表面的显影液,停止显影。 ⑥可用密度计检测 PS 版上的梯尺密度、测试信号条上的密度及网点百分比是否符合要 求,如图文质量不够理想,还可补显。 ⑦PS 版上擦涂封版胶要适宜,不宜过多,也不以太少。晒制好的版,一般放置在阴暗处, 不宜见光。 用放大镜和密度计检测晒版质量,要将密度计调到绝对密度上进行测试。首先检查图文 区域是否有白点,非图文部分的黑点是否擦除干净,各种规线是否齐全。其次,用放大镜观 察或用密度计检测图文和测试信号条上的网点与密度,检验 3%的网点有无晒飞现象,95% 的网点网点是否清晰可见、有无晒糊现象。 思考题: 1、 手工拼版应注意哪些问题? 2、 晒版光源为何采用近紫光源?晒版时若抽真空不好,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 简述晒版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印刷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印刷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印刷工艺流程,配 合印前工艺实验和手工拼版、晒版及数码打样实验使学生形成对印刷工艺流程的完整认识, 为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验器材 83 (1)J2205 对开双色胶印机 (2)晒好的 PS 版 (3)润版液 (4)油墨(黄、品红、青、黑等油墨)与调墨油 (5)铜版纸或胶版纸 (6)包衬材料 (7)汽油等 3.实验过程、原理及方法 (1)印刷中应注意的事项: 1)千万不要随便乱开机器操作按钮,以免发生人身与设备安全事故; 2)进入印刷实验室,穿戴要整齐,身上不能乱装东西,以免发生意外; 3)开机前听到铃声后,应立即远离设备,未经允许不能靠近设备,更不能乱摸乱动; 4)印刷操作时,应注意分工,明确责任,注意信号,互相通气,相互配合; 5)操作应尽量馒些,对操作步骤应熟悉,不能急于乱操作; 6)非紧急状况下,不能随意按“停开”按钮。 (2)实验所用的对开印刷机操作电路面板介绍: (3)印前准备 ①配制润版液。将购买的润版套药按照配量要求,掺对自来水,并进行搅拌。 ②上纸。上纸前需要对印刷纸进行抖动、齐纸,然后将纸张整齐地堆放在给纸台上。抖 纸的目的是将纸张分离,避免静电产生的多张现象,并抖落纸里的灰尘、杂物,防止多张印 刷,以及避免杂物损坏 PS 版、包衬、印刷版面等。齐纸的目的是将纸张整理齐整,以便将纸 张能够整齐地堆放在给纸台上,保证印刷走纸得以顺利进行。 ③装版。按照印刷色序选择色序版,一般来说色序为黄、品(红)、青(蓝)、黑,根据需要 也可选择品、青、黄、黑色序。 用套筒扳手松开夹版螺栓,将印版前后调节螺栓调到合适刻度。将印版咬口对准夹版槽 且居中放,拧紧夹版螺栓,装放垫版纸。一手拿稳印版与垫版纸,另一手按“正点”按钮, 慢速点车运行,点车到后部夹版处,将印版尾部塞到夹版槽。拧紧夹版螺栓,将后部调节螺 栓拧紧,将印版紧贴滚筒,不要把调节螺栓拧得过紧,以免将版拉坏。 ④加水。在水斗中加入适当润版液。 ⑤加墨。选择色序墨,在墨斗中加入适当墨量。 84 ⑥开机前检查。检查各部件准备状况、有无异物、杂物,检查“锁机”开关是否在锁机 位置。按电铃,如果铃声不是清脆声音而为哑声,说明有锁机现象,或电器有故障。 (4)打样印刷 注意:任何开机操作,一定要先按电铃按钮,提示大家要开机运行了。 ①试运行走纸。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有无异物在各部件上。如果一切正常,点按电铃 按钮(较长,按两次以上),正点车运行一下,没有特殊情况,按动运行按钮,运行一会儿, 开气泵,点按给纸按钮,观察纸张分离、走纸、走纸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关掉气泵,点按 给纸停按钮。对给纸机构进行检查、调整,也可在开机、给纸机构运行(关掉气泵)情况下进 行调整,主要调整压纸脚、气量调节旋钮、压纸轮、走纸带、双张控制等部件,直到正常为 止。再重复上述操作,直到走纸正常。 ②匀墨。将墨斗的给墨量控制在合适档上。在不给纸的情况下,开机跑墨,先慢、后稍 快(开机速度以慢速为主),使油墨在各墨辊上均匀的附着上一定墨量。 ③开版加墨。人工用棉纱加清水进行擦版,边点车边擦洗,将 PS 版面的胶体擦洗掉。在 不给水(润版液)的情况下合上压力,点车运行(正点车),保证印版滚筒运行着墨一周,使 PS 版上着墨,之后停机离压,用棉纱沾润版液擦洗 PS 版。检查印版图文部分的着墨情况,如果 着墨情况良好就可开机印刷:否则再合压加墨,直到印版着墨到均匀为止。 ④试印。开机走过版纸,若走纸顺利,搬动给水手柄到一定刻度,打开给墨量手柄,合 压给墨。过版纸印完后试印几张样张。检查样张的图文位置是否在纸张中央,有无偏斜。如 果上下不居中,或有偏斜,则需要拉版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如果左右不居中,则调整侧拉 规位置。若图文在纸张的上下、左右位置均在居中时,再检查图文质量。影响图文质量的因 素有:墨量是否足够,水墨是否平衡,印版是否有问题,印版衬垫是否均匀、橡皮布衬垫是 否均匀等。 注意:在印刷时一定要保持水墨平衡。不印刷时,一定要离压,关闭给墨量,并且将水 关掉。时刻注意水墨量达到一定要求,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日常中所说的“水”是指润 版液。 (5)正式印刷 开机给水给墨开风泵走纸(每次放一定量过版纸) 合压(纸走到印刷滚筒处) 调 整水墨量,保持水墨平衡。 印刷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印品图文带脏:油墨过大,就会造成印版糊版,致使印品带脏。调整的办法是减少墨 量,加大润版液,保持水墨平衡。 ②印品密度较小、有水迹:原因是水过大。解决办法是将水减少,墨量加大,保持水墨 平衡. ②背面蹭脏:因墨量较大,纸张吸收性较差,油墨不能快干,收纸堆放较多,最容易造 成印品背面带脏。解决的办法是将半成品印品抖开,散放在晾纸架上。 ④多张:原因是纸张静电量大、没有抖开,或者是分纸机构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一是 很好的抖纸:二是调整分纸吹嘴的吹气量。 85 套印不准:分纵向和横向套印不准两种情况。原因较多,常见的有:纸张伸缩、输纸歪 斜、规矩定位不准、咬牙咬力不够,以及印版问题、橡皮布变形、设备故障等。 (6)J2205 机操作调试: 电铃:接通电源进行开机时,首先按下电铃告警,电铃响后所有的操作电路均自动接通 整机处于持开机状态。(任何时候开机均必须按电铃告警)注意:输纸台、收纸台快速上升、 下降除外。 正点车:开机时先按此按钮点动设备进行观察,确认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在有关部件进 行安装,调整时点动设备配合进行工作。 反点车:不允许长时间进行反点车运转,只是在进行安装调试时配合点动使用。 运转:正点车后按下此按钮,设备即进入连续运转状态,这时设备的运转状态是低速状 态,约 1500—2000 转/小时。 进纸(输纸):按下此按钮,输纸机单向单齿离合器闭合,输纸机与主机同步运转。当发 生输纸不正常,即被检测出双张、空张等输纸故障时输纸机会自动停下来(主机还在运转)。 排除故障后应再按下此按钮,输纸机会自动与主机同步运转。 输纸停:当发生输纸故障或印刷完毕或在高速印刷状态时要停止印刷作业,应按下此按 钮使输纸机停止运转(只要输纸机停转,印刷机的速度就会从高速自动降至低速状态),然后 再按总停车按钮。 总停车(停车):按下此钮,设备全部停止运转.该钮的使用分三种情况: A:在低速运转状态时要停车或每一次操作完毕均应按下此钮,使整机操作电路处于安 全锁定状态。 B、在设备高速运转状态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按此钮造成设备急停(设备在高速状态太急 停易损坏机件),在高速状态时要停车,应先按下输纸停,使设备转速下降至低速状态,再按 下总停车按钮。 C、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即有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危险时要果断使用该按钮。 调速选择 ( 和定速按钮配合使用 ) 当设备进入正常低速或印刷状态后需要增加运转速度 时,应先按下定速按钮,再逐渐缓慢地顺时针旋动调速按钮,旋动一点并观察转速表看设备 是否增速,再旋动再观察直到所需要的印刷转速(限制速度不要超过 4000 转/小时)。保持调 速旋钮位置不动,设备就会保持该速转动,当输纸停后设备自动降低转速至低速状态(1500— —2000 转/小时)。在以后的开机操作中,只要按下运转按钮设备进入正常低速运转状态后, 再按定速按钮,设备的转速就会自动升至原调速旋钮选择确定的运转速度。 减速调节时旋钮旋向相反,方法与上述相同。 定速:该钮与调速选择配合使用后,设备的确定运转速度即被设定,在以后的印刷操作 中,应注意首先观察印刷机在低速状态各部正常进入合压状态后,再按此按钮使印刷机增至 所设定转速,保持高速印刷。 合压:在印刷操作中当纸张正确到达前规后,按下此钮,印刷机开始进行转移图文印刷, 输水输墨向印版涂布水墨,三滚筒相互接触将图文转移到纸张上,即合压印刷。只要输纸机 构停转印刷机就会自动离压,如果要再进行印刷仍需按上述进行操作。 86 印色选择: J2205 胶印机为双色胶印机,旋钮在“∣”的位置即只使用一色机组,在 “∣+∣∣” .即同时使用两色机组。 给纸气泵开关:该开关为二位开关,扳向“断”位置是关闭。 收纸气泵开关:二位开关,扳向“通”收纸气泵工作。通过收纸吸气阻尼辊使印好的纸 张收放得更加平贴整齐。 空张检测开关:该开关为三位开关,中间位置为关闭。该开关应配合前规的位置使用, 前规在大位置时扳向“大”对纸张进行空张检测,前规在小位置时扳向“小” 。 停锁开关:两位开关,在设备各部进行调整,检修或不允许开机的情况时,将开关扳到 “断”位,全机电器被锁定不能开动。该开关属于安全保险开关,所有的停锁开关都在“通” 位时整机才能开动。 输纸台上、下钮:按“上” 、“下”输纸台快速升或降。 B、机组操作位置: 操作人员在此进行装卸印版、胶皮布及衬垫,套准印版调正。印刷压力调节及印版、胶 皮滚筒擦洗、保护等工艺措施工作。操作按钮板的作用于前述相同。(见操作按钮板图) C、操作人员在此收取观察印品的质量情况,根据印品的质量判断是否需要停止输纸, 停机进行相应的工艺调整措施.在印刷中除检察印品质量外还要注意印品收集等工作。操作 按钮板除“上升/下降”外,其余与前述相同。 上升:按下该钮收纸台快速上升。注意,在收纸台快要升到工作位置时,应小心点动上 升,以防过量冲击损坏机件。严禁在机器运转时快速将纸台直接升至工作位。 下降:按下该钮收纸台快速下降,当快要接近地面时应小心点动,防止输纸台链条脱落。 (7) 胶印机各部操作手柄及作用(见胶印机操作手柄图) 输纸机盘车手柄——在输纸停的情况下可以手动盘车对输纸机进行检查、观察及调整等。 整机盘车——在断电的情况下可在此盘动整机转动。 水斗辊转动调节手柄——拉推该手柄可以改变水斗辊的转动量,控制出水量的大小。在 正常印刷时调节该柄以保证印刷所需的水量。 水斗辊快速手动手柄——用手快速大角度扳动该柄可以使水斗辊大角度快速转动,可以 临时瞬间增大输水量。 着水辊起落手柄——该手柄逆时针搬动着水辊靠向印版,即向印版涂布水分,顺时针扳 动着水辊离开印版滚筒。 87 墨斗辊快速手动手柄——用手快速大角度扳动该柄可以使墨斗辊大角度快速转动,多数 是在向墨斗里装填油墨进行搅拌时用该手柄配合进行工作。 墨斗辊转动调节手柄——旋动该柄可以改变墨斗辊的转动量控制出墨量 ( 带墨量 ) 的大 小。在正常印刷时调节该手柄以保证所需的带墨量。 着墨 辊起落手 柄——该 手柄逆时 针扳动着 墨辊靠向 印 版 滚 筒,顺时 针搬动离 开印版。 手动操作 如下:用 手推动水 平手柄, 另一手扳 动竖立手 柄。该手 柄在正常 印刷状态 时不用手 动操作, 合压印刷 时手柄整 体自动逆 时 针 转 动,着墨 辊靠向印 版,离压 时手柄自 动顺时针 转动着墨 辊离开印 版滚筒。 88 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调压器——该调压器分左右,分别调节左、右调压器可以改变橡皮 与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调压器向“+”方向转动,滚筒之间的压力增大;向“―”方向转动, 滚筒之间的压力减小。 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调压器——该调压器与上述调压器相同,分别调节左右调压器可以 改变印版与橡皮滚筒之间的压力。 收纸吸气阻尼辊位置调节手柄——根据印品大小用该手柄调节收纸吸气阻尼辊的位置。 使用该手柄应先松开锁紧螺钉,再旋动该柄调节吸气阻尼辊位置,调节后锁紧。 (8)胶印机印刷操作 在上述各项的学习与训练中对操作和使用调节已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实践也应有 所认识和掌握,在印刷操作里不再作重复讲述。如涉及到有关部件使用及调节应参阅有关内 容进行实际操作。 1)、做好印前准备 a)、准备好印刷用过版纸、印刷纸张、调墨油、油墨、润版粉、印版保护剂(封版液)等物 品及工具。 b)、将润版粉加水进行配制。配好的润版液倒入输水水斗机构里,润版液的配制应按说 明进行配制,并用 PH 试纸进行测定。然后初定水斗辊转动量。 c)、将油墨装入墨斗里,在打开墨筒后应将表面的墨皮去掉,然后挖出油墨装入墨斗, 如油墨粘稠应加少许调墨油在墨斗里进行稀释搅拌调节。油墨的粘稠度与纸张的吸附性有较 大关系,所以不能太稀,油墨稀释剂尽量控制少加。根据印版图文初定带墨量、区墨量。 d)、对纸张进行印前处理并放置在输纸台上,将印刷纸张放在下面,过版纸放在上面。 这样放置有以下两点原因: ①、每次停、开机印刷时水、墨机构都要经过运转一段时间才能水墨平衡,在此期间所 印的纸张都是不合格印品。在正式印刷前放置一定数量的过版纸,目的就是承受此期间不合 格的印刷减少印刷纸张的消耗。 ②、在正式印刷前的试印刷时,也就是打样品时,要对套准、水、墨控制、印刷压力等环 节不断进行试印调整,而试印时每次只允许消耗一至两张好纸,显然要使用过版纸去承受非 正常的印刷直至正常后印出一两张样张作为依据再进行下—步的精确调节。如此这般的反复 直到印出合格的样张。所以必须大量的使用过版纸。 试印前可以这样对纸张进行放置,每三十张过版纸中加两张好的纸张,这样放置的目的 是减少放过版纸操作次数,方便试印刷需要。 e)、根据纸张的尺寸对输纸机等各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2)、印版检查、安装好印版后,点动开动主机进行匀水匀墨,使各水辊、各墨辊表面得 到水和油墨,按水前墨后的原则先手动操作使着水辊靠向印版输水,再手动操作使着墨辊靠 向印版输墨,印版受水受墨后手动分别抬起着墨辊、着水辊。停机点动观察印版的图文情况 及印版有无质量问题。 3)、试印刷: 试印刷样张时要根据试印刷样张对设备进行多次工艺调节,才能试印出合格的印品。在 89 试印中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套准问题: 根据样张观察分析所印图文是否与纸张套准,在正面印刷时图文边沿的前规矩线是否与 纸张前定位边平行,图文位置基本对称于纸张幅面。背面印刷时,正背面的图文应套准,即 前、侧、后图文规矩线重合,正背面套准误差不大于 l.5 毫米。 当侧向套印不准应调节侧规的定位位置。当前后套印不准时,一般采用不动前规而在版 滚筒上进行拉版调节的方法。其方法如下: a) 前后整体平行移动调节 需要向咬口方向移动时松开所有尾端版夹移动螺钉,借用刻度尺作参考调节咬口端所有 版夹移动螺钉,使版夹拉动印版相对于滚筒平行向前移动,然后将尾端版夹移动螺钉拧紧使 印版包紧在滚筒表面上。向尾端方向的调节方法与上述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注意:调节后应检查所有版夹移动螺钉,使其都在紧固状态,在操作中不许松动印版夹 紧螺钉. b) 前后不平行调节 当向咬口方向调节时,同样松开尾端版夹移动螺钉,但尾端版夹移动螺钉的松开程度不 一样,因为当不平行即倾斜要调节时,是一边相对与另一边的调节,所以不动边的版夹移动 螺钉只是稍微松动,而其余螺钉都要根据调节分别较大的松开。调节咬口端版夹移动螺钉拉 动印版的一边进行不平行调整,调节后紧固与前述相同,向尾端方向调节时,方法相同方向 相反。 c) 背面印刷套印调节 在背面印刷时往往要前后调节又要对不平行调节,应根据试样进行分析采用先进行那种 调节使后面的调节更快捷方便的方法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减少调整试印次数。 从以上看出对拼晒版应有严格的要求,如拼晒版的误差太多,超出机器的调节范围后是 无法保证套准的。 ② 压力问题: 根据试样进行分析是否因印刷压力不当造成图文印刷质量不好,因印刷压力不当造成图 文转移不好的表现如下: a) 压力小:整个画面、字迹、网点边沿不实、发虚。 b) 压力不平行:一边字迹、网点清晰完整逐渐至另一边字迹、网点边沿不实、发虚或转 移不完整;一边字迹、网点扩大变形而另一边字迹、网点清晰完整、变形较小。 c) 压力大:整个画面字迹、网点扩大变形。 ③ 水墨平衡问题: 根据试样对水墨机构进行调节,水墨不平衡的印品现象有时容易和印刷压力引起的印品 现象混淆,应仔细区别进行调节。 ④ 关于印刷版的工艺保护问题: 在试印刷及印刷后都应该对印刷版采取工艺性的保护涂抹,即“封版” 。尤其在试印刷中, 如因工艺要求进行各种调节的时间过长,印版因在印刷时表面要受水、受墨,而润版液是弱 90 酸性的,印版表面会因水和墨及见光等原因发生变化会破坏印版的亲水、亲油性,使印版不 能正常使用,需要重新换新的印版,所以要对印版进行护版胶涂抹保护。涂布保护层后会防 止印版的变化。 封版时用布或棉纱将保护胶均匀地在整个印版表面进行涂抹,使用印版时,用布或棉纱 浸水在整个印版面轻揉擦洗,将保护胶溶解擦掉,印刷版就又可以重新使用。 ⑤ 印刷部件的互借调节 印刷三滚筒的表面均不是完整的圆面,由于空档角的原因,有效长(除空档外)即是印 刷的最大长度,三滚筒都转动时,咬口端对咬口尾端才能实现最大面积的印刷,如其中一滚 筒的咬口端相对另一滚筒滞后一段位置,就会使转移印刷长度缩小,即印刷面积缩小。调整 方法如下: a) 压印滚筒是基准,只能借动橡皮滚筒及印版滚筒。在借动时要观察压印与橡皮、橡皮 与印版的相对位置,进行相关的调节。 b) 如要借动某滚筒时,松开滚筒端与齿轮相连的螺钉,盘动机器转动,由于该滚筒与齿 轮已不是固联,当齿轮转动时,滚筒并不转动这样滚筒就相对于与齿轮原来固联的位置进行 了借动调节。借动后应将滚筒与齿轮的所有固联螺钉拧紧。在操作中应注意借动方向和借动 位移的尺寸。 c) 借动调节要非常小心地进行操作,只允许盘车进行,借动后应盘车对滚筒的工作状态 进行观察,在咬口端及尾端均不能发生因操作过位产生相互干涉的情况,以防损坏机件。 以上可以看出利用滚筒借动也能进行图文整体平行位移的调节,但因借动操作复杂,一 般都不采用该法进行平行位移调节。 4) 正式印刷 试印出合格样张后,以样张为依据放置足量的过版纸,开机进行正式印刷。在正式开机 印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观察印品的印刷质量,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及时排除故障。如因印版、橡皮滚筒表面 附带脏污,会在印品上也有所表现,要进行擦版、擦橡皮的工艺操作工作等等。 ② 在印刷时注意印品的收集,如用铜版纸印刷或进行实地大面积印刷时,因所使用设备 收纸无防粘脏措施,所以收集一定厚度时(约 8 毫米)应将印品拿出。 ③ 做好印刷后的工作,印刷结束后应进行封版、擦洗滚筒、清洗水墨辊及整机维护等工 作。在进行清洗墨辊的工作时应使用洗墨辊装置。将洗墨辊装置安装在机器上,使刮墨刀慢 慢靠在下串墨辊上,开动机器将汽油洒倒在各墨辊表面,经过十几分钟各墨辊就被清洗干净, 卸下洗墨辊装置,倒掉清洗油墨液,将洗墨装置擦干净以备后用。 五、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实验名称、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案。 4.实验仪器、材料。 5.实验数据、图表及分析。 91 6.收获与体会。 思考题: 1、简述印刷机的结构。 2、简述输纸机构各部件的功能。 3、简述印刷操作过程 4、胶印为何要求水墨平衡?在印刷操作中如何实现水墨平衡。 9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