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20).pdf
2017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小结 2018-06-25 13:59:59 新加坡之城 “马来西亚是要建立一个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李光耀要建立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大概是起源于75%的华 人民族成分,源于因此而反应出的两种对待多元文化的不同态度。从2017年8月到12月,在新加坡交流学习的四个月,让我对这个对 于各种民族都有包容心的社会充满了好奇,它如何能够以几乎为零的国防、非常有限的淡水和食物资源开始建立起一个国家?如何以非 本土市场作为经济腹地发展起被称为“亚洲五小龙”之一的经济能力? 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构建起一个“花园城市”。我本人比较喜欢看各 种展览,这次就从我所看的各种展览和活动的角度来展现我所见到的新加坡。 首先来说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新加坡国立 博物馆,在这里我对新加坡的整个政治、工业、社会变化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总览。从一个土地不大、人种交融程度不够高、12%失 业率、没有靠谱的国防的初独立的国家开始,李光耀和他所在的国家领导班子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选择,将整个国家一步一步发展到如 今我们看到的样子,这件事情本身带着神奇的色彩。但是花些时间来看让他们做出这些选择的历史原因和契机,以及做出这些选择之前 他们做的资料收集整合以及乐于求教的谦逊学习态度,让我的惊异中减少了神奇而增添了敬佩。比如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在最初,国家 填岛为地,建立蜡烛、蚊香、制鞋等轻工业,创造了大量的职位,有效地降低了国民的失业率,同时精益求精的产品生产吸引了大量的 外资,后甚至因其便利的交通位置还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来新加坡进行工作,这是第一个正确的选择;在轻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时刻, 工业转型也一直在新加坡领导人们的心理,他们向荷兰公司的顾问虚心咨询和讨论,最终决定发展电器工业,并依靠制造以家用电器为 主的产业成功地进行了工业转型,也让国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第二次的正确选择。在进行产业发展和工业向商业的转型过 程当中,国家从来没有忘记社会的维稳。历史上新加坡曾受到殖民国家的统治,作为西方国家向亚洲的一个重要输入码头,很多路名是 当时的“总督”定下的,如“阿拉伯街”、“Bugis”(穆斯林居住区)、“中国城”等。而在新加坡独立之后,并没有将这些路名进行修改, 这也是受到了荷兰顾问的建议,维持路名以保留人民的安定感,用实际而温和的方式,以维稳+鼓励的态度来对待民族融合,最终既获 得了较为成功的成果,又将这些街保留下来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点,也是历史的回顾点。国防这方面也非常有意思,新加坡最初向以色 列借兵,同时也虚心求教和借鉴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和国防系统。有人说这个国家的强盛都是李光耀,看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之后,我觉 得这句话有失偏颇。的确李光耀树立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的榜样,但是这个国家的富强,是所有的人们齐心协力的结果,大家理解并永 远抱有国家向好的愿望。 8月9日是新加坡的国庆节,在市中心的湖上会有限制门票才能进入的国庆节晚会,在城市很多地方会有大屏 幕的同步直播,电视上也一样。但是这天晚上人山人海,大家都走上街头,向国庆晚会舞台靠近,观看晚会前的游行,更多是看晚会节 目接近结束时候的国庆节焰火表演。到新加坡这里是八月一日,我们小区外墙各种地方挂了国旗,对面小区甚至有自己在阳台上装饰国 旗的的家庭。而在这一天,走在路上的并不只有我这样的游客,很多人为了国庆节穿上红色t恤,他们并没有抽中进场看演出的门票, 还是拖儿带女地一身红衫,站在老远或者带着垫子坐在草地上看。从小到大看惯了焰火的我也被他们这份对国家的热爱打动了,在空中 绽放焰火的时候感受到了激动的心情。市民们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的认同和真实的深爱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对国家本身的认同和爱之外,新加坡还非常注重本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在参观National Gallery 国家艺廊时有一个让我非常印象 深刻的展览:“SIAPA NAMA KAMU?”意为“你的名字是什么?”,展示的是十九世纪以来的新加坡本土艺术。SIAPA NAMA KAMU是一副油画,展示了中学生们在学习马来语的场景:你的名字是什么?这不仅是一堂语言课,更是新加坡人对于自己身份的提 问。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在新加坡人民当中有着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深切的迷茫:我不是马来西亚人了,那我是什么人呢?新 加坡是一个新的国家,这个身份能否使我自处呢?从这幅画开始,这个展馆展出了新加坡本土艺术家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的艺术, 主要是反应从独立前后到现在的生活,和对于国家的爱和思考的艺术作品,他们用画笔来回答“你的名字是什么?”。在新加坡的教育体 系当中,除了英语之外,孩子们从小要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即母语:马来人学马来语,华人学华语等,从学习开始告诉孩子们要尊重 自己的底色。通过艺术和语言来唤醒国人的国家意识,创造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让我对新加坡这个不大的国家有了更深的钦 佩。 新加坡还着眼于整个“东亚文化”的建设。在我交流的NUS,校博物馆是我重复参观的地方。它有三层,摆满了精致的永久馆藏和临时 展览,使我惊讶的是校博物馆除了本土展品之外,其展品和展览所体现出的对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各个文明的理解角度之全面和研究 之深刻。我去的几次分别遇上了“越战时期招贴画”展、“古丝绸之路”展、“80年代生活”展等,从各个有趣的角度去观察历史并引起思 考,体现了作为国立大学的思想深度。特别是“越战时期招贴画”展,是由一个马来西亚富商借来的收藏品展览,一张张越战时期街上招 贴着的海报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和战争的不真实感,加深了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半年之前在复旦博物馆的海报展览有几分相似之 处,海报这种招贴的形式,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或者宣传一些商业或政治的目的,其突出的时代性和通俗感造成了这种虚实交织的观 展体验,作为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来说,真的非常深刻。 国家图书馆是一栋很大的楼,外形建筑是大块玻璃拼接而成的简洁的几何 艺术感,内装修则层层不同,体现设计师的巧思。我参观了其中一层的马来语展览。第一次参观一个针对一门语言的展览,马来语是一 门小语种的语言,它的使用范围仅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没有很强的国际流通性,以及外来文化对于马来和新加坡这两个海峡国家的冲 击,使得马来语本身正在逐渐消亡,而我们这样的外国人对其也没有太多的学习和研究欲望。这个展览让我领略了马来语作为很多早期 东亚神话的载体,所有的一种神秘的魅力。东亚的海上这一角也曾经有带着芬芳香料气息的公主和王子的爱情故事,怪兽和勇士的征服 史诗,严格和严密的成文法典,但这些都承载在了我们所不了解,也没有太多意愿去了解的一门语言之上,略有唏嘘。这时候感觉,幸 而新加坡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保留了他们对于这门母语的学习。因为离学校比较远,可惜并没能对图书馆每层有个参观,也没能对馆藏有 个总览。 当然,新加坡也有民间的很多艺术活动。上海西岸艺术空间,北京798艺术区是我在国内很喜欢的艺术“孵化所”,新加坡也有 这样的画廊集散地——Gillman’s Barrack,可以翻译成吉尔曼军营艺术区。在军营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艺术区域,集中了十几家画 廊,展出了很多亚洲本土的,或者和新加坡有关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在这里能够从艺术产业这个角度来理解新加坡的艺术和其发展: 艺术家们眼中新加坡的闪光点在何处?新加坡周围等东亚国家能够给艺术家带来什么样的灵感启发?新加坡当下闻名的艺术家和艺术形 式是哪些?等等的问题,通过画廊这种带有商业色彩的客观角度,无需门票地向我展现出新加坡的艺术魅力。 而8.26的Night Festival则让我更深切体会了这个城市对于艺术的喜爱:尽管会对很大一部分的交通造成了影响,艺术节依旧在市中 心举办。艺术节的路线把几个艺术馆和博物馆连接起来,在路线沿线有二十几个点,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艺术家进行表演,一边在没 有白天那么闷热的城市夜晚当中行走,一边享受草坪、台阶、露天舞台、甚至马路上的艺术表演。国家博物馆墙面上的全息投影灯光秀 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很像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在新年的时候会有的灯光秀,也和上海灯光秀一样周围围得水泄不通。警察在所有路 线的沿线执勤,保障观看的群众和表演的艺术家们大家的安全。 10.16日参观的Arts and Science Museum科学艺术博物馆,带来 了比现代艺术更有现代感的——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感,也是作为理科生的我颇为感兴趣的艺术领域,博物馆给我的题设是“When Arts Meet Science”,而果不其然,在这里的一个下午我一直都为科学能做到的艺术而惊异并赞叹:一整个灯光馆通过环绕着参观通道的 LED灯,让人们浸入式地体验“引力波”;一个艺术家图案图通过对几十万颗水滴的模拟,用动感的方式呈现了画面永恒在变换的日本浮 世绘画作。科学的进步在艺术能够发生的载体上做出了无限的拓宽,从而在艺术和人们之间架构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性桥梁;艺术的创作 过程和构思方式,为科学的发明和发现提供格式各样的灵感和动力。写在墙面上的科学家或艺术家的格言配合着展览的震撼,给人更大 的灵感激发。新加坡国家本身也注重科学技术、艺术和商业的紧密合作和发展。 新加坡是非常有名的“花园城市”,除了在主岛上建立商业圈、建造居住区域之外,还建立了如同麦里芝水库等生态保护区,East Coast和West Coast也都有精心维护的海岸公园。此外,国家对其各个小岛的不同功用也有明确的规划。军用和工业用的小岛,我们 并没有上去的资格和方法,但是得空的时候,我还是和一些同学一同登上新加坡的几个小岛。在这些小岛上,一些“原始”或者说“原生 态”的痕迹被刻意地保留下来:在Palau Ubin上,我们骑着山地车穿越丛林,没有平铺的柏油路,树林掩映的小径之上都是石子和砂 砾,除了码头上和岛深处的两个小科学馆之外,完全没有买东西的店铺;St.John’s Island是岛上人们周末经常带孩子去散步的小岛, 环绕着好看的海岸线,岛上还有海洋博物馆和大片的“原始”森林,与其相邻的Lazarus Island有一片完全没有开发的白色海滩,是被 刻意留在海湾的“处女地”,第三个相邻的岛屿“龟屿”则专门围起了让人们下水的海水浴场。新加坡对于这些小岛的规划之清晰完善,表 现的是国家对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通过合理的管理和适度开发让国民与生态有亲密的接触,引发他们对保护环境,对维 护这种美感的自主意识。 自从来到新加坡,到从樟宜机场这个拿了近500个国际奖项的全球第一机场离开,市政建设、绿化规划、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新生水工 程、城市建筑等等,一切不细的细节都在诉说着新加坡这个国度的精益求精。我想“精益求精”这个词也就是这场长达四个月的艺术感受 之旅,让这个国家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其他的词汇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路遇陌生人会互相点头的友好亲切,比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的安全,但是这些也都是新加坡和新加坡人们认真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身边人,达到精益求精地步的表现吧。 新国大交流生活 NUS 的建筑们在我见到它们的第一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好感。除了宿舍区之外,每一栋楼都因着NUS所在的山坡的势而立,同时又彰显 着自己的设计感个性和功能特点:Utown(大学城)内部学习中心全落地窗的无墙设计,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一抬头就能看到中 央绿地的景色,另一方面在晚上,从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点状分布的黄色灯光,有一种静谧的优雅;学校法学院有多面体的切割造型,砖 红色的外墙上有一块郁郁葱葱的墙面绿化,设计感当中包含着生态的理念;文科楼AS8则“掏空”了建筑的中心部分,每层做出了纵横交 错的走廊,有种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神奇感。 由于学校是三维立体建立在 坡上,校园又大又开放给社会车辆通过,校 园巴士是同学们课间接驳的必要交通工具。坐在NUS校园巴士像坐上 了“过山车”,但过山车的司机多是友好地笑着。有一天晚上,在校巴上 给一位老人让了座,司机师父手边竟然有一个按钮会说“Thank you”,他 连按了三下那个按钮,并从后视镜里向我点头微笑。那是我第一次遇到 那么可爱的校车司机,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我对公车的师傅们遗落了多少 理解和感谢,也是从那天开始,下车的时候总要和司机师傅们微笑道 谢。 在学校里8.19的社团节、8.20 Alumni Day校友节等活动格外的 热闹,各种学生社团和组织的积极策划、很多的企业赞助小站、以及活 动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让每次活动都非常热闹。记忆深刻的是院 系节前夕,中央图书馆楼下放满了硬纸板,建筑设计系和艺术系同学们在周五下午、周三下午就在那里进行他们的艺术创作、拼接,大 家坐在地上画画、互相帮着搭建纸板建筑,各个纸板模型都有作者明确的个人特色和表现的主题,由于复旦没有设计系,第一次看到这 么多设计成型的过程,震撼还是挺大的。在校友节上,NUS的校友带着孩子和家庭回来参加活动,面向孩子的游戏和面向校友创业交 流的展示并行,NUS为发源于NUS人的各种商业形式提供校园这个平台来给他们展示,从冰淇淋连锁店、新加坡星级厨师到NUS走出 的社会团体和商业组织,都在这里以一种“回娘家”的欢乐感得以展示并相互交流,不得不说是很健康的一种商业展示形式。 来到新加坡 国立大学的第一天,我在参观图书馆的时候,就看到馆中坐了不少的学生。这种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常态化方式,也一直贯穿整个学 期。我感动于身边同学们对学习和玩的泾渭分明和尽情享受。当然更让我惊讶和艳羡的是他们在吵闹环境当中不受影响的学习能力,在 艺术节场所旁边,在舞蹈社练习场地旁边,在吵闹的咖啡厅里,NUS的学生好像都能好好学习,令人羡慕。当然这也有副产品:可能 是由于他们能够不受到吵闹的影响,图书馆经常是吵闹的。 在交流期间,我修了四门课,其中两门化学课,一门是在复旦的本专业也要 修的高分子化学,另一门则是化学合成类的课,另有一门材料系的课程和一门法语课。用英语来上专业课,原本以为会有一些挑战,但 是习惯之后,由于专业内核相同,而且理科要用到大段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并没有太多的在异国交流的感觉。但是 NUS的师生关系非常地融洽,在这两门化学课当中,老师都会亲自批改他们所布置的作业,在同学们有问题的时候都非常及时地进行 解答,都有自己的office hours提供给同学们做一对一的辅导,习题课也亲力亲为进行讲解,甚至在课后会和我们坐成一圈,几个提问 的同学一起比比划划讨论问题。材料系的课程让我对化工行业产生了兴趣,在工业领域使用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与我们在课题组使用 的提出科学研究方案的方式,很不一样。在这门工程学院的课程当中,除了背景知识的学习之外,我经历了很多问题导向的训练。记忆 深刻的是,老师拿出了帮合作公司调整牙刷红色染料配方的故事,来让我们体会高分子材料当中添加剂的重要作用和小分子-大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用为眼镜公司解决涂层剥落问题的故事,让我看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将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付诸验证的方法,以及积极 思考的重要性。而法语课则是我深入了解新加坡和国立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在这门小班课上,我体会到了NUS对语言类课程 的重视程度,这门以文化为进入角度的语言课程上,由来自巴黎的老师带着我们浸入式地体验这门语言和法国的文化。这第三门语言的 加入,给我的生活打开了又一扇窗,世界好像又打开了一点点,法式的幽默、法国人看生活的角度、法国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好像都能 从这门语言的构成和用词隐隐地向我诉说故事。通过这门课,我真的喜欢上了语言,参加了NUS的语言角活动,和来自各种不同专业 背景的同学们交流,惊讶于他们对小语种的重视程度,生物科学系的同学会将一门阿拉伯语学到level4的程度,真正告诉我这门语言给 他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使我深受感动。 在NUS学习的过程当中,由于课时的总数偏少,所以课余的自习时间比较多,而每门课的学分 都是4分所以也更加需要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在课余的时间里,我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自习,比较深入地学习了我在这里选择的课程,也 在空闲的时间里旁听了NUS一位化学系大牛教授的组会,虽然旁听得比较懵懂,但也在参观学习的过程当中学到了一些和材料磁性有 关的基础知识和分子设计,对化学和大分子前沿有了更深一些的理解。 很感谢在NUS的这四个月,让我认识、了解并喜欢上了一个新的城市和国家,也让我对上海,对中国的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方 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NUS也让我对学习和人生的规划有了更加宽广的视角,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选择,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对待自 己的选择,我可能会更加自信吧。 附:另外在交流回来之后,我也在班级公众号上发文写了新加坡的经历,这份推送更加非正式, 也更加关注生活http://mp.weixin.qq.com/s/itWSahruNcRe3efD3_prHQ。